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问题范文

时间:2023-03-07 05:26:10

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人、自然、关系、生态环境问题

1.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1.1精神文明的缺失

从“天人未分”到“人依附于天”再到“天人对抗”到现在追求的“天人和解”,人从一开始对自然的绝对依赖到开始向自然的改造和索取,再到想从自然界中分离摆脱出来,把自然界置于人类的统治之下。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主导,使得“人类中心主义有着自己的道理,最主要的就是讲人类看成是主体,将宇宙所有的东西都进行划分,把除人类以外的东西都理解为没有生命的东西。”[1]

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人类的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动手改造自然资源的能力也变得特别强。随着工业革命的不断开展,科学技术带来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人类对科学技术越来越依靠,这种环境下人们对于人与自然的思考也变得越来越少,科学技术的丰富让人类的精神变得比较空虚,对于自然资源的认识出现了误解,人类陷入了唯利可图的怪圈,这种思想加剧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程度。

1.2片面的发展观

我国的实际情况到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是有一定缺陷的,因此就容易导致在发展中把 GDP 的增长作为经济发展的唯一指标,在这种只单纯的看 GDP 增长的方式下,社会经济虽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增加,但是自然环境却得到了破坏,人们对于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重视让人们忽视了自然的重要性,这样就会导致严重的环境破坏、生态失衡。

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比较传统的,落后的,因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式是比较粗狂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是以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为代价的。仅仅是依靠浪费能源虽然让经济有了很快速的发展,但是也留下了许多的后患,自然资源枯竭,废弃物被大量排放,虽然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有了很大的转变,但传统发展模式依旧存在,并且占据大部分。

1.3过度消费的生产、生活方式

人们总是认为:自然资源是无限的,它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自然界的承受能力是无限的。正是由此,传统的工业生产利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拼命地向大自然索取越来越多的资源,也将越来越多的有害废弃物抛进了大自然。这种过度消费的生产方式, 终会将能源消耗殆尽,将污染撒遍全球,使文明面临生存危机。

《21世纪议程》指出:“地球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就是不适当的消费和生产模式导致环境恶化。过度消费已超越了地球资源永续利用,威胁到子孙后代的生存与发展。”[2]人们在追求消费和潮流的中自我陶醉时,却不觉地对环境造成了重大损害。禁欲苦行僧的生活并不是人们的追求,然而过于奢侈浪费的生活也并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过度消费的生活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为的,工业生产和市场机制鼓励消费,以消费促生产,无疑刺激了过度消费生活方式的形成。

2.推进生态环境建设的建议与对策

2.1牢固树立以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指导的生态观。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告诉我们,人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存在于自然“之中”,来自于自然。自然界优先于人类的存在,人与自然高度一体,不可分割。传统的“人类中心论”把人和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人类凌驾于自然界之上去主宰自然界,这种观念被普遍认同。但这种结果的背后是以严重的生态危机为代价,破坏了自然环境,也破坏了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摆正人在自然界中的位置。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的内在要求,又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党的十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就是人、社会、自然的和谐相处,从根本上实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使整个社会处于和谐状态。要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存、互利共生。禁止各种掠夺自然、破坏自然的做法,学会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在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为人们提供优美的生态环境,为建设美丽中国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

2.2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环境治理最重要的就是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因为我国生态环境恶化的最严重的一个原因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落后,生产中投入的资源过多,消耗过多,但是产能却比较小,因此在产业结构中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分配,才能更好的发展经济。要在经济发展中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必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理念融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去,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注重生态环境的健康,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避免先污染后治理的现象出现。从三大产业的形势来看,必须要充分的发挥现有资源优势,转变我国的一些陈旧的生产方式,让经济灵活健康的发展。优化产业布局,让各个产业之间有一和谐的关系。同时我们必须改变不正确的消费行为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不尊重自然,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必将会遭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自然环境的破坏和生态危机是由于人类不当的社会实践活动造成的,这就要求我们尊重自然规律,正确认识自然,做可持续发展道路。

2.3建立合理消费观,促进生态修复

面对自然生态系统的逐渐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这在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于人类在消费问题上缺少规范和约束所致,所以合理消费就成为了推进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合理消费观,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消费,不能盲目地提倡所谓的“高消费”,要尽可能地使消费行为合乎或不破坏生物圈的动态循环。大自然是有自我修复功能的,在多数条件下,自然环境受到影响的时候会启动自身的修复能力,但修复能力是有极限的,让自然环境有一个自我恢复的时间,逐渐在人类系统和自然系统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十分重要。因此我们需要改善固有的物质消费观念,倡导绿色消费,从而有效的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培养绿色消费理念,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只有让每一个人都了解到绿色消费习惯的重要性,才能让人们从日常的生活中做起,注意保护环境,因为宣传和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所以需要对大众进行有效的宣传之外,还需要对企业进行有效的宣传,因为企业的生产经营是有可能对环境造成影响的,所以就必须要加强对企业的宣传教育以及监督,监督企业进行绿色的生产,让每一个人都充分的加入到各种环境保护的过程中来,热爱环境。

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对于社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保障。进入新世纪新时期,每一步的发展都非常重要,发展就离不开自然资源,所以就必须要充分的节约资源、保护资源,建设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了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就必须要加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来指引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自然环境,提升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经济发展造福子孙万代。

参考文献:

[1] 卢风.人道主义、人类中心主义主体主义[J].湖商师范人学学报,1997(26):6-17.

[2] 石慧.过度消费扩大自然赤字[N]. 中国环境报,2013-08-22.

作者简介: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环境问题;原因;法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但必须要承认的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该结构对我国城市经济的发展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的。而其弊端亦是相当明显的,仅以生态环境的保护为例,无论是在具体措施的采取上,还是在相关法律条文的制定上,显而易见,城市都要优于农村。

一、农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污染源

(一)生活垃圾污染

早期,因为农村经济落后,消费能力有限,日常生活垃圾尚处在生态环境的可接受范围之内。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较过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生活垃圾的数量以及种类都日益增多。但相应的,村民的环保意识却没有得到实时的培养。对于垃圾,农民几乎还像过去一样随手一扔了事,而不进行合理规整。这使得在农村,垃圾几乎随处可见。这些垃圾轻则使空气变得污浊不堪,重则使土壤,水源遭受严重污染。长此以往,农村的生态环境质量必将会大打折扣。

(二)农药,化肥污染

科技的进步,为农业的高效增产提供了可能。为了有效的防治病虫害,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农民也更愿意去使用农药,化肥。然而在此过程中,农民并没有养成正确的施肥用药理念,随着病虫害抗药性的增强以及土壤肥力的降低,其只一味的加大农药,化肥的用量。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农药对病虫害的有效防治率仅占用用药总量的1-2成,除少部分被发散到空气中外,4-7成的农药被残留于土壤之中,而残存于土壤中的这部分农药,又会随着雨水渗透于地下,最终引发土壤以及水源的双重污染。

(三)小型乡镇企业污染

乡镇企业给农村经济注入了活力,这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刺激了农村经济的繁荣,但与此同时,问题亦随之产生。乡镇企业以小型制砖厂,水泥厂,印染厂,化工厂为主,而就这些乡企自身的特点而言,规模小,技术含量低,污染严重,能耗大是其相通之处。这些企业因为规模小,资金有限,客观上没有能力,主观上亦没有意愿去投入人力、物力、财力来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地治理,这使得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在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情况下便被排出,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水污染以及土壤污染。即便如此,仍然有很多乡镇政府枉顾生态安全,在污染面前选择睁一只眼闭只眼,宁愿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求得经济的一时繁荣。

