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朗诵技巧范文

时间:2023-03-01 19:00:15

诗歌朗诵技巧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诗歌朗诵 技巧 具体运用

一、把握诗歌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

诗歌朗诵,首先必须把握其思想内容,根据思想内容,确定情感基调。如《再别康桥》,写的是离愁别绪,其情感基调定在一个“愁”字上,而且,这愁,不是哀愁,不是浓愁,而是轻淡的柔愁,愁中又带有一丝对康桥美景的沉醉,带有一丝对母校眷恋的深情。

二、根据情感的需要,调整语速

语速是指朗读时在一定的时间里,容纳一定数量的词语。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状态和一切人在不同情境下的思想感情总是有千差万别的。朗读各种文章时,要正确地表现各种不同的生活现象和人们各不同的思想感情,就必须采取与之相适应的不同的朗读速度。

诗歌诵读的语速,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如果表现的内容是欢快的、激动的或紧张的,速度要快一些;表现的内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慢一些;表现的内容是平铺直述的,速度采取中等为宜。”比如,《再别康桥》与《我爱这土地》的语速要慢一些。

读得快时,要特别注意吐字的清晰,不能为了读得快而含混不清,甚至“吃字”;读得慢时,要特别注意声音的明朗实在,不能因为读得慢而显得疲疲沓沓,松松垮垮。总之,在掌握朗读的速度时要做到“快而不乱”“慢而不拖”。

三、根据诗歌意境,确定轻读重读及音长音短

重音是指那些在表情达意上起重要作用、在朗读时要加以特别强调的字、词或短语。重音是通过声音的强调来突出意义的,它能给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词增加分量。重音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语法重音。

语法重音是按语言习惯自然重读的音节。这些重读的音节大都是按照平时的语言规律确定的。一般说,语法重音不带特别强调的色彩。

②强调重音。

强调重音不受语法制约,它是根据语句所要表达的重点决定的,它受应试者的意愿制约,在句子中的位置上是不固定的。强调重音的作用在于揭示语言的内在含义。由于表达目的不同,强调重音就会落在不同的词语上,所揭示的含义也就不相同,表达的效果也不一样。

③感情重音。

感情重音可以使朗读的色彩丰富,充满生气,有较强的感染力。感情重音大部分出现在表现内心节奏强烈、情绪激动的地方。

四、根据语境的关系,确定诗句的停顿。诗歌诵读,需要正确处理好停顿

朗读时,有些句子较短,按书面标点停顿就可以。有些句子较长,结构比较复杂,句中虽没有标点符号,但为了表达清楚意思,中途也可以作些短暂的停顿。但如果停顿不当就会破坏句子的结构,这就叫读破句。朗读测试中忌读破句,应试者要格外注意。正确的停顿有以下几种类型:

①标点符号停顿。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的停顿符号,也是朗读作品时语言停顿的重要依据。标点符号的停顿规律一般是:句号、问号、感叹号、省略号停顿略长于分号、破折号、连接号;分号、破折号、连接号的停顿时间又长于逗号、冒号;逗号、冒号的停顿的时间要比一般的句号时间短些。以上停顿,也不是绝对的。有时为表达感情的需要,在没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停顿,在有标点的地方也可以不停顿。

②语法停顿。

语法停顿是句子中间的自然停顿。它往往是为了强调、突出句子中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或补语而做的短暂停顿。学习语法有助于我们在朗读中正确地停顿断句,不读破句,正确地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

③感情停顿。

感情停顿不受书面标点和句子语法关系的制约,完全是根据感情或心理的需要而做的停顿处理,它受感情支配,根据感情的需要决定停与不停。它的特点是声断而情不断,也就是声断情连。

五、总结

总的说来,诗歌诵读,不同于一般的课文朗读,它具有很浓的表演性。它需要读者掌握一定的技巧,将情感投入其中,反复吟咏,方能渐入佳境,最终达到“诗、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六、示例

李清照的《声声慢》。“声声慢”为词牌名,原名“胜胜慢”,又名“神光灿”“寒松叹”“凤求凰”等。本首词表达女词人晚年寡居时孤独、凄苦的生活感受,几乎全用口语,而韵律感极强。

(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朗读提示:“寻寻觅觅”即寻觅又寻觅。写词人孤独寂寞,渴望找到一种精神寄托。“戚”即忧愁悲伤。两个“戚”字叠用,表明忧愁悲伤的程度之深。“我”多么希望寻觅出一点什么来寄托“我”的寂寞啊,寻觅的结果却是一无所获,反觉一股冷清的气氛袭来,这气氛就更使自己的内心倍感凄惨和忧戚。我们可以想象这时的词人不是“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温情,而是一个两鬓花白、面容消瘦的老妇了,一次次的打击,一回回的折磨,已使她失去生活上精神上的寄托,独自一人到处漂泊。读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深沉忧郁的情感、叠字的节奏。特别要注意读出“寻寻(阳平)/觅觅(去声),冷冷(上声)/清清(阴平),凄凄(阴平)/惨惨(上声)/戚戚(阴平)”音调的节奏,读出起伏跌宕。

(2)“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朗读提示:此处的“乍”字是与“还”字呼应的,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刚……又……”。敌,抵挡,抵抗。刚觉得有点暖和却又冷了起来的时节,是最难保养自己身体的。她讨厌秋天忽暖忽寒的天气;又想借酒浇愁,却可恨酒味淡薄,敌不住凄凉的急风。人在愁肠百结的时候,看什么也不顺眼,似乎整个世界都在与她为敌。“晚”,有的版本作“晓”,时间是清晨,诗人起来,早饮,也觉酒淡,无法抵挡寒风,这或许更是心理上的一种感受,要读出这种语气。

(3)“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朗读提示:北雁南飞的时候,也就是自己正伤心的时候,那从故乡的方向飞来的大雁却是我旧时的相识。多少可以沟通的,大概只有天上的秋雁,雁的伤心也是人的伤心,但是把它当作“旧时相识”,岂不等于说在人间已找不到“旧时相识”,找不到精神的依靠了吗?那是他乡遇故知的情感吧。读时,要表现出哀痛中有一线略带苦淡的欣慰。

(4)“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朗读提示:庭院中开满的像是堆积起来的一般,而“我”如此地憔悴,如今谁还有心情去采摘它欣赏它呢?我们仿佛看到诗人在自言自语,读时要注意这一点。她感觉到生命有如落花,有如庭院里满地堆积的黄花,它与人一样憔悴和损耗生命,是不会有谁来光顾采摘的。就这么样独个儿守着窗儿,心里空荡荡地没有着落,又怎么能熬得到天黑?读这几句时,我们感受到诗人四顾无言,发出一声长叹,要读出无奈与无助,那是怎样的凄清!

