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信息化范文

时间:2023-03-05 13:58:43

审计信息化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1篇

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提高,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哪些挑战?审计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以风险投资为动力的互联网发展虽然在冷却;但是以传统应用市场为动力的互联网,正在强势成长。“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这一既定国策,决定了未来5~10年将是我国信息化的高潮。为实现我国信息产业跨越式发展,未来5年,我国信息产业至少将新增投入1万亿元。这么大的数字足以影响国家经济的整体走势。

企业事业单位对财务管理、经营管理、行政管理都在走向信息化、网络化。财政、金融、税务、海关等领域信息化进程迅速推进,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等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经营管理电子化日益普及,作为国家监督机构――审计机关,面临的挑战是:在审计资源保持相当稳定的情况下,按照传统审计工作的高质量标准,去审查IT系统生成的需要分析的大量数据,几乎不可能。

以审查纸质账目为基本手段的传统审计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信息化给审计工作带来了挑战。审计系统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打开数据黑匣子

审计人员利用计算机,对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管理的数据进行检查,是审计机关履行审计职责的重要环节。与手工审计相比,审计目标和审计范围基本相同,但是,由于被审计对象开始大量使用计算机网络,因而,对其数据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也要相应改变。

审计机构对企事业单位的财务数据进行检查,首先要获得其数据。许多国家审计机关使用IDEA、ACL,如:加拿大、瑞典、澳大利亚、巴基斯坦、印度、德国。标准办公软件Excel、Access的功能也被一些国家用于对数据的检查。在我国,采集被审计单位的数据会遇到很多困难,除了被审计单位的配合不够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各单位的数据格式纷繁复杂,采集数据的工具得是一把“万能钥匙”,能将各种不同格式数据进行转换。

“万能钥匙”的定制是道难题,审计部门曾经尝试寻找IT企业,希望他们能开发出这样的采集数据的工具。但是,他们对这块市场需求显得颇为冷淡,因为要满足这种特殊需求,将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财力,由于市场不会成规模,研发工作将得不偿失。

我国会计核算软件的制作、销售是放开的,没有统一的数据结构,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开发难度很大。两年前,审计署驻南京特派办率先突破了这个难题,他们开发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所提供的转换工具,已经能够使审计人员成功地转换各类会计核算和经营管理数据。今年7月,中国审计署评审通过了9个自行研发的用于电子数据审核的软件。

目前,我国审计机关使用的“数据采集分析软件”,能够在被审计单位数据处于“黑盒子”的状况下,对其数据进行有效转换、获取。中国审计署研制的审计软件,除了使用查询界面由审计师选择查询方法以外,软件附带的自动审计功能也十分实用。

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运用,对审计项目实施的作用是决定性的。首先,避免了因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提高而使审计人员无计可施的尴尬局面,提高了审计的威慑力。第二,电子数据审核软件的运用,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审计署南京特派办在对一个大型企业审计中,对其400多个品种,价值14亿元的固定资产折旧进行审计,采用计算机仅用了5分钟,就逐笔计算出少提折旧1659万元的问题;同样的工作,若用手工实施,两个审计人员最少需要半个月时间才能完成。第三,将财务数据和管理数据结合起来进行审核,发现了手工审计条件下无法发现的问题。审计署在对某国有商业银行的审计中,利用计算机从上千万条记录中进行检索,发现了香港某不法商人使用循环担保的手段骗取银行贷款3亿元的违法犯罪线索。第四,实质性测试阶段的工作更加扎实,提高了审计质量,降低了审计风险。

审计环境的信息化

是否已经建立审计人员专用的计算机平台,是反映一个最高审计机关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建立审计工作专用平台的目的是,促进审计项目的规范化。

建立审计工作专用平台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从外边购买,英国、瑞典、德国、巴基斯坦等国家审计机构的专用平台是直接购买的。另一种是自己开发,我国采用的是后一种方式。

审计工作平台应当嵌入审计软件或者工具,印度审计部门认为:应在审计平台上内嵌5种软件,或者同一软件满足5种要求:帮助数据下载、系统测试、数据测试、报告生成器、综合性数据库。

网络和非网络条件下的电子数据都同样具有易于更正、易于复制、不可见处理的特点,不同点在于:网络条件下数据采集的实时性更强;核实纸质原始文档(如发票、支票)更困难;采集数据的真实性需要通过数据签名和其他访问控制来验证。审计环境发生变化,对原定的审计实施方案也会产生影响。

对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检查,鉴别网络环境中对IT资源可能存在的威胁,被审计单位是否对潜在的威胁做好了防止、检测、纠正的准备;一旦出现系统故障,被审计单位是否制定好了恢复方案或保证系统持续运行的措施。

目前,审计署机关以及驻地方的16个审计特派员办事处、30余个省级审计机关建立了局域网,并形成了广域联接;全国审计系统已购置了两万余台微机用于文字处理或现场审计;已有一批审计软件应用于审计作业和机关日常事务管理。但是,网络、数据库监督链尚未建成,监督链尚未形成,实用软件还很缺乏。

网络开辟新审计领域

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使审计范围也有了扩展。如,计算机网络系统、电子商务、电子政府等都将成为审计的新领域。

对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审计

对于被审计单位用于管理财务数据的计算机系统的检查,是信息化条件下审计工作的新的工作内容。信息系统是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对计算机系统的检查仍然是各国审计机关既定的工作目标和工作范围。

印度审计部门已经开始对被审计单位计算机系统进行审计:一是对系统开发生命周期的审计;二是对IT系统的绩效审计。加拿大审计长公署也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他们把对计算机系统的审计方法概括为:了解信息系统的基本情况、对信息系统的内部控制情况进行评价、对应用程序进行检查测试、进行适当的数据分析。

我国审计署在对计算机应用软件审计时,检查执行经济业务处理和会计信息处理的应用软件系统,在合法性、正确性、安全性等方面是否存在漏洞和缺陷,有无非法和错误的处理和控制,客观地评价软件系统的现状,揭示和惩处利用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欺诈与舞弊,促进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完善内部控制。对于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责成相关组织做出修正。

对电子商务的审计

对于网络环境下电子商务活动的审计,我国香港特区审计署代表认为,应当特别关注:电子交易的合法有效性,如果不符合相关立法,电子交易不能进行;电子证据的可靠性,电子文档在签字和非授权更改方面非常脆弱;网络环境的风险,如拦截或替换,计算机病毒。

