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教学范文

时间:2023-10-21 19:38:22

诗歌教学

诗歌教学篇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A-0083-01

“诗眼”就是集中体现作者写作意图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一个词,或是反映整首诗主题含义的精彩诗句。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小学生学习诗歌所作的要求不高,但学生要真正读懂诗歌,把握诗中的内质情感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寻找诗眼,在联想、想象中找寻诗眼的金钥匙,有助于深刻解读诗歌含义,帮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搜寻诗眼,多元诵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学习诗歌首先要进行诵读,反复诵读才能培育语感,对诗意的理解才更为深刻。小学生尤其应当多诵读诗歌,只有用诗意的眼光读诗,才能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诗歌作品中描绘的生活图景和思想感情融合形成一种艺术境界,其独特的写意、抒情、析理、表达方式,意境含蓄而耐人寻味。在诗歌朗诵训练中,教师要对诗眼进行针对性地解读,寻找到理解诗意的重要突破口,让学生凭借自身的感知找出诗眼,学生很快给出正确答案。寻找诗眼有多种方法,教师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找到诗中最精彩的句子,这个最精彩的诗句往往就是诗眼。如古诗《静夜思》的诗眼是“低头思故乡”,《江雪》的诗眼是“独钓寒江雪”,《元日》的诗眼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现代诗《我们爱你啊!中国》的诗眼是“我们爱你啊!中国”,《长江之歌》的诗眼是“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教师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寻找诗眼并进行正确解读,深度挖掘诗歌的内涵,为进一步学习创造条件。

二、拓展诗眼,深度赏析

诗歌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诗句本身,教师要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启迪的魅力。学生抓住诗眼需要了解写作背景、意图,把握作者的情绪,形成情感共鸣。学生学习诗歌要通过对诗眼的延伸解读,得到一些心理体验,形成自我感知。如《江雪》所写的“独钓寒江雪”,诗人在大雪漫飞之时孤零零地垂钓江雪之中,表面上看,这景色很浪漫很有情趣,其实体现的是诗人孤寂不得意的心理。学生只有了解作者柳宗元的生活背景和命运经历,才会明白他为什么这样抑郁不得志。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以适当的空间拓展,让学生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小学阶段涉及到的诗歌大多是写景抒情的,学生要准确把握诗眼的辐射空间,就要对作者有一定的了解,诗句是诗人的心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诗言志”。诗人有什么样的生活环境,有什么样的心理历程,当然会直接反映在他的作品之中。学生抓住诗眼,化诗歌的感情为艺术感染力,也是品赏诗味,产生情感共鸣的好办法。可见,学生只有抓住诗眼,与作品产生情感共鸣,遇喜即喜,逢哀则哀,才能品赏出诗味,进而体会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三、释放诗眼,对比解读

诗眼在艺术构思上具有重要作用,诗歌构思讲究“精”“巧”“新”,诗眼恰巧能产生这种效果。古代诗歌大多写景抒情,学生赏析诗歌就要从诗人描绘的意境选择释放口,或是从遣词造句的独特新颖性角度出发,通过对这些典型的字词语句进行解读,感受情感的碰撞。其次,对诗眼的解读要根据不同语境、不同题材选用不同的方式,古诗词诗眼含蓄有韵味,学生在解析时就要找到最佳的角度。最后要注意收束形成成果。学习诗歌的最终目标是通过诗意解读提升自身的感悟,受到心灵的启迪和教育,如古诗《元日》中的“总把新桃换旧符”,用“换旧符”的方式表达辞旧迎新的喜悦,教师要通过讲解古人表情达意的特点,让学生明白古诗与现代诗的区别,现代诗歌大多不讲究字词典韵,但情感往往更直接热烈。如《我们爱你啊!中国》的中心句就是“我们爱你啊!中国”,直抒胸臆,让人感觉热情奔放、充满激情,而古诗《石灰吟》中的“要留清白在人间”,这种语带双关的用法使表达更加形象而真切。又如,现代诗歌的诗眼比较直观,教师就可以用直观的方式进行解读,《长江之歌》中的“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直观展示诗人的表达情感,让读者和作者很容易达成共识,形成情感共鸣。可见,解读诗眼最终要落实到学习效果上,通过对诗眼的学习理解,达成明确的学习目标。我们学习诗歌时要紧紧围绕一个“情”字做文章,让学生实现情感升华,最后收获“学情”。

