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9 05:29:57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年论文;培养模式;社会工作

在文献研究时发现目前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毕业论文写作方面,且研究颇为深刻,或者只是集中在选题上,对学年论文的探索研究十分少,那对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学年论文研究就更缺乏了。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解剖了学年论文实施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此在摘要中已简述,并就学年论文选题、文献研读、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论文撰写和实训深入探索,望能给大家寻找一条有效、顺利实施学年论文的道路。

一、学年论文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学年论文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年论文的撰写与指导是依据专业教学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或分组选题,设计社会研究方案,实地开展资料收集,并在整理和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完成调查报告或研究论文。从人才培养的要求来说,其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社会问题调查与研究能力,运用资料与文字表达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深刻认识到这一重要性并开展培养计划。

目前,很多高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已经开始了本科生学年论文培养,但是很多部门、师生都没有充分认识到学年论文的重要性,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部分高校学年论文实施的相关部门布置仓促,未能给师生留余充分的准备时间,只要按期收稿,不计学年论文质量和实施效果。

第二,一些院校老师仅把学年论文写作当成一次课程作业,要求过低,没有投入足够的精力,这是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第三,大部分学生也趁着将其作为一次课外假期作业,出现学年论文写作内容雷同、平泛、松散,如:(1)学生大面积的“百度粘贴”;(2)论文泛泛而谈,没有真正深入主题,论据不足,缺乏说服力;(3)论文结构松散,主题性不明,脉络不正确,没有具体的结论和写作目的等。论文选题更是缺乏深度、创新性和实用性,如某同学学年论文选题“浅谈中国应试教育”,首先,乍一看选题挺大的,细究到底是谈中国应试教育的好还是坏,还是别的什么方面,没说清楚;其次,中国应试教育近几年一直受到批判,显然,这个题目选的毫无新意,更不提创新点了;最后,谈中国应试教育最终将论点落在哪里呢,从题目完全看不出。

(二)学年论文定位不明确,力度把握不当

在实际的论文实施过程中,由于学年论文发展时间短且实践少,部分指导老师对学年论文的概念意义欠缺深虑,导致在指导学生时模糊不清,应付了事。另外,在较短时间的学年论文写作中,学生易出现选题太具体,过于专业,无法继续写下去,如一同学学年论文写“参与式治理在陌生人社区普遍运用的探索研究”,在此说明参与式治理是社区管理的创新之举,目前发展尚不成熟,只在少数地区的少数社区开展,也是很多专业社工师和老师学习的内容,那么一个初学者能将其“研究”到什么程度可想而知。或者选题过于宽泛而夸夸其谈,如某学生写“公务员热与大学生就业”,就简单围绕公务员热的原因和大学生就业的现状泛泛而谈等,以上这些都深深影响到学生完成学年论文的质量,与最初的期望背道而驰。

学年论文的正确定位要讲究“中庸”,简单说就是学生要把生活实际与所学专业相互联系,符合自己所处的专业水平,实事求是,既不能将其看作专业的学术性论文,又不能将其看作简单的论文实践作业。当然这个定位不是绝对的,要求老师视教学进展和学生学习情况来定,学生自己也要视自身对知识的掌握情况来定,最主要目的就是让每个学生的学年论文实践达到最佳效果。

(三)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的衔接不明

学年论文的设计是为学生更好地完成毕业论基础的,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是同一教学环节(论文教学环节)中的相继而又相隔的两部分。要实现学年论文与毕业论文很好的衔接,当前最紧急的任务还是深刻认识到学年论文和毕业论文之间的正确关系,即前者是后者的平时操练与准备,要使两者紧密接轨。其次,师生都严格要求学年论文的撰写,选取具有深入研究意义的题目,使得毕业论文选题可以在学年论文的基础上进行深化,能够保证毕业论文的质量,学生的工作量也减轻了。

(四)没有形成规范的管理制度和培养模式

社会工作本科专业本身还处在不断发展完善中,尚未形成完备的学年论文管理制度,如没有建立相应的学年论文的评价和激励机制、对学年论文写作过程的抄袭问题缺乏应对机制、没有统一的训论文管理规定等。故应形成一整套学年论文管理方法和培养模式。

从2010年开始,社会工作教研室开始进行本科生学年论文培养,已经初步形成一定的管理制度,并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在管理制度建设方面,社会工作教研室十分重视学生学年论文的写作,形成一系列规定,比如,学年写作时间、指导教师安排、写作规范等。在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方面,教研室把学生学年论文写作当作一次重要的检验理论知识学习的机会。在学年论文写作过程中,强调社会工作专业特色,要求学生注重社会调查和社会工作理论与方法的实际运用,比如到社区进行调研,参与社工服务机构的日常项目。虽然该教研室已经具备开展学年论文培养的一定经验,但在培养制度建设、培养模式总结和相关理论探讨方面仍然不够。

二、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年论文培养实践

(一)选题:既量力而行而又尽力而为

选题是论文写作的首要并且是最重要的环节。一般来说,限于本科学生的研究能力。题目的研究的范畴过于广泛或过于专业,将很难驾驭,故要求选题时要量力而行,选取一个具体适中且具有实践性的论文社会问题进行研究是合适的,更重要的是,具有实践性的问题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则经常存在,这样选择的实用性就很强,可行性大,在论文写作的初始阶段可保证论文的质量。

同时选题要尽力而为,学生要具有足够的自信和动力,老师也要积极鼓励让学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和运用综合知识才能激发潜在的创造力和动力。在论文的选题时运用创造性思维,让论文有新意,有吸引力。尽自己最大可能为论文选择题材。

(二)文献研读:明、甄、敬

学生在开始学年论文写作之前往往并未深度阅读相关资料,另外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有限,有学术价值的新资料较少,学生们也较少关注学术期刊,所以在知识储备和信息支持方面相对薄弱,必须进行大量文献研读,否则在论文正式展开写作阶段会感到资源不足、证据不充分,使自己力不从心,难以推进。

老师应组织或指导学生阅读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论文,尤其重点介绍社会工作文献和社会文摘等检索期刊,让学生甄选出比较好的论文加以参考;进行文献研读不仅可以了解自己所选课题的研究程度也可以更进一步研究将其补充完善,敬重他人研究成果。简而言之,文献研读要做到明了、甄选、敬重。

文献研读可为文献综述做基础,学年论文对学生的学术性要求低于毕业论文,对于一些研究较为深刻、成果突出的课题,学生再拿出来进行研究时,可进行一个完善的文献综述,并指出自己的研究亮点会给论文添色。

(三)研究设计:准备充分,不断修炼

学生在文献研读一周左右要开始下一步的研究设计,此应在老师的指导下,提出课题的研究目标、方案和方法。其中包括调研材料拟用到的工具等。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实施方案,并且根据具体条件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正补充,达到研究设计的目的。

(四)资料收集:全、准、精

学生根据研究设计,利用调研工具,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的调研。做到资料收集,在资料收集全过程中,学生要敏锐捕捉收集大量有用的材料信息,做到随调随录,收集全面;其次,面对复杂的材料,学生要善于归纳处理,与命题关系紧密相关的,需在论文中详细阐述的要保准,关系不大的要舍得去除;最后,资料收集过程中要做到语句精炼、明了,表意清楚无歧义。

(五)论文撰写: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经过上述的准备就到最后且最重要的论文撰写环节了,写出提纲是论文写作的第一步,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已得资料数据进行分析、进本逻辑构架进行组织。在建立了论文写作的提纲之后,对整个篇章结构进行谋划,包括题目、摘要、关键词、引言、正文、结论、文献、致谢等重要部分,从而形成初稿。最后是定稿,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使论文符合格式规范,这个格式规范是外在的、强制性的,学生要具备应用主要的文字处理、排版编辑的能力。这样下来,一篇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格式规范的高质量学年论文就形成了。

三、做好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学年论文的实训

整个学年实训应分为三阶段:讲座阶段、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反馈阶段。做好三阶段的实训对应对学年论文实施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和顺利完成上述实践有指导意义。下面详细表述:

(一)讲座阶段

专业教师就选题、文献研读、研究设计和论文写作等知识点开展讲座,教导学生必要的基础知识,加深学生对学年论文的写作认识,提高学生的学年论文写作能力,为学年论文的实际写作奠定基础。

(二)论文写作阶段

本阶段采用导师负责制,以双向选择方式确定指导教师和写作小组,这要注意合理控制每个导师带领的学生个数,这样才能保证每个导师辅导的质量和满足学生的相关写作需求,当然论文写作主要由学生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指导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的论文调研、写作任务,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年论文。

(三)论文反馈阶段

本阶段由专业教师挑选出学生学年论文写作中具有普遍性、典型性的现象或问题,以讲座和讨论的形式,向学生进行反馈,学生也可向老师反映自己在学年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写作困惑,在这个反馈的过程中让学生在比较和总结中进一步加深对学年论文的理解,提高认识,为下期写作打好基础,最终为毕业论文写作奠基。

在整个实训过程中,必须加强老师对学生的督导,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增加研究方案设计、调查的实际开展等环节,单独列分,多方评定考核;也可因材施教、可根据社会关注问题的重心的变化进行调整调查研究内容。将整个实训落实到位,扎实推进。

四、结语

学年论文的写作,学生可根据教师的研究方向与课题,结合自己的兴趣选择题目,具体题目也可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专业要求和人才培养都需要加强学生的论文写作功底,学年论文的实施为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故在此呼吁:重视学年论文写作的培养,建立并完善相关一系列的制度、管理办法,让学年论文实施规范、有效。

参考文献

[1] 刘海啸.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指导探讨[J].教学研究, 2005,28(6):532-534.

