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公告制度范文

时间:2023-02-26 02:41:24

审计公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审计风暴”一词让人们重视了审计工作,也重视了审计结果的公告,审计公告制度在各种类型的审计体制的国家都有发展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文章就审计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形成、作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众所周知,人民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政府公共部门代表国家意志、受社会公众委托,依法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职能,行使公共资源筹集、使用和管理权力,产生广泛的公共受托责任,然而人和委托人之间客观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人对内部信息掌握远较委托人全面与及时,为了更有效地对人进行监督,首要的是了解所有的信息,特别是出现问题的信息,由此产生了审计公告,而且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存在。

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审计机关将审计事项通过合法有效载体向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它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而且进一步促进社会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在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机关都普遍实施了审计公告制度。法国审计法院属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法院除向议会负责报告工作外,通过向新闻界审计结果和国家审计公告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以取得社会的再监督。美国审计总署属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日本会计检察院是独立型审计机关,会计检察院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抄报内阁和首相,并通过新闻机构公布发表(秘密的除外),甚至可以将审计报告改写成通俗读物广为散发。

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古代具有审计职能的部门对查处的贪赃枉法行为张榜公布,让老百姓了解真相,具备了审计公告的雏形。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法制经济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政府要建立依法行政、公开接受监督、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透明政府”,这是审计公告制度产生的内在要求。民主法制的进程也促使审计公告制度的形成,社会变革使我国的人治型法律秩序转变为法理型法律秩序,这一进程,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审计公告起到很大作用,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审计公告这一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结合体正是中国通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进程中的排头兵,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确立则在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差距增大,失业人员增多,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等等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党风建设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中央部委到基层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披露、惩处可以让民众看到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和态度,审计公告制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顺应时代、顺应潮流、顺应民意的。所以,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法制进程和公告制度的准备,但真正使人们看重审计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的是2003年李金华审计长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财政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出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其在体制和制度上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独立”是指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保证审计的客观、公证、权威和有效性。然而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审计的独立性在客观上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均由地方政府任免、审计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审计实际相当于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而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腐败行为,又往往与地方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审计涉及有关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政府的意见,在查处中也难免瞻前顾后,很难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依法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在加上经费的原因,审计机构特别在县级机关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跟不上等等的问题,也影响到审计公告的独立。

与审计公告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缺乏。一方面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想真正发挥审计公告制度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与审计公告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党和政府仍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后的落实整改压力不大。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各级领导的批示,而领导同志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做出具体批示。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制度和工作安排下,审计机关本身既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也缺乏跟踪落实的热情,使很多审计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审计机关本身无法改变的,不利于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主动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要求,采取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借助社会监督的“外力”,克服法规不健全和制度局限等不利条件的自我突破。

审计公告的范围有待扩大。随着人们对国家政府部门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了解,审计公告的范围远远没有发展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从数量上看,从2003年至今共公布了30多项审计结果(国家审计总署网),而从内容上看,虽公布了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结果,但内容不翔实。而且审计公告制度受到我国保密法规的限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保密范围,比如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建设、高科技研究等领域,都必须严格保密。审计公告虽然是向本国国民的公告,但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一旦形成公告,在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事实上的无密可保,这就大大缩小了公民的知情范围。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2篇

一、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

(一)审计公告制度法律规范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机关通报或者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法被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守国务院的有关规定。这里并没有将审计结果公告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义务,而是作为一项可自由裁量的权利。《国家审计基本准则》规定:审计机关每年应当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审计机关,提出对上一年度本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结果报告,也并未对审计结果公告做出规定。虽然我国尚未对审计结果公告立法,但对公告的内容、审批程序和法律责任作了一些规定。2001年颁布了《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准则》,第一次以法规形式确立了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审计机关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必须经审计机关主要负责人批准;涉及重大事项的,应当报经本级人民政府同意。审计机关可以按原审批程序向社会公布下列审计结果:本级人民政府或上级审计机关要求向社会公布的;社会公众关注的;其他需要向社会公布的。2002年颁布了《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规范了审计署以《审计结果公告》正式文本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的行为,规定审计结果公告应当符合的审批程序。同年审计署还颁布了《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程序作了具体规定。这些准则的出台,为审计结果公告提供了操作指导。可见,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审计结果公告的相关制度。

(二)政府信息公开尚处于初级阶段作为一项基本人权的知情权观念在我国远未普及,宪法也没有直接规定公民享有知情权。如2004年修订的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些条文都没有明确规定政府有义务向公众公开政府信息,只能从中间接推导出公民享有知情权,政府有提供相关政府信息的义务。我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尚处于初级阶段,2002年中国社科院受国务院委托开始起草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但在立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问题,如在立法的层级选择、保密与公开的界限、知情权的救济手段等方面,我国都缺乏与政府信息公开相对应的法律法规。

(三)行政型政府审计模式1982年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宪法》确立了行政模式的政府审计安排。这种模式的选择一方面由于我国的治理结构不同于三权分立,而是立法机关高于行政机关的垂直结构;另一方面是受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影响,特别是苏联模式的制约。在模式采用初期适应了我国的国情,有效发挥了审计机关的经济监督和制衡作用。但随着民主进步和经济发展:现行体制的弊端逐渐暴露,突出表现为审计独立性差,审计报告质量低下。

(四)审计规范体系有待健全审计质量低下必然加大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进而制约公告的程度和影响公告的立法进程。我国1994年审计署颁布《审计法》,根据其规定的原则于1996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是在审计机关及其人员应当具备的资格条件和职业要求,以及作业准则、报告准则、处理、处罚准则方面,将《审计法》的内容具体化。我国已经构建起以《宪法》为依据、《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以及有关补充规定为主体,审计准则为基础的审计法律体系,这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制度保障,其中审计准则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审计基本准则(以下简称国家审计基本准则)、通用审计准则和专业审计准则、审计指南三个层次,但国家审计准则没有与新修订的独立审计准则衔接。

二、美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概况

(一)政府信息公开程度高美国审计结果公告起源于公民的知情权,是政府信息公开的组成部分,受政府信息公开程度的影响和制约。早在1946年美国就制定了《联邦行政程序法》(APA)规定:公众可以得到政府文件,但行政机关可以为了公共利益和正当理由而拒绝向公众提供文件。该法肯定了公民享有知情权,但存在严重缺陷就是没有规定公众知情权的救济手段。为了弥补这一缺陷,1966年美国制定了《情报自由法》,这是第一次在成文法中保障了私人取得政府文件的权利,即第一次明确了公民的知情权。1974年美国制定的《联邦隐私权法》(TheFedoeralPrivacyAct),规定了行政机关对个人信息的搜集、利用和传播必须遵守的规则,第一次解决了公开与保密之间的矛盾。1976年美国制定了《阳光下的联邦政府法》(TheFederalGovemmentintheSunshineAct)(又称“阳光法”)。该法与1974年修改后的《情报自由法》(TheFreedomofInformationAct)是“姊妹法律”,前者适用于合议制行政机关会议的公开,后者适用于政府文件的公开。情报法、阳光法以及隐私法三部法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公民知情权予以确认和保障,共同构成了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法律制度。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在这些法律制度的约束和保障下得到发展。

(二)立法型审计模式美国审计结果公告是一个信息传播和反馈的过程。如同申农和韦弗1949年提出的“信息传播的线性模式”,这个循环过程受审计体制的制约,并决定审计结果公开的程度。美国独立以后,根据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经验和所尊重的洛克和孟德思鸠的理论,美国资产阶级代表一致认为,必须在民主政体的建设上彻底地、充分地贯彻执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与制衡的原则。1878年制宪会议上确立了美国的制体。在审计组织的建设方面,1894年多克里条例确立了行政制的审计模式;随着政府职能的突出和公民民主意识的增强,为了弥补行政制模式的缺陷,1921国会通过了《预算与会计法案》,法案规定“在国会之下,设置独立的国家审计机关——美国审计署(GAO)”,从而确立了美国政府审计的立法模式。立法模式是世界公认的独立性最高的政府审计模式。这种模式下审计机关只有调查权和报告权,没有处理权,但调查权和报告权行使得充分而有威慑力,审计结果的公开程度最高。如美国的审计总署有权公布审计结果,在处理被审计单位或个人非刑事事件时,如果发现严重损失浪费或管理不善问题,会做出包括审计结论和建议的报告,并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证会,在会上公开审计报告,还可以在报纸、电台上发表和播放,赋予公众查阅审计报告的权利。

