司法行政专业范文

时间:2023-06-16 15:23:20

司法行政专业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司法行政系统院校 新闻采编与制作 课程设置 现状分析 原因分析

一、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截止2014年,笔者统计现有全国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共28所,其中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的有5所。具体情况如下表:

表一

笔者以网络资料及以上六所院校官方网站信息为基础,对其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进行分析,总结出六所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或相关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

1.专业设置意欲突出特色但在实际操作中未达到效果

如上表所示,六所院校中除山东政法学院外,全部都以“法制新闻方向”为后缀,标明了其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司法行政系统行业特色。在它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中,都注重突出了这个专业的“政法性质”,基本可以概括为:培养既有法律知识,又有新闻传播学知识和技能;既能够胜任各种媒体新闻报道工作,又能够从事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法制宣传和教育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

可见本系统院校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的培养目标更重要的是能够符合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需要的宣传人才。因此,司法行政系统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课程设置原则应该是:为保证毕业生的新闻媒体对口性和政治敏感性,要以新闻媒体专业理论及技能课程为重;其次,为让毕业生能顺利开展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的宣传工作,必须以语言基础课程为根基,特色辅以传播、公关类课程,并以法律课程作为提升。

以下通过分析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官方网站上公布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法制新闻方向)人才培养方案所提供的主要课程安排,按照上文推导出的课程设置原则,列出下表以明晰各院校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所在:

表二

通过上表所示,我们可以发现:首先,语言基础课程的重要性被忽略;其次,传播、公关类课程重视度较低。这样的课程设置安排还是明显以培养新闻媒体人才为目标,忽略了学生在基础文字功底以及对外宣传、沟通能力的培养。这样的课程设置可以说是并未严格按照其最初制定的人才培养目标来开展。

2.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对本专业建设的重视度不足

服务于司法行政行业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在如今的时代背景下是大有可为的,但笔者在中国知网以“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制作与采编专业”为关键词进行检索时,并没有搜索到任何相关论文。可见司法行政系统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重视程度较低,尚缺乏对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就业前景、实践锻炼方法等各方面建设的系统的梳理与学理性研究。

二、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课程设置现状形成原因

1.院校缺乏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相关经验

在笔者以“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课程设置研究”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检索到的相关22篇论文中,没有出现以“司法行政系统院校”为限定词的文章,即现今本课题研究内容尚无研究成果可以参照借鉴。

通过以下列表,可以看到司法行政系统院校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的所用时间都并不长:

表三

专业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师资队伍、图书资料、实训室等方面的建设”,是一项在长期过程中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工程,但如上表所示,司法行政系统院校的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建设时间最早的为江西司法警官职业学院,但其专业建设时间也才刚步入第10年,更多院校对本专业的建设更是尚处于摸索探寻阶段。因此,对本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与讨论都尚未出现完善成熟的理论成果或实践经验。

2.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警务化”特色被忽视

司法行政系统院校,又被大众称为司法警察院校,它是指由司法部和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直属和管理的,为监狱、劳动教养机关培养人民警察的高等院校,这也就是民众熟悉的“警校”中的一个类别。由于司法行政院校的特殊性质,其学生管理和所设专业方向也必然都是突出“警务化”的特点。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外界看来只是一个普通的文科类专业,其就业方向多限于各类传播媒体,看似全无“警务化”特色。

虽然文中所涉及到的司法行政系统院校都已经在专业方向上加了“法制新闻方向”的限定,但它的就业方向相较于传统的“警务化”专业而言是更加多元化的,因此本专业的“警务化”特色也就相对容易被忽视,在这些司法行政系统院校中容易被作为“异类”,导致在专业建设上不被重视。

参考文献:

[1]《高职高专专业建设评价观念研究》赵琼迪、覃群发《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0卷第2期

作者简历: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矫正;机构;职能;改革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原则性地规定了社区矫正职能在地方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中的配置。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矫前调查评估,接收社区服刑人员,其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但是,通过深入基层的实证调查发现,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履行相关职能仍然存在重重困难。

一、社区矫正机构职能履行困境及原因分析

2012年至2014年期间,课题组成员对四川省内D和Q两市社区矫正执行开展情况通过访谈、数据统计等方法进行了实证调查。其中,D市经济发达,自2004年开始即进行社区矫正试点。Q市为县级市,地理位置邻近省会城市,经济较发达。2012年,社区矫正工作正式由公安机关移交司法行政机关。调查发现,社区矫正机构职能履行的困境主要表现在工作队伍力量薄弱、机构设置不足、职权配置不当、社会效果不理想四个方面。

(一)基层工作队伍力量薄弱

1、基层司法所

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往往人力短缺。D市辖区内的司法所共计125个,包括119个乡镇建所,6个街道建所,无人所10个,一人所91个,二人所20个,三人及以上所4个。司法所专职工作人员157名(含在编人员140名),兼职人员58名。①经走访了解,司法所、人民调解委员会、综合治理办公室三个机构往往是三块牌子一套人马。司法所工作人员的工作不仅量大,而且事务繁杂。社区矫正志愿者都是兼职人员,他们仅仅工作之余或者在退休之后,利用一定的时间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年龄大多介于35至50岁之间,以男性为主,学历水平从小学至高中不等,从事安置帮教工作2至7年不等。村居干部完成志愿者工作被放入村居干部完成维稳工作中考核,其他志愿者的工作暂无考核评价机制。2011年底,招聘15名社区矫正协管员,18至29岁之间12人,30至39岁之间2人;大专学历10人(其中法律专业3人,其他专业7人),本科学历4人(其中法律法学专业3人,其他专业1人);薪酬为23750元/年(包含“五险”)、②。日常工作50%的内容为社区矫正方面。

Q市辖区内含24个乡镇,共有24个司法所,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的基层司法助理员工作繁重,但待遇不高,很难留住人才。2009年至今通过政法干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机制,新招录18名,目前因各种情况调离岗位的有6名。基层司法助理员从事社区矫正工作占所有工作量的10%左右。

基层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的突出问题表现在工作人员不足,投入精力有限,流动性大,缺乏犯罪行为矫正经验、风险评估和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经验。缺少心理学背景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

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往往也因为力量薄弱而显得力不从心。例如,省级机关没有出台统一的矫前调查评估标准时,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由于需要开展具体工作,不得不进行相关的探索,而人力无力都无法获得保障。尽管司法行政机关认识到电子监控可以提高监管力度,有效防止脱管现象发生,但一方面由于电子监控的实施机构,管理责任,适用对象,适用标准等问题还处于立法探索阶段,为技术单位所顾忌,因此,鲜有县级司法行政机关运用电子监控手段;另一方面,电子监控投资成本较大,而监控对象仅仅针对少数有一定人身危险性和再犯风险的社区服刑人员,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为主体,与技术单位的合作开发建立软硬件平台极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矫正成本的增高。根据在Q市的调查,全市GPS定位的社区服刑人员仅7人,为该项目的投入资金却是30万。

(二)机构设置不足

在司法部一级设立了社区矫正管理局,但省、市一级将社区矫正工作划归基层工作处,未单独设局、处。从工作性质看,社区矫正工作与基层工作不同,具有刑罚执行与基层服务双重性;从硬件配置、人员配备、工作思维模式的构建上看,司法行政机关基层处负责社区矫正事务有所不当。市局和县区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工作部门工作人员归口处于相当尴尬的局面。

(三)职权配置不当

《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条规定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在制度设计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内部设置社区矫正机构,具体从事对社区服刑人员的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职能。然后在后面的矫前调查评估、查找、接收、批准禁制令确定须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追查、送交收监、警告等监督管理行为的职能承担时,又是以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名义作出。从这样的规范性文件来看,司法行政机关内部并没有为职能的实现做好机构设置准备,在制度设计上,表现出模棱两可的态度。

社区矫正制度虽然要求基层司法所承担大量具体工作,却未赋予司法机关与刑罚执行相适应的强制权力,即无权力保障,导致某些具体工作开展艰难。如《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要求司法所遇见社区矫正人员脱离监管的,应当及时报告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组织追查。人民法院裁定撤销缓刑、假释或者对暂予监外执行罪犯决定收监执行的,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将罪犯送交监狱或者看守所,公安机关予以协助。在紧急状态下,未配备一定警用器械,工作人员未经专业训练,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很难实现“追查”与“送交”。部分社区矫正服刑人员对社区矫正工作性质认识的不足,往往将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混为一谈。在解决生活困难上,服刑人员向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提出过分要求;在遵守社区矫正纪律上,或与司法机关工作人员讨价还价,或轻视工作人员对其开展的教育矫正活动,社区矫正工作主体因此产生挫败感,对职业发展缺乏信心。

(四)社会效果不理想

社区矫正备受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刑罚的执行者在实践中难以在惩罚性问题上找到平衡点。如果公众认为行刑机构的工作内容对于犯罪人过于宽容,难以体现对犯罪人伦理上的非难。特别是在社区矫正制度建立初期,人民群众对社区矫正的价值认识还不足,社区矫正惩罚措施不严则无法满足公众对于正义的要求,甚至可能对犯罪人受到的优厚待遇感到愤怒;如果刑罚执行过严,则与罪刑罚相适应的原则相违背,设立社区矫正制度的目的则无法实现。社区矫正的法律价值主要有惩罚犯罪和保障人权。监管与强制公益劳动是惩罚属性的体现。

强制社区服刑人员从事一定量的公益劳动,体现了刑罚惩罚性,是犯罪人通过无偿劳动向社区赎罪的体现。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针对对强制公益劳动的开展情况,通过访谈,我们发现,第一,大多数劳动时间并未严格计时和质量考核;第二,社区服刑人员较少的乡镇,公益劳动的形式比较单一;第三,社区服刑人员的本职工作时间与公益劳动时间产生冲突时,为防止社区服刑人员失业,允许其优先完成本职工作。因此,公益劳动所体现的刑罚惩罚目的并没有完全实现。

总之,各项职能过度下压,部分本应由一定级别的上级机关履行的职能由基层完成。社区矫正具体工作的开展不仅仅依靠司法行政,也不可能由司法行政机关单独完成来实现,而是一项以司法行政机关工作为主,社会综合治理性质的任务,需要各有关单位相互配合、相互合作才能完成。

二、完善社区矫正机构与改革职能配置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规定“完善对违法犯罪行为的惩治和矫正法律,健全社区矫正制度。”健全社区矫正制度,一方面完善社区矫正机构设置,另一方面合理职能配置。

(一)完善机构设置

1、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以下设立专门社区矫正局

随着行刑观念的改变,社区行刑方式深入人心,社区矫正正以一种重要的刑罚执行方式实现其社会价值,发挥教育矫治作用,其地位不亚于监禁刑。假释范围扩大已不可争议成为趋势,大量的轻罪也以社区矫正形式处遇。社区矫正工作如何开展,不仅是地方司法机关内部社区矫正部门思考的任务,更多的具体共合作需要在省一级专门机构主持之下完成。司法行政机关下设监狱管理局、强制隔离戒毒局外,也应该增设社区矫正局。

