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之王范文

时间:2023-02-21 20:05:28

诗歌之王

诗歌之王范文第1篇

康・德・巴尔蒙特1867年6月4日出生于舒亚市附近的一个庄园。因参加学生秘密小组,为民意党散发传单,他被开除了学籍,中学没有毕业。1886年秋,他考入莫斯科大学法律系,因参加,再次被开除。迫不得已,巴尔蒙特只好回到舒亚。1890年他试图再次上大学完成学业,却未能如愿。他的渊博学识都是靠顽强自学获得的。

巴尔蒙特的第一本诗集1890年在雅罗斯拉夫尔出版。同一年他和拉丽萨・卡列莉娜结了婚。岳父是舒亚市富有的工厂主。拉丽萨相貌出众,是个美人儿,但脾气很大,喜怒无常,跟诗人一样容易冲动。她喜欢喝酒,要丈夫陪她一起畅饮,诗人很快也喝上了瘾。不久,新婚夫妇离开舒亚,到了莫斯科,住在一家旅馆。有一天,巴尔蒙特喝得酩酊大醉,歇斯底里发作,从三楼窗户里一下子跳了出去,坠落到鹅卵石铺成的马路上。万幸的是只摔断了一条腿。如果头冲下栽到路面上,他就没命了。

后来巴尔蒙特回忆说:“当时我摔得浑身是血,断了一条腿,躺在春天冰冷的地面上,一下子从沉醉中清醒过来。我看见天空无边无际,高不可及。那时候恍然大悟,我犯了双重错误。我明白了,生命是无限的……我躺在医院里度过了漫长的一年,对于重新站起来,已不抱什么希望。那时我学会了倾听,凌晨倾听窗外许多麻雀唧唧喳喳的叫声,倾听传到我耳畔来的杂沓脚步声,等待透过窗玻璃洒进房间里来的月光,刹那间我霍然开朗,悟出了这就是生命的伟大,神圣的生命具有不可侵犯性。后来我终于又站了起来,我的心像原野的风一样自由,除了创作的幻想,无论什么人休想再主宰我的心灵,而我的创作像盛开的鲜花一样绚丽芬芳,多姿多彩……”

1896年,巴尔蒙特凭借伪造的证明跟翻译家叶・阿・安德列耶娃结了婚,他的第一任妻子一直不同意跟他离婚。诗人跟女人的关系向来充满激情,同时又往往引出悲剧。迷恋巴尔蒙特的女诗人米拉・洛赫维茨卡娅的去世让诗人感到震撼、内疚。“啊,太痛苦了,你有一颗会唱歌的心灵,你临终前那么寂静,我却没有陪伴你,没有听见你的喘息,你独自走向了蔚蓝的大海……”表白归表白,巴尔蒙特天生用情不专。只有叶・卡・茨维特科夫斯卡娅陪伴他一直到衰迈暮年。安德列耶娃曾经这样描述巴尔蒙特:“他生活在瞬间的感受中,并为此感到满足,从来不因情感的善变感到羞愧,他只想把那些瞬间感受写成诗,表达得更充分、更完美。他忽而颂扬善,忽而颂扬恶,忽而信仰多神教,忽而推崇东正教……”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巴尔蒙特连续出版的几本诗集《在北方天空下》《无垠》《燃烧的大厦》《我们将像太阳》,给他带来了真正的声誉,整个俄罗斯都传颂他的名字。的确,在那些岁月,没有一个诗人能超过他的声望,在一次大型诗歌朗诵会上,他被推举为“诗歌之王”。19世纪末期诗歌流派纷呈,巴尔蒙特杰作迭出,独占鳌头,简直像光芒四射的太阳。他成了俄罗斯象征派奠基人之一,其诗歌才华可谓生逢其时。无怪乎诗人高傲地宣告:“我具有坚定不移的信念,在我之前,整个俄罗斯没有人能够写出如此音韵悠扬的诗句。”

1905年,由于创作了《革命》组诗,迫于时局的动荡,巴尔蒙特不得不离开俄罗斯躲避风险。此后他曾环球旅行,到过很多国家。七年之后,才返回国内。1913年5月的一天,在莫斯科布列斯特火车站,他的无数崇拜者成群结队赶来迎接他,警察禁止诗人跟人群接触,不许他发表演说,诗人微笑着,把铃兰花束抛向民众。

诗人勃留索夫的妻妹波格列洛娃这样描写巴尔蒙特:“中等身材,略微发胖,一头金发,留着胡须。诗人当众朗诵他的诗歌,总能取得巨大成功。只要有他讲演或者朗诵,礼堂里总会挤得水泄不通,人们不停地欢呼,鼓掌的声音经久不绝…… 他的诗集销售得很快,只要书店里出售,不久就会脱销。欣赏并且阅读他的诗歌作品的,不仅有成年人,也有年轻人;不仅有观念保守的人,也有思想激进的人……巴尔蒙特总是衣着考究,身上散发出英国香水浓郁的香味儿…… 巴尔蒙特来到莫斯科,就坐在家里忙于写作或翻译,中间穿插着狂放的豪饮,直到喝得酩酊大醉,不省人事。那时候,他的妻子叶・安德列耶娃就走遍城市四处寻找他……”

艺术评论家萨巴涅耶夫回忆过类似的趣事:“有一次,我和波利亚科夫要去听音乐会,顺路去‘奥林匹亚玫瑰’旅馆,画家罗辛斯基住在那里,我们想带他一起去。到了旅馆才发现,巴尔蒙特正在那里跟画家喝酒,诗人喝得满脸通红,心情亢奋。我们到来之前,他们俩喝了一瓶白兰地。因为巴尔蒙特说他不想跟我们去听音乐会,他走路摇摇晃晃,确实也去不了。我们就决定三个人去音乐厅,让他一个人留在旅馆,等我们回来。看他已醉态朦胧,为了安全起见,我们吩咐旅馆的侍者,无论如何,再也不能让他喝酒,不管葡萄酒,还是白兰地,都不能给他,他要酒,就告诉他‘再也没有了’。安排妥当,我们三个就走了。我们不在的时候,发生了一场风波,出乎想象之外。巴尔蒙特一个人留下来,立刻跟旅馆侍者要白兰地。侍者按照我们吩咐的回答说,白兰地没了。巴尔蒙特又要威士忌,侍者回答说威士忌也没了。诗人听了很生气,就在房间里到处寻找,居然找到了一瓶香水,他就把这瓶香水喝光了。喝完以后极度兴奋,他就向侍者要‘名人来访纪念册’,想在上面签名留念。可侍者一时找不到那样的纪念册,就给他拿来了一本普通的旅客登记册,上面的登记栏目有:姓名、出生年月、职业等等。巴尔蒙特非常得意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姓,他在‘职业’一栏写道:‘只会谈情说爱!’以后又发生了什么事,我们不太清楚,不过,当我们听完音乐会回到旅馆时,亲眼目睹了旅馆大厅惊心动魄的场面:一群侍者团团围住诗人,只见巴尔蒙特威武勇猛,就像传说里的罗兰骑士,抡起拳头用力击打…… 打中了装饰楼梯的黑人雕像。那雕像轰隆一声倒在地上,摔碎了石膏头颅,像尸体一样横陈在诗人的脚下。我们三个人一出现,让勇猛的诗人多少有些清醒。他很快平静下来,我们把他搀进房间,安置在床上,随即他就安安静静地睡着了。波利亚科夫向旅馆经理道歉,表示愿为打碎黑人雕像赔偿损失。出乎意料,这位旅馆经理竟然是位诗歌迷,尤其崇拜诗人巴尔蒙特。他说,几位大名鼎鼎的艺术家来到旅馆,让他深感荣幸。他请几位艺术家放宽心,就当这里什么事也没发生。可惜,诗人巴尔蒙特对他的辉煌战果并不了解,他早已经进入了甜蜜的梦乡……”

