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者范文

时间:2023-03-22 11:21:27

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1篇

有人说“他们是拿工资的雷锋”,他们以职业化的姿态将专业的技巧和手法融入“助人”之中,使“助人”成为一个提供专业化服务的“工作岗位”,这个讲求“敬业”、“责任”、“专业”、“创新”、“协作”、“规范”的特殊人群,他们所从事的工作已远远超越传统三百六十行特定的工作内涵,在精神层面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类人群被称作“社会工作”者。

职业定义:遵循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利用个案、小组、社区、行政等专业方法,以帮助机构和他人发挥自身潜能,协调社会关系,解决和预防社会问题,以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业工作者。

工作内容:通过与受助对象心灵上的对话,帮助他人摆脱困境,同时可提供相关政策咨询和专业知识解答。

“掘金”指数:

社会工作者(简称“社工”)这个职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在我国的香港地区也已经存在了50多年,但是在内地却是几年前才出现的新职业。根据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去年7月颁布的一项国家职业标准,“社会工作者”才被首次载入中国职业标准目录。

据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宣传部的任海凌介绍:“伴随着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许多社会问题也随之增加。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些专门做人的思想工作的人员,如在敬老院陪老人聊天的情感陪护,社区里协调邻里关系的调解人,医院里协调医患矛盾的人员,以及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等。他们便是我们所称呼的社会工作者。”

据了解,社会工作者大多活跃在卫生、教育、劳动、司法、社会保障、心理辅导等领域。民政领域社工主要面向各种弱势群体,如老年人、残疾人等,帮助他们进行心理调适,解决生活难题;学校社工调节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家长之间的关系,从专业人士的角度给予孩子、老师心理安慰;医务社工致力于缓解医患矛盾,充当医生和病人之间的纽带,帮助病人积极面对疾患、配合治疗。企业社工目前还较少,但将是社会工作者的一个重点发展领域。

多年一直致力于社会工作的研究的华东理工大学教授吴铎表示,我们国家现在正好处在社会现代化的过程当中,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的社会生活也在发生很大的变化,人们的社会需求也是多元化。这种特殊需求我们过去往往不能够很好地从专业的角度去满足,那么现在有这种职业队伍之后,他就可以满足各种特殊的需求。

据某人力资源机构介绍,在境外,社工是一项体面而崇高的工作,处于中产阶层收入水平。香港的初级社工月薪也有1.2万~1.8万元港币,高级社工的年薪能达到40万元以上。目前内地薪情最好的是司法社工,由于属于体制内人员,月收入能够达到2000~3000元。而民间团体、社工站等机构的社工收入并不理想。一般说来,普通社工大专学历月薪1500元左右,本科学历月薪1600元左右,这还是在扣除四金前的水平。

但现在从事社会工作者,除了要具备大专毕业或同等学历的文化素质,还必须具备热心、爱心的天性,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善于倾听和理解,善于与人沟通,此外还必须掌握一定的工作技巧。譬如,拟定初次面谈的提纲,运用技巧与案主交谈;制定目标明确、方案可行的服务计划;运用个案、小组、社区等专业方法及介入技巧,协助案主解决问题等。可见,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职业,专业社工通过提供专业化的社会服务调节社会人群生活状态的天平,是维系社会良好秩序发展的一条纽带。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2篇

档案工作者应成为社会工作者,是因为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档案工作的社会性,首先体现在档案工作的对象具有社会性。档案工作的对象―――档案是社会实践和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产生于社会,反映社会,又利用于社会,为社会所共有。长期以来,档案工作一直被视为机要性工作和机关工作,档案馆馆藏的主体是作为“归档范围”的机关日常工作中形成的文书。但是,这些属于“归档范围”的档案,只是社会档案的一部分,并不能反映社会历史的全貌。社会是由各个社会细胞所组成的,构成社会的方方面面所形成的真实记录的总和,才能完整地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面貌。由于社会实践具有广泛性、多样性,产生于社会实践的档案的领域也是广泛、多样的,大量游离于“归档范围”之外的档案,也是反映社会历史的真实记录。它既包括那些属于归档范围的历史上各个时期文书档案之外的各种载体的档案,如甲骨、金石、缣帛、简牍等;更包括反映当今时代特点而未列入“归档范围”的档案,如民营私营企业档案、社区档案、家庭档案等;还包括散布在社会各个角落的有待发现有待征集的档案。无论是从档案的产生还是从档案的分布上看,它都具有广泛的社会性。档案馆虽然不可能无所巨细地囊括社会所有门类、所有载体的档案,但档案的社会性,决定了档案工作不能囿于档案馆馆藏的档案,而应在顺应时代要求改变和优化馆藏结构的同时,关注社会上各门类、各载体的档案,使社会各个方面的档案都能以最佳的方式最大限度地得以保存和利用,这样才能履行好档案工作者应尽的社会职责。

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又体现在档案工作的范围和内容具有社会性。档案工作是以依法治档为核心的档案行政管理工作,是以档案馆为主体的档案收集、保管和利用工作,两者都是社会性的工作。档案行政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实施档案法律法规,依照法律管理档案事业,做好档案工作的统筹协调、监督指导等。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其社会性是不言而喻的。“档案馆的性质应当是公开的”。改革开放以来,档案馆已从“机要重地”、“石室金匮”开始走向社会,正按照党和国家重要档案保管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提供档案信息服务的中心和现行文件利用中心的方向,建成面向社会的开放型、服务型的档案馆,使档案馆收集、征集档案的门类、载体和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社会教育功能日益突出。档案馆的开放特别是现行文件的开放,则使档案馆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群众。特别是随着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使档案馆能以高速信息网向社会提供更快更多的信息服务。

档案工作的社会性,还体现在档案工作的发展环境具有社会性。档案工作作为社会分工的一种产物,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档案工作只有通过提供服务,满足各项社会实践的需要,才能使自己与社会融为一体,成为社会实践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如总书记所说:“档案事业是一项崇高的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档案工作是适应社会需要而产生的,它也只有顺应时代的要求,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发展。档案工作不是直接创造物质财富的部门,也不是权力部门,作为各项事业发展的重要的基础工作,它必须有赖于各级领导和各个部门的重视和支持。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必须得到社会各方面的认可和接受,必须有赖于社会档案意识的不断提高,必须得到社会各部门、各方面的支持,等等。可以说,离开了社会,档案工作就没有存在价值,离开了社会,档案工作就没有发展的需要,离开了社会,档案工作就没有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性的工作。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政治性集中体现在档案工作要服从于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个大局。档案工作的机要性体现为在搞好档案工作的社会服务的同时,要维护好党和国家的利益。档案工作的科学性面对信息时代、网络社会,其内涵更为丰富。而对于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尚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档案工作观念落后,封闭保守,方法不多等问题,都是对档案工作的社会性缺乏认识的表现。所以,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强化对档案工作社会性的认识是必要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形势,要求档案工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发挥其社会服务功能,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认识和发挥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否则无论从思想观念上还是从工作方式工作作风上,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新的形势迫切要求档案工作者应当充分认识档案工作的社会性,学会做社会工作,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

档案工作者应成为社会工作者,又因为档案工作是一项社会化服务的工作。

档案工作的社会化一方面是指档案是全社会的共同财富,档案管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共同行为。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档案工作要面向社会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并以社会化服务的实践作为检验档案工作的标准。只有通过社会化服务,满足社会对档案工作、档案信息的需求,才能使自己与社会融于一体,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活力。

为各级领导决策和各部门服务,是档案工作一项最基本的职责。社会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都有前后相继的必然联系。各级领导在作出决策时,既要研究现实情况、现实经验,同时也要研究、利用、借鉴和吸收前人的经验和教训。档案工作者开发档案信息资源,把相关的档案资料提供给领导借鉴参考,是一项重要的社会服务。上海市档案馆为市领导提供的同业公会史料,武汉市档案馆为市领导提供的武汉历史上产业结构情况,都对市领导的决策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在九八抗洪、抗击“非典”等重大事件中,各地档案部门为领导决策及时提供档案资料,起到了不可替代的参考作用。做好为领导决策和各部门的档案服务工作,不但可以更好地发挥档案的社会功能,还能进一步取得各级领导和社会各部门的重视、关心和支持。

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档案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责。档案是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的信息资源。同时,档案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又是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需要重视和加强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工作。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在适应时代要求改进档案馆工作的同时,协助、指导社会各方面加强档案基础工作,是档案工作者的历史责任。当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非国有制企业面临二次创业,谋求更大的发展的时候,他们越来越理智地在企业管理上下功夫,包括加强档案工作等基础工作,档案工作者应不失时机地对他们提供主动的服务;在社区建设作为群众自治组织在两个文明建设中日益发挥重要作用的情况下,及时帮助社区建立健全档案工作,可以有效地保证社区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等等。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积极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档案工作才能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为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服务,是档案工作的宗旨。在档案工作由封闭型、保守型转为开放型、服务型的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我国加入WTO以后政务公开,人民群众的民主和法制意识的增强,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要求日益增加。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满足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的需求是档案工作者的宗旨。近年来,档案工作者在优化馆藏结构,大力开发档案信息资源以满足社会利用的同时,向社会开放现行文件,建立档案网站方便利用,适应家庭对文化的要求开展家庭档案工作等,受到了社会的赞扬,群众的欢迎。实践告诉我们,面向社会,面向群众,融入社会,档案工作才有发展的社会基础。

