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务监管范文

时间:2023-08-31 11:30:20

企业税务监管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1篇

一、证券公司非税财会人员参与税务管理的内容

表1列示了证券公司业务可能存在的部分问题及税务风险。非税财会人员对这些问题和环节应给与特别关注,保障税务风险能够被及时识别和处理。由于证券公司的业务主要与营业税和所得税相关,本文拟结合这两类涉税业务说明非税财会人员应如何参与税务管理工作,更好地规避涉税风险。

1.正确核算应税营业税营业额。证券公司营业税的计算和缴纳按照财政部令第5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营业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财税[2001]21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降低金融保险业营业税税率的通知》、财税[2004]20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本市场有关营业税政策的通知》等有关政策执行,按照应税营业税收入的5%计缴营业税。根据财税[2006]172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关营业税问题的通知》和财税[2008]78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中国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有限责任公司有关税收问题的补充通知》,准许证券公司上缴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从其营业税计税营业额中扣除。证券公司经济业务主要由四部分组成:经纪业务、自营业务、承销业务、其他业务。相应证券公司应税营业税营业额主要是由四部分组成部分:证券经纪业务收入、自营证券差价收入、证券承销收入、其他业务收入。证券公司非应税财会人员应对证券业务按业务性质进行分类核算,并对各项会计要素进行合理的确认和计量,以正确确定应税营业税收入,避免可能存在的纳税风险。

(1)证券经纪业务,是指公司客户(投资者)买卖证券的活动。证券经纪业务应当按照买卖证券业务、兑付证券业务、代保管证券业务分类核算。买卖证券业务是公司客户进行证券买卖的业务,应当在与客户办理买卖证券款项清算时确认收入。兑付证券业务是公司接受委托对其发行的证券到期进行兑付的证券业务,应于代兑付证券业务基本完成,与委托方结算时确认收入。代保管证券业务是公司其他各方保管的有价证券,应于代保管服务完成时确认收入;一次性收取的手续费,作为预收账款处理,待后续代保管服务完成时再确认收入。

(2)证券自营业务,是指公司以自己的名义,用公司的资金买卖证券以达到短期获利目的的证券业务。证券公司自营买入的证券,应按取得时的实际成本计价,其实际成本包括买入时成交的价款和交纳的各项税费。公司自营卖出的证券,应在与证券交易所清算时按成交价扣除相关税费后的净额确认收入;卖出证券的实际成本,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等方法计算确定。即自营证券差价收入=与证券交易所清算时按成交价扣除相关税费后的净额-卖出证券的实际成本。

(3)证券承销业务,是指在证券发行过程中,公司接受发行人的委托,发行人发行证券的活动。证券公司应当根据与发行人确定的发售方式,分别进行核算。①以全额包销方式进行承销业务的,应在按承购价格购入待发售的证券时,确认为一项资产;将证券转售给投资者时,按发行价格确认为证券发行收入,按已发行证券的承购价格结转行证券的成本。发行期结束后,如有未售出的证券,应按承购价格转为公司的自营证券或长期投资。②公司以余额包销方式进行承销业务的,应在收到行人发售的证券时,按委托方约定的发行价格同时确认为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发行期结束后,如有未售出的证券,应按约定的发行价格转为公司的自营证券或长期投资;行证券的手续费收入,应于发行期结束后,与发行人结算发行价款时确认收入。③公司以代销方式进行承销业务的,应在收到行人发售的证券时,按委托方约定的发行价格同时确认为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行证券的手续费收入,应于发行期结束后,与发行人结算发行价款时确认收入。

(4)其他证券业务其他证券业务,是指经批准在国家许可的范围内进行的除经纪、自营和承销业务以外的与证券业务有关的业务。①买入返售证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与其他企业以合同或协议的方式,按一定价格买入证券,到期日再按合同规定的价格将该批证券返售给其他企业,以获取买入价与卖出价的差价收。公司应于买入某种证券时,按实际发生的成本确认为一项资产;证券到期返售时,按返售价格与买入成本价格的差额,确认为当期收入。②受托资产管理业务,是指证券公司接受委托负责经营管理受托资产的业务。受托经营管理资产,应按实际受托资产的款项,同时确认为一项资产和一项负债;合同到期,与委托单位结算收益或损失时,按合同规定的比例计算的应由公司享有的收益或承担的损失,确认为当期的收益或损失。

2.正确核算投资者保护基金。根据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于2005年6月30日的《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管理办法》:所有在中国境内注册的证券公司,按其营业收入的0.5—5%缴纳基金。营业收入是指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其中: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证券承销业务净收入、受托客户资产管理业务净收入、咨询业务净收入)、利息净收入、投资收益、汇兑损益。非税财会人员应正确计算投资者保护基金的计提基数,以避免税务罚款、滞纳金或税款损失的纳税风险。

3.正确识别处理不得抵扣的事项,防范税务风险。根据财税[2004]203号《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资本市场有关营业税政策的通知》中有关内容:准许证券公司代收的以下费用从其营业税记税营业额中扣除:(1)为证券交易所代收的证券交易监管费;(2)他人买卖证券代收的证券交易所经手费;(3)为中国证券登记结算公司代收的股东账户开户费(包括A股和B股)、特别转让股票开户费、过户费、B股结算费、转托管费;因A股、B股交易均有结算费,但只有B股结算费才能抵扣,故在计算抵扣金额时应识别不得抵扣的事项,防范税务风险。