诗歌教学不能停留在读读、背背、说说的层面,教师要针对小学生的认知和接受能力适当进行拓展,把诗眼作为学习的突破口,让学生走进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用互生共鸣的方式接受诗情的洗礼。

诗歌教学篇2

诗词进校园能够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而中华诗词进校园非常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而诗教兼融了德育、智育、美育三大范畴,古诗文中蕴含着宽厚谦和、勤劳朴实的美德,勤奋好学、埋头苦干的精神,忍辱负重、顾全大局的胸怀,刚直不阿、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锐意改革、励精图治的政治抱负,能够塑造出热爱祖国、道德高尚的一代新人,有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的德育工作。

朱光潜说:“所谓诗并无深文奥义,它只是在人生世相中见出某一点特别新鲜有趣而把它描绘出来。”正因为有了这一点所“见”,才有了“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的恬淡意境,才有了“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人生,才能“在树叶间/看到空气的无形的舞蹈,在树叶的闪光明灭里/觉察天空秘密的心跳”。 

“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持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机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诗。”小说的精髓是诗,同样我们的生命、我们生活中最精华的部分也凝聚为一种诗的纯然境界。 

然而,处于诗一样的年华的学生却在学业的压力下,一天天失去了对人生世相的好奇之心,一些新鲜有趣的东西就在身边却视而不“见”。没有了诗意的生命,他们的阅读趣味无法提高,他们的个性日益丧失,他们的生活逐渐变得暗淡无光。于是,本应生机盎然的语文学习无形中成了一种负担。 

高中语文第一册将第一单元设为诗歌单元可谓别具匠心,开篇不凡。这一单元入选了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若干作品,这些诗歌都自有其可取之处。对初为人师的我来说,如何利用这一单元,使之是整个高中阶段的良好开端,培养学生良好的读诗趣味,培养他们的感悟能力,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成为我不懈努力的目标。通过不断的摸索,我总结了以下教学方法: 

一、纵观诗史,以读诗促读诗

这一方法就是以课本中入选的诗歌为基点,向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诗歌辐射,挖掘人类的优秀文化,以这些优秀的作品去阐释教材中所选诗歌的意境。诗歌的意境是指诗歌整体所传达出的一种审美取向。传统的一字一句的解释虽然有助于学生掌握诗歌字面所传达的意思,但诗歌整体传达的意境学生却不容易把握住。作为语文教学来说,主要是以语言来引导、启发学生,而一般的语言在诗歌这一人类智慧的火花面前往往显得苍白无力。选用一些既好懂又韵味无穷的小诗,来阐释要解读的诗人及诗歌,则显出了优势。 

比如在讲解先锋派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时,关于作者的生平我侧重介绍了海子的生和死。海子一生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中,他在单调和孤独之中写作。但他一生短短的二十五年,却如流星划过夜空,短暂而绚烂,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心灵遗产。而他的这首诗写于他死前两个月,有人评价说,这时的海子已经完全把自己视做尘世之外的人了,他真的已经完全与这个世界和解,但那不是浪子回头的和解,而是彻底解脱,沐浴在天堂之光中与现世的和解。基于海子的这些情况,我给学生介绍完他的这些基本情况之后,引用了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中的两句:“使生如夏花之绚烂,死若秋叶之静美。”一方面简短而恰如其分地概括了海子的一生,另一方面也为这首诗讲解中情感基调的把握、幸福的理解等奠定了一个好的前提条件,在此基础上讲解这首诗显得顺理成章。事实证明,学生在理解时也很容易进入作者的心灵世界。 

这一诗歌教学方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以一个单元诗歌的阅读带动了一批诗歌的阅读,以诗歌阅读促诗歌阅读,利用诗歌间的互通关系,旁征博引,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阅读诗歌的兴趣,培养他们良好的读诗趣味。 

二、三言两语,以习语、典故促诗歌理解 

这一方法即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所表达的意思时,用一些大家耳熟能详的语言略加点拨。方法虽然简单,但在实践过程中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适当点拨,以讨论促思考 