(四)植被破坏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基本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但在此过程中,农村生态环境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维护,其中,尤以植被破坏最为严重。基于修建乡村公路的需要,原先的林木被砍伐掉,然而随后相关政府部门并没有及时的进行补种,虽及时补种,亦因为没有进行很好的维护,而使得植被破坏严重。虽然在有些地方政府有鼓励民间植树造林,但因林木生长周期长,见效慢,很多农民在当地政府政策的驱使下选择了种植林木,但之后很快便会将其砍伐掉。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原因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淡薄。

农村村民因受教育程度低,在潜意识里根本没有乃至尚未形成环保理念。这使得他们在处置生活垃圾的时候,几乎都无一例外的采取了随意丢弃的粗放式处理模式,在进行农业生产的时候,对农药、化肥的使用,亦无法进行科学的把握。

(二)乡镇政府的错误发展观。

乡镇政府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而选择以牺牲环境利益为代价,对于那些污染严重而又缺乏治污、排污能力的小型企业仍积极引进,并对其在政策上大开方便之门。

(三)资金有限,基层环保设施严重缺位。

因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我国各类发展政策的制定都是严重向城市倾斜的。这使得城乡之间的差异不仅存在于经济发展上,生态环境保护亦是如此。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我国无论是在政策上、法律上、还是在资金上都给予了极大的支持,而对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长久以来都被国家有意抑或无意的忽视了。对于乡镇基层政府而言,搞基础经济建设的资金尚且不足,更遑论对环境保护的基层设施进行构建了。

(四)我国立法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上缺位严重。

虽然我国业已制定了一部环境保护的基本法—《环境保护法》,六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十五部自然资源单行法,三部集自然资源与污染防治于一身的环保法。除此之外,政府机构还颁布了50多项环境保护行政法规,近200件环境保护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1600件地方性环境保护法规和政府规章。然而这些法律,法规,地方政府规章更多的是针对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对于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鲜有涉及,即使有,也只是散见于某些法律条文,规章制度之中,难成体系。

三、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应对策略

(一)重视并加大在乡镇地区的环境保护知识宣传

让农民认识到自己将是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最终受害者,从而帮助农民形成并不断提升自身的环保意识,自觉养成不乱扔垃圾,合理用药以及科学施肥的良好习惯。

(二)在资金上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给予帮持

建设并不断完善农村的环境保护基础设施。乡镇政府应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方面农民垃圾投放为前提,兴建垃圾投放点,集中处理厂,并安排专人来对垃圾进行定期、及时的清理,销毁。鼓励农民使用沼气等清洁能源,变废为宝。

(三)应当树立长远的科学发展观

不应该只顾眼前利益,而以牺牲生态环境安全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的高增长。故而乡镇政府招商引资时,务必要把好环境关,对于那些不具备排污能力,污染严重的小型厂企,一定要坚决查处。除此之外,乡镇政府还应该做好规划,合理划分出生活区,工业区,防止出现交叉污染。

(四)完善农村环境立法。

到目前为止,关于农村生态环境立法几乎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区。为了给农民寻求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依据,这就需要针对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制定专门的、符合农村生态环境特点的法律、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

(五)强化执法力度,严格执法。

对乡镇政府机构的职能进行详细划分,做到权责分明。对于违法不究行为,在发现之后应及时要求纠正,若拒不纠正,可给予相应处罚,后果严重的可追究其刑事责任。只有执法严了,民众才会相信并愿意通过法律途径来维护自身的生态环境权益。总之,农村地区环境问题产生的有其特殊性。因此对于该问题的解决,不能一味照搬城市模式,而应立足于农村自身实际,以法律为纲,制定出一套契合农村实际环境法律规章,从而使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真正做到有法可依。

作者:赵亚星 单位:重庆大学

参考文献:

[1]吴云.浅谈土壤污染与防治[J].现代农业,2010(6):30.

[2]李挚平、陈春生.农村环境管制与农民环境权保护[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矿山生态环境;存在问题;预控策略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世界地位也得到了提高,但是伴随着经济发展而带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峻。就拿矿山开采领域来说,开采矿石的过程无非就是一种机械式破坏大自然的过程。所以,如果不加强对环境破坏的监督和管理,那么它所带来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会更加严重,这样一来,生态问题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就也会更加突出,也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矿山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

1.1矿山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业主的对生态环境保。护观念薄弱对于矿山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政府决策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的效果。然而,在现实管理中,地方政府对经济发展太过重视,导致资源开发过度,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也就使得矿山的基层管理部门和企业重视生产,轻视生态环境的现象非常普遍,长此以往,管理部门更加重视业务管理,对生态环境的监督和保护的力度越来越弱。人们总是看到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从而使得矿山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1.2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中执法能力较弱。当前的生态环境法律规章制度中,对于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内容非常少,在很多环境问题上没有明确的规定,这也是目前矿山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生态环境保护的执行力度上,我国有些地区对矿山生态环静保护工作上还是十分薄弱,例如,政府执行机构的体系不健全,在很多环保部门内部,没有单独的生态环境保护科室,其次部门管理人员的素质低,不重视环境保护工作,缺乏环境监理的专业人才,政府投入的资金力度不够,由于上述种种问题,才使得我国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一直没能得以有效的保护。1.3矿山生态环境的监督管理的职能相互脱节。当前阶段,环保局虽然矿山生态环境监督管理方面渐渐的加大了力度,但是与实际要求比较,还没有达到。政府的有关部门在矿山生态环境管理职能上缺少明确的规定,各部门的职责和义务都没有明确规定,各相关部门之间由于隶属于不同的科室,造成彼此之间信息的闭塞,在安排具体任务时,由于各部门各自为阵,在工作过程中就难免会出现纰漏。在办理矿山开发的相关证件的审批过程中由于各政府部门之间缺乏交流与沟通,就达不到审批过程中受到监督的规定。1.4矿山生态环境问题严重,治理环境的资金缺乏。矿上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们为了经济利益,对矿产资源进行过度开发,违背了大自然的生态规律。在矿山的开采过程中,不管是新建矿山还是老矿山、闭坑矿山都采取了不同的政策,但由于老矿山和闭坑矿山的矿产资源开发已临近枯竭,而企业的负担过重,经济效益变差,历史欠账太多,使得很多企业已经无力恢复和治理已经被破坏的矿山生态环境。由于矿山环境的治理缺乏充足的资金支持,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多渠道、多方面的筹集资金,加大环境保护的专项资金的投入。