对电子政务的审计

我国政府已经将电子政务的工作提上日程。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已经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对电子政务的审计还很薄弱。德国审计法院已经不仅仅关注电子商务,还开始关注联邦政府的电子政府实施计划和方案。2000年12月,我国香港特区政府启动了ESD计划,市民可以从政府部门获得70种以上的24小时在线服务。我国香港审计署于2000年5月对ESD计划实施了审计影响的评估,分析了潜在审计风险,对ESD系统设计进行了初步评价。

三个转变

随着全社会的信息化大潮,审计署信息中心主任王智玉透露,国家审计署将建设一条高速宽带、实现数据快速传递的网络系统。在统一的规范标准下,各级审计机关、各审计项目的实施,要互联网、数据共享,做到环环相扣、密切相关,形成一个内部封闭、外部开放的审计监督系统。

《审计系统信息化建设规划》预计,5年内,中央政府审计机关将投资数亿元来实施这个规划。建成一个基本完善的、高效的审计信息化系统。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2篇

【文章摘要】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本文分析了审计信息化的内涵,提出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层次,介绍了审计信息化的发展历程,并指出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内涵;策略

随着企业信息系统的广泛建立和网络化的普及,企业的经营模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给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挑战的同时,也为内部审计的发展创造了绝佳的机会,采用信息化手段和专业化工具的信息系统审计应运而生。信息技术如同双刃剑,如何应对不完善的信息系统可能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是摆在内部审计人员面前的一道难题。

1 审计信息化的内涵

今天,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业务处理的中枢,信息系统的可靠、安全、效率左右着企业的命运。企业不仅要在内部设立信息系统审计部门,实施内部审计,还必须委托外部信息系统审计师站在第三方的客观立场对信息系统进行全面的检查与评价。要实施独立的信息系统审计,确立信息系统审计制度是十分重要的。

信息系统审计有四个层面:(1)它的目的是对信息系统控制的有效性发表评估结论或审计意见。有效性包括控制设计的有效性和执行有效性;(2)它的对象是信息系统环境中的各种控制流程或机制,包括IT 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3)它的内容是搜集和评估审计证据;(4)它的依据是业务控制目标,比如系统是否有效实施控制保证财务软件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程序是否准确。通过执行信息系统审计,可以协助财务审计团队了解和评价信息系统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及财务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信息化审计是时展的必然结果,不但提高审计的效率,加强了审计的监督力度,也加大审计的透明度。信息化审计体系的建立的关键就是如何有效实施,高顿财务培训帮助学员抓住信息系统管理的核心,掌握信息审计的关键点,实现科技带给企业运营的巨大进步,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能力。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传统手工条件下的审计技术遇到了来自计算机技术的严竣挑战。审计要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离不开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审计信息化是审计技术创新的最重要方面。

2 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信息化建设是审计工作的技术手段和转型发展的重点突破口,在生产系统都上信息化系统后会产生大量数据,审计部门如果再不上信息化、不开展数字化审计的话,审计部门就会与企业发展脱节,很有可能会出现找不到审计部门。生产部门是数据生产者,审计部门要对数据进行审计,所以说审计部门相对滞后的部门。如今政府单位以及企业基本上各业务部门都上信息化,审计部门再不上信息化,就会比较茫然。

审计信息化发展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单项应用,即单一的系统应用阶段,涉及单一处室应用或者涉及业务的单一环节应用;第二阶段:整合化应用,即将国家审计的整体业务进行整合,但由于各子系统采用的技术架构不同,会有整合难度大,维护运营成本高,应用效果不佳的风险存在;第三阶段:一体化平台应用,即在统一的技术平台上构建,系统的扩展性、适应变化性较强;第四阶段:“审计云”应用阶段,包括大数据、移动应用及云计算三大特性。这一阶段能够实现实时动态大数据获取、管理和应用;实现移动审计和移动指挥。实现PAAS应用服务云部署,有效利用各种资源。

3 加强审计信息化的策略

3.1加强数据中心心建设

为实施大数据技术,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审计能力,该办切实加大审计数据归集的力度,加快该办数据中心的建设,为充实审计数据资源,提高审计质量,加强审计数据规范化管理工作,防范风险提供了制度保障。

3.2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化培训

可以分类别、分层次建立了全覆盖的培训模式,统筹运用专家辅导和网络、案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开展计算机中级后续教育、信息化审计方法等专题培训,以及计算机审计方法案例讲解等实战技能培训,进一步提升审计人员开展计算机审计的能力。注重人才培养。通过专业培训、实务研究、技术攻关、经验交流等活动,不断提升审计人员信息化应用技能,带动一批中青年审计人员迅速成长为信息化建设和开展计算机辅助审计的业务骨干。注

3.3加强相关设施的建设

要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加大大投入力度。一方面硬件设备得以充实,购置适当数量的服务器、电脑和外部设备。另一方面网络平台得以完善,建成并完善了审计专网、外网。同时,系统应用也得以推广。审计公文传输管理系统,现场审计实施系统,广联达、神机妙算等工程软件在审计工作中广泛应用,大大改进了审计工作方式,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推进数字化特派办建设。启动计算机审计培训教室、数据分析室、数据处理室、计算机审计演示厅、审计指挥调度室等建设,提升数字化特派办建设水平,探索审计项目管理新模式。

3.4强力推进OA、AO广泛应用

凡有条件实施计算机审计的项目可以实现实行计算机审计,被审计单位没有电子数据的,也要利用AO系统提供的各种标准审计文书模板进行审计文书的管理,完整记录审计过程,适时进行OA、AO交互。充分利用AO软件及OA与AO交互功能管理审计项目、控制审计现场,实现了审计过程的无纸化,提高了审计质量,审计业务文书及公文实行网上签发及通过审计管理系统流转,真正实现了无纸化办公。

3.5注重考核激励

计算机审计纳入年度业务考核,制定计算机审计考核方案,明确考核时间、内容及要求,确保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

综上所述,随着信息化的普及和发展,审计信息化也变得越来越必要和重要。可以通过加强数据中心建设,深化全员审计信息培训,加强相关设施建设,强化推进OA、AO系统应用,注重考核激励来加强审计信息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寿桃,王羚,张文祥 信息化对政府审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A].第十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C]. 2011.

[2]陈留平,彭绍进 现代企业审计信息化建设若干问题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第四届全国会计信息化年会论文集(上)[C]. 2005.

