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学习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2 04:17:55

审计学习论文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审计学教学模式研究实践案例

依据课程教学要求,结合授课对象特点,选取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可以有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审计学》课程作为经济管理学科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一般为相关专业三、四年级本科生开设,届时学生已学习过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并具一定的分析综合能力,这为笔者开展基于《审计学》课程的多样化教学模式提供保障。鉴于《审计学》教材涵盖审计理论与实务的内容设置,结合《审计学》课程教学特点,笔者尝试采用多样化教学模式开展相关章节的教学实践,即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型教学模式、案例型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审计学》课程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1、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研究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确定教学目标,即教师根据教学目标, 筛选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素材,构造特定情境, 向学生提出待研究范围, 引导学生发现并提出需探讨的问题;(2)设计研究过程,它是研究型教学中一项基本任务,借助目标分析掌握学生对给定研究主题能够做什么,以及达到何种程度;(3)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即在上述研究完成后,要求学生以课堂讨论或其他形式交流研究成果, 并对不同意见进行探讨,在该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到观点冲突等, 并作深入细致地思考。

2、《审计学》课程研究型教学实践

《审计学》课程开篇几章,理论性较强,仅只依靠教师讲授一种方式,难免会使学生有《审计学》课内容枯燥之感,不能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笔者对《审计学》课程第三章审计规范体系这章开展研究型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主题的设计思路如下:

2.1确定研究性学习主题和学习目标――审计规范体系的构成;

2.2设计教学活动过程。具体安排各环节应完成的研究任务和内容, 包括小组内分工、制定计划、搜集信息、形成结论、撰写报告、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研究成果――我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和美国审计规范体系构成对比;

2.3提供支持服务。介绍本章需要的学习材料, 包括硬软件技术、文字材料、网络资源及其他资源。

2.4确定评价的指导思想,设计和制定评价表。通过评价标准和评价指标, 规范、控制研究性学习的各个环节, 以实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教师预期的教学设计目的。

此外,授课过程中, 教师根据授课内容和学术界的热点、难点问题适当布置写作小论文。论文需要学生花一定时间去阅读和查询资料, 然后对资料进行整理, 再把自己的想法结合所查的资料写成论文。这种方法有利于学生锻炼阅读和写作能力,巩固所学知识。

二、《审计学》课程的实践型教学模式

1、实践型教学的界定

对于实践型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的生活化、情景化及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知识来源于实践,应用于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识的两次大飞跃,要发展学生思维,实践在其中有着决定性的意义。《审计学》课程设置应将本学科与学生的学习实践、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紧密结合,按照学生的实践整合课程体系,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是实践性人才。

2、《审计学》课程实践型教学实践

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有效的课堂实践平台,加深他们对会计专业知识的理解,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做到以下几点:

2.1构建课堂实践环境。课堂实践环境应主要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室的建设应仿照实际的工作环境、按照真实的工作过程需要来设计,要配备足够的设备及实践材料。会计实验室应具备电算会计应具备的软硬件环境,以及与会计、审计工作相关的其他物资环境。

2.2课堂实践教学方式。在多媒体教学中, 教师在演示和讲解基本理论的同时, 可以扫描大量的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 比较真实地再现审计实务过程,这就既避免了单一讲授理论的枯燥无味, 同时又满足了学生急于实践的心理。在安排学生观看了演示资料之后,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练。比如,在讲授审计工作底稿时,教材中介绍了工作底稿的种类及所包括的各项内容,我在讲课中展示了几种不同类型的真实的审计工作底稿,告诉学生在什么情况下填制,怎么填制,然后让他们动手填制,这样做学生就会感到直观实际,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2.3重视审计程序,重视实践环节。模拟操作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例如,模拟编写审计计划、审计报告,模拟会计报表审计等。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

三、《审计学》课程的案例型教学模式

1、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

案例型教学的基本流程包括:(1)教师准备案例。审计案例选择的难点主要在于如何选择那些既符合审计教学目标,又适合学生的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教师还可以选取与教材配套的审计案例录像带,使得案例教学更加栩栩如生,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浓;(2)学生准备案例。学生首先要仔细阅读案例,然后进行分析,还应进一步阅读和查找相关资料来支持自己的分析,并做分析笔记;(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先请一位同学说明案例,分析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然后请其他同学从不同角度分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学生可以分别从自身角度来剖析同一案例,阐述自己的看法,形成热烈的探讨问题的气氛。教师则努力把握和指导好案例讨论,要让学生成为案例讨论的主角,并注意掌握案例讨论的方向,使学生紧紧围绕着案例的主题;(4)分析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对各种见解进行评析,学生在充分讨论后,应根据自己的观点写出案例分析报告,对以前的分析与讨论作以总结,加深理解。

2、《审计学》课程案例型教学实践

案例教学应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要求教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率, 并充分利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生可以自由组合, 也可由教师指定小组对案例展开讨论, 以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 培养其职业判断能力、处理问题能力、团体协作能力等。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利用习题课等时间,专门进行审计案例的讲解,通过一些案例的讨论,侧重解决审计理论与实践结合问题。如教学中引入“安达信对世界通信的审计失败”案例,“安然事件”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然后总结分析审计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案例的讨论分析,轻松自由的讨论氛围中对审计独立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等重点、难点问题有较深的理解。

总之, 发展学生的审计实务技能、增加他们的审计实践经验, 弥补学生实践经验的缺乏,这是对传统审计教学进行改革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高校会计课程研究性课堂教学模式探析[J].中国地质教育, 2006 (1),117

[2]会计专业课堂实践性教学之我见[J] .消费导刊,2009(7),174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审计学》课程有机契合

【中图分类号】G847;F239

一、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资本市场的逐渐完善,社会对高层次审计人才的需求数量倍增及需求标准不断提高。而现有以知识灌输为主的审计学教学模式,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学习的激发,越来越不适应当今社会对审计学创新性人才的需求,促使我们进行《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教育部(2005)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2010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明确提出建设创新性国家,需要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创新性人才。党的十进一步明确提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可见,培养社会主义创新性人才成为高校改革的目标取向,而研究性教学成为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所谓研究性教学是以建构主义和人文主义理论为基础,由教师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引导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获取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研究性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致力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李冰等,2014),以具备更好的研究创新能力来适应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的需求。目前,研究性教学模式在理工类课程中应用得较为广泛,而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尚缺乏足够的研究和应用。为满足国家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在《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和应用研究性教学方式成为审计学教师在推动教学改革时亟待研究的一项现实课题。

二、研究性教学的发展历程

研究性教学思想,在中国最早可追溯至两千年前孔子倡导的“启发式教学”,在西方最早可追溯至雅典苏格拉底推行的‘助产术’式教学。在19世纪初期,德国教育家亚历山大?洪堡(Alexander vonHumboldt)就提出“教、学与研究三者相统一”的观点,认为大学教师的任务不是原来意义上的“教”,而是将科学融入其中,指导学生从事研究。美国教育学家梅滋(1965)指出,大学不仅传授知识,而且还教授研究。要求教师以教学引导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实现教学与科研的协同发展。美国教育家Ernerst Boyer(2000)提出研究性教学,在博耶委员会(Boyer)的推动下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相比,研究性教学具有问题性、探究性、过程性、创新性、自主性、开放性特点,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在引导和启发学生,通过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实践教师和学生的交互式探讨。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和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而且有利于高校审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性教学目标的实现。随着研究性教学理念的逐渐引入,为高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方式改革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也为提高《审计学》课程的教学效果开辟了重要路径。

三、《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及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由于《审计学》学科起步比较晚,发展还不完善,加上课程教学内容多、知识更新快,尤其是在执业过程中需要大量的审计职业判断。这些特点使其与研究性教学存在诸多契合点。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法运用于《审计学》课程,可为《审计学》课程的建设和审计实务搭建良好的平台。

(一)《审计学》课程的学科属性

审计学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逻辑性都较强的学科,是会计专业学的核心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以基础会计、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等多学科知识为基础,以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高素质的现代创新型审计人才为目标。《审计学》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和掌握,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些学生会产生厌学情绪。现行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既忽略了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交流,又挤压了学生的创新空间,导致无法满足社会对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的需要。要提高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改革现行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做到理论教学和研究性教学高度整合。其次,审计学课程的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三大领域,诸如环境审计、经理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等都是综合性的审计,而且审计学理论和实践仍处于发展变化之中,从性质上来看,审计学课程与其他相关课程诸如会计学相比存在较大的区别,主要采用逆向思维、质疑思维,它要解决的不仅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审计问题的能力,使其与社会需求相适应。

