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秘密保护范文

时间:2023-03-16 09:54:39

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1篇

在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各国虽然对商业秘密的概念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对其基本属性方面规定大体一致。即具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

(1)秘密性。即不被公众所知悉。商业秘密首先必须是处于秘密状态的信息,不特定人不可能从公开的渠道所获悉,不为公众所知悉,这是商业秘密的首要构成要件和核心特征。

(2)价值性。即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预期的、潜在的经济利益,使得商业秘密的权

利人因掌握商业秘密而保持竞争优势。

(3)实用性。即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使用价值。就是说商业秘密必须是一种现在或者将来能够应用于生产经营或者对生产经营有用的具体的技术方案和经营策略。

(4)管理性。须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

上述四个法律特征,是商业秘密缺一不可的构成要件。缺少其中任何一个都会丧失商业秘密的所有权利。

2商业秘密的性质

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又称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指的是商业秘密是否是一种权利,是一种什么样的权利。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历来众说纷纭,至今尚无定论。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无形财产论。这一观点认为,商业秘密是无形财产,它既不同于有形财产,又不属于知识产权范畴。我国有学者持这一观点。

(2)财产论。英美法院在司法实践中承认商业秘密是一种财产权,曾多次判定商业秘密的持有人从转让该项商业秘密的合同中所取得的使用报酬,按财产所得纳税。

(3)债权说。这种观点将商业秘密视为一种债权,认为当事人围绕商业秘密建立的是一种保密关系,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如果违反保密义务就应当向商业秘密所有人承担法律责任。

笔者认为商业秘密是一种既具有无形资产的性质,也有别于传统的知识产权的特殊知识产权。

2.1商业秘密财产性具有无形财产权的性质

商业秘密是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具有无形财产权的性质,即商业秘密权利人享有包括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在内的完整权利。

商业秘密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作为一种智力成果,商业秘密具有明显的财产价值,它能够为权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商业秘密一旦被他人非法窃取或公开,会直接给权利人造成经济上的损失。另外,商业秘密还可以作为标的进行转让。

2.2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1)商业秘密是知识产权。

知识产权是人们对其脑力劳动所创造的智力成果依法享有的专有权利。知识产权的本质属性在于:知识产权的客体是具有创造性无形的智力成果。商业秘密与专利、商标权、著作权等传统的知识产权有相同之外,即都是人类智力活动的产物,其标的都是智力成果,都是无体的,都能够产生和创造出经济价值。

(2)商业秘密又与专利、商标、著作权等传统的知识产权有不同之处,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知识产权具有时间性,但商业秘密没有时间限制,存续时间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状况,法律无法预先决定;只要未曾泄密,就由权利人享有,受法律保护,

因此,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知识产权。

3现行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尽管我国商业秘密立法起步较晚,但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制度,为企业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

3.1《反不正当竞争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993年9月2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是目前保护商业秘密最具有操作手段的法律。该法对商业秘密的范围和侵犯商业秘密的表现形式都作了较完整的界定。

我国1993年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范围规定为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技术信息秘密,是指产品在生产、制造过程中的技术诀窍或秘密技术、非专利成果、专有技术。实践中,这种技术信息的范围很广泛,诸如各种产品的生产方案、产品设计、工艺流程、配方、质量控制和管理方面的技术知识等。只要这种技术信息未公开,能给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并且采取了保密措施均应属技术秘密。

经营信息秘密,是指未公开的与生产经营、销售有关的保密资料、情报、计划、方案、方法、程序、客户名单、进货渠道、销售网络、产品价格等。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第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第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此外,“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存在上述违法行为,而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的,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3.2《劳动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当前我国在人员流动中侵犯商业秘密的现象较为普遍,主要是“跳槽”者将原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重新择业的砝码。为此于1994年7月5日颁布的《劳动法》第22条和第102条对此作了明确的规定,将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作为劳动合同条款之一。事实上就是由法律直接规定了合理竞业禁止制度。所谓竞业禁止是指在劳动关系中或曾经存在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负有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得兼职从事与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竞争。竞业禁止作为一项禁止性规则,其主要的价值是保护商业秘密。

3.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1997年3月14日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和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4《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民法通则》第118条关于侵害其他科技成果的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3.5《律师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

《律师法》第33条规定: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国家秘密和当事人的商业秘密,不得泄露当事人的隐私。

由此可见,我国上述单行法律,均从不同侧面对商业秘密保护作了有关规定。

4完善我国商业秘密立法的建议

4.1我国现行商业秘密保护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虽已建立了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标志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律体系,但《反不正当竞争法》和与之配套的法律还存在一些不完善之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范围狭窄。

《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限于“经营者”,对于非经营者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属该法调整的范围,实际上员工恰恰是侵害商业秘密的最主要主体,主体范围狭窄,不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

(2)缺乏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的赔偿损失为“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而不是以被侵权人所遭受的损失为依据。损失应当包括权利人开发商业秘密的成本,因被侵权造成的利润的减少,调查侵权人的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为诉讼付出的合理费用。这远远大于侵权人在侵权期间所获得的利润。

(3)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不明确。

商业秘密是何种权属?我国现行法律没有明确定位。

(4)缺乏程序法的保障。

商业秘密主要靠权利人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维护其权利。商业秘密一旦公开,权利人则丧失其占有。如何保证商业秘密在诉讼中不致二度伤害,如举证责任问题,商业秘密的保密审理、保全等基本制度均缺乏明确的规定。

4.2完善我国商业秘密保护立法的建议

(1)增设惩罚性赔偿责任。

关于行为人实施侵权行为的赔偿责任问题。《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0条规定不论侵权行为人主观过错程度、侵权情节如何,侵权人均只承担赔偿损失的责任。这是单一的补偿性赔偿金制度。在商业秘密立法方面世界各国多采用补偿性赔偿金与惩罚性赔偿金相结合的制度。在补偿性惩罚金制度下,加害人的赔偿责任范围,只限于补偿受害者所受到的实际损失。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下,加害人除赔偿受害方的实际损失外还要对其实施处罚,向受害人支付惩罚性赔偿金。其积极作用在于它大大加重了对过错加害人的经济制裁,使加害方体会到实施商业秘密的侵权成本远远高于其所得的经济效益,从而增强其在竞争中严格按市场标准进行商业活动的自觉性,尽可能减少侵权纠纷。

(2)完善相关配套法律。

在《民事诉讼法》中增加以下条款:(1)对涉及商业秘密的证据,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参加诉讼的人员对诉讼中了解到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不得扩大知悉范围。(2)关于商业秘密保全问题可规定:在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将给权利人造成不可挽回损失的紧急情势下,权利人应采取查封、扣押商业秘密附着物、颁布禁令、禁止侵权人披露、使用商业秘密等保全措施,并在前或后向人民法院提出保全申请,但权利人须为此提供担保。

在《劳动法》中规定,员工不得在同类企业兼职,离职后也不得在合同限制的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使用原企业的商业秘密从事竞争性业务活动。

(3)明确商业秘密的权属性质。

综前所述,把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一种民事权利来保护。

除通过立法来保护商业秘密外,笔者还认为作为企业而言也要提高其自身保护商业秘密的意识。商业秘密的保护问题虽为一些企业所重视,但许多企事业单位仍没有将这个问题摆到重要的位置上去。尤其是在保密措施方面很薄弱。要加强宣传力度,指导企业规范商业秘密的保护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春华,王合新.论我国商业秘密的立法完善[J].河北法学,2006,(2).

[2]闫慧峰.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律规定[J].经济与法,2001,(12).

[3]曹艳春.关于我国竞业禁止的立法思考[J].内蒙古社会科学,2002,(3).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2篇

一、我国对商业秘密保护的立法

尽管我国商业秘密立法起步较晚,但速度很快,至今已基本建立了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制度,为企业保护商业秘密提供了法律保障。笔者以法律层次效力为基础来列举我国主要商业秘密的立法。

(一)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004年修正)第20条的规定关于奖励科学研究成果和技术发明创造的规定。

(二)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以下简称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1款列举了3种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禁止性规范;第2款是关于不正当竞争进行界定的解释性规范;第20条是关于侵害商业秘密等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以下简称合同法)第42条、第43条关于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第60条第2款关于附随义务的规定;第92条关于后合同义务的规定;第十八章第二节关于技术转让合同中关于技术秘密转让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第24条、第80条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股东可以以非专利技术出资(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以及对非专利技术金额的限制规定;第61条第1款、第123条第2款关于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经理竞业禁止的规定;第62条、第123条第2款关于董事、监事、经理不得泄露企业或公司商业秘密的禁止性规定;第215条关于董事、经理违反竞业禁止所应承担的民事责任及其他责任的规定。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第5条第1款关于合营企业各方可以以工业产权(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进行投资的规定。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第8条关于中外合同者可以提供工业产权以及非专利技术(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作为合作条件的规定。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18条关于侵害其他科技成果(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应承担的民事责任的规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33条关于律师应当保守在执业活动中知悉的当事人的商业秘密的规定;第40条第6项泄露当事人的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责任。

8、《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第10条第2款关于国家商检部门和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履行进出口商品检验的职责中,对所知悉的商业秘密负有保密义务的规定;第37条关于国家商检部门、商检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法规定,泄露所知悉的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规定。

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第51条第1款关于国家建立科学技术保密制度的规定;第60条关于非法窃取技术秘密的,依照有关法律的规定承担法律责任的规定。

10、《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第27条关于科技成果完成单位与其他单位合作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时,应当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协议以及中介机构在从事或者居间业务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应负保密义务的规定;第28条关于企业内部的保密制度建立的规定。

1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下简称民事诉讼法)第120条第2款关于涉及商业秘密的案件,当事人申请不公开审理的,可以不公开审理的规定。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以下简称劳动法)第22条关于

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可以约定保守企业商业秘密有关事项的规定;第102条关于违反劳动合同中的保密事项,给企业造成损失,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简称刑法)第219条关于侵犯商业秘密罪以及应承担的刑事责任的规定。

(三)行政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进出口管理条例》第2条第2款关于技术秘密转让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第24条第3款关于属于国家科学技术秘密的中医药科研成果,确需转让、对外交流的,应当符合有关保守国家秘密的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的规定;第35条对违反本条例规定,造成重大中医药资源流失和国家科学技术秘密泄露应承担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规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实施细则》第26条第1款关于外国投资者可以用工业产权(包括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作价出资的规定。

(四)部门规章

1、国家经贸委《关于加强国有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通知》中关于正确理解商业秘密的定义,合理认定商业秘密的范围的规定。

2、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共12条,以下简称12条规定)对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作了具体的规定。

3、《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商业秘密构成要件问题的答复》对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进行了规定。

