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分类范文

时间:2023-03-17 16:56:51

诗歌分类

诗歌分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唐代;诗歌;诗人;商业;广告

唐代是我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朝代,以其包容的政治姿态、繁荣的经济开创了中国鼎盛朝代的新气象。基于唐代经济的空前发展,为人文艺术的迅速发展构建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在诗、书、画等各领域涌现了大批名家。尤其是唐诗名家开创了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吸引了当时以及后来众多的敬仰者和研究者对其进行不断的研究和探索。但纵观这些理论研究,笔者发现,前人对唐诗的研究视角多聚焦于诗歌的美学、文学及政治层面,而较少有学者从学科融合的角度尤其从艺术设计的层面来深入研究唐代诗歌的广告现象。本文即创新的从此角度出发,对唐诗①中存在的大量广告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唐诗的研究以及现代广告的创新设计贡献一份绵薄之力。

一、唐代诗歌中广告现象盛行的背景研究

1.唐代政治思想的开放性及经济的繁荣为诗歌广告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石。唐代的统治者在国家政治大统一、经济繁荣的全新气象下,以一种开放包容的政治姿态吸引和接收着当时世界各民族宗教文化、习俗的影响,形成了开放、多种思想文化并存的国际政治文化局面。这种多元文化并存、政治思想的自由开放必然会为当时文人艺术家创新意识的发展及自由创作提供必要契机;兼之商业经济的快速繁荣也为诗歌广告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2.唐代士商关系的改变和重组为诗歌广告的发展铺平了道路。首先,随着重农轻商观念的逐渐瓦解,唐代商人这一群体逐渐发展壮大,唐诗中关注商人的作品也日渐增多。唐代是士商关系发生变化的重要时期,尤其在中唐以后,出现了大量描写商人的诗作,商人已从前代文学中的“龙套”,一跃而成为唐代文学中的“配角”,个别时候还成了“主角”。②充分表明商人这一社会群体已真正进入诗人视野,开始成为诗人关注和描绘的对象之一。其次,唐代诗人商业意识逐步加强,在诗人关注商人这一群体的过程中,也慢慢受到商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商人不知不觉成为诗人的日常行为参照系,激发了诗人的商业潜能,诗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广告意识、交换意识,出现不少巧妙的商业行为。诗人在商人行为的参照和启发下,不断向商业靠拢。③诗人的商业意识集中体现在诗歌中广告意识的加强以及诗人自我推销广告意识的增加。如出现了具有典型广告促销特点的诗作,唐代不少诗人还善于利用各种巧妙的商业手段来推销自己,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3.唐代商业广告形式的多样性为诗歌广告的发展开辟了创新的土壤。唐代长安商品市场体系迅速发育,由最早的坊市制发展到各种新兴的集市,大量商铺应运而生,各行业商业竞争日渐激烈。商家们为了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获得更大的利润,竞相采取各种丰富的、独特的商业广告及促销手段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进而促进消费者购买。唐代的市场上出现了诸如楹联广告、旗帜广告、铭文广告、商标广告、叫卖广告、器皿广告、人员促销(当垆女子、酒妓)、免费品尝等众多的广告形式和促销手段及行为,这些丰富多彩的广告宣传形式和促销手段为诗歌广告的产生和发展开辟了创新的土壤。

二、唐代诗歌广告的分类研究

唐代诗人们身处大唐盛世,个性独立、勇于创新,分别从不同层面向社会大众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创造了内容丰富的诗歌广告文化。1.人物广告诗人物广告诗的描写对象上有达官贵族,下至平民百姓,这些诗歌对人物的肖像、语言、行为、心理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虽然这些诗歌大多通过言此人物而表它意,但其中有些诗作对所描绘的人物进行了巧妙的广告宣传,于无形中提高了所描绘对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有些诗作甚至达到了很好的广告推销目的。杜甫诗作《丹青引赠曹将军霸》《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将一位画艺超群的画马大师全方位地展现在人们的面前。李白在《与韩荆州书》中有一段具有典型自我推销的介绍:“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唐代还有两个群体备受诗人关注,一是商人,另一群体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刘禹锡《贾客词》、张籍《贾客乐》、姚合《庄居野行》、元稹《估客乐》、高僧拾得《银星钉秤衡》,李白、杜甫、白居易、杨凌、刘言史等诗人的诗作都对商人群体的生活状态做了全面的广告宣传和报道。崔涯描绘的诗作是人物广告诗的代表之一,《云溪友议》记载,诗人崔涯:“每题一诗于娼肆,无不诵之于衢路。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措。”④崔涯为李端端所作的《嘲李端端》是一首具有典型推销目的的广告诗,仅仅一首短诗使李端端的生意由门前寂静可罗雀戏剧性地转变为车水马龙,可见崔涯诗的广告效果是非常不错的。2.山水广告诗唐代有大量山水名诗,是诗人对山水、城市的真实写照,不仅抒发个人情感、展示独特风貌,且已成为该地著名城市文化名片及设计巧妙的广告佳作,流传至今。江西庐山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山,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留下了四千多首脍炙人口的篇章,尤以唐代诗作为最。诗人李白五次游历庐山,创作了十四首关于庐山的名作,《望庐山瀑布》是其中之冠,通过夸张、新奇的艺术手法将庐山丰富多彩、雄伟瑰丽的形象推广到世人面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一诗,造就了庐山另一处名胜———花径;唐代其他著名诗人如元稹、孟浩然、张九龄、徐凝、张继、孙鲂等也寄情于景,对庐山进行了三维一体的艺术刻画。正是有了这些具有强烈广告推销特点的诗作流传至今,庐山才能成功打造成为世界闻名的文化名山之一。其他诸如苏州、黄鹤楼、岳阳楼、鄱阳湖、三峡等著名山水、城市都有不少诗人们的诗词,这些诗篇无一不成为该地最好的广告名片,更为这些地方誉满天下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推介作用,并成为老幼皆知的经典佳作而经久流传。3.物品广告诗(1)酒旗。唐代酒楼众多,商家为了招揽生意,开始有意识地利用不同的招牌来吸引消费者,尤以悬挂在醒目之处的带有不同商家特色的酒旗为最。因此,酒旗广告在唐代非常盛行,在唐诗中也有大量记载酒旗的诗作。如白居易《杭州望春》《杨柳枝词八首》(之四)、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中描绘的是“青旗”;韦应物的《酒肆行》写了“银题彩帜”;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江南春》以及皮日休的《酒中十咏•酒旗》则刻画了酒旗作用和传播的内容。其他诗人如李商隐、刘禹锡、陆龟蒙、李绅等人的作品中都有对酒旗的描述,酒旗诗作是深度呈现当时唐代商业经济及社会习俗的广告诗作。(2)酒。酒不离诗在唐代成为文人骚客们创作时常见之景。李白研究专家葛景春教授曾发表文章“李白与唐代酒文化”。文中指出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的饮酒诗多达百分之三十几,白居易的饮酒诗也在三分之一以上。⑤这一统计说明酒在唐诗中的重要性,有些饮酒诗甚至已成为该品牌酒畅销千年的广告佳作。王翰《凉州词》中诗“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赋予了葡萄美酒豪气冲天的壮美画面,犹如美国著名品牌万宝路所塑造的豪气牛仔、壮丽风光的经典场景;李白《客中行》前两句“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对兰陵美酒色、香、味、质地进行了生动的描绘;米春因杜甫《拨闷(一作赠严二别驾)》诗中“闻道云安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而扬名四海;新丰酒因王维的《少年行四首》畅销;梨花春也由白居易一诗《杭州春望》而声名远扬。杜牧的《清明》由于杏花村地址的不确定性,让众多城市加入了杏花村酒冠名权的争夺大战,由此可见著名诗人创作的酒广告诗作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力和商业价值。(3)瓷器。由于唐朝制瓷技术的提高,无论瓷器的品种还是造型式样等都有了质的飞越,全国各地瓷窑兴起,逐渐形成了南青北白的制瓷格局,与瓷器有关的诗作也日渐增多。如陆龟蒙《秘色越器》一句“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成为越窑瓷器最佳代言广告;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用简洁、精炼的诗句推销了四川大邑白瓷。萧湘先生在《试论唐代瓷器上的广告文化》一文中介绍了众多瓷器广告,其中代表作即为一件长沙窑青釉诗词壶,上撰刻一首五言广告诗“买人心惆怅,卖人心不安。题诗安瓶上,将与买人看”。⑥这是一首推销瓷器、刺激消费者购买且具有强烈广告特点的广告诗。4.商家广告诗唐诗中有不少关于商家的广告诗,大多描绘了商家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特点。如王绩《题酒店壁》“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过酒家五首》之一“洛阳无大宅,长安乏主人。黄金销未尽,只为酒家贫”;之五“有客须教饮,无钱可别沽。来时长道贳,惭愧酒家胡”,是两首典型的酒肆题壁诗。唐代酒肆为了招揽生意,开始有意识地考虑到名人效应以及消费者推崇名人的从众心理,于店内专门设置一些刷白的墙壁或诗板供诗人在饮酒作乐诗兴大发时题诗。这些酒家题壁诗大多是诗人们即兴创作,有些具有明显的主观广告意识,有些虽没有,但仍有很好的广告宣传效果。众多著名诗人题诗于店内,名人效应无形中成为商家最有力的广告宣传,给商家带来高利益。李白《金陵酒肆留别》、元稹《雪后宿同轨店,上法护寺钟楼望月》、罗隐《江边有寄》等诗都有对商家的艺术宣传。

三、唐代诗歌广告的特点研究

由于唐代诗歌广告是诗歌和广告二者的完美结合,既具有诗歌的文学艺术特色,且诗歌在流传的过程中又兼具广告的商业宣传和推广等功能特征,因此有其独特的双重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文字简洁凝练唐诗广告最典型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过简洁、凝练、生动的文字语言来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视觉场景的逼真效果,这个视觉效果是观者可以通过简洁的文字符号来进行解读和转化的,是一种文字符号在人脑中的的图形视觉化联想。经由这种文字符号图形视觉化联想的过程来达到广告宣传的作用。如杜甫的《又于韦处乞大邑瓷碗》一诗“大邑烧瓷轻且坚,扣如哀玉锦城传。君家白碗胜霜雪,急送茅斋也可怜”只有四句诗,仅仅二十八个字,但就是通过这二十八个简洁、凝炼文字的解读及文字视觉化联想的过程,一个洁白如雪、质地轻巧坚硬且音质清脆的大邑瓷器就生动地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使人们在极短时间内记住了大邑瓷器的特点,这个记忆特点非常符合广告的最佳记忆时间特征,广告就是瞬间记忆,即通过巧妙的形式,使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中,快速记忆广告所传达的产品信息和特点,传播的信息只有简短易懂才能使人们在一目了然的情况下快速记住其特色,而文字简洁凝练的诗歌正好为广告的创作及快速记忆提供了最好的手段和方法。2.情感抒发饱满诗歌是诗人抒怀的载体,具有很强的抒情特点,诗人往往通过描绘常见之物如酒、明月、鸿雁、江河等来传达丰富的情感,这些普通之物在诗中成为了具有特定意味的文字符号,并通过这些具有特定内涵的文字符号来抒发和传递自身的情感。而广告的本质是情感说服的艺术,情感是广告促销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要说服观者接受、购买产品,情感的充分调动是必不可少的。“情感不仅影响接收者喜悦于某广告或冷淡于某一广告,而且还强化着令接收者喜欢的广告的记忆,并可以有力地推动需求向购买冲动的转化。”⑦唐诗广告通过文字对各种日常之物的真挚描绘,建构起有助于塑造有利情感的和睦氛围,进一步拉近观者的距离,更容易引起观者的心理认同,进而激起观者的情感共鸣,引发观者的购买行为,实现唐诗广告宣传的目的。3.促销宣传巧妙从现有的唐诗广告来看,广告与诗歌的结合是设计得非常巧妙的,并非生硬地牵强附会在一起,给人融洽、和谐之感。不论是山水诗、人物诗、歌舞诗或物品诗、商家诗等,诗人在诗中或创造了一种豪气干云的磅礴气势;或如小桥流水潺潺不息的缠绵;或如直上云霄邀月共舞的浪漫;或忧国忧民暗自神伤的忧愁;抑或朴实无华的平淡中见真情,诗人通过诗歌所创造的各种诗境掩盖了纯粹商业广告裸的推销行为,将广告转变为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及审美特点的艺术形式。这种具有典型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形式通过诗歌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段,塑造了人物或物品的美好形象,不仅增加了物品的文化韵味、提高其自身附加价值,还在诗中倾注了一种对消费者关注的感情,与消费者达到心灵的契合,使消费者对所宣者迷然神往,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⑧4.名人效应明显在现代广告中以人来代言广告的形式有两种情况,一是邀请名人代言,二是邀请普通人代言。前者可以通过名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来刺激消费者购买,后者则通过普通人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产生情感共鸣而引发购买行为。在唐代也存在此类广告形式,且效果明显。唐代由于行业竞争激烈,出现了不少邀请名人作诗推销、增加知名度的广告行为。乐人颖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知名度,专门邀请当时著名的诗人韩愈、李贺等人为自己作诗宣传,李贺《听颖师弹琴歌》最后两句“请歌直谓卿相歌,奉礼官卑复何益”明确告诫颖师要请有身份、地位之名人来作诗立著才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知名度、才具轰动效应。而另一位诗人崔涯诗作对生意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誉之则车马继来,毁之则杯盘失措”。其他如陈子昂邀成名者齐赴其家而扬名;僧孺成名于韩愈和皇甫都体现了唐代名人效应的广告推销效果。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唐诗中广告现象的出现不是偶然的,而是众多因素共同作用发生的产物,二者的结合有其必然性。唐诗中的广告现象会随着诗歌的发展以及商业经济的进步而不断萌芽壮大,其分类也随之扩展,并成为唐代文学和商业经济中不可忽视的现象之一,同时唐诗中传统文化在广告中的运用所创造的意蕴深厚的广告文化内涵,极大地强化了唐诗广告的文化特征,使唐诗广告具有鲜明的民族性。这种民族性是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下消费者的审美情趣和需求的,从而更容易满足消费者的心理期待而被认同。而这种内涵丰富、易于认同的文化背景正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现代广告的创作中去,成为现代广告创作中一道靓丽的风景。因此,从跨文学和艺术设计的角度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唐诗研究的领域,还能为广告提供深厚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内涵以及为现代广告的设计创作提供创新之路。

