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6 10:05:46

社会学硕士论文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研究生;研究方法;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2-0127-04

科学方法的进步必然带来体育科学的突破,正确地运用体育科学研究方法,将更能有效地提高科研质量,更有效地解决体育科学理论和实践上的问题[1]。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运动领域中各种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包括了几十门已经成熟和接近成熟的学科,和数十门在发育成长的新兴学科[2]。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几乎都是应用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法等定性分析方法,少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且总体水平不高。20世纪90年代以后,问卷调查和数量统计方法得到广泛的应用,其中问卷调查在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应用更多[3]。然而,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信息量与日俱增的21世纪,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在过去5年中全国招收了近千名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研究生和近百名博士研究生[2]。截至2006年,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授予点有8个,占总数的32.0%,硕士学位授予点有65个,占总数的27.3%。因此,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和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探讨是非常必要的,有利于促进学位论文研究方法运用的创新,提高学位论文的质量:

本研究随机抽取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等15所高等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157篇为研究对象,其中硕士论文114篇,博士论文43篇,对论文中具体运用的研究方法进行统计分析,了解新时期研究生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研究方法运用的情况,归纳和总结其特征。

1 研究方法总体运用状况

体育科学中的具体研究方法是指针对某一领域运用的手段和技术。根据其运用的范围又可分为基本研究方法与特殊研究方法,体育科学研究中的基本研究方法有用于收集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等)和分析资料与实事的方法(例如理论分析、统计分析、系统分析等)[4]。根据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中所运用的研究方法频数统计(表1),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频数最高的前5种相同,依次为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其他还包括观察法、实验法等。

根据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可知,文献法被运用频数最多,排在研究方法的首位,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为109次,95.6%的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所有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文献法,这与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性质是分不开的。文献资料法是通过查阅与研究课题有关的期刊、图书、图片等资料,把所收集的各种资料来源进行鉴别、分析整理,运用分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等方法进行逻辑推理,阐明所要研究的问题,以弄清事实的真相,把握事物的相互关系,概括出某种规律性的认识,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或基本思路。文献资料法所具有的这些性质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学科特点是相吻合的,所以在各类研究方法中运用频数也是最高的。

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往往为了了解实际情况进行系统严密的调查,一般可通过座谈、询问、填表、观察统计等方法。在114篇硕士学位论文中运用调查法的频数为95篇,占硕士学位论文总数的83.3%。从表2可见,问卷调查法是学位论文最常用的调查法,有59.6%的硕士学位论文和72.1%的博士学位论文都运用了这一方法,说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实用价值。有42.2%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5.8%的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访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个别访谈、座谈、函询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直接与调查对象的访问谈话来收集其课题所需要的研究材料,并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分析;有36.0%的硕士学位论文和50%以上的博士论文运用专家调查法。在专家调查法中,大部分研究生运用了特尔菲法,专家相互隔离和匿名填答问卷,使专家能充分独立地发表意见,在体育发展战略和体育管理决策的学位论文中较多运用这一方法。同时,部分研究生论文还运用了实地考察、个案分析等调查法。近年来,个案研究受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的重视,通过某种行为或事物单一案例的深入调查,可以探索行为或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特别在研究优秀体育教师、奥运冠军等个体成长过程,可以体现这一方法的价值。可见,调查法受到研究生的青睐,他们可以根据具体研究课题来选择不同类型的调查方法,以保证学位论文的有效完成。

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常用到数理统计方法,尤其在调查问卷法中,对数据的统计分析是必不可少的。调查中发现有67.4%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6.1%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数理统计方法,特别是推断统计的运用,有效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科学性。逻辑法也是体育科学研究工作中常用的一种方法。从某种意义而言,逻辑思维能力是研究工作者科学素养的标志之一,研究生运用逻辑法进行科学研究,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研究对象,有41.7%的博士学位论文和53.5%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这一方法。调查中发现,研究生主要运用了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的逻辑方法。特别是分类法在学位论文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把一些杂乱的技术资料加以整理成各自的系统,从而发现之间的联系,以探索其内部的规律性。

在现代体育科学研究方法运用多样化的趋势下,系统法、实验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也有出现,为高质量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证。还有部分研究生从课题实际出发,运用了软件工程法、预测法、生命周期法、行动研究法、社会测量法和教育人种志方法等形式多样的研究方法,为学位论文的完成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体育科学研究的综合化发展,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的研究方法运用体现多样性,表现为3种、4种或5种科研方法的综合运用。据统计,有97篇硕士学位论文运用3~5种方法,占被调查硕士论文总数的85.09%,最多的硕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但也有12篇硕士学位论文只运用了2种研究方法;有36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4~6种研究方法,占被调查博士论文总数的83.72%,其中还有2篇博士学位论文运用了7种研究方法,由于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创新性,因而在研究方法的使用上明显比硕士学位论文更多样。对研究生学位论文多种方法的组合分

析,发现2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结合为主,3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四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为主,5种方法主要以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为主。总之,研究生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灵活运用,以期达到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运用的特征

(1)根据论文需要综合多种方法。

研究方法的运用必须与研究课题的内容一致,才能达到理想的研究效果。从157篇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分析,大部分论文能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选择适合研究课题的方法,例如学校体育、体育经济、体育管理等研究领域的论文主要以调查法为主,通过问卷调查、访问调查、专家调查等具体调查法,收集了大量论文需要的实证资料;而体育史、体育社会学等领域的论文主要以逻辑分析法为主,通过比较与类比法、抽象与概括法、分析与综合法、归纳与演绎法等具体逻辑方法,探索内部的规律性;特别是近年来,部分研究生的跨专业、跨学科选题,在学位论文中运用了自然科学常用的实验法、观察法等方法。随着科学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的科研方法、手段也在不断更新,使研究生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去分析问题,寻求多视角去解决问题。特别博士学位论文要求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大部分论文采用了4.6种的研究方法,改变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博士学位论文运用较单一的逻辑思辨研究方法对课题进行理论层面探讨的状况,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3~5种研究方法为主,也体现了方法运用的综合化和多样化趋势。总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从运用单一的方法解决问题发展到运用综合的方法描述或解释复杂现象,揭示变量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反映了在研究方法运用上的进步。

(2)以主体研究方法为基础,体现方法学的创新。

根据以上统计结果分析,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硕士学位论文主要以文献资料法、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为主体,其中文献资料法成为必不可少的研究方法,从论文选题、提出假说到验证假说都离不开一定的文献资料,通常贯穿于科研的全过程。从某种意义而言,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过程,就是文献资料的搜集、使用和再创造的过程,研究生学位论文要在情报调研的基础上进行借鉴和创新。另外,调查法、数学法、逻辑法和系统法也是研究生选择的主要研究方法,成为学位论文完成的方法学基础。在当今科学研究不断交叉和综合的趋势中,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不断吸收跨学科的知识,把其他学科的前沿理论、先进的研究方法运用到学位论文中,从方法学上体现学位论文的创新。还有部分博士研究生和硕士研究生从课题的实际出发,运用了在以前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较少使用的软件工程、预测、生命周期、社会测量、教育人种志、层次分析法、内容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社会网络分析、路径分析等研究方法,体现了体育科学研究的新思维,使得学位论文显示出独特的个性。总之,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注重在方法学上的创新,提升学位论文的质量,对于完善体育人文社会学科的方法学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注重定性与定量的结合以提高科学化水平。

近年来,由于科学哲学和科学方法论的发展,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出现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呈现出兼容与统合的趋势[5]。由于体育现象既涉及到广泛的社会领域,又涉及到人文的各个方面,因而体育现象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模糊性,这给数学方法和统计方法的使用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是当代体育科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对研究方法提出的更高要求,重视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的定量研究,能较准确用数量来揭示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较精确地描述研究成果与规律。在统计中发现,大部分学位论文运用了数理统计法对数据资料进行处理,从简单的数据描述到复杂的统计分析,其中包括假设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方差分析、卡方检验、回归分析、聚类分析等推断I生统计方法的运用,有效地将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提高了学位论文的科学性。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基于不同的认识论,因而具有不同的假设和研究范式,它们之间虽有歧异却并不排斥和矛盾,事实上,定量研究回答的是“有多少”的问题,定性研究回答的是“是什么”的问题,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对于体育社会科学具有不同的向度和贡献,两者相结合是提高学位论文科学化水平的有效手段。但是,有些研究生忽略了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偶然性和独特性,有时为了定量而定量,过分依赖统计分析结果,从而得出了相对肤浅的分析和解释。

(4)重视问卷调查方法,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问卷调查法是具有实证性质,采取定量手段、依据客观验证来认识和说明社会现象的调查研究方式,受到社会科学界学者的青睐,特别在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研究者们也比较普遍使用这一方法。根据统计可知,问卷调查方法是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学位论文的主要方法,在体育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在对硕士学位论文运用问卷调查法的统计分析发现具有以下特征:运用问卷调查法的涉及学科有学校体育学、社会体育学、体育经济学、体育管理学、体育心理学、体育社会学等,体现问卷调查法运用的广泛性;在运用问卷调查法论文中,有73.5%的论文经过信度、效度检验,可见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就抽样方式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概率抽样以分层抽样为主,样本选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就样本规模而言,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样本量一半在300个样本以上,其中主要集中在500。1000个样本之间,符合社会科学研究对样本规模的要求;在问卷数据的统计方面,描述性统计运用最多,还运用了多种推断性统计,体现了研究方法的科学性,提高了学位论文的质量。总之,研究生已经认识到问卷调查法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具体运用问卷调查法时,必须深入了解其基本性质,遵循严谨的调查程序,从而有效地利用问卷调查法得出科学的研究结论,提高学位论文的实证价值。

3小结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2篇

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范式中的问题不可避免地会在该学科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展现,越是那些“习惯性”的问题越有可能在较多的学位论文样本中被发现;而某些存在弊端但得到“普遍认可”的写作模式只有通过与其他学科专业的比较才能甄别。鉴于近年来体育人文社会学在方法论和研究旨趣上与社会学趋同,而后者的积累要雄厚得多,所以我们选取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作为分析的参照。这一比较研究的思路在理论上面临的质疑主要有2个方面:1)社会学与体育人文社会学是2个不同层级的学科,按照目前的流行观点,社会学是法学门类下的一级学科,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教育学门类下的体育学的二级学科,两者既然不在同一层次,当然也就没有可比性;2)社会学是一门社会科学,而体育人文社会学涉及了哲学、文学、艺术等诸多非社会科学的领域,两者的性质大不相同,放在一起比较不免有“鸡同鸭配”的味道。我们承认,这2种质疑从学科体系的角度而言是非常有针对性的,但是本文的关键着眼点不是“学科”,而是“专业”,要比较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2个不同硕士研究生专业学位论文的写作范式,从而为提高体育人文社会学乃至体育学硕士学位论文的质量寻求依据。

本文分析的基本单位是硕士学位论文,这些论文的写作范式毫无疑问会受到学科领域划分的限制,但没有理由认为它们也遵循着学科层级化、属地化的主观逻辑。一篇“典型”的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上要符合该学科、专业认可的“模式”,在研究主题上受“学科”的影响更大;而在研究方法上,跨学科的联系和共性凸显已被大量的研究证实。比如,在“学科性质”上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和运动人体科学,在各自的硕士研究生专业的学位论文中运用频数最高的前3种研究方法趋同:体育教育训练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数理统计法;运动人体科学论文是文献法、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民族传统体育学论文是调查法、文献法和逻辑分析法。社会调查方法在所有4个专业中均占据了基础性的地位。本文分析的主要内容正是写作风格、研究方法等,这些内容完全具有跨专业的可比性。另外,比较研究对象的选取首先要服从的是研究主题和实际工作的需要,而非对象自身“标签化”的属性,那些选取了在“学科性质”上看似“不合适”对象的比较研究在学界并非个案,单从中国期刊网检索的结果看,就有成百上千篇。本文从提升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学位论文质量和培养水平的实际工作角度出发,本着“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想法,以学术积累相对雄厚、研究方法较为成熟的社会学作为参照,对社会学和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的硕士学位论文进行抽样分析,以揭示后者中的问题和不足,这种研究设计有较充分的、合理性依据。

资料搜集方法如下:以中国知网“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为资料来源,检索“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2009—2011年的论文,每年的检索结果按照“下载频次”排序,然后搜集下载频次最高的前100篇论文(下载频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篇论文的受关注程度和影响力,下载频次越高的论文写作模式越有可能在学界流传),3年共搜集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再按照相同方法搜集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300篇,共计搜集600篇硕士学位论文。笔者制定了一份包含30个变量的编码表,在经过反复讨论和试用之后开始正式编码,编码后的信息用SPSS19.0统计软件录入和处理。资料搜集、编码、审核和分析的时间是2012年6月15日—10月15日。在搜集论文中,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来自41家培养单位,社会学论文来自52家培养单位。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170篇、副教授的58篇、未标注职称的72篇;社会学论文指导教师为教授的200篇、副教授的61篇、未标注职称的39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37.92次,社会学论文的平均下载频次是358.31次,t检验显示无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论文篇幅比较就人文社会科学类的论文而言,篇幅代表了资料的丰富程度和作者的工作量。一定的篇幅是高质量论文的必要条件。在不考虑装订、排版等细节的情况下,用论文正文(从前言到结尾,不包括摘要、目录、致谢、参考文献以及各种附件)页数代表篇幅大小。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篇幅的平均值是39.72页,而社会学论文是43.56页,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还发现大量用文献述评和重复琐碎的数据图表“填充”篇幅的现象:有些论文不是从主题出发有针对性地与前人研究对话,而是划分几个小专题,将前人文献(通常是摘要)简单地罗列在文献述评当中,这样就会占据大量篇幅;有些论文提供了数据表后,再附上用相同数据绘出的图,又用文字将有关数据叙述一遍,导致重复。“研究结果与分析”部分应当是论文经验研究资料最为集中的地方,但是有不少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该部分在全文中所占篇幅过少。

2.2研究类型比较若按照基础理论和应用对策划分研究类型,则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7篇属于后者,相比之下,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40篇属于后者(P<0.01)。体育人文社会学过于偏重应用对策研究的倾向十分明显。这一点与学界已有研究结果一致。有研究认为,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不仅“现状调查”研究过多、缺乏深度分析,而且证明研究多、反驳性研究少,总结研究多、预测研究少。重应用对策、轻基础理论的问题不仅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常见,在博士学位论文中也不少见,导致“对理论的重视不足”“多学科理论选取无原则”“学科隶属不清”“理论引述不合理”“忽视基本理论假设”“不重视理论概念的界定”“缺乏理论框架”“理论回归不足”“欠缺理论升华能力”等问题。在应用对策研究上的热衷表现了对现实和社会需求的重视,这是值得肯定的;但轻视基础理论研究是不可取的。学位论文研究不同于社会相关部门的课题,后者通常是实用取向的、关注实践操作,而前者必须建立在“学理”的探讨之上,而学理探讨不可能绕开理论“关怀”。200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在规定的学士、硕士、博士3个级别学位的学术水平要求中,“基础理论”都被置于首位,而且随着学位级别的提升,对基础理论掌握的要求也从“较好”提升到“坚实”和“坚实宽广”。如果将学位论文作为考核学位申请者学术水平的主要依据,应用对策研究则很难体现基础理论掌握情况,特别是体育人文社会学中的很多应用对策研究只不过是调查报告而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与应用对策研究的偏好相适应的是论文中对策内容的突出: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41篇有着独立的“对策(或建议)”部分,而社会学论文中只有139篇(P<0.01)。许多所谓的“对策或建议”就是“引起重视、加强管理、搞好宣传教育、提升自觉性”等空话、套话,并未经过深思熟虑,更未进行任何实践探索和检验,甚至与论文中研究结果严重脱节。

