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庄范文

时间:2023-03-10 16:53:57

生态农庄

生态农庄范文第1篇

山区受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以及耕地面积等因素限制,发展家庭农场难以像平原地区那样借鉴“欧美模式”,走机械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之路,必须因地制宜、另辟蹊径。近日,有来自台湾的庄先生意欲在鄂西北竹山县寻觅建设“生态农庄”的理想之处,笔者曾多次参与陪同。在与庄先生交流中,深感台湾的“生态农庄”模式,在经营理念、运营方式、盈利模式等诸多方面,与一般人印象中的家庭农场有着明显不同,对山区家庭农场建设颇有借鉴之处,对意欲建设绿色生态发展示范区的鄂西北山区,更是极具参考价值。

台湾的“生态农庄”,有以下鲜明特点:

1. 注重生态,着眼长远

台湾的生态农庄,有不少建设者的最初目的是在乡村为自己营造一个能够亲近自然、亲近田野,远离俗世烦扰、远离现代都市生活的宁静港湾,因此他们在农庄建设过程中,不是将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而是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生态功能的恢复放在第一位。他们常常花费数年工夫,把很多钱投资到改善环境上。在种植或养殖生产过程中基本不施化肥、不打农药,有的甚至连农家肥也不使用。提高产量的主要措施就是靠逐年恢复、改善、培肥地力。其目的一是确保所处生态环境不受外来化学污染,二是确保自己的产品质量原汁原味,营养、安全、健康。这种农庄经营模式,与内地很多急功近利的投资者心态相比,有着很大不同,因此他们的经营理念也常常不被外人所理解。但从长远看,这种生态农庄极具生命力。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几乎触及到地球的各个角落,就是在一些偏远山区也不例外。当越来越多的环境被污染、生态被破坏,当人们很难再找到不被污染、不被破坏的生态居住环境后,这种苦心经营的生态农庄就会显得弥足珍贵,越来越多的人就会对其感到向往,进而前去游玩、观赏、放松、体验。因此台湾的很多生态农庄,建园的初衷虽然是为了“悦己”,不是为了赚钱,但经过多年经营后,不少最终成了“悦人”的场所,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2. 融入自我,特色鲜明

由于建设的初衷是营造自己理想中的环境与生活,因此台湾的生态农庄,很多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都明显融入了自己的思想、创意与追求,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例如,位于台湾宜兰大同乡的“不老部落”,由重回故土的7户泰雅族原住民创建。该农庄的最大特色就是师法自然、回归自然。庄园的房屋都是用木头、茅草等自然材料搭建,与当地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住在庄园的人们坚持沿袭人与自然的古老法则耕种、纺织、狩猎,依自然农法种植作物、照顾动物,依从大自然的秩序自给自足。庄园提供的食材,都是完全不施化肥、不喷农药的有机食材,很多采摘后不用清洗就可直接食用,非常新鲜、地道,但每一道菜肴的制作却独具匠心,极为精致、时尚,富有特色。经过多年经营,目前不老部落是台湾原住民对外观光发展中最受好评的部落之一,吸引了世界上众多游客的关注。但为了保护庄园的生态环境,不老部落严格控制每天观光人员数量。游客们在庄园中虽然只能停留短短数小时,但却可尽情地品米酒、啖美食,欢歌笑语,享受大自然,完全抛弃俗世的烦恼,进入“不老”的境界。“薰衣草森林庄园”则是台湾的两位厌倦了城市生活的女生用爱打造的梦幻庄园。她们选择在环境优雅、远离城市喧嚣的地方,凭借自己的双手开辟出的一片庄园里种上花色艳丽、香气扑鼻的薰衣草,自己动手提取各种香精,制作各种精油香皂。其鲜明的特色,不仅引来众多游人参观,其产品也受到众人“热捧”。因为生意红火,目前该庄园在台湾的乡间开设了多家分店。还有位于桃园观音乡的“青林农场”,种有来自世界各地的数十种向日葵,除免费观赏外,游客在这里还可品尝到农庄特别开发的向日葵花茶以及向日葵蒸饭、葵花油鸡、葵花卤蹄膀等向日葵大餐。“波的农场”专门种植猪笼草、捕蝇草、毛毯苔、瓶子草等食虫植物,数量达两万余盆,游客在农场解说员的引导下,可以亲眼观看到食虫植物的秘密。“宾朗蝴蝶兰观光农园”主要种植从各地收集到的蝴蝶兰,在这里游客可以看到高雅美丽的蝴蝶兰从组培幼苗直到开花全过程。“花开了休闲农场”专门种植珍贵的树木与奇花异草,环境清新优雅,让人流连忘返。

3. 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台湾的生态农庄,在建设过程中汲取了不少老子的道教思想,特别注意发现、挖掘当地特色资源和本土历史文化,讲究因地制宜、顺其自然、师法自然、道法自然,而不是墨守成规、复制照搬,更不是依靠人力或者机械的力量去改造自然。笔者曾和庄先生一道看了很多地方,每到一处,庄先生在仔细查看了当地的生态环境、自然禀赋后,都提出了不同的建设方案,有的地方建议种花,有的地方建议种草,有的地方建议搞生态养殖,有的地方建议加强生态保护将来供游人参观,在建设上尽量做到就地取材、科学利用、点石成金,用最小的代价发掘、彰显出当地的个性与特色。

充分发挥大脑的思维与想象力,注重创意与创新,也是台湾生态农庄的一大特色。例如,位于台湾新竹关西的“金勇DIY休闲农场”,坚持每年都从国外引进十余种最新的番茄、彩色甜椒、水果玉米等特色蔬菜,目前仅大小、形状不一,色彩缤纷艳丽的番茄就种植了数十种,在这里游客可以购买到“联合国番茄礼盒”,每盒内26个不同品种、16种不同颜色的番茄,让游客一次就可观赏、品尝到来自世界各地的番茄。由于创意无限、创新不断,台湾的不少农庄,游客参观多次后仍然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庄先生反复强调,台湾农庄赚钱是靠头脑、靠创意、靠创新。正因如此,才使台湾的生态农庄各具特色,而且常去常新。

4. 做精做透,以质取胜

台湾的生态农庄,多以“小而精”取胜。他们不刻意追求农庄的面积、规模,不一定非要种植多少作物,获得多高产量,产品有多大的批量,但非常注重精细管理,精深加工,融入创意,提升品质。有的产品甚至限量供应,量少质精,坚持以质取胜,以特色取胜。例如,种植茶叶的农庄,有的只采一道春茶,然后将其精心加工、制作、包装,使其成为茶叶中的“极品”。其他时间则搞好茶园管理,让茶树健康生长,养精蓄锐,确保春茶品质上乘。有的农庄则利用溪流养殖虹鳟、银鳟或其他观赏鱼类,游客可以在农场购买饲料喂食、嬉戏、体验、观赏,鱼却并不对外出售。如此做法,反倒吊足了游客的胃口,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不仅保持了产品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资源消耗,保证了良好效益。他们的这种做法,非常符合台湾山多、地少、面积小,不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这一实情。反观我们抓农业产业,无论是山区还是平原,总是把面积、产量、产值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总想“做大做强”,以规模论英雄,却忽视了实际效益;总想在单位面积上创造出更高的产量,却忽视了土壤也需要“休养生息”;总想售出更多的产品,却忽视了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和对环境的压力。这些对山区而言,既缺乏竞争优势,也不利于持续发展。而台湾的生态农庄,通过深挖特色、扬长避短,有效地避开竞争;通过做精做透、提质增效,实现资源节约、持续发展。此种发展方式,非常值得与台湾情况类似的山区参考、借鉴。

5. 注重口碑,就地销售

由于规模不大,所以台湾的生态农庄,非常注重产品的“口碑”而不是“品牌”。他们认为,“口碑”比“品牌”更重要,因此他们宁可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保证产品质量上,放在让顾客满意上。为保证产品安全营养,他们严格控制化肥、农药、除草剂的使用,宁可增加投入、减少产量,也要保证产品质量;为了让游客品尝到口感最佳的产品,台湾很多生态农庄免费对游客开放,目的是吸引游客自己到农庄购买最新鲜、成熟度最适宜的农产品。庄先生告诉笔者,台湾的生态农庄大多建在偏远的郊区,吸引游客自己到农庄购买产品,实现产品就地销售,不仅有利于保证产品的质量,还有一大好处就是农庄可以免掉一大笔销售费用。为此庄先生特地给笔者打了一个比方:农庄生产的土鸡蛋,如果游客自己去购买,既可保证鸡蛋的真实性与新鲜程度,又可省掉将鸡蛋拉到市场销售的运输、破损、营销等费用。如果将鸡蛋贴上标签或标明品牌外销,储藏时间过长或保管方法不当,就有可能变质。如果产品几经转手,最终的消费者就会认为,是该农庄的产品质量没有保证。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品牌”做不好,会毁掉多年积累起来的“口碑”。而我们现在的许多企业,宁可花费巨资做广告、争虚名,打造品牌、树立形象,却不肯在产品质量上多下工夫;总想把产品销得更远,最好出口到国外,却忽视了本土市场的开拓,实在是舍本逐末、舍近求远。