(二)《审计学》课程与研究性教学的有机契合

随着社会公众民主意识、权利意识的日益增强,审计在当今社会的政治治理、组织治理以及社会治理中发挥的作用日益突出。审计学的不断发展更是要求审计师主动学习、随机应变。由于研究性教学体现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与《审计学》课程存在诸多契合点。《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不是把学生都培养成开展审计学术研究的人才,而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研究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推动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向知识的主动学习者转变。特别是对于审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后大学时代的工作岗位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审计问题,而不是所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材上都能找到,这就要求学生拥有自主学习审计的能力。

1.审计学课程的隐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知识根据其可视程度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通过教师讲授,课堂课件的演示等方式传授给学生,而隐性知识存在于人的大脑中,难以用其他载体予以记载。《审计学》课程中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体会、经验等隐性知识,这些隐性特征决定了《审计学》课程既不像数学课程那样要求计算结果绝对的正确,也不像思想政治课程那样背背了事,例如审计意见类型中带强调事项的无保留意见与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和否定意见、保留意见和拒绝表示意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划分界限,需要审计人员运用职业判断,而且审计实务工作要求审计师能够针对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不同的经济业务,判断收集哪些审计证据、如何收集这些审计证据以及如何运用审计证据,以形成独立、客观、公允的审计意见。因此,在审计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计专业技能和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种能力仅仅依靠教师对审计学知识的教授是无法实现的,通过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探究审计学知识的积极性,提高学生未来从事审计工作的职业判断能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应变能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使学生终生受益。而且对于将来想继续深造的学生,这种创新能力的训练与培养可以使其快速适应研究生阶段的学习生活(李莉,2014),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审计方式因网络信息技术的运用而产生的变化,隐性知识将会逐渐增加。面对着稍纵即逝但又颇具价值的隐性知识(石爱中,2005),需要教师进行研究性教学和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和研究性学习所营造的共同研究,共同学习的方式是共享隐性知识的良好途径(韩洁、齐爱荣,2013)。

2.现代审计的深入发展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审计的受托责任、本质、使命、边界、方法以及内容在不断的演进,审计的受托责任已从最初的受托财务责任、受托管理责任发展到现在的受托社会责任;审计本质从最初的经济监督、经济控制发展到现在经济社会健康运行的“免疫系统”;审计的使命从严肃财经秩序(党的十三大)到健全宏观管理体制(党的十四大),到权力制约(党的十六大),到服务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七大)以及当前的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党的十)演进;审计边界从公共财政拓展至公共产品(靳思昌、张立民,2012);审计方法从最初的详细审计发展到以评价内部控制制度为基础的抽样审计,进而发展到现代的风险导向审计;审计内容从传统的财务审计扩展至预算审计、绩效审计、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诸多方面,内容不断丰富。这些演讲要求开展研究性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不仅掌握审计学的基本理论和分析方法,还要了解最新发展状态;不仅向学生传授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3.《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边缘性和综合性特征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由于《审计学》课程的经验性特征,审计实务界很难为各种各样的审计行为制定出详细的、具有普适性的、亘古不变的审计准则,而且已有的会计审计准则也仅是适应于一定业务、比较抽象,在运用时还需要审计师的经验去辅助,在确定是否符合准则时,还需要审计师的职业判断。《审计学》课程的边缘性特征,抽样审计是审计学和统计学相互渗透而形成的一门边缘性审计学分支;环境审计是审计学与环境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而形成的边缘性学科(石爱中,2005);《审计学》课程的综合性特征,经济责任审计是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而成的综合性审计类型。审计学的这些特性,加上审计学的内容从概念和结构到理论和方法体系时刻处于变化之中,要求我们不断地探索与研究,不断地总结经验、不断地完善审计学教学内容,提升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因而需要研究性教学。通过对《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毕业论文撰写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4.审计准则的易变性要求研究性审计教学

《审计学》课程与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审计准则联系紧密,一旦颁布新的准则或修订完善现有准则,《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就要发生相应的变化。现行的“准则+解释”审计学教学方式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迫切要求《审计学》课程进行相应的教学改革,以培养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审计人才。因此,开展《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促进教师掌握最新的准则变动信息,站在审计学理论研究的最前沿,及时将其转换为教学内容,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合到教学内容中去,将创新性思维传授给学生,以使《审计学》学术研究与《审计学》研究性教学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相得益彰。

四、《审计学》课程实施研究性教学的路径选择

传统教学方式下,教师教授的审计知识毕竟有限,只有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审计学》课程的能力、获取审计学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大学时代甚至后大学时代才可以受益。美国教育思想家吉尔曼指出,最高的教学质量只有在浓厚的研究环境中才能进行,最佳的训练只有在积极从事研究的教授们的指导下才有可能。因此,将研究性教学方式融入《审计学》课程教学,使得教学活动不仅仅讲授审计基本理论与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专业技能、审计实务操作,而是针对《审计学》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和学生的“研究性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引入科研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从科研的视角去学习审计,进行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学会独立学习和独立研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审计学》人才培养模式由“继承型”向“创新型”转变(姚瑞马,2014),有效应对未来社会审计工作岗位上层出不穷、千变万化的审计问题,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从而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创新型审计人才。

(一)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融入《审计学》课程的日常教学活动中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审计学》课程的兴趣,在每节审计学课之前向学生设置一些社会关注的审计热点问题,让学生借助互联网数据信息资源进行分析,在课堂教学中对其进行随堂讨论,在每节课结束之后布置相应的审计问题让学生思考(程罗根,2015),激发学生探索审计学问题的欲望与兴趣,引导学生用质疑的“审计思维方式”,让学生领会如何在错综复杂的现象中用审计职业判断发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从而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焕发生机,培养具备创新思维的优秀审计人才。《审计学》教师应将最前沿成果融入审计学课堂教学中,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审计实务知识,在一般的文献资料中不易查到的内容,结合审计教学传授给学生,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性思维(魏火艳,2009)。例如,对于“因拒绝政治交易,山西省一位优秀审计局长遭遇落选”这一案例,诱导学生对审计体制改革的探讨与研究。

(二)动态更新审计学教学内容

研究性教学要求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并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不断更新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以及教育思想,主动掌握学科的发展动态,在授课过程中结合授课内容,将学科前沿融入《审计学》教学内容中,开阔学生视野,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雅斯贝尔斯(1991)认为:“最好的研究者才是最优秀的教师,只有这样的研究者才能带领学生接触真正的求知过程乃至科学的精神。”在教学实践中,审计学教师除了讲授课本知识,还应加强与国家审计机关、会计师事务所、大中型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联系,积极开展审计研究工作,尝试将自己的学术研究成果、学科的最新发展以及审计学学术界相关的前沿成果梳理归纳后,以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让他们从中捕捉到最新的学术信息,以使教学内容跟上时代的步伐(孙伟龙,2004)。这样可以丰富《审计学》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审计学》课程研宄的热情,让学生在学习中更有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三)鼓励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培养科研能力

《审计学》教师在从事科研课题时,有计划地安排学生搜集资料、实地调研,甚至将学生纳入课题组,承担具体的研究任务。具体来讲,学生参与审计学科研课题研究:(1)能够较早地感受到科研气氛,调动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锻炼学生运用学到的审计学知识分析审计实务的能力,提升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2)能够提高学生的文献检索、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和论文撰写等基本科研素质,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3)能够带来新的思想火花,获得在传统教学方式中得不到的学习效果,帮助教师顺利完成科研课题研究。

(四)指导学生从事审计学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研究性学习课题是培养大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形式,也是实现师生良好性互动的有效方式。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申报研究性学习课题,并且在选题申报、资料收集、课题设计、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申请书撰写等方面予以指导(谭正航,2012)。其次,鼓励学生对课题独立思考和自由探索,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研究性学习课题不仅使学生了解知识表象,获得感性认识,而且融会贯通《审计学》知识中内含的本质和规律,形成研究性学习,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审计人才的需求。

(五)创建与《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相适应的教学评价

实施研究性教学必须建立与之适应的研究性教学评价。科学的研究性教学评价对教师的研究性教学和学生的研究性学习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式决定了《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应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从而推动学生探索学习《审计学》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创新型审计人才的培养。

1.从一元评价主体向多元评价主体转变

传统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主体是一元的,教师拥有教学评价的绝对主动权,也是教学评价中唯一具有评价学生能力的主体。而作为被评价对象的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评价结果。为满足《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需要,应构建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使各个评价主体都从自己的视角来评价学生,客观的反映学生《审计学》课程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培训的质量,从而全面、客观、公正的评价学生。

2.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

目前的《审计学》课程教学评价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而研究性教学以能力导向评价为主。因此,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考核,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避免高分低能的现象。能力导向的《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内容具体包括:审计学理论知识的掌握与运用情况、审计发现问题能力、审计职业判断能力、审计团队协作能力、审计工作底稿的分析归纳能力、审计报告的撰写能力、审计创新能力等。在评价内容上既评价课堂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评价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表现。通过从知识导向为主向能力导向为主转变,将枯燥乏味的“审计数字人”变为通晓古今,纵览内外的“审计文化人”,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审计实务能力强、职业发展潜力大、就业范围广。