[3]李云 丽江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现状研究[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 (06) .

【作者简介】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3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审计方法已经难以满足政府审计的需求,政府审计信息化势在必行。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困难,本文就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政府审计;信息化;联网审计

1前言

信息化是指为提高国民生产力,促使经济快速增长而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发展以计算机、信息系统为主的智能化工具的过程。政府审计的信息化主要注重计算机辅助审计以及信息系统审计的推进。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是在我国乃至全球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发展的,其促进了审计成本的降低,保证了审计的质量,提高了审计效率,是我国政府审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金审工程一期、二期的建设加快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改进了审计的方法与技术,然而我国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

2政府审计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

我国的政府审计是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进行的,需要衡量被审计单位的合规性等,然而纵观审计法,实施细则等各项法律法规,对其信息化的标准不够明晰。尽管我国已经出台了一些与政府审计信息化有关的政策,但是还不够完善,也有一些相对滞后,时效性不足的问题。审计指南及操作办法也有一些方面并未规范,审计标准的不完善将对政府审计信息化造成较大的影响。

2.2缺乏政府审计信息化人才

2.2.1审计人员信息化水平不高

据调研,目前审计机关中,审计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对于年龄偏大的人,信息化知识接受速度可能较慢,而以前的审计人员多为财经、审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拥有计算机教育背景的人才并不多,导致审计人员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虽然审计部门已培训出许多有计算机审计知识的审计人才,但是范围还不够广,有时候学习的深度也不够,导致审计过程中需要计算机方面的专家参与。在政府审计信息化这一方面,缺乏综合能力较强的审计人才。

2.2.2审计人员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不足

审计人员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认识多数停留在计算机辅助审计,认为计算机只是辅助收集数据,处理数据的工具,而对信息系统本身并不重视。但是政府审计信息化不仅仅指计算机辅助审计同时也包含对信息系统的审计,不规范的信息系统本身也会导致许多严重的问题,如被审计单位的销售信息系统中暗藏着一个收取一定资金回扣的模块,如果审计人员仅仅关注数据本身而忽视信息系统存在的问题,那么便大大增加了审计的风险。

2.2.3传统审计的意识较强

现在政府审计机关中很多审计人员虽然接受了政府审计信息化的事实,但是往往对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利弊权衡有很大的疑问,他们认为,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成本过高,并且在现在的审计中很多仍然是现场审计,信息系统审计有时候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再加上技术不精,很多时候难以获取到审计证据,因此,手工审计在很多时候要优于信息系统审计。这些审计人员即便知道信息系统审计有一定的作用,但仍然偏向于传统审计,而对政府审计信息化有一定的抵触。

2.3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参差不齐

不同单位的信息化进程是不同的,这对于审计人员来说是一大挑战。一般来说,财政税务及一些大型国有企业的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对这些部门、单位进行信息系统审计较容易,但是有一些单位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原始资料并没有电子化,只有纸质的材料,这是难以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的。例如在环境审计中,某一区域的卫星云图,有几个月或几年资料的缺失,资料的断层对于审计来说,难以获得有力的审计证据,有些卫星云图很模糊,或于夜晚拍摄,计算机难以识别,这些是审计中一个较大的难题。

2.4信息系统缺乏相应的审计接口据调查,多数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并未设置审计接口,此外,一些单位也有设置密码导致审计机关难以调取数据的情况。这影响了信息系统审计的发展,降低了政府审计机关搜集获取审计证据的效率。同时,政府审计机关缺乏审计软件,而现有的软件功能单一,不能适应各种情况,难以满足审计需求。

3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措施

3.1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

我国现行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还不够完善,可以从三个方面完善政府审计信息化标准体系。第一个方面是法律法规层面,修订《审计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使审计工作有法可依。第二个方面是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准则体系,包括这方面的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以及政府审计信息化指南及操作办法等。为政府审计信息化的实施提供标准及具体操作的建议,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第三个方面是各项规定的制定,规范政府审计信息化。

3.2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能力

审计人才对于政府审计信息化起着关键性作用,只有审计信息化人才发展起来,政府审计的信息化才能持续发展,政府部门应注重对审计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和补充。对于在职的审计人员应注重培养其信息化方面的知识,增强审计信息化意识,培养信息系统审计技能。同时,应注重吸纳人才,公务员招聘时注意吸纳专业人才,也可在信息技术行业吸纳人才,培养他们的审计会计方面的专业知识,使之为审计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人才的培养不仅应注重数量同时必须注重质量,可通过增加考核等方式促进人员的学习,节约成本,提升效率。同时,可以通过提供升职通道或写入档案简历等方式,促进审计人员学习信息系统知识的积极性,如,只有通过了计算机相应的考试才能晋升上一级职务,通过计算机专业考试或CISA考试等将写入档案、简历等。

3.3促进审计管理细化

对于审计人员,每一位审计人员都有其擅长的方面,需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将人员进行分工,同时在进行审计时,使之团结协作,促进双方的学习,在实践中更好地提高政府审计信息化水平。在实施审计时,由于目前被审计单位信息化水平不一,审计单位现在应就不同的行业采取不同的审计方法,注重资源分配的效率效果,从而保证审计质量。对于信息化程度较高的部门单位,可以注重对信息系统的审计,在各方调取数据,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如对一些集中化管理的大型国有企业可以注重对它的信息系统本身进行审计,同时再关注其数据。对财政税务等部门需要分别看每个省市的信息系统,进行调取数据等;而对信息化程度较低的被审计单位需要在导入数据,关注电子信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一些非电子数据。

3.4提高被审计单位信息化程度

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程度将影响政府审计信息化的进程,所以应全力推进被审计单位的信息化建设,各项数据电子化。同时,规范被审计单位,使所有的数据都为有效数据,避免发生数据模糊不清、格式难以转换为审计人员所需格式等情况。

3.5规范审计接口与审计软件

一方面,规范被审计单位信息系统的建设,使之在选择信息系统软件时,选择包含了审计端口,且能保留审计线索的软件。将审计接口设计于被审计单位的软件中,实现审计端口前移,加快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加快审计软件的开发,完善审计数据的采集转换、统计抽样、数据分析、专家数据库等模块。开发时积极与审计人员沟通,使审计软件更好地服务于审计工作,达到使用方便,功能齐全等效果,实现政府审计信息化。审计软件的开发中也包括联网审计软件的建设。政府审计部门应争取实现联网审计,使审计部门能够更方便的了解到被审计单位的情况,获取数据,解决传统审计中审计范围受限,设备、地点受限等问题,实现异地审计,实时审计。同时,实现被审计单位数据的备份管理,提高数据的安全性、准确性,以此来保证被审计单位事后难以修改数据。这也可以实现跨行业、跨部门的关联和多维度分析审计,提高审计效率效果。

4结语

虽然现在电子政务化,但存在着较大不足与漏洞,需要进一步改进。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政府审计信息化进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对理论研究与实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熊忠平.计算机在财政审计中的运用[J].湖北审计,2000(3):38-39.

