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原理范文

时间:2023-03-07 17:17:31

生态学原理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1篇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

(一)原始合作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原始合作关系是指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对双方都有一定程度的利益,但彼此分开后,各自又都能够独立生活。我们常见的同种动物往往以群居形态生活。这些群居的动物个体之间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关系。他们之间尽管有时也为了食物、空间等存在争斗,但仍然还要集体生活,主要是抵御外部侵害或者必须团结战斗才能击败对手赢得食物或生存空间。共同利益远大于个体之间的不利因素。如,原始部落人们集体狩猎生活就是原始合作关系。原始合作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原始合作关系原理,企业或生产者在共同的价值取向或利益目标一致的基础上,基于互相合作各自都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形成的一种创业模式。

(二)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一致。

2.表现为互助关系。虽然互助现象背后可能存在不和谐的因素,但总体表象是合作。

3.合作者分离能够独立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当不同的创业者面临同样的发展机遇时,独立发展虽然也能够生存,但合作后却能够取得更大的发展和收益。

2.适用对象。创业者面对的是同样的项目,只是独立创业者实力弱小,不能更好地发挥生产优势,合作共同推动项目发展的同时,也成就自己。当前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形式的合作社是一种合作经济组织,合作社成员能够统一享受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与市场竞争的红利,同时又能避开小规模生产经营的不利方面,这就是一种原始合作创业原理的具体体现。

二、共栖创业原理

(一)共栖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共栖关系是指两种不同种类的生物生活在一起,至少一方受益,任何一方都无害或无大害。生态学上生物的这种关系很常见。如,野山羊在离火鸡不远的地方休息,火鸡为野山羊充当着警卫员的角色。冬天大雪封山绝粮的时候,野山羊用蹄子刨开埋在雪地里的草吃,火鸡也趁此时与野山羊一同进餐。野山羊与火鸡之间的关系就是共栖关系。共栖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共栖关系原理,不同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彼此生产经营在不受损害影响的情况下,能为对方创造好的生产条件、机遇,各取所需各自获得更多的利益或发展的创业模式。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不同,各取所需。

2.互助关系或至少利大于害。

3.分离也能够独立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合作过程中无害有益时,帮助他人成就自己,合作共赢,共同发展。

2.适用对象。能够相助而没有竞争关系的创业项目。有些大型商场与入住的“世界级”的加盟餐饮店两者有着不同的经营业务,都能从共同的顾客群上通过满足消费者不同的需求,分享得到各自的利益,它们相处经营互助有益无害,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是运用了共栖创业原理。

三、共生创业原理

(一)共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生态学上共生关系是指两种密切接触的不同生物之间形成的互利关系。这里主要指狭义的概念,刘云海主要是指生物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一旦分离,双方都不能正常地生活。

(二)共栖创业原理特点。

1.利益共同体。

2.互相依存。

3.不可分割。二者分离则无法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创业者根据自己的特点,寻找与自己利益生死攸关的合作伙伴,彼此形成利益共同体,肝胆相照,共谋发展。

2.适用对象。完全靠自己能力或资源条件难以达到创业的目标。葡萄酒厂与葡萄种植企业(户)是一种利益共同体,其间关系是一种唇亡齿寒关系,任何一方的兴衰与对方休戚相关,它们之间的关系体现的就是共生创业原理。

四、寄生创业原理

(一)寄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寄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并从后者摄取营养以维持生活的种间关系。前者称寄生物,后者称寄主。寄生物从寄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并造成对寄主危害。寄生创业原理是指运用生物寄生关系原理,依靠已发展成熟的企业以“分一杯羹”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的创业模式。

(二)寄生创业原理特点。

1.双方根本利益冲突。一方损害另一方利益。

2.互相对立关系。一方索取,另一方付出。

3.合作或分离事关双方切身利益。合则寄主受损,寄生物受益;分则寄主受益,寄生物无以生存。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背靠大树好乘凉。

2.适用对象。由于这种创业方式与依托的企业是相同的赢利形式,会争占依托企业的市场份额,一般被依靠的企业与创业者是一家人,或者被依托的企业想帮助创业者。否则,是行不通的。适合子承父业式创业锻炼,或者有可以依靠的企业创业。

五、捕食创业原理

(一)捕食创业原理基本内涵。

生态学上捕食关系是指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种间关系。前者谓之捕食者,后者谓被捕食者。在通常情况下,捕食者为大个体,被捕食者为小个体,以大食小。

(二)捕食创业原理特点。

1.强迫性利益统一。

2.对立统一关系。

3.弱肉强食。捕食企业增强,被捕食者被并入捕食企业。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在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要瞄准同行业弱小企业伺机兼并实施战略整合,确立企业在行业中的统领地位。

2.适用对象。有一定规模和经济实力企业,通过收购、兼并、控股中小企业等方式,增强自身实力,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竞争创业原理

(一)竞争创业原理基本内涵。竞争关系有种内和种间两种竞争方式,这里主要指种间竞争关系。生态学上竞争原理是指为争夺有限的营养、空间和其他共同需要而发生斗争的种间关系。

(二)竞争创业原理特点。

1.目标利益的冲突。

2.互相对立关系。

3.竞争的最终结果是资源的优化整合,促进企业发展,产业升级。

(三)创业启示及适用对象。

1.创业启示。选择已经存在的行业创业时,要选择存在企业比较薄弱的行业切入,便于成长发展。

2.适用对象。拥有比较优越的资源等创业条件,在切入将要创业的行业时,能够发挥自身优势,与对手展开竞争,分享市场。在高端化妆品行业,竞争对手众多,法国品牌讲奢华,美国品牌讲科技,日本品牌讲精细,早已形成竞分天下的格局。我国化妆品业起步较晚,要想在竞争中取胜,就必须在行业薄弱环节寻找突破口。当然,创业原理远不只这些方面,不过从这个角度能够透视出创业的些许规律性,也许在实施创业的过程中可以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2篇

一、生态校园的定义与内涵

1.生态校园

生态校园是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及运行的人与自然关系和谐,各物种布局、结构合理且环境质量优良,物质、能量、信息高效利用且对环境友好的集学习、工作、生活、休闲功能于一体的人工、半人工生态系统。生态校园规划是全过程的规划,贯穿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等各个阶段。生态校园规划能够提高校园运营效率,减少校园对外部物质能量的依赖。

2.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

天津大学杜惟玮等人将生态校园规划的内涵归结为“生态、安全、科技、艺术、人文”五个方面。“生态”是生态校园最为显著的特征,生态校园虽由人为建设但仍保留有原始生态系统特定的特征,也是生态校园功能完整性的保障。“安全”是生态校园重要的功能之一,完整的校园生态系统在保障师生免于自然环境灾害的侵袭的同时保障师生的精神健康。“科技”是生态理念在校园规划中的补充,校园生态系统的产品是知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科技元素是生态校园规划的亮点。一个好的校园生态系统往往是由充满“艺术”气息的校园建筑、景观节点等要素组成。“人文”主要体现在校园规划特殊的使用功能上,校园是体现先进文明展现师生精神风貌的地方,同时也是校园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

二、当前我国高校新校区建设存在的问题

1.新建校园占地面积过大,校园内部硬化面积夸张

由于高校建设能够拓宽周边土地升值空间,同时对周边经济发展也会带来积极地影响,高校新校区建设往往会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支持,加之高校建设追求“大”“气派”的心理作用,新建高校校区面积一般较大。校内广场、建筑追求雄伟、宽大,校园场地一味平整硬化。最终导致校园土地原有功能遭到严重破坏,地表下渗面减少,校园原有生态系统破坏较为严重,甚至对周围一定范围内生态系统产生严重影响。校园建设过程中往往将规划范围内的原始生态景观全部铲除,校园生态景观系统一般是在校园基础建设完成后再经人工进行构建。大面积的“铲除重建”式的建设方式对原有的生态系统的破坏十分严重。

2.校园内部生态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相容性较低

由于现有校园建设过程中采取了“铲除重建”的建设方式,校园生态系统完全独立于周围生态系统。大面积的校园建设犹如在原有的生态网络中打了一个大的补丁,原有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流动被打断。校园外部生态系统物质能量不能向校园内部流动,校园内部人工生态系统又需要源源不断地进行人工输入物质能量来维系正常运营。

3.校园内部生态系统各生态节点关联性不足

校园景观规划往往注重单个景观节点的营造,忽视各景观节点间的关联性。建成后各节点相互独立,景观视觉上难以形成完整的景观序列,生态上不能形成供物种迁徙、物质能量流动的生态廊道,各生态斑块相互独立功能单一难以发挥系统。难以体现“生态”“艺术”“科技”的生态校园的基本内涵。

三、生态校园规划方法

生态校园规划方法可分为校园生态景观性质定位、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构建、校园生态节点布局设计和建设技术创新三个步骤,分别从校园生态环境建设中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建设层次进行规划设计。