[2] 翟云会.浅谈高校学年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11(11):543.

[3] 刘正远.本科毕业论文选题质量的探索与实践[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32(3):301-307.

[4] 泰国际,郭义.法学本科专业学年论文写作规范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8(1):63-65.

[5] 宋瑞娟.与二本院校本科生谈学年论文的书写[J].科教文汇,2012,07(下旬刊):40-41.

基金项目:本文为重庆科技学院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导师制实施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244)的阶段性成果。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2篇

封皮、封页、审阅记录单、指导教师评阅意见、任务书、中文摘要、外文摘要、中文关键词、外文关键词、目录、正文、参考文献、附录、致谢。

毕业论文必须由学生本人在计算机上输入、编排、打印,正文用小四号宋体字。打印时,每页33行,每行33字,页码用小五号字,在版心下边线之下居中放置。摘要,目录等文前部分的页码用罗马数字单独编排,正文以后的页码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2、页面设置要求:

1、页边距要求:左边距3厘米,右边距0.9厘米;上边距6厘米,下边距0.6厘米。 2、页眉1.5厘米,页脚1.75厘米。

3、纸张大小:宽度19.4厘米,高度26.9厘米。 二、毕业论文的格式及要求 (一)封面

打印论文封面用小二号黑体字。 (二)封页

封页包括论文题目、学生所在专业、导师签字、学生本人签字。题目应简短、明确、有概括性,使读者通过标题,能大致了解文章的内容、专业的特点和学科的范畴。论文标题不超过25字,不能使用标点符号,可分两行书写,布设副标题。封首题目用小二号黑体字,其他内容用小三号黑体字。

(三)任务书

任务书由导师填写,装订于指定位置,经教研室主任签字后生效,如打印用,小四号宋体字。

(四)摘要与关键词 1、摘要

摘要应扼要叙述本来论文的主要内容特点,文字要精炼,是一篇具有独立性和完整性的短文,一般需重点说明设计或研究工作的目的,设计或试验方法、结果和最终结论。

中文摘要一般为300字左右,外文摘要应与中文摘要内容相同。摘要页勿需写出论文题目。

中、外文摘要应各占一页,编排上中文在前,外文在后。

摘要题头用小二号黑体字居中排写,然后隔行书写摘要的文字部分,文字部分用小四号宋体字。

2、关键词

关键词是供检索使用的,是从论文中选出的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的单词或术语,不得自选关键词,关键词一般为3~5个。

关键词和摘要的文字部分要隔行书写。

摘要和关键词的中、外文示例见附录1和附录2。

目录按三级标题编写,要求层次清楚,且与正文标题一致,应在目录中列出的还包括参考文献、附录、致谢等。

目录中的各章题序及标题用小四号黑体,其余用小四号宋体字,目录打印示例见附录3。 (六)论文正文(见附录4)

论文正文包括绪言、论文主体及结论等部分。 1、绪言

文管类的绪言只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不必写章号,一般包括说明论文写作的目的、意义,对所研究问题的认识,以及提出问题。

2、论文主体

(1)论文正文层次、字体与字号

层次以少为宜,根据需要选择。层次、格式、字体、字号见表1。各层次题序及标题不得置于页面的最后一行。

内容按《黑龙江科技学院关于毕业设计(论文)的若干规定》要求撰写,应该结构合理,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文字简练、通顺。

《规定》中关于“理论研究类论文”的要求:做此类论文的学生应在广泛的调查研究、查阅大量文献资料送往前提下,认真剖析一个企业或典型的经济、政治实例,依据大量的事实依据,撰写出独到见解的论文。论点要正确,论据要充分,数据资料要详实,紧密结合社会实践,做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得出具有说服力的结论。观点、概念表达准确、清晰,立论有一定的新意,论文正文在1万字以上、论文一般部分在1万字以上。应查阅中外文资料15篇以上(不含工具书),翻译外文资料5 000字以上。

3、结论(结束语)

结论为单独一章排列,但不加章号。

结论是整个研究工作进行归纳和综合得出的结论,要突出创新点,以简练的文字对论文的主要工作进行评价,一般为400~1000字。

(七)注释与参考文献 1、参考文献的要求

参考文献是论文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完整的参考文献是向读者提供的一份有价值的信息资料。参考文献必须是学生本人真正阅读过,以近期发表的文献为主,应与课题直接有关。文献按照在正文中的出现顺序排列,非正式发表的文献一般不得引用(硕、博士论文可引用)。产品说明书、各类标准、专利及未公开发表的研究报告不能作为参考文献。

引用网上参考文献时,应注明该文献论文的准确网页地址,网上参考文献不包括在学院规定得引用参考文献数量内。

不论何种类型的论文都要将其中一篇与所撰写论文内容最直接相关的外文文献译成中文,不少于5000汉字,并将其编入附录。

2、参考文献格式

注释与参考文献书写格式应符合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着录规则》。常用参考文献编写项目和顺序规则如下:

着作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翻译图书文献

序号 作者.书名.译者.版次(第一版应省略).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刊物文献

序号 作者.文章名.学术刊物名.年.卷(期):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术会议文献

序号 作者.文章名.编者名.会议名,会议地址,年份.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引用部分起止页

学位论文类参考文献

序号 研究生名.学位论文题目.

学校及学位论文级别.答辩年份:引用部分起止页 西文文献第一个词和每个实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俄文文献名第一个词和专 有名词的第一个字母大写,其余小写;日文文献中的汉字须用日文汉字,不得用中文汉字,简化汉字代替,文中的外文字母一律用正体。

作者为多人时,一般只列出3名作者,不同作者姓名中间用逗号隔开。外文姓名按国际惯例,将作者的缩写置前,作者姓置后。

学术会议若出版论文集者,可在会议名称后加上“论文集”字样。未出版论文集者省去“出版者”、“出版年”两项。会议地址与出版社相同者省略“出版地”。会议年份与出版年相同者省去“出版年”。

学术期刊文献无卷号的可略去此项,直接写“年,(期)”。

参考文献序号顶格书写,不加括号与标点,其后空一格写作者名。序号按文献在论文中的被引用顺序编排。换行时与作者名第一个字对齐。

引用文献标示位置在所引内容末句的右上角,用小五号字体。所引文献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置于方括号“[ ]”中,如“我国矿产资源总量较为丰富,但人均占有量却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

3、注释的格式要求参照参考文献的格式要求。 (八)附录

根据需要可将不宜放在正文中,但有参考价值的内容编入论文的附录中,如外文文献复印件及中文译文、公式的推导、程序流程图、图纸、数据表格等,附录的序号采用“附录1”、“附录2”等,其中外文文献的英文文献应作为附录1,汉文翻译作为附录2。

(九)致谢

对导师和给予指导或协助完成论文工作的组织和个人表示感谢,内容应简洁明了,实事求是,避免俗套。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毕业论文

社会工作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它以利他主义为指导,以科学理论为基础,运用专业方法帮助感受困难的社会成员,增强其能力,促进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达到增进其福利的目标。社会工作是将工作者、服务对象、问题、资源、社会环境等因素连接起来并进行有效配合解决问题的一个复杂的社会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求社会工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要有一定的实务能力。实务性、实践性及应用性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特征。据此将专业目标定位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具体来说就是培养具有助人自助专业价值理念、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熟练掌握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操作技能,在专业服务领域从事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等方面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围绕此目标调整课程体系,强化培养过程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与实际紧密结合,搭建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毕业论文指导环节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思考与探索。