6. 强调参与,寓教于乐

台湾的生态农庄,不仅设法吸引游客前往观赏、购买产品、享受服务,更注重游客的参与和互动。很多农庄都设有采果区、烤肉区、游戏区、垂钓区、农耕体验区和手工制作区等,游客在农庄服务人员的指导下,可以自己动手享受耕种、管理、采摘、喂养和加工的乐趣,品尝到亲手烤制的甘薯、土鸡等,或者利用农庄提供的材料,自己加工制作各种特色产品。有的农庄还经常举办与农业有关的知识讲座、趣味比赛,许多学校将这些农庄作为户外教学场所,还有不少家庭周末专门到农庄度假。人们在这里不仅可以避开城市的喧嚣,充分地放松身心、亲近自然,尽情地游玩、休闲、娱乐,还可学到不少在城市里和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因而很受欢迎。

除以上特点外,台湾的生态农庄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依托资源、差异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产研结合、周到服务,政府扶持、民间拉动,网络营销、宣传推介,示范带动、强农富民,回报社会、合作共赢等很多方面都有独到之处,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生态农庄范文第2篇

自2007年正式成立起,Playze以德国柏林和中国上海作为两处设计基地,在何孟佳、Pascal Berger和Marc Schmit三位合伙人的带领下,先后在柏林、卢森堡、巴塞尔、斯德哥尔摩、雅典、维也纳、黎巴嫩贝鲁特、韩国大邱以及中国的上海、宁波、苏州、烟台等城市参与各种形式的建筑设计实践,获得业主的高度评价和认可。Playze与德国慕尼黑S+K事务所进行合作,参加7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设计工作。上海多利集装箱展示中心项目被designboom杂志评为当年“全球十佳集装箱建筑”。业主多利有机生态农庄

地点:中国上海

竣工时间:2011.7

建筑面积:1060m2

集装箱数量:78个

设计团队 何孟佳,Pascal Berger,Marc Schmit,Ahmed Hosny,Andres Tovar,徐叶,吴美君,唐敏,Sebastian Hefti

摄影:Bartasz Kolonko

资料提供:Playze

多利农庄是上海最大的有机食品农庄,其产品包括国家环保总局检验认证的各种有机蔬菜和水果。在多利农庄的发展蓝图中,成为一个蔬菜生产基地不只是它的全部目标,这里将成为上海一处引领自然生活方式的新地标。

这座建筑是一个整合了接待区、门厅(未来可为酒店客房服务)、贵宾区、农庄新办公区和食品包装车间的综合体。Playze在设计中将农庄的生产活动和参观者的体验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生产流程处于一个通透环境中,参观者可以仔细观察操作的每一个环节,提升对农庄产品质量的信心。可持续发展方式和对于质量的不懈追求相结合,形成多利农庄的核心精神,这也是设计中始终坚持的核心理念。

空间概念

为了将室内外的不同功能在实际使用和视觉上建立一定的联系,建筑被设计为一个连续的空间序列,当参观者穿行于建筑和场地时,空间序列的发展逻辑不易被察觉,需要参观者自己去体验并发现。建筑二层的平台系统不只是交通空间,还是室内空间的延伸和休闲区。为了满足业主在自然环境中工作的愿望,室外平台可作为户外的会议区,并可灵活实现其他一些活动,从而也减少了特定空间的使用。

在项目中,建筑与环境在空间上所要建立的直接联系是食品生产的工业化特征与周围农庄环境之间的虚拟对话。通过创造不同类型的视觉连接,设计的总体策略得以实现。

集装箱具有标准化的特征,这与对不同空间的适应度要求相背离,如入口、庭院、办公、室外平台等都需要不同的空间处理方式。景观方向、功能要求和空间序列,建筑在这三个因素的界定下呈现了不同的空间状态。即使这样,空间框架仍然采用了具有标准尺寸的集装箱。

集装箱的摆放方式总体上遵循了使用空间和气候条件的需要。悬挑部分醒目地提示了场地的主入口,参观者由此进入建筑内部到达接待台。一个由三层集装箱垒起的大堂构成了建筑的核心空间,穿过大堂,参观者就来到了内院,电瓶车可将他们带到酒店客房或农庄的各个角落。

建筑的第二层通过两座天桥与办公区相连,这部分被保留的厂房建筑所覆盖。厂房的东立面已经移除,所以新增加的集装箱办公室位于现有厂房屋面的下方,并在面对生产区的位置形成了新的内立面。

结构

由于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建筑需满足防渗、防漏、保温、隔热等各项要求,为了保证集装箱的纯净外表,设计中发展了大量的特殊节点。这些精巧的节点与相对粗犷的集装箱构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如在室内可看到的集装箱框架组合梁。此外,由于集装箱不规则的布置方式,其模数化的系统受到了一定的挑战。

集装箱的结构逻辑是一个框架盒子,其六个方向上的面都可以打开或保持封闭。针对不同的空间形态,这个特征被灵活应用,并最终整合在一个完整的结构体系中。在入口部分,辅助的支撑结构被优化到最小尺寸,以突显集装箱“悬浮”的状态。为了消减盒子的封闭感,三层高的垂直空间分别向三个方向打开。在内院部分,二层的平台即成为下方开敞空间的屋顶,并在设计中引入了一些类似连廊的中式庭院形态。

可持续性

为了实现业主对于环境保护的强烈愿望,项目中采用了一些针对性的策略以减少建筑能耗。整个建筑体都采取了保温、隔热措施,即使这样,集装箱仍呈现了它初始的状态。集装箱的门扇在打孔之后安装于朝阳的立面,作为建筑外遮阳减少太阳辐射热,有一台地源热泵设备为空调和地暖提供能量。可控的排风系统帮助优化空气交换的比率,减少能量的损失,LED光源设备的广泛应用也减少了电量消耗。

生态农庄范文第3篇

对于小班幼儿而言,他们的内心比较脆弱,需要呵护和理解。所以,在前期的环境创设时,以看看、说说、观察和发现为主,多以激励的语言激发幼儿的兴趣,让幼儿从心里接受农庄,接受农庄是我们的一部分,精神上的鼓励为接下来的活动打下基础,让幼儿能有一个愉快的情感体验,享受农庄带来的快乐,并乐意参与农庄环境创设中。

2“想”入非非皆所愿,让幼儿参与农庄生态发展

2.1社会自然环境因幼儿园环境有限,我们的小农庄面积不大,在这有限的环境中开辟出农庄本属不易,但为了能让幼儿感受这寸土之意,学校也是左思右想,将原本不可能的事情变成了可能。在开学之初,先对每班的农庄田地进行了彻底的翻土,将里面的垃圾和石块全部清除干净,还运来了新鲜的泥土填满农庄,让农庄的土地更鲜活,为接下来的耕种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2幼儿自主环境对幼儿而言,能在班级门口看到一片生机勃勃的农庄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幼儿作为农庄管理的主人,应该参与到农庄建设中,但因年龄小、缺少经验等问题,幼儿参与度并不高,但从一双双好奇的眼神中,我们还是读到了不少好消息,他们是热爱这片农庄的,相信有一天,他们也会更多地参与到农庄的发展中来,成为农庄发展的主力军。

3“创”业维艰坚不催,让家园合作推动农庄生态建设

3.1教师指导,首当其冲对于班级小农庄的发展,幼儿是活动的主力军,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支持者和鼓励者。但因幼儿年龄小等情况,教师的指导作用尤其凸显,在幼儿毫无管理经验之时,教师的示范和指导是幼儿的第一经验,所以,我们从农庄的插牌、播种等环节已经开始有意识地引导幼儿观察,并指导他们怎么制作围栏和班牌,播种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已经开始给幼儿详细讲解细节内容,虽不知他们能否知晓一二,但却是我们用心之处。在播种之后,我们组织幼儿进行浇水,并教会幼儿浇水的方法,让他们从简单的小事入手,逐步走近农庄管理和改造之路。

3.2主题活动,保驾护航小班幼儿年龄小,光说不看印象不深刻,所以我们在播种后还选择了一些有趣的教育视频,让幼儿看视频,学知识。让幼儿在看看、讲讲中学习农庄植物的基本种植方法,加深幼儿对农庄植物种植的印象。从学习中累积经验,让经验指导以后的实践,在实践中培养自信。