4、原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对商业秘密和竞业禁止作了细致的规定。

5、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5条关于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密事项,对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按《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条的规定支付用人单位赔偿费用的规定;第6条关于用人单位招用尚未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因获取商业秘密给原用人单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该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6、《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劳动争议案中涉及商业秘密侵权问题的函》

第2条关于由于劳动者未履行保守商业秘密的内容,造成用人单位商业秘密被侵害而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的,仲裁委员会应当受理,并依据有关规定和劳动合同的约定作出裁决作了明确的规定。

(五)最高人民法院的会议纪要和司法解释

1、全国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会议《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纪要》(以下简称纪要)关于对商业秘密司法保护的规定。

2、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1条第2款、第3款关于侵权发生时当事人诉讼主体的规定。

(六)国际条约

主要是1994年4月5日签署、1995年1月1日生效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TRIPS协议)第7节关于“未披露的信息的保护”的规定。

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这一规定,揭示了商业秘密的构成要件:

(1)非公开性,即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不被社会公众普遍知悉或者容易获得。

(2)有用性,或称作实用性,即作为该种秘密的信息具有商业价值。

(3)秘密管理性,即权利人采取了合理的保密措施,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等。

上述条件是商业秘密必须具备的条件,是相互联系的、缺一不可的,缺少任何一个要件,均不构成商业秘密。

二、企业应如何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上述立法规定,根据法律部门的理论将其划分为四类,第一类是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简称民法保护。第二类是劳动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简称劳动法保护。第三类是行政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简称行政法保护。第四类是刑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简称刑法保护。企业建立内部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是一种作为的行为,主要适用民法和劳动法保护的规定,对行政法和刑法保护则主要是不作为,即企业负有不得侵害他人的商业秘密的法定义务而为了(或者从事了)侵害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一般不能成为企业建立商业秘密保护制度适用的依据。

(一)依据民法保护制度建立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制度

对外经济交往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对外交往,就不能进行交易,企业作为营利组织的目的就不能实现,所以,企业与其他企业、组织和个人进行经济交往是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但也正因为交往的存在,所以伴生着商业秘密被泄露的风险。克服这种风险最有效的法律手段就是签订合同,即不管从事何种交往行为,只要存在企业商业秘密有泄露的可能,就签订商业秘密保护合同。而合同保护则是民法保护的主要手段。现列举几种主要的合同制度保护方法,供企业参考。

(1)合作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各方就技术秘密共同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合同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应归合作开发各方共有,因此,共有各方均有保守技术秘密的义务。

(2)委托开发合同,是指当事人一方委托另一方进行技术秘密的研究开发所订立的合同。委托开发所完成的技术秘密,除合同另有约定的以外,技术秘密归研究开发人,即受托人所有。因此,建议在合同中约定开发完成的技术秘密归归委托方所有,受托人负保密义务。

(3)技术秘密转让合同,是指技术秘密成果的权利人或者其授权的人作为让与人将技术秘密提供给受让人,明确相互之间技术秘密成果使用权、转让权,受让人支付价款或者使用费所订立的合同。许可的方式包括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变通许可、交叉许可、分许可和混合许可等。不论签订何种方式的许可方式,许可方与被许可方均要签订保密合同,或者是在许可合同中明确约定保密条款。

(4)商务咨询及服务合同,企业在经营中遇到专门问题,可能求助于专业的咨询服务机构,如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策略、企业形象设计、

财务制度的建立及法律事务、资产评估等。上述机构在从事咨询及服务的过程中可能知悉企业的商业秘密,也有可能同时为竞争企业提供咨询和服务,所以非常有必要签订保密合同,或者在咨询合同或者服务合同中约定明确的保密条款。但须特别注意的是,企业与上述机构大多签订书面的合同,也约定了保密条款。但这些合同均是事先由中介机构事先拟就的格式合同条款,对企业不利,特别是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条款大多比较笼统,对企业不利。如果不另行签订保密合同,也应对保密条款进行修改,使其更容易操作,公平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 (5)正式合同订立前的商业秘密合同,企业在进行技术转让、联合投资、企业购并等情形下,存在将企业的商业秘密交给相对方进行论证和评价,这时主合同是否签订尚不能确定,企业可以与相对方签订对商业秘密的评价合同,约定保密和不使用义务。

须附带说明的是根据合同法第42条第3项、第43条规定在合同订立过程中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将其知悉的商业秘密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给企业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该责任是一种法定责任,不以是否有保密合同的存在为必要。这的确是企业可以利用的一种重要的法律武器,但从更有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角度出发,笔者还是认为在签订合同过程中,对于对方知悉的商业秘密另行签订保密合同,比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更为有效,更有利于得到保护。

(二)劳动法的保护

作为企业所有或者具有正当使用权的商业秘密,企业在使用的过程中,必然为企业的一部分劳动者知悉,而知悉是使用的前提。这是企业实现商业秘密的经济价值的必要条件,没有劳动者的知悉和使用就不能发挥商业秘密的作用。因此,如何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在某种意义上比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保护商业秘密更为重要。劳动法上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主要包括二个方面:建立保密规章制度和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协议,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协议还应当包括竞业禁止的内容和条款。

1、建立保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可以作不同的区分,没有固定的要求,根据要求保密的对象可分为对物的保密和对人的保密,相应地可以称之为对物的保密制度和对人的保密制度。对物的保密制度又包括厂区或生产区域的保密、生产设备、过程的保密、对原材料、模具的保密、对文件的保密、对计算机的保密以及对废弃物的保密等。对人的保密制度则包括外来人员的驻留保密、内部人员保密管理(在此主要指保密合同或者竞业禁止合同以外的保密管理)、离职职工清退资料的保密管理等。相应的对上述内容均应当制订相应的保密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9条规定:“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根据该条规定,企业制订的保密规章制度产生劳动法上的效力,在制订时应当通过民程序制定,即通过企业工会或者通过过征求员工的意见。同时,制定出规章制度后,还要向员公示,即向职工传达,使员工知悉。公示的方法包括召开职工大公布,或者在企业的宣传栏中张贴公示等,才能产生法律上的效力,达到制定规章制度的目的。

2、与劳动者签订保密合同

企业与劳动者签订劳动用工合同,是企业的一项义务。劳动法第22条规定,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企业商业秘密的有关事项,这是企业与劳动者签订保守商业秘密的法律依据。该规定是指在企业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商业秘密的条款,但不妨碍在劳动合同之外,另行签订保密合同,以约定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这种方式更为直接有效。

在实践中,有些企业只是签订了保密条款或者协议,但没有约定支付保密费用,实际上也没有支付保密费用的,该条款并非当然无效,劳动者可以依据民法通则第59条的规定申请变更或撤销,即通过行使变更权或撤销权的行使达到保密约定对劳动者不生效力。这对企业来讲是不利的。

另一个与保守商业秘密相关的问题是竞业禁止问题,所谓竞业禁止是指在劳动关系中或曾经存在的劳动关系中,劳动者负有保护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不得兼职从事与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类似业务的竞争。分为在职员工的竞业禁止和离职员工的竞业禁止。前者是指劳动合同存续期间或者受事实劳动关系约束的劳动者,包括停薪留职人员;后者包括劳动关系已经解除或终止的员工和虽未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但调离原职或被安排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员。竞业禁止作为一项禁止性规则,其主要的价值是保护商业秘密。参照原国家科委制定的《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7条:“单位可以在劳动聘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者技术保密协议中,与对本单位技术权益和经济利益有重要影响的有关行政管理人员、科技人员和其他相关人员协商,约定竞业限制条款,约定有关人员在离开单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

或者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或者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凡有这种约定的,单位应向有关人员支付一定数额的补偿费。竞业限制的期限最长不得超过三年。

竞业限制条款一般应当包括竞业限制的具体范围、竞业限制的期限、补偿费的数额及支付方法、违约责任等内容。但与竞业限制内容相关的技术秘密已为公众所知悉,或者已不能为本单位带来经济利益或竞争优势,不具有实用性,或负有竞业限制义务的人员有足够证据证明该单位未执行国家有关科技人员的政策,受到显失公平待遇以及本单位违反竞业限制条款,不支付或者无正当理由拖欠补偿费的,竞业限制条款自行终止。“该规定对竞业禁止的相关内容作了相对具体的规定,企业应特别注意应特别注意支付补偿费,否则,竞业禁止条款自行终止。关于补偿费的支付标准,现行的规定没有规定。由企业与劳动者自行约定。参照相关国家的立法例,以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离职前一年的报酬总额的二分之一为宜。

三、当企业商业秘密被侵时,应采取的法律救济途径

我国现行法上保护商业秘密法律可以分为四个法律部门,如前述。相应的法律救济途径可分为四种方式,即民法上的救济、劳动法上的救济、行政法上的救济和刑法上的救济。

1、民法上的救济

民法上的救济,即依据民法上的规定请求违反保密协议的当事人承担违约责任或者侵害商业秘密的侵权人承担侵权责任的方式,民法上的救济的请求权基础是合同或者侵权行为。

第一,违反保密合同应承担违约责任

根据商业秘密保密合同(前面已论述)负有保守秘密的一方当事人违反保密合同约定,泄露或者擅自使用其知悉的商业秘密,即违约,应承担违约责任。企业在此情形下,可以根据保密合同中约定的解决争议的方式,商事仲裁或者诉讼方式,向约定的商事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或者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管辖权的人民法院,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第二,侵害企业的商业秘密应承担侵权责任

根据反正当竞争法第10条规定,经营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属侵害他人的商业秘密: (1)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3)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4)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

当事人有述行为之一,给企业造成损害后果的,企业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讼,请求被告承担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

2、劳动法上的救济

劳动者违反企业商业秘密的规章制度、劳动合同中的保密条款、保密合同或者竞业禁止合同约定,给企业造成损失的,企业可以依据劳动法的规定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请求违反上述约定的劳动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劳动者违反上述约定,擅自解除合同或者终止合同后违反保密约定将其知悉的商业秘密泄露给存在竞争关系的用人单位的,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违反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6条的规定,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在此情形下,企业应将劳动者和新的用人单位共同作为被申诉人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劳动仲裁。对劳动仲裁裁决不服,在法定期内向人民法院,这是劳动法第79条的规定。

3、行政法上的救济

主要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主管机关对商业秘密侵权的处理。其依据是《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暂行规定》,根据上述规定,当企业(申请人)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当侵权人侵权行为成立时,其应当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企业因损害赔偿问题也可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出调解请求,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进行调解。企业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请求损害赔偿。

4、刑法上的救济

根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和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三处以上七处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如果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的行为,不论是基于民法保护发生的,还是基于劳动法保护发生的,企业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等六单位《关于实施中若干问题的规定》第4条第1款第7项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出刑事自诉,要求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七章的规定,提起附带民事诉讼,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但对于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案件,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第65条的规定,侵犯商业秘密,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即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50万元以上,或者致使权利人破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企业作为权利人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向公安机关控告,要求立案侦查,追究其刑责任。在追究刑责任的同时,企业可期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规定,要求侵权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参考文献:

[1]张玉瑞。商业秘密法学[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1999.

