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3 15:47:42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1篇

无论是“创文”还是“创卫”,政府的各种创建工作很容易变为运动式的活动。政府的评估是上级对下级的检查,下级只能唯唯诺诺疲于应付,应付和作假情况层出不穷。作为第三方机构,和居委的关系是平等关系和伙伴关系,有着共同的目标和追求。居委可以把自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对评估工作的意见直接向评委表达,评委也必须及时做出回应。这种关系能减轻居委人员的心理压力,更容易得到居委的肯定。

(二)第三方评估“幸福社区”创建工作的不足处

1.评估操作层面需要继续完善

H市政府购买第三方评估服务也是这两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评估机构并没有现成的符合H市市情的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是在摸索学习中前进。比如评估指标的设定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参加座谈会的居民理想抽样情况与现实中基本都是老年人来参加的差距等,都说明进一步增强评估机构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积累经验的重要性。

2.第三方的角色需要持续坚守

虽然评估机构和评委从法律层面上看是第三方的角色,但毕竟政府是服务购买方,机构不可避免会受到政府价值观和权力交错的影响。不同的利益方对评估结果的意义和重要性会有不同的观点。这种观点差异为各方之间的可能冲突埋下了隐患。比如本次评估每个社区都有若干万元的创建经费,如果评估结果不合格,对居委会和街道办的人员会产生什么后果?评估机构经常会被类似情况所掣肘,在我国目前这种人情社会中,更多需要依赖于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职业操守。

3.评估结果要注重“二次传播”,调动居民参与度与知情度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个关心社会生活环境改善成效的公民,都会关注社会项目评估及其结果。评估结果若要被使用,必须向评估对象和大众传播。评估如果不能被普通居民所了解,就很容易被人忽略,所以居民的意见尤其关键。本次评估的结果会提交给民政局以及各创建单位,但是还没有给社区居民公开的有效操作方法。虽然居民与评估结果的关系最为密切,但他们通常也是最无意发表意见的人群。通常的评估报告只有同行会有兴趣阅读,很多居民对创建“幸福社区”并不了解甚至并不关心,不知道“幸福社区”的创建对自己生活有什么关系,居民的评估地位往往被忽视了。这就需要评估团队及创建主体加大宣传力度,想办法激活居民的参与热情,并在现实条件下,不断增强居民的知情权,努力消除多方的信息不对称。

参考文献:

[1]金斯伯格.社会工作评估:原理与方法(第1版)[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2]陈锦棠.香港社会服务评估与审核(第1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3]霍华德・弗里曼,马克・李普希,彼得・罗希.评估:方法与技术(第7版)[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7.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组织监管

中图分类号:C 9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623X(2013)06006307

一、政府购买服务概念的源起

政府购买服务起源于西方国家,在现代社会已经是社会管理中的一种常见的模式。政府购买服务在美国被称为购买服务合同或合同外包,在中国香港则称之为社会福利服务资助,我国内地一般称之为政府购买服务。

所谓政府购买服务(Government Purchase of Services)是指政府在社会公共服务预算中拿出经费,向各类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服务机构,直接拨款资助服务或公开招标购买社会服务。[1]这是欧美国家社会公共服务制度改革的产物,反映了政府在社会服务中地位作用的变化,体现了服务价值和服务理念的变迁。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在工业化的加速发展中带来了贫困、疾病和失业等社会问题,英国、德国等国家相继出台了各种社会保障政策;到20世纪70、80年代,西方福利国家在社会服务方面开支日益庞大,赤字攀升,面临“福利危机”;于是各国纷纷进行大规模福利改革,开始走“第三条道路”:从“福利国家”走向“多元福利”,把市场与非营利的志愿性组织引入福利供给,实行国家、集体和个人共同参与、共担风险的积极福利政策,政府购买服务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欧盟于1992年颁布《公共服务采购指令》,将机动车及设备维修、电子政务及相关服务、会计和审计、污水和垃圾处理、健康与社会服务、文化及体育等27类公共服务全部纳入向市场购买范围,凡是超过20万欧元的公共服务,一律公开招标购买。

中国香港在将部分政府公共服务职能转移给社区和民间组织方面也做得十分成功。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建立了良好的“伙伴”关系,公共服务由政府与非政府机构共同负责,经费以政府提供为主、民间筹措为辅,服务以民间提供为主、政府提供为辅。全港上千家福利服务机构绝大部分是社区和民间组织承办,社区民间组织多达1.7万多个,从事社区服务、安老服务、家庭及儿童服务、康复服务、青少年发展等。这些福利服务机构是社区事务的积极参与者和社会服务的有效提供者,在香港社会中扮演重要角色。

我国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时间不长,对公共服务的内涵和外延也有过不少争论,比较含糊。2012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才对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了界定。[2]《规划》首次明确了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领域,确定了44类80个基本公共服务项目,并提出未来建设的整体目标,到2015年,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到2020年,城乡区域间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明显缩小,争取基本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

在财政部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调研座谈会上,财政部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主任王瑛表示“推进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今后,财政部将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循序渐进地推进服务采购工作。”[3]

我国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通过体制改革推行“小政府、大社会”,转换政府职能,特别是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进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逐步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变成社会制度的安排,这是创新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公共服务制度的重要手段,也是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战略举措。

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推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和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是我国现代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解决现代社会问题、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要制度安排。

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结构的转型升级,我国的社会心理、人们的行为方式和利益诉求都发生了变化,对获得公平的竞争机会、享受优质的社会服务、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有了更为强烈的愿望和需求,这就迫切需要加快建立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制度,创新社会服务方式,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二、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的现状与问题

广州市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从2008年开始探索,经过了单项购买向综合服务与单项购买相结合的转变:从最初的青少年社会工作、院舍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购买服务等多领域多形式的探索,到2010年开始学习新加坡和香港的社会管理经验,尝试在街道层面通过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方式推行20个试点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再到2011年底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全面铺开。

2012年1月“两会”期间,广州市政府提出采取全面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把20个试点街道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模式推及广州市所有街道,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于是15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迅速,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也被列为广州市2012年民生十大实事之一[4],用大面积覆盖和全面普及的方式推动社会工作实务,取得了重大成绩,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关注民生,“广州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引起了关注。广州市的政府购买服务,以项目购买的方式全面推进。

大规模的政府购买服务确实有正面的积极成果,一方面通过这种财政投入,极大提升了民生服务的覆盖面,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秉承“助人自助、服务社群”的理念,从人的需求和问题出发提供专业服务,服务领域包括了家庭、青少年、老年中的弱势群体和有需要的人群,同时规定各街道具体情况可以设立特色服务,包括残障康复、社区矫正、社区专案、社区公共问题的介入;另一方面通过这种大规模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模式,催生了一大批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从2009年上半年广州市仅有的七个社工机构扩展到目前的一百多个。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工作成为不再陌生的名词,这些措施对于社会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在短期内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步伐过大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150多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在20个试点项目推行时间只有一年、经验尚未来得及总结、存在的不足尚未找到解决方法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的,这就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政府监管、引导不足

在大规模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过程中,政府采取购买服务的方式关注民生和培育社会组织,取得了重大成绩;也有了以承接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为目标的、对社会工作不了解、没有任何专业背景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的发展还停留在“培育”的概念里,如何在培育中进行规范,有效引导、指导和管理,尚未进入政府日常工作范围,用购买服务的方式培育社会组织、以奖代补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效果是明显的,但是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引导,完全靠社会组织自律营运的方式,毫无疑问会给政府购买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带来极大的挑战和隐忧。

从广州市在社会管理体制创新中以项目方式培育大量的社会组织的成效看,需要认真思考的是如何对社会组织在给出政策、购买项目、促进发展中进行规范和提升公益性、非营利性的内涵,从政策上、管理上、监控上、指导上防止社会组织把政府购买服务当做盈利的蛋糕争抢牟利。实际上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但是在政策指引上、质量监控上都缺乏具体的措施和方法,因此带来了不少问题。

笔者在2013年“两会”期间提出的《关于规范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投标和评估工作的建议》被列为广州市政府领导重点督办提案,也说明政府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峻性。从笔者参与各种项目评估、调研的情况看,社会组织在营运过程中公益性的偏差虽然程度不同,但是许多问题具有普遍性。

政府购买服务在广州市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人们对公共服务的需求多样性、差异性日益明显,公共服务提供手段单一、保障不足等问题日益突出,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势在必行;但是也要注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做好制度设计,要建立起公开透明的政府购买服务的平台。

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不等于政府放弃管理责任,在实施购买服务后,承担管理职责的政府部门必须履行监督责任,将购买服务事项纳入专门部门统一管理,依法对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实行项目质量、效果的指导与监督,形成职责到位、协调配合、违法必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才能具有真正意义地通过服务购买培育和促进社会组织,实现公共服务多层面提供满足人们不断发展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初衷。

政府购买服务之后如何进行监管和指导、引导?这是困扰各级政府和挑战各级政府执政能力和管理能力的问题。

(二)政府购买服务的制度缺陷与购买服务招投标的造假可能

由于政府购买服务属于新生事物,政府购买服务要走上规范化轨道,透明化、公开化的平台搭建和制度建设需要一个过程。

在推展政府购买服务的过程中,作为服务购买方的政府并不了解购买服务的工时计算与服务质量的关系,在杜绝价低者得防止服务以次充好的观点被普遍接受之后,招投标过程就会出现服务工时虚高者得,服务工时虚高必然导致服务过程弄虚作假,当购买服务的服务量高于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规定人员所能提供的服务20%以上时,购买服务的材料造假数字造假就不可避免。

例如:广州市政府文件规定家庭综合服务中心200万元的项目有工作人员20人,其中一线社工为14人,专业服务工作量计算为:14(人数)×21.75(扣除国务院规定的所有假期和周末的月工作日)×8(每天工作时间)×12,就可以得出服务工时为29 232小时,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必须有督导、培训、交流、学习的时间,约占总工时三分之一,于是可以计算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工作量大概为20 000~21 000小时之间,但是某些区由于具体分管政府购买服务的政府工作人员不懂社会工作服务工时的计算,片面采取服务工时高者得进行招标,甚至出现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指标达到三万多服务工时,如此虚高的工作量让一线社工倍感指标压力,没有更多的时间顾及服务质量,当然更不可能做好服务对象调研和需求评估,提供能够满足服务对象的适切性的服务,甚至必须“合谋造假”才能应付得了第三方评估。

政府购买服务如果从原来的价低者得转变为服务工时虚高者得,损害的是民生利益、政府形象,造假泛滥,最终必然导致行业混乱,管理失当,影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初衷。