3.3家园合作,推波助澜家长资源是我们强有力的后备力量,我们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巩固延伸。在小农庄活动中,我们也要充分地利用家长资源,让家长在家时多和孩子观察植物,如果有条件也可以带着孩子去田里看看蔬菜是怎么生长的,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有趣。农庄建设还在初期阶段,一切都不够完善,我们希望借助家园合作平台,拉起家长之手,带领孩子们一起探讨农庄建设,将我们的小农庄打造成一个集生态、美观、实践为一体的快乐乐园。

“生态小农庄”既是一个生态环境,也是一个生态理念。在生态理念的引领下,打造符合小班幼儿身心发展和活动需求的生态农庄,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生态小农庄是一个媒介,通过它我们看到了广袤自然之美,通过它我们感受到了生命之强,通过它我们体会到了劳动之乐,通过它我们体验了收获之喜。让我们一起做个快乐的农庄主人吧。

生态农庄范文第4篇

1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实现健康有序发展

怡山湾生态农庄树立规划的龙头意识,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实现了科学建设,良性发展。

(1)编制了整体规划。委托武汉理工大学编制《怡山湾生态农庄总体规划》,并经区政府批准实施。将大路村整村的400hm2土地实现土地流转,将土地整理和新农村建设扭为一体,一期流转的168.2hm2土地整体完成开发,二期流转土地开发已经启动。

(2)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流转来的土地,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原则,划分了养殖、种植、乡村游、湿地保护、农民新村等5个功能区,着力打造现代都市农业。

(3)分步科学实施。形成133hm2蔬菜,200hm2优质稻和67hm2林果及水产基地。项目建设总投资为12 752万元,2004~2008年已投入6 000万元,计划2009~2011年再投入6 752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打造集养殖、种植、生态农业乡村游、新农村示范于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园。

2加大投入,规模生产,形成循环经济模式

怡山湾“一家两三口人、有四五亩土地、分六七个地方,种着八九样庄稼”的传统零散的生产模式,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改变现状,发展农业,就必须规模经营,连片种植,立体生产。

(1)大力整理土地。按照田成块、地成方、渠相连、路相通、车能进、货能出的适度规模农业的要求,对流转168.2hm2的土地进行集中连片整理开发,投资680万,新增耕地33.4 hm2。

(2)完善设施配套。投入资金20余万元,添置了旋耕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化设备;投入200万元,安装水管1万多米,修建沟渠300多米、蓄水池5口、蓄水量10万m3,水管四通八达,水资源实现了内循环、不外排,梯级使用,完全可以依靠自然水体和独立水体,不需要外源,既节约了水资源,又保持了原生态;投入资金400万元,建设了6座共5 850m3的沼气池,以及沼渣、沼液输送管道网络等配套设施,每天可容纳养殖场排污200t以上,完全可以满足5万头生猪的污水处理,经过发酵处理的沼液、沼渣作为农庄及周边农户肥料,沼气提供农庄生产生活自用及免费供应给公寓农户;并准备投入120万元,建设两组100kW发电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可达100万度,除供应农庄外,还可满足周边200户农户生活用电需求;安装了一座315kW变压器及架设7km高低压输电线路,投资80万元。

(3)形成立体生产。以原有的3万头养猪基地为依托,扩建了2万头,建设猪舍15 000m2,投资600万元,投产后又增加流动资金600万元,共计1 200万元;投资1 000万元用于建设新农村;将集中流转的约170hm2土地进行了科学规划,其中33hm2用于种植水生菜,67hm2种植旱地菜,7hm2种植大棚菜,33hm2作为林果基地,33hm2用于发展精养鱼池和一个年出栏5万头生猪的养殖小区,条块结合,以块为主,形成了一个“三种两养”的立体生产框架。目前,一个“猪―沼―电、猪―沼―鱼、菜、湘莲、藕、林果”的循环经济模式已初现端倪,形成了“旱能灌、涝能排、路能通、田能肥、产能增”的生产格局。

3节约资源,集约开发,构建良性生产体系

(1)节约土地。怡山湾农庄内原有旱地30hm2,水田64hm2,可耕地面积仅有94hm2,近66hm2土地闲置。通过土地整理、建设好水利设施,增加了可耕地面积47hm2,农业产量比原来增加5倍以上。怡山湾内的200余户农民住房原宅基占地约21hm2,通过合村并居营造新农村,拆村腾地节约了土地资源18.3hm2,增加了农业用地。

(2)节约水资源。怡山湾年平均降水量为1 347mm,通过建水利设施,充分利用降水,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一座20kW排灌泵站及排灌管网1万余米等设施;修建了5口蓄水塘,蓄水量10万m3。实现旱能灌溉,涝能蓄水,实现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同时,实现了农庄内的独立水利,为有机农产品打下了有利的基础。

(3)节约能源。依托5万头生猪养殖每天可产粪便200t左右的有利资源,建设6处容量共5 850m3的大型沼气池。将生猪大量的粪便进入沼气池进行无害化、减量化的科学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做到污染零排放,日可产沼气1 800m3。1m3沼气完全燃烧后,能产生相当于0.7kg标煤提供的热量,每年可节约煤450t。通过沼气池进行发酵形成有机肥,产生沼渣沼液,保证了400hm2的田地种植所需肥料,剩余的还可供周边农民种植所用。由此,每年可节约化肥2 000t以上。沼气又可供200kW发电机组发电,电力用于猪舍生产和生活使用,同时供应农民生活用电,年可节约电费50万元;此外将沼气输送到各农户做饭,既充分利用了资源,节约了能源又美化农村环境

4合资参股,转移劳力,不断增加农民收入

由于大路村的地理条件落后和基本无水利设施,加上长期使用化肥农药,把原本就比较贫脊的土壤加以破坏,造成田地土质板结,形成恶性循环,使得当地粮食等农作物产量低下难上,农民收入甚微。

(1)帮助农民寻找致富门道。

(2)实行股份制,即:动员流转土地内的农民在公司参股并鼓励流转土地内的在外工作人员支持家乡经济建设回来参股。具体操作规则是:农民和外出工作人员以现金形式参股,每股1万元,参股自愿,按每一股配送一股,并对一时无能力参股的村民,配给干股,待有钱后随时入股,年终结算,按股分红,并承诺经营风险由农庄全部承担,农民无风险。同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种植,统一销售,降低了农民个人生产的风险。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有:土地承包费(每667m2每年600元承包费)+农民打工+农民参股+农民出劳收入+国家种粮补贴。3年内完全可实现村民年人均收入达到8 000~10 000元的农民增收目标,5年内平均年递增20%,可确保从业村民月收入不低于10 000元。2008年安排了农民工及返乡农民工到公司养猪、养鱼、种菜、建设农庄近280人,安排大学生就业5人,公司共支出农民工劳务费360余万元,基本解决了流转土地内的农民就业问题。怡山湾农民2008年人均年收入已突破1.2万元。

生态农庄范文第5篇

《幼儿教育指导纲要》中把“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作为科学领域的重要目标,同时指出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我园地处张家港市区,占地面积比较大,因此我们尝试通过“生态小农庄”建设,引导孩子参与种植与管理,帮助孩子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感受丰收的喜悦,懂得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养成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习惯。

一、多方参与共建设

生态小农庄的建设说起来简单,但实际操作起来却还是很有难度。对于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来说,自从有记忆起就没有参加过下地种,根本没有种植的经验。《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于是我们想到了孩子们的祖辈。他们中的很多人虽然由于城市的扩张,过起了城市生活,但对种植的情结却一直未改。于是孩子、老师、祖辈家长通过共同劳动,小农庄建设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劳动的过程中,虽然大多数时间孩子们都有些茫然,但看着他们一个个卖力劳动的样子,我想在参与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已经体会到了劳动的快乐。

有的家长还带来了盆栽,帮我们把小农庄装点得更加漂亮。接着爷爷奶奶们在小农庄种上了青菜、大蒜、葱等植物,边种边告诉宝宝植物的名称,种植的适宜时间,种植与管理的方法。虽然孩子们听了似懂非懂,但至少他们意识到了原来我们吃的青菜等食物要经过这么多劳动才能收获。这些知识我们老师也边做边学,受益非浅。

为了使小农庄更具有“农味”,我们给小农庄扎了一个稻草人,戴上帽子,穿上衣服,挂上“开心农场”的小牌子,这样我们的小农庄正式挂牌成立了,稻草人成了小农庄的标志和守护者。

二、悉心观察巧利用

对于生态小农庄,每个幼儿都充满了期待与好奇。种植后的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到幼儿园的第一件事就是到小农庄去看看。关于小农庄的话题,也成了他们近期交流的主要内容。“青菜宝宝长出来了吗?他们吃什么呀?下雨了怎么办?……”诸如此类的问题层出不穷。