(三)健全的审计规范体系高质量低风险的审计结果公告离不开相关审计规范的健全。1984年国会颁布《单一审计法》,杜绝了重复与缺少审计的现象,为以后政府审计的进一步规范奠定了基础。为改进政府审计质量,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于1987年了《关于政府部门审计质量的紧急任务报告》,提出了通称5“E”。受《单一审计法》、AICPA的公认审计准则与紧急任务报告的影响,审计总局于1988年就1984年颁布的《政府审计准则》(GAS)作了重新修订。随着新情况的不断出现审计署2003年第四次对审计准则进行修订,突出强调了审计师报告内部控制对于防范风险和保护公众利益的重要性。虽然GAS仍将继续修订,美国政府审计的基本框架已经形成,即以单一审计法为准绳、以审计总局的政府审计准则为基本依据、以AICPA等相关组织为补充和促进动力的三维框架。在这一框架下进行政府审计,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高了审计报告的质量,为审计结果公告提供了前提。而且新修订的GAS《财务审计报告准则》、《鉴证业务一般准则、现场工作准则及报告准则》、《绩效审计报告准则》中“对特别规定的或保密信息的报告”、“报告的质量要素”、“报告的出具和分发”都有具体规定。这些规定为审计结果公告提供了依据。

三、中美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比较及启示

(一)构建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框架,为审计结果公告提供广泛的法律基础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从1946年制定的《联邦行政程序法》中规定公民可以获得政府文件开始,至今已走过六十年的历程,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从无到有,从不完善逐步走向完善。而我国尚未有法律层次的政府信息公开规定,较低层次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也尚未颁布实施;知情权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既没有得到公民重视也没有政府的法律保障。审计结果公告作为政府信息公开的要求之一,受到政府信息公开相关法律规范的约束。只有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才能为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立提供法律依据。同时审计结果公告立法应当以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为依据,相关规定不得与之抵触。我国可以参照美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框架逐步构建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体系:首先建立政府信息公开方面的法律制度,如政府信息公开法;其次建立政府信息保护方面的法律制度,如修改现行的《保密法》;再次建立政府信息公开复议法,如公民知情权救济法;最后,由政府信息存储管理与内部传递方面的法律制度,如公共信息数据库法。通过这一体系的确立,强制性地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程度,使政府工作暴露在公众监督之下。~方面促进政府提高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另一方面提高公民对知情权的重视程度。政府工作结果的改善使政府乐于公开相关信息,而公民知情权的普及又会增加公民对政府信息的需求,这种供需间的良性互动最终会推动政府信息公开立法和政府信息公开程度向更高层次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将在推进的浪潮中得以建立和健全。

(二)构建改良的行政型政府审计模式,扩大审计结果公告程度美国采取的是立法模式的政府审计,审计总署独立于政府行政部门,并向国会报告整个联邦政府的活动。而我国的政府审计模式是行政制,审计机关隶属于人民政府在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下工作,审计机关的经费来源于政府,审计机关的人事制度受制于政府,所以审计的独立性差,审计结果公告需要经过政府的审批,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完整性。许多理论界人士都呼吁改变现行审计模式,特别是效仿英美国家建立立法模式的政府审计。笔者认为,审计模式只有适合国情才能真正发挥经济监督的作用。立法模式是一种理想的模式,但在脱离我国国情下盲目改变审计体制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混乱。现阶段探讨一种将提高审计独立性与保留现有审计体制的优势结合在一起的审计体制。笔者认为,行政模式中的北欧是较为理想的选择。北欧派行政模式一方面汲取了行政模式的优点:审计机关仍隶属于行政机关,审计工作是政府工作的一部分,审计目标与政府经济监督目标相结合,有利于展开审计工作,也有利于审计成果的转化。另一方面北欧行政模式下审计工作为议会服务,向议会负责,这又汲取了立法模式优点,提高了政府审计的独立性。“北欧模式”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影响有两方面:审计质量的提高审计降低了结果公告的风险;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不需要政府审批,扩大公告程度。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审计公告透明度监督作用规范化

[论文摘要]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可以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使审计执法环境得到改善,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审计公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审计程序规范化和审计质量有保障的重要体现。总之,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内外的种种要求,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改进现行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建立适合于对外公告的审计报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内容、结果、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审计处理意见。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可以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使审计执法环境得到改善,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从以往我国审计机关公布的希望工程基金、国外捐赠资金等审计结果来看,社会反应是良好的。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对外公告的内容应是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包括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对外公告的对象应包括社会公众和人大等特殊机构;对外公告的手段要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合法的载体,并且在对外公告时遵循保密性原则。因此,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可以理解为国家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合法有效的载体,将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不能公开的除外)等审计事项向社会公众和特定对象公开的一种制度。

《审计法》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表明审计结果将从审计机关与被审单位(主要领导)之间的小范围见面,扩大到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公开。审计公告制度一方面能够把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监督的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自身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挑战。

权力和法制的关系,仍然需要人们足够的重视。首先,一些被审计单位在一些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的处理上,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造成管理和财务上的极端混乱,这种不良的会计环境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其次,一旦审出问题,如果涉及到上级领导或部门,审计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了,审计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这也将成为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阻力。

当审计公告形成习惯的时候,国家审计具有了外部审计的特性和要求。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要有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国家审计准则得到严格遵守。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审计机关内部管理水平二者共同决定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概率。公告发现问题的概率受到职业道德水平和相关法律责任两因素的影响。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增强审计的权威性。以往的审计结果透明度较差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审计权威得不到体现。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可以促使审计机关要严格办案,接受社会的监督,也可以增强审计权威性。

第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促进被审单位严格管理,公布审计结果可以引起被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

第三,可以加强信息交流,促进综合治理。造成违规的原因有很多,有必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总结教训,加强管理。

第四,可以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从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审计结果公告的原则:

1.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公告的审计结果要真实客观。要求审计相关主体必须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同时在法律范围内如实向社会公告。只有这样,公告的审计结果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才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

2.重要性原则。审计结果是否公告要依据被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要有所侧重。所谓重要性第一是指审计事项与公众的关联程度,第二是指审计结果公告以后的预期社会效果。与公众关联程度高并且预期社会效果较好的则属重要审计事项,可进行审计公告,反之,则可不予公告。

3.风险性原则。要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以判断审计结果公告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从而决定审计结果是否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因审计业务存在问题而造成的风险。比如审计情况不真实,定性不准确,评价不客观和报告用语不妥当等引起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力求规避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公告的社会风险是指审计公告后因社会原因而产生的风险,比如引起社会稳定问题等。审计结果公告前要充分论证分析公告后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如果预期社会风险较大,则可考虑暂缓公告或不公告。

4.大众性原则。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让公众易见易懂。这就要求审计结果公告的途径多样化。同时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语言通俗化。

从世界范围看,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也成为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在我国,实行审计公告制已有良好开端,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情况下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以不断完善公告制,推动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与国外成热的经验相比,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法律约束不强,权与法孰重孰轻。审计公告属于政务公开,以及公民知情权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相关法律得以确立,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立法为1996美国《情报自由法》。要求行政机关依职权或依申请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在法定范围内,任何公民无论其目的如何,均享有得到政府信息的权利,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应当承担举证责任。相应的法律在我国还是空白。在《审计法》对“公布”审计结果使用了“可以”而非“必须”来表达,公开的责任成为任意性的自由裁量。同时,审计公告还会受到国家保密制度的限制;使得许多领域的公开变得不可能。

2.审计公告透明度不高。审计公告的范围依然存在着缺陷。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审计公告的对象包括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公众,但是在实际中向社会公众公告的少之又少,审计公告的内容大多没涉及实质性问题,这与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宪法精神相距甚远。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4篇

关 键 词:国家审计;报告目标;报告对象;报告内容与形式

中图分类号:F239.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6)12-0108-05

近年来,随着国家审计在我国社会经济管理中发挥的监督作用愈来愈大,与国家审计相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实务问题已引起了审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高度关注,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其中之一。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如何将其审计结果向社会公众公告的规定和要求。由于国家审计的性质与民间审计的性质具有较大的差异,当我国的民间审计公告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公告制度已渐趋一致(即所有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都必须将其审计报告和财务报告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公众告示)时,我国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与西方国家的审计公告制度之间则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导致该差异产生的原因,除了有国家审计体制之间的差异外,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本身的差异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为了有效地借鉴西方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中的有益经验,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本文拟对西方国家的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特点及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我国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建议,以期对推动我国国家审计的规范发展有所裨益。

一、西方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基本特点

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常常受其审计体制的影响。审计体制主要指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归谁领导、对谁负责、向谁报告的规定。由于受各国政治制度差异的影响,世界各国的审计体制不尽相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主要有四种基本模式,即立法模式、司法模式、行政模式和独立模式。

我们通过对美国、英国、加拿大、瑞典、法国和德国等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的审计文献研究发现,虽然这些国家的国家审计体制不尽相同,美国、英国、加拿大和瑞典属立法模式,法国属司法模式,德国属独立模式,但就国家审计的报告(和公告)制度来看{1},对于国家审计为什么要报告、向谁报告、报告什么、何时报告等一系列问题已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和特点,这为我们探索和研究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规律提供了有益的基础。在此,我们首先就这些认识和特点作一分析。