1.生态景观性质定位与生态价值平衡

(1)周围生态环境决定校园生态景观类型校园生态景观类型应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生态环境类型,建设后的校园在其周围生态系统中可视为一个引入斑块。生态学研究认为,引入斑块在无人为干预的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向原始生态景观演变的特性。若校园生态系统不能与周围生态环境相适应,仅仅依靠持续的人为干预来维持,既消耗能量又易对生态基底产生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规划中充分考虑校园周边环境,打造能够适应周围原始生态系统的校园生态景观,将有利于生态校园低耗、高效运营。(2)校园建设前后基地生态价值变化最小化许多研究学者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价值进行估值研究,以一种量化的手段指导区域内生态规划和城市建设活动,这种方法更加直观、操作性更强。目前,不同区位不同地域条件下各生态景观类型的生态估值技术也日趋成熟。生态校园规划可借鉴此规划思想,通过生态价值估算的方法将校园内生态问题进行量化,根据校园基地原始生态价值总量来定位校园生态景观类型。生态估值技术增强了生态规划的可操作性同时也为生态规划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建设依据。为方便文章对生态价值的表述我们引入生态贡献量的概念。生态贡献量表示某一生态子系统在其更高一层生态系统中所贡献的生态价值的大小。相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的生态景观类型单位面积的生态贡献量大小不同。校园建设减少了原有生态景观面积,基地内生态贡献量减少。新的生态校园规划方法要求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的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甚至实现生态贡献量增加。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总生态贡献量减量最小的建议性方法:①规划建设时结合校园景观环境设计,通过打造单位面积生态贡献量较高的生态景观类型来弥补因校园建筑占据原有生态景观面积而造成的生态贡献量的减少,尽量实现建设前后基地内生态贡献总量减量最小。②充分利用校园内可使用空间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如教学楼的中庭空间、建筑物的屋顶空间等。③注意衔接外部生态系统,打通生态廊道,增强校园生态系统物质流、能量流速率。

2.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

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是相对于校园所在地块更高一层次的生态系统而言的。建设前基地属于原生态系统中部分生态要素的集合,要求建设后基地内形成了一个与原生态系统相衔接且从属于原生态的子系统。构建校园内部生态子系统的关键在于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以及校园内部生态网络系统的构建两个方面。与外部生态网络的衔接应最大限度保留基地内原有生态要素,内部生态网络结构主体尊重和保留原始生态结构,同时保障原有生态系统物质能量流通通畅。构建校园内部生态网络坚持“点—线—面”分层建设的原则,具体到生态学上即“斑块-廊道-基底”。通过此方法将校园生态系统中的各生态要素有机的组合起来,形成高效的生态网络。校园生态网络通过主要生态廊道和周围城市生态系统衔接,将校园生态系统统一于城市生态系统中去,保留原始区域生态系统结构。

3.校园内部生态节点布局设计与建设技术创新

生态节点是校园生态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生物栖息的主要场所,校园生态节点应满足物种丰富、具备较强的抗干扰能力等基本要求。生态节点在校园景观系统规划中往往被处理为景观节点。对生态节点进行景观效果处理的过程中应根据生态节点的生态属性来确定人工干预的程度,对于生态效益非常高的节点类型应降低人为干预行的景观设计,节点处理实现景观效果与生态效益的双赢。为弥补校园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破坏,校园规划中应充分利用基地中每一处有价值空间。生态节点布置结合建筑中庭空间设计,根据植物生长规律和生活习性营造生态效益较高的中庭庭院生态系统。同时结合生态建筑设计理念建设适合当地环境条件的生态屋顶、生态建筑表皮。

四、结语

新建大学校区具有“大”而“空”的特点,容易对原有生态系统产生较大影响。校园生态系统规划在校园规划中应受到足够重视,将校园生态系统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城市生态系统规划的高度确定校园景观生态结构。追求规划前后生态效益平衡。生态校园建设涉及从校园规划到运营过程的方方面面,生态建筑设计、生态交通规划、生活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都将是营造生态校园的重要手段。本文借鉴生态估值方法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并结合生态学原理,以一种生态价值量化的思想阐述生态校园规划的一种新思路,以期校园建设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笔者认为高效校园生态系统的维系最为重要的是长期有效的生态校园管理模式,但凡生态规划都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规划过程,随着生态因子的变化生态规划方案都需要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住校生生生关系生态式管理

一、寝室中发生的故事:生生关系的不和谐音符

故事1:一个中学男生的叙述:害怕被同学误解

我的一位同学说我偷了他的100元钱,并和另外两名男生在寝室里偷偷地议论我,说我家里如何如何穷,经常交不起学费。其实我根本没有偷东西,即使家里再穷,我也不会去偷别人的钱,但是对方不听我的辩解。就这样,我害怕同学会继续数落我,又害怕老师也不理解我,更害怕老师和别的同学误以为我是小偷,用异样的眼光看我,瞧不起我,不理我,要是被学校知道,还可能处分我。我很害怕,又紧张。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洗脱我的罪名。这是周记中我看到的一段话。

故事2:一个中学男生的叙述:因为同学的计较而争吵

我这人平时生活很有规律,洗漱动作麻利,不会与同学因为洗漱中的矛盾而争吵,但是我有一个坏毛病,就是晚上一睡就会大声地打呼噜。等到其他同学躺下,我已经开始“工作”了。吵得其他同学根本无法入睡。有一天,我感冒了,由于呼吸不畅,我睡不着,同寝室同学说:“怎么没听到声音呢?”我火了,“吵什么吵,被你们吵得睡不着了”。“只许你吵我们,你天天晚上吵得我们无法入睡,你就好意思啦。”幸亏有人劝说,否则难免一场争斗。我很苦恼,他们为什么这么恨我,向老师提出要把我换到别的寝室去。其实我很无奈,我知道同学关系不好的根本原因是我打呼噜每天吵得同学无法入睡。

故事3:一个中学女生的叙述:因为同学关系紧张而焦虑

我现在不想住校,在寝室里,我没有什么朋友,有时候,别的同学在一起说话聊天,故意背着我。大家好像都联合起来对付我;看到同学之间互相说对方的坏话,有的班委跑到老师那里打小报告,我也觉得很没意思。前不久,我因为一点小事和一个同学吵了一架。我承认自己脾气不好,总和同学吵架,可是我觉得同学也不理解我,有时我会主动找老师说话,她们却说我拍老师马屁。我很孤独,不知道怎么才能和同学好起来。

故事4:一位寝室长的叙述:熄灯、闭嘴总不能同步

每天晚上到了熄灯时间,老师就会在寝室门口巡视,检查并督促同学们及时上床睡觉。老师走后,同学们便在熄灯后小声讲话,有时也会讲到很晚。即使寝室长提醒也没用,有时熄灯后还磨蹭着搞这搞那的,不肯及时上床睡觉,同学还会说:“老师还没来,慢慢讲,反正不会扣分的。”总要等到老师来了才肯停止。

二、住校学生生生关系的生态学分析

故事1中的男生,因为家境比较困难而被同学瞧不起,甚至是人格上受到侮辱。他在班级社会群聚性所处的生态位比较低。他由于家庭的经济困难的原因,总是比较自卑,但是,他并不是人穷志短,他很孤傲。

故事2中的同学因为没有向同学说声抱歉,没有得到同学的宽容,从而与同学发生激烈的争吵。该同学的鼾声对以及鼾声影响的态度,要在其他同学所能承受范的围之内,否则就会发生激烈的冲突。这符合生态学中的耐度定律,即,各种生物对周围生态环境的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在此范围内主体能很好发展,否则将走向反面。

故事3中的女生因为不合群,也就是与同学的信息交流太少,又很渴望与同学有正常的信息交流。因而总是感觉到同学关系紧张而焦虑。生态链中,最重要的是物质与能量的流通,生生关系中,最重要的是信息的流通。

故事4的寝室长,非常的循规蹈矩,也有很强的集体荣誉感,是老师最喜欢的类型之一。如果再进一步的追问——学生为什么要聊天?他们聊了什么?那么,就不难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生态学的基本原理

生态学的观点认为:生命个体的成长是和环境因素相关联的,环境因素也可以是其他不同物种的生物。生命的生长是靠不同生物之间的共生和互生来支撑的,共生互动赋予生命机体自我生长的内在动力。有利的生态环境可以促成个体的健康成长,可持续地发展。

根据生态学的原理,用“生态智慧”,对住校学生进行生态式管理。它不同于工业化管理。工业化管理给每个人(或每个小组)规定了具体的规章和任务,等级化、封闭性是其典型的特征,这虽然提高了效率,但却扼杀了人的生命,扼杀了人的发展的可持续性,阻碍了人与人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阻止了创生的可能性。而生态式管理,强调整体性,注重系统中个体之间的关联,个体之间的相互影响,追求整体功效;强调个体在整体中的平等性,生态系统中生命个体都是平等的,打破等级制;打破了封闭性,注重相互作用,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可创生性;强调组织、个体的自我自主的生长性。