诗歌分类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诗歌;特征;分类

一、诗歌的形式特征

形式,即体式,指诗歌的语言结构的组合方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有时奇妙的形式能够造成特殊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读者理解诗意、加深印象。朱光潜先生认为:“诗的实质是语言所表现的情思,形式是情思所流露的语言。”语言是表现思想感情的工具-语言形式实际上也是诗人思想性格的外化,是诗人的一种生命形式。人既是自然的人,也是社会的人,人的思想性格无不打上时代的烙印,因此,诗歌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存在形式。

1.“风”“骚”并称

中国文学史上以“风”、“骚”二体并称,源自《诗经》之“国风”和屈原的《离骚》。

《诗经》大抵是周初至春秋中叶500年间的作品,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本只称《诗》,因举成数,又称《诗三百》,又因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故称《诗经》。据《史记》等书记载,《诗经》系孔子编纂。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风,是产生于西周各国,有不同地方风味的的民歌;雅,是有关政事的诗歌;颂,是统治者通过祭祀为自己歌功颂德的诗歌。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表现方法,与风、雅、颂合称“六义”・朱熹的《诗集传》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如《静女》通篇用赋;《硕鼠》通篇作比;《关雎》中由“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兴起,引出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由禽之思偶鸣叫引出男子对美女的思慕。《诗经》的主要特点是:以四言为主;普遍运用赋、比、兴手法:章法上多重章叠句,反复咏叹:至少隔句押韵,有时换韵,句末若有虚词,在虚词的前一个字上押韵,有时押入声韵;大多诗篇采取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

楚辞,亦称“骚体”,是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文人在楚国民歌基础上创制的一种新的诗体。代表作是屈原的《离骚》。这类作品篇幅、旬式较长,形式自由,富有浪漫气息,多用“兮”字助语势,抒情气氛浓,有南方地域色彩。汉成帝时,刘向将屈原、宋玉等人的辞赋编为一集,定名为《楚辞》。

2.赋、乐府与歌行

赋,原本为《诗经》“六义”之一,是一种铺陈直言的文学表现手法,后来人们又把用这种手法写成的文章称作赋,沿用其名至今,成为一种文体名称。用华丽的辞藻进行铺陈描述,是赋的表现形式;刻画客观事物,抒写作者情怀,是赋的内容。赋是诗歌的一种变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特点,铺陈其事,讲究文采,多以四言、六言为主,隔三夹五押韵。赋在汉代时最为兴盛,故汉赋也称古赋,与唐诗、宋词并称。其特点是篇幅长、多问答,韵散夹杂。喜用生僻字。六朝时称俳赋,也称骈赋,其特点是篇幅较短,讲求骈偶和用典。唐宋时用于科考,称律赋,讲究格式、对仗、平仄、押韵等,不超过四百字。中唐以后,受古文运动的影响,成为文赋,其特点是句式参差,多以散代骈,押韵较随便,行文流畅,与散文接近,越来越离诗歌远了。如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等。另有一种说法,认为赋分四类:骚体、骈体、文赋、杂赋。

歌行又称“行”,是古体诗的一种,是乐府歌曲的一种体裁・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子长短参差。歌词音节较长的称“长歌”,如汉乐府中的《长歌行》,有“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名句,妇孺皆知。歌词音节较短的称“短歌”,如曹操的《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诗慷慨悲凉,堪称千古绝唱。又如杜甫的《兵车行》,没有沿用古题,而是缘事而发,即事名篇,自创新题,运用乐府民歌的形式,深刻地反映了人民的苦难生活。

3.格律诗和律诗绝句

格律诗,是按照固定的格式和严密的韵律写成的诗歌。所谓“篇有定数,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就是说在字数、句数、节数、平仄、对仗、押韵、变化等方面都有一定的规格、规律和规则。中国古代的律诗、绝句、词、曲,日本的俳句以及西方的十四行诗等都是格律诗。

律诗,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称首联;三四句称颔联:五六句称颈联;七八句称尾联。第二四六八句必须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每句是几个字(言)就叫做几律,如五律、七律;每首超过八句,就叫排律(长律):每首是六句的话,叫做三韵小律;每首截八句的一半(四句)就叫绝句,如五绝、七绝。唐以前已有绝句,称古绝:唐以后的绝句称律绝。律诗和绝旬内在的结构形式是起承转合。

4.词

词,亦称曲子词、乐府、长短句、诗余、琴趣等。约起源于隋朝,定形于中晚唐,盛行于宋代。

曲子词的“曲子”是“燕乐”(宴乐)曲调的意思;“词”是与这些曲调相谐和的唱词。依乐谱声律节拍写新词,叫做“填词”(依声):依前人作品的字数、句数、声律、韵律而填写,与音乐分离,就成为一种句子长短不齐的格律诗。词有词调,每种词调有特定的名称叫做“词牌”。不同的词调,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等均有各自不同的规格。

5.曲

广义的曲,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以入乐的曲词。狭义的曲,单指与诗、词并列的曲。即宋代及其以后的南曲、北曲,盛行于元代・分戏曲(杂剧、传奇)、散曲(小令、套数)。曲和词都是依声而作,体式相近,但曲比词更为灵活。曲,一般在字数定格外还可以加衬字,较自由,且多口语、俗语、俚语等。

二、诗歌的分类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标准,可以给多种多样的诗歌大致分类:按内容性质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对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作一些具体的介绍。

1.抒情诗

抒情诗是以作者的口吻抒发主观情绪、情感的诗体。一般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即使有某些片断的景物描写,也是为了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根据作者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和作品的内容,可分为颂歌、哀歌、恋歌、田园诗、山水诗、讽刺诗、咏物诗等。抒情诗是最富有个性、最能体现诗歌抒情特点的诗。例如李清照的《武林春》,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2.叙事诗

叙事诗是以叙述者的口吻讲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生活的诗体。它与抒情诗相比,有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能采用各种手法描写套物,但与小说戏剧相比,它的情节比较单纯,跳跃性强,人物性格比较单一,细节较少,叙述语言比较概括并充满激情。如白易的《长恨歌》就是上乘的叙事诗。这首长篇叙事诗叙述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3.哲理诗,

诗歌分类范文第3篇

节令诗: 万家灯火闹春桥,每逢佳节倍思亲

【备考宝典】每一种民俗文化都是民族精神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从2008年起国务院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纳入法定假日体系,此举有利于发掘民族文化内涵,弘扬民族精神,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节令诗对引导同学们有意识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因此考生对节令诗应予以高度关注。

对节令诗的鉴赏应注意以下几点:

(1)鉴赏节令诗的关键是要了解不同节令所蕴涵的民俗活动。如人日为正月初七,古代诗人在人日大多表达思家、想友的感情。上元,即元宵,正月十五日。古代人们常在元宵日张灯结彩,所以元宵又称为灯节。社日,立春后第五个戊日,春分前后,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这是春社;而立秋后第五个戊日,称为秋社。古人多借这个节日集会竞技,开展各种娱乐活动。寒食,清明前二日,此日禁火吃冷食。清明,是祭祖扫墓或到郊外踏青的日子。上巳(阴历三月初三日),此日人们临水祓除不祥,叫做修禊。后来演变为水边宴饮、郊外春游的节日。端午,五月初五日,吃粽子,赛龙舟。七夕,阴历七月初七日,传说此日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在古诗中多借七夕表达爱情。中秋,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月色最好,是合家团圆赏月的佳节,所以人们在这一天大多思念远方的亲人。重阳,九月初九日,重阳日古人有登高饮酒赏菊的习俗。冬至,是节气中的起点,相当于一天中的子时,古人认为是阴极阳生之时。除夕,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除”意为除旧布新。

(2)有些古诗,并没有明显的节令字眼,鉴赏时要抓住诗歌中的细节,看看作者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物候,诗中记了哪些景物、哪些事情,再结合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推究诗歌所反映的节令。

【高考链接】(2005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元曲,然后答题。

[越调]小桃红 江岸水灯

(元)盍西村

万家灯火闹春桥,十里光相照,舞凤翔鸾势绝妙。可怜宵,波间涌出蓬莱岛。香烟乱飘,笙歌喧闹,飞上玉楼腰。

(1)作品描写的是传统节日_____________的盛况。

(2)作品中“涌”“乱”“飞”等词颇可品味,选择其一进行赏析。

【参考答案】(1)元宵节。(2)本诗以点面结合的手法,亦幻亦真的构思,选取“闹”“照”“舞”“翔”“涌”“乱”“飞”等一系列跃动感强烈的词语,着意渲染热烈欢快的节日气氛。起笔总写元宵佳节盛况,一个“闹”字,烘托出灯火的繁盛,色彩的缤纷。一个“涌”字,不落窠臼,诗人以虚托实,以幻写真。由于是在夜间,这茫茫江面上浮现的辉煌璀璨的灯船确实给人以宛若仙山琼阁之感。船儿飘摇,香烟缭绕,笙歌齐发,人声鼎沸,一起飘向云空,飞上华丽的高楼。此情此景,怕是九霄云外天上宫阙,也在偷偷窥视:人间好不热闹!全曲在幻觉般的境界中戛然而止,令人回味无穷。

田园诗: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备考宝典】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静谧的山林、悠闲的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意境,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这类诗歌,就内容而言,有对农村自然景物与田园生活图景的描绘;有对农忙欢歌及多彩乡村生活的描写;有对农民劳动艰辛、生活惨痛的反映和对官府剥削、赋税苛重的深刻揭露;也有对壮阔山川景色的描绘、山林隐逸者幽居情景的描写,以及旅途情景的叙述等。

鉴赏田园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古诗意象往往寓繁于简、寓万于一,以高度浓缩的艺术形象诱发想像,产生奇特的审美效果。

(2)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自然景物一经诗人摄入笔端,就必然带上诗人的感彩,为表达诗歌的特定情感服务。

(3)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既要感知作者的身世,做到知人论世,准确地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出的情感,又要认真判断感情寄托的深浅,切忌随意拔高作品的思想境界。

【高考链接】(2008年上海春招卷)阅读下面的诗,回答问题。

步入衡山 范成大

应有人家住隔溪,

绿阴亭午但闻鸡。

松根当路龙筋瘦,

竹笋漫山凤尾齐。

墨染深云犹似瘴,

丝来小雨不成泥。

更无骑吹喧相逐,

散诞[注]闲身信马蹄。

[注]散诞:逍遥自在。

(1)诗人推断“应有人家”的依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颈联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乌云如墨、小雨如丝的山景。