一、完善管理文件,规范管理,严把毕业论文质量关

学校社会工作自2003年招生以来目前已有近十届毕业生,在毕业论文指导这一教学环节中一直进行高度重视,规范管理,严把质量关。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论文从专业实习初期就开始下达任务书,到毕业论文的开题、撰写、中期检查,预答辩、毕业论文答辩及最终论文归档共设七个环节。为了更好落实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此召开专业教师研讨会,就以往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取得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一个环节一个环节进行梳理,对出现的共性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在原有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又增订了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暂行规定。该规定对学生的出勤、写作态度,教师指导形式、职责及论文写作步骤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另外又重新修订了有关本科毕业论文管理规范。该文件对论文的规范撰写提供了依据,大到选题方向、论文框架,小到标点、空格、注脚、图表、案例、参考文献及中英文摘要等内容都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并附有毕业论文模版及调查问卷模版,确保毕业论文指导工作规范有序,为毕业论文的规范性提供了制度保障,严把质量关。

二、组织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培训,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及水平

所谓社会工作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就是要求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改善社会关系,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方法、技巧,同时又要具备较强的社工实务能力,通过社会工作专业介入能够有效地帮助服务对象,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毕业论文写作过程实际就是对所学专业一次整合和提升过程,通过这一教学环节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也是学校办学水平、教师素质和学生能力三位一体的一次综合考查评估过程。如何从专业的视角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如何构思论文构架,在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如何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理论,如何体现出个案社会工作、小组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等社会工作方法,在具体分析论证过程中如何运用相关研究方法,如何设计调查问卷,如何运用SPSS统计分析等等,这一系列环节运作的好就是一次整体实力水平的学习提升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强化学生的社会工作实务能力,提升毕业论文的水平,专门安排了相关老师对学生进行了研究方法及相关软件运用技巧等方面的强化训练,另外对论文调查问卷的设计、访问提纲的设计、图表的制定及规范性要求也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与说明。

三、建立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奠定实践基础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实习与课堂教学同等重要,是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它课程无法替代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没有社会工作的实习,就无法实现社会工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建立了稳定的社会工作实习基地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搭建平台。经过多年的努力,实习基地已经由原来的单纯依赖社会组织逐渐发展成四个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平台体系:一是以哈尔滨为中心,辐射到北京、广州、深圳等地签约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经过多年的运作目前已建立相对稳定的常态化的顶岗实习基地。二是依托学校以教学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社会工作实践基地;三是依托社工系以学生为主体的学生社工实务组织微澜社工服务社;四是依托人文学院以教师为主导的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目前已承揽多项不同层次社工项目。学生可以在这些不同层次的实习实践基地开展各种实务活动,同时也结合自己的实习内容确定论文的选题,开展实务活动,有效地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结合。由此也逐渐构建出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多层次、多模块的课程体系和实践培养框架体系,为学生进行实务训练、实习、撰写毕业论文和就业提供了平台,同时也为教师开展教学科研社工实务活动提供了平台。这种人才培养框架体系整合了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的教学资源,确保了社会工作实务开展的条件和质量,保证实习质量,也为毕业论文的教学环节奠定了强有力的实践基础。

四、以3+1人才培养模式为平台,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就业一体化

为了使学生能够把在课堂中学习到的专业理论、专业方法服务于社会工作实务当中,为服务对象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其实务能力,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此我们采用了3+1人才培养模式。即学生在大学前三年时间里在学校完成专业理论专业方法的学习。将原来分散在不同学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重新整合为综合实践环节,并将此教学环节集中放在大四一整年的时间在社会这一大课堂来完成,整合校内外的教学资源。其中将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即顶岗实习,学生的综合实践岗位与将来的就业岗位统一起来,顶岗实习与就业岗位试用期统一并行,而在毕业论文环节要求学生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去实习,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也就是说要求学生要根据自己综合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进行毕业论文选题,然后在实习工作中开展相应的个案项目、小组活动、社工项目等社会工作实务来撰写毕业论文,从而使毕业论文突显社会工作专业实务性的特点,学生毕业实习、论文、就业一体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这既体现了专业实习的效果、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的实效性,同时也可促进学生尽快适应职业角色,缩短工作的适应期。而这种实习、就业、毕业论文三位一体的教学形式,整合校内外教学资源,形成学校和社会联合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模式。

五、毕业论文与综合实习岗位有机结合,突显社会工作的实务性

实务性是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而实务性又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契合,因此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这个环节上尽量突出社会工作的实务性特征,以强化论文的实用价值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尽量避免学生撰写空谈理论的文章,使其尽可能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体现了社会工作专业的实务性,也是3+1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体现。由于在3+1人才培养模式中要求学生毕业论文选题要以综合实践岗位为依托,带着专业思考在实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社会工作实务,最终形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因此学生从专业实习开始就与指导教师就毕业论文的选题进行讨论研究,特别是在社工机构实习的学生在选题上力争与实习、就业相结合,积极开展个案、小组等实务活动,毕业论文真题真做,学生的毕业论文选题大多来源于学生对实习期间所接触项目活动的思考及实习机构运作模式的研究,这既具体落实了3+1人才培养模式,同时也增强了学生毕业论文应用性,突显了社会工作的实务性、实践性的专业特色,保证了毕业论文的质量。总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系统工程,不仅需要结合当前社会发展实际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更需要教育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尝试和突破,强化实践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重视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构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陈艳娇.高校本科毕业论文改革设计方案新构思[J].教学研究,2011,5

[2]初智巍.能力为本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改革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4,5

[3]毕亚斐.拟剧理论视阈下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析[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4,2

[4]陈英,梁爽.社会工作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4

[5]李金娟.高校小组社会工作课实践教学的走向[D].首都师范大学,2008,4

[6]魏斌.论职业指导的人本服务[J].宁波大红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2

[7]王晓芳.困境与选择:新疆体育非营利组织市场化运行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4,4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导师制工作;专业服务实践;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13.082

1本科生导师的角色与职责定位

本科生导师制是精英高等教育下的产物,是导师和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学生之间的单独面授教育,实施导师制的目的是推动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以此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本科生导师所扮演的是一种思想导师、学业导师、生活导师、道德导师和精神导师等多元化的良师兼益友的角色。因此,本科生导师制的职责主要包括:第一,在学业层面上,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目标与计划,结合学生的学习需求与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业困惑,并定期给予指导,培养学生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提高专业素养与能力;第二,在思想与情感层面上,建立联动机制,及时了解学生思想与情感发展动态,运用互联网定期与学生保持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困惑、情感困惑和心理困惑,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地、乐观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第三,在生活与人际交往层面上,导师应多走进学生宿舍,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与人际交往情况,定期与辅导员或班主任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态度与生活理念,有效帮助学生生活中面对的困难;第四,在职业生涯规划层面上,了解学生对未来的预想与设计,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帮助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督促学生按照既定的目标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2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本文主要探索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具体经验,其实施过程如下:

第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构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针对2016级大一学生,首先在思想上做足专业认同教育,可以邀请校内外专业教师及一线社会工作者定期开展专业理念训练,根据学生各自的情况,帮助其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业规划;其次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大量阅读专业相关书籍,培养学生以社会学视角观察问题与感知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专业素养与专业气质。针对2015级大二学生,首先引导学生利用课堂教学,充分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以导师制活动为依托,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敏感度,通过感知社会现象而认知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及解决社会问题。例如,通过辩论赛,不仅可以训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的想象力;通过读书会,加强学生的阅读量,通过撰写读书笔,提升学生专业写作水平,促使学生运用学术语言剖析社会问题。再次,提供给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验证专业技术与方法,不断打磨服务水平,提高专业服务质量。针对2014级大三学生,首先要不断巩固专业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基础上,加强专业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并且可以选择不同的专业领域,即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医务社会工作等领域,依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强化对学生综合能力地培养。其次,加强学生思想与情感的交流,深入了解并针对学生未来关于考研、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促使学生在人生发展过程中拥有更大的自与决定权。

第二,导师制活动与专业实训相结合,为导师与学生双向互动搭建平台。二者相结合一方面,丰富了导师制活动的形式与内容,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反思能力和批判性的学习态度。例如,针对2015、2016级,笔者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学院“高校青春健康”项目,一是通过参与同伴教育培训,可以系统了解大学生性与生殖健康相关知识与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与关爱他人的意识与能力;二是通过观摩高年级学生的服务实践,可以搭建一个学习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评平台,加上专业导师与项目督导的联合指导,加强学生与导师的积极沟通,互相探讨并交流学术,达到自助互助成长的目的。针对2014、2015级,还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云南省“社会工作三区人才计划”项目,利用课余时间帮扶宣威市海岱镇L社会服务中心留守儿童。一要经过查阅文献资料与阅读相关书籍,丰富自身专业理论知识,构建全面的服务理论框架,不断探索本土化的专业服务方法;二要设计小组活动与团队训练计划,学会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提高留守儿童学习与沟通的能力;三要学会收集一手资料,将服务实践过程中的调查数据与实务方法,以学术报告或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为今后学术文论的撰写奠定专业基础。