[2]孙东,贾恒德.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审计系统为例[J].审计月刊,2014(6):7-9.

[3]胡珍.政府审计中信息系统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商业,2008(7):185.

[4]金文,张金城.联网审计的网络安全技术方案研究[J].审计研究,2006(3):82-87.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系统;资源共享;财务软件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1-0137-02

一、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近年来,经过不断努力,我国一些较大行业和系统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可喜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审计单位计算机设备配置有一定规模,但是分布不均。一些地区硬件配置较高,而很多经济落后地区很多还没有配置设备。

2.网络系统建设初具规模。随着一些机构如国企和财税部门都构架起网络管理系统,内部审计部门也成为相当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行业的内审部门基本实现了与单位内部其他相关部门的网络互联,为实现信息交换网络化开辟了快速通道,为开展网络审计、实现实时监控打下了基础。

3.软件开发迈出重要步伐,软件应用系统已初步完成。目前针对于不同行业不同部门已研制开发相对应的计算机软件、财务软件和审计软件。这些软件试用后,提高了审计工作效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积累了大量审计信息建设的应用经验。

(二)存在的问题

1.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共存的问题。一部分审计机关对计算机审计在某些领域寄于较高的期望,不断加快硬件的更新,但设备和信息利用程度及使用效益却不高。缺乏审计现场应用和审计资料的整理、归纳,使得计算机网络管理、分析、数据处理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造成资源浪费。从而导致高技术与低效益、高投放与低产出并存,审计成本不断攀升。

2.审计软件不成熟、不完善。目前相当一部分软件公司积极参与财务软件的开发,审计软件的开发相对较少。其结果是开发出的审计软件在与财务软件的接口不够通畅及智能化。

3.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不够突出,发展不平衡。在具备一定物质条件后,缺乏以应用为导向和正确的理论指导,没有及时把审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审计实施和审计管理的应用上来。造成不同地区、层级之间审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重文字处理轻审计实施、重设备轻培训的情况。

4.设备闲置和紧缺的现象。审计信息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但由于在审计公司各行其是、自成系统,从而造成了各应用单位自成体系,重复投资开发,设备闲置和紧缺现象并存。

5.人才紧缺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关键。近几年虽然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但很多审计人员知识更新慢,计算机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因此审计系统计算机人才缺乏的问题,也是制约审计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因素之一。

二、对我国审计信息化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内部审计人员正在采取积极措施,努力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同时,鉴于有些行业和单位部门,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大信息资源共享针对计算机审计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

审计署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各个审计机关在计算机审计上的交流与宣传,整合审计资源,实现审计信息的有效共享。各审计机关同业务科室之间可以互相借鉴经验,不同业务科室之间也可以通过交流启发思路。

(二)以人为本,加大培训力度

知识匮乏、计算机审计水平低,已成为制约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瓶颈。当第一,通过培训,大力提高内部审计人员计算机审计的水平和能力,使之尽快成为既熟悉本单位业务又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第二,在培训方面应坚持经常性培训同时制定出计划,并严格按计划实施。同时分层次培训,对于基础较弱审计人员,加大审计软件操作的培训;对基础好的人员,加大审计软件的开发及模板的制作。第三,把审计人员的自觉性调动出来。第四,根据个人的意愿将培训与自学结合起来,同时请专家授课。

(三)加快建成适应计算机审计和计算机管理的应用平台

在现有应用设施的基础上,主要应大力推广使用审计署研究开发的“金审工程”应用系统,为推进审计信息化搭建一个技术先进、可持续发展的审计业务和审计管理信息化操作平台,这是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核心。

(四)计算机审计应分行业、分层次开展

计算机审计在不同行业开展的情况不通过,对于数据集中、信息利用高的行业如银行,要加大计算机审计的应用。而对于数据利用不高、信息化较差的行业如农业,只能从源头上下功夫。

(五)加快制度建设,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目前有关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制度还不完善。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相继出台的政策为开展计算机审计提供了具体的依据。内部审计只是在一些规定中提出了原则,缺少具体计算机审计的规定。因此,有关部门应在综合考虑内部审计的需要,制定具体的计算机审计的制度。本文建议,在制定具体准则时,应侧重于对计算机系统内部控制的评价、计算机审计过程和相关的审计技术以及证据收集等,同时对内审部门开展计算机审计明确权限、具体内容和范围,促使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

参考文献

[1] 中国信息化发展报告[R].2006.http://.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会计;信息化;审计;策略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目标

1.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是指组成会计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数据资源是否受到妥善保护,不因自然和人为的因素而遭到破坏、更改或者泄漏系统中的信息。 会计信息系统的资源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件、系统文档、消耗性材料和其他设施。这些资源经常放在一处或几处,硬件可能被恶意破坏,软件和数据文件的内容可能丢失或毁损,消耗性材料和数据资源可能未经批准而被使用。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是通过建立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而加以保护的,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性,主要是审查会计信息系统的安全控制措施是否健全有效,对于不足之处应提出需要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建议。

2.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是由其中的硬件系统的可靠性、软件系统的可靠性及数据的可靠性等因素共同决定的。软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运行环境中,在规定的运行时间内或规定的运行次数下,程序和所有数据元素运行不同测试用例的无差错概率。硬件系统的可靠性是指在一个指定的时间周期内,在给定的控制条件下,硬件系统执行所需功能的成功概率。数据可靠性是指数据的真实、准确和及时,它取决于系统绝对数据的处理过程是否准确无误,以及确保数据可靠的控制措施是否有效。系统的可靠性还体现在它的容错能力上。对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评价要检查系统的运行是否稳定可靠、是否容易出现偏差和错误,是否能抵御外界干扰而正常工作。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可靠性时,审计人员应对决定会计信息系统可靠性的各项因素进行综合审查和评价。