档案工作的社会化,需要档案工作者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把握服务社会的切入点,使档案工作向广度和深入不断发展。这就要求档案工作者成为一名社会工作者。

档案工作者应成为社会工作者,还因为只有加强社会互动,档案工作才能充满生机和活力。社会互动的方式是多样的,依托、联合、协作等都是档案工作加强社会互动的有效形式。

依托领导机关的威望和影响,对机关档案工作等依法加强行政管理手段的运用,当前对于推动档案工作的开展仍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手段。依托社会团体和群众自治组织,可以借助他们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推动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除此之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档案部门还可在档案服务、档案数字化加工、档案编研、展览等方面,探索依托经济组织,实现商业化运作的发展道路。这样可以弥补档案工作者市场经济知识和经验的不足,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档案工作还可采取联合的方式加强社会互动,形成合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档案法》的深入贯彻,各项事业在发展中越来越重视加强档案工作这一重要的基础工作。档案部门应当加强与社会有关部门的联系,与有关主管部门齐抓共管,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合力,促进各行各业的档案工作。近几年来,各地档案部门在实践中加强与建设主管部门的联合以推动重点建设项目的档案工作,加强与民政部门的联合以推动社区档案工作,加强与农业主管部门的联合以推动农业农村档案工作等,都取得了好的效果,在推动各行各业档案工作的同时,也推进了档案工作的社会化。

档案工作还要加强与相关文化事业机构的协作,实现互补。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事业机构,他们的工作对象与档案馆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尽管收藏对象有差异,但其保存和延续人类文化、传播人类文化的目的是一致的。这些相关的文化事业机构,如果各行其是,不但不能达到应有的社会效果,还会造成资源、人力、物力的浪费。近几年,武汉市档案馆与博物馆协作举办展览,与图书馆交换资料,与大专院校专家学者共同开展档案科研等,不但加强了档案工作的社会联系,而且以协作互动的方式更好地为社会提供档案信息,其效果是十分明显的。

时代在进步,形势在发展,档案工作者在敬业爱岗做好档案部门自身工作的同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学会做一名社会工作者,并以社会工作者的身份融入社会,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大潮,在为社会服务中进一步发展档案事业。

参考文献:

1. 陈兆礻吴、王德俊主编:《档案学基础》

2. 刘东斌:档案与档案工作的关系,《中国档案》2002(2)

3. 薛匡勇、张斌:论档案馆的社会信任论,《档案学通讯》2002(1)

4. 刘安:公众需要什么样的档案馆,《档案学研究》2003年(5)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个案社会工作 销售 客户信息 沟通

一、 引言

专业的社会工作是一项崇高的事业,需要社会工作者充满爱心和奉献精神,但是如果一个人确实不具备社会工作者的这种奉献精神或者并不愿意从事这一行业,并且,在中国现有社会经济的发展条件下,能够接纳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单位又实在是屈指可数。在这种情况下,他又确实学习了社会工作的方法,掌握了社会工作的专业技术,那么是否就意味着他所学将英雄无用武之地呢?我相信,许多人士包括社会工作者本身,都可能存在着这样一种误解,认为社会工作专业者将难以在社会上找到其它合适工作岗位。他们一直以来都厌恶并鄙视社会工作专业,并以一种消极被动的态度对待它。然而,用心学习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和技术的学习者,他们一定会像我一样发现社会工作的普遍适应性。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不是社会工作的崇高目标,而是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社会工作方法与技巧。为此,许多学者把社会工作称为一门艺术。社会工作者必须懂得社会学、政治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的知识、方法、技能和相关法律法规知识,同时具备熟练的社会调查、组织计划、公关协调等能力。

我认为,只要能熟练掌握这门艺术,社会工作者是能够适应社会的许多领域并胜任的,英雄处处都能展现其特有的才华。在可预见的将来,一些由所谓专业人士占据的社会工作岗位和未来出现的一些新岗位,将由掌握社会工作知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来填充。

二、 社会工作专业的含义及其在国内的发展

为了更好的理解社会工作与其它行业的联系,我们首先要对社会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弄清楚社会工作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助人为宗旨、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技能和方法去解决社会问题的专门职业,是确保现代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制度。美国《社会工作年鉴》认为,“社会工作是一种专业工作,不论其工作对象是着重于个人或团体,均以协助其依特殊的需要或能力,配合社会的需求,使获得社会关系的调整与生活的改善。”

为了培养具有社会工作专门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许多国家都在大学里设立了社会工作学院或社会工作系,培养社会工作的学士、硕士和博士。一些国家还设立了社会工作教学委员会,以规范社会工作专业课程的设置,推进社会工作教学的发展。我国于1988年下半年开始初建社会工作专业,目前,社会工作属于社会学学科下的一个分支学科。社会工作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专业化的工作方法。而社会个案工作是一种最早形成并直到今天仍然极为重要的专业工作方法,它以个人和家庭为服务对象,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来提供服务。

从社会工作的的含义及其发展情况来看,社会工作强调社会工作者必须具备特殊专门知识和技能。笔者认为,社会工作者所掌握的工作方法与所具备的素质和能力为社会工作者进入社会其它领域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社会工作所运用的特有的专业技巧与方法是什么,与其它行业究竟有什么联系,那就要看是哪一种社会工作了,因为不同的社会工作运用不同的专业技巧与方法。下面,我将以个案社会工作为例,阐述这一问题。

三、 个案社会工作与市场销售

前面我一再强调,社会工作者之所以能够走向社会的其它领域,关键就在于其所掌握的社会工作艺术。因此,在这里我首先将从个案社会工作的内涵及其工作方法上去发掘个案工作者所具备的销售人才的素质。

(1)、个案社会工作的内涵

关于社会工作的内涵,不同的学者,不同的学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在这里,仅举其中一两例。美国社会工作者鲍尔斯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以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与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为依据,启发和运用个人的潜能和社区的资源,促使案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有较佳的调适关系。”哥伦比亚社会工作学家霍利斯认为:“个案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使个人内在需要之更充分的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之更充分的功能表现。”

(2)、个案社会工作的方法基础

在徐永祥主编的《个案社会工作》中,他认为个案社会工作是一种科学的方法,是以现代社会科学中关于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发展以及人际关系调整的专门知识为基础的。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个案社会工作强调工作者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有关人际关系的科学知识和改善人际关系的专业技术。而这种改善人际关系的技术正是一个市场销售人员所必备的素质,是作为一个销售人员所应当掌握的处理个人与客户,公司与客户关系的重要方法。

另外,从霍利斯个案社会工作含义来看,其目标在于促使案主个人内在需要的更充分满足和个人社会关系的更充分表现。而我们知道,销售的最终目标就是客户购买自己的产品。但要达到销售最终目的,作为销售人员可以说就是一个不断满足客户需要,充分表现客户个人社会关系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让客户认同销售者的为人,进而认同产品并购买产品。

四、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与销售过程

个案社会工作者经过专业的培训和实践,具备有条不紊的工作习惯和素质,如果能将这一良好习惯保留并运用于销售过程中,我认为,对销售将大有益处。下面我将具体阐述如何将个案社会工作的开展与销售活动联系起来。

然而,必须声明的是,一个个案社会工作者要想成为出色的销售人员,那么他必须认真学习并掌握个案社会工作方法和技术,并能将其所学熟练运用于销售领域。如果是一个跛足的社工,一个不学无术、消极怠慢的人,那么,我相信,他可能难以适应社会的任何一个领域。

(1)、个案工作的初步会谈与销售谈判

在个案社会工作的初步会谈中,社会工作者需要以纯熟的会谈技巧,获得案主的主要问题、问题史、个人史、家庭背景及对于问题的看法等资料,并确定案主求助的内容是符合社会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

那么在销售领域呢?销售首先必须作的就是预约客户。在客户的第一次交谈时,你对客户很可能是一无所知的。这就需要销售人员能够运用纯熟的谈话技巧,打破与客户 之间无话可说的尴尬境地。在销售中,你可能永远都不能第一次与客户会面就和客户谈产品,如果那样做的话很容易导致客户的反感,反而更不利于与客户的谈判。这正如个案社会工作一样,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以出色会谈技巧去了解案主。对于个案社会工作而言,所需了解的是案主的问题史,而对于销售人员而言,需要了解则是客户的兴趣爱好,个人成就,公司背景等等。并且你还必须知道自己所提供的服务符合客户所在公司的需求,并尽可能的提供能够满足客户需求的服务。