(5)“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朗读提示:我们想象,整个院子被阴森的梧桐笼罩,再加上天上下着绵绵细雨,尤其是到了黄昏,黑暗也不能充满空荡荡的心灵,充塞心头的是雨打桐叶,点点滴滴,更增愁绪。“梧桐”这个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凄苦的意味在里面,好似梧桐在落泪,也是人的心头在滴泪。词人喜欢写黄昏,她的心中似乎有一个“黄昏情结”,凭借着黄昏时候半暗半明、朦胧模糊的光色,使人对生命的感觉与憔悴落花、梧桐滴雨浑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与天地盈虚消息相通的生命体验的混沌境界。这种情形,一个“愁”字怎么能说得完呢?读时“这次第”,词人心头欲说无语,欲泣无泪,心理上要有一个停顿。然后,这种情感再也无法掩饰,道出万般悲绪,读时语速加快,语调上扬,“愁”要重读强调,然后稍作停顿,“了得”二字,语速放慢,轻声传出,如在喉咽。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 教学 朗诵 音乐美 韵律美 情感美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白居易因批评朝政触怒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并序)》正是此时所作。《琵琶行(并序)》是一首叙事长诗,在当时就流传很广,后来又流传到日本。诗中叙述了一位琵琶女晚年沦落的遭遇,也表达了诗人“谪居卧病”中的凄凉心境。结构上,以琵琶女的演奏贯穿全篇,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情绪融为一体;又以琵琶女自叙身世和诗人倾诉内心悲苦相映衬,势如江潮涌雪,奇境迭出,曲尽长篇歌行之妙。

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视学生为客体,教育理念是知识重于探究过程,教学模式主要是注入、灌输式的阅读教学模式,从而使语文课堂失去了活力,学生普遍地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而教与学的矛盾及脱节显得愈来愈突出。以往我对这首长诗的课堂教学也采用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的方法,费尽心机的将以上内容讲完后发现诗歌本身的韵味被分解式的讲授破坏殆尽,因为生硬的课堂讲解,学生对诗歌的情韵之美和诗中描写的音乐之美难以形成全面而准确的认识。

新课程标准倡导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强调“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那么,如何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语文教学,如何谋求一种师生互动交往的教学环境,如何摆正教师在语文教学中的位置,创建一种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堂结构就显得尤为重要。几经考虑后我进行了一次不同于以往的尝试,较为详尽的记录下来,请各位同仁指正。

一、通过自学与合作,解决基础知识方面的问题 ,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即了解诗歌所叙之事

在布置提前预习的前提下,可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通读全诗,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师生交流的方式解决诗歌中读音、字、词等方面的基础知识问题。白居易的诗向来以语言朴实、通俗晓畅而著称,因此把握诗歌内容不会成为学生自学的障碍。在把握诗歌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交代作者的情况,让学生了解诗中所言的“迁谪意”,然后较系统地总结诗歌所叙之事:送客偶闻琵琶声――移船相近邀相见――琵琶女演奏名曲《霓裳》和《六幺》――琵琶女自叙昔盛今衰的沦落身世――作者自叙“迁谪”遭遇。同时初步了解诗眼“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所传达的无尽悲苦和绵延意韵。

二、通过聆听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初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进一步感受作者在诗歌中所传达的“迁谪”之悲苦,同时了解一些基本的朗诵技巧

在这一次教学尝试中,我准备了三位名家的朗诵录音和教师、学生的示范性朗诵。

名家朗诵方面分别准备了孙道临,瞿弦和和雅坤的朗诵录音。孙道临老师的朗诵沉郁顿挫,有一种识尽人间百味后的沧桑和内在的深沉感,音色本身的岁月感是技巧无法赋予的;瞿弦和老师的朗诵声情并貌,永远贯穿着“三情”,即热情、真情、激情,不禁令人随其吟诵;雅坤老师清脆而富有弹性的声音带给人一种空灵感,引导听者用情去关照诗歌中的人物。

听完名家朗诵之后由教师现场示范朗诵,尽管不能与名家相媲美,但力求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音乐之美和悲苦情感,为学生的朗诵起到示范作用。学生示范朗诵由我班曾经参加校园艺术节诗歌朗诵比赛并获得一等奖的十位同学来完成。他们以齐声朗诵、男女声单独朗诵、二重朗诵等多种编排方式将诗歌中的音乐美、韵律美以及琵琶女和作者内心的沦落之悲表现的淋漓尽致,颇受大家好评。

听完名家朗诵和示范性朗诵后,让学生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在师生交流中了解一点关于朗诵的基本要求,调动起大家的朗诵热情。

三、安排课外作业,准备下一阶段的课堂诗歌朗诵比赛

在基本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基调的基础之上,让学生分组进行诗歌朗诵的排练。根据班级的具体情况,以班级的自然小组为单位或让学生自由组合,可以让那些擅长朗诵和喜欢朗诵的学生作各小组的负责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我的班级中,我安排上面提到的那十位学生分别负责各小组的排练,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明确分工之后,也要明确排练的基本要求,比如:

1.按普通话的要求读准字词读音;

2.朗诵要传达出诗歌本身的韵律之美;

3.朗诵要体现出诗歌中的音乐之美和情感之美;

4.根据诗歌的需要选择合适的背景音乐;

5.根据需要选择多彩而恰当的朗诵方式和小组内部的分工配合方式等。

四、全员参与课堂朗诵表演,全方位感受诗情之美

学生在一两天的准备后,可利用两节课的时间进行《琵琶行》诗歌朗诵比赛和评价活动。在班委的协调运作下,由各小组分别为全班同学朗诵诗歌,同时要求全体学生作好评价准备,作出详尽的朗诵感受和作为听众的欣赏感受记录。

在各小组的朗诵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们的表现欲很强,能够精心选择背景音乐,编排形式各具匠心。女孩子的齐声朗诵将“大珠小珠落玉盘”的清脆声音表现的淋漓尽致;男孩子激越奔放的展现了“银瓶乍破水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精彩;擅长朗诵又感性的学生用“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无尽悲苦感染了每一个听众……各小组朗诵结束之后,让大家参与整体的评价。评价内容包括朗诵技巧、朗诵效果、参与这次朗诵比赛的收获和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对诗歌的认识等。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3篇

本学期我们兴趣小组,对小朋友的朗诵技巧方面加强了培训,主要包括:

一、停顿

不管是说话或朗读很自然都要换气,就是话与话之间的停顿时间。此停顿不只是生理上的需要,也可用来表情达意,使听话的人更能领略说话者或朗读者的意思。停顿时间的长短与段落、句子与标点符号都有关连。段落与段落之间的停顿时间最长,接着是句子与句子之间,而标点停顿的时间则较短。以标点符号来说,又因符号不同而停顿的时间也跟着改变。句号、问号、感叹号与删节号的时间较长,分号、破折号、冒号次之,逗号较短,顿号最短。有时没有标点符号的地方,由于语气的需要也要暂时停顿,这种停顿虽也有断句的作用,但是气不可以中断。

二、速度

文章的体裁和内容影响朗读的速度,通常表现高兴、紧张、害怕、激版权所有!动、愤怒等内容时速度较快,悲伤、失望、生病、哭泣等内容的速度较慢。

不过,跟停顿一样,速度也不是坚守原则一成不变。为了更准确表达作品的情感,可随时有变通的处理方式,务必要灵活运用。正如唱一首歌一样,有人能把歌曲的速度和该停顿的地方处理得宜,也就是诠释得很恰当,就能引起聆赏者内心的共鸣。反之,若把握得不得当,旋律不对或节奏不准,我们就说他唱得不好。‘音乐是时间的艺术’这一句话,也可作为朗读技巧的重要参考。

三、轻重

因为重读的字词不同,感觉所强调的重点就不一样,重音用得适切,可以使语句的意思更加鲜明,而表达不同的意义。

四、升降

升降指的是语句里的声音高、低、升、降的变化。语句里有了这些变化,才会有动听的语调。所谓声音的高低升降就是抑、扬、顿、挫的搭配。搭配得宜,节奏感好,词句就富有音乐的美感。句调的升降变化,虽是对整句说的,但是一句话句调特别显著的变化,却是表现在最末一个音节上。一般句调有四种变化:

高升调:前低后高,语气上扬,表示鼓励、号召、反问、申诉等感情。降抑调:前高后低,语气降低,表示果敢、坚决、自信、赞扬等感情。平直调:整句语句平直舒缓,没有明显的高低变化,表示悲痛、冷淡、庄严等感情,一般的叙述或说明也用平直调。曲折调:句子的高低,有曲折变化。一般开始和结尾,声音都比较低,中间声音升高,表示惊讶、怀疑、讽刺、双关等复杂的感情。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4篇