3.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

目前《审计学》课程考核评价主要是结果评价,通常以学生期末书面考试成绩作为评价的主要依据甚至是唯一依据。即往往是“一卷定优劣”。这种评定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在书本知识和课堂笔记的掌握上,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操作能力,不利于全面评价学生的成绩。从教师的视角看,《审计学》教学过程是动态的,只有进行动态的过程评价,才能客观评价学生的学习行为,从学生视角看,审计学认知和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动态过程,相对应的评价也应是一个过程性的评价。因此,在《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中,构建从“结果评价为主”向“过程评价为主”转变(黄文艳,2015)。过程性评价主要评价学生的研究态度、研究能力等,具体来讲,将学生的平时课堂发言、课程论文、审计创新能力等给予评价、期末考试试卷以审计分析、审计实务与创新题为主的方式,让学生摒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来反映学生的综合能力,激励学生树立学习《审计学》课程的信心。在评价结果上,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出明确结论,又给学生指明发展方向。

五、研究结论

《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成功实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师生共同探索《审计学》课程的求知过程。在《审计学》课程教学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审计创新能力为核心,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协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形成良好的《审计学》课程研究性学习氛围和良性互动,实现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为创新性审计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李冰,王海英,范宇红,姜滨玲. C++与数据结构课程研究性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暨理事工作会议,2014-12-21

[2]Jone Theodore Merz.A History of European Scientific Thought in the Nineteenth Century [M].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s,1965:167.

[3]博耶研究型大学本科生教育委员会.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J].教育参考资料,2000(19): 23-45.

[4]李莉.研究性教学在高级财务会计课程的应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4年7月

[5]石爱中.审计学的学科属性及其教学要求[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5年7月

[6]韩洁,齐爱荣.研究性教学模式在影视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年12月

[7]靳思昌,张立民.国家审计边界的定位:公共产品供给主体演进视角的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2.04:10-18.

[8]姚瑞马.加强审计学课程研究性教学的策略[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年第21期

[9]程罗根.遗传学研究性教学示范课程的实践与体会[J].课程教育研究,2015年2月上旬刊

[10]魏火艳.财务会计课程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构建[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3期

[11]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上海:生活・图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2.

[12]孙伟龙.离核套计专业审计教学改革初探[J].财会通讯・学术2004年第7期

[13]杨华.大学数学研究性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第09期

[14]谭正航.《经济法学》研究性教学与学习互动机制构建论[J].民族论坛,2012年第12期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屈方方会长在座谈会上说,近年来,陕西省审计科研工作和学术交流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从服务审计工作大局出发,抓住审计发展中的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深入探讨审计科学发展的方法路子,审计科研和学术交流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一是突出实践与创新,确立科学的审计科研理念和思路。陕西省审计学会结合陕西审计工作实际,立足于“三个着眼”即:着眼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西部强省目标,抓好综合性问题的研究;着眼审计工作的发展趋向,抓好前瞻性问题、规律性问题的研究;着眼陕西省审计厅工作实际,着重抓好实用性问题的研究。采取“短平快”的研究方式,集中力量对一些重难点问题实施攻关,为审计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思路和办法。二是高标准入手,认真组织审计科研和成果转化工作。陕西省审计学会注重把握审计工作的发展规律,始终把理论研究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抓住重大课题、集中优势力量开展理论研究,在研究深层次问题中力求创新和突破,将科研成果作为审计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并指导审计实践,不断推动审计事业发展。三是多措并举,灵活多样地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陕西省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之际,编辑出版了《纪念陕西省审计机关成立25周年审计论文集》,论文集是陕西省审计工作者积极探索、大胆实践审计的结晶,反映了陕西省在审计各个领域发展的水平。连续两年举办了“全省青年审计论坛”,还向全省青年审计工作者发出了《倡议书》,对审计机关形成讲学习、重理论的好风气及建设学习型机关起到了较强的推动作用。四是切实改进工作,不断探索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路子。坚持内部力量与社会力量相结合,通过科学搭配、优势互补、实现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的有机统一;坚持理论研究与审计实践相结合,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坚持学术交流与成果转化相结合,根据审计工作需要,不定期组织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探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

徐宗一副厅长着重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和提高审计理论研究工作等几个方面做了发言。他强调,审计理论研究要站在国际、国内政治社会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要立足于国情、省情,把握好审计工作发展规律和趋势,围绕审计工作中心,要研究审计环境和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对审计工作的需求,不断创新审计理论研究的方式方法,加强审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以科研创新推进审计科学发展。

王志高总审计师以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审计工作的影响为切入点,围绕审计工作发展趋势和特点,着重提出审计工作发展要不断适应审计工作环境,进一步强化审计“免疫系统”功效、审计为宏观调控服务、审计业务管理、审计应对突发事件、审计环境对政府审计的影响与内在需求、审计惩防体系建设、经济案件线索审计、政府绩效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以及信息化审计等方面的研究。

侯兴国副会长兼秘书长从陕西省审计学会的主要做法及工作特点等方面做了汇报。陕西省审计学会积极组织科研力量参与审计署课题的投标工作,围绕中标课题和审计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认真开展学术交流活动。积极参加审计署、中国审计学会开展的“审计免疫功能研究”、“国家审计在应对金融危机中的作用”、“政府审计与国家经济安全”、“外资项目绩效审计”等专题研讨会,提交了一些较高质量的论文,并分别编入到各专项研讨会论文集中,扩大了陕西审计科研工作的影响。围绕审计工作中心,对如何深化审计理论研究,从组织管理,方式方法、制度措施、宣传推广和成果转化等方面提出了有效的思路,同时也向中国审计学会提出了建议,希望立项课题更多地倾向于实务性,继续做好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活动,进一步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作用。其他参会代表也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国审计学会工作提出了好的建议。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内容。现代审计教育必须以社会对审计需求的发展为导向,注重学生专业胜任能力的培养,课程设置要综合考虑学科发展、专业设置、外部环境等因素,要体现审计学科综合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既要有宽阔的视野,又要站在学术的前沿,突出体现现代审计对信息技术的需要。课堂教学过程中应随时关注审计领域的发展动态,紧跟当前审计理论与实务发展的步伐,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及时补充新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并适当引入具有创新性、前瞻性的课程。审计学专业教学内容应包含审计基础理论、审计技术与方法、审计实务等方面,以及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这三大主体审计的内容、方法和程序,适度地融入管理审计、绩效审计、工程审计、计算机审计、环境审计等内容。

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的结构。结合我院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设计了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课、实践环节三大板块的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通识教育课和专业课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通识教育必修课主要按照教育部有关规定设置,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通识基础课(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应用文写作、大学英语、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程序设计(VF)、大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等),以及体育、军事理论课程、形势与政策、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大学生学习与心理指导等课程。通识教育选修课按人文素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素养教育、健康教育、创新创业实践教育6大模块设置,学生每学期至少选修1门课程,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专业课遵循“先基础,后主干”“、先理论,后实务”的顺序,设置为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三部分。由于审计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熟悉会计专业知识,掌握计算机、法律、经济管理等相关知识,为此我们设计的审计学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包括会计学基础、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财务管理、宏观经济学、市场营销共计9门课程。审计学专业的专业主干课包括财务会计、财经基本技能、高级财务会计、审计学基础、金融学、会计模拟实训、税法、审计实务、会计软件应用、成本会计、金融企业会计、计算机辅助审计、投资学共计13门课程。其中,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投资学等课程是结合我院金融行业背景而设置的课程,不仅体现了行业差异性对审计工作的要求,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我院审计学专业的办学特色。审计学专业课程体系还应体现各个行业对审计人才的不同要求。为此我们设置了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内部审计、政府审计、金融审计、审计案例分析、审计英语、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等专业选修课。学生可根据个人的兴趣志向以及就业方向,采取“三选一”的方式,从12门专业选修课程中选修4门,学有余力者可以多选。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由课内实践(实验、上机等)、校外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社会调查、军训等项目构成。实践教学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要形式,应该贯穿于审计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