因此,运用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来调适住校学生生生关系,应遵循的原则是:

第一,规则不能太多,太细,要保留一定的能够让自己自觉选择行为的余地。

第二,提倡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或者规则的制定要体现民主参与的原则。譬如强调班级管理以建设班级文化为重点,强调师生的密切配合,由教师主建、师生共建,到学生自建。

第三,规则自身必须是开放的。随着教学系统与各种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换,教学制度规范也要作相应的调整和变更,这样才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的善。

第四,建立多样的、立体的组织系统。通过多样的组织体系,让更多的可能性得以涌现。当然,多样的组织体系,需要有相应的分工。但是,这种分工不是要重新搞科层制,而是要构成网络式的沟通关系,促进相互作用,使它们通过信息的沟通而不断交融、对话,这不仅使得创生有了可能,同时使得教学生活立体化、丰富化。

四、运用生态学原理的初步尝试

晚上讲话怎么办?对于她们,我采用过多种方法,第一种:谁晚上讲话,谁就通校一周,这样的做法有的家长极力反对,会找出种种理由,要求不通校。第二种:谁讲话谁扣分,结果是谁也不会承认自己说话,寝室长说了,就会遭到同学的反目,干脆有人说话,每次就寝室长承认自己说话,搞得同学关系很糟。第三种:一人讲话,全寝室同学都扣分,采用捆绑式,这种方法,对有的寝室有效,但对于扣分多的寝室却基本无效,反正已经扣那么多了,就随便扣吧。

我经过了解和分析同学平时聊天的内容后,总感觉堵不如梳。我对同学们聊天的时间做适当的调整,就是提前5分钟熄灯;对他们想聊的话题做适当的规定和限制,就是由同学自己提出想要聊的话题,提前确定好并排序;聊天时每位同学要提前做好思考和准备,充分发表陈述自己的观点;有兴趣的同学对每次聊天的场景进行记录。

本来,就寝前的闲聊会带来一系列的副作用——扣分、影响休息、早上迟到、上课无精打采等等。现在,“闲聊”变成了睡前的一项重要活动,变成了有组织、有主题的论坛,是锻炼口才、交流思想、训练思辩的场所。

寝室纪律怎么制定?学校有一系列的规范、制度来约束住校生的行为、纪律。我总是在让学生学习的时候,充分让学生参于、自己给自己制定规则。规则中都保留一定的能够让自己自觉选择行为的余地。并不断在使用规则时作必要的调整和修改。

附我班的寝室制度:

1、早晨按时起床,准时到班级,能够自觉完成自己在寝室的清洁工作。

2、住校生必须在规定的寝室,床铺就寝,未经学生处老师许可,不准私自调换寝室和床位。

3、同学之间友好相处,包容别人的小过失,正确处理同学们的摩擦,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谦让、争创文明健康的生活。

4、每天按时熄灯就寝。熄灯后不讲闲话、不点蜡烛、不用手电筒照明、不准大声喧哗。

5、禁止、喝酒、吸烟、私装用电器。

6、每天起床后要叠好、整理好床铺,日用品要放置整齐、干净。严禁向窗外乱倒脏水、乱扔脏物。

7、未经准许不能私自拿他人东西。

8、上课期间寝室应及时上好锁,加强防盗意识。

9、不准私自留他人在寝室过夜、不准私自在校外过夜,双休日留校必须办好有关手续后方可留校。

10、要爱护寝室公共财物,如有损坏,照价赔偿。

最后,全班住校同学在倡议书上签名,表达自己对重塑自我的决心。

希住校同学自觉遵守,违反者将视情节给予批评或相应的纪律处分。

参考文献

1、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5月

2、马尔特比《生态系统管理科学与社会问题》科学出版社2003年3月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品牌生态学 生命原理时代 品牌控制论

品牌具有特殊的生物属性和生态属性。美国著名品牌专家Lynn B.U Pshaw将品牌描述成复杂的生物;迈克尔•穆恩等在《火炬品牌:网络时代的品牌铸造》中论述了品牌具有的生命性质;世界营销管理大师菲利普•科特勒(Philip Kotler)认为品牌是有生命力的,是有灵魂的,在市场中,它具有无限的灵性。可以说,品牌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它具有生长、发育、繁殖、衰老、死亡以及新陈代谢、遗传、变异、进化、感应、运动等生物学特性(王东民,2004)。基于品牌的生命体特征,品牌管理者们必须用生态学的眼光审视品牌的生命历程及其与周围环境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探索生命原理时代的品牌控制理论,革命性地创造21世纪成功的品牌生态管理模式。

品牌生态学的概念

品牌生态学是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关于它的定义、研究对象、内容、任务以及所采用的方法,都未形成统一的认识。笔者认为,在对品牌生态学的概念进行科学界定之前,必须要明确生态学中的几个相关概念。

生态学: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马世骏,1980)。这里,生命系统是指由动物、植物、微生物及人类本身组成的不同的生物系统,而环境则是指生物生活中的无机因素,生物因素和人类社会共同构成的环境系统。

生态群落:在特定的空间或特定的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集合体。简单地说,就是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国内众多学者将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引入到经济学和管理学中时,经常混淆“生态系统”和“生物群落”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借鉴生态学对“生态学”、“生物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的定义,本文认为,品牌群落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具有一定的品牌种类组成及其与周围商业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品牌种类、数量、品牌力等)和功能结构(品牌相互作用格局),并具有特殊功能(演替、协同进化、自然选择)的品牌集合体;品牌生态系统是指“在特定的商业领域里,品牌群落与其商业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品牌生态学则是指“研究品牌系统(品牌生命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等不同尺度的品牌系统)与商业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

品牌生态学诞生的背景

英语“品牌”(brand)一词源于古挪威语的“brandr”,意思是“打上烙印”,这可以说是品牌最为原始的定义。如今,品牌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了早期“识别”的范畴,呈现出日益多元化的态势。例如,Philip Kotler(1997)认为,品牌就是一个名字、称谓、符号或设计,或是上述的总和,其目的是要使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别于其他竞争者;Burleigh B. Gardner 和 Sidney J. levy(1955)认为,品牌是具有一组能满足顾客理性和情感需要的价值,它的创建应该注重开发一种个性价值;奥美公司认为,品牌是消费者与产品的关系,消费者才是品牌的最后拥有者,品牌是消费者经验的总和;Alexander L. Biel认为,品牌资产是一种超越生产、商品及所有有形资产以外的无形资产,等等。总的来说,以往关于品牌的概念可以从符号、情感、综合、关系、资产、媒介这几个角度进行定义的。

伴随着品牌内涵的日益多元化,客观上形成了一个以品牌为中心的复杂系统,包括品牌拥有企业、供应商、中间商、消费者、竞争对手、媒体、政府等经济、社会各要素,甚至还包括是一些自然要素。因此,人们必须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认识品牌的内涵及其所处的复杂环境,以求建立起新的品牌理论和品牌管理模式。生态学是解决复杂性问题的桥梁,近几十年来,生态学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其他学科渗透,诞生了诸如生态经济学、社会生态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汉语学、教育生态学、商业生态学、企业生态学等边缘分支学科,品牌生态学便是在这样的理论背景下诞生并发展起来的。

品牌生态学理论概述

品牌DNA理论

品牌的核心价值被认为是品牌的基因,其品质可以通过以下四个标准进行衡量(曾朝辉,2003):排他性,品牌的核心价值往往是独一无二的,可以明显地区别于竞争对手;执行力,能够将品牌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贯彻到底;感召力,体现为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兼容性,体现在空间和时间的兼容。

品牌生命体复杂性理论

品牌生命体具有复杂性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五点:多基元的复合体,不可能由营销、服务、单个企业或其它任何一个具体成分构成;基元间广泛互动,最终表现为一种生态系统;次序和层次,形成稳定有序的结构和不同等级的层次;有机整体优于部分机械之和,并不是简单的叠加;开放性与适应性,表现为在过程中不断演化。

品牌生命周期理论

曼弗雷•布鲁恩教授认为品牌生命周期由6个阶段组成,即品牌的创立阶段、稳固阶段、差异化阶段、模仿阶段、分化阶段以及两极分化阶段。菲利普•科特勒(PhilipKotler;1997)认为,应该用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加以分析,即品牌也会像产品一样,经历一个从出生、成长、成熟到最后衰退并消失的过程,但同时也承认许多老品牌在现实中经久不衰。约翰•菲利普•琼斯认为,品牌发展过程并不完全遵循成熟后必衰退的规律,它是一个自我实现的概念,而不是一个自然生长的概念,不一定会随产品而进入衰退期;品牌生命周期学说往往会诱导企业不恰当地将旧品牌向新品牌转移,造成真正的资源损失。