2.3论文结构比较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最流行的结构由如下几个“标准”模块构成:1)前言(用来导入研究问题,说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等);2)文献综述(用来述评前人相关研究);3)研究对象与方法(用来介绍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有时被硬性地分成“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2个独立部分);4)研究结果与分析(用来描述研究的主要发现,并进行一定的分析探讨);5)结论(对研究发现进行概括);6)对策与建议(针对研究中发现的问题提出解决的设想和措施,时常和结论并为一个部分);7)声明与致谢(用来向那些对本研究提供帮助的人表示谢意);8)参考文献(有的论文还分成“引用文献”和“参考文献”);9)附件(可能附加一些调查问卷、访谈提纲、访谈记录、数据统计结果和重要文件等)。我们将这种论文结构称为“常规结构”,它明显模仿了自然科学的实验报告等文体,具有格式统一、思路明了等优势;但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思维自由、理论创造和文学造诣,消解了学科的“人文”特性。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295篇是常规结构,社会学论文中则有247篇是常规结构,两者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

2.4研究方法比较人文社会学科的研究方法早已形成复杂的体系。该体系涉及范式(实证范式、诠释范式、批判范式、女性主义范式、后实证主义范式、后现代主义范式、建构主义范式等)、方法论(社会研究过程的逻辑或哲学基础,包括广义、狭义2种,狭义上的方法论与范式对应,如实证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等)、研究方式(指研究采取的具体形式,基本的研究方式包括文献研究、观察研究、调查研究、实验研究4种)、研究方法(包括广义和狭义2种,广义上的研究方法泛指开展研究的方法,狭义上的研究方法特指那些比较系统和成熟的搜集和处理研究资料的思路、手段和技术的总称;分成定性和定量2大类别,定性方法如参与式观察法,定量方法如问卷调查法)、研究技术(解决研究中具体操作问题的技术手段,如抽样技术、编码技术、信度效度检验技术、数据统计分析技术等)。研究方法的运用和表述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专业硕士学位论文中最不规范的地方。在600篇学位论文中“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有近百种,除了常见的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观察法、个案研究法等之外,还出现了“心理测量法”“GIS分析法”“SWOT分析法”“博弈论法”“测试法”“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模糊综合评判法”“二手资料分析法”“共时与历时结合法”“定性与定量结合法”“归纳比较法”“归纳演绎法”“经济数学建模法”“框架分析法”“理论研究法”“录像观察统计法”“描述研究法”“实证分析法”“文献计量法”“系统分析法”“行动研究法”“专家咨询法”“体质测试法”“网络调研法”“编码计算法”“焦点小组法”“结构功能分析法”“多学科分析法”“深描法”“人种志法”等。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作者“声称”使用的研究方法种类要比社会学论文多得多,前者超过了70种,而后者只有30余种。在研究方法上的名目繁多传达了积极和消极2种信息:积极的一面是方法的多样化,研究者可以自由地挑选适合的研究“武器”,从更加丰富的视角开展研究;消极的一面是许多所谓的“研究方法”既不成熟也不规范,甚至是论文作者随心所欲“编创”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数理统计法;5)逻辑分析法。社会学论文作者(声称)使用频率最高的前5位研究方法分别是:1)文献资料法;2)访谈法;3)问卷调查法;4)观察法;5)个案研究法。两者在研究方法的偏好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要特别指出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资料搜集上过度依赖问卷调查,在资料分析上使用所谓的“数理统计法”(实际上多数只是进行简单的频率和百分比统计);而社会学论文较大比例采用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从而有助于深度挖掘和获得“质感”。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以问卷、访谈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所占比重过大,而且常伴随着问卷设计不规范、数据统计过于简单、数据处理不充分、统计方法运用不当等弊病,这样写出的论文往往流于表浅。

2.5研究技术比较鉴于问卷调查法在体育人文社会学和社会学2个学科中均受到高度重视,在此重点探讨与之有关的研究技术。问卷调查法主要适用于搜集人们在态度和行为方面的信息,作为一种重要的量化研究手段,它在问卷设计、检验、发放、回收、编码和分析等各个环节均已形成了成熟的技术规范;然而,在2个学科尤其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问卷调查法成为技术问题最为集中的环节。为了发挥推论总体的效果,问卷应采取概率抽样(如简单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阶段抽样等)的方式,但从内容分析结果看,2个学科的论文在抽样方法上普遍未做详细交待。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无1篇采取概率抽样方法;而社会学论文中有50篇采用此方法(P<0.01)。以非概率抽样方式(如偶遇抽样、判断抽样、定额抽样、滚雪球抽样等)进行问卷调查将使定量资料的推论价值大打折扣,许多统计检验方法也就丧失了用武之地。一些论文声称自己是“随机”发放问卷,但实际上不过是“随遇”甚至是“随意”发放。在问卷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未详细交待问卷发放、回收的细节,如邮寄发放或当面发放,研究者执行调查还是访问员调查。从我们的实际经验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写作过程中极少有人进行入户调查,委托他人(主要是未经过专门培训的熟人)发放问卷的情况极为普遍,这有可能造成严重的失控和失实。在问卷有效回收率的计算上出现了2种截然不同的做法:一种用有效问卷占发放总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另一种则用有效问卷占回收问卷的百分比作为有效回收率。2种做法的分布情况见表2。我们认为有效回收率是一个反映抽样方案执行程度的指标,所以它的计算理应综合预期样本数(发放总问卷)和有效问卷数2方面的信息;而第2种计算方法忽略了预期样本数,因而是不妥当的。设想如下的极端情况:总共发放问卷1000份,只回收了100份,回收问卷全部有效,则有效回收率按第2种计算方法为100%。若只看这一结果会误认为调查非常成功,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调查。从2个学科的比较情况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有更多的论文采用了第2种计算方法。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运用问卷调查时另一个“个性化”的习惯是对问卷进行如同心理学量表一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问卷的信度一般包括内部一致性信度和重测信度2种,尤其重测信度较为常用。问卷效度包括表面效度、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三者都较为常用。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进行了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有126篇,进行了结构效度检验的有127篇;而相比之下,在社会学论文中进行问卷重测信度检验的只有21篇,进行结构效度检验的只有18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的“热情”远大于社会学论文,然而在检验方法上出现了很多纰漏。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进行了重测信度检验并表述如下:随机抽取30名调查对象进行了第2次问卷调查,然后利用SPSS统计软件对2次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出相关系数R=0.8888,可见重测信度较高,能够满足研究需要……。上述表述是难以操作的。首先,在一般情况下,在统计学中R相关系数是指积距相关系数,而它要求参与计算的变量必须是定距以上测量等级,但社会调查问卷中的多数变量都是定类或定序的,有些甚至是字符串型的、开放式答案的,根本就无法直接参与复杂的统计计算。其次,当分析2个定类或定序变量间相关时一般不会使用积距相关系数,2个定类变量的关联程度常用θ、Q、C、V、λ或者τ相关系数衡量;而2个定序变量的关联强度常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Gamma、肯氏τ系数或者d系数来衡量,不同测量等级的变量就需要计算不同的相关系数。很显然,整份问卷不分变量测量等级只计算R相关系数的方法是欠妥的。再次,即便在忽略问卷题目测量等级差异的情况下,也无法直接得出一个唯一相关系数。因为通常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使用的问卷不会少于20道题目,又由于是重测,所以每一道题目都是在前后2次测量结果之间计算相关系数,这样有多少题目就会有多少相关系数(还不包括那些无法进行运算的题目)。许多硕士论文中只提供了唯一的未阐明计算方法的相关系数,这是有“无中生有”之嫌疑的(SPSS并非不能计算出整份问卷的唯一重测系数,但是需要复杂的操作设置,限于篇幅,本文不再赘述)。无独有偶,在问卷结构效度检验上也出现了技术错误。结构效度又称构造效度、建构效度,这一词语由Cronbach和Meehl于1954年首创。所谓结构效度是指测验对于人的假设属性或理论概念测量到的程度。测评结构效度一般要经历如下步骤:1)对所欲测量的属性根据某种理论提出假定的结构;2)根据假定的结构拟定测量工具;3)寻求测量结果与其他评定之间的关系;4)根据测量结果验证假设结构中的各种因素是否成立;5)修改测量,重新实施有关步骤。结构效度的评价依赖于测量结果,而非专家的意见,但是许多硕士学位论文在未进行调查的情况下借助专家意见检验结构效度,这是不恰当的。导致这一技术错误的原因是研究者混淆了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的概念。内容效度是指根据理论基础及实际经验对测试工具是否包括足够的项目而且有恰当的内容分配所作的判断。内容效度研究的目的是要评估测试是否充分代表了所要测试的内容范围,需要建立在大量文献查阅、工作经验以及综合分析、判断的基础上,多由专家委员会进行评议。从我们的内容分析结果看,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25篇采用专家判断对结构效度进行检验,这一数字远高于社会学论文(4篇)(P<0.01)。在定量资料的分析技术上也存在一定不足。在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中,有170篇“声称”使用了“数理统计法”,但是多数论文只进行了简单的单变量描述统计,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只有52篇;在社会学论文中,有一定双变量或多变量分析的有49篇,使用更复杂统计方法的有56篇。相比之下,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在数理统计技术运用上显得过于“简单”。

2.6研究资料比较研究资料的丰富程度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从参考文献数量来看,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并不比社会学论文逊色(前者平均为56.32条,后者平均为55.35条)。从正文中对前人著作的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等来看,前者在文献资料上显得有些“单薄”: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中具有丰富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的只有59篇,而社会学论文是233篇;具有丰富史料的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6篇,而社会学论文是69篇;有22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没有使用现存统计资料,而社会学论文是135篇。在调查资料方面,尽管有212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声称”使用了访谈法,这一数字多于社会学论文的194篇,并且前者还有95篇附上了访谈提纲(与社会学论文不相上下),但是正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只有33篇,有许多论文几乎没有任何访谈资料;而社会学论文中访谈内容丰富的有133篇。绝大多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硕士学位论文(290篇)几乎没有任何观察或田野研究资料,这一数字要高于社会学论文(115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只有在与问卷等有关的定量调查资料上优于社会学论文(前者定量调查资料丰富的为188篇、后者为130篇)。研究资料的相对贫乏毫无疑问会架空研究构思,使各种五花八门的研究方法变得“有名无实”。某些论文作者“声称”使用了某种研究方法却不能提供与之匹配的研究资料,这是一种比不懂该研究方法还要严重的问题。

2.7格式和语言比较与方法、资料和技术上的逊色形成对照的是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格式和语言上存在微弱优势(当然是就本研究抽取的论文而言),在标题、编辑排版、参考文献标注和语言上,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均较社会学有略低的差错率(表3、表4)。如果将格式与结构等综合考量会发现,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论文带有强烈的模仿自然科学的痕迹,比如用“1.1”“1.1.1”等计序,表格中的统计量多用英文符号表示。有时候这种格式上的要求达到刻板的地步,下面列举3例。1)在数据呈现上对“三线表”的“热衷”,这不仅表现在硕士学位论文中,在体育学术期刊里也较明显,不用三线表常常被视为不懂“科研常识”和“科研规范”;然而众所周知,许多社会科学名著并不使用三线表。2)在研究设计和研究过程表述上严格约定成“研究对象与方法”,常常要求“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必须分别陈述,而另一些与此存在密切关系的内容如研究命题陈述、核心概念界定、概念操作化等,因为不宜放入“研究对象与方法”的框架之中而往往被忽视。不仅如此,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研究对象”的表述上还出现了严重的误解,比如一篇以某地区社区体育为主题的论文可能声称“以某某市社区体育开展现状、问题及对策为研究对象”,这显然混淆了“研究对象”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的关系。我们认为,“研究对象”是一个存在争议的概念,但可以肯定地说它并不等同于“研究主题”或“研究内容”,而更贴近于“研究方法所指向的对象”,在人文社会学科中主要是指被研究的人。3)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上几乎全是“客位”立场的,写作者使用“笔者”自称,“我”作为一种基本的“身体在场”被严格地屏蔽掉了,写作者以超然、客观的姿态出现,研究对象变成了纯粹的对象化存在物。论文的叙事方式与研究套路(定量研究、质性研究)存在密切关联,定量研究套路一般采取客位立场,而质性研究套路常采取主位立场。在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中,定量研究套路受到推崇而质性研究套路尚未受到重视,因此,硕士学位论文在叙事方式乃至写作风格上的统一、单调也就在所难免。

2.8主要变量跨年份比较我们选定上述300篇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对各主要变量进行了跨年份(2009、2010、2011年)的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几乎所有变量均未呈现显著性变化,这表明上文发现的各种问题和特征具有相当强烈的稳定性(表5)。另外,我们将来自“211”工程大学的社会学论文与来自体育院校的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进行比较发现,有些变量间的差距呈现拉大的趋势,表明论文质量与培养单位的学术实力有关。3结论1)在篇幅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少于社会学论文;2)在研究类型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几乎全部是应用对策研究,比例远高于社会学论文;3)在论文结构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多地采用了常规结构;4)在研究方法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运用频率较高的有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社会学论文则是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观察法和个案研究法,后者较前者更多地进行了“质性”研究;5)在研究技术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出现了较高比例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构效度检验等方面的技术错误,在统计分析方法上也较为简单;6)在研究资料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中的前人著作引证资料、史料、现存统计资料、访谈资料和观察资料等均不如社会学论文丰富;7)在语言和格式上,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较社会学论文有着略低的差错率。按年份比较分析的结果表明这些问题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由于能力的局限,我们在论文编码和资料分析上难免存在偏差,对某些问题的判断也必定有值得商榷之处,这将在后续研究中加以完善。鉴于这些问题是从较大的样本中归纳出来的,有理由相信它们在体育人文社会学领域不但较普遍,甚至还可能被视为“良好研究”的“样板”。这就涉及一个学科的研究范式问题。大量名目繁多的“研究方法”、漏洞百出的研究技术和相对贫乏的研究资料,说明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的研究范式还未发育成熟。范式是社会理论和经验研究的一个概括的组织框架,它包括基本假设、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好的研究实践和理论的模型,以及发现问题的答案的方法。