(一)国家审计报告的主要目标――提供信息

国家审计报告的目的是什么,这是研究和实践国家审计的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从西方国家审计发展的历程来看,国家审计的报告的目的与国家审计的目标密切相关。在国家审计处在重点关注财政收支合法性的时期,国家审计的报告目的就是要报告政府部门、机关团体在执行政府预算过程中的合法性情况。例如在美国,早期的政府审计主要集中在预算支出的审计之上,报告的目的主要是向国会陈述被审部门和机构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供国会了解政府部门对国家资源的使用情况,从而作出相应的资源配置决策。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承担的责任和需使用资源也愈来愈大,纳税人缴纳的大量税收收入是否得到了经济有效的利用,政府部门的各项预算支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目标,政府部门在这些经济资源的管理中所制定的制度政策是否合理有效,所有这些已成为国会议员们所关心的大事。所以国家审计作为国会得力的助手,被国会赋予了愈来愈重大的责任,国会需要国家审计提供愈来愈多的正确的、公正的和完整的信息,以供其决策使用。2004年7月7日,美国审计总署(General Accounting Office, GAO)更名为政府责任署(Government Accountability Office,GAO),就是这种责任变化的体现。同时,为了确保国家审计能够充分发挥其作用,美国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特征也愈来愈显著。首先,国家审计直接由国会领导,确保了其地位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其次,国家审计不再对审计查出的问题进行直接的处罚,而是像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主要对被审事项进行独立的取证、判断和发表专业意见,这种审计与处理职务的分离可避免审计独立性的损害。所以目前美国的政府审计正在朝着职业化的趋势发展。美国总审计长认为,GAO已经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多学科的职业服务组织,GAO的强项就在于能根据国会的需要向国会提供专业的、客观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超党派的、超意识形态的信息。[1]向国会及一切相关的人员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已成为国家审计及其报告的主要目标。除了美国以外,这一审计报告目标在其他各种模式的西方国家包括英国、法国、德国和瑞典等国家中也都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体现。

(二)国家审计报告的对象――国会、行政领导和社会公众

国家审计报告的对象问题就是国家审计向谁报告的问题。由于国家审计体制模式的不同,国家审计的直接报告对象也会有所差异,但不管在哪种体制模式下,一个基本的共同点是,几乎都或先或后地需要向国会报告审计结果。例如在美国、英国,国家审计的报告对象主要是国会,但为了保证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公众能及时地了解被审单位的相关情况,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予以报告或公告,所以审计报告的透明程度已愈来愈高。在法国、德国和瑞典等不同体制模式下,向国会报告审计结果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审计结果已成为一种基本的要求和共识。虽然在不同审计体制模式下,是否向公众公告审计结果的做法有异,或者说程度不同,但作为一种趋势,审计结果向公众公告的程度都在逐渐提高。向公众公告审计结果,这是一个国家民主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国民的国家事务知情权和监督权的尊重。无论是在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一个国家的预算收入主要来自于各种税收和国有资产的经营收益,公民无论是作为纳税人还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都有权知道这些收入来源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有权了解这些资源利用的合理性、经济性和有效性。国家审计对各政府机关部门的资源使用情况所进行的审计监督,理应将其审计结果告知所有感兴趣的公民,以使公民有效地了解国家资源的使用情况和履行对国家资源使用情况的监督权。所以美国GAO认为,GAO是同时为美国国会和人民服务的机构。[2]自上世纪中期开始,除涉及军事、外交等国家机密的情况之外,大部分西方经济发达国家都开始逐渐将国家审计结果公告于民、将社会公众视同审计报告对象之一的做法和认识,已成为西方国家审计报告制度的又一特点。

(三)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形式日趋规范

虽然在西方国家,国家审计的范围正在日益扩大(美国总审计长David Walker先生认为,今天GAO的工作范围已几乎涵盖了联邦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正在做或考虑准备做的所有事情[2]),国家审计的责任也愈来愈大,但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却日趋规范和合理。这一趋势和特点得益于西方国家审计的职业化发展进程,这一发展进程将国家审计以前的直接监督,逐渐过渡到寓监督于服务之中,使国家审计更体现出其专业上的权威性。国家审计报告的内容和形式日趋规范和合理是由多方面因素促成的。首先是财务审计和特定审计制度的规范化。在大部分西方国家,凡使用国家预算资金的部门、机关、团体,都需接受国家审计机关的年度财务审计,这已成为法律的要求或惯例。所以在政府年度资金的预算使用中已形成一种有序和有效的审计监督机制。而更重要的是,政府部门年度财务审计的重点已从以前的着重指出预算资金使用中的不当行为逐渐过渡到对整个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根据重要性原则作一总体判断,然后发表一个整体的审计意见以及提出改进的建议。所以每次审计发现的问题和所作的改进都会对政府部门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和促进。而由国会指定的特定审计项目或由国家审计机构自己依法选定的审计项目,由于其目标、范围和要求等也较为明确,因而也都能有序地实施。财务审计和特定审计制度的规范化,为审计报告内容和形式的规范化奠定了基础。其次,审计实务的规范化。现在在西方国家政府部门的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中,国家审计人员也都按照公认审计准则来进行审计,因而审计结果虽仍有其独特性,但与独立的注册会计师审计一样已具有较高的可理解性和可接受性。再次,审计意见的规范化。由于政府的财务报表审计遵循了公认审计准则的要求,所以审计意见也完全规范化,包括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发表意见和反对意见等,这不仅让人一目了然,而且对被审计部门来说,由于是一个总体的评介,避免了以前常常发生的以偏概全的情况,因而也更公平合理。以上国家审计职业化的发展特点,为审计报告内容格式的规范化打下了基础,也为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国家审计报告的及时性日益重视

审计报告传递的是一种信息,如何让所有对国家审计报告感兴趣的人及早地了解政府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这是国家审计机构及国家审计报告制度需予研究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在美国和英国,除需保密的情况外,一般在审计报告后的很短时间内,人们就可以从国家审计机构的相关网站上获得所需消息,因而审计报告的及时性问题已基本得到解决。法国、德国和瑞典则需要等审计报告全部完成后、经适当选择和编辑出版才向公众公告,所以相对来说,时间要晚一些。但不管怎样,对于一些政府预算资金使用中存在的重要问题,都要公告于民,这已成了一种基本发展趋势。虽然到目前为止,在审计报告及时性方面的发展程度还有差别,但对及时性要求的认识,都已有了很大的提高。所以审计报告的及时公告不仅尊重了国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也为专家学者们对各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及时研究提供了便利。

通过对以上几个较有代表性的西方国家的审计公告制度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审计报告目的的逐渐明确、审计报告对象的步步到位、审计报告内容和形式的日趋规范和审计公告及时性认识的不断提高,构成了西方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最基本特点。这些经验和认识对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审计公告制度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自1983年我国建立审计署以来,20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国家审计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而近两年来,审计署尝试性地将一些审计结果告知于民所产生的轰动效应是前所未有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审计公告制度还是非常不成熟的。虽然审计署从2003年起已了12个审计结果公告,审计署的工作规划中也已提出,未来五年将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它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但这种公告能否起到理想的监督作用,仍是一个需予研究的重要问题。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国家审计在审计公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审计结果公告内容整体代表性不够

国家审计报告的公开告示,其目的是向社会公众传递被审计单位使用国家资源的整体情况。由于我国的国家审计尚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所以审计的重点像西方国家的早期审计阶段一样,还大多集中在资源使用的合规性方面,即使如此,也还很难说审计所查出的问题是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全部或主要问题,所以我们的审计报告还无法从总体上对一个部门或一个单位的预算执行情况或资源使用情况作一个总括的评价或发表一个总括的意见,只能就发现的问题作出报告。如果这种认识长期持续下去,则将导致两个不利的结果:第一,从国家审计人员来说,其审计的目的或责任变成了主要去发现被审计单位所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作一个整体的评价。虽然发现问题也是重要的,但整体的评价意见更重要。所以如果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发现了问题,不管这些问题是局部的还是全局的,只要是问题,大的最好,没大的,小的也可以,似乎审计目的就达到了;如果查不出问题,审计人员就有一种不能交差的感觉。第二,从被审计单位来讲,虽然审计查出的问题大部分是事实,但这些问题究竟在整个预算资金使用中占有多大比例,需要按照重要性原则有一说明,这样无论对被审计单位还是社会公众来说,都更有参考价值,也更公平。例如一项工程超预算,同样超5000万,对于一个预算只有一个亿的投资项目来说,超了50%;而对于一个预算有10个亿的项目来说,仅超了5%。这样同样超5000万预算,性质就大不相同。因此,公告内容的代表性问题是目前国家审计报告中存在的第一个问题。