第三,积极加强高校与社会工作机构的合作,不断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高校与社会组织的有力合作,不仅为学生开展专业实践打造了良好的平台,更体现了高校服务社会、输送人才的社会功能。例如,针对2015、2016级,定期开展志愿者培训与交流,要求学生以志愿者身份,每周完成8小时服务时长,学生可以在当地社会工作机构做义工,也可以到外地社会服务组织进行参观交流。导师则尝试要求学生对服务实践的经历进行反思与总结,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深入探索社会问题的复杂性与解决方法,加深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社会工作者的人文素养,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与责任感。针对2014级,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积选取合适的调查点展开多元化的社会调查,并结合本专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社会统计学》及《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等课程,训练学生观察社会现象、认知社会问题和探索解决对策的意识与能力,鼓励学生深入调查对象,了解服务需求,查阅相关文献,撰写实践报告。一方面,依托导师制活动,丰富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训能力与服务能力,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确定自己毕业论文的选题方向,探索和研究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尤其是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为形成毕业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素材。

3结论

本专业导师制工作经过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一定的经验,实践结果表明,导师制工作与专业实践相结合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和借鉴意义。但导师制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何更加有效地建立起导师制工作与专业服务实践相结合的本土化运行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探究的场所――现代大学的科研和研究生教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72.

[2]丁林.高校深入推进本科生导师制的三个关键问题[J].教育研究,2010,(9):106109.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 本科培养 科研教学法 意义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6C-0123-02

虽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一直受到来自观念更新、技术进步和社会经济制度改革等的影响,但是,自1986年教育部首次批准北京大学、吉林大学等4所院校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专业以来,目前我国已有200多所院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如此迅速,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反映出社会工作在我国转型期所具有的重要作用。

作为一门外来的课程,在教学本土化的实践过程中,一些高校在理论与实践上进行了大胆的革新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从目前社工专业教学改革的尝试看,让本科学生参与科研,培养科研能力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试对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与路径进行探究。

一、社会工作本科教育应重视科研教学

社会工作主要是运用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科学原则,来解决社区生活中的特殊问题,并减除个人的生活逆境和压力,其所从事的工作是一种助人自助的活动。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在学生的培养上,就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相关的理论和方法,还要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具有创新的精神和创新能力。而要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就不仅要强化实践教学法的力度,更要在教学过程中强化科研能力的培养,因为科研能力关注的是全面解决问题的能力,它有助于培养学生应对问题时的应变能力。

然而,在我国,人们还习惯将“研究”一词放置于研究生阶段,不要说小学生,就是本科生学术研究的训练都是相当缺失的。这不仅使得本科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差、批判性思维不强,也使得我国研究生的研究能力普遍不佳。而在西方的教学体系中,科研能力的培养从小学生就开始了。小学生走进图书馆、查阅资料,就某项主题展开论证,并撰写论文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且,在科研教学的研究上,西方发达国家也早就开始进行尝试,并做了系统性的研究。美国学者杜拉普回顾了美国1915~1991年科研在社工专业培养中的历史发展,并指出自社会工作成为一个专业以来,科研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普林还针对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科研教学的具体目标进行研究。而从德国的经验看,科研教学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从现有的文章看,德国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虽未曾明确提出科研教学法,但是在教学中强调研讨课和讲座课的结合,与科研教学法有异曲同工之妙。研讨课和讲座课联系在一起,常常是对讲座课的某一专题的深入讨论,要求学生要做一个专题报告,因此,学生需要去查阅、收集相关文献、独立撰写报告。撰写报告的过程有助于学生主动去研究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开拓学生思维,使学生从单纯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探索者,培养其科学的探索精神。同时,在研讨课课堂中,通过师生互动,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广博吸收他人长处,也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改革的相关尝试及科研教学的相关研究来看,我国科研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同西方发达国家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借鉴西方的先进经验,展开相应探索和研究是必要的,可在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引入科研教学法,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

二、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用科研究教学法的意义

科研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入研究生的教学方法,让本科生可以直接参与以前只有研究生才能参加的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独立地发现新知识,进而不断地建构完善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的教学方法。科研教学法注重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研教学法不仅有利于提升社工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的能力、巩固实践课的教学成果,更可为本科阶段的科研教学积累经验,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提高学校的综合实力打下基础。

第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实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在以就业为导向社会培育体系下,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业仍然不尽明朗,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培养更加突出了对其综合实力的要求。而教研教学倡导基于文献阅读、课堂讨论、撰写学术报告等科研的能力培养,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更是符合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

第二,树立正确的学习与学术态度。目前,学生普遍对学习内容缺乏兴趣,存在着完成任务应付教师的心理,所以抄袭现象十分盛行。他们并没有将学习的过程视为一种人生经历的积累与历练,缺少开拓的精神,缺少探究问题本源的兴趣,然而科研型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升他们探寻社会现象本源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我国大学生在品格、人生目标、独立思考能力、批判性精神等方面存在不足,然而,一个人即使学会了人类的全部知识,但若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他最多是一个有知识的人,但还不是一个有智慧的人,也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在这种情况下,通过科研教学法鼓励学生参与社会现实问题的讨论与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减少大学生产生偏激思想与做法的可能性。这对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并为他们日后更好地开展工作和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第四,有利于增强师生间的互动与交流。我国大学导师的研究生教学和科研任务繁重,他们与本科生交流和接触的时间越来越少,如何从制度安排上加以保证,让本科生刚迈进校门就能得到专家教授们的指导,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科研教学的机制有利于师生间的交流与互动。

三、应用科研教学法,促进科研能力的培养

虽然科研教学法在我国社会工作本科教学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但是实施科研教学法仍然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实施起来相对灵活。

首先,可以将科研能力的培养看作实践教学的一部分,由于社会工作需要大量的实习来检验理论与实践的差距,一般学校都会为本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些实习机会。但是实多仅停留在使学生对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了解的层面上。如果将科研教学融合在本科生的实习中,强化出发前的问题意识,强化教师指导下的资料查阅,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已的观点,然后让学生带着观点走进实践,再通过实践检验学生的观点。这样有利于达到有的放矢的目的,进而在实践过程中使问题具体化、明晰化、报告化。

其次,可以开设科研方面的选修课,同时与学生的毕业论文结合起来,这样能够给学生更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更加从容地完成毕业设计,而不是将毕业论文集压到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之内,这样可以更加系统地让学生掌握科学研究的过程、方法,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

最后,教师可以结合教授的课程来实施科研教学,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入中国的现实问题,有系统地鼓励学生就某一问题展开相应的研究,查阅资料、反复论证,在教师引导下增强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能力,将是具有深远意义的。这能够使学生结合现实情况来认识问题、分析问题、正确而全面地看待问题,进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而这样每一项课程都有学生探讨和参与的空间,将有利于将传统教学模式如教师一言堂,转变成互动多样的教学形式。

总之,社会工作本科教育中应充分认识应用科研教学法的意义,并积极将科研教学法应用到课程教学中去,以促进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更合格的社会工作者。

【参考文献】

[1]熊跃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发展的路径与策略:理论解释与经验反思[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5(1)

[2]张红霞.从国际经验看研究型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的基本原则[J].高等教育研究,2006(12)

[3]庄丽君.中美两国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改革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8(6)

[4]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5]李晓凤.论我国社会工作教育者的责任[J].求实,2005(5)

[6]Katherine M. Dunlap. A HISTORY OF RESEARCH IN SOCIAL WORK EDUCATION:1915-1991.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9, No. 3 (Fall 1993), pp. 293-301

[7]John Poulin. Goals for Undergraduate Social Work Research. 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 Vol. 25, No. 3 (Fall 1989), pp. 284-289

[8]袁琳.德国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的特点及启示――以图宾根大学社会工作本科课程为例[J].社会工作(下),2010(10)

[9]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1(1)

[10]鲁芒・C 昆耶塔.契合文化敏感性方向的社会工作课程[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

【作者简介】佟春霞,女,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人类学博士。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社会工作 人才培养 教学 反馈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0引言