2、社区矫正与市县司法行政机关

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活动,需要同级政府的支持和配合,不宜受同级政府领导,而司法行政机关行使司法行政权,受同级领导。在市、县司法行政机关单独设立社区矫正处(科),或设立司法行政与社区矫正职能并列机关,如司法行政与社区矫正局。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对人力资源过度依赖的刑罚执行方式,需要一定数量心理学、教育学或社会学人才充实队伍。通过完善机构设置,吸引监狱系统内具有相关专业背景和技能的干警进入到社区矫正单位,身份和待遇不发生改变,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素质获得极大提高。

(二)改革职能配置

1、省级司法行政机关的社区矫正职能

社区矫正事业开展思路、目标、政策的规划需要从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层面开展规划。省级司法行政机关既要发挥宏观指导和引领职能。具体工作开展方面,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担当起涉及与公安、检察院、法院等政法机关,与民政、劳动与社会保障等其他政府职能部门,与提供技术服务的国有、私营单位合作职能。这样的职能设计改变了以往司法行政机关严重的金字塔型职能分配,实现扁平化管理,提高管理效力。

2、社区矫正局职能

社区矫正局的主要职能包括:贯彻即将制定的《社区矫正法》和国家有关社区矫正工作的方针、政策,拟定全省社区矫正工作的政策、法规,并组织实施;管理各级社区矫正单位;检查监督 罪犯申诉、控告和检举的处理情况,监督管理全省社区矫正单位对罪犯的教育改造工作;指导社区矫正管理的技术进步和技术装备工作,负责相关器材的研制、监制、配备和管理;负责专业社会服务资源的采购与配置;管理和指导全省社区矫正单位为对外交流及宣传工作,组织司法人权研究;承办省委、省政府和省司法厅交办的其他事项。

3、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单位)职能

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单位)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接受社区矫正局的领导,在社区矫正局的统一安排下,负责对本辖区内社区服刑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协助社区矫正局合理配置专业社会服务资源。

4、基层司法所职能

基层司法所在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单位)的领导下开展日常工作。

5、司法行政系统培训单位职能

按照司法部制定的全国司法行政工作“十二五”规划,至“十二五”期末,在册社区服刑人员将至少达到60万人,与监狱在押服刑人员数量的比例达到并超过1:3。与社区矫治规模不断扩大相对应的,目前我国各地社区矫治工作人员的配备远远无法满足制度发展现实的需求,特别表现为缺乏具备社区矫正专门知识的高素质人才。专业人才供给不足,难以以满足社会现实需求,供需缺口的存在促使全国各政法类高职高专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社区矫正专业人才培养道路。全国各所司法警官职业院校作为司法行政行业办学单位,也是司法行政系统培训单位,承担着培养社区矫正专门人才的艰巨任务。司法警官院校作为学历教育基地,通过开设社区矫正专业,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社区矫正专业人才培养的科学规律,为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不断提供高素质、高技能的后备人才;作为理论研究基地,为行业发展提供前沿理论研究,为社区矫正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研究支持;作为干部培训基地,开发优质专业课程,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素质发挥作用。

注释:

①数据来源:《D市司法所、司法助理员组织队伍建设统计表(2012年上半年)》。

②2011年四川省职工平均工资为31489元/年。

作者简介: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3篇

一、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要效用

(一)聚焦制度建设抓长效

大新县司法局以全国政法队伍教育整顿为契机,以制度建设为落脚点,围绕本行政区域内司法行政队伍教育、管理等方面出现的顽瘴痼疾,制定了《大新县司法局关于违规从事经营活动、违规参股借贷工作制度》《大新县司法局关于干部职工廉洁自律制度》,把制度建设作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环境的“净化器”,作为公平正义的“安全阀”,作为拒腐防变的“护身符”。在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大新县司法局坚持把制度执行到位,把政策贯彻到底,真正实现把制度优势转换成行政效能,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回归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

(二)聚焦法治宣传抓成效

一是以《民法典》作为“八五”普法宣传重点工作任务。《法治政府建设实施纲要(2021—2025年)》中明确:“(三十四)全面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坚持把《民法典》作为行政决策、行政管理、行政监督的重要标尺,不得违背法律法规随意作出减损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或增加其义务的决定。”[4]大新县司法局始终围绕《民法典》作为国之重器的重要地位,回应群众关切,凝聚司法共识,以领导干部、公务员、青少年、工人、农民、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为重点,以开展法律进机关、单位、学校、社区等“法律十进”为载体,认真开展《民法典》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在干部群众中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氛围。[5]二是打造边关法治宣传长廊。依托边境地理位置优势,在边境乡(镇)村屯设置中越边境法治宣传栏,在边境乡(镇)司法所建设“对外法治服务工作站”,在互市点和口岸设立“口岸(边贸互市点)法律服务工作站”。通过对涉外企业、跨境劳务人员及边民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援助、调解等工作,使得涉外法律服务深入人心。三是创新法治宣传方式。通过“法治三月三·山歌响边关”中越同携手·法治筑和谐文艺活动,充分挖掘广西民族传统文化法治元素,将法治文化与本土民族文化、边关文化有机融合。

(三)聚焦社会稳定抓落实

基层社会,是由成千上万的家庭、村社以及企事业单位等等元素组成,是社会的单元细胞,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基石。[6]大新县司法局立足于基层,主动服务群众,化解矛盾纠纷,通过以下途径维护基层社会长治久安:一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全县共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181个,形成了横到边、纵到底的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做到了哪里有人群,哪里就有人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同时,挂牌成立了跨国民间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10个,积极为边境贸易活动保驾护航,主动介入跨国民间纠纷的排查和调解工作。二是积极稳妥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活动。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中人民调解“第一道防线”作用,[7]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多种手段、协同作战”的工作方针,积极深入开展矛盾纠纷预防、排查、调处工作。坚持组织县级每月一次、乡镇每月两次的常规矛盾纠纷排查,重点把握春节、清明节、“五一”“七一”“中秋”“国庆”等重大节假日深入各村屯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掌握第一手信息,通过认真研究分析辖区矛盾纠纷动态和规律,[8]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把握矛盾调处工作的主动性,做到“小事不出村(社区)、中事不出乡(镇),大事不出县”,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治安稳定。三是打造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9]、“法律明白人”培养工程。通过从辖区内的4个律师事务所、1个基层法律服务所及司法行政民警等人员中选聘法律专业人士,深入148个行政村(社区)担任法律顾问,同时明确每个行政村(社区)的村委会成员、综治专干为法律明白人,为人民群众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婚姻家庭纠纷、宅基地纠纷、物业纠纷等方面提供专业法律服务,力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四是重视特殊人群稳控教育工作。坚持对社区矫正对象、安置帮教人员定期开展走访和集中学习教育,通过学习教育明确自身权利义务,了解其思想动态及生活情况,引导其树立正确三观。同时,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对该“两类人员”给予帮扶和救助,避免再次游走于法律边缘。

(四)聚焦疫情防控护安宁

由于境外新冠肺炎疫情仍在扩散蔓延,而作为边境口岸县的大新县也因此面临着“外防输入”的巨大压力。大新县司法局严格贯彻落实上级党委、政府关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按照“党政军警民”五位一体协调配合机制要求,秉承“守住边境一线就是保卫国家安全”的理念,毫不松懈抓紧抓实陆路口岸外防输入各项工作,每天安排三组人员到硕龙边境封控点、隔离酒店、下雷边境防控点保持24小时值守,进村入户开展疫苗接种动员、“三非”人员排查等工作。同时,结合《关于依法严厉打击妨害国(边)境管理违法犯罪行为的通告》,深入边境乡(镇)社区、村屯开展普法宣传,筑牢边疆群众法治精神堡垒,树立抗疫大局意识,从而守护祖国边疆安宁和人民群众健康。

二、基层司法行政工作所面临的主要困境

(一)司法行政人员不足,缺编严重

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维护社会安定和谐,法律赋予司法行政部门法律宣传、法律服务等职能。但是,随着司法行政工作内涵外延的深化拓展,随之而来的人员不足、缺编严重等问题也逐渐凸显。大新县司法局内设办公室、政工股、政府法律事务股、社区矫正管理股(社区矫正执法大队)、普法与依法治理股、公共法律服务管理股(法律援助中心)、人民参与和社会促进法治股,还有派出机构14个司法所。核定政法专项行政编制45名,其中局机关为15名,各司法所2~3名不等为30名。按照司法部《关于创建规范化司法所工作的意见》,[12]司法所应当由3名以上人员组成,司法所工作人员一般应当具备国家公务员条件[13]。按照司法部文件要求,我县14个司法所政法专项行政编制应为42个,缺编12个。司法所所长应配备14人,实际配备仅为7人。而且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存在单位抽调、乡村振兴工作队员派驻、疫情防控值守等因素,各股室、司法所虽能保持2~3人开展日常事务处理,但是普遍存在“1名机关干部+1~2名辅助人员”模式。而辅助人员由于工资待遇基本维持在两千元左右,繁重琐碎的工作与微薄固定的收入形成较大反差,且社区矫正工作具有一定危险性,人身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导致辅助人员流动性较大,不利于构建稳定的司法行政队伍。另外,据笔者了解,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目前接受双重管理,即县级司法局行使人员管理权,乡(镇)政府行使日常管理、工作安排、绩效奖金发放等管理权,因此乡(镇)司法所工作人员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除了完成本系统的常规工作任务以外,还要主动配合完成当地乡(镇)政府安排的诸如综治、维稳、等工作,这些额外的工作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司法行政职能的充分、有效发挥。

(二)司法行政人员老化,法律专业素养不高

全局在职在编人员为43人,从年龄构成上来看,主要集中在40~60岁之间。其中,年龄在40~49岁有6人,约占13.95%;年龄在50~60岁有16人,约占37.21%。这种在年龄结构上“扎堆”老化现象,会带来司法行政队伍人员结构青黄不接:在未来五到十年内,将近有40%的干部“扎堆”退休,而年轻干部囿于专业知识、社会阅历、基层经验等储备不足,难以独当一面,形成一个明显的年龄“断层”。从学历上来看,高中(含大专)学历10人,约占23.26%;本科及以上学历33人,约占76.74%。而系统接受法律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员仅为9人,约占20.93%。面对纷繁复杂的法律法规规章等文件,未系统接受法律专业知识教育的人员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深刻领悟法条背后的精神实质及深意,只能机械地适用法条而无问公平正义,从而与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的新期待、新要求背道而驰。