一个学科研究范式成熟的标志是出现一批足以奉为经典的研究,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论文中如此高的差错率来看,成熟的范式目前似乎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目标。研究范式的不成熟又与整体学术积累密切相关,除了方法论和反思性研究的薄弱之外,与社会学、人类学等外学科缺乏交流互动也是重要的原因。只学习先进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并不能从根本上提升研究的质量,还必须学习科学研究的精神,确立作为学者的人文关怀、使命认同和伦理风范,而这正是当前需要强化的。最后要声明的是:尽管本文得出了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在很多指标上不如社会学论文的结论,但并不等于否定前者,更没有贬抑广大体育人文社会学工作者研究生培养成效的用意。在我们看来:中国的体育人文社会学具有积极进取、简约务实和灵活包容的优势,而且与社会学等相比,没有“言必称希腊”式的畸形的西方话语崇拜情结;只要能确立文化自觉意识,解决范式不成熟的问题指日可待,只要保持不断自我突破,必定有大放异彩的一天。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会计硕士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2004年我国国务院学位批准人民大学等21个学院开展会计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试点工作,我会计硕士专业硕士学位的设立也表明了会计硕士的发展趋势。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调查可以很好的了解我国硕士教育的当前发展情况,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我国硕士论文的未来发展方向等等。由于其论文主题和论文的研究方法是论文的研究方向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论文的选题对于论文的主题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决定着论文的质量,那么好的论文的选题就要在符合市场的发展的前提下具有创新性,同时还要选择具有真实可靠的研究方法,在保证高质量的研究内容的同时又不失方法的多元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针对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研究主题和研究方法进行调查其硕士论文对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影响,可以了解到过去的发展状况进行,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研究设计

(一)数据来源 会计专业硕士是在2004年设立的,本文以“MPAcc”为学科专业名称,按照中国知网(CNKI)的优秀硕士论文数据库的“主题”进行了查找,年份为2004年到2011年,但本文没有包括2011年得任何关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共查询到了120篇如(图1)。根据统计发现其会计硕士论文在2006年以前虽然会计硕士点已经建立,但由于未有毕业生,那么会计硕士论文也未有发表。但在2007年期间的会计硕士专业论文的发表情况出现突飞猛进的状况,直接上升到58篇,随着一批批会计硕士的不断出现,说明会计硕士论文的发表状况逐渐升温,在2008年的会计硕士论文的数量也很多有50篇。另外,由分布图可以了解到虽然2007年达到最大值,但随着时间推移又有多下降,笔者认为这是由于我国对会计硕士的教育重视度不够高,其高峰的出现也是与我国的经济发展趋势,会计教育水平提升、会计理论知识改革,会计学科研究方向等变化有关。经过统计分析,这些论文都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一致,而其研究数据主要是来自2007年到2010年得120篇会计硕士论文,那么这120篇会计硕士论文即是所要研究的样本。根据统计结果可以了解到这些论文分别来自湖南大学、复旦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本文可以在中国知网上了解的这120篇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信息包括:中文题名、学位授予年度、作者姓名、学位授予单位和发表时间。对这些论文进行了查看后,对其主题、所应用的一些理论、所采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查看过程中我们所用的方法是从摘要和目录中找出所使用的理论和所使用的方法。

( 二 )研究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来制定自己的主题,本文中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统计分析我们可将其研究领域划分为:会计史、会计理论、会计制度、财务会计、管理会计、成本会计、税务会计、审计、财务管理、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和其他。首先,由于现在网络技术发展非常迅猛,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快速发展,会计电算化也通过对计算机技术的运用有了更好的发展,它对会计方面的计算方法、管理手段、报告方式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生对此类论文的偏好也在逐渐升温,论文数量会不断增长,那么就很有必要将此类论文单独作为一类来分析研究。其次,由于近年来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发展,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量也在迅速增加,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作为新型的学科成为我国21世纪的难题,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的研究主要是从衍生金融工具对我国传统的会计理论方面的挑战、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计量、报告等方面进行的研究,将其单独列出来表明了我国现在难题的存在方向,具有重要意义。再次,因为一部分论文所涉及的内容不能很好的体现或者具有交叉混合类别的不能被以上所列类别所包括的我们就将其列为其他。如果我们要向更详尽的了解其主要内容那么就要对其进行详细的划分,如管理会计包括:战略管理、质量管理、控制管理、组织环境等。成本会计又可分为: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考核、成本分析等。税务会计可分为:所得税会计、流转税会计和财产税会计等。

( 三 )研究方法 通常情况下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有实证性研究和规范性研究,但是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的2007年到2010年的有关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详细调查后发现,针对于不一样的主题,为了更好地达到其研究目的,硕士采取了多种研究方法,如问卷调查、实验研究、案例分析、描述性研究等。针对所调查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资料将其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实地考察法、实验法、文献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个案分析研究法、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交叉学科研究法、理论和模型法、描述性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比较分析法、用经济学的相关知识分析行为和现象等等 。其中理论和模型是指通过数学方式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式进行的研究方法,而描述性研究是通过描述文献、历史分析、探讨比较、深入分析、结果总结的规范研究方法。对于利用经济学在会计中的运用的如理论在会计中的应用,交叉学科分析的如会计与财务管理学、会计与金融学的混合论文。实地考察研究和个案分析研究的论文虽不如以上几种方法多,但是其数据可靠真实,结论更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更加独特的研究风格。

二、研究数据分析

( 一 )研究主题数据分析 (1)总体的数据分析。经过对中国知网(CNKI)上的120篇会计硕士论文统计发现其研究主题涉及到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财务会计等领域,经过对其12个领域详细的调查分析后可以看出我国会计硕士论文的增长速度有所下降,由2007年得58篇减少到2010年的3篇,并且呈现逐渐递减的速度,2008年为50篇,2009年一共为9篇,如此说来,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发展趋势不容乐观。其次,我们可以看出其中所占总体比例比较多会计硕士研究主题主要有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和财务管理这几个方面,其中财务会计所占的比重为13.33%,管理会计所占的比重为44.17%,审计所占的比重为9.17%,以及财务管理的比重为14.17%,由此可见这几种研究主题已经占到全部的80.84%,已超过全部的80%,说明我国近四年来会计硕士的研究主题主要围绕着这四个方面进行。再次,根据表1-1我们还得出关于其他的如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等这些研究主题方面涉及的较少,明显不如以上几个方面,所占的比重依次为0.83%、0.83%、5%、3.33%、0.83%和0.83%,所占比重总和仅为20%左右,可以了解我国会计硕士论文关于这几个研究主题研究的较少。另外,在其他一些较少的领域方面,如会计信息披露、BOT项目会计问题研究、企业信用管理等研究主题方面,会计硕士的论文所占比例也很少,只有5%。按年份变化趋势进行总体分析可以如下(图2)所示。通过对该图的详细查看,总体可以看出其中2009年以前管理会计的数目明显比其他的要多很多,其中2007年达到最高峰,其他的会计硕士论文主题明显偏少,还可以看出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理论、会计电算化、金融衍生工具等2007年-2010年逐年变化情况不大,基本保持低篇数不变的状态。说明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在这些方面的热衷度不高,值得注意。而对于财务管理、审计、其他一些方面的研究在2009年之后出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会计硕士专业硕士的研究主题逐步从传统的主题转移到新环境下的主题。并且,可以分析得到其结果与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本市场、金融市场、教育结构的不断完善是密切相关的。

( 二 )研究方法数据分析 由于其研究方法很难获得,但对其论文进行分析后可以推断出所采用的方法。硕士论文对于研究方法的使用不仅仅只是用一种,而一部分是结合着使用的,有的既有个案研究也存在其他规范研究,这可以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其企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是如何在企业中运用的,实证和规范相结合的方法较为普遍,但仍是使用实证的研究方法的硕士论文数量较多,另外,问卷调查的方法也被逐渐运用到会计领域中,这种研究方法的使用使得研究论题更加真实可靠,还有就是采用国别比较方法,使用世界上的各种数据来对不同国家进行企业会计问题分析,这使得一股“country level”热点由此而来 。由上可知,我们不能单纯的就认定谋篇论文使用了哪种研究方法,其研究方法使用程度的不同也是论文不同的一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根据其硕士论文所采用的不同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若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多个,那么我们就归类为混合研究方法,若采用的只有一种研究方法,那么就根据其采用的研究方法进行分类。通过对硕士论文的本文进行了详细的调差研究发现其研究方法多种多样,我们只是挑选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进行了详细的统计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研究方法排在第一的是公开数据的实证研究,一共有39篇采用了这种研究方法,可见这种方法采用的数目相当的多;排在第二位的是描述性研究所占的比例约为25%,总数为21篇。那么排在第三位的就是案例分析法,所占的比例为16%,总数为19篇。而排在后面的则是实验法、比价分析法、理论和模型以及多学科交叉分析法,其所占的比例均较低,在这些论文的调后发现其与多学科的交叉是与财务管理学占主要一大部分,金融学也有一部分。其次是与战略的有关研究,与行为学相结合的研究较少,但是在西方国家的硕士论文研究的方法中其与其他学科尤其是行为学的结合占大多数,这就是我国和西方国家的差距,对于这种方法我们也进行了详细调查。再次,我们对于其进行纵向比较,就是对比年份来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从总体看来各种方法的运用的总数在不断增加在后五年的增长趋势明显加大,公开数据的研究方法的总数有2007年的2篇增加到2010年的19篇,描述性方法有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12篇,个案分析法的硕士论文是由原来的1篇增加到10篇,比较分析法由2007年的1篇增加到2010年的5篇,这四种方法增加的数目非常明显,其余方法也呈递增趋势但增加的数目有限,如理论和建立模型法,说明采用这种方法的数量较少。最后,通过此次调查我们发现其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多样化程度在不断加强,在对其论文内容进行查看后我们也了解到其传统型研究的数量仍很可观,就是运用数据计算来进行实证检验,其数据的大部分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公开数据,尤其是上市公司的一些数据,以沪深两地为主,那么案例研究发也是基于对公开信息的分析的,目前缺少第一手资料的获取。不过,相信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断成熟,硕士论文的研究质量也会不断提高。

三、研究思考与建议

( 一 )研究主题思考 对研究主题方面的思考只要有以下几点:第一、在国外比较重视的研究领域我国涉及的较为狭窄。如在环境会计、政府与非盈利组织会计、预算会计、会计电算化、税务会计、金融衍生工具会计等方面的硕士论文的数目较少,会计电算化的选题只有1篇,税务会计只有3篇,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也只有7篇,可见比重之低。说明其论文选题的范围之小,在这些方面的重视度还不够高,另外,在西方国家对于会计电算化、衍生金融工具会计以及税务会计等方面的重视度远比中国要高很多,这也是我国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选题方面的不足之处,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所在。第二、缺乏理论创新。选其中的部分硕士论文进行了查看,发现其引用的理论不外乎理论、契约理论、交易费用理论、产权理论和有效市场假说理论。缺少对于引用理论的创新。这些理论大都是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而来自其它的一些理论如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理论较少。对此进行了统计结果如(表1)所示。明显可以看出引用的理论来自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的比重远远多于来自心理学、行为学、教育学、社会学的比重。后四种一共才只有4篇,可见我国的理论引用方面非常有限。第三、选题的重复现象较为严重。调查中发现对于风险管理、公司控制的研究较多。而对于会计史、会计制度、会计基础理论研究和会计学科体系研究方面的选题较少。说明我国硕士论文的选题方面确实有着很多缺点,重复现象非常严重。第四、选题上忽略我国制度背景不同等特殊要素。西方国家的市场发展成熟,制度与市场结构比较完善,市场背景也很发达,因此用西方的财务理论来解释我国的财务行为和现象是不太合理的,需要针对我国的不同法律制度、不同文化、不同经济背景、不同教育水平、不同教育模式进行具体研究才能写出优秀的硕士论文,才能整体提高我国硕士论文的水平。第五、研究的问题针对性不强,研究范围不明确,主题不突出 。部分论文对于要研究的主题不能够明确的提出,更不能针对的进行讨论只是围绕着进行杂谈,没有清晰的研究思路,也没有准确可靠的研究方法。对于历史背景,理论基础,现实原因进行详细描述并没有针对论题进行具体研究,浏览完也很难找出其中心论题。这样的硕士论文并不是成功的论文,对我国硕士论文的质量提高起着反作用。

( 二 )研究方法思考 对研究方法方面的思考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研究方法缺乏创新性。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仍围绕着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进行着,其中数据公开的实证研究和描述性研究所占比例仍非常的大。西方发达国家采用的调查法、实验分析法在我国很少使用,研究方法的不同也许最后的研究结论也会出现误差,因此要采用对结论更具有说服力的研究方法是我国应该努力的方向。第二,研究方法多元化程度不高。我国的财务管理学方面硕士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仍然很少,对于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法等一些方法涉及的很少,多元化程度不高,这也是我国的硕士论文需要加强的地方。第三,对理论变量的选取要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进行选取,在针对我国自身的发展情况和国外相结合的情况下,找出最合适的来分析运用。

( 三 )相关建议 (1)扩大研究领域,加强研究内容的多元化。随着市场的不断成熟,研究生的视野也会不断扩大,财务管理的研究者们则不断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引入,各各学科的边界会逐渐减弱,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尤其是注意对一些冷学科的运用结合如行为学、心理学、金融环境学等。但要避免泛泛之谈,不要因为学科间的结合运用研究而模糊了研究主题,使得研究不够深刻,这样反而会起到反作用,影响研究质量。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其交叉学科之间的研究发展趋势会越来越好。(2)增加硕士论文研究的实用性。论文内容要跟随市场发展的步伐,研究主题要不断贴近现实生活,根据经济的发展趋势不断加强其研究主题的现实化,注意与西方国家的结合,吸收西方国家论文研究的优势之处。(3)加强硕士论文的研究方法的多样化,规范化。不仅仅只采用实证研究对于其他的如数学方法、思维方法、探索性研究法、功能分析法、数量研究法、实验也要逐渐的运用进来,加强论文的可靠性真实性,扩大我国论文研究的影响力。(4)加强对本国的学术性研究,提高我国学术界在国际上的地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的不算发展,以及中国资本市场、金融市场、货币市场不断完善,并逐渐与世界接轨,那么其财务活动也会影响着国外,对此我们要加强其针对于我国自身的具体情况,运用自己的理论模型更好地进行财务管理的研究。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是选取中国知网(CNKI)上年份为2007年-2010年的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进行的调查,通过对其会计硕士专业硕士论文的分析来说明硕士论文在我国硕士教育方面起的作用,关系到我国硕士教育事业的未来发展潜力,未来的发展趋势以及今后硕士生的就业、和学术地位的建立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是对其会计硕士论文的论文研究主题和论文研究方法进行了统计调查,在主题方面存在着研究领域缺乏广泛性、缺乏理论创新、重复现象严重、忽略我国自身特点以及针对性不强等缺点;在研究方法方面存在着数据不准确、多元化程度不高、不具有创新性等缺陷,有待深入研究。

*本文系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工商管理类实验教学课程实践研究――ERP教学实例及分析”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存花:《建立科学会计规范体系应解决的几个问题》,《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

[2]张俊瑞、李婉丽、王小容:《中美会计学博士论文选题的比较研究》,《会计论坛》2003年第2期。

[3]何雪飞:《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在我国运用的思考》,《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年第11期。

[4]李志伟:《构建会计理论研究方法体系》,《地质技术经济管理》2004年第8期。

[5]曲晓辉:《美国专业会计硕士教育情况及启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3年第1期。

[6]孙晓峰:《自主创新财政支持的理论基础与政策选择》,《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口号;意义;选题禁忌;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选题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4-0033-04

1 论文选题:从“运用之妙”回归“兵法之常”