目前我国对社会工作人才的培养主要依靠三条路径:依托高校、依托政府相关部门和群团组织、依托专门从事社会服务的非政府组织。这三种路径相互联系,其中高等院校的作用更为凸显,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有完备的教学设施,雄厚的师资队伍,在培养人才方面更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的优势。长江大学(下文简称“长大”)自2007年开设社会工作本科专业,已毕业学生200余人,目前共有四年制本科在校生230余人。在本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专业发展状况如何?为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教有所用”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其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2015年11月我们对长大社会工作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一次调查评价研究。

1研究目的与方法

1.1研究目的

本文试图通过调查长大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对专业教育的反馈情况,了解他们对专业教学和课程设置方面的看法和评价,以期为今后社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提供较为客观的指导和建议。

1.2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与调查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长大社工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内容分析,解析现有的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和课程安排。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制和学分要求、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双语课程、实践教学、毕业条件以及专业教学计划表等内容。

长大社会工作专业从2007年开始招收第一届本科生,至今已培养五届毕业生。本次调查以2011至2015年社工专业五届本科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资料,了解对于课程设置的评价和课程设置的需要。调查对象共有203人,由于人数较少,问卷调查采用普查的方式,通过邮寄问卷发放问卷共203份,回收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1.6%。

2调查结果

2.1对社工专业认同度

在问卷中将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操作化为:“入学前对社工专业是否了解”、“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和“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频数分析表明,71.3%的人在入学前对社工专业基本不了解,这可能与目前民众对社工专业的认同程度有关。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64.2%的人是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媒体了解社工专业;有25.8%的人是通过招生宣传知道社工专业,亲属朋友介绍的占4.5%,还有5.5%的人是通过其他途径认识社工。可见,在宣传社工专业和提升公众对社工的认可度方面,公共媒体和高校的招生介绍起到了主要的作用。当被问及“毕业后是否后悔学社工专业”,有73.5%的人表示“不后悔”,明确表示“后悔”的人占10.3%,另有16.2%的人认为“说不清”。当被问及“你觉得社工的发展前景如何”时,持乐观态度的人占67.9%,12.8%的人认为“有些悲观”,另有24.3%的人认为“说不准”。由此看来,经过了大学四年在校的专业系统学习,无论是对毕业生的价值理念,还是思维方式的形成还是起到较大的作用,多数学生能够比较正面地评价自己的大学经历和本专业,较之入学前对社工专业的认同度有较大提升,对社工未来的发展前景也持积极的态度。

2.2目前的就业状况

在此次回收的186份有效问卷中,有85.9%的人目前是在职状态,8.3%的人在学校继续深造学习,3.1%的人目前还处于待业的状态;另有2.7%的人正在联系出国事宜。其中,在已经工作的毕业生中,认为自己目前的工作与社工专业“完全相关”和“比较相关”的共占60.8%,认为“有点关系,但关系不大”的占28.7%,还有10.5%的人认为与本专业“完全没关系”。进一步对毕业生从事的工作领域进行了排序发现,他们主要就职于专业社工机构、企业、与社工有关的事业单位、居委会、大学生村官以及与社工无关的其他单位。可见,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总体良好,多数毕业生都是在专业社工机构从事一线的社工,但是专业不对口的现象仍然要引起重视。尽管这部分学生没有直接从事社会工作专业,但毕竟接受了四年社工专业教育的熏陶,已经内化了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对社会工作的认同与发展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对工作的胜任程度方面,当被问及“你是否胜任目前的工作时”,认为自己“非常胜任”的人有10.7%,表示“比较胜任”的占74.5%,10.2%的人认为“一般”,另有3.4%人认为自己“不太胜任”,而“非常不胜任”的仅占1.2%。可见,多数毕业生对目前的工作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能力,觉得自己还是能够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由于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较强,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和任务是在校期间未曾遇到的,也没有接受过相关的专业性训练。特别是某些社工机构的督导资源较为薄弱,毕业生们在遇到困难时常常感到无力感,继而产生职业倦怠,希望得到督导或老师的指导与支持。当前在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中,师资力量存在两个先天的弱点:一是有正规社工专业教育和训练背景的教师较少;二是缺乏社会工作的实务经验。其结果就是他们对学生的教学以及实习督导与实务部门的要求有较大差距,这也成为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和教师自身专业发展的一个瓶颈。

2.3对本科教学的反馈

2.3.1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社工专业开设的10门专业核心课程,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如何。从平均分来看,专业核心课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社会心理学、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调查方法、社区工作、社会政策、社会工作理论、社会保障、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可见毕业生工作中最经常使用的一门知识是社会心理学。从标准差来看,社会心理学运用的差别也最小。社会统计学和西方社会学理论在工作中运用的程度最低,在不同毕业生之间差别也较大。以上数据也表明,社会心理学这门课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已成为毕业生适应社会的最有力工具。对于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例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等,毕业生评价的态度也更积极,他们在工作中会经常使用,感受自然也很多。而对于理论性较强和抽象的课程例如社会工作理论、社会统计学、西方社会学理论,他们认为收获较少。

2.3.2非专业知识在毕业生工作中的应用情况

我们列举了三门公共必修课,即“英语”、“计算机基础”和“政治理论”,可供选择的评价意见有“经常用到”、“有时用到”和“从未用到”三类,分别赋值为1到3分,来了解毕业生对公共必修课在工作中的应用情况。从三门课程的平均分和标准差来看,其在工作中的使用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计算机基础知识、政治理论和英语。可见,在毕业生工作中计算机知识的使用程度最高,在不同毕业生之间运用的差别也较小,计算机知识已成为毕业生从事各种职业活动的一项基本技能。

2.3.3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毕业生工作的作用

为了进一步了解毕业生在校期间参加社会实践和科研活动对他们的工作是否有帮助,根据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列出了与社会实践和科研相关的四项内容,分别是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频数分析表明,对于上述活动“参与过”的比例分别为90.2%、100%、41.3%和12.1%。可见,所有的毕业生都参与过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九成以上的参与过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与此相对应的是,参与过教师的科研活动的人不到一半,而参与写作和的则更少。93.2%的毕业生对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充分肯定了其对于提升社会工作的实务操作能力的重要作用,只有1.4%的人认为“没有帮助”。从均分和标准差可知,四项活动对于毕业生工作的帮助作用依次为:参与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的科研活动、参与写作和。

3结论与讨论

通过以上分析发现,经过四年的专业学习,大部分毕业生对社会工作专业具有了认同感,对目前的社工教育总体上持肯定的态度。但从毕业生工作的需求出发,发现从实践效果上看,课程设置还不能很好地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基于此,我们立足于学生的需求,需对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系列改革。

(1)合理安排课程时间和课程顺序。在大一学年接触的专业知识非常有限,应适度增加社会工作相关的课程,激发学生的专业认同和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在专业分流前能对社会工作专业有较为清晰的认知;另一方面,在大二学年增加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课程,为学生从事实务工作奠定基础。大三学年增加社会工作实务课程,通过增设选修课程的方法结合专业实习提升学生的实务操作能力。

(2)调整课程结构,增加实习教学比重。对于大三的专业实习,可以在机构集中实习,或每周4―6课时进驻学校、社区进行实习的方式,使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社会工作价值理念的认知,提升实践操作能力,为顺利进入专业领域打下良好的基础。另外,严格执行实习督导制度,使实习工作更有成效。

(3)启动“项目服务+课题研究”的模式,让项目服务贯穿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文献分析、实地调查、实验法去收集资料,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去分析资料,深化了对于社会研究方法的学习。此外,在课题研究完成后,教师一定要进行反思,使教学内容更具有实用性,完善授课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提升工作技巧,学生也可以从中对于社会服务的本质有更深的体会。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4年长江大学校级重点教学研究项目:社会工作专业“UGN”三位一体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项目编号:JY2014018)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闭伟宁,李红.高校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合理化思考――以广西大学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2] 石方军.社会工作毕业生对专业教学的反馈――以河南师范大学社会工作本科毕业生为例[J].人才开发,2011(12).