巴尔蒙特从年轻直到晚年一辈子学习外语,从事翻译。他在给立陶宛诗人留达斯・吉列的一封信中写道:“我上中学时只学法语,十四岁时,忽然想学德语。背着父母和兄弟,自己偷偷买了德语词典、语法书和一些德语读物,长年坚持自学。后来有个教德语的老师听说我自学德语,想核实一下,看我究竟学得怎么样。老师把我叫到跟前,用德语跟我对话,过了五分钟,他脸上露出了笑容,握住我的手表示鼓励。那时候我非常喜欢屠格涅夫,就买了《父与子》的德译本对照阅读,后来又买了已经翻译成德语的小说《前夜》《烟》和《初恋》,仔细阅读。这种对照阅读的办法特别有助于我掌握德语,使我能逐渐过渡到阅读海涅和歌德的原著。”

巴尔蒙特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英语和其它外语。他翻译过英国诗人雪莱、美国诗人爱伦・坡和惠特曼的诗歌,西班牙剧作家卡尔德隆的剧本,英国作家王尔德的小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和魏尔兰的诗歌,其中许多译本至今仍在再版。巴尔蒙特还翻译过波兰和捷克诗人的作品,1930年出版了《金色花束――保加利亚诗歌选集》。鲁吉亚诗人鲁斯塔维利的长诗《虎皮武士》也出自他的译笔,几个译本当中他的译本属于上乘之作。

有人问:外国诗歌作品可以翻译吗?有必要翻译吗?巴尔蒙特曾这样回答:“当然,最好是自己懂外文,能直接阅读诗人的原作。但并非所有的读者都能达到这种文化程度。诗歌翻译――是不可或缺的工作,即便是懂得多种外语、精通其它民族语言、了解外国诗歌音韵的诗人,依然痴迷于诗歌翻译艺术。诗歌翻译――是心灵的和谐共鸣,又是心灵的决斗,是两个人的较量,两个人的赛跑,殊途同归,有共同目标。要想在诗歌翻译中取得等同的艺术价值――这几乎是难以完成的课题。不过,在某种程度上能达到或多或少的近似值。有时候文字很准确,却丢失了诗的灵魂;有时候译得很自由,诗的灵魂反倒得以保存。有时译文确切,其中的诗魂依然活灵活现。不过,一般而论,诗歌翻译不过是原作的反响、回声和映像。按通常的规律,回声总比产生回声的那个声音微弱,不过,有时候在山涧、洞穴、在修建有穹隆的城堡,你的呼声所产生的回声会加倍的洪亮、加倍的悠长动听。偶尔会有这种现象,但非常罕见。诗歌翻译的情况也大致如此。站在平静的湖边,水面照出人的倒影,映像多半模糊,不太清晰。如果有一面制作精良的明镜,安置在合适的位置,辅之以出色的照明设备,那么镜子里的映像往往比本来的面貌更加容光焕发,神采飞扬。森林里的回声是最优美动听、最有魅力的一种音响。”

1920年春天,巴尔蒙特经过奔走申请,得到了人民教育委员会委员卢那察尔斯基批准,到国外出差,留居国外的时间是一至两年。诗人在1921年发表声明,说他再也不想返回俄罗斯。

侨居国外期间,巴尔蒙特出版了几本诗集:《海市蜃楼》《怀念俄罗斯》《在移动的远方》,还有两本带有自转性的著作《在新的镰刀之下》和《空中航路》。不过,这一时期诗人才华渐趋枯竭,创作题材失之重复。让他感到最苦恼的是缺乏读者。1927年巴尔蒙特给俄罗斯一位朋友写信抱怨说:“这里没有人读书,所有的人只对运动和汽车感兴趣。该受诅咒的时代,无聊的一代人!我觉得自己就像秘鲁最后一位国王,置身于外来者蛮横的西班牙人中间。”

诗人晚年生活一直拮据困窘,夏天常常去荒凉偏僻的渔村。叶・阿・安德列耶娃跟他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巴尔蒙特在给她的一封信中写道:“现在我是什么人?还是从前那个人。当我说出自己多大年龄,新认识的人,甚至过去的熟人都会笑起来,他们不相信我说的话。永远热衷于幻想、思索和创作――使我永远保持青春活力。我的胡须的确有点儿花白,鬓角上也出现了银丝,但我的头发仍然卷曲如浪,依然是淡褐色,而不是灰白色。我的面容依然像从前,可心里增添了许多忧愁……”

1942年12月24日巴尔蒙特在巴黎附近一所叫做“俄罗斯人之家”的养老院里去世,他是被希特勒的军队驱赶到那里去的。诗人当年名满天下,如今却已被人遗忘,浑身疾病,近乎痴呆。

诗歌之王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朗诵;古诗词;配乐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073-01

一、古诗词配乐朗诵对于发扬古诗词文化所起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赋”、“咏”、“吟”、“诵”既包含创作的意思,又代表“朗诵”,可以看出古代诗歌的创作都是伴随着朗诵进行的。配乐诗朗诵形式将古诗词、音乐、人声结合起来,通过表达让观众体会到其中优美的意境,可以把诗歌朗诵变成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变成一扇向世界人民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窗口。2007年3月9日,为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5周年,东京都日中友好协举办了“日中友好阳春音乐会”,会上我国艺术家朗诵了《春晓》、《送元二使安西》、《早发白帝城》等经典作品,中日艺术家选择了琵琶、萧、古琴等我国特有的民族乐器做配乐,整个会场座无虚席,让不懂汉语的日本观众从朗诵的氛围中体会到了诗歌的神韵。

二、使用不同乐器衬托诗歌内在的艺术意蕴

由于不同乐器的音色、音高不同,在做朗诵配乐时,选择合适的乐器和乐曲显得很有必要。下面以一些乐器为例作简要分析:

琵琶,音域宽广,富有表现力,被誉为“中国民乐之王”。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形容其声音为“大珠小珠落玉盘”,而孟浩然在《凉州词》中则写到“浑成紫檀今屑文,作得琵琶声入云”,借琵琶抒发惜别之情,表达对战争的憎恶。从《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曾听过琵琶女演奏的琵琶,情感真挚,旋律优美,采用琵琶做朗诵配乐,赋予了诗歌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琵琶不仅可以表现文曲的柔美,更可以表现武曲的刚毅和霸气;不仅可以表现古代的战争场面,还可以表现闭月羞花的柔美和哀伤忧郁的情怀。

中国古琴是世界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中国古代精神文化在音乐方面的重要代表之一。李白的《将进酒》采用古琴配乐朗诵,以情传声,形象地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通过古琴的独特音色,表示了作者对富贵、圣贤的藐视。

钢琴是“乐器之王”,发源于欧洲,在不同的时期具有不同的特色,但每一时期我国都有与之风格相配的诗歌。比如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崇尚主观感情,而抒情诗歌正好与之相对。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就适合用带有抒情意味的钢琴伴奏,而中国钢琴曲《平湖秋月》,音色干净、旋律流畅、音调婉转,可让人体会到诗歌中思乡怀人之感。

三、古诗词配乐朗诵的艺术处理

(一)准确把握创作背景并与情感认知相统一。面对诗歌作品,我们不仅要探究其本身,而且要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准确的把握。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把握可分别从时代背景和作者创作时内心的情感和想要表达的情绪来分析,只有把握好创作背景,才能给诗歌的朗诵定好情感基调。

(二)在把握诗歌情感基调的基础上合理选择配乐。根据诗歌所表达的意蕴和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合理正确地选择朗诵诗的配乐,通过音乐的对比、烘托,更有利于对古诗词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的体会。如张继笔下的《枫桥夜泊》,选择音色柔美接近人生的二胡,恰当地表现出幽暗、清冷的气氛,及作者孤孑清寥的感受。

(三)将运用语气技巧与内心情感体验相统一。朗诵时要做到用心吐字,用情归音。古代诗词是汉语言的精华,讲究声、韵、调三要素的融合,要求发音准确、咬字清晰、字声结合,力求“以字行腔、字声相谐”。在朗诵时,要准确把握诗歌风格,将诗词的的内涵和思想感情恰当地表现出来;其次要做到神情兼备,不仅要有恰当的面部表情、眼神及肢体动作,更要能通过音乐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从而流露出来符合诗歌内涵的的气韵神态。

(四)联想与想象并用,用感受诗歌形象突出诗歌意境美。联想和想象是体会诗歌意境的绝妙工具。在朗诵中,我们要形成形象的感受,才能表现出诗歌的意境之美,同听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王福生.诗歌朗诵艺术[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2008.