这一方法是针对适合以多角度来理解的诗歌而言的,可以适当点拨,启发学生思维,然后把对诗歌的理解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他们之间的互相讨论,得出自己的见解。如:在讲解卞之琳的《断章》这一小诗时,我提示学生可以从“装饰”、相对性等方面理解这首诗,经过学生讨论之后,我就让学生自己来谈这首诗。学生发言非常踊跃,他们谈到了人生的无奈,谈到了人生中的主角与配角的转换,谈到了为他人做嫁衣,谈到了人生就象一场戏等,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结合生活进行思考,得出感悟,一方面锻炼了思维,另一方面也对诗歌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不知如何是好的情况。比如在教授一些篇幅较长、意象比较晦涩的诗歌时,如《赞美》、《致大海》,就需要在教学中进一步学习和摸索。 

总之,一首好诗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考虑到古诗与学生的“距离”,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重视情境的创设,摸索每首诗的教学方法,有的古诗词可以通过欣赏图片和音乐,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诗词教学还可以带领学生去体验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教学《咏柳》《咏鹅》等诗,让学生仿佛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美丽画面之中,真实去感受古诗的和谐意境。随着古诗词教学的深入,根据不同诗词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破析其在画面、意境、哲理、语言等方面的不同的美,对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语言运用能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诗歌教学篇3

无疑,无视高考指挥棒,是会误人子弟的。所以,教者一般不敢为了诗意而忘乎所以。在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恰恰是紧紧围绕高考倾向来教学的。只是,在这基础上,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来巧妙地处理教授的内容。语文课堂的生命同诗一样,需要教师像创作诗一样去推敲、锤炼。富有诗意的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把知识信息轻松、愉快又有效地输入学生的头脑中,从而达到课堂教学的目的。富有诗意的课堂,需要语文教师“艺术”地来创设。

一、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创设良好而又充满诗意的课堂氛围,是根据教学内容和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通过创设适宜的课堂环境气氛和特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加深理解课堂教学理论和熟练掌握教学内容的目的。创设诗意教学氛围,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思维活动场所,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在愉快、和谐、融洽的气氛中完成课堂学习任务,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的效果。良好的课堂氛围的创设,包括导语引入氛围,多媒体配合营造诗意情境,学生表演感受课文氛围,主体的语言描述表达氛围等内容。教师要根据课堂的实际需要,进行多种氛围的创设。极大地调动学习主体的知、情、意等各种因素,从而提高主体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

二、利用诗的空白艺术

诗歌的艺术魅力之一。就是讲究空白艺术,即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最丰富的意义,而更多的东西要读者自己发挥想象力去补充,去进行再创作。由此,联想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新课程的实施,课堂教学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但,很多的语文课堂,依然摆脱不了旧的应试教育的束缚。教师总是对学生放心不下,依然采用注入式、硬灌式、争分夺秒式的教学方法。不少教师还是放不下过去的老套套,依然把教学内容讲得又透又全。教学效果呢?也许一时的考试考得好。但,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教学的主体精神和学生的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讲。却是大大地缺失了。

三、教学方法应富有诗意

在讲授“古典诗歌”时。对于重点的“表现手法”和“思想情感”方面的内容,我们不妨实施“曲线”教学法。这一方法。从字面上就很好理解,就是迂回提问。从方便下手的地方提问。譬如,王维的《山居秋瞑》,直接解释“瞑”的意思,就显得无多大意义。但是,如果你问,这首诗中,“秋瞑”对应哪些诗句。他们就开始思考,就记住了“瞑”的意思,而且可以领悟到:诗的题目和诗的内容往往是密切相关的。

再问:王维为什么写这首诗?乍一看。觉得无从人手。还没学。怎么知道他为什么写这首诗呢?那么可以进一步提问:律诗中的哪一联结题(也就是反映诗歌主旨)?学生很快就能反应过来,而且会自主地尝试对照课本注解看最后一句诗。

