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故事范文

时间:2023-03-17 08:05:21

数学故事

数学故事范文第1篇

反证法的基本思想是:对于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如果其中一个错了,那么另一个一定是对的,这是逻辑学上的排中律,不能同假,必有一真。据此,要证明一个数学命题的成立,只要证明其反面是错误的即可。

在教学中,为方便学生理解反证法,我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了几则故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理解透彻、记忆深刻、激发兴趣。

故事一:道旁苦李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枝条都快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

故事到这,我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如下:已知:路边李子树上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求证:李子一定是苦的。

此时,悬念产生,让学生讨论,找出原因。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李子是甜的。那么这树长在大路边上,熟透的李子早被路人摘光了。可是“结满了熟透的李子,枝条都快被压断了。”二者相矛盾。

所以,李子是苦的。

这个故事写王戎小时候,善于动脑筋,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反正的推理判断。他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故事二:我“活”了

古代有一贤臣被奸臣坑害,判了死罪,皇上念他过去有功,用抽纸片的形式决定他的命运,用两张纸片,一张写“活”字,一张写“死”字,抽到“活”字可赦免,而奸臣歹毒,命人在两张纸片上都写上“死”字。诡计被贤臣的朋友知道,告诉了贤臣。贤臣想了想,高兴地说:“我活了!”

贤臣据此做了一道几何题:已知:两张写有“死”字的纸片,我抽取一张。求证:我“活”了。至此,疑团顿生,让学生开动脑筋,自主解决或讨论解决。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我“死”了。那么没有抽到的纸片一定写“活”字。可是因为两张都是“死”字,所以没有抽到的纸片一定是“死”字。此二者矛盾。所以我“活”了。

处决前抽纸片开始了,只见他抽出一张纸片谁也不让看就吞下了肚,监斩官只好看剩下的纸片,剩下的字无疑是个“死”字,于是贤臣被赦免了。

贤臣为什么能死里逃生?贤臣巧妙运用了反证法。“死”字的反面是“活”字。反正法也是一种逆向思维,习惯上是要看抽到的纸片,但是我偏要让你看没有抽到的纸片。

故事三:聪明的女儿

3岁的女儿不听话,妈妈说:“再不听话把你扔出去,再捡一个回来。”

小女孩调皮地说:“你肯定不能把我扔出去。”接着又说了一句话,母亲哑口无言。

故事用几何命题的形式改编如下:

已知:把不听话的孩子扔出去,再捡一个孩子回来。

求证:不听话也不能扔出去。

为什么?小女孩接下来说的话是什么?让学生想一想、猜一猜、说一说。

答案揭晓:证明:假设不听话的孩子就扔出去。那么扔出去的孩子都是不听话的。所以捡回来的孩子也是不听话的。“扔出去不听话的”“捡回来不听话的”二者矛盾。所以不听话也不能扔出去。小女孩接下来说的话应该是:“你捡回来的孩子也一定是不听话的。”三岁小孩就如此聪明,会用反正的思想驳倒母亲。我们要努力学习了。

把几则故事改变成几何命题形式并给予反正法的证明,使学生通过事实形象地理解了反证法的思想。再结合例题归纳出反证法的基本步骤:(1)反设――假设原命题的反面成立。(2)归谬――从反设开始推理,得出矛盾结果。可以与已知或事实或定理矛盾。(3)存真――由矛盾结果,断定反设不真,从而肯定原结论成立。

数学故事范文第2篇

这本数学绘本在故事中融入了许多数学几何空间的概念,什么前中后、左右、远近、里外、开放闭合以及各种形状等等,很受孩子们喜欢。首先人物设计很成功,两只淘气可爱的小老鼠和一只有些笨拙的大肥猫,让人不由得想起经典动画片《猫和老鼠》。故事安排也比较符合小孩子心理,穿插了类似于迷宫和认知的小游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书中介绍了空间和我的关系,空间概念比其他数学知识更具体。通过对故事的阅读和理解,孩子能巩固对空间概念的认识。

《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吃了魔法药的哈哈阿姨被坏魔法师控制,后来她利用各种图形变化逃出魔法师城堡的故事。孩子们可以通过故事领悟到各种图形变化组合变成另外一种事物,扩展他们的空间感、图形思维。

故事结束我们还可以和孩子们做七巧板的游戏,利用七巧板固定的几种图形拼搭出各种样式,或者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先想好自己要拼搭的样式,然后看看有哪些图形可以完成!孩子们一定非常喜欢。

《我和爷爷的建筑之旅》

书中介绍的是一个小男孩和他爷爷一同去旅行的事。小男孩家有一座很漂亮的房子,房子是他爷爷设计的,并且还有设计图纸。小男孩和爷爷来到了一座桥上,爷爷让小男孩观察桥是用什么图形组成的。他发现有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还有用长方形组成的半圆形。书中介绍了不同国家的不同建筑,有的像三角形、有的像扇形,还有的像球形……真想知道设计师们是怎么设计出来的。

建筑房屋的每个环节都和数学密不可分,到处林立的高大建筑里面都藏有很多数学知识。如果长大想当一名伟大的建筑师,就好好学习数学吧!

《时间的故事》

书中故事里包含秒、分、小时、日的概念,帮助孩子理解时间的特性。孩子最喜欢它描绘一秒的方式,一页画闭眼、一页画睁眼,说一秒就是闭眼睛、再慢慢睁开的时间,然后描绘一分钟,画60次闭眼、睁眼,再描绘一小时,就是将“60次闭眼、睁眼”的画面缩小、重复60次。呵呵,很有意思,很浅显吧!