B.在描绘雨中山景的同时,也对尾联的情感表达起了衬托作用。

C.通过对乌云、小雨的动态描写,写出了衡山气候的变化无常。

D.四周乌云似瘴,小雨连绵,山道泥泞,作者顿感游兴索然。

(3)分析尾联所含的寓意。

【参考答案】范成大是南宋著名的田园诗人,与陆游、杨万里、尤袤一起被称为“南宋四大家”,他写了不少歌咏江南水乡的田园诗。(1)听到小溪那边的鸡鸣之声,推断似有人家。(2)B(3分);A(1分)。值得注意的是上海命题组对该题的答案和赋分作了如下规定:答B给3分,答A给1分。因为B项由景到情全面概括了颈联在律诗中的作用,而A项只赏析到景物这一层,没能深入体会景中之情。这是上海语文高考第一次对分层评估、分层给分问题进行的探索。由于考生在知识结构、阅读的量和面等方面有一定差异,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就有一定程度的区别,有深浅之分,因而根据考生不同程度的解题情况进行分层给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合理性。(3)对官场喧嚣(城市生活的喧嚣)、排场的厌倦,对自然山水(闲适生活)的追求。

题画诗: 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备考宝典】题画诗,广义地说是指一切题咏画作的诗歌。题画诗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它是中国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是中国画“诗画合一”艺术精神内核的外化。题画诗有抒写怀抱、持赠他人和艺术评论等,往往收到了诗情画意相得益彰的效果。这种题画诗的创作,是诗人参透了画家之画的神韵情思,从而与画家产生共鸣,诗画融通,画如己出,于是以诗应之。其素材、情思均与画同,正如高山流水的契合,使鉴赏达到一种至高的境界。可谓画者得于心,诗者会以意。

鉴赏题画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题画诗的共同特点往往是将静止的画写活写动,写得画中之物跳出画外。画是诗的脸面,诗是画的神韵,是对画的提炼和概括,也更赋予了题画者自己特有的观感和情思。

(2)题画诗多采用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即借景抒情,借对画中某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自己的感情,延伸画意,将画格、诗格、人格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景致与情怀相互融通,达到和谐统一。

(3)了解题画诗在创造意境方面的三大特点:一是寄寓主观情思,二是展开艺术联想,三是借题发挥、抨击时弊。

【高考链接】(2006年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

牛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参考答案】(1)分为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次,分别写了石、竹、牧童、老牛四个物象,构成一副完整的画面;后四句为第二层次,写了作者由画中的内容而生发出的感想。(2)一种自然平和的田园生活。表面上作者似乎是厚竹而薄石,但实际上作者对石与竹同样怜爱;因为在作者心目中,竹、石都代表着一种田园生活,无论是牛角砺石还是牛斗残竹,都是作者不愿意见到的。

咏史诗: 古今多少兴亡事,叹人叹己叹人生

【备考宝典】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它们大多以文学的语言,史论的笔法,感人的形象,精辟的议论,耐人寻味的哲理意蕴,博得了人们的青睐,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宝库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鉴赏咏史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了解解读程序。了解作者的简历、史实、创作诗篇时的有关背景,要读好注解,这是读懂咏史诗的一把钥匙。

(2)在鉴赏时要抓住历史人物、事件与时局、诗人自己身世之间的连接点,从而领悟诗人真正的写作意图和感情。

(3)了解咏史诗常见的情感抒发模式。如借古喻今,揭示今不如昔;崇敬古人,要效法古人;怀古伤今,揭露社会现实;反思历史,警示后人。

(4)熟悉鉴赏咏史诗的常用语。思想内容方面,如哀叹国运、忧国忧民、昔盛今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缅怀先贤……表现手法方面,如借古讽今、用典(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衬托(正衬、反衬)、对比、寓情于景、欲扬先抑……语言特点方面,如含蓄隽永、生动形象、雄浑深沉……

【高考链接】(2007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三篇作品,然后回答问题。

乌衣巷

(唐)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

人月圆①

(金)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花。旧时王谢,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中吕]山坡羊・燕子

(元)赵善庆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②,年年来去搬寒热。语喃喃,忙劫劫③,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兴,多见些;亡,都尽说。

[注]①北宋亡后,吴激被迫仕金。在一次宴会上,偶遇流落为歌姬的宋朝宗室女子,遂有此作。②春社、秋社:古时祭祀土神一般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分别称春社和秋社。③劫劫:匆忙急切的样子。

(1)这三篇作品均通过__________的意象,表达了深沉的________之感。

(2)请简要赏析这三篇作品的表现手法及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1)燕子、兴亡(2)①刘诗今昔对照,寓情于景,含蓄深沉,体现了咏史诗的特色。②吴词剪裁唐人诗句抒亡国隐痛,温婉悲凉,凸显婉约词的正宗风韵。③赵曲以议论作结,点破兴亡,明快直露,有浓郁的散曲风味。

咏物诗: 花鸟草虫皆有品,仔细体察物关情

【备考宝典】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留下了一首首精美的咏物诗篇。

鉴赏咏物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体察物态。描摹物态是咏物诗的共同特征,因此,赏析咏物诗可以从体察物态开始,要抓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或所处环境。

(2)品味寄托。由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分析其内在品性,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联系诗人的情趣爱好、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3)明辨技巧。从表现手法上看,由于咏物诗重寄托,所以常常运用托物言志和象征手法。从修辞手法上看,咏物诗在构思时常常运用比喻、借代、拟人、夸张、双关等修辞。从描写角度看,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三言两语勾勒事物形态,不求形似,只求神似。

(4)了解一些常见事物的寓意。如: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花,美好;松,坚忍不拔;梅,孤高,不落流俗;菊,品格坚强,气质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

(5)了解鉴赏常用语。如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生动传神、贬词褒用、形神兼备、烘云托月、朦胧含蓄……

【高考链接】(2006年湖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咏白海棠 薛宝钗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咏白海棠 林黛玉

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12月第2版《红楼梦》第三十七回)

咏物诗讲究形神兼备。以上两诗,颔联都着眼于白海棠之“白”,但绘形写神各有不同。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一联,前句以洗尽胭脂,极言其自然本色之美,后句以晶莹剔透的冰雪,喻其冰清玉洁之魂。倒装句式的运用,显得新颖别致;“洗”“招”二字,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地传达出白海棠的情韵神态;而“秋阶”“露砌”的映衬,更是意味深长。诗人含蓄地表现了白海棠朴素淡雅、清洁自励的品性。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

【参考答案】“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一联,前句以梨花之白,形容白海棠的“白”,较之“洗出”句,更侧重于表现“白”的鲜艳洁净,后句再以梅花之魂赋予了白海棠孤高傲世的精神;“偷来”“借得”,巧用了拟人手法;而“偷来”一词,贬词褒用,想像新颖,灵巧别致。

送别诗: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备考宝典】送别诗一般以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余味深长,令人击节叹赏。

鉴赏送别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抓住诗中所描绘的景物,领悟到作者所抒何情。

(2)领会诗词中所蕴含典故的含义,懂得诗人怎样化用前人诗文。

(3)抓住送别诗中的细节描写。细节是最有情趣、最耐人寻味、最能引起人们想像的细小情节,抓住了细节,才能以小见大,透视全篇。

(4)品味语言。如谐音修辞手法的运用在送别诗词中能起到含蓄隽永的表达效果。送别诗词中最为常见的谐音字有以“柳”谐“留”,以“秋”谐“愁”,“丝”谐“思”等。

(5)了解诗中常见的意象。如:斑马,多用以抒发惜别之情;长(短)亭、南浦、柳岸、西楼,表示送别地或悠悠愁绪;烟波、浮云、秋蓬,比喻离别后漂泊无依;落花,伤春之意;落叶,秋愁之感;杨柳、劳歌、阳关、渭城,送别之曲;夕阳、落日,离别时的心情或表示暮年、老年。

(6)了解鉴赏时的常用语。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烘托对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高考链接】(2007年江苏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惟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波险恶得多。

边塞诗: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备考宝典】边塞诗词是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的国力或盛或衰,导致诗词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或高昂或低沉。盛唐之时的边塞诗就普遍带有豪迈勇敢、一往无前的气概:即使是写战争艰苦,也显出壮烈之气,如王维的“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如王昌龄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中晚唐,国势日益衰微,虽然诗人们也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了不少悲壮,不少惋伤,如“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如陆游的“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或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如范仲淹的“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

鉴赏边塞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握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对作者所处的时代应有所了解。如李颀的《古从军行》,此诗写当时之事,由于怕触犯忌讳,所以题目加上一个“古”字。借汉皇开边,讽玄宗用兵,对当时帝王好大喜功、穷兵黩武、视人民生命如草芥的行径加以讽刺,悲多于壮。了解诗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诗歌的主题,取得与诗人感情上的共鸣。

(2)注意区别各自的思想感情。在边塞征战的大题材下,边塞征战诗的思想内容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有报效祖国的激情,有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因此,我们在鉴赏时要注意区别。

(3)分析诗歌的不同艺术风格。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的,有的豪放旷达,有的雄壮悲慨,有的委婉清丽……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以及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的不同诗人,在边塞诗这个大主题下所表现出来的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4)了解边塞诗中的常见意象:金鼓旌旗、烽火羽书、边关戍楼、戈矛剑戟、斧钺刀铩、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投笔”表示弃文从武,“长城”表示守边的将士,“楼兰”表示边境之敌,“吴钩”表示武器或勇武豪情。

【高考链接】(2007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回答问题

出关①

徐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

旆②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

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1)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怀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2)①将关内桃花烂漫与关外白雪茫茫两个场景聚集到征马这一关节点上,描写生动,对比鲜明。②“桃花”与“雪”分别指代家乡的温馨与塞外的清冷,在诗中具有象征意义,蕴含了思乡的情感。

羁旅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备考宝典】有些诗人长期客居、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或谋求仕途,或被贬赴任途中,或游历名山大川,或探亲访友。他们眼中有所见,耳中有所闻,心中有所感,由此触发灵感,写下诗篇,这些诗篇就叫做羁旅诗。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或将叙事与抒情相结合。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漂泊愁苦,表达了古人对亲情、友情的珍重,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鉴赏羁旅诗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像和联想,在脑海中复活诗歌意境。

(2)熟悉羁旅诗的常见意象。月亮:人生的圆满、缺憾,情感的无奈,时空的永恒,思乡思亲。孤雁:孤独,思乡,思亲,音信,消息。寒蝉:悲凉。猿猴:哀伤。落花: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沙鸥:飘零,伤感。黄叶:凋零,美人迟暮,新陈代谢。

(3)了解羁旅诗的常见主题。如:①文人失意;②漂泊哀伤;③思念亲人;④生活潦倒;⑤互勉互慰;⑥孤傲不群;⑦珍爱友谊。

(4)诗人是怎样把羁旅之情与所见所闻的一些事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的?探寻物我合一、情景交融的审美境界。

【高考链接】(2007年福建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武夷山中

(宋)谢枋得①

十年②无梦得还家,

独立青峰野水涯。

天地寂寥山雨歇,

几生修得到梅花?