如此,又继续逆推,为何可留?山中有何美景?你觉得最美的是哪句描写的景色?为什么?这样的景色你形容一下,就像什么?(就像一副美妙致极的画呀一“诗中有画”)让学生纷纷说出。他们相互比较,答案也就自然浮现。最后,再问一个问题,诗人仅仅因为景色之美想常居山中吗?当然不仅仅是补充必要的背景。这样,连背景也成为学生想知道的东西了。就不会产生你一开篇便灌给他们背景的那种程式化的感觉。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受到了自然而然的牵引,其思维的想象空间得到了很好的开拓。如同自己就是一位游客,去山林里走了一遭一样,九曲回肠。而绝不至于像记流水账一样,按照教材的顺序逐句过了一遍。要知道,即使诗人自己,也未必先想到第一句。

教学来一点诗意,来一点曲折,来一点新鲜,恰如其分地处理教授的内容,会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跟着你神游。课堂效果会更好,学生觉得自己有线索可摸,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攻克语文学习中的难题,就会有了探究问题的兴趣,那么提高自己语文水平的理想,也就显得触手可及。笔者的体会是,越是简单明了的诗,越是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强化他们读诗的成就感――因为他们能享受到自主分析、自主体会的乐趣:越是难的诗,越是让学生学会静思、体悟,在体悟中允许差异的存在。从而更好地思索与感悟出诗歌言无穷、意无尽的艺术感染力。

诗歌教学篇4

一、以读代讲吟唱古诗

常言道:“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诵。”可见,读古诗对一个人的文学修养起着重要的作用。古诗的语言美在于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均衡。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朗朗上口,铿锵有力,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

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更是理解古诗的重要手段。低年级的孩子,自身的语言积累不是很多,如果一开始老师就讲解诗意诗境,肯定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因为学生听得只是一知半解。所以教学时,要抓准诗的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反复练读,由读好诗韵,到读准诗意,再到读出诗境。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朗读、背诵和记忆。因此,我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从而使学生在反复的诵读当中,对古诗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用唱歌的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缩短古诗与孩子们的距离,使学生爱学乐学。

二、故事入诗游戏入诗化繁为简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我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另外,我在讲《村居》时,还结合当时的季节,组织放风筝游戏,这使学生们更好的理解了诗情诗境。我想这样也就真正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吧。

三、画面再现情景交融

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首好诗,犹如一幅画面,一幅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艺术画面。教学中通过各种方式在学生的头脑中再现诗歌的画面。如我在讲授《题西林壁》时,我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奇异之美,并配乐深情诵读,使学生自然而然的走进了诗中,与诗真正的融为了一体。正所谓想打动学生就要自己首先要打动自己,想感动别人那自己先感动。情感与知识的双向交流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所以我们在教课的时候,教师自己要充分的、深入地理解课文,用自己丰富而真实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需要,师生之间产生情感共鸣,把学生带入课文特定情境中。如此学生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教学篇5

关键词:读诗 赏诗 方法

诗歌是一种主情的文学体裁,它以抒情的方式,高度凝练,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用丰富的想象、富有节奏感、韵律美的语言和分行排列的形式来抒发思想情感。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因此诗歌鉴赏是高考必考的一个版块,考生对诗歌鉴赏颇感头疼,最主要的是考生读不懂诗。诗读 都读不懂,怎么去答题。怎么帮助考生快速而准确地读懂诗歌呢?下面我就来谈谈一些具体的做法。

一、关注提示语

首先,关注诗题的暗示。例如王维的《秋夜独坐》中“秋夜”点明时间,“独坐”表明事件。;再如《客至》点明人物,《送杜少甫之任蜀州》点明事件;《山居秋暝》点明景物。通过读标题我们或了解时间、地点或了解事件、人物或得知它是写景诗。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其次,关注作者及其诗风的暗示。一般考试出题选取诗文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诗作。例如:辛弃疾、柳永、秦观的婉约词,李白的浪漫主义诗作,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杜甫的沉郁顿挫等等。文人的心态决定着作品内容的选择与表达,而这往往又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变化。了解了作者及文风有助于我们对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的把握。