[2]郑成思。知识产权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3]吴汉东。知识产权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4]崔建远。合同法(修订本)[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5]郭明瑞、王轶。合同法新论?分则[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

[6]周旺生。立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7]孔祥俊。合同法疑难案件评析与法理研究[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1999.

[8]周道鸾、张军。刑法罪名精释[M]. 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

[9]冯彦君、王佳慧。我国劳动法中应设立竞业禁止条款[J].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3)。

[10]李春华、王合新。论我国商业秘密的立法完善[J] .河北法学,2004,(1)。

[11]孙瑞玺、温树斌。劳动争议案件几个疑难问题辨析[J].河北法学,2002,(6)。

[12]孙瑞玺。论缔约过失责任,北京大学2003年硕士论文。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3篇

关键词:商业秘密 商业秘密确认 商业秘密保护

商业秘密早在封建社会或更早的奴隶社会,就以“祖传秘方”、“家传绝技”的形式存在了,只不过尚未赋有在商品社会那种可转让、可买卖的性质。真正现代意义的商业秘密,则是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作为法律意义上对专利制度的补充而出现的,它首先在英国判例中出现,即 1849 英国的阿尔伯特亲王诉施特辛格一案。阿尔伯特亲王整理加工了一份文件,他从未打算把它公布于众,但却被施特辛格发表出去了,于是引起了诉讼。法院认为,非法出版人泄露了亲王不想泄露秘密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又要对非法印制行为负责赔偿,此后,英美法系国家这类判例就一直不断出现。

随着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不断发展,世界许多国家为了保护公平竞争,加速科技发展,都已将商业秘密作为一种知识产权加以保护,从而使之发展成为世界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

在我国,商业秘密作为一个法律术语,最早出现在 199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诉讼法》。对于商业秘密的概念,各国规定不尽一致。“商业秘密”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民事诉讼法》第 66 条和第 120 条的规定中,但该法对商业秘密的内涵和范围没有从立法上作出明确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规定,商业秘密,“主要是指技术秘密、商业情报及信息等,如生产工艺、配方、贸易联系、购销渠道等当事人不愿公开的工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一次从立法上界定商业秘密的含义,该法第 10 条第三款规定:“本法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中,商业秘密也叫未公开的信息( undisclosed information )。该《协议》第 39 条第一款规定:“在确保依巴黎公约 1967 年文本第 10 条之二的规定,为反不正当竞争提供有效保护的过程中,成员应依照以下第二款保护未披露的信息”。第二款则规定:“只要有关信息符合下述条件,则自然人和法人应有可能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以违背诚实商业行为的方式,披露、获取或使用处于其合法控制下的信息( 1 ):其在某种意义上属于秘密,即其整体或内容的确切体现或组合,未被通常从事有关信息工作的人普遍所知或容易获得;( 2 )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 3 )是特写情势下合法控制信息人的合理保密措施的对象。”根据这一规定,协议成员除对传统的三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即混淆行为、毁誉行为和误导行为应提供有效惩治手段外,还应有效保护未曾公布过的信息。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反不正当竞争示范法》第 6 条第三项规定,具备下列条件的信息才被认定为秘密信息:作为一个整体或作为其组织部分的确切构造或组合,它未被从事该类信息工作领域内的人们普遍知悉或容易获得;由于是秘密而具有商业价值;权利人根据情况采取了合理措施以保持秘密。

各种立法规定对商业秘密概念的表述虽不完全相同,但在商业秘密所应具有的基本属性方面,规定大体一致。因此,对商业秘密的法律概念,更重要的是通过其构成要件来加以认识和理解。

1993 年 9 月 2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明确了商业的法律概念,将侵权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归为一种不正当竞争行为,确定了侵犯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行政和民事责任。 1997 年 3 月 14 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进一步明确了侵犯商业秘密应承担的刑事责任。这两部法律实施以后,商业秘密持有人合法的权益得到了法律强有力的保障。各级行政执法机关也充分运用这一法律武器,广泛开展了依法查处和惩治侵犯商业秘密违法犯罪行为的行政执法和司法活动,取得了净化市场环境,保护公平竞争,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

在执法实践中,如何客观准确地确认一个信息是否属于商业秘密,不仅涉及到能否有效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更关系到能否有效制止不正当竞争,发挥正当竞争积极的市场引导作用,推进经济健康快速成长。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任何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

二、商业秘密确认和保护的目的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竞争是最重要的运行机制,竞争的基本作用,就在于通过无情的优胜劣汰,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使经济活动充满活力、健康发展。在良好市场环境里,各个市场经营主体通过不断采用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新市场,取得生产或经营上的优势。正是经营者之间的正当竞争,促使我们的经济和社会推陈出新,以高代低向前不断发展。但是,竞争在发挥其积极推动作用时,由于自身具有的艰巨性、危险性和残酷性的特点,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部分市场主体采用与商业道德相悖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以获取竞争上的优势。这种行为,干扰竞争机制正常作用的发挥,败坏社会风气,破坏了市场经济秩序,影响了经济的健康发展。要使市场经济得以顺利发展,必须对这类行为坚决予以制止。作为竞争本身是无法克服这些消极行为,只有国家通过法律手段,来制止和惩处不正当竞争行为,才能营造出一个积极、健康的市场发展环境。

商业秘密是经营者在市场竞争中形成的一种技术和经营上的信息,这此信息能为它的持有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它也成为不法经营者垂涎的肥肉,成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直接指向的对象。为了防范和杜绝侵犯商业秘密犯罪行为的发生, 1993 年我国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建立起依法确认和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通过法律的贯彻和落实,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保证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其引导、激励作用,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三、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危害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不仅会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而且还会给整个市场竞争环境、社会经济秩序造成极大地破坏。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严重损害了商业秘密权利的合法权益。一般来讲,商业秘密者是其权利人投入了一定的时间、资金和精力而得来的,对其拥有人都具有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价值和竞争优势。同时,商业秘密权利人为了保持其秘密性,通常还要投入一定的资金和精力。所以,一旦该商业秘密被他人不正当地泄露或使用,就会给其拥有人的合法权益带来不同程度的损害。

(二)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扰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科技体制改革、劳动人事改革的不断深入,科技人员的流动和业余兼职日益增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但是,不能排除,有些科技人员不安心本职工作,盲目流动,多头兼职,通过泄露或利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等不正当手段,捞取个人外快。这种消极现象,助长了社会不正当之风,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

(三)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公平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侵犯他人商业秘密,是一种不公平竞争行为,它不仅损害了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而且破坏了公平竞争的法律环境。

四、商业秘密确认与保护原则

商业秘密的确认与保护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只有坚持确认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坚持依法进行的原则,坚持方便保护的原则,才能保证商业秘密的确认和保护沿着正确的轨道进行。

坚持商业秘密的确认和保护相结合原则是指在实践中,应当把确认商业秘密和保护商业秘密紧密结合起来,反对片面的确认商业秘密或保护商业秘密。脱离了商业秘密的确认。商业秘密的保护势必成为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也就根本无从开展保护工作。这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但更应该防范的是脱离了保护目的的单独的商业秘密的确认。离开了保护这一目的,商业秘密的确认不仅没有了目标价值,而且势必走向泛滥,影响经济内存的活力,最终使商业秘密的确认与保护工作走入死胡同。

坚持依法进行的原则是指我们在开展商业秘密的确认和保护工作时,应严格依法定条件由法定机关法定程序实施,杜绝随意性和盲目性。我们建立起商业秘密的确认与保护制度,是为了维护正当的竞争秩序,发挥竞争机制的积极作用,因此必须严格依法进行,才能保证正确贯彻落实法律精神和实质。在这里,法律已经为我们划定了一条明确的界限,如跨越这界限,不仅不能维护好真正的商业秘密,反尔可能破坏这大厦的基石,破坏商业秘密确认与保护工作的开展。

坚持方便保护的原则是指在确认和保护商业秘密工作中,应从商业秘密有人方便行使权利的角度来考虑我们制度的设计,包括确认和保护机关的规定,权利和义务的分配等等。这方面,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已经有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在执法实践中,商业秘密持有人在调查侵权人的侵权事实时、所遭遇的阻力和干扰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如何举证证明侵权人侵权事实客观存在上更是困难重重,这些都极大地妨碍了商业秘密确认与保护工作的开展,影响了法律的贯彻落实。为了扭转这一局面。 1998 年 12 月 2 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以局令第 86 号了《关于禁止侵权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其中第五条明确规定“权利人(申请人)认为其商业秘密受到侵害,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查处侵权行为时,应当提供商业秘密及侵权行为存在的有关证据。被检查的单位和个人(被申请人)及利害人、证明人,应当如实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提供有关证据。权利人能证明被申请人所使用的信息与自己的商业秘密具有一致性或者相同性,同时能证明被申请人有获得商业秘密的条件,而被申请人不能提供或者拒不提供所有使用的信息是合法获得或使用的,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根据有关法律,认定被申请人有侵权行为。”这一规定,大胆采用了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将举证责任一定条件下赋予被申请人,推动了商业商业秘密的确认与保护工作顺利开展。

五、商业秘密确认与保护的条件

所谓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的技术和经营信息。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相关法律规定任何能够成为商业秘密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 、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不为公众所知悉,具有秘密性。

秘密性有两层含义:一是“不为公众所知悉”;二是“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秘密性是商业秘密得以存在的关键,是商业秘密受到法律保护的事实基础。商业秘密是以其秘密状态维护其经济价值和法律保护的条件。任何一项为公众所知、可以轻易取得的信息,对其拥有人来说已经失去了竞争价值,法律无需给予保护。

“不为公众所知悉”,表明商业秘密只能是一定范围内的人所掌握和知晓的信息。众所周知的、常识性的信息不能称为秘密。对于公众的理解,应当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所调整的主体、竞争者相联系。《反不正当竞争法》调整的是同一行业领域竞争者之间的竞争行为。因此,这里的公众主要指该信息应用领域的竞争者,即同业竞争者。公众在地域上的范围也是与同业竞争者相联系的。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技术在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地区早已推广应用成为公知技术,属于先进技术。和国外相比,则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在科技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某些国外即将淘汰的技术,被我国企业引进之后,可能被当作先进技术,具有秘密性。因此,秘密性的地域范围并不是像专利发明的新颖性那样,有一固定的范围标准。它完全可以局部较小范围为界限。只要该商业秘密在其应用区域内不为公众所知悉就具有秘密性。