(二)审计结果公告形式尚欠合理

从目前所的“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来看,无论是审计报告还是审计调查报告,在形式上还尚欠严谨,审计报告所应具备的一些基本要素还没得到应有的考虑,例如审计的对象究竟是相关报表还是相关活动,被审计单位的责任是什么,审计人员的责任是什么,国家审计所实施的审计方法、程序的专业依据是什么,等等,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说明清楚。因而从形式上看,还不太像严格意义上的审计报告,与西方国家较规范的审计报告相比,差距较大。其次,作为审计报告,必须要有意见或结论,这是作为审计报告最重要的要素之一。但我国目前所公告的审计报告,虽然也有一个结论,但尚不明确、规范。审计所发现的问题与结论之间没有一个严格的联系,有些定性结论,例如“工作有改进和提高”、“管理比较规范,但同时又发现以下问题”等的提法与一个严谨的审计报告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给报告阅读者非常清晰的信息,西方国家的政府年度财务审计报告的结论已大部分采用民间审计的报告术语,即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拒绝发表意见和否定意见等。例如美国GAO2003年和2004年在对联邦年度财务报表审计中,因审计范围受到重大限制,因而都出具了拒绝发表意见的审计报告。审计结果公告形式的合理科学性是我们目前所存在的又一个问题。

(三)审计结果公告及时性较差

由于受我国目前的管理体制和审计力量的限制,审计署还无法每年对每个政府预算单位和有国有投资的企业进行审计,通常要几年才轮到一次,这样,无论是全国人大、政府部门还是社会公众,都还无法及时地获取所需的信息,也无法对各政府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及时的监督。

以上问题的存在,充分反映了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还不成熟,还需要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改进和完善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的建议

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国家审计发展起步较晚。但进入21世纪后,我国国家审计的发展有加速的迹象,审计队伍的迅速壮大、审计地位的不断提高、审计理论与实务研究的大量开展以及审计公告制度的尝试建立,都是这种加速发展的表现。由于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完善与否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一个国家的国家审计发展水平和成熟程度,因此怎样加快改进和完善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展示我国国家审计发展水平的需要。以下我们就这一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建议,以与读者一起研讨。

(一)进一步明确审计报告的信息特征

国家审计的审计结果公告究竟是向社会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还是仅仅告知社会公众审计过程中所发现的问题,这是国家审计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提出的问题,这也与国家审计的基本性质究竟是服务还是监督密切相关。从西方国家国家审计的发展历程来看,早期的国家审计大多以监督的职能开始,因而审计报告大多主要以报告国家预算单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为主。但随着国家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国家审计的职能逐渐从简单的监督功能发展为服务的功能,包括为国会、议会、政府和社会公众服务,国家审计的独立性特点也愈来愈明显,因而国家审计正在走向职业化,审计报告也就需要更多地从独立职业的角度对预算单位执行预算的整体情况作出判断,发表意见。就像上市公司的年报审计一样,报告财务报表整体的公允性要比仅报告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更重要,对信息使用者来说则更有用。所以西方国家的国家财务审计报告正在向独立审计报告的性质趋同,即逐渐朝着对预算单位的财务报告的公允性发表意见的方向发展。我国的国家审计是否也应该朝这一方向发展,我们的看法是肯定的。首先,随着我国人大与政府之间、政府部门与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划分愈来愈清晰、系统结构愈来愈完善,国家审计既审计又处罚的集双重职能于一身的安排必然会改变,当对国家审计机构的独立性的要求愈来愈高时,审计职能与处罚职能的分离是必然的选择。其次,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也需要从了解被审单位预算资金使用中的合规性情况发展到了解被审单位预算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这样无论对预算资金的分配决策还是监督决策乃至效用分析,都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国家审计从报告预算资金使用中的违规情况逐渐向报告整体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即向人大、政府和社会公众报告其决策所需信息――的方向发展,应是国家审计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进一步提高审计报告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

国家审计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应向社会公众提供什么样的信息,这是国家审计发展中需予考虑的又一问题,提供什么样的信息牵涉到它的内容与形式。信息的质量或价值的基本特征是其与决策的相关性以及本身的可靠性。[3]国家审计报告提供信息的目的不在于简单地揭短,而是要通过这些信息的提供,使人大和政府决策部门能更好地掌握国家预算资金的整体使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然后为今后更科学合理地分配预算资金和更有效地使用好国家预算资金作出最优决策,也为广大社会公众更有效地监督国家预算资金的使用情况提供可靠的信息。从这一信息要求出发,我们认为,国家预算资金执行情况审计所要提供的信息至少应包括如下一些内容:

(1)国家预算资金执行情况的审计范围;

(2)国家预算资金执行单位的责任;

(3)国家审计机关的责任;

(4)国家审计机关进行审计所遵循的职业规范;

(5)国家审计的整体审计结论;

(6)对被审计单位加强和改进预算资金管理的建议。

除了应包括上述这些内容外,对表述这些内容的形式也应有统一的要求,特别是审计结论的表达方式。在美国,国家审计完全采用了独立审计的审计意见表达方式,所以所有预算执行单位不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情况,都可以按照重要性原则,通过不同形式的审计意见来向信息使用者传递。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值得借鉴的。审计报告内容的相关性和可靠性以及报告形式的统一性是提高信息价值的必需条件。

(三)进一步强调审计报告的独立性和及时性

虽然我国的审计法赋予了国家审计对被审单位违反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行为的,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作出审计决定的权利,[4]但从国家审计的发展趋势和发展规律来看,国家审计的直接监管权应与审计意见的发表分离开来,这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最基本要求。无论是国家审计、民间审计还是内部审计,不直接参与管理和监督是保持审计独立性的最起码要求。在民间审计中,近几年提出的管理咨询与审计职能不能同时向一家客户提供的要求就是维护审计独立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同样国家审计的监督也不应是一种直接的监督,而是寓监督于服务之中,因为一旦审计决定有误,被审计单位按照审计决定的要求去做,反而使得预算执行情况更糟糕,这时由谁承担由此而导致的责任就会变得极其复杂,因此国家审计同样应以发表独立的审计意见作为自己工作的重心和目标,所有审计中发现的问题,都应由各级人大或政府各职能主管部门来处理、处罚和监督实施,而不应由审计机关来监督实施。因而,随着我国各级人大和各政府职能部门的职责分工愈益明确,审计决定不应再成为国家审计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

同时,政府预算部门的年度财务报告应像上市公司一样每年在规定的时间内予以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形成一种审计监督机制,这样,除了保密的部门单位以外,对其他部门和单位的审计报告都应及时公布,审计报告信息及时性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

注释:

{1}审计报告与审计公告是两个密切相关的概念,审计报告是审计公告的前提条件,没有审计报告就无法予以公告,审计公告是向社会公众传递审计报告信息的行为,是发挥审计价值的重要途径,所以两者互为依存。在此文的阐述中,为了简化起见,两者有时合用。

――――――――

参考文献:

[1]GAO网页“What is GAO”.

[2]David Walker, “GAO Answers the Question: What’s in a Name”, Roll Call July 19, 2004.

[3]夏震. 论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J]. 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3,(6).

[4]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

责任编校:朱星文

Research on Public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Audit

XIE Rong,SONG Xia-yun

(Shanghai National Accounting Institution, 201702; Zhejiang Technology and Business University, 330047)

Abstract:The publication system of national audit is a hot issue and a major concern for theoreticians and practionersalike in China. .The paper first discusses the basic features of the audit publication system in thewest countries,andthen looks at some problems ofthe national audit publication in China, and finally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 to improve the audit system in China.

Key words:National Audit, Report Aim, Report Objective, Report Content and Form.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5篇

一、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民主与法制建设的具体体现,也是推进民主与法治的有效工具。它通过揭示和向社会公众反映受托责任者代表国家和公众利益履行职责的总体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地发挥审计监督、立法监督、舆论监督和社会监督多重约束机制的合力作用,促进受托责任者依法履行职责,维护国家的法律尊严,完善国家法律制度。目前,为在国家民主与法制化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机关都普遍实施了审计公告制度。

法国审计法院属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行政、立法部门之外,内部设有司法部门,拥有有限的司法权。审计法院除向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外,通过向新闻界审计结果和国家审计公告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以取得社会的再监督。美国审计总署属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审计具有较高的透明度和公开性,除定期向国会如实提交审计报告外,绝大多数审计结果同时向新闻舆论和社会各界披露,审计结果的公告率高达97%。在审计公告制度的设计上还赋予了公众查阅审计报告的权利;且在必要时由国会参、众两院召开听众会,专题报告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听众会完全公开,任何人均可参加。同时,国会还可以根据审计结果做出修改该单位下年度拨款的决定,直至其改正存在问题为止。日本会计检察院是独立型最高国家审计机关,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三权之外。会计检察院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抄报内阁和首相,并通过新闻机构公开发表(保密的除外),甚至可以将审计报告改写成通俗读物广为散发。各国审计制度各异,但却采取了大致相同的审计公告制度,审计公告已成为各国审计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有较长的历史,但审计公告的制度化建设仍需随着国家法制化的进程而不断加强和完善。古代,由具有审计功能的部门查出官员贪赃枉法,然后做出处罚决定,在被处罚时通过张榜公布让百姓们了解事实真相,具备了审计公告的雏形。苏区时期,中央审计委员会借助机关报《红色中华》刊登审计报告,披露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的预算编制情况以及中央审计委员会的审查结果。不仅指出了临时中央政府有关部门在预算编制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而且分析了产生问题的原因。近几年来,我国各级审计机关除向本级人大报告工作外,还利用新闻媒体审计公告和对外宣传等方式,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公告正在逐步走向制度化。