我们知道,无论是案主还是客户,他们都有自尊与独立的人格,谁都是不会轻易对一个陌生人(这里只社会工作者和销售人员)坦诚和信任的。个案工作者所具备的会谈技巧等专业素质能够获得案主的信任,在运用于销售时,通过表现对客户的尊重、接纳与关爱,也无疑是能够获得客户的信赖的。而只有获得客户的信任,才能使与客户的交流变得轻松而顺手。

(2)、案主资料的收集与客户信息的获得

在销售活动中,对客户的了解是非常重要的。需要销售人员持续的观察与访谈,从而得到有关客户的个人信息。这就是销售当中通常所说的观注,是销售当中最困难的环节。因为只有深刻了解你的客户,你才可能真正了解他的需求。

而个案工作者在处理个案中所掌握的收集案主资料的方法似乎完全适用于销售领域。社会工作者一方面如前面所说的通过与案主直接会谈获得案主的个人信息,同时还能直接观察案主的态度来了解案主的心态。在同案主的接触中,工作者能够通过倾听、提问及察言观色,从案主的语言、行动、服装、态度及表情等考察和了解案主。如果个案工作者在进入销售领域时能将其所学的这一技巧熟练的运用于销售过程,那将是非常有效的,简直太棒了!试想,在与客户的谈话中,通过倾听、察言观色,能过从客户的言语、行动、服装、表情等等了解到客户的兴趣和个性,这是多么令人兴奋的事啊!例如我们能够知道他对什么事物有特别的意见,他最得意的成就是什么,他在办公室里代表的身份是什么等等,那么就会使我们与客户之间的谈话变得多么容易与融洽。

从客户的形象思维出发进而发掘客户的潜意识,从而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这正是许多销售人员不断努力可望达到的境界。而个案工作者从一开始进入销售,就已经具备了成熟销售人员的基本素质。如果]再加上社会工作者孜孜不倦的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他们在销售领域不仅可以胜任,很可能还能取得很大的成就。

个案工作者了解案主的另一途径就是与案主关系人会谈。这一方法在销售当中的运用也是非常普遍的。如果一个销售人员无法从与客户的直接会谈中获得客户的有效信息,那么它往往会把目标转向客户周边的人群。个案社会工作者通过与案主关系人的会谈从而正确全面了解案主,销售人员则通过与客户身边的人(主要指同事)搞好关系,从而在他们口中知道客户的爱好和需求。这样就能够保证下一次与客户的会谈时,投其所好,掌握主动权。正所谓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可见,个案工作中收集资料的方法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是非常有用的,体现在销售领域便是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得客户的正确信息。

五、个案社会工作者的专业态度与影响销售的因素

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工作者必须尽力建立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以对案主产生治疗性效果。在建立这样的关系时最重要的可能并不是工作技巧,而是工作者的工作态度。个案社会工作中,对案主的尊敬、真诚、富于同感和表达简洁、具体等才是产生效果的关键。例如,个案工作工作者很好地运用同感的表达,表现对案主的尊重及真诚,能够促进工作者与案主之间的关系,并对案主产生治疗功能。

那么,个案工作者在工作中的这种专业态度,是否也适用于销售领域呢?回答是相当肯定的,当然适用!因为在销售活动中,仅拥有好的产品是远远不够的,还有其它许多因素会对你的销售产生影响。比如认同感、尊敬、信任、关怀、服务、觉得受重视、友谊、协助等,都是比产品更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个案工作者在进入销售领域后,对客户所表现的尊重与真诚,以及对客户心声的理解,无疑能够得到客户的认同与信赖。当客户觉得自己得到尊重,享受到销售人员的关怀与服务时,当然会表现出对销售人员的重视与友谊,那么,这将会使销售产品变成一件多么简单的事情!

六、个案社会工作与销售中的沟通

(1)、沟通

现代社会,人类无疑是一种社会性动物,我们的基本生存需要的满足离不开人际沟通,在更高心理需要的满足上,如爱与被爱、被认为有价值、受人欣赏等,更离不开人际沟通。恰当的人际沟通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融洽,能够让人们与他人分享人生的乐趣。无论是案主还是客户,他们也都和我们一样有着人际沟通的需求,需要销售人员或社会工作者的人际沟通中得到满足,而这些都有助于客户与销售人员、案主与社会工作者之间建立良好的关系。

在前面,我们一直强调个案社会工作运用的是有关人际关系与个人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和专业技术,对案主开展工作。而在与案主的接触的整个工作中,工作者采用的多是与案主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这样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能让个案工作者掌握出色的人际沟通能力。这种的人际沟通的能力让社会工作者轻易的胜任销售中与客户的沟通工作。

(2)、在销售中运用个案沟通的基本原则

个案社会工作者所运用的人际沟通的基本原则,无论在个案工作中,还是在销售中,抑或在日常生活中,都是普遍适用的。在沟通中运用这些原则,促成客户与销售人员良好的人际关系,对销售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妨看看个案社会工作的一些原则是如何运用到与客户的沟通中的。

①、千万不要强迫案主与自己沟通,但也不应放弃随时与案主沟通的希望。在销售与客户的交谈中,如果客户表现出不耐烦或不愿意继续交谈,或不愿意透露过多的信息,那么这时一定要懂得适可而止,抓住时机结束谈话,而不要强迫客户继续交谈或回答自己各种各样的问题。因为这时,客户很可能对你产生了防备心理,过多的交谈只会让客户更加反感,不利于以后的交往和业务的开展。但如果某天客户心情异常的开心,有强烈与人交谈的欲望,就决不能错过这样的好机会。再如果你能够引导客户主动讲话,而不至于使客户产生被迫感的话,那当然更好啦!总之,如果你把客户当成你的“案主”,你就知道沟通需要顺其自然,而不能急于求成。

②、诚恳对待案主。在与客户的交往中,更要对客户诚恳。在交谈中,要表现得主动积极乐于交谈,不能对客户的个人观点进行羞辱或嘲笑。否则,你将永远失去这个客户。

③、中立。在个案社会工作中,工作者始终必须保持的一种态度就是中立。工作者不能从自己的感官出发,不能以自己的参照标准来看到事物,而要将自己放在案主的地位和处境中来感受他的喜怒哀乐,体会案主所作出的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因。但在分享案主的主观世界的同时,必须保持自己的独立性。那么,在销售活动中销售人员在与客户的交往中扮演的又是一种怎样的角色呢?在销售客户的交流中,你需要认真得倾听客户的想法。需要以对方的形象思维去倾听,从而辨别客户诉求的真实意图,理解客户的真实感受。同时,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诉求,让客户既惊喜又无被轻视感。这与个案工作中的中立原则其实是一致的。

六、结论

笔者虽不是一个优秀的社工,但将自己所学运用于销售时却获得了不同凡响的效果。社会工作在国内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更不用说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笔者这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转变意在说明社会工作者并非只能从事专业社会工作,而完全能够适应于社会的许多领域,不仅是销售领域,在物流、新闻、外交、行政、人力资源等领域,社会工作者也都是能够胜任的。如今,在社会上,已有一些 企业开始招聘社会工作专业人士从事企业的管理、外交等岗位。如果社会工作者能够自信的走上社会各个工作岗位,并将自己所学运用到各个行业,那么,我相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单位认可并招用社会工作人才。而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各个领域得到普遍认同,无疑也是有助于专业社会工作在中国的发展并成为一项专门的事业的。

参考文献:

(1)、《个案社会工作》 徐永祥主编 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攻心为上》 美 卖凯著 天龙文化

(3)、《推销法则》 陈安之著 世潮出版有限公司

(4)、《社社会工作导论》 王思斌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4篇

缺乏社会工作者保护保障机制的原因分析

(一)社会工作本身的特殊性

1.服务环境的特殊性。社会工作的服务环境长期处于多变状态,甚至有时候会是一些特殊环境,如监狱、戒毒所、精神病院、灾区等。我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服务工作就是一个典型的实例,其社会服务周期长,而且社会工作者人数众多。诸多因素使得社会工作存在相当大的风险隐患。2.服务人群的特殊性。社会工作有时候面对的服务对象是社会中形形的人,社会工作以提供社会服务为核心。但是,和其他提供社会服务的盈利性和有偿性不同,社会工作提供的社会服务不以盈利为目的,其提供的服务针对被服务人群是无偿的。同时这一服务直接面对并接触人群。有一些被服务人群反而对这类服务具有一定的排斥性。因此,在接受服务时,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攻击性,会对社工人员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尤其如果被服务人群是吸毒人员、犯罪人员、精神病患者时,这类人群很大一部分不会自愿接受服务,更具有排斥性)。