(二)参与所得税税务管理的主要内容

1.加强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为应纳税所得额计算提供健全的资料。非税财会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原始凭证的审核,保障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规范。一是加强对成本费用的原始单据的真实、完整性审核。对于填写不清晰、不完整的单据,坚决返回予以整改;对于审批手续、发票资料不齐全的经济业务,坚决不予受理;对于存在假发票、假资料的情况,立即向领导汇报,并作为重大问题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二是加强对成本费用原始单据的规范化审核。一方面要认真审核各单位上报单据中是否存在单据类型不准确或混用的问题;另一方面,在制作统计表、汇总表时,应注意克服单位名称使用惯性,使用标准的分摊费用部门名称。三是加强成本费用核算的准确性审核。一方面应注重费用性质的把握,准确划分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重点检查修理费占原值比例、资产是日常维修还是改造升级、在建工程是否已达到可使用状态、购入物品及设施的原值及特性、合同审批资金渠道等问题;另一方面应提高费用甄别能力,实现成本费用项目的准确核算和归集。

2.加强所得税纳税调整项目的建档管理工作。新企业会计准则要求所得税会计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要求企业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证券公司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主要有资产减值准备、交易性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的估值、计入资本公积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等。故非税财会人员一方面需要注重递延所得税资产与递延所得税负债项目的建档记录工作,使纳税调整有据可依,并保证其完整、准确;另一方面需加强纳税调整的操作管理,保证纳税调整数据的全面、准确、规避检查风险。

3.做好个人所得税计税的复核工作。个人所得税因涉税人员广、项目多一直是税务机关对证券公司的重点检查项目。在实际工作中,职工工资是由劳资部门发放的,而兼职老师授课费等形式的个人收入是由培训部门办理并发放的。这就存在因各部门人员理解不到位或纳税意识不足而形成个人所得税计提比例偏低的问题。在这些涉税会计处理中,财务人员应采取大金额、大比例抽查和全额复算等方法,进行计税公式的校验和计税金额的复核,保证个人所得税计提的合理、正确,规避个人所得税风险。

二、证券公司非税财会人员参与税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为提高非税财会人员参与税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公司应采取以下措施建立健全相应的机制。

1.建立公司税务管理大环境,形成会计、税务一体化工作氛围。各经营单位应进一步认识税务管理工作在财务工作中的重要性,将会计和税务结合起来,统筹考虑、共同操作。通过大环境的塑造,培养敏锐的税务管理意识,提高税务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确保日常税务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和慎重实施。

2.对非税财会人员进行税务知识培训,提高税务管理实务操作能力。一是鼓励财会人员自学,并挖掘单位内部的学习培训能力。二是组织财会人员参加税务培训,掌握税法的基础知识,熟悉税法的最新变化。

3.加强财会人员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用人性化管理方式使财务人员自觉投入到为公司发展出谋划策中去,主动强化精细化操作和精细化管理,从而为实施全员税务管理奠定良好基础。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会计报表;表格编制;税务监管

会计报表是以会计账薄为依据,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反映会计个体在某一时间内的财务信息的报告文件。会计企业报表的主要目的是:一方面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准确的财务状况信息,为企业管理者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另一方面为企业纳税人员用来纳税申报、缴纳税款的重要依据。因此基于企业会计报表的重要性,企业财务人员要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编制会计报表,实现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科学性。但是基于私有利益考虑,部分企业为了实现偷税漏税,他们选择舞弊粉饰会计报表。因此本文从纳税申报的角度阐述编制会计报表编制的措施以及加强税务监管的举措。

一、企业会计报表存在的问题

(一)资产核实不足。

会计报表最重要的内容就是将企业所有的资产准确无误反映出来,以此让外界了解到企业的真实财务经营情况,但是具体到会计报表编制的时候,尤其是财务人员在做账的时候,他们会将“费用科目”计入到“资产科目”,然而对于固定资产中已经变卖的资产,在进行做账时却不进行账务处理,结果导致企业的资产真实情况没有如实在会计报表中体现出来。此种方式是企业实现偷税漏税的主要做法,也是税务监管的重点方向。

(二)资产负债表失衡。

会计报表主要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以及现金流量表。其中资产负债表是会计报表的重要内容。企业会计报表编制存在资产负债表失衡的现象,其主要是因为企业损益没有得到及时的结转,进而导致负债表失衡。比如企业在编制负债表时,没有将生产成本算入到“货存科目”中,但是资产负债表却包含该产品,因此造成负债表失衡。

(三)容易出现“两套账”。

会计报表编制需要涉及到多个部门、多个系统,而且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会计政策,但是基于会计选择功能的存在,一些企业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往往会利用选择职能,进行会计舞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两套账”。以企业进货记账为例,基于企业交易的需要,赊销业务在企业经营中属于非常正常的业务,但是企业却存在在进货时不记账或者少记账,设置企业在进货结算时存在账款不经过单位财务账户的做法,这样很容易形成“小金库”,进而会给税务部门的税收监管工作造成巨大的影响。