2解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的对策建议探究

2.1加强调查评价,全面摸清矿山家底。在这方面,湖南省国土资源部门充分发挥地质勘查部门的技术支撑作用,与地勘单位密切合作,主要做了两件事:①2012~2015年,湖南省国土资源厅部署在全省开展了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评价,经过3年的工作,投入工作经费5000多万元,共计调查矿山7328个,编制调查与评价报告136份,开展了5个专题研究,建立矿山地质环境档案7328套,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矿山地质环境数据库:②围绕矿业集中开采区,重点对湘江流域地质环境的影响评价开展了一系列基础调查,如湖南省洞庭湖区多目标地球化学调查、娄邵盆地基本农田区土地环境地质调查、湖南省湘江流域南部土地环境地质调查,以及复合污染土壤典型污染物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迁移转化途径研究。相关专题的调查成果为治理矿山环境提供了重要依据。2.2深化矿山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及其恢复保证金制度。在学习了国外一些先进的经验及法律法规之后,我国颁布实施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并建立了环境影响的评价制度,这些举措对我国处理矿山生态环境的过程中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效,但在处理一些特殊的矿山项目时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应该对以下几个方面加强管理。①在评价区域环境时,应该考虑到矿山周边复杂的生态环境、并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潜伏性进行评价。②在对矿山生态环境进行预测评价时,应该尽量确保预测结果的客观性。③要对矿山开发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做出定期地动态环境影响评价,使环境影响评价跟上开发活动的步伐。再者就是建立完善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①矿权人在享受应得的权利时,还必须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履行矿山环境治理的义务。为了保证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义务有效的被履行,以保护地质环境和自然景观,采矿权人应该缴纳保证资金。②保证金的数额要依据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过高了容易让人望而止步,太低了又起不到效果。③当地的地方政府应该创建地质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对于那些停办、关闭、闭坑的矿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应该负责统一组织治理。④经过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观察之后,如果矿山生态环境的治理效果比较好,环境的恢复也比较好,在通过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合格验收后,矿业主缴纳的保证金以及利息将会全部返还。2.3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综合防治体系。由各级人民政府牵头,开展矿山环境综合防治。①由各级人民政府编制矿山环境综合防治体系建设方案,划分责任主体,明确防治方向,部署重点防治工程。②科学开展防治工程,根据矿山环境问题分布、影响范围等情况,因地制宜,科学安排防治工程,有效改善矿区生态环境。③加强矿山环境保护能力建设工程,提高矿山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完善矿山环境信息系统建设,编制矿山环境保护基础图系,建立矿山环境保护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开展矿山环境保护宣传培训,全面提升矿山环境综合防治水平。2.4创新投入机制,多方筹措资金,切实加大资金投入。①对计划经济时期国有矿山造成的和现阶段矿业权人灭失所遗留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由各级政府编制矿山环境保护规划,加大财政投入,建立矿山环境保护专项基金。②充分发挥备用金制度的约束作用,督促矿业权人主动加大投入。③在目前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按照“谁投资恢复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创新投入机制,建立PPP模式,鼓励社会资金投入。

3结束语

矿产资源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工业生产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对矿产资源的毫无节制的开发使矿山周边的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破坏。而且我国目前阶段法律制度的滞后,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种趋势。所以,针对当前的现状,根据我国目前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这些情况找到相应的解决措施,保护好矿山的生态环境。使得矿产资源能够更好的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能够和谐共处。

作者:段敏 单位:冷水江市环境保护局

参考文献

[1]王克帮.矿区生态环境恢复法律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13.

[2]王伟,王海芳.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山西化工,2014(02):55~58.

[3]段双龙.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及植被恢复技术[J].北京农业,2014(24):221.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4篇

>>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及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法制思考 赣州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对策研究 脆弱生态环境视野下居住空间形态研究 和谐视野下加强和改进矿产区生态环境评估的思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新形势下甘肃生态环境与法治建设的讨论 农村生态环境的法律保障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甘肃农村生态环境 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探讨 河北生态环境法治建设的思考 浅谈农村生态环境存在问题及保护对策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措施浅析 现行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 农村能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探讨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相关问题浅析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研究 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及对策探究 审计视角下的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探析 金融效率视角下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6-05-30.

[6]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5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EB/OL].http:// /plan/zkgh/05high/,2006-07-27.

[7] 丘国堂.关于健全农村环境法制,加强农村环境法治建设问题的研究[C].2007 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7:12-15.

[8] 聂国卿.中国转型时期环境治理的经济分析[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6.

[9] 王存学,骆友生.中国农业经济法律基本问题[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10] 周珂,王权典.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环境法制创新的理论阐释与实践前瞻[C].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2003.

[11] 洪大用.中国环境社会学:一门建构中的社会科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5篇

关键词: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的开发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矿山的开发,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环境问题。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威胁着生态环境,因此,对于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并且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二、矿山地质生态环境研究的重要意义

人口、资源和环境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三大主题,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问题。人类社会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促使人口的增长,人口与经济的增长又引起矿产资源的快速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开发利用又引起一系列地质环境灾害的发生,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生态环境恶化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恶性循环,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

地质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矿山生产活动而造成的对地质生态环境的作用,使矿山地区的地境不利影响的事件。它主要包括地质灾害、环境污染、环境资源破坏三大类。

研究矿山地质生态环境问题,促使合理有效地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地质生态环境,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地质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绿色矿业之路,实现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三、矿山地质环境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坍塌现象

大部分的坍塌去多为采空区域,由于该区的煤炭等矿产资源的分布较为广泛,所以该区的坍塌现象极为普遍。而这些坍塌区大多为赤峰市、呼伦贝尔市、包头市和乌海市等等,而且它们的坍塌面积均为930万平方左右,其中以呼伦贝尔市为最严重。其中,由于坍塌现象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已占自然灾害的很大比例,所以解决坍塌事件的发生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2、滑坡现象

由于矿产资源的过度开采,导致大面积的植被遭到破坏,一旦遇到大雨天气很容易出现滑坡事故;滑坡事故的发生极为容易对岸井田造成严重的破坏,而且滑坡后极容易形成坝体,倘若遇到大雨天气,将会直接威胁到附近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据调查,全区因过度开采矿产资源而引发的滑坡共64处,而且主要分布在包头市的石拐区。

3、 泥石流现象

再进行矿产资源开采前,许多的废弃石头和废土都堆积在了沟边及河岸等处,而且这些废弃物尚无防护手段和措施,一旦遇到暴雨天气,这里的废弃物很容易在暴雨和洪水的冲刷下向下方奔流,从而演变成泥石流的发生源地。以内蒙古的呼和浩特市为例,其北部的大青山中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源,再进行过度的开采后,其中遗留下来的废弃物在遇到暴雨天气时,其废弃物便会被水冲到山下,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4、用水污染

再进行矿产开采时,许多采矿时抽出来的矿井水或是矿石在选治时用过的水源等都包含着许多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且废弃的采矿用水会通过许多途径流入进地表水或是地下水中,从而对生活用水造成了严重的污染。以内蒙古为例,其水资源受到影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巴盟、兴安盟和呼和浩特市等地区,这些地区的矿山选矿废水与废弃物大多会流进地下或是对地表水进行间接的污染,从而造成用水的污染。

5、绿化破坏

由于大面积的矿产开采,这对以草原而文明的内蒙地区的绿化资源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其中由于人为导致的原油外泄,而使得植被受到污染,从而使得大面积的土地出现沙化的现象,这对内蒙的地质及生态环境有着不小的影响。

6、矿产资源的开放会侵占大量的土地用地

据统计,我国固体采矿每年产生的排弃物都占有着巨大的比值,再由于这些废弃物没有其他的用途,导致了废弃物大量堆积的现象出现,从而使大量的土地面积被占用;再加上这些废弃物大多含有有害的化学元素,对于绿地和植被的破坏力很大,所以这些废弃物会间接造成绿化破坏、水土流失等诸多的环境问题。

四、主要保护措施及防治对策

1、加强法制建设,增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意识

针对矿山环境保护的特点,进一步建立建全和补充、完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体系,制定符合客观实际的矿山环境保护技术标准,为矿山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法律依据和技术支持。内蒙古自治区根据全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正在逐步加大地质环境保护立法的力度,《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已经自治区人大一审通过,《条例》对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造成地质环境破坏或诱发地质灾害设置了法律约束和相关法律责任,以增强全社会对矿山环境保护的法律意识。《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内蒙古自治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办法》等一些技术性的标准、规范也正在起草中,将为全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管理起到重要作用。

2、制定保护规划,明确合理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为了有效遏制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防治矿山次生地质灾害,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必须抓紧开展全区矿山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摸清底数,明确各阶段矿产资源开发和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措施,制定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并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明确矿产资源开发单位和采矿权人的矿山环境保护责任,矿山企业内部建立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落实矿区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措施。规划制定中,必须保证有矿山环境恢复治理、保护地质环境及防治地质灾害的内容并落实相应的资金预算。要严格规划的执行,实现矿产资源开发合理、有序,切实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的老路。为实现以上目标,内蒙古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全区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总体规划》。

3、采取有力措施,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和生态破坏

针对内蒙古矿山环境的历史原因和现状,为了从源头上控制新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逐步解决老矿山的地质环境问题,《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矿山要严格执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实行保证金制度,专项用于采矿权人因采矿破坏地质环境的治理,并以此作为采矿权人办理采矿许可证和矿山建设项目审批的主要依据。