深入学习和理解作品

我们常说:“诗言志”,作者“言”的究竟是什么“志”?又是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和志向的?如果朗诵者并不清楚,就无法准确地传达作品的意图。所以,细致地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所含内容,使朗诵者本身首先为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所感染,由此产生强烈的愿望和兴趣,再通过自己的理解,用饱满的热情,恰如其分的声音和语调,把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意思完整地传达给观众,确是重要的一步。

例如,在朗诵《天安门诗抄》中《扬眉剑出鞘》时,就要结合“”对的迫害和人民对总理的热爱来理解。在那“黑云压城”的情况下,人们不能公开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怀念,又抑制不住满腔的悲忿之情,于是血和泪凝成了战斗的诗章,这是人民内心的表露,也是对“”的痛斥。我们为总理的逝世悲痛欲绝,洒泪痛哭时,听到凶手的狂笑和吼叫能不恨吗?能不横眉冷对,拔剑向前吗?如果对这四句诗不认真理解,朗诵起来就不会有激越的感情。

所以,我们在朗诵诗歌时,哪怕是一句话、一个词,甚至是一个感叹的字,都要弄清作者为什么要用它。在一些诗作中我们常会看到许多“呵”字,在不同的作品中,这一“呵”字是赞颂、疑虑、叹息、回忆?还是不解、发现、醒悟、失望?……如何理解?如何表现?我们都要反复琢磨,切不可一样对待。

注意提高朗诵技巧

诗朗诵主要是运用语言去感染听众的,因此,在朗诵语言技巧上还必须下功夫。下面简单谈谈这方面的几个问题:

字音 朗诵者要让诗句中的每个字都使听众听清、听懂,就必须掌握好字的发音。特别要强调吐字清楚,准确有力,分清四声。

节奏 如果一首诗从头至尾朗诵起来都是一个调子,听起来就索然无味,激发不起听众的兴趣和热情。由此看来,朗诵技巧的核心是要掌握好节奏。我个人的理解,主要是要运用好重音、停顿以及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这些都要根据诗歌内容和感情的需要而变化,要自然而不生硬,切忌拖腔拉调。

朗诵的过程中,为了使某句诗的意思表达得更清楚,有些字和词需要突出强调的,我们就要重读,这就叫作重音。

如叶挺烈士诗《囚歌》中的两句: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句中该重读的字突出了,才能更鲜明地塑造出一个革命战士英勇不屈的高大形象,才能对比出那些叛徒的和卑贱。

另外,由于重音强调的字、词不同,往往句子的含义也就不同。所以哪里需要重读,一定要把握准确。

例如,我问你:“会朗诵诗吗?”

回答可有以下几种情况: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别人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确实不会)

“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写诗)“我不会朗诵诗。”(意思是:会朗诵小说、寓言等)

一般情况下加强重音给以重读,可以突出诗句的含义,但有时根据诗的内容、情绪却需要轻念,才能

表达所要强调的意思。

如:《办公室的灯光》中有这样两句:

最难忘十年呵,

休息得更少,更少。

“更少更少”这个重叠词语是应该强调的,但由于环境、气氛不适于加强音量,只宜于轻轻念出才能表达人们深沉和难受的心情。这样的轻念和前后词语的音量一经比较、映衬,也同样得到了突出,分量并不减轻。这也可叫作感情重音。

除了重音之外,停顿也是很重要的。停顿运用得恰当,可以更好地突出、丰富诗句的内容和感情。

如:叶帅的五言诗《攻关》,就应该这样停顿:

攻城//不怕/坚,攻书//莫畏/难。

科学//有险/阻,苦战//能过/关。

这种有规律的停顿,给人一种鲜明的节奏感,从而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量。

又如:跳蚤//大模大样地//坐在黄牛的鼻子//尖儿上。

这句话连起来念,就失去了幽默感,使人感到平淡无味。而在“跳蚤”之后加一个停顿,就把这微小动物的形象,用“特写镜头”突出出来了。接着在“鼻子”后面又加一个突然停顿,然后再慢慢地念出“尖儿”两个字,是为了说明“鼻子”尚且不大,“尖儿”就更小了。这样可以给观众一个出其不意、更为有趣的笑料,生动形象地对跳蚤进行讽刺。

停顿的长短也要恰当,不要让人感到是忘了台词或是感情断线了,而要使听众从停顿中看出表演者的思想仍在活动,感情仍在燃烧,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声断意不断,语断情不断。

除了重音、停顿而外,还要注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

如朗诵词《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的最后两句: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就需要用必胜的信念,高亢的声调,非常有力地朗诵出来,特别是“全无敌”三个字,一定要有压倒一切敌人的雄伟气魄。

如《办公室的灯光》:

夜啊,静悄悄……

静悄悄……

当祖国渡过了沸腾的白天,

当人们梦里发出甜蜜的微笑,

当熟睡的婴儿脸上露出幸福的酒窝,

当晶莹的露珠挂上嫩绿的幼苗……

这一小段就需要用深沉的感情,缓慢的语调,较轻的声音来朗诵。这样才能把观众带到一个宁静的夜晚中去,勾引起大家对生前往事的回忆和对敬爱的的无限思念。

但是当朗诵到:

在西安,在重庆,

在南京梅园新村三十号……

任凭反动派监视、盯梢,

办公室的灯光啊,

是插向敌人心脏的一把尖刀!

速度就要逐渐加快,尤其是朗诵到最后两句时,要以激昂的感情,排山倒海之势,一字紧接一字,一句紧接一句,似连珠炮喷射出来,这时无论是感情和声音都要达到高潮。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敬爱的英勇机智、战胜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

一般情况下,表现热情、欢快、紧张、急切的感情时,需要读得快一些;表现庄重、悲伤、回忆、自信的心情时,就可以放慢些。

在朗诵诗歌时,我们往往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很短的两行诗句,就要有较大的变化。

如:敬爱的,

人民的好总理!

在朗诵第一句时,声音可以放轻一些,速度可以放慢一些,这是表达发自内心的敬意,充满深厚的情谊,好象总理就在面前,我们在亲切地和他老人家打招呼一样。第二句却可以读得重一些,快一些。因为这里感情发生了急骤的变化:近在眼前的竟离开了我们,我们的耳边还回荡着那熟悉的声音,我们的身上还保留着带给我们的温暖……今天,党和人民是多么需要您啊!“好总理!”是人民的崇高评价,这里既是对总理的赞颂,也是对“”的示威。两句诗一慢一快,一轻一重,就可以更好地突出总理的光辉形象,表达人民对总理的无限崇敬和热爱。

手势、动作和眼神 除了语言技巧之外,还要加上必要的手势和动作。手势一般要果断有力、自然、准确,要少而精。还要敢于看着观众朗诵,用眼睛同观众交流感情。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诗歌 配乐 朗诵 钢琴曲

一、不同风格类型的诗歌的特点与钢琴配乐概述

1.不同类型的诗歌与钢琴曲分类之间的联系

钢琴被称为“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从第一台钢琴的问世到现在已经有300余年的历史了,钢琴作品也各具各个时期时期的音乐特点。诗歌的种类也是丰富多样的,古今中外,各有特色。所以各种类型或者各个时期的钢琴曲都有与之相配的风格类型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音乐都带有较强的抒情性,这个时期的音乐作品所呈现的总体风格就与抒情类型的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很符合,一样重视个人情感的表达与抒发,所以我们可以选用这个时期的钢琴音乐为抒情诗进行配乐。