(二)聘用单位方面的原因

1.规章制度不健全。社会工作在中国处于发展初期,其运作还有诸多不规范的地方,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规章制度对于保障社会工作者权利的规定甚少。在组织的管理上也缺乏科学性,缺乏法律的约束。因此,大多数在管理上仅仅比照一般的劳动者进行常规的劳动保护,而针对其工作过程的特殊性保护很少顾全。当社会工作者实际遇到侵害后,不管是来自组织机构本身的还是外在的,社会工作者在维权方面都会步履艰难。我们在对社会工作机构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社会工作机构自身发展存在着制约的因素,其中“社会工作者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这一原因占到了30.8%,“组织机构自身缺乏有效的管理,公信力不高”占到了33.5%。同时,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在进行管理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很多时候并没有严格按照法律要求的操作规范进行。2.组织机构力量薄弱。虽然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已有了一段时期,但是一直以来其组织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较弱,社会工作组织的资金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在这一过程中,组织在面对社会工作者来自外界的职业侵害时,可能无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也无法给予相应的保障。在我们的调查中,针对禁毒社会工作者的体检,也是由于某基金的赞助才在近两年开始对少数社会工作者实施。社会工作者并不是全部由社会工作组织机构聘用。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组织机构力量薄弱,故其聘用的社会工作者在整个社会工作者就业群体中更是处于弱势地位。3.缺乏专业性的自我保护知识的宣传与培训。对社会工作者的组织管理本身也存在困难,加之培训还没有系统化和科学化。目前其培训主要针对的是“社会工作者的基本信念”、“从事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从事社会工作所需的专业能力”、“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责任与相关权利”、“培养对社会工作团体的归属感”等几个方面。还没有专业的自我保护的培训,防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并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在培训时,缺少针对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的原因

大多数社工缺乏自我保护意识和专业手段。社会工作是一个神圣的职业,社会工作者无私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职业的价值理念使得大多数社会工作者忽视了对自身职业安全的重视。如有些社会工作者独自一人去探访被服务对象,在遇到被服务对象情绪失控时,容易陷入孤立无助的状态。虽然我国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是我国社会工作者的构成主要以年轻人和学生居多。这种情况使得社会工作者大部分缺乏自我保护的经验和技能。当面临特殊情况的时候,往往不能采取正确的方法来保护自身的安全,增大了遭受侵害的几率。

(四)社会方面的原因

目前社会上对社会工作者的认识还存在偏差。虽然说社会工作在我国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人们经常会在新闻媒体中听到对社会工作者的赞誉,大众逐渐对社会工作者也从陌生到熟悉。但社会对社会工作者的理解还存在片面性,普遍认为社会工作者就是保护他人的人,这也使得会人们忽略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保护,其实社会工作者也只是一群普通的人,他们也同样需要保护。

社会工作者劳动保护保障机制分析

(一)法律制度层面上的保护

法律是保障公民合法权益和义务最权威也是最有力的保证,应适当加快社会工作的立法,从根本上完善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法律保障。第一,以全国性的立法为标准,统一从法律层面进行保护。如对社会工作的法律主体、法律责任和法律义务进行明确规定。尤其是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的事先防范和事后的责任划分,应使风险防范的措施具有法律强制性,使得社会工作者的劳动保护有法可依。第二,进一步完善目前一些省市的地方制度。尤其是针对社会工作职业风险防范的条文还应该在范围上进一步扩大,出台具体的操作和处罚措施,使得已有的规范切实可行。第三,对聘用单位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加强法律层面的管理。合法的单位是保障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基础。如果说社会工作者由于其特殊性,管理存在一定的难度,从法律层面加强对聘用单位的管理却有切实可行性。尤其是目前对社会工作者的保护至少要达到一般劳动者的保护水平。

(二)聘用单位层面的保障

社会工作者职业风险保护的一个重要主体就是其本身所在的机构,他对保护社会工作者的安全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机构有责任也有义务为其提供一个安全的工作环境,为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建立一个良好的保护屏障。第一,意识层面。聘用单位应高度重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问题,把对社会工作者的安全保护当成日常工作的一个重点来抓。在单位自身安全意识提升的同时,还要把这种意识和观念传达到每一位社会工作者,让他们在实际工作中具有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一些不必要的伤害。第二,建立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风险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形成完善有效的预防体系,特别是要明确社会工作者遭遇侵害以后的责任分担原则、相关的赔偿及处理办法。使得对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的保护有章可循。在开展社会工作项目时,预先进行风险评估,有效地防范风险的发生。第三,严格社会工作者招聘流程,进行认真的筛选。招聘社会工作者不能仅仅看其工作热情,还应考虑工作岗位的特点,杜绝不符合社会工作的人员加入。同时还要定期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自我保护技能和危机情况处理知识和技巧的培训,发放自我保护知识手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素质和自我保护技能。第四,单位应当为社会工作者创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工作环境,为其提供必备的工具和条件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同时要有效地保护自身的安全,预防意外的发生。按照现行规定为社会工作者购买相应的保险,在有条件的基础上提供附加的相应保障,为社会工作者参与社会工作免除后顾之忧。

(三)社会工作者自身层面的完善

社会工作者职业安全尽管需要来自社会、机构、国家等各方面的关注,但是作为其核心的社会工作者本身也应关注自身的人身安全,使社会工作健康并长远地发展。第一,树立为社会和人民群众服务的意识,秉承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同时加强自我防范意识,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充分学习和掌握自我保护的知识和技能。第二,在实际服务过程中,尽量做好防范措施。如在进行大型活动时,严格服从整体的管理措施的要求;进行外展时不能单独行动。尤其是女性工作人员,与犯罪人员、吸毒人员接触的时候应该把环境置于可控制的范围内,不能单独把被服务对象约在偏僻的地方见面等。总之,要在事前做好防范措施。

(四)社会层面的支持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者

中图分类号:C91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9-0110-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社会工作人才的有力支撑。中共中央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要“确定职业规范和从业标准,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社会工作人员职业素质和专业水平”,因此,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工作的一项紧迫任务,是要适应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摘自曾庆红同志2006年12月12日在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上的讲话)。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和明确要求,不仅为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也对我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工作指明了方向。面对培养社会工作人才这样一个全新的课题,我们首先必须清楚社会工作人才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问题:社会工作人才是否就是社会工作者,同样社会工作者是否就是社会工作人才。而要回答这一问题,必须从社会工作本身说起。

社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国家,至今已有百年以上的历史。但是,世界各国对社会工作并没有统一的概念,较具代表性的定义主要有三个:一是个人扶助社会贫困者与不幸者的专门事业;二是政府、社团为解决社会上失业、贫困、疾病、衰老、孤苦、身心障碍、精神疾病以及其他问题而进行的有组织的活动;三是政府、社团为全体社会成员改善生活而举办的专业服务。可见,即使是在社会工作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社会工作本身也包括学科意义上的专业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在我国,社会工作同样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社会工作,还包括现实生活中除政治、经济、文化以外的其他全部工作。例如,除了在公共救助、家庭服务、儿童服务、老人服务、康复服务、学校社会工作、就业服务、矫正服务、心理健康服务、医疗社会工作、乡村社区发展、军队社会工作、社会保险服务等领域的专业社会工作外(参见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轮》,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第1版),基层自治组织根据村民或居民的意愿要求,组织开展的以自我服务为核心的许多工作;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自我服务组织以及理事会、行业协会、商会等在服务居民或会员的过程中所做的大量工作,由于它们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能够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这些工作都属于社会工作。又如,有些教育工作者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利用业余时间,参与城乡居民的文化技术教育、青少年学生的校外管理和辅导;兴办家长学校提供各类职业教育和就业指导;开展青少年心理咨询等实实在在的工作,由于它们能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弥补政府职能的不足,因此,也都属于社会工作。由于社会工作本身包括专业社会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所以,在现实生活中,社会工作者同样应该包括专业社会工作者和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他社会工作者),社会工作人才也包括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其他社会工作人才。

一般而言,社会工作者是指专业从事社会工作,以社会工作为职业的人员,国际社会工作界普遍认可的社会工作者应符合以下要求:一是具有社会工作执业执照;二是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三是受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约束;四是社会工作专业组织的成员;五是以社会工作作为一种职业。但是,在社会工作相对发达的西方国家,作为社会工作者首要的一条是必须取得社会工作执业执照,而在我国,由于社会工作事业起步时间较短,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管理仍处在探索发展阶段,全国性的社会工作者职业资格也刚刚开始,因此,现阶段的社会工作者更强调必须具有社会工作专业教育背景,以社会工作为职业。而从发展的眼光看,和律师法意义上的执业律师不包括律师助理和实习律师一样,根据人事部、民政部联合颁发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评价暂行规定》的规定,社会工作者特指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指拥有职业资格、具备专业教育背景,在“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社会慈善、残障康复、优抚安置、卫生服务、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包括“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而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他社会工作者),包括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学的人员;社会工作的一般从业人员,即以社会工作为其职业,并从中获得劳动报酬,但不具备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学历资历、职业资格和能力水平上要求的人员;生活在居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社会工作能力、热心为居民服务、居民群众充分信任的“乡土能人”和“社区服务热心人”;从事社会工作的志愿者或者义工,等等,都不属于社会工作者。