4、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矿山环境的综合治理

搞好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科技要先行。要开展对不同矿种、不同开采方式的矿山环境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规范与标准的研究,严格矿产资源开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提高对矿山生态破坏、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积极开展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试点,通过科技进步和技术改造,提高矿山企业采、选、冶工艺水平,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强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特别是对那些危害面大、程度严重的矿山实行跟踪监测,使污染程度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蒙古已经着手选择自治区有代表性的元宝山大型煤炭矿山进行矿山地质环境监测和治理试点的立项工作。

5、建立新机制,促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

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机制,是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

(1)科学技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科技为资源合理开发、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内蒙古乌达煤矿是自治区重要焦煤生产基地,年生产能力410万t,有坑口洗煤厂3座,年入洗能力240万t。该矿山自60年代初发生煤层自燃,已造成相当严重的资源浪费和矿山环境问题。

(2)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矿山环境的保护和治理首先从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抓起,规划是防治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的基础。对于已形成的矿山环境问题,要结合具体情况制定综合治理目标和措施,逐步达到矿山环境治理的最终目标实现。

(3)建立矿山环境准入制度。建立矿山环境准入制度,是减少矿山环境遭受破坏的有效措施。《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环境保护条例》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矿山除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还必须进行地质环境影响评价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不仅对新建矿山设置了环境准入制度,同时对一些老矿山遗留的地质环境问题的治理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结束语

近年来我国的矿产资源开发迅速,大量的矿山被开发掉,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同时也存在矿山生态环境的破坏,对生态环境造成巨大威胁,因此,我们有必要提出相应解决矿山生态环境问题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蒋满元,唐玉斌.矿业废弃地对环境的污染及治理对策探讨[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6.

[2]苏文圣,张志权,蓝崇钰.中国矿业废弃地的复垦对策研究[J].生态学,2000.

[3]白中科,王文英,李晋川.矿区生态重建挤出理论与方法研究[J].煤矿环境保护,1999.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6篇

关键词:垃圾填埋;生态环境;治理途径

垃圾是人们进行生产和生活的主要产物,如果没能及时对其进行处理或是处置不合理必定造成环境的污染。进行垃圾处理的时候,能够采取许多方式,比如,焚烧、堆肥以及填埋等方式,其中,垃圾填埋是当前时期运用最多的处理方式,而此类方式对环境产生的污染也最严重,下面将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分析

垃圾填埋方式由于处理量多和操作简便的优势已经成为了垃圾处理的主要方法。但对垃圾进行填埋之后会形成很多有害气体和渗滤液,对四周生态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污染,并会威胁和损害周围人民群众的健康。一般情况下,填埋方式形成的生态环境问题为如下几点:

1.填埋方式形成有害气体垃圾填埋就是把各种垃圾进行集中后,大部分有机垃圾就会经过微生物厌氧降解作用将垃圾转换成气态,但垃圾填埋形成的气体通常为甲烷与二氧化碳气体。此类气体会对

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不良影响一般有如下几类:第一,使温室效应更加严重化。目前,已知的温室气体构成中,二氧化碳气体、甲烷气体和一氧化氮气体为主要的温室气体。因此,垃圾填埋所形成的甲烷气体和二氧化碳气体会加重温室效应;第二,污染大气。垃圾填埋形成的气体很大程度污染了周围的空气质量,对周围生活的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威胁;第三,一定程度破坏了四周的植被。因填埋场形成的有害气体对植被四周的氧气有不小的损害,导致垃圾填埋场周围的植被遭到很大的负面影响,最终造成四周植被生长缓慢,严重的还会导致植被不能正常的进行生长;第三,对地下水产生的影响。有机垃圾通常具备挥发性,则难免会挥发到周围的地下水中,进而很大程度的污染地下水资源,对水资源周围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

2.垃圾填埋形成的渗滤液的危害

垃圾填埋产生的渗滤液即使垃圾自身含有的水分或是其他水分,例如,降雨和融雪产生的水,消除垃圾和覆土的饱和持水量之外,经过垃圾层和覆土层后产生的高浓度废水。具体来讲,垃圾填埋的渗透液通常是因为降水,也是由于垃圾本身就存在的水分,还有就是垃圾遭到降解产生的水分。垃圾填埋产生的渗透液,一方面对周围的水源产生很大影响,另一方面对周围土壤和植被产生很大的破坏。另外,此类垃圾填埋渗透液所产生的污染和破坏非常持久,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通常很难得到有效的恢复。

3.垃圾填埋形成其他类型的不良影响

垃圾填埋不仅会造成以上两类不良影响之外,还极易形成其他类型的影响:首先,垃圾填埋要占用一定范围的土地;其次,极易形成沉降问题。因把垃圾进行填埋后,垃圾就会进行持续的降解,且进行填埋的过程中,为将垃圾均匀压缩,因此,长期的稳定化之后,地面就会发生沉降问题,其不但很大程度对四周的生态环境产生影响,还会提升生态环境的恢复难度;最后,进行垃圾填埋之后,因垃圾讲解会产生甲烷等可燃气体,或者垃圾中本身就存在易燃物和爆炸物,则会形成火灾与爆炸风险。

二、垃圾填埋污染的治理方式

针对垃圾填埋对环境产生的各类不良影响,为保证经济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应用科学有效的应对方案对治理和恢复填埋场四周环境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下为治理垃圾填埋污染的主要方式:

1.提升治理技术以减少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污染

对于垃圾填埋场形成渗滤液产生的污染,需通过防渗处理工艺对渗滤液进行治理,能够很大程度上降低垃圾渗滤液产生的污染,其中处理技术的优化是垃圾渗滤液治理的主要部分。为了减少垃圾渗滤液量,把垃圾渗滤液进行回灌是相对科学的方式,此类方式可以提高微生物活性,提升降解的速度,最终提升垃圾稳定化速度。另外,把渗滤液和生产生活污水实行整合治理同样属于一类切实有效的方式,但此类治理方式需渗滤液水质和生产生活污水的规模彼此对应,防止由于渗滤液并入形成的其他污染。由此可见,优化渗滤液治理技术对减轻污染有很大的作用。

2.设立导排气体系以降低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

垃圾填埋的时间对气体形成量有直接的影响,填埋的时间更短,产生的气体就更多,而垃圾填埋时间更多,产生的气体就更少。相关研究可以看出,垃圾填埋产生的气体对四周的植被有直接的影响。所以,需尽可能降低填埋垃圾产生的气体,以确保周围植被的正常生长,那么,建立导排气体系就变得非常关键。

3.对已关闭的填埋场四周植被进行恢复

为切实减轻填埋场对四周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有效施行垃圾污染治理的长远发展政策,对已关闭的填埋场四周植被进行恢复,保证周围植被生长已经迫在眉睫。做好这方面的工作,不仅能够缓解垃圾填埋产生的环境污染,还可以切实改善填埋场四周的环境。尽管当前能够借助已经关闭的处理场提升农业、林业以及其他领域的发展,可进行再利用之前,恢复工作依然不可或缺。因此,应用此类治理方案就非常重要,对处理场四周的植被进行恢复,能够改善周围的生态,还可以获得人们的理解与支持。

总结:

总而言之,垃圾填埋对生态环境产生很大的污染,其不仅对环境产生影响,对填埋场周围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也产生严重的威胁和损害。所以,需提高对垃圾填埋的重视程度,应用多途径和措施治理垃圾填埋产生的污染,进而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鹏远.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途径[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15(18):93-94.

[2]李婧;陈森;周艳文,等.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及其治理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15(13):75-78.