《避开恶猫的方法》

这个故事是这样的,有15只老鼠在冬天的日子,住在温暖舒适的小仓库里。这天老鼠外出回来,发现仓库里乱七八糟,还有一张纸条:胆小鬼,你们好啊!我是农场主的猫。这可急坏了老鼠们。一个年长的鼠爷爷一拍大腿:“对了,听说以前我爷爷在猫脖子上挂了个什么东西,它就没辙了。”于是老鼠们这次紧急会议,就是要商量给猫脖子上挂什么。

老鼠们通过几个方法最终决定,让女主人给猫挂上铃铛,猫当然很生气,前爪不停地抓,脖子使劲儿摇,可是没有用,叮当叮当响!就这样15只老鼠欣喜若狂,顿顿饱餐度过了冬天。

《一起一起分类病》

小男孩总是分门别类地把家里的物品整理得整整齐齐,一目了然。他自己想停止“一起一起分类病”,但是怎么也停不下来……他告诉妈妈自己得了“一起一起分类病”了,妈妈看了也不知如何是好。后来,他在妈妈的怀里睡着了,从梦中醒来后妈妈告诉他这其中的道理。第二天,他发现自己的病好了。

这个故事充满了童趣,并告诉了孩子们在生活中如何分类组织,告诉他们生活是有规律、有秩序的,最重要的还告诉孩子们要克服成长中的恐惧。

《汪汪的生日派对》

这本书讲的是汪汪和丽丽举办生日派对的故事,通过增法和减法这两个主题来加强孩子们的数学思考力。为了汪汪的生日派对,丽丽要做很多准备:写请柬,做生日帽,做蛋糕等。但是第一件要做的事还是决定邀请多少小伙伴。解决这个烦恼用的就是加法。利用加法,不用挨个数也能马上就知道一共多少人。还有去超市买鸡蛋的时候也是,利用减法马上就能知道哪个东西卖得最便宜。加法和减法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非常实用。

《世界上最帅的猪》

数学故事范文第3篇

一、乌鸦喝水的故事

例1你一定知道乌鸦喝水的故事吧!一个紧口瓶中盛有一些水,乌鸦想喝,但是嘴够不着瓶中的水,于是乌鸦衔来一些小石子放入瓶中(如图1),瓶中水面的高度随石子的增多而上升,乌鸦喝到了水,但是还没有解渴,瓶中水面就下降到乌鸦够不着的高度,乌鸦只好再去衔些石子放入瓶中,水面又上升,乌鸦终于喝足了水,哇哇地飞走了.如果设衔入瓶中石子的体积为,瓶中水面高度为,下面能大致表示上面故事情节的图象是( ).(2006年湖北省潜江市)

解析:本题借助故事情节,旨在考查同学们的识图能力.事实上,结合图象不难发现,A图反映原瓶中无水,这与题意不符;乌鸦加小石子喝到水后,在没有继续加小石子时,水面下降后的高度不能比原瓶中水面的高度低,所以C图不正确;乌鸦在开始加小石子的过程中,水面应上升而不是下降,所以D图不正确;故只有B图能真实地反映出乌鸦喝水的全过程. 答案选B.

例2小明受乌鸦喝水故事的启发,利用量桶和体积相同的小球进行了如下操作:

请你根据图2中给出的信息,解答下列问题:

(1)放入一个小球,量桶中水面升高______cm;

(2)求放入小球后量桶中水面的高度(cm)与小球个数(个)之间的一次函数关系式(不要求写出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3)量桶中至少放入几个小球时有水溢出?(2006年吉林省)

解析:本题利用故事中的有关情境,很自然地搭起了数学与实际问题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提醒我们,要善于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考察周围的事物,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1)由图2可知,放入3个小球后,量桶中的水面由30cm上涨到36cm,所以放入一个小球后,量桶中水面升高2cm;

(2)设水面的高度(cm)与小球个数(个)之间的函数关系为,则由题意可知,= 0时,水面的高度= 30cm; = 3时,水面的高度 = 36cm.分别代入到函数关系式中,可求出 = 2; = 30.

= 2 + 30.

(3)由题意可知,量桶中若有水溢出,则

>49,即2 + 30>49,解之得>9.5.

量桶中至少放入10个小球时有水溢出.

二、《一千零一夜》中的故事

例3 《一千零一夜》中有这样一段文字:有一群鸽子,其中部分在树上欢歌,另一部分在地上觅食,树上的一只鸽子对地上觅食的鸽子说:“若从你们中飞上来一只,则树下的鸽子就是整个鸽群的;若从树上飞下去一只,则树上、树下的鸽子就一样多了.”你知道树上、树下各有多少只鸽子吗? (2005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

解析:本题把对二元一次方程组知识的考查放到《一千零一夜》这个童话故事的背景下,易于启发同学们的思维.若设树上有只鸽子,树下有只鸽子,按照题意,得

解之得

树上有7只鸽子,树下有5只鸽子.

三、田忌赛马的故事

例4田忌赛马是一个为人熟知的故事.传说在战国时期,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有一天,齐王要与田忌赛马,双方约定:比赛三局,每局各出一匹马,每匹马赛一次,赢得两局者为胜.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胜的希望,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中、下等马要强……

(1)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2006年安徽省)

解析:本题借助田忌赛马的故事,着重考查了同学们对概率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于(2)中求田忌获胜的概率,只需列出田忌的马出阵的所有情况,然后进行比较,即可求出答案.