2.古诗词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古诗词是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表达方式。古诗词因为押韵,它的朗诵讲究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而不同类型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我们也需要根据诗词类型的不同、处理方式的不同为它进行不同的相关的钢琴曲的配乐,譬如高适的《别董大》,虽然是送别但这诗中却没有凄凉的氛围,而是一种豪迈的态度,所以我们在朗诵这首诗的时候基调应该是深情高亢的,以一种洒脱,高亢,爽朗的语调朗诵出来。这时我们的钢琴曲配乐就应该选择曲风明亮,较为大气的钢琴曲与之相配。

3.现代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现代诗歌可以大致分为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现代诗歌。我们朗诵时,根据各种诗歌的特性要深入了解它的意境,所要表达的情感,因境抒情,把握好诗歌的朗诵节奏。而现代诗歌的朗诵配乐就选择范围很广了,我们只需要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基调与意境,为其选择合适风格的钢琴曲就可以了,比如爱尔兰诗人叶芝的《当你年老时》,全诗呈现了一副凄凉孤独的晚景图像,表达了被诗人所爱的温暖,却无奈错过此真爱的凄凉晚景,这首诗歌我们在配乐时就可以用浪漫主义时期的钢琴曲来配,如李斯特的钢琴夜曲《爱之梦》。

4.不同风格的诗歌的特性和钢琴曲配乐

不同风格的诗歌具有不同的特性。诗歌大概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歌颂祖国的。这类型的诗歌我们就应该配一些较为热烈深情、大气磅礴的钢琴曲,才能衬托出对祖国的那种深厚情感,比如肖邦的《波兰舞曲》,也是描写了对他的民族的无限的热爱之情。二、亲情乡情的。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类型的诗歌适合用旋律舒缓深情,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曲去进行配乐,如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这首作品悠扬、宽阔,优美,音色干净、如歌,旋律声部的进行很突出,给人以很高的思想意境。三、爱心心情的。如席慕容的《初相遇》,这种表达爱情心情类的诗歌可以选择班得瑞的《童年》去配乐,这首钢琴曲好像回溯到孩提时代那段无忧无虑的甜蜜时刻,优美动人。四、自然诗意的。如陶渊明《饮酒》组诗中的第三首,这首诗歌描写了诗人当时隐居深山的生活环境,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而这类型的诗歌很适合用印象主义时期的钢琴曲去配乐朗诵,如德彪西的《水中倒影》,这首钢琴曲曲风轻快、空寂、悠长,富有无穷的回味与幻想,很适合描写大自然的诗歌。

二、诗歌配乐的一般步骤

在诗歌朗诵中,背景音乐的地位仅次于语言,是不可或缺的声音的构成元素。我们以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为例,这是一首非常深情的爱国诗歌,我们可以选用钢琴曲《黄河颂》来进行配乐,《黄河颂》是一首歌颂黄河的作品,整个曲子深情而又气势磅礴,与《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情感基调十分统一。诗歌的第一部分前两句朗诵的沉而缓,钢琴曲《黄河颂》以弱起为开始,慢慢转强,然后在第三、五个小节又有4拍的长音,刚好适合排比句中间的换气,以及感情的酝酿。第二部分从“我是贫困….”开始是低沉缓慢的,如泣如诉,后两部分是高亢迅疾的,热烈奔放。钢琴曲从第16小节开始就进入了高亢激昂的部分,但这部分更适合用在诗歌的第三部分,所以我们可以在弹完第11小节重新反复一遍。然后从第11小节的“sol”到第十六小节做为诗歌的间奏,酝酿情感。诗歌的第三、四部分是从“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开始,朗诵者的情感也应该升华,用较为热烈蓬勃的情感去朗诵,我们在第16小节的最后一个二八节奏型弹奏的同时开始朗诵诗歌的后两个部分,钢琴曲节奏型开始变得密集,右手旋律部分多采用柱式和弦,使曲子听起来更加辉煌、激昂。诗歌和钢琴曲同时开始向高潮推进,情感越来越强烈,语速加快,直到钢琴曲的第28小节弹奏结束,诗歌的“你的自由”这一句也朗诵结束,然后朗诵和钢琴曲全部停下来。

三、诗歌朗诵中钢琴曲配乐应注意的两个方面

1.诗歌的结构与配乐的关系

一首完整的诗歌,其构成一定包含不同的层次,不可能情感从头到尾都是一样的表达,有些会由起、承、转、合这样的结构构成,这时我们需要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合适的音乐,有些诗歌不能原封不动的就用一首钢琴曲来进行配乐,否则诗歌的朗诵就没有一种被推向高潮的感觉,就使情感方面逊色了很多,也会显得不够丰富,没有层次感。

2.关于钢琴曲配乐的演奏

为诗歌进行钢琴曲配乐,必须要与朗诵者相辅相成,不能一味的表现自己,喧宾夺主,体会朗诵者朗诵时的心境,了解朗诵者对诗歌的处理,配合朗诵者朗诵时的抑扬顿挫,以及呼吸,以及中途停顿时的情感酝酿,随时调整演奏的速度、力度和音色,以用最合适的方式进行演奏。

文字,语言,音乐,是诗歌朗诵的配乐中的三大主题,诗歌是文字的堆积,每个字都表达了诗歌想要传达的思想情感,而朗诵是在对这些文字的理解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再创作,至于钢琴曲伴奏则是为了渲染情感而产生的,为诗歌朗诵进行合适的配乐,并且配合朗诵者的朗诵技巧去处理钢琴曲的配合。以使诗歌,朗诵,钢琴曲配乐在最后达到合为一体的效果,相互融合,相辅相成,展现出诗歌朗诵的魅力。

参考文献:

[1]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

[2]朱敬修.中外音乐欣赏[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5.

[3]邹建林.音乐知识与中外作品欣赏[M].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09.

[4]彭润华,高卫红.论情境创设与诗歌课堂教学[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01).

[5]杨海燕.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0,(06).

[6]徐晴岚.民族风格钢琴曲的探索之路[J].中国文化报,2009.

[7]陶红.“非乐音”钢琴即兴伴奏必备的专业技巧[J].音乐生活,2008,(07).

[8]徐敏.听配乐诗朗诵《致橡树》引出的两点思考[J].大众文艺,2009,(20).

[9]李凝昕.中学古典诗歌阅读教学审美的音乐途径探索[D].重庆师范大学,2010.

[10]靖敏.关于在中学音乐课堂中引入文学作品配乐朗诵的思考与探索[J]科技信息,2009,(05).