社会工作人才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一个全新名词,是以“助人为宗旨,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进行困难救助、矛盾调处、权益维护、心理辅导、行为矫治等社会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仲祖文:《努力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人民日报》,2006年12月18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或技能,创造性地进行社会服务与管理、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等工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的人员,属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规定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中的专业技术人才。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精神,只要具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知识或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为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作出积极贡献,都属于社会工作人才。因此,社会工作人才必须拥护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遵纪守法,热爱祖国,具有助人为乐等优良品质;必须能够直接参与党的群众工作,能够利用他们的专业优势宣传党的主张,并能通过帮助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群体、组织和社区给服务对象送去党和政府的温暖;必须能够协助党和政府了解社情民意、解决社会问题,并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联系。确定社会工作人才,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主要的衡量标准,应综合考虑思想道德、助人宗旨、专业技能、履行职责和作出贡献等要素,而不应局限于是否以社会工作为职业,因为社会工作人才包括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和其他社会工作人才,在社会工作领域职业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属于专业社会工作人才,而兼职和志愿从事社会工作的人才则属于其他社会工作人才。所以,实际社会工作者(其他社会工作者),包括从事专业的社会工作教学的人员;生活在居民群众中、具有较强社会工作能力、热心为居民服务、居民群众充分信任的“乡土能人”和“社区服务热心人”;从事社会工作的志愿者或者义工,等等,只要具备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规定的人才条件,都属于社会工作人才。

可见,社会工作人才与社会工作者的关系既不是等同的关系,也不是一种包含关系,而属于交叉关系。只有具备了人才条件的社会工作者才属于社会工作人才,同样,只有从事专业社会工作的社会工作人才才属于社会工作者。因此,在一些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和研究机构中存在的认为社会工作人才只能是社会工作者的观点和社会工作者一定是社会工作人才的观点都是不正确的,也是不利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健康发展的,同样,在一些社会工作机关和部门中存在的社会工作人才一定是社会工作者的观点和社会工作者只能是社会工作人才的观点也都是不正确的,是不利于社会工作职业的健康发展的。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Work Personnel and Social Worker

YUAN Guang-liang

(Social Work Department of Beijing youth politic college, 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Social worker means the person majored in social work and engaged in the social work as occupation. A social worker widely recognized by the international social work domain should accord with the following requirements:First of all, have practice license on social work; secondly, have educational background on social work specialty; thirdly, controlled by professional ethic of social work; fourthly, be a member of a professional social work organization; finally, engage in the social work as occupation.In the western country which the social work is comparatively developed, to get a practice license on social work is the chief step to be a social worker, Whereas, in our country, as the latter social work career development, social worker practice qualification management is still in the stage of exploring and development, and national social worker practice qualification is beginning.So, social worker of actual stage emphasizes on social work educational background and social work occupation.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6篇

一、社会行政及社会行政的含义

基德尼夫、斯基德莫尔等给社会行政下了定义,社会政策转化为和社会服务相互转化的过程就叫社会行政,而社会行政又分为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福利行政。中国的社会服务机构有许多,有政府、事业单位,还有群团组织。

二、中国社会服务机构的类型及社会工作者在社会行政服务中的作用

第一类:社会工作者在政府中的作用

中国社会工作者在政府中主要担任社会保障(福利)任务,有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社会工作者主要根据服务制定计划、政策。福利服务及“五保”在民政部开展是个范例,其工作实质涉及对服务对象安排并进行评估。街道工作,也包括帮助就业、扶贫帮困等等。经济体制改革以来,特别是近二十年来,我国的社会工作组织有了大的进展。社区、街道工作,也包括帮助就业、扶贫帮困等是新发展起来的。新建立的社区服务,远远超出过去居委会。就政策上说,上海市卢湾区民政局,对卢湾区社区社会工作者594人情况作了一个调查,制定了社会工作的政策。

第二类:社会工作者在群团组织中的作用

群团组织主要有老龄工作委员会、妇女联合会、共青团、工会、残疾人联合会和红十字会。在这些群团组织中,社会工作者起着规划、组织、指引、支配的作用,其中政策的拟定、组织的整合、授权、调解、沟通等等都由社会工作者完成。其中涉及社会工作者实践方面的有老年社工、残疾人社工、优抚安置社工、青少年社工、妇女社工。

第三类: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的作用

中国事业单位有行政支持类、经营开发服务类、社会公益类。而在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中又分为三类,一类由国家全额拨款,担任政府制定的公益服务工作,这种服务是无偿的,如儿童福利院、救助管理站等。这类单位业务活动的方向、目标、内容等均由国家决定。二类属于部分拨款事业单位,面向社会供给公益服务,常见有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普通高等院校、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等。这类单位由国家确定公益宗旨,自助开展业务活动,并依法取得服务费,主要用于公益,国家财政根据不同情况补助相关经费,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差额拨款事业单位。三类主要是指从事的活动社会化程度较高的事业单位,具有一定公益。社会工作者做学校心理学家和学校咨商人员,这里实践包括在学校和医院,医务社会工作者在身体健康档案管理、扶助科研工作、健康教育调解、公共卫生职业配合等方面工作。这里社会工作者充当促进者、咨询人、经纪人、调解人、监护者、倡导者。所谓促进者的角色就是社工名词“助人自助”(助人自助是促进他能与各种资源连接起来并使服务对象得知自身改变的潜力有能力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经纪人的角色认为案主的需要可以通过社会服务机构的制度,有效地把机会和资源公平分配,更有效地满足服务对象。例如帮助案主找工作,申请低保等都属于任务。

第四类:社会工作者在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的作用

社会服务类民间组织又分为三种:这些民间组织国家稳定拨款,一是由政府支持的民间组织,中华慈善总会、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社会工作协会。这些协会涉及到社会救助社会工作,比如对社会有困难人员和地区的帮助和集资等等。二是完全民间组织,是纯依赖收费服务支持和社会捐助的社会服务机构,例如,服务弱智成年人的“北京慧灵”;服务自闭症儿童的“北京星星雨教育中心”;服务农民工和打工者的“北京协作者文化传播中心”;服务妇女的“12338妇女维权公益服务热线”等。三是契约型社会工作服务组织,是在政府购买服务改革趋势下成立的组织,由政府提供服务场地、社会工作者工资,对部分机构政府还提供了服务经费,其服务的内容包括政府资助要求的“公共服务”,以及根据服务对象需求提供自主的“专业服务”,如深圳的鹏星社会工作服务社、青翼社工站、上海阳光服务站等。

三、小结

社会工作在国外的身份和医师、会计师、律师等一样,工作的专业性高,接受高等教育后,才能执业,社会组织不仅有优良的沟通方法,而且评估服务对象的需求,在关键时候能缓解压力,社会工作者根据“诊疗”结果,“制作”缓解办法,制定援助计划方案等,社会工作专业除了专业课外,还要学习相关政策,并对之进行实践运用。

参考文献:

[1]社会工作者人事制度改革浅析.民政部政策研究中心

[2]医务社会工作在我国医院医疗服务中的作用

[3]社会工作者考试:学校社会工作的意义.中华考试网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7篇

一般而言,责任意味着依照身份、地位或职业,由命令或习俗责成的工作、行为、服务或职务。社会责任就是人们所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应该发挥的功能。社会责任的赋予者可能是政府、组织和团体,也可能是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通过政府、组织和团体赋予的责任通常具有强制性,受法律、行政和经济约束;而由社会公众、家庭和个人所赋予的责任则往往具有自然和自觉的特征,受社会舆论和个人良心约束。

社会工作者的责任分为社会责任和专业责任。前者是指在一般社会关系中力所能及的助人行为,后者则是在专业岗位上应尽的工作义务。与普通公民相比,社会工作者在履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更强的敏感度;同时,公众对社会工作者这一职业群体也会在道德上寄予更高的希望。我们很难想象缺乏社会责任感的人能够在社会工作实践中尽到专业责任。此外,社会工作者也往往能够通过不断进行专业实践而强化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二、丰富的人文情怀

人文情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对本身的亲近情感,是人类对自身生命、健康、尊严的自然关爱,它是人们的社会责任和伦理规范的情感基础。不过,由于、政治派别和社会分工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群体和民族表达人文情怀的程度不同,方式各异。

如果说专业价值体系是社会工作实践的哲学基础,那么人文情怀则是其中最重要的感性动力。一般公众内心具有的诸如慈善、怜悯等自发、直觉的助人意识,往往基于道德因素;而社会工作者的人文情怀则是一种更为丰富、成熟、稳定的社会情感,与其专业价值一脉相承,并能通过专业实践不断得到强化。许多事例表明,即使由于种种原因脱离了社会工作领域,人们在实践中已经固化的那种对人类的深切关爱依然时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

三、稳定的心理状态

稳定的心理状态是指社会工作者在遇到困难、挫折、紧急事件或处于危机状态时,能够克制和调适负面情绪,从而保持理性的思考、判断和行为选择。

社会工作者在处理纷繁复杂的家庭和个人案例时,有时不仅会遇到社会资源的不足、社会政策和专业价值的冲突、个人价值和专业伦理的冲突等问题,还会遇到专业方法与案主文化系统之间的矛盾。因此,在实践中产生的紧张、慌乱、激动、犹豫、悲伤、压抑、失望、孤独、烦躁甚至恐惧等负面的情绪和感受,是我们必须面对和调适的。