(1)由于田忌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强,当齐王的马按上、中、下顺序出阵时,田忌的马只有按下、上、中的顺序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当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时,双方马的对阵情况如下表:

齐王的马上中下上中下上中下 上中下上中下 上中下

田忌的马上中下上下中中上下 中下上下上中 下中上

在对阵中,只在一种情况下田忌能赢,所以田忌获胜的概率P = .

数学故事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故事;数学味;兴趣;分析能力;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5-0031-02

【作者简介】丁爱华,江苏省张家港市暨阳实验小学(江苏张家港,215600),一级教师,张家港市数学教学能手。

数学来自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数学又服务于生活,数学教学也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笔者研究发现,为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数学观察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能力,真正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结合数学教学实践,引领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是个不错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组织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能有效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还能促使他们自觉地关注生活中存在的数学现象,学会理性地分析数学问题,切实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发展数学素养。

一、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兴趣

我们指导学生编写数学小故事,注重让他们明确四点:(1)故事主角形象可以是人物,可以是动物,还可以是莫名其妙的事物,形象设计不拘一格;(2)故事情节可以是生活中已经存在的,也可以是有可能发生的,可以虚实结合,合情合理即可;(3)故事来源可以是真实发生的,也可以是虚拟杜撰的,要求展开联想、自圆其说;(4)故事结构可以是正面的阐述,也可以是反面差错的纠正,要求显示连贯的认知过程。

儿童的世界充满了幻想,儿童的生活色彩斑斓。自从开展编写数学故事活动,学生个个兴趣盎然,俨然成了一个个小小作家。在他们撰写的数学故事中,我们不仅能看到奇异的故事情节,触摸到他们对一些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更能体察到他们对数学学习日渐浓厚的兴趣。

【案例1】是“混合运算”而非“混乱运算”

今天,动物学院又迎来了一月一度的计算比赛。

和蔼可亲的山羊老师走进教室,宣布:“同学们,我们的比赛马上开始。”同学们一听,立刻兴奋起来。山羊老师转身在黑板上出了一道混合运算算式:56-7×7。没等山羊老师说话,偏爱同数自乘的小狗就奔到了黑板前。小狗在黑板上边写边得意地讲解:“先用乘法算,7×7=49。”说完,便在第二行写了个等号,并把49写在了等号的右边,这时教室里不时传出几声窃笑和低声细语。小狗没察觉,继续说:“再用49减56等于……等于……怎么不好算了?”小狗急得直冒冷汗,只得大叫道:“等于0!”“哈哈哈……”同学们再也忍不住了,哄堂大笑起来。山羊老师微笑着说:“‘56’作为被减数应该出现在减号的前面,虽然先算了后面,但还是应该把它写在减号的前面呀!混合运算题可不能混乱运算啊!”小狗羞红了脸,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同学们,我们平时做题时一定要细心,别因为计算中的偏爱和抢先,把“混合运算”变成“混乱运算”,闹出匪夷所思的大笑话呀!

这是一个四年级学生学习了“混合运算”以后,创作的一个数学小故事。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用可爱的形象化语言把刚刚学习的数学知识整合其中。

二、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

如何让学生在编写故事的过程中真正体悟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有效地培养他们的数理分析能力呢?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引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时,应依托故事情节,重点抓他们数学思考的表达,细化分析指导。我们提出三个方面的要点:(1)从生活实际出发进行追踪思考,写下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关注的数学现象、提出的数学问题等;(2)从课堂学习所得出发做出分解思考,对应用数学的情况进行分解,以故事的形式记录下来;(3)重点分析有关数学问题的思考过程。

【案例2】踏青拍照

小小、颖颖和乐乐三个小伙伴去郊外踏青。

来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地前,他们准备合影留念。拍多少张呢?小小提出:“我们先两人一拍,再三人一拍,可以拍多少张?排成一条直线,位置可变。”颖颖接着说:“这涉及一个数学问题,比如,A、B、C三人每两人一拍,那就用组合法――AB、BA、BC、CB、CA、AC,得出6种拍照方式。”“快试试吧!”乐乐迫不及待地说。小小和乐乐在一起拍了2张,和颖颖拍了2张,颖颖又和乐乐拍了2张,真的是6张照片。

“接下来就是三人拍照了,用字母表示排序是ABC、ACB、BAC、BCA、CAB、CBA,还是6种。”小小接着说出了三人组合拍照要拍的次数,“算式都是2×3=6(种)。”

“这是因为两人一拍就是一个人要和两个人拍,三人一拍就是每个人都有两次机会排在第一的位置,所以都是2×3=6(种)。”乐乐及时补充了这个非常重要的原理。

这次踏青拍照,三个小伙伴不仅拍到了美丽的春景,留下了多彩的春光,还从拍照中探究到了有序排列组合的数学奥秘。

在上面这则小故事中,学生把自己理解的找规律中的奥秘,通过比较合理的故事情节表述了出来,并巧妙地借助三个故事人物之口讲述了算理。

三、指导学生撰写数学故事,提高他们的理性表达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其实也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我们应该关注小学生数学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准确性、简洁性和严谨性,力求合乎逻辑。我们指导学生撰写数学小故事,要求他们努力做到:(1)在叙事理性上,要撰写一个包括起因、经过和结果,完整、合理而有意义的数学故事;(2)在要素理性上,要找到自己想撰写的数学题材,合理设计故事情节,使用合适的数学术语,形成合理的数学语言;(3)在故事细节上,要理性地讲究上下照应、前后配合。

【案例3】哪种方法更简便?