《纲要》指出,要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孩子们对生态小农庄的兴趣正是引导他们了解植物生长过程的最好契机。于是,每天中午与生态小农庄的亲密约会成了我们的固定活动。为了培养孩子们仔细观察的习惯,我们准备了几本大记录本,每天去小农庄时都带过去。孩子们先观察发现植物的变化,然后我们老师把孩子们的问题与发现用绘画记录下来,这样便于孩子们去翻阅。当孩子们第一次发现青菜叶冒出泥土时,都忍不住拍起手来。

除了引导幼儿观察小农庄每天的变化,我们还和幼儿一起劳动。给植物浇水时,孩子们会念念有词“大蒜宝宝,请你喝杯水”。给植物施肥时,孩子们会喃喃自语:“你要多吃点,不能挑食,这样才能长得高。”不光是植物,对于稻草人他们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会不停地问:“下雨了,稻草人会不会淋湿?”“外面有太阳,稻草人热不热?”时刻把稻草人记挂在心上。于是下雨了,我记着给稻草人穿上雨衣,高温时,给稻草人戴上帽子。冬天到了,小农庄里的蔬菜也逐渐开始枯萎。孩子们忍不住问“这些菜怎么了?”“老师,他们怎么都变成黄颜色的了。”于是给孩子介绍关于冬天和植物的知识成了自然而然的事。他们也听得认真仔细。接着我带领他们到小农庄去把黄色的、枯萎的菜整理掉,并盖上了厚厚的稻草,给植物保暖。有的宝宝还说要把自己的棉袄给稻草人穿,因为冬天他太冷了。游移在孩子们意识中的泛灵论使孩子们真正地把自然界的花草树木都当成了和他们一样爱哭爱笑的有生命的物体。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亲身阅历的经验印象更深刻。于是小农庄的建设有了更深层次的意义,孩子们不仅熟悉了多种农作物,了解了相关农作物生长的相关常识,还在充分接触大自然的过程中,对自然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关注、照顾与管理小农庄的过程,促进了幼儿关爱、勤劳等良好的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三、收获丰收喜品尝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感受劳动的快乐与丰收的喜悦,每次收获时,我们都会让孩子们动手做一做,亲口尝一尝。六月份,蚕豆成熟了,我们和孩子一起先把它摘下来,然后再一起剥蚕豆,炒蚕豆,吃蚕豆。当炒蚕豆的香味在活动室弥漫开来时,孩子们一个个口水都流出来了。结果平时不吃蚕豆的宝宝那天也吃得特别香。剥蚕豆,还促进了孩子小肌肉的发展。

十一月份,青菜丰收了,孩子们爱吃馄饨,我们发动家长们一起开起了“馄饨品尝会”。首先我们在网上发了贴,感谢因为有了家长们的参与,小农庄的青菜丰收了。然后了“馄饨品尝会”的信息,请有空且愿意和孩子们一起包馄饨的家长报名参加。信息一,很多家长分担了准备工作。我们和孩子也不能闲着,“馄饨品尝会”那天上午,到小农庄里收了青菜,一片片掰开清洗干净。孩子们干得特别专注,根本不需要老师去维持纪律。洗净后再请食堂阿姨帮我们煮了一下。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到了。十点钟,陆傲妈妈拿来了馄饨皮。李梓乔爷爷、顾凌嫣奶奶带来了肉馅。开始包馄饨了,家长们娴熟地手法引来了孩子们的阵阵掌声,孩子们缠着家长问这问那,有的孩子忍不住了也开始拿着馄饨皮要尝试着包,兴奋得个个小脸红扑扑的。快乐洋溢在每个人的脸上。

快要结束时,有五六个孩子居然已经学会了包馄饨。今天孩子们吃得特别多,连平时不爱吃馄饨而且饭量很小的弈弈小朋友也吃了6个呢。就连我自己都觉得今天的馄饨特别美味。这样的品尝会,不仅让宝宝喜爱上了这些蔬菜,在剥蚕豆、洗菜、包馄饨的过程中锻炼了他们的劳动技能,促进了大小肌肉的发展,还让他们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与甜蜜。同时也促进了他们不挑食、珍惜劳动成果等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生态农庄范文第6篇

“姚总,辣椒长得怎么样?”同行的东城镇人大主席骆梦国问。原来,今年57岁的姚新明是东城镇人大代表。姚代表1977年参军入伍,1987 年回乡,在当地政府机关做过一些事务性的工作。1998年起外出创业,2007年8月回东城,流转土地19公顷,成立了一个以蔬菜种植为主的生态农庄。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有着蔬菜种植、湘莲种植、生态水面养殖等种养形式的占地39公顷的生态农庄。“别看老姚是个镇代表,他还到中国农业大学和台湾去交流学习过呢!”骆主席骄傲地向客人们介绍道。

3月刚刚到来,很多农家的辣椒才开始移栽,而姚新明的辣椒已经开花了。来到蔬菜种植区,只见在露天的黄土地里,辣椒果然长势好,大部分已经开着花苞,有的还长出了1厘米左右的小辣椒。

“我这里的辣椒是纯天然的生态椒,第一季出的,可以卖到200元500克呢!一年下来,每667平方米地种辣椒收入可达6万元。” 姚新明介绍:“很多人都不相信,其实这都是事实。我们这里的土都是蛋黄土,水也是没有污染的纯地下水;特别是辣椒种子,都是当地自己流传下来的原生态种子,也没有通过改良,都是自己留种,当年使用。这个种子隔年就不能再用了。这样的辣椒口感好,有一种特别的清香。”

“是的,姚总的农庄去年种辣椒的收入就有300多万元呢!”同行的镇农办负责人老盛介绍道,“他这里的蔬菜采用的都是原生态的种植方式。施用的肥料是用鸡鸭粪、菜饼、生石灰等堆沤而成的有机肥;使用频振式杀虫灯诱杀飞蛾;灌溉是采用地下水喷灌滴灌的方式,各个环节都为保证农产品的品质做到了最好。”

在来基地之前,笔者就打听到姚新明是个科技致富能手,想了解下生产方面的情况。于是便问:“你这辣椒移栽有什么诀窍没?大家都知道,平常这露天栽辣椒,由于冬春交季的时候气温低,成活率很不理想。但是,要保证第一季辣椒上市,移栽肯定是个关键环节”。“你这就问到点子上了。” 姚新明回答,“辣椒移栽到露天栽培,气温要在15℃以上才能成活。而我们这里的气温,春节过后,一般都比较低。所以,我采用的是二次移栽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什么是二次移栽法呢?”“辣椒一般是在头年10月通过大棚开始育苗,第二年2月底,先将辣椒从苗床移栽到大棚的土箱,等到户外气温在15℃以上时,一般是3月上中旬,再移栽到露天。” 姚新明说:“过去通常是将辣椒直接从苗床移栽到露天,成活率不到50%。采用二次移栽法,成活率达98%以上。”

“还有一个问题,现在的农产品,如果是粗放型生产,效益并不是很高,必须要进行深加工。目前,你这里的辣椒已经注册为东城生态椒,也准备搞深加工。其实,这些产品实行深加工,最大的问题就是保质的问题。”

“这个对于我们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 姚新明有些神秘地说:“我这里的食品,不添加任何添加剂。前些日子,我到省城寻访到一位80多岁的老酱行里的师傅,他告诉了一个用中草药配置防腐材料的秘方,不但能够保持产品的原汁原味,还有一种独特的味道呢!正准备试试。”

“老姚不但辣椒种得好,人大代表的作用也发挥得好呢!”镇人大秘书小余笑着说:“他致富不忘乡邻,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在当地有口皆碑。”几年来,他出资40余万元修建公路,解决了当地100余户人家出行难的问题;出资30多万元,新建抗旱机台,解决了聂家坡、新屋坡组30多公顷农田的灌溉问题;出资为五保户建房、为困难户解决生活难题、为特困学生解决生活费用;特别是每年由当地政府组织的“东城温暖行”活动,他都是慷慨解囊,先后共计捐资200多万元用于公益事业。

姚新明说:“今年,我已经发动周边两个乡镇1000多农户、农庄、菜农种植辣椒270多公顷,采用订单种植模式。由我这里提供种苗,负责技术指导,实行保价收购。我的生态农庄已经实现农业产值过千万元。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在5年之内将东城生态椒打造成为一个亿元产业。”

生态农庄范文第7篇

说来令人难以置信,在来小团山创业之前,庄蕙瑛还是台北市中国科技大学的教授。她教授的是英文,对于农业,特别是生态农业,她是个典型的门外汉。6年时间,从教授变身“香草皇后”,这背后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请看——