令人担忧的并不限于此,在广州市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试点中,高校背景、企业背景、境外背景、街道自组织等等各类型社会组织都在承接社会服务,招投标过程不透明,甚至暗藏猫腻等问题也开始浮出水面。笔者在参加政府购买服务的评标工作中发现,有些社会组织为了获得项目,不惜材料造假、资质造假,大量的“首次”“首个”等无法进行考量的自我吹嘘的所谓包装出现在招投标过程中,“萝卜招标”的情况也时有出现。

在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设计方面(如何杜绝招标过程中人情关系战胜专业关系、如何防止弄虚作假和服务工时虚高者得、如何营造招标过程公平公正的平台、如何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监控等等)的缺陷,给政府购买服务招投标过程的弄虚作假留下了空间。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缺乏质量标准和监控平台

2012年5月,广东省政府下发《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暂行办法》(下称《办法》)。[5]《办法》提出,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过程当中,重大项目、重大民生事项需由财政部门委托第三方机构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实施,其余购买项目应通过公开竞争方式实施,属于政府采购范围的应通过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方式实施。但是政府购买服务并非实体产品,难以用实体的标准化的方式提供。

《办法》提出建立“第三方评估机制”,提出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绩效评价,可由财政部门实施或通过引入第三方实施。《2012年省级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目录(第一批)》,具体分解落实到三级目录,共涉及到262项内容,什么样的“第三方机构”才具有权威性,才能有效评估,这些问题在《办法》中并没有明确,也就是说《办法》仍然属于纲领性的制度设计,既没有实施方案,也没有监督、考核和问责制度的明确规定,操作起来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

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第三方评估的意识比较强,每年都有对于政府购买服务的中期和末期的评估,并按照《办法》和国际惯例采取第三方评估的方式执行。

早在广州市第一批2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试点项目中,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作为行业协会组织专家团队承担20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试点的评估工作,为了从动态、过程中实施观察,广州市社工协会聘请了20名在校大学生做长期的服务跟踪,在社区里匿名体验服务,同时还组织在一线服务中有督导经验的、具备问题分析探索能力的高校专业教师、香港督导等组成的评估团进行中期和末期的审核打分。但也有对这种评估、审核的质疑:没有全市统一规范的专业评估标准,专家们凭着个人经验和认知为根据的评估方式是否有公信力?

为了应对这个难题,广州市社工协会在广州市民政局的支持下于2013年4月专门聘请香港资深评估专家,为参与评估的专家团队进行了为期几天的培训,从评估思路、评估内容、评估方法、评估模式、评估指标修订、评估报告等多方面进行培训;对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大面积问卷、座谈、专题讨论,并形成调研报告提交政府决策参考,这些都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

但是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仍然存在众多问题,各区在购买项目评估时独立自主向认定的第三方机构购买评估,却没有广州市统一的行业和服务质量的评估标准的设定,众多评估机构都按照自己的理解自成体系去开展评估工作,甚至出现连评估时间也不一致的情况,有些评估机构只用半天的时间完成200万元的项目中期末期评估,这样就给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带来较多困惑和问题,各参与评估的机构专家团队组建与资质也没有正式的途径向社会公布。

例如,目前广州市接受政府购买第三方评估的机构有:广州市社会工作协会(该协会是唯一的没有做直接服务的机构),还有几个各自有政府购买或其他方式的参与直接服务的机构参与评估,对于评估机构又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情况,政府并没有进行必要的规避规定和规范管理。由于没有广州市对政府购买服务的统一标准,这几个机构作为第三方自行设立评估标准,评估时长自行决定,对通过评估促进社会工作服务良性发展的基本目标就会有所偏离。

对于正在培育过程处于萌芽阶段的政府购买服务领域,没有统一规范和标准的情况下,没有有效监控和管理的平台,没有行业标准的设立和公平公正的规避制度,必然带来各种问题,影响政府购买服务的目的。

(四)政府购买服务拨款程序繁杂延误和税率问题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款的审批繁杂,经费到位的经常性延误导致社会组织拖欠员工工资,更多的服务迫不得已变成零经费服务,这已经不是个案而是普遍存在的问题。从深圳到广州,再到珠三角,几乎实施了政府购买服务的广东省各地都面临这个难题。

问题的原因是政府仍然按照企业购买的思路开展服务购买。企业营运与民办非企业性质的公益性组织营运存在重大差别,民办非企业不以营利为目的,项目若有盈余不得用于福利和分红,必须用于服务拓展,这种规范和思路制约了民办非企业的社会组织的资金积累,在服务经费经常性延误的情况下,高素质的社工人才队伍的稳定和服务质量的保证就成问题。

以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的最大项目家庭综合服务中心为例,每年200万元的项目购买,有人员构成(20人,其中70%为一线社工)和经费使用(人员薪酬待遇占经费总额60%)的明文规定,非营利机构的社会组织本身资金积累不足,当项目经费延误拖欠超过一定时间,社工的工资和服务经费受到影响,就会出现经费难以为继的情况。

2012年笔者曾经在“两会”期间通过政协提案建议简化政府购买服务的拨款程序,或者成立社会组织在政府购买服务款项延误时可以申请经费垫付的基金会对社会组织实行支持,但是相关职能部门解释,拨款程序是规范操作的过程,不能逾越。

例如,政府购买服务在年底12月或者1月签署协议,按照协议第一笔经费在10~15天之内拨付,但从笔者曾经担任社会组织法人代表和理事长多年的实践看,第一笔经费几乎都在3~5个月之后才能到位,社会组织需要垫付几个月的工资和服务费,对于基础薄弱的社会组织,无疑是沉重的负担。

税率也是困扰社会组织发展的大问题,财政经费拨付时需要社会组织提交发票,提交发票必须先行纳税,大概是56%左右的税费。以200万元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为例,假定某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服务,200万元税费112万元;3月份签署协议,第一期款项拨付为5月份,9月份项目中期评估,才能申请第二笔经费,由于经费审批拨付的程序繁杂,第二笔项目款往往已经到了11月,服务的过程由于经费不能及时到位,为了减少垫付经费的压力,该机构迫不得已做了大量的零经费服务。经费到位问题随之而来,不能在11、12月有大额开支,否则被认定突击使用经费不规范;跨年度的人员工资和服务经费被认为属于机构盈利,必须缴纳25%的营业税……笔者曾经就这个问题与相关职能部门以政协委员提案的方式交流,得到的回应是税法是全国人大才能制定和修改的,任何变动都是违规甚至违法行为。

既然广东省采取了“先行先试”的方式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在拨款程序和税率方面,是否也可以尝试改革?改变用企业购买的方式和税费的方式照搬照套到政府购买服务的不配套,避免由于政策法规的碰撞带来的难题呢?

三、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建议

政府购买服务是把市场资源优化配置机制引入到公益领域中,有效配置公共服务资源,为社会成员提供多层次、多方面、多选择的服务,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也是培育社会组织、激励社会组织创新,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的过程;只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平台,合理配置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控,是可以发挥重要作用的。但是由于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服务在我国都属于萌芽和发展的最初阶段,如果不进行有效的引导、管理、监控,完全依靠社会组织自律,就容易出现监管不力,甚至是“劣币驱赶良币”的现象。

(一)政府购买服务的基本原则

第一,政府购买服务必须明确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双方契约关系,尊重双方的责权利,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学会与社会组织合作和对社会组织进行有效的监控与指导。

从市场经济原则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是契约关系,任何一方都不能随意违背项目协议,不经协商违背协议契约的行为都应该追究违约责任,尤其是对于购买金额、项目期限、资金到位时间、资金用途等,规范购买服务的拨款程序与期限,有效监控政府购买服务的资金使用情况,堵塞违背公益性、非营利性操作的漏洞,才能保证政府购买服务达到提升民生福利和民生服务的效果。政府由于繁杂的程序或者由于各种纯属政府部门因素的拨款延误由拨款方负责向社会组织提供垫资或者提供滞后拨付金(或者为社会组织向银行贷款提供担保,支付利息),才能避免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慵懒拖拉作风,用保证服务经费的到位保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稳定性和服务质量。

第二,社会组织的服务项目要进行有效科学的需求评估设计,尊重社会工作专业规范。

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立项与结果评估是至关重要的问题,项目评估要关注服务方案的基础和出发点,防止按照政府的领导意志或项目实施者(服务机构)的意愿进行的“设计”,建立对服务项目有效监控和指导的“广州市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监控、评估、指导中心”,对服务购买项目进行监控。针对服务领域特定的社区群体需求制定可行的项目服务方案,有特定的服务时间周期、目标定位、服务计划,服务体现专业逻辑关系,才能坚持社会工作的专业性特质。以老年服务项目为例:有整体社区的“有能、半失能、失能”老人的人数和基本状况的调研、分析和需求评估,才能设计出针对不同层次的老年群体提供适切性的服务的计划,有整体的和层次分明、逻辑递进的服务计划,才能考量服务成效,这就需要有专业内涵不断提升的社会组织,有关注实务能力和对一线情况熟悉的督导,有努力的一线服务中进行探索和思考的不断成长的社会工作者。评估不能单纯看服务指标完成的情况,只用多少个案、小组、活动碎片化的方式去考量。

第三,严格遵守公益性社会服务的原则,对社会组织和基层政府都要进行规范。

政府购买服务首先应遵循公益性原则,将有限的资源放到满足最需要帮助的困难群体的服务需求中去,政府购买服务明确对弱势群体的服务为基本服务,除非是确实在评估中发现存在重大问题的服务机构必须终止服务更换服务机构,杜绝“人情关系战胜专业关系”,对于在项目竞标中打招呼、拉关系干扰公平公正纳入基层政府相关工作人员考核问责范围。

对于社会组织的评估要注重专业规范,由于政府购买服务的服务对象都处于社会边缘化的地位,服务资源不足,开展个案服务难度很大,在项目评估中常见的现象是社会组织社区活动的指标大幅度超标,个案服务严重不足,这种避重就轻、什么服务好做就做什么的方式应该纳入社会组织专业能力不足的评估条款。

(二)政府购买服务的策略建议

第一,建立地方性社会组织和政府购买服务的评估指导中心,实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扶持、监控、管理职能。

培育社会组织作为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其中一项内容,从广东省的实践看,确实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尤其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促进了社会组织的大量产生。培育社会组织也包括了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成长,增强社会组织专业竞争力,营造公平公正、透明的平台。针对目前服务资质良莠不齐的社会组织大量涌现的情况,有必要建立和规范社会组织管理制度,增强社会组织专业竞争力,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氛围,提高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入门门槛。例如规定举办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理事会成员必须三分之二具有专业背景(社会工作本科以上学历或者拥有专业资格证,了解社会工作的内容和特性),才有资格承接服务,从基础上避免用盈利的投机的思维和行为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偏差。