一天,森林小学里的小朋友们在热烈地讨论着一道数学难题:爷爷今年70岁,孙女今年10岁,再过几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大家都被难倒了,嘟嘟卡不停地说:“这也太难了吧!”艾普伦努努嘴说:“这道题可以一年一年地推算。”说完,艾普伦便在草稿本上飞快地算了起来。不一会儿,艾普伦高兴得大声说道:“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薇小朵不以为然。她说:“一定还有更简便的方法。”说着,便在草稿本上画啊、 涂啊,忙个不停。很快,她画出了一个线段图(如图1),并解释:“先算出爷孙俩相差60岁,无论过多少年他们都相差60岁。题目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就表示爷爷的岁数比孙女大4倍。接着把60岁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15岁,说明孙女的岁数可以作为1倍,那时候应该是15岁,用15岁减去10岁,也就是相差5岁,就是说要再过5年。所以,再过5年,爷爷的岁数是孙女的5倍。”

她说得有条有理,有根有据,让人听得懂。大家都翘起大拇指,一起夸薇小朵。

四年级的学生对以上数学问题已经有了一定的解读和分析水平。但是,要把故事中的数学道理非常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出来,就需要学生借助有趣的情节和合适的数学语言。小作者借助大家熟悉的卡通人物,把其中的数学道理进行了有条理的阐述。

数学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故事 数学教学 寓教于乐

爱因斯坦认为,教育应当使所有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这里所说的礼物就是学生乐于接受需求的知识,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而在课堂上怎样让学生快乐地去学习呢?有些内容学习起来确实有些难度,如果单凭教师直接讲解学生不仅听得枯燥无味,而且难以理解,这样就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学习数学的信心。

数学是一门高度抽象的学科,各种教学概念枯燥,怎样才能化抽象为具体呢?在实施新的课堂改革中,除了将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转变为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如果在课堂上适当的利用背景故事进行教学就不同了。它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还能激发学习兴趣,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最终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合理利用背景故事,可以提高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下面我把自己在数学教学中怎样合理利用背景故事的过程中作个简单的阐述。

一、新知:利用故事,激发兴趣。

事实证明不愿意学习的学生到处都有,不爱听故事的学生却很少遇到,将数学知识融入故事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引发学生的感情,如在教学百分数打折这个内容时,我就利用这样一个故事引入:刚刚今年上五年级了,他很想买一台电脑,方便在家查找一些有关学习的资料。爸爸听了爽快地答应了,要他先到电脑城去问问价,哪家价格合理就在哪家买。他先来到“小精灵”电脑城,营业员告诉他:“本店电脑一律打八折。”刚刚在店里转了转,心里有底了。他想比较一下哪家便宜,他又来到另一家“小蜜蜂”电脑城,热情的营业员阿姨说:“本店一律优惠20%”。这下,刚刚一时没了主意,不知该买哪家的,他回去把有关信息跟爸爸一说,爸爸听了笑着说:“两家的优惠价格相同,如果是同一品牌买哪家的都一样。刚刚听了感到很纳闷,同学们,你们说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样的引入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学生都瞪着求知的眼睛想知道原因。

二、难点:利用故事,促进探索。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有着巨大的优势,因为它图文并茂,可以化静为动,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加深理解知识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利用媒体计算机的优势,把难点利用故事化简,把知识形成的全过程淋漓尽致的呈现在学生的眼前。

例如:以前我在教学《7的乘法口决》时有以下一个片断:

屏幕动画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

师:请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谁呢?她有几位好朋友,又是谁呢?

生:七个小矮人。

师:数一数,七个小矮人都来了吗?

随着学生数数,屏幕出示1至7,再在七个小矮人手拿气球中出现7、14、21三个数。

师:七个小矮人他们每人手拿一只气球,你能看出气球上的数是怎样排列的吗?

生:后一个比前一个多7。

生:第一个数是7,第二个数是7+7,两个7相加是14,第三个数是21,3个7相加是21。

师:接着往下写,是哪些数呢?

学生回答28、35、42、49,屏幕中出示各数,我就追问是怎样想的。

师:我们一起把这一列数读一读。

学生读7、14、21、28、35、42、49。

师:这些数都与几有关系呢?

生:7。

师:从这一列数中,我们能看出:一个7是多少?2个7呢?“21”是几个7?几个7相加得28?……

学生回答后教师组织学生看着屏幕中的数说一说:1个7是7,2个7是14……

师:今天这节课如果我们学习乘法口诀,将学习――

随着学生回答完成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在精练的故事情节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有的是一个轻松愉快,和谐融洽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拥有快乐的学习心态。

三、练习:利用故事,调动情绪。

曾有人说:中国的学生学数学就是做练习,做数学题,外国的学生学数学是参与一项活动,经历一个过程,获得一种体验。不管说法怎样,都是为了学以致用,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的让学生做题目,那么练习就失去其本意,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如果将练习融入数学故事中,结合生活实际,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如我在教学纳税这个内容时,利用学生身边的背景故事,:我们班王晨同学父母开了一家家具店,每个月的营业额是42000元,如果按4%的税率缴纳营业税,每月应缴纳营业税多少元?练习完后,我趁热打铁让学生互动,结合自家的情况或你了解的信息编题,让同学互相解答,这样,课堂上同学们个个情绪高涨,各种各样的问题迎刃而解。

实践证明,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背景故事,创设情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精神状态,寓教于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好地关注孩子们的生活,关心儿童的健康发展。