“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即保密性,是指权利人对这些信息在主观上有保密意识,客观上采取了适当的、合理的保密措施。保密措施包括限定知悉商业秘密人的范围、与相关人员定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规章制度等。包,保密性的客观存在,使得竞争对手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公开渠道难以直接获悉该项信息。衡量某一知识信息是否具有保密性,不能认为只要它失密了,就对其秘密性加以否定。对权利人来说,只要采取了合理的、适当的保密措施,使商业秘密在合法的条件下不至于被泄露就应当认为是采取了保密措施。而对第三人的不正当手段造成的损害予以保护,并对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予以制裁。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只有未经公开或不为公众知晓,才能成为权利人特有的财产。秘密性是商业秘密的本质特征。如果技术和经营信息已经公开或已为众所周知,即使这些消息具有实用性,也不能成为商业秘密。

已为权利人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作为商业秘密的技术和经营信息,首先它的权利应当为它是一项商业秘密,对该秘密予以保密,并采取了适当的保密措施。所谓适当的保密措施,也指权利人根据不同信息的特点或特征,采取的能够有效的对该信息进行控制和保护的措施,经营者是否保密措施,不仅是某项信息能否成为商业秘密的条件,也是寻求法律保护的前提。

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了具备以上三个条件的所有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化学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况等等。

2 、具有实用性,能为权利人带来实际的或潜在的经济利益和竞争优势。这是商业秘密的价值所在,价值性,也称财产性,是指“具有实用性”并“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应当具有可确定的应用性,并且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者潜在的经济利益或者竞争优势。

“具有实用性”,是实现商业秘密价值性的必然要求。一项商业秘密必须能够运用于生产经营过程中,否则它就不能构成商业秘密。实用性要求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具有确定性,表现为相对独立完整的、具有的、可操作性的方案,而不是零星的、散逸的知识、经验,也不应是处于纯理论阶段的原理概念等范畴。商业秘密的实用性,要求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必须有一定的表现形式,如一个化学配方、一项工艺流程说明书和图纸、制造产品的技术方案、企业管理档案等等。当然,实用性并非要求某项商业秘密已在实际中应用,而只要求其满足应用的现实可能性即可。

价值性是法律保护商业秘密的根本原因。具有实用性,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这是给予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禁止以不正当手段侵犯商业秘密的价值所在。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权利人取得商业秘密并努力维护所享有的商业秘密权的内存动力。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在开发研究商业秘密的过程中,已有明确的工业化或商业化目标,这无疑是出于谋求经济利益的考虑。从商业秘密的实施利用结果来看,权利人因使用了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秘密或商务信息,取得在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例如能够取得减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资源和能源消耗的经济效益,或能够实现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实行安全生产、加强劳动保护的社会效益等。这些都可以使权利人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更加有利的地位、创造更多的利润。亦即经营者由于拥有该项技术或经营诀窍,与其它竞争者相比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如果某项革新或某项经营方法,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或者提高经营效益,即使它不为公众所知晓,也不是商业秘密,因为没有价值。

3 、具有新颖性

商业秘密中“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秘密性特征,含有一个隐形的技术要求,即新颖性。

新颖性条件要求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应当具有一定程度的难知性、非显而易见性,即该信息达到了一定的技术高度或具有一定的难度,无论是所属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是同行业竞争者,不经过一定的努力是无法从公开渠道直接获取的。商业秘密不应是本行业内的普通信息。因此,商业秘密的认定也就成为具体工作中要首先解决的一个问题。

六、侵犯商业秘密行为及其表现形式

侵犯商业秘密,是指不当地获取、披露、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第一款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该条件第二款规定:“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根据上述规定,侵犯商业行为的主要表现形式有以下四种:

1 、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其中以利诱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是指行为人通过向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提供财物或者其它优待条件,诱使其向行为人提供商业秘密。胁迫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是指行为人用威胁、强制方法强制方法迫使了解、掌握商业秘密的人员向其提供商业秘密。“其它不正当手段”是一种概括性规定,包括盗窃、利诱、胁迫以外的不正当手段,如通过所谓的“业务洽谈”、“合作开发”等活动套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

2 、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即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它不正当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这本身是一种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以违法手段获取的商业秘密,再向他人泄露或向社会公开,或者自己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也是法律禁止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3 、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这种情况是指合法权利人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而向他人泄露、向社会公开自己使用的商业秘密或者允许他人使用自己掌握的人没有保守商业秘密的约定,或者权利人未向合法掌握商业秘密的人提出保守秘密的要求,掌握商业秘密的人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不构成侵犯商业秘密行为。

4 、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前三种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仍从违法行为人那里获取违法得来的商业秘密,使用或者披露这些商业秘密,这种行为依照《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也构成侵犯商业秘密。

七、侵犯商业秘密的法律责任

由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侵害的客体既有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也有公平竞争秩序,因此,侵犯商业秘密行为既应承担民事责任,也要求承担行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 、侵犯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反不正当竞争法》在第四章法律责任中首先规定了不正当竞争行为实施者应担负的民事责任,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实施者应担负损害赔偿责任,被侵害的经营者的损失难以计算的,赔偿额为侵权人在侵权期间因侵权所获得的利润,并应承担被侵害的经营者因调查该经营者侵害其合法权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所支付的合理费用。被侵害的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的,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讼。

2 、侵犯商业秘密应承担行政责任,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二十五条规定,由监督检查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可以根据情节处以一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3 、侵犯商业秘密,涉嫌下列情形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1 )给商业秘密权利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数额在五十万元以上的;

( 2 )致使权利人破产或者造成其它严重后果的。

对侵犯商业秘密构成犯罪的,可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罚金;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 3 年以上 7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八、商业秘密确认和保护的途径

商业秘密的确认和保护主要方式有行政和司法两种,两途径各有千秋,绝无优劣之分。行政保护具有方便、及时、便捷的特点,可以尽快起到制止侵权行为发生的效果,而司法保护权威性比较高。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刑法》中都没有明确的文字来规定由哪个机关来确认商业秘密。实践中,人民法院在民事、刑事审判中依法作出了商业秘密的确认。作为行政执法机关, 1998 年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颁布的《关于禁止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第四条规定“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由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处理。”以规章的形式赋予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确认商业秘密的职权。这种确认属于行政确认,并不排除司法机关确定商业秘密的权力,而且行政确认最终是需要行政司法扶持才能成立的。

商业秘密的确认和保护,是一项崭新的执法工作。只有不断研究探索,严格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才能保证法律的正确贯彻。

参考文献

1 、吕鹤云,刘立,徐朝贤,刘华著《商业秘密法论》,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

2 、保守商业秘密“十要”和“十不要”,北京青年报, 2000 年 10 月 10 日

3 、孔瑜,刁振娇,竞业限制合同保护商业秘密的一道闸,法制日报, 2001 年 5 月 16 日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4篇

关键词:知识产权;商业秘密;竞业禁止;员工流动

一、保密协议及保密制度

签订保密协议是大家熟知的、也是最基本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措施。其意义在于,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商业秘密限于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一般地,公司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被认为公司已经采取保密措施。从诉讼中举证的角度看,公司通过举证已经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来证明已经采取保密措施,也是较为经济便捷的方式。

就保密协议而言,公司应当注意下列问题:

1、明确商业秘密的范围

如上所述,商业秘密的认定受制于法律规定的条件。实践中对于公司主张的相关信息是否构成商业秘密,亦会采取较为严格的审查。最高法院及各地法院一般均对商业秘密的认定条件做了更为具体的解释。从文件规范的角度,公司在保密协议中约定商业秘密的范围时,应当尽量详尽地列明公司的商业秘密类型及范围 ,并应特别针对员工因其岗位职责所可能接触的商业秘密进行明确约定。

2、强调保密义务的期限

一般地,保密义务应当持续至该项商业秘密已为公众知悉时为止。为使员工对此有明确的认识,保密协议中应当对此做出明确约定,并明确约定劳动关系的解除或终止将不影响保密条款的效力。

3、把握签订保密协议的时间点

一般地,公司可要求员工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签订保密协议。在员工已经入职甚至已经决定离职的情形下 ,如公司再要求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 ,将处于被动的地位。

二、离岗脱密

签署保密协议及建立保密制度重在员工雇佣期间的管理;而离岗前脱密则重在员工离职前将其与商业秘密隔离(脱密),以尽量减少员工离职后的不可控因素。

根据法律规定,员工辞职的,应当提前一个月通知公司。部分地方还规定,对于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就劳动者要求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作出约定,但提前通知期不得超过六个月;在此期间,用人单位可以采取相应的脱密措施。

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员工离职前的提前通知期,尽量在此期间将员工与其所接触的商业秘密分离。

三、竞业限制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出台,竞业限制越来越为公众熟识,并被用人单位采用作为保护自身商业秘密及竞争优势的手段。

1、何为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即员工在离开原单位后不得到与原单位相竞争的单位工作,或自行从事与原单位相竞争的业务。《劳动合同法》第一次以法律的形式对此做了规定,即员工不得"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到与本单位生产或经营同类产品、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企业"。

2、关于"竞业限制"的限制

竞业限制是对员工就业自由的限制。由此产生了企业商业秘密保护与劳动法、宪法规定的员工就业自由的冲突:一方面,员工有自由就业的权利;另一方面,员工的原用人单位有要求公平竞争、要求其他单位不得通过雇佣自己的员工与自己竞争的权利。

为在上述冲突中取得平衡,法律规定,公司可以要求其员工在离职后承担竞业限制义务,但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1)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2)公司应当向员工支付竞业限制补偿。根据法律规定,公司应当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补偿,以补偿员工因此受到的损失。

(3)竞业限制的期限不得超过2年。

关于竞业限制补偿的标准,目前尚没有全国性的法律规定;但是部分地方已经就此做出规定。 例如,《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规定,竞业限制协议约定的补偿费,按月计算不得少于该员工离开企业前最后十二个月月平均工资的二分之一。在尚未规定相关补偿标准的地区,原则上,用人单位与员工可以自行约定竞业限制补偿的标准。

3、公司如何使用"竞业限制"

竞业限制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竞业限制可以限制员工的就业去向,较为彻底地保护商业秘密不被不当披露或使用;另一方面,公司需为此付出竞业限制补偿作为代价。