[3]邢介明;童琳;苏红玉,等.垃圾填埋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途径[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5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7篇

关键词 城市;建设;生态;环境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2-0024-02

当前,在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的发展与进步,同时生产力水平也在日渐提高,对此,城市化进程正处在进展当中。但是在城市化进程发展中随之带来的也是人口的增加、环境的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大量的消耗等问题。如今,在人们用审视的眼光去看待生态环境平衡问题,而给我们带来的却是发现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已经变得很脆弱了,并且已经不能再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路线继续走下去了。因此,怎样可以调控好城市建设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值得我们去思考并且进行解决,同时也探索出可以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两者关系的途径,从而实现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与人类之间和谐发展的关系,也作为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

1 对于城市建设的主要特点

1)对于城市建设,作为人们生活的物质载体,而城市的空间形态与自然景观则是人们主观向往的物化表现。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与自然城市景观两者之间是密不可分的,同样两者之间也有着互相影响的关系。在人们所生活的空间里其最主观的思想就是可以引导城市空间和生态环境的建设,也对所存在的环境条件给予一定的影响力。在城市建设中作为一个可连续发展的过程,而在城市环境与自然生态环境中是两个可以相互影响的空间与时间的演变,并且可以得到创造城市空间与环境景观的各种要素。在城市建设环境的基础的本质就在于人们主观的思想对物质的显现。所以,以合理科学正确的建设城市规划设计思想的本质在同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统一的并不存在矛盾,是相辅相成的概念;

2)在城市建设的生态系统中它是属于经济、自然和与社会相复合的生态系统,所包括在环境系统以及生命系统中,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人们生活的环境与活动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科学合理的规划城市环境建设已经成成为宏观的指导方案,在优化合理的城市土地资源配置,组织城市建设空间环境的重要策略,因此就必须要重视具有生态观的思想。也只有提高了生态环境的主观意识,才可以更好的指导城市建设在未来的建设中以打造生态环境城市的方向前进,并且建立起和谐美好的生活环境。当前,对于规划城市景观设计在城市建设中已经广泛地得以应用;

3)在自然界城市建设所占的空间是很小的,但是却集中了大量交通、人口等方面,并且也建立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对此就会产生很多损害城市环境的污染物质,对原始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改变,也改变了城市物理化的环境,比如在城市里的温室效应以及土壤板结等情况。在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当中,对于城市化发展的过程是会不断地影响环境的自身变化,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在生活、生产方式的形态,与此同时,通过其它途径给环境造成的环境问题也严重影响了人们生活的健康状态,从而引起了公害。在当代城市建设中人工生态环境系统是比较脆弱的,并且在生态过程上是需要耗竭性的,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于因人口高度的密集性,因为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并不是完全开放的,它主要的表现就是需要其它生态系统全面的支持,需要大量的人为输入物质与能源力量,同样在城市环境中生活的人们所产生大量的废物也需要通过其它生态系统进行消化处理。

2 加强提高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在城市化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作为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因素就是绿色生态问题,这是在城市发展与城市规划过程当中必须要高度重视的关键问题。在城市建设的规划当中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得到了全面的注重,因此城市生态环境的发展就会向人们主观意识的方向进程,对于生活环境与生活质量也会大大的提高,不断的改善。对此,在环保部门必须要制定相应的环保指标,从严管理生态环境问题,全面充分的开展生态环境的检查活动,对于那些严重违反环保法规和法律给环境造成严重影响部门必须要进行依法的从严处理。在环保等相关单位的全力积极配合下,严厉打击给环境造成严重后果违反环保法规意识的行为;

2)对于城市环境建设的问题是错综复杂的,同时涉及了城市建设发展的每个不同层面,所以,需要把建设生态城市的目标是实现经济社会得以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和措施,也是推动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有效依托。充分全面的坚持以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策略,调整合理的用地需求,优化用地结构,调整产业结构化,并促进经济发展的方式可以转变成解决环境问题的出路和根本方法。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治理环境结构性污染的关键因素,也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主要方法。在加强提高高效益、低消耗、少污染的现代服务与技术产业,改变原料利用的结构,以减少不必要的能耗,加强提高应用太阳能以及生物能等方面的清洁能源;

3)在建设生态环境的城市中必须要全面的被社会大众广泛的接受作为主要基础,运用全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的力量,奠定绿色环保与生态建设基础的力量。也只有通过应用全社会的力量进行共同参与才可以实现社会、资源和环境与人类之间相协调发展的目标。所以,必须要加强宣传教育力度,要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环保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积极引导和鼓励全民参与生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事业,大力倡导生态文化,提倡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生活方式。同时,还可以通过环境警示教育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危机感、责任感,使生态文明观念、可持续发展思想、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深人人心。

3结论

总而言之,对于生态城市的建设不是一个简单的急于功利的问题,而是需要通过长期而久远的阶段任务,作为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过程。然而虽然在发展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计多复杂的问题,从规划建设生态城市,建设生态城市的主要机制、主要理论等方面都存在很多的问题等待加以解决。所以,在建设城市与生态环境的关系问题上则需要以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科学合理综合实践地加以进行。

参考文献

[1]邹良楠.保持城市建设中生态环境的对策浅析[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9).

[2]庄志强.浅谈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问题[J].科技资讯,2008(2).

[3]许迎新.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D].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师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2005.

[4]吴子安.浅谈绿化与城市建设[J].商品与质量建筑与发展,2010(5).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8篇

关键词:《决定》;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06-0043-02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有六大方面,其中,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基本目标任务之一。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及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一)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改革发展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1.废除,确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和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

2.粮食生产不断跃上新台阶,农产品供应日益丰富,农民收入大幅增加,扶贫开发成效显著,依靠自己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吃饭问题。

3.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蓬勃发展,农村市场兴旺繁荣,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就业,亿万农民工成为产业工人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切实巩固了新时期工农联盟。

4.农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社会事业加速发展,显著提高了广大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5.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以村党组织为核心的村级组织配套建设全面推进,有效夯实了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农村改革发展同时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的问题

随着农村改革发展,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开发等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直接或潜在的影响,如乡镇企业对农村空气及水质的影响,种植业生产中农药、化肥、农膜、化学制剂的投放对农村居民身体健康的影响,村镇的区域发展规划、环境建设工程不完善等问题。农村水、空气、噪声、垃圾污染的加剧,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广大农民群众正面临着因生态环境问题而带来的生理、心理双重威胁,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也成为了我国新农村建设的“瓶颈”。

二、现阶段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

1.农村饮用水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淡薄,重视程度不够,诸如乡村集中人口地区将生活垃圾倒入水里等一类陋习十分普遍,造成农村河道水质严重恶化;农村个体经营户如个体豆腐作坊、畜禽加工作坊等在加工经营过程中污水随意流淌,对周边水体环境影响很大;另外,农村饮用水大部分没有得到有关部门的监测,很多群众不能喝到达标的干净水。

2.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不科学使用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污染与破坏。化肥、农药、农膜、生长调节剂等农用物资的使用,促进了农业增产、推进了中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化肥、农药大量流入河流、湖泊,对农村地表水、地下水、农产品品质已经带来了明显的危害,直接影响人类健康;农膜及各种塑料废弃物,由于极难降解,且降解过程中还会渗出有毒物质,对土壤及农作物危害也很大;化肥的大量使用使土壤所含化学元素比例失调,打破了原有平衡。

3.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无组织倾倒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污染。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人口密度的增加,生活垃圾与生活污水的数量大大增加,尤其是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以及生活污水中的洗衣粉磷的危害更是极其大的。塑料垃圾是很难降解的,且利用率极低,大部分都露天堆放,这不仅占去了大片的可耕地,导致了垃圾填埋场封场速度加快,同时也给封场后的绿化和开发利用带来困难。而且还可能传播病毒细菌,其渗漏液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将导致生态环境恶化。生活污水排放入河流后,在枯水期,污染物难以稀释,水质经常出现超标现象,导致水体恶臭发黑,丧失正常水功能。