《宋史・岳飞传》有名旬:“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中后八字,即“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为今人大为推崇。“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与法伊尔阿本德《反对方法――无政府主义知识论纲要》内在精神颇为契合,该书开篇首句即:“无论考察历史插曲,还是抽象地分析思想和行动之间的关系,都表明了这一点:唯一不禁止进步的原则便是怎么都行。”张之沧教授更以法伊尔阿本德“怎么都行”的精神,写出“体育竞技中‘怎么都行’的方法论”一文,认为:“‘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对于指导体育竞技十分有用。它既可以给体育竞技带来一种发散式思维、批判性态度和不断超越的境界,反对一切形式主义和教条,拒斥一切永恒和绝对,也可以在体育竞技的战略战术与理论实战的创新上,敦促人们创立新的、生动活泼的思维方式和方法,以启迪人的头脑,开发人的智慧,挖掘人的潜能,锻炼人的应变和实战能力,提升体育竞技水平。”

无论是岳飞“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还是法伊尔阿本德“怎么都行”,以及张之沧“体育竞技中‘怎么都行’的方法论”,其中智慧高远,自不待言。但就论文选题而言,上述智慧过于“高远”,初学者若好“高”骛“远”,往往“画虎不成反类犬”。其实,在看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时,我们不可忘记之前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在看到法伊尔阿本德“怎么都行”时,我们不可忘记西方思想中一以贯之的、以“科学一逻辑”为代表的理性主义传统;在看到张之沧“体育竞技中‘怎么都行’的方法论”时,我们不可忘记茅鹏先生数十年如一日、发展出以“一元训练理论”为代表的训练学基本理论。后者是常态,是规范,是基础;前者的成果只有在后者的枝干上,才能有创新超越的可能。

选题是论文写作之首要步骤,西谚有“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之说:选题适当,则事半功倍,一马平川;选题不当,则事倍功半,阻碍连连。论文选题时,不可忘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前的“阵而后战,兵法之常”。若不知“兵法之常”之“常”,而欲知“运用之妙”之“妙”,其难度可想而知。同样,在才气纵横、挥洒自如的“怎么都行”之前,必须经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规范训练。

2 体育论文选题研究:综述与问题

2014年5月23日在中国知网以篇名搜索“论文选题”,得文献1017种,涉及41个学科。按“学科”分组,前5位学科为:“医学教育与医学边缘学科”,文献数为378种;“高等教育”,261种;“体育”,53种;“中国语言文字”,39种;“出版”,32种。其中,“体育”以53种排名第三。而按“发表年度”分组,发现最早的研究成果发表于1982年,而该年度只有1篇研究成果,即由朱维仁所作、刊于《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与本科生谈论文选题》。因此,无论从论文数量还是发表年度,均显示体育学科较为重视论文选题研究。

分析“体育”53种“论文选题”主题文献,发现其中两篇并非学术论文,一为“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选题指南”,载《体育学刊》2004年第2期;一为“2011年本文作者‘体育教案’与‘课堂教学’系列论文选题预告”,载《体育教学》2011年第8期,故“论文选题”研究论文为51篇。在这51篇论文中,有期刊论文39篇,硕士学位论文11篇,会议论文1篇。在39篇期刊论文中,除冯晓露“体育人文社会学硕士学位论文选题特征分析――以北京体育大学2007-2010届258篇硕士学位论文为例”,张瑞华等人的“我国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学位论文选题述评”篇外,其余37篇论文主题均与“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选题”无关,而集中于对“健美操”、“田径”、“游泳”、“篮球”等专项论文选题的研究。硕士论文共11篇,年度集中于2008年至2013年,其中有8篇研究对象为体育教育训练学论文,尤其是球类专项论文,其中研究“排球”论文选题的硕士论文3篇,“篮球”、“足球”、“网球”、“田径”及“体育教育训练学总论”各1篇,其余3篇为孙学“‘十一五’期间我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内容分析”,黄寿军“安徽5所新升本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近4届本科生毕业论文选题分布及成文评鉴”,景仙“体育管理类硕士学位论文选题分析”。其中,仅最后一篇主题属于“体育人文社会学论文选题”。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5篇

角度出发,结合理论知识与研究结论,运用文献资料、案例分析等方法,研究发现硕士这一群体研究高校五人

制足球的科研现状及体育科研方法的实际应用中存在发文数量少、选题缺乏创新及研究方法单一等问题,本文

立足扬弃、不落窠臼,提出了加强科研工作、拓宽研究领域、强化方法的学习等建议,以期为撰写高校五人制

足球方向的硕士论文提供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中国知网;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科研方法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808(2012)06-0094-04

五人制足球运动是一项健康、富有朝气、充满激

情的运动,其趣味性强且易开展,在我国高校发展五

人制足球运动既能使体育课增强趣味性,培养学生长

期参与足球运动的良好习惯,又能推动我国高校足球

运动的发展,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对提高我国五人制

足球水平、推动中国足球运动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

意义和作用。通过分析近几年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学

位论文的广度、深度和发展趋势。旨在归纳出高校五

人制足球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对课题选择、研究方

法的运用和研究内容等方面的问题和不足,并提出解

决的方法和建议,既是为今后的硕士论文撰写提供经

验借鉴,也期望能推动足球科研的持续健康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为检索数据源,对2008-2011

年间发表的以高校五人制足球为研究内容的优秀硕士

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为研究对象,研究内

容为相关论文的选题、研究方法等的特征,以及各方

面因素对学位论文质量的影响情况。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教育学、社会学等著作中关于体育科

研的理论研究以及国际互联网上关于体育科研的信息。

1.2.2 案例分析方法以“高校五人制足球”为关键词,

对CNKI进行检索,出版年限定在2008-2011年,检

索出4年的优秀硕士学位论文为6篇。本文主要研究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近几年对高校五人制足球研究方

法的运用。如选题的属性、分布、创新性等进行统计、

分析;论文研究方法的种类、调查法法、问卷调查、

文献研究方法等的运用。

2 结果与分析

2.1 2008-2011年间有关高校五人制足球的硕士论文

概况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

论文的数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研究生教育培养的

情况。受查阅文献条件限制,本文只能从期刊网上查

阅文献,因此遗漏未被期刊网收录的合乎研究对象要

求的文章,在所难免。在期刊网收录的学位论文中,

本文查找出2008-2011年间,能明确作者身份为体

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论文6篇,逐年分布

数量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期刊网收录的硕士研究生学位

论文2008、2009两年每年仅1篇,其余2年数量稍多

也只有每年2篇,虽大致呈递增趋势,但与同期足球

专业其他方向硕士学位论文数量相差甚远。

高校五人制足球深受在校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

参与人数日渐增多,技、战术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和提高,

各地的高校五人制足球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它正在以

其强大的生命力向国人展示着它的光明前景,近年来

足球研究生队伍也在不断扩大,但有关高校五人制足

球的研究却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发文数量如此之少,

这样一种发展的势头着实令人堪忧。为更好地服务

于足球运动,建议进一步加强对高校五人制足球重要

性的认识,加大在此研究领域的科研力度。

2.2 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的题名拟定

论文题名是作者对自己文章再认识的结果,是对

论文主旨和内容提炼的结晶。论文题名的制定不可带

有随意性。国家标准《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

术论文的编写格式》的题名项规定:“题名是以最恰当、

最简明的词语反映报告、论文中最重要的特定内容的

逻辑组合。”好的题名,便于文献的存储、检索和信

息交流。

文中分析的硕士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五人制

足球在高校的开展情况,其中4篇为高校五人制足球

在某省/市高校的开展现状及对策研究;1篇为高校五

人制足球联赛在我国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1篇为分

析五人制足球的技战术及其在我国高校的开展现状与

对策。

论文题目主要是“××地区高校五人制足球运动

的开展状况及对策研究”,选题比较集中,区别仅仅

在调查对象的不同。集中的选题方向上出现了较多相

似的题名,在研究内容、方法、观点上缺乏创新性就

在所难免。

2.3 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的课题选择

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中,对现状的研究与其他类

型的研究相比,操作较简便,对理论基础要求相对较低,

且有较为固定的写作和分析模式,因此是许多硕士研

究生毕业论文选题时优先考虑的对象。但由于受对

现状研究论文目的任务的限制,其研究一般缺乏理论

创新与研究深度。

本文的评述对象也都未能跳出常规不落窠臼,4篇

是高校五人制足球在某地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只

有2篇涉及到技战术及联赛开展。掌握研究对象的现

状是开展科研活动的基础,在对不了解研究对象的一

般情况时,对其现状的调查,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一

般性描述是必要的,但在前人已经对对象现状做了大

量研究,此时还选择有关“现状调查”为研究课题,

只是改变研究的时间、地点或对象,研究内容、方法

上大同小异,所得出的结论也无太大差别,研究缺乏

创新性。

2.4 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研究对象的分布

6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集中于足球选项课、学校

足球队、高校足球教练、业余比赛、专家以及五人制

足球运动设备这几方面。总体来说,与体育教育有关

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多,与竞技体育,特别是职业足球

相关的对象较少。结合研究对象分布的数据,可知高

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高校足球

队、相关专家的态度及意见、业余比赛、足球选项课

及场馆设施等内容。如下表:

研究对象的分布情况在一定层面反映出当前我国

体育教育训练学硕士研究生科研工作重学校性、轻社

会性的特点。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科

研条件有限,经费较少,很少有机会能直接接触社会

中体育的方方面面进行研究。同时从另一个方面也反

映了学生参与导师课题的积极性不高,没有真正走出

学校,去研究学校以外的与体育相关的课题。

2.5 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研究方法的应用

研究方法并非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

和数理统计法等独立研究方法的简单集合,而是以特

定的哲学思想和方法论为指导,以多样的研究技术为

支持的方法体系。目前各个高校的硕士学位论文评

价体系中,“研究方法”指标是其重要内容之一。其

评价要素内容包括研究技术路线、实验设计正确,采

用研究手段先进,思路清晰,研究方法科学、严谨。

体育科研中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往往决定了研

究结果的可靠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科学研究的

水平。

有关高校五人制足球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中使

用最多的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和逻辑法,所有论文

均采用;其次是问卷调查法、实地调查法、数理统计

法、专家访谈法;而访问调查法、个案研究、比较法、

实验及系统法等研究方法在高校五人制足球科研中运

用较少。研究方法运用统计如表3。

6篇论文中有两篇论文把同属于调查法的问卷调查

法、访谈法、特尔斐法放在一起表述,可以看出作者

对论文研究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有一定的基础经验,写

作规范的态度更为严谨;但也有论文在访问调查中没

有附上访问提纲,缺乏可靠的数据支撑会让评阅者和

答辩委员很难找到文中访问的论证资料;还有部分

问卷内容设计的针对性、有效性尚不尽人意;论文对

研究方法的表述都过于简单,只有寥寥几行说明用了

什么方法,而没有论述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另有3

篇论文对调查问卷的效度和信度检验也不够科学、严

谨,且过于依赖问卷数据,没有深入实践调查,出现

了“大规模、大样本,重描述、轻分析”的现象;对

发放问卷的对象再抽样上工作不足,接受调查的专家

选择上还缺乏严格遴选。任何重大科学理论的诞生都

依赖于一定的研究方法。科学规范的运用研究方法是

长期系统科研训练的结果,是科研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高等学校的研究生教学中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注

重传授方法,不仅要授人以鱼,更要授人以渔,这是

提高研究生教学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根本。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2008-2011年体育教育训练学足球专业硕士

论文中,对高校五人制足球的研究较少,且无开发性

研究,较同期足球专业其他方向硕士论文发文数量比

例失衡。

(2)本文分析的6篇硕士论文的题目中对高校五

人制足球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方面占大多数,区别仅

仅仅是研究对象不同。6篇论文的题名均缺乏创新性。

(3)受课题类型的难易程度影响,选题大都集中

于对现状及发展的研究,足球联赛及技战术等方面的

研究较少,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的研究缺乏理论

创新与研究深度。

(4)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对象分

布比较广泛,但存在明显的不平衡性,与体育教育有

关的研究对象数量较多,与竞技体育,特别是职

业足球相关的对象较少。

(5)高校五人制足球硕士论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

法相对集中,常用的有文献资料法、逻辑法,而观察法、

实验及系统法等则较少使用。引用文献中外文和核心

期刊文献比例较少。

3.2 建议

(1)利用高等院校的科研优势,吸收跨专业人才

并与当地专业队以及科研机构挂钩。加强高校五人制

足球科研工作的发展,督促相关科研论文成果的发表。

(2)拓宽对高校五人制足球的研究领域。加强学

术交流与研究性教学,适当增加跨学科、跨专业课程,

结合时代主题进行更有价值的选题及科学研究。

(3)强化足球专业研究生对科研方法的学习和掌

握。注重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学习,积极参与科研活动,

提高方法运用水平,培养体育科研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国征,李松.对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运动的

思考[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27(1):

104-106.

[2]高玉英.影响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硕士学

位论文质量因素的调查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

报,2008(5):440-443.

[3]黄汉升.体育科学研究的方法学探索[J].体育科

学,2009,29(9):3-17.

[4]陈卓儒,刘成,郭观池.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

论文若干问题的探讨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4,25(2):57-59.

[5]韩进,邹波.浅析高校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J].科技信息,2007,(6):22-23.

[6]张瑞华,朱晗,张哲.对我国体育教育训练学

专业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的分析[J].北京体育大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引用 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 实证类英语硕博论文 对比研究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上世纪70年代,国外专家对文献引用特征的研究开始逐渐发展起来,学术研究写作中能够准确恰当的引用是学术研究成功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许多专家为了揭示学术论文中的引用特征,从多个不同角度对引用的特征进行了研究。这其中涉及不同的学科,如应用语言学、社会学等。

在应用语言学领域,Swales首次对论文中的引用进行分类,从引用的文本形式上将其划分为非融入式和融入式, 前者是指引用的作者信息,包括作者的名字、年代、具体页码都置于所引用句子的外部;而后者置于句子内部是完整句子的有效构成部分。在融入式上,Thompson又细分为三类:动词支配类、作者名词类和非引用类。动词类是指句子中的引用信息由动词来引出;作者名词类是指引用的作者信息以名词或名词成分的形式出现。

引用功能策略划分上,主要有国外Thompson、Petric、Mansourizadeh & Ahmad以及国内的徐P。Thompson把融入式的引用功能分为:溯源、识别、根源、参考和例证。在此基础上,Petric鉴别出九种引用功能:归属、例证、参考、应用、评价、建立链接、比较和其他。这种划分具有一些瑕疵,某些功能之间存在着功能重合部分,比如建立链接功能与其他功能是有重合的。在综合了Thompson和Petric的引用理论上,Mansourizadeh & Ahmad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引用功能――支持。其实支持功能和建立连接功能一样都是属于宏观意义上的,与其他的引用功能存在重合处,不应该与其他功能划为同一平行位置。

基于国外理论不足及对国际实证类语言学期刊论文分析的基础上,徐P重新梳理修订了一个新的引用理论。该引用理论具有以下特点:一是继承了前人优秀的划分成果;二是适合英语实证类学术论文;三是在引用功能方面,将其划为宏观上的引用功能和微观上的引用策略,避免了以前出现的功能之间重合的问题;四是与以前不同,将一些小的引用策略合并为一个策略,因为在分析文本中时常发现被合并的小策略常常是难以切分开的。

表1:引用理论分析理论框架(源自徐P)

目前,对学术论文中引用特征的研究偏少,而学术论文中结果与讨论部分的引用对于学生而言又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因为这部分往往需要牵扯到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别人成果建立联系。 因此,本研究将以徐P的引用分析理论为框架,将国内学生的实证类学术论文与国际著名期刊论文在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引用情况对比研究,分析学生论文在分析讨论部分与期刊论文存在怎样的差异,并探讨其潜在原因。

2研究问题和方法

国外期刊实证类论文的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在引用的文本形式和策略上具有怎样的特点?硕博论文与其相比存在怎样差异?