[2]张福庆.唐诗美学探索[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0.

[3]朱导荣.中国古代文论名篇讲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刘金龙,安全勇.叩问翻译之门,探寻内部规律――龚光明《翻译思维学》评价[J].中国翻译,2006(1).

作者简介:

庞韵叶(1988-),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纪 军(1986-),男,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播音创作;

张 敏(1989-),女,山西太原人,山西工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影视类传媒专业文艺作品演播。

诗歌之王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春》 诗歌 意象 韵律 形式

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提到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其实不仅是文字,诗歌之美亦在于此。中外诗歌也体现出“三美”――意象之美、音韵之美与形式之美。这首由英国伊丽莎白时期“大学才子”之一的剧作家和诗人托马斯・纳什所作的《春》就是结合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诗歌。生活在十六世纪英国的纳什,他的作品语言质朴,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充满田园气息。笔者将从其结构与内容入手,浅析《春》的英文原诗之美。

一、诗歌《春》的结构与内容

从结构上来说,这首短诗由三组四行诗和结尾一句诗行组成。第一个诗节诗人用充满感情的笔触描写寒冬过后,万物复苏的春之气象。

Spring,the sweet spring,is the year’s pleasant king;

Then blooms each thing,then maids dance in a ring,

Cold doth not sting,the pretty birds do sing,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用“sweet(甜美的)”这个表味觉的词来修饰春天,似乎表示春天是可以尝出味道的,郭沫若就曾将其翻译为“甘美之春”。春天被拟人化为“一年中的快乐之王”。一个“pleasant”又恰恰点出了诗的主题:愉悦的(心情)。我们看到这位“快乐之王”“让花朵绽放”,“姑娘们环绕着跳蹈”。这时人们不再感到寒风刺骨,听到鸟儿放声歌唱,树上鸟叫声有的高亢(“cuckoo”),有的低沉(“jug-jug”),有的雀跃(“pu-we”),有的轻快(“to-witta-woo”)。同时,此句在每个诗节末行反复出现,增加了诗的乐感,触动了读者的听觉神经,好似一首奇妙的大自然交响乐。

在第二个诗节里,诗人继续向我们更加细致地描绘了乡村的春日美景。

The palm and may make country houses gay,

Lambs frisk and play,the shepherds pipe all day,

And we hear aye birds tune this merry lay,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树上绿油油的叶子和粉白色的山楂花(“palm and may”)使村舍看起来如此喜气洋洋。诗人像画家一样,不仅画出了美妙的色彩,还画出了山楂树状如手掌(palm)的叶子形象。远眺田间,无忧无虑的牧羊人整日吹着牧笛,羊羔随着笛声轻快地跳来跳去,嬉戏玩耍。这时我们的耳旁不时飘来鸟儿们的“愉快的歌声”,熟悉的大自然交响曲再次响起,我们的心情是如此愉悦。

下一诗节中我们跟随诗人走进这幅美妙画卷,近距离来感受春之甘美。

The fields breathe sweet,the daisies kiss our feet,

Young lovers meet,old wives a-sunning sit,

In every street theses tunes our ears do greet,

Cuckoo,jug-jug,pu-we,to-witta-woo!

踏上那柔软的草地,整片田野上荡漾着甜美的气息,雏菊好像是调皮的孩子亲吻着我们的脚踵,年轻的情侣相约同游,老妇人惬意地“坐在太阳下”享受着和煦的春日。走在乡间的街道上,美妙的鸟儿的歌声再一次传入我们的耳中。

Spring!the sweet Spring!

全诗的最后一句,诗人喜悦的感情更加强烈,再次道出那句:“春!甘美之春!”(郭沫若译),这既是对全诗第一句的呼应,又是情感的进一步升华。

二、深入分析《春》的意、音、形美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从诗中感受到诗的意象之美。朱光潜在其《诗论》中写道:“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为了表达了春天给人们带来的欢快和喜悦的心情,诗人运用了“多觉”意象,“寓情于景”地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精彩的画卷。此诗中有男女老幼,有禽兽花木,有静景,有动态。有视觉意象――盛开的花朵、绚烂的山楂花树、遍野的雏菊,也有听觉意象――百鸟的鸣啭声和悠扬的牧笛声,还有触觉意象――轻寒的春风和温暖的阳光,更有嗅觉意象――田野的芬芳等。其中最能表现春天的主体意象就是春花和鸟鸣,我国古代诗人也常将其视为最能代表春天的两种意象。春天里的一切生物都充满了活力,生机勃勃。

各种意象交织在一起,诗人已经在读者的脑中勾勒出春的画卷,但还不够,它还应该是一支春之交响乐。黑格尔说过,“音节和韵是诗的原始的唯一的愉悦感官的芬芳气息”。因为英语是表音文字,以音节为单位。英语诗歌按照轻读音节和重读音节有规律地交替出现而形成节奏。韵律和节奏是紧密相关的。《春》是一首格律诗,主要采用五音步抑扬格。抑扬格在英诗中最常见,其韵律最接近日常英语,常给人以稳定从容之感。每一行诗多含有五组抑扬格。

除了节奏感强之外,诗人用到了多种韵律和修辞手法。其韵式是aaab,cccb,dddb,三节最后一行是叠句。即每一节的前三行诗押同一尾韵(king-ring-sing,gay-day-lay,feet-sit-greet),每个诗节换韵。每节中除末一行外,其他三行也都用腹韵,即第二音步的第二个词同第五音步末尾的词协韵(spring―thing―sting,may―play―aye,sweet―meet―street)。另外,每一节末的诗行用拟声词模拟鸟鸣之声。除了第五、七、十一句之外,每一句诗中都用逗号分隔。全诗末一行,更用到了头韵,即在重读音节词头重复出现某个辅音(“Spring!the sweet Spring!”)。全诗多用单音节词,朗朗上口。这些技巧的运用使得《春》的节奏轻快,富有乐感,适于吟诵。

纳什的这首《春》以其意象之美、音韵之美、形式之美,让读者深切地品尝到了春之甘美。它不仅是一幅春意融融的画卷,也是一曲婉转动听的春之绝唱。

参考文献:

[1]李云启.英诗赏读与美感再植[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王宝童.金域行:英诗教程[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3.

[3]王宝童.金域音:英诗声韵[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8.

[4]许渊冲.译笔生花[M].郑州:文心出版社,2005.

诗歌之王范文第4篇

青龙乃四神之首,威震天下,众生无不对他充满敬仰。而本班青龙者,王家星也。

说他为何为青龙,原因很多。首先,他是本班班长,若没了他,本班便群龙无首,那时定会天昏地暗,世间更有惊涛之变。青龙化身,王家星,在班上的威望也是无人能及,并受到了“最受欢迎奖”的荣誉。青龙有神力,身一展,山水变色;尾一甩,海浪惊魂。而王家星,也是颇有实力,那成绩,是班里较优秀的,那体型,也是班里较重量级的。青龙从不畏惧,王家星也是自信满满,在活动中,他幽默大方,在班级各事上,他也是积极参与或解决。

青龙在天,王家星在班,他们,都是一方之主。

朱雀

朱雀是鸟中之王,一鸣,百鸟归依。若想兽为男,鸟为女,那女中之王便是巫迎晓了。

朱雀展翅,绝美之景;巫迎晓提笔,定有佳作诞生。巫迎晓的作文在本班也算是前几名了。她那丰富的阅读以及对历史的深厚了解,让复古的她把古代与现代,古语与白话绝妙结合,使其作有历史之厚重,深得人心。鸟向往的是在天空中飞翔,朱雀自然也希望如此。巫迎晓则在班上充分的展示了自己的才华,独特创新,待人也真诚,性格也是活泼大方,在班中,在教师眼里,都是一个优秀的学生。朱雀能让百鸟依它,自然也是实力非凡,巫迎晓之成绩不是优异也是优秀。