(三)部分司法行政人员责任担当意识不强

责任担当意识,是根治慵懒散的妙方,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内在要求。今年以来,大新县司法行政系统都能严格按照上级决策部署,集全局司法行政系统之智、聚全局司法行政系统之力,有序有效地抓好教育整顿各项工作。然而,在司法行政实践过程中,不时出现部分司法行政人员对于职权范围内的群众诉求充耳不闻、漠不关心的现象。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部分司法行政人员责任担当意识不强。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是,作为司法行政人员每月可享受政法专项津贴1200元,相较于普通科员乃至科级领导的工资待遇都高出了不少,这就导致很多司法行政人员存在“躺平”思想,追求安逸,不思进取,惟愿在司法行政系统内等待退休,也不再愿意奋斗。干事创业懈怠,遇事不担当,其最终的结果是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司法行政人员工作的认可度、满意度,不利于法治政府建设。

(四)社会各界对司法行政工作重视程度不高

近来年,在国家层面虽然加大了对司法行政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得其职能愈发强化,但是,与公安部门的侦查职能、检察部门的审察与法律监督职能、法院部门的审判职能所展现出的“立竿见影”的工作成效不同,司法行政部门作为政法系统的“幕后”工作者,其所承担的法治宣传教育、人民调解等职能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显露出工作实效。职能作用软化、虚、弱,工作亮点、特色不突出,导致社会上部分人员认为司法行政工作无足轻重。

三、破解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困境的对策分析

(一)配齐人员力量,助推司法所标准化建设

基层司法所是司法行政工作的具体执行者,其工作好坏关乎司法行政工作的成败,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基层司法所在法治宣传、社区矫正、安置帮教、人民调解等方面的职能效用,以标准化司法所建设为抓手,严格按照司法部文件要求落实司法所人员配备,其中一人为社区矫正专干的硬性要求。同时,对于从事社区矫正、法律服务等辅助人员,采用政府购买方式设置公益性岗位,从人员待遇、补贴标准、工作经费等方面对基层司法所加以保障,确保司法行政工作出成效。

(二)优化人员结构,构建专业法治人才队伍

一是在现有基础上充分发挥老干部“传帮带”作用,借力于老同志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在人民调解、法律援助等实际工作中指导年轻干部迅速提高业务工作能力,快速积累工作经验,以从实、从细、从严、求是的工作要求,尽快胜任岗位需要,真正成为司法行政队伍的中流砥柱。二是多士成大业,群贤济弘绩。开启司法行政事业发展新征程,离不开一支高质量法律人才队伍。因此,应当通过公开招考、调任等多种形式,为司法行政队伍补充法律专业或具有法律工作经验的高素质专业化年轻人才,注入“新鲜血液”,从而纾解司法行政队伍专业人才困局。三是建立健全选人用人机制,畅通人才流通渠道。根据干部选拔任用条件,对于司法行政队伍中工作成效突出、工作作风优良的人员,大胆启用担任各乡(镇)司法所所长,或者交流至工作条件较好司法所担任所长。对于工作推诿扯皮、毫无担当的人员,则将其交流至工作条件较艰苦的地方接受磨炼,甚至调离司法行政队伍,从而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用人机制,强化司法行政人员危机意识,激发其干事创业热情,从而推动司法行政工作健康发展。

(三)重视人员教育,强化主体责任担当意识

一是扎实开展新时代党史学习教育活动,通过主题党日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研讨会、党史学习教育读书班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教育形式,重温党的光辉历程,不断提升司法行政系统干部职工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意识,自觉在法治建设中践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使命,回归公仆的本色和定位,坚持法治为了人民、法治依靠人民,把维护人民权益、增进人民福祉作为全局法治工作的核心要义,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是找准“八五”普法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制定人员培训计划,在系统内部重点推进《民法典》《行政诉讼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工作,通过集中学习、案例剖析等方式,为新法的稳步实施奠定坚实基础。三是鼓励、支持司法行政人员通过在职本科、硕士及博士,以及法律职业资格考试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考试活动,通过学习提高法学理论涵养,通过考试强化法学职业技能。四是定期在司法行政系统内部开展法律知识业务大比拼,以《宪法》《民法典》《行政复议法》《人民调解法》等法律法规的知识储备、掌握程度为重点,结合年度积分排位情况,确定先进集体及先进个人,从而形成比拼赶超的浓厚学习氛围。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4篇

司法行政部门是政府组成的重要部门,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承担着重要的作用,建设一支优秀的司法行政队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司法行政、组织人事部门的首要任务,具有十分重要作用。

(一)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内在要求。司法行政干部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国家法律法规的执行者,在职能运行中,担负着重要责任。司法行政干部素质直接关系到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直接反映司法行政机关的整体形象。当前,我县正处于改革的深水区,发展的爬坡期,矛盾的多发期。只有建设一支专业水平高、作风优良的司法行政干部队伍,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转化成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才能带领干部群众实现近期、远期的发展目标。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司法行政队伍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是推动“四个全面”的重要保证。党的十八以来,先后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和全面依法治国,“四个全面”的落实,需要各级干部的统领。司法行政干部是行政管理人才,是重要的人力资源,在政府职能运行中,担负着服务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现“四个全面”既定目标,司法行政干部必须学习并创新符合__县情的社会管理方法,提高在深化改革、社会发展、服务民生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社会情况的挑战,在激烈的竞争发展中赢得主动,成为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的司法行政队伍。

(三)加强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是提高干部素质的客观需要。虽然近年来,全县司法行政工作取得了连续三年全市绩效目标考核第一的显著成绩,但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人民群众对__司法行政工作还有一些不满意的地方,司法行政队伍中为政不为、作风不实、履职不力等问题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有些司法行政干部宗旨观念淡薄,不能正确对待手中的权力;有的精神萎靡,工作疲沓;有的作风漂浮,脱离群众等。因此,抓好司法行政队伍建设,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强队伍凝聚力和战斗力,显得更加重要和紧迫。

近年来,我县司法行政系统积极争取政策、领导和部门的支持,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加强队伍建设,使干部规模得到了壮大,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但从适应新时期司法行政工作新要求的高度,认真审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干部年龄老化。我局现有司法行政干部55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长期以来人员结构老化,年龄普遍偏大。司法行政人员中40岁以上有43人,占78.2 %, 30岁以下的仅12人,仅占21.8 %,其中大学本科以上文化有31人,占58.1%,专科文化有22人,占 38.3%,高中及以下文化有 2人,占 3.6 %。另外共有政法专编61个,基层32个编制,但全县共有38个乡镇(管理办),每个乡镇(管理办)目前按照编制还安排不到一人,这给司法行政工作的开展带来难度,影响了工作质量和效率。

(二)人员流动频繁。我局从2012年起,先后四批次通过公开招考司法助理员、基层司法所长等,共计招考17名,2015年计划招考4名。招考后全部按照上级要求安排到基层,但现在全局干部中借调、上挂到县级及以上部门中有6名,调出5名,近四年来调入仅有3名,但流出干部共计11名,这11名干部都是大学本科以上文化,年龄在35岁以下。导致基层严重缺人,局机关大部分股室只有一个人,工作开展十分困难。

(三)专业知识缺乏。司法行政机关肩负法律宣传、法律服务、法律保障等与法律运用密切相关的工作职能,决定了我们的队伍必须是一支对法律掌握比较熟悉的队伍。然而长期以来,全县司法行政队伍普遍存在法律专业知识缺乏的问题。我县司法行政干部中有部分是通过农村录用的,有部分是通过组织人事部门安置的,有部分是从其他单位交流来的,只有少部分是通过从正规法律专业院校招考的。其中法律专业41占%,非专业占 59%;从国民教育法律专业毕业人员有14人,占系统人员的25%;全局只有4名公职人员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律师资格。因此,总体人员素质和专业水平与公检法队伍中存在较大差距。

全面提高司法行政干部队伍素质,把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成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队伍,更好地担负起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职责、更好地为建设川东北经济发展高地和“绿谷红城,

幸福__”提供坚强的法治保障,成为当前司法行政机关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干部培养要“实”。大力加强干部培训,对系统内干部分行业、部门、阶段,组织到县委党校、市司法局、省司法厅专门培训和业务学习,或者邀请相关专家到系统来进行授课,每年至少轮训一次;实行年轻干部联系制度,安排工作能力强,经验丰富的干部对年轻干部进行传、帮、带,把多年的丰富经验“手把手”的进行传授,每个党委成员联系2名,中层干部联系1名;实行干部上挂下派制度,每年组织3—5名干部有针对性的到市、县部门进行挂职,安排1—2名干部到乡镇、村(居)进行锻炼,跟踪考察,定期分析工作业绩;实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空出1—2个中层岗位,通过公开竞岗,把工作能力强、业务熟悉、认真负责的年轻干部放在重要岗位锻炼,适时向组织部门推荐担任科级领导干部;大力开展演讲比赛、有奖征文、文体活动、党员示范岗创建等活动,搭建多方平台,促其快速成长。

(二)干部管理要“严”。积极争取县委政府的重视,通过扎实工作,树立良好社会形象,通过经常向领导汇报、与人事编制等部门沟通协调,加大对司法行政人员、编制配备,做到每个乡镇(管理办)司法所能配备1名专职工作人员;严格干部进出管理,严把进入关,整体要求达到年富力强、专业对口、品行端正,同时签订服务年限,推行培养违约金赔付制度。严把调出关,要达到服务期限、利于干部发展成长以及个人确有特殊情况,经县主要领导签字方可调出,确保队伍稳定;做好干部日常监管,建立健全机关管理制度,重点监督干部在服务群众、机关效能等方面的执行情况,定期通报。加强干部实绩管理,在年度目标管理的制定、考核和运用上下功夫,做到人人有任务,件件能落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强化正风肃纪,实行台帐制管理,教育干部遵规守纪,树立个人和单位良好形象。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5篇

今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深入推进政法三项重点工作为主线,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以“创和谐、创满意、创品牌”为工作目标,以“务实、创新、高效”为工作要求,以抓规范、破难题、强基础、促提升为着力点,大力实施“1055”计划,即:实施“十大项目”、构建“五大体系”、打造“五化格局”,不断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为“三生融合·幸福__”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胜利召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__年着重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重点,强力推进“十大项目”建设

根据__年全市司法行政工作思路,我们确立了“十大项目”重点工作,并以此推进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全面落实。

1.人民调解机制创新项目。加强村、居、企业、集贸市场、外来人口聚居地以及接边毗邻地区等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基本实现人民调解组织全覆盖。继续深化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在市、县两级全面建成劳动人事争议人民调解工作机制。实现婚姻家庭纠纷人民调解工作组织在县级层面的覆盖率达80%以上。全年乡镇、街道、村居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成功率要达到98%以上,行业性专业调解人民调解组织的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2.城乡社区法律顾问制度创新项目。深入宣传建立农村法律顾问制度的重大意义,积极与有关部门对接,将农村法律顾问制度工作列入“平安城市”创建、综合治理、新农村建设等重点目标考核体系,__年在去年基础上增加10%,即完成全市90%的村居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签订顾问合同,由市县两级政府购买服务。