研究所选语料是国内知网上近年来实证类英语专业硕博论文各20篇,参考语料是应用语言学国际核心期上随机挑选的近年来的20篇实证类论文。对论文中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的引用分别标注并进行统计,依照前人做法统计时对于一个括号内的引用(无论有几个)都计为一处,之后采用定量数据比较和定性文本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引用的文本表现形式

表2:引用的文本形式在期刊、硕士和博士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中的分布

在表2中可以发现,期刊论文中引用形式以非融入式为主,其次为作者名词支配类和动词支配类。这与Mansourizadeh & Ahmad的研究发现一致,因为非融入式更多强调所引用的信息本身,而非被引用的作者,这会让学术论文更具有客观性和学术性。

与期刊论文相比,硕士论文在引用文本形式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体现两方面:(1)本该使用最多的非融入式在硕士论文中却是使用最少;(2)动词支配类形式使用过多。非融入式的不足会影响学术论文的客观性和权威性,另外硕士生使用的名词支配类较少可能是因为缺乏将引用文本的原信息名词化为自己语言的能力,而动词支配则是较为简单的引用形式,所以易被学生多用。在博士论文中,非融入式、作者名词支配类和动词支配类的使用比例与期刊论文相比比较相似,使用最高的是非融入式,最低的是动词支配类。这可能是因为博士生在学术素养和语言能力上要比硕士生普遍较好有关。

从上面的比较,可以发现在论文的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中,在引用文本形式上,硕士生存在较大差异,而博士生表现的很好,与期刊论文的专家很相近。

3.2 引用策略

表3:引用策略在期刊、硕士和博士论文结果与分析讨论部分中的分布

期刊论文中,比例最高的是关联比较和独立归属,其次为采纳引用、参考例证,最后为综合归纳和溯本求源。Betty Samraj和朱琼的研究中也都发现期刊论文中使用比例高的是关联比较,而且还强调这一引用策略在分析讨论部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来看,使用比例最高则是独立归属并不是关联比较。据前人的研究发现,独立归属是学生学术写作中较常使用的一种引用策略,原因可能是这种策略比较简单,不涉及到与其它研究的比较、综合分析和解释,才会被多用;还有可能是学生对于各种引用策略使用的意义和作用还不是很清楚而且学生亲自学术写作的机会和经验都不是很多。除了关联比较使用的比例较低,在采纳引用、参考例证和综合归纳上,硕士论文以及博士论文也都是使用比例较低。另外,博士论文中,突显的问题就是溯本求源策略使用比例过高(18.8%)远大于期刊论文中的比例。原因可能是在学术写作中,博士生本身比较深厚的学术素养让他们更宁愿选择溯本求源策略,这样会显得学术写作的客观性。但是,过多的使用可能会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却显得学术写作完全没有了作者自己的身影。

4结语

研究发现与英语实证类期刊论文相比,国内英语硕博论文在引用文本形式和策略上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博士论文总体要好于硕士论文。硕士在文本形式和策略的使用比例上均存在着较大差距。博士论文在文本形式与期刊论文相比具有一定的的相似性,在引用策略上与期刊论文相比,和硕士论文一样具有很相似的差异性。论文结果与讨论部分中的引用,是常容易忽视也是较困难的,希望学生可以认识到引用使用的不足,强化学术写作中引用能力的培养,写出学术含量高语言论证强的好文章。

参考文献

[1] Samraj, B. Function and function of citations in discussion sections of master’s theses and researches articl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3, (12): 299-310.

[2] Mansourizadeh, K. & U. K. Ahmad. Citation practices among non-native expert and novice scientific writers [J].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11, (2): 79-88.

[3] Petric, B. Rhetorical functions of citations in high- and low-rated master’s theses. Journal of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2007,(6):238-253.

[4] Swales, J. Citation analysi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Applied Linguistics, 1986, 7(1), pp. 39-55.

[5] Thompson, P., & Tribble, C. Looking at citations: Using corpora in English for academic purposes.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chnology, 2001, 5(3): 91-105.

[6] 徐P.实证类英语学术研究话语中的引用特征[J].外国语,2012,35(6).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7篇

第一节 写作八个步骤

严格地说,提笔写(或在电脑上打字)之前的许多步骤都属于论文写作的必要环节,一定程度上比实际动手写重要得多。许多过来的人都有体会,完成一篇较大的论文,准备过程时非常重要,一旦真正准备好了,动手写作的时间不过数天到数周。

第一步,确定论文的选题。

选题是否得当,对于论文的成功,影响很大,甚至可以说,一个好的选题等于成功了一半。虽然选任何本专业范围内的题目都能够写出东西来,但是一定考虑是否可以做到有新观点、新发现、新角度、新研究方法、新材料等。注意不要题目选的过大,无法在这个相对狭小的范围内展开。根据许多硕士论文的选题经验,这一级论文的选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本专业的研究空白、发生争议的热点话题(自己的观点感到较为充分)、对比性的话题、从其他专业角度研究本专业的话题(这是一种选题的学科交叉或边际效应)、有新的插入角度的老话题、刚刚冒出来的本专业的新问题等。

第二步,围绕已经确定的论文选题,收集(或者叫“文献检索”)并细读相关的研究资料与理论依据。这一步的工作是较为艰苦的,查找资料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可能很大。这一步是非常必要的,如果没有这一步,你的论文内容很可能完全或在很大程度上重复了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等于白做;查找的过程,也是启发思路、产生观点火花的过程,不走这一步,等于掐掉了自己新观点、新视角、新材料的来源。这也是为下一步做观点、角度、材料上的准备。

第三步,提出你自己关于选题的理论假设,或要研究的具体问题与核心问题。选题是指准备写的论文的大体方向和范围,真要动手写作,就会遇到两类具体的问题。第一类属于观点方面的:我的具体观点是什么?你可以设想出一个或几个观点,但它们仅仅是一种假设,通过许多证据、材料,通过严密的论证和适当的论证框架结构,证明你的假设是成立的,这才能形成论文的主体。第二类属于实用方面的:我要具体论证什么问题?你可以提出许多原因、各种环境条件的影响,它们是不是与所论证的问题相关,相关到什么程度,这需要通过科学的调查数据和(实证)分析。

不论哪一种情况,这涉及论文的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一定要明确,并且贯穿论文的始终。由于硕士论文字数相对长,常见的问题之一,在于作者把握不住全文,写着写着,无形中脱离了自己原来确定的假设或具体问题,说了许多无关中心思想或论证主题的内容,最后得到“脱离主题”的结果。

第四步,决定采用哪些研究方法。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大体可以归为两大范畴,思辨研究和实证研究,后者又可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具体的研究方法。人们为探究社会事实或社会现象,而采用不同的研究取向,不同的研究取向又有不同的研究方法,不同的研究假设、收集资料的方式和对结果的判断标准。但是各种研究方法在现在的论文写作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呈现相容和内在的连接。一般地说,根据自己的选题和讨论的具体问题,可以以一种研究方法为主,辅以其他的方法。同时也需要一些历史的、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思辨研究方法。

在文科硕士论文中,作者直接为论文进行的定量分析,规模一般较小,适应的范围也是有限的,较多地采用别人而不是自己直接的调查结果。这是由于论文的研究经费有限、作者个人进行社会调查的能力有限等原因造成的。以逻辑分析为主的论文,适当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数据,有时会给文章增添一些分量。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需要,而不要为了显示研究方法的多样而有意去做。例如一个很宏观的话题本来适于思辨研究,硬要加进一项微观的量化调查结果证明什么,反而会弄巧成拙。这是现在写好论文要把握的一个具体问题。

第五步,设计论文的框架结构。一般文章的写作也需要有这一步,但对硕士论文来说,更为必要,其要求也更细一些。一般情况下,一篇硕士论文要有绪章、入题的第一章、主体章节,以及结束语。章节的设置在写前要有个大体的布局逻辑,使之结构合理;章和章之间有一种逻辑上衔接关系,防止盲目写下去,淹没主题,不知所云。这一步很少有一次完成的,往往会根据收集材料的情况、调查访问中遇到的新情况,经常变动。但是就像建筑师在盖房子前必须有图纸一样,到了写硕士论文这个层次上,大体的文章框架不能仅仅存于脑子中,一般要形成文字,相对细致一些,具体到“节”更好(但“节”的层次开始时不要固定化),便于写作时心中有数。

到了设计论文框架这一步,因为有了文字化的章节设计,除了请导师指导外,这是在正式动笔写前较广泛地征求其他专家意见的一个好机会。通过设计论文框架,可以大体看出文章的价值或存在的问题。

第六步,对已经取得的文献资料、调查材料和各种论据进行分析、归类,分别充实到各章节中,再进行解释、论证。这实际就是论文写作本身,所以这样描述,意在让作者理解论文写作的过程。各种材料和论据,不是天生就可以证明论点或说明具体问题的,需要通过作者对材料的组织和论证(引用、修改、增减),才能使其变得富有生命力,极其自然、自成一体,有力地为自己所论的题目服务。

在这一步,有时需要温习一下学过的基础专业知识(例如社会调查统计的知识),用严谨的数据组织方式,紧紧围绕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具体问题,调动自己所学的各种知识,通过正论(这是主要的)、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手法,论证观点或问题,得出结论,完成论文。

论证中肯定会出现种种材料使用或缺乏的问题、逻辑推理的问题、论据与论题不相配的问题等等,需要停下来再找资料或材料或拜访专家,充实或削减原来论文框架中的内容,必要时对框架结构进行局部调整。这种情形是正常的、经常发生的。还对时间要作出安排,如果时间安排不当,就可能来不及调整论文结构与内容。

第七步,必要时重新估量选题,修正论证对象的范围。这是与第六步同时出现的另一种情形,即通过较为广泛地征求意见和本人的思考,感到原来的选题对自己不适当,或难以完成,那么就要及时调整论文写作的计划,改变选题或调整选题。由于前面已经对本专业的学术研究有过较多的思考和文献检索,即使改变选题,花费的时间一般也不会很多。

选题不当、难以完成的另一种情况不在于选题本身,而在于选题论证的范围过大。解决这个问题并不难,把论证对象的范围缩小就是了,这时作者一定要舍得“割爱”,割舍那些用不上的材料。硕士论文写作中,论证对象范围过小的情况很少见,因为二三万字的论文,但也要注意选题范围太小的问题。

第八步,对论文从技术上进行规范化的检查和调整。章节设计的技术问题(含目录)、文中的引证标示、注释及编号、文后的参考文献编排,以及不属于论文本身的内容提要(包括英文提要)、关键词等等,都要按照规范化的要求进行检查和调整。这些虽然属于技术性问题,但也反映出作者的治学态度。特别是引证,凡是使用了别人观点的地方,都必须注明材料来源,不能含糊不清,更不能将别人的研究成果变成自己的。标明的材料来源也要十分清楚,论著名称、作者或编者、出版社或发表的刊物名称、出版或发表时间等等,一应具全。有时,一篇较有水平的论文,答辩时提出批评的主要问题是引证的不规范,由于这个原因使论文的评价低一档,这很不值得。

第二节 论文的选题

一个适当的选题等于论文成功了一半。

经过改革开放以后20多年科学研究者的不断努力,加上研究生的招收数量大幅度提高。这样就使各学科的研究领域或论题越来越丰富,空白研究越来越少,而新问题的研究又有一定难度,于是现在文科研究生如何选择好论证的题目,凸现为一个新问题。因此,需要重点谈谈硕士论文的选题问题。

关于选题,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考虑:

一,选题的大小

选题大而不当,这是硕士论文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动手搜集资料之前,首先要考虑自己的选题是否过大。例如“谈谈××学理论的若干基本问题”,在这样的选题下,当然什么都可以谈到,但这只适合某个具体学科的领导人做总结报告时采用。若具体一些,例如“论传媒受众的心理”,似乎好点,但在这样的选题下必须谈几十个大小问题才可能做到论证全面、深入,适宜写成一本学术论著而不是一篇论文。普通的论文容纳不下这么多的不同层次的问题。

对于硕士论文来说,选题之下,以只能分出第二个层次为宜。若选题之下能够再分出第三个第四个,甚至更多的层次,就不大好把握,难以将论证深入下去。

如果把刚才的“论传媒受众的心理”题目,缩小为“试论读者阅读消息时的选择性理解”,显然后者比前者的论证范围小多了。第一,它从广泛的传媒受众缩小到报纸这单一传媒的读者;第二,又从泛泛的一般心理具体到接受心理;第三,再缩小,只涉及接受新闻体裁中的一种----消息时的接受心理状态;第四,又将选题进一步缩小到只研究读者接受时的一种心理表现----选择性理解。选题小了,才可能对问题探讨得更深入。当然,如果作者既有较多的材料,又有较强的论证能力,可以将选题定在刚才说的第三个层次,甚至第二个层次上。

掌握多少材料和估量自己的驾驭能力,确实是选题时必须考虑的问题。常有这样的情形,自己对某个选题特别感兴趣,下定决心要写,但是材料很少,并且估计短时间内难以搜集到更多的材料,在这种情况下,还是换一个选题为好。材料是论文的基础,基础打不磁实,仅凭兴趣,是写不出成功的论文的。例如一位作者作出“中国的新闻传播带有道德色彩而西方的新闻传播带有机械性”的理论假设,但是他除了对当前的中国大众媒介有所了解外,对中国解放前一百多年,以及解放后和改革开放前二十多年的大众媒介,几乎没有接触过,对于国外传媒的接触非常有限,这个假设虽然有新意,但是可供论证的论据寥寥,这样的假设就难以成立。

还有一种相反的情况,这就是材料太多,作者的研究经验有限,难以驾驭,而且论文的篇幅也有限,这种情况下,最好坚决将选题范围缩小。

二,选题的价值

学术研究要追求某种价值,这包括学术价值和社会价值两个方面。因此,如果说选题大小尚属于个人把握的技术问题,那么论文的学术价值,是更重要的取得成功的前提之一。为了保证选题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首先在确定选题之前,对准备选择的题目现有的研究状况进行价值评估,如果自己继续这个题目的研究,是否有价值,这可以从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两方面衡量。

如果某方面的选题,其学术方面总体上可能会有一定的价值,那么还要掂量一下自己掌握的材料和提出的假设是否足以产生新的学术价值。如果属于引进、介绍国外研究的新成果,在国内是有一定学术价值的,但要估量一下自己的理解、概括的能力,以及翻译水平、普及能力和可能产生的社会效果。

社会价值,即有些选题在学术上看起来没有多大的价值,但是通过其科学的论证,可以使社会较直接地受益,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这样的论文,应当与具有学术价值、但不一定直接对社会产生影响的论文,其价值评估给予同等看待。当然,这类论文同样要求学术规范,只是衡量的价值标准有所差异。

选题的价值评估,在选题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多听取本学科专家的意见,以及一些相关的社会人士的意见。有时到了论文答辩的时候,作者还说不出自己论文到底有什么价值,这是很糟糕的事情,会严重影响对论文的评价。