朱雀纵火,巫迎晓写作,她们,都是威震四方。

白虎

白虎乃兽中之王,与前两只神兽不同??它踩着坚实的大地。或许你想我会写某个男生,但本班也不失“巾国英雄”白虎者,杨晓天也。

白虎怒号,定能惊天动地。杨晓天同巫迎晓般,也是用笔惊人。她的诗歌,柔情似水,真挚感人;她的散文,语言优美,如诗如画,其实力可算是本班第一了。白虎定有自己所爱之物,所求目标,不然怎么日夜于林中奔走。杨晓天之喜好,应是“哈利?波特”。她整天念叨,对其如疯如癫,令旁人不解。她的人气在本班也很高,她的朋友一群一群,她与她们相处融洽,每次交谈都其乐融融。

白虎高贵而威武,杨晓天优雅而自信。

玄武

四神之中,玄武最为沉默。它总是默默无闻,却兢兢业业做好自己的事。本班任朝森,正是玄武之化身。

他内向的性格却并不能抵挡大家对他的热情;他沉默的做事并不能遮掩他做事的高效率。课上的他虽很少举手发言,但是一定认认真真,课后的题目很少有他的讨论,但作业一定仔仔细细。所以在平常,大家并不注意他的付出,然而,等到分数在他的试卷时,却震惊每一个人,那是许多人所不能及的分数。大家对他当然刮目相待。他的成功之密,便是踏踏实实。

玄武沉默不语,任朝森亦不语。

因为有了这四神,天下很生机;

诗歌之王范文第5篇

回到“初心”

王 琪:伊沙兄你好!提起你的大名,在诗坛可以说一直享有盛誉,不但非常勤奋,也创作出一批影响深远的诗歌,比如《结结巴巴》《饿死诗人》《车过黄河》等等,堪称你的代表作,为什么你对诗歌这么多年如此热衷?

伊 沙:王琪你好!用现在比较热的一个词,回到“初心”吧。在我很小的时候,上小学那阵子,就有“分行神圣感”(对不起,我又发明了一个词),觉得诗歌高于其他文字,将写诗看做非常伟大的事情,我后来所受的教育所学的知识佐证了我最初的认识。除了初心,还有际遇吧。2006年我的母校北师大举办了“知名校友作家返校日”的活动,苏童跟我聊起他当年在北师大就读时(大我五届),也是诗与小说双管齐下的,但诗只发过三首短诗,小说却发表了一个中篇并且还获了奖,于是他毕业之后就只写小说了……我跟他际遇相反,诗发了有二三十首,小说一篇未发,于是毕业后就先攻诗歌了。我13岁写了平生第一首诗,17岁发表诗歌处子作,诗龄在三十年以上,还是觉得自己适合做这件事,是个天生的本质的并且拒绝异化的真诗人,因此越来越热衷,越写越坚定,这没啥奇怪的。

王 琪:是的,除了诗歌,你在小说、散文随笔、翻译等领域也成绩斐然,比如你的几个长篇小说、你翻译的著作、你编选的书刊等等,都曾引起了热烈的反响,这对于一位诗人尝试文学创作的多样化是非常可贵的。对此,你是怎么考虑的?

伊 沙:如你所说,我是一不留神我竟成了一个“全能王”,近一年里我有两次向人提供简历,一次写的是“文学家”,一次写的是“文学家,主要是诗人”。至于我是怎么考虑的,这不是一个老谋深算的结果,你得真有才华,并且做过专业准备。譬如小说,如上一问的回答中所供述的,我在大学期间写了一堆小说,有短篇有中篇,只不过未发罢了,但我训练了自己;譬如翻译,我1995年就与妻子老G将布考斯基的诗首译成中文,那时候现在好多活跃的翻译家还没上手呢。我想人的一生,所谓“圆满幸福”,就是要尽量多地去实现自己各个阶段的心愿,少留遗憾。当然,我也是红尘中人,不是没有功利心,有人不是哭着喊着蒙着骗着要当“大师”吗?我真当一个给你看看,尖,咱们就比尖;专,咱们就比专;宽,咱们就比宽;厚,咱们就比厚;重,咱们就比重。得到与否是身外之物,做到没有是分内之事。

王 琪:在诗坛上,你是出道非常早的,而且至今仍然在坚持不懈地写,我想听一听你的文学追求是什么?相比来说,你更愿意让自己成为一名诗人,还是一位小说家、散文家?

伊 沙: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我想我终其一生全部的作品将回答这个问题――好在我有追求,且都放在了作品里面。我当然最愿意成为诗人――我相信在中国诗人中我这样回答的诚实度最高――因为大概只有我真心觉得:做一名诗人是最牛最高的,“诗人的桂冠,用国王的王冠也不换”(莎士比亚语)。

争议不可避免,我习以为常

王 琪:在很多人看来,你是一位有争议的诗人。有争议某种程度上也是好事,你对自己是如何评判的?

伊 沙:“网络时代,谁无争议?”――有一次我在网上对加在我头上的这个俗词儿表示抗议,广西诗人刘春(你好像也认识?)说,一般人谁关心他(她)有无争议,只有影响大的才谈得上争议。那么好吧,那就继续戴上这顶帽子吧。我是这么认识自己的:自1988年写出成名作《车过黄河》迄今27年间,我一直是中文现代诗领域最前卫最先锋最创新的诗人(没有“之一”),受争议不可避免的,我习以为常。

王 琪:在诗歌创作上,你极力倡导并推崇口语写作,而且你非常注重与国际“接轨”,比如翻译国外优秀诗人到国内,又将国内诗人推介到国外,由此可见,你为推动诗歌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你的初衷是什么?

伊 沙:如你所知,我在北京读的大学,对比之下深知陕西在信息、资讯、意识、平台上存在着不小的差距,我记得当年毕业离校当日一大早,蓝棣之老师(当年在北师大,后调清华现退休移居美国)来跟我道别,他说:回西安创作没问题,搞研究就会有问题――说的就是这个差距。我怕自己一步退回来退成一只井底之蛙,所以很注重与北京甚至国外的联系,这个好习惯一直保持至今。中国这三十多年就是在艰难反复地“走向世界”,我是其中一份子。

王 琪:当今的文学观念、生态环境呈多元化,对于当下仍以传统抒情的方式进行诗歌写作,你有什么看法?是否由近代欧美发展起来的自由诗更有发展前景?

伊 沙:我所在的圈子是这么划分的:“新诗”与“现代诗”(参见徐江诗论《新诗与现代诗》)。我的立场肯定是站在后者一边的,更为具体地说是站在现代诗中的口语诗这一边的(参见拙论《口语诗论语》)――这是我作为诗人的立场,作为编选家(《新世纪诗典》编选者),现代诗的外延是我接受的疆域(包括抒情诗与意象诗),新诗是我拒不接受并在言论上经常讨伐的。

王 琪:诗歌写作有时是信手拈来,有时需要提前做功课的,你通常属于哪一种?

伊 沙:两者都有,短诗写作前者居多,长诗写作全属后者。

我的“乡愁”和经历有关

王 琪:你老家成都,出生西安,后求学于北京,毕业后又回到西安工作至今,农村生活可能经历得不多,对于一个长期呆在大城市的诗人,你是怎么看待“乡愁”这个词眼的?

伊 沙:是的,连“老家”这个字眼对我来说都很陌生,这是代代都在迁徙、移居的家族特有的情况,成都更准确地说是我的出生地。我履历表上籍贯一栏填的是:湖北省武汉市――那是我父亲的出生地,我祖父曾经的工作地。两岁就到西安了,我就是一个西安人,是喝冰峰汽水吃钟楼小雪糕羊肉泡馍长大的典型的西安城里人,谁说城市人没有“乡愁”?我的故乡就是我的城、我的家、我的工作、我的写作,我所有的“乡愁”都与此相关。

王 琪:你的母校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曾培养了很多活跃文坛一线的作家诗人,比如徐江、侯马、桑克、沈浩波、朵渔等等,都是北师大的杰出校友。毕业后,你又分配至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你觉得大学校园的文学氛围对一个作家诗人的成长,起多大的作用?