惊:不做教授,甘当村姑

庄蕙瑛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出生在台湾澎湖,1987年到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念第一个教育硕士,后回台湾中山大学任研究助理;1990年婚后再出国到波士顿大学念第二个硕士,1994年回台湾,在台北市中国科技大学当英文老师。她的先生,同样是从美国“海归”的郭中一,在台湾东吴大学物理系任教。两人育有两个儿子,老大叫延铎,老小叫延极,一家四口生活得非常幸福。

郭中一祖籍是安徽省肥西县铭传乡启明村,也就是刘铭传的故居所在地。郭中一的父亲曾在安庆当中学老师,后来去了台湾。郭父对家乡浓浓的情感一直影响着郭中一,他幼时便埋下了深深的“家乡情结”。从上世纪90年代起,郭中一几乎每年都要随父母回家乡看看。家乡的美丽让他颇为自豪,但家乡的贫穷也让他十分焦虑。2002年,郭中一曾带一些朋友前来考察,可由于当时道路等基础设施不够理想,那次招商活动不了了之。

台湾大叶大学建筑系的徐纯一教授是郭中一的好朋友。徐教授一直梦想有一个地方能够盖一栋他理想中的房子,叫协同式住宅,其实是一种几家人住在一起的四合院。由于占地较大,想在人稠地稀的台湾找到这样的地方实在太难了。他的理想在台湾几无实现的可能。郭中一听后心念一动:为什么不把徐教授的这个理想带到家乡去实现呢?于是,他将东吴大学、大叶大学、中原大学等高校的几位教授朋友召集起来,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教授们非常赞同。于是,在郭中一的带领下,这帮教授很快就来到肥西县考察,最后租下了200亩废弃的荒山地——也就是小团山。他们最初的想法是构筑一个共同生活的部落社区,作为退休后的养老之所。

回到台湾后,这帮教授常常聚在郭中一家,谈论着开发小团山的事情。可是,由于他们的家庭和事业都在台湾,没人能够抽出身来专门负责这件事。

郭中一不止一次向妻子表示,想辞去工作到肥西去开发小团山,可庄蕙瑛却坚决反对,叫他再等等看。

郭中一没有料到,自己这一等就是一年多时间。2006年初的一天,庄蕙瑛突然对他说:“建设小团山的事,还是我去打头阵吧!”

知妻莫如夫。郭中一终于明白了妻子当初叫他等等看的意思,他激动地握住她的手,说:“你还真是最合适的人选!”

其实,庄蕙瑛也不止一次地跟着丈夫到过安徽肥西县,对那儿的山山水水早就有了一份特殊的感情。再说,小儿子延极被验出对至少15种食物过敏,一旦犯病,十分难受。这种病通过医学手段不易治愈,而自然、环保的环境和饮食却有一定的疗效。作为母亲,庄蕙瑛也想给儿子换个好环境。加上在城里长大的庄蕙瑛小时候一直梦想长大后当一名帮助乡邻的村姑。因此,开发小团山的事,她比谁都着急,不止一次想站出来把这个任务扛在肩上。可这时,恰逢她父母做生意失败,欠下了巨额债务。身为长女,她义不容辞地揽过了债务。为了还债,除了在台北市中国科技大学进行教学外,她还在台湾国际出版公司以及另外一家公司做了兼职,每天都忙得像陀螺似的。经过多番努力,她终于将父母的债务缩小到百万台币之内,考虑到开发小团山的事情迫在眉睫,她向家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弟弟很支持姐姐,大度地接过了父母剩余的债务;父母也鼓励她走出去;两个儿子听说后更是非常高兴。

家人的支持给了庄蕙瑛无穷的力量。她连夜写了三封辞职信,辞掉了月薪高达7万多台币的三份工作。这在当时经济颇不景气、工作难找的台湾,需要的勇气可想而知!

放着令人尊敬的大学教授不做,偏要当土里刨食的村姑!2006年8月25日,在人们不解、惊讶的目光中,庄蕙瑛带着两个儿子,离开生活了半辈子的台湾,来到了安徽省会合肥。

叹:创业艰难,坚守源于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到合肥后,庄蕙瑛顾不上休息,便马不停蹄地为两个孩子联系学校。当时,延铎14岁,读初三,延极11岁,读小学5年级。因为临近开学,许多学校已停止招生。庄蕙瑛四处奔波,终于找到了愿意接收哥俩的学校。

随后,庄蕙瑛又在附近租了套民房,买些简单的家具,这里就算是他们的新“家”了。

令庄蕙瑛欣慰的是,两个儿子都很懂事,这让她少了后顾之忧。安排妥当后,庄蕙瑛来到了合肥的市辖县肥西县铭传乡小团山。

此时的小团山,还是一座废弃的采石场,周边只有一些杂草荆棘。瑟瑟秋风中,它显得孤单而荒凉。

在庄蕙瑛看来,小团山就是一张白纸,而自己将是在这张白纸上作画的人,想着它即将发生的变化,胸中顿时生发出一股豪情。

在小团山建农庄,香草必不可少。香草在台湾是一种很常见的花卉,种类繁多,五颜六色,花开时节,芳香四溢,深得人们喜爱。可是,小团山到处是光秃秃的石头,土层很薄,要想种植香草,需要在上面覆盖上一层厚厚的土壤。这是一项工程量很大的工作。好在山下有个小水塘,可以从中取土,水塘挖深后将来也可以养鱼。

生态农庄范文第8篇

“携手茨营人,筑梦龙潭河”。此次茨营镇党委政府与茨营同乡会共同举办了茨营发展论坛,个人针对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发展方面作了一些思考。

构建美丽家乡、生态茨营,发展茨营生态农庄建设是关键。茨营镇生态农庄建设起步比较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高质量,从茨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方向出发,就此可以推广以观光、休闲、采摘为主要内容的观光休闲农庄。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形成丰富多样的生态农业观光旅游与乡村休闲产业类型,积累更多运营管理的经验,形成特色鲜明的生态农庄经营体系。

① 寓情于物,融入经营。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必须具备共同的一个特点,那就是都要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建设生态农庄的初衷,并不是为了追求短时间的暴利,而是从一开始就要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建设与经营过程中,不断融入自己的创意,将农庄比作自己的艺术作品,让客人可以明显感受庄主的艺术风格和个性追求。

② 找准定位,点石成金。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必须做到主题鲜明、个性突出。例如这些主题可包括水果、蔬菜采摘;值赏花时节的灯盏花海观赏;品尝到茨营有名的大麦土鸡,炖上灯盏花叶,既解馋又治病等体验。只有创新不断,才能使游客始终充满新奇感。比如最具典型特色的是茨营镇发挥自然资源和现代设施农业资源优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按照“科学规划、重点扶持,先建先试、分期实施”原则,打造红土墙民族文化村,刮起最炫民族风,投资466万元建设了红土墙“美丽乡村”项目,把茨营重点打造成独具彝族风格、体现彝族风情的美丽乡村,为全镇特色乡村旅游增添了一道新景观。发展生态农庄建设还必须擅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如通过对当地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挖掘,将民族文化融入产品,成为亮点。打造具有茨营特色的品牌生态果蔬、品牌药材、品牌天然蚕丝被……逐渐形成具有深远影响意义的特色品牌效应。

③深精挖掘,敢于创新。茨营镇依托“三片叶子一朵花”,现代农业有了长足发展,传统产业新型化、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逐渐已经形成“山上绿色银行,山腰烤烟蚕桑,山下鱼菜粮仓”,到了茨营有美景、有美食、有玩处。加上近年新增的灯盏花,培育了高原特色现代农业项目,构建茨营经济群体支柱产业,不断盘活思路,围绕建设生态绿色茨营的思路,既为茨营构建了一条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又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提出了新亮点。而生态农业产品,不仅可以从源头的种植过程考虑多元产业链的商业运作,更可从产品成型后的深加工进行重点抓扶。种植的生态果蔬在收成后可进行一系列的提炼、深加工。从果蔬的鲜食、保鲜存放转移到干品制炼、成分提取的制作,成为第二商品或特色产品添加元素等。与此同时这也要求必须具备一整套的生产、制作和包装技术,极大地延伸了产业链。例如可以将当地已经远近闻名的蚕丝,进行蚕茧的深度提炼,开发新的药用、保健价值,形成新的产品产业链。

④寓教于乐,强化体验。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必须加强设施建设。例如为游客提供烤肉区、采果区、游戏区、农耕体验区等等。可设置充满农村乐趣的烘烤区,供游客享受土窑烤果蔬、烤土窑鸡的乐趣;也可以不定期举办农业有关的教育活动、趣味比赛;提供与农家饲养家禽零距离接触的机会,游客可以借喂养家禽的过程,体会淳厚农家的生活。其次建设生态农庄不仅是休闲娱乐,游玩的地方,同时还是实践、学习的好场所。茨营镇生态农庄可与曲靖师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以及周边各中小学等进行合作。农庄平时接待学校师生,用作毕业旅行或户外教学,周末则以吸引全家度假的客人为主,天天都有生意做。例如可以开放部分果蔬种植基地,为学生讲解果蔬生长过程、季节环境影响因素;为农科专业院校师生提供实践种植、养殖基地;为中小学生提供蚕的生长过程观赏教学等方面,做到寓教于乐。