[注]①谢枋得:宋末信州(今属江西)人,曾力抗元军,兵败后隐居福建。后被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②十年:宋德元年(1275),诗人抗元失败,弃家入山。次年妻儿被俘,家破人亡,至作此诗时将近十年。

(1)这首诗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天地寂寥山雨歇”一句对表情达意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1)表达了国破家亡的悲苦之情,(并借梅花的意象)表现了诗人孤傲不群、坚贞自励的情怀。

诗歌分类范文第4篇

一、总评类

总评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全面评价一首诗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这首诗采用了某种技巧(语言表达、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2.写出了某个意象(某种意境)的某种特点;3.表现出了某种思想、情感。

例如: 春 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问题:请你评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得答案:这首诗采用通俗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丈夫在外打仗,自己在家独守空房的封建女子形象,刻画了她迫切去辽西探望丈夫的心情,从而揭示出了封建社会兵役制度给家庭和妇女带来的痛苦。

二、形象类

形象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词)中形象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总括这一形象(语言范式: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外在特点)的形象);2.分析这一形象的特点(内在性格);3.分析这一形象的意义。

例如: 一 鹭 图

刘 羽

芳草垂柳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向斜阳叹白头。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描写了一个夕阳下独立于水中小洲上的白鹭形象,它独立、清高、孤傲、自赏,作者借它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老之将至、壮志难酬的感叹。

三、揭旨类

揭旨类题目是要求考生揭示诗(词)中表现出的某种思想或抒发出的某种情感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运用了什么手法;2.使用了什么材料(诗的主要内容);3.抒发了什么情感或表现出了什么思想。

例如: 画 眉 鸟

欧阳修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问题: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通过借物咏怀的手法,描写了画眉鸟在山林间和金笼中不同的生活情形,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生活的赞美及对束缚个性、窒息性灵行为的否定。

四、析巧类

析巧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分析诗中某种表达技巧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直陈诗(词)中所使用的表达技巧;2.举例这种技巧在诗中的具体表现。3.这种手法的效果。

例如: 望江南

李 煜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问题:请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评析这首词。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词使用了反衬的艺术手法,作者要重点要突出的是“多少恨”(即梦醒时的凄凉和孤伤),但词中所写则是对往昔繁华生活的回忆,用往昔之繁华衬托梦醒之悲凉,悲凉愈显悲凉。

五、关系类

关系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阐述诗(词)中“情景”“动静”“虚实”“抑扬”等两者之间关系的一类题目。

答案要领:1.指出其中的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景);2.再指出另一种在诗中的具体表现(如写了什么情);3.阐述两者之间的关系(如“情景交融”“动静结合”等)及其作用。

例如: 雨 后 池 上

刘 攽

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

东风忽起垂柳舞,更作荷心万点声。

问题:试从“动”与“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作者用“水面平”“明镜”等意象描写了静景,又用“垂柳舞”“万点声”等意象描写了动景,在这里作者使用了动景结合(以动衬静)的手法,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池塘一片宁静的景象。

六、对比类

对比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进行对比分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指出对比的对象(谁和谁相比);2.两相比较,比出了什么。

例如: 昭君怨·梅花

郑域

道是花来春未,道是雪来香异。竹外一枝梅,野人家。

冷落竹篱茅舍,富贵玉堂琼榭。两地不同栽,一般开。

问题:词的下片运用了对比,请赏析。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该词的下片把野外之梅与玉堂之梅放在一起进行了比较,比较出了野外之梅的独立、纯洁、傲岸的品质。

七、赏句类

赏句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一句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案要领”:1.概括出这首诗的大意;2.翻译该句;指出该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具体分析该句的含义及其作用。

例如: 江阴浮远堂

戴复古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问题:前人认为,“最苦无山遮望眼”在本诗中最具表现力,你对此有何看法?试作简要分析。

“答案要领”引领下的答案:这首诗写作者登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苦痛。“最苦无山遮望眼”的意思是让作者感到最苦痛的莫过于没有高山遮住远望的视线。它集中表现了作者忧愁痛苦的心情,作者不愿看到沦丧的国土,但“无山遮望”,又不得不看,用这种矛盾揭示出的苦痛让人感到更加的苦痛。

八、炼字(词)类

炼字(词)类题目是指要求考生对诗(词)中的某个字(词)进行赏析一类的题目。

答题要领:1.解释字(词)的意思;2.指出它的作用(结构、情感、抒发等);3.具体解析这种作用。

例如: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身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州。

问题:词中“尘暗旧貂裘”中的“暗”有何表达效果?

“答题要领”引领下的答案:“暗”有“灰暗”“暗淡”之意,在词中一语双关地揭示了词的主题。它一方面在说貂裘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破旧,另一方面则是说作者随着年岁的增加,心情也一天天暗淡下来,“暗”有力地揭示了作者报国无门的苦痛。

诗歌分类范文第5篇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把拓展分为五个类型。

一是主题理解上的拓展。这类拓展主要是依据教学内容,寻找同一类主题思想的题材内容。通过比较,达到既让学生深化对本课内容的理解,又能在同一个平面获得知识的延伸。比如说郑愁予的《错误》一诗。我们通过对古代闺怨诗和宫怨诗的概括介绍,通过一些作品的分析,能够让我们对《错误》一诗的内涵理解更丰富,更好的去体会诗歌的文化底蕴和美感。同时,还能从古典诗歌的意境意象角度去认识《错误》一诗,达到一箭双雕乃至三雕的效果。

二是主题内容上的延伸拓展。我们知道,《诗经》中经典诗歌很多,而人们最常称道的是其中的爱情诗。但如果我们能够在课堂上以举例赏析的方式讲讲其他,诸如战争诗,象《王风・君子于役》、《豳风・东山》等;诸如怨刺诗,象《{风・相鼠》、《魏风・硕鼠》等;诸如农事诗,象《豳风・七月》、《周南・]苡》等。如此,既能丰富我们的视野,也能让我们能以一个客观真实的态度去认识《诗经》。

三是艺术形式上的同类拓展。我们知道,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然而对形式的判断、理解和迁移又是学生学习中的困难所在。学生在此处好似懂了,但一碰到新的作品就会不知所措。为此,我们在对形式上,特别是艺术手法的讲解上应多做同类拓展,冀求能以量变促动质变。比如我们学习王维的《山居秋暝》,就可以略引孟浩然,做同类题材上的延伸,但从对形式上的要求而言,就应该引王维的其他山水田园诗和唐代其他诗人的山水田园诗。了解这一类诗歌的主题思想,了解这类诗歌在抒情达意上常用的艺术手法,从而在迁移中实现突破。

四是字词理解的形象化拓展。鉴于汉字的特点,有时有意识的抓住一些关键字词作为学习的切入点,常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们在学习《诗经・氓》这首诗时,如果能探讨“氓”字的含义那就更易理解这首诗了。我们可以把“氓”字分解为“亡”字和“民”字。再画出这两个字的甲骨文图像来,那就是一个逃亡者(亡)的形象和左眼被刺瞎的奴隶(民)形象,如果我们认真看一看《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自他归来之民谓之氓,故字从民亡”,可推测“氓”不是本地人;《秦策》“不爱民氓”高诱注“野民曰氓”则有鄙视之意了,如此不妨把它释作“那个坏男人”不更妙?试想一下,这样下来再让学生去探究学习这首诗歌,兴趣当然会不一样了。

五是生成性的互动拓展。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互动生成的过程。在教学中总会产生一些生成性的问题。对此,我们可根据问题价值或视学生的要求进行拓展。这样的拓展往往更切合学生的理解接受水平,能在学生求知的心理前提下获得更满意的教学效果。当然,对于这类问题,我们在拓展时还要视具体或作简单拓展,或作专题演讲。比如,笔者在教《孔雀东南飞》一诗时,就有学生对“两家求合葬”产生了疑惑,认为这当中太守家怎么没有表态,因为刘兰芝已经嫁到太守家。对此问题我虽然未曾考虑,但此问又确有解答必要。于是我从婚俗、社会舆论、社会心理等方面做了解答,以利于学生对“两家求合葬”的理解。对于这种生成性拓展,它既可深化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又能形成一种知识性的积累,价值多多。

那么,是不是只要有拓展就一定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呢?这之中有没有什么要求呢?我们先来看一个拓展的教学案例。

一位教师教学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错误》一课时,在谈及《错误》一诗“深受我国古典诗词的影响,继承的是中国古代宫怨和闺怨一类诗歌的传统”时,引出温庭筠的《更漏子・玉炉香》、《梦江南・梳洗罢》,这些是闺怨诗中的名篇,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去体会《错误》,这样的拓展是很好的。但这位老师接着在介绍作者是却大谈温氏“放浪不羁”的生活,接着又谈叶嘉莹先生对温氏《菩萨蛮》系列作品的赏析,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接受和理解接受能力。这样的拓展既让学生不知何从下手,自己也失去了调动学生比较赏析的机会。

因此,对于课堂知识的拓展应该把握三个原则:一是放得出去收得回来。应该明确,拓展只是在某个教学点上的发散,是为了在内容上获得更充分的理解,开拓视野,而非是教师炫耀个人知识的“舞台”。同时鉴于中学生的特点,老师在拓展后应有明晰的语言唤回学生的思维倾向点,回归课堂、教材本体上来;二是在内容的拓展上应有充分的准备,要有重点,不能随意性压倒一切,想到哪里是哪里。一切拓展都应紧扣教材,紧握课堂教学需要。同时也要注意拓展的接受对象,要根据其特征,如生理、心理、知识文化发展程度和构成进行选择;三是对于生成性拓展要注意的是,不能确定或不知道的不讲,即便讲也要给学生讲清楚,应在哪些地方存疑,待解,然后及时解决。同时在拓展的内容中切勿另生枝节,以免主题不明,让学生无所适从。

当然,拓展的适用是极其广泛,比如在高考复习中的题型拓展,有利于学生通过同类题型深化考点理解,思维拓展有利于解题的迁移运用;比如,课外的阅读拓展,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提高文化层面等。总之,在把握其原则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对之充分认识,积极运用,从而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完成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诗歌分类范文第6篇

《考试大纲》明确指出,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是:(1)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2)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很明显,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板块,即形象分析、语言特色、表达技巧、内容赏析和思想情感,能力等级为D级。诗歌的形象包括事物形象、景物形象、人物形象,鉴赏形象要求把握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诗歌的语言,包括准确理解有关词语的特定意义、比喻意义、隐含意义、暗示意义;准确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层含义和言外之意;赏析诗歌语言在描绘形象、表达情感、创造意境时达到的艺术效果。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比喻、比拟、借代、夸张、通感、双关、衬托、反语等修辞技巧,以及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映衬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直抒胸臆、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比兴等表现手法。评价诗歌的思想情感,包括概括主旨,简析作品的政治意义、思想意义,赏析作者的生活情趣、审美情趣和艺术风格。在高考设题时,这五个板块所占的比例并不均衡,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呈现出轻重、多寡不同的特点。我们可以从近三年的考题中窥见一斑: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五大考查内容中,思想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考查频率独领,高唱主旋律,并且始终保持平稳的态势;语言特色、形象分析和内容赏析处于次高位置。据此可以预测,未来高考在诗歌鉴赏的考查上,考查内容仍将遵循这一规律,不会有大的变动,这就给我们高考备考指明了方向。把握这一规律,做到有的放矢,就一定能轻松决胜高考。

纵观历年的高考试题,诗歌鉴赏所选诗词的难度都不太大,考生大多都能比较轻松地读懂诗歌内容,为答题扫清障碍。但据抽样分析,诗歌鉴赏一直是“重灾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答题不准确,不规范,随意性强,考生只能“意会”而不能有效地“言传”。要做到既能读懂诗,又能答对题,就必须掌握答题技巧,规范作答,提高得分率。

第一,着眼整体理解,全面把握。诗歌鉴赏的根本在于理解,只有准确理解了诗歌的含义,答题时才能一语中的。脱离对诗歌情感主旨的整体把握,脱离对诗歌含义的准确理解,堆砌再多的名词术语都只能是徒劳。全面把握诗歌内容要兼顾标题、作者、注释、诗句,做到“四管齐下”。

第二,明确题干要求,分辨清楚题目类型,确保所答即所问,不偏不倚,命中“十环”。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是分析意象、内容,还是赏析语言、表达技巧,抑或是回答作者的观点态度。只有这样,答题时才能做到目标明确,有的放矢,切中要害。

第三,熟悉并运用鉴赏术语。诗歌鉴赏要求使用规范的、专业的名词术语,将鉴赏水平从感性层面提升到理性层面,从而提高得分率。专业术语主要包括语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洁洗练、明快浅显、辞藻华丽、沉郁顿挫等)、思想情感(如忧国伤时、怀古伤今、愤世嫉俗、怀才不遇、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登高览胜、惜春悲秋、忆友怀旧、思乡思亲、相知相思、别恨离愁等)、表现手法(如情景交融、以动写静、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以乐写哀、烘托渲染、欲扬先抑、正侧结合、巧用典故、对比衬托等)三个方面。

第四,运用规范的表达程式。解答诗歌鉴赏题不仅要知道答什么,还要知道怎么答,也就是要用规范的模式把答案呈现出来。①鉴赏思想内容、思想情感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或××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的意境,表达了诗人××的情感(思想、志趣)。②鉴赏表达技巧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采用了××技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思想情感,起到了××作用。③鉴赏语言特点类试题的表达程式一般为:这首诗的语言特点是××,诗中的××句子(词语)体现出这种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第五,精心组织答案。答题时要注意采分点,要结合诗句进行具体赏析,切忌脱离文本的泛泛而谈,说空话、套话。有时还要根据分值给答案标上序号,以凸显条理性。