再次,关注注解的暗示。例:《湖州歌》(南宋 汪元亮)“北望燕云小尽头,大江东去水悠悠。夕阳一片寒鸦外,目断东西百四州”(注:此诗是元灭南宋时,作者被元军押解北途所作)正是有注释的提示我们才能理解“大江东去水悠悠”在此诗中抒发了作者身处国家衰亡不可挽救之时的悲痛心情,侧重现实。而苏轼的诗句中也有类似的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则表达了对历史流转、英雄不在的感慨,侧重怀古。诗歌的注释或提示我们作者的情况或提示我们写作背景的情况或提示我们一些重要词语的解释情况而这些均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而把握有重要的作用。

二、关注诗歌内容

看完标题、作者、注释后我们就来看诗歌内容。读诗歌内容时我们首先要抓主要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

它是分析诗歌散文时的用语,指构成一种意境的各个事物,这种事物往往带有作者主观的情感,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如马致远的《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句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些事物就是诗中的意象,这些意象组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凄清,伤感,苍凉的意境,意象是具体事物,意境是具体的事物组成的整体环境和感情的结合,情寄托在景中,景中有情,情景交融。抓住了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及其特征我们也就把握了诗人的情感。

其次,要善于抓住情感词或句子

例:杜甫的《春夜喜雨》中全诗抓住“好”来抒发喜悦之情,一是好在发生当春的时节;二是下的雨大小适宜正好润物,三是下雨的时间较长润物透彻,四是想到第二天早晨会看到万物得到滋润的美景。抓住这个情感词我们也就把握了整首诗的情感。

三、关注诗歌语言的变形

诗歌语言与其它语言相比的特点具有抒情性、含蓄性、精炼性、跳跃性,既要表意,又要押韵,既然如此,那么非要对语言做出变形。

语言的变形有下列情形

改变词性。(常见的有名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夜雨滴空阶,晓灯暗离室”。其中“暗”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昏暗”前一句写的是冰冷的雨点仿佛滴在他们的心上。后一句写室内:天已破晓,油灯将要燃尽,充满离愁的屋子显得一片昏暗。从“夜雨”到“晓灯”,暗示一个不眠之夜过去了,“空阶”和“离室”,则渲染出人们心境的凄惶。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其中“悦”和“空”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使鸟高兴”“使人心清净”。 这两句说,山光使野鸟怡然自得;潭影使人们心中的杂念消除净尽。游人在尘世烦躁、疲惫的心态,一到这里经过澄澈潭。影映照,立即得到平复,使精神升华到一个全新的世界。

以上这些句子都含有改变词性的词,如果我们不了解诗歌语言中语言的变形就很难对诗句做出正确的理解。

颠倒词序

例如:“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这句诗中主语分别是“汉阳树”和“芳草”而谓语分别是“历历”和“萋萋”而“晴川”和“鹦鹉洲”则分别是状语和定语。明确了这些词序的颠倒,我们才能正确的理解诗句含义为“晴天从黄鹤楼遥望对岸,汉阳的树木看得清清楚楚。鹦鹉洲上,草长的极茂盛。”

“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红”为了突出景“竹”和“山”把它放在前面,而正常的语序则是“怜新雨后竹,爱夕阳红山”

这些句子我们只有掌握了颠倒词序的现象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意。

句子成分的省略

古诗意境的深幽,语言的含蓄,历来为许多批评家所赏识,语言的凝练也成为了古代诗歌的一大特色。正是由于诗歌语言这一特点使得诗歌语言往往有省略成分。

例如: 贾岛的【寻隐者不遇】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贾岛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精练的文字为读者提供大量联想、想象的空白,也使诗歌语言富有弹性。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在诗歌的鉴赏中,可结合自己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发挥想象和联想,把省略的空白部分补充出来才能更好地读懂诗。

诗歌教学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诗歌教学 存在问题 教学方法

中国诗歌深深地影响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和渗透,其对中国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因此,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需要给予诗歌教学一定的重视。如何在当今社会中将诗歌引入课堂,使其发挥真正的教育作用,是每个语文教育者需要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1.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小学语文课堂仍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应试教育最大的弊端在于过于注重分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忽视教学内容真正存在的教育意义。诗歌十分优美,能够陶冶情操,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将学习诗歌等同于会做习题,就会完全失去学习诗歌的本质意义。因此,老师不应该在教学中急功近利,过于强调目的,这样很容易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将本应充满感性的课堂变得生硬呆板,教师会在这样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语文素养,而是一味地向习题和考试看齐,这样的教学内容也会偏离原有的轨道,从而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使学生对诗歌学习心生厌烦。