一般地,竞业限制协议亦应在员工入职时与劳动合同同时签订,这也有利于员工全面判断雇佣的具体条件。 但因员工的岗位在雇佣期间可能发生变化,相关商业秘密也可能随市场及技术变化而不再具有保密性,因此可能出现员工入职时存在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的必要,而离职时竞业限制已然没有必要的情形。此时公司未免陷入被动:不履行协议将构成违约,履行协议又已没有意义,并需支付补偿。为此,公司应当为自己留有余地,可以在竞业限制协议中约定公司有权决定是否执行竞业限制条款。如此,则如公司在员工离职时决定不执行竞业限制协议,公司亦无须支付竞业限制补偿。

4、竞业限制与离岗前脱密的关系

竞业限制的法律原理在于,员工如到单位竞争对手处工作,则不当披露及使用原单位商业秘密的可能性较大。而对于离岗前脱密而言,其着眼点恰恰相反,旨在在员工离职前隔离员工与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

正因为竞业限制与离岗前脱密的上述关系,对于竞业限制与超过一个月的提前通知期是否可以并用存在争议。一种观点认为,二者保护的侧重点不同,故只要双方协商同意,可以并行使用;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企业在脱密期内采取脱密措施后,再行限制员工的就业范围即缺乏合理性,显失公平。部分地方立法对此已经做了明确,例如《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江苏省劳动合同条例》均规定,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竞业限制的,不得再约定解除劳动合同的提前通知期。

四、禁止招揽

禁止招揽是指,员工在离职后不得诱导或促使原用人单位的其他员工离职。从广义的角度,禁止招揽还包括员工在离职后不得诱导或促使原用人单位的客户与其进行交易。

禁止招揽更多是出于公平竞争的考虑,但是,因禁止招揽可以限制、防止更多的员工流动,并可以限制员工主动接触原单位的客户,其对于保护企业商业秘密也具有积极防范的意义。

目前法律对于员工在离职后的禁止招揽义务并未明确规定,因此,公司如要求员工在离职后承担禁止招揽义务,应当事先与员工在劳动合同中进行书面约定。

五、离职员工管理制度

对离职员工进行管理,对于商业秘密保护也具有意义。公司可以通过与员工进行离职谈话,了解员工的新用人单位。这不仅有利于理解员工离职的原因,更有利于判断员工是否在竞争对手工作,便于公司了解员工是否存在违反竞业禁止、违反禁止招揽以及侵犯公司商业秘密的情形。

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需要系统的文件及制度设计。除上述制度外,公司亦可考虑将保守公司商业秘密作为给付相关福利待遇的前提条件,通过签订知识产权协议来巩固公司的商业秘密归属等,这些对于保护公司的商业秘密也具有促进意义。

参考文献:

[1]张玉瑞:《商业秘密的保护》,专利文献出版社,1994。

[2]屈月华:《竞业禁止研究--以竞业禁止协议为中心》,复旦大学硕士论文,2008年

[3]黄武双:《美国商业秘密法的最新发展评析》,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7。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5篇

关键词: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一、企业商业秘密的有关概念

企业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具可以让权利人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是企业具有的潜在经济价值,具有秘密性。所以,要想有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必须要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加强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确保企业的竞争优势。商业秘密具有以下三种特性。

1、价值性

企业的商业秘密必须具有价值性,可以为权利人获得经济效益,也就是说,企业商业秘密具有使用价值或者潜在价值,能够为企业带来潜在的、预期的经济效益。企业因为具有商业秘密而在某一领域具有竞争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有利地位。商业秘密作为企业的无形资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商业秘密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性和唯一性为企业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帮助企业获得经济效益,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秘密性

商业秘密要求企业的商业秘密处于一种保密的状态,不能为其他企业所知晓,所以企业必须采取有效的保密措施来管理企业的商业秘密,确保商业秘密不被公开或窃取。商业秘密的最基本特征就是其秘密性,这也是与专利的最大区别,专利获得法律保护需要向主管部门公开技术发明的秘密,这种保护是有局限性的,尽管商业秘密和专利都属于智力成果,商业秘密必须靠企业自身对商业秘密进行保密管理,确保商业秘密一直为企业所利用,为企业创造价值。

3、创新性

商业秘密的创新性是指信息应用领域并不普遍知悉,是企业所特有的智力成果,信息具有自身的创新性,区别其他同类领域,而且没有被其他领域应用。也就是说,商业秘密的应用是企业所特有的,是企业创新成果,在应用过程中并不公开信息,在同一商业领域并没有被普遍的应用,正是由于商业秘密的创新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获得经济效益。

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现状

1、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淡薄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应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的商业秘密更容易被窃取,从而造成企业失去原有的竞争优势,使企业面临危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意识淡薄,对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视程度不足,缺少必要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在办公信息化企业中企业重要的商业秘密和商业情报一般都通过网络保存和传输,黑客或恶意病毒可以轻松的窃取商业情报,从而造成企业商业秘密的泄密,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2、商业秘密保护措施不到位

商业秘密作为企业重要的资源必须采取严密有效的保护措施进行保密,防止商业秘密遭到公开或窃取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但是根据目前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现状来看,尤其是中小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措施并不到位,有些企业甚至并没有商业秘密的概念,更没有采取保密措施。其实每个企业都有着自身的商业秘密,与企业是否为高新科技企业无关,与企业规模也无关。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其独有的商业信息,然而企业并没有采取有效保密措施,从而使信息公开化,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管理松散,执行不严格等原因造成了保密措施形同虚设,商业秘密信息流失问题严重。

3、商业秘密概念模糊,保密形式单一

很多企业并不清楚商业秘密的概念,保护措施也没有分清主次,保密措施形式单一,一概而论,从而难以实现商业秘密的有效保护。一部分企业认为自身毫无商业秘密可言,企业的经营管理过程中并无创新和独特之处,所以并没有切实有效的保密措施;还有一部分企业将商业秘密的概念扩大化,将很多公开信息也采取保密措施,难免在商业秘密保护中顾此失彼,反而使真正的商业秘密得不到有效保护。商业秘密保护需要根据不同秘密采取对应的保密措施,不能“一勺烩”,如企业创新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对于图纸、配方、成果报告等可以申请着著作权保护,对于商品品牌可以申请商标法保护等。

三、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有效措施

1、健全企业内部保密管理制度

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对企业特有的具有价值的情报信息进行专项保护,健全企业内部保密管理制度,根据商业秘密的类型来选择商业秘密保护或专利保护。健全企业内部保密管理制度要做到积极预防、严格控制、完善管理、重点突出,将商业秘密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企业可以成立商业秘密保护管理机构,设置商业秘密保护小组,落实岗位职责,做到责权明确,实现企业业务主管负责制,也就是说,谁需要用到商业秘密,谁就需要负责保密。商业秘密保护工作的重点还需要放在防范秘密泄露上,企业需要充分重视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做好保密工作的计划、部署、检查和奖惩工作,提高企业的防范水平。系统完善的保密管理制度有助于企业降低泄密的风险,通过制度限定企业每一名员工的权利和义务,约束每一名员工的行为,提高全员的商业秘密保护意识,从而提高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管理的整体水平。

2、加强企业内部人员保密管理

企业内部员工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企业的员工呈现一种流动性,每年都会有一些员工加入,也会有一部分员工离职,这就给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员工在企业工作过程中必然会了解到企业的商业秘密,当员工离职以后,很有可能会将企业商业秘密泄露,为企业带来严重损失。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内部工作人员保密管理,在员工入职以后进行保密培训,签订竞业禁止协议,降低企业的商业秘密在人才流动过程中发生泄密的风险。企业与员工签订竞业协议,通过在竞业协议中附带涉及商业秘密的内容和条款,明确企业的商业秘密的范围。竞业协议是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有效措施,为证明商业秘密的秘密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同时,企业还需要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通过法律来约束员工,让员工保守企业的商业秘密,防止企业在人员流动过程中发生泄密,从而给企业带来经济损失。但是,签订竞业协议和保密协议必须遵守公平、公正、合法的原则,不得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确保在劳动者权益受到保障的前提下来强化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3、完善社会法律法规保障体系建设

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变化,企业商业秘密保护变得越来越困难,商业秘密越来越容易被公开或窃取,原因也在于我国没有完善的社会法律法规来保障企业的商业秘密。我国关于企业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体系还处于起步阶段,并不完善。我国制定的《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将其他企业的经营者作为侵权企业商业秘密的主体,对于非经营者对企业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并不受到法律的约束;《合同法》规定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主体为合同当事人,然而除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者也可以对企业的商业秘密构成侵犯。也就是说,我国法律法规规定的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的主体并不全面,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十分有限。所以根据实际情况,我国需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建设,明确企业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责任主体,扩大对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和保护力度,加大企业商业秘密侵权惩罚力度,通过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企业商业秘密侵权行为制定符合我国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法规,实现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法制化建设。

4、加强办公信息化保密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实现了办公信息化,企业很多重要的商业秘密都通过网络保存、传送和接收,黑客也很容易通过入侵企业的办公系统窃取企业的商业秘密。所以,企业必须加强办公信息化保密工作,提高企业办公系统的安全水平,对重要的商业秘密文件进行加密,提高办公系统防护墙的等级,定期升级杀毒软件,及时下载和更新操作系统的安全性补丁,加强对企业办公系统的维护管理,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及时维护,降低办公系统被入侵的风险,从而防止企业的商业秘密通过信息化办公出现泄密的情况,为企业办公信息化创造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叶亮.关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调研与思考[J].工商行政管理学报,2011.