审计公告制度的现实意义在于:促进依法行政和提高工作效能、依法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促进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和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促进建立多重约束机制,约束受托责任人的行为;促进严格执法,完善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促进我国民主与法制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建立和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已成为必然趋势。

二、审计公告制度设计的科学化是有效发挥公告作用的前提

《审计法》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或社会公布审计结果。《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事项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审计公告作为制度已在我国逐步确立起来,但建立内容完整、程序科学、方法有效的审计公告制度,是确保审计公告制度真正发挥效用的前提。

首先,围绕审计工作目标确定审计公告内容,实现审计公告的充分性。《审计法》第二条规定,审计机关对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因此,一方面,审计公告中应反映受托经济责任者是否依法经营和管理国家资产,是否在工作结果中真实地反映了国有资产的真实状况。另一方面,受托经济责任者在履行职责中是否实现了国有资产效能和公众利益的最大化。既要全面公告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又要揭示国家资产的安全完整和保值增值情况。全面审计,突出重点,查处重大违法违纪问题和经济案件线索,是我国现实形势下审计工作的特定目标。围绕这一目标,审计公告的内容也应将重大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实结果公之于众。审计公告的内容不仅要全面反映被审计单位和审计调查项目的总体情况,查出的主要问题,同时应分析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审计公告内容的充分性决定着公众知情权的实现程度;其内容的准确和公正决定着审计公告的影响。因此,要在真实、客观的基础上,以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为前提,确保审计公告内容的充分性。

其次,审计公告程序的科学完整性是规避审计风险,保证公告顺利实施的必要条件。审计项目的公告要有计划:在确定年度审计计划项目的同时,项目公告也应列入计划。项目实施阶段要为公告的实施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以审计工作的各项规范和准则为标准,建立审计工作责任质量控制约束机制,确保对外公告的内容真实、准确可靠。建立公告前的风险预警机制:通过与被审计单位和有关部门的情况沟通,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确保反映的问题事实清楚,定性准确,审计结论依据充分。审计结果公告的审批既要严格把关又要符合现行审计体制的需要:实行层层审批、把关,有利于防范风险。我国现行审计体制决定了各级审计机关应经本级政府审批后才能对外公告审计事项。

第三,审计公告形式是实现审计公告目标的渠道,决定着审计公告的影响力。审计公告向官方上报,向被审计项目涉及的有关部门上报,可实现局部知晓;审计公告通过新闻媒体公开报道,则可以达到全民知晓。不同的公开方式决定了不同的社会影响,透明度不同,影响力不同。对事关国民经济发展、社会福利和公共事业,群众关心的涉及自身经济利益问题,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应在有关的媒体上公告。对关系党和国家重大事项的审计结果应专题或通过重要会议的形式向有关部门上报。由于审计公告的主要目标是发挥审计监督、法律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合力作用,因此,向社会公众公布审计事项结果应是审计公告采取的主要形式,这不仅满足了公众的知情权,也会将在公众普遍参与下,更有效地实现审计公告的目的。

三、认清形势,为完善审计公告制度创造良好的环境

(一)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实施现状

2003年以来,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防治非典型肺炎专项资金和社会捐赠款物审计结果的公告》、《50个县基础教育经费审计调查结果》、《国家林业局、海关总署、国家质量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度预算执行审计结果》、《788户企业税收征管情况审计调查结果》等10个审计公告。审计公告和审计署向全国人大所做的工作报告的广泛公布,曾一度出现了所谓的“审计风暴”。然而,“审计风暴”过后,对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实施,则应进行深入地思考。

1.审计公告范围过小。从数量上看:近三年,我国仅就少量的审计项目结果进行了公告,公开的审计结果公告不到全部审计项目的10%,目前社会各界关注审计工作,关注审计查出的问题及处理情况,但审计公告的范围远没有达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从内容上看:审计公告的问题缺乏具体性,没有全面反映查出问题的具体情况。尚缺乏政府预决算审计结果公告和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公告,虽然近一、二年来

,基层各级政府对外公布了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结果,但内容不够翔实。中央财政预算执行透明度不强,审计公告对中央预算执行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公告内容缺乏,取之于民的资财是否合理、有效地用之于民,无法使公众知晓。

2.防范审计公告风险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审计公告的风险包括审计环境风险和审计机关及审计人员自身风险。一是因我国现行行政型国家审计体制尚带有较浓厚的政府内部监督色彩、独立性不强形成了审计体制风险;二是现有的法律法规不完善、不规范,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市场经济情况,造成审计过程中遇到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缺乏法律依据,从而形成了审计依据风险。三是由于审计业务领域的进一步拓宽和审计对象经济活动的复杂化,审计人员因专业判断能力问题很可能出现判断错误,造成审计判断风险。四是审计工作不规范与审计权力实施不当造成的审计规范性风险。伴随着审计公告制度的广泛实施,审计机关的工作成果将面临国家法律、审计项目相关单位和社会公众的共同检验,而我国审计风险防范机制仍显得较为脆弱。

3.审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制约性较强。我国《宪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的规定,明确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管理权和知情权;《审计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等等。这些已为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实施提供了法律依据。然而,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有效实施仍存在诸多禁锢。首先,国家审计的行政型模式使得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水平相对较低,在审计结果公告上,表现为一定程度上的行政主导,也使得国家审计具有浓厚的内部监督色彩。其次,审计结果公告前,通常需经政府批准同意,而政府可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而不是从公众利益出发来决定是否公告,有时甚至出于政治、经济发展需要、还有可能出于个人的需要,致使某些审计结果以及审前调查资料很难及时向社会各界公布。最后,政府行为不透明、暗箱操作的习惯以及权力本位主义作祟,也促使审计公告很难满足社会舆论监督的要求。

4.缺少审计特别报告制度。社会举报的问题、执法部门是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省部级以及省部级以下各级干部的离任、社会所关注的垄断行业经营以及重要国企的经营绩效等特定问题,深刻影响着某一行业和社会环境。这些重要对象的审计具有不定期性、专属性特征,审计工作必然要引起有关单位、个人以及社会的密切关注,审计工作需要做到全面、客观、公正,按时提交详尽的审计报告,并把审计报告及相关信息及时向社会公告,以便有关各方能够了解,这种报告制度属于特别报告。虽然我国有些报告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上述特点,但是还没有完全对外公告,所以,目前我国还没有完整的审计特别报告制度。

(二)为审计公告制度的有效实施创造条件

1.建立健全审计公告制度法律体系

对现有的有关审计体制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彻底落实审计独立性,保证审计公告充分体现独立形式审计监督权;其次,删除《审计法》中有关审计公告的模糊性词语,明确审计公告的法定性,使审计公告成为法定程序,具有刚性的法律约束;再次,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善的审计公告法律法规,如审计公告法、审计公告实施细则等。

2.建立审计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随着审计制度的广泛实施,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无论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都将发生重大变化。如何发挥审计公告的效能,提升审计公告的社会影响力,使审计工作在促进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后的信息反馈机制十分重要。一方面,要建立社会公众评议和建议的反映渠道,设置专门媒介,广泛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另一方面,要及时处理信息反馈结果,使社会监督的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3.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防范审计公告风险。李金华审计长说:审计公告是一把“双刅剑”,在把被审计单位相关业务公之于众的同时,也把自身的审计工作情况公开,在被审单位接受社会监督的同时,审计行政权利的行使也受到监督。为防范审计公告风险,各级审计机关应建立严格的风险防范约束机制,从制度上规范审计工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同时,提高审计人员素质是防范审计公告风险的必要措施。审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学习新的知识理论以适应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审计人员政治思想理论素质和职业道德修养,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增强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

参考文献:

[1]朱登云,2004,“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研究”[J],《审计研究》第2期

[2]张立民、陈小林,2004,“审计法治及其构架”[J],《审计研究》第2期

[3]陆东辉,2003,“浅论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J],《上海会计》第8期

[4]钟庆椿,2004,“苏区时期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审计与理财》第5期

[5]晓文,2005,“国外审计公告制度一览”[J],《陕西审计》第1期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6篇

>>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研究 公告制度下国家审计风险管理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问题分析 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探析 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国家审计风险与对策分析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下审计风险分析 关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 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意义 对于中国审计公告制度的思考 高校审计公告制度构建的设想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审计风险研究 地方审计机关执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建议 国家审计公告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 论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完善与创新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应遵循的原则 基于风险防范视角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 浅析政府审计公告制度的理论根源和现状 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思考 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 审计公告与国家审计信息披露理论框架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总结归纳审计署2007-2011年审计公告。

参考文献

[1]乔兰.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浅析[J].经济师,2009(1).

[2]张立民,聂新军.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审计公告制度[J].中山大学学报,2006,46(2).