3.法律服务进政府载体创新项目。争取市政府发文,在市、县两级政府及其部门、部分乡镇(街道)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制定相应的操作指引和考核办法。__年,要确定市政府及*个县级政府、70%的部门、30%乡镇建立有偿法律顾问制度。

4.公证服务城乡统筹方法创新项目。__年底,实现涉农公证业务年增长率达5%以上;充分发挥农村公证法律服务队伍作用,在重点乡镇设立公证联系点,指导农村公证信息员提供公证咨询、资料初审等服务;公证服务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专题法律宣传村居覆盖率达100%;监督公证机构落实上门服务、电话预约、法律援助等便民惠民服务。

5.法律援助惠民服务方法创新项目。加快法律援助“三个网络平台”建设,借助互联网络提高法律援助审批、指派工作效率、降低依法维权成本。至年底要在市、县两级12家法律援助中心全部建成“三个网络平台”,网络咨询和网络申请量要比上年有增长,网络咨询服务要实现微博化、即时化、互动化,网络申请要实现零等待、零遗憾、零投诉。

6.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管控机制创新项目。探索分类矫正方法,充分发挥信息化管理平台的功能作用,强化管控措施。继续深化刑释解教青少年“导航工程”,切实落实“一助一”、“多助一”等结对帮教措施,建立和完善社会帮教机制。社区矫正对象的重新犯罪率控制在0.9%以内,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率达到95%以上,重新犯罪率控制在3%以内。

7.“六五”普法宣教平台创新项目。全面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开展“六五”普法骨干培训,组织一次市管领导干部法律知识考试,评选20名市级优秀法制副校长。组织“六五”普法讲师志愿团为全市1000家以上的企业举办法治讲座。

8.劳教人民警察职业化建设模式创新项目。加强专业化、正规化建设,大力开展岗位练兵。推进队伍专业、知识结构合理化,核心专业人员比例达到75%。着力提升把握运用法律政策能力、群众工作能力、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有效应对场所安全稳定对执法水平的考量。全面加强队伍的思想政治、业务能力、纪律作风、先进文化建设,更好地担负起职责使命。

9.司法行政信息化管理创新项目。建设基础网络平台,建成一个B级标准化机房;升级改造局机关局域网;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全面覆盖市局、县(区)局、基层司法所三级的专 线网络。建成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完成司法行政基础资源库,以及包括相关业务在内的的业务信息资源库。建设应用软件系统,开发建设司法行政相关业务应用管理系统,完善OA系统功能,力争实现公文流转无纸化。

10.司法行政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根据中央和省市关于司法业务用房基础设施建设要求,积极争取各级党委政府支持,加强我市司法行政业务用房建设。__年,市本级司法行政业务用房改建工程完成投资额__万元,完工并投入使用;市劳教所劳教综合业务用房工程计划总投资__万元,年内完成25%的投资量,两年内完工并投入使用;协助瑞安、文成两地完成办公大楼建设,促成苍南县司法行政办公用房动工新建。

(二)拓面提质,全力推进“五大体系”建设

1.健全普法依法治理工作体系,在优化法治环境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制宣传在维稳中的先导性作用,全面落实“六五”普法规划,不断扩大普法教育的实效性和覆盖面,努力提高市民法律素质和依法办事能力。

一是要全方位开展法制宣传。围绕服务保障“三生融合幸福温州”建设,进一步深化法制宣传“六进”活动。深入分析普法工作的特点和规律,进一步完善各类普法对象学法制度。尤其是要针对不同行业和对象的特点与需求,实行错位普法和差别普法,加强各类重点对象普法工作,尤其要做好涉及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点领域的专项法制宣传工作。开展学法用法示范推进工程,打造主题鲜明的“六五”普法示范单位,全年培育学法用法模范公务员10名,示范基层站所30家,先进企业15家。

二是要多渠道加强普法阵地建设。加强乡、村,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发挥好农村法律顾问作用;要依托工业园、企业集中区,加强企业法制宣传教育阵地建设,建立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学法用法考试制度,抓好外来务工人员法制宣传教育;加强青少年学法用法实践活动,打造法律知识教育、法治实践、法治文化展示“三合为一”的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进一步提高建设数量和质量;要放大法治文化品牌效应,培育一批有特色、有品味的法治文化示范点,将法制元素融入到公园、广场、街区、市场等群众的驻足点,__年要实现全市各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至少拥有一个综合性法治文化阵地;要创新法制宣传载体,充分发挥普法网、手机短信、LED显示屏等法制宣传阵地作用,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法治名言、警句、动漫,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三是高质量推进依法治理工作。认真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规范、科学、有序地开展多层次、多领域的依法治理工作。要继续推进地方、基层和行业依法治理,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促进法治政府建设。要继续加强行业依法治理,针对群众特别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项治理活动。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把基层民主法治创建与城乡统筹发展、新农村建设等工作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化民主法治村的建设和申报工作,深化创建工作动态考评机制,全面提升创建工作质量。

2.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在有效化解矛盾纠纷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继续深入贯彻《人民调解法》,进一步完善以人民调解为基础的大调解机制建设,深入推进“三调对接”和各类专业调解组织发展,加强对矛盾纠纷的排查化解,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一是要夯实基础,完善人民调解网络。以司法所规范化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直派司法所外观形象标识规范化建设,年底前全市累计完成建设率达80%以上,积极开展省级(星级)规范化司法所创建工作,年底前累计完成创建率达司法所总数的50%以上。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工作体系,巩固村、居调委会等传统人民调解组织,继续做好婚姻、家庭、邻里、宅基地等传统社会矛盾纠纷调解工作。深化区域性人民调解组织建设,不断拓宽人民调解工作覆盖面,重点健全开发区、工业园区、城乡结合区以及新兴行业、新社会组织等专业性、行业性、联合性人民调解组织,推进调解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社会化。在做好常见性、多发性矛盾化解的同时,重点解决由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等引发的热点问题,推进医疗纠纷、劳动争议、交通事故纠纷、物业纠纷等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建设,推动人民调解工作向容易引发人民内部矛盾的领域延伸,着力构筑第三方参与的矛盾调解机制。

二是要拓展领域,创新人民调解机制。建立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机制,积极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调处”专项活动,努力使各类矛盾纠纷早发现、早化解。要健全完善村、乡镇调解组织之间,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与调解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要以健全完善行业性专业调解机制为重点,着力构建多方位的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的“大调解”工作格局,在巩固完善医调、诉调、警调、交调、检调五大衔接机制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司法行政机关和人民调解组织与劳动保障、劳动仲裁、、民政等部门的联动联调机制,进一步形成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合力。

三是强化保障,加强人民调解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探索完善分级培训机制,认真组织实施培训规划,大力加强对人民调解员的业务培训,实行全员轮训。大力开展“争当人民调解能手”活动,引导激励广大人民调解员提高调解能力。大力推进专职人民调解员队伍建设,进一步落实人民调解员持证上岗制度,优化人民调解员队伍结构。同时要进一步加大保障力度,推动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人民调解委员会补助经费、人民调解员补贴经费等各项经费的落实,完善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激励保障机制,为人民调解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3.构建一体化法律服务体系,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充分发挥法律规范经济行为和社会秩序的作用,紧紧围绕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加强法律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法律顾问工作制度,提升城乡一体化法律综合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律服务的新需求。

一是 要不断提升法律服务水平。重点是要深入开展“法律服务五进”活动。要围绕“十二五”时期政府投资规划,积极为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和重点工程建设招标投标、征地拆迁、安全生产等提供全程法律服务, 做好政府决策风险评估的智囊团。要开展企业法律服务升级行动,围绕防范和化解经济运行风险,以企业“法律体检”为平台,为1200家企业开展深度法律服务。开通公证服务中小型企业绿色通道,公证机构走访中小型企业100家以上。围绕城乡统筹发展,推动律师法律服务进村入户,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综合改革等提供法律服务。推进公证服务城乡统筹综合改革,主动为村房“两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农村金融业创新发展以及农村社会组织等事项提供优质高效的公证法律服务。进一步加强司法鉴定机构规范化建设,努力提高司法鉴定规范化水平和社会公信力。

二是要加快构建法律顾问体系。要切实增强工作的主动性,扎实推进政府法律顾问、企业法律顾问、乡村法律顾问等多层面的法律顾问体系建设。切实做好政府法律顾问工作,推荐优秀律师担任各级政府、部门的法律顾问,政府参与行政诉讼和民事案件的处理,为政府重大决策、行政行为及重大合同行为提供法律意见,促进政府依法行政。深化乡村(社区)法律顾问工作,进一步健全乡村法律顾问目标考核制度、定期服务制度、工作交流制度,推动规范运行。着眼农村社会管理创新需求,努力为村级组织提供法律咨询,为基层组织决定重大事项进行法律论证。深入探索“法企”对接的新形式与新途径,向企业推荐合适的法律顾问人才。

三是要深化法律服务惠民措施。继续健全完善“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建设,进一步降低法律援助门槛,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法律援助平台网络体系。至年底,要在90%的行业性专业调委会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赋予工作站初审权,实现工作站和援助中心的网络审批,进一步提高法律援助工作效率,降低依法维权成本。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认真部署开展”法律援助服务为民创优年”等主题活动,提高法律援助工作的影响力和实效性。要健全法律援助案件质量监管体系,不断完善法律援助办案质量考核标准和奖惩制度,提高办案质量和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公证机构规范化建设,加大便民惠民力度,公证服务窗口设立电子屏幕、叫号系统的公证处要达到30%以上,公证法律援助做到应援尽援。

4.打造新型化教育管控体系,在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取得新突破

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坚持“首要标准”,着力把握工作规律,构建安全稳定长效机制,推进公正廉洁执法,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不断提升对劳动教养人员、社区矫正人员和刑释解教人员的管控水平。

一是加强精细化劳教监管体系建设。认真贯彻劳教工作方针,大力加强场所规范化管理和安防一体化建设,确保劳教场所的持续安全稳定。加强场所布局和设施建设,启动劳教业务用房和墙建设工程,提升场所内部正规化管理水平,积极开展现代化文明监所创建工作。要突出思想教育在教育工作中的核心地位,全面推进劳教人员法制、道德、文化、劳动教育,加大劳教人员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出入所教育接受率要达100%。不断健全完善教育矫治工作体系,把心理矫治教育工作,进一步向深度和广度推进。积极利用社会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帮教,特别是做好重点劳教人员的帮教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禁毒法》,依法开展强制隔离戒毒和戒毒康复工作,不断创新劳教戒毒工作新模式。

二是加强规范化社区矫正体系建设。进一步理顺社区矫正工作体制,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司法行政机关组织实施、相关部门协作配合、司法所具体执行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建立健全社区矫正运行机制,落实相关部门的责任。健全完善社区矫正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完善系统建设,扩大覆盖面,提高定位率,充分发挥区域监管、信息交互、警示告知、档案管理、考核管理等五大功能的作用,建立并推广使用社区矫正对象定位手机声纹识别系统,提高动态管控能力。深入开展心理矫治,强化监管措施落实,认真开展危险性评估,不断提高矫正质量,防止再次违法犯罪,杜绝重大刑事案件发生。加强社区矫正专业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三支队伍建设,在全市11个县建立社区矫正驻法院工作室,在全市有5名以上社区服刑人员的村居建立工作站,按1:1的比例建立社区矫正志愿者队伍,按20:1比例建立专兼职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