[2] 唐家云.论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的商业秘密保护[J].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业秘密;保护策略

中图分类号:D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2)01-0053-02

商业秘密是企业非常重要的知识产权,任何企业都拥有商业秘密。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保护自身的商业秘密就成为当下企业寻求生存的一个重要课题。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

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如产品设计、产品配方和工艺流程等属于技术类的信息,而客户名单、市场营销方法、原材料供应商等与市场营销有关的信息属于经营信息。

相对于专利和商标而言,由于国内有专门的立法,各个地方相继出台了很多与专利和商标相关的补贴政策,所以企业往往都很重视专利和商标的管理工作。而商业秘密,很多企业虽然也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但管理松散,或者规章制度仅是摆设,待企业受到商业秘密侵犯时,可以作为企业事后进行救济的必要证据。对于商业秘密的保护我们应当在事先就作好充分的保护工作,而不是忙于应付商业秘密的侵权工作。

笔者企业曾经发生了一起商业秘密侵权案。本企业是一家科技型企业,15N标记化合物是企业经过十多年自主研发的,所有与15N标记化合物制备技术相关的技术资料都存档并列为“秘密”级别。陈某、强某掌握了N15技术秘密,并同另一名员工程某先后辞职,并到昆山一家同样生产15N标记化合物的公司A就职,三人利用他们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帮助A公司从事筹建和后续生产。法院经司法程序查明了陈、强和程三人和A公司侵犯本企业的事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等相关法律,最终判赔230万,同时对三人分别判刑1年和9个月,对A公司判处罚金30万元。本企业在这场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的胜利,主要还是得益于本企业内部建立了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本企业为了保护自行研发的科技成果,先后制定了《关于经济工作中的企业秘密及其管理办法的规定》、《科技档案保密制度》、《论文、资料、样品等出境保密审查办法》和《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等,同企业员工签署了《保密协议》和《竞业限制协议》。所以企业在商业秘密保护制度方面做的工作还是比较到位的。但为何还是发生了这样的侵权案件呢。我想虽然有规章,但如果在管理上松散,在操作细节上有纰漏,企业员工无视管理制度的存在,等等原因,都会使企业拥有的商业秘密在如今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处于一种防不慎防的境地。

那企业如何建立行之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策略呢。

一、企业内部商业秘密保护意识的提高和诚信文化的传播是最好的防火墙

首先在企业内部宣传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提升企业员工整体的保密意识。依据国家安全部的统计,60%的商业秘密刑事案件与人才跳槽有关。企业员工违反对企业的忠诚或诚信,将企业的商业秘密带给企业的竞争对手,将给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企业需要采取措施,减少企业员工尤其是重要岗位的员工的流失率。在企业内部营造一种对企业忠诚的企业文化,使员工的自我发展目标与企业的高度发展目标一致,这样企业不仅能获得最大的收益,而且企业的员工也实现的自我价值的实现。

企业保密意识的培养除了高层重视,企业员工的重视是不容忽视的。要将保密工作贯穿到整个工作当中。企业要将制定的保密制度让每个员工知道,同时经常开展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宣讲课程,将对企业的商业秘密保护的概念根深于企业员工脑海中。

二、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是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最好的武器

商业秘密保护涉及的是法律问题,但对于企业而言其实质在于管理,只有当企业整体管理档次提升了,商业秘密才能真正保管好。

(一)明确界定企业商业秘密的范围,依等级进行管理。企业所有对外公示的信息都可以列为企业的商业秘密。但也要根据商业秘密保护的等级进行划分,建立不同的保护策略。比如属于企业独家生产的产品的配方和工艺参数就可以列为核心的商业秘密,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和新技术研发计划等属于重要的商业秘密,一般性的商业秘密如财务、会计、销售、采购、客户及公司计划等情报资料。

(二)商业秘密保护实施专人管理。商业秘密涉及的内容很多,在保护上涉及很多部门。绝非一个部门在有限的物力、人力和财力上能驾驭的。所以在企业内部,可以由一个部门全面统筹负责商业秘密管理的工作,一般这个部门可以是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部门或法务部门。人事、财务、销售以及各个研发部门分别就其涉及的商业秘密内容分别进行管理。各个部门之间协调管理,齐抓共管,分工不分家,在企业内部建成一个商业秘密保护监督网。

(三)完善细化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规章制度。目前很多企业已认识到建立企业商业秘密规章制度非常重要,往往这些规章都规定得很宽泛,缺乏操作细节。对于不同的部门其涉及的商业秘密保护内容有差别,在管理上就要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此每个部门都应制定相应的保密条款,在日常工作中加以防范。比如企业废文件、废物处理管理制度,后勤部门能接触到保密信息的员工也要求签订保密协议,外单位人来参观注意保密工作等。商业秘密保护是个系统工作,要贯穿到企业工作的每个流程管理中,这样商业秘密保护才真正落到实处,具有可操作性。

三、采用专利和商业秘密相结合的方式对技术秘密进行保护

由于技术信息既可以采用申请专利的方式保护,也可以作为商业秘密进行保护。所以企业为了有效保护技术信息,完全可以采用两者兼顾的方式。商业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的区别在于:(1)商业秘密产生即可取得,专利要经过申请并审查批准。(2)专利是以公开技术换取垄断性权利,商业秘密是以保密保持商业价值。(3)商业秘密保护范围广,可以涵盖不能受到专利保护的技术信息。(4)专利有期限限制,商业秘密若保护得当,则可以无期限的保护。(5)商业秘密由于其秘密性,竞争对手一般不易取得;专利因其公开性,会给竞争对手提供侵权便利。(6)商业秘密侵权纠纷举证困难,维权难度大;而专利相比较容易。

对于如产品制备工艺参数等保密性强的技术信息,可采用商业秘密的形式保护;对于如涉及产品结构等保密性弱的技术信息,可采用专利的形式保护;对于如产品的配方等保密性居中的技术信息,采取商业秘密和申请专利并存的方式保护,比如最优配比或关键组份作为商业秘密保护,而其它组份和配比申请专利保护,但又要保证采用该配比和配方能够达到该专利公开的效果。对于经营信息而言,因其不具有技术特点,基本不会采取专利来保护。所以企业为了寻求利益最大化,就要充分利用好这两样工具。

四、及时有效拿起维护企业商业秘密权益的武器

企业虽然建立了行之有效的商业秘密保护制度,但防不胜防,一旦发生侵权事件,就需要企业及时有效地拿起维权的武器。

虽然我国目前还没有出台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关于商业秘密保护的相关法律主要见于《民法通则》、《反不正当竞争法》、《民事诉讼法》、《保守国家秘密法》、《刑法》等相关法律规定。 一旦企业所拥有的商业秘密受到了侵害,可依据上述法律积极收集相关证据材料,保护企业的合法权益。

企业的商业秘密受到侵权后,可以向侵害行为发生地的县级以上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申请行政保护。受理的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应当责令侵害人停止侵权,并根据情节对违法者处以1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的罚款。

企业也可以向法院,通过诉讼程序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比如笔者在前文所述的企业商业秘密侵权案件中,企业通过诉讼的途径,法院最终判决侵犯商业秘密的被告连带赔偿原告经济损失人民币230万元。

结束语:对于企业而言商业秘密保护不仅重要,而且是一项系统工程;企业要学会利用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工具,包括事先采取商业秘密保护的有效措施,以及利用法律的武器维护企业的权利;尽最大程度保护企业自身的商业秘密,从而有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明德主编.知识产权法[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5).

[2]高荣林.商业秘密的风险管理策略[J].西部法学评论,2010(2).

[3]王录春.浅析科技企业商业秘密保护[J].华东科技,2009(07).

[4]孙慧.论现代企业制度下的商业秘密惯例[J].法制与社会,2010(6).

[5]申旺.关于企业商业秘密保护措施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0(8).

[6]冯晓青.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的实用策略[J].企业活力,2007(4).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7篇

一、商业秘密的法律定义和特征

商业秘密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它也有特殊的法律定义。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十条中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可见,商业秘密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是秘密性,它是不被公众所知的,即作为商业秘密的信息是不会被公众和社会直接获得的,这里的公众并不是指社会上的一般群众,而是指具有本专业、本行业或相关专业和行业的技术人员。

二是实用性,即商业秘密本身具有的价值,作为企业的秘密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的,能给企业和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

三是保密性,秘密信息的拥有人对这种信息采取了合理的措施加以保护,包括订立保密协议,建立保密制度等,这也是判断该信息是否属于商业信息的标准之一。商业秘密的法律性质不同于专利、注册商标或者著作权,因为它没有确定的专有权,当事人只有利用各种方法对商业信息进行保护,保护好自己的合法权益和经济利益。

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企业保护商业秘密的制度不具体,措施不力,水平不高

虽然有很多企业已经认识到本企业中的一些信息和技术都属于商业机密,但还是没有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一些企业也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但形同虚设,商业秘密保护只是一件躯壳。现实中,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一般采用行政手段,很少采取经济和其他法律手段。在企业的人才流动中,一些职工在辞职后带走了企业的商业机密,虽然企业与职工之间有签订合同,但机密泄露的事情仍有发生,特别是一些技术型的生产企业,商业机密外流的情况时常发生。虽然企业可以依据保密协议追究员工的泄密责任,但已经泄露的机密和经济损失是无法挽回的。

(二)现代企业在商业秘密的保护、司法救济方面存在着问题

对本企业商业秘密区域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首先,没有完善企业商业机密的保护范围,仅将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限制在技术型机密的保护上面,忽视了一些经营性机密的保护。

其次,缺乏系统有效的保护。关于商业机密的保护,有的企业不分范围、不分类型的开展保护,保护方法不系统,最后的效果也欠佳。再次,缺乏多种知识产权保护方法的综合保护。对于一些商业秘密,企业完全可以适用专利、商标、著作权等多种知识产权的综合保护,而不是不分情况,片面的进行保护。

三、中小企业保护自身商业秘密的途径及办法

(一)企业内部的保护途径

一是商业秘密应取得专利权,所以,企业应对商业机密积极地申请专利权。

二是商业秘密应该保证只有相关的少数人知道,并使这些人清楚该秘密是机密信息。加强对技术人员的管理并对骨干技术人员实行特殊薪酬政策。

三是企业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时,在合同中应制定相应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条款,并拟定员工泄露商业秘密应承担的责任;或者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协商,签订长期或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对一些关键员工,企业可以规定职工在调离原岗位或离开企业后,3年内不得从事类似或相关的业务,也不能直接或间接帮助同行业企业使用原单位的商业秘密谋利。一旦有上述的行为出现,企业可以对其提出诉讼,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要求其承担责任。

四是每当需要披露机密信息时,要与商业合作对象及时提出保护条款。条款中要明确约定保密范围以及违反保密协议需要承担的一系列责任。为更好地保护本企业的商业机密,稳定企业的平稳发展,预防不必要的损失发生,企业要采取各种不同的手段保护商业机密,这能保障企业在社会竞争中占有先机,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

(二)法律救济途径

1、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目前,我国已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法律系统。现阶段是以《反不正当竞争法》为龙头,利用相关法律共同管理和协调,但是这种形式的保护方法显得过于原则化,实践性不强,还无法适应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需要,当中存在的法律冲突问题也很难解决。鉴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严重性和特殊性,我们应借鉴发达国家在商业机密方面的经验,尽快制定一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以便对商业机密进行统一的保护,让企业能够更好地保护商业机密,也有利于政府依法行政,有利于法官依法裁判案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

2、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实行商业秘密保护

侵权行为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当不法人员对商业机密实施侵权时,权利人可以根据侵权的事实,向法院提讼,并要求对方停止侵权和赔偿损失。如果不法人员侵犯商业秘密,给当事人带来巨大损失的,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的,权利人也可依据《刑法》第219条的规定,向人民法院,追究侵权人的刑事责任。