品牌适应理论

美国科学家霍兰(J.H.Holland)提出,“适应性造就复杂性”。王东民(2004)认为,品牌系统是一种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能够通过不断地形成新性质或新功能来适应外界的挑战或改变。彭和张锐(2004)认为,适应是品牌在环境中,经过生存竞争而形成的一种适合环境条件的特性与性状的现象,它是市场选择的结果。品牌的适应包括形态构造的适应、行为的适应(运动、延伸、移植、迁移和迁徙以及保护、防御和抵抗)、生理及营养适应(品牌生物钟、休眠以及生理生态变化)以及协同进化适应。

品牌群落理论

多元化企业一般由主品牌、一系列产品受托人、托权品牌、亚品牌和复杂的附属品牌构成,容易出现各层次品牌塑造与信息传播弥散,甚至相互冲突难以形成合力的问题。世界著名品牌战略专家大卫•A•艾克在《创建强大的品牌》一书中指出,品牌生态管理除了构造企业内部品牌系统的战略外,还要通过精心地组建相互关系、相互促进的品牌群(David A.Aaker,1998)来创造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并进一步提出了“品牌群落”的概念。品牌群落理论运用生物群落原理来解决这一品牌群组合效应差的问题,同时,对如何有效利用现有品牌的协同效应进行品牌延伸与规划进行研究。

品牌生态系统理论

安格尼斯嘉•温克勒在其著作《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品牌策略》中提出和系统探讨“品牌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管理问题,并指出品牌生态环境是一个复杂的充满活力的、不断变化的有机组织。品牌生态系统是一个充满活力并不断变化着的复杂有机组织(Agnieszka Winkler,1999)和体系,有着极其复杂的层次和结构(张中哥等,2003)。我国学者王兴元(1999,2000)提出“名牌生态系统”的概念,指出名牌生态系统是指以名牌为龙头的品牌生态系统,由环境、名牌、企业、供应商、中间商、顾客、公众、相关组织与群体等成员组成、各个成员依赖名牌获利而得以生存与发展、它是社会商业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此外,黄昌富(1999)、王新新(2000)、陆娟(2002)张锐(2002,2003)等人也对品牌生态系统特征进行了探讨。

品牌生态学作为一门新成长起来的学科,已经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然而,这一领域的大量研究工作欠深入,大多数理论还只是停留在概念引入以及现象描述的层面上,而对深藏在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品牌生态系统内部的生理生态运行规律及其调控机制,只是开展了一些初步的探索,这有待国内外学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张锐.品牌生态学―品牌理论演化的新趋势[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8(25)

2.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理论与管理,2004,7

3.张,张锐.国内外品牌本性理论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19)

4.李博.生态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5.王兴元.品牌生态学产生的背景与研究框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7

6.王东民.品牌生命的复杂性和复杂的品牌生理生态学[J].商业研究,2004,6

7.曾朝辉.品牌基因―品牌核心价值设定[J].企业研究,2003,1

8.彭,张锐.生命型品牌对环境的适应性反应研究[J].企业经济,2004,3

9.张中哥,张锐,张.基于生态系统的品牌经济结构研究[J].商业研究,2003,19

10.王兴元.名牌生态系统的竞争与合作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2000,6

11.[美] 温克勒(Winkler A.M)著,赵怡等译.快速建立品牌:新经济时代的品牌策略[M].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12.[美] 保罗•霍肯(Paul Hawken)著,夏善等译.商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的宣言[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13.James F. Moore. The Death of Competition [M]. Arts & Licensing international, inc.1996

14.Duncan, T & Moriarty. S.. Driving Brand Value[M]. McGraw-Hill, 1999

作者简介:

陈绍愿(1982-),男,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硕士研究生,主要从营销管理、战略管理方面的研究工作。

赵红(1963-),女,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组织理论、战略管理、营销管理、企业仿生学方面的研究工作。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本文将自主品牌作为一种有机体,利用生态学思想对品牌生态系统管理进行探讨。通过生物与环境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原理分析了品牌生态系统限制因子、环境容量和协同进化效应;通过生态系统管理中的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原理分析了品牌生态系统的种群关系、生态位原理以及复杂性与稳定性的关系。

关键词:生态学 品牌生态系统 管理

品牌生态系统及其管理

品牌作为商业经济的一个基本组成单位,存在于一定的环境中,并持续地与外界各种环境发生错综复杂的关系,时刻体现出了生态系统中有机物所具有的复杂适应性特性。品牌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由品牌、品牌产品、品牌企业、顾客以及市场其它组成要素(供应商、客户等)与其所在的自然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所构成的整体系统。该系统以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固有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一系列品牌为主体,与客户通过市场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资金流通、信息传递等交换活动进而相互作用,并且具有自组织与自调节功能。

品牌生态系统管理主要涉及品牌的价值。由于生态系统是一种复合系统,因此,对于品牌生态系统的管理与调控必须遵循生态学的原理,同时又受到品牌价值规律的调节和制约。

品牌生态系统管理就是一种资源的管理方法,致力于保持和恢复品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品牌生态系统管理的目的是为企业持续发展稳定地提供丰富的品牌产品和良好、健康的品牌生态环境;高产、高效、持续和健康、优美的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调节与控制的目标,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协调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与生物的关系、生物与资源的关系,以系统整体和谐、协调为基础。

生态学中若干重要的生态学原理和原则,在品牌生态系统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诸如相互适应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之间相生相克原理等。

品牌生态系统的相互适应与协同进化原理

生态系统之所以能演变成为稳定状态的系统,是经过长期生物与其非生命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结果。协同进化原理认为生物与环境应看作相互依存的整体。生物生活在一定空间,不断利用环境和适应环境,又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通过能量转化、物质交换,对环境进行补偿,使环境保持一定的物质储备,保证了生物的延续。违背这个原理,将导致环境质量下降、资源退化和枯竭、生态系统崩溃。

(一)限制因子原理

限制因子原理认为,一种生物要在某种环境中生存和繁衍,必须得到所需的各种基本物质和一定的理化条件,在其适应范围内分布和栖息。环境因子的最小量与最大量是生物的耐性限度,低于或超过耐性限度的因子就是限制因子。限制因子原理表明,生物生存和繁衍一方面受需要最小量的物质数量以及处于临界状态的理化因子的限制;另一方面又受生物自身对这些环境因子的耐性限度所控制。限制因子原理阐明了生物对环境最基本的适应关系,对生态系统管理、生物与环境适应关系的调节都很重要。

现实中,由于市场环境的强烈影响,品牌生态系统经常受各种逆境因素冲击,影响其稳定性及生产力。这就需要深入研究品牌生态系统对逆境极限、抵抗逆境能力,以及从逆境中恢复的能力及机制。针对某种逆境因子选择耐性限度宽、恢复能力强的品牌及产品和生态系统能力类型加以有效组装,是提高品牌价值、维护品牌稳定性和挖掘品牌潜力的重要方面。

(二)环境容量原理

生物生存所需的各种资源,尽管有的可以循环更新,有的不可更新;有的数量丰富,有的贫瘠;有的质量高,有的质量低,且具有异质性,然而各类资源总有一定的数量和质量限制。换言之,生物总是生存在两个有限资源空间中。这就使得种群密度小时,个体得到的资源充裕,种群密度上升,且达到一定密度后,因资源有限而影响种群增长,最终停止增长,密度下降。这表明,环境资源能够容纳生物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

环境承载量是指有限环境能够稳定地允许达到的最大生物种群数量,这个环境上限称为环境容量。

品牌生态环境容量是一个相对稳定的量,它一方面取决于品牌生态系统中各类资源如品牌个体、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和投资者等生物物种及其活动空间的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变化,另一方面由这些物种的本身特性、利用(吸收、转化)能力、行为、耐性限度等遗传特性所决定。这就要求在品牌生态系统管理中,对品牌的生态系统环境资源状况、负载能力做出科学的定性定量评价。品牌资源更需要测定其生产效率及其动态变化和更新能力,并据此选择相应的品牌策略,增强品牌的核心竞争力。

(三)协同进化效应

生态学强调生态系统内各组成成分间的互动联系,其中任一成分的变动,都将引起其他成分的变动。共同进化是一个比竞争或合作更为重要的概念,根据协同理论,在系统进化过程中,系统内部要素以及相互之间存在着协同行为,并认为一个生物群落是在短时间内作为一个整体一起进化的。

品牌生态系统中同样存在着协同进化行为。品牌生态系统内各关系利益人团体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双向互动联系和重叠交集现象,这使品牌生态系统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的整体。在品牌种群及群落中更是如此。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品牌创新越来越难。在复杂、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品牌通过一定程度的合作和资源共享来寻求竞争优势已成为一种趋势, 世界已进入利益共享的合作竞争时代。这使得品牌个体、品牌种群、品牌群落之间的网络结构复杂性加强。衡量一个品牌在行业中是否处于领导地位的标准之一,就是看该品牌是开放式经营还是封闭式运转。许多有远见的品牌管理者也认识到,只有协作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品牌自身优势。当然,品牌的协同并不会凭空产生,只有经过恶性竞争之后,才能感悟到协同竞争的重要性。因此,协同竞争观已经成为许多品牌的战略新意境。