⑤以农为本,产研结合。建设的茨营生态农庄可以以政府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运用多方资源,借助多元化的力量将产品的潜在经济收益和市场销路清楚的掌握到位。可以建立农会,让农户在农会的帮助和指导下,自身也成为一名生产专家、经销专家和市场分析家。这样才能从系统和根本上做到注重产品的国际市场销售行情,善于捕捉国际市场的变化信息,不断建立和拓展新的国际市场的贸易往来关系。将高原特色农业进出口贸易,做活、做大、做强。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单靠地方政府和一拨热爱家乡的茨营儿女是远远不够的。家乡要走得更远、更长,必须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方针政策,结合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倡导更多的社会人士关心生态农业、农庄的发展,通过他们不同视角的潜心研究来丰富生态农庄的理论。从建设生态农庄的意义、功能、形式到规划,从组织、人力、教育解说到行销策略和成本分析,从文化、社会、理念到环境设计等方面,把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研究得细腻、得当。通过在社会各界及各高等院校,可以专门开设休闲农业课程,开展休闲农业教学研究,建立起一整套休闲农业的理论。专家、学者通过承担大量的规划、咨询、调查、评鉴工作,为茨营镇政府、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者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并和农庄经营者建立起密切的联系。这样才能切实做到理论研究不空泛,实践发展不盲目。

⑥规划先行,管理到位。为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可通过茨营镇党委、镇政府及曲靖市委市政府和云南省委省政府的相关政府部门直接参与规划和辅导,由农业部门负责对休闲农业的管理和咨询,提供补助经费和贷款。并且可以出台各种相关法规和管理办法,形成一整套申报审批制度,从省一级到市、区、镇以至小到一个农庄、农户,大都有一个近、中、远期的规划,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市场定位、开发原则、项目设置、经费预算、效益分析等,使生态农庄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正规化和程序化,才能推动生态农业的发展。每个生态农场的建设都要经过精心规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所有房子建造以及住宿都必须具备茨营当地农村建筑的风格特色,并尽量挖掘当地的资源优势,如森林、水库、溪流、岩石、古树、古宅等等。在区域规划方面,现行的生态农庄应当脱离早期“点”的经营方式,而是“点、线、面”串联营销,这样更加有利于茨营镇包装不同的旅游观光线路,进行分类营销。

⑦布局合理,配套齐全。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应注重考虑布局的合理性。将大多数农庄的分布与已有的旅游线路相结合。这样每个生态农庄都能与旅游点结合起来,有助于提供充足的客源保障。将板块化、区域化进行整合,才能体现出成效。区域内各休闲农庄,在资源、客源市场形成相互带动、相互补充的良好局面。事实证明,生态农业、农庄必须具有一定的规模才能形成景观效应和产业集聚效应,才能由点成线、成片,为城市旅游者提供一日、两日乃至多日的旅游产品组合,从而提高经济效益。另一方面还必须加强生态农庄及各景点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农庄、景点外部的道路、交通、水电等设施需要完善,而且农庄内部的配套设施也需要进行相关的安全完善。为游客提供便捷,所到之处吃喝玩乐样样具备,而且要注重干净、温馨、舒适、价格合理。现行的大多数生态农庄尚未设有观光部,观光部人员可以负责旅游推介、接待与导览业务,也可进行一些现场展示特色产品与特色烹调,让游客尝鲜。使游客更加感受到一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⑧ 专业分工,统一标准。发育较为成熟的民间组织和完善的服务体系是产业健康发展的保障。从许多地方的生态农业发展经验来看,在生态农庄发展的初期,都离不开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和引导,但是政府不能包办一切,最终产业的进步要靠行业组织和良好的服务体系作为保障。服务体系包括营销体系、培训体系、行业自律体系等,关键是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组建农业社团、协会、专业合作社是茨营生态农庄发展的又一关键。生态农庄的经营者也可成为生态农业发展协会的会员。协会与社会各界可以相互交流共同举办活动,使生态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也就是说,在区域内部,要通过行业协会、旅游公司、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等形式,引导茨营镇生态农庄经营者按照“自愿、联合、规范、自律”的原则联合起来,对内统一服务标准,完善竞争机制,强化行业自律,避免出现恶性竞争;对外统一媒体宣传,并划拨专项经费制作专题片、生态农庄旅游指南、微信公众平台以及举办生态农业推介活动。

⑨ 电子营销,全面覆盖。除了宣传手册、广告路牌、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传统宣传手段以外,茨营镇生态农庄要发展必须加强网络及新媒体营销。在当今信息化的时代,运用科技整合资讯,通过网页、搜索引擎以及运用手机app服务等对休闲农业区域的地图、路线等进行迅捷的引导。网络平台在生态农庄建设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让网民在网上选择休闲的农庄,在手机app上订房间,这样一来不仅顺应了时代信息化的发展,更让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走向现代化,更具发展的可持续性。

⑩紧抓特色,多元发展。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还必须注重发展的特色性。增加农庄休闲类型的种类,提供多元化的休闲活动,并走向多元化和日常性经营。例如现正在开工修建的龙潭河水库,未来可以充分利用水资源,建设水库观光区,在水库附近开发水库休闲区,为游客提供垂钓、野炊、烧烤等自助活动,让游客在休闲过程中更具充实感,到过之后才会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在主题特色的基础上可以让休闲内容朝更丰富的层次上发展,规模场地也将会逐渐不断扩大。在发展方向上,无论是发展类型、运行机制、组织形式还是投资渠道,都要朝着多元化方向迈进。如此一来便将特产和观光相结合,推动生态农庄与生态农业、养殖业结合发展。例如,茨营镇可考虑将中华鲟养殖基地部分开设为生态农庄,将其规划为养殖观光公园,既是游客踏青旅游的好去处,又可依照时节举办中华鲟文化节。就此将休闲渔业结合,每年还可以举行中华鲟文化观光为主的春游,借机把茨营的各类特色农产品进行展销。将生态农庄、人文风光、餐饮文化、民风民俗、产业推广有机相结合。推广生态农庄、农业发展的同时,带动各行各业齐头并进、共同发展。

思想先行,优化理念。在构建美丽茨营生态农庄首当其冲主推“体验经济”之后,还应当考虑一种“分享经济”的理念。即生态农庄经营者与游客分享乡村生活,变“顾客是上帝”为“与客人首先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倡导“拥有不如享有”的消费理念。提倡将现代农业的功能从“三生”(生产、生态、生活)拓展为“四生”,即增加了“生命的体验”。强调生态休闲农庄一定要有体验活动,从亲身观察、参与、体验到认识生物生长现象,感受生命的意义,体会生命的价值,分享生命的喜悦。

专项示范,全盘带动。在生态农庄带动生态农业发展的同时,茨营镇的农业也将会加速向“精致化的有机农业”“科技化的生物农业”“具高附加值的食品加工品牌农业”及“具特色体验之休闲农业”方向转型。茨营生态农庄应积极开展生态农业示范、农业科普教育示范、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通过浓缩的典型科技农业和农业传统知识的推广,一方面向游客展示农业独具魅力的一面,增强游人的农业意识,加深对农业的了解;另一方面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的试验示范与宣传推广,使生态农庄的发展承担好农业科技推广普及的作用,促进大农业的发展,籍此也带动了茨营人民共同致富奔小康。

共创和谐,回报于民。在共同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发展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一点是:发展的同时必须重视环境的保护。努力营造宜居的乡村环境,加强对农庄周边的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各类社会公益活动。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应当加强与社区和全镇人民的紧密联系,可以时常与社区联合举办联谊活动,如歌唱比赛、书法笔会、乡村趣味运动会、儿童风筝节等,举办爱心传递、公益义卖、社会募捐等活动。将公益理念发展成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重要文化。全镇人民也应当时常举行相关的文娱活动、学习活动和外出观光活动。只有提升了全镇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让茨营这块红土地更加富饶,才能带给游客更加幸福快乐的感受。

抱团海归,彰显品牌。在努力构建茨营生态农庄建设的同时,应当努力寻求让茨营品牌走出去的机遇。依照全国各地区乃至全世界各个区域人民的喜好,推广区域文化特色型农庄建设,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用热情的服务和“如家”的理念留住更多游人,在茨营这块土地上驻足、观光、投资、发展。