审计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我院审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形式:①审计实验。为配合审计学专业的课堂教学,我院在校内建设了手工和电算两个审计实验室。手工实验室主要用于训练审计程序、方法等内容。实验时,学生每人领取一份用档案盒存放的模拟企业账套资料(以前做会计模拟实验时形成),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制定审计方案、实施抽样审计、形成审计工作底稿、出具审计报告等一系列手工操作。电算实验室配备了专业的审计软件,学生借助于模拟的数据资料开展社会审计及企业内部审计,提高计算机辅助审计的实际操作能力。②案例教学。实施案例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对审计社会责任的感性认识,是培养审计学专业学生实务技能的重要手段。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弥补教材的不足,有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③审计实习。审计实习通常在校外进行,使学生通过接触社会,深入地了解审计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最终实现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综合考虑各审计机关、各单位审计部门和社会审计机构的特点,我们认为实习基地主要应建在会计师事务所,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能够接触到各行各业、各种各样的审计业务,可以尽早熟悉将来可能承担的审计工作。

本文作者:刘东辉盛永志作者单位:哈尔滨金融学院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第一条适用范围

本资格条件适用于我省从事审计专业工作的在职在岗审计专业人员。

第二条思想政治条件

遵守国家法律和法规,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任现职期间,考核称职(合格)以上。

任现职期间,出现如下情况之一,在规定年限上延迟申报:

(一)年度考核基本称职及以下或受单位通报批评者,延迟1年申报。

(二)受记过以上处分或已定性为技术责任事故的直接责任者,延迟2年申报。

(三)弄虚作假,伪造学历、资历,剽窃他人成果者,延迟3年申报。

第三条学历、资历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获博士学位,职得审计师资格后,受聘审计师职务2年以上。

(二)获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或学士以上学位,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受聘审计师职务5年以上。

(三)大学专科毕业,从事财经、审计工作20年以上,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受聘审计师职务5年以上。

(四)虽不具备上述学历,但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受聘审计师职务5年以上;或具备上述学历,取得审计师资格后,受聘审计师职务3年以上。任现职期间,并具备下列条件的1和2、或1和3:

1.主持的系统或行业性大中型审计项目中,有3项以上在省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5项以上在地级市审计项目评选中评为优秀审计项目,并被上级主管部门认可。

2.公开出版独立完成的财经类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1部。

3.在全国性财经类学术刊物发表独立完成原学术论文3篇,其中有1篇获得全国审计学会论文评选二待奖以上或省审计学会论文评选一等奖。

第四条外语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或全省统一命题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二)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可免试外语:

1.获得博士学位。

2.任现职期间公派出国留学或工作,出国前通过国家出国人员外语水平考试,并在国外学习或工作1年以上。

第五条继续教育条件

任现职期间,按照《广东省科学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的要求,结合实际专业工作需要,参加以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法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达到所规定的要求,并提交完成继续教育的有效证明。

第六条专业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

(一)能力条件

1.能熟练运用审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解决审计专业领域内重要和关键的疑难问题,保证实现审计目标。

2.能针对审计工作发展的新形势,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审计工作重点、方式与方法。

3.能解决审计工作与其它工作配合、协调中的重大问题。

4.具有组织、指导审计师学习审计业务,考核其业务工作的能力。

5.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在审计工作中能利用计算机完成有关数据、资料的惧、处理和分析工作。

(二)专业工作经历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担任5次以上大中型审计项目(含市级以上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审计项目、大中型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应其他经济单位审计项目)的主审。

2.组织实施市以上待业性审计或审计调查3项以上;或承担重大专案审计工作3次以上,为案件处理,审理提供了准确依据。

3.主持承担大中型或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或事业单位及相应其它经济单位,下同)审计查证业务10项以上。、

4.主持或承担由省以上审计机关、审计科研机构和审计学术团体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3项以上。

第七条业绩成果条件

任现职期间,具备下列业绩成果条件之一:

(一)国家、省(部)级科技成果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或市(厅)级科技成果一、二等奖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二)主持和承担的大中型审计项目,有1项以上在省以上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或有3项以上在市级审计项目评选中,被评为优秀审计项目。

(三)组织实施待业性审计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具有典型性或预见性,提出的建议对待业有指导意义,被省(部)审计机关或有关主管部门采用。

(四)主持制定过一个待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规范、审计制度、审计办法和审计发展长远规划,并经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五)通过审计提出的建议、措施,得到被审计单位或其主管部门采纳,为改善内部控制、提高经济效益起到重要作用。

(六)承担的重大专案审计工作,定性准确,结论正确,作为案件审理的重要依据和案例典范。

(七)积极开拓社会审计新领域,在主持或承办的审计查证、咨询服务业务活动中,所提建议被委托单位或有关部门采纳,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八)在主持一个待业或一个大中型企业的审计工作期间,创造过先进的审计工作方法或经验,被省(部)级以上业务主管部门认可,并经审计机关确认有推广价值。

(九)主持和承担由市级以上审计机关或省级以上审计科研机构下达的审计科研课题,在理论上有春联树审计工作具有指导意义,其成果经同行专家鉴定,被认为具有国内较高水平。

第八条论文、著作条件

任现职期间,公开发表出版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者),撰写专项技术分析报告或专项研究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一)出版专著1部以及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上1篇。

(二)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2篇。

(三)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1篇,以及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2篇或在省级学术会议宣读并获奖的论文2篇。

(四)在省级以上专业刊物1篇,以及撰写有较高水平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2篇或有较高水平的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报告2篇。

第九条附则

(一)符合上述条件,提交第二、三、四、五、六、七、八条规定的材料者,可申报高级审计师资格,并按规定程序送评。否则,各级人事(职改)部门不予受理,评委会不予评审。

(二)本资格条件有关词语或概念的特定解释:

1.凡贯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如“称职以上”含“称职”,“2年以上”含“2年”。

2.“市”是指地级以上市,含地级市。

3.“主审”、“主持和承担”审计项目者,是指担任审计组组长或副组长。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三维整合;审计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6-0274-02

审计学课程专业性和实践性强,与会计、法律、统计等相关知识联系密切,需要理论指导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审计学课程内容条块分割,概念较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审计课程抽象、深奥,不易理解,从事审计教学的教师也感到难以将审计学课程讲得深入浅出。通过改革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融会贯通地理解和掌握审计知识。该项研究提出了基于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综合模拟实验的三维整合审计学教学模式。

一、审计学教学模式现状分析

1.课程设置重复,缺乏逻辑性。审计学课程设置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部分章节内容重复。有的学校根据审计主体性质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审计、外部审计和鉴证审计等;有的学校根据特殊行业不同设置课程,如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等。这些课程之间和章节内容也存在重叠现象,课程内容条块分割,各章节前后没有连贯的逻辑关系。若教师在教学时不考虑课程间的联系与渗透,盲目地为课时而讲授,则会出现教学内容重复、审计知识不系统等问题。为此,应科学设置课程,选择合适的教材因材施教,将国家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进行有机结合起,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审计知识。

2.教学内容多,缺乏内在衔接性。审计学教学分理论和实务两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知识和理论性不强或拓展性知识;实务部分以审计实务的四个循环和货币资金审计为主线,审计终结阶段出具审计报告,部分院校增加了验资和经济效益审计等内容。审计学教学内容多,实务部分与理论部分缺乏衔接性,使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相脱离。如何进行理论知识与实务部分衔接,尤为重要。例如,在购货与付款循环的实务部分讲解时,应与审计方法中的存货监盘有机结合,并辅之审计工作底稿,使理论知识和实践有机结合。

3.审计理论和术语晦涩,缺乏明晰性。审计理论内容会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与乏味,有些理论术语晦涩,如日期截止目标、机械性准确、重要性、合理保证和认定等。单纯从字面看,这些术语很生僻,加之其定义或含义多数是从英文的复合句中翻译过来的,其语言表达和逻辑关系不通俗。因此需要教师在讲授时,应结合案例等方式深入浅出地揭示其真实含义。

4.审计教学方法单一,学生缺乏学习主动性。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加之对审计学的内容感到抽象、空洞,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影响了教学的实效性,教学方法犹如纸上谈兵,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教学过程中应利用实物、录音、图片、教学软件等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设备,使教学形象直观,并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使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5.审计理论与实践脱节,缺乏操作性。审计学偏重于实践,但目前教学过程中纯理论讲解较多,缺乏实践性和可操作性,造成思维模式呆板与审计实务判断灵活性相背离。由于审计原始资料的隐密性,致使实践教学资料缺乏,对审计工作只停流在感性认识上。部分学校试图从案例教学入手,改变理论与实践脱节的问题,但仅依靠案例教学,还不足以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过渡。教学过程中缺少与实务接轨的模拟实验和模拟工作底稿,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

二、构建基于三维整合的审计学教学模式

为改变现行审计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笔者通过多年的审计教学经验,提出一种新的审计教学方案——三维整合审计教学模式,即从课程体系整合、审计案例教学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三个层面,改变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