第三节 文献检索

必须经历的论文写作的准备阶段

许多人文-社科研究者都有这样的经验:为了完成某一个研究选题,搜集资料、阅读堆成

小山般的论著、做笔记、找人访谈、搞抽样调查和统计分析等等工作所耗费的时间,少则数月,多则数年。这些工作做得越充分,写作的时间就越短,并且会感到十分顺手。像硕士论文这样规模的论文,几天就能脱稿。

最令人感到为难的情况,就是材料不多,思路不明,却由于某种原因一定要写出来,花费了许多痛苦的写作时间,搞出来的东西往往水平有限。在这里,特别对于硕士论文的作者来说,最主要的一项工作是做好文献检索。因为这样规模的论文,专门为它搞抽样调查、大量访谈的可能性较小,主要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些较小的假设来论证,因此准备工作大多集中在文献检索方面。

文献检索可以考虑走以下几个步骤:

一,首先以选题为中心,对广义领域的研究状况进行材料搜寻,然后缩小到选题本身较小的研究领域。例如研究性社会学中关于“中国女性的情感与性”这个选题,那么了解的范围一开始就不应局限在中国女性,而应先了解世界女性总体、一般情感、所有关于性的问题等等面上的情况,然后再缩小到中国妇女、一般情感和独特的中国女性情感。广泛搜索之后,再逐步缩小搜索范围,这对于把握自己准备论证的话题在较大范围内的地位和意义,是必要的一个步骤。

二,在适当缩小搜寻范围之后,一个侧重了解的情况便是已有研究成果的研究方法。它们采用了哪些研究方法,有什么成功的经验和存在哪些问题;它们没有采用哪些方法,这些方法对于选题是否能够产生新的结论等等。

三,了解不同学派的基本情况。多数选题在学科的历史发展中都存在不同的观点,甚至形成了不同的学派,检索时要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和客观的分析,在比较中确定自己的基本观点或倾向。这个步骤对于形成作者自己的观点,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

四,面对已有的材料,分析研究空白和不够深入的地方。这时考虑两个问题:在选题范围内,有哪些尚没有被涉及到(空白);哪些虽有所涉及,但并不深入。这两种情况都可以作为进一步分析手头材料的突破口,成为论文的主攻方面。这第五步,意义在于“沉一沉”,思考一下。

五,在第五步的基础上,再考虑需要研究的新问题、新情况。前人没有涉及到,而现在又急需作出解释,或得到解决思路的地方,可能出新观念或新视角。如果考虑得周全,较容易得出研究成果。但是这时要对自己的把握能力再估量一下,因为对新问题、新情况的阐释需要一定的学科知识功底。

六,经过第五和,进一步有目的性地查找本学科的材料。这时选题的主攻方向有了,就会产生深入查找材料的动机,文献检索的目的性更强了。这时找寻的材料,大多可能直接与将来要写作的论文相关,因而,这时查找材料与做笔记并重。

做笔记没有一定之规,可以根据自己研究的内容和个人习惯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例如按内容归类做笔记、以不同的作者归类做笔记、用活页纸做混合笔记(看到哪里就记到哪里,然后再按一定的分析要求归类)等等。如果材料可以借走,当然使用电脑做笔记当然更好。整理笔记,按将来写作论文时的逻辑编排,这一步做得好,写作时就会感到很顺手。这项工作宁可慢些,到写论文时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特别强调一个技术性问题,即笔记或资料整理的每条都要将作者(编者、译者)、论著(或资料)名称、出版情况和出版时间记下来;外国作者,除了译名外,必须记下外文原名。不要忽略这件事情,许多论文作者临到答辩才重视引证的规范,回过头来查找出处是很困难的。

七,第二次扩大搜寻范围,查找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方面的材料。这回不是泛泛地浏览,由于基本确定了论文的主攻方向,那么除了本学科的知识外,可能会有不少能够为论证所选择的问题提供理论和方法。一般地说,采用一些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会给论文增添较多的学术性(不同学科的交叉研究常常带出研究的新视角)。这一点有些硕士生忽略了,只在较狭隘的本学科的范围内论证,局限较大。

以上文献检索的八个步骤,只是大体上规定一下如何进行材料的准备工作,实际上对每个人来说,检索的步骤顺序不会都是一个模式。但是,凡是写得较规范、真正能够写出新东西的论文,大多经历了以上的准备过程。而论文不大成功的,检讨起来,多数都是在文献检索时犯了懒。这方面的懒惰,贻害无穷。

第四节 动笔之前

在头脑中把论文写成

在充分的文献检索的基础上,论文的写作要开始了。这时的第一步,不是马上就写,而要为写作做准备工作。是否在头脑中先把论成,往往影响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文章质量。宁可多用几天作好充分准备,也不要将时间陷在写作过程中。

写作消耗的时间一般不应该很长,多数长时间处于写作阶段而不得结束的情形,往往是由于文献检索阶段的工作不完善,写前没有做好准备。由于思路没有形成,或思路本身是否成立尚存在问题,写不下去,但又不愿意重头开始。这是最尴尬的情形,注意千万不要在论证阶段拖时间。

一,写前的掂量

准备动手写作了,首要的问题是将已经确定的理论假设,或者自己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或者准备普及的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等,再做2方面的掂量:

第一,在就要动笔前几天,再慎重考虑一下,自己选择的主攻方向是否得当,材料是否丰富、论点是否站得住脚等等。

第二,对自己选定的主攻方向的价值(学术价值或社会价值),再掂量一下,到底能提供什么,提供多少有价值的东西。这是衡量论文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

二,研究要素的确定

动手写作前的第二项准备,是要确定研究的要素,即论文中的核心概念有哪些、基本框架、论证中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分布等等。

一篇硕士论文,只论证一个,最多二至三个抽象或具体的话题,三万字左右的规模一般够用了。这样规模的论文,已经需要有核心概念,以及相辅的少量其他概念,可以形成一个小系统。有些论文在答辩中遭遇诘问,一个主要原因在于概念的内涵不清、不同的概念内涵重叠、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衔接不当等等,于是造成论文多处出现逻辑矛盾。

硕士论文写作中,要注意使用本学科已有的概念,不要随意生造概念。一篇算不上很长的论文,如果采用许多生造的概念,光解释概念就需要相当的篇幅,哪里谈得上论证问题呢?

设计论文的大体框架结构。这是写任何略有规模的文章所必须的。对于硕士论文来说,框架可以设计到“节”,但不宜过细。写作中间需要在论证逻辑方面、次序编排方面经常调整,一些具体论证的因果关系、相当于网络“超链接”性质的对于论证中新出现的词汇概念的解释等等,翻来覆去的改动更是常有的事。事先设计得过细,会限制自己的思路。而较为宏观的“章”,要多设计几种方案,以保证突出主要观点的论证,让其他部分紧紧围绕主要观点展开。“章”是论文的基本骨架,整体上各章的内容要衔接有序,字数大体相当。

三,研究方法的确定

任何学术论文都需要通过一定的研究方法来进行论证,以达到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解释清楚某个问题,或为所提供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作出合理性的说明。硕士论文属于中等偏下规模的研究,虽然可以采用单一的研究方法,但是现在更多的论文以一种为主,另一种为辅,在研究方法上呈现多样化。

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遵循科学的法则;而非科学的“研究”常常表现为个体经验的描述、随意观察、个人感想、利用未被证实的常识进行概括等等。这样的“研究”不大遵循严密的逻辑,没有考虑足够多的变量以及变量间的关系,推导出来的结论常带有片面性,很容易被无法涵盖的其他事实轻易。

科学研究方法有两大类,一类是思辨研究(可以是文化的、政治经济学的、历史的等等),目的是获得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结论;另一类是实证研究,目的是获得事物属性的认识。实证研究又分为“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两种方式。定性研究以观察、访谈为主,通过归纳分析、从资料中发现、体验式访谈和观察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定量研究通过人工控制的环境,以假设演绎的题目,代表性的统计和实验,得出关于事物属性的结论。如果选题属于实证性质,一般最好采用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以某一种方法为主,另一种方法为辅。

注意:现在流行的关于“定性研究”的理解,经常误指思辨研究。思辨研究是指从文化的、历史的、政治经济学角度对选题进行综合的、逻辑的分析;而“定性研究”是实证研究的一种方法,例如访谈、观察和资料分析,解决的是相对具体的问题,目的、方式与思辨研究有较大的差异。

不论任何研究方法,没有高低之分,要根据自己的选题决定采用哪一种。哲学、史学理论、文论方面的论文,采用思辨研究方法较为适合;经济学、社会学、传播学、民族学、国际关系方面的论文,多数是实证研究。其中又以定量研究的方法为主,较为宏观的数据,可以采用专业机构的调查材料。

量力而行,是硕士论文确定定量研究方法时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如果条件的不具备,千万不要贪大,自己动手去搞较为宏观的社会调查。不然,会弄得骑虎难下。

定性与定量研究各自有优点和缺陷。因此需要了解一些现在的争论,以便选择研究方法时权衡。一些研究者认为,通过量表和统计分析、电脑模拟和资料简化的技巧进行等量化技术,可以使论证经得起测试和证明;另一些研究者认为,目前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要找出社会现象的真正因果关系是太妄想了。以定量研究来解释社会现象,有时显得不自然和缺少人性,过度简化了社会现象。[4]

第五节 论文的论证

论据与论证的统一

真地到了写作论证阶段,可说的话反而不多了,因为不同的论文所进行的论证千差万别,这里只能涉及到一些论证的原则。在论文选题和论证的主攻方向已经确定的情况下,所谓写作,其实就是将许多论据,经过论证,证明作者的假设是成立的,或者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是成立的。论据与论证的统一,正是我们进行论文写作要达到的目的。

论据,即为证明自己的观点而准备的各种材料,包括实证调查的数据、众多的事实、权威人士的意见、历史证据等等。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少数现实政治的选题外,“权威人士”主要是指本专业本领域内的专门家,而不是当权的政治领导人,学术研究与政治理论宣传要求的请“权威人士”说话,是有差别的。

论据如果不经过论证,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论据准备好了,接着就要紧紧围绕每一个立论(硕士论文中应有一个或二三个总体的立论;各章节可以还有一些较小的立论,但均应服务于总体的立论),动用自己头脑中各方面的知识进行论证。论证包括基本的逻辑论证,即常见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还有归纳论证(这要遵循严格的定性研究方法)等等;再就是定量论证(数据分析)。就论证的形式而言,还可以把论证分为正论、反论、设论、驳论、喻论等等。

硕士论文中,常出现的论证问题之一,是论据太单薄,无法全面说明立论。

第六节 论文的引证

注重规范化和前后对应

现在对于硕士论文的引证如何规范,各院校不大统一,但是在要求规范这一点上并没有分歧。各大学“学报”对论文引证的要求,今年起开始一致了,但是硕士论文与发表在学报上的论文还有许多不同,至少现在不能完全套用“学报”论文的引证规范。这里我介绍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对论文引证的要求,它的根据是港台中文硕士论文的引证和注释规范。具体的规范现在暂时可以不同,但是原则应是一致的,即尊重被引证者的著作权、引证明确、便于查找核对。就此,谈以下几个具体要求:

一,鉴于硕士论文带有较强的学术性质,可能要标明的引文出处、非正文注释较多,如果采用“页下注”的办法,有些论文

的某些页,注释部分会比正文还多;如果某一论著多次被引证,就必须反复注明同样的作者、论著名称、出版社和出版时间等等,烦不胜烦。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将引文出处和非正文的注释分别处理。

非正文注释(这是指需要作一些解释,但又不宜放在正文中的那部分文字),在文中统一编号,所有这类注释集中到论文之后,紧接着论文便是“注释”。

文中对引证标明出处,不采用编号页下注,而是在引文(或引者复述)之后加一括号,依次写上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如果引证的是书,在年代之后加冒号,标明页码。论文的最后组成部分,应是“参考文献”,将文中引证到的所有论著和其他资料一一列出。无论一部论著(或调查报告)被引证多少次,关于这部论著的作者、出版时间、名称、出版社(或期刊)等基本情况,只在“参考文献”中出现一次。正文引证后的括号内,要求列出发表年代,这是便于读者感受被引证材料的新旧;不同的页码,正文括号中已经给出。

二,非正文注释中的引文或复述之后,同样采用括号,只注明作者(或编者)、发表年代和书的页码。

三,为了便于查找核对,“参考文献”按作者(或编者)的姓名排序。中文著作(书)为一类,按作者的姓氏笔划顺序排列;中文论文为一类,也按作者笔划排列。英文和其他拉丁文论著编在一起,著作(书)与论文同样分别编排,分别按照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顺序排列。俄、日、阿拉伯、梵、回鹘、彦等文字的论著,分别另组,同样按作者(或编者)姓的字母(或假名)顺序排列。

四,文中没有明确引证或复述,但确实为论文的写作提供了思路的论著,也可以在“参考文献”中列出,便于审阅者考察作者文献检索的视野。

五,“参考文献”中的论著,可以有少量未发表的,但要说明原来或目前的状态(例如:“已通过或尚未通过的博士论文”、“作者提供的未发表稿”、“征求意见稿”、“打印稿”、“手稿”等等),一般也要注明写作时间。

六,“参考文献”中每一论著情况的排列顺序是:作者(或编者)姓名(外国人要先写上姓,姓之后加逗号,然后是名)、用括号标明的发表时间、冒号之后是论著(或调查报告、其他资料)的名称、出版社或期刊名称及期号(不用标年代,因为第二项已经标明年代了)。

七,引证同一作者(或编者)的不同论著,按该论著的发表时间顺序编排。不论在正文还是在参考文献中,均在标明的发表年代之后以加上a、b、c……来区分。

八,引证中文翻译论著,正文括号中标原作者(或编者)的中译文“姓”。译者在“参考文献”的论著名称之后加括号标出。

九,这样,论文的要件排列如下:

标题、目录、绪章、正文章节、结束语(可以不设)、有编号的注释(有的论文不需要在正文另加注解,当然也可以不设)、参考文献、后记(可以不设)。论文提要、关键词等,是为了便于了解和查阅而设置的,很有必要,但不属于论文的组成部分。

十,正文或注释中第一次出现的外国人名、机构名和一些专用术语,除了常用的外(例如马克思、诺贝尔、小布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激光等等),中译文之后应加括号,标出原名。不过,现在一般仅限于拉丁文体系的文字,一些非拉丁文体系的文字由于存在打印困难,暂没有要求。

硕士论文毕竟有数万字,需要在完成论文之后,认真整理材料,使正文与“编号注释”、“参考文献”对应。现在硕士论文的一个主要的技术性问题,就是不重视材料的整理和不遵从对论文的技术性规范要求。有时,答辩中这种看起来似乎不重要的技术性问题,使得对论文的评价大打折扣,因为这表明作者的治学态度不够严谨。这种因“斜失大是很不值得的。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8篇

本研究采用书目共现和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以CNKI的CAJD数据库核心期刊、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为文献源,对近十年国内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知,该领域已经具有专业的研究学者群,但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研究对象丰富,在社会网络分析方面主题突出;具有技术与理论模型构建类、知识共享类、社会网络分析类和具体实践应用类四个研究前沿方向,且实践应用方向趋势最明显。

【关键词】 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热点;趋势;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03—0027—06

随着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非正式学习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愈来愈明显。各类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也展现出可以满足不同群体学习需求的独特优势。本研究通过挖掘文献资料中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采用文献统计与内容分析法,借助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技术;系统梳理和分析近十年国内已有的研究,以期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现状、热点、前沿方向及其发展趋势有个总体了解。