(四)企业财务报表附注信息不全面。

附注是对财务报表的重要补充,但是事实上企业在进行会计报表编制时往往会忽视报表附注信息的披露,一方面是披露的信息不全面,附注只是简单地对信息进行概要的披露,没有将企业全面的信息进行反馈;另一方面是附注披露的信息缺乏有效性。会计报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但是附注披露的信息在实用性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缺陷。

二、编制会计报表的准备工作

(一)认真核实企业的所有资产,保证将企业资产如实进行反映。

会计报表就是将企业所有的资产进行集中汇总,同时资产核实工作也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因此需要做好资产核实工作。资产核实主要包括对企业现金以及票据进行清点、对货物进行核对、排查固定资产价值。如果在资产核实中发现存在不符实的问题时,要将其进行深入分析,然后进行处理;另外会计报表也是对企业经营内容的分类,因此作为会计人员要根据企业权益情况进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对财务信息的原始资料进行核对。

(二)债务清理。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存在债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企业要积极就债务进行清理,保证企业信誉得到维护。利润是企业盈利的表现,负债影响企业盈利指标的核算,因此企业会计人员要正确处理债务情况,及时进行债务清理,以便企业会计报表中的数据符合企业真实的经营情况。另外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企业也要调整会计科目和财务系统,设置备查薄,以便将企业的各种信息记录在其中,进行会计科目的调整。

(三)复核成本。

成本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企业成本的复核是提高会计报表质量的主要措施,而且成本核算结果还会关系到企业的纳税工作,因此在进行会计报表时要认真对成本进行核实,保证成本计算方式与结果的准确性。在市场经济环境下,降本损耗是企业生存的关键,因此企业要将成本费用核算作为重中之重,强化对预算控制的管理,严格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明确重点业务和环节的费用控制目标,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最终实现企业成本降低。

(四)内部转账。

内部转账属于细致工作,其涉及的层面比较广,因此在进行报表编制时需要做好以下工作,计提坏账准备、转销经批准的“待处理财产损溢”、摊销待摊费用、摊销各种资产以及预提利息等。

(五)结账。

结账是进行财务报表的必要流程,结账工作主要包括将损益账户转入利润账户中、将税后净利润转入利润分配账户、在进行利润分配之后进行决算报表。总之经过系列的准确工作,才能保证财务报表工作的顺利实施,才能为纳税工作提供重要的保障。

三、提高企业税务监管工作促进会计报表科学性的对策

(一)完善税务风险控制基础环境。

基于税务监管对会计报表编制的监管作用,煤炭企业要从内部风险控制环境入手: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组织结构,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机构。煤炭企业要立足于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设定由主管领导成立的税务风险管理机构,税务管理机构在企业决策层中要占据重要的地位,并且要设立专门的税务风险管理人员。规范税务监管工作的流程,通过完善财务制度建设规范税务管理流程。例如冀中能源邯郸矿业集团聚能物资有限公司就构建了税务登记管理制度、税务核算管理制度、税务申报管理制度以及发票管理制度等;另一方面提高办税人员的综合素质。纳税申报工作涉及的方面比较广泛,因此需要工作人员要具有较强的综合素质,在实践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企业会出现非主观逃漏税的现象,造成此种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办税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而造成的,因此煤炭企业要强化对办税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定期组织他们进行税务业务培训。

(二)建立科学的纳税评估指标体系。

纳税评估指标是指导企业纳税工作的重要依据,科学的指标体系可以引导企业对纳税涉税情况进行全面评价与风险,实现企业的自我检查:一是建立所得税评估指标体系。所得税是煤炭企业纳税的重要内容,因此煤炭企业要严格按照现行的所得税规定计算本单位的所得税纳税指标体系;二是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指标。作为煤炭企业,增值税是税务机构向企业征收的主要税种之一,因此企业要按照国家税务总局颁布的规定建立增值税纳税评估体系;三是设定纳税统筹指标体系。煤炭企业设定纳税统筹其目的就是通过税收政策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因此煤炭企业要利用纳税统筹,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创新企业税务监管模式。

一方面企业要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企业会计报表编制的质量关系到企业的健康发展以及纳税工作的实施,因此企业必须要从内部审计监管着手,强化企业会计信息披露的质量,通过对企业经营活动、经济履行情况以及财务运行情况的监督,实现企业纳税工作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尽可能开展“外包”业务。通过与专业机构的合作,将企业的财务报表编制等工作呈交给专业化的税务中介,以此实现企业涉税工作的顺利实施。总之基于企业会计报表编制工作的重要性,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要重视会计报表编制准备工作,以完善的管理手段提高会计报表的质量。当然作为企业纳税管理人员一定要借助税务监管职能的优势,引导企业会计工作,以此实现企业纳税涉税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孙玉芳.企业会计报表税收分析模式探讨[J].财会研究,2010,1

[2]兰卓飞.关于合并会计报表编制中的主要问题的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2,18

[3]张敏.会计报表编制与分析[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3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3篇

一、立法建章,依法监管

根据美国一百多年来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监督方面的历史经验,以及我国目前建立健全税务管理制度的情况,我国的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督制度必须从立法开始。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基本法律,政府的有关监管部门才能依法行事,企业年金计划的出资人、参与及服务机构才能有法可循。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立法既可以通过对现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中进行修改、增加有关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条款来实现,也可以根据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特点另立新法。