当然,背景故事应当合理利用,应当找学生真正感兴趣的内容,而不是表面的一种热闹,要真正做到为教学服务,不能为教学服务,一切花俏都是多余的。

《新课程标准》中提出: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知识经验的获得,个性特点的发展和教学能力的形成,都来自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程度却与学生对数学学习是否感兴趣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前,学生对枯燥无味的数学一般都缺乏兴趣,对数学学习难以形成愉悦的体验。那么,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积极地动口、动手、动脑,配合教师的教学呢?就成了数学老师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究和实践,我发现,在教学中巧妙地使用教学资源,能树立学生的创造意向,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和创造才干的发挥,使学生心理实现“想学要学”的质的飞跃,使学习成为学生自身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吕勇飞;;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景,让学生学会“说话”[J];广西教育;2006年28期

[2]卜桂英;;浅谈数字课堂中数学教学的“改变”[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6期

[3]祝晔;;试论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8年05期

[4]薛赞祥;;数学教学中点拨的时机与方法[J];湖北教育(教学版);2008年01期

数学故事范文第6篇

读《马小跳玩数学》这套图书,会让孩子发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而且其中还有不少的美和乐趣。自言破解童心的作者紧紧抓住孩子的心理特点,让他们在玩中学、学中玩,以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孩子带进数学的王国,使其轻轻松松地喜欢上数学,快快乐乐地学习数学,不知不觉,便离不开数学了!

跟着马小跳,数学也好玩。在诙谐有趣的叙述中,他会告诉孩子许多实用的知识。比如,《山坡上的小树》里,为了查清山坡上有多少棵小树,安琪儿在每棵数过的树上系上蝴蝶结,夏林果则系上了漂亮的梅花,这样便很容易把数过的和没有数过的小树分清楚了。调皮的马小跳还会无意中阐释许多科学知识,《爷爷过生日》中,60岁的爷爷才过了第15个生日,为什么呢?原来,每隔4年才会有一个闰年,只有闰年的二月份有29天。《坐火车》中,马虎的马小跳记错了火车到站的时间,因为5小时40分钟不是5.4小时,时间不是100进制的,而是60进制的。

跟着马小跳一起,做他的好朋友,孩子会慢慢变成了不起的“数学通”,因为马小跳经历的事情,几乎是每一个孩子都要经历的。《坐出租车应付多少钱》中,马小跳正确算出了到姨妈家需要的打的费是22元;《有意义的“六一”儿童节》里,马小跳跟秦老师学了一招,知道电影院的座位每一排比前一排多一个座位,总共22排,最前一排的座位数是20个,便会算出最后一排的座位数是41个;《安琪儿的炸鸡腿》中,路曼曼运用自己的智慧,在1到20这20个自然数中,划掉了1到9这几个数字,使它成为最大数,让安琪儿吃到了她最喜爱的炸鸡腿。还有《逛游乐园》、《夏林果家的门牌号是几》……同学们都运用数学知识顺利解决了难题。一路走下来,孩子会发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掌握它该有多棒啊!

跟着马小跳一起,孩子还会知道许多科学家的故事。《苹果落地带来的灵感》讲述的是,伟大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牛顿,坐在苹果树下休息时,一只苹果砸在他头上,引出牛顿的思考,于是产生了后来的万有引力定律;《阿基米德智破金冠案》则讲述一个阿基米德利用数学原理,帮助国王识别假金冠的故事。《数学王子高斯》告诉孩子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善于动手,便会想出许多巧妙的办法来解决问题。

除了轻松有趣的故事情节,这本书古怪搞笑的名字也很吸引孩子,比如马小跳的爸爸叫做马天笑,妈妈叫做宝贝儿妈妈,老师叫做轰隆隆。让人忍俊不禁,一口气读下来,丝毫感觉不到枯燥和厌倦。每一页中涵盖故事内容的插图,滑稽的人物造型、夸张的人物动作,犹如一本卡通画册,更加让孩子爱不释手。

数学故事范文第7篇

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除法》第四课《分草莓》,这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一)探索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体会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积累有余数除法的试商经验。(二)进一步巩固除法竖式的书写形式与计算方法。从教学目标就能看出这节课是训练除法竖式计算,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所以,为了让课堂不太枯燥,我对这节课作了如下设计:

故事导入新课(边讲边出示图片):讲孙悟空大闹天宫中的一段:孙悟空奉命看管蟠桃园,赶上七仙女来摘蟠桃,从七仙女的口中得知,王母娘娘要开蟠桃会,请了各路神仙,就连四海龙王都请了,唯独没请齐天大圣孙悟空。齐天大圣火冒三丈,他驾云到了瑶池,也就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地方。孙悟空给看门的喽施了瞌睡法,让看门的人都睡着了,然后,自个开怀痛饮。酒足饭饱之后,他发现还有好多仙酒、仙菜、仙水果,于是他就把它们通通装进了乾坤袋中,带回了花果山。