品牌生态系统管理中生物之间相互关系原理

(一)种间相互关系

在自然界,多种多样的生物聚集在一起形成生物群落。群落是生物的结构单位,是经过长时期相互作用、相生相克形成的整体。

生物间的生态关系极其复杂,众多特性各异的生物之所以能够按一定数量、比例、排列顺序有条不紊地组合成有稳定结构和相应功能的系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一,因为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的链状关系;其二,生物之间存在着种间竞争关系。种间竞争是指生活在同一地区的两个以上物种为争夺同一对象,而对其增长和存活起着遏制作用的现象;其三,种间互助关系和竞争关系一样分布很广,形成了多种多样、互助程度深浅不一的、互惠的或单方收益关系。

品牌生态系统中品牌个体、消费者、市场中介、供应商和投资者等可以被看作品牌生命系统中的主要物种,构成了品牌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而这些成分之间的关系与作用构成了品牌生态系统中的链状结构。目标品牌与供应商和顾客之间形成一个增值链,由于品牌自身往往不拥有其生存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能,因而,品牌个体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外界资源的支持,离不开与上下游之间的品牌合作。

在品牌生态系统中,不同链条之间相互交叉,形成了网状结构,品牌个体都是网络结构中的一个节点,不同品牌把由于专业化分工带来的比较优势通过物质、能量和信息的流动在网络中扩散,使品牌经济活动的可靠性和相互依赖性大大增强。由此,通过对品牌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品牌自身战略方向的不断调整来获得生存空间,在合作、竞争、协调的基础上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品牌个体逐渐形成互惠互利的共生关系。

(二)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是指一个生物单元占据、利用和适应的生态因子的总集合体,也就是生物单元在生存空间和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态位是生物单元能够生存、繁衍的所有环境变量的上下极限,在极限范围内是该生物单元的基础生态位。实际上,一个生物单元很少全部占据基础生态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称为实际生态位,未被占据的那部分可理解为潜在生态位。

在生态系统管理中,不论是引进新生物还是调整结构,必须遵守生态位相同的生物间竞争排斥原理,尽量选择那些生态位能互补、不重叠的生物加以巧妙搭配、组装,使系统取得生物与环境及生物之间的协调发展。

品牌生态位就是在一定的宏观环境下,一个品牌物种通过组织内部的管理、人才、技术、信息、服务等多个子过程的交互作用而在品牌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位置和状况。同样,生态位理论在自主品牌生态系统的培育过程中也有指导性的意义,因为自主品牌的生态位会经常发生重叠,为了使相互的竞争减少到最低限度,每一个品牌的生态位都应同其他品牌的生态位区分开来,或者创造新的生态位空间来增加品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因此,在一个相对趋于饱和的商业环境中,各自主品牌实现协同进化的前提是:对各自主品牌的目标市场要能划分出不同的生态位,即其所占据的资源要有足够的异质性。自主品牌要想使其生态位与其他品牌区别开来就必须要有突破性的技术创新。这种创新不仅可以增加品牌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且可以进一步降低品牌产品的成本,增加品牌产品的多样性以满足该生态位上顾客的需求,还可以进一步扩充自身的生态位,这样将会使所有品牌的累积生态位在每一个生态位维度上都能达到最大承载力,以容纳更多的品牌。各个品牌又通过品牌之间的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的能力和增加应用领域的多样性,从而为品牌生态位的扩展提供新的可能。

(三)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与稳定性关系

复杂性与稳定性之间存在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多样性既不能绝对导致系统的稳定,又存在一定的反馈关系。因此,稳定生态环境是生态系统保持稳定的基础。在生态系统中应充分利用多样性可以促进稳定性的一面,同时,在多物种配置中,生物选择要得当,选择生态上相互补充的生物加以组装。

品牌生态系统属于典型的非线性复杂适应系统,因此要适度增加其系统多样性。首先要适度增加品牌及其产品的多样性,形成合理的品牌与产品结构以满足多变的市场需求及市场运作需要。品牌多样性可以通过不同品牌组合或主副品牌(副标签)等方式得以实现;产品多样性则通过增加产品线或产品项目、品种等方式得以实现。其次是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渠道吸引更多成员进入品牌生态系统,参与品牌生态系统的成员越多,品牌生态系统的结构就越稳定,但也要注意,当系统成员多样性增加时,管理复杂性也相应增加,可能导致系统效率下降。因此,品牌生态系统多样性应控制在适度范围之内。

参考文献:

1.王春红,韩福荣.品牌生态系统结构分析与实证[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

2.杨京平.生态系统管理与技术[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郭金童,汪波.基于生态理论的自主品牌系统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7,9(3)

4.张锐,张焱.品牌生态系统化的结构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10)

5.王兴元.品牌生态系统结构及其适应复杂性探讨[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

作者简介: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6篇

首先,校园绿化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部分,承载着极为深刻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一个好的绿化设计,应该能为师生创设一个优雅舒适、活泼轻松的学习环境;创造一钟清新自然、积极向上的和谐氛围;创建一种意境深远、情景交融的文化境界。成为时刻伴随师生身边的一种美的精神和物质依托。陶冶师生的情操,为师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持久的、无形的动力。其次,校园绿化也负担了极其重要的生态功能。校园是一个人员高度集中的场所,对生态环境尤其是空气质量有着很高的要求。如果空气质量不达标,则极易成为各种传染病和其它呼吸道疾病的高发区。而绿化是改善校园空气质量的主要手段之一。绿色植物对空气中的粉尘有较强的吸附、过滤和滞留能力。比如山毛榉、梧桐、夹竹桃、紫薇等都是较好的滞尘树种,其叶面能吸附大量粉尘;地面草本植被能有效减少局部尘土的扬起;密植的乔木能降低风速,从而加速空气中尘埃的滞留沉降。很多植物能分泌抗生素,具有强大的杀菌能力,这是植物净化空气的另一特殊功能。因此在选择植物种类时,应考虑配置一定比例的橙、悬铃木、圆柏等杀菌力强的树种。此外,合理的绿化配置能有效降低噪声、吸热遮荫、制造氧气、吸收有毒气体、增加空气湿度。第三,校园绿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学校可以利用绿化环境对师生进行环保意识的培养。同时,一个科学的绿化环境也可以为植物分类、遗传杂交试验、生态学、艺术摄影、美术写生等提供现成的素材。

2校园绿化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鉴于学校环境的特殊性,在校园绿化设计中,应遵循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则:第一,安全性原则。学校是人口密集区,活动成员主要是未成年学生,其安全意识远比成年人低。因此应将安全性放在绿化设计的第一位。一些茎、叶带有坚硬锐刺的植物不宜作为校园绿化植物。另外,草木的繁盛也可能给一些有毒的蛇、虫提供栖居的场所。为消除这一隐患,除开合理控制苗木间距外,还应科学选择绿化苗木种类,从食物链源头上进行控制。草种以高度不超过2厘米的浅生草种为宜,树种则以结实率低的乔木为主,灌木尽量不连续成片种植,通过防虫、鼠而达到防蛇的目的。还有一个容易忽略的安全问题是过敏原的控制。一些花粉量较大的植物以及产生挥发性气体的植物都有可能成为过敏原,在绿化选种时应予以足够的重视。第二,观赏性原则。尽管要考虑综合效益,但美化环境、陶冶身心仍然是校园绿化的主要目标之一。设计植被配置时,要处理好同质搭配的整齐美和异质搭配的对照美之间的关系。花色、花形、叶形、树形交错搭配与小规模集中种植相结合,同时要兼顾到季节因素,做到月月常绿,四季花香。第三,知识性原则。学校是教育基地,更应该重视绿化的教育功能。绿化植物要分门别类,同科植物应配置有多个不同属种,便于比较鉴别;在不同区块可以模拟具有代表性的各种小型群落,作为群落结构和类型的教育素材;要合理规划阳生植物与阴生植物的搭配;此外还要研究好植物种类与当地气候、土质的适配关系。第四,经济性原则。学校是一个经费来源较少的单位。因此,如何做到低投入、高效益是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校园绿化所用花、草、树种最重要的是适宜而不是名贵。在苗木选择上应以树形花形较好、生态价值较高的普通苗木为主。大规格乔木市场价格昂贵,在校园绿化中应作为辅助和补充,不宜大量应用。要立足于十年树木的思想,以中小苗木为基础进行建设。大面积地表绿化可考虑以合适的宿根花卉或地被草本植物为主,可以减少成本和后期维护投入。只要选种恰当、规划合理,同样能获得很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效益。