三是加强社会化安置帮教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管理体制,强化安置帮教工作责任机制,落实各成员单位工作职责。强化刑释解教人员衔接管理,做好归正人员的衔接工作,进一步落实“一帮一”、“多帮一”责任帮教制度。加大科学帮教、联合帮教力度,深化刑释解教人员分类分层次管理。加强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建设,确保每个县不少于5个,构建“衔接规范化、帮教社会化、安置市场化、管理信息化”的安置帮教工作新格局,有效预防和减少重新违法犯罪。

5.拓展“一站式”服务体系,在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效能发挥上取得新突破。进一步加强对中心运行规律的研究,按照“内部职能融合”的原则,整合法律援助、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职能资源,集成人民调解、法制宣传、社区矫正等司法行政职能要素,在统一的平台上为群众提供各类法律服务;按照“组织体系链接”的要求,加强与各类法律服务机构和乡镇司法所、村人民调解委员会、法律援助工作站、社区矫正工作站等基层司法行政组织的业务对接,实现服务分解、案件分流,扩大中心的运行效能和辐射效应;按照“横向联动拓展”的思路,积极引入行业性专业人民调解组织,集中受理调处有关医疗、交通事故、劳资等矛盾纠纷;协调工青妇、、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在中心设立接待窗口,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要素集成、部门联动”的科学工作体系。牢牢把握中心公益、专业、便民的性质,创新工作机制,规范服务的内容和标准,确保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努力为广大群众提供“窗口化”、“一条龙”、“一站式”的法律服务,真正把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打造成为司法行政机关创新社会管理、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窗口”。

(三)强化保障,着力构建“五化”工作新格局

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紧紧围绕我市改革发展稳定民生大局,整合职能,发挥优势,不断创新工作理念、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着力形成“以项目化为抓手、以品牌化为引领,以信息化为支撑、以规范化为目标、以专业化为保障”的工作格局。

1.以项目化为抓手,推进各项工作强责提速。今年,市局在局机关开展了“互学互比”活动,要求各处室结合工作实际,申报本处室的“争先创优”项目,并将项目实施情况作为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市局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筛选确定了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十大项目”。这些工作的完成落实情况,事关年度全市司法行政工作的成效和考绩的实效。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高度重视,实行严格的目标管理责任制,按照工作项目化、项目具体化的要求,明确责任部门和责 任人,制订详细的工作方案和进度计划,分解、细化、量化工作内容和要求,明确完成工作的时间节点,严格落实分阶段目标的要求,确保年度重点项目的有效落实。市局将进一步强化考核考绩工作的导向作用,研究制订对县局和市局机关职能处室的考核新办法,各县局也要出台相应的考核办法,实现以考核促工作,以工作促发展。同时,各县局也要根据本地司法行政工作实际,积极开展项目化建设,通过搭建项目工作平台,将重点工作以项目化来设置,进一步健全体制机制,以项目带动、靠项目创新、用项目落实,使司法行政各项工作更具系统性、创新性和长效性,成为党委、政府年度工作的一大亮点。

2.以品牌化为引领,推进各项工作进位升级。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品牌才有说服力。实施品牌化就是要通过树典型、带全面,抓示范、促一般,实现面上工作进位升级,整体推进。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推进品牌化建设,以“创和谐、创品牌、创满意”为总要求,深入挖掘自身优势,科学整合职能资源,把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纳入品牌的大旗下,推进工作出亮点、树品牌、显特色,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一是要引领思想,树立品牌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通过深入抓好品牌项目论证、品牌打造规划、品牌服务实施等环节的思想发动,使每名司法行政干部掌握工作品牌的内涵和特征,使他们形成较强的出精品、树形象、作表率的意识,自觉积极投身到品牌创建活动中去。二是要引领行动,强化品牌运作。各地要正确把握司法行政工作的定位,找准本单位服务中心大局、维护社会和谐、服务弱势民生、加强自身建设工作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炼确定好品牌主题。同时,要积极有效地运作品牌,用品牌标准来开展工作,用品牌形象来接受监督,用品牌服务来吸引群众,用品牌效应来拓展司法行政工作的作为空间,实现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的整体推进。三是要引领成效,做好品牌宣传。我们要在培育品牌、争创品牌、叫响品牌的过程中,充分运用信息简报、宣传栏、网络平台、新闻媒体等各种载体,进行公示、宣传、推介,使司法行政工作品牌为广大群众了解和熟悉,不断扩大司法行政工作的社会影响面,塑造司法行政良好社会形象。

3.以信息化为支撑,推进各项工作提能增效。当前,我市司法行政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普遍存在软硬件建设相对滞后、基础人才缺乏、经费投入不足等实际问题和困难,制约了司法行政工作进一步提能增效。今年市局将积极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十大项目”之一大力推进,来解决这一制约工作发展的瓶颈问题,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机关工作效能。一是要夯实基础,加强网络系统建设。要开展市局机关机房和数据中心建设,建成一个B级标准化机房。要加强网络建设,实现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专网互联互通,同时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建立一个三级联通的稳定、安全、高效的专线网络。二是优化资源,加强数据资源中心建设。建立一个能够全面满足全市各级司法行政机关数据交换的数据中心,进一步整合信息资源、行业资源和行政资源,全面提高司法行政信息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形成全员应用、资源共享的信息化工作格局。三是要深化应用,加强业务软件系统建设。紧密结合司法行政各项工作实际,建设司法行政信息网络应用平台,不断加强对司法行政基本情况信息管理、业务流程管理和日常司法行政工作管理,让信息化应用真正融入到司法行政工作的每一个领域。

4.以规范化为目标,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可续。全市司法行政机关要以执法、服务、管理规范化为主线,将规范化建设与制度建设、行业管理和基层基础建设相结合,进一步提高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促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一是要抓制度促规范。要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以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来规范从政行为和服务行为,努力实现以制度管人、按制度办事。要狠抓队伍管理,完善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工作者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责任追究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要加强业务管理,完善司法行政机关和法律服务机构的执法执业服务流程,规范司法行政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个人执法执业行为。二是要抓服务促规范。法律服务质量是司法行政规范化建设的最直接体现。要始终把人民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评价工作和服务好坏的标准,把与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基层司法所、司法行政法律服务中心、法律援助中心和行业性专业人民调委会等窗口单位和律师、公证、司法鉴定等行业作为规范化建设的重点,完善好服务质量评估体系,健全管理工作机制,落实好各项便民服务措施,促进法律服务质量的有效提升。三要抓基础促规范。当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要在加强基层司法所办公用房等设施建设基础上,大力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尤其是要加强司法所组织机构、干部队伍、业务能力、所务管理建设,全面活跃基层司法所工作,提高司法所履职尽责能力和水平。要落实司法行政专项编制,做到专编专用,充实司法所工作力量,进一步夯实司法行政基层基础。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6篇

我旗司法行政队伍总的来说,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能够积极围绕全旗中心工作,服务大局,为维护我旗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了大量的工作,赢得了党和政府的信赖和人民群众的好评。我旗司法行政队伍的现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方面:

一是人员不足问题严重。我旗现有在编在岗的司法行政干警28人,其中司法局机关14人,法律援助中心1人,借调到其他单位2人,基层司法所只有11人。我旗21个司法所只有1个所达到3名政法专项编,2个所达到2名政法专项编,只有7个司法所有政法专项编制的工作人员,占司法所总数的1/3,其他14个司法所中还有2个所因人员调动现已无工作人员,另12个司法所的工作人员是旗司法局积极主动与当地党委、政府协调后,使用当地编制的人员到司法所工作,由于20__年乡镇机构改革后,乡镇一级政府人员锐减,从而导致能充实到司法所的人员更加有限,而且多数还是兼职,人员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我旗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是高素质法律专业人才缺乏。司法行政机关肩负着法制宣传、法治保障和法律服务三大职能,决定了我们的队伍必须是一支对法律掌握和运用比较透彻的队伍。然而长期以来,基层司法行政队伍普遍存在法律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以我局为例,司法局机关和基层司法所的55名工作人员中,具有法律本科学历的有9人,占总人数的16.36%;大专学历35人,占63.63%;中专以下学历的7人,占12.72%。其中全日制法学本科学历的仅有6人。特别是21名基层司法所长中,具有法律本科学历的仅2人,仅占9.52%,全日制法学本科学历的没有。从表面上看,在司法行政队伍中法学本科学历的人占的比例不小,但事实上,真正能够适应司法行政业务发展需要,具有高水准的法律专业人才不多,总体业务素质与工作需要存在较大差距。

三是年龄结构比较合理,但队伍不稳定。我局现有在职在编政法干警和基层司法所工作人员共55人中,50岁以上6人,占总人数的10.9%;40岁到50岁的15人,占27.27%;30岁到40岁的21人,占38.18%;30岁以下的13人,占23.64%。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旗的司法行政在队伍年龄结构上比较合理。由于大部分为乡镇政府编制的工作人员,人员的流动性大,连续在司法所工作3年以上的还不到半数,整个队伍的稳定性差。而且,由于近年来我旗司法行政专项编制一直不多,现有的编制也进不满人,虽然在1999年和20__年两次通过招录公务员,两次共进了16人,但由于司法行政机关的职级待遇等问题一直上不去等原因,很多司法所工作人员干了一辈子司法行政工作也只是科员的身份,这样,使许多司法行政干警调出司法行政机关到其他机关工作。20__年以来,科右前旗的司法行政专项编制的干警已有5人调出,2人借调出,而进口又把的严,出现了严进宽出的现象,从而使整个队伍的稳定性受到很大影响。

四是少数干警缺乏责任意识、进取意识。部分干警认为司法行政部门做的是一些看不见的工作,职能软化,没有公、检、法的职能强硬,总是埋怨司法行政部门在政法系统中地位低、职能软,缺乏一种以有为争有位的精神状态和争创一流业绩的工作干劲,对待工作存在应付了事的现象。

应当清醒地看到,这些问题的普遍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越往后拖将越来越突出,特别是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司法行政职能有强化的可能,而队伍的素质和能力跟不上,将难以承担职能强化后的重任,届时,“是不是应该强化”的争议可能会被“是强化还是弱化”的争论所取代,这是每一名司法行政干警都不愿看到的。

二、针对我旗司法行政队伍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根据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我旗司法行政工作的现状,提出以下对策和措施:

(一)加强形势教育,增强自信心,消除自卑心,切实解决精神不振的问题

如果说司法行政干警长期以来经济待遇低的问题已随着《公务员法》的实施得到解决,司法行政部门长期以来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已随着《司法行政机关公用经费最低保障标准》的执行有所缓解,那么,当前要解决的就是干警长期以来因埋怨司法行政部门职能软化而形成的自卑心理,重塑司法行政干警对于所从事职业的自信心。这就需要加强形势教育,关注时事,从党和国家有关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论述、政策、指示、要求中看到司法行政事业发展的美好前景,振奋干警的精神。

例如,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规范司法行为,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十六大第一次明确提出“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目标直指“体制”这一要害问题,比如职权配置问题,人财物管理体制问题等。但十六大以后五年所推进的司法体制改革,包括20__年提出具体的35项改革措施中真正触及职权配置、人财物管理体制等方面改革的较少或触及的不够,而这也正是十七大以后司法体制改革下一步“深化”的内容。“优化职权配置”,是十七大报告中司法体制改革内容的最大亮点。如果我们站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这一大背景下来思考,就会更清晰地、更深刻地认识到: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大势所趋;而随着司法体制改革的深化,司法行政职能的扩张和强化也是大势所趋。

又如,党中央、国务院的一些重要文献、文件也对强化司法行政职能、充分发挥司法行政职能作用提出了明确要求。十七大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

神,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中有14处提到司法行政工作,几乎涵盖了整个司法行政工作,囊括了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妥善处理农村各种社会矛盾”,“鼓励发展农村法律服务等中介组织”。《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做好对农民工的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安排一定的法律援助资金,为农民工获得法律援助提供必要的经费支持”。所有这些要求,都预示着司法行政职能越来越引起党和政府的重视,预示着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面临良好的机遇。再如,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加强包括司法所在内的“两所一庭”建设,投入国债资金用于西部地区建设司法所办公用房,每年都预算安排政法专项经费改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的办公条件。新建的司法所办公用房窗明几净、宽敞舒适,配上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让每一名司法行政干警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感受到我国司法行政事业强健的发展步伐。

面对大好形势,我们能做的就是振奋精神,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有所作为,以有为争有位,以实际行动参与司法体制改革,以实际行动争取司法行政职能的强化。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学讨论活动和读书活动为载体,不断提高干警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履职能力不足的问题

1、在“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大学讨论活动中,要针对司法行政系统职工思想实际,剖析思想根源,认认真真整改,在增强“两个意识”上下功夫。

首先,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树立司法行政事业发展“舍我其谁”的观念。一是要力戒消极懒散,树立事业为重的奉献精神。克服不想干、不愿干、不敢干等消极懒散现象,多一份责任感,少一份吃亏感;多一份奉献心,少一份索取心,以对党的事业负责、对工作负责的精神,埋头苦干,无私奉献,努力在本职岗位上实现人生价值。二是要力戒满足现状,树立迎难而上的进取精神。力戒安于现状,求稳怕乱,满足于当一般,不愿做开拓性的工作,满足于过得去,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看似淡泊名利,实则淡泊事业,甚至贻误发展机遇;力戒遇到难题绕道走,一遇问题就层层汇报,自己不提解决办法,不出主意,不思解决,前怕狼后怕虎,缩手缩脚,不愿做艰苦细致的努力。树立不我待的紧迫感、勇于担当重任的气魄、开拓进取的精神,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业绩。三是要力戒漂浮作风,树立一抓到底的求实精神。力戒急于求成,纪律作风涣散,精神萎靡不振,以及弄虚作假、欺上瞒下,坚持深入到工作落实的终端跟踪问效,以求实扎实的工作,狠抓工作的落实。坚持以铁的纪律作保证,从严治警,敢抓敢管。

其次,要进一步增强“创新意识”,激发全体司法行政干警的创造活力。一要破满求进,切实破除小进即满、满足现状、不思进取的思想,大胆谋求进取、进位、提升。二要破旧求新,破除墨守成规的思维方式,敢于打破常规、探索新路,大胆谋求新突破、新跨越。三要破小求大,破除“守小摊子”、“小农经济”、“小打小闹”的思想,以大气魄、大手笔,谋求大发展。三要破稳求快,切实破除怕乱求稳、四平八稳做事的思想,发扬只争朝夕的精神,尽快把工作做大做强、做好做精。

总之,要通过“继续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大学讨论,使全体司法行政干警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用,全局上下拧成一股劲,形成一条心,共谋司法行政事业的新发展。

2、在大学习活动中,要重点突出阅读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和司法行政业务知识方面的书籍,坚持每天读书1小时,坚持记读书笔记,坚持读书与集中培训相结合,把司法行政业务知识和经济知识、法律知识学懂、学透,坚持学以致用,鼓励干警参加学历教育,全面提高干警业务技能和服务人民群众的水平。

3、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使干警从思想上解决好“为谁执法、为谁掌权、为谁服务”的问题;不断加强干警的理想信念教育,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固树立并坚定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深入持久地开展廉政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抓好日常教育,引导司法行政干警乐于奉献,服务为民,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新时期司法行政队伍。

(二)创新用人机制,推行轮岗制度,切实解决队伍活力不够的问题

一是根据有关交流、轮岗的规定,制定交流、轮岗的程序规则,实现交流、轮岗的制度化,实现机关各股室与司法所之间、司法所与司法所之间、机关各股室之间干警轮岗;二是健全奖勤罚懒、奖优罚劣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规范工作行为和工作程序;三是通过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等措施,优化股、室、所的人员配置,选好配强机关中层干部和司法所长,力求达到最佳组合,提高工作效率。四是完善干部考核机制,建立干警工作绩效评价体系,特别是要加强平时考核,建立健全规范化的考核指标体系,把“德、能、勤、绩、廉”等五个方面指标尽可能细化、量化,使干警考核工作能准确反映干警的真实面貌,并坚持考评结果与晋职晋级相结合。五是与兴安盟司法局衔接,推动更大范围的轮岗交流,比如,组织旗司法局机关干警和司法所干警到盟局挂职锻炼,在此过程中开阔神野,增长才干。

(三)以人为本,从优待警,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切实解决后勤保障不力的问题

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强化队伍建设的基础,要努力争取地方党委和政府对司法行政工作的重视和支持,在人、财、物上给予充分保障,切实解决司法行政工作经费问题;加大对基层司法所基础建设的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司法所工作条件和环境;坚决贯彻“从优待警”的政策,全面落实司法行政干警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充分调动干警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解决干警特别是基层司法所干警在家属就业或再就业、安居、子女入学、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解除他们工作中的后顾之忧,创造“留得住人、安得下心”的和谐环境。

(四)强化基层基础工作,切实解决“头重脚轻”的问题

司法行政工作重心在基层,遍布各地的基层司法所与社会距离最近,与广大人民群众接触最多,肩负着面广线长的重担,其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整个司法行政工作的成败。同志曾经说过:“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这话同样适用于司法行政工作。原司法部部长蔡诚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抓基层、打基础,是我们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基础不牢,我们的工作就难以站稳脚根,就没有后劲。”长期以来,司法行政工作“头重脚轻”的状态必须彻底改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努力:

一是作出硬性规定,司法局机关原则上不进人,今后招录公务员或选调人员,一律充实到司法所工作。局机关自然减员确需人员时,从司法所干警中择优选调。二是在局机关实行“领导包片,股室包所,干警包事”的联系司法所制度,局领导分别包4—6个司法所片区,机关股室干警包司法所的1项或2项职能工作,协助司法所工作,并纳入年终考核,实行奖惩挂钩。这一做法,既是协助司法所工作,又是督促司法所工作。同时,从组织领导、政策导向、力量配置、物质待遇、经费装备、表彰奖励等方面向基层倾斜,真正形成关心基层、服务基层、支持基层的良好氛围,真正使全局工作“重心下沉”。三是进一步强化对基层司法所干警和工作的管理,不能因为基层司法所队伍不稳就放任不管或不敢管。为解决管理中的“鞭长莫及”问题,堵塞管理漏洞,要不断创新司法局和当地党委、政府“双重”管理举措,例如,可以实行周汇报工作制,司法所每周主动向

党政汇报上一周工作,请示、争取下一周工作,服从党政工作安排。严格出勤“双重”管理,司法所干警请假,须先经街道、镇乡分管领导审批同意后再向司法局报批。司法所干警出勤实行“月证明制”,由镇乡分管领导按月签字,经政府盖章后,报司法局认定,作为当月工作性津贴发放依据。实行工作“双重”考核,按照百分制量化内容,将30分的考核内容交由镇乡考核,由镇乡分管领导和综治办主任负责考核,以此督促司法所认认真真抓好各项工作。 (五)争取政策,切实解决司法所干警的职级待遇问题

一些司法所长反映,司法所长做的工作不少,但在提拔上根本就没有进入组织部门的视线。在解决职级待遇上,公、检、法几家均有解决途径,唯独司法行政部门没有。造成司法所人心不稳,队伍不稳。为此,要积极向上级实事求是反映情况,理直气壮争取政策,对工作满一定年限的司法所长解决待遇问题,使其有“出头之日”,安安心心在基层工作。

(六)把好人员准入关,吸收年轻化、知识化、德才兼备的高素质的人员进入司法行政队伍,切实解决人员老化和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7篇

关键词:司法;行政档案;管理

司法行政档案是指在司法行政工作中所形成的包括文字、图片、音频以及视频等在内的所有资料的总和。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与司法行政机关处理事务的效率有着密切关系,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必须对本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多加重视。随着社会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司法行政机关变革的日益深刻,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也在不断发生变革。如何根据当前司法行政工作的现实情况,以全新的视野看待档案管理工作,是所有行政司法机关所要面临的共同问题。

1 我国司法行政档案管理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司法行政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较为快速的发展。改革开放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科学化及现代化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这一时期到现今,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也顺着时代潮流,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从横向上来说,经过接近40年的发展,我国各司法行政单位的档案管理工作在软硬件设施、管理方式以及管理理念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管理工作实现了质的飞跃;从纵向上来说,全国各个省、市、地市、乡镇等的司法部门的档案管理工作的达标率大大提升,档案管理的相关制度和体系都较为规范,管理工作基本趋向于合理化和科学化。例如最新的《档案法》对档案的内涵、M行档案工作的原则、档案机构及其职责、档案的利用和公布以及相关的法律责任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大大提高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性,提高了依法治档的水平。

2 我国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

受到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日新月异、社会百花齐放的影响,我国司法行政档案的内容、类别以及数量等与以往相比,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以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为例,按照时间标准来划分,我国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应该以1993年为分水岭,进行具体划分。

2.1 1993年以前

在1993年之前,我国的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方面的规章制度都是由各省市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各自制定的,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因此各个地区的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是各自为政,水平良莠不齐。而且由于没有一个全国统一标准的指导,各个地区所制定的档案管理制度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这对档案管理的科学化造成了不良影响。