4.乡镇企业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较重。近年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给农村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很多的机遇,但同时,乡镇企业也是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的“主力军”。这些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废渣等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很大,远远大于环境承载能力。有些企业虽有治污设施,但长期闲置,没有正常运行,废水不经处理,直接入河;有的企业甚至私设排口,偷排现象严重。

5.由于城市环保力度加大而使大量工业企业转移到农村,这种污染转移造成了污染加剧。目前中国城市环保力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居民的环保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一些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则钻了法律法规的空子,将企业转移到了农村,这样,其污染也就一起转移到了农村,这就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给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雪上加霜。

6.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了自然环境,使生态功能退化。一些地方人为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如开山炸石、乱挖乱采仍屡禁不止,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既破坏了自然环境,也使其生态功能退化,生态失衡,给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和周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危害。

7.城镇化带来一系列新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人口开始大量向城镇转移,但是由于环境意识的薄弱,加之受经济发展水平限制,城镇环保硬件设施如生活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没有跟上,造成城镇生活污染不断加剧,进而对其周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更大的污染。

三、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的对策

(一)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目前,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宣传力度不够,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特别是重视广泛开展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摆位的认识是尤为重要的。此外,农村是城市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城市生活垃圾及工业“三废”的消纳场所,也是城市的生态屏障。因此,重视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大力开展宣传工作,像重视城市环保一样重视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进而提高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二)加强法制建设,依法管理、治理农村生态环境

中国农村经济近年来有了较大发展,但总水平仍较低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仍是当前工作的中心。但同时面对农村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趋势,各级政府不仅要贯彻执行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还应该结合当地农村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合当地的法规、办法,如结合当地乡镇企业发展与污染物排放的实际情况制定加强和完善控制乡镇企业环境污染的法律法规、根据当地农村生活污染和化肥、农药、农膜污染程度制定相应治理办法等,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切实发挥环保法规在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三)制定有关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的相关政策,运用立法手段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是综合运用政府、法律和市场手段落实生态文明的重要路径,是指对损害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收费,对保护生态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进行补偿或奖励,对因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保护而受到损害的人群补偿,以激励市场主体自觉保护环境,促进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建立健全中国的农村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对损害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收费,对保护资源环境、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就可以有效地降低农民的损失、减少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进而达到保护资源、维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四)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开展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科研,推广成本低且科学有效的污染防治技术

本着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构建节约型、和谐型社会的指导思想,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参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工作。运用科技力量完善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如节水农业技术、污染防治配套技术、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农业环境监测技术等,大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持、科学种养、农副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污染防治技术等方面技术,同时,加强监测力量,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使科研工作能够真正为生产实际服务,为保护和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作出贡献,造福子孙。

(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要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其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推动科学发展,加强农业发展,关键是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中国的生态农业是包括农、林、牧、副、渔和某些乡镇企业在内的多成分、多层次、多部门相结合的复合农业系统,针对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具体措施有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利用秸秆、畜禽粪便的沼气燃料新能源,发展生态种植与生态养殖;通过对农村污染物较简单的污水进行利用,大力开展污水灌溉技术研究与利用;在对当地农村土地情况进行实地考察后,因地制宜地实行科学生态的施肥等技术,尽量减少化肥、农药、塑料薄膜等农业资料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建设生态示范区,给广大人民群众以生动形象的生态教育,坚定各级领导及人民群众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的信息,从而真正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更好地解决《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的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之一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Z].

[2]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Z].

[3]鲁岩.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与生态环境补偿机制[N].大连日报,2008-03-11.

[4]李建东.我国农村生态环境建设规划问题探讨[J].农村经济,2006,(5).

[5]喻太刚.农村生态环境污染的成因及防治[J].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2007,(2).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9篇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因子(植物、动物等)和非生物因子(水分、大气、土壤等)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在自然因素下形成的,并且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是影响人类与生物生存和发展的全部外界条件的总和。20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破坏并威胁和影响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状况具体如下:

(一)工业污染严重。

现代社会,科技在进步和社会生产力也得到了极大提高。但是,伴随而来的是工业生产产生的废气、废水和废渣的超标排放,造成了大气污染、水体和土壤污染,产生噪声、振动等,危害周围环境。我国近年来的雾霾的产生与工业的严重污染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二)资源过度开发。

自然资源是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现代文明的发展,在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不合理、非节约型和非持续型的开发利用引起了自然资源急剧衰竭、环境恶化,使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及环境发展之间的矛盾加剧。

(三)生物多样性减少。

我国是世界上物种资源丰富的国家之一,有种类多、数量大、分布广等特点。但是,我国的生物种类由于各种原因在加速的减少和消亡。据调查估计,目前我国的野生生物物种正以每天1个种的速度走向濒危甚至灭绝,农作物栽培品种数量正以每年15%的速度递减,还有大量物种通过各种途径流失海外。生物多样性锐减,大批农业野生植物资源也正在流向境外,给我国的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造成非常大的危害。由上可知,当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正在面临着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一系列生态危机的严重威胁。刑法作为法益保护的最后一道屏障,对惩治与预防环境犯罪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我国环境刑事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的立法在不断补充、修正,而且环境犯罪的刑事法治建设也正在逐步完善。然而,环境犯罪刑事立法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立法的进一步完善。

(一)环境犯罪罪名规定的较分散。

只有在《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集中规定了14种环境犯罪罪名,其他与环境犯罪相关的罪名则是分散的规定在刑法分则其他章节,使得环境犯罪罪名之间的关系松散化。环境犯罪的客体特征由于这种分散的立法方式而被严重地淡化了,这对环境犯罪的治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二)罪名规制范围较窄。

我国《环境保护法》第2条从广义上规定了环境的概念。然而,刑法中采用的却是最狭义的环境概念,相关罪名所针对的对象仅仅是自然环境,并且即使是自然环境中的草原、自然保护区等自然环境要素也未能包括在内。那么,环境问题的刑事治理与行政治理之间势必会导致脱节,进一步造成环境治理的整体机制效能的减弱。

(三)处罚的种类较少。

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刑罚有四种:有期徒刑、管制、拘役和罚金。应对现在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峻的形势,显得种类较少,并且在司法实践中往往侧重于短期自由刑和低额罚金刑的运用。

三、生态环境问题刑事立法防范的进一步完善

虽然,刑法在保护环境方面有着其他法律所不具有的作用,可是,我国《刑法》关于环境犯罪的规定仍有许多的不足,需要对其做进一步的完善。

(一)设置专章,完善刑法立法体系。

我国《刑法》分则按照行为所侵犯的法益不同而分为不同的章节。生态环境安全利益这一独特类型的法益是环境犯罪所侵犯的客体,而在我国刑法中却并无此种客体类型,环境犯罪相对集中的规定在《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由于所侵犯的法益有所区别,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去衡量环境犯罪,便会出现定罪的不准与量刑的不足。环境犯罪作为足以对人类和社会产生现实的或潜在的甚至是长期的重大影响的犯罪,其社会危害性绝不亚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因此,应将《刑法》分则第六章第六节规定的环境犯罪罪名从该章中独立出来,单独成立一章,将《刑法》分则中相关罪名纳入这一章中,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刑法立法体系。

(二)增设相关罪名,扩大保护范围。

刑法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范围较窄,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当在刑法中适当增设一些环境犯罪的新罪名,以完善环境犯罪罪名体系,严密环境犯罪刑事法网。具体如下:

1.破坏草原罪。

破坏草原罪是指违反《草原法》的规定,非法开垦草原,或者在荒漠、半荒漠和严重退化、沙化、盐碱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的草原,以及生态脆弱区的草原上采挖植物或者从事破坏草原植被的其他活动的;或者未经批准或者未按照规定的时间、区域和采挖方式在草原上进行采土、采砂、采石等活动的;或者其他破坏草原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草原是地球生物圈中不可取代的自然环境要素,对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起着重要作用,另外也关系着畜牧业、农业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但是,我国草原生态形势相当严峻,生态环境由于草原退化严重而受到威胁,另外,水资源枯竭、土壤侵蚀、温室效应等环境问题的出现主要原因也是草原退化造成的。所以,有必要采用刑事手段来遏制这一现象,惩治破坏草原资源的行为。因此,我国《刑法》中应当规定破坏草原罪。

2.破坏自然保护区罪。

破坏自然保护区罪是指违反国家规定,在自然保护区非法从事砍伐、放牧、狩猎、捕捞、采药、开垦、烧荒、开矿、采石、挖沙等活动,或者实施其他破坏自然保护区的行为,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对破坏自然保护区犯罪行为的规制在我国刑法中有多个罪名涉及了,但是,却没有单独的规定破坏自然保护区罪这个罪,这非常不利对于自然保护区的保护。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自然生态环境,刑法应当独立规定破坏自然保护区罪,以便更好地打击危害自然保护区的犯罪,保护自然保护区以及自然保护区所要保护的珍贵物种和其他由自然保护区保护的物质。

(三)扩大罚金刑的适用,加大处罚力度。

边沁认为,实施惩罚的原则就是:“惩罚之值在任何情况下,皆须不小于足以超过罪过收益之值。”而“罪过的害处越大,以惩罚的方式可能值得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大”。单位和个人之所以去破坏生态环境,一方面是因为即使实施了这样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并不会对自己产生什么不利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这样做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给单位和自己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因此,对于经济利益和财产利益的环境犯罪最好也是最直接的措施就是让其惩罚之值超过罪过之值。也就是说,因惩罚其破坏环境所带来的损失要大于因破坏环境所获得的收益。罚金是指强制犯罪人向国家缴纳一定数量金钱的刑罚方法。罚金刑具有严厉性、经济性以及个别预防和一般预防的社会功能。单独的或附加的环境犯罪处以罚金刑,既可以节约司法成本,也可以为治理环境问题提供资金。因此,以后在我国环境问题的立法中,对一些轻微的环境侵权犯罪,可以直接考虑独立适用罚金刑。但是,立法应当全面权衡环境侵权社会危害性的大小、主观过错等综合因素,具体细化罚金的数额幅度,以体现社会公平正义。

生态环境问题范文第10篇

1邛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1.1入湖河流水质较差,区域水质恶化根据凉山州环境监测站2012年对邛海四个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表1),纳入评价的22项监测指标除CODMn、总氮、总磷、硫化物为Ⅱ类外,其余指标均达到Ⅰ类标准,总体符合国家规定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Ⅱ类水域标准。其中青龙寺、二水厂取水口水质略好于邛海公园、邛海宾馆两个监测点位的水质,邛海宾馆处水质相对最差。由邛海历史监测数据,邛海西北岸的出海口处(海河口)由于距离市区较近,周边居民点、单位较多,湿地退化和水质污染相对严重,其水质整体维持在Ⅲ类,部分时段部分指标甚至达到Ⅳ类,已属中度污染水体,为邛海水质最差区域。官坝河、鹅掌河和小青河为邛海三条主要入湖河流,其中官坝河为邛海流域内最大的水源支流,每年的流入量超过总量的50%,其水质对邛海湖影响较大。从2012年监测数据看(表2),官坝河总氮、总磷含量较高,为Ⅲ至Ⅳ类。而西北岸一些小支流由于距离市区较近、居民点较多,现状污染较重,如土城河、干沟河、缺缺河等小支沟冬季枯水期入湖断面水质较差,对邛海水质影响较大。凉山州环境监测站2012年3月对土城河、壕沟河、干沟河等三条小支流的监测结果显示(表2),其DO、CODcr、BOD5、氨氮、TP、高锰酸盐指数、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等指标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部分指标劣于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综上,邛海水质呈现出整体较好、局部污染较重的趋势,总体水质为Ⅱ类,部分区域和时段总磷、总氮为Ⅲ类;部分入湖河流部分指标劣于V类。区域水质恶化导致部分区域呈现富营养化趋势,严重威胁水环境安全,威胁饮用水安全。邛海现状水质类别大概划分如图1。

1.2湿地萎缩,湖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破坏上世纪6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因围海造田、围海造塘、填海造房和水土流失,邛海面积逐年减少。由历年测绘数据看到(表3),邛海面积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经历了逐渐减小的变化,最小的2002年仅26.76km2。近2/3的湖滨湿地遭到严重破坏,其中东北岸、北岸和西岸比较突出。湿地萎缩、湖体淤积、水质污染等原因导致湖州草滩生态系统和浅水带生态系统面积大幅度缩减,挺水植物群落大面积消亡,湿地生物多样性锐减,多种外来物种如紫茎泽兰、凤眼莲、空心莲子草等入侵且生长势强,在局部地区成为群落的优势种,甚至形成单优群落,成为邛海湖州草滩生态系统和浅水带生态系统保护和重建的严重威胁。邛海生态系统自我调控能力削弱,稳定性和有序性降低,对流域生态环境安全产生严重威胁。近年来通过实施“三退三还”、湿地恢复与建设等措施,水面面积逐步增加,生态系统正在逐步恢复中。

1.3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负荷大邛海流域以农业人口为主,农田面源和散户畜禽污染大,再加上湖周自迁人口控制难度大及旅游业的迅速发展,面源污染入湖占流域总负荷的比例COD76.1%,氨氮86.72%,总氮63.99%,总磷67.65%,成为流域污染主要来源(见图2),面源污染控制成为关乎邛海水质安全、饮用水安全的重要控制因素。

1.4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泥沙淤积突出邛海流域各子流域中,水土流失面积和流失量主要分布在官坝河和鹅掌河流域。两流域面积占邛海流域总面积的63%,水土流失面积占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71%,其中,官坝河流域面积占邛海流域的45%,水土流失面积占52%;官坝河流域和鹅掌河流域年水土流失量分别占整个邛海流域土壤侵蚀量的53.8%和23.08%。中度以上侵蚀面积也主要分布在官坝河流域和鹅掌河流域,分别占到了41%和28%。青河小流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达4713t/km2•a,为流域最高,其次为鹅掌河流域、官坝河流域和龙沟河小流域[5]。水土流失导致邛海湖容减少、湿地锐减,同时还将大量污染物带入湖区,造成水质污染,对流域的粮食安全、防洪安全、生态安全以及人居环境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是流域主要生态灾害。邛海最大水深由上世纪50年代的34米,淤积成2003年的18m,库容由3.2亿m3变成2.93亿m3。

1.5城市和旅游快速发展,保护压力持续加大邛海位于西昌市城东南约3km,属城市近郊湖泊。随着西昌城市发展,邛海呈现逐渐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转变的趋势;西昌旅游业发展迅猛,湖周旅游设施建设需求增加,加重了邛海湖盆区湿地生态环境保护压力,是流域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要外部因素。

2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思路

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应以维护高原淡水湖泊水生态健康为目标,以饮用水源水质安全保障和生态保育为核心,以污染防治与生态恢复并举为基本原则,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城市布局和人口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要调控手段,实施两大策略:策略一:优化湖泊生态结构,构造完备的生态梯度,实施分区生态保护和恢复。策略二:完善湖泊生态功能,正确处理城市、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

3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区划

本文根据邛海生态服务功能、区域功能、地形地貌及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的不同需求,将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划分为水源生态涵养区,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湖滨生态保育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五大区域(图3)。