[11]沈致隆,齐东海.音乐文化与音乐人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12]李迎春.大学音乐鉴赏[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劳在鸣.古典诗词吟唱曲谱[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多媒体运用

《我爱这土地》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用教材基础模块下册的一首现代诗歌,诗人艾青用诗歌形式表达了对土地、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形式简洁,寓意深厚,情深意长,不仅十分具有教育意义,更是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这是一首新诗,学习本诗,意在体验诗歌节奏美、意象美、情感美。课堂教学实施中,多媒体在这节课中的运用起了重要作用。我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手段,如课前播放音乐、视频朗读、欣赏大量图片等,以多种方式,不同的表现手法对新授课的内容进行加工处理,把声音、色彩、图像,化抽象为形象,生动有趣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提高了课堂效率,扩大了知识的容量,促进了学生对诗歌意象的体味、对深刻内涵的理解。

一、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情绪

上课前,我反复播放歌曲《我爱你中国》,高亢、激昂、深情的音乐回荡在教室,营造了一个庄严肃穆的氛围。熟悉这首歌曲的学生,不由自主地哼唱起来。音乐让同学们产生联想:幅员辽阔、地大物博的伟大祖国,坚贞不屈、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一幅幅画面在同学们脑海中浮现,一腔热血在同学们心中奔涌。音乐营造了一个动人的课堂氛围,同学们激动、兴奋、情绪昂扬、心潮澎湃。

二、欣赏朗诵视频,整体感知诗歌

诵读是诗歌欣赏入门的一关,在此环节中示范诵读很重要,我通过老师范读,学生自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感知诗歌意象,诵读的美感点燃了学生的学习欲望,激起了他们学习热情。紧接着播放名家朗诵视频,从感情基调、声音、感情、节奏、语速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朗读指导。学生通过视频画面和朗诵家对诗歌的理解的有声语言的传递,感受到了朗诵艺术的巨大魅力,不仅对诗歌有了进一步感知,掌握了一定的朗诵技巧,还对朗诵这种艺术形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堂上同学们声情并茂、积极朗读,争先表现。

三、丰富的图片资料,有助于学生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这是一首现代诗歌,只有短短的147个字,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诗人借助小鸟对土地表达至死不渝的感情,形象表达了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学生要理解诗歌的内涵,只凭借教师的语言,显得有些苍白。讲解中,我运用大量图片资料,扩大知识的容量,丰富内容,增强了直观性。

(1)理解意象,体味意境。欣赏诗歌的过程,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作者赋予了土地、河流、黎明、小鸟等意象深刻的含义。在品味赏析时,我运用图片展示“嘶哑喉咙歌唱的一只鸟,被暴风雨打击的一片狼藉的土地,汹涌奔腾不息的河流,激怒吹刮着的猛烈的风,还有充满阳光、宁静的树林”等,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正确、有条理的语言说出这首诗描述了什么?通过这个过程,把静态变成动态,把无声变成有声,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形象,让学生来体会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

(2)品味赏析,提炼主旨。本诗诗人借这只喉咙嘶哑的鸟,唱出对正在饱受苦难的祖国,最真挚最深沉最凝重的爱,唱出自己要为祖国献身的决心。

如何让学生理解“饱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以及作者的献身精神”呢,在这个环节中,我运用多组图片展示了自鸦片战争以来,我中华民族的内忧外患和饱受的,以及在外族列强的入侵下,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为反对列强,进行的风起云涌、不屈不挠的反抗斗争的画面,给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诗人对祖国的拳拳赤子之心和献身精神,学生有了深刻认识和理解。

(3)深化拓展,情感延伸。掌握了诗歌朗诵技巧,体味了诗歌的意境和深刻的意蕴,在情感延伸这一环节,我又出示了三组图片,江山的多娇、广袤的草原、肥沃的黑土地、庄严的升旗仪式、飞船的上天、人们安居乐业画面等,分别展示了我们伟大祖国的美丽富饶、繁荣昌盛、 和谐发展。多媒体的展示,配之以教师简洁扼要的讲解,同学们深深感受到现在生活的幸福,增强了学生对历史的尊重感,对勇敢顽强的中国人民、伟大祖国的敬仰之情,也唤醒了学生对祖国母亲的感恩之心。我抓住时机,布置课后作业,“假如你是一只鸟,联系我们今天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或者家乡石泉的发展变化,你会唱些什么呢?”要求学生仿写本诗,进行写作训练。学生创作的情绪调动了起来,积极性很高,纷纷抒发自豪之感和对祖国的感恩,以及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诗教 实践 诵读 领悟 练笔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到《楚辞》,从屈原到李白杜甫,从唐诗到宋词元曲,可以说高潮迭起,名家辈出,精彩纷呈,璀璨夺目。诗教也是中国的传统教育,沿袭千年。“诗书传家”——不但可用之与家,还可用之与国。孔子甚至说:“不学诗,无以言。”可以说,诗,是中华文化中的精华,是中华文化宝库中最光辉灿烂的部分。可是,现代人却越来越远离诗歌。长久以来,诗歌教学在语文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

目前,已有相当多的语文教育专家、教育理论者认识到了这一点,在教育论坛、报刊杂志上纷纷撰文,呼吁诗教的回归,要求语文教学的诗性,因为我们今天的诗教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诗教不是为了培养诗人,是为了提高青少年的审美能力,是要把美的种子播撒到他们的心田里,让他们读诗、爱诗,让他们的心灵倘佯于诗歌的海洋里,吟咏在文学的殿堂中,放飞于民族文化的深厚土壤上。让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感悟成为他们的本能,变成一种素养,贯彻于他们整个生活乃至生命当中,这才是诗教以及整个语文教育要达到的目标。

在目前这种呼吁诗教回归,诗教也亟需改革的阶段,我认为在诗歌教学实践中,除了以往人们已讨论的各种教法之外,还应该强调三个方面:

一、抓诵读,潜移默化

诗歌具有分行排列,篇幅短小,语言精炼含蓄,讲究音韵节奏等特点,因此最适宜诵读,所谓“三分诗七分吟”。诵读教学应是诗歌教学的基本环节,历史上很多名人都是非常重视诵读的。史载苏轼在翰林院诵读《阿房宫》至四鼓,老吏苦之,他却全然不觉倦意。为何要如此诵读?他在一首诗里曾经形象地道出读的作用:“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朱自清也曾说过:“诗是抒情的,直接诉诸情感;又是节奏的,同时直接诉诸感觉;又是最经济的,语短而意长。具备这些条件,读了心上容易平静轻松”。读诗既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教会学生正确地去读诗,必定就会对诗义的理解,心灵的陶冶起到重要的作用。

了解了读诗之重要,在教学实践中还要注意读诗的技巧。可自读、齐读,也可范读、分角色读。选择有著名播音员、配音演员所朗诵的优美的配乐诗歌播放,更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朗诵技巧的同时,受到美的启迪、熏陶和感染,很快沉浸到诗的意境中去,起到极好的教学效果。另外,经常性地举行诗歌朗诵会,新诗推介,也会进一步提高学生诗歌朗诵的积极性,培养、锻炼他们诗歌朗诵的技巧,在朗诵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潜移默化的美育教育。

当然,光“读”也是不行的。在目前这个阶段,•学生还应该多“背”,通过背诗,储蓄、积累。古人就特别重视背书的作用,现代教育家对背诗的作用之大也多有论述,因为背不是单纯的累加,而是一种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还可促成人们在某种机遇或外界刺激下的“顿悟”,以领会诗的更高境界、更深内涵。因此可以说,背、记忆是理解、感悟的重要前提,这种与潜移默化中提供给人的影响和教育是深远的,可用之一生。而我们的诗歌教学首先重视的就应是读诗与背诗。

二、重领悟,自然陶冶

诗情的消融,诗歌的衰退,还应该与以往不合理的诗歌教学方法有关。诗歌教学不能过分追求字、词、句的讲精、讲细,而应从整体上把握,重在一个“悟”上。

首先就要创好情境,让学生自己感受。因为诗歌教学创设美的情境,使学生有亲临其境之感,这对于提高学生情绪、活跃思维、展开想象、强化效果有很大作用。情境的创设既要符合诗文的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心理要求,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或运用名诗名句,或激感,或渲染气氛,或展开优美意境等等。总之,从一开始就造成一种浓重的情感气氛,让学生立即进入情景,同时诱发了兴趣。如教学《琵琶行》一诗时,第一步可在学生自读、熟悉课文的基础上给学生放自制的幻灯片,展示“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特定环境,同时配放精选琵琶音乐《西江月》,让学生有所感知;第二步可以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让学生小声跟诵,进一步体会其意境;第三步可引入影视,播放电视剧《琵琶行》的片段,进一步诱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通过图片展示──音乐配放──引入影视──综合感知几个步骤,就可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感染,真切感受到诗之美,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提高学习鉴赏效果。