第二,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组织进行分级、评级管理,将机构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经验、服务质量纳入分级评价指数。

广州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促进社会组织的成长已经有几年经验,在推进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中,由于没有采取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级、评级管理,将机构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经验、服务质量公开与政府购买服务条款对接,一些新办的无任何专业资质的社会组织凭借非专业性的“人脉关系”大量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甚至出现采取“萝卜招标”的方式排斥有服务经验和服务成效的社会组织,干扰进行公平竞争的情况。

对社会组织进行分级、评级管理,将机构管理、人力资源、服务经验、服务质量(评估等级)纳入考核指标,可以采取业务(专业评估服务质量、撰写与发表的优秀服务案例、社会服务的实际效果、承接购买服务的项目和经验)、财务(对购买服务的专项经费给出使用规则,定期进行审计,并向社会公布结论)、人力(聘请投入服务的社工人才素质与数量)等三个方面进行核准评级的方式,促进社会组织的建设和成长。

可以参考西方国家和港澳台地区政府购买与补贴的普通规则,成立不足一年的、理事会成员没达到3/2专业背景的社会组织不容许承接大额和超大额的政府购买服务。按照社会组织的服务经验、服务评估等级,设定相应的招标条件和准入门槛。

第三,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标准和评估规则,实施有效引导和管理监控。

建立政府购买服务的专业标准和评估规则是政府购买服务的基础和前提,有全市统一的服务标准和评估规则,才能有第三方评估的客观公正,才不至于各区各地各有一套自行其是。评估机构可以多个,但是评估标准只有一套,这样有利于评估促进社会组织的发展和服务质量的提升,评估标准不一只能带来行业混乱。评估优良的项目在续约和拓展新项目中有优先权,杜绝“人情关系战胜专业关系”的潜规则,才能净化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环境,实施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委托的第三方评估对于社会组织和服务项目的有效引导和管理监控。

第四,每年定期开展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人员和社会组织理事会成员的专业培训并纳入考核指标,学习社会组织公益性的理念、管理技巧、服务推展和服务评价等基础知识,掌握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量计算的方法和财务管理方法,杜绝弄虚作假,关卡前置保证政府购买服务健康发展。

[1]什么是政府购买制度[EB/OL].[20051214].http:///news.

[2]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EB/OL].[20120730].http:///was5/web/s.

[3]财政部.将进一步推动政府购买服务[EB/OL].[20120815].http://.cn/moneychina/news/

[4]南报网.广州市提出每个街道至少建立一个家庭综合服务中心[EB/OL].(20120424). http:///2012/0424/129123.shtm.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区;老年痴呆;示范社区

一、对社会项目的需求分析、受益群体描述、活动方案进行优化

1.需求分析

目前,在苏州老年痴呆预防上存在三个问题,一是社会对老年痴呆预防的知识和意识低,调查发现,有2/3的患者被发现疾病时已经是中晚期,能够早期发现早期治疗的患者不足1/3;二是缺乏有效区分正常老化与早期老年痴呆的方法。三是缺乏针对老年痴呆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本项目针对上述问题,在社区(1)以高风险老年人为突破口,对老年认知能力损害进行早期自我筛查,并阐明老年认知能力损害的危险因素,为建立社区老年认知能力损害的有效干预方案奠定基础;(2)以社区老年人为基础,重点针对高风险老年人,通过健康教育和采用认知训练、体育锻炼、心理、社会交往、普及营养知识等社会手段进行干预,寻找通过社区进行老年痴呆早期干预的有效方法与措施。本项目不仅对预防和减缓老年认知能力损害的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探讨如何减缓由高血压等心脑血管疾病引起的血管性老年痴呆也具有重要实用价值。

2.受益群体描述

我市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调查显示:截至2010年,全市有60岁以上老年人口126.8万人,占户籍人口的20.02%,高于全国7.5百分点, 高于江苏3.5百分点,每年还以4-5万人的速度净增。至2020年,全市老年人数量将增至180万,预计将占户籍人口的26.4%。随着快速增长的老年人口,高龄老人和失能老人也大幅增加。同时,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家长进入老年,我市已开始进入少子老龄化的新阶段,目前我市城乡空巢家庭占50%左右。根据调查,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65岁以上是5%,70岁以上是10%,80岁以上是30%,据此保守估算,在苏州大市范围内,有各种不同程度老年痴呆患者5-10万人。老年痴呆因其高度的智力致残以及给家庭和社会造成的沉重负担,已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急需在社区通过各种社会干预方法,寻找进行老年痴呆干预的有效路径、方法和措施。

3.优化活动方案

①活动一:老年痴呆健康知识促进

活动目的:提高老年人对痴呆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教会和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的自我筛查技能。

活动形式:通过社区老年培训班和社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老年人对痴呆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教会和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的自我筛查技能。培养10-20名志愿者骨干。

活动地点:社区

参与人员及人数/每次(服务对象、志愿者、社工、专家等):

活动频次:50-60人/每次,每月二次。

方案优化:

⑴将老人按年龄进行分组,65—69岁、70—75岁、76—79岁、80—85岁、85岁以上,分为5组,每组分配4名志愿者骨干进行负责。

⑵对每组不同年龄的老人安排不同层次的知识竞赛。

⑶每次活动开展后,志愿者要对每次竞赛结果进行结果统计,绘制表格,分析成因,同时记录每次活动所用的材料,仔细备份。

⑷另外安排4个人,对每组活动的负责人进行监督,及时提出问题,以做修改。

②活动二:老年痴呆健康咨询活动和老年社会交流活动。

活动目的:提高老年人对痴呆预防的知识水平。

活动形式:现场咨询、建立痴呆预防的知识宣传栏。定期举办老年社区交流活动-座谈交流健康生活方式--预防痴呆。

活动地点:社区

参与人员及人数/每次(服务对象、志愿者、社工、专家等):

活动频次:500人/每次,二月一次。

方案优化:

⑴在开展现场宣传之前,对社区内对相关老年人发出邀请,告知咨询地点、时间。

⑵每次邀请10—15个专家或者有经验的志愿者对老年人进行现场咨询。

⑶每次活动为每个专家分配2个左右的志愿者进行现场记录,简要摘录老年人咨询的具体问题,活动结束后进行统计汇总,仔细备份。

⑷咨询会的前一天,做好现场布置的工作,安排3个志愿者布置知识宣传栏,主要设置关于老年痴呆者的相关知识,起到科普作用。

③活动三:老年痴呆早期预防技能促进

活动目的: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预防的实际技能;同时培养10-20名志愿者骨干。

活动形式:针对痴呆高风险老人,通过编制、发放痴呆早期预防的技能手册,定期开展社区老年痴呆早期预防技能培训班,开展社区老年技能竞赛和社区活动,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预防的实际能力。

活动地点:社区

活动频次:针对痴呆高风险老人,每月二次痴呆预防的实际技能指导,50-100人/每次。

方案优化:

⑴根据现场咨询会所做的备份,对来参与活动的老年人上门发放技能手册,同时按照年龄划分的小组来分配不同的培训班,每个班收录20—25个老年人,同时分配2个志愿者负责。

⑵对每次培训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以轻松、温馨的氛围为主。

⑶根据经费,每次购买经费允许范围内的学习材料或者道具,以调动他们的兴趣。

⑷及时进行回访,考虑参与者的意见,分析他们的偏好,做好记录,定期检验培训成果。

二、确定项目的评估方法

在对这个项目进行评估时运用到的评估方法主要有:

⑴观察法:是研究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在自然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对社会生活中人们行为通过系统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发现心理活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

⑵访谈法:是指通过访问员和受访人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受访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心理学研究方法。

⑶统计调查法:是根据调查的目的与要求,运用科学的调查方法,有计划、有组织地搜集数据信息资料的统计工作过程。

三、编制社会项目评估报告

1.评估的意义

在建立社区老年认知能力损害干预的有效方案的基础上,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建立老年痴呆预防示范社区模式。本项目不仅对预防老年痴呆的发展速度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减少老年痴呆病的发病率、营造良好的社区生活氛围、提高老年痴呆群体的生活质量、推进和谐家庭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2.过程评估

⑴项目前期准备

联系社区委员会,了解社区老年人的大概数目、是否有人照顾、患老年痴呆的比例等情况;邀请医院专家,同时根据社区的具体情况向政府及街道以及相关部门对项目进行支持与投入;联系社会上一些非营利组织,依靠他们之前的项目经验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人力物力等帮助。

⑵资源投入状况

对政府、社区公益机构、社区委员会、街道医疗等部门提供的经济、人力、物力帮助进行统计汇总,分门别类,整个活动过程的每个环节所用到的资源都系统记录,待最后进行成本效益的分析。

⑶社工能力建设

对招募的每一个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进行活动之前的集中培训,在实际进行具体服务之前,充分做好理论知识的准备,知道老年痴呆病如何预防,他们的需求,以在正式提供服务的时候能够将活动流畅地进行。

⑷社会资源动员

对分派到布置宣传栏、发放知识宣传手册任务的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要定期、定点及时更新宣传内容,动员社区资源,推动活动的开展。

3.结果评估

⑴直接目标实现情况

随着社区内老年痴呆病的预防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优化了社区的资源,受到90%以上老年参与者的好评,而且也锻炼了每个社区服务人员的工作能力,使知识付诸于具体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发现、解决问题。

⑵培养培训者与志愿者

每次开展服务活动之前,都集中地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进行服务的培训,提高了他们的专业素质,优化了他们的知识结构,与老年参与者建立了优良的信任关系。

⑶促进项目发展的经验

通过已经开展的几次活动,大大增强了社会服务机构、社区发展委员会以及政府相关部门对社会公益发展的信心,特别要指出的一点是,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探讨建立老年痴呆预防示范社区模式,在养老社会工作建设上面是一大创新。成功的实践,为今后更多活动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影响评估

⑴对社会工作者的影响

参与的社工、专家、辅助工作人员、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都普遍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工作热情、强烈的工作责任感和信心,职业自豪感明显增强。从社会公众调查问卷和访谈统计显示,居民对社工人员开展服务的满意度和社会服务意愿沟通渠道的畅通程度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社会工作者的职业自豪感明显提升。

⑵对服务对象的影响

通过社区老年培训班和社区知识竞赛等活动,提高了老年人对痴呆健康知识的认知水平,教会和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的自我筛查技能;老年人对痴呆预防的知识水平也提高了;最后也提高老年人对痴呆早期预防的实际技能。

⑶对社区居民的影响

广大居民对社会公益有了初步认识,对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都表示非常的欢迎,不仅积极参与整个活动过程,而且对后续的回访也积极配合,冰表示如果有下次类似的活动,也会继续参加,总之,社区老年痴呆的早期预防与示范社区建设的活动影响已经深入人心。