师:下面请同学们猜一猜,孙悟空带的水果都有哪些,我们知道肯定有蟠桃,还有一种水果,人们这样描述它:红果子,麻点子,咬一口,甜丝丝。大家猜这是什么?生:草莓。师出示课件:分草莓。老师写板书:分草莓。师:孙悟空没有立即把草莓分给大家,因为草莓一哄抢就很容易弄烂了,这么好的水果就太可惜了。所以,孙悟空找了两个聪明的小猴子,给它们安排了任务。谁来猜一下,安排了什么任务给小猴子。师出示课件,让学生观察。生:有55个草莓,有8个盘子,平均每盘放几个草莓,还剩几个?师:对了,小猴子就是接受了这个任务。这下小猴子为难了,它们虽然很聪明,但是它们没学过数学啊,只听说过有加、减、乘、除法。同学们能不能来帮一帮小猴子,告诉它该用什么法啊?生:除法。师:为什么用除法?生:平均,就是说一样多,一样多就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师:好,那谁来帮它列个除法算式?生答:55 师:小猴子想用最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因为其它的小猴子还等着吃草莓呢?师出示课件:谁能用最快的方法算出得数?(同桌讨论,在黄皮本上试着做一做,1分钟后请同学上台展示)老师巡视,看大多数同学都做出来了以后,挑选书写工整的、有错误的同学到讲台上展示。师问:跟他一样的举手,有人举手,说出理由。不一样的举手,说出理由。经过思想的碰撞,正确与错误的较量,让学生自觉发现自己的错误,明白了如何改正自己的错误,最后得出一致的答案。老师再来演示一遍,师板书竖式,再写上48小于55,56大于55。把列式补充完整,注意单位,还要有答。师:小猴子说同学们算得很快,但是有个疑问:这样算对不对啊?我们证明给小猴子看好不好?生:好。出示课件:你算得对吗,在图上圈一圈。师:谁圈完了,谁举手。大多数同学都圈完了,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么圈的?有的同学说:我是6个一圈的,一共圈了8次,还剩7个。师:还剩7个,还可以再圈一次啊,你为什么不圈了?有没有同学又圈了一次,有的举手?有同学举手。师:是圈8次对还是圈9次对呢?学生讨论一分钟后叫学生回答。生:一个盘子放6个,一共有8个盘子,不是9个盘子,所以圈8次才对。师:你觉得他说的对不对?生:对。师:那就鼓鼓掌吧。师:还有另外的圈法,谁还用了其它的圈法,请举手。学生思考一分钟,生答:我是8个一圈,圈了6次。还剩7个。师:说一说你这样圈的理由。生:一共有8个盘子,为了分的一样多,所以一次拿走8个,一共拿了6次。师:他这样圈对不对?生:对。师:通过圈一圈,我们得出的结果与用竖式计算得出的结果是一致的。但是用竖式快呢还是用圈一圈快呢?生:用竖式又对又快。师:小猴子还有两道题,你也用这种方法帮它算一算吧?同学们在黄皮本上做。做完叫书写工整、有错误的同学上台展示。学生纠错,并讲竖式计算的思路,最后同学们达成一致。师:小猴子也跟同学们学起了数学,它照着同学们的样子也列了两个竖式,小猴子想让同学们帮忙看看它做的对不对啊,同学们想不想看啊?出示竖式两题,叫学生说一说哪错了。生:第一道题,试商大了。第二道题,余数大于除数。师:小猴子有点困惑了,怎么小朋友能做对,而我一做怎么就错了呢?做竖式有没有方法技巧呢?谁来帮小猴子总结一下竖式计算的方法?师叫三个学生说一说。最后师出示课件:试商的方法。生齐读:试商时先看除数是几,就想几的乘法口诀,然后比较谁和它相乘的积最接近被除数又比被除数小,商就是谁。

师:小猴子非常感谢大家对它的帮助,为了表示对同学们的感谢,小猴子想请大家去花果山水帘洞玩,为了表示它的诚意,它还带了几张水帘洞的图片,大家想不想看呢?生:想。出示三张动画片中花果山的图片。师:刚才小猴子还跟我说了一个事情。它说:水帘洞有三道门,每道门上都有数学问题。今天谁答对了门上的题目,谁就可以提前得到门票,到时候就不用再做题,也不用买门票,就可以直接进去玩了。同学们有没有信心做对?生:有。师:好,马上进入第一道门。师出示课件:出示带门的图片和问题的课件:①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41,( )73,5#)

数学故事范文第8篇

小学数学 数学故事 问题情境

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句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难以下咽。但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早就在享用佳肴时,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在很多孩子看来,数学课很无趣,甚至有些枯燥,然而,如果能以富有情趣的数学故事来呈现问题情境、诠释方法策略、演绎数学思想,学生一定会乐意地思考。融入故事的数学问题,就是一碗美味可口的汤!

作为一名数学教师,该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数学教学?怎样看待数学故事与学生的发展?怎样带着故事走入课堂?下面,谨把我的点滴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故事导入,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从根本上取决于教师能否在最短时间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创设故事情境导入新课,能使枯燥的数学问题变得生动有趣,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具体形象,使纯粹的数学问题变得富有生活情趣,更主要的是,数学故事往往能神奇地调动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由厌学、苦学变为喜学、乐学,领着他们兴致勃勃地进入新知的学习过程。

例如,我在教学“10以内数的认识”第一课时,就以讲故事为开头,引出所学的内容。在课的开始,老师说:“同学们,从今天起,你们就是一年级的学生了,数学王国里的许多有趣的问题等着你们去解决。在一个大森林里,有许多的小动物们非常的羡慕你们,它们也开办了一所动物小学。今天,动物小学也开学了,你们想不想看一看它们上学的情景呀?”学生自然非常兴奋地回答:“想”。老师就以《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呀?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1、2、3、4、……的顺序走到9就一定能回家。”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小朋友,你知道小白兔是怎样走的吗?