3.1水源生态涵养区邛海流域海拔1800m以上区域及邛海西岸泸山涵养林带为水源生态涵养区,该区域为邛海流域的半山区、山区,面积约175.14km2,是湖泊清水产生的源头,流域水土流失问题多在该区域产生。水源生态涵养区的主要环境功能是水源涵养,该区域应提高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功能,开展水土流失防治工作,构筑保护邛海水体的第一道防线。

3.2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水源涵养区产生的清水经地表径流流经农业发展区、人口密集区,清水被应用产生污染。该区域主要由农田区、村落、旅游区域组成,人类密度大、活动频繁,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及干扰较大,是流域内面源污染产生的重要区域。

3.3湖滨生态保育区邛海周边正常蓄水位线(海拔1510.3m)以上陆域至最低蓄水位(海拔1509.30m)水深2m以内的水域之间约500m范围为邛海湖滨生态保育区,面积约为14km2。该区域湖滨带湿地的拦截净化功能被破坏,流域的各种面源污染失去最后一道拦截防线,直接进入邛海,是邛海水质污染的重要原因。

3.4饮用水源保护区邛海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水域和陆域)范围形成饮用水源保护区,该区域根据保护要求实施水源地保护措施,一级保护区以卫生防护为主,防护污染源对取水口的直接冲击。

3.5湖体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为邛海水面区域,目前正常蓄水位1510.3m下湖泊面积。该区域是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核心区域,应严格禁止网箱养鱼,限制无序旅游船只进入;通过污染水源涵养区和污染控制净化区等区域的环保措施,减少污染物入湖,使水质稳定达到Ⅱ类,饮用水源地水质100%达标。

4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针对水源生态涵养区,污染控制及净化区、湖滨生态保育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湖体保护区五大区域环境问题,制定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和调控方案,从调控、监管措施和工程建设两方面出发,统筹兼顾,实施“分级、分区、分类、分期”的分区保护控制措施,实现流域经济及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推动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

4.1调整产业结构,改变邛海人“以湖为生”的产业格局邛海流域农村面源污染对邛海污染贡献最大;同时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已成为流域的支柱产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因此应从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出发,全面调整产业结构,推动、延伸流域环保产业链发展,构建区域环境准入体制,以生态环境保护区划为基础设定禁止准入、限制准入、优化准入3类主体功能区域,通过分区环境管理,实施差别化的资源环境准入和管理政策,改变邛海“以湖为生”的传统经济产业结构。

4.1.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上,作为流域经济的重要产业,积极向生态农业方向发展,发展全产业链高3期竺美等:邛海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对策研究93效生态农业。结合邛海湿地建设,开展农业生态工程建设,加快农业转型升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升花卉种植、大棚蔬菜等生态特色产业,促进农业现代化和生态化发展,大力发展有机生态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将邛海流域内的农地纳入当地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有机食品基地建设。

4.1.2旅游产业调整在旅游产业结构调整上,调整旅游产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化改变;优化布局旅游区域,划定旅游区、限制旅游区和控制旅游区,实现旅游区域生态化,并通过邛海景区及限制性旅游区的差额收费制度最大限度控制对湖滨保护区和湖体保护区的污染和生态破坏,保证国际重要湿地生态环境健康,促进旅游产业与生态保护的协调。旅游开局如下:旅游区:保持历史旅游区和城市风景区(湿地一、二期),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生态保护提升,实现旅游区域规范化和生态化;禁止旅游区:在生态敏感区、物种重要生境和重要水体保护区(入湖河口、饮用水源保护区等)设置禁止旅游区,除工作及研究人员外不得进入。限制旅游区:在具备生态和环保功能的区域设置限制旅游区,区域内应严格控制进入数,并采取收费制度,以减少游客量。

4.2优化城市布局,留足生态发展空间西昌城市迅速发展,邛海呈现逐渐由城郊湖泊向城市湖泊转变的趋势,优化城市布局已经迫在眉睫。邛海生态环境保护实施“一退、二调、三保”保护邛海的重大战略决策,优化城市发展布局,突出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在《西昌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年)》修编过程中,突出邛海保护区在建设现代化生态田园城市中的核心地位,调整城市发展重心,将原规划的“东拓(邛海湖盆)西进”的城市发展布局调整为东限西进(重点向西发展,限制向东发展),在东部规划预留出20余km2作为生态田园区用地,扩大邛海东北岸湿地恢复面积,增加600~1000m宽的邛海湿地恢复拓展带,留足生态发展空间。目前,结合邛海湿地恢复和面源污染治理规划,坚持“三个结合”(湿地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湿地建设与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相结合、湿地建设与基础设施配套相结合)的指导思想,邛海流域已经全面开展湖周地区的生态移民工程,大力度实施“三退三还”,对邛海周边五乡一镇村民9000余户,3万余人实施生态搬迁;湖周乡镇集中规划,建设生态文明乡镇及村落,确保清水入湖。

4.3截污治污,保障饮用水源安全以邛海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划为基础,针对各个区域的环境问题实施污染物三级拦截。针对流域内面源污染突出、污染负荷大的环境问题,实施邛海污水处理厂改扩建工程、环湖截污管网工程,实现环湖生活污水截流处理。实施大兴、大箐、高枧、海南和川兴四乡一镇农村连片整治,减轻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对湖泊水体的污染。针对流域水土流失严重问题,实施官坝河、鹅掌河、小青河泥沙治理工程,治理规划水土保持面积3197hm2。针对饮用水安全问题,全面实施规范化饮用水源地建设工程,开展水源地综合整治,设置水质监测断面及自动监测系统,保障西昌市饮用水安全。

4.4修复受损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安全屏障针对官坝河上游水土流失产生的环境问题,对官坝河上游各小流域进行涵养林保护,主要包括山区坡耕地改梯工程以及封山育林工程。通过涵养林保护工程旨在恢复清水产流区森林植被覆盖率,保育源头清水的产生。实施邛海环湖湿地建设,邛海湿地建设工程分3片6期进行建设。3大片湿地包括西北岸湿地、东北岸湿地、南岸湿地。目前已经完成一期~四期湿地的建设,建设面积497.25hm2。五期湿地(东北岸)、六期湿地(南岸)将在2014年10月全部完工,建设面积约856hm2。邛海湿地建设从生态和环保功能出发,建设具备水质净化功能的湖荡湿地、农田水质净化湖滨带等,拦截面源污染;恢复湖滨入湖河口湿地、鸟类栖息地、鱼类种群繁殖区的生态系统,逐步改善和恢复湖滨缓冲区的结构和功能,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形成湖泊最后一道保护屏障,为邛海打造一条“净化带”,保证清水的最后入湖。

4.5加强环境监管能力,提升监管水平湖泊的保护离不开流域有效的监管,因此按照邛海生态环境保护的思路,在外源控制的同时,应开展全流域环境监管与综合管理。结合邛海环湖湿地建设,建设邛海湿地环境科普基地,完善湿地的环境科普宣教功能,科普基地包含了鸟类科研观测站、珍稀植物研究站等科研设施;在邛海东北岸和南岸建设科研监测点,设置土著鱼类科研观测站、濒危土著鱼类繁殖基地、水质监测站,在小青河和官坝河设置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站,加强湿地的环境监测和相关科学研究,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的发挥提供科技支撑。建设邛海生态环境监测体系,综合考虑污染源,水质安全等多方面地因素,有效地监测区域内水质动态,建立湖泊生态环境信息系统,从根本保障水环境安全。

5结论

邛海是西昌的母亲湖,是西昌市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保护邛海生态环境,将有效削减污染物入湖负荷;将修复受损水生态环境,建设邛海“生态屏障”;将保护流域生物多样性,提升流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邛海生态环境,与当地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需要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邛海生态环境保护是四川省城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湖泊生态保护有机联系的典范。

上一篇:生态学原理范文 下一篇:生态园林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