5.不足与挑战

通过这次社区老年痴呆的早期预防与示范社区建设的活动的多次开展,其中也显示出来一些问题,主要有以下问题:

⑴缺少政策环境

老社会化服务工作是一项公益性的社会福利事业,理应贯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但目前缺少有利于推进这项工作的相应政策环境,基层资金投入不足,政府购买服务覆盖面小,保障水平低,特别是今后在农村社区推开难度会更大。

⑵缺少经费投入

项目需要一定的经费投入,如想要由社区去解决这些硬件建设和日后的运行费用,这无疑是强人所难或成为无米之炊。由于资金的严重不足,导致服务项目难以创新发展,难以搭建个性化、人的平台,难以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快捷、周到的社会服务,也很难使老年人的服务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⑶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相关部门没有形成合力

如医疗问题,老年人体弱病多,急需医疗服务。由于城区医疗机构不属于我区管理,协调上有一定难度。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范围小,给老年人医疗带来很多不便。

⑷志愿者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目前志愿者由低龄老年人、青年大学生、党员干部等组成,存在多头管理。由于目前我国志愿者招募没有制度约束及法律保障,缺少一种激励机制,仅凭本人的思想境界和热情,志愿者工作缺乏持续动力。志愿者开展老年人服务工作往往开始热情高,但缺乏长期性和持续性。社区老年人与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根据“性格相似、爱好相仿、住址相近”等因素结成帮扶对子,在能力范围内,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困难,主要侧重于精神慰藉方面。党员志愿者仅停留在到社区报个到而已,服务没有得到真正落实。

【参考文献】

[1]顾东辉.社会工作评估[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方巍,张晖,何铨.社会福利项目管理与评估[M].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4篇

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学院是我国干部教育培训的主阵地,但在新形势下这些主阵地的发展既面临机遇又面临挑战,一些综合性大学和跨国公司千方百计地吸引干部培训项目,它们在知识技能培训等方面优势明显。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在第11次全国干部教育联席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也强调按照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积极推进干部教育培训改革创新,增强针对性实效性,更好地为科学发展和干部健康成长服务[1]。2010年7月2日至8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事局、劳动保障局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新模式——首次委托非营利组织希望学院培训公务员干部①。这次培训的主题是“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宗旨是提高基层公务员干部的职业能力,目标群体是浦东新区24个街道的29位民政和劳动科的干部。这是浦东新区政府和非营利组织(NPO)共同探索社区干部培训的新尝试,培训效果如何?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此,浦东新区人事局、劳动保障局邀请第三方进行独立评估,笔者参与了这次培训的全部过程并撰写该评估报告。评估小组通过调查问卷、个别访谈、集体座谈等方式收集资料,在此基础上,评估小组全面评估了与此项目相关的培训机构能力、培训需求、培训过程与培训影响,特意与党校培训公务员干部进行了对比分析,提出了改进同类非营利组织此类培训的评估建议。

二、机构能力评估

针对社会服务机构的评估而言,对机构资质的评估要考察其是否具备承担专业社会服务或某种特殊社会服务的条件,以向政府主管部门报告或向社会公布其资质条件[2]。就某个具体的培训项目而言,机构能力直接影响着项目的实施与项目的结果,因此,培训项目评估需要考察机构能力。“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项目的培训机构是希望学院,下面将对希望学院的机构构成、机构资源、机构运作、机构定位等方面进行评估。

(一)机构构成1993年9月14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同志为希望计划题词,标志着继希望工程以后,我国又一个重要的公益项目正式启动。希望计划是一项全国性、推促性的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发起单位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协会,两个发起单位共同组建了一个希望计划领导小组。希望计划领导小组是一个不脱产的机构,实际的工作机构是希望办,后来改为希望学院。希望学院下辖综合管理部、合作培训部和项目合作部。希望学院现有工作人员22名。从年龄结构上看,工作人员最大的60多岁,最小的20多岁,老中青结构合理。从文化结构上看,大部分工作人员具有硕士以上学历,有着较好的文化素养与团队精神,这保证了机构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后劲。从专业结构上看,有从事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专业技术职称的人,有海外留学或工作经历的3位,其中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二)机构资源希望学院有良好的硬件设施。学院有多媒体教室、展览厅、办公室等。办公面积充足,各种办公条件一应俱全。希望学院的资金收入由三大部分组成,包括社会资助、服务收入以及其他收入。其中社会资助是主要部分,包括政府资助、企业资助和个人资助三项,此次评估项目的运作资金就是政府资助。希望学院有丰富的社会资源:首先,中共中央组织部、国务院西部办、国家民族委员会、国家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等都以各种方式直接支持希望学院开展浦东计划。上海浦东新区为浦东计划提供全部资金支持。浙江、江苏的一些县、市为希望学院提供了教学实践基地。其次,希望学院与上海浦东新区党校关系密切,后者从一开始就参与了浦东计划的设计,并为浦东计划的实施提供各种必要的条件。再次,希望学院得到了社会支持。希望学院的师资储备量约为160~200人,这些教师来自高校、政府、企业;也有上海市的知名人士和其他省份的社会名流。最后,希望学院发挥品牌效应。同志的题词是一块“金字招牌”,希望学院在实施浦东计划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了这块金字招牌,增加了该院的象征资本。希望学院现有两大品牌公益项目:西部人才工程和农村能人工程,并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肯定。

(三)机构运作希望学院的机构运作有几个重要特征。其一,机构领导层负责机构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的决策。其二,一旦项目确定,机构内部的各个部门能各司其职,做好项目;同时,如果项目实施的过程中需要较多的力量参与,机构的负责人与工作人员都会齐心协同做好工作。其三,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能对不同的意见求同存异,沟通合作。其四,希望学院在项目实施中能注意倾听学员的反馈意见,并尽可能对各种反馈意见做出及时的反应。

(四)机构定位希望学院是一所研究、传播、交流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与工商管理科学理论与成功经验的高等研修基地。它以公共政策、公共管理为教学培养重点,也是一所面向公共管理工作者与公共政策制定者的新兴高等进修学院。(五)机构能力评估其一,希望学院具有干部培训的成功经验。希望学院是希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和“农村能人工程”唯一指定培训的实施机构,被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列为全国两大培训基地之一。自成立以来,学院接受国家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委托,以县处级领导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开设各类公共管理、工商管理等培训课程,受到中组部、国务院西部办、国家外国专家局等国家有关部委的肯定与支持。希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培训项目在国家“十五”、“十一五”期间,被列入中央、国家机关部委和东部省市支持西部地区干部的培训计划。2004年11月底,希望计划西部人才工程浦东计划第30期西部公共管理人才培训班结束,1126名西部公共管理干部先后返回工作岗位,在西部大开发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二,希望学院具备干部培训的能力。希望学院具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它受到国家多个部委、上海市政府、浦东新区政府的重视,在浙江、江苏的几个市、县有实践教学基地,拥有100多名高级专家学者的师资储备,具备良好的办学条件和师资力量。其三,希望学院与时俱进地开发各类创新型培训项目。由于希望学院是一个非营利组织机构,机构小,人员素质较好,外部资源丰富,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强,学院有条件随时根据委托方的需求设计培训方案,满足快速变化着的培训需求。当然,其经济实力不足是一个制约因素。

三、培训需求评估

需求评估是社会工作的出发点,也是其方案开发、计划执行和总结评估的基础,宏观社会工作的需求评估可以称为问题界定[3]。干部培训是多方合作的项目,项目委托方、培训实施方以及学员对于培训项目都有各自的需求,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各方的需求是培训项目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因此,培训需求是培训项目评估的重要环节。

(一)培训项目委托方的需求本项目的委托方是浦东新区人事局与社会保障局,在他们制定的培训计划中,把本项目的目标概括为两个方面:其一,通过培训,使浦东新区从事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的干部能够学习和借鉴到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创新能力;学习和掌握本工作岗位的职业规范、专业知识和相关政策法规,提高专业水平和依法行政能力。其二,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探索公务员培训的新模式。上述两个目标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四个方面:(1)使学员掌握民政、劳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2)使学员熟悉民政、劳动方面的基本工作方法;(3)使学员了解国内外关于民政、劳动方面的先进经验,培养基层干部的创新精神;(4)探索非营利组织培训党政干部的运行模式。

(二)培训项目实施方的需求本项目的实施方是希望学院,学院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两方面:其一,公益需求。希望学院是一个以公益服务为已任的非营利机构,它在项目设计时就意识到,培训不仅要提供一流的师资、一流的课程、一流的服务,还要在服务中贯彻公益精神,因此,希望学院提出全新的办学理念:传播成功经验、更新思想观念;培育友谊亲和、促进交流合作。同时,它还创造了政府支持、民间驱动、社会参与培训模式,力求体现出公益示范的作用。其二,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公共管理职业能力培训平台。希望学院公共管理培训的基本思路:把政府公共管理看作为一种职业,把政府部门人员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能力视为一种职业能力。希望学院希望通过一次次培训的实践,提高自身开展这一类培训的能力,让希望学院成为国内著名的、能开展与国际接轨的公共管理职业能力培训的重要机构。

(三)学员的需求通过对学员的深度访谈、集体座谈和问卷调查,评估方全面了解学员对于这次培训的期待。学员的需求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习民政、劳动和社会保障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工作方法。(2)针对日常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和焦点问题,比如劳改释放、社区养老等问题,希望专家学者能从理论高度加以指导,并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3)学员之间多互动,集思广益解决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4)多用案例教学,不要过多宣讲空洞的理论知识。

(四)培训需求评估通过比较三方的需求可以发现,三方都意识到:培训应当使学员掌握民政、劳动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工作方法;了解国内外关于民政、劳动方面的先进经验;培养基层干部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评估结果表明:其一,这次培训基本上实现了希望学院的培训目标。浦东新区人事局和劳动社会保障局、浦东新区各街道民政、劳动部门以较低的费用,完成了“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项目的培训,体现了希望学院作为非政府组织的公益性质。另一方面,建立公共管理职业能力培训平台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这次培训无疑也为此创造了新鲜的经验。其二,这次公务员干部培训的设计、实施与评估过程是一次“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由于缺乏经验,通常各方不应当对初次尝试提出过高的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本次培训项目的成功实施实现了政府创新基层公务员干部培训模式的目标。其三,这次培训的学员都工作在第一线,他们关心的是日常工作中的重难点问题。在培训前,希望学院没有进行学员的需求调查,因此,本次培训的内容大多是普适性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工作方法,对上海市、全国乃至国际经验的介绍,与基层工作者的实际需求有一定的距离。