企业年金财税政策方面的监管与国家其他税务管理的着重点有根本的不同。国家税务管理工作的着重点是以为国家多收税、多聚财,为国家的整个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财力保障为最终目的。而对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的监管则必须集中于保证国家通过给予企业年金计划税收优惠待遇的最终目标得以实现。这一目标就是通过计划的职员覆盖率、即得受益权等方面提出的要求使企业年金能够为广大企业职工提供足够的退休收入,从而使企业年金成为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的一个主要支柱。在保证实现这一最终目标的基础上,确保企业和职工个人向企业年金交款时和在职工个人从计划中提款时免税、减税和征税的准确性,从而严防骗税、偷税和漏税的腐败现象。因此,不管是在对现有的《征管法》的修改增补还是另立新法的内容中,都应该考虑和反映监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这一特点。

在内容方面,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有关法规应该就如下方面做出明文规定: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执法的主体;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的主管政府部门和机关;主管部门和机关监管的职权范围、监管范围;企业年金在建立、运行和终止的整个过程中所必须履行的税务申请、税务登记申报、财务披露、年度报告的要求;资助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和参加计划的职工个人年度申报和在提款时纳税申报的要求;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账户管理、投资管理和计划其他行政管理的有关服务的金融机构所必须履行的扣缴义务;银行和其他为企业年金计划提供托管服务的金融机构在企业年金计划建立账户时登录税务登记证件号码并在有关证件中登录其账户账号的规定;企业年金计划账户财务管理的要求;对企业年金计划进行年度的由独立会计师进行审计的要求;负责监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税务人员的专业标准和要求;企业年金计划向计划参与者就其财务情况做年度披露的要求;对企业年金财务政策进行稽查的制度和检查方式;对从企业年金计划中提款时进行征税的税务控制的规定;对整个企业年金税收政策监管的信息化的要求;以及对各种违章行为进行处罚的规定和制度等。

法律条款方面,对主管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政府部门、它们的职权范围、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检查制度等方面尤其重要。这是因为,作为执法部门,基层一线的税务人员税收执法权利较大,再加上社会上犯罪分子千方百计的拉拢腐蚀,如果不对税收执法权从机制上强化制约,就极易出问题。从国际先进的税收管理经验以及我国税收管理的实践看,税务系统反腐倡廉要从源头上根本解决问题,必须从立法的基础上和从机制上分解、上收、制约有关企业年金财税监管政策的执法权。此外,该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明确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部门和被监管的企业年金计划之间的法律关系,建立企业年金计划上门申报、登记、申请免税及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在从企业年金计划中提款时上门申报缴税的制度。

该法律法规还应该就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的信息化和管理机制进行明确规定。在这些规定中,应该收缩基层管理机构的管理权,规定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监管的信息化、专业化,并将管理执法权从有关部门的基层第一线上收和分解,以从法律的机制上减少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执行权的随意性。

二、监管部门和机构的设置

由于对企业年金发展和普及的鼓励手段是通过给予税收优惠的待遇来实施的,负责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主管部门应该由税务局来承当。另由于所享受的税收优惠待遇基本上是在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增值税、营业税等中央级税务方面所享受的优惠待遇,目前存在的税务管理的两个系统,即中央税务系统和地方税务系统,企业年金的财税政策监管应由中央税务系统来统一负责。

同整个税收管理的体系相似,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也存在着管理、稽查、征收、和处罚四个环节。本人建议,在国家税务总局中专门设立一个“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而不将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四个环节的不同职能分散于国家税务总局目前已设有的各司局当中。参考美国税务局雇员退休金计划司的机构设置,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可根据对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的各个环节职能下设四个处:政策法规处、运行管理处、稽查处和财务管理处。在企业年金的财务管理方面,由于企业年金计划的账户和财务管理同其税收优惠各项要求的管理密切相关,作者认为,企业年金计划财务管理的责任和职能应由国家税务局主管企业年金税务政策管理的部门来负责,而不像美国那样,将这一职能设置在劳工部的管辖之下。

政策法规处应主要负责组织起草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法律法规的草案和实施细则;研究提出优税改革的建议;拟定企业年金优税合格要求的规章实施并负责对这一方面所指定政策的调查研究。此外,该处还应与国家税务总局下所设的政策法规司相互协调,保证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制订同整个国家的税务政策的制订相符合。

运行管理处则负责企业年金计划建立、运行至终止整个过程中财税政策的监督和管理。其职能包括接受和审批企业年金计划建立的税务等记和申请并对计划的建立进行建档和备案;审阅企业年金计划优税合格资格;监督、检阅和审查企业年金计划所需填报的各种表格并将表格中所要求的内容输入中央电脑备案系统;同国家税务总局下直属的所得税管理司、征收管理司进行协调和合作;并负责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的公众教育和宣传工作。

稽查处的主要责任是负责对企业年金计划对国家税收政策中有关企业年金税收优惠各项要求执行和遵守的情况进行检查、监督和控制;指导各个省市国家税务局分支机构中所设的企业年金管理部门负责对企业年金计划进行稽查的部门的工作监督和实施;办理企业年金违章运行的案件和立案的调查及有关事项提出审理意见;指导、协调和统一国家税务系统中对企业年金计划的稽查工作。