伊 沙:周遭环境的影响,作用不可谓不大。但到了我这个岁数,有些事情看得更清楚:也可以说是我们改造了北师大,在我入校的1985年,在校的师兄师姐中也有诗写得好的(甚至在当时的全国校园诗人中意识领先的),但我感觉他们太满足于做一名“著名校园诗人”了,一个小范围的才子才女,我有一个鲜明而强烈的意识:打出校园去!介入到中文现代诗的发展进程当中去――我的意识影响了我周围的同学甚至于后来的师弟。至于我后来教书所在的西外,我更要感谢它,我在49岁这一年已经出版了74本书,并不算老,“著作等身”,我想说:没有大学教师这份相对清闲的职业,没有中文专业在西外边缘化的地位所带来的轻松,我不可能写这么多。

王 琪:很多作家诗人写作时,比较注重周围的创作环境,请问你一般是在什么状况下提笔写作呢?比如喝酒之后,还是夜深人静,或者有感而发、提笔就写?

伊 沙:谢天谢地!我儿子吴雨伦开始写诗了(《诗潮》3期、《延河》4期上都刊有其作),这是令我无比欣慰的事。更令我欣慰的是,作为一名95后,他竟然表现出罕见的多思,一首诗要想很久才写。起初我以为这与我不同,我总是相信直觉出手很快,但后来越来越发现,我与之相同,还是会想很久。沉淀久,想得多,写则快,所以我虽然写得多,但成活率却很高。是我儿子让我看到了自己的真相。我的诗一般不含酒精,不分晨昏。

“无冕之王”比“桂冠诗人”厉害

王 琪:迄今为止,你出过几十部著作,其中2004年以长诗《唐》单行本获首届“明天・额尔古纳”中国诗歌双年展“双年诗人奖”,并获得两百亩牧场的巨奖,可以说轰动一时。时隔11年,这两百亩牧场如今怎么样了?

伊 沙:时间过去很久了,具体情况不大清楚,我只是希望它永葆牧场的模样:年年岁岁,绿了又黄,风吹草地见牛羊。

王 琪:你因为写作获奖无数,坊间流行这么一句话:真正的奖项不一定是官方颁发的,相比更具公正性和透明度的,其实是民间奖。关于名目繁多的评奖活动,你怎么看待?

伊 沙:实话实说:我只关心我获过的奖和我评出的奖。诗歌乃至文学并非典型性“竞技”,为奖项写作的人行之不远,谋奖、跑奖、买奖更不是真诗人所干的勾当。作品不硬,得再多的奖也全然无用;作品过硬,即使不得任何奖,也是“无冕之王”――在文学艺术的王国里,“无冕之王”可比“桂冠诗人”厉害多了。

王 琪:了解你的人都知道,你是诗坛内外人人知晓的铁杆球迷,六七年前,我就曾在央视无意中看到过你在球赛直播间进行的现场评述,是不除了写作,看球赛是你最大的爱好?

伊 沙:是的,从小到大的爱好,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喜欢。加缪说什么来着:“我明白了足球永远不会从你预料的方向过来。这个道理在生活中帮了我大忙,特别是在大城市和那些言行不一的人群中生活的时候。”“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灵魂”、“足球教给我们道德和责任”……说得真好,足球一直伴我成长,给我足球内外的东西很多,我以为,热爱足球的孩子长大后不会成为猥琐之人或阴暗小人,做文学也会有血有肉有骨头。

王 琪:生活中你更希望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大学教授,一个称职的儿子、丈夫和父亲,还是一位出色的作家、诗人呢?

伊 沙:一个都不能少。因为有爱,必须尽责。

陕西主流文学的生态首屈一指

王 琪:你是中国先锋诗歌代表性人物,也是国内外重大诗歌活动、诗歌事件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你认为陕西诗歌在全国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

伊 沙:数一数二,坐二望一。四年前你要问我,我还真不知该如何回答,甚至于我还一直以为陕西是现代诗欠发达省区呢。但现在是四年后,我已经做了四年《新世纪诗典》,在四年入选首数的排名中,第一季,陕西第二;第二季,陕西第一;第三季,陕西第二;第四季,陕西第一,另外两个第一名和另外两个第二名都是北京。对比之下,大家看得清楚,北京有多少“北漂”?陕西有多少“陕漂”?你便知道这块厚土之厉害,数千年传统之强大。我本以为自己是这块土地的“异数”、“逆子”,现在看不过是必然产生的果熟蒂落的结果。

王 琪:阎安老师2014年曾以诗集《整理石头》荣获第六届鲁迅文学奖,相信你一定读过这部诗集,请你以客观、真诚的态度,对这部获奖诗集作以评价。

伊 沙:前两天我还在感叹:阎安是中国最有胆识的诗歌编辑,从《延安文学》到《延河》始终如一――谁来见证这个事实?我们这些当作者的不说出来,大概就无人指认了。这是由人所决定的,我很喜欢、欣赏、钦佩他这个人,挺二,挺狠,敢干。他作为一个陕北人倒更像关中人说的“冷娃”,用我的话就是“男子汉”、“很爷们儿”。1995年,我和他还有李岩出现在同一届“青春诗会”上,有“同窗之谊”,从此以后,他一直很帮我,他是在作协体制内少数公正待我的好人之一,在陕西更是如此。他的诗集获鲁奖,我替他感到高兴,在第一时间在新浪微博上祝贺他!我并不认同那个奖所代表的价值观,但我为朋友得偿所愿而高兴。我知道他一直在追求一种宏大、冷峻、哲学的诗歌,并且在自己的追求上越写越好,《新世纪诗典》已经推荐了他两首佳作,即将推荐第三首。我觉得所有陕西诗人都应该感谢阎安。在他来西安之前,陕西文学的主流话语中已经没有“诗歌”二字多年了,是他凭借一己之力改变了陕西主流文学的生态。

王 琪:人常说:五十知天命。就在将要进行这次访谈之际,你刚好过完49岁生日,明年年满50了。对于将来,你还有什么样的创作计划和人生目标?

伊 沙:我确实是个爱做计划的人,这与我生在一个科学之家有关。我也确实是个敢于提前自己计划的人,不是显摆能耐而是督促自己:泼出去的水收不回来。但未来10年的计划我不想在此公布了,50―60岁这一段,身体最重要,我会慢下来,一项一项,扎扎实实,继续提高成活率。目标嘛,我永远有“做到”的目标而无“得到”的目标。

王 琪:时间过得真快,我们这次的对话就要到这里结束了,谢谢伊沙兄支持!

伊 沙:谢谢王琪!