1.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整合审计学课程内容,将审计理论运用于审计工作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审计学课程体系整合过程中,应力求精简与实用,注意各相关专业课程之间的安排搭配,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审计理论知识和审计技能。(1)审计学课程内容包括审计学基本理论、审计程序和技术以及业务循环审计实务三方面。教学过程中,应正确地选择和应用审计实务中审查技术和方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对课程内容进行设计,使学生学到系统、实用的知识。例如,在销售与收款业务循环审计实务的学习中,与审计基本理论中的函证法紧密结合,使学生深入理解函证审计方法与技术。(2)相关专业课程的结合,注重专业课程之间的综合,让学生从审计的角度将财务管理、统计和税法等相关知识有机结合,引导学生运用已获取的相关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3)对其他专业相关知识的融合,注重学科之间的结合,在获取知识、重组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多维思维方式,形成综合运用知识、发现问题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审计业务的实际操作能力。(4)将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其审查技巧作为补充。如在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的讲授过程中,教师应结合主营业务收入审计中的主要风险领域进行错弊的归结,结合主营业务收入的各种错弊表现形式,进行审计技巧的讲解和分析。适当补充财务报表主要项目的会计错弊表现形式及审查技巧,从实战角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实现审计课程的全方位整合。

2.审计案例教学。运用审计案例教学,以审计案例的情节为线索,使学生进入审计工作的“现场”,即由理论讲述向审计案例的剖析与理论描述相结合转变。通过案例教学,传授审计相关知识。审计案例教学法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及综合能力。审计案例教学形式包括三种:(1)审计实务案例。该种案例大多以审计的业务内容为主,具体的业务调整居多;(2)审计典型案例。以国内外典型审计案例为主,将审计理论融于审计案例之中,通过审计案例的讲授、分析与讨论,对审计知识进行深入剖析;(3)理论教学与典型案例相结合。结合审计理论讲解来分析案例,再进行审计案例的相关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开设审计理论课之后单独开设审计案例研究课程,侧重点略有不同,《审计案例研究》的案例通常选取典型的审计案例或业务案例,分课堂教师引导案例、课堂学生讨论案例和课后学生分析案例。教师应在案例分析中提出具有研究性质的问题,引导学生针对某一案例或专题进行深入思考,拓宽思路,让学生扮演积极主动的角色。教师可让学生投入到事先精心设计的案例讨论中,通过学生运用审计学基本理论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3.审计模拟综合实验。审计模拟综合实验能增强审计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综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但要注意知识点的衔接,尽量避免知识的交叉和重复。审计模拟实验的形式很多,可通过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校内模拟仿真实习、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和校外实习基地培训等形式完成。(1)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针对理论教学的讲授内容,将审计知识分为若干个项目,准备审计专用的各种工作底稿和材料,与学生共同建立审计模拟工作室。在工作室里,可有针对性地选取某个项目进行实际操作。例如,理论教学中进行现金监盘审计时,可选择货币资金审计项目的专项资料,在工作室里与学生共同填写现金盘点表,完成现金审计的全部审计资料,提高学生对货币资金审计的能力。(2)校内模拟仿真实习。为突出直观教学,进行校内审计模拟仿真实习。以一家公司某年度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主线,使用账、证、表等实务会计资料,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设置工作岗位,进行情境操作,真实再现财务报表审计的整个过程,包括接受审计委托、制订审计计划、符合性测试、实质性测试和出具审计报告等。各小组在模拟实习中演示、说明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处理意见等,由教师根据评分标准确定考核成绩。实习结束学生须提交审计报告和一套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3)计算机审计模拟实验。该实验需要在审计软件的支持下进行,审计软件会事先准备一套仿真模拟电算化会计核算资料,按照审计软件的操作步骤,学生进行计算机模拟审计业务的全部流程,其内容与手工模拟仿真实习基本相同。(4)建立校外实习基地。与有业务需要的企业或会计师事务所联系,建立实训、实习基地,让学生轮流深入企业进行审计工作。建议学校注册成立一个会计师事务所,解决部分学生的实习问题,教师可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周密安排、管理和指导。由于学生的实习审计的分工不同,实习成绩可通过知识应用能力、个人修养、动态的考核和实习报告等决定,其中知识应用能力包括综合能力、实习完成情况、审计小组会议表现情况等,分值占50%;个人修养包括出勤率、师生交流互动、精神面貌、言语方式、行为礼貌等,分值占30%;动态考核方式可通过口试、社会调查、论文、报告、设计规划等完成,分值占20%。

参考文献:

[1] 陈风霞.高等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96-98.

[2] 倪敏,黄芳.审计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财会通讯,2009,(7):53-55.

[3] 徐绍祥,王丽.基于会计教育目标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84-87.

[4] 王俊豪.审计教学中的研究性教学方法探讨[J].会计之友,2008,(4):70-72.

[5] 张家杰.基于新准则体系的高校审计教学问题研究[J].财会通讯,2009,(8):154-56.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7篇

2005年,国务院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等必须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的问题写进了中央文件,从根本上肯定了实验教学工作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随后,国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表明国家对于实验教学问题已从一般号召阶段进入到实际操作阶段和检验阶段。按照这一指导思想和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应该是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及社会中介组织从事会计、审计实务、理财工作和其他相关经济管理工作,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为此,审计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系统工程。在审计专业教学中,教师如何将抽象的审计基本理论与实务操作通过仿真的实践性环节来实现理论到实务的过渡是关键环节。

笔者在2006年-2007年间对我院会计系4000多在校生进行了审计教学效果的跟踪调查,调查中发现,有62%的学生认为审计课理论多而抽象,难于理解;48%的学生认为理解了,但不知如何运用,只有6.3%的学生认为审计课还算好理解,也有一定的兴趣。与此同时,在对当年应届会计、审计专业毕业生的问卷调查中发现,60%学生的理想是考取注册会计师,其中又有70%的学生不知道如何编制审计工作底稿,甚至忘记什么是审计工作底稿,知识的“返生”程度高达82%。为什么大部分学生会觉得审计课“难懂、难学、易忘”呢?剖析其主要的原因是:目前的审计教学方式普遍采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这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法,最终导致课堂传输的信息量过少,严重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尽管不少老师使出“浑身解数”,大量采用案例教学,短时间内确实也调动了部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积极性,但随着考试的结束,留在记忆中的东西也越来越少;再者,由于案例分析的知识点较为分散,不能综合化与系统化,学生也只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在审计学科中的简单应用,很难从总体上领会审计工作的精髓所在。

因此,在审计学原理与实务这门“技巧性”相当强的学科中,技巧的培养,更需要对知识的应用、发挥和创新。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对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对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的培养,对高校审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的模式设计

目前,随着国家对学科专业设置的改革,审计基本被纳入了“大会计”专业教育的范畴(除了南京审计学院),各院校的审计专业均从属于会计学科。因此,在“大会计”的观念下,各大高校普遍重视的是会计模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开发,审计专业的实践教学都是在“大会计”架构下进行的,其模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审计实验课做一套会计模拟账;另一种是查一套会计账,出一份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这种就会计教审计的理念,最终又回到了“灌输”,只不过把教室换成了实验室。笔者经过长期的审计教学与实践探讨,认为审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模式可以这样设计:

(一)围绕《会计学》、《审计学》和《财务审计》专业主干课程,开设“三个阶段”的实习

1.课程实习。属于初级阶段的实习,指在《会计学》、《审计学》课程的教学中,安排期末一周进入实验室,模拟企业会计的账务处理过程,编制一套简单的财务报表,进而模拟审计人员编制一个业务循环的审计工作底稿,使学生身临其境,理解“什么是审计?审计是干什么的?”