3绿化实施中的生态学原理

校园绿化建设中涉及到的生态工程原理主要有物种多样性原理、整体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等几个方面。从物种多样性的角度,一个生态系统物种丰富度越大,营养结构越复杂,则生态系统的抵御外界干扰的能力就越强,生态系统就越稳定。校园植物种类的多样化,一方面是出于观赏、美化和净化环境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校园生态环境的稳定和自我维持。在绿化选种时,要认真分析不同植物的相互影响,分析植物的繁殖力、适应力、竞争力,避免在引进外来物种时,导致生态入侵。生态学的整体性原理主要强调自然系统与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统一协调。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作为一个整体,平衡兼顾。不单纯追求某一方面的最大效益,而注重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借鉴到校园绿化中,对于绿化的美学功能、生态功能、教育功能以及经济性的兼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协调与平衡原理的基本思想是突出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能适应特定环境,同时又能影响环境。在绿化建设时应遵循二者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首先选择本地适生的花草树木品种,其次要分析引入植被及其衍生的食物链物种对环境的长期影响。系统学与工程学原理对校园绿化的规划配置显得尤为重要。各区块的结构优化既涉及到局部的微观配置又关系的校园的整体布局。基本思想是:校门入口区以素雅、简洁、明快、古朴、清新的风格为要,增加校园的历史感;教学和体育活动区应突出绿化的生态功能,加大乔木种类和比例;生活休息区体现和谐、美观、形态奇异、色彩丰富,强调美学价值。若有浅水池塘,应做好池底池沿硬化处理,水面绿化可以睡莲等浮水植物点缀,不宜拥挤。各区块既相对独立,同时又相互呼应形成一体。教学活动区和生活休息区应为师生的教育学习和实验实习活动留出充裕的空间。此外,利用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对花卉苗木的枯枝落叶及时清理收集,定期还土,既可以保持环境清洁,又为花卉苗木生长提供了有效的肥源。建立在校园绿色基地上,学校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组织学生开展与环境相关的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协作、交流的能力习惯。做到一项工程多效并举。使校园绿化的精神文化目标、环境生态目标、教育培养目标达成高度统一。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7篇

1.1选择乡土植物

在生态园林设计中,植物配置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设计部分。按照国家现行《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中关于绿地的规定:城市建设中旧区改造绿化率应>25%,新区建设绿地率应>30%。按沿海发达地区城市绿色设计指引要求,在每100m2绿地上乔木数量>3株,乡土植物配置量应占总植物数量的60%以上,常用植物配置量应占总植物数量的8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园林植物配置设计不仅牵涉到景观美化问题,更牵涉到环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一般情况下,经过50年的生长,1棵树可以达到0.5m3木材的产量。每产生1m3木材,森林就可以吸收1.83t二氧化碳,并能够释放1.33t氧气。然而,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更好的视觉效果考虑而在本地种植一些外地植物,就会导致这种植物水土不服,更容易造成种植区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乡土植物应该更多运用于园林植物设计中。主要原因是乡土植物的适应能力强、资源丰富、可供选择的品种多,易于培养和种植。乡土植物有很多自身的优点,可以就近选择购置苗木,这样就会减少很多费用,而且容易实现低碳园林设计和实现植株的固碳能力。

1.2筛选低碳园林植物

作为园林设计中的重要元素,植物在低碳园林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为低碳园林的实现提供了可行性参考。根据研究发现,在碳的吸水能力方面,不同的植物品种产生的效果不同,比如在对大岭山森林公园的植物进行研究分析时,赖广梅得出以下结果,具有较高吸能力的树种有木荷、桉树、南洋楹、相思等,而碳能力比较低的有针叶林和生长缓慢的阔叶林。因此,在园林植物选择过程中,应考虑植物的碳汇能力。根据相关试验得出的绿化三维量及年环境效益量数据表明,固碳释氧能力:常绿灌木>落叶乔木>常绿乔木>落叶灌木。同时,灌木地被植物的固碳释氧能力要高于草本和藤本植物;阔叶树种的碳汇能力要优于针叶树种;而复层绿化的碳汇能力要优于单一层次的植物规划。

1.3依据生态位理论选择植物

一定要充分考虑生态位理论,才能够进行景观园林设计,在选择植物时,要充分考虑植物对光照、空气、水分、温度和地形的适应能力,更应该考虑其他植物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杜绝由于生态位的异同,导致相互间争夺空间和养分。故此,为了达到结构合理、功能健全、种群稳定的复层群落结构,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有效环境资源。

1.4遵从生物多样性原理,模拟自然群落的植物配置

物种的均匀度、丰富度和稳定性是由物种多样性反映出来。很多研究生态的专家指出,群落结构的复杂性与植物抵抗不良环境的能力是成正比的。当群落越复杂时,生态系统也就愈稳定。故此,选择不同树种来组成植物群落,加强群落的稳定性和对外界不良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景观园林设计中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2总结

总之,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要想改善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就一定要把生态规划理念有机结合到园林景观设计中去。但要避免一味地突出园林景观设计的作用。要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在植物选择方面,尽量选择本土植物;在种植方式上,可以选择多种种植方式相结合;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要坚持生态原则,尽可能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生态学 课堂教学 限制因子 耐度定律 花盆效应 生态位 协同进化

从生态学视角去审视课堂教学,我们发现课堂教学具有自然生态系统的一些特点,因此生态学思想成为我们改革传统课堂教学、建立新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

德国动物学家海克尔1866年在其所著的《普通生物学》一书中首次提出“生态学”一词,并定义为“研究生物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1935年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认为生物及其生存的环境相互作用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为生态学进入系统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20世纪50年代奥德姆系统阐述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阐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个体、种群、群落等不同层次生命体系的生态学规律)、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生态系统的调控、理论应用及方法研究。而“生态学”一词在教育研究中正式使用应该是始于美国教育家沃勒,他在《教学社会学》一书中曾提出“课堂生态学”的概念。从生态学的观点来看,课堂教学是处理高级生物体――人与教学生态环境的关系。教育的生态环境是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意义、存在和发展起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元环境体系,大致分三个层次:一是以教育为中心,综合外部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组成的教育生态系统:二是以单个学校或某一教育层次为中心构成的,反映教育体系内部的相互关系;三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主线,研究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社会和精神因素组成的系统。此外,教育生态学还考虑教学对象内在的生理和心理环境。这样,课堂教学活动不再是传统单一的关系,而是包含了教学生态主体、教学生态环境及教学生态动态过程等要素结合的一个整体,课堂教学可以说与生态学基本原理丝丝相扣,遵循生态学规律,可以更好地指导我们课堂教学。

1.限制因子定律。限制因子定律是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之一。生物学家李比希研究营养物质与植物生长关系时发现,当植物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供应量降低到该植物最小需求量以下时,这种营养物质就会限制这种植物生长,即使其它营养物质供应充足,也不会让植物生长良好。这说明,缺乏的营养物质是该植物的限制因子,对该植物的生长发育起着制约作用。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很多,它不但有自然限制因子,而且也扩展到社会因子、精神因子。因此必须分析各种影响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在众多限制因子中找出主导限制因子,并设法排除主导限制因子的束缚,使课堂教学健康有序的发展。

对课堂教学而言,最主要的限制因子是能量流和信息流。能量流与信息流不足或低于基本需要时,就会影响甚至限制课堂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必须进行充分的能量和信息的交流。首先教师在课堂中必须提供充分的信息量。中农把信息定义为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多少意味着消除的不确定性的大小。从信息论角度来讲,教师必须尽可能地提供更多的信息以消除学生的信息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对自己的专业领域而且对其它相关学课都要有广泛的研究,并能将其应用到课堂教育之中。其次,在教学中除了提供充分的信息量之外,还必须使自己所提供的信息对学生的大脑和心灵具有冲击作用,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量,这样,信息量转化为能量,才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大效果。当然,信息流与能量流也不是单向的,学生的课堂参与与反馈能使课堂的信息量和能量成倍提高,更好地优化课堂教学。

除此之外,影响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还包括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态度、学生的学习态度以及社会环境等要素。现有的社会环境和风气的庸俗化、功利化,容易使学生迷失自我,终日沉湎于网络游戏、消费休闲之中而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不正确、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单一僵化,也会影响学生的课堂情绪和人生态度。只有找准课堂教学的限制因子,然后对症下药,变限制因子为激励因子,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因此,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我们必须重视教学过程中的限制因子,净化教学环境,构建健康的校园文化,激发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摆脱限制因子的束缚,提高课堂教学活力。

2.耐度定律。1911年,谢尔福德提出“耐度定律”,认为一个生物能够出现,并能够成功地生存下来。必须要依赖一种复杂的条件全盘地存在。如果要使一种生物消灭或绝种,只要对其中任何一项因子的性质加以改变。或将其含量予以增减,使其最达到生物耐力的界限之外,即可以出现上述后果。耐度定律告诉我们:生态系统的个体、群体在自身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各种生态因子,都有自己适应范围的上限和下限。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是一个生态系统,教学模式的设计和执行应遵守最适度原则,课堂教学活动在数量与频度等方面要在学生的承受范围之内。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知识的接受度、生理上的耐受度、心理上的承受度都是有限的,超过他或达不到他应有的“度”,就会产生不良或相反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把握各种因子的适度问题。每门学课安排多少学时,每堂课安排多少内容、各学科安排多少作业量、课堂讨论选题的难易度以及考试的难易度等等,都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设计,尽量避免用主观臆断和一般经验来决策。