其次还要选好角度,让学生自然悟其神韵。在诗歌教学中,只有选准角度,抓住特点,才能领悟其神韵所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诗歌中的语言艺术,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强学生的审美素养,以达到美育教育之目的。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弹奏乐曲的描写就是脍炙人口的一段,诗人用了大量的比喻,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又用“嘈嘈”、“切切”等叠音象声词,借助了语言的音韵,给人以强烈的音乐美。我们就可以选取这个语言描写的角度,体会诗作中表现的错综变幻、跌宕起伏的音乐旋律的美好,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感受。总之,整体感悟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既符合诗歌本身的特点,又符合学生的审美要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积极运用。

三、勤尝试,鼓励练笔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8篇

【关键词】高职;语文教学;口语

0.前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教育为我国培养了众多的技能型人才,在高职教育中,培养人文素质的重要载体是高职语文教育,在语文教育中口语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一个人的口语能力的高低是一个人的实力的综合反映,因此,口语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难点以及重点。

1.高职语文教学的口语能力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分析

人与人交往的最直接的方式是口语表达,通过口语表达,传递信息和资料。

1.1我国高职口语教学中问题

1.1.1普通话陈述不标准

从高职生源上讲,学生以本地学生为主,在课上或者课下,讲普通话的同学较少,本地方言在学校语言中占主要地位。

1.1.2语言表达能力不足

在课堂上,同学不再踊跃的回答问题,当授课教师提出问题时,学生的表现或为沉默不语、或为低头看书,及时回答问题者多为结结巴巴、找不到合适的词语表达。

在课下,用词不当、用于不文明现象以不是少数现象。因此,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势在必行。

1.1.3不规范的网络语言广泛使用

伴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网络的大力发展,年轻人中广泛流通不规范的网络流行语,许多旧词新意、网络新语的书面使用,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1.2我国高职口语能力水平低下的原因分析

根据实践经验,多种原因影响高职院校学生的口语水平。

1.2.1考核标准单一

语文考核的标准模板是高考语文题型,侧重于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高考语文的分数是教育机构社会对高中教学的评价。因此,学生的语文水平的衡量是片面的。

1.2.2传统学习的影响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往往重视字、词、造句、阅读、作文的训练,对听力和口头表达的训练往往忽略。因此,在课程安排上,大多重视文章分析,加之学生的课业压力较大,造成学生训练口语的时间少甚至没有。同时学校之间的口语水平因地区差异而存在着很多的差异。事实表明:较乡村中学毕业生,城市中学的毕业生的口语能力。

1.2.3学生自身的原因

口语能力与学生的学习经历、学习水平、以及学习背景有关,由于某些客观原因,高职院校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口语表达能力相对较弱。由于该类学生在学校时不受老师重视,常常被老师忽略,缺少口语表达的机会。

2.我国高职语文教学口语能力培养的内容

朗诵能力、演讲能力、辩论能力、主持能力和交谈能力是高职语文教学中的五种口语能力。

2.1朗诵能力

朗诵使得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更强,避免了文字的局限性。不同的朗诵技巧适用于不同的文体,在进行教学活动时,针对不同文学作品,应该进行朗诵技巧的培训。

第一,诗歌朗诵。直抒胸臆、借景抒怀、托物言志、因事缘情是诗歌朗诵的四种方式,诗歌朗诵是文学作品的再创造、再升华。

第二,散文朗诵。散文的特点是形散神聚,我们在朗诵散文的着眼点是深刻理解中心思想,挖掘贯穿全文的主线。

第三,其他文体朗诵。朗诵寓言时,应该语言简练、幽默诙谐。同时话剧中饱含了丰富的感情,也是十分优秀的朗诵素材。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开展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主持、评委、点评均有学生做主,分析优缺点,提高学生的水平。

2.2演讲能力

面对公众的讲话能力称之为演讲能力,“讲什么”和“怎么讲”是其两个方面的内容,“讲什么”即为“盲之有理,言之有物”,“怎么讲”即为“言之有序,言之有文”。下面我们举例来谈如何演讲。演说材料。首先是自我介绍,可以通过名人之言、双关法等方式吸引听众的注意力。其次,主体内容,包括竞选动机、竞选目标、工作计划、施政纲领等。再次,结束语,应该饱含感情,博取信任。提高学生的演讲能力,可以采取组织演讲比赛的方式,勤于练习,提高学生的演说能力。

2.3辩论能力

“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直接说明了辩论的重要性。通常采用以下方式培养学生的辩论能力。第一,播放录像。播放高水平的辩论赛的录像,提高学生的辩论热情。第二,布置辩题。第三,撰写辩词。通常辩题的内容与社会、学生的发展相关,因此学生通过翻阅大量的资料,书写辩词。第四,进行辩论。第五,总结提高。学生通过辩论,学到了辩论知识,培养辩论能力,同时使得众多道理在辩论中得到加强。

2.4主持能力

随着网络的普及,电视的发展,著名主持人与其节目广为大众所熟悉,如果培养学生的主持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了解主持人的必备素养。其首要能力是随机应变:诸如:以错纠错、自圆其说、顺水推舟、反诘、反答等。其次,应该具有的素质是优美的语言,标准的普通话,这就要求主持人的声音亲切、纯正、感人,准确、鲜明的表达。

第二,注意肢体语言的灵活运用。恰当的手势、微笑、动态是十分具有感染力的。

第三,主持校园的各种节目。理论结合实际,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主持的舞台,让学生自己悟主持节目,锻炼自己,展示风采。

2.5交谈能力

人与人直接的语言交往形式是交谈,不同环境的交谈其,内容和技巧均不同。培养交谈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交谈技巧的培养。交谈技巧主要包括:委婉含蓄法、转移话题法、激将法、借题发挥法,反意正说法和步步引导法。委婉含蓄法是交谈艺术的基本方法,应该重要指导训练。即为,选择合适的说法让对方易于接受。如果在探讨一件事时,你已有一定的看法,可以先以试探的口气,效果会更好。同时恰到好处的称赞,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模拟求职交谈。由于高职学生面临着步入社会的特点,模拟求职交谈可以作为训练的重点。作为求职者,该类交谈是被动的,同时求职交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他是招聘单位对对求职者形象仪表、品质索养、业务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多方面直接观测。作为求职者应该做好以下准备,打印好的个人简历,充分了解该单位的情况。在交谈时,回答问题要客观,不吭不卑。

3.加强培养口语能力的措施

3.1树立学生“说普通话”的自信心

第一,打好基础,学好拼音,掌握发音部位,发音到位。第二,勤于练习,多朗读文章,找到预感。第三,在平时交谈中,用普通话。培养说普通话的环境,慢慢改变。

3.2培养学生“乐于说”的勇气

有一部分同学不敢再公共场合讲话,害怕说不好。在进行口语能力训练时,首先应该培养学生说话的勇气,不怕说错,说不好,克服心理障碍。这就要求教师抓住学生的心理,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分析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活络讨论场面,鼓动学生用实例、生动的语言阐述自己的观点。另一方面,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语文教学观念,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即课前要求学生在课前自行翻阅有关课程的资料,做好预习工作;课堂中,分组讨论对文章的理解以及看法,教师的作用仅仅为指导,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培养学生勇气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3培养学生“善于说”的能力