3.会训信息系统的有效性

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是指该系统能否实现既定的目标、系统的各项处理过程是否符合国家法律和有关规章制度的要求。评价会计信息系统的有效性,必须了解用户的需求。会计信息系统有效性的审计一般在系统运行一段时间之后进行,通过事后审计可确定会计信息系统是否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根据审计的结果,管理者可做出相应的决策。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特点

1.审计的所有领域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目前,审计在每一领域都还做得不够,如:尚未构筑起适应现代技术发展的一种或多种可能的、可用于解释和预测多种审计现象的多维审计理论―,这种理论将使对审计环境、目标、本质、假设、概念、标准、技术、方法、过程等的论述更新颖、更丰富、更具逻辑性和环境适应力;急需加速我国的审计工作从落后的“绕过计算机审计”向先进的“通过计算机审计”和 “使用计算机审计”转化。如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责任与风险巨大的审计 (尤其是独立审计)行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新时期,所有的审计人员都应成为完全意义上的电脑审计人员,而这是审计(后续)教育的重要任务。

2.会计信息化审计系统具有极强的适应性

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的多元、实时、开放性使会计信息化审计也具有多元、实时、开放性特征,实时审计、会计责任审计、环境审计、境外审计等都将因此而变得更加容易。

3.会计信息化审计将对传统审计进行重整

尽管“两权分离的程度决定了审计主体的种类和被审计单位的形式”,“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的矛盾决定了审计程序和方法的历史变迁”,但如果所有的计算机只囿于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水平,提供的信息单一、过时、封闭,国外的会计师事务所的非审计业务 (其必须依赖于多元、实时、开放的信息)收入又怎能达到其总收入的70%(我国仅30%左右)?事实上,正是信息量极大丰富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和全新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支持了卓有成效的“四大”国际会计公司及其或集权或分权的 管理模式,支持了审计效率和审计风险矛盾的最有效的解决,从而支持了现在和将有的多种繁杂的具体业务。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策略

1.建立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

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不健全将会阻碍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为适应未来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会计信息化审计组织机构,按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要求组织、协调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规划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发展策略和职业培训计划,研究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方法、技术和规范,指导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在这项工作的起步阶段,政府应加强领导力度,从宏观上搞好规划安排,从资金和技术上扶持会计信息化审计,有效规划、部署和指导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

2.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研究

审计理论来源于审计实践,又反过来指导、促进审计实践,二者不可偏废。没有审计实践,审计理论无法产生,没有审计理论指导的实践会走弯路。因此,要在审计实践中善于及时发现、总结规律性的问题,将其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国内学术界、政府研究机构应当加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论研究,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密切关注国际会计信息化审计的最新发展动态,不断发展与完善会计信息化审计理论,从而更好地为会计信息化审计实践活动提供指导,促进我国会计信息化审计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3.制定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

会计信息化审计同传统财务审计相比,在审计对象、审计目标、审计内容等方面均有所不同。为了规范会计信息化审计业务,明确工作要求,保证执业质量,应研究和制定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审计准则和实务指南。会计信息化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由行业组织出面将实践经验加以总结,并把有关概念、工作流程和技术方法固定和统一起来,形成行业标准和规范。

4.强化企业领导加强管理与控制的观念

树立企业领导的信息化会计信息系统管理意识是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关键。因此,企业主管部门在充分领会国务院有关“国民经济信息化”指示精神,认真抓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对企业领导进行会计信息化系统管理与控制的思想教育,促使企业领导从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高度来认识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重要意义,重视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将会计信息化审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5.大力培养会计信息化审计人才

从内部讲,一是强化培训。各级审计机关要拥有完备的培训基地,从自己的需要加强不同岗位的适应性培训;二是重点选拔。即有重点地选派一些“尖子”人才进高校深造,进行知识更新,或参与国际技术交流和技术合作,在实践中不断增长才干;三是完善机制。要逐步形成能有效鼓励各类人才脱颖而出,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激发各类人才智力潜能的运行机制,使知识最终能作为最重要的生产要求参与分配。

6.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

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认识不足,必须加大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宣传力度,如实宣传网络环境下重构后的会计信息系统所带来的风险,大力宣传会计信息系统控制的重要性,让更多的经营管理者,真正认识到开展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要性,增强会计信息化审计的迫切性,促进社会舆论对会计信息化审计的理解与支持,进而推动会计信息化审计工作的开展。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谢诗芬.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M].四川: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45-52.

[2]胡仁显.自助式会计信息系统[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3.78-82.

[3]傅元略.网络财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56-63.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在会计领域的应用和发展日益深入,传统的手工会计核算手段正逐步被以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应用为特点的会计电算化核算取代,传统的审计方法和手段已明显滞后,会计的电算化必将导致会计信息化审计。文章首先阐述会计信息化审计的必然性,然后通过分析会计信息化审计的面临的问题,简要地概述会计信息化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会计信息化审计产生的必然性

网络经济时代以“网络财务”为代表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以erp为方向的广义管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和以bpr为代表的现代管理思想的高速发展及广泛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商务的构架和流程,从本质和表象两方面更加深刻地改变着审计的对象和环境,使审计的对象隐性化、数字化、网络化并呈现出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趋势,促使传统审计向计算机网络审计方向发展。

(一)业务与财务信息的高度集成使会计信息化审计更显必要和可行

internet和电子商务的发展,给财务管理带来了重大变革,财务管理从“桌面”走向“网络”,这是企业财务管理从思想观念到方式手段的一次重大发展,代表了网络经济时代财务管理的方式,是历史上计算机技术对会计模式与会计理论影响最大的一次变革,并使审计面临着网络的挑战。加快发展计算机网络审计技术已是审计领域当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的兴起拓展了计算机审计的客体

网络经济时代使网上理财和自助式会计软件得以发展,咨询服务机构可以利用互联网强大功能根据用户的要求代为记账、算账、报账,甚至可以设想将来企业可不必设置专门从事记账、算账、报账的会计人员。这样,会计信息化审计就不能再局限于被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还应扩展到对提供下载财务会计软件的网站以及网上为广大用户进行记账、算账、报账及理财活动的那些网络服务公司的业务进行审计,使审计的客体进一步拓展。