[3] 秦波,李学容.高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行动化策略[J].职教论坛,2012(7).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政法院校 社会工作专业 毕业实践 司法社工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9C-0185-03

目前,我国有200多所学校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学历层次结构中,社会工作已经涵盖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博士各学历层次,甚至有不少学校已经开始招收社会工作方向的博士后,如北京大学等。在全国200多所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学校中,不同层次的学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同。当然,不同的学校类别开设的社会工作在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方面也不尽相同。如综合性院校开设的社会工作专业往往倾向于培养综合性社会工作人才,民族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医学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医疗社会工作人才,政法院校则更倾向于培养司法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培养无论是培养层次的不同,还是培养院校的不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都是社会工作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教学阶段来分,包括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大的行业来分,包括政府相关部门、社区、社会组织(尤其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企业等几大行业的实践。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具体的领域或者说按照课程设置来分,包括妇女儿童社会工作、青少年社会工作、老年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禁毒社会工作等方面的实践。因此,社会工作实践教学不仅重要,而且包含非常丰富的内容。本文结合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性以及当前的研究情况,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为例,研究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中的毕业实践问题。

一、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

(一)法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因为这个“法”字,使得其各方面披上了“法”的外衣。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的学生以法学类专业学生居多,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法学类专业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90%以上,其中纯粹的法学类专业如法律事务、贸易法律、东盟法律、律师助理等专业就占差不多40%,法学类相关专业如法律文秘、司法信息技术、司法警察、刑事执行等专业占了近60%。其次,政法院校往往比非政法院校的非法学类专业开设了更多的法学类课程,如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非法学类专业社会工作、社区管理与服务、市场营销、计算机网络技术等专业均开设了法学类专业。最后,非法学类专业学生生活在以法学类专业学生为主的校园,非法学类专业学生耳濡目染往往也“法律化”。正因为上述几个方面的原因,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多了“法律性”这一层外衣。

(二)政治性。政法院校的学生正如因为“法”字而披上“法”的外衣一样,也因为“政”字而披上了“政”的外衣,即政治性。这是因为:首先,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历史的原因,即政法院校产生的目的就是培养政法干部。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就是在原来的广西政法干校的基础上成立,进而与广西司法学校合并而成。政法院校的历史性证明了政府院校的政治性。其次,政法院校学生的政治性有其现实的原因,即政法院校较非政法院校而言更注重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生手册明文规定,每周二下午各班分别召开主体班会,并且由学校学生处、团委统一拟定班会的主题。最后,我国一向重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多次下发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相关文件。综上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较非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而言,又多了“政治性”这一层外衣。

(三)组织纪律性。政法院校的学生因为其特有的“法律性”和较强的“政治性”,使得其本身又具有较强的“组织纪律性”。以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为例。首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所有学生均实行半封闭式管理。具体来说,每天早上实行早操制度,阻止学生睡懒觉的行为。每天晚上10点以后开始晚检,杜绝学生深夜外出或夜不归宿的行为。其次,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警察类专业学生实行军事化管理。即早、中、晚均要出勤,而且早上要拉练,下午或晚上要进行军事训练。最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的学生(包括警察类专业学生和非警察类专业学生)经常外派执行执勤、安保等警务任务,有效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特别是专业素质和组织纪律性。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表现其更强组织纪律性的一面。

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具有法律性、政治性、组织纪律性等特点,当然也具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一般特点。这些特点综合影响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

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内容:专业实践偏少。在各专业的毕业实践中,专业实践偏少,这是一个难以避免的通病。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毕业实践中也难以避免专业实践偏少这个通病。对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调查发现,他们最多的是类似“我们没有实习到什么,根本没有专业方面的内容”这样的回答。造成这种专业实践偏少的深层次原因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领域方面的问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领域首选应该是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其次是专业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再次是社会工作相关领域。但现实情况却是大多数学生选择了非社会工作机构或社会组织。这直接影响专业实践的专业性。第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自身的问题。即学生自身专业知识积累不够,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机构或相关领域进行毕业实践,专业知识的欠缺使得其难以融入工作。第三,毕业实践的时间偏短。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为三到六个月,实践单位往往因为其时间太短而不愿意花费太多的精力在实习生身上。当然,社会工作专业本身社会认可度偏低,除专业社会工作机构之外,其他领域对社会工作的了解甚少。这些综合因素影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专业实践偏少。

(二)实践领域:多数在政法部门。从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及毕业后的工作情况来看,他们大都倾向于选择政法部门,即公安、检察院、法院、司法局等部门。即使不选择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大多数学生也选择在企业进行毕业实践。每届只有一到两个学生选择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进行毕业实践,毕业后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工作的每届也就一两个学生。之所以选择在政法部门进行毕业实践,笔者认为是由前所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法律性”所影响的。其他的选择在企业进行实习,笔者认为他们更多的是基于经济待遇方面的考虑。而真正留在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实践的学生,则是真正出于对社会工作专业的热爱和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认同。

(三)实践指导:缺乏专门的指导机制。社会工作本身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也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职业。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按照包含了课堂实践、课程实践、实验室实践、寒暑假实践、毕业实践等各个阶段。社会工作毕业实践是社会工作所有实践中最重要的一环,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实践能力总结提升的阶段。就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来看,首先缺乏的是实践教学的指导机制,尤其是毕业实践的指导机制。具体体现在:指导老师如何安排、指导老师指导学生毕业实践如何计算酬劳、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实践的评价机制等。其次是缺乏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社会工作专业自2010年开设,而社区管理与服务专业则开设有近十年的历史,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教师仅有一人,专业教师极其缺乏,严重影响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

(四)与毕业论文关系:脱离毕业论文。现在对于大专学历层次的毕业生,到底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一直是高职学校及教师们所讨论的问题。其实,不管是写毕业论文,还是写毕业设计,有一点是不变的,那就是毕业论文应该与毕业实践紧密结合,这样才能真正将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提升对专业知识的把握和理解。但是,如前所述,首先,大部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都在非专业领域实践。其次,即使是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进行毕业实践,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也未能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很好的结合。最后,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多的是被动选择学校给予的参考选题,而不是主动根据自己的专长、兴趣等进行选题。就笔者近几年所指导的30余位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情况来看,真正将毕业论文与毕业实践结合的学生不超过10%。

三、促进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对策

(一)实践机制:符合实情的毕业实践机制。良好的机制是社会工作各类实践良性运行的根本保证。首先,应根据政法院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符合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特色的一整套实践机制,并且要将毕业实践作为这一整套实践机制的重点内容。社会工作专业这一整套机制应纳入专业培养方案,以明确的文件形式加以规定。其次,要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毕业实践的经费支持机制。社会工作专业的实践性特征要求一定的经费作为支撑。再次,要制定实习基地建设机制。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要继续建立新的实习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基地对理论教学的辅助作用。实习基地的建设要实行动态管理,避免只建不用的状态。第四,实行弹性的毕业实践机制。根据当前高职院校的毕业实践情况来看,毕业实践一般为三个月到一年不等,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应根据实情进行调整,建议不低于半年的毕业实践。此外,实践机制应体现政法院校的特色。我国开办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专业教学培养方案中都体现了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和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规定的最低专业标准,但是专业特色与优势科目的发展并不突出。

(二)实践指导:专业的毕业实践指导教师。学生虽然进入毕业实践,但实际上还是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况且毕业实践是学生诸多实践中最重要的环节,因此应在专业的实践指导教师下进行。对于专业的社会工作实践指导教师来说,应从两个方面来考虑。一是要从学校层面来考虑,二是要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来考虑。从学校层面来看,首先,要实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实践指导老师的专业化、专职化。不过,当前社会工作专业教师本身缺乏,可考虑从相近专业或其他专业培养专业化最好是专职化的毕业实践教师。其次,要形成良好的实践指导教师评价机制。无论是兼职实践指导教师,还是专职实践指导教师,均需形成良好的评价机制。从实践指导教师自身层面来看,首先,要充分发挥自身专长,认真指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指导内容不能仅局限于专业层面的指导,还要包括思想层面的指导。其次,实践指导教师要积极处理好与实习单位的关系,为当前正在进行毕业实践的学生及未来将要参加毕业实践的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三)实践领域:司法社工和常规社工并行。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有一般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共性,也有如民族院校、医学院校、工科类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一样的特殊性,因此其毕业实践领域应包括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和特殊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当然,考虑到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特殊性,可偏重司法社会工作领域的实践。常规的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在这姑且不论,主要探讨司法社会工作实践领域。具体来说,第一,社区矫正。从社区矫正的有关分析中可以看出,社区矫正的方法应是以法律规定的方法为主,辅之以社会工作、心理学等相关工作方法。第二,法院人民调解员。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既具备较全面的社会工作专业知识,又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较为符合法院人民调解员职位需求。第三,禁毒、戒毒社会工作。禁毒、戒毒社会工作不仅需要社会工作专业知识,也需要禁毒、戒毒的法律知识。此外,司法社会工作还包括安置帮教等方面的内容。因此,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在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实践更适合他们自身的发展。

(四)实践形式:关联就业和毕业论文撰写。政法院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也同其他专业学生的毕业实践一样,应将毕业实践与论文撰写和未来就业联系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完成毕业实践,也可以促进毕业论文的撰写和未来的就业,这也是当下诸多高校比较提倡的做法。上述司法社会工作领域当前用人需求量大,政法院校应抓住这一机遇,利用自身优势,在加强学生毕业实践的过程中促进就业工作的开展。关于毕业论文的撰写,正所谓实践出真知,尤其是重实践的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只有在专业实践中才能发现更好的选题,撰写更具实践意义的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杨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教学培养方案修订路径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4(2)