许多年过去了,伊沙兄以诗得名、以诗传名,且一直活跃中国诗坛,被传为佳话。他也因盛产小说、散文随笔、译著等,而在文坛产生了广泛影响。

一座伟大的城市,不因她在历史长河的时光流转中失去她焕发的青春、诗意的栖居,是荣光和值得骄傲的。对于久居长安,擅于激扬文字、挥斥方遒的伊沙兄来说,他的灵魂里无疑注满了诗歌的力量,爱的情怀。他在诗歌艺术之路上,求新求变,勇于探索,起到了“带头羊”的作用。他的诗歌从传统抒情写作到口语写作,从早期青幻式的书写到生命意识的开掘和社会人生的多维度表现,已经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展现出独立的个人写作姿态。

诗歌之王范文第6篇

不过此次颁奖典礼最精彩的环节,应该要数诺奖评委霍拉斯・恩格道尔所宣读的鲍勃・迪伦的授奖词。恩格道尔说,鲍勃・迪伦将他的全部身心投入20世纪美国流行音乐,淘出了诗歌中的金子,在商业化的留声机唱片时代,迪伦将一种升华的形式回馈给诗歌语言。“以他的成就,鲍勃・迪伦改变了我们关于诗歌可以是什么,以及诗歌可以如何作用的观点。他是堪与古希腊的歌手、奥维德、浪漫主义幻想派、蓝调之王和王后,以及那些被遗忘的优秀大师相提并论的歌唱家。如果文学界有人发牢骚,要提醒这些人的是,神灵不会写作,他们舞蹈和歌唱。”

Lives at a Glance

王菲2016年“幻乐一场”上海演唱会/12月30日/上海梅赛德斯-奔驰文化中心/关于王菲这场久违的演唱会,曲目安排或是她目前的演出状态已经不再是话题的中心,人们关心的是它的票价。自从12月5日开票后,演唱会内场一排座位的价格一度被传炒至天价。另一方面,这场演唱会还带来了很多新的品牌合作探索,例如会赠送给购买7800元价位门票的歌迷4件奢侈品。而在为演唱会拍摄的纪录片中,满是大牌秀场的身影。

晚安,妈妈/12月7日―12月25日/北京鼓楼西剧场/《晚安,妈妈》1983年获普利策奖,后成为百老汇的经典保留剧目。在这个故事里,美国南部村庄,一个特殊的夜晚:女儿杰茜告诉妈妈塞尔玛,她决意在当天夜里开枪自杀。杰茜自幼饱受癫痫病的折磨,与丈夫离异后,唯一的儿子又因犯罪而入狱,她的工作也因身体和心理等原因屡遭失败。在死亡的倒计时中,面对母亲千方百计的劝阻,杰茜一直保持着超然的冷静。

诗歌之王范文第7篇

关键词:王维 诗歌 艺术特色

论及王维,大家自然会想到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盛赞王维的那句“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一、浓妆淡抹,摇曳生姿

作为画家的王维,初期着力于青绿山水画的创作,后期则转为水墨画。这一转变同样也展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早年的王维意气风发,充满了追求理想与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虽然初入仕途是就遭遇挫折,但并没有消磨他的斗志,仍然将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表现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如《洛阳女儿行》中“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铺述豪家女子生活的美好与奢华。住的是“画阁朱楼”的甲第良宅;宅中是“红桃绿柳”的洞天仙境。“朱”、“红”、“绿”三个色彩的运用渲染了一幅艳丽的图景。又如《田园乐》中“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浓墨重彩地绘就了一幅明艳的山水画卷。这明艳的色彩表现也是王维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会不自觉地以开阔、明朗、积极的心境去待种种景物或是社会现象,因而其早期诗歌的色彩多浓重、温暖。

而晚年的王维则给人留下了一种闭门寂处的印象。开元九年二十一岁的王维中进士第,释褐授太乐丞,但不久因伶人舞黄狮子事受牵被贬为济州司仓参军。脱离了优雅安逸生活的王维,置身于流离失意的异乡,心情不免伤颓。然而这也正是王维诗歌创作基调由浓而淡的转折点。这一转变表现在时节由春、夏及秋、冬,由朝及暮,这一时期的作品以冷色调为主,即使是偶有明丽色彩的出现,也只能是“明媚的忧伤”。如《山居秋暝》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即是一幅深山当中,清秋薄暮,月洒松间,清泉流石的清新景象,整幅图画以冷色系为主,显然不同于他早期作品中的浓墨重彩。又如《终南山》“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白”、“青”色彩的选取,显出整句诗歌素冷、空灵之感。而此时的王维正处于归隐避世阶段,当然这里所谓的归隐避世并不是寻求枯坐草庐、空守长卷的消极避世,而是远足四方、登临跋涉,荡涤心扉,参悟生命之真谛与圆满净乐的寂灭至理。此时的王维是淡泊的,他走向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因而作品也转为如水墨画般的淡雅。

二、生动立体,奇崛瑰丽

绘画艺术讲究的是一个线条勾勒问题,恰当精巧的线条勾勒是整幅绘画的骨架和支干,它沟通了景与景之间的桥梁,实现了绘画作品的立体感。王维的诗歌就巧妙地运用了线条的勾勒,实现了平面画中三维空间的展现。如《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个“直”,一个“圆”形象地勾勒出孤烟直上的延伸感,与落日照大漠的包容感。这一个延伸,一个包容,三维空间跃然纸上。又如《山水论》中“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日,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视角变化多端,由近及远,由俯及仰,诗中的画面不再只是横竖交叉的平面世界,更是三维空间的表现。诗人仅仅运用了“树”、“石”、“水”、“云”几个简单地意象,展现的却是开阔的空间感,其功底可见一斑。这样线条的运用是立体的,是不局限于平面的突破。纵观王维诗歌三维空间笔法的勾勒不难发现,其中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意境开阔。平面空间已无法满足诗人对景物描写的需求,而需借助第三维空间来表达。

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一幅绘画作品呈现给观众是静态的,如何在静态的画面中描绘出动感,需要考量绘画者对生活中的人文风情等鲜活事物的观察,认识能力。王维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做到了。他跻身于田园风光,游历山水,置身于花鸟鱼虫的自然中,无论是借助禅宗思想的境界转换,还是到返璞归真的自然哲学,总之王维在他的诗歌创作中做到了静中取动,使画面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观描写,更倾注了鲜活的生命动感。如《田园乐(其一)》中“凄凄芳草春绿,落落长松夏寒。”营造出一种乡村环境的幽静,就是在这幽静的乡村田景中,诗人又加了一句”牛羊自归村巷,童稚不识衣冠“。通过牛羊、童稚这类鲜活的生命,顿时给乡村注入了活力,也表现了民风的淳朴。诗人自然地将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也是诗人自己心灵与自然地对接。静中有动,景中有情,画面不再死气沉沉而更加鲜活,富有生命力。

诗歌之王范文第8篇

关键词:舒伯特艺术歌曲诗词钢琴伴奏

“艺术歌曲(德文Lied)是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是以抒情诗为基础为独唱而写。主用钢琴伴奏、专业创作的歌曲。”弗朗茨.彼得.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艺术歌曲在其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诗乐合壁、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淳美的感受。其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作品的诗歌、曲调及钢琴伴奏水融相辅相成,共同担负起艺术表现的重任,而三者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之诗词

歌词一般由诗人、词作家或剧作家写成。歌词的美即它的结构形成、形象意境的美。“它的作用在于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适于歌唱的语音,把歌曲中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它的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地揭示出来。它是歌曲综合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歌词,主要以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席勒和海涅等人的抒情诗为主。这些抒情诗内容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优美典雅,有很强的浪漫情调与抒情风格。舒伯特这位天才的旋律作曲家,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旋律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不断涌现出来,赋予歌词以诗的品质与内涵,把歌曲的艺术表现提至更高的水平。在聚集着画家、诗人、文学家在内的艺术沙龙圈子里,彼此影响,激发灵感,促使艺术歌曲走向直观诗化,呈现出文学化的倾向,舒伯特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使音乐诗化,诗音乐化。

处于奥地利封建专制复辟时代,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矛盾中的复杂心境和感受,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应运而生。以文艺作品抨击封建制度,预示人类美好的未来。将艺术家们个人的理想禁锢在梦幻的王国里,常以抒发个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的情感为创作手段,以消极态度回避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表现。如由列露斯塔普作词的《小夜曲》:就是把青年恋人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情的美妙意境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歌词充满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迷人的夜色充满恬静、幸福的浪漫情趣。又如,舒伯特l8岁创作了由歌德叙事诗的浪漫主义奇妙意境的艺术歌曲《魔王》,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艺术形象的典范作品。一如莎士比亚的《听听云雀》等等。舒伯特的文学观由于对自然的热爱而充满活力,他以音乐衬托语言,即使是平庸之作,在其笔下亦斐然成章,用音乐将诗人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提升其艺术境界。例如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舒巴尔特得以流传不朽的作品《鳟鱼》激发舒伯特的创作灵感。20岁的他将这一引人深思的政治题材以抒情的笔调道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渴望自由。“《鳟鱼》现象”是舒伯特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之旋律