财务管理处的主要责任是为企业年金计划账户的财务管理制订规章和制度并对其财务和账户管理方面实施监督和检查;同运行管理处和稽查处密切合作确保企业年金计划建立透明、公开的财务制度;并对计划将其财务情况向计划参加者进行年度披露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检查。

以上对企业年金财税制度监管的中央级的体制的建立的建议旨在加强对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统一监管,并在这一基础上,建立管理、稽查和征收的分工制约的机制和制度。

除以上的中央级的管理体制以外,还应在目前国家税务局在各省、市、自治区和其他地方一级所建立的国家税务局地方分支机构中建立与中央级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制度相对称的地方分支机构,如可在北京市国家税务局中建立下属的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处,并下设同样的四个科。这些地方分支机构的主要责任和职能是按照中央级部门所制订的方针和政策,具体实施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监管。

三、建立专业化的监管队伍

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机制除了要有严明的规章制度、有效的管理机构之外,关键还在于人,在于建立一支掌握现代科技手段、高素质的监管干部队伍。作者认为,队伍建设应该从两方面入手:主观上,加强和提高监管人员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客观上,建立“任人唯贤”的竞争机制,加强对人事管理权的监督制约,从而减少和杜绝“任人唯亲”的腐败行为。

从主观的机制建设角度来讲,首先,培养监管人员的政治觉悟和素质是至关重要的。行之有效的企业年金监管系统一方面靠技术,一方面靠人才,技术再好,人的思想素质跟不上也很难搞好。其次,对有关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加强也是建立专业化企业年金监管队伍的关键一环。在这一方面我们可以参照美国税务局对其有关企业年金专业管理人员进行业务培养的一些经验和做法。比如,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的监管人员应该作为一生职业的专业人员来培养。在职业开始时应起码具备大学本科学历,最好是学经济学、金融学或法律的本科专业。招聘后,应进行为期3至6个月的集中学习和训练,集中学习国家税收法律法规和有关征管法方面对企业年金计划优税合格的各项要求和管理的规章制度;此外,应该通过举办定期的集训班、研讨会、和学术交流会等不同形式的业务培训活动来不断地提高监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水平。也可以利用互联网,鼓励基层监管人员将第一线监管的实际问题、难处反映到企业年金财税管理司中负责技术指南和细则的政策法规司,政策法规司收到这些疑难问题后,进行统一的解答,并将答案通过电脑互联网通知各地分支机构。

另一种提高监管人员专业和业务水平的分支机构训练方法是,通过定期的地区或全国性的电话会议(telephone conference)将对企业年金计划财税政策实际监管中的一些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并将成功经验传播给全国各分支机构。另外,在大学中开设企业年金财税管理、税务政策和其他方面的专业课程一方面有助于培养这方面的本科生,使其一毕业就可以录用到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的监管系统中;另一方面也可以对在职监管人员进行专业上的培训、补充和提高,从而加强监管队伍中的业务素质的质量和水平。

从客观的机制建设角度来讲,应该结合目前我国的税务系统中正在开展的人事制度上的改革,建立健全企业年金财税政策监管以竞争激励为基础的“任人唯贤”的用人机制,对行政和人事管理权建立有力的监督和制约,从而杜绝滥用人事行政管理权的行为,消灭滋生腐败的土壤和环境。美国税务系统中对企业年金监管人员的选拔和任用也有很成功地经验。除税务总局等高级官员是由总统直接任命以外,其他下级的监管人员完全都是由职业、专业人员或律师来承担。他们的任用和提拔完全根据工作中的表现和业务水平来决定。

建设企业年金专业监管队伍的另一个重要措施是明确部门职责,全面推行岗位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做到岗位权责分明和权利监督。对由于失职渎职、管理混乱、有章不循、有法不依、或涉嫌其他涉税违法犯罪活动的监管人员要依法严肃查处,追究刑事责任并坚决清除出监管队伍,以此教育和纯洁监管干部队伍。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 税务风险 管理

一、企业税收风险的内容

税收风险存在于税收管理的整个过程和各个环节,就其具体内容而言,主要包括税制改革风险、涉外税收风险、税源监管风险以及税收执法风险等。

二、企业税务风险识别

通过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管理组织体系,识别企业内部和外部税务风险因素,实行风险的动态识别,建立经验数据库,利用流量图进行分析识别将风险识别细化,做到对企业税务风险的识别准确度。

三、企业税务风险防控

1.建立基础信息系统,以达到全面、有效的信息系统,可以减少税务信息的产生、处理、传递和保存中存在的税务风险,防患于未然。

2.制定风险控制流程,设置风险控制点。企业应遵循风险管理的成本效益原则,在整体管理控制体系内,制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合理设计税务管理的流程及控制方法。设置税务风险控制点,采取人工控制机制或自动化控制机制,建立预防性控制与发现性控制机制。

3.重点关注企业重大事项,跟踪监控风险。企业重大事项包括企业战略规划、重大经营决策、重要经营活动等。这些事项因其重要性而不允许企业存在过高的风险,因此,企业税务风险管理部门不但要在事前分析、识别、防范风险,更应着重跟踪监控税务风险。