2.学年实习。属于中级阶段的实习,一般安排在三年级学完《财务审计》课程后,进入实验室的实习时间为期末两周,要求学生完成销售与收款、购货与付款、生产循环、筹资与投资等交易循环审计工作底稿的编制,出具一份审计报告,体会“审计是怎么干的?”,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由学校或专业教师安排,让学生到会计师事务所参观学习,进一步增强感性认识,培养其专业兴趣。

3.毕业综合模拟实习。属于高级阶段的实习,也可称为专业实习,安排在四年级最后一个学期,实习时间为四周。要求学生在实验室模拟审计活动的全过程,能够独立完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阶段的工作,并发表恰当的审计意见。

(二)围绕审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开展“七个方面”的实验教学活动

1.演示教学。这是一种通过幻灯、电视录像、多媒体教学软件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和解说审计实务操作过程的实践性教学形式。一般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结合运用,以帮助学生对所学(或即将学)的知识建立感性认识,大大提高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和可理解性,提高教学效果。

2.案例教学。这是一种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围绕某教学案例,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推理,提出解决方案,并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进行探讨、交流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3.实务界专家讲座。这是一种“现身教学”法,要求学校经常与实务界保持联系,聘请实务界高端的会计人才和审计专家来校讲课,以提高本专业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4.校内模拟实习。这是一种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以被审计单位——企业基本财务活动以及背景资料为基础,模拟审计人员进行相关的鉴证业务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内模拟实习的关键是实习资料的仿真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以及对模拟实习的指导和考核。校内模拟实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根据审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进行实务操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校外专业实习。这是一种直接让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跟班参加审计工作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校外实习基地可以是会计师事务所和政府审计部门。校外实习一般属岗前练兵,是教学环节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综合性实习,其实习内容涉及广,包括财务管理、会计核算、审计、税收、金融等诸方面的业务。通过校外实习,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等。校外实习的目的主要是对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锻炼和培养。

6.社会调查。这是一种利用假期或校外实习机会或特定安排一定时间开展多种形式的专题调查、并撰写专题报告的实践性教学形式。

7.撰写论文。包括中期论文(学年论文)撰写和毕业论文撰写与答辩。这是一种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开展学术研究的实践性教学形式。撰写论文实际上是一个对知识获取、信息选择的过程,即综合知识、综合技能运用和发挥的过程。

三、审计专业实验教学环节的设计

就一般院校审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而言,以培养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具有较高综合素质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实务操作(应用)型为主的审计专业人才为基本目标,在培养规格中突出“强实践、善实务、能创新”的要求,因此,在专业教学计划中对实践性教学环节内容体系的设计,可以这样安排:(1)一些课程在教学计划中规定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内容和时间(即期末一周的课程实习);(2)本专业主要专业方向与特色课中,每门课程必须安排至少一个综合性案例作为教学内容,实施案例教学法;(3)第四学期末,相关会计课程安排为期两周的会计专业实验;(4)第六学期末,安排为期二周的财务审计手工模拟实习;(5)第八学期,安排前四周的审计综合模拟实习;(6)后十二周为毕业论文的写作与答辩;(7)从第三学期开始,安排由专业课教师担任导师的“导师制”;(8)从第五学期开始安排实行校内校外的“双导师制”指导制度;(9)暑期社会实践。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1.为了优化审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使学生在专业理论学习过程中就能接触实际、熟悉实务、加强实践,审计专业学生必须在第八学期进行为期4周的综合模拟实习。

2.通过审计综合模拟实习,要求学生能够把在此前学过的本专业课程的知识串连起来,从感性上理解审计中若干交易循环的实务做法,更深入地了解和学会如何利用审计专业知识去分析、判断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采取的实习方式

模拟实习可以采取校内实习或者校外现场实习,或者两种形式相结合的方式。

校内实习统一使用在账务处理方面内含一定问题的制造企业的财务资料及其相关信息等资料,由学生自行成立“审计小组”,以审计小组为单位,分别采用手工和电算化手段完成对企业的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要求每组在各岗位的分工合作下共同完成年报审计工作。

现场实习将由学生到“双导师制”下的校外实习单位,在校外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审计活动的实习。

(三)科学安排实习进程

实习时间共4周28天时间。

在校内实习,用3天时间成立审计小组,发放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指导教师做前期指导,然后由学生自己动手进行为期25天的模拟审计;最后2天由指导教师组织学生总结审计模拟实践训练的体会和建议,撰写并提交实验报告。新晨

校外现场实习由学生提前1个月与校外指导教师定好实习项目,一般选用实习单位具体的审计项目,可以是已经完成的审计项目,也可以是正在进行的审计项目,让学生凭自己的学识独立设计审计总体方案和具体方案,时间不得少于7天。

(四)成绩评定

综合模拟实习的成绩,根据实习学生所完成的审计工作底稿和电算化审计过程及结果的规范性和准确性、实习报告的内容以及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综合评定,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共五个档次确定成绩。

审计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像会计专业那样具有较稳定的内容体系和方法体系,其工作性质也更具有复杂性和挑战性,所以审计专业的实验教学模式和教学环节的具体设计,还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审计模拟实验教学是审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应用完善了审计学科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端会计与审计人才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需要进行不断的探索,认真研究解决。

【参考文献】

[1]潘颖.《对审计教学的几点思考》.Zz66免费论文资源网.

[2]边建明,李君.《会计与审计实验教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5).

[3]高圣荣,陈力生.《新编审计模拟实习》.立信会计出版社,2007,(2).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8篇

屈方方会长的讲话分三个部分。

一、突出实践与创新,不断推出审计理论研究新成果。审计理论研究是审计工作的组成部分和重要基础。我们在充分肯定审计理论研究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要正视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不紧、理论滞后于实践、前瞻性不强等问题。在当前社会转型、经济转轨的关键时期,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给审计理论研究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从省厅到学会对此要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努力改进自身工作,积极主动地担当起推进审计理论创新的重任。《中国审计学会2010至2014年审计理论研究规划》明确了今后五年审计理论研究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指导原则、主要任务和采取的主要措施,方向性、指导性、操作性都非常强。我们要围绕这个规划,突出实践和创新两大特点,制定自己的研究规划。要抓住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要着重关注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比如审计如何推进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改革,推进建立统一、完整的财政预算,推进完善公共财政体系、预警和防范财政风险等,如何推进审计事业自身的科学发展等,认真规划课题,认真组织实施,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推出理论研究成果并搞好成果的转化运用,努力把我省审计理论研究工作推向新的高度。

审计学会的基本理论研究,需要用宏观视野和历史眼光去审视、研究审计工作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围绕我国、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客观需要,学习借鉴各地乃至国外审计实践经验和理论成果,力争跻身于审计理论研究的前沿,加快形成科学的审计思路、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推动审计工作实践创新,缩小我省审计工作与发达地区审计工作的差距。同时,要认真研究和把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在陕西特定的省情环境条件下,如何加强和深化审计工作、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规律,从而进一步形成指导我省审计事业科学发展的思路、规划、措施和方法体系,并在实践中反复检验、完善和提高,推进审计工作的不断改进与创新。比如,政府绩效审计、资源生态环境审计、重大事项重大项目跟踪审计和促进财政体制深化改革等这样一些具有前瞻性、探索性的重大课题,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需要我们首先从其基本理论上搞清,研究其内在规律,进一步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这两年,省审计学会针对审计工作实际,采取“短平快”的研究方式,集中力量对一些重难点问题实施攻关,为审计业务工作的有效开展提供了思路和办法,效果较为明显。今后,要继续坚持从省级学会的实际出发,突出以审计实务为重点,加强理论研究。比如,全国和全省审计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构建财政审计大格局、加大投资审计力度和审计业务管理创新等重大任务,涉及大量需要深入认识、研究、探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要从各自审计实践和层级特点出发,不断总结新鲜经验,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和建议。比如,审计如何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建设性作用;如何揭示当地财政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如何形成系统科学的审计管理体系和质量控制体系;如何更好地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如何有效开展跟踪审计、环境审计;如何在审计中发现重大案件线索;如何加大审计整改工作力度等等;都需要审计学会在今后的科研活动中予以关注。

二、切实改进工作,不断探索审计理论研究的方法路子。我省审计工作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专业化程度较高、业务能力较强的审计人才。近年来,随着审计事业不断深化和要求不断提高,这批应用型骨干人才在审计理论和方法研究、创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我省高校和科研机构集中,人才济济,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审计和相关学科有不少享誉内外乃至全国的专家学者,参与全国性和省内审计理论研究课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领军作用。实践一再表明,开展审计理论研究,既需要实践经验丰富的审计一线人员,更需要理论功底扎实、研究能力强的专家学者。审计学会要把这两支重要力量紧密联系起来,通过科学搭配、优势互补,实现理论研究和审计实践的有机统一,使形成的研究成果达到高质量、上水平,经得起时间和实践的检验。

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源泉,审计理论是对审计实践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反过来接受实践的检验并指导审计实践。理论研究过程中,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要为课题组成员提供条件深入审计一线,搞好调查研究,从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索规律、寻求对策,增强理论研究的针对性。开展实务性理论研究,需要有丰富的审计实际工作经验,或是通过参与具体审计过程来积累第一手资料,这样开展研究才有真实性,才能为审计工作提供准确依据。学会要为审计机关外部的专家学者及时提供审计实务中形成的资料,为他们掌握实践动态、把握工作脉络创造条件。要注意引导、培养年轻审计干部积极参与审计理论研究,近年来进入机关的年轻干部具有比较扎实的专业基础,也逐步积累了审计一线实践经验,要重视发挥这些年轻同志在审计理论和学术研究中的作用。这两年学会举办的青年审计干部论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要结合学习型机关建设等,力争从中发现一批与审计实践紧密结合的理论骨干人才。今后,要结合审计工作需要,适时组织召开专题理论研讨会或学术交流会,探讨审计工作中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并注重在实践中运用和检验。审计实务理论研究成果,要进入厅党组和各级领导班子决策,在审计工作实践中积极应用和探索。成熟的成果、举措要上升为制度规定,予以推行。要继续组织开展优秀论文评选活动,邀请一些有知名度的专家、教授担任评委,优秀论文要形成汇编,向知名报刊投稿。要借助《现代审计与经济》杂志这个宣传平台,介绍和交流先进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使其成为审计学会的科研园地。有计划地组织学会理事外出参观考察,开阔视野、开拓思路,学习、借鉴兄弟单位的好思路、好做法、好经验。