对学生的课堂评价亦是如此,当一个或多个评价因子超过学生评价环境的耐受范围时,学生系统内部诸要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及其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系统的失衡,产生对环境适应,影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作出适时适度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它是推动学生成长的重要力量。但是,如果教师不顾与学生发展相关的各种资源和条件,漠视学生发展的规律和身心需要,刻意追求所谓的目标、速度或规模,就可能导致学生发展的生态失衡或整体功能失调。生态学研究表明,当一个因予处于不适状态时,对另一个因子的耐受能力可能下降。生物实际上并不在某一特定环境因子最适的范围内生活,可能是因为有其它更重要的因子在起作用,一些看似无关的因子一样也可以导致学生发展生态的超耐失衡,在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尽可能在学生的耐受程度的范围内,全面的评价学生,并且使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结合起来,为学生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3.花盆效应。“花盆效应”是奥地利地质学家修斯于1875年首先提出来的。花盆效应在生态学中又称之为局部生态效应。花盆里栽不了万年松,花盆是一个半人工、半自然的小生态环境,在空间上有局限性,还要人为地为之创造适宜的

环境。因此,在花盆内的个体、群体其生态阈值下降,生态幅度窄,生态值下跌,一旦离开此小生态环境,经不起湿度、温度的变化,更经不起风吹雨打,个体、群体会失去生存能力。也就是说,花盆里生养的花很难适应于大自然的环境。

课堂环境类似于“花盆环境”,这也是课堂教学的局限性。教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环境与社会现实是有差距的,在相对封闭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整天被关闭在教室里,与沸腾的现实生活脱节,加上传统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陈旧落后,从书本到书本,进行封闭式的小循环,只求死记硬背书本知识,不求独立思考,只求把握现有的结论,不求洞察产生这种结论的过程,使学生思维单一,进取精神缺乏,创造力削弱,意志力薄弱。为此,课堂教育必须克服“花盆效应”的制约。首先,必须创造一个和谐欢愉的课堂教学情境,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丰富个性的环境,要把教学过程视为学生个性发展和生命成长与完善的过程。就这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启发,友善合作,构建和谐的课堂环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自主的尊严,独特的存在价值,心灵成长的喜悦。

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积极倡导自丰、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课堂上要有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必要的指导,要多采用讨论研究型学习方法。并帮助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验学习过程,只有学生经历过、体验过、实践过,才能更好理解、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是教学过程的显著特征,要克服课堂教学的“花盆效应”,就必须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悟和反思。

最后,课堂教学必须现实化、生活化。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课堂教学的内容的学习,都尽可能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把课堂教学的内容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学生感受到课堂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课堂。

4.生态位原理。俄罗斯生态学家格乌司做了一个实验,他将一个叫双小核草履虫和一个叫大草履虫的生物,分别放在两个相同浓度的细菌培养基中。几天后,发现这两种生物的种群数增长都呈S型曲线。接着,他把这两种生物又放入同一环境中培养,并控制一定的食物,16天后,培养基中只有双小核草履虫自由地活着,而大草履虫却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其培养中,格乌司对现场进行仔细观察,没有发现有一种虫子攻击另一种虫子的现象,也未见两利,虫子分泌出什么有害物质,只发现双小核革履虫在与火草履虫竞争同…食物时增长比较快,将大草履虫赶出了培养基。于是,格乌司做了相反的一种试验。他把大革履虫与另一种袋状草履虫放在同一个环境中进行培养,结果两者都能存活下来。并且达到一个稳定的平衡水平。这两种虫子虽然也竞争同一食物,但袋状草履虫占用的是不被大草履虫所需要的那一部分食物。大自然中,凡存在者就有自己的生态位,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同样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地方竞争同一生存空问,若同时在一个区域必有空问的分割,即使弱者与强者共处于同一生存空间,弱者仍然能够容易地生存。没有两种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这就是“生态能”原理,又叫“格乌司原理”。

如果把课堂教学看作足一个生态环境,那么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生态位,天生我才必有用,每个生态位都有一定的优势。教学的本质是促使每个学生的发展,因此首先必须承认每个生态位的差异性和共存关系。生态位的分离程度同物种问的共存成正相关,即分离程度越大,共存的机会就越大,因而不能过多地强调生态位的重叠与竞争。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致力于创造一种适合所有学生的教育,而不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生态位教学是实现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在课堂教学中要促使学生强项得到充分发展,使其弱者得以改善和提高。教师应该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是独特而出色的。对每一位学生抱以信任的态度,并乐于从多个角度来评价和按纳学生,发现并发展学生的潜能,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对个性的尊重,对个体多样性的尊重。

由于在教育中长期被忽视,学生也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生态位的优势,造成一些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各种心理问题频繁产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应该科学分析每个学生的智能结构,兴趣爱好,优势特长,潜在资质及缺点不足,使学生在客观评价自我的基础上,科学定位,合理规划,确立符合自身实际的发展日标。深入研究发掘社会需求与自身实际的契合点,努力寻找自身的不足与缺陷,形成自己的特色专长,发掘和创新生存途径,拓展和优化个人发展生态空问。

5.协同进化。“协同进化”一词是1964年埃利希和雷文首次提出来的,用以阐述昆虫与植物(蝴蝶及其采食植物之间)进化历程中相互关系。它是指自然生境中两个或多个物种,由于生态上的密切联系,其进化历程相互依赖。当一个物种进化时,物种间的选择压力发生改变,其它物种将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进化事件,结果形成物种间高度适应的现象。这种相互适应、相互作用的共同进化关系即为协同进化。协同进化论与普通进化论看问题的着眼点不同,在普通进化论或种群遗传学中,一个物种往往被孤立地看待,环境以及它相关物种被视为一成不变的背景,而协同进化论则强调基因的变化可能同时发生在相互作用的物种间。因此,协同进化更强调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说它是进化论与生态学的一个重要交叉点。

这种协同进化在课堂教学中表现为各个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课堂中最主要的因子是教师与学生,他们生活于同一课堂中,课堂教学既是师生双方的生命活动,也是价值活动。教师活动价值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的发展,离开了学生的发展,教师生命活动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学生发展的程度体现了教师生命活动价值的实现程度。另一方面,在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情绪、情感相互交织,形成一个生态性的心理张力场,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其情绪、情感的变化,都可能在这一心理张力场中引起协同变化。教师的高深学识、鲜明个性、心理情感都会打动学生,使学生在课堂里精神饱满,情绪激昂;反之,如果教师的不良风格与行为也会使学生萎靡不振,情绪低迷。当然反过来更影响教师的状态。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9篇

关键词:林业规划;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探讨;建议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林业行业发展较快,已经逐步由传统的林业资源开采向生态环境修复的现代化林业建设迈进,保护了现代林业的生物多样性,维持了生态平衡。但由于目前林业资源开发和利用中,肆无忌惮的开采和利用,忽视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没有做好,降低了林业的发展水平,破坏了林业生态平衡。因此,需要解决当前的林业安全发展问题,就需要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入手,建立良好的生态发展模式。

1 运用景观生态学管理规划林业建设的必要性

1.1 林业建设中可持续发展规划的需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林业行业建设逐渐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由资源的开采和利用向环境保护和修复生物多样性的系统发展,改善了林业的生态环境,推动了现代林业建设的发展。但是在实际的林业生产中,却没有将效益增长作为林业建设的目标,而是注重了数量的增长,使得系统的规划缺少了长远性,建设过程中忽视了林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性,为林业后期的发展带来了隐患。因此,在规划建设中提出生态化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生态的角度来规划林业建设结构,稳定健康、安全的林业发展格局。

1.2 现代林业规划必须具备的途径 在现代林业规划建设中更多的是采用了填空的方式来进行布局设计,当前林业中按照工程的项目类型进行管理和分类,并设定了发展模式。按照管理模式可以根据土地利用难易程度和林业用地布局来划分工程的类型。在建设中利用也使用了混交、集中连片和适地适树的种植模式,但整体而言,这种规划模式较为单一,规划中就忽视了小班之间、小班和林班之间以及林班和林班之间的土地类型等,忽视了农地、居民用地、水利用地和草地之间的关系等,很难把握整体的布局和建设结构。因此,在规划建设中容易出现一些规划和布局上的关系问题,影响林业建设的发展。

1.3 景观生态学是处理林业规划中问题的系统科学 林业项目发展的制约因素有:1)林业用地相对来说较为贫瘠,土壤成分较差;2)林业用地分布在畜牧业用地、农业和水利用地、居民居住点之间,区域较为分散,不利于管理和发展,布局较为零散。