2.2 1993年之后

1993年,我国司法部制定了《关于司法行政档案工作暂行规定》的文件,该文件对司法行政档案的涵义、管理人员的职责、司法部门在档案管理中所扮演的角色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同时还对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也作出了说明。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主要包括三部分:文书档案、声像档案以及专业档案。其中专业档案的类别非常丰富,基本覆盖了司法行政工作所涉及的所有领域和行业,主要包括公证档案、财会档案、科技档案、教学档案、基建档案、律师业务档案、劳改罪犯和劳教人员档案等等。

2.3 目前我国司法行政档案类别的划分

就我国目前司法行政部门的具体状况来看,司法行政档案的类别较之以前有所增加。新增的类别主要包括实物档案和设备档案。而在已有的类别中,主要对业务档案的内容进行了完善和更新。业务档案的内容新增加的包括法律援助档案、社区矫正档案、司法鉴定档案、档案、戒毒管理档案以及司法外事档案等等。新增的这些档案类别都是根据现实社会所发生的变化而紧贴时代潮流增加的,基本能够弥补之前的类别存在的缺陷。

3 新视野下司法行政档案管理的措施

3.1 与时俱进,依法治档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在整个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行的如火如荼的时刻,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也应该与时俱进,紧贴时代潮流,向依法治档的方向迈进,这也是所有司法行政单位所应该共同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依法治档的实现可从两方面来进行:一是档案管理理念的法制化。具体来说,就是司法行政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改变以往的进行内部行政运行的模式,加大教育力度,贯彻依法治档的理念,将依法治档观念深入人心;二是档案管理行为的司法化。具体来说,就是要改变司法行政单位在档案管理方面的内部运行机制,将法律作为档案管理的唯一标准,保证档案管理工作在法律指导下展开。

3.2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

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司法行政档案管理工作的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高存储的计算机以及先进的扫描和拍照技术,改变了以往进行人力管理的落后方式,在资料录入、修改、查询、保存以及备份方面体现出无可比拟的优势。不但节省了传统存储方式所要耗费的空间,而且在查阅起来更加快捷方便,保存时效更长且能够实现备份,防止数据丢失。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引进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档案管理方式,将本单位特点与先进的档案管理软件相结合,提高档案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3.3 不断强化司法行政机关档案管理人员的管理意识

只有具备强烈的档案管理意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保证档案管理工作的效率。无论是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管理意识都是司法行政机关档案管理人员所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因此司法行政机关应根据实际情况及具体需要,定期对档案管理人员进行相关管理意识的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诸如管理工作内容方面的更新、管理工作中的注意事项以及禁忌、管理人员所应具备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等等。还可组织管理人员观看相应的纪录片,增强其责任感和管理意识。

3.4 不断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完善

管理制度是进行档案管理的重要依据。各司法行政单位应该在国家《档案法》的指导下,针对本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以此对单位内部人员的行为进行约束和规范。在新形势下,司法行政单位对内部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更新和完善的主要依据是社会上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本单位内部的具体情况。只有如此,档案管理制度才能和本单位的实际档案管理工作以及其他法务工作更紧密的结合,从而实现二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

3.5 不断对司法行政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进行强化

档案管理工作的最终目的是为司法行政单位的其他事务服务,档案管理工作的本质是为人民服务,因此要不断对司法行政档案管理的服务功能进行强化。具体来说,司法行政单位在进行档案管理时,要以“记录历史、服务现实、着眼未来”为理念,将服务放在第一位,并不断对服务方式进行创新,对服务功能进行完善。从宏观层面上为依法治国和经济建设服务,在微观层面上为人民群众的生活问题服务。

4 结束语

档案管理工作是司法行政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的基础。只有实现档案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司法行政单位的各项工作才能更加高效的展开。因此司法行政单位要不断加强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同时制定相应的策略来提升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对各个领域都产生重大影响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也要与其相结合,促使管理人员以全新的视野对待档案管理工作,最终促进司法行政单位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赵志龙,李殿奎,王佳宁.司法鉴定档案规范管理有效途径的应用[J].中国司法鉴定,2011,(03):80-82+96.

[2]吴雁平.依法治档视角下的档案行政司法化[J].档案管理,2013,(06):7-9.

[3]海,吴雁平.论档案行政执法司法化[J].档案学通讯,2014,(01):80-85.

[4]程沭.新时期如何加强司法行政档案管理[J].档案与建设,2015,(04):77-79.

作者简介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8篇

为切实做好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工作,全面提升司法行政整体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司法行政机关在维护社会稳定、保障经济发展、推进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现结合我市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工作目标和要求

司法所是司法行政系统的基层单位,担负着落实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工作,向广大群众提供法律服务、法律保障、法制宣传教育和维护社会稳定等重要职能。各地要认真按照中央关于加强“两所一庭”(公安派出所、司法所、法院派出庭)建设的总体要求和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省司法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皖办发〔*4〕27号)精神和司法部、省司法厅关于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要求,理顺司法所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司法所建设。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工作目标是:从*4年开始,用3年时间,使全市司法所达到组织机构正规化、干部队伍专业化、业务工作法治化、所务管理制度化、基础设施标准化,建立起综合配套、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全面发挥司法所的职能作用。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要设立司法所。司法所是县、市、区司法局在乡镇(街道办事处)的派出机构,每个司法所由3名以上人员组成(目前编制不足的,暂配2人),乡镇司法所的办公用房建筑面积要达到120平方米,城市街道司法所办公用房面积要达到100平方米。司法所的业务经费由财政供给,纳入县、市、区司法局财政预算。

*6年,是司法所规范化建设的关键一年,国家发改委《关于下达*6年补助中西部地区“两所一庭”建设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国债)投资计划的通知》(发改投资〔*6〕1148号)安排我市55个司法所国债项目,总投资337万元,其中来安县9个、琅琊区5个、南谯区6个,其他县、市各7个,每个所分别投资5.8—7万元。*6年新增中央专款和省级预分配我市61.1万元,为全市47个司法所配备装备。因此,各县、市、区要结合镇村体系规划,以国债项目建设为重点,确保全市重点乡镇所在地约100个左右司法所到今年底实现规范化。非重点乡镇的司法所国债项目可以调整到重点乡镇建设;没有列入国债项目的重点乡镇所在地司法所也要同步建设,先建设好,再争取列入下一批国债项目。所有建设项目务必于今年9月上旬开工,年底前完工。要通过开展创建规范化司法所,抓紧解决司法所的人员配备、办公用房、装备等方面的问题,不断提高司法所的规范化水平和实际工作成效。

二、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司法行政系统的信息化建设是增强司法行政部门司法能力的客观要求,是实现司法行政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大力推进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有利于司法行政机关发挥管理职能,改进工作方式,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司法行政管理体制。省里要求,今年年底前要全面建成市、县两级司法局局域网,并接入全省政法网。

各县、市、区要根据《滁州市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结合本单位实际,严格按照“五个统一”(统一领导、统一组织、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的原则,制定出本单位的信息化建设规划,明确信息化建设思路,安排工作进度。根据省财政厅和省政法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县级政法部门信息通信专网建设有关问题的通知》(财政法〔*6〕582号)精神,县级政法专网建设工程从今年7月启动,年底建成。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全市政法部门信息化建设一部分,司法行政系统局域网建设必须同步。各县、市、区要按照省司法厅《各市、县、区司法局机关局域网建设参考方案》的要求,完成专用机房、内部局域网和专用电话线路布线建设,并安排符合要求的电视电话会议室。局域网要配备路由器、防火墙、交换机、服务器、UPS电源等设备;完成到各县、市、区中心站1个2M的线路连接。要增强专业技术力量。根据省里的要求,市级司法局至少配备一名全日制本科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县、市、区司法局要有一名专科以上学历的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要建以致用。本着“以建设促应用,以应用促发展”和“五个统一”的原则,加快司法行政各项业务应用系统的开发和引进工作,做到边建设、边使用,保证投资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严格遵守保密规定,确保网络安全运行。要按照有关规定,配备相应的安全保密设备,指定专人负责。不得擅自降低网络安全保密的标准,自觉遵守有关的操作规程,确保司法行政系统的网络安全。

三、切实加强对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和支持

基层司法所建设直接关系到司法行政整体工作水平,关系到法制宣传教育和依法治理,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和谐。加快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司法行政系统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滁州市司法行政工作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因此,各县、市、区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通力协作,相互联动,形成对两个建设工作的整体合力。要加强管理,规范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把加强司法所规范化建设和司法行政系统信息化建设,作为全市司法行政工作当前和今后一个阶段的重点来抓,按照规定标准和总体要求,强力推进。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全面发展作为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提高专业化、职业化、正规化水平为重点,以提升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目标,认真研究探索、深入挖掘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文化理念、文化内涵、文化精髓,逐步创建具有健康向上、独具特色的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文化体系,凝聚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为推动基层司法行政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二、总体目标

立足基层司法行政实际,积极创新文化建设的内容形式、载体和制度,形成富于特色、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体系。通过创建特色鲜明的基层司法行政机关文化品牌,使司法行政内部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外部形象进一步提升,整体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广大基层司法干警的执法行为更趋规范,人民群众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和司法行政队伍的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三、主要内容和工作任务

基层司法行政文化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基层司法行政系统工作人员在依法行政和法律服务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司法行政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一般来说,基层司法行政系统文化建设由理念文化、物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面构成,四者相互依存,相互渗透。建设这四个层面的文化,需要我们在广大基层司法干警队伍中培育宗旨意识、责任意识,实现思想理念与司法实践的有机统一,把基层司法行政队伍凝聚成一个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团队,打造素质司法、效能司法;需要我们规范意识、执行意识,实现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各项规章制度的规范统一,引导和约束广大基层司法干警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行为,打造规范司法、公正司法;需要我们培育廉政意识、自律意识,实现效能与行风同步建设,打造阳光司法、廉洁司法。推进我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重点建设好以下六大基层司法行政文化体系:

(一)贯彻落实核心价值观,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

理念文化建设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核心和动力,“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精髓。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就是确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要求的、具有时代特征和司法特色的、为广大基层司法干警所共同认可并自觉履行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规范,并通过理念文化对人的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的影响和作用,不断融合和塑造基层司法干警的理想、信念、作风、情操,增强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设先进的理念文化,培育和谐进步的基层司法行政文化精神和理念,可以对内凝聚力量,明确目标,形成团队的战斗力;对外树立基层司法行政良好形象。通过开展政治学习,举办司法理念研讨班、举办先进事迹报告会、先进经验交流会、开展廉洁自律标兵评选等方式,培育广大司法干警忠于法律、诚信为本、维护正义的职业精神,成为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示范群体。

(二)围绕固本强基主题,做实基层物态文化。

物态文化是基层司法行政文化的载体和外在表现,是司法行政精神风貌的社会展现。要加强对司法行政物态文化建设,营造司法行政文化氛围,展现司法行政工作成果。要综合利用基础设施、文字图案、形象符号等因素,探索建立具有地方特色、反映基层司法行政部门特点的形象标识系统,展示基层司法行政形象。