二、会计信息化审计所面临的问题

(一)审计线索隐蔽性

1.计算机审计是随着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而产生的,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的审计。在过去的手工会计核算系统中,从原始凭证到记账凭证,从登账到报表编制,每一步都有文字记载和经办人员签名,审计线索比较清晰。而在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中,由于数据存储介质的磁性化和数据处理过程的自动化,业务数据进入计算机系统之后,由计算机按程序自动生成会计报表,即使有篡改也不会留有痕迹,比起手工系统来,电算化系统中的审计线索更隐蔽、更容易引发经济犯罪。

2.在电算化系统中,会计账簿是由系统自动登记的,用户能修改的数据主要在凭证和报表中。所谓数据文件的修改,是指对未登账的凭证以及报表数据的修改,已登账的凭证是不能修改的。目前电算化系统中使用的会计软件对操作人员的每次操作都有记录,但这样的记录显得过于宽泛,使得有价值的线索隐蔽其中,难以发现。

(二)会计软件缺乏权威的可审计认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会计软件层出不穷,摆在审计人员面前的是该软件是否具有可审计性的问题。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制度和数据文件审计的同时,很难对应用系统及软件的开发进行审计。曾有人尝试让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但事实证明这一做法是流于表面的形式,不仅不能达到目的,还增加了审计人员的劳动量。

(三)审计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达到要求

众所周知,在手工系统中,审计人员凭借自己的经验、专业知识,结合运用各种审查的方法,就可以达到目的。然而在计算机信息系统下,除了需要运用一般的传统方法以外,最重要的是要借助计算机辅助技术来达到审计目的,审计人员除需具备一般审计所需的知识外,还应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一定的了解,对会计电算化系统有可能出现的错误及舞弊情况要有比较深刻的认识,但最重要的一点是审计人员应能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审计。

然而在实践中,我国大部分审计人员没有达到以上的要求,业务能力不能令人满意,这也是导致计算机审计滞后的又一重要原因。

三、会计信息化审计应采取的措施

(一)制定一套严谨的计算机审计程序标准

除了对凭证、账簿、报表等数据文件的实质性审查加以规定外,更要对被审计系统的健全性、符合性,系统控制功能的有效性、各项初始化工作的准确性与合理性加以规定。尤其要突出对操作员及系统管理员或财务主管工作权限的规定,以便审计人员在审计前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从而在进行审计时,依据相应的规定进行审查。这样不仅减少审计人员的工作量,也降低了计算机审计的风险。

(二)加强会计软件的完善和标准化

1.目前会计软件带有的操作日志,对所有的操作人员的每一次操作内容都进行记录,这样记录内容显得过于宽泛,不利于突出重要审计线索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应该在审计日志的基础上,在会计软件开发过程中,对其进行改进,以便能提供一个记录所有修改数据的操作记录,而不是记录对数据进行正常的输入输出工作。这样可使审计人员通过对数据改动的操作记录,找到相应的审计线索,达到审计监督的目的。

2.对于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问题,不能仅仅让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还要将审计人员参与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和软件的审评紧密结合,严格控制。一方面,审计人员在会计软件的系统开发过程中,要发挥监督作用,对软件开发的可行性、可用性进行分析和调试;另一方面,在评审阶段,应由财政部门与同级的审计机关联合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对软件的各项指标提出意见,从而保证会计软件的可审计性。

(三)全面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1.审计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掌握计算机审计知识的重要性,认识到计算机审计是审计发展的未来趋势。进入信息时代,审计人员若还想凭借传统的审计方法工作,将难以适应审计发展的要求。

2.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掌握新的审计方法和技巧。这一点可以由审计人员和审计机关的共同努力达到。审计机关每隔一段时间,就应组织审计人员相互学习和交流经验,或邀请审计方面的专家讲课,提高审计人员的理论知识修养,通过不断的学习,适应审计工作的发展。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7篇

审计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中国的审计软件使用已经超过十五年,期间审计软件的发展有过高潮,也遭遇过低谷,但整体发展情况来看仍然不甚理想。这种情况部分上由审计软件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为审计软件是一种有专业使用群体的产品,即使在软件业已经非常发达的西方国家,世界知名的大事务所使用的工作软件也往往是定制或自己开发的(这同时也是一种商业秘密的保护方法),这种“与邻为壑”的经营思路使商务审计软件的推广遇到不少困难。对于国内市场,政府审计采购的主观作用过于明显,使正常的发展难以实现。另外,在审计软件发展过程中,审计软件公司体现出了不成熟的一面:对既得利益的过分看重,导致软件公司分崩离析,元气大伤;全国范围内盲目销售而服务却无法跟进,无法及时解决用户的问题,导致用户对审计软件丧失信心;对同行的恶意中伤以及过度的价格竞争,导致审计软件市场环境日益恶化。

理想的审计信息体系构建

1.对人的培养。培养大批既精通计算机技术、审计业务能力同时又有全面知识、判断能力的审计人员队伍是审计信息化能否得以实施的关键。虽然中国有充足的计算机操作和会计审计应用人才的储备,但是真正同时拥有以上能力的人才可谓一将难求。此外,被审计单位财务及管理信息系统的日益复杂也是对审计人员的一种挑战,审计人员必须经常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才能面对不同的审计工作。当然审计人员不可能都成为计算机与网络专家,因此,计算机与网络专家、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专家对审计参与将是必然趋势。2.对数据库软件的设计。中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据库软件无论从规模还是质量上都无法达到要求。以企业财务软件为例,作为对企业的会计报表以及财务经营情况进行审查的审计工具,审计软件的数据必然来自于财务软件。没有财务软件的数据,审计软件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目前财务软件实施情况来看,全国一共有三百多家财务软件提供商。他们提供的财务软件在数据库的选用,数据库的格式上不尽相同,这给审计软件导入财务软件的数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目前,各家审计软件公司都提供了不同的数据接口,以分别导入不同的财务软件数据。但是,审计软件公司提供的数据接口只占到了全部财务软件的1/5,在很长的时间内财务软件数据接口都将成为制约审计软件发展的瓶颈。3.建立各种法律法规,对磁信息、电子签名的法律地位加以正名。在手工会计系统中,会计核算程序中的每一步都在纸介质上留有文字记录及经手人签字,审计线索十分清楚。而将来会计信息化达到一定程度之后,传统的审计线索可能部分消失。各种单据,票证和账簿等都以人眼无法直接辨识的电磁信息的形式在网上传递并存储于磁性介质中,只能通过计算机进行审查;并且这些线索还具有被无痕删改、不能永久保存等缺点。如果系统设计时考虑不周,可能到审计时才发现只留下业务处理的结果而不能追索其来源。4.完善审计的各项法律法规,使之适应经济的发展和信息技术的进步。审计信息系统涉及的法律问题涵盖审计法、注册会计师法、民法、行政许可法等多个法律领域。然而,由于中国审计法是在以手工审计为主导审计方式的背景下制定的,而对与手工审计相对应的计算机审计方式没有予以规范,其他法律文件中对计算机审计的规定也是少之又少,因此,在计算机审计实践中出现了很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如审计机关是否具有检查计算机的权力、拒绝计算机审计是否属于拒绝审计等。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8篇