[2]苏香菊.个案工作介入社区矫正研究[J].传承,2015(3)

【基金项目】2014年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14JGA442)

【作者简介】刘 伟(1984- ),男,湖南邵阳人,广西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讲师、社会工作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社会保障理论与政策、社会工作理论与政策。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8篇

如果你所选择的题目是有关社会工作理论分析方面的题目,我们希望你能够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进行深入地分析探讨,以提升自己的思维深度与科学素养。

二、论文的具体要求:

根据社会工作的培养目标我们对06级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的论文提出如下要求

1、论文内容必须与专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论文不能偏离专业方向

2、论文必须要反映学生自己的专业水平,以调查研究报告为主要形式

3、以来理论分析为重要内容的文章,必须体现撰写者的实际理论水平,坚决杜绝网上拼凑与抄袭他人的文章

4、论文字数要求在8000字以上,以10000左右字为宜;

5、一些题目的范围较大,撰写文章和与指导教师沟通的过程中,尽量把题目具体化。避免过分空洞与小马拉大车的现象的出现。

1. 个案管理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2. 社会工作在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地位与作用

3. 校园学生文化现状调查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4. 大学学校社会工作需求的实证研究

5. 大学教育本质研究:社会工作学的视角

6. 网络技术在社会工作中的运用:方法革新的

7. 社会工作在学生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

8. 司法工作者与社会工作者在社区矫正中的职责与分工

9. 二本院校社会工作教育模式之思考:学生视角

10. 上海地区学校社会工作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11. 上海农民工子弟学校社会工作现状调查

12. 社会工作课程对学生自我成长的价值与影响:一种质性研究

13. 大学生就业困惑与学校社会工作的介入

14. 上海地区社会工作者生存现状调查

15. 艺术教育在社会工作中的价值与应用

16. 上海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7. 上海市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8. 上海市外来人员综合保险制度运行现状及其问题研究

19. 农民工养老保险研究

20. 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研究

21. 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问题研究

22. 生育保险问题研究

23. 工伤保险问题研究

24. 社区教育与新市民转换研究

25. 社区教育与提升市民生活质量的研究

26. 社区教育与外来人口生活适应性研究

27. 社区教育与外来人口生活融入研究

28. 80后婚恋观调查

29. 社会工作在家庭问题中的介入

30. 社会变迁与家庭生活-----以本人家庭为例

31. 老年婚姻问题调查与研究

32. 老龄化与养老问题研究

33. 空巢家庭状况与研究

34. 老年社会工作案例研究

35. 养老机构状况调查 36. 社会工作价值观、冲突与对策研究

37. 社会工作方法在社区矫正中的运用

38. 社会工作价值观在戒毒工作中的经验与分析

39. 医疗社会工作的个案研究

40. 我国医疗社会工作的发展、问题与对策

41. 中外医疗社会工作比较研究

42. 城市老年人社区福利服务调查与路径研究

43. 劳动争议的问题与社会工作介入

44. 社会工作行政方法与企业管理影响机制研究

45. 社会工作职业化发展的基本要素与困境分析研究

46. 社区资源对城市养老方式的影响

47. 职业化背景下的社会工作教育的回应

48. 上海社区建设研究

49. 上海社区服务发展研究

50. 上海外来流动人口基本养老保险模式研究

51. 上海外来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研究

52. 上海征地农民保障问题研究

53. 上海养老机构发展研究

54. 上海养老设施发展研究

55. 上海城市低保家庭生活状况调查

56. 外来民工子弟享受上海义务教育情况调查

57. 在校大学生专业意识与转换专业的困境调查

58. 上海外来移民史个案调查

59. 我国高校贫困大学生的资助体系建设及其存在的问题

60. 改革以来城市邻里关系的变化

61. 城市家庭代际之间的冲突与一致

62. 城市市民社会发展公平感调查

63. 上海城市青年世博会参与研究

64. 上海市民世博会态度研究

65. 上海市民对外来农民工态度认知研究

66. 上海市民对钓鱼事件的认知研究

67. 市民对子女教育的认知研究

68. 上海市民养老方式的选择

69. 上海市民对房价认知研究

70. 上海市民与社区关系研究

71. 社会(群众)组织研究——以**组织为案例

72. 房产改革对上海市民生活影响调查

73. 社区邻里关系调查

74. 互联网与社区生活

75. 社区建设与市民生活(社区建设对上海市民生活影响调查)

76. 居民委员会与市民生活

77. 居民委员会选举调查

78. 业主委员会与市民生活

79. 业主委员会选举调查

80. 市民维权行动调查

81. 世博会对上海市城市文化资本的影响

82. “月光族”的住房消费模式研究

83. “啃老族”的住房消费模式研究

84. 90后大学生的就业观研究

85. 90后大学生的消费观研究

86.   上海市80后大学生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7. 上海市80后大学生移民的城市认同研究

88. 上海市持居住证的外来移民的城市融入研究

89. 上海市持居住证的外来移民的住房消费模式研究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硕士;社会工作教育;困境与反思

一、引言

2009年设立的MSW学位制度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的设立标志着社会工作的发展跨入新的台阶,同时对社会工作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工作对我国而言是一个舶来品。我国的社会工作专业化早于职业化,培养了大量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却没有相应匹配的岗位,导致我国大批专业人才流失,从而影响了社会工作的健康发展。社会工作教育作为社会工作专业发展的支柱,其存在的诸多问题会直接影响到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素质与就业意愿。因此,研究社会工作教育现状,反思社会工作教育困境,有利于完善社会工作硕士培养模式,促进建构适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社会工作人才路径体系,全面推进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结构性访谈法,抽样选取了2014年入学的30名在校社会工作专业硕士作为研究对象。本次个案访谈对象主要分布在江苏省设立社会工作硕士的7所高校,这些院校分别是:南京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理工大学、河海大学、苏州大学。本次抽样方法是滚雪球抽样法,由于笔者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故首先选取了3名较为熟识的学弟学妹作为调查对象,并经这3名学生的帮助以及相关老师的推荐一步步扩大样本范围,最终获取了30名访谈样本。同时,在选取访谈对象时,主要考虑了以下因素:第一,确保男女比例平衡。男性和女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保证被访者的性别比例平衡,这样有利于比较。第二,被访者本科就读院校。被访者的本科就读院校分别来自于普通高校、221非985、985这三类高校,这样能够观察被访者的本科教育是否有可能会对其产生影响。第三,被访者现在所在的学校分布在7所拥有社会工作专业学位授予权的学校中,而不是集中在其中的一两个学校。第四,政治面貌的要求,最好能够有党员、共青团员、派和群众。

每次访谈大约持续40分钟,在访谈过程中尽量避免打扰,以保证资料搜集的连贯性和可靠性。为保证资料的可信度,每次转录完毕后会对访谈对象的真实性进行检验,并在每次访谈结束后对录音和笔记进行整理和初步编码分析。

三、研究结果

1、社会工作硕士课程设置不合理,实习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根据访谈了解到,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硕士培养重理论知识介绍,忽视实践操作训练,理论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知识获取与社会现实的需要。社会工作教育缺乏通用的框架,各个院校各行其是,缺乏沟通,导致本硕课程设置重复。本研究受访的30名被调查者中有21名同学认为我国现有的课程设置大多是照搬西方的经验,简单的拿来主义,学习的是西方的社会工作理论,缺乏对我国具体情况的思考和结合。

作为一门实务性很强的学科,专业实习是社会工作课程设置的一个重要指标。经调查发现,江苏省7所高校的社会工作硕士阶段的培养都有专业的实习安排,但大部分学生主要是在一些政府机关或者民间非政府组织实习,缺乏专业的实习地点。此外,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实习和教学都存在着孤立的状态,不管是各大高校还是各种社会工作机构都采取的是一种各自为政的策略,不能达到资源共享,建构良好的资源网络。

2、社会工作硕士师资力量缺乏,专业水平不足

社会工作专业老师大多半路出家,从其他专业转过来,对社会工作知识缺乏了解,缺乏专业基础,实务经验更是匮乏,仅仅靠书本上获得的知识来传道授业。有些社会工作老师甚至对社会工作专业不认可,无形中打击了学生的从业信心。在专业实习方面,大部分学生缺乏专业的督导老师,导师身兼两职,由于时间与专业能力的限制,对学生实习方面的指导非常少,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学生问题。