四、培训实施评估

实施评估是在服务提供或者项目执行过程中开展的一种评估活动,主要宗旨是“证明服务项目是什么和是否按照预期被送达给既定的服务接受者”[4]。培训实施一方面涉及培训师资与培训管理,另一方面也涉及到培训方法(包括课堂教学、小组讨论与实地考察)与培训内容。我们将分别进行评估,重点是后者。

(一)培训师资与培训管理

希望学院根据培训需求精心选择授课老师,最后确定了以下几位同志:章某,上海市民政局社会福利处处长、全国社会福利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她主要从事社会福利管理与政策研究;黄某,上海市社会工作者协会副会长、上海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处长,曾长期在社区和社会团体管理部门工作,其撰写的学术论文被中国社会工作网、人民网、新华网等网站和《新华文摘》等刊物转载;宋某,民间组织“社区参与行动”发起人和领导者,她担任民间组织“中国发展简报”、“工友之家”、“江苏绿色之友”、“重庆万州社区文化协会”、“英国环球协力社”顾问,北京绿十字新农村建设指导中心专家组成员,2005年作为民政部社区建设专家顾问组成员参与了全国社区建设现状调研,对社区参与动员和参与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效果。同时参与授课的还有原野(JoernGeisselmann),德国人,社会学硕士,在北京的社会参与行动组织中任高级顾问;谢某,浦东新区民政局副局长。希望学院注重培训中的管理工作。这次培训为期一周时间,其中五天半在希望学院的教室内授课,学员早出晚归,中午由学院提供快餐。一天半时间赴南京进行实地考察,在南京住宿一个晚上。在培训的开学仪式上,培训方为学员提供了此次培训的日程安排和授课提纲。值得注意的是,学院还制定了《学员须知》,从个人角色、恪守、尊重三个方面要求学员。在授课结束二周后,希望学院召开了结业典礼。委托方的负责人、希望学院的院长以及学员代表发言。结业典礼上,学院还给学员发了学员交流文章和通讯录。

(二)培训师资与培训管理评估

为了全面了解学员对于这次培训管理工作的看法,评估方在培训结束时做了问卷调查,下面是有关的统计结果:(1)工作态度。29份问卷,非常好的3人,占10.3%;相当好的13人,占44.8%;一般好的12人,占41.4;不好的1人,占3.4%;很不好的没有。(2)学习环境。29份问卷,非常好的1人,占3.4%;相当好的5人,占17.2%;一般好的18人,占62.1%;不好的5人,占17.2%;很不好的没有。(3)生活条件。29份问卷,非常好的1人,占3.4%;相当好的3人,占10.3%;一般好的14人,占48.2%;不好的9人,占31.0%;很不好的2人,占6.9%。评估方认为:其一,培训班的师资都经过精心挑选,主要是学者型的干部,他们既掌握上海社区工作的全面情况,又能做出贴切的分析。宋某是一位多年直接从事社区工作的民间组织领袖,她可能从一个新的角度提供新的知识与工作方法。德国学者能够介绍国外的社区建设经验。因此,培训班的师资队伍是优秀的。其二,从开学到结业,学院认真做好每一个环节,其中有些细节做得十分人性化。其三,班主任是培训管理的关键人物,这次培训班配备的班主任年纪太轻,没有工作经验,与学员沟通不够,遇事缺乏应对能力,导致管理工作的一些不足。

(三)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

课堂教学无疑是这次培训最基本、最重要的培训方法,因此,课堂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了这次培训的质量。为了更好地了解课堂教学的情况,评估方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各位教师课堂教学情况的总体评价:非常好的占10.3%,相当好的占57.9%,一般的占31.0%,不大好的占0.7%,很不好的没有。对各位教师课堂教学内容的评价:非常好的占9.7%,相当好的占50.3%,一般的占39.3%,不大好的占0.7%,很不好的没有。对各位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评价:非常好的占11.0%,相当好的占49.7%,一般的占37.9%,不大好的占1.4%,很不好的没有。对各位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的评价:非常好的占10.3%,相当好的占60%,一般的占29.7%,不大好和很不好的没有。在教学评估中,通常会通过权重计算方法分析课堂教学质量。常规的权重分配是:总体评价40%;教学内容30%;教学方法20%;教师基本功10%。根据这样的权重分析,这次培训的课堂教学非常好的占10.26%,相当好的占54.19%,一般的占34.74%,不大好的占0.87%,很不好的没有。除了定量数据外,定性资料也为评估提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参照。社会服务对象在某种程度上也可能成为社会评估的主体,即他们也会参与对社会工作的评估。这一方面是因为在现代评估中比较注重服务对象在整个服务中的地位,而且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以服务对象为本,因此社会服务评估常常采用参与式评估的形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某些社会服务中,服务对象确实处于主体地位,从而评估必须有他们参加[5]。学员们在调查问卷上写下了他们的意见,在个人感想中留下了他们的看法,在访谈与座谈中讲述了他们的观点。学员们从总体上肯定了课堂教学:“课堂授课好。”“老师上课认真,深受启发。”“理论性较好,有指导性,信息量大。”“老师授课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但缺少案例分析。”“这次培训了解了很多知识,掌握很多事情。”“课堂上着重讲了方法、理念的东西,这是我们缺乏的。”“这次培训内容正是我所做的工作,很有帮助,如关于养老问题。”另一方面,学员们也对课堂教学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课堂授课密集度太高,许多知识来不及消化。”“关于劳动保障方面的知识太少,民政与劳动部门应该分开培训,毕竟这不是同一个部门。上课应该多提供案例,多传授工作方法和创新技能,多解决实际问题。”“外籍教师理论知识丰富,但不能把理论知识和中国实际相联系。”“课后要安排一定时间讨论和消化。”“基层经验也有好的办法,下次培训要选专题来谈,重点突破,会更好,如居委会自治问题。”“理念需要,但如果贴近实际,让专业人员给予专业指导更好;通过具体问题找出指导理论更好。”“需要更实在的东西,理念的东西点到为止。上午讲理论,下午最好讲案例,老师最好自己搞个案例来讲。”“我参加过党校的培训,党校能够充分利用时间,学习东西。党校的师资力量雄厚,案例教学做得好。”在这次培训中,希望学院特意安排学员到南京两个社区进行实地考察。这两个小区各有特色,鼓楼区工人新村是南京市中心的一个廉价住宅区,社区中的居民文化水平低,经济收入低。但是,几年来,社区主任带领一班人结合实际建设社区,使工人新村成为全国著名的文明社区,社区主任成为全国唯一的来自社区第一线的全国人大代表。景明佳园曾经是一个“说说也让人头疼”的社区,社区内劳教释放人员多,吸毒人员多,问题青少年多,不要说文明社区,社区治安都很有问题。但是,景明佳园的社区干部以家访为抓手,坚持记家访日记,准确掌握居民的情况,做居民的贴心人,现在成为南京市社区工作的模范。由于事先没有联系好,学员到达鼓楼区工人新村社区时,社区领导带领学员们匆匆参观了一下社区办公地点,仅有15分钟。而景明佳园的情况更不如意,无人接待,也没有见到社区办公地点。大家在小区里随便走了5分钟左右就上车返回了。学员们对实地考察有一大堆意见:“实地考察没联系,生活没安排好。”“根本没有与参观地负责人交流,实地考察非常不好,非常不理想。”“外出考察要与单位接洽、安排好。”“考察活动组织太差,没有收获,只是完成一种形式。”“实地考察没安排好,无功而返,浪费时间。”“南京考察安排欠缺,住宿不干净。”“宾馆的饭菜难吃,淋浴龙头还不出水。”“班主任也不理睬我们,就自己远远的站在一边。而党校培训时班主任是和我们打成一片的。”

(四)培训方法与培训内容评估

其一,由于希望学院为培训班请了优秀的老师,学员对课堂教学总体上是满意的。学员认为课堂教学非常好的占10.26%,相当好的占54.19%,一般的占34.74%,不大好的占0.87%,很不好的没有。其二,实地考察是基层干部培训的必要环节,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南京考察是本次培训最失分的地方。其三,学员总体上肯定了培训的内容,从更高的要求看,学员认为这次课堂培训太过于“学者型、理念型”(学员用语),理论讲得太多,案例教学缺乏,而学员更迫切需要的是“专业型、业务型”(学员用语)的培训。其四,培训中的新理念能够给学员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次培训中的“社区参与式治理”即是这种理念。《学员培训感想汇编》共收录了10篇文章,其中有8篇谈到宋老师讲授的“社区参与式治理”。如何在培训中为学员提供切合实际的新理念,应当是一个具有挑战意义的问题。

五、培训影响评估

影响评估是一种测量和判断社会工作干预结果的评估模式,它对于全面评价社会工作干预的绩效,改善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确保服务达成预设目标具有重要意义[6]。在通常情况下,培训影响的评估主要考察与分析培训对于学员所产生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培训直接产生的,如思想观念改变等;也可能是培训带来的长期社会效应。本次评估的对象是一次短期培训,而且评估需要在培训结束后马上完成,因此,本次评估只能考察培训对学员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本次培训的委托方是浦东新区政府部门,他们同时要求评估这次培训对于希望学院的影响,也就是说,从培训本身去评估希望学院这一非营利组织的培训能力。

(一)非营利组织培训与党校培训、市场培训的比较

这次培训学员是浦东新区街道民政或社保领域的科级干部,他们曾经参加过各级党校、行政学院以及市场培训机构组织的培训,在培训结束后的问卷调查中,学员们比较了三者的差异。统计显示,在办学经验、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方面,党校比市场上的培训班和希望学院占有绝对优势,分别达到85.2%、63.0%、70.4%。在培训内容的实用程度上,希望学院与党校差不多,高于市场上的培训班。在培训方式的新颖程度上,希望学院与市场上的培训班持平,高于党校。党校是我国最重要的干部教育与培训基地,有数十年的教学、培训经验,有大量国家财政拨款,有大批受过良好训练的老师,诸如希望学院这样的非营利组织机构很难与之相比。但是,希望学院创造了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使学院变成了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办学条件差与师资力量不足的困难。希望学院通过培训展示出它们的培训品牌,在培训的实用性与新颖性方面给学员留下了很好的影响,学员们对此也给予了很高评价。但是,学员对希望学院这次开展的培训总体评价不高:在29份调查问卷里,非常满意的1人,占3.4%;满意的6人,占20.7%;没有意见的9人,占31.0%;不满意的12人,占41.4%;很不满意的1人,占3.4%。相对来说,不满意的学员较多。在问卷调查中,询问对“非营利组织比党校举办的培训更有针对性,更加有效”的满意度方面:在29份问卷中,非常满意的和很不同意的人没有;同意的有5人,占17.2%;没有意见的8人,占27.6%;不同意的16人,占55.2%,不同意的人高出同意的人是38%。学员对非营利组织培训的认可度不高。