一般地说,个人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和专业职责是保持心理稳定的前提。积累的知识越丰富,掌握的技术越熟练,文化敏感度越高,专业价值越稳固,就越能避免心理失衡。其中,丰富的实践经验是有效调适心理失衡的宝贵资源。但是,对许多新手而言,则需要资深社会工作者和专业督导老师的辅导。如果不能通过接受辅导消除或减轻压力,建议工作者转介案例、休假或更换工作环境。

四、勇敢的挑战精神

挑战精神是指在对传统的思想、道德、行为和制度的怀疑、批判过程中和创造新事物方面所展示出的信念和毅力。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8篇

【关键词】司法社会;工作者;人才管理

司法社会工作者是根据司法行政工作职能和预防犯罪工作的实际需要应运而生的,其队伍主要作用是为了减少和预防犯罪,并完善犯罪预防体系。但是司法社会工作者队伍存在诸如人员流失,管理漏洞较大,工作开展面临严峻挑战等问题。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最大限度的用好人才、储备人才,解决司法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一大课题。

一、现阶段司法社会工作存在的问题

专业社会工作源自于西方社会,伴随社会经济发展,中国社会工作开始起步,经历了从无到有,最终逐渐成熟的过程。同时,随着安置帮教工作关口前移,就出现了在监狱或看守所对罪犯或嫌疑人进行疏导、规劝的司法社工,经过几代人的探索总结,形成了成熟的司法社会工作管理体系。但其中也存在诸多问题:(1)管理机构不健全,在对司法社会工作者的定位上,其属于政府编外人员,并没有明确的挂靠单位,对司法社会工作人员的性质描述为民办非企业,在进行工作的过程中,政府和只能部门共同参与,并有社团进行监督,这使司法社会工作人员处于管理边缘,没有明确的主导单位,其管理体制和运行协调机制更加不完善;(2)缺乏社会资源,中国的司法社会工作起步晚,起点低,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而且社会工作服务岗位有限,岗位设置存在不规范现象;(3)工作缺乏成就感,司法社会工作的成效是隐性的,大多数情况下,司法社会工作者进行了大量工作,但效果却不明显,这不仅使司法社会工作者的自信心受挫,还会引发政府、社会对司法社工的质疑;(4)激励制度不强,司法社会工作者接触的往往是罪犯或嫌疑人,属于高危人群工作者,但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和预防犯罪,这又是一项必要职业,且其具备自身的高专业性,但并没有完善的人才队伍保障措施和激励机制做后盾。

二、司法社会工作者的人才管理建议

(一)建立健全管理体制

笔者认为政府相关部门要进行宣传工作,提高社会大众对司法社会工作的认识,并注重对司法社工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组织领导。司法社会工作设计到社会各个领域,由组织部门进行牵头领导是必不可少的,可将专业司法社会工作队伍统一归于民政局进行领导。现今我国的相关体制都由各区的预防犯罪办公室指定,但同时市社团也有相应的人事管理和考核制度,这样的体系使司法社会工作人员不知所从。笔者建议可以由相关部门协调,健全社会工作行政管理机构,可统一归民政局管理并指定相关政策和文件,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司法社会工作制度。建议进行试点实行,这样可以杜绝各部门各自为政,相互制约。

(二)增加业务培训

业务培训方面要能够聘请精通业务、拥有丰富经验的专业督导团,以指导本地司法社会工作。目前的司法社会工作,实际工作严重脱离专业知识,多年从事司法社会工作的工作者,也应当及时补充新知识,能够与时俱进。专业督导团可以指导社会工作者在专业知识的个案工作、社区工作风方面工作,对司法社会工作者的成长和成熟起到了促进作用。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可定期安排工作者外出学习,吸取其他城市的优秀经验,弥补自身不足,对于优秀的司法社会工作者,可组织起到香港或国外进行交流学习,带回先进的社会工作理念,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升本地区司法社会工作。

(三)拓展外部资源

政府部门要能够牵头组织,为司法社会工作的开展搭台铺路。在实际工作中,司法社会工作难免要与社保中心、劳动职业介绍所等部门接触,更需要和相关社会机构、公益组织之间进行沟通合作。比如,服务对象面对生活困难,在回归社会初期难以找到合适工作,需要司法社会工作者的帮助,但是要把握好政策尺度,避免服务对象再次反复,需要和上述部门进行沟通合作,政府部门要发挥主导地位,能够充分调动社会资源,为与相关社会机构和民间公益组织建立良好关系搭建方便之路。

(四)加强人才激励机制

通过各种宣传媒介,加大对司法社会工作的宣传力度,对社会大众的思想认识进行适当引导,区分司法社会工作于普通社工、志愿者的工作性质和职责,使广大民众了解司法社会工作的概念、内涵和工作前景。宣传力度的缺乏,其实正是部分媒体对司法社会工作认识上存在偏差的体现。建议相关部门针对司法社会工作人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宣传事迹,消除社会群体在思想认识上的误解,营造有利于司法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和工作开展的有利环境。要切实改善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收入和各项福利待遇,激发广大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的工作热情,积极投入到工作中,这就有赖于政府财政资金的投入和支持。

三、结语

司法社会工作属于新兴行业,其工作队伍对于减少和预防犯罪意义重大。因其在我国发展较晚,起点低,出现诸多问题。在以后的工作中,政府要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大政府财政资金投入,改善司法社会工作环境,提升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的工资待遇,根据实际需要,增加业务培训,积极拓展外部资源,加强与社保单位、社会公益单位之间的通力合作,以保证优秀司法社会工作人才不流失,促进司法社会工作健康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体制转变中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进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22).

[2] 陈蒲芳.试论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教育与对策建议[J].甘肃省经济管理部学院学报,2003(12).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

一、引言

社会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利他主义,同时专业的知识和服务技能是社会工作区别于其他类别助人活动的本质性特征。社会工作者则是指遵循助人自助的指导思想,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以帮助他人或组织机构发挥自身潜能,协调多种社会关系,预防社会问题,解决矛盾纠纷,促进社会公正为职业的专门人员。

社会工作作为专门职业在中国大陆属于一种新兴的职业,处于发展阶段,其工作体制尚不成熟,社会工作者也因此面临诸多问题,例如职业认同度不高、社会接受程度低、薪酬待遇低、保险福利状况不佳等。本文将对社会工作者面临的职业困境与相关权益保障问题进行探究,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社会工作者面临的职业困境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较低

职业认同是指从业者在充分了解职业特性的基础之上,能够从内心接受并积极从事自己的职业,强调职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一致性。可以说,职业认同是从业者与所从事的职业之间的心灵契约,是保证从业者积极持续地进行职业活动的主观保障因素。

1、现状

笔者所带领的工作小组在查阅大量文献和与有经验的社工深入访谈的基础上编制了“社会工作者调查问卷”,该问卷中第三小节专门针对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设计了相关问题。我们对该部分的研究采取抽样调查,选择北京、石家庄、保定等城市中具有代表性的社会工作者,对其进行调查研究。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115份,回收103份,回收率达89.57%,其中有效问卷89份,有效率为86.41%。从数据分析的结果来看,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总体平均值M=3.3152,由此可见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认同度普遍较低。

在个案访谈中,我们主要发现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从事社会工作的人员绝大部分并不具备完整系统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第二,社会工作者的流动性较大,能够数年如一日地从事社会工作的专职社会工作者寥寥无几;第三,许多社会工作者认为从事社会工作并不像想象中那样崇高,社会工作难以实现其个人价值。

2、原因

针对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我们认为导致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度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从时间维度上来看,社会工作属于新兴职业,其存在的时间较短,相比其他发展成熟的职业,社会工作的知晓程度不高,从业者中具备专门社会工作知识和技能的人员十分有限。同时社会工作专业也属于新兴的高等教育专业,办学规模有限,不能够为社会输出足够的专业人才。对社会工作的不了解导致社会工作者个人角色定位的不明确,难以与自己的职业达成主观上的契合。

第二,社会工作的成果难以进行客观衡量,回报周期长。社会工作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性工作,其目的是助人自助,因此社会工作的成果往往不能够以某一客观的标准进行衡量。此外,社会工作者所开展具体的帮扶工作多是连续性、长时间的帮扶,帮扶成果取得成效的周期较长。工作成果能够对从业者产生良好的激励作用,培养其对职业的认同感。但社会工作却是“只看得见工作却看不见成果”,社会工作者难以在工作中获得主观上的满足,影响他们继续从事该职业的兴趣和信心。