例如教师非常注重诗歌的机械记忆能力,只是极力要求学生将诗歌背诵默写,将这些作为课堂的最终目标。这样学生的兴趣无法得到激发,简单的死记硬背根本无法体现诗歌的美感,无法使学生在这样的机械式学习中得到情操的陶冶,更不要说培养其对诗歌的语感等。这样呆板的教学方式使得课堂毫无生趣,最后只会使得学生失去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由于缺乏对学生感性的激发,诗歌本身所具有的意境无法很好地被展示和表达出来,学生很难自行体会,不同的诗歌都有不同的意境,表达作者或喜或悲、或哀或伤的思想感情,如果只是机械地要求学生以作答习题为学习手段,就不能令其对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产生共鸣。

1.2教师主观性过强

教师常常会在教学之前,对课堂上将要提出的问题进行准备,而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引导学生答出自己制定好的“标准答案”,尽管不同的学生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想法和答案,教师也没有很好地吸收和谈论来自学生的不同的观点,而是倾向性很强,这一点非常容易消磨学生的主观能动的思考能力,而是变相鼓励学生猜测教师希望听到的答案类型,这是一种变相的应试教育。

教师应该意识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关系,学生众多,其所要表达的观点各异是很正常的现象,教师更多的职责是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文化知识,端正学习态度等,起到辅助和帮扶的作用,而绝不是强制学生的思想。学生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的优点,将其发扬光大,适当地用在学习中而不是硬生生地给出单一的标准答案,否定一切其他不同于答案的想法。文学本应是感性为主,诗歌的教育意义更多的是要传承一种精神,而不是做对更多的习题。

2.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方法的探索

2.1以学生为主体

在小学教育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门学科,教师应该在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探索上多加思考和改进,其中正确端正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小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尽可能地挖掘学生的需求,将自己的教学内容调整到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上,即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明确教师和学生的相互关系。

因此,对小学生的特点和优势应该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一般来说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对很多事情的兴趣浓厚,如果对这种特点加以合理的运用和引导,将会对小学语文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2.2以读为重点

在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中,阅读是非常有效果的一种教学手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读的方式听上去简单机械,但是大量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感悟出诗歌本身蕴含的意境和美感,逐渐摸索到理解诗歌的方式方法。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读诗歌,包括整体读、个别读、分组读、接龙读等,形式多变,学生也能感受到趣味性。不同的读的方式,能够使学生有不同的收获,或者对诗歌印象加深,或者对其理解更透彻,或者帮助学生在诗歌中产生共鸣等。

总而言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诗歌教学需要教师在吸收传统教学方法的精髓时,根据具体情况,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点出发,不断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最终使得课堂丰富多彩,学生才能从中获益良多。

参考文献:

[1]陈君玲.小学语文儿童诗歌教学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1(7):196.

[2]邵文丽.小学语文创新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5,(7):65.

诗歌教学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诗词教学;方法

中国是诗的国度,众多伟大诗人的诗词佳句绵延千百年,至今仍为人们所津津乐吟。诗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们,提升着我们的人生境界,使我们的心灵由简单变得丰富,由单纯走向成熟。利用诗词对幼儿进行教育,可以帮助幼儿启迪心智,砥砺品质,丰富心灵。

一、诗歌对幼儿的教育影响

1.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的爱国情怀。诗歌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积淀和升华,是诗人们祖国挚爱之情的真挚表达。陆游的“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个俱欢颜”等,都表现的是诗人铮铮的浩然之气和拳拳的爱国之心。诗歌教育的重要价值在于通过情感和品位的培养及相互作用。最终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幼儿诗歌教学的目的,是使儿童的灵得到净化,身心得到愉悦和锻炼,从而健康地成长。培养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是要使他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诗词中感受到:我是中国人,我要热爱自己的祖国。作为幼儿教师,应该增强这种教育意识,在满足幼儿对诗词教育需求的情况下,着力挖掘诗歌中可以促进幼儿情感教育的隐性因素,运用恰当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教育,以强化诗歌对幼儿的社会化教育功能,促使幼儿的健康成长。