以故事情景引入新课,既自然又轻松,学生一开始就被吸引住了,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不但学到了知识而且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二、调动情绪,提高练习效果

练习是数学课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做题目,那么学生就会产生厌烦心理,练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如果将练习融于数学故事中,不仅可以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而且能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练习的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按比例分配的应用题”时,设计了这样的故事情景串作为练习题。

1.李伟和王华是合伙的体彩彩民,他们采用合伙出资、共同选号的方式来购买。幸运的是他们中了24000元的奖金,请同学们按照他们投入钱数的多少,帮助两人分配奖金。

投资人:李伟 钱数:18元 投资人:王华 钱数:30元

2.王华通过抗震救灾基金会,把实际得到的奖金12000元,按1︰2︰3的比例分别捐给了四川灾区的3名学生。他们是李刚(小学)、张强(初中)和徐明(高中)。请问这3名同学分别得到捐款多少元?

3.李刚、张强和徐明得到捐款后,发奋学习,并分别给王华写了感谢信。李刚的信中有480个字,3人写的感谢信中的字数比是2︰3︰4。请问:张强和徐明感谢信中各有多少字?

不言而喻,用上面设置的故事情境引导学生练习比机械练习的效果要好得多。特别是对中低年级学生,宜多采用这样的练习形式。

三、恰当链接,构建人文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明确指出,数学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践行并彰显数学的文化本性,让文化成为数学课堂的一种自然本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值得研究的课题。实践证明,数学故事既受学生欢迎,又能在数学知识与数学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当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周率后,向学生娓娓道来:一千多年前,我国古代数学史上出现了一位杰出的数学家——祖冲之,它通过精确的测量和计算,发现圆周率在3.1415926和3.1415927之间,这一发现,比欧洲类似的发现早了好几百年呢……学生听着老师的叙述不禁心驰神往,仰慕不已。接着教师又介绍了关于圆周率的近代知识。如有的国外数学家已将圆周率算到小数点后几百万位了;圆周率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有的数学爱好者能一口气背出圆周率小数点后很多位,等等。

上面的片段中,教师思路开放,链接了古今中外的数学发展史,使学生感受到人类对数学知识的不懈追求,激发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献身科学真理的精神。

四、拓展引申,促进知识深化

现行的教材中,有一些让学生拓展阅读的内容,一般与相应单元有着密切的联系,有益于深化知识理解、拓宽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在备课上可多查找些相关资料,根据具体情况,补充相关材料让学生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先查找相关资料,再在课上进行交流。

例如,在学习了“概率”知识后,我给同学们引申了《狄青打胜仗》的故事。

狄青是北宋仁宗时期有名的大将。一次,南方少数民族发动叛乱,占领了大片土地,打了不少胜仗,北宋将士都被吓破了胆。皇帝就派狄青前去征讨。狄青知道要打胜仗必须克服将士的害怕情绪,于是,想出来一个办法。

他设立了一个神坛,当着全体将士的面向上苍祷告:“如果上天保佑我打胜仗,那么我手中的100枚铜钱扔到地上时,铜钱的正面一定全部向上。”说完,在众目睽睽之下,他把100枚铜钱全部扔下,结果100枚铜钱竟全部朝上。于是全军欢呼,震天动地。

将士们都认为肯定有神灵保佑,所以士气饱满,在战斗中以一当百,奋勇无敌,果然打了胜仗。真是神灵保佑他们吗?不是,是狄青的聪明才智赢得了最后的胜利。

我们知道,100枚铜钱正面都朝上的可能性几乎是零,这种可能性的计算实际上就是被称为“概率”的一门学科。但这种可能性近似为零的事竟然发生了,是怎么回事?

原来,这些钱是狄青命令手下特制的,两面都铸成正面。狄青用了概率的知识和人们敬畏鬼神的心理,机智地采用了这种方法,鼓舞士气,赢得了胜利。

在上面的故事情境中,学生不仅对概率的问题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并且激发了学生敢于思考、勤于探究的兴趣。

数学故事范文第9篇

关键词:数学;故事;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B

一、科学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内容

科学筛选故事是运用故事教学法进行数学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要科学地筛选故事,链接数学教学的内容。对故事的选择,要与教学中的实际情况相联系。如在教学“升与毫升”这一内容时,可以引入《乌鸦喝水》的故事,让学生在故事中初步了解“容量”的概念。再如,在教学十以内的加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同学们讲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同学们,老师今天给大家讲一个有趣的故事,就是小猴子摘桃子。”故事内容如下:“又到了秋天,小猴子又该去地里摘桃子了。它摘了6个,结果在路上不小心丢掉一个,被小松鼠捡去了,那老师问大家,现在小猴子手里还剩几个桃子呢?”同学们回答:“5个。”“为什么是5个呢?”学生有很多种回答,但是总体而言是少了一个。这时,教师就可以在黑板上板书数字6和数字5(写6-1),最后写6-1=5,在写的过程中边给学生讲述减号和等号的意思,学生会更加容易理解和接受数学加减法运算知识。

二、有效讲述故事,提升数学课堂效率

故事中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能够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教师有效地讲述故事,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互动,让学生能够走进故事,在故事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如在讲 “间隔排列”的知识点时,可以讲述相关的故事。在课上,教师问:“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和小乌龟一块儿来排队了,大家可要留心要帮助小乌龟找到自己的位置哦。”师:“有25只小乌龟在排队,为了保证排队时队列整齐,它们请来了小鱼帮忙。已知每两只小乌龟中间有一条小鱼,那它们一共需要请多少条小鱼帮忙呢?”接着,要求学生分组对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教师走进学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学生得出很多结论,有的说23条小鱼,有的说24条小鱼,有的说25条小鱼。通过一系列讨论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和学生一起探讨小乌龟间隔排列游戏,让班级中女同学和男同学分别扮演小乌龟和小鱼的角色,真实地体验间隔排列的规律。引导学生认识到间隔排列的规律,进而得出间隔排列中的数量关系,即排列在两端的物体个数减去1 ,就等于排列在中间的物体个数,并举例让学生熟悉这一规律。如教师可以问学生:“如果30只乌龟排队,需要多少条小鱼帮忙呢?”