2 景观生态学

1939年,德国植物学家Troll在解决东非的土地利用问题上提出了景观生态学的概念,而在1983年,Vink对该理念进行了分析,并强景观生态系统是一个控制系统,可以为林业生态规划作出一定的贡献。在1986年,M.C,odron和R.Forman的著作《LandscapeE—Colog》中指出:利用景观生态学思想来探究异质、结构的变化等。

3 如何利用景观生态学管理规划林业建设

3.1 建设景观廊道,保护景观的平衡性和生物多样化 一个完整的景观单元需要具备能量流、物质流、生物流等要素,但林业系统中的居民点、草地、农地和道路交通用地错综复杂,打乱了整体的布局,使得林业景观趋向于破碎化,影响了其生态功能。因此,需要建立区域之间的系统关系,搭建起景观廊道,满足各区域之间物质和能力的交换,打造健康、和谐的多样性生态格局。其具体的参考表格如下图所示:

3.2 协调好生态和人类生活的矛盾,消除人类生活对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消除人类活动对系统的破坏,就需要根据水系和道路的特点来建立网络体系和绿色廊道,满足各区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的转换。因为道路的修建会使景观的破碎化变得更严重,对生态斑块起到了破坏和干扰作用,所以要在道路两侧设置廊道,在道路和斑块之间设立隔离带和缓冲带,避免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干扰,起到防护的功能。

3.3 建立生态跳板,消除景观斑块之间的隔离 现代农业生产中遗留下的杀虫剂、农药和化学肥料等,给系统的斑块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林地景观斑块之间的隔离状态,加剧了生态的破坏程度。

3.4 根据林业的具体状况来建立和谐的群落结构,达到景观的异质性 现代林业建设中多半是采用的土壤贫瘠的土地,利用和开发的难度较大,因此需要在物种的布局和搭配上严格管理,有利于林业系统的规划和管理。

结束语:

生态学原理范文第10篇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生态学原理;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351-02

2006年9月1日,《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开始施行。规定指出:高校辅导员是学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是沟通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是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当前,复杂的社会环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呈现多样性、层次性和特色性,也给高校辅导员在新形势下如何按照社会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生态学是研究自然界中生物有机体与自然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从传统生态学到现代生态学,如今这一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其基本原理也从生物、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扩大到经济、社会、管理等社会科学研究领域中[1]。大学生作为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个体,正处在由学校到社会的过渡阶段。通过生态学的原理、方法和思维,以跨学科研究视角来思考、探讨和指导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尽快适应社会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生态适应性原理

生态适应是生物随着环境生态因子变化而改变自身形态、结构和生理特性,以便与环境相适应的过程。生物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环境对生物的性状和行为具有约束和塑造作用。简而言之,“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这是自然选择的法则。

进入大学以后,大学生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面临着生活上的自理、管理上的自治、目标上的自我选择、学习上的自觉、思想上的自我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心理和思想将发生急剧变化。迅速适应这一转变,顺利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是每一个大学新生独立面临的第一个人生课题。根据生态适应性原理,高校辅导员可通过入学教育、专业介绍、心理筛查、班委选拔、联谊活动等,一方面引导大学生按照“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合作、学会做人”的标准,通过自身知识结构的优化、技能的锻炼、素质的提高,不断发展、创新、改善、提升,以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在适应起码的生存条件下,不断地改善我们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对所生活的环境进行适当的“改造”,扩展发展空间,以便有利于自身的发展[2]。

二、生物多样性理论

在生态学中,“生物多样性”是指一定范围内多种多样活的有机体(动物、植物、微生物)有规律地结合所构成稳定的生态综合体。多样性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特征,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

大学生多样性是这一群体所固有的客观属性,这意味着差异、独特,包含了两层含义:一是指同一大学生群体内的学生个体的差异性;二是指不同大学生群体之间的类差异性及其在大学学习期间的多样化需求与发展[3]。长期以来,我国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没有根据大学生的多样性组织各种教育活动,尤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人才培养具有极强的统一性特点。这既不符合我国古代教育家“因材施教”的教育实践行为,也不符合现代社会“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发展观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具体运用。人本心理学认为,每个社会人都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潜能。“以人为本”引申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中就是要把学生作为学校的生存之本,学校的发展之本。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关注人的价值、关心每个人的利益诉求和发展潜能,提高人的身心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专职人员,应认可不同专业、不同地域、不同家庭的大学生各方面素质存在差异;应对于学生中的弱势群体和落后群体,如贫困生、单亲家庭学生、成绩落后者、疾病学生、心理障碍者等给予特殊关注;应尊重每个学生在法律法规、社会公德允许范围内的个人追求。高校辅导员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学生的个体情况,既了解学生的学业追求、就业目标,又掌握学生的家庭情况、个性特点;既关心学生的兴趣爱好,又发掘学生的特长优势;既关注优秀学生的持续发展,又鼓励后进学生的点滴进步。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多样性的认可和尊重,是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活动,为大学生自由、和谐、多样化发展服务的基础[4]。

三、生态位理论

生态位理论是生态学最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其内容主要指,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每一个物种都拥有自己的角色和地位,即占据一定的空间,发挥一定的功能。生态位理论告诉我们,在同一生境中,不存在两个生态位完全相同的物种;在一个稳定的群落中,没有任何两个物种是直接竞争者,不同或相似物种必然进行某种空间、时间、年龄等生态位的分布和分离,以达到有序的平衡。

生态位理论对所有生命现象而言,是具有普遍性的一般原理,同样适用于人类及其组成的社会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每个人都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生态位,即根据自己的爱好、特长、经验、行业趋势、社会资源等,确定自己的位置[5]。针对大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要做到:

首先,帮助和引导学生们正确认识和全面分析自己,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性格特点、兴趣爱好以及对未来人生的发展目标等,进行合理的“自我定位”,确立自身在大学四年,甚至是未来人生发展中的“生态位”,新生入学后的职业生涯规划即是很好地机会和方式。以我们学校为例,每个辅导员都会担任本学院的大一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性格、兴趣爱好,探索自身的职业能力,结合本专业特点,帮助学生了解相关的职业世界,以便学生确立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其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发展变化的。随着大学生心智、生理的不断成熟以及社会环境的调整、个人知识的积累、实践经验的丰富、目标追求的提升等,每个人的个性特点也不断发生变化,因此要引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变化,不断调整自身发展的“生态位”。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不尽相同,受家庭、社会环境影响较大,有的同学并不能很好地认识到自己目前所处的“生态位”,并对将来要达到的目标也不是很明朗,因此,需要在日常的工作中引导学生。

再次,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积极地在适合自己能力、个性和优势的环境中寻求发展,学好专业知识,增强实践技能,夯实基础,拓宽层次。同时通过班级日常管理、学生党员发展、文体科技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全面培养综合素质、提高核心竞争力,简而言之,就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生态位宽度”。要相信每个学生的潜力都是无限的,在工作中要尽量提供多的平台给学生展示和锻炼的机会,不断发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更多的可能。

最后,帮助和引导大学生们正确地认识到,在同一生态位的同学之间可能存在直接的、激烈的竞争,从而造成“生态位重叠”的现象。要引导学生,建立多元的思维方式,按照不同的目标和方向,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发展目标,发散性地求得发展,从而合理进行“生态位分化”,避免同一生态位的同学之间的“恶性竞争”以及“冷漠”、“排斥”等消极影响。以团总支和学生会两大学生机构为例,难免会有直接或间接竞争的机会,怎样权衡、取舍,使两个机构都尽可能最大限度发挥各自的作用也是辅导员工作的一个重点和难点。引入目标化管理方案,将学生工作总体目标进行分解,明确各部门工作责任并制定相关工作标准,配套相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和保障措施,提高学生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效率,实现学生全面发展。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作为生态学的重要理论之一,可持续发展理论关注的是一种注重长远发展的增长模式。最早在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上正式讨论。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

所谓大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指在不超越学生智力、体力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学生个性和人格发展的前提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发展,即大学生作为个体的人在大学阶段及其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连续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其追求的目标是大学生个体素质的不断完善、和谐和臻美[6]。按照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高校辅导员应具备高远的眼光,做好基础性工作:

一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积善成德、躬身自省、保持操守、知行统一,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前提;二是注重培养大学生健康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引导大学生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基础;三是注重引导大学生树立终生学习观,掌握学习方法,具备自主学习能力、创新精神,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核心;四是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提升社交能力、掌握沟通的艺术,这是保证大学生持续发展的关键。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接班人和生力军。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推动中国走向世界强国之林的历史使命。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教育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需要持续的创新性动力加以推动。将高校辅导员工作置于生态学视野下,以生态学原理、思维和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无疑具有非常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李博.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玲,胡涌,粟俊红,柳小玲.教育生态学研究进展概述[J].中国林业教育,2009,(2).

[3]宋加木,陈建伟,孙丽.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思路创新[J].高校辅导员,2012,(1).

[4]马冬卉.大学生多样性与教学针对性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

[5]曹剑辉.生态学视角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1).

上一篇:药学专业范文 下一篇:生态环境问题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