(二)培训对于学员的影响

从学员小结中,可以体察到这次培训对于学员的影响,这种影响可分为三个方面:其一,培训拓展了学员的思路提高了学员的理论水平。东明路街道办事处学员在文章中写到:“(通过这次培训)我学到了很多新知识,结识了新朋友,磨练了意志,启发了思维,指导了工作,受益匪浅。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体会:一、理论水平得到提升。二互动交流,触动了思想火花。三、加强交流,拓展了思路。”其二,培训使学员们学到了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许多学员谈到了“参与式治理”概念给他们带来的冲击,高行镇的学员写到:“在这次培训班上,我第一次听到了‘社区参与式治理’的概念,感受颇深。我感到‘社区参与式治理’概念的提出,对真正实现居民自治是一条有效途径,也是一种新型城市社区管理体制。”她的话代表了大多数学员的普遍看法。其三,培训使学员认识到以前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学习到解决工作难点的方法。浦兴街道的学员写到:“近几年,我们利用多条腿走路的方法,来满足于不同层次就业人员的需要,尤其是创新就业模式方面,我们也曾做过不少的探索,但是失败的多,成功的少。通过培训我认识到失败在于‘没有让服务对象参与到活动中来’,一味的追求参加率。工作岗位服务对象不接受,自然他们就不会领情对招聘会也不会感兴趣。现在看来,问题确实出在我们身上,如果我们事先多开展几个座谈会,多与那些求职人员沟通,倾听他们的需求,然后再设计方案,并根据需求有针对性的选择用工单位,其效果肯定会比现在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培训影响评估

这次培训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这次培训对于希望学院的影响是矛盾的。一方面,学员对于希望学院承担的这次培训情况总体评价不高,这种评价甚至影响了学员们对于非营利组织开展培训的态度。同时,学员们又认为希望学院的培训在实用性方面优于市场培训,在培训的新颖性方面优于党校培训。这种矛盾的影响源自于培训本身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其二,与许多其他的培训不同,这次培训强调学用结合,强调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用到自己工作的实践中去,以对工作有所帮助。所以,这次培训对于学员的影响是实实在在的。

六、评估建议

这次培训的意义超出了培训本身。虽然培训还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所有的不足之处都与不适当的安排相关,因而是容易纠正的,这样的培训值得进一步开展。为了有利于以后的培训工作,在此提出一些评估建议。

(一)培训机制

长期以来,我国公务员干部培训基本上是“体制内培训”,这类培训在提高干部素质,贯彻学习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化的推进与信息时代的到来,干部面临着越来越纷繁复杂的情况,面临着越来越快的知识与观念的更新。体制内的培训“船大难掉头”,难以适应新时期干部的需求。“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项目是一次有益的干部培训机制的创新。这次培训由政府出题目、出资金;民间机构希望学院承担任务,设计培训项目,并组织实施培训;第三方全程跟踪培训,并进行科学的评估。实践证明,这一新的培训机制是可行的。新的培训机制的运行能够有效地拓展培训领域,“量体裁衣”,与时俱进,为公务员干部提供多样化的培训项目;它也可能通过评估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创造出适合于新时期干部需求的高质量的培训。同时,新的培训机制的运行可能为中国民间组织的成长提供重要的社会空间。

(二)培训模式

在这次评估中,民间组织“社区参与行动”负责人宋老师有关社区参与的讲座受到大家的关注。以参与的视角思考培训,我们提出“参与式培训”的培训模式。参与式培训的基本理念是:只有当学员不把自己当作消极的知识接受者,而把自己当作培训的积极参与者时,培训才可能取得最大的成效。实施参与式培训,意味着培训的实施者从一开始就要把学员的参与纳入到培训项目本身中,而不是仅仅考虑课程、师资、考察等。参与式培训可以区分出三个层次的参与:培训前参与、培训中参与及培训后参与。以此观之,这次培训没有认真做好学员的“培训前参与”,部分地做到了“培训中参与”。培训结束时,学员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写出了培训小结,这是“培训后参与”。“参与式培训”模式是我们在评估过程中的一次学员座谈会上提出的概念,期待希望学院与浦东新区政府在以后合作中不断完善这一培训模式。

(三)培训与创新

认真阅读学员们的培训小结可以看到,他们最赞赏的是培训中获得的新思想、新观念、新方法。这种情况给我们什么样的启迪呢?培训班要以提高基层干部的职业能力为宗旨。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新时代,基层干部最重要的职业能力在于他们能机智、灵活、有效地处理种种意想不到的问题、矛盾甚至冲突,他们具有创新的本领。因此,提供新思想、新观念与新方法成为今天办好培训班的关键因素,如何提高学员的创新能力成为培训设计的核心问题。

(四)培训作为一个项目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5篇

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尽可能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加快形成改善公共服务的合力,有效解决一些领域公共服务产品短缺、质量和效率不高等问题,使群众得到更多便利和实惠,是建设服务型政府的必然要求。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扶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性的服务,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公益性;社会组织;培育发展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6329;C9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4-0035-03

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扶持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多层次、多样化、专业性的服务,是当前上海郊区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上海市奉贤区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成员的需求日益多元化,各类为民服务的公益性社会组织逐步发展,在推动政府转型中发挥积极作用。截止到2016年10月底,奉贤全区共登记注册社会组织485家,其中公益性社会组织178家(主要涵盖:社会服务类、中介类、法律类、环保类等公益组织),占社会组织总数的36.7%。这些公益性社会组织分布在慈善救助、文化体育、社会服务、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在提供公共服务、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成为推进社区服务、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的重要平台。全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围绕社区居民基本生活服务需求,提供质优价廉、无偿或低价的民生服务,不断满足居民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精神、文化、法律和生活服务需求,为民排忧解难,促进了和谐社区建设。如:各镇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为社区内居民提供养老、家政等方面的服务,既提供了就业机会,同时也方便了社区群众。

(二)成为创新社会管理,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载体。全区公益性社会组织承接了政府转移或委托的部分工作,为政府职能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提供了组织载体。以其特有的信息、成本、效率等优势,不断拓展民生服务的领域与项目,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弥补了政府和市场的诸多缺陷,推进了服务管理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最优配置,缓解了公共服务上的供需矛盾,节约了经济成本和行政成本,形成政府指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相互衔接的公益性公共服务模式。

(三)成楣共服务的有益补充,关注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全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充分调动民间力量为社会服务,协助政府参与了社会管理,在化解社会矛盾,关心弱势群体,兴办公益慈善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不断创造出和谐、稳定,充满活力的社会环境,增进了社会和谐,通过开展扶贫帮困、社区服务、特殊人群关爱等活动,推动了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了自愿者精神,倡导了互助友爱的社会风尚,提升了社会责任感。

近年来,奉贤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事业、参与生态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由于起步晚、时间短,奉贤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远远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体数量不足,发展规模偏小。与中心城区相比,奉贤区公益性社会组织数量明显不足,规模明显偏小,有影响的“领头雁”类公益性社会组织不多,远不能满足社会各界表达利益诉求、实现共同意愿、加强自律管理、提供社会服务、谋求自我发展等多方面的巨大社会需求。注册资金10万以上的社会组织有大约181家,(一般社团的注册资金都不高,在3―5万左右,但民非单位的注册资金要求都高,基本都在10万以上)。以公益慈善组织为例,全区除政府主导有上海市慈善基金会奉贤分会、上海市老年基金会奉贤分会等5家,民间力量发起的至今没有,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和谐进步的需要,与国际化大都市郊区的地位和要求也很不相适应。

(二)组织结构不合理,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奉贤区公益类社会组织发展不快,不利于社会“中介”利益表达功能和自律管理功能的充分发挥;部分与原挂靠的党政机关藕断丝连,行政化现象依然存在,自我发展、自律管理能力不强。很多公益性社会组织处在“专职人员少、正常活动少、公益性质弱”的状态,服务经济社会的能力不强、水平不高。同时,登记管理机关与业务主管单位双重负责的管理体制强化了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准入条件,造成登记门槛过高和政社不分、公益性社会组织行政色彩严重。

(三)经费严重短缺,运转异常艰难。一方面政府资助和购买服务机制未有效确立,仅处于起步阶段,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缺乏稳定持续的投入机制且投入有限,当前资助和购买服务的资金大多是预算外资金,或者采取变通的方式解决,随意性、临时性比较强,公益性社会组织缺乏稳定的经费来源;另一方面广大的草根型公益性社会组织没有专门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有限的会费收入和低偿的服务收入维持经营,获得社会资源与管理经费的渠道狭窄,主要依靠体制外资源,接受企业和社会捐赠极为有限,运转十分艰难。

(四)政策扶持不够,外部环境不佳。从总体上来看,政府职能转移不到位,没有把行业标准制定、行业规划、专业技术职称初审等行业管理与协调职能转移给公益性社会组织,没有把法律服务、宣传教育、专业培训等社会事务与服务职能转移给公益性社会组织,没有把项目评估、统计分析、项目可行性论证等技术服务与市场监督职能转移给公益性社会组织等等。通过调研,了解到奉贤区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税收减免、场地租赁、水电煤等收费方面被视为私营企业对待,无法享受公办事业单位的待遇,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的积极性。

(五)专业人才缺乏,服务水平不高。接受过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人员严重缺乏,特别是具有社会学、心理学、法律和有关政策法规知识的专业人员更是寥寥无几。开展活动大部分也是由志愿者或非专业人士提供服务,服务的范围和能力水平尚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服务的内涵层次也较浅。与此同时,从业人员的身份、职业归属感还没有得到社会的认同,缺乏职业发展的路径选择和上升空间,工资待遇低于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大量人才改行和流失。

(六)内部机制不完善,外部监管缺失。一是组织机构不健全,自律诚信机制还没有形成。大多数公益性社会组织不是在社会环境成熟的基础上自发形成的,而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由政府出面干预并自上而下组建的,使得当前许多公益性社会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不完善,难以用专业的姿态和服务能力获得社会公众的认可。同时,党建工作缺乏联动机制,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党建工作相对滞后。二是实行“严进宽管”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监管手段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年检,而且往往流于形式,不同政府部门间工作统筹考虑较少,沟通不够,加大了公益性社会组织职能异化的风险。

培育和发展公益性社会组织,是社会管理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途径,政府应将其纳入到社会公共管理体系中,加强引导、扶持、管理和监督,充分发挥公益性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一)统一思想认识,纳入发展规划。各级党政组织要把加强党对社会组织的领导放在重要位置,将公益性社会组织建设纳入各级社会建设发展规划,区层面要建立以区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为牵头协调、区民政局(社团局)为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工作协调机制,整合力量,有序推进。一要重点培育发展养老助残、教育培训、医疗卫生、文化科技、体育健身、社区矫治、青少年帮教、人民调解、外来流动人员管理、人口计生服务管理、社区群众活动团队管理等参与社会管理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二要积极培育发展参与民生服务的社区公益性社会组织,结合社区建设,大力培育就业指导、法律帮助、专业社工、社区服务、慈善捐赠、环境保护、科普宣传等社区公共类社会组织。