第三,薪酬待遇低。在市场经济时代,人们在选择职业时追求的不仅是情感价值,更重要的是经济价值。“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一个职业没有良好的经济价值,其情感价值往往会大打折扣。如今,社会工作者的薪酬待遇处于低水平,不少社会工作者因薪酬问题而对该职业持消极态度,甚至转而投身其他高薪行业。由此可见,薪酬待遇是影响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四,家人及朋辈的不理解。由于社会工作者在职业群体中属于小众,加之薪酬待遇低等因素,容易导致社会工作者家人及朋辈的不理解。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许多社会工作者的家人及朋友纷纷对该职业表示反对,希望他们能放弃社会工作,从事其他更有意义的、薪资待遇好的职业。家人及朋辈的不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工作者对自身职业的确信。

(二)政府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1、社会工作过分行政化

当前我国正处于政府职能转变、建立有限责任政府的时期。不能要求政府像计划经济时期那样完全依靠行政力量提供所有类别的服务,因此就需要非行政性的组织机构来承担某些服务职能,社会工作组织恰好能够弥补政府职能的缺漏。i

然而政府职能剥离过程中由于受到行政力量的过分干预,社会工作具有明显的行政色彩。从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设置来看,不少地区没有独立于政府的社会工作组织而是将其挂靠在地方民政部门,属于地方民政部门的分支机构。从工作内容来看,政府将大量的行政任务转嫁于社会工作者,例如要求社会工作者协助政府进行各类检查,负责所辖片区的安全稳定等等。行政性工作占据了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时间,社会工作者们无法按照自身的意愿服务居民。同时,社会工作过分行政化也使得民众对社会工作者产生对抗情绪,阻碍社会工作的有效开展。

2、政府支持不到位

诚然,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应是相对独立于政府的,但社会工作的公益性又决定了社会工作需要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当前我国政府与社会工作组织机构之间存在体制不顺的问题,政府对社会工作的支持并不到位。

在资金上,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非营利性要求政府为其提供资金支持,以保证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工作的开展。实际中,许多地方政府对社会工作的资金支持不能满足工作需求,社会工作因缺少资金而举步维艰。

在薪酬待遇上,政府没有为社会工作者建立合理的薪酬待遇机制,社会工作者的起薪低且增长速度慢、幅度小,与物价的攀升不成比例。不合理的薪酬待遇易造成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导致人才流失。

此外,在岗位设置、人才培养、政策环境等方面政府的支持也略显欠缺。

(三)社会民众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在访谈中社会工作者向我们反映,他们在开展工作时许多民众表示不理解和不支持。在对社会民众进行调研后我们发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民众对社会工作及社会工作者了解少或完全不了解,不能充分信任社会工作者。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工作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普及程度不高。

第二,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在遇到困难时民众更倾向于向亲朋好友寻求帮助,不愿接受社会工作者的扶助。我国是典型的熟人社会,民众信赖熟识的人,对于陌生人则普遍采取防备的态度,受此观念的影响民众在需要帮助时不愿主动向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

社会民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会阻碍社会工作的正常开展,增加社会工作的难度,打击社会工作者的信心进而影响其职业认同。

三、建议

为帮助社会工作者走出职业困境,切实保护社会工作者的权益,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建议:

(一)社会工作者自身

作为社会工作的主体,社会工作者首先应当明确社会工作的内涵和意义,对社会工作有一个清晰的理解,以便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增强职业认同。

其次,社会工作者应当学习社会工作专业知识,提高社会工作技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工作服务民众,提高社会工作的影响力,赢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者应当多与家人和朋辈沟通,可以通过鼓励其帮助自己开展工作、将其纳入服务对象的范围等途径使他们更加了解社工。获得家人和朋辈的理解和支持是社会工作者疏导负面情绪,缓解工作压力,提高职业认同度的有效途径。

(二)政府政策层面

理想的社会工作运行模式应是“政府主导推动,民间组织运作,公众广泛参与”,政府在社会工作发展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既是社会工作职业体制的构建者,又是社工服务的购买者、出资方。ii政府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干预,帮助社会工作者摆脱职业困境,促进社会工作事业的发展。

1、完善组织机构设置

地方政府应完善当地的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将社工组织与政府部门分离,赋予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独立的主体地位。社工组织机构的独立有利于减少社会工作的行政化。

2、加大资金支持力度

政府应当根据社会工作的实际需求拨付相应额度的资金,以保证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正常运转和社会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当提供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提高社会工作组织机构的硬件条件改善社工的工作环境。

3、完善薪酬体系和奖励机制

薪酬待遇低、奖励机制不健全是导致社会工作者职业倦怠和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完善社会工作者的薪酬体系和奖励机制。

政府应当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级别、工作年限、工作成效等因素考虑在内制定社会工作者薪酬待遇标准完善薪酬体系,使薪酬待遇与社会工作者的服务成正比,同时薪酬的增长还应与物价的增长相协调,缓解由于物价飞涨给社会工作者造成的生活压力。

同时,适当的奖励能够提高社会工作者工作的积极性,政府应当建立社工奖励机制,采取精神奖励、物质奖励等手段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和组织机构进行奖励。表彰和奖励建议采取公开的形式,借此可对社会工作进行宣传,提高社会民众对社工的认识。

4、加强职业技能培训

我国法律赋予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劳动法》第六十七条明确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把发展职业培训纳入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划,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政府应当履行职责,协同社会工作组织机构对社会工作者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

(三)立法层面

自1951年起,我国就先后进行了一系列社会工作立法,范围广泛,涉及社会工作的多个层面。截至2012年,名称中带有“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有50多件,全文中出现“社会工作”字样的法律法规文件多达1100多件。但这些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文件中没有专门针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工作主体法。iii

国家应当着手制定《社会工作者法》,可参照《公务员法》的立法模式将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基本原则、人才培养、资格认证、岗位设置、薪酬保险福利待遇、监督管理等方面包括在内。

《社会工作者法》的制定可帮助明确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定位,规范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活动,保障社会工作者的合法权益。

四、结语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困境在社工群体中属于普遍现象,职业困境造成社会工作人才的流失,严重阻碍社会工作的发展。因此解决社会工作者的职业困境问题刻不容缓。同时我们应当看到,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的成因是复杂的,摆脱职业困境需要社会工作者个人、政府、社工组织机构、立法机关等各方的努力。

注释:

i 王亚平.市民社会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3):290.

ii 张健.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iii 柳拯.我国社会工作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15.

【参考文献】

[1]安秋玲.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39-47.

[2]林诚彦,张兴杰,曾细花.专业认同影响从业意愿路径的实证分析――以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高教探索,2013(3):133-138.

[3]陈清丹.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对专业认同的调查――对北京地区三所高校的调查研究[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5(12).

[4]吴亦明.香港的社会工作及其运行机制[J].社会学研究,2002,1(81):22-26.

[5]徐.社会工作者保护保障机制探析[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6): 137-142.

[6]徐红梅,伍幼林.国内社会工作者的基本现状及能力建设研究[J].城市问题, 2010(9):56-61.

[7]袁光亮.我国社会工作者立法思考[J].社会工作,2010(3):28-29.

[8]张健.专业社会工作者职业困境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

[9]王亚平.市民社会分析框架下的社会工作者角色定位[J].法制与社会,2009 (3):290-291.

社会工作者范文第10篇

关键词:职业社会工作;人员素质

为了更好的了解郑州市二七区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状况,为本次调查提供有力依据,我们团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郑州市二七区职业社会工作者素质调查。调查进行的地点为康桥社会、大学路区、黄淮社会。为保证本次调查能尽可能得出科学的结果,在正式调查进行之前,我们首先在我康桥社会进行了试调研,并针对试调研中反映出的问题对问卷做了修改。在此之后我团队成员开始有组织、有计划的对选定地点进行市场调查,历时3天,共完成了100份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如下:

一、郑州市二七区社会工作者现状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

发放社会工作者基本情况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一、具体情况如下:1.性别。男性25人,占25%;女性75人,占75%,性别比为1∶4和3:4。这一数据说明在社会工作者中女性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2.年龄。各年龄段降序依次为:40~50岁为41%,30~40岁为32%,20~30岁为23 %,50岁以上为2%。表明社会工作者以工作能力、人生阅历经验丰富的30~50岁之间的中青年为主体,占73%;同时社会工作者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20~30岁的年轻人也开始将社会工作岗位作就业选择,其中不乏应届大学毕业生3.文化程度。按学历层次升序排列依次为:小学1%,初中4%,本科及以上13%,高中32%,

大专50%。大专及以上学历的社会工作者在社会工作者队伍中具有绝对优势,占63%。这表明社会工作者的学历层次较高,并呈现出向本科以上学历层次的发展趋势。4.上岗途径。有40%的社会工作者是通过“社会居民选举”,“居民推荐上级任命”的占10%,上级“指定”的占3%,“毕业分配”到社会的1%,“其他途径”上岗的46%。这说明社会工作者的上岗途径是多样的。