2.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健全的人格。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多么伟大的人,无论是多么平凡的人,都需要以健康的人格来支撑。诗歌教育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既要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要有健康健全的心理。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中华诗词中蕴藏的乐观进取的人生追求、务实求真的理性态度、舍我其谁的献身精神以及种种宽容仁厚、公正廉明、刚正不阿的美德嘉行,有助于培育学生健全的人格。许多父母知道教孩子读、背古诗有一定的好处。诗词教育的作用,可以塑造幼儿高尚的灵魂。幼儿通过诵读诗歌,直接和古代诗人对话,相通灵魂。而诗歌中精美的词句,会烙刻在头脑中,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高尚的灵魂。

3.诗歌教学可以培育幼儿创新的思维能力。幼学如漆,幼儿能够把喜爱的诗文长时间的储存在头脑中,甚至终身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许多诗词本身就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晶,幼儿模仿能力强。在诵读和学习中,不断感受品位,日积月累就会升华。从而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二、实施幼儿诗歌教学的方法

1.贴近实际,精选内容。幼儿所学的诗歌就要选择篇幅短小、语言押韵、节奏感强的。从五言诗开始,到七言诗、七言律诗直至词。具体来说有这几类:一是选择一些孩子们熟悉的、贴近日常生活的诗歌。很多诗的歌词反映的是幼儿自己的生活,富有浓厚幼儿情趣易被幼儿理解接受的。如《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描写在春池中戏水的鹅的形象,就是以现在幼儿的眼光看还是那么生动容易理解。二是选择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能激发幼儿创造力的诗词。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当幼儿明白了诗句含义,他们画出的庐山瀑布真的是从天上流下来的。三是选择具有角色情节和场面的诗词。如《画》中“远看山有色,近看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以谜语的形式讲出了画上的山、水、花、鸟,幼儿容易理解,又如《敕勒川》生动描写了辽阔大草原的景象。

2.倾注情感,真情诵读。朗诵是打开诗歌大门的一把钥匙,反复诵读是积累美文佳句的绝好途径。教师要引导孩子读,无论是低吟浅唱的回味,真情进发的诵读,还是声情并茂的表演,都能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意境。教学实践中,运用吟诵法是十分奏效的。教师在示范朗读、吟诵《春晓》时,在念读“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时,其中“夜来”与“花落”、“风雨声”与“知多少”是一一对应的,前两字读音稍长,后三字停顿但平稳。经过教师恰如其分地吟诵,就表达出作者内心的真正感情。幼儿刚开始接触、欣赏古诗就受到如此的感染,进一步体味诗中的意境,就表现出对学习古诗的浓厚兴趣。他们在其后就能根据教师的指导,抑扬顿挫地朗读、吟诵。

3.诗画结合,用心感受。诗歌的语言极为精炼,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幼儿对诗词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统的、模糊的。抓住诗词“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能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幼儿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教学杜牧的《山行》,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石径,飘渺的白云。若隐若现的人家,红得似火的枫林,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可这首诗却很难用语言进行讲解,于是笔者利用网上相关的图片和动画教学,幼儿们十分喜爱。在孩子们有了一定理解之后,笔者开始尝试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创作绘画。不要求孩子们的作品一定要表达出古诗的内容,而只要求他们在这首古诗里面想表现哪一点就表现哪一点,甚至可以是其中的一句、一词、一字。许多孩子结合自己的理解作画,画面越来越丰满,绘画能力也越来越有进步。促进了他们在语言和审美能力等方面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媛,为诗歌把脉[N],北京:北京日报,2001年

诗歌教学篇8

【关键词】中学语文 古典诗歌 教学方法

学习古典诗歌,可以通过对节奏和形象的感悟及体验来达到愉悦精神、陶冶情操的作用。先谈一下诗歌节奏和韵律方面的。在古代,诗词是用来吟唱的,虽然如今大部分曲调已佚失,可是作为歌词,其节奏韵律还有所保留。因此,教学时可以通过诵读来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此处说的诵读不是随意而为的读,也不是限于读准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进而达到体悟感情。