三、加强学会自身建设,进一步发挥好桥梁纽带的作用。审计学会作为一个社团组织,聚集了一批具有各自优势、特长的理事和会员,这些人才资源是推进审计事业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力量。审计学会要借助这个平台,发挥各位理事和会员们的专业优势、行业优势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为审计工作的发展出谋划策。通过学会作用的发挥,有效搭建起审计理论和审计实践之间、审计机关和社会智力资源之间、与人民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关于学会自身建设,一是要加强学风建设。学会是人才聚集的场所,加强风气建设尤为重要。全体理事、会员要加强学习,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理论素养。要端正学术风气,潜心研究,严于律己,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影响,防止浮躁,防止大而化之,防止脱离实际、贪大求全、盲目照抄照搬等现象的产生,增强审计理论研究的实效性。二是要搞好通联和组织协调。学会理事和会员分布在不同的工作单位,相互之间见面、了解、交流的比较少。因此,学会秘书处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经常与理事、会员保持联系,定期不定期地组织开展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相互认识、相互交流、沟通感情的平台。理事、会员之间也要加强沟通,取长补短,互相提高,带头搞好审计理论研究,从而影响、团结、带领更多的人开展理论研究工作。要注意加强会员发展工作,吸引更多有志于参与审计理论和学术研究的人士,特别是有潜质的年轻同志,成为个人会员,不断壮大学会的有生力量。今后,我们要继续认真按照学会章程和规章制度开展工作、组织活动,使审计学会各项工作规范运行。希望各位理事和会员处理好本职工作与学会工作的关系,积极参与学会组织的各项活动。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9篇

在我市审计系统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贯彻党的*精神的热潮中,市审计学会召开了这次大会,这是我市审计事业发展中的一次重要会议。会上刘鹏副会长作了工作报告,对学会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系统总结。大会讨论通过了新的学会章程,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对加强我市审计学会的建设,推动学会进一步发展,促进我市审计事业上水平、上台阶有着重要意义。借此机会,我代表市审计局党组向大会的召开和新当选的理事、常务理事、学会领导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市审计事业发展的各届领导和同志表示衷心的感谢!

蒙大家的信任和支持,大会选举我为第六届理事会的会长,我倍感荣幸,也深感责任重大。我将和新一届的理事会成员在市委、市政府和省审计学会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社科联的指导下,严格按照国家社团组织管理要求,团结和依靠全体会员,抓住审计学会工作的特点,广泛深入审计工作的实践,积极探讨审计工作新路,努力开创我市审计学会工作的新局面,为推动我市审计工作依法履行职能,促进审计工作更好地服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刚才刘鹏同志对第五届理事会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内容很全面,很丰富,从中我们深深感到,我市审计工作近几年来取得的成绩,是与审计学会的努力工作分不开的。下面,我就做好新一届审计学会工作,谈几点意见:

一、充分明确审计学会的作用,增强做好工作的动力。

市审计学会是由我市审计工作者组成的群众性社会团体,也是审计人员和审计机构交流信息、研究理论和探讨实践的学术平台,它的工作性质和任务是审计机关不可替代的。在当前形势下,充分发挥审计学会作用十分重要。

(一)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审计工作承担新的历史重任的客观需要。党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确定了夺取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的一系列新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审计工作必须在维护国家财经秩序,推进依法行政,促进廉政建设等方面做出新的努力,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做出新的贡献。这就要求审计学会要充分发挥审计科研组织者和研究者的作用,从更高层次不断地思考和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成果,使审计工作能够更好地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促进党委和政府各项任务和目标的实现。

(二)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审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面对这些情况,审计工作的任务更重,新课题和新挑战更多。因此,深入研究审计工作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显得更加重要、更加紧迫。这就要利用审计学会这块研究阵地,针对审计工作中的问题,及时有效地提出见解、对策,提高审计工作的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

(三)发挥审计学会作用,是解决好审计工作实际问题的客观需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新变化,审计环境也发生了新的变化。审计工作要不断拓展领域,随之而来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如:审计工作如何在新的体制和政策环境中创新发展;如何提高审计工作信息化水平;经济责任审计成果如何更好利用;效益审计如何深化,等等。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和探讨的新问题,这也为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课题,新的空间,需要审计学会积极搞好调研,探索审计发展规律,科学总结工作经验,为做好审计工作建言献策,当好参谋。

二、审计学会要紧密围绕审计实践,认真抓好各项工作。

(一)积极开展课题研究,增强审计理论活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认识和把握审计工作的内在规律,紧扣审计工作的现状和审计工作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影响、制约审计发展的关键问题,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各项课题研究,整合科研成果。当前,要着力开展效益审计、深化审计管理、经济责任审计、审计质量控制和技术方法的探讨,广泛组织审计实务研讨活动,逐步完善审计工作的应用理论体系和审计技术方法体系,进一步增强审计理论的实用性、指导性,推动*审计事业的发展。

(二)积极开展学术研讨,提升理论研究层次。市审计学会作为全市研究和交流审计科学的群众性学术团体,在人员结构方面拥有江西财大、*科大和全市审计工作各方面的一些学者和骨干。审计学会要充分发挥这个理论优势、群体优势、信息优势,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审计学术研究活动,拓宽审计工作者的思路,增强协同效应,使审计学术研究既有理论深度的探索,更有应用价值,既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指导,更为审计发展提供方向,从而更好地为领导决策和审计实践服务。

(三)积极开展审计宣传和审计知识培训,扩大审计和审计学会的社会影响。一是进一步办好《*审计》、《*审计信息》学会刊物,努力提高办刊质量和水平。《*审计》、《*审计信息》是宣传我市审计工作和审计科研成果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也是社会各界了解审计、认识审计的窗口。编辑工作要立足审计实践,以研究和解决审计实践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提倡和鼓励全市审计干部积极探讨审计工作新思路、新目标、新措施,积极交流先进实用的审计技术和审计方法,以达到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二要加大对会员论文和信息的评优工作,要广泛整合会员的智力成果,对那些影响面大、指导性强、服务性高的论文和信息加大表彰力度,并及时在《*审计》、《*审计信息》上刊登,发挥示范引路的作用,形成激励机制。三是加大对社会各界宣传审计工作的力度,要积极利用会刊、新闻媒体、互联网络等形式多样的方式,广泛宣传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宣传审计业务知识,宣传财经法规,宣传审计工作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例,进一步扩大审计的社会影响,为树立审计形象发挥更好的作用。四是加强业务培训工作,要主动发挥群众性组织的特点,把业务培训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培训内容要紧扣审计、财经发展的前沿知识,并注重聘请大专院校的专家教授为审计人员授课,为丰富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提高大家业务理论水平发挥作用。

三、加强审计学会建设,提高工作质量。

一是搞好组织协调,密切与理事联系。学会秘书处作为理事的日常办事机构,要增强工作的主动性,积极与各位理事保持密切联系,积极创造条件,组织开展各种活动,不拘形式地把理事组织起来,增强学会的活力和凝聚力。

二是要加强管理,完善制度。学会秘书处要全面梳理各项规章制度,对一些不符合时代要求的要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达到制度健全,规矩详细,用制度管理,用规矩规范的目的。

三是要关心学会建设,促进发展。一方面请各位理事积极参与学会工作,关心审计学会的建设,主动为审计工作建言献策,搞好审计科研。另一方面全市审计机关领导要重视和支持审计学会工作。特别是审计机关领导,要提高对审计科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做好审计学会各项业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并且要亲自带头参加,提出具体观点和要求,同时,要当好“伯乐”,积极培养和推荐有发展潜力的研究人员及审计人员,参与学会研究工作。各审计机构要积极支持学会的建设,主动交纳学会会费等各项工作,使审计学会真正成为理论研究的阵地、汇聚人才的摇篮、施展才能的舞台。

各位代表,当前,审计工作和审计学会工作正面临着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的大好时机,让我们在党的十七精神指引下,团结一致,努力创新,开拓进取,为加快审计事业发展,振兴*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审计学习论文范文第10篇