不管命题形式怎样变化,诗歌鉴赏考查的内容不会改变,每种题型的答题思路总是有章可循的。只有明确试题类型,熟悉答题技巧,规范操作程序,才能在考场上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稳操胜券。

【典型例题解析】

1.(2015年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3)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

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月朗,多栽红药待春还。

莫言堆案注无余地,认得诗人在此间。

【注】堆案:堆积案头,谓文书甚多。

(1)联系全诗,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

【解析】本题属于对诗歌内容的考查。要概括作者“开颜”的原因,必须从全诗的内容入手去寻找答案。这首诗按照总分结构,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联为总起,点明“开颜”,定下情感基调,为全诗之“眼”,是第一层;后三联为分说,是第二层,对“开颜”进行解说,从三个方面写出“开颜”的原因,也是解答本题的关键所在。解答此题还要读懂诗意,弄清楚颔联、颈联以及尾联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用简明准确的语言进行概括。

【参考答案】朋友新居落成,周围景色优美;自己心情闲适,主人品位高雅;宾主志同道合。

(2)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解析】此题要求赏析“写景艺术”,显然应归类为对艺术手法的考查。解答这类试题的步骤是:首先找准使用了哪些艺术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哪里运用了这些手法以及运用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或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另外,要尽量多地将手法答全,减少遗漏,并按要点标明序号,凸显得分点和条理性。

【参考答案】①选取景物,铺陈描摹。选取“一渠水”“数点山”“碧松”“红药”,极力描摹环境之美。②移步换景,富有层次。作者写景由远及近、由外而内,错落有致。③虚实结合,寓情于景。用“通月朗”“待春还”,表达赞美之情。

(3)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解析】这是一首典型的写景抒情诗,先铺展笔墨大肆描摹景物,为抒情铺垫蓄势,诗末触景生情,点明题旨。诗的前三联极写窦员外新居环境的优美,在充分铺垫之后,尾联直抒胸臆:见到眼前如此美景,作者流连忘返,虽平日文书甚多忙得不可开交,也偷得半日清闲,想要长留此间了,羡慕、留恋之情溢于言表。

【参考答案】尾联写诗人见此美景,流连忘返,表达了作者的赞美恭维之意、羡慕向往之情以及志趣相同之感。

2.(2015年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月 圆①

杜 甫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

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②。

未缺③空山静,高悬列宿④稀。

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注】①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秋天杜甫流寓夔州时所作。②绮逾依:这里指(席子上的)光彩更加柔美。③未缺:指月圆。④列宿:众星。

(1)这首诗前六句描写了月圆之夜的哪几幅画面?请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析】本题所选的这首诗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写景自然离不开景象或物象。因此,对这类诗歌,命题人常常从景象(画面)入手设置考题,这类试题属于形象鉴赏类。诗歌形象包括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诗人自我形象以及诗歌描写的景象或物象。纵观近几年的形象鉴赏类试题,考点聚焦在景象与物象上,有时也涉及人物形象。解答此题,应注意逐句分析,把握前三联每一句中景物的特点和地点的转换。第一句描写的是孤月当空的景象;第二句地点转换,写寒江之上的景象;第三句写江面浮光跃金的景象;第四句写到了席子,是室内景象;第五句写空山的静寂;第六句写星空的寥廓景象。先明确诗歌描写的景物及其特点,再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提炼概括。

【参考答案】①孤月当空,月光照射上秋夜的江面上,又反射到屋门上。②月夜里,江面上波光粼粼,楼阁内月光照在席面上,席子光彩美丽。③明月照耀着幽深少人的山林,月光皎洁,疏星寥落。

(2)本诗最后两句情感真挚,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解析】试题要求“从虚实结合的角度作简要赏析”,属于典型的表达技巧类试题。“虚实结合”限定了鉴赏角度,命题指向非常明显。由诗歌尾联第一句中的“故园”二字可以看出,作者是在想象家乡的松树和桂花的情态,这明显是虚写;而第二句月夜万里清辉的景象实中有虚,一个“共”字,表明写的是两地清辉,眼前清辉是实写,故园清辉是虚写。这样的虚实结合,很好地把诗人寄居异乡思念故乡的情感表达了出来。

【参考答案】作者由眼前的月景联想到故园松树正茂、桂花正香,这是虚写故园之景,后一句由虚转实,描绘出月光照耀千里的阔大境界。故园桂花正该开放,虚中有实;万里清辉,实中有虚。虚实结合,表达了作者长期滞留异乡、久久难归而思念故乡,渴望回到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情感,并希望都能共浴美好月光的美好愿望,这也是对自己客居在外的无可奈何的告慰。

3.(2015年湖南卷)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1)~(2)题。

君不见魏武草创争天禄,群雄睚眦相驰逐。昼携壮士破坚阵,夜接词人赋华屋。都邑缭绕西山阳,桑榆汗漫漳河曲。城郭为虚①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邺傍高冢多贵臣,蛾眉曼F共灰尘。试上铜台歌舞处,唯有秋风愁杀人。

(张说《邺都引》,选自《全唐诗》)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选自普通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注】虚:废墟。

(1)第二段诗句节选自唐代诗人张若虚的《 》。

【解析】这道题目巧妙地将课内知识(诗句选自高中教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融入其中,注重回归教材,关联课本知识,兼顾文学常识的考查,不失为一道好题。

【参考答案】春江花月夜

(2)请赏析两诗中画横线诗句所抒发的人生感悟的差异。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阅读题。把风格、内容或情感等相近的两首(段)诗词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赏析,是高考中常见的一种题型。这类考题大多从两个角度考查,一是比较两首诗(词)语言(特别是用词)的异同,一是比较情感的异同。答题时一般要从相同点和不同点两个方面进行简析。如果题干要求赏析二者的差异,则只需回答不同点就可以了。解答此题,可以从分析句子的内容入手,按照使用什么方法、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什么情感的模式来组织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是通过曹魏时代的城郭建筑今已凋敝颓败揭示邺都环境的今昔变迁。“人生代代无穷已”是说人类的代代相续,“江月年年望相似”是说江月之永恒不变,两句通过人类与江月的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抒发了豁达乐观的豪迈情怀。

【参考答案】“城郭为虚人代改,但有西园明月在”两句,以都邑变成废墟、人世盛衰更替与月之千秋永照对比,突显人非物换,抒发了世事沧桑、人生如寄的感慨。“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将人类的代代相续与月之永恒不变对举,表现宇宙的永恒和生命的无限,强调人类的绵延不绝,抒发了一种豁达乐观的情怀。

【常见题型撷英】

1.(201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1)~(2)题。

好事近

[清]黄之隽

高卧小船梢,仰看插江峰色。都被绿痕皴断,是丛篁幽石。 天开十折画屏风,遮住半江黑。仔细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1)开头两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插”字有何表达效果?

(2)末尾两句中的“悬崖”“崩坼”分别指什么?作者为何说“乱篙撑处”“怕悬崖崩坼”?

2.(2015年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卜算子

张元

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郑宋代爱国词人。

(1)请分别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作简要赏析。

(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3.(2014年大纲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1)诗人眼中常山道人隐居地周围环境的最大特色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2)请分别对第三联中的“过”“随”二字作简要赏析。

4.(2014年辽宁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点绛唇・访牟存叟南漪钓隐

周 晋

午梦初回,卷帘尽放春愁去。昼长无侣,自对黄鹂语。 絮影O香,春在无人处。移舟去。未成新句,一砚梨花雨。

(1)“卷帘尽放春愁去”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何妙处?请结合词句赏析。

(2)此词写春,有人读出了愁,有人读出了喜,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5.(2014年湖北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 发

罗 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

(2)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6.(2014年山东卷)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①,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②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1)“园花经雨百般红”与“乔木峥嵘明月中”两句所描写的景色特点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7.(2013年四川卷)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九日和韩魏公①

苏 洵

晚岁登门最不才,萧萧华发映金②。

不堪丞相延东阁,闲伴诸儒老曲台③。

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

暮归冲雨寒无睡,自把新诗百遍开。

【注】①九日:农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韩魏公:韩琦,时为丞相。②金:泛指酒盏。③曲台:指太常寺,掌礼乐郊庙社稷之事。

(1)本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佳节久从愁里过,壮心偶傍醉中来”在对比手法的运用上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

8.(2013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 酬孝峙①

钱继章

发短髯长眉有棱,病容突兀怪于僧。霜侵雨打寻常事,仿佛终南石里藤。

闲倚杖,戏临罾②。折腰久矣谢无能。熏风③未解池亭署,捧出新词字字冰。

【作者简介】钱继章,字尔斐,号菊农,浙江嘉善人。明崇祯九年(1636)举人,明朝曾为官,入清不仕,撰有《菊农词》。

【注】①孝峙:王屋,字孝峙,浙江嘉善人,明末文学家。②罾:用竹竿做支架的方形渔网。③熏风:东南风。

(1)上片刻画了词人怎样的自我形象?运用了什么手法?

(2)怎样理解“折腰久矣谢无能”?

9.(2013年山东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山寺夜起

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

(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新题演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读《文选》诗九首(选一)①

[清]舒 位②

云浮鸟倦早怀田,乡里儿来巧作缘。

仕宦中朝如酒醉,英雄末路以诗传。

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

只有东坡闲不过,加餐遍和义熙年。

【注】①《文选》是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选的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这首诗是诗人阅读其中编选的陶渊明的诗后,有感而作。②舒位,清代诗人,一生坎坷,曾九次参加会试,皆不中,遂绝意进取,游食四方,以馆幕为生。

(1)根据诗歌内容,诗人写了陶渊明的哪些方面?有何用意?

(2)“五株柳树羲皇上,一水桃花魏晋前”一联刻画了陶渊明怎样的形象?

(3)后人评价舒位的诗风格博丽奇崛,尤善典故,句法奇迥,情浓意丰,请从用典、修辞、意象等方面中任选两个方面加以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2)题。

拟 古(其三)

陶渊明

仲春遘①时雨,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翩翩新来燕,双双入我庐。

先巢故尚在,相将还旧居。

自从分别来,门庭日荒芜。

我心固匪石②,君情定何如?

【注】①遘(gòu):遇。②本句化用《诗经・柏舟》中“我心匪石,不可转也”一句,其意为“我的心不是石头,不能随便移动”。

(1)简要分析“草木纵横舒”一句中“舒”字的妙处。

(2)结合全诗,分析诗的后面六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2)题。

赋得残月似新月

[明]袁宗道

一钩曾挂暮霞里,半i还悬晓雾中。

醉起忽迷钟早晚,山行误认峰西东。

从他乌历干支换,且喜蛾眉首尾同。

安得人生也似月,苍颜浩首又如童。

【注】浩:通“皓”。

(1)首联在表达技巧上有何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尾联的“安得”“如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2)题。

侧犯・咏芍药

姜 夔

恨春易去,甚春却向扬州住。微雨。正茧栗梢头弄诗句。红桥二十四,总是行云处。无语,渐半脱宫衣笑相顾。

金壶细叶,千朵围歌舞。谁念我、鬓成丝,来此共尊俎。后日西园,绿阴无数。寂寞刘郎,自修花谱。

(1)词的下阕分别描写了芍药和词人怎样的形象?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1)~(2)题。

杨柳枝

万 树

不合临池起画楼,断烟疏雨叶飕飕。

谁能数得垂杨柳?一叶垂杨一点愁。

(1)结合本词,简要赏析“一叶垂杨一点愁”。

(2)首句的“不合”表现了词中人物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巫山高

王 融

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瞩。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注】阳台:神话中巫山神女出没的地方。

(1)诗歌的三、四句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2)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3)题。

明月逐人来

李持正

星河明淡,春来深浅。红莲正、满城开遍。禁街①行乐,暗尘香拂面。皓月随人近远。

天半鳌山②,光动凤楼两观。东风静、珠帘不卷。玉辇将归,云外闻弦管。认得宫花影转。

【注】①禁街:京城街道。②鳌山:元宵灯景的一种,把成千上万的彩灯堆叠成一座像传说中的巨鳌那样的大山。

(1)请简要分析本词一、二句中“明淡”“深浅”的妙处。

(2)“皓月随人近远”一句使用了什么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3)词的下片通过描写君王游赏来表现元宵佳节的热闹,请结合本词简要说明君王游赏的过程。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南园家宴