4.规划税务风险应对策略。按照税务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其对企业造成影响的大小,可以将企业税务风险应对策略划分为避免、转移、小心管理或可接受等。

5.提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要进行税务风险管理,首先应提高企业所有者、管理者乃至全体员工对税务风险管理的认识。

四、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具体做法

1.成立专门的部门税务风险管理中心。税务风险管理对于公司而言,是一个新的、陌生的领域,需要不断的摸索和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在实施过程中,公司主要领导亲自抓、亲自协调,组织参与、调研,解决工作中的困难和问题,取得各方的支持,确保了风险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2.建立健全税务风险管理相关办法和制度。税务事项几乎贯穿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涉及人、财、物、技术等各个要素。因此,税务风险的源头很可能就潜伏在决策层及各个业务部门。这样必须就要有一套完整实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具体工作,以进一步强化各部门对税务风险的管理责任,增强各部门对决策层意见的执行力度。

3.组织学习风险管理,将风险管理落到实处。为了将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工作环节中,公司管理中心组织相关人员对税务风险管理的所有内容,包括各项办法和制度、风险点的识别和防范等重要内容制作PPT课件,对涉及的岗位和人员进行学习培训,使受训人员做到真正了解和掌握风险管理的目的和意义,积极地在工作中加强风险意识,主动识别税收风险,提高税法遵从,使完善的税收管理成为集团公司增加效益的有效途径。

4.建立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将税务风险管理的工作成效与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相结合。这是保证税务风险管理制度落实到位的重要举措,有利于提高企业税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建设的整体推动。

5.建立税务风险管理的信息与沟通制度。明确税务相关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程序,确保企业税务部门内部、企业税务部门与其他部门、企业税务部门与董事会、监事会等企业治理层以及管理层的沟通和反馈,发现问题应及时报告并采取应对措施。

五、加强企业税务风险管理的意义

1.企业风险点得到有效控制和及时消除。通过开展税务风险管理,有效降低了企业税务风险发生的概率,使企业存在的风险点得到了消除和有效的控制。

2.风险管理意识增强,互动监管形成氛围。集团公司建立的税务风险管理体系,其风险识别与风险控制的每一个细节,均涉及到具体的税法知识,设定的风险点覆盖了集团公司全部业务的各个环节,几乎与每个业务人员都有联系。从而,促使每个业务人员积极学习税收法律法规知识,并且在工作中严格依照税法规定处理实际业务,做到了国家相关政策、法规、标准等信息以及其他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与企业的对接,风险管理意识明显提高,形成良性互动的监管氛围。

3.监管的针对性加强,监管效率明显提高。通过对公司的生产工艺、固定资产、发票取得和抵扣、税金计算、优惠政策享受等环节的风险评估,风险管理中心人员对企业的总体情况和风险因素心中有谱,在监管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能现场解决的决不拖延、能预见和可控的决不放松,提高了监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4.管理思路更加开阔,业务水平得到提升。通过与大企业税务管理人员的互动交流,在企业的角度来分析风险,管理风险的能力不断提高,使工作视野更宽,思路更深。

六、总结

企业在主观上尽管有较强的纳税遵从意愿,但因其管理环节繁多、涉税事项复杂,客观上仍然存在着较大的税收风险。在透明、互信、互动的基础上,税务机关与企业共同建立税务风险防控机制,是弥补现有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不足的有益尝试,是帮助企业减少纳税成本和控制税务风险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化解征纳矛盾的重要举措,是构建全面税收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利于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又有利于提升税收征管质效。

参考文献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5篇

通过近两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我们了解到,企业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掌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政策规定掌握较少,由于所得税计算复杂、政策性较强,财务人员尤其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基本规定、扣除依据、扣除比率等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对同一个政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有部分企业对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企业会计知道一些大致内容,但也只是比较浅显一部分,多数掌握不够准确,有的甚至不知道。有一个企业在2003年度的财务核算中,将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小额购置5万多元列入了递延资产,而将属于低质易耗品的批量购置列入到固定资产中;有一个企业随意延长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当年少提折旧150多万元。这不仅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影响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

2、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十分到位。

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税发[2002]8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理解不准确,文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除原由地方税务局征管的企业发生合并、分立及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而办理设立(开业)登记外,其他按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而有些地方理解为纯粹的新办企业由国税征管,其他全部归地税征管。也有的干部认为多年未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在开始时户数越少越好,将本应由国税征管的税收让给地税征管,最后通过与工商部门勾通信息,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企业没有管理。二是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比如:十堰市所属县、市中,有五个县属于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方的新办企业可以从新办之日起享受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这本身是一个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优势,但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执行。三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的规定,象招待费税前扣除、上缴各种基金、城乡信用社固定资产修理费等一些涉税审批项目不再事前报税务机关审批,然而,有少数税务机关仍然要求企业按照过去的规定先报批后列支。四是管理偏松,执行政策不严。在税收检查中,多数企业和部分税务人员仍沿用老的习惯作法,平时不严格按政策执行,检查出问题后讨价还价,要求多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罚或少一点,有些甚至凭感情定税,随意性特别太,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