蒙哥马利在14岁的时候,因父亲生病,使他不得不开始了第一份工作。1889年2月4日,蒙哥马利在约翰・海因斯(Jchn Heins)在费城创办的会计师事务所(该事务所后改名为Heins,Whelen,Lybrand & Co)里担任实习生。在此期间,他和事务所的威廉-M莱布兰德(William M,Lvbrand)、T爱德华・罗斯(T Edward Ross)和亚当・A.罗斯(Adam Ross)三位同事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他们的帮助下,他刻苦学习会计学和审计学并取得成效。1898年,他们四人在费城创办了莱布兰德会计事务所(Coopers & Lybrand)。1902年,菜布兰德会计事务所在纽约设立了由蒙哥马利负责的办事处,这是该事务所在宾夕法尼亚州以外地区设立的第一家机构。从而使该事务所从一家地区性机构发展为全国性机构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经过发展该所成为名躁一时的国际性会计公司之――库珀斯・莱布兰德会计师事务所。

1899年,蒙哥马利在领到了宾夕法尼亚州注册会计师的执照后仍然刻苦学习法律知识。并分别于1900年和1904年通过了费城和纽约的法律考试,取得了律师资格。许多年来。尽管他一直从事会计和法律工作,但为了会计事业,他最终还是放弃了法律工作。

在美国和西班牙的战争期间,蒙哥马利曾在波多黎各的一支炮兵部队中服役。从1898年直到1902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的警卫队中服役。1918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蒙哥马利被委任为陆军中尉。因此,后来他被人们称为蒙哥马利中尉。蒙哥马利曾是战时评估委员会、战时工业委员会和战时定价委员会的成员,也是购买、存储和交通定价委员会的负责人。战后,他还作为会计和税收问题的专家积极参与了政府机构委托的一些工作。

除了在会计与审计领域里的卓越成就。蒙哥马利的爱好和兴趣也极为广泛。他最热衷的业余爱好是园艺。对针叶树和热带树更是情有独钟。1938年,他出资在佛罗里达建立了一个儿童热带植物园;1940年,建成蒙哥马利图书馆和博物馆;他还对纽约植物园的建成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并且于1935~1953年间为其董事会服务。1951年。纽约植物园因他的贡献而颁给他杰出贡献奖。此外。蒙哥马利还是一个高尔夫球爱好者和会计古籍收藏家。1926年,他将自己在世界各地收集的各种会计古籍和15世纪几位国王和皇后记录的会计账簿捐赠给了哥伦比亚大学。1953年5月2日。蒙哥马利逝世,享年80岁。

蒙哥马利虽然学历不高,但他勤学苦干。作为一名职业会计人员。他积极从事一些会计、税收和商业组织的活动。在他职业生涯的早期,为了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会计组织而不懈地努力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1897年,蒙哥马利就成为了宾夕法尼亚州注册会计师协会的成员,并在后来成为该协会的会长。1912至1914年,蒙哥马利出任美国公共会计师协会会长职位(该协会于1916~1917年之间曾改名为美国会计师协会)。在协会任职期间,他与另一位著名会计学家乔治・O・梅(George O,May)一起,成功地抑制了两个政府机构控制注册会计师职业的企图。他们说服这些机构接受了他们的建议,并由会计师协会在《联邦储备公告》上发表了名为《统一会计》(《Uniform Accounts》)的历史性文件。这份文件不久又以小册子的形式再版,名为《编制资产负债表的公认方法》。这是世界上第一份由民间审计组织颁发的指导性的业务公告。1922年和1923年间。蒙哥马利担任纽约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长。1935到1937年,他再一发被推选出任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会长。蒙哥马利受托组织和筹资出版了《会计杂志》(《Journal ofAccountancy》),并在1905年11月的创刊号上发表了一篇关于民间审计职业标准的专论文章。这份期刊现在仍然是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会刊,属于当今世界发行量较大的国际性会计刊物。

蒙哥马利还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IFAC)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地努力:1904年,在圣路易斯世界博览会期间,他成功地帮助组织了第一届国际会计师会议;1926年。他代表哥伦比亚大学出席了在阿姆斯特丹召开的第二届国际会计师会议;1929年,他在纽约主持召开了第三届国际会计师会议;1933年,他代表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席了在伦敦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会计师会议。

蒙哥马利是一位德高望重的会计和审计教育家。1902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州公共会计师协会赞助的夜校里开始讲授会计课程;1904年,他在宾夕法尼亚大学讲授夜校课程;1905~1906年,他同时在瓦顿会计与财务学校和纽约大学讲课;1910年,他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函授部主任,并讲授会计学课程;1912年,他任哥伦比亚大学贸易系讲师;1915年,他被提升为副教授;1919年,他开始担任会计学教授,直至1931年载誉退休。在传道授业的过程中,蒙哥马利并不满足于仅仅讲授会计理论方面的知识,他首先倡导建立会计实验室。试图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意识和能力,这无疑是他教学方面的锐意创新之处。

由于蒙哥马利的卓越成就及对世界会计职业发展的重大贡献,他获得了多项崇高的会计荣誉:1949年,他荣获AlCPA的金质奖章;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于1950年为美国著名会计学家设立专门纪念厅一会计名人堂(Accounting Hall ofFame)时,他与乔治・奥利弗・梅(George Oiver May)、威廉・安德鲁・佩顿(William Andrew Paton)一道成为首批入选的会计名人。著名的审计史学教授斯蒂文,A泽夫曾经将蒙哥马利与乔治・O梅、W.A.佩顿和卡门・G.布劳推崇为“美国会计职业界四个最伟大的人”。

蒙哥马利一生著述甚丰,先后共出版了66本专著,发表了75篇论文,内容涉及会计、审计和税收等多个领域,其中以审计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成果最为突出。他不但是英氏审计学的伟大继承者,也是美式审计学的开拓者。当然,蒙哥马利最重要的著作当推被西方审计人员誉为“圣经”的传世之作――《蒙哥马利审计学》。

1905年,蒙哥马利编辑并出版了英国劳伦斯・迪克西(Lawrence Dicksee)的《审计学》(美国版),这是一部详细介

绍英国审计的作品。本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国只有审计实务没有审计理论时代的结束。英国民间审计理论思潮对美国审计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然而,英国式的审计理论和实践在美国风行的时间并不太长。因为进入20世纪以后,美国的经济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呈现出与英国不同的特色。在1905~1933年之间,美国公司资金的周转主要依靠银行贷款,而不是通过在证券交易市场上发行股票,因而对审计的要求更多地是来自金融家和贷款人。这些债权人迫切需要了解被审企业的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的比例,以做出是否投资的决策,这是20世纪以来美国经济社会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民间审计领域所激起的涟漪。

为适应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职业发展的需要,蒙哥马利在融合迪克西的英国式审计理论和先进的美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之上。于1912年出版了自己的专著一《审计理论与实践》。该书是在其有美国特色的资产负债表审计流行的背景下产生的,是美国审计学界的第一本审计学专著。由于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价值,多次修订、再版并迅速传遍审计职业界。1949年出版第7版时,改名为《蒙哥马利审计学》(《Mont-gomery's Auditing》)。蒙哥马利不幸于1953年逝世以后,其他审计同仁根据经济发展对审计职业要求上的变化,多次对该书进行修订与补充并不断推出新的版本。1957年,诺曼・J・哈伦特和菲利普・L・德弗利斯编著并出版了《蒙哥马利审计学》(第8版);1975年,库珀斯・莱布兰德会计公司的三位合伙人德弗利斯、K・约翰逊和麦克劳德合作编著的《蒙哥马利审计学》(第9版)在纽约正式刊行;1985年,杰里・D・沙利文、理查德・A格诺斯佩利奥斯、菲利普・L德弗利斯和亨利・R・贾尼克对《蒙哥马利审计学'第9版重新进行组合和改写,推出了由五篇共42章组成的《蒙哥马利审计学》(第10版)。该版第一篇为审计环境,包括审计概论、审计职业的组织与机构、审计标准与职业道德、专业职责和法律责任等4章;第二篇为理论和概念。包括审计过程、审计战略计划与控制、内部控制制度、系统检查和文件提供、审计测试和审计目标、审计计算机系统的一般控制、计算机辅助审计、审计抽样的测试程序等8章;第三篇为各经济业务循环和账目审计,包括营业收入环节的审计、购进环节的审计、生产环节和存货余额的审计、预付费用和应计负债的审计、投资审计、财产厂房和设备的审计、所得税审计、负债和权益的审计等10章;第四篇为终结工作和报告结果,包括终结审计、关于财务报告陈述的审计、审计报告、特殊报告问题和审计业的未来等5章;第五篇为行业审计。本书第10版由汤云为教授和文硕教授组织有关专家译成中文。以《蒙哥马利审计学》(上、下)纳入“世界审计会计名著译丛”,由中国商业出版社于1989年11月出版发行。

上一篇:审计执法论文范文 下一篇:审计本科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