(二)健全组织领导,注重建章立制。要形成“政府指导、公益性社会组织实施、居民志愿者互助服务、市场购买服务相互衔接”的社区公共服务体系。按照“培育发展与监督管理并重、扩大规模与调整结构并行、民间组织自律与他律并举”的基本思路,明晰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各自角色定位,逐步解决公益性社会组织在培育和发展中的制度障碍、资金政策难题、法律困境。政府应当扮演好“引航、督导、伙伴”三种角色。公益性组织应当扮演好“政府职能的承接者、社会诉求的反映者、社会服务的提供者、精神文明的倡导者”的角色。

要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的力度。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内容为适合采取市场化方式提供、社会力量能够承担的公共服眨突出公共性和公益性。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卫生、住房保障、文化体育及残疾人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逐步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力度。非基本公共服务领域,要更多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凡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都可以通过委托、承包、采购等方式交给社会力量承担。对应当由政府直接提供、不适合社会力量承担的公共服务,以及不属于政府职责范围的服务项目,政府不得向社会力量购买。

要推进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购买(新增)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社会组织联合会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社会组织公共服务的第三方,在承接项目前组织有关专家和人员对承接服务的社会组织的资质、能力、信誉、业绩等进行多方论证,出具书面评估报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会同有关部门进行全程跟踪和监督,确保项目的进度和质量。项目完成后还须进行绩效评估和资金使用状况的审计。

(三)完善政府购买机制,拓展资金渠道。要建立公共财政对社会组织的资助机制,将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纳入公共财政框架。区镇政府各部门要全面梳理各自承担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将购买服务的资金列入部门年度预算,安排好专项经费,保证资金及时拨付,并将有关经费统一纳入相关部门年度预算。

要以公益金、财政投入、企业及社会各界资助的方式设立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基金。对公益性社会组织筹建成立时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对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社会工作的职业化、专业化有关项目和服务的经费予以补贴,以及对社会贡献大、成绩突出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和优秀人才实施奖励。

(四)出台扶持政策,创造优良环境。要积极推进枢纽型社会组织建设,逐步建立区镇两级社会组织服务中心,搭建培育和发展的公共平台。以此为平台,加大对区内社会组织的分类指导和领导管理,为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创造条件。在社会组织孵化培育、规范运作、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等方面,为社会组织提供综合性管理和支持,承担政府职能部门对相关社会组织管理职能。

要狠抓“草根型”组织的培育发展,打造品牌特色。探索适合城乡社区建设实际的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模式及其形式,实行“一级登记、两级备案、三级管理”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模式。要根据改革和创新的精神,密切结合各自的实际,打造“一镇一品”的发展战略,积极打造各自的社区建设品牌,既要放开手脚积极培育“草根性”组织发展,又要严格规范管理、扶持服务。同时,要积极吸引和鼓励国内外知名品牌和有良好运营经验的公益性社会组织落户奉贤,起到引领示范效应。

要提升公益性社会组织的社会影响力和认可度,营造公益性社会组织发展良好氛围。注重选树公益性民间组织中的先进典型,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美誉度,增强就业人员的归属感和荣誉感。积极把公益性社会组织作为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结对帮扶的联系点,着力把公益性社会组织打造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研究基地、干部深入基层的锻炼基地、中高等院校师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吸纳有志于投身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的就业基地。加强公益性社会组织的党建和群团工作。

参考文献

[1]吴津,毛力熊.公益组织培育新机制――公益组织孵化器研究[J].兰州学刊,2011(6).

[2]孙伟林.适应转型期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培育公益慈善组织[J].中国社会组织,2012(1).

[3]李宝芳.公益创投与微博公益:慈善模式创新研究[J].社会工作,2013(5).

[4]崔光胜,耿静.公益创投: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新载体――以湖北省公益创投实践为例[J].湖北社会科学,2015(1).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6篇

渔业环境监测机构是从事社会公益性事业的部门,它主要是通过监测工作,为渔业管理部门、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渔业生产、科学研究、涉渔建设项目评估等提供科学数据和决策参考,因此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可比性至关重要。因而在渔业环境监测工作中,每一个环节的质量如何,都对检测数据准确性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相关工作的评价和管理措施的制定。影响检测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是从检测工作的全过程实行质量控制。而对监测机构的实验室实施计量认证,是保护检测数据质量的有效途径。

一、渔业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的重要作用渔业环境监测工作是一项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它的直接产品是检测数据以及基于基础上的相关调查鉴定报告、评估报告等。检测质量的好坏集中地反映在数据上。准确、可靠、可比的检测数据不仅是渔业生态环科学研究的基础、渔业行政部门的决策依据,而且是渔业污染事故鉴定、渔业环境评估的根本保证。众所周知,一个错误的监测数据比没有更坏,因为它会导致一系列的错

误结论。

监测数据的有效性应具有如下五个方面的特性:

1.代表性指在有代表性的时间、地点,并根据确定的目标获得的典型的检测数据的特性。

2,完整性指工作总体规划的切实完成,即保证按期计划取得有系统性、周期性和连续性的有效样品,而且无缺地获得这些样品的检测结果及有关信息。

3.可比性指在检测方法、环境条件、数据表达方式等可比条件下所获数据的一致程度。还应包括通过标准物质和标准方法的准确度传递系统和追溯系统,来实现不同时间和不同地点(如区域间、行业间、实验间)数据的可比性和一致性。

4.准确性指测定值和真值的符合程度。

5.精密性指测定值有良好的平行性、重复性和再现性。数据的准确性、精密性主要是在实验室内分析测试,而代表性、完整性则突出在现场调查、设计布点和采样保存等过程,可比性则是监测过程的综合反映。为了获得所采集的样品具有代表性,测试所得到的有效数据的完整性,分析数据的准确性和精密性,各组数据的可比性,以及最后的综合分析评价的准确可信,就需要施计量认证,建立渔业环境监测质量保系,开展质量控制和监测质量保证工作。地环境授权检测机构以及广西出口水产品原料供应基地产地环境检测和评估机构。

二、计量认证的重要性

计量认证分为部级和省级计量认证两种,两者具有相同的法律效力。目前,广西渔业环境监测中心拥有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颁发的《渔业污染事故调查鉴定资格证书》,是渔业水域污染事故调查鉴定的法定机构;并已经通过省级计量认证,可以承担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检测工作,为我区无公害农产品(养殖业)认证产实验室计量认证(审查认可)是一项科学性、系统性很强的程序化工作。2000年10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了《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以下称《评审准则》)。《评审准则》包括了13要素,即组织和管理、质量体系、审核和评审、人员、设施和环境、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量值溯源和校准、检验方法、检验样品的处置、记录、证书和报告、检验的分包、外部支持服务和供应、抱怨,共168项内容。开展计量认证的程序,就是按照((评审准则》中13要素的要求,逐项落实,改进方式、方法,改善各种条件,从而建立质量体系并使之持续有效运行的过程。

三、如何开展计量认证

1.保证认证实验室的权威性、公正性,提高对认证实验室的信任度,提高检测机构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2.通过认证的实验室会得到法律保护。

3.提高出具准确、可靠数据的水平和能力,改进工作方法,提高检测机构的管理水平。

4.提高检测仪器设备的配备能力和改善环境工作条件。

5.在技术标准、技术规范及检测方法等方面促进其规范化和标准化。

6.提高人员的质量观念、意识。

随着科研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科研院所参与社会事务以及服务社会的机会和要求也进一步增加,因此科研院所内一些直接与社会工作相关或者承担一定的检测、评估业务的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需要,进行实验室计量认证;此外,通过实施计量认证,可以全面提高科研院所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水平以及全体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改进工作方法,摈弃不良的工作习惯;这是适应机构改革需要,提高自身适应能力和增强竞争力的客观要求通过对实验室进行计量认证,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质量体系

一般质量体系的建立分3个阶段,即质量体系总体设计阶段、编制质量体系文件阶段和质量体系的运行和改进阶段。建立质量体系的关键,是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要高度重视,领导层要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步调一致,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做好宣传培训工作,提高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验室在建立质量体系时要向实验室的全体工作人员进行《评审准则》和质量体系方面的宣传教育,使全体工作人员对质量体系的内容有全面了解,特别是实验室的质量方针、质量目标以及各人的岗位职责等方面内容必须深人理解和灵活掌握,并要求在工作实践中得到很好体现。

2.质量体系的运行

建立质量体系后进人试运行阶段。其目的是检验质量体系文件的有效性和适用性,对不足之处采取纠正措施,以达到进一步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目的。

(l)新的质量体系是针对过去管理模式的变革,对人们的习惯势力、思想认识的惯性和原有工作方式和方法等都会带来冲击,因此必须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认识,改变观念。同时,要加强组合协调,防止各部门和各环节间产生脱节、扯和推诱等现象。

(2)建立监督机制,保证工作质量。

质量体系的运行过程中,各项质量括动及其结果可能会发生偏离规定现象。实验室可以在质量管理部门设置质量监督职能,按《评审准则》要求在各专业室和相关部门设立专(兼)职质量监督员,形成监督系统。其主要任务是在职责范围内依据质量体系文件监督各项质量活动在质量形成全过程中按规定运行。监督员要对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记录并保存,作为质量审核和质量考核的材料。

(3)认真开展质量体系的内部审核和

管理评审。实验室的最高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质量体系文件的实施,只是标志着质量体系才刚刚开始运行,质量体系文件编制得再好,不等于质量体系运行得好。实验室最高管理者要以身作则,发挥领导作用,充分认识实验室进行质量体系内审和评审是质量体系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重要手段;同时,全体工作人员也要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岗位意识,大局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成为质量体系的相关环节,在质量体系的运行中发挥应有作用。

(4)质量体系审核与评审活动是一项

重要的质量活动,是对质量体系是否按体系文件运行的评价,其目的是验证和确认质量体系的符合性、有效性和适用性,对运行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和改进措施,并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相应地修改和补充,确保质量体系有效运行。

(5)加强纠正措施落实,改善质量体

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社会组织 评估体系 现状 策略

全国性的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于2007年开始,随后国家层面制定了《关于推进民间组织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和《全国性民间组织评估实施办法》,并于2010年出台《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目前全国性社会组织评估参评率达41.5%①。浙江省于2008年开展社会组织评估工作,近年来不断完善评估指标,规范评估程序,大力推进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目前全省共7788家社会组织参加评估,评估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评估机制的建立、评估指标的完善、评估成果的应用等均走在全国前列。