三、合理续写故事,延伸数学课堂内容

数学教学中的故事续写就是指“举一反三教学法”,“一”就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的故事;所谓“三”,就是指学生根据教师在课堂上讲授的故事,从中总结出一定的数学规律,然后将这一规律合理地运用到类似的故事中,达到触类旁通的目的,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一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对这一知识很陌生,教师通过讲解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分苹果的故事来引入分数的概念。故事大意为:“白雪公主将7个苹果中的三个分别分成3、6、9份,然后3个小矮人分别取其中的1、2、3份……”然后让学生思考白雪公主这样的分配方式是不是不公平。学生通过激烈讨论后,得出白雪公主的分法是公平的,因为虽然分配的方式不同,但是小矮人得到的苹果份数是相同的。然后让学生续写故事也就是新编故事,将故事的主人公或者是事件换掉以后再进一步地理解分数的基本概念。

总之,将故事与小学教学有机融合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知识和能力水平有效地开展教学,用故事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提升数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淑奎.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游戏、故事教学[J].学周刊,2011,(24):182.

数学故事范文第10篇

摘要:低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差,富有想象力,故事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能把故事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就能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

关键词:数学;故事;兴趣;效率;思维

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孩子们一旦对数学产生兴趣,就会轻松愉快地学习。低年级的学生爱玩好动,注意力差,富有想象力,故事对于他们有很大的吸引力。如果能把故事和数学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数学,就能让数学课堂精彩纷呈,就能让他们不知不觉地爱上数学。

1 故事导学,激发兴趣

数学知识是枯燥的,小学生天生好动,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但是听故事时却能全神贯注。因此上课之前我都会结合要学习的知识讲一个故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且设置悬念,让学生自己去想办法解决。

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我以《喜羊羊分香蕉》这个故事引入。一天,喜羊羊、沸羊羊、暖羊羊、美羊羊和懒羊羊去郊游,这时他们正好路过一片香蕉林,看林的老伯送给他们21个香蕉,懒羊羊见了香蕉,馋得口水都流了下来,他忙问喜羊羊怎么分。喜羊羊说:“这21个香蕉,先平均分给我们4个人,剩下的都给你吃。”懒羊羊听了,高兴得跳了起来。请问:懒羊羊能得到几个香蕉吃?

喜羊羊的故事学生最感兴趣了,听完后,他们迫不及待地就拿起笔开始算了。不一会儿,就都算出了正确答案。因此,只要老师蹲下来,从儿童的视角去看问题,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故事引路,提高效率

教师要创设充满活力的数学课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在愉快的状态下积极地学习数学,更大程度上去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数学课堂教学中,多运用故事,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比一比》时,我还是以喜羊羊的故事串起整节课:喜羊羊与灰太狼在比赛,喜羊羊的队伍里有5个,灰太狼的队伍里有2个,谁多谁少呢?灰太狼看到喜羊羊的小伙伴那么多,又叫来4个朋友,现在又是谁多谁少呢?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并认真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学生精神饱满,集中注意力,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

教学《0的认识》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喜羊羊、沸羊羊、暖羊羊和懒羊羊他们一起去摘桃子,喜羊羊专心地摘桃子,一会儿就摘到3个桃子,沸羊羊摘到了2个桃子,暖羊羊也摘到了1个桃子。而懒羊羊做事三心二意,一会儿发呆,一会儿吃零食,结果一个桃子也没摘到。从“懒羊羊摘桃子”的故事中,学生初步感知到0的存在,他们也明白了:如果像懒羊羊那样做事三心二意就“一无所有”了。在这节课的末尾,我还编了一段这样的故事:小朋友们,有人去钓鱼,钓了9条无尾鱼,6条无头鱼,8条无身鱼,问钓了几条鱼。老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学会了有关0的知识。6去掉上面的头是0,8去一半也是0,9去掉下面的尾还是0。这个人什么都没钓到,那就是0。这节课以故事开头,又以故事结尾,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能提起更大的学习兴趣,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 故事铺垫,拓宽思维

孩子天玩,小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如果能结合数学知识来讲故事,就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探索,使学习活动生动有效、事半功倍。数学课堂中创设以故事情境为主线,让学生在故事中获取知识,提高学习数学的能力。生动有趣的故事让学生乐于倾听,勤于思考,并从中受到启发,拓宽了学生思维。

例如,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我讲了个数字娃娃的故事。有一天,0到9这10个数字娃娃在做游戏,不知怎么的,就吵起来了,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其他数字娃娃,更不想和0一起玩,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9傲慢地说:“我就是天下第一,不会有人比我大了!”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这个故事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教师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在“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时,我利用故事的形式出了一道题:有一年碰上粮食欠收,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学生们听完了这个栩栩如生的故事,学习积极性可高了。很快就列出了算式,算出了结果 3+4=7 4+3=7,还知道了加数互换位置和不变的道理,为以后加法交换律的教学埋下伏笔。

上一篇:初一数学范文 下一篇:考研数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