3、社会工作硕士实务能力缺乏,社会工作教育考核单一

从社工教学考核的现状来看,现有的社会工作考核评价体系不太完善,80%的被调查者认为学分制不能够全面地考核社会工作硕士的能力。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务型专业,学生的专业实务能力应该被作为重要的考核内容,但实际上学位论文在社会工作硕士考核中占比却过高。有40%被调查者都比较认同考核方式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有效地检验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所学内容。

从对自己掌握的专业能力的现状来看,部分被调查者认为自己学会了运用社会工作的基本专业方法,如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学会了运用社会工作理论分析具体社会工作实务;但也有一半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不具备这个能力。可见,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并没有掌握社会工作的基本知识,对自身能力的认知比较低,社会工作教育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和效果。

4、社会工作硕士专业认同度低,缺少伦理价值观教育

西方社会工作教育尤其重视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培养,其在选择学生初期就注重选择一些个人特质适合并对社会工作专业有较大兴趣的学生。迈克等人甚至认为,一定意义上,社会工作硕士的个人特质比专业的技巧还要重要。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大部分学生都是通过调剂而转向此专业,专业的不认同大大减弱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效果。在待遇低工作条件差的情况下,很容易转向其他行业。

经访谈了解到大部分学校没有设置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即使有设置,课时也很有限且大多都是从西方引进过来的,常常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评价手段和方式方面,也缺乏科学的评价量化指标,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是否真正地了解社会工作的伦理守则,是否真正吸收并接受了社会工作的价值观,这些都难以科学的评价,所以很多开设了相关课程的学校也常流于形式,不能达到预期教学的效果。

5、社会工作硕士的就业准备不足,就业心态消极

从社会工作硕士的专业认可来看,只有2名受访者愿意把社会工作作为首选,大多数同学认为社会工作硕士的学习对于其就业的影响只是体现在学历上,其本身对于社会工作的认同不大,也没有打算从事与社会工作相关的行业。从社会工作硕士的就业准备来看,对社会工作方面的就业信息很少关注,对就业规划缺乏清晰的定位和规划,存在很多的盲目性。从就业心态方面来看,内地社会工作硕士就业心态整体来看不是十分乐观。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社会工作硕士教育为他们的就业以及未来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四、总结与探讨

1、优势视角:重建社会管理格局,加强批判能力建设

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担任着为社会底层人民请命,捍卫案主利益,揭示社会黑暗、不公平之处的重要职责。因此,我们必须在社会工作教育中将意识觉醒作为教学的重中之重,避免“储存式教学”,把能力建设引入我国社会工作教育实践中来,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主动思考能力,培养他们的主观判断和批判能力。社会工作硕士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宏观社会管理能力与批判精神的高级社会工作人才。社会工作人才开发的终极目标是人才的使用。目前,我国社会工作主要的工作领域如福利院、基金会、社会公益组织等都隶属于政府管理,严重受制于政府的压制,导致许多的社会工作机构成为了政府的附庸。因此,要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人才使用和培养机制,完善社工福利薪酬晋升机制,促进社会工作组织和机构的发展,改变传统的以政府为唯一的权力中心。

2、专业水平:建立多样化考核方式,探索新型督导制度

第一,在社会工作硕士的课程设置上,学校应该根据中国国情特点及社会需要设置合适的课程,增加学生主动选择的灵活性,促进课程设置与学生的匹配度。创新社会工作考核方式,加强对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实务能力的考核,改变目前主要依靠情况的单一考核方式,注意考核方式的科学性与有效性。第二,加大对社会工作专业教师的培训,提高师资力量。引进专业的社会工作督导入住高校教育,做好校内督导与校外督导的密切配合。社会工作实习机构、高校、政府三方应紧密联系,为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提供良好的平台。此外,充分利用各种资源网络,建立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生态支持系统,加强内地社会工作院校间的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同时,还可以向西方欧美发达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学习,促进境外联办模式的形成,促进双方教育资源的相互利用,让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

3、路径重建:反思专业化与职业化进程,调整培养模式

随着内地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社会工作的服务领域与服务对象增加,对社会工作者提出了更大的挑战,这就需要社会工作教育应适应社会需求,对社会工作教育领域进行细分。社会工作教育应该是本科阶段完成的任务,在硕士教育阶段,必须注重专才教育,加强学生个人专业技能的培养,根据学生感兴趣的领域配备相应资质的导师,及时解决学生的困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社会工作教育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专业知识学习领域细分、专业实习对口衔接、就业指导等一揽子计划,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学习模式,提高社会工作硕士教育的针对性。

4、专业灵魂:培养学生专业认同,促进专业价值理念嵌入

首先,组织专业社会工作教师立足我国传统价值理念,在借鉴西方社会工作伦理的基础上,建构具有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体系。其次,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在参与体验中促进学生价值理念培养。最后,通过社会工作实习,将社会工作价值理念渗透到实际工作中。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主编:社会工作专业化及本土化实践一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2003―2004论文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2] 慈勤英、赵彬:基于学生需求的社会工作专业课程设置研究――以武汉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社会工作,2013(6).

[3] Michael M.O.Seipel,Jennifer.Johnson&Elaine Walton:desired characteristic for MSW students and social work employees:cognitive versus personal attributes[J].Journal of Social Work Education,2011,Vol,47,No3.

[4] 古学斌:三重能力建设与社会工作教育[J].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1(4).

[5] Allison Zippay& Harold Demone:Initial Macro-Level Job Responsibilities Among MSW Graduates,Administration in Social Work[J].2011,Vol.35,No.4,.

[6] Vassos,Sevi:Social Work Field Education and Supervision across Asia Pacific,Australian Soclial Work[J].2012,Vol,65,No2.

社会工作本科论文范文第10篇

几年来,在我们的专业扩招和专业升本的过程中,尤其是"迎评促建",给我们带来了各种良好的机遇,同时,各项开创性的基础工作,和更多繁杂的,事务性的工作也给我们带来了诸多挑战,由于个人能力的原因,在工作中有时难免产生急躁情绪,导致工作方法简单,工作出现疏漏。好在有系里领导和老师们的支持和帮助,各项教学工作总算没有出现大的错误。经过反思,我更深切的认识到,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首先离不开大家的关心,支持与帮助,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其次,要进一步树立服务意识。服务的实质是,更好的与老师和同学们沟通,为教师的教学排忧解难,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第三是工作要条理有序,区分轻重缓急,这样才能将工作安排的有条不紊。最后是各项教学工作要有措施,有部署,有落实,尤其是重落实,这样才能保证将工作做到位。下面分四个方面总结个人本年度的工作情况:

一、思想政治方面

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学习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不断加强党性修养,政治立场坚定,思想作风正派,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一致,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和自身素质。

二、教学管理工作

按照学校的工作部署,继续做好各项基础教学工作。认真学习了教育部关于开展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面的文件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学院2009年度教学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做好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各项准备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动员,加深和提高全系教职工对"本科教学工作评估"重要性的认识。按照"评估"的要求,在两个学期的期初和期中教学检查中,进一步规范常规教学。

为了突出本科办学特色,加强实践教学,调整课程结构,先后修订了美术学和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了课程设置。

暑期前和暑期中分别组织了三次全系教师的公开教学活动,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明显的改善了教学效果,在下半年学校组织的公开教学评比中,美术系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组织做好2009届毕业生的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组织了毕业设计的成绩评定和毕业论文的答辩工作以及有关的档案保存工作。组织"美术系学术委员会"研究论证,进一步完善了毕业设计和毕业论文的开展和指导方案,制定了《美术系2009届毕业论文工作流程》,目前,学生选择导师和论文开题已经顺利展开。

本着完成学期教学任务,人尽其材,并尽量平衡大家的工作量的原则,排出了两个学期的专业课程表。继续组织举办了《**学院美术系第二届学生美术作品年展》

三、个人业务及社会工作

继续进行《**风景油画的表现与审美价值研究》的科研课题;论文《试述在美术学专业中创造性教学的改革尝试》在《新校园》发表;油画作品《造化钟神秀》参加《经验?实验——2009山东油画展》。承担了美术学2004级学生的毕业创作及美术学2004级和2005级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2009年12月分三批为毕业生开设了《毕业论文》讲座。还担任了美术学2005级,2006,2008级级的油画静物,油画风景与油画人像等学科基础与专业主干课程的教学。2008-200年被评为美术系师德优秀。

四、廉洁自律方面

严格遵守《廉政准则》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自律,不断规范从政行为,做到办事公正,作风正派,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政治觉悟和整体素质,牢固树立为美术系的发展而应有的使命感,责任感。

上一篇:数据分析毕业论文范文 下一篇:放射科护理论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