张 谓

南园春色正相宜,大妇同行随。

竹里登楼人不见,花间觅路鸟先知。

樱桃解结垂檐子,杨柳能低入户枝。

山简醉来歌一曲,参差笑杀郢中儿。

(1)诗歌主要描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请结合诗歌简要概括。

(2)“花间觅路鸟先知”中的“鸟先知”体现了南园怎样的特点?请结合诗句简要概括。

9.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1)~(3)题。

鹦鹉曲・农夫渴雨

冯子振

年年牛背扶犁住,近日最懊恼杀农父。稻苗肥恰待抽花,渴煞青天雷雨。恨残霞不近人情,截断玉虹南去。望人间三尺甘霖,看一片闲云起处。

(1)请简要解说这首曲子在结构上的特点。

(2)“看一片闲云起处”中的“闲”和唐代诗人来鹄绝句《云》“无限旱苗枯欲尽,悠悠闲处作奇峰”中的“闲”意思是否一致?请简要分析。

(3)这首曲子在语言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赏析。

10.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题。

谒金门・示知命弟①

黄庭坚

山又水,行尽吴头楚尾②。兄弟灯前家万里,相看如梦寐。

君似成蹊桃李,入堂松桂。莫厌岁寒无气味,余生今已矣。

虞美人・宜州见梅作③

黄庭坚

天涯也有江南信,梅破知春近。夜阑风细得香迟。不道晓来开遍、向南枝。

玉台弄粉花应妒,飘到眉心住④。平生个里愿杯深。去国十年老尽、少年心。

【注】①本词作于宋哲宗绍圣三年(1096)贬所黔州。知命是其弟,自芜湖登舟至黔州看望黄庭坚。②吴头楚尾:即豫章,今江西,春秋时为吴国之西界,楚国之东界。③《虞美人》作于宋徽宗崇宁三年(1104)贬所宜州。④典出《太平御览》,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于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

(1)请简要赏析《谒金门・示知命弟》首句中的“又”字的表达效果。

(2)两首词作中的词人形象有何不同?试作分析。

11.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1)~(2)题。

寄江南故人注

家铉翁

曾向钱塘住,闻鹃忆蜀乡。

不知今夕梦,到蜀到钱塘?

楼 上

葛起耕

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

断肠唤起江南梦,愁绝寒梅酒半销。

【注】此诗作于宋亡之后,时诗人奉命使元,被拘留在燕京。

(1)请简要分析《寄江南故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试比较这两首诗,赏析其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上有何异同。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绥州作①

韦 庄

雕阴②无树水难流,雉堞连云古帝州。

带雨晚驼鸣远戍,望乡孤客倚高楼。

明妃去日花应笑,蔡琰归时鬓已秋。

一曲单于③暮烽起,扶苏城上月如钩。

【注】①本诗是韦庄年轻时外出求学而羁留绥州时所作。绥州城亦称扶苏城,因最高处即秦始皇长子扶苏墓。②雕阴:绥州城南门正面之山即雕阴山。③单于:曲调名。

(1)颈联中的“笑”“秋”二字分别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加以赏析。

(2)尾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说明。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1.(1)①开头两句通过“高卧”“仰看”等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作者乘船观看山水时悠闲自得的心情。②“插”是“插入”的意思。用一“插”字描写江边山峰陡峭、挺拔的气势,把静态的山峰写得具有动态美,形象生动。

(2)“悬崖”指倒映江中的陡峭山崖。“崩坼”本指倒塌断裂,此指江水中的山影破碎散乱。作者担心竹篙一撑,江面激起水波,把江中的山影漾乱,美景被破坏。

2.(1)①“湿”是“打湿”“沾湿”之意,描写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气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沉重的心情。②“迷”是“迷失”之意,描写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茫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祖逖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写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面对国势衰颓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浓的爱国情感。

3.(1)幽静。沿途是莓苔,远望白云缭绕,近看芳草当门。白云、静渚、春草、闲门都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气氛。

(2)“过”是“经过”“过后”的意思,“过”字把雨后松树翠绿的颜色呈现出来。“随”是“跟随”的意思,一个“随”字形象地表现了山道峰回路转,人在随山转折、缘山寻找“水源”,令人有曲径探幽的遐思。

4.(1)此句采用了比拟的手法,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春愁变得形象、生动。

(2)示例一:此词主要表达了春色恼人的孤独惆怅之感。上片抒发了卷帘放愁愁仍在的无奈、缺少诗朋酒侣而自对鸟语的寂寞之情;下片抒发了大好春光无人欣赏的惋惜、吟诗而未成的遗憾、梨花飘落如雨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此词主要表达了春景无限的欣悦自得之情。上片抒发了卷帘放去春愁的畅快、虽无友人却独对鸟语的悠然之情;下片抒发了飘飘絮影、脉脉O香、春在无人赴的惊喜、梨花飘落如雨诗意盎然的沉醉之情。

示例三:此词既有孤独惆怅的春愁,又有春景无限的欢欣自得。上片有午梦初回浓浓的春愁,也有自对鸟语趣味横生的悠然;下片有春在无人处的惊喜,也有梨花飘落如雨的怅惘。

5.(1)示例一:这首借助了典型的意象来体现“早”。首联“灯残”表明天尚未明,但诗人已经携剑登程;颔联“鸡唱”表明天刚黎明时分,“独”字表明由于时间尚早,路上还没有行人;颈联“白草”“微有路”写晨霜犹在,草呈白色,光线尚暗,道路还看不分明;因为时间较早,气温低,“浊河”也因天寒而“冻无声”。

示例二:①第一、二句紧扣诗歌题目,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②塞外风雪路,本来就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③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有路”,故“微”字也在表现“早发”之“早”。

(2)示例一:“背”是背着的意思,也就是方向相反。诗人独自一人朝着与返乡的大雁相反的方向前行,用返乡的大雁反衬出客居边塞的诗人孤独寂寞的漂泊之感和浓重的思乡之情。

示例二: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与大雁向南向暖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心情的愁苦。

6.(1)①艳丽。“园花经雨百般红”描写的是雨后园林的美景,一场雨后,园中姹紫嫣红,色彩艳丽。②清幽。“乔木峥嵘明月中”描写的是月夜下的美景,明月高照,树木高耸峭拔,意境清幽。

(2)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长醉不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7.(1)主要表达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苦闷。作者已头发花白却不得重用,佳节时愁苦叹息,只能在酒醉中偶露雄心,因愁思而寒夜无眠,凡此种种,都表现了作者壮志未酬的忧愁和愤懑。

(2)妙在用三层对比强化了诗人忧愁之深和潜藏于胸的壮志未绝。佳节时不喜反忧,壮心在现实中的落空与在醉酒豪言中的显现,“久”与“偶”在时间上一长一短;三层对比,层层递进,准确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8.(1)上片刻画了一个容貌病态怪异、性格坚忍不拔的词人形象。用描写刻画外貌,用比喻突出性格。

(2)此句的意思为:我为官很久了,要我再出任官职,则以没有能力为借口来推辞。表现了词人坚决不与清朝统治者合作的气节。

9.(1)示例一:三、四两句中的“烟”有两个特点:一是色白,二是具有动态。诗人在第三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烟在月光下呈现出如云的白色;第四句用一个“流”字描写烟之动态,形象生动。

示例二:三、四两句中的“烟”具有洁白、轻盈、流动的特点,作者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烟的颜色比喻成云,不仅体现了烟洁白的色彩美,也突出了烟如云一般缥缈轻盈的动态美,同时用“流”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烟被风吹动时千变万化的姿态。

(2)示例一:诗人“不眠”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喜爱山中夜景。前四句描写山中月夜美景,第五句“开门惜夜景”,一个“惜”字表达了诗人对山中夜景的喜爱。二是思家。最后两句中的“无家客”“独”表现了诗人的孤独和羁旅思家之情。

示例二:霜天月升,溪流潺潺,溪烟袅袅如云般洁白,自由流淌到野外的山寺前,诗人被这月夜美景吸引,起身欣赏,但举头望天,将一切美景收入眼中后却因想起自己背井离乡、羁旅漂泊的遭遇,不免产生思乡怀亲之愁,所以“不眠”。

【新题演练】

1.(1)诗人写了陶渊明的生平事迹、诗文作品、思想性格和人品志趣等。这样写,既高度评价陶渊明的诗歌和理想,深挚同情其壮志未酬终老田园的遭际,也有自伤之怀。

(2)这一联通过展示陶渊明心中和笔下的理想社会图景以及精神生活境界,刻画出一个追求理想境界、向往美好生活、精神生活丰富的诗人形象。

(3)①用典:“云浮鸟倦”出自《归去来兮辞》“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乡里儿来”暗含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②比喻:以酒醉比喻陶渊明在朝做官时的独特作风,不仅写出陶渊明嗜酒,而且表现其以醉眼睥睨官场龌龊、借醉心以暂时忘却人间炎凉的“大隐”态度,既勾勒出陶渊明潇洒飘逸、风流自赏的形象,又曲折传达出其狂放、傲世的性情、心态。③意象:诗人精挑“云浮”“鸟倦”“桃花”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意象,巧妙组合,含蓄地展现陶渊明的精神生活和理想境界,可谓简略高妙,不见斧凿痕迹而获深邃意。

2.(1)“舒”意为“舒展”。一个“舒”字,形象地写出春回大地、草木舒展身姿、大自然一片勃勃生机的景象,流露出诗人难以抑制的欣喜之情。

(2)诗的后面六句着重写了燕子,表达了诗人对燕子的亲切喜爱之情。诗歌通过与燕子的对话,表达了诗人决心隐居不出来做官的坚贞不渝的高洁品质。

3.(1)①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钩”“i”比喻不同时期不同状态的月亮。②采用互文的形式将新月与残月进行对照,用富于动态的词语精确地刻画了两者的相似之处。

(2)“安得”的意思是“哪里能够得到”,“如童”的意思是“像童年一样”,表达了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及对人生的美好愿望,即希望人生如月一样美好。

4.(1)①词的下阕描写了正在盛开的芍药花,花朵金红,绿叶细密,人们在花丛中尽情地唱歌跳舞,刻画了芍药的美丽形象。②“鬓成丝”“自修花谱”等描写了词人年事已高,自觉迟暮而孤寂的形象。

(2)词人通过对芍药花的盛开和人们的热闹场景的描写,使之与自己的孤独寂寞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词人的孤独和悲凉之情。

5.(1)该句化抽象为具体,描写垂杨和忧愁这两方面的内容,将抽象的“愁”化作具体可感的“垂杨柳”,极写忧愁之多,形象生动。

(2)表达了词中人物的苦闷和忧愁之情。“不合”在这里是“不当、不应该”的意思,表达了词中人物对自然景色的无理责备:因为池塘的美景与杨柳的美丽一起进入到词中人物的眼底,本来内心就充满愁思的词中人物更加忧愁,怎么能够受得了!