合同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通过订立合同的方式,来约束他人的侵权行为,明确各方对商业秘密保护的权利和义务。若有一方违反义务和规定,即要承当相应的责任,包括要求违约方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继续履行合同中规定的保密义务等。《合同法》主要针对商业秘密中的技术秘密在流传过程中给予保护,而《劳动法》主要是针对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签订的有关保密协议的问题。

综上所述,企业商业秘密的保护,对一个企业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在这个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商业秘密的保护显得更加重要。首先,企业应当完善内部管理;同时还需要对相关法律、法规的合理利用,最好是聘请对商业秘密保护熟悉的相关专业人士,为企业的商业保护提供意见,确保商业秘密的价值,以便发挥其最大功效,保证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和前进。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8篇

摘要:随着中国加入WTO以来,我国的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特别是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远远落后于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公司。同时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建设上起步晚,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很快,先后颁布实施了《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若干法律行政法规或规章、司法解释,并加入了相关国际条约。有关商业秘密规定就在这一系列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本文通过解析商业秘密的法律规定及其内在的涵义,进而通过案例分析来阐述商业秘密保护的重要性及对如何做好商业秘密制度化管理的问题加以阐述,以希望有助于企业对其拥有的商业秘密加以更加有效的管理和保护,保持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带来更大经济效益。

关键词:商业秘密;保护;途径

保护商业秘密实质上是“反不正当竞争”中的一部分。多数有法律保护它的国家,都是纳入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轨道去保护的。中国也是如此。商业秘密的权利人,有权把其秘密作为技术转让或其他贸易活动之标的。在这个意义上,它同专利权一样,是一种“积极权利”。决不像有人认为的那样,反不正当竞争法所保护的一切权利都“没有赋予当事人以一种积极的权利”。[1]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在商业秘密保护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法于1993年颁布实施,根据该法第二章规定,所列举了11种不正当竞争行为包括:(1)假冒或仿冒行为;(2)商业贿赂行为;(3)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行为;(4)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5)不正当有奖销售行为;(6)商业诽谤行为;(7)公用事业和独占经营者的限制竞争行为;(8)滥用行政权力限制竞争的行为;(9)压价销售排挤竞争对手的行为;(10)搭售和附加不合理条件的交易行为;(11)招标投标中相互勾结排挤竞争的行为。可见法律将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定性为不正当竞争行为之一。根据本法第十条的规定,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1995年11月实施的《关于禁止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若干规定》把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具体规定为“包括设计、程序、产品配方、制作工艺、制作方法、管理诀窍、客户名单、货源情报、产销策略、招标投标中的标底及标书内容等信息”。但并非所有以上所称的技术信息和商业信息就等同于法律法规所指并受其保护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应当包括四个法律要件:“不为公众所知悉—秘密性”、 “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利益性或价值性”、 “实用性”、 “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保密性”。(1)秘密性这一特征是指某一具体的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处于不为公众所知悉的状态即处于一种保密状态,而不像专利权的获得必须要向公众公布其技术信息。判断的标准就是相关领域的技术工人或者经营者能否通过公共渠道以普通的方式获得并且可以自由使用,如果不能以以上方式自由获得而是一种秘密使用,那么该信息属于仍然处于保密状态的商业秘密受法律保护。(2)价值性是指某一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能够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掌握这一技术信息或经营信息的权利人能够为自己带来商机更有竞争优势创造更多的财富。(3)实用性是指商业秘密必须是客观具体有用的信息。(4)保密性就是商业秘密的持有人对其技术信息或商业信息所采取的合理的保密措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解释“合理保密措施”的判断因素为:考虑(权利人)努力的程度、保持秘密信息的花费、信息的价值以及他人通过合法方式取得该信息的难易程度。

从分析以上商业秘密的法律特征来看,对商业秘密的秘密使用能给企业带来经济价值的同时,有可能使商业秘密造成披露的风险,如方向工程、接触或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跳槽或自开公司后加以利用、含有商业秘密的作品出版等。由于商业秘密蕴含着巨大的利润和竞争优势,它一旦被窃取或为竞争对手利用,使得权利人不仅不能维持竞争优势,而且企业还会遭遇破产的危险。因此,为保持竞争优势,企业对商业秘密的管理和保护是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召开新闻会,知识产权司法保护8起典型案例,[2]其中案例7 江西亿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余志宏等侵犯商业秘密罪刑事案创下多项之最:本案系全国最大一宗侵犯经营信息类商业秘密刑事犯罪案件,人民法院判处的罚金总额高达3700万元,创商业秘密犯罪案件罚金数额全国之最。这起案件将对企业在商业秘密的保护方面有很大的启发。该案中被告人余志宏等四人原系珠海赛纳公司员工,四人在日常工作中能够接触并掌握珠海赛纳公司的品牌区、南美区、亚太区的客户资料以及2010 年的销售量、销售金额及珠海赛纳公司产品的成本价、警戒价、销售价等经营性信息,并负有保守珠海赛纳公司商业秘密的义务。2011年初,余志宏与他人成立江西亿铂公司,生产打印机用硒鼓等耗材产品,并成立中山沃德公司及香港Aster公司、美国Aster公司、欧洲Aster公司销售江西亿铂公司产品。余等四人将各自因工作关系掌握的珠海赛纳公司的客户采购产品情况、销售价格体系、产品成本等信息私自带入江西亿铂公司、中山沃德公司,以此制定了该二公司部分产品的美国价格体系、欧洲价格体系,并以低于珠海赛纳公司的价格向原属于珠海赛纳公司的部分客户销售相同型号的产品。经对江西亿铂公司、中山沃德公司的财务资料和出口报关单审计,二公司共向原珠海赛纳公司的11个客户销售与珠海塞纳公司相同型号的产品金额共计 7659235.72美元;按照珠海赛纳公司相同型号产品的平均销售毛利润率计算,给珠海赛纳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共计人民币22705737.03元(2011年5月至12月的经济损失人民币11319749.58元;2012年1月至4月的经济损失人民币11385987.45元。裁判结果 广东省珠海市中级人民法院二审认为,江西亿铂公司、中山沃德公司、余志宏、罗石和、肖文娟、李影红的行为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罪,判处江西亿铂公司罚金人民币 2140万元;判处中山沃德公司罚金人民币1420万元;判处余志宏有期徒刑六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0万元;判处罗石和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 20万元;判处李影红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判处肖文娟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三年,并处罚金人民币10万元。本案裁判无论是在罚金数额的计算还是自然人刑事责任的承担方面,都体现了严厉制裁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的导向。

这起案件的被告给珠海赛纳公司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驱动下,被告人不惜铤而走险肆无忌惮地侵害珠海赛纳公司的商业秘密牟利。根据我国刑法第219条规定的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指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或者非法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或获取的商业秘密,给商业秘密的权利人造成重大损失的行为。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经营者不得采用下列手段侵犯商业秘密:(一)以盗窃、利诱、胁迫或者其他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二)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以前项手段获取的权利人的商业秘密;(三)违反约定或者违反权利人有关保守商业秘密的要求,披露、使用或者允许他人使用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第三人明知或者应知前款所列违法行为,获取、使用或者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视为侵犯商业秘密,以上这些行为就是构成侵犯商业秘密的具体行为。在这起案件中,珠海赛纳公司的品牌区、南美区、亚太区的客户资料以及2010 年的销售量、销售金额及珠海赛纳公司产品的成本价、警戒价、销售价等经营性信息,对珠海赛纳公司来说属于它的商业秘密,1、从公开信信息中一般人员无从了解获取,具有秘密性;2、公司的这些信息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价值性;3、这些商业经营信息都是具体的客观存在的能够加以利用的——实用性;4、被告四人对这些经营信息负有保密的义务——保密性。因此,珠海赛纳公司的这些经营性信息属于依法应受到法律保护的商业秘密,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侵犯了他人的商业秘密并给他人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都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以上体现了对企业商业秘密的司法保护,包括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法律法规的保护。但作为企业经营者来说在日常经营管理中对商业秘密做好协调一致的、系统性的、制度化管理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

IBM在商业秘密方面的管理应该对企业家们有很好的启发作用。IBM每年花费在研究开发方面的经费约有数十亿美元,且对知识产权的管理更是相当系统。实行中央集中管理,由总公司负责授权事宜。员工与公司之间要签署相关的同意书。将商业秘密分为四个等级来管理。也就是依据商业秘密与 IBM业务的关系、与IBM业务的施政方针的关系、有关业界竞争的影响度、是否为IBM产品技术上及收益上成功的关键等因素,根据其重要程度,将其依次分为绝密、限阅、机密、仅内部使用四种。然后再依其等级,决定其复印、对外公开、对内公开、废弃、保管、资料传送时候的处理规定。例如:对外公开时,前三类的资料必须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复印资料时,前二类的资料只有原制作单位才印;传送资料时,前二类的资料必须转成密码才可传送。为了彻底实施公司的规定,公司内部也设有自我检查制度,随时实施内部检查并指导员工养成自我管理的习惯。接受他人的机密资料也要得到特定人员的同意。至于接受机密资料的有关条件,则必须得到知识产权管理部门以及法务部门同意。另外,未被指定为机密信息者,以及未限定保密期间者,如有碍于IBM的开发及销售,IBM都会再加批示修改。[3]

概括起来企业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商业秘密的保护(一)成立专门的主管机构或部门机构或专人负责,制定保密规范,界定商业秘密的等级范围及相应的保护规则。(二)较为详细的物理、科技方面的保密措施,如对其接触、复印、传阅、保管、废弃等的处理规定。对于企业核心商业秘密的文件,企业高级人员宜直接收发,减少信息传播的不必要环节。可设置专用传真机、打印机、进入电脑的密码设置等,设置文件下载打印限制。(三)与员工签订保密。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是目前企业比较通用的保密措施。企业可以按照有关法律规定,与本单位的科技人员、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因业务上可能知悉技术秘密、商业经营信息的人员或业务相关人员签订保密协议。一般来说,与企业签订保密合同的员工包括:高级研究开发人员、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一般技术支持人员和关键岗位的技术工人、市场计划、销售人员、财会人员、秘书人员、保安人员等。保密协议中应当载明商业秘密的内容、保密范围、保密期限等。保密协议不仅可以约束员工保守商业秘密,还可以作为商业秘密侵权诉讼中的证据之一。使权利人更易获得相应的赔偿。(四)关于商业秘密归属协议的签订,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包括商业秘密所有人和经商业秘密所有人许可的商业秘密使用人。当商业秘密遭到侵犯的时候,所有人和使用人都有权要求侵害人停止侵害并承担法律责任。商业秘密包括经营秘密和技术秘密,经营秘密的归属问题容易确定属于经营者所有,而技术秘密的归属确定情况比较复杂,它包括雇佣关系、委托开发关系和合作开发关系中商业秘密的归属问题,所有这些都应当在相关协议中加以约定。(五)在对外签订的合同中注重保密条款的约定,根据我国《合同法》规定,当事人在订立合同过程中知悉的商业秘密,无论合同是否成立,不得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泄露或者不正当地使用该商业秘密给对方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在这样的商务合同中应当考虑约定保密的范围:如管理方法,产销策略,客户名单、货源情报等经营信息;生产配方、工艺流程、技术诀窍、设计图纸等技术信息。再如期限:商业秘密的保护期不是法定的,取决于权利人的保密措施和其他人对此项秘密的公开。一项技术秘密可能由于权利人保密措施得力和技术本身的应用价值而延续很长时间,远远超过专利技术受保护的期限