[3]陆东辉.浅论审计公告制度的必要性[J].上海会计,2003(8).

[4]徐荣华.谈宏观服务型绩效审计公告制度[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9,22(6).

[5]赵保卿,王苹芝.我国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及其效应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7(5).

[6]郭华.构建和谐社会与阳光政府的制度创新[J].闽江学院学报,2006,27(1).

[7]王炳林.关于政府职能和角色的思考[J].新视野,2008(2).

[8]赵春丽.论和谐社会的政治制度根基――民主[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5,7(4).

[9]许莉,朱明骁.适应社会需求的审计人才培训模式创新[C].//第一届审计教授会议,南京审计学院,2012.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府审计 审计结果公告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制度效果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7)11-0047-04

一、引言

社会经济发展,民主进程不断推进,公民的民主意识不断增强,国家反腐治理和腐败监督日益提上日程,政府信息公开和政府审计监督是推进国家行政改革和民主化进程的重要举措,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正是政府审计监督实施的重要手段,积极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是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要求。

据相关统计,从1996年起,相关媒体就开始公开披露审计结果公告的部分内容。2000年,审计署建立,并开始在网站上部分审计结果,而2002年,我国首次了《审计结果公告试行办法》,并于当年开始实行, 引起了媒体广泛的关注。从2003年起,审计署公布了一系列关于审计结果公告的规定、办法和相关的工作报告,如《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充分发挥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并指出“今后五年将积极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国家审计署原审计长李金华向人大提交的《关于2002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指出:“一是增加审计的透明度,增加向社会披露的力度,如实地向人大常委会报告审计工作。二是设立审计公告制度,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中规定:审计机关实施经济责任审计,应当进行审计公示。”《关于完善审计制度若干重大问题的框架意见》提出要完善审计制度的任务主要是实行审计全覆盖、强化审计机关对下级审计机关的领导、探索省以下地方审计机关人财物管理改革、推进审计职业化建设、加强审计队伍思想和作风建设、建立健全履行法定审计职责保障机制、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加强对审计机关的监督。并在“(七)完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中指出“审计机关要依法依规公告审计结果,被审计单位要公告整改结果。”等等,地方各级主要机关也纷纷建立了符合当地情况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

2003年至2015年12年间,审计署累计了238份审计结果公告,的数量几乎每年都在递增,具体详见图1。

我国政府审计在国家高层的强力支持和媒体的密切关注下,积极建设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持续公告审计结果,推动审计结果公告实践不断深化,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审计结果公开已经成了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英美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实行较早的国家,这些发达国家审计制度发展比较成熟,制度比较完善,相对于这些国家,我国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方面都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主要是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健全、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内容和结构框架不统一;审计实施机关受到政府和上级单位的双层领导,审计机构不独立;审计结果公告的风险防范机制不健全;缺乏完备有效的政府审计监督问责制,等等(钱啸森、李云玲,2006;张红,2006;尚兆燕,2008;周长信,2009;干红芳,2009;沈翠玲,2010;靳思昌,2014;付秀玉,2014;等等)。因此,完善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促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运行效果,对保证社会群众的知情权、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

政府审计公告制度就是国家审计机关依照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审计,得出审计结论,并以专门的方式,向社会公开相关审计报告、审计意见书、审计决定书等的制度。通过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政府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和举报,公开审计处理、处罚意见等。审计结果公告主要包括如下的内容:中央国家机关预算与其他财政收支、中央企业财政收支、资产负债和损益、地方重大跨区域项目、审计整改纠正结果、移送结案、专门项目、专项调查、专项资金、重大自然灾害以及社会捐赠项目等。经统计,截至2016年2月29日,审计署共颁布了241份审计结果公告,仅2015年就颁布了34份审计结果公告,主要涉及公众十分关注的项目和可能存在众多问题的单位和部门,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既督促相关部门和单位及时整改,又对其他部门和单位起到警示作用,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建设。然而,在其发挥作用的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2016年2月24日,审计署的《2015年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政策措施贯彻落实跟踪审计结果公告》(2016年第3号公告)指出, 2 138位主要领导干部不遵守党规党纪,存在着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并对这2 138人进行了追究问责,其中549人受到党内警告、行政撤职等党纪、政纪处分。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还处在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还需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落实。

三、影响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主要因素

(一)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存在^多不足

我国具有一套比较完整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法律体系,其中《宪法》是根本法,《审计法》是专门的法律,《审计法实施条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审计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试行)》等相关法规和条例作为具体的实施办法和条例。然而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首先,在国家法律层面上,作为审计结果的审计公告,审计机关可以自愿披露。《审计法》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专门法律,对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结果公告的披露做出如下的规定:“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规定中将公开的权限定义为“可以”,也就是说审计机关并不具有公开审计结果公告的义务,审计结果公开具有自主性,这会使公众的信息需求得不到满足,也不利于提高政府信息公开的透明度。其次,相关法律对审计结果公告什么时间应该公布、公布的具体内容和公布的权限等相关规定较为模糊。虽然《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作了相关的规定,但都比较原则和概括,要求也宽泛;《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和《审计机关政府信息公开(试行)》中对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的内容都规定为“(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这些规定都比较模糊,缺乏可操作性,对公告应该公开的具体内容、应该怎么公告等信息并没有做具体的说明,导致模棱两可状况的出现。

(二)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结构框架不统一,不规范

现阶段,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主要包括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审计评价意见、被审计单位取得的成绩、审计过程中查出的主要问题、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审计相关建议、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情况、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落实情况等,这一内容体系主要是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没有统一的规定,存在一些不科学不合理的地方,主要有: (1)审计结果是对过去的审计事实的具体描述,属于事实型信息,而审计评价意见和和审计处理、处罚决定及建议是对审计发现问题的建议,是审计师对审计结果的意见和判断,不符合审计结果的内涵。(2)“审计对象基本情况”是对被审计单位具体情况的描述,属于正面信息和中性信息,而这些信息不是审计结果公告的使用者所重点关注的内容,而且这些信息容易被审计单位按照自身需要进行改动,社会大众也可以通过其他的途径获得,信息含量不大,且占用较大的篇幅。相关内容和形式结构的不完善和不合理,使得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难以发挥最大的效果。

(三)审计结果公告不能很好地适应大众的需求,相关性不足

首先,审计结果公告多是集中公布,很多情况下审计公告已经编制完成,但是需要经过上级审计部门和政府的两级审批,审批程序比较复杂,耗时长,因此时效性较差;其次,目前,很多审计结果公告的信息是经过对审计结果报告上的信息进行删减和加工调整得到的,这样有利于进行必要的保密工作,也有利于控制审计结果直接进行公布带来的风险,但也间接为个别审计机关“非必要性保密”提供了便捷的条件,减少了信息的“透明度”;最后,审计结果公告的信息需求者主要有政府、人大代表和社会公众,具有不同的利益诉求,对审计结果的要求也不一样,用一个审计结果公告去满足不同的利益相关者的需求,显然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也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四、改进的建议和意见

(一)建立和健全审计结果公告相关法律法规

针对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法律法规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建立强制性的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将《审计法》中对审计机关的权限的描述“可以”改为“必须”公开审计结果公告,对审计机关进行审计结果公开进行强制要求,在国家法律层面上确定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义务,明确审计机关的信息法定公开义务和社会公众的信息知情权和参与权;二是以《政府信息公开法》代替原先的《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将审计机关公开审计结果公告的法定义务从条例上升到国家法的规定,设置法定义务;同时,将“(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的相关表述明确化,对应该公开的内容具体化,对如何公开、怎样公开等内容进行详细描述,增加法律条例的可操作性,减少模糊性。

(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和结构框架

1.调整《审计结果公告》结构。将现行《审计结果公告》的结构简化为引言、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将“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和“审计评价意见”两部分纳入“引言”,并适当地减少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事实性描述,加入被审计单位基本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等评价被审计单位整体财务状况的指标,增强这些信息对受众的有用性,并可以适当地压缩篇幅。正文部分用来描述原审计结果公告框架下的“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并将此部分改成: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问题、涉嫌违法乱纪需要移交的问题、被审计单位绩效问题、被审计单位内部管理和控制问题四项,并将违反规定的财政财务收支问题、涉嫌违法乱纪需要移交的问题作为重点披露部分,适当地增加篇幅,使这些信息更加反映利益相关者的信息需求,提高信息质量含量。详见图2。

2.增设《审计效果公告》。《审计效果公告》主要包括《审计结果公告》和《移送办结公告》两部分,并与《审计结果公告》同时向社会或者相关部门公布。《审计效果公告》的主要内容包括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审计整改公告两部分,取消原审计结果公告中的“被审计单位整改情况”,将在此公告中对企业的整改情况进行重点公告,提高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反馈和效果。