1 浙江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业已取得的主要经验

1.1 加强分类指导,严格分层管理。浙江省根据民政部《社会组织评估管理办法》不断调整适应浙江省社会组织发展现状的评估细则,不仅对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采取不同的评估体系,还将社会团体分为专业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社会团体五类,并相应制定了不同的评估指标体系,评估标准和结果更有针对性和说服力。同时对社会组织进行“谁登记谁评估”的分级管理办法,下一级要将5A级单位上报上一级主管部门,有利于直接管理部门与所辖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交流。

1.2 评估内容丰富,指标体系初成。评估内容较为全面,一般涉及基本条件、组织建设、工作绩效或自律与诚信建设、社会评价等方面,涉及规范化运作、组织机构、财务管理等日常建设等情况。对民办非企业单位则更为重视起信息披露、资金运作等状况的监管。社会团体和基金会着重规范化建设,民办非企业单位着重诚信评估。对联合性、专业性社会团体注重规范化建设和提供社会服务、活动开展,对行业性社会团体注重维护行业利益诉求和行业自律、行业影响力、服务政府等,对公益性社会团体则重视其公益活动规模和效益、项目开发与运作、与政府关系等,对基金会的考核也更多注重公益活动的开展和效果。

1.3 评估主体多元,评估手段多样。浙江省严格限定了参加评估工作的社会组织资格,在民政部门登记满两年以上的社会组织才能够参加,并每年向社会公布评估结果,评估等级较高的社会组织还拥有优先获得政府购买服务的权限。评估采取社会组织自评、业务主管单位初审和评估委员会评估相结合的方法。由单位负责人和全体工作人员对照评估指标进行评估,并提供证明材料和依据,业务主管单位根据社会组织的自评报告,结合平时管理情况进行审核,评估委员会对上报材料进行审核,结合实地查看、听取各方意见经综合后得出评估结论。随着社会的发展,第三方评估的呼声越来越高,浙江一些地市也逐步开始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评估。

1.4 评估过程透明,评估机制规范。浙江省的社会组织组织评估过程是较为公开透明的,形成了较为规范的评估机制。每年在评估工作开始前,各级民政部门都提前将评估的内容、标准、流程、考核方法对外公布,考核的结果也向全社会公示、公布。评估工作到目前已经实施了7个年头,浙江在职能部门工作开展、分级评估备案上报、政社沟通、第三方协作等方面都形成了良好的工作机制,对评估有一整套严格的流程和标准,整体工作基本按照民政厅要求规范、有序开展,如杭州市社会组织参评率超过7成,评估工作走在了全国前列。

2 当前社会组织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评估氛围还不浓厚。目前全国参评社会组织只有41.5%,不到社会组织总量的半数。浙江参与评估的社会组织总量位于全国第一,但参评率仅占全省社会组织的24.43%②。2013年全省性社会组织获得2A级以上的社会组织仅45家,其中7家为基金会,其余均为社会团体,绝大多数是行业协会和商会③。现有的评估主要是被动评估,内容主要涉及到组织是否合理使用资金、是否违规操作等,对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发展前景等缺乏重视,导致许多社会组织认为评估就是检查工作,因而难以通过评估来促进组织发展。

2.2 评估主体有待培育。当前评估主体主要有三类:社会组织内部评估部门、行政主管或授权单位、第三方评估组织。评估委员会成员主要由政府部门、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社会组织、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机构工作人员构成,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占比较高,评估工作实质上是民政系统的内部业务。杭州已在部分社会组织中初步尝试第三方评估,但尚未纳入法律约束和保障的范畴,第三方机构在评估中的法律地位尚未确定,可能产生的法律纠纷及其解决机制也未明确说明。

2.3 评估能力有待提升。当前的评估以公布评估等级为重点,共五个等级,缺乏诊断式评价和对策研究。评估中的独立运作能力和水平还不适应实际情况,评估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还很不健全,人员能力和水平不适合参加评估工作。与此同时,社会组织管理部门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也体现出与繁重的评估、年检工作的严重不符,管理人员疲于应付。总体来说评估体系建设还处在初期阶段,评估专业人员还很缺乏,需要借鉴、学习国外先进的评估理论、评估指标和评估工具进行本土化工作。

2.4 评估结果有待运用。评估机制没有有效发挥激励、监督、促进竞争的作用,评估结果与社会组织的反馈沟通机制尚未建立,评估结果对于社会组织的“后续”影响不明显。一般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仅在民政部门网站或相关报纸予以公示、公布,至于各社会组织的评估结果具体如何、存在哪些问题、需要如何改进等有针对性的评估报告尚未形成,也未形成具体的互动反馈、指导、跟进机制。政府在转移职能、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等方面还没有明确而具体的措施出台,全社会的征信评价体系也仅处在建设初期,浙江出台的对评估结构优秀的奖励政策以及将评估结果纳入政府信息平台还只是让社会组织看到了一些“希望”。

2.5 评估指标有待调整。目前的这套评估指标体系适用于发展初期,对于提升组织质量的目的还体现出一些滞后性,对社会组织的发展规划、可持续发展能力等项目的评估几乎没有涉及。评估体系中针对社会组织发展初期的许多规定性条件,如组织登记注册运营等内容在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已经不再成为必要指标。同时,对组织某些方面要素缺乏关注或者关注程度不够,例如,对社会团体的专业性等具体指标方面,缺乏对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专业水平、专业能力和专业伦理等方面的重视;又如对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评估重点指标是诚信经营,但基础条件和组织制度的分数已经接近诚信经营的指标,前两者分数占据过高;而对基金会的评估指标中,资金增值能力、经费流动渠道监管等处于真空。

3 完善社会组织评估机制和指标体系的思路

当前社会组织发展已经到了需要迈上一个新台阶的关键时刻,现有的评估机制和评估指标体系已经滞后于社会组织的发展需要,必须转换观念、调整思路,将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定位到进一步促进社会组织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来,采取一系列措施促进社会组织的新一轮发展。

3.1 建立第三方机构评估机制。从社会组织管理研究和实践的角度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估体制的建立,严格有序的 “第三方评估”尤为重要,其信度、社会认可度相对较高。国际经验一般是在国家层面上建立起专门负责社工机构评估的机构,这个机构一般是全国性的行业组织。如香港社会福利署负责对所有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工机构的评估工作,并通过 16 项《服务质素标准》来测评机构运作情况。需有意识地转变政府职能,承认第三方评估组织的专业性、科学性和公众较高的信任度,将政府的评估职能部分转让给第三方机构,实行“购买服务”政策。其次,要提高第三方评估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应当实现信息资源获取的便捷化,政府应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信息网络系统,最大限度避免信息封闭、缺失现象,保证独立第三方能获得真实、详尽的信息,避免评估结论失真。

3.2 设置合理的评估指标。一是社会组织工作目标与规划评估。社会组织发展的程度与其使命感、理念与价值观、发展目标、规划有着重要的关系,建立科学的社会组织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将这一部分内容列入。二是社会组织的人力资源评估。社会组织发展过程中,其人才结构、专业化程度、文化程度直接关系到社会组织的内部治理和发展,不论是政府主管部门还是社会组织人员都应加强这方面的宣传与重视。三是社会组织能力建设评估。社会组织的专业服务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社工业务能力、机构素质评估、志愿者状况、专业能力与职业伦理、服务专业性、承接项目情况、项目运作管理专业性、创新能力等均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能力。四是社会组织的运行机制评估。应该注重过程评估、结果评估和社会评价三方面的结合,加大服务对象评价和社会组织运行过程、结果的评估。

3.3 健全评估法制化、规范化建设。 社会组织自身的社会性、专业性和多元性等特点使得评估体系建设更为复杂、评估过程易产生多种矛盾,因此评估首先应加强法制建设,在法律和制度层面进行引导、扶持、规范。国家层面要在社会组织管理条例中加入评估内容,作为评估体系建设的总依据,同时要积极推进社会组织评估法规的建设,明确评估的实施主体、范围、程序、标准等,为推进社会组织评估的良性发展提供保障。其次要注重评估过程的规范化,设计评估各环节的规范文书,使各类社会组织评估行为得到统一,并将评估信息采集、分析、核实、归档、反馈等内容制度化、程序化。尤其要注意结果反馈的规范化建设,明确应将评估结果的书面审查、现场评估内容、专家建议等及时反馈给社会组织,给予社会组织申辩、质询的机会,确保各种意见得到充分表达,增强评估透明度和公正性。

3.4 加强评估机构队伍专业化建设。社会组织评估是一项专业性、操作性要求很高的工作,需要健全的组织机构和一支高素质的专业队伍,使评估活动有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员支撑。一要积极鼓励、培育专业评估机构的发展,积极向他们“购买服务”,为他们创立良好的政策条件;二要将一些在法律、财税、管理、社会学等方面的权威专家学者纳入专业评估人才队伍,建立评估专家库,作为评估工作的导向性人才;三要建立健全评估人员的常态化培训制度,特别是强化各项评估应用指标的分析设计能力、约谈技巧、评估标准等系统培训,不断提高评估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评估能力;四要定期交流,大胆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评估经验,实行“因地制宜”和“拿来主义”的结合,避免盲目“摸着石头过河”。

3.5 提升评估结果运用效能。评估结果能否合理运用,直接影响到评估效果的好坏。目前,浙江社会组织评估能效不高的重要原因就是缺乏激励机制。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要落实经费,争取财政支持,创立财政保障机制,把社会组织评估经费纳入常规财政预算,与评估工作量挂钩;二要建立健全评估激励机制,积极争取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在政府转移委托职能、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资金扶持、财税优惠等方面向社会组织适当倾斜;三要加强宣传、扩大社会影响,引导公众观念,广泛宣传社会组织评估的意义及评估范围、基本程序、操作方法等,重点向社会推介一批获得3A级以上等级的社会组织,为社会组织更广泛地获取资源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注释:

①浙江在全国社会组织评估工作培训及座谈会上作典型经验介绍[N],浙江民间组织信息网,2013.7.2。

②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数据。

③数据来源于浙江省民间组织信息网公布的2013年浙江省社会组织评估等级公示。

参考文献:

[1]田舒.我国社会组织评估机制:一种有效的监管途径[J].理论界,2015(02).

[2]贾文德.浅议社会组织评估工作的四个作用[J].社团管理研究,2011(03).

[3]王梅.社会工作服务项目评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社科联研究课题“浙江省民间社会组织发展机制及培育提升对策研究”(编号2013N054)的研究成果。

上一篇:企业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下一篇:项目风险评估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