近年来,随着人才流动的日益频繁,侵犯商业秘密的纠纷时有发生,竞业禁止—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已成为一种流行的商业秘密保护方式并为许多国家的法律所确认。签订竞业限制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离职人员使用其掌握的商业秘密与企业进行竞争。企业一般在录用员工或该员工开始掌握企业商业秘密时就应当签订竞业限制协议,避免商业秘密泄露。2008年1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作出如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这种约定的重点在于:保密义务人、相关的保密事项、限制期限、每月的经济补偿金标准和违约金。雇佣双方自愿签订的竞业禁止条款,作为劳动合同的一部分,具有法律效力,既能有效地保护企业的商业秘密又不侵犯劳动者的劳动权。

此外,还应当借鉴许多大型企业成功经验1)人才保密法应当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从保护商业秘密的角度而言,留住了人才,实际上就是在保护企业商业秘密。2)签订长期劳动关系合同,有利于建立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而长期稳定的劳动关系可以实现保护商业秘密的作用。3)通过让商业秘密的发明人,接触、掌握商业秘密的关键员工拥有企业部分股权,成为企业的股东,使之与企业形成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命运共同体。(作者单位:上海市大明律师事务所)

参考文献:

[1]郑成思 1996年《中国法学》知识产权若干问题再析

[2]2013年10月22日 11:23来源:中国新闻网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9篇

关键词:竞业限制 商业秘密 保护

中图分类号:D923.4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09)24-0087-01

一、公司法对竞业禁止的规定

综观世界上的竞业禁止制度,在经济贸易中,能够掌握公司重要信息的人员,最主要的还是公司的高层管理人员,因为他们的权利与职责为他们提供了接触公司信息的平台,由此也产生出对高层人员的规定与限制,防止公司商业信息的外泄而使公司利益遭受损失。所以竞业禁止制度因高层管理人员的职位与公司的管理风险应运而生。因此有必要先介绍公司法中对竞业禁止制度的规定,然后可以借鉴公司法的相关规定运用到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规定中去。我国2005年出台了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这部法律的第六章“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资格和义务”规定了公司管理人员的义务与责任,包括竞业禁止义务。《公司法》第148条规定了公司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忠实与勤勉义务。在两种义务的前提下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具体义务。即第149条的规定。忠实义务是指董事、监事和高管受人之托,应忠人之事,不仅应为公司的最大利益行事,而且应在个人与公司利益相冲突时,以公司利益为重,服从公司利益。而勤勉义务是指董事、监事和高管需以合理的注意管理或控制公司事务。《公司法》第149条第1款中共8项的规定是对忠实义务的详细规定。

《公司法》第149条具体规定了董事或高管竞业禁止义务。对违反竞业禁止义务和泄露商业秘密的行为采取怎样的惩罚,包括有民事、行政和刑事的责任承担,而新公司法仅规定了相应的民事责任,即承担对公司所造成的损害和违反规定所得的收入归为公司所有。同样地,在企业与普通劳动者之间也存在基本的忠实义务。企业劳动者和本单位具有劳动关系,这些决定了企业在职劳动者对企业负有忠实义务,保守企业商业秘密就是建立在这种义务基础上。

二、劳动合同法中的竞业限制规定

考虑到高层人员接触公司机密的情况比其他人更容易出现,出现商业秘密泄露的情况可能性更大,所以在公司法中,用法定的竞业禁止来约束公司高层人员。但是,不能否认的是除了公司高层人员有机会接触到商业秘密之外,普通劳动者也是有机会接触。所以只是约束公司高层显然是不足以防范商业秘密被泄露或者窃取的风险。因此考虑到相关人员的可能性与风险性,规范竞业的约束同样可以适用在能够接触公司商业秘密的劳动者中,更大范围的保护公司商业秘密。

在我国新出台的劳动合同法中规定了劳动者的竞业限制规定。公司法的“竞业禁止”与劳动合同法的“竞业限制”相比,按照通常的字面理解的话,“禁止”相对于“限制”来说约束的程度更深,使用过程中应该更加谨慎。由于劳动合同法规范劳动合同关系,涉及劳动者的权利,在此部法律中用“竞业限制”而没有使用“竞业禁止”,相信是因为劳动者是经济关系中的弱势群体,如果以竞业禁止的制度来约束劳动者的行为,会在最大程度上限制劳动者自由择业和生存的权利,所以劳动合同法使用的词语是“竞业限制”,而不是公司法的词语“竞业禁止”。下面将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以下称《劳动合同法》)对于劳动者竞业限制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23条明确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在竞业限制期限内按月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按照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第24条规定了相关的人员和地域限制,“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前款规定的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由此可见对竞业限制规定的前提与条件。劳动合同中签订竞业限制条款的前提在于:第一,双方是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第二,双方是在自由自愿的情况下协商签订保密事项;第三,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可以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即也可以不约定竞业限制条款。

商业秘密保护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商业秘密 法律问题 惩罚赔偿 潜在利益

一、商业秘密的概念

1993年,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中规定:所谓“商业秘密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通过以上法律可以看出,商业秘密必须同时具备三个要件:一是秘密性。秘密性指商业秘密所处的状态应当是秘密的,没有被公开过;二是价值性。商业秘密的价值性,是指商业秘密通过现在的或者将来使用的,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现实的或预期的、潜在的经济利益,使得商业秘密的权利人因掌握商业秘密而保持竞争优势;三是新颖性。商业秘密的新颖性,是指该信息不为应用领域的人所普遍知悉。新颖性是将商业秘密与公知信息划开界限的要件。

二、我国现行立法关于商业秘密存在的问题

我国入世后,在知识产权法协调方面,我国必须遵守《世界贸易与关税组织》协议的所有条款,但是相比较而言,我国国内主要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来看,国内商业秘密立法起步较晚,与国际接轨还明显存在着问题和缺陷。

1.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过于分散

我国现行立法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散见于各种不同的法律法规中,由于这些不同的法律法规在立法主旨和侧重点上各有不同,因此散见于诸法中的保护商业秘密的法律法规,很难保证其内容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体系的完整性。如《反不正当竞争法》只规范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对于企业与其内部职工的保密关系未加以调整;《劳动法》只从规范企业与职工之间劳动合同关系角度,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对商业秘密转让中的法律问题未加以规定等。

2.承担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的侵权行为主体不一致

侵权行为主体不一致就构成商业秘密民事侵权行为主体范围与承担刑事责任的主体范围相比差别很大,民事侵权行为主体范围明显过窄。侵犯商业秘密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其范围很宽。而从《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合同法》的规定来看,侵犯商业秘密的民事责任主体仅限于经营者和合同当事人,其范围明显过窄。

3.现有法律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不够充分

现有法律法规没有具体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基本问题,如财产性质问题,损害赔偿问题等。关于财产性质缺乏统一的科学界定,在侵权人未获利润的情况下,即使给权利人造成的损失再大,权利人也得不到任何赔偿,这显然与保护商业秘密的立法宗旨是相违背的。

4.实践中的欠操作性及现有立法对商业秘密保护缺乏程序性规定

今后,掌握本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跳槽”到与本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单位将受到限制。3月24日首次提请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的劳动合同法草案就竞业限制的有关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草案规定,用人单位可以与知悉其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后的一定期限内,劳动者不得到生产与本单位同类产品或者经营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任职,也不得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与用人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者业务。草案还规定,竞业限制的范围,应当以能够与用人单位形成实际竞争关系的地域为限。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2年。

此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有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同时与劳动者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其数额不得少于劳动者在该用人单位的年工资收入。劳动者违反竞业限制约定的,应当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其数额不得超过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的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3倍。草案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约定在劳动合同终止或者解除时向劳动者支付竞业限制经济补偿的,竞业限制条款失效;用人单位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竞业限制条款仍然有效。草案还规定,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对劳动合同的内容理解不一致,应当按照通常理解予以解释,有两种以上解释的,应当采纳最有利于劳动者的解释。

三、完善我国商业秘密法律保护的建议

1.立法模式的选择

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体系是在反不正当竞争法、刑法及其他相关法律中规定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其保护分散,不够全面系统。而对商业秘密提供法律保护最有效的途径是制定专门法,规定侵害商业秘密行为的法律构成及制裁方式,并在民法中确立其财产权属性。因而我国有必要制定一部专门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根据全国人大立法规划,目前我国正在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草案已提交国务院法制局。

2.商业秘密保护法中应充实几个方面的内容

在商业秘密保护法中,还应充实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以完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1)明确商业秘密的概念,明确规定商业秘密的保护范围和构成条件,使之更加具体,易操作。以区分商业秘密与其他概念,明确商业秘密与专有技术、技术秘密等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

(2)应充实我国商业秘密保护法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内容。规定对于外国企业为进入中国市场而向我国政府主管部门提交的关于医用和农用化工产品的秘密数据的保护;对保密期限不再适用技术引进合同管理条例施行细则的有关规定,而与《世界贸易与关税组织》的规定一致,即商业秘密的受方任何时候都负有基于商业秘密法而产生的保密义务。明确了上述两方面的内容,就使我国的商业秘密保护法与国际惯例接轨,以促进对外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发展。

(3)规定对于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以适应网络环境给商业秘密保护带来的新问题。有人提出网络目前对中国的传统媒体影响并不大,尚无须针对网络立法。尽管如此,笔者认为网络技术的发展是迅速的,针对目前网络传输中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作出相关法律规定,进行超前立法远比滞后立法更能有效地保护商业秘密。

我国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需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消除贸易障碍,在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方面应尽快与国际惯例接轨。因而有必要制定商业秘密保护法,并在其中规定网络传输的商业秘密保护问题,以适应新技术的发展,加强和完善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

参考文献:

上一篇:抵押权人范文 下一篇:商业规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