3、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一方面,干部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在多数县、市局,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查的干部,不到人员总数的8%,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多数没有接触过所得税业务,不能适应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强、具体规定多且变化快、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纳税检查内容多、工作量大等对干部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多数干部对这方面的新政策了解甚少,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责任意识差、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稽查定案方面。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中,一部分项目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便于掌握操作,而一部分项目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余地,比如会议费、修理费等,不同的企业在这些项目上的特殊情况较多,企业也总是容易在这方面钻空子,或与税务机关讨价还价,而有些税务机关为图省事或沿用税制改革前的老作法,人为的定标准,定基数,定罚款,缺乏依法征税的严肃性,久而久之,更易于放松管理,使税法伤失应有的刚性。

4、监管地税务机关对监管企业日常监管不深入。

一是监管企业日常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申报手续,税款不在监地缴纳,与当税务机关的业务往来相对较少,接受监的意识较差。二是企业违规操作现象比较多,对上级主管单位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经营业绩考核和奖金分配,对当地税务机关又是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税务稽查,所得税政策规定只要纳税人在年度申报时进行了纳税调整就不再补税处罚,虽然企业的年度申报表经过监管地税务机关的审核签字,而由于上级税务机关不可能对每一份报表资料都进行复核并与汇总资料核对,所以漏洞较多。企业违反税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每年的监管企业税收检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企业不存在偷税问题,税收流失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管理部门日常深入企业较少,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缺乏了解和有效地监督,年度监管检查在次年下半年才进企业,而税务稽查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也只是就帐查帐,很难查出实际问题。政策虽然规定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应于次年的6月30日(少数企业是8月31日)以前将上级税务机关的反馈单送达当地税务机关,而许多企业不按规定时间送达反馈单,甚至根本就没有反馈单,影响了监管地税务机关按规定对其进行监管检查和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及时查处。

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税收宣传不够深入,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

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不全面、准确,甚至一知半解的主要原因,应归于税务机关对税法宣传的深度不够,宣传形式较少,且方法简单,或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使纳税人准确了解、经常性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为增强税法宣传的声势,各地都已开展了十二个税法宣传活动,但都是形式多、内容少,过场多、实质内容少,表面的东西多、深入实际的少,看起来声势浩大,而实际效果很差。再者,税收政策的、贯彻是在税务系统内部从上而下进行的,并且多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传达,而通过报刊宣传的形式,目前只有《中国税务报》和《中国税务》两种刊物,并且这两种刊物的订阅面而比较窄,占纳税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没有这些政策资料。而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中,开会传达的太少,印发到纳税人手中的资料也很少,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较少且不畅通。我们不妨以税务干部自身对税收政策的了解渠道和了解程度来作比较,很多日常执行政策在税务系统内部的传达面也是很窄的,而纳税人就更不用说了。

2、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差。

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原因除了对政策了解不够,对政策的本意理解存在偏差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第一,如果上级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政策管理的检查考核多一点、严一点,就不会有本应由国税征管的企业让给地税征管的情况,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也会得到纠正。第二,税收收入计划分配、考核制度不科学,现在上级下达分税种的收入计划,仍沿用上年完成加增长比率的办法,然而,企业所得税收入除了与经济增长有关,还与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完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而计划考核主要应考核税源管理、税基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申报入库率等征管质量指标,不科学的考核制度,使有些地方为完成年度收入任务,不惜牺牲企业应得的利益,对应给予减免的税收而不减免。第三,关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是国税机关机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税收服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而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认为,一方面,由于重新进行企业所得管理的时间不长,很多方面也还在摸索阶段,减少审批事项,会对加强所得税征管不利,另一方面,认为这样是对自身权利的削弱,有些不情愿。

另外,税务机关受人情观、面子观的影响,执法不严肃,随意性较大,违法不纠,或避重就轻,与企业讨价还价。而多数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比较缺少从内部、从经营管理的大局着眼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没有依法纳税光荣的意识,而总认为税收是缴给国家了,所以,平时不严格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税务检查时采取软磨硬拖等多种手段,能少缴一点就少缴一点。

3、干部接受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考核激励机制。

一方面,从94年以后的8年时间,国税部门几乎没有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日管中不需要用到所得政策,税务检查很少涉及到所得业务,锻炼的机会特别少,而新的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政策执行后,没有对干部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教育培训,占国税干部大多数的中青年干部,没有接触过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学习的机会也较少,这是比较客观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在干部个人考核、工作考核中,缺乏学与不学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机制,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没有与待遇分配挂钩,仍然存在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问题,干部的选拔任用也不是完全与人员素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及工作质量挂钩,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广大干部缺乏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考核办法不科学,干部没有学习和上进的紧迫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监管机制存在缺陷,企业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

对财务由上级企业统一核算、所得税统一缴纳的企业分支机构,由于汇总纳税地税务机关不能完全控管,税法规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监管,这样的机制存在几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企业的税款缴纳、财务管理都在上面,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对企业没有很强的控制手段,存在“两张皮”现象,名为监管,实际未管。二是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本身工作任务较重,被监企业实现的税金又不归当地的任务,存在可管可不管的倾向。三是税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一类企业的各地区之间,政策执行不一致,申报资料、检查处理资料互相封闭,不能共享,影响了政策执行的统一性,也给企业偷税以可乘之机。四是企业由于受当地税务机关控制较少,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纳税资料报送不及时甚至不办理申报手续,特别是某些不需要在当地领购发票的纳税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情愿、不按规定依法接受监督管理,或者与当地税务机关达成默切,税务机关放松对申报资料的审核,企业有意编造虚假的数据或按照上级企业的授意编造数据,以应付业绩考核,同时也形成了税收漏洞。版权所有