有了说话的勇气后,同时加上表达技巧,才能使得口语表达能力提高。通常培养学生的表达技巧包括开展演讲赛、辩论会、诗歌比赛等方式。从小的演讲开始,如“自我介绍”等,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为了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学生往往需要在课前准备大量的资料,同时要考虑怎么说,说什么才可以达到说服他人这个目的。保证每个同学都在台上演讲,事后相互点评,评价如何表达效果最好。

培养学生的口语能力的另外一种有效方式是辩论会,同学们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选择同学们感兴趣的,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辩题,举行辩论会,通过辩论使得学生掌握举例证明、先发制人、避而不答、重申观点、紧密配合、出其不意等技巧。培养语言的准确表达,表述清晰。

3.4培养学生说话的仪表

很多同学在进行口语表达式不是“低头”, “举头”,就是看向窗外。我们在进行口语表达时,应该看着说话的对象,如果说话的对象时许多人,就要注意眼神的点面交流,姿态应该是落落大方的,不应该是扭扭捏捏的。

3.5创设“说话”的内容

说话内容的培养应该由以下几个方面完成,第一,自由命题演讲,其演讲的内容思想健康,有积极意义,与实际结合密切。第二,讲解一篇古诗词,对古诗词的讲解应该做到其他同学听得懂,应该有所引申,同时学生点评,表扬优点,改正缺点。

3.6培养“说话”的语感

在学习外语时,老师常常强学习语言的时候,语感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在进行口语训练时,应该学习语句的内在结构,语气关系,内涵以及外延等。

3.7注重“说话”的形式。

口语训练的方式包括复述、采访、演讲、辩论等多种方式。对于情节性较强的课文,可以采用表演的方式,还组织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提高学生的能力,采取有效的鼓励措施,调动学生说的积极性。

4.进行口语能力培养的侧重点

4.1注重兴趣培养

在培养学生口语能力时,应该先培养其口语表达的兴趣,选择的话题应该贴近生活,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表达的欲望。口语教学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学生所熟悉的内容,使得学生有话可说,有交流的欲望。对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让其自由发挥,分组讨论。生活是口语交际的基础,通过训练,学生掌握规范的口语,培养正确的交际态度以及习惯和交际能力。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交际还应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满足社会的交际需求。

4.2注重情境创设

口语的练习不一定要在特别正式的场合,口语交流可以随时随地的进行,例如在师生交流中,在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中,在与父母的对话中,都可以进行口语的训练。这就要求,学生应该把说普通话作为一种习惯,用规范的口语,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其口语表达的能力。教师在进行口语教学中,情景设置应该还原生活,使得学生在良好的氛围内自由的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以及创造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完成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

4.3注重双向互动

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所以,口语交际不仅要具备口语表达能力还要具备待人处事能力以及临场应变能力。双向互动的方式可以实现这一理念。可以说互动是口语课的基本特点。口语交际的实质是人们思想、看法、意见的交换,经验、成果、情感的交流,以及买卖东西、寻求帮助、交涉事情等待人处事的活动。口语交际必须有交际的对象,交际只有在形成了双向或多向互动才能进行。师生交际的双向互动是课堂教学进行的过程。

每一节课都是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地方,尤其是在语文课上,在多层次的互动中,完成一次次的口语交流,使得交际由简单到负责,由表面到深入。

课堂5分钟的讲演也是训练口语的重要途径,是口语表达的实践活动。目的性、鼓动性和艺术性是演讲的特点。内容充实、观点正确、语言晓畅生动、感情浓烈真挚、态势自然得体等是演讲的基本要求。具体演讲过程是:最初,提前写出稿件,允许持稿演讲,要求发音准确,声音洪亮,表达清楚;进一步,提前写出稿件,但是脱稿演讲,要求是声音和姿态有机结合;最后做的即兴演讲,要求较高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和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具体要求是抑扬顿挫的音调,真实的内容。

5.小结

综上所述,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人才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由于社会的发展,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在高职教学中应该注重口语的训练,提高学生口语能力,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 [科]

【参考文献】

[1]张华.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0,(9).

[2]王瑞达.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步骤探究[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8,(12).

[3]陈燕.高职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9,(3).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9篇

问题一:学生诵读的语调极为平淡乏味,最基础的停顿、重音、语速也把握不准,更不要说依据情感的变化与韵律美的需要对其作细微的处理了。这是一个普遍的问题,包括专业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呢?我们认为,他们忽视了诵读最为重要的品质――再创作的艺术。

诵读,不仅是“读”,不仅仅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出来。诵读是一种传情艺术,是诵读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表达的艺术活动。诗歌诵读就是诵读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等,把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借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引起听众的共鸣。

而要确定采取什么样的语音形式、什么样的动作和体态来表现情感的变化,就需要诵读者对诗歌情感进行深度解读,通过认真阅读,领会诗人的感情。诗人是用意象来构建自己的艺术世界,表达内心情感的,诵读者在心中见其形、悟其神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破译一个个意象。要用心灵感受形象,对诗人的情感形成正确的理解,领悟艺术之美。对这些文字符号产生相应的感受,形成诵读的感觉之后,再通过外部技巧处理,采取相应的表达方式,努力使这些文字活起来,引起听者的共鸣。只有这样,才能沟通作者、朗诵者、听者的思想感情,达到朗诵的目的。

这样一个从解读到表达的过程,是诵读者再现创作者思想感情的过程,是一个再创作的过程。

中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入了大量的经典诗歌作品。事实上,我们前面提到的对于文本的阐释及对于情感的解读,在中小学的语文教学中通常也是这样进行的。因为应试的需要,教师需要使学生理解诗歌文本的含义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问题在于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师没有把分析的成果与诵读联系起来,致使在指导学生诵读时,不能很好地培植学生的内心视像,形成诵读感觉。也因此在学生的心目中形成错误的认识,认为诵读与文本的分析并没有紧密的关系。

此外,中小学诗歌教学过于依赖朗诵带。朗诵带虽说都是名家的声音、名家的处理,还有各种配乐,但是也存在问题,在选择与使用时要慎重,要反复地分析。更为重要的是,过于依靠朗诵带,依靠名家示范,会误导学生以为诵读只可以是一种语调、一种声音、一种模式,而忘记了诵读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品质――再表达、再创作。诵读完全可以依照自己的理解而作出不同的演绎。

由此可以看出,教师在诗歌讲析时,应做到分析与诵读并重,并去创造性地工作,自己做诵读的典范,激发学生诵读的热情,同时也使学生对文本有更好的理解,这对应试也是有益的。

问题二:学生诵读的字音不准。一是方音的影响,二是误读。这两方面的问题都较为普遍,我们认为,原因是许多学生忽视了诵读的最基础的问题――读音标准。

读准字音是诵读的基础,必须给以高度重视。方音问题,主要是受社会语音环境的影响。一般来说,学生在大学教育的过程中,普通话水平是逐渐提高的,但是,这仍旧是在诵读课上要强调注意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我在课上给学生放了几位主持人用方音诵读的诗歌,虽然问题被放大了,不过意在让学生明白这样一个问题:诵读诗歌,要注意使用普通话。误读问题,一方面是由主观上不认真造成的,就如同学生写字,错字经常出现,很少有学生会在弄不清楚宇音的时候查一下字典。另一方面,也与外在环境的影响密切相关,目前制作的诗歌朗诵的音像制品对于字音问题越来越不严肃,只在乎感情的抒发、气氛的渲染、音乐的配合,而不注重朗诵的必备要求。李默然、田华等老一辈朗诵艺术家,有着很强的敬业精神,因此他们的朗诵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我曾经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专挑他们的毛病,可是很难找到。但是现在我们在网上听诵读作品,很容易就会发现读音问题。所以教师在运用音频作品的时候要慎重,讲课前要作好充分的准备,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在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有利的东西,排除不利的因素。