关键词:审计信息化;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对策

一、政府审计质量概述

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使得政府审计过程发生了变化,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发生了变化[1]。要想了解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影响到底有多大,首要任务是对政府审计质量的度量标准加以明确。就现状而言,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学术界主要观点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为结果质量;其二为程序质量。

1.结果质量观点

在结果质量观点方面,DeAngelo曾提到:“对于审计质量来说,是由审计师发现,并上报于客户财务报告当中错误的联合概率[2]。”该学者进一步对审计的两个基本特征进行了总结,即为:其一,基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其二基于审计的专业胜任力特征。对于审计的独立性特征来说,即在有纰漏的情况下,审计师需以客观且公正的态度看待审计问题。对于专业胜任力特征来说,即在有报告披露的情况下,审计师需第一时间找出披露原因,并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及处理能力。因此,对于政府审计质量来说,倘若将结果质量作为考虑的范畴,那么便需要对报告披露加以处理。进而易出现的问题是,披露处理结果是否优良会进一步使得政府审计质量产生影响。

2.程序质量观点

在程序质量观点方面,OKeefeetal表示将结果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进行衡量,则往往不能有很好的衡量结果;同时还提出,在确保审计准则的基础上,审计质量往往能够得到较高的保障[3]。基于法学环境下,程序质量观点符合“程序公正”准则。审计师在对相关审计准则充分遵循的条件下,便利于审计工作的开展,进而能够使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总结起来,即为是否遵循审计准则是影响审计质量的关键要素;在充分遵循审计准则的基础上,政府审计质量也能够得到有效保障。

二、审计信息化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分析

在上述分析中,认识到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与结果质量、程序质量两大观点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下面本人便从这两大观点出发,更进一步探讨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

1.政府审计结果质量变化

基于信息化背景下,对政府审计结果质量产生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在查找错误、披露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技术的融合下,审计工作人员便可提供信息系统以及政府审计内部系统对审计存在的问题,从而使信息结果更加可靠。

(2)在发现报告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查找一些报告错弊具有客观性的显著特点,这对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不会产生影响。

(3)在处理错弊概率方面发生了变化。由于一些错弊是在信息系统当中发现了,因此具备透明的特点,在处理上也显得透明,起到了监督及控制的作用。

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变化

程序准则对程序质量有督促、制约的作用,总结起来在审计信息化背景下政府审计质量发生的变化体现在:

(1)在审计信息化的实现背景下,使得政府审计程序更加完善,进而为审计质量得到了有效保障[4]。

(2)政府审计程序质量要想得到有效保障,少不了准则的制度及遵守,在满足这两个条件的情况下,再结合审计技术方法,则能够使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积极的变化,进而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强化。

三、审计信息化下加强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探究

在上述分析过程中,认识到审计信息化对政府审计质量产生的变化是显著的。为了进一步使在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保障,采取相应的管理对策非常关键。具体对策如下:

1.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基于审计信息化环境下,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对其质量评价体系加以完善非常关键。在上述分析过程中,发现结果质量与程序质量对政府审计质量均具备较为密切的联系。为此,要想使政府审计质量评价体系更加完善,便需要权衡结果质量评价与程序质量评价的利弊,确保质量评价的透明性、公开性及公正性等,进一步使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得到有效强化。

2.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审计质量管理的强化与审计工作人员密不可分,因此便需要努力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道德素质方面的培养,在审计工作中不,明确自身职责,以公正、客观的态度对待审计工作。另一方面,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胜任能力方面的培养,学习有关信息化准则,充分遵循相关准则,从而确保审计的可行性及质量。

3.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现状下,在政府会计软件开发上已经具备了现代化水平,但在政府审计软件开发方面,则显得较为滞后。为了使政府审计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政府审计需加大资金投入,改善以往将大量资金投入硬件配套的情况,使合理的资金能够应用于软件开发方面。另一方面,软件开发工作人员需了解审计信息化的需求,使所开发的软件的应用价值更加突出。除此之外,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结果质量的提升,使得审计软件具备发现错误与弊端以及高效处理错误与弊端的功能。并在程序质量上也应该有所提高,在开发软件过程中,需注重审计程序的规范性,在确保其规范性的基础上,进一步使程序质量得到有效提升。

四、结语

通过本文的探究,认识到在审计信息化大环境下,政府审计质量的变化主要体现在结果质量变化与程序质量变化两大方面。针对政府审计质量变化问题,便需要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提升审计工作人员整体素质以及加强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等。相信从以上方面加以完善,政府审计质量管理将能够得到有效强化,进一步为政府审计质量的保障奠定夯实的基础。

作者:贾佳 单位:河南省荥阳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孙伟龙.我国政府审计质量管理现状与对策[J].审计月刊,2009,(9):10-12.

[2]吕新民.信息化环境下政府审计信息文化构建研究[J].商业会计,2015,(7):36-38.

[3]周德铭.国家审计信息化的系统定位、业务效能和发展展望[J].电子政务,2013,(7):2-24.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9篇

以审计信息和业务的基本流转特征以及在各个方面所进行的防护规划和整体策略等发面出发,有效分析在审计业务范围要求之内的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在国产化装备的应用下有效强化信息化建设活动中的整体性信息安全防御工作,进而有效推动系统化的有效应用和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活动,其中主要包括制度、系统、资金行业方式、队伍等的建设,以及实现系统建设同运维活动的协调一致。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信息安全;运维建设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6.

[2]成瑶.我国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3]周德铭.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与能力发展[J].电子政务,2013,07:45-56.