(三)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

信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及时性,如果信息不及时公布,即使质量再高,对于信息需求者来说也是一些无用的信息。因此,要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质量,必须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及时性,减少审计公告集中公布的数量,加强审计结果公告公布的同步性;对于周期性较长的建设项目和工程项目,尽量减少在项目竣工时再进行审计,公布审计结果公告,而是及时跟踪审计结果公告,尽量减少信息的滞后性。其次,各方利益相关者是审计结果公告的直接服务对象,因此,要尽可能地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信息相关性,提高信息质量。在审计结果公告中要强调目标受众的审计结果信息质量特征,适当地增加国民生项目、防腐倡廉项目和群众重点举报项目等群众密切关注的审计结果公告数。此外,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网上投票和互联网大数据统计等方式关注群众的需求变化,并及时改进审计结果公告的内容,保证公告与大众需求动态相关。最后,要增强审计机关的独立性,对那些不涉及保密内容的审计公告,审计机关有权直接公开,增强公告的时效性和“透明度”。

(四)完善审计结果公告的运用机制,增强审计结果公告的运用效果

一是扩大审计结果公告涉及范围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审计结果公告的受众面积。首先要扩大审计机关公开信息的权限,对不涉及国家机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审计信息,应该给予其相应的权利,鼓励积极主动地公开。同时,要实质性地压缩政府保密的范围,扩大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其次,要扩大审计结果的受众面,加强审计结果的传播范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大审计结果公开舆论监督功能,强化审计权力监督效果,增强社会大众对审计的关注与理解。再次,要设置专门的审计结果公告部门,专门负责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公布、公告信息的索取、公告内容的咨询和收集社会大众对审计结果公开的反馈信息等职责。

二是提高审计结果公告的使用程度,建立良好的信息使用和反馈机制。首先审计机关应该组织专门力量,通过各种渠道及时地收集、整理、加工社会各界的反馈意见和建议,并根据这些信息及时调整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机制,促进政府与公众交流互动的良好机制的形成。其次,人民代表大会、政府机关、被审计单位等作为审计结果公告的利益相关者,应该积极地参与到这个反馈机制当中: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对于审计结果公告反映的问题,应该组织学习,尤其是对重点问题进行重点关注,并从国家法律层面,来治理这些问题,防止“屡审屡犯”问题的再次出现;政府机关根据反馈的问题,进行政策的调整,并及时对相关人员依法进行免职、降职、调离、追究责任等处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被审计单位受到审计结果公告最直接的影响,应该对审计结果进行运用,对审计结果反馈出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同时,审计机关应该及时地对被审计单位运用审计结果公告进行问题整改的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提高整改问题的效率和审计结果公告的利用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尘肇,孟卫东,朱如意.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博弈分析[J].审计研究,2009,(03):9-13.

[2]陈尘肇.中国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问题研究与机制设计[D].重庆大学,2009.

[3]陈玲.论我国审计法律制度的完善[D].山东大学,2012.

[4]董凤莉,任国瑞.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完善浅探[J].商业经济,2009,(17):33-35.

[5]付秀玉.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4.

[6]韩道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国际比较研究[J].税务与经济,2010,(01):46-52.

[7]干红芳.我国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效果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

[8]靳思昌.国家审计结果公告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9]雷浩媛. 我国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J].西部财会,2014,(01):66-68.

[10]雷沙.国家审计公告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11]梁小平.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浅议[J].西部财会,2012,(04):65-68.

[12]刘靖君.完善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03):36-38+47.

[13]彭巨水.审计结果公告制度下的舆情应对策略探析[J].审计研究,2013,(06):27-32.

[14]钱啸森,李云玲.关于推行和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思考[J].审计研究,2006,(02):24-28.

[15]尚兆燕.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不同解读[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8,(04):22-26.

[16]沈翠玲.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研究述评及实施探析[J].财会通讯,2010,(07):141-143.

[17]沈中霞.浅论政府审计结果公告制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3):73-74.

[18]周长信,黄蕾.我国地方审计机关审计结果公告研究:2003―2008――基于省级审计机关网上审计结果公告信息的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05):97-102.

[19]许家林,申慧慧.关于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建设的研究与分析[J].财会通讯,2006,(05):10-14.

[20]张红英.完善审计结果公告制度,防范国家审计公告风险[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6,(03):37-40.

[21]张杰.稳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相关思考[J].商业会计,2014,(15):79-80.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8篇

[论文摘要]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可以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使审计执法环境得到改善,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审计公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审计程序规范化和审计质量有保障的重要体现。总之,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随着民主化进程的加快和公民法律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内外的种种要求,审计署在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改进现行审计报告的形式和内容要求,建立适合于对外公告的审计报告制度。”

审计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对重要审计事项的审计程序、内容、结果、举报方式等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的制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公开审计处理意见。审计公告制度的实行,可以提高审计执法透明度,使审计执法环境得到改善,让社会公众及时了解审计结果。从以往我国审计机关公布的希望工程基金、国外捐赠资金等审计结果来看,社会反应是良好的。

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对外公告的内容应是审计管辖范围内的审计事项,包括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对外公告的对象应包括社会公众和人大等特殊机构;对外公告的手段要依据法律的规定通过合法的载体,并且在对外公告时遵循保密性原则。因此,国家审计公告制度可以理解为国家审计机关在行使审计监督权的过程中,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通过合法有效的载体,将审计机关管辖范围内审计活动、审计结果、审计处理处罚意见及审计意见的执行情况(涉及到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及国家安全法规定不能公开的除外)等审计事项向社会公众和特定对象公开的一种制度。

《审计法》第三十六条:“审计机关可以向政府有关部门通报或者向社会公布审计结果。”表明审计结果将从审计机关与被审单位(主要领导)之间的小范围见面,扩大到政府有关部门、有关企事业单位以及人民群众的广泛公开。审计公告制度一方面能够把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结合起来,运用社会监督的力量督促被审计单位加强管理,另一方面,对自身工作质量也提出了挑战。

权力和法制的关系,仍然需要人们足够的重视。首先,一些被审计单位在一些经济业务和财务问题的处理上,不把国家法律放在眼里,造成管理和财务上的极端混乱,这种不良的会计环境加大了审计的风险。其次,一旦审出问题,如果涉及到上级领导或部门,审计的独立性就不能得到保证了,审计无法客观公正的进行。这也将成为推行审计公告制度的阻力。

当审计公告形成习惯的时候,国家审计具有了外部审计的特性和要求。在审计工作过程中,各级审计机关要有相关的质量控制制度,以保证国家审计准则得到严格遵守。审计人员的胜任能力和审计机关内部管理水平二者共同决定了审计发现问题的概率。公告发现问题的概率受到职业道德水平和相关法律责任两因素的影响。

实行审计公告制度,有着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第一,可以提高审计的透明度,增强审计的权威性。以往的审计结果透明度较差存在的问题比较多,审计权威得不到体现。实行审计公告制度,可以促使审计机关要严格办案,接受社会的监督,也可以增强审计权威性。

第二,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促进被审单位严格管理,公布审计结果可以引起被审单位领导和职工的高度重视,

第三,可以加强信息交流,促进综合治理。造成违规的原因有很多,有必要引起政府有关部门的注意,总结教训,加强管理。

第四,可以增强对政府的信任,提高全民法制意识,从而坚定改革开放的信息,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审计结果公告的原则:

1.诚实信用原则。要求公告的审计结果要真实客观。要求审计相关主体必须依法审计,实事求是,同时在法律范围内如实向社会公告。只有这样,公告的审计结果才能避免审计风险,才能发挥审计结果公告的积极作用。

2.重要性原则。审计结果是否公告要依据被审计事项的重要程度来确定,要有所侧重。所谓重要性第一是指审计事项与公众的关联程度,第二是指审计结果公告以后的预期社会效果。与公众关联程度高并且预期社会效果较好的则属重要审计事项,可进行审计公告,反之,则可不予公告。

3.风险性原则。要对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和社会风险进行合理预测,以判断审计结果公告可能产生的正负面效应,从而决定审计结果是否公告。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主要是因审计业务存在问题而造成的风险。比如审计情况不真实,定性不准确,评价不客观和报告用语不妥当等引起的风险。审计机关应力求规避审计结果公告的审计风险。审计结果公告的社会风险是指审计公告后因社会原因而产生的风险,比如引起社会稳定问题等。审计结果公告前要充分论证分析公告后可能产生的社会风险,如果预期社会风险较大,则可考虑暂缓公告或不公告。

4.大众性原则。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让公众易见易懂。这就要求审计结果公告的途径多样化。同时要求审计结果公告要语言通俗化。

从世界范围看,推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已成为国际通行做法,也成为审计先进性的标志性特征。在我国,实行审计公告制已有良好开端,但仍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情况下全社会特别是政府层应进一步提高认识,以不断完善公告制,推动政治文明和社会进步。

与国外成热的经验相比,我国审计公告制度存在明显的缺陷,其中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

1.法律约束不强,权与法孰重孰轻。审计公告属于政务公开,以及公民知情权的要求。许多发达国家都是通过相关法律得以确立,其中产生最重要影响的立法为1996美国《情报自由法》。要求行政机关依职权或依申请向社会公开政府信息,在法定范围内,任何公民无论其目的如何,均享有得到政府信息的权利,行政机关拒绝提供有关信息应当承担举证责任。相应的法律在我国还是空白。在《审计法》对“公布”审计结果使用了“可以”而非“必须”来表达,公开的责任成为任意性的自由裁量。同时,审计公告还会受到国家保密制度的限制;使得许多领域的公开变得不可能。

2.审计公告透明度不高。审计公告的范围依然存在着缺陷。虽然相关法律规定审计公告的对象包括上级政府、审计机关、人大常委会和社会公众,但是在实际中向社会公众公告的少之又少,审计公告的内容大多没涉及实质性问题,这与社会公众知情权的宪法精神相距甚远。

审计公告对审计工作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是审计程序规范化和审计质量有保障的重要体现。我们相信:国家审计程序会更加规范,审计质量会更有保障,审计报告向社会公告的社会和技术条件也会更加成熟。总之,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建立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田旭.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研究回顾与展望[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3):92-93.