一、研究设计

1. 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收集

有关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分数在教育学、情报学、图书馆学、互联网等多个领域,因此,本研究使用中国知网的中国优秀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和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全文数据库,以确保样本数据的全面性。

由于Community的中文译法不同,与网络学习共同体类似的还有虚拟学习社区、虚拟社区、在线学习社区等。为了更全面地把握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本研究对学术期刊进行文献检索时使用的控制条件是:来源类别(核心期刊);内容检索条件为:主题(学习共同体)并且包含(非正式)、或者主题(虚拟学习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或者主题(学习共同体)并且包含(网络)、或者主题(虚拟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学习)、或者主题(学习社区)并且包含(非正式)。获得期刊文献103篇(检索时间为2012年5月10日)。使用同样的内容检索条件对中国优秀硕士和博士学位论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得到221篇硕士论文和2篇博士论文。

2. 研究样本的处理

首先,对收集的样本论文通过摘要结合全文进行内容分析。内容分析的标准是:第一,研究对象是学习共同体;第二,学习共同体是网络的、在线的;第三,属于非正式学习范畴,是自主自愿参与的非教学性质的学习。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的独立论文,作为一个分析单元;只要有一个条件不满足,则不作为研究对象。然后,对符合要求的论文,通过中国知网进行文献信息的自定义存盘,保存相关题录信息。最后,使用书目共现分析系统Bicomb软件对书目文献信息快速扫描、准确提取并归类存储、统计计算和矩阵分析[1];使用CiteSpace软件可视化分析本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热点研究与前沿趋势[2][3][4],使用UCINET软件[5][6]对关系数据进行可视网络化分析;必要时采用人工统计的方法对文献数据信息进行处理与评判。

二、研究数据分析

1. 研究成果产出分布

经过文献检索与内容分析,得到相关期刊文献40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27篇。使用Bicomb软件对筛选出的文献题录信息按年代进行统计,将结果导出为Excel格式,通过Excel软件分析得到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数量如图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从2005年起国内学者开始关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每年的期刊论文与硕士学位论文数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除2012年外,2012年仅能检索到4月份)。据此可以判断,国内学者对非正式学习的关注与研究是从2005年开始的[7]。而国内对学习的建构主义、信息技术和知识社会学等学习科学领域与学习共同体相关理论的关注,引发了对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

2. 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布

(1) 载文期刊分布

用Bicomb软件对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相关论文进行载文期刊分布统计,结果见表1。其中载文数量大于等于5次的期刊是《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和《情报杂志》,占相关文献的50%。从载文期刊来看该主题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教育学和情报学两个领域。

(2)研究机构分布

为了对文献的研究机构有明确的认识,使用Bicomb软件对期刊论文的研究单位和硕士论文的学位授予单位进行了统计,得到72个期刊文献研究机构和21个硕士论文研究机构。对出现频次不小于2次的研究机构进行再统计,结果如表2所示。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核心期刊论文不小于2篇的研究机构占35.19%,硕士论文研究机构占37.04%。从期刊论文数量来看,有突出贡献的是南京和上海地区的一些高校。从硕士论文数量来看,该领域研究的重镇是曲阜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仔细对比可以发现,硕士论文研究机构中除了华东师范大学有核心期刊论文外,其他研究机构均没有发表相关的核心期刊文献,表明相关研究并没有得到业内同行的广泛认可,却指导发表了优秀硕士论文,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使用Bicomb软件进一步分析核心期刊文献主要研究机构合作的情况,选择“矩阵”,以“单位”为关键字段,选取4≥频次阈值≥2的8个研究机构(频次累计百分比为35.19%),生成研究机构共现矩阵,导出矩阵至Txt。将Txt文件转换成Excel类型,输入UCINET软件,转换成##h类型的数据集,进行可视化分析。优化生成的网络图布局如图2所示。可以看出相关研究机构针对该主题进行的合作相当少。核心期刊文献不小于2篇的研究机构中,合作的仅有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和南京财经大学信息工程学院、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系和上海师范大学青年学院,原因可能是一方面该领域的研究时间比较短,另一方面相关研究机构没有进行长时间更深入地研究。

(3)研究者分布

使用Bicomb软件以“作者”为关键字段进行提取、统计,得到期刊论文研究者73位,指导优秀硕士论文的导师有30位。经过统计发现,有3篇硕士论文有两位导师,说明没有一位导师指导过两位或多位研究该领域的硕士,表明在该领域导师们没有指导其他硕士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出现频次不小于2次的研究者进行再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从中可知,有2次以上成果的研究者占有核心成果的整个研究群体的22.89%(在核心期刊中发表的该领域的论文即视为核心成果)。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些研究者的合作情况,采用与分析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同样的方法,研究者选取频次大于等于2次的,累计的频次达22.89%,结果见图3所示。从中可知,研究者间的合作也很松散。结合研究机构分析,得到有合作的研究者大都属于同一研究机构,如杨丽娜和孟昭宽的单位都是天津外国语大学教育技术与信息学院,张玥和朱庆华的单位都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等,跨校的研究合作很少,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领域的学者交流比较少。

三、研究热点与前沿分析

CiteSpace是国际著名信息可视化专家美国费城Drexel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的陈超美博士设计的,其主要数据来源是web of science,受处理中文文本的限制和CNKI采集数据类型的影响,仅可对CNKI数据的专业术语和关键词进行有效处理与分析。可以通过刘盛博编制的CNKI(RefWork)格式转换程序(现已内嵌在citespace软件中),将收集的CNKI题录信息数据转换为citespace可处理的ISI Export Format格式,然后才能进行相关分析。

1. 研究的热点

对某一研究领域的热点可以从高度概括与凝练文章研究的高频关键词的统计与分析来进行挖掘[8]。本文使用CiteSpace3.1 R3 (64 bit),Years Per Slice(时间分区)为1年,Node Types(节点)选择Keyword(关键词),100 Top per slice的阀值,对期刊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得到研究热点的知识图谱,其中节点95个,连线215条,结果见表4和图4。表4列举了关键词中心度不小于0.01的热点关键词。

从表4可知,该领域的热点研究按频次从高到低依次为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虚拟学习社区、影响因素、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学术虚拟社区、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其对应生成的热点知识图谱中(见图4),其节点年环明显最大的即期刊高频关键词频次排序中最高的是虚拟社区。而节点的紫色年环的大小代表了节点的中介中心度的大小,可见虚拟社区的紫色年环最大,即中心度最高,占最核心地位,紧随其后的依次是社会网络分析、网络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知识共享、非正式学习、分析、学习共同体、影响因素等。

以同样的条件对优秀硕士论文的研究热点进行可视化分析。对高频关键词的共现网络进行绘制,结果如图5、表5所示,其中图5中有77个节点和181条连线,表5列举了关键词中心度不小于0.01的热点关键词。

从图5所示的热点知识图谱中关键节点的分布可以确定,研究的热点领域为非正式学习、学习共同体、社会网络分析、web2.0、虚拟学习社区、虚拟社区、sns、社会网络、社会性软件、教师博客等。从表5所统计的硕士论文频次、高频关键词中心度可以发现,非正式学习的频次最高,但学习共同体和社会网络分析的中心度更高,从图5中也可以看出学习共同体和社会网络分析的紫色年环比非正式学,说明这两个关键词占较为重要的核心地位。

综上所述,期刊文献研究最广泛的是虚拟社区,而虚拟社区、虚拟学习社区、学习共同体、网络学习共同体、非正式学习这些关键词的频次高是易于理解的,因此隐去这些研究对象主题词,得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影响因素、学术虚拟社区、计划行为理论、分析、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模型等是相对突出的研究热点。社会网络分析、web2.0、sns、社会网络、社会性软件、教师博客、教师专业发展等主题则在优秀硕士论文中凸显出来。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期刊文献和优秀硕士论文都显示与社会网络分析相关的研究热度较高。

为了对这些研究热点的时间分布有明确的认识,借助CiteSpace的Timeline功能做进一步的时间线图分析,结果如图6和图7所示。从图6来看,2005~2007年间,出现的研究热点较少,且中心度和研究频次相对不大;从2008年开始出现大量新的研究热点。而从图7来看,主要的研究热点是在2007年之前出现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学习共同体、社会网络分析和虚拟社区,在关注程度和出现时间上与期刊文献存在差别。从二者的整体时间分布情况来分析,2009年以后,新的研究热点出现较少,主要是继续深化以前出现的研究热点。整体上看,本领域研究的特点是趋势上静态稳定、方向上逐渐细致与成熟。

2. 研究前沿

利用CiteSpace软件中词频探测技术分析研究前沿术语,选择突变专业术语Burst Terms类型进行突变探测(Detect Burst),期刊论文得到95个突变专业术语,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得到77个,分别对各自的视图布局进行精简与合并,结果如图8和图9所示。综合分析发现,主要有显著的索引专业术语是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学习共同体、虚拟学习社区、学术虚拟社区、web2.0、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构建过程、成员角色、构成要素、互动、内容分析、教师专业化发展、社会性软件等。

深入分析这些热点词语,可以把该领域的前沿方向概括为以下四类:

(1)构建策略类

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web2.0技术的提出与发展,带来了网络应用的极大变革。Web2.0 的典型应用(如 Tag、 Blog、Wiki、SNS、RSS、QQ等社会),为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天然土壤。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原则、构成要素、构建过程等构建策略研究成了一个必然趋势,包括技术平台模型的构建与理论模型的构建。对于技术平台构建主要有研究者自身开发的平台和利用互联网上现有的社会性软件平台,两者都体现出用技术支持学习,而非从技术中学习的理念,对学习的控制权也转向了学习者自身。对于理论模型,研究者从人与资源、技术的交互、共同体形成、成员角色变化、知识共享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构建,虽然每个模型各有差异,但都注重参与者的异质性与平等性、建构知识的开放性与共享性、自主交互性与协作性,体现了规范、共同愿景、信任、活动、共享、互动、协作的重要性。而基于先进技术和先进理论的研究也不断涌现。

(2)知识共享类

一个有效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有领域、技术、环境、成员、价值等很多复杂而相关的因素共同构建,虽然不能也不应被定制,但达到知识共享是所有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核心价值之所在。知识共享是指不同的知识主体自愿相互传递和分享知识的过程。知识共享能够满足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的互动性和体验性要求,能够使其充满活力,带来更强的生命力。研究者从知识建构、隐性知识、知识管理、知识共享意愿、知识共享影响因素、知识共享行为、知识转移等多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特别从知识管理理论、计划行为理论、社会交换理论、社会认知理论、行动控制理论、McClelland的成就需求理论、社会学中的社区及团体动力学的角度、社会资本论、组织公民行为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分布式认知等不同理论出发,从个体层面、知识共享主体间相互影响等不同角度,深入研究了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影响知识共享的因素很多,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网络学习共同体交流和互动机制的基础,利用WiKi、BBS、BLOG等可以更加灵活地处理和表现信息以促进知识的共享。

(3)社会网络分析类

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实质是共同体成员及其关系的集合,是一个社会网 络[9]。知识蕴含在社会网络中,并通过网络学习共同体中学习者的社会互动被积极地建构起来。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从量化的角度分析社会关系内在结构的研究方法。通过对现存的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进行实证研究,揭示了在微观层次(行动者个体)、中观层次(行动者群体的凝聚子群)、宏观层次(整个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社会网络结构)中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更加关注网络学习共同体成员的关系和关系图式,以便更容易发现共同体成员新的行为图式、社会应用和来自新结构的集体智慧成果,有助于了解网络学习共同体中人际互动和知识流动的特点,甚至可以支持我们预测、计划和设计更好的促进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社会的或技术的功能与环 境[10],从而拓宽研究者的视野,必然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又一个增长点。

(4)具体实践应用类

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所涉及的方式、理论和思想有其独特的优势,符合现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将其与具体的实践领域相结合,可以解决不少问题。当前,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我国乃至全世界的热点问题之一。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提供的信息技术支持的新环境,使得教师突破时间与地域的限制,在数字化信息环境的平台中摆脱孤立的状态,开展同步、异步或小组、群体等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协作,在反思自我教学活动的同时,分享与传播教师实践性知识。研究案例的成功和实践均表明,有效建立和应用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能够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形成了一个面向众体、衔接互动、多维度贯通的学习新时空[11]。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出现,也为成人学习、实践学习共同体等有不同学习需求的学习者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同时也提供了新的组织形式与实践范式。这些方面也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

四、研究结论与展望

本研究利用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和书目共现分析技术,从论文数量、载文期刊、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布与合作情况、研究热点、研究前沿等方面分析了国内非正式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状况,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论文时间与数量来看,国内学者从2005年开始关注该领域,大体上呈逐年上升趋势,处于稳步发展阶段。

第二,从载文期刊分布来看,主要包括《中国电化教育》、《情报杂志》、《电化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图书情报工作》、《现代教育技术》等。

第三,从研究单位及其合作情况来看,期刊论文主要包括南京财经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西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上海电机学院等高校,但这些研究机构之间几乎没有合作。硕士论文主要分布在华东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河北大学等高校。

第四,从研究者及其合作来看,主要有徐美凤、朱庆华、杨丽娜、孟昭宽、张丽、张际平、张玥、叶继元、郭绍青等,他们之间缺乏深度交流与合作。

第五,基本可以将研究热点界定为虚拟学习社区、网络学习共同体、模型、虚拟社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非正式学习、影响因素、计划行为理论、学习共同体、学术虚拟社区、web2.0、知识管理、成员角色、教师专业发展等。

第六,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模型构建、知识共享、社会网络分析和具体实践应用四个方面。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9篇

(一)回顾摇滚乐在国内发展的历史,某些或某支摇滚乐队的介绍,摇滚音乐人个人传记或者访谈。回顾历史的包括洛秦的《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钟子林的《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和《摇滚乐的兴起与影响》、陆凌涛、李祥的《呐喊:为了中国曾经的摇滚》;个人访谈有周国平与崔健一起完成的《自由风格》;摇滚乐队介绍有周游的《北京摇滚音乐部落》等等。其中,洛秦的《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从文化方面和社会方面为主,多角度阐释了摇滚乐的起源与壮大。钟子林的《摇滚乐的历史与风格》,则以时间脉络来构思全文,自摇滚乐的诞生至今,整理了摇滚乐的发展的一系列变化,并且详细介绍了各个时期的主要摇滚人物的音乐、生活以及创作背景。周国平和崔健合写的《自由风格》则是以对崔健的访谈录为主的个人专辑。周游的《北京摇滚音乐部落》则是以介绍北京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20年左右的时间里,北京涌现的一些重要的摇滚乐队。