生态农庄范文第9篇

关键词:生态农庄;现代农业;休闲旅游

新年伊始,江海大地上的生态农庄又是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科技为支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生态农庄,因为实行了生产集约化、布局区域化、经营规模化、管理企业化的现代农业企业的管理模式,它搞活了农村经济、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为构建海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夯实农村稳定发展基石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近年来,海门市紧扣“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的现代农业建设宗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农业向生态、休闲、旅游、文化转变为现代农业转型的创新之一。各色主题生态农庄在江海大地上蓬勃发展,“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就是新时期以农业种植为基础、以农产品加工为龙头、以农庄旅游为目标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典型。

一、生态农庄是海门现代农业建设的鲜活亮点

生态农庄为现代农业建设指明了一个正确的方向,开辟了一个重要的发展空间。发展生态农庄能够带动旅游业发展,是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完成农业业态转型的紧要抓手,是促成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丰富城乡居民生活的有效路径。海门市秉持以人为本、以农为根、以水为脉、以绿为衣,加强规划引导,提升建设层次,不断筑高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的品牌与声誉。其成功经验对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具有深刻的意义。1.生态农庄是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途径。以第一产业农业为基本依托,使第二产业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出售、餐饮、休闲和其余服务业等第三产业有机整合在一起的生态农庄,是多种产业相互渗透、互为一体的新兴交织产业,是农业产业化的高标形态,有利于吸引现代元素改革传统农业促成农业现代化,有利于开拓农业功效培植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农民同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盈利,有利于深化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增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联系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延伸、行业范畴的扩大和农民收入的增加。2.生态农庄是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的有力保障。生态农庄涉足农业旅游,对资源与环境尤其关注,其生态点契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和价值取向。它作为城市绿地体系重要构成部分,具有关键的生态服务功效,包含确保和改善城乡生态平衡、净化空气、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和美化环境等。生态农庄的生态服务功能远高于其产出的农产品价值。生态农庄就像一道天然的“生态屏障”,在“水泥丛林”和“柏油沙漠”中起着“都市之肺”和“城市绿洲”的作用,为保障城市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3.生态农庄是满足现代人旅游休闲需求的有效抓手。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历程加快,城市人口快速膨胀,住房紧张,交通拥堵,噪音和空气污染,城市生态环境加剧恶化,加上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现代人回归大自然的渴望越来越强烈。生态农庄正好迎合了这种需求。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升高和休闲时间的增加,对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向多元化和更高档次进展,人们的价值观念、消费观念和美学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生态农庄作为旅游类型的新时尚,正逐渐兴起并被人们所青睐。生态农庄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城郊,居民可利用节假日开展旅游休闲活动,从而达到调养精神、消除疲劳、调节身心的目的。4.生态农庄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农业偏重于寻求农业产品数量的产出,并存在大量滥用化肥、农药的现象,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和农产品品种相对简单,农业景观单一。生态农庄既追求高产出,又追求高品质、高效益,既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生存与发展,又要求人与人的和谐生存与发展,是融合生态式生产及生态式旅游为一体的新兴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庄的发展,可以拓宽农村经济发展的思维,使农业经济利益与环境效益、社会效应协调发展,引导农民走上高产高品高效的三高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盘点海门生态农庄蓬勃发展的现状

座落于海门市三厂工业园区东首的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核心区占地面积7000多亩,紧靠省道、沿江公路、环城公路和通启高速,交通十分便利。观光园依靠丰足的农业资源、优胜的生态环境、鲜明的特色产业和浓厚的乡村风情,逐步形成以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农业的综合性、融合化旅游景点。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休闲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建设集农业科技展示、山羊研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商务会晤为一体,苏中地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效益最好、环境最优、配套最全”的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现代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区和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区。观光园先后举办了“首届中国海门山羊高峰论坛”“海门山羊节”“羊家乐田园风光游”“桃花节暨招商会”等系列活动,提供了2个部级、3个省级、6个市级现场会,生态农庄和休闲旅游呈现良好发展趋势。2014-2016年间,园区重点建设项目共进行了30余次招投标,合同金额达946万元。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取得“国家星火计划”,成为“国家肉羊产业体系实验基地”。迄今已投入4800万元用于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内水、电、路、桥、涵、林、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基本到位。不断加大生态护坡、景观路灯、输变电线路、绿化提档、门楼建设、园区服务中心建设、景观雕塑、沿线环境整治、主次入口广场及景观景点10个项目的提档升级版建设。2016年投入资金6000多万元,建设第三期长廊、第四期忠维景观河亲水平台,建造山羊“3D/4D虚拟互动体验”展示系统及动感影视播放室、金盛绿园建山羊研发科普展览玻璃长廊、金盛绿园20亩智能温室及拓展集训基地,世外桃源体验区等项目。预计到2018年实现累计总投入1亿元,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经济效益1000多万元。为了更好地满足现代人找寻亲近自然的生活方式和对农业生态旅游的需要,海门市编订了《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总体规划》,全力打造优势板块。园内羊业文化、珍稀苗木花卉、有机农田风光、高档水文化旅游、高端休闲、果业文化等六个优势产业板块各具特色,形成了“园中套园、连片超千、区域超万”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星期七观光园六个子园区,定位鲜明,特色突出。1.金盛绿园——羊文化板块。占地2000亩,投资11000万元。拥有海门山羊研发中心和肉羊研究院、羊家乐主题公园和动物杂技表演馆、农业部标准化繁育场与克隆山羊基地、山羊博物院、全羊宴会馆与度假接待中心、亲子牧场、果蔬采摘、休闲垂钓、堤上泳池、肉制品加工等功能。获得了江苏省工程技术中心、江苏省研究生工作站、国家星火计划、农业部标准养殖场、江苏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点荣誉称号,成功签约院士工作站。2.世外桃源——果文化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4600万元。成功引进美国红提、新西兰猕猴桃、国产油桃、蟠桃、无花果等10种高档水果新品种,建有联栋大棚栽种区、果文化展览区、水果采摘区、销售区、冷藏与加工等功能;拥有文化长廓、艺术游乐桥,准备建恐龙园游乐区。3.味之原有机农场——有机田园风光板块。占地450亩,投资1200万元。在生产过程当中,无农药、化肥、除草剂、激素、转基因等有害物质,作为南通市首家有机农场,建成高标准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一套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及电子商务体系,拥有“九畦”南通市著名商标,10个有机农产品得到认证。4.维景生态园——珍稀花卉苗木板块。占地600亩,投资1100万元。集中展出珍贵苗木花卉,例如水培花卉、墙体与立面绿化、室内景观组合与休闲观赏等。绿化造型区汇聚上百种植物造型,盆栽小果区汇聚多种小型园艺组合,鸟巢大棚观光区汇聚多种水培花卉组合、室内景观组合、室外绿组合。5.裴翠园——高端休闲板块。占地350亩,投资4800万元。秉承“生态园林、休闲乐园、心灵家园”的规划理念,以“生态、休闲、人文”为主题,让人们了解中国农博历史发展过程。建设婚纱摄影、拓展训练、水果采摘和差别化休闲接待基地四个功能区域。6.中维生态园——水文化游乐板块。占地1000亩,投资9000万元。建设80亩观赏动物表演项目的东城游乐园、200亩休闲垂钓区,集休闲垂钓、水上用餐、水上街道、快乐游艇等为一体,构筑一条靓丽的水文化旅游风景线。