审计信息化范文第10篇

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运用,信息化得以普及,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应运而生。在会计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前提下,审计信息化也得以发展。文章首先分析了审计与会计之间的关系,审计源于会计,但是审计和会计又是相互独立的,有各自独立的体系;其次研究了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两者既对立又统一,出现会计必定会出现审计,审计与会计是分不开的。

[关键词]

审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数据库

会计主要是运用专门的理论方法对经济体进行核算和监督的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经济关系工作。在结合信息化的发展情况来看,会计信息化是将传统的会计知识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在一起,通过运用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为主的信息技术对会计的基本信息进行收集、归档、处理、储存以及运用。而对于审计信息化而言,审计信息化指的是对被审计的对象进行财务工作和经营时,审计人员为了实现其审计目的,采取必要的审计程序,对企业运营的合规性以及利用计算机网络生成的财务信息进行审计,在这个过程中涉及对报表进行审核的精确工作,需要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收集、审查、核对以及验证工作。另外,信息化建设需要注重内部审计人员的培养,并且有步骤有计划地对信息化人员进行培训工作,这要求信息化审计人员不仅要适应信息化的情况,还应该提升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1审计和会计之间的关系

审计与会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随着会计的发展,审计的范围也在不断地扩大,两者之间密不可分,协同发展,因此,就必须要求我们对审计和会计的职能有更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并且能够正确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审计在整个国民经济监督体系中占据较高的位置,其位置具有很高的严密性,其地位也比较高。而会计有着具体的工作和具体的业务,主要针对企业内部人员的。审计是宪法赋予的一种监督的权力,而会计是在企业中对自我核算的一种监督,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但是从审计和会计在经济体中的地位和作用来看,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重新监督,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而审计监督包括会计监督。因此,两者相互独立,相互联系。

(1)审计来源于会计。审计和会计本是一家,水融,但又可以单独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去运用,会计是审计对象的一部分,审计是对会计中的数据进行重新的确认以及校准,因此,审计源于会计。会计是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一种经济管理的工具,主要以货币为主,有自己的独立体系的专业方法,会对企业和行政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完整的、系统的、规范的以及连续的纪录,并加以考核和指导的一种惯例活动,能有效地加强企业的经济管理并且能够促进经济效益的发展。对于审计,审计是有专业的独立机构和一些专业人员,这些机构和人员根据国家的一些法律法规,依法对被审计的单位中的一些会计数据,相关的经济活动以及一些财务收支和有关的经济督导活动,通过合法的法律手段,来监督企业的经济情况,并改进经营管理制度,提高经济收益,保障国家的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可以发现,虽然“审计”和“会计”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是从其发展以及定义来看,其中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同样有着明显的区别,所以说审计源于会计。

(2)审计与会计相互独立。在实际生活中,由于两者的基本概念不同,会计和审计是相互独立的。在工作中,国家的审计部门以及审计人员,会依法对各个部门行使监督权力,国家的审计部门有权对各个单位的会计部门进行审查监督,对其内部经济体制和经济状况进行审查和监督,并且在此过程中不受任何政府机构、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干涉。在这一过程中,对审计的要求将赋予最高层次的监督,这样可以起到两个方面的作用:第一是可以在会计监督之后再次进行经济状况的监督,可以降低风险;第二是对于一些相关的会计部门进行监督,可以起到良好的督导作用。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审计工作的职能和会计工作的职能有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可以发现,审计与会计两者是相互独立的。

2会计信息化与审计信息化的关系研究

(1)联系。首先,传统的会计逐步从会计电算化走向会计信息化,会计信息化是应用计算机处理技术来处理一些会计业务,是一种基于传统的会计凭证和报表的核算工作,只是将原有的工作转为信息化处理,将传统的会计知识和计算机技术结合到一起,从而具备更强大的核算能力以及更有效的控制和管理功能。审计作为对会计质量的一种监督手段,审计信息化如果无法跟上会计信息化发展的脚步,就很难起到监督的作用。换句话说,无论是审计信息化还是会计信息化,都是在基于传统的会计与审计的理论知识下,形成的新型的审计和会计。因此,我们认为这两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其次,信息化会计的主要职能任务是为企业内部和企业外部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应的会计信息,信息化审计则是帮助审计人员快速高效地完成审计工作,两者的服务对象显然不同,但是在这其中两者的服务功能是有一定联系的,并且互相影响。比如,两者都有自己的数据库信息,如入账数据库、出账数据库以及对明细账数据库等一系列信息化数据,并且无论是在审计还是在会计的过程中,都需要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两者数据库的信息质量都会对对方工作的开展产生作用和反馈。

(2)区别。尽管审计信息化来源于会计信息化,但是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亦有不同,审计信息化是根据传统的审计知识,在结合计算机信息技术,从而形成有自己独立体系特点的一种审计方式。在审计信息化的过程中,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并且使得审计工作变得更加快速,工作范围更为广泛,工作效率也优于传统的审计方法,所以,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是相互独立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审计信息化是在会计信息化的结果上进行的,因为审计的对象是会计,审计是对会计监督的再监督。会计信息化主要是在处理会计信息时的效率有着很大的影响,在进行会计信息的处理时,都会在瞬间得以完成,与此同时,会计报表同时完成,可实现数据库的信息资源共享,实现会计信息的多元化服务。而对于审计信息化,主要是审计人员利用现有的计算机电子技术进行一些相应的审计工作,这能帮助一些工作人员完成一些在原有人工审计的条件下很难完成的审计工作,特别是一些大量数据的筛选工作,信息化为此提供了巨大的便利。与此同时,审计人员在引入会计数据时,能够通过计算机技术引入相关联的一些会计数据,把两者结合,从而更好地对经济制度和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和漏洞进行完善。因此说,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也是相互独立的,这样也有益于两者在各自的领域高速发展,不受约束。

3结论

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能根据国家的法律制度,在降低审计风险的情况下,充分地利用计算机技术,将传统的会计和审计工作推向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对于审计信息化和会计信息化而言,都是通过现有的电子计算机技术和已有的传统的会计和审计方法相结合后产生的一种符合当代经济发展的新型审计和会计技术,这其中有实现过程,且两者的关系相互独立又密不可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会计信息化和审计信息化,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并且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如果只发展一个,另一个就无法进行相关的服务,因此两者之间的发展应齐头并进,但在这一过程中又不可以混为一谈,应该在两者相互促进发展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系统需求的条件,进行融合,并且独立于自己的系统相互发展。

作者:徐志新 李蔚 单位:国网浙江常山县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袁秀梅.会计信息化目前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西部科技,2005,50(19):44-45.

[2]吴洪军.关于加强审计研究的策略分析[J].财经界,2014(2):250.

上一篇:声乐艺术范文 下一篇:生产销售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