(二)社会工作者岗位工作的情况

1.工作喜好及就业原因。“对于目前的工作”, 5%的感到“厌烦”,有80%的社会工作者选择“喜欢”。对于“您走上社会工作岗位的主要原因”,39%的社会工作者是因为“自己喜欢”,28%的人认为“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22%和11%的人分别是迫于“就业压力”和“经济压力”才选择社会工作。2.工作内容与知识。在“您日常的主要工作内容”的11个选项上,各选项被选的比重降序排序为:“社会文化宣传”为13.%,“社会管理”为12%,“社会治安综合管理”为11%,“社会服务”为13%,“社会环境卫生”为9%,“社会就业”为10%,“社会保障”为8%,“社会教育”为8%“社会经济发展”为7%,“其他”为5%,“路政管理”为4%。社会工作的内容涉及面宽,因此为工作开展带来一定难度。在“您常使用到的学科知识的回答中”,排在前三位的是“社会工作知识”、“法律知识”、“社会学知识”,分别占20%、18%、14%;排在第四位的“心理学知识”,占12%;另外“管理学知识”、“社会保障知识”、“统计调查知识”分别占10%、9%、6%;“经济学知识”、“医学知识”也是开展社会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知识,其比重分别为5%和6%。社会工作者需要有广博的知识,能较好地解决居民在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3.工作困难。对于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从宏观层面的问题调查,如“您觉得目前工作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降序排列依次是:“缺乏经济投入”占36%,“缺乏民众理解”占22%,“缺乏政策支持”占20%,“缺乏专业手段”占14%,“其他”因素为“8.%”。在这几个因素中,政府的经济投入、政策支持等是开展社会工作的重要制约因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工作者存在的问题,如“在您目前的工作中,您觉得您最缺乏的是什么?”按照选项所占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知识技能”37%,“社会经验”36%,“工作魄力”14%,“吃苦耐劳”8%,“工作热情”5%。调查显示缺乏专业知识是社会工作者的最大缺陷。4.素质条件和角色认知。在“作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应该具备的条件有哪些”的问题上,排在前三位的是“工作热情”、“吃苦耐劳”、“社会经验”,分别占23%、22%、21%,而“专业知识技能”、“工作魄力”排在了第四和第五位,占17%和17%。对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认同,大部分社会工作者认为社会工作者首先是政府政策的具体宣传者和执行者;其次是社会的建设者、居民的服务者、民情民意的反映者;最后才是社会的领导者。5.学习经历与学习方式。对“社会工作专业学习经历”,51%的人选择“有”,49%的人明确回答“没有”。目前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学习主要是市民政局和区民政局等部门统一组织的培训学习。“您希望参加专业的社会工作学习吗?”表示“希望”的占91%,“不希望”为1%,还有8%的选择了“无所谓”。在“您学习常用的方式是什么”问题上,采用“阅读书报”的占30%,“参加培训班和讲座”的占24%,通过“电视网络46%。

(三) 对社会工作者工作认可度的影响

对社会工作与社会工作者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在“您知道专业社会工作吗”问题上,20%的人认为“很熟悉”,73%的表示“了解一点”,7%的表示“不知道”。相关部门还需加大工作力度,使现有社会工作者进一步深入了解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您认为社会现有社会工作者是否足够”的调查,23%的人认为“足够”,44%认为“较少”,33%认为“太少,忙不过来”。认为社会工作者存在人才缺口的达到76%。对于“您觉得您所在社会需要专业社会工作者吗”的问题,91%的社会工作者认为“需要”,仅有9%的表示“不需要”。而在“如果有社会工作专业的毕业生来应聘社会工作职位,您是否愿意接纳”问题上,表示“非常愿意”的占33%,“愿意”的为48%,“无所谓”、“完全没必要”的分别占15%和4%。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压力”之下选择社会工作者岗位的缘由。对于“您从事社会工作前是否属于本社会居民”问题,有46%的工作者“是”,有54%的“不是”,超过半数的工作者并不是在为自己所在社会的居民服务。在“您是否认为社会居委会工作只能由所在社会的居民来做”的问题上,仅有2%的人表示“是”,有71%的认为“不一定,但最好是本社会的居民”,另外26%的选择了“这个因素不必考虑”。这表明在实际工作中能干好社会工作的工作者并不一定就是来自于本社会的居民,户籍问题不是社会工作者就业的障碍因素

二、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对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长远规划、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社会工作者的身份定位,工资待遇,质量规格,引进与“出口”条件等问题,已经成为建设一支稳定的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的根源性问题。

(二) 男性社会工作者缺乏

缺少具有开创性工作精神的男性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是一项极具开创性的工作,从对整个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来看,进一步吸收适当数量的男性社会工作者是很有必要的,这对改善目前社会工作者队伍的性别构成失衡状况也是有利的。

(三)提高社会工作者的个人修养

社会工作者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有待提高大局意识、爱岗敬业的乐业精神、奉献精神是社会工作者搞好自身工作应首先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经过高校社会工作或社会管理专业系统培养的社会工作者比例非常少,制约了社会人才队伍的专业化建设进程。50.5%的表示“有”专业学习经历的社会工作者,其主要是参加过市民政局或区民政局等部门统一组织的社会干部短期培训班。培训班学习时间短,所掌握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并不系统,专业知识与技能的缺乏成为了社会工作者开展工作的主要障碍。

(四)强化社会工作者的流动途径

社会工作缺乏合理的专业人才进出口机制首先是职业化问题。目前我国已经承认社会工作是一种职业,并颁布了职业标准,但在全国范围内还没有大规模开展社会工作职业化资格认证。其次是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化。一方面多数社会工作者是在原来的工作单位进行结构性调整中转岗就任的,他们工作能力强,但不具备专业知识背景,缺乏运用专业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众多高校培养的社会工作、社会管理专业人才因为就业途径不够通畅、待遇低等原因而从事非专业对口的工作,专业人才严重流失。第三是社会工作人员就业的户籍等制约问题。目前在实际工作中,选拔社会工作人才主要是通过区、县人事局牵头、由街道执行的“公招”方式。合格者在进入社会后产生了一个明显的问题:为解决本地的就业压力而在招考条件上严格要求本地户籍等,将具有专业背景的社会专业人才排挤在外。第四是社会工作人员的管理考核问题。

三、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 提高社会工作者物质待遇

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提高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工资待遇是加强社会工作者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可以将社会工作者和国家公务员、专业技术人员一起作为三大储备人才,由组织部门组织考核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技能和资格,人事部门核定人员编制,省市财政统一发放工资,工资水平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年收入的平均水平,并购买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

(二)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个人素养

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职业道德素质要用一定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和伦理守则,如“以人为本”、“公正、公平”、“助人为乐”等来约束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实践;要加强社会工作者对其工作态度和行为、对自身工作岗位、对所服务的社会居民特别是有困难的弱势居民、对社会各方面工作的职业操守的规范和培养,并建立相应的考核、监督机制。

(三)解决社会工作者的继续教育

重视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相关政府部门首先应为社会工作者尽可能提供更多的培训和再教育机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其次要丰富培养的方式、方法。如轮岗培训、参观学习、情景模拟、实例操作等。第三,坚持广博与精深相结合,丰富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内容。

(四)提升社会工作者的流动机制

建立合理的社会工作人才进出口机制必须建立合理的社会人才进出口机制。第一,实现社会工作职业化。社会工作职业化,更多的人才将其为一种事业追求。第二,实现工作人员的专业化。将社会工作者作为单列的人才或专业技术人员由人事部门统一考核管理。第三,解决社会工作人才的入行门槛问题。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公招”条件时取消户籍限制,给有社会工作或社会管理专业背景的非本地高校毕业生提供对口就业的机会,这也是提高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第四,绩效考核,优胜劣汰。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制度》的管理办法对社会工作者实施管理,建立一套长效的激励奖惩考核机制,对社会工作者实行全面考核,将不合格者淘汰出局。

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是个渐进的过程,不仅与社会工作的专业化、社会化紧密相关,而且与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形成一个互动的体系。在西方国家,社会工作职业化的进程历经了百年,而且至今都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可以预见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社会工作职业建设在职业环境、职业保障和职业发展方面都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国的职业社会工作者与他们的国外同行相比可能要面对更多的困难与不理解。笔者认为发展我国的社会工作应该以加强社会工作者的队伍建设和管理为核心,而改进队伍建设和管理则应该以社会工作者的需要为核心。只有突出’“以人为本”,将社会需要与社会工作者的个人需要相结合才能解决目前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使社会工作能吸引到高素质的人才,对其的管理更具针对性与实效性。“构建和谐社会”的提出为社会工作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政府与社会对社会工作者有了更多的关心和支持,但这与社会工作者的付出相比还远远不够。在对这一职业进行规范的同时,应给予他们支持与理解,促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发展,使这些为他人和社会带来“阳光”的社会工作者的职业生涯也充满了阳光与希望。

参考文献:

[1]查尔斯·H·扎斯特罗,等.社会工作实务应用与提高[M].晏凤鸣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徐永祥.社会发展论[M].南京: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

[5]周沛.社会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上一篇:企业网络安全范文 下一篇:无线网络连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