一是统一标牌标识,根据司法部印发的《关于统一司法所标识的通知》,司法所办公场所悬挂统一规格制式的司法行政徽和司法所标牌;统一服装、工作徽章;使用统一印制的《司法工作证》。

二是要按照“功能齐全、布局规范、设施先进、外观庄严”的原则,合理设置工作场所和办公区域,加强工作环境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结合办公用房建设,在硬件上尽量要做到“五个有”:即有图书阅览室、有荣誉室、有文体活动室、宣传窗和公开栏。同时推出墙上文化建设,积极建设文化长廊,在办公楼墙壁等显要位置悬挂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党性修养、廉洁等方面的格言警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在窗口单位门口醒目处悬挂反映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工作职责、工作要求、工作流程的公开栏,为当事人提供便利。

三是加强文化宣传阵地。司法所可通过音响视频、文字资料、宣传图片、宣传电子显示屏等多种形式全面展示基层司法行政服务工作。充分利用党员之家和活动室,布置以书画、文化标语、学习警句及订阅图书杂志设置学习园地等,打造文化建设的综合性学习交流平台。要依托新闻媒体,广泛宣传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公正执法、文明服务的良好形象,广泛宣传司法行政部门开展文化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典型事例,扩大基层司法行政工作和基层司法行政干警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提高社会对基层司法行政工作的认识,树立基层司法行政队伍的良好形象。

(三)健全规章制度,开展制度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司法行政制度文化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各项规范化管理机制,使规范意识渗透到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每一个环节,贯穿于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全过程。科学、完善的制度将有效地引导基层司法行政人员规范行为,努力将各项制度转化为自觉遵循的行为准则,进一步提升管理水平。坚持以制度管人,修订完善考勤制度、学习制度等;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条件,工作内容,工作程序,工作标准,实行定岗、定责。根据工作实际,将岗位职责具体化,按月列出工作计划,每月抓工作计划落实,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提前完成年度工作目标。要抓好岗位目标责任制的落实,强化工作督查,强化执行与以人为本相结合,实用与效率相统一的管理机制。

(四)提高工作效能,建设良好的行为文化。

行为文化建设,是以行为规范建设为重点,形成全系统价值取向的共同行为准则,是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践于行”的结果,是核心价值观在行为方式的外在表现。

一是规范基层司法行政执业行为。积极开展司法行政职业形象建设,增强司法行政工作人员恪守职业礼仪的自觉性,培养言谈举止文明、庄重、待人热情的良好风貌,使用规范、准确、文明的语言,树立基层司法行政良好的职业形象。大力开展司法行政职业道德建设,努力使广大干警和法律服务人员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恪守职业行为规范,自觉遵守职业操守,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培养良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习惯。

二是加强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素质培训。从善于调查研究、学做群众工作、增强协调能力、打实文字基础、争做业务能手和严格自省自律六个方面入手,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学习新知识和专业知识,不断提高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三是大力开展文明窗口建设。以窗口建设为突破口,倾心打造服务“近距离”,办事“零障碍”。特别是直接面对基层人民群众的法律援助窗口、调处服务中心接待办公室,要推行规范的文明用语,强化行政服务意识,切实改进工作作风,严格落实“一站式”服务,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四是开展生动的廉政文化建设。廉政文化,就是廉洁从政的思想、信仰、知识、行为规范和与之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评价,是廉洁从政行为在文化和观念上的客观反映,是司法行政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大力推动基层司法行政机关廉政文化建设,在落实“六五”普法中,结合法制教育中心和法制公园建设,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基层“廉洁文化建设示范点”活动建设,结合“勤廉星级单位”评比活动,努力营造勤政廉政良好氛围。不断创新廉政文化建设内容和形式,通过听取廉政教育专题讲座、开展读书思廉活动、参观图片展、观看主旋律电影等方式,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树立广大基层司法干警为民、务实、清廉形象。

四、全面加强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的组织领导

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提高基层司法行政履职能力、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长期重要的系统工程,涉及内容广泛,需要全局各部门深入研究、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一是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推进基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是我市司法行政机关贯彻落实党的十会议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加强依法行政能力建设和机关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有效载体。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重要性,上下齐心,为我市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作出贡献。

二是加强领导,齐抓共管。成立局文化建设领导小组,由局主要领导任组长,班子副职成员任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注重发挥支部、工会等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结合部门工作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建设活动。要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与队伍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建工作等通盘考虑,整体推进,确保这项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是注重成果,突出实效。推进司法行政文化建设必须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用工作业绩检验成效。要把司法行政文化建设融入基层司法行政各项职能工作的各个环节,与本职工作相结合,力争实现文化建设、工作成绩同促进、双丰收。

司法行政专业范文第10篇

(一)人员结构(含事业人员):我县实有司法行政政法专项编制70名(乡镇52名,机关18名),工勤编制2人。当前总人数为58人(机关34人,乡镇24人),在编在岗行政人数为44人,占总编制数的62.85%,其中机关领导职务7人、改任非领导职务1人、在编行政股级实职干部24人、在编行政一般工作人员12人、事业人员1人、工勤人员2人、不在编工勤人员12人(占机关总人数的35.29%)。女性8人(占机关总数23.52%)。

(二)年龄结构:在全县司法行政干警中,35岁以下7人,占总数的15.9%;36岁至40岁10人,占总数的22.73%;41岁至45岁13人,占总数的29.55%;46岁至50岁10人,占总数的22.73%;51岁至54岁3人,占总数的6.81%;55岁以上1人,占总数的2.28%。在工勤人员中,35岁以下11人,占工勤人员总数的78.57%;36岁至40岁3人,占总数的21.43%。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中,35岁以下38人,占总数的97.44%;41岁至45岁1人,占总数的2.56%。

(三)文化结构:在全县司法行政干警中:本科以上学历20人,占总数45.45%;专科学历22人,占总数50%;中专及以下2人,占总数4.55%。在工勤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0人,占总数0%;专科学历8人,占总数57.14%;中专及以下6人,占总数42.86%。在社区矫正辅助人员中:本科以上学历:5人,占总数12.82%;专科学历18人,占总数46.15%;中专及以下16人,占总数41.03%。

(四) 政治面貌:在全县司法行政干警中,现有中共党员34人,占总数77.27%;无党派10人,占总数22.73%。在工勤人员中:现有中共党员13人,占总数92.86%;无党派1人,占总数7.14%。

(一)编制严重限制,干警严重不足。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日趋繁重的工作任务与严重短缺的警力之间的矛盾较为突出,警力不足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司法行政队伍建设和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如法律援助中心现在工作人员2名,其中一名是退伍安置进入的,全年法律援助案件数量在200件以上,人员短缺,工作任务繁重,人均承担的工作量逐年加重,又必须保证案件质量,任务艰巨。__公证处在2002年机构“三定”方案中,没有机构编制配置,人员由局机关统筹调剂,造成了有岗无人的局面,出证困难。全县共派驻37个乡镇司法所,行政编制仅52个,只有15个乡镇司法所有2个编制,还有22个司法所为1人编制所。目前还有14个无人所。司法所工作人员兼职较多,专职不得专用,造成干警长期超负荷工作。

(二)人才总量不足,待遇低,队伍不够稳定。当前,全市司法行政队伍体制上存在进人难、留住人才更难的机制问题。《律师法》、《公证法》对法律学科学历硬性规定和国家司法资格考试报名条件较高,进入公证律师队伍必须是法律专业人才,而且还需通过司法资格考试才能具备律师、公证员条件,造成了部分招录进来的公务员工作数年后选择了仍然无法任职而改行,造成司法行政队伍青黄不接。此外,司法行政干警福利待遇差,机关干警经常到一线化解矛盾纠纷但没有岗位津贴,全系统没有警衔工资,着装经费也没有纳入保障机制。由于司法行政部门单位职能不硬,条件差,待遇低,高层次的法律本科生和其他专业人才不愿意到司法行政部门工作。我县司法行政系统工资与一般公务员工资没有任何区别,与公安、法院、检察等政法部门更是悬殊太大。同时,在领导干部职数、职级职数有限,选拔任用干部自身没有自,进口多,干部人员得到提拔机会少,与其它政法各部门横向交流和流动机制不健全,干部竞争上岗、轮岗、轮训、交流制度未有效落实。同时,缺乏干警知识更新的投入,尤其是干警在职学习、培训缺经费缺乏,人才培养的投入不够,影响了干警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激发队伍的活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队伍的稳定。

(三)工作经费保障不够到位。近年来,我县的司法行政工作经费虽然在逐步增加,但同当前日趋复杂的社会局势和司法行政工作的发展需求相比,仍显得相当不足。就我县而言,司法行政部门的经费主要依靠财政专项补贴、公证业务收入全部上缴县财政,部门的可用资金日渐紧缩,但用于装备、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通信、水电、招待、车修等方面经费却在逐年增多。

(一)领导要高度重视,把司法行政队伍建设摆上位置,深化用人制度改革,合理配置人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领导班子要强化人才意识,以人为本,把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到战略高度来认识,制定短期和中长期发展

规划,认真研究制定培养、吸引、使用人才措施,切实抓好实施和落实。面对当前司法行政部门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要加大用人制度改革,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给予倾斜政策,通过增加中央行政编制、地方事业编制等方式,通过招考、公开招聘录用办法,吸引法律和相关专业人才及通过国家司法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人员来充实司法行政机关队伍。(二)积极争取重视和支持,用好用活现有司法行政人才。各级司法行政机关特别是上级司法行政机关,要主动汇报和沟通,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重视。协调好与组织、人事、编制、财政等部门关系,取得他们支持,争取人才,争取职位,津贴,提高干警的待遇,落实从优政策,加强对司法行政部门的保障力度。一要把真正的法律专业人才放到主要领导岗位,不要把不懂法或不熟悉法律的人员安排到主要领导岗位,否则直接不利于司法行政事业的发展。二要关心干警、爱护干警、优待干警。制定出台一定的措施,使他们应该享受与其它政法机关相同的待遇,真正从生活上、工作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逐步改善基层司法行政干警超负荷工作的状况,消除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让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干无所忧、干有所为。三要加大经费保障力度。要建立并完善司法行政经费保障机制,下大力气解决困扰司法行政机关的经费短缺问题,采取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方式,进一步加大对司法行政部门人头经费、通讯、交通工具,尤其是技术装备添置和更新的投入力度,逐步提升司法行政部门专业技术装备的科技水平,为司法行政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作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三)注重教育培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对干警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干警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觉悟;二是健全培训教育制度。按照新时期司法行政干警基本素质要求,有计划精心组织干警学习培训。紧密结合实际,做到需什么学什么,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有效增长知识和才干。三是鼓励自学和在职进修。继续鼓励支持干警参加各种形式的在职教育,通过成人高考、自学考试等不同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对参加司法考试的同志要为其创造条件复习考试,对于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给予一定的奖励,鼓励更多的同志通过国家司法考试。

上一篇:财务部会计范文 下一篇:连锁经济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