一、读准节奏

读准节奏前提是教学生划分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情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情感的表达强弱而定,表现喜悦、高昂、欢快或愤怒、紧张、惊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较快;表现深思、痛苦、想念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交代,朗读时保持中等的速度。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我做了如是处理: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分析如下:“寻”、“问”、“移”、“添”、“回”、“开宴”、“呼”、“唤”等一系列动词,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忽闻琵琶声和急欲见到弹奏者的迫切心情。诗人运用想象(“欲语迟”)、夸张(“千呼万唤始出来”)和行动描写“犹抱琵琶半遮面”,精炼而又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此时矛盾复杂的心情。“寻”句,“移”句,“添”句,“千”句都应快读,以表达诗人的迫切心情。“欲语迟”、“半遮面”应用延长音,应慢读,以表示琵琶女的犹疑和顾虑。

二、读出韵律

分析音律,标出轻重音节来渲泄情感。古典诗词特别是格律诗,讲究押韵、平仄。诗人在创作作品时,情感带动着语音,流传千古的诗歌作品一定是恰当体现了音义的完美和谐,它的韵律,不但表现了诗中的感情,且能铢两悉称地曲达情绪的转变。

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呤留别》,老师范读后,引导学生确定韵脚的位置,通过分析韵脚的平仄声韵来体味诗歌的韵律。具体分析如下:诗歌首先是以鱼部的仄声韵字“睹”领起全文的,婉转的上声引起人们对天姥山的向往;接着以“城、倾”文部阳声韵有力呼出雄浑的天姥山;再转“月”韵入支部的“溪、啼、梯、鸡”,平声韵和入声韵的交互使用,平声韵表现诗人为路旁的美景迷恋不舍,入声韵又表示赶路的迫切:紧接以“巅、烟”承“瞑”韵,舒缓蓄势,以待仙境出现,仙境既出,则用“摧、开、台”上平五微韵,渐开浩荡景象;仙人再现和梦乍醒时均用下平七阳韵连承,既有诗人的惊奇欣羡的内心活动。又表现了仙境来之快却去之瞬,令诗人叹息不已;再以微部韵的“水”韵照应同用微部韵描写的仙境美景,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最后作者有阴声韵上平十三元的“颜”韵,尽吐心中的气闷,将诗歌推上了愤激的高潮。通过韵律分析就是把住了诗歌本身的“气脉”,诵读时的轻重缓急,作者的情绪流动不就了然于胸了吗?

古典诗词诵读的轻重音节的标识,一般是凝重鲜明、表明情感态度的词,需重读;而含蓄深刻、耐人寻味的句子则需轻读。如《琵琶行》中的第二诗段首句“寻声”应轻出,表示情节由此开端;“暗”字轻声,表示诗人尚存顾虑的心绪。而“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一帛”后三字应重读,一字一顿,有力地表现琵琶女用激昂雄壮乐曲进行束尾。同时还要注意停顿,调整语气长短等。如此才能体现诗歌的情感跌宕,摇曳多姿之美。

古人有言曰:“立象以尽意”,象即客观的物象,它是为表现思想感情服务的。而诗歌中的形象往往被注入了作者的浓郁的情思,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意象。丰富生动的意象经过诗人的妙笔,就会营造出种种令人心醉神迷意境。因此我们可以借助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尤其是意境来挖掘和感悟诗歌的美。

教学中固然要理解诗意,这当然包括对词义句意的解释梳理,但分析不能过于理性,否则就会流于琐碎,解掉诗歌的神韵。“倾国宜通体,谁来独赏眉?”要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必须保持诗歌意境的完整性。具体方法如下:

1.风景再造法。所谓风景再造,即学生根据作者的描述,动用自己已有的经验积累,启用自己的再造想象能力,用另一种方式展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写景抒情类的诗歌,可将其改成一则优美的散文,如王维的《过故人庄》,辛弃疾的《清平乐.茅檐低小》等。情节性强的诗歌可改成一出小短剧,如杜甫的《石壕吏》、乐府歌辞《陌上桑》等。

上一篇:室内空间设计范文 下一篇:税收体制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