(二)摇滚在传播方式、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研究,也可以说是非音乐类学科上的研究。主要包括像从人类学、传播学、社会学等角度进行研究。比如,1、新闻传播学类的有:《邂逅、共生与回归――身体景观中的MTV与浪漫“摇滚”》作者郑建丽,本文解释了摇滚和MTV结合后的传播效果。摇滚自己的个性和摇滚乐带动的歌迷市场还有它所独有的摇滚精神,和MTV这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与偶像制造能力相结合,也就是文中所提到的邂逅、共生、回归,在这过程中产生的很多有意思的现象。那么这类型的文章还有2、文艺学方面的《消费时代的音乐文化症候:中国流行音乐研究》、《摇滚时代》作者王辉;3、社会学方面有《伤花怒放:摇滚的被缚与抗争》作者郝舫,这篇文章谈到了很多摇滚乐存在的社会价值,研究了很多一谈到摇滚乐就要涉及的关键性问题,例如反叛、摇滚精神、独立、理想、希望等等,以此来展开全文。《灰飞烟灭:一个人懂得摇滚乐观察》作者颜峻,本书的特点非常鲜明,是以研究和市场调查为互补,既有理论研究,又有社会深入的调查体会,包括了21世纪以来不长的中国的小众音乐发展历史,追求标新立异,和填充学术空白。4、心理学方面有《摇滚乐的传播心理学分析》作者崔茜,从心里学的视角进行分析,对于摇滚乐之所以受到年轻人尤其青少年的狂热追捧,除了音乐本身,在青少年心理特殊性方面进行研究和阐释。

(三)音乐人类学角度对中国摇滚乐研究。这一类主要从社会学、人文关怀、音乐美学等不同视角进行研究。其中比较有开阔视野,具有较强预见性的文章包括:付菠益的音乐人类学博士论文《宣泄的仪式――中国摇滚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谢力荣的课题论文《南京“地下乐队”寻踪》、屠金梅的近代音乐史硕士论文《论中国摇滚乐的反叛性缺失》、周华生的音乐美学硕士论文《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等等。其中《宣泄的仪式――中国摇滚乐的音乐人类学研究》一文中以崔健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崔健的采访、对中国摇滚演唱会现场的观察、大陆摇滚市场的调查阐述了大陆摇滚乐的文化内涵,文章的创新点在于把摇滚的演出描述成一种“准宗教”的仪式现场,把构成整场演出的舞台效果、乐器演奏、歌迷现场呐喊等等看成是仪式现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就是“象征符号”,把这种狂热的表演解释成为了一种宣泄仪式。《论中国摇滚乐的反叛性缺失》一文中对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大陆自己的摇滚乐诞生至今30年的演变与发展做了梳理,并从摇滚精神中的反叛作为切入点,通过对歌曲谱例与歌词的研究,阐释了中国大陆早期摇滚乐作品中反叛是什么,在多年的发展中,反叛一词的含义的变化又是什么,以及这样的变化带来的问题又是什么。《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摇滚(乐)的存在及其声音感觉的逻辑》一文通过对摇滚乐作为个案研究得出,摇滚乐相对于主流音乐甚至是主流文化是一种独特的“狂飙喧嚣的感性叙事”这种叙事是纯感性的,与其他民族音乐、西方古典音乐等都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塑造了自身的文化特点,形成了特有的欣赏族群。(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 萧梅、齐琨:《音乐人类学的实地考察》,载《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导论》(洛秦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2] 参见张钟汝等,《城市社会学》,上海大学出版社,2001,第二页。

[3] 参见汤亚汀的《西方城市音乐人类学理论概述》,载《音乐艺术》,2003年第2期。

[4] 洛秦:《‘新史学’视野的下的音乐人类学与历史研究》,载《音乐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导论》(洛秦编),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5] 洛秦:《摇滚乐的缘起及其社会、文化价值》,载《文化研究》,2003年第3期。

[6] 薛艺兵《捕风捉影话田野――音乐人类学田野的中国思路》,载《音乐艺术》,2010年第1期。

[7] 拉德克里夫―布朗:《社会人类学方法》(夏建中译),华夏出版社,2002。94-95页

社会学硕士论文范文第10篇

摘要:文章提出存在于各类组织中的各种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背景,进行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分析。信息素养与管理者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高等学校,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初步探讨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内容、提升路径及其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3)02-0026-04

1引言

随着以“知识”和“信息”为基础信息社会的到来,人们是否具备相当的信息素养和掌握足够的信息技术,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方面。人们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的能力,已是人们在信息社会中不被淘汰的必备素养。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世界各国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所关注的重要课题。各类组织经历着不同程度的信息化进程,要求组织的所有人员,尤其是各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要与企业的发展互相匹配、互相促进。因此,研究组织中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成为企业管理的迫切需求,提升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适应社会发展的战略要求,有助于推动全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符合个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2研究现状和趋势

2.1国外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信息素养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主要在信息素养的基本理论、信息素养教育与实践方面。和管理者相关的研究比较少,通过对相关文献分析,信息素养和特定职业的人员有着一些研究,与管理者信息素养关系较密切。

以下学者是对信息素养在职业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科研人员、厨师以及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者的信息素养情况和实践方面的研究。

William Badke认为对许多职业来说,熟练的信息素养及其技巧是重要的。员工们因为缺乏获取正确信息的技能而每天浪费大量的时间。在商业、科学和医学方面,因为错误的信息寻求与使用的方式而产生了很多问题,更好的信息素养训练可以避免问题的发生[1]。Cheuk,B提出,人们在信息素养方面存在九种问题,如:无法确定信息需要的性质和程度;无法有效地从信息系统搜索和检索信息;信息和电子邮箱超载;无法创建和使用一个更广阔的背景来关联信息等,这九种问题存在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2]。

Melissa A. Haendel等人分析了研究人员的信息和数据管理素养的案例。认为每一位科学家需要了解如何管理、浏览和组织大量的数据。探讨了一个协作资源共享的网络,目的是解决研究人员的数据共享[3]。Jenny Fafeita和Annemaree Lioyd研究了职业人员在工作实践上如何使用信息,探讨厨师职业中学徒工如何通过在不同阶段的学习,他们信息素养的实践与自身的知识相联系,使他们了解专业技能并成为专业的厨师[4]。Jean P.Shipman等人对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者的信息素养进行研究。许多医院管理人员和卫生保健提供者通常不知道美国消费者诊断的信息资源,他们需要获取和使用相关的消费者的健康信息资源和服务进行工作,正规的健康信息素养的培训以帮助他获取这些资源[5]。

下面四篇博士论文研究了转化学习理论与信息素养的结合、老年人的互联网信息素养以及从社会学和心理学对信息素养研究。

McKinzie,C.LeAnn在其学位论文中,将转化学习理论与成人学习者结合,研究了信息语境下信息素养技能的发展。作者分析了在训练的设计和传递中信息语境的重要性,提出要考虑信息语境的自然性[6]。Wu,Shu-Wei的学位论文提出了相关人员的工作实践、网络和信息素养之间的正比关系[7]。Revercomb,Pamela Lipe的学位论文研究了老年人的互联网信息素养这一问题[8]。Neely,Teresa Yvonne的学位论文从心理和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信息素养[9]。

国外信息素养的研究,从工作实践的角度,探讨了信息素养与工作、职业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以及成功的案例,并研究相关理论与信息素养结合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2国内研究的现状与趋势

2.2.1信息素养相关研究检索情况

对“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NKI)检索,检索时间:2012年12月28日。结果如下:篇名含有:“信息素养”,或“信息素质”,共有6,673篇;其中来源类别:核心期刊1,268条;篇名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17篇;信息化157篇;知识管理11篇;竞争情报3篇。摘要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32篇;信息化927篇;知识管理66篇;竞争情报4篇;学习型组织6篇。全文含有管理者(或管理层)634篇;信息化4,549篇;知识管理4,664篇;竞争情报1,329篇;学习型组织,2,157篇。对“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http://.cn/Thesis.aspx)检索,检索时间:2012年12月28日。标题中包含“信息素养”的论文有184篇,包含“信息素质”的论文有56篇;标题中包含“信息素养”,并且摘要中包含“管理”的论文有29篇。

2.2.2期刊论文中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

CNKI中篇名含有“管理者”和“信息素养”的论文基本情况显示:在26篇论文中,有13篇和高校相关,有7篇和医院或医学相关。研究在一般环境下两者之间关系的论文仅有8篇。

郭潇对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进行了研究[10]。张文政提出:高校教学管理者应该尽快提高信息素养,学会利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加强信息化教学管理知识与技术的学习和培训[11]。沈新艺和陈卫忠建构了高职院校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的基本思路、基本原则,以及评价体系的框架[12]。

姚显霞,刘新卫: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姚显霞,刘新卫:管理者的信息素养及其提升路径续蕾从崛起中国的多重转型任务、社会角色和承担的职责、新时期信息的地位、公共管理的发展趋势、互联网的出现和电子政务的应用等角度论述了信息素养的重要性。提出了将公共管理者提高信息素养融入建设学习型政府之中等建议[13]。郭丽军认为需要加强对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把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作为管理人员能力考核的一个重要方面[14]。

2.2.3硕士论文中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

下面7篇硕士论文从企业信息化、党员干部、高校教学管理人员、农民、中小学校长、研究生、高校教师等方面信息素养进行了研究。

朱立新在其硕士论文《信息素质教育与企业信息化进程研究》中,探讨了信息素质教育对企业信息化进程的作用,分析了不同阶层对信息素质需求的差异,企业推进员工信息素质教育的途径,并对员工信息素质教育具体分析[15]。孙志效的硕士论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信息素养的研究》以甘肃省白银市委党校的各种培训班、进修班为研究对象,对党员干部信息素养、师资队伍及教学环境等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提出了现代教育技术条件下,干部培训机构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机制[16]。金鹏的硕士论文《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研究》就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基本要求,提出了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17]。

尹志超的硕士论文《河北省农民信息素质研究》,提出提高河北省农民的信息素质,一方面建议河北省树立全民“信息意识”,大力发展农民教育和培训;另一方面建议河北省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多元化的农业信息渠道,培养农业信息专业人才,制定相关农业政策法规,并完善农业信息立法和监管[18]。李霞的硕士论文《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针对制约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提升的因素,提出了提升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水平的对策。归纳总结出了五个发展对策[19]。

张玲玲的硕士论文《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研究》在知识管理的指导下对作为研究生自学、科研及创新能力提高的基础和保障的信息素质的教学进行探索[20]。梁嘉的硕士论文《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民族学院为个案》论述了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模型,以及该应用模型在广西民族学院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实践状况[21]。

综上所述,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研究中,研究“管理者”的论文数量要多于研究“信息素养”的论文数量;信息素养与管理者直接相关的研究较少,但与一些职业的管理人员相关的信息素养研究有一些;信息素养的研究,与组织中的信息化、知识管理、竞争情报、学习型组织有一定的关系,研究中直接关系不明显,但在文献中有着不少知识联系。我国的信息素养教育的重点在高等学校。信息素养的研究基本呈上升趋势,信息素养的研究中,“大学生”、“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信息素养教育”、“培养”、“教师”等是相关的热词。

3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内容及其提升路径

第一,从信息素养的概念出发,分析管理者信息素养的提出背景,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内容以及管理者信息素养在管理者素养中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信息素养在素养中的结构分析和管理者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分析管理者素养中对信息素养的要求,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是如何影响管理者的素养。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除了在他们上学期间的信息素养教育相关外,在社会和工作中是如何进一步改变的,这种改变可能是提升,也可能是萎缩。

第二,从各类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分析入手,主要分析初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中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高级管理者的信息素养、不同级别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以及不同部门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异同。根据不同级别管理者的定义和工作内容来分析他们信息素养的异同和要求。以一个具有基本结构的企业为例,分析不同部门,如采购、生产、销售、设计、发展规划、后勤、物流、人力资源管理等部门的管理者的信息素养要求的异同。

第三,参考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制定并推荐的《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从管理者信息素养培养的路径,分析管理者信息意识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识别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获取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评价和融合能力的培养、管理者信息利用能力的培养以及管理者信息伦理的培养。根据信息素养的标准,结合组织信息化环境的改变和要求,研究管理者六种信息素养的提升路径。

第四,从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中找出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的模型。梳理信息素养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有针对性地提出管理者信息素养的评价指标和模型。

4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发展趋势

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环境的改变必将引起管理者信息素养内容及其提升方向的变化。信息技术和社会信息化的特点,如Web2.0或3.0、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社会网络、物联网、大规模协作等对组织和管理者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并影响到组织中不同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发展。而知识管理、竞争情报的实施,以及信息素养教育的推进,也将直接影响到管理者信息素养的理论与实践。以企业信息化为例,ERP(企业资源计划)、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KM(知识管理)、EIP(企业信息门户)、EAI(企业应用集成)、CC(协同商务)、CPC(协同产品商务)、BI(商业智能)、EAM(企业资产管理)、ITSP(信息技术战略规划)、ITO(信息技术外包)等工程或战略的实施,使得企业的各级管理者不断适应企业的信息化过程,一方面提升了他们的信息素养,另一方面,对管理者的信息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22]。企业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和企业管理为两大基石,管理者一方面需要熟练掌握企业运营的知识,另一方面能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好工作,并发现机会和风险。尽管企业有特定的部门和人员进行企业信息化的规划和协调,但各类管理者仍需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适应并推进企业的信息化进程。

参考文献:

[1]William Badke. Ten Reasons to Teach Information Literacy for Credit[J].Online,2008(6):47-49.

[2]Cheuk,B.Information literacy in the workplace context: issues,best practices and challenges.http://www.nclis.gov/libinter/infolitconf&meet/papers/cheuk-fullpaper.pdf.

[3]Melissa A. Haendel,Nicole A. Vasilevsky,Jacqueline A. Wirz. Dealing with Data: A Case Study on Information and Data Management Literacy[J].PLoS Biology,2012(5):1-4.

[4]Jenny Fafeita,Annemaree Lloyd .Plating up information literacy as a social practice: A slice of the literature[J].Australian Academic & Research Libraries,2012(2):92-101.

[5]Jean P.Shipman,Sabrina Kurtz-Rossi,Carla J.Funk.The Health Information Literacy Research Project[J].J Med Libr Assoc,2009(4): 47-49.

[6]McKinzie,C.LeAnn.Transformation learning theory and thelearner: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skills in response to the informational context[D].Lubbock: Texas Tech University,1997-01-01:163.

[7]Wu,Shu-Wei. Work-related practices,networking,and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ies of participants in community leadership programs[D].Louisville: Spalding University,2009-01-01:129.

[8]Revercomb,Pamela Lipe. Internet information literacy: A study of older adults [D].New York: Syracuse University,2005-01-01:143.

[9]Neely,Teresa Yvonne. Aspect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 sociological and psychological study [D].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2000-01-01:4-6.

[10]郭潇.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提高[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96-98.

[11]张文政.论高校教学管理者信息素养的培养与评价[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29-30.

[12]沈新艺,陈卫忠.浅析高职院校管理者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09(20):67-69.

[13]续蕾.信息素养——新时期对公共管理者的新要求[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2):17-18.

[14]郭丽军.管理者的信息素养管见[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2(6):51-52.

[15]朱立新.信息素质教育与企业信息化关联分析[D].天津:南开大学,2003:21-23.

[16]孙志效.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党员干部信息素养的研究[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6:29-30.

[17]金鹏.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43-45.

[18]尹志超.河北省农民信息素质研究[D].保定:河北农业大学,2011:46.

[19]李霞.湖北省城市中小学校长信息素养现状及提升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38-46.

[20]张玲玲.基于知识管理的研究生信息素质教学研究[D].绵阳:西南科技大学,2007:40-41.

[21]梁嘉.知识管理在高校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中的应用研究——以广西民族学院为个案[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50.

[22]李宇宁,贾文宇.企业信息化初阶[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363-387.

上一篇:信息化建设论文范文 下一篇:自动化硕士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