问题三:在诵读课上,我请学生诵读前一次课分析过的作品,并且是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名篇,如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在踊跃诵读的学生中只有一位是脱稿诵读的,而且是为参加学院举办的诵读比赛而背下来的。我在教学中也发现,能背诵几句诗歌的学生寥寥无几。这反映了目前人们对于诗歌作品的漠视。

诗歌诵读是对诗歌作品的再创作,这个过程的前提是必须喜欢它、热爱它。但是,目前的诗歌爱好者是极小的一部分,诗歌的生存空间相对狭小o 1986年,《星星》诗刊评出中国十佳诗人,顾城、北岛、舒婷等诗人齐聚成都,人们寻求一切机会与诗人接触,情况比2005年的超女还火。而现在,《星星》诗刊主编梁平这样说:“你不能去问一个诗歌期刊的主编,他的杂志发行有多少册,这就像问一个女人她的年龄一样,那是一个敏感的问题。”

纵观诗歌发展的历史,辉煌的成绩都是在创作与传诵的交相辉映中造就的。《诗经》既产生于贵族,也产生于民间。唐诗的辉煌,也与其广为传诵水融。曾有这样的传说,白居易写诗,喜欢先给不识字的老妇人读,老妇人听懂了,这首诗歌才算通过。从此可以看出,在那样的时代,不识字的人都喜欢听诗歌。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诗歌也曾席卷全国。电影《相思树》中主人公的几段《致橡树》朗诵反映了人们对于诗歌的热情。而如今诗歌却备受冷落,正如《相思树》中主人公在最后一次朗诵前说过的话:“现在不是诗歌的年代了。”

诗歌的发展如何遭遇瓶颈,可谓众说纷纭。但无论怎么说,优秀作品的不断产生,是激发人们热爱诗歌的原动力。不是“诗歌创作的年代”,也很难是“诗歌朗诵的年代”,没有创作的不竭的生命力作为依托,诵读也很难顺利进行。

此外,人们对于诗歌的漠视,与文化大背景有着紧密的关系,近些年,快餐文化几乎成为主流文化。努力营造一种文化氛围,对于激发人们热爱诗歌、诵读诗歌来说,也是很重要的,近几年,在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感召下,诗歌诵读、诗歌创作在校园里衙渐兴起。

诗歌朗诵技巧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教学;学生职业素养;养成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09-0039-02

一、始终贯穿道德品质教育

随着社会分工的愈加精细,协作的愈加增强,机械化程度的愈加提高,学生的技能素养也应不断提升,但是在技能素养都十分过硬的情况下,那些非专业方面的素质和能力――软实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其中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则又是重中之重。

“文道结合”是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而语文教学更具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为此,道德品质的养成,应该贯穿于整个中职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应该成为一种常态的教学行为。如在教学《获得教养的途径》一文时,笔者让学生拿起手中的笔,把头脑中想到的自己有教养的行为和没有教养的行为罗列出来,这些行为可以是对父母、老师、亲戚、朋友的,也可以是对国家、集体、社会、自然的,更可以是对自己的。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左边,没有教养的行为写在右边,标上序号,注意简明扼要。(这次活动策划是课堂上的即时生成。)“教养”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意为“精神和心灵的完善”,通过阅读《获得教养的途径》文本,学生基本上了解了“教养”的内涵,但这种理解还只是粗浅的。如何真正吃透其精髓并规范自己的行为,就需要从反思开始。对自己过去行为的反思,就是对将来行为的规范。反思的过程,就是心灵得以净化的过程,就是获得教养的过程。学生发言时能勇敢地坦陈自己以往的行为,谈到有教养的行为,眉飞色舞,面露自豪之色并坚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谈到没有教养的行为时,不遮不掩,充满愧疚之情,但坚信自己能够改正。在这样的反思中,学生的内心经过了一次激烈的思想斗争,竭力地检讨反省自己,发现自己的“小”,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洗礼,从而提高了自己的道德修养。

每一次课堂,每一个教学细节,都是道德品质养成的一个平台。作为语文教师,一定要抓住语文教学的细小环节,挖掘出语文教学中的道德成长点,让学生时刻反省检点自己,做一个精神和心灵完美的人。

二、有效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现代社会的劳动者不再只是混口饭吃的普通人才,而是德才兼备的智慧型人才。现代企业关注的是人才的综合能力,而不是他们身上具备的单纯的技术技能。中职学校应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社会技能,以便于他们以后走向社会。中职语文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适应复杂社会所需要的认知能力、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在语文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积极拓展思维,寻求技能与素养的契合点,努力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便利。

在诗歌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很高,但缺乏朗诵技巧。于是,笔者组织学生举办了一次诗歌朗诵会,让他们在朗诵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问题,笔者再进行点拨。笔者部署后,提出了几点要求:(1)自由组队,自由选择诗歌,自行设计方案;(2)拟定自己的组合名称,并写下自己的宣言;(3)挑选主持人,拟好台词;(4)自主布置现场,营造会场气氛;(5)大胆创新,力主突破。很多学生都认真记下了笔者的意见,几个活跃分子尤为专注。诗歌朗诵会如期举行。每个组合都有自己的名称,都有自己的宣言,名称很有诗意,宣言也很有个性,诸如“听雪楼”“阳关三叠”“九月常春藤”等。有的组合选择了道具,用以营造氛围,比如“非常6+1”组合的7位男生在演绎戴望舒的《雨巷》时,用花伞作为道具,融入了自己的想象,很好地再现了诗中的情境。有的组合运用了回声法或者反复法,很好地表现了诗歌的韵味,比如“”组合的4位女生在演绎《雨巷》时,极尽变化,尽显缠绵悱恻的情怀。有的组合自创诗歌,展露才华,比如“听雪楼”组合的4位女生自行创作诗歌《千年》,演绎了千年的文化,抒发了年轻人的情怀。后排的一位男生自告奋勇地拍摄了照片,记下了一个个优美的瞬间,有台上激昂的表演,有台下专注的聆听,有百回千啭的柔情,也有直冲云霄的壮志……

此次诗歌朗诵实践活动,注重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语文教学资源,鼓励学生迈出传统课堂,通过活动实践去感受语文美和生活美,进而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朗诵能力、合作能力以及组织能力。

三、设置职业情境提高学生职业素养

如今,学生就业实行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人才劳务市场自主择业的方式,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过程中,学生递交的就业材料及面试时的表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语文教学不可忽视学生口语与写作能力的培养。要进行口语及写作训练,设置职业情景,让学生在模拟情景中进入角色,对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至关重要。

在语文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情景让学生进行口头训练,有时让学生把全班同学当作考官作自我介绍,有时教师充当考官对学生进行现场提问,有时把学生分成谈判双方模拟项目谈判……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进行热身运动,把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中来,同时还能锻炼学生的胆量以及口头表达能力。长此以往,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仪表仪态、应变能力都能得到锻炼。

中职语文教学应与专业紧密结合,以利于文化课服务专业课。在指导学生学写求职信一课时,笔者就直接把学生带进了微机室,在巧妙地讲解求职信的特点、格式和写作技巧后,就直接把课堂交给了学生,下课铃声响了,每个人都交上了一份漂亮的电子版求职信,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在上应聘一课时,也是让学生模拟用人单位工作人员与应聘者两类角色,合作探究,集体讨论,然后得出最佳应聘方案。如此,学生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学有所得,得有所用。

上一篇:圣诞诗歌范文 下一篇:廉洁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