旋律的创作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关键和灵魂,旋律的创作更多体现作曲家的灵感与智慧,及对歌词独特的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旋律由不同音高的音符按一定节奏组成。旋律的美在声乐综合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构成声乐艺术美的主体,用来集中传达歌曲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表达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根据歌词创作的诗的意境谱写的歌曲旋律蕴藏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变化曲调丰富多彩。(大致有单一曲式的多节歌,如《流浪》、两体(A+B)曲式存在着突出的对比性特点的,三段体(A+B+C)曲式、如《她的肖像》)变化,对比的手法,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正是舒伯特创造感人音乐艺术形象的神韵所在。在运用音乐调性、调式方面,采用大小调调式变化加强音乐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色彩,使旋律优美流畅,婉转的特点。例如《菩提树》描写菩提树下的白天与星夜不同时间的景与情。

“音乐的表现形式:调式、调性、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在同歌词结合抒发感情时,引起人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与产生的表象更容易形象化。”从舒伯特创作的艺术歌曲中我们感受到舒伯特更多的是他的内省性的自我对话,充分运用音乐表现手段,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作曲技法高超,往往去刻画幻想的主观世界和对未来幸福自由的向往和渴求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乐派典型代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侧重于感性胜于理性。音乐细致又奔放、无拘无束、淋漓尽致。驾驭乐思达到寓情于景,使情景水融,从而叩击千万听众的情感之窗。能使那么多人动心动情,确如贝多芬所说: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这正是舒伯特创作风格中典型特点。扑捉、刻画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功力和灵感源自何处。唯有舒伯特最合人们美学理想的初衷,感慨舒伯特心有灵犀对诗词的领悟深入骨髓,旋律的空间感和空间感是多么具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一如采用威廉米勒的诗句而作的两部伟大的声乐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女》等作品。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钢琴伴奏

钢琴是为艺术歌曲伴奏最优美、谐和的伴奏乐器。从舒伯特开始,钢琴伴奏音乐突破了古典乐派的对位与和声的衬托作用,将钢琴伴奏作为塑造音乐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奏部分音乐也通过一定技巧在钢琴中“唱”出自己的情感,揭示一定情形下人的心理情感变化,同时钢琴伴奏部分不仅要同诗词语感要求一致,也要同曲调协调,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音色、力度等)感受审美效果。例如舒伯特谱曲的《魔王》。

钢琴伴奏从始至终使用八度和音的三连音节奏,刻画出急切奔驰的马蹄声,低音旋律又描绘了黑色森里中狂风的呼号。舒伯特用旋律、和声、节奏等各种变化将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加以区别;尖锐的不协和和音表现孩子的恐惧;和谐而均匀的旋律,表现慈父对孩子的宽慰;更为温柔而又美妙的旋律,表现魔王的诡计与迷人诱惑;不停顿的三连音创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当三连音突然停止,却又造成主人与马回到了家。然而,怀里的孩子却已经死去的悲惨结局。

极富戏剧性的钢琴伴奏,为《魔王》的表现增添巨大的艺术魅力,前奏间奏到尾奏,保持内心音乐的连贯和统一性,琴、歌、词彼此形成完美独立形象真正的二重唱,巧妙对立,体现以琴去唱。《鳟鱼》《小夜曲》《纺车旁的葛丽卿》等艺术歌曲的伴奏或再现风声和马蹄声,或描写鱼翔浅底,或模仿曼陀铃的琴声,或暗示纺车的转动无不曲尽其妙!

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的掌握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虽运用美声唱法,但由于歌词采用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要表现这些作品的幽雅、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就需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演唱表现手法。由于演唱艺术歌曲由钢琴伴奏,不必需要宏大的音量。再者,演唱艺术歌曲具有室内乐性质特点,不必像歌剧演唱中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对比,也不以表现戏剧性激情见长,而以抒情为主。因此,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细致的语调,就成为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水准的标尺。于是,就逐渐形成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的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

诗歌之王范文第9篇

泰斗”。

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有一种淡淡的冷酷与热情的感悟相融合的特点,最能打动读者,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与感动。这期间,有一首名为《秋》的诗歌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特别是当把它和诗人海子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同名诗歌比较阅读后,再联系当今中国诗坛的现状,我对他们二人的诗歌有了更多的一些理解、感悟和启迪。

先说说艾青的《秋》,此诗写于1939年秋的湖南。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情思,但基本上仍极具“艾青”特色。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但终因国力不济,抗战节节失利,形势所迫,作者不得不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等地。走南闯北的飘缈生活使艾青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上也趋于成熟,有多本诗集问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旺盛期和高峰期,并逐渐孕育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秋》这首诗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基本延续了艾青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即以忧郁诗为主调,凝聚了诗人对当时祖国、当时社会的深深忧思。整首诗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阴晦,写出了人们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所体现出来的忧郁、悲伤、彷徨、迷茫和对前途的忧虑,但作者并没有对此而完全绝望,诗中多多少少还不失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名为《秋》的诗作,作者运用了雾、雨、田野、黑泥、黑马等多个意象来表现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眼中的秋。古人云:“潇潇暮雨洒清秋。”“秋”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当中,是一种阴暗、忧郁、悲伤的传统意象,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并把它升华为自己对“秋”的理解,即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雾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这样的一个季节不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吗?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当时自己心境的真实体现,漂泊的社会、漂泊的人生、动荡的时代、动荡的心绪,作者在此时是阴暗的、忧伤的、彷徨的,环顾四周,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只是盲目地从一个地方辗转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正如作者诗中所说:“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四野最后的绿色……”我认为“绿色”在这里还象征着作者心中所向往的圣土,代表了光明、希望。全诗前文所有的词语都较灰暗,如“泥黑、阴暗、浓厚、黑色”等词,而只是在最后出现了“绿色”,这一抹鲜亮的“绿”是作者的希望、社会的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所以,可以说全诗的基调虽是艾青式的质朴、忧郁、哀伤,但也充满着其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颇有“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萧索意味,又不失“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强烈反差感。

再来说说海子的《秋》。海子原名查海生,是当代中国较有影响力、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诗艺出众,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与艾青的《秋》相隔了近半个世纪,从写作的时间上来看,二者有着强烈的时代反差,如果说艾青的《秋》有着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以及个人的双重含义的话,那么海子的《秋》则更多的是个人理想的体现。海子是个极理想化的诗人,他在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中痛苦挣扎,《秋》这首诗就是他无奈地叹息自己人生的失败、生命的凋零的心情的最佳体

现。海子的诗,意象突兀而神秘,在《秋》中,作者运用了“神”“鹰”“王”等意象与“秋”的萧瑟氛围相结合,但给人印象最深的是“秋天”这个意象,全诗带有一种扑面而来的深深凉意,向我们预示着理想与激情的断裂,似乎暗示着某种结束,“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作者一无所有,迷茫而孤独地在深秋中徘徊,似乎深秋之后的严冬就是作者的归宿。在“神”这个象征生命获得拯救的天堂里,作者重点塑造了“鹰”这一意象,它掀起的飓风横扫一切,打乱了海子心中的“神”的宁静,也破坏了海子的理想,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内心无限的凄凉,“秋天深了,神的家中,鹰在集合/神的故乡,鹰在言语。”出于本能,作者只能用“写诗”来聊以,“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但结果却是一无所获。“王”代表什么呢?诗是文学中最纯粹、最高雅、最动情的艺术,诗是文学之王,那么对搞文学的人来说,诗人就是“王”。海子对自己自视甚高,对自己的诗也自视甚高。但在当时他和他的诗并不被诗坛所认可,所以诗人就十分隐晦地用“王”来表达对自我和对自己的诗的看法。所以“王”就成了海子诗中与自己相关的常见意象。