6.(1)三、四两句具体想象阳台的美好景象:美丽的彩霞乍舒乍卷,或隐或现;蘅芷的芳馨时断时续,隐约可闻。那卷舒变幻的云霞,像是神女的彩裳在飘动,那时断时续的蘅芷芳香,像是神女散发的幽香。这种貌似绘景,实为暗示象征的写法,使两句所显示的境界变得空灵缥缈,暗寓向往、期待之意。

(2)诗通过想象与对眼前景的幻觉式感受,写出诗人那种歆慕、期待而又怅惘的心理,也烘托出神女缥缈的身姿倩影。

7.(1)①“明淡”描绘的是元宵佳节夜空的景象。此时圆月明亮,星河(银河)与之对比就显得明而淡。②“深浅”描绘的是早春的景色。此时,春天已到,但余寒犹存。这两句写出了元宵节时的自然季候特征。

(2)这一句使用了比拟的手法。诗人赋予“皓月”以主观感情,把皓月当成多情的伴侣,比拟极为新巧。

(3)①坐在御楼上观灯。下片前两句表现君王观灯的场景。②观灯的喜悦。“珠帘不卷”表明君王与民同乐以及对灯展的喜爱之情。③起辇回宫。君王回宫之时乐声悠扬,臣僚跟随。

8.(1)①生机勃勃的春天美景。樱桃开始挂果,杨柳枝条低垂,一派烂漫春色。②幸福、和睦的家庭。一家人欢聚一堂,在南园举行家宴,其乐融融。

(2)①园中鸟多。鸟具有灵性,常来花间嬉戏,十分熟悉曲径。②南园花丛茂密,花径隐蔽。用“鸟先知”反衬人后知,表现花径的隐秘。

9.(1)这首曲子以对立的两方――农夫急切盼雨与天公不遂人意结构全篇,展现了农夫的急切愿望与残酷现实之间的矛盾。

(2)一致。两个“闲”字都是“悠闲”的意思,都描写了无视农夫的焦虑不肯下雨的云彩,表现了农夫对这种悠闲的云彩的恼怒之情。

(3)①以口语入曲。比如“恼杀”“渴煞”“恨”等词语,都是口头语言,简明通俗。②用词质朴。曲子表现了农夫盼雨的急切心情,字字句句都由农夫眼中看到、口中说出,无雕琢痕迹。③语句工整。曲子的最后两句,对仗工整,句式整齐。

10.(1)“又”字表示重复和继续,过了一座山,又是一道水,山水不断,路程迢迢。“又”字写出了弟弟知命万里远来,行路艰难,表达了词人对弟弟前来看望自己的喜悦和感激之情。

(2)《谒金门・示知命弟》中的词人是一个重天伦情谊的贬官形象。自己身在贬所,弟弟前来看望,连夜挑灯话家常,恍如梦中,欣喜不已;又是以“成蹊桃李”称赞弟弟,又是引弟弟“入堂松桂”。兄弟之情,质朴浑厚。《虞美人・宜州见梅作》中的词人是一个难忘少年童心的贬官形象。身在天涯,见梅犹喜,夜间闻香,早起观赏,浮想联翩。全词在天涯与江南、垂老与少年、去国十年与平生的对比中,刻画了一个喜爱梅花、人已老而少年心犹在的贬官形象。

11.(1)①思乡念亲之情。诗人把“蜀乡”和“钱塘”对举,表达了思乡之情。②故国之思。“曾向钱塘住”,其实是说曾在钱塘为官,表达了作为南宋遗民的诗人对故国的深切思念。③国破家亡的痛苦。写这首诗时,南宋已经灭亡,诗人南归无望,平淡的诗句里饱含着诗人极度的亡国之痛。

(2)①相同点:两首诗都是触景生情,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家诗说“闻鹃忆蜀乡”,葛诗说“楼上何人吹玉箫,数声和月伴春宵”。②不同点:家诗以哀景衬哀情,杜鹃的哀鸣触发了诗人对故国的思念和故国难归的伤感;葛诗以乐景衬哀情,“箫声”“春宵”形成的恬静优美的景致有力地反衬出诗人深深的伤痛情怀。

12.(1)“笑”,指欢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明妃出塞路经绥州,连路边的花儿都露出笑脸;“秋”,指秋霜,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写蔡琰归汉路过绥州时鬓如秋霜之白。“笑”和“秋”写出了作者深深的感叹:我也是带着希冀与笑意来绥州的,归去时大概不会也两鬓秋霜吧。

诗歌分类范文第7篇

活动开展得有序且热烈。我们首先采用了抽签的方法决定朗读顺序。第一个是董文浩同学朗诵,他为我们带来的是《观沧海》。在他带领下后,大家都主动踊跃地上台朗诵。随后,朗诵的诗篇很多,有《凉州词》、《天净沙·秋思》、《泊船瓜洲》、《七步诗》、《木兰诗》、《行路难》……同学们每朗诵完一首诗,老师都会给出简单的点评。这不仅为同学们的精彩诵读锦上添花,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解读方式和相关信息。

通过这次诗歌朗诵活动,我们不但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懂得了诗歌的特点。我在诗歌的收集、释读方面也有了较大的收获。现总结如下:

一、诗歌收集方面

在收集诗歌的过程中,我学会了分类收集法,并了解了它的重要作用与意义。

分类收集法,即在收集诗歌的时候,可以采用分类收集的方法。按照内容划分,诗歌可分为:咏物诗、山水诗、田园风景诗、送别诗、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诗等。

比如:曹操的《观沧海》是描写山水类的诗,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以归类到思念家乡亲人的诗。按照分类来收集诗歌,还可以方便我们在将来的写作中适当加以引用。

二、诗歌释读方面

本次活动中,我在诗歌释读方面也收获颇丰。

比如,在释读一首诗歌时,我们首先要了解诗歌的作者、作者写诗时的背景情况、写诗时的心境是怎样的。这些都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含义。

以李白的《行路难》为例吧,李白是我国唐代的着名诗人,有“诗仙”之称,他是个才高志大的人。到了京城后,不但没有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诋毁排挤,于是满怀愤慨地写下了《行路难》。了解了这样的背景,我们就能理解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以及抒发了“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的情怀。

三、诗歌朗读方面

最后,在诗歌诵读方面,我也有所收获。

我知道了在朗读诗歌时,需要注意读出感情、读出节奏,要把握韵调、读出抑扬顿挫,把诗歌的情境充分地表达出来。

当然,活动也有不完美的地方。诸如时间短了些、个别同学准备不充分等等。也许这与我们第一次搞这种活动经验不足有关。

以上就是我参加本次活动的总结。本次活动让我更贴近了诗歌、了解了诗歌。我希望,类似的活动以后能够多搞一些。我也坚信,有了这次活动的经验,以后的活动会搞得更加圆满。

诗歌分类范文第8篇

关键词:诗词意境 物我关系 分类 方法

一、诗词意境的特点

意境作为研究诗歌创作与鉴赏的重点问题,其主要从创作者的角度来分析出作者的情感、理性以及客观事物的形神等特点。大部分诗歌很少涉及对人物的塑造,而是以讲述故事或者表达作者对客观事物感受为主,通常是借用山水草木等事物的形神,再结合作者的情理来表现出作者的独特匠心。本节就对意境中的形神情理特点进行论述。

(一)发散性

诗词这种文学题材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其能够运用有限的文字来表达出作者无限的情怀。比如,刘禹锡在《董氏武陵集纪》中就写道:“境生于象外。”,又比如,梅尧臣的“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些都可以看出古人认为意境是一种妙不可言的高级艺术境界,而同样的意境,在不同的读者阅读与理解中则会出现不同的理解与韵味,这也是研究诗歌与词的基本知识,在这里就不再赘述。

(二)相关性

唐代著名诗僧皎然在《诗式・辨体》对诗歌意境就有这样的表述:“取境偏高,则一首举体便高;取境偏逸,则一首举体便逸。”,皎然认为“飘逸”与“高古”这样的风格都能够在诗歌意境当中充分地表现出来,所以意境的形成与诗歌的风格存在很大的相关性。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也强调了诗歌的词眼和意境之间的关联性。诗歌的创作技巧、创作风格以及赏析等内容都与诗歌意境有着必然的联系,甚至我们可以说诗歌的所有理论都是以意境为核心来进行发展的。

(三)多样性

古人在进行诗歌的创作与赏析时注重的是情境事理在诗歌中的作用发挥,所以诗歌的意境并不是情景交融这四个字就可以随便概括的。从诗歌的具体创作角度上说,一篇诗歌可以拥有多个意境,比如,在王昌龄的《诗格》一文中就提出了诗歌的三个境界,即物境、情境、意境。

二、诗词意境的分类方法与实现

本文中所使用的物我关系分类法是来源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中对诗歌境界的两方面的论述,一是“有我之境”。比如,欧阳修的《蝶恋花》中的“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便是有我之境;而比如,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属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在于有我是从我的角度上来观察周围事物,并且诗词中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而无我之境则是从事物角度上来观察事物,所以没有固定的观察者,也没有固定的被观察者。本文就使用王国维的这种以诗歌中的物我关系的分析方法来对诗歌进行分类,并且加以实现。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触景生情

触景生情作为物我交融中形成的一类意境,具体指的是作者从眼前景色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情感,并且将这种情感与形神理三者进行融合,比如,在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的前两句都是作者亲眼看到的,而后两句则是作者由看到的景色所产生的情感表达,并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哲理性,这也就实现了情景以及景理的完美统一。

(二)移情入景

移情入景是物我交融中所产生的另外一种意境,具体指的是作者从主观感情角度上来对客观事物进行改造,从而使得客观事物可以具备或者可以表现出作者的主观感情。比如,杜甫的《春望》这首诗写于杜甫被俘期间,整首诗都充分地表现出作者对国家、亲人的担忧与想念,“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是广为流传且受到评论家们最喜爱的两句。明代的胡震亨对于这两句评论为:“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淡浅深、动夺天巧。百代而下,当无复继。”胡震亨说的动夺天巧与尽越陈规都是在说杜甫在这首诗的创作上运用了移情的方法,将本来没有感情的花与鸟赋予了作者的情感,并且还与作者一样为了国家的破裂而流泪,为了远离的亲人而担忧,这些都是作者情感的转移与体现,从而将作者与花、鸟等完美地融合。可以说,杜甫在这首诗中已经达到物我同一的艺术境界,这也就是王国维的有我之境。

(三)物我交融

物我交融是物我关系情境分类法的第三种意境产生的方式。物我交融与触景生情、移情入景不同,后者都是以情或者景为主要线索,实现情境的统一,但是无论怎样都能够使得读者清晰地分辨出情与景。但是物我交融则是其本身就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而且情感本身就是一副景象,所以在两者交融以后就难以分得清哪个是物,哪个是我了。比如,秦观所作的《满庭芳》中就有两句最为著名的物我交融的句子:“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作者通过描绘出秋天晚景的凄凉来表现出一种离别之情,苏轼对于这首词的第一句也非常欣赏,并且将秦观称为“山抹微云”君。又比如,这首词中的“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被宋代著名诗歌评论家胡仔赞扬为即使不认识字的人也能够感受到这是一首好的诗词。秦观这首《满庭芳》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主要是由于其将真实的自然景色变成了虚实结合的迷离意境。所以说,秦观在运用物我交融手法来创造意境上可以说非常的高超,而这也是我们对古典诗歌进行意境分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范例。

综上所述,笔者通过对诗歌意境的特点以及运用王国维的物我关系角度的分类法对诗歌意境分类方法与实现进行论述,由此得出:我们在对各类古典诗歌意境进行分析时,随着我们对各类意境的特点的不断认识与理解,就能够在赏析诗歌过程中以不同的方法来处理不同的作品。比如,在以本文中的物我关系方法来进行诗歌意境处理上就必须要充分地掌握作者的创作风格特点以及古人在进行意境创作时所注重的形神情理四个要素,从而运用正确的方法来分析出最为准确的诗歌意境。

参考文献:

[1]文天凤.浅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中的形象[J].学周刊,2015(8).

[2]曹圣萍.试论如何提高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教学的有效性[J].新课程导学,2014(28).

[3]张金国,张君宇.利用课前背诵古诗词的可行性[J].课外语文,2014(2).