三、探索海门生态农庄持续发展的空间

素有“江海门户”之称的海门,交通便利、土质肥沃、生态环境良好、民营经济发展迅猛,这些都为生态农庄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然周边地区竞争激烈,启东、如皋等县市因为地区条件和发展基础相近、资源禀赋合政策环境相似,这对海门生态农庄的发展构成了一定挑战。特别与太仓、昆山等苏南县市相比,海门产业经济基础相对薄弱,竞争劣势明显。另外,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目前休闲产业类别多样,不同的子园开发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项目类别同质化严重,较难形成合力。所以,海门生态农庄的持续发展,迫切需要找准自身定位,关注产业链的打造和特色化经营,寻求差异化发展。1.推广地域文化特色旅游。以地域文化为突破口,链接海门风土人情、风俗习惯、乡村食品以及文化底蕴,进一步扩充海门生态农庄的文化内涵,以地域文化来支撑农业旅游脉络从而达到吸引游客的目的。文化内涵在生态农庄中的分量,与农庄所具有的吸引力是成正比的,生态农庄的主题与地域文化密切相连。比如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之金盛绿园融入了海门山羊文化,让游客在游览的同时感受地域文化,增添观光乐趣,使这一文化特色扩大市场影响。海门山歌、海门传统节日、海门传统民俗这些具有浓郁特色的地域文化,海门香沙芋艿、海门四季宝豆、海门小辣椒、海门文蛤等这些带着浓厚乡土文化气息的土特产都是海门独特的地域文化元素,深入挖掘利用好这些元素,使它们与生态农庄的发展充分结合,让海门生态农庄的发展走出更多的不可复制的地域文化的特色之路。2.推行四季绿色生活方式。生态农庄吸引游客优选更为康健的生活方式,通过农田领养、亲子农场、有机用餐等旅游项目,提倡更加绿色天然的生活理念。然而农业旅游有着较强的季节性。海门属于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四季分明,雨水充足,光照较多,无霜期长。根据海门四季分明的季节变化以及不同时令的果蔬种植采摘花卉园艺展示等农业资源的变化,整合生态农庄的可观光资源,合理策划调整生态农庄的观光项目,推出不同季节不同主题的旅游活动,尽量做到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都可以为游客呈现忙闲有序、景致变化有致的具有特色的乡村场景,保证农庄旅游主题的丰富性,助力为游客推行四季绿色生活方式,确保游客的重游率,扩大生态农庄的市场影响。3.加大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现代农业的出路在于产业链、价值链的打造。加大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绿色农产品产业化,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推进生态农庄产业化经营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加大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要紧密围绕其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征,融合海门市地域特色,从合理布局产业结构、提升生产技能专业水平、规范企业运营管理机制、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扩大经营组织规模、创新经营模式等方面有效实现其绿色区域化、绿色专业化、绿色企业化、绿色集约化、绿色规模化、绿色一体化的发展。比如星期七生态农业旅游观光园之金盛绿园打造了海门山羊产业链,未来发展可在品牌路上继续延伸。海门还有其他丰富的土特产,建设具有海门特色的品牌农业,使得绿色农产品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4.壮大生态自觉的新农人队伍。现代农业建设需要一支与之相匹配的从业队伍。新农人的出现为生态农庄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人力资源的保障。然区别传统服务行业,生态农庄的持续发展需要一支生态自觉的新农人队伍,他们不但拥有科学文化素养、具备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具有经营管理能力;他们更热爱美丽乡村,坚持生态农业和维护生态和谐;他们下得田,上得网,懂得产,擅长销;他们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做良心农业,做放心食品。他们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中的一支新的生力军,是生态农庄发展中的一股新的力量。为这股新生力量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是保证生态农庄的由量向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5(3):43-44.

[2]武倩,李茜.推进山区县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策略研究--以垣曲县为例[J].湖南农业科学,2016(6):105-108.

生态农庄范文第10篇

农家特色餐饮区里面有32间面积不等的餐饮包厢,可供800多人就餐。渔人湾垂钓区有专门的垂钓亭供游人休闲垂钓,湖里鱼类资源丰富,还放养了蟹、虾、甲鱼和黄鳝等,这些都是野生放养的,属纯天然无污染水产。渔家小村度假区临湖有一排农家建筑风格的木质别墅,每栋别墅通过栈道连接起来,都有单独的钓鱼台,提供游玩、住宿、休闲一体化服务。宾馆会务区的客房设计新颖,档次较高,而且功能设备齐全。宾馆具不同类型,有迷你宾馆,还有富有江南特色的四合院、绿色家园。农庄内有8处大小不同的会议室,中式古典的桌椅摆设体现了农家特色。长三角生态休闲渔庄的水域面积有27hm2,陆地面积也有1hm2。在渔庄内有部级婚育文化基地、水上运动中心、户外拓展区、渔家客栈、绿色家园、娱乐休闲等活动场所。在婚育文化基地可以举办各种风格的婚礼庆典和宴请,很多新人也会选择到这里拍摄婚纱照,还可以体验到抛绣球、骑白马、坐花轿、走鹊桥、拜天地等中国传统婚庆文化。游客还可以参加电视台在水上运动中心、户外拓展区、弥漫的战场等场所拍摄的冲关挑战类节目。目前浙江省观光农业已基本形成了以种植业、畜牧业为支撑产业及多产业支撑的3种产业依托模式,其中多产业支撑模式包括种植业与畜牧养殖结合,种植业与水产养殖结合,种植业、畜牧养殖与水产养殖三者结合[5]。宁波大桥生态农庄采用种植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与观光旅游四者结合的多产业支撑模式,跳出了单一观光休闲型、观光生态型农庄发展的枷锁,形成“以农促旅、以旅促农”的“一、二、三产”联动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集种植加工、休闲旅游、教育科研、文化产业和生产经营为一体的高效型多产业的发展道路。

2经验

2.1创新经营模式

通过实施数字化农场、信息化技术等项目,农庄建立了用现代工业和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用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经营的一套现代农业管理体系,从根本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益。农庄采用“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把千家千户的小生产和大市场对接起来。目前,农庄已与19个生产合作社结对,与周边5000户农民签订了蔬菜、水产订单协议,辐射周边0.66万hm2种植土地和养殖水域。农庄积极发挥示范作用,加快技术推广,提升农民的积极性,增强农庄与农户之间的合作信任度。此外,农庄坚持经营规范化、规模化,所有温室大棚统一管理,实施精准定量栽培,保证农产品的品质规格。

2.2推广应用新技术

农庄自主钻研创新技术,兼收并蓄引进技术,大胆开发项目,以项目启动产业,以产业带动项目,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力,引领现代农业“生态化、精品化、机械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方向,力求走在浙江省同行前列。2006年以来,农庄共承担和参与各类科技项目50多项,通过新品种认证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16项,其中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外观专利9项。农庄在宏观上突破传统高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循环经济主导发展;在微观上突破地域土壤限制,引品种,重研发,创效益。此外农庄坚持举办春季农庄新品种、新科技展示展销会,邀请专业人员来举办讲座,不断转变农民经营理念,总计培训农民1.6万人次。不定期举办毛豆、刀豆标准化生产种植能手和标兵评选活动,推广先进经验。

2.3举办节庆活动

农庄每年举办慈溪市花卉博览会、艺术展、渔食文化节、南瓜节等多项博览和节庆活动,打造文化展示平台。尤其是慈溪市花卉博览会为实现游客与农庄对接、客商与本地花卉市场对接提供了开放平台。通过休闲农业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的结合,全面提升了农庄软实力和品牌价值。

2.4创新经营思路

农庄分3期启动项目建设。初期启动休闲农业经营,中期进行旅游项目的细化和完善,后期进行旅游品位和内涵的提升,有效地避免了建设周期过长造成资金上的压力。其次采用主导产业支撑,休闲产业为辅的战略,若仅以休闲、游乐设施为主,必然造成淡季企业经营效益的下降与维护成本的增加。再次,农庄的文化品牌意识强烈,将旅游产业与文化融合,打文化牌,打造多个文化平台,打响了农庄品牌。

3问题

农庄总体规划布局合理,在功能上满足了游客的心理需求,使功能与景观形式有效地结合,但部分区域人工建设成分过重,如渔人湾整齐划一的湖岸和大观园内人工设施过多的水面,与农庄的田园风格不符。人们从“水泥森林”来到农庄,就是为了体验与城市完全不同的田园乐趣,呼吸清新空气,感受宁静的气氛、淳朴的民风,欣赏生机盎然的花鸟林草,亲自收获枝头的鲜果,品尝新鲜的瓜果蔬菜[6]。再之,农庄内的景观处理和后期维护还有欠缺,几处亭廊的基础部分没有做美化措施,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农庄内的乡野古朴气息。几处卫生设施和景观小品受到损坏但没有及时更换或修缮。

4建议

4.1合理游览路线在进行市场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园区内的游憩资源进行挖掘和创新,要结合特色景观和生态产业项目策划不同类型的旅游路线。例如按照特色,可分为娱乐线、科技线、品果线和养生线4条游览线路,为游客提供具有不同功能的线路,游客也可以根据需要有目的地选择相应的线路进行深度游玩。本文来自于《浙江农业科学》杂志。浙江农业科学杂志简介详见

4.2加强景观营造农庄内生态农业大观园、宾馆会务区和特色文化区的景观效果优良,尤其是在植物的选择和搭配上,不同功能区风格不同,并且考虑到乔灌草的有机结合,在各个区域合理配置,这些成为农庄内有力的补充和点缀。但其他功能区的景观营造相对薄弱,尤其是渔人湾沿湖一带,可在滨水位置和水中种植荷花、睡莲、芦苇等耐湿和水生植物,提高水体的景观性。

4.3改善服务质量农庄内工作人员大多是附近村民或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专业技能相对薄弱,首先要通过系统的学习教育与培训,全面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与技能,以服务能力的增强促进服务质量的提高。其次要增强服务意识,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等活动使工作人员在思想上真正树立以游客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同时健全服务考核机制,将服务能力强弱、质量优劣作为业绩与晋升进步的重要内容,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上一篇:绿色生态范文 下一篇:原生态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