[2]刘瑞彬.谈审计法中审计结果公布[j]. ,1995,(5):6-7.

[3]杨肃昌.中国现行审计制度的两点缺陷[j].经济月刊,2003,(10):63.

[4]廖洪,王芳.审计公示制的几点思考[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2, (11) : 26-28.

[5]张龙平.国家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现状分析与改进[j].湖北审计,2003,(8):24-25.

[6]黎四龙.审计公告制度的国际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生产力研究,2006,(1):143-144.

[7]文清.浅谈审计风险与审计公告制度[j]. ,2003,(10):35-36.

[8]审办发[2002]84号,审计署关于印发《审计署审计结果公告办理规定》的通知[s].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s].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9篇

l、统一领导原则。建立审计公告制度是各级审计机关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在审计署和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由于我国县以上各级政府大都已设立了审计机关,每年都对各自管辖范围内被审计单位开展了专项审计、审计调查、跟踪审计等审计活动,不管审计是否发现问题,按照《审计法》的规定,都要编写审计报告,这样一来,会形成大量的审计结果信息。如果各地审计机关在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上缺乏统一领导,各自为战,搞的不好还会适得其反,甚至产生不稳定因素。因此,作为国家最高审计机关,审计署对于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应作出统一部署,确保这项制度的建立能够起到促进审计事业发展、维护经济秩序的作用。各级审计机关在进行审计结果公布之前,应该报请各级政府批准,履行审批手续并严格按照批准的要求在规定的范围、时间内进行。

2、重要性和稳定性原则。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公布审计结果,是一项严肃的工作。由于审计监督的特点,审计结果中大量的是审计机关发现的违法违纪违规等负面性质的问题,这些其问题产生的原因往往比较复杂,因此,哪一类审计结果可以公布,哪一类审计结果不可以公布,都应该遵循重要性和稳定性原则,慎重考虑审计结果后产生的社会影响。对于那些虽然性质比较恶劣,但公布出去容易引起社会不安定的审计结果信息,应在慎之又慎、全面衡量之后做出定夺。

3、效果性原则。审计结果向社会公布的初衷之一是,揭露审计中发现的带有规律性、典型性、普遍性的问题和大案要案,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避免类似问题的重复发生。因此,在公布审计结果之前必须按照一定的目的进行认真地选择,使审计结果的公布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笔者认为,目前这个时期,审计结果公布的重点,应是政府和人民群众比较关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建议,

4、保密性原则。按照《审计法》的规定,审计机关公布审计结果,“应当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遵循保密性原则,是建立审计公告制度,做好审计结果公布工作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在日常审计中,审计人员会接触大量的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在审计结果公布之前,审计机关应该按照国家有关保密的规定,建立保密工作责任制,做好保密工作,避免泄露国家秘密和被审计单位商业秘密的现象发生。

总之,对我国国家审计来说,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一项新工作,笔者以上观点只是一管之见,望审计同仁批评指正。

审计公告制度范文第10篇

论文摘要:“审计风暴”一词让人们重视了审计工作,也重视了审计结果的公告,审计公告制度在各种类型的审计体制的国家都有发展并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的发展也日益成为人们讨论的重点。文章就审计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形成、作用、发展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阐述。

众所周知,人民与政府之间是一种委托与受托关系。政府公共部门代表国家意志、受社会公众委托,依法履行公共事务管理、提供公共服务(公共物品)职能,行使公共资源筹集、使用和管理权力,产生广泛的公共受托责任,然而人和委托人之间客观上存在信息不对称,人对内部信息掌握远较委托人全面与及时,为了更有效地对人进行监督,首要的是了解所有的信息,特别是出现问题的信息,由此产生了审计公告,而且以一种制度的形式存在。

审计公告制度是国家审计机关将审计事项通过合法有效载体向社会公开的一种制度。它是审计监督与社会监督的有机结合,集中体现了社会民主和法制的建设,而且进一步促进社会民主和法制的建设。在世界各种类型的国家审计机关都普遍实施了审计公告制度。法国审计法院属司法型国家审计机关,审计法院除向议会负责报告工作外,通过向新闻界审计结果和国家审计公告的形式,将审计结果公布于众,以取得社会的再监督。美国审计总署属立法型国家审计机关,隶属于立法机构,直接对议会负责并报告工作。日本会计检察院是独立型审计机关,会计检察院将审计报告提交国会,抄报内阁和首相,并通过新闻机构公布发表(秘密的除外),甚至可以将审计报告改写成通俗读物广为散发。

在我国审计公告制度有着较长的历史。早在古代具有审计职能的部门对查处的贪赃枉法行为张榜公布,让老百姓了解真相,具备了审计公告的雏形。我国改革开放以后,作为法制经济的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政府要建立依法行政、公开接受监督、公共信息资源共享的“透明政府”,这是审计公告制度产生的内在要求。民主法制的进程也促使审计公告制度的形成,社会变革使我国的人治型法律秩序转变为法理型法律秩序,这一进程,必然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行政管理体制,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审计公告起到很大作用,正如党的十六大报告所说:审计公告这一审计监督和社会监督的结合体正是中国通向政治文明的民主法制进程中的排头兵,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逐步确立则在其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收入差距增大,失业人员增多,一些党员领导干部的不良作风等等都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党风建设成为社会稳定的基础,对中央部委到基层单位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的披露、惩处可以让民众看到政府依法行政的决心和态度,审计公告制度在这方面可以说是顺应时代、顺应潮流、顺应民意的。所以,我国从1985年就开始法制进程和公告制度的准备,但真正使人们看重审计公告制度在我国的发展的是2003年李金华审计长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了2002年度中央财政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审计报告。

审计结果公告制度的出现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对我国民主和法制建设的作用越来越大,但其在体制和制度上面临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

独立性是审计监督的本质特征。“独立”是指审计机构在组织、人员、工作和经费等方面独立于被审计单位,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不受其他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以保证审计的客观、公证、权威和有效性。然而我国实行的是行政型国家审计模式,审计的独立性在客观上受到影响,主要体现在各级审计机关领导均由地方政府任免、审计经费由地方财政保障,审计实际相当于地方政府的一个内审部门。而权力运行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经济腐败行为,又往往与地方经济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当审计涉及有关国家利益与地方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问题时,就不得不考虑本级政府的意见,在查处中也难免瞻前顾后,很难完全站在国家的立场,依法进行独立有效的监督。在加上经费的原因,审计机构特别在县级机关信息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对审计人员的培训跟不上等等的问题,也影响到审计公告的独立。

与审计公告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规范体系缺乏。一方面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很多缺陷和不足,造成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无法可依或有法难依的局面;另一方面要想真正发挥审计公告制度的作用,就必须建立健全一套完整、科学、可操作性强的与审计公告制度相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

责任追究制度不健全。一方面,党和政府仍缺乏健全有效的责任追究制度,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后的落实整改压力不大。许多问题的解决要依赖各级领导的批示,而领导同志不可能对所有问题做出具体批示。另一方面,在目前的制度和工作安排下,审计机关本身既缺乏直接处理处罚的权力也缺乏跟踪落实的热情,使很多审计结果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是审计机关本身无法改变的,不利于审计事业的长足发展。实行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是审计机关为了更好地履行监督职责,主动提高对自身工作的要求,采取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的办法,借助社会监督的“外力”,克服法规不健全和制度局限等不利条件的自我突破。

审计公告的范围有待扩大。随着人们对国家政府部门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高度了解,审计公告的范围远远没有发展到社会所期望的水平。从数量上看,从2003年至今共公布了30多项审计结果(国家审计总署网),而从内容上看,虽公布了预算执行审计情况结果,但内容不翔实。而且审计公告制度受到我国保密法规的限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保密范围,比如涉及国家安全、国防建设、高科技研究等领域,都必须严格保密。审计公告虽然是向本国国民的公告,但在科学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一旦形成公告,在全球范围内将形成事实上的无密可保,这就大大缩小了公民的知情范围。

上一篇:生物统计学范文 下一篇:识别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