作者简介:

刘永玲(1979― ),女,汉族,江苏赣榆人,文学学士,江苏省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机电系教师,高校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诗歌分类范文第9篇

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比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出现得早,比任何一种文学体裁领时代“”的时间都长,它是高雅的艺术,能艺术地反映社会生活、表明作者情感心声,阅读诗歌还能陶冶情操。从古到今,诗歌一直活跃在文学舞台上,在中学课本中,诗歌占有很大比例,在各级各类语文考试中,诗歌一般要占到15分左右甚至更多。但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教学中却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本人查阅了大量资料,汇成此篇,望对语文教师有所启示。

一、诗歌基本常识

(一)什么是诗歌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诗歌,泛指各种题材的诗。”其它资料的定义各有不同,有的还对诗歌下了一个绝对的评判标准:不押韵者绝非诗歌。本人汇集不同资料的观点,作了如下归纳:诗歌,是与散文、小说、戏剧相并列的、具有一定节奏韵律并分行排列的、主要以凝练、形象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文学体裁。

(二)诗歌的发展

诗歌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都有一个萌芽、产生、发展的过程。《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砍伐竹子,用它制作弹弓,弹弓装上土丸射击鸟兽,从而获得食物。)被认为是原始社会二言诗之始;《诗经・有骈》“振振鹭、鹭、鼓咽咽、醉言归”是三言诗之始;《周易》“其亡其亡,系于苞桑”四言诗之始,以至于五言、六言、七言……到十一言诗等。字数由少到多。

随时代的发展、变化,诗歌从不定型发展到基本定型。从上古时期的歌谣,发展到奴隶社会的《诗经》,依次到战国时期的《楚辞》、秦汉时期的《汉赋》、两汉时期的“乐府诗”,又发展到唐诗、宋词、元曲,以至于今天的新诗。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这种发展变化是相当大的,但又不是截然分开的,各种诗体并存。它们各代表了一个时代的文学巅峰。清赵翼在《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

(三)诗歌的分类

我们平常所说的诗歌包括诗、词、曲,下面分别简要谈谈:

1.诗的分类:可从多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产生的时代分为:古体诗、近体诗和新诗。

古体诗和近体诗:沿用了唐代时的分类。唐以前的诗称古体诗, 又称古诗、古风,句式大体整齐,有一定节奏韵律,但在句数、平仄、对仗等方面没严格规定,可算自由诗。按每句字数分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杂言诗(各句字数不等)等。还包括楚辞和乐府诗。近体诗是指定型于唐并盛于唐的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对仗、平仄等方面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为区别于过去的非格律诗,称格律诗为近体诗或今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

新诗:是时倡导的以白话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它在表现形式上十分自由,没有句数、字数、平仄要求,只需用凝练的、具有一定节奏音韵的语言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情感。

(2)按题材可分为:山水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物诗、咏史诗等。

(3)按表达方式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说理诗等。

(4)按表现手法可分为:托物言志诗、借景抒怀诗、写景状物诗等。

2.词的分类。词萌生于南朝盛于宋。开始是用来为乐谱配词用于歌唱的。为谱配词叫填词,填词所选的调子叫词牌,如“水调歌头”、“念奴娇”等。它后来成了与音乐失去联系的一种文学体裁。填词时为点明题旨,多在词牌下另标题目,如苏轼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的《沁园春 雪》等。

3.曲的分类。曲由词进一步发展而成。宋、金时北方产生了新的乐曲曲调,发展到元代,形成了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包括小令与套数;杂剧是可演出的戏曲。流行于南方的叫南曲,唱的叫南戏。

小令一般常以一支曲为独立单位,只有几句到十几句,必须按曲牌规定的字数、平仄、韵脚填写。如《山坡羊 潼关怀古》;套数又称套曲或散套,是成套的曲子,由两支或两支以上的曲子组成,其组成有一定的规则。

杂剧是戏曲,有唱词、科介、宾白。有完整的故事情节,一般分四折加一个楔子。一折相当一幕,楔子在开头或四折中间,相当于序幕或过场。全剧由科介、宾白、唱词互相配合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角色有旦、末、净、丑。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四)诗歌的主要特点

各种诗歌样式,都具有一些共同特点:1.情感强烈;2.语言凝练;3.有节奏和韵律;4.以形象反映生活;5.根据节奏和音顿分行排列。这些教师们都能把把握,下面重点说说诗歌的意象、意境,因有的教师比较模糊。

意象和意境,是文学作品中的两个不同而有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所谓意象,就是创作主体为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而选取的一种客观物象,即艺术形象;意境是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形象系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

二、关于诗歌教学

不少老师认为诗歌不好教,学生学习诗歌兴趣不浓,考试时失分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有:诗歌教学脱离诗歌特点,没很好引导学生对诗歌进行美的赏析,而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肢解得支离破碎,学生没能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干巴巴的讲解感到索然无味,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诗歌教学如何进行为好呢?

(一)抓住诗歌本身的特点并根据各学段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好教学目标。一般应让学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作者的情感、艺术手法(包括字词活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韵律节奏等),至于诗歌的平仄可不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

(二)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的兴趣和能力。教学诗歌最基本的策略是诵读,古人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苏轼也有“三分诗,七分读”的说法。要在反复诵读中感受其音乐美,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诗歌鉴赏的最大诀窍在于找好切入点。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抓住诗眼切入。所谓“诗眼”,是一首诗中最能表达中心的词句。一首诗,并非字字珠玑,往往就是一两句话甚至一两个字,就会使全诗熠熠生辉。

2.从语言风格切入。诗歌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学习诗歌就是要唤起学生对语言的敏感,把他们的关注力集中到诗的语言本身。

3.由意象切入意境。比如舒婷的《致橡树》中选取木棉和橡树两个主要意象来表达自己的爱情观,而裴多菲的《我愿意是急流》却用了相对的几个意象来表达另一种截然不同的爱情观。

4.抓住标题中的关键字切入。如题目中的“愁、怨、恨、送、别、忆、赠、吟、怀、寄”等等。这些字词直接表达出了作者的感情基调。

诗歌分类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象;晚唐五代诗格;地位;分类

中图分类号:I206.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0-0000-01

晚唐五代诗格作者虽多,但大都不同程度地提到了物象,对物象高度重视。这一时期,有关物象的理论,认为物象不仅是构成诗歌不可或缺的一因素,也是诗歌创作的重要方法。

一、“物象”在诗格中的地位

首先,物象是构成诗歌必不可少的因素。如旧题白居易《金针诗格》中:

诗有三本:一曰有窍。二曰有骨。三曰有髓。以声律为窍;以物象为骨;以意格为髓。凡为诗须具此三者。①

又旧题梅尧臣《续金针诗格》:

诗有三本:一曰声调则意婉,律应则格清;二曰物象明则骨健,物象暗则骨弱;三曰意圆则髓满,格高则髓深。

在这里,诗人把“声律”、“物象”、“意格”作为构成诗歌必须具备的“三本”。其中把“物象”比作“骨”来表明“物象”在诗歌中的重要地位。贾岛在《二南密旨》中称“四时物象节侯者,诗家之血脉也。”虚中在《流类手鉴》中指出“夫诗道幽远,理入玄微。凡俗罔知,以为浅近。善诗之人,心含造化,言含万象。且天地、日月、草木、烟云皆随我用,合我晦明。此则诗人之言应于物象,岂可易哉?”②作诗的道理幽远玄微,普通人不知道,便以为诗道浅近。只有善于作诗的人才能够随心所欲地运用各种物象,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对物象的重视。另外,徐衍在《要式》中借虚中之语道出物象在作诗中的重要地位:

物象门:虚中云“物象者,诗之至要。苟不体而用之,何异登山明舟,行川索马。虽及其时,岂及其用。”③

其次,物象在诗歌创作中有着重要作用。贾岛在《二南密旨》中用“物象是诗家之作用”、“论引古证用物象”、“论总例物象”、“论总显大意”四部分来论述“物象”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在这四部分中,将具体的物象按照意义类型进行分类,并通过具体的诗例来阐释“物象”是怎样来表达诗人之意的。另外虚中《流类手鉴》、徐夤《雅道机要》、齐己《旨格》、徐衍《要式》、王玄《诗中旨格》、梅尧臣《续金针诗格》等都不同程度的对物象进行总结、举例物象应用的方法。

二、“内外意”指导下的“物象”类型说

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分类是在“内外意”的指导下进行分类归纳成为类型的。

什么是“内外意”?《金针诗格》中指出:“诗有内外意:一曰内意,欲尽其理。理,谓义理之理,美、刺、箴、诲之类是也。二曰外意,欲尽其象。象,谓物象之象,日月、山河、虫鱼、草木之类是也。内外含蓄方入诗格”④ “内意”是指诗人在用物象时所融入的主观思想感情,但在晚唐五代诗格中一般把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限定于“美、刺、箴、诲”所表现的的儒家诗教观。“外意”则是物象本身所具有的形象意义。两者的关系是在诗歌中达到统一。《金针诗格》以“内外意”对物象所蕴含的意义进行概括。“《金针诗格》对物象的‘内外意’的要求是‘内外含蓄’,也就是具体诗歌创作中的‘内意’与‘外意’的恰切一致;既能在客观形象的描摹上完整统一,又能贴切地表达诗人的主观意绪。”⑤ 梅尧臣在“内外意”理论的基础上在《续金针诗格》中又有所发挥,进行了较为充分的阐释:

诗有内外意

内意欲尽其理,外意欲尽其象,内外含蓄,方入诗格。诗曰:“旌旗日暖龙蛇动,宫廷风微燕雀高。”“旌旗”喻号令也;“日暖”喻名时也;“龙蛇”喻君臣也。言号令当明时,君所出,臣奉行也。“宫殿”喻朝廷也;“风微”喻政教也;“燕雀”喻小人也。言朝廷政教才出,而小人向化,各得其所也。“旌旗”、“风日”、“龙蛇”、“燕雀”,外意也;号令、君臣、朝廷、政教,内意也。⑥

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理解与分类基本上是按照《金针诗格》中所提出的“内外意”理论来列举归纳的。除了《金针诗格》中所专列的“诗有物象比”一目中列举出十一条对物象进行的分类外,贾岛《二南密旨》所列举的“物象是诗家之作用”、“论引古证用物象”、“论总例物象”、“论总显大意”四部分中在突出物象在诗歌中创作中的作用的同时,对物象按照意义类型进行了分类,并用具体的诗例来展示怎样通过分析物象来把握诗人立意的方法。其中“论篇目正理用”一目以“内意”归纳常见物象,共有四十七条,如:

梦游仙,刺君臣道阻也。水边,趋进道阻也。白发吟,忠臣遭佞,中路离散也。夜坐,贤人待时也。贫居,君子守志也。……风雷,君子感威令也。野烧,兵革昏乱也。赠隐者,君子避世也⑦,……

“论总例物象”更是大篇幅的列举了一系列的日常物象,如:

天地、日月、夫妇、君臣也,明暗以体判用。钟声,国中用武,变此正声也。石磐,贤人声价变,忠臣欲死矣。……竹杖、藜杖,比贤人筹策也。猿鸣,比君子失志也。⑧……

除了上述诗格外,《流类手鉴》中的“物象流类”也列举归纳了大量日常物象。晚唐五代的诗格在对“物象”进行类型化的同时,也将这种理论应用到对具体诗句的分析解读中。如《流类手鉴》中的“举诗类例”:

阆仙诗:“萤从枯树出,蛩入破阶藏。”此比小人得所也。己师诗:“园林将向夕,风雨更吹花。”此比国弱也。江淹诗:“日暮碧云合,佳人殊未来。”此君暗臣僭,贤人不仕也。无可诗:“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此比不招贤士也。⑨

又如徐夤《雅道机要》“明意包内外”:

内外之意:诗之最密也。苟失其辙,则如人去足,如车去轮,其何以行之哉?赠人。外意须言前人德业,内意须言皇道明时。诗曰“夜闲同象寂,画定为吾开”。……鹧鸪。外意须明飞自在,内意须言小得失。诗曰“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闻蝉。外意须言音韵悠扬,幽人起兴;内意须言无秽,贤人思退之故。诗曰“斜阳常古道,久客独踟蹰。”⑩

综合起来看,晚唐五代诗格五代的诗格中对“物象”的讨论主要是基于对“内外意”的理解。就其内容来看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对诗歌创作中常用的物象所隐含的儒家政教意义上的文化寓意进行总结,藉此来指导初学者的诗歌创作;二是讨论如何将“内外意”结合起来,也就是怎样将经过提炼的物象与诗人要表达的思想主旨融合在一起,完整的表现诗人的思想意绪。以“内外意”(内意主要是诗句的比刺意义)为标准,既有对于物象的分类总结如《金针诗格》“诗有物象比”、《二南密旨》“论总例物象”、《流类手鉴》“物象流类”、《雅道机要》“明物象”等,也有对诗句中运用物象的举例分析来揭示诗句所蕴含的比刺意义。如《流类手鉴》“举诗类例”、《雅道机要》“明意包内外”、“琢磨门”、“创意门”,《续金针诗格》“诗有三本”等。在晚唐五代诗格的创作者心中,对于“物象”都有一个较为完整的物象类型的划分,形成一种力图赋予物象以理性意义,以各种风雅义理来作大规模的比附的诗学观念。

三、结 语

晚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概念是在“象”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晚唐五代诗格中对“物象”的理解及分类归纳在诗学史上具有开创意义。晚唐五代诗格通过“物象”来表达诗人的寄托之意,是唐代“兴寄说”与“兴象说”相结合的结果。我们也应该注意到,按照“内外意”所归纳的“物象”类型中,“内意”是限定于政教意义,这使得物象与政教相结合,是物象理论和传统诗教理论的合流。

注解

①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②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18页.

③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52页.

④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52页.

⑤李江峰.唐五代诗格中的物象理论[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2),第91页.

⑥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520页.

⑦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78页.

⑧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379――380页.

⑨张伯伟.全唐五代诗格汇考[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2,第421―422页.

上一篇:我的祖国诗歌范文 下一篇:关于母爱的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