诗歌之王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浪漫主义 音乐 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艺术歌曲在其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诗乐合壁、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淳美的感受。其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作品的诗歌、曲调及钢琴伴奏水融相辅相成,共同担负起艺术表现的重任,而三者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艺术歌曲(德文lied)是十九世纪初由诗歌与音乐结合而产生的浪漫主义抒情音乐形式。是以抒情诗为基础为独唱而写。主用钢琴伴奏、专业创作的歌曲。”①弗朗茨.彼得.舒伯特是“艺术歌曲之王”,浪漫主义音乐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艺术歌曲在其创作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舒伯特的艺术歌曲在诗乐合壁、词曲交融中体现着自身的艺术价值,给人以淳美的感受。其六百余首艺术歌曲作品的诗歌、曲调及钢琴伴奏水融相辅相成,共同担负起艺术表现的重任,而三者同时又有各自的独立性。

一、舒伯特艺术歌曲之诗词

歌词一般由诗人、词作家或剧作家写成。歌词的美即它的结构形成、形象意境的美。“它的作用在于以言简意赅、形象生动并且适于歌唱的语音,把歌曲中所要表现的生活内容、它的形象、意境和思想具体地揭示出来。它是歌曲综合美不可缺少的组成要素。”②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歌词,主要以十九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歌德、席勒和海涅等人的抒情诗为主。这些抒情诗内容简短精悍、寓意深刻优美典雅,有很强的浪漫情调与抒情风格。舒伯特这位天才的旋律作曲家,善于把诗歌变成音乐,旋律像永不枯竭的泉水不断涌现出来,赋予歌词以诗的品质与内涵,把歌曲的艺术表现提至更高的水平。在聚集着画家、诗人、文学家在内的艺术沙龙圈子里,彼此影响,激发灵感,促使艺术歌曲走向直观诗化,呈现出文学化的倾向,舒伯特深受浪漫主义影响并使音乐诗化,诗音乐化。

处于奥地利封建专制复辟时代,理想与现实、艺术与生活矛盾中的复杂心境和感受,浪漫主义的文艺思潮应运而生。以文艺作品抨击封建制度,预示人类美好的未来。将艺术家们个人的理想禁锢在梦幻的王国里,常以抒发个人对大 自然 的热爱,对纯洁爱情的向往的情感为创作手段,以消极态度回避理想与现实矛盾的表现。如由列露斯塔普作词的《小夜曲》:

就是把青年恋人向心爱的姑娘倾诉爱情的美妙意境栩栩如生地描绘出来。歌词充满浪漫主义抒情风格,迷人的夜色充满恬静、幸福的浪漫情趣。又如,舒伯特l8岁创作了由歌德叙事诗的浪漫主义奇妙意境的艺术歌曲《魔王》,是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语言与音乐完美结合,生动刻画艺术形象的典范作品。一如莎士比亚的《听听云雀》等等。舒伯特的文学观由于对自然的热爱而充满活力,他以音乐衬托语言,即使是平庸之作,在其笔下亦斐然成章,用音乐将诗人无力表达的意境和情感表现出来,提升其艺术境界。例如名不见经传的诗人舒巴尔特得以流传不朽的作品《鳟鱼》激发舒伯特的创作灵感。20岁的他将这一引人深思的 政治 题材以抒情的笔调道出诗人真实的思想情感一渴望自由。“《鳟鱼》现象”是舒伯特所处时代的真实写照。

二、舒伯特艺术歌曲之旋律

旋律的创作是艺术歌曲创作的关键和灵魂,旋律的创作更多体现作曲家的灵感与智慧,及对歌词独特的理解方式与表达方式。旋律由不同音高的音符按一定节奏组成。旋律的美在声乐综合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构成声乐艺术美的主体,用来集中传达歌曲的情感与精神内涵,表达人对现实生活的内心感受。”③根据歌词创作的诗的意境谱写的歌曲旋律蕴藏着深刻而又丰富的内涵。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变化曲调丰富多彩。(大致有单一曲式的多节歌,如《流浪》、两体(a+b)曲式存在着突出的对比性特点的,三段体(a+b+c)曲式、如《她的肖像》)变化,对比的手法,深入、细致地刻画人物的精神面貌。这正是舒伯特创造感人音乐艺术形象的神韵所在。在运用音乐调性、调式方面,采用大小调调式变化加强音乐表现复杂多变的情感色彩,使旋律优美流畅,婉转的特点。例如《菩提树》描写菩提树下的白天与星夜不同时间的景与情。

“ 音乐 的表现形式:调式、调性、音高、节奏、速度、力度、音色、和声……在同歌词结合抒发感情时,引起人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与产生的表象更容易形象化。”④从舒伯特创作的 艺术 歌曲中我们感受到舒伯特更多的是他的内省性的自我对话,充分运用音乐表现手段,塑造完美的艺术形象。作曲技法高超,往往去刻画幻想的主观世界和对未来幸福自由的向往和渴求抒情性、自传性。个人心理刻画成为浪漫乐派典型代表舒伯特艺术歌曲的创作特色,侧重于感性胜于理性。音乐细致又奔放、无拘无束、淋漓尽致。驾驭乐思达到寓情于景,使情景水融,从而叩击千万听众的情感之窗。能使那么多人动心动情,确如贝多芬所说:出自内心,才能进入内心。这正是舒伯特创作风格中典型特点。扑捉、刻画鲜明的音乐形象的功力和灵感源自何处。唯有舒伯特最合人们美学理想的初衷,感慨舒伯特心有灵犀对诗词的领悟深入骨髓,旋律的空间感和空间感是多么具象,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一如采用威廉米勒的诗句而作的两部伟大的声乐曲《冬之旅》和《美丽的磨坊女》等作品。

三、舒伯特艺术歌曲之钢琴伴奏

钢琴是为艺术歌曲伴奏最优美、谐和的伴奏乐器。从舒伯特开始,钢琴伴奏音乐突破了古典乐派的对位与和声的衬托作用,将钢琴伴奏作为塑造音乐形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奏部分音乐也通过一定技巧在钢琴中“唱”出自己的情感,揭示一定情形下人的心理情感变化,同时钢琴伴奏部分不仅要同诗词语感要求一致,也要同曲调协调,也是创造特定意境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比(音色、力度等)感受审美效果。例如舒伯特谱曲的《魔王》。

钢琴伴奏从始至终使用八度和音的三连音节奏,刻画出急切奔驰的马蹄声,低音旋律又描绘了黑色森里中狂风的呼号。舒伯特用旋律、和声、节奏等各种变化将不同人物的角色特征加以区别;尖锐的不协和和音表现孩子的恐惧;和谐而均匀的旋律,表现慈父对孩子的宽慰;更为温柔而又美妙的旋律,表现魔王的诡计与迷人诱惑;不停顿的三连音创造紧张恐怖的气氛,当三连音突然停止,却又造成主人与马回到了家。然而,怀里的孩子却已经死去的悲惨结局。

极富戏剧性的钢琴伴奏,为《魔王》的表现增添巨大的艺术魅力,前奏间奏到尾奏,保持内心音乐的连贯和统一性,琴、歌、词彼此形成完美独立形象真正的二重唱,巧妙对立,体现以琴去唱。《鳟鱼》《小夜曲》《纺车旁的葛丽卿》等艺术歌曲的伴奏或再现风声和马蹄声,或描写鱼翔浅底,或模仿曼陀铃的琴声,或暗示纺车的转动无不曲尽其妙!

四、舒伯特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的掌握

舒伯特艺术歌曲演唱虽运用美声唱法,但由于歌词采用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的抒情诗,要表现这些作品的幽雅、细腻、浪漫的格调和情感,就需运用轻声、半声和在高声区上渐弱的演唱表现手法。由于演唱艺术歌曲由钢琴伴奏,不必需要宏大的音量。再者,演唱艺术歌曲具有室内乐性质特点,不必像歌剧演唱中大幅度强烈的音量变化对比,也不以表现戏剧性激情见长,而以抒情为主。因此,多样的音色、清晰的吐字、细致的语调,就成为演唱舒伯特艺术歌曲水准的标尺。于是,就逐渐形成以含蓄为贵,以阴柔见长的音乐会艺术歌曲的演唱风格。(当然,也有热情奔放的作品)

上一篇:田园诗歌范文 下一篇:圣诞节诗歌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