三、解决企业所得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1、强化宣传,优化服务,疏通税法宣传渠道。

宣传好税法,使之正确地贯彻到每一个纳税人,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之责。针对企业大多数会计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所得税政策缺乏了解,严重制约着所得税的规范管理的现状。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税收法规宣传,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特别是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涉及纳税调整的税收政策,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时如何办理纳税申报等。同时,搞好税收服务,结合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服务活动,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的需求,及时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办税辅导等服务。拓宽企业学习、了解税法的渠道和方式,组织企业征订《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等报刊,定期将上级下发的新的、适用的、具体的税收政策印成小册子向企业发放,使企业随时掌握最新的政策规定。这样既有利于将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到位,也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和优质的税收服务,增强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

2、加强征管,强化监督,严格执行税收法规。

解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日管,严格执行政策,搞好执法监督等方面入手。首先,国税机关应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查出的问题来分析,很多是日常管理跟不上造成,是国税机关平时没有对税收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征管实际研究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使很多政策规定没有落到实处。要加强日管,堵塞税收漏洞,防范偷漏税问题的出现,理顺税收管理秩序。其次,国税机关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决不能因为要完成收入任务而对应给予的减免税不予减免,实际上如果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才是税收增长的长远之计;决不能认为减少行政审批是对国税机关权力的削弱,而实际上有很多应该行使的权力,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行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税收漏洞;也决不能因为照顾关系、拉不下面情而放松执法,这实际上会造成税收管理秩序的混乱,形成更大的税收漏洞,结果是关系没有照顾好,税收任务也难以完成,严格地讲是一种失职、渎职行为,甚至可能违法。第三,加强执法监督。要开展经常性的、切实有效的税收执法检查,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将税收执法的结果与年度考核奖励挂钩,形成上下级之间、征纳税双方之间相互联动的监督制约机制。第四,加强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开展全面的税收检查,同时抓好执法型的重点检查,对明知故犯、累查累偷的纳税人,从严查处,不讲情面,不手软,使偷税者付出较高的代价,增加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从根本上减少税收违法现象的发生。

3、加强教育,注重激励,提高政策业务素质。

在干部素质提高方面,要坚持一手抓教育培训,一手抓自学成才。第一,现在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培训的内容比较多,培训班办了不少,而效果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培训的时间不可能很长,培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粗线条的东西。二是因为多数培训是在走过场,应付差事,不讲求效果,反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多举办时间在一个月至三个月的中期培训班,多举办针对实际、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研讨性培训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二,除了搞好教育培训外,提高每个人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素质提高的关键,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愿意学习、积极自学、考试成绩突出、勤奋钻研税收业务的干部,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在全系统创造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争当先进的气氛,形成人人爱学习、个个钻业务的良好氛围氛围,以提高全体干部的整体素质。

4、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认真开展监管检查。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6篇

通过近两年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我们了解到,企业对税收政策的了解不够全面、掌握不够准确,特别是对企业所得税的具体政策规定掌握较少,由于所得税计算复杂、政策性较强,财务人员尤其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基本规定、扣除依据、扣除比率等掌握不够全面、准确,对同一个政策,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理解。同时有部分企业对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企业会计知道一些大致内容,但也只是比较浅显一部分,多数掌握不够准确,有的甚至不知道。有一个企业在2003年度的财务核算中,将达到固定资产标准的小额购置5万多元列入了递延资产,而将属于低质易耗品的批量购置列入到固定资产中;有一个企业随意延长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当年少提折旧150多万元。这不仅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影响了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税收成本,增加了税务机关的征管成本。

2、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十分到位。

税收政策执行不到位的主要表现在:一是对国税发[2002]8号文《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所得税分享体制改革后税收征管范围的通知》理解不准确,文件规定,从2002年1月1日起,除原由地方税务局征管的企业发生合并、分立及由事业单位改制为企业而办理设立(开业)登记外,其他按国家工商管理总局的有关规定,在各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设立(开业)登记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由国家税务局负责征收管理,而有些地方理解为纯粹的新办企业由国税征管,其他全部归地税征管。也有的干部认为多年未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在开始时户数越少越好,将本应由国税征管的税收让给地税征管,最后通过与工商部门勾通信息,才知道还有这样一些企业没有管理。二是对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到位,比如:十堰市所属县、市中,有五个县属于部级贫困县,在这些地方的新办企业可以从新办之日起享受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优惠待遇,这本身是一个招商引资、促进发展的优势,但大部分地方都没有执行。三是按照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减少行政审批的规定,象招待费税前扣除、上缴各种基金、城乡信用社固定资产修理费等一些涉税审批项目不再事前报税务机关审批,然而,有少数税务机关仍然要求企业按照过去的规定先报批后列支。四是管理偏松,执行政策不严。在税收检查中,多数企业和部分税务人员仍沿用老的习惯作法,平时不严格按政策执行,检查出问题后讨价还价,要求多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罚或少一点,有些甚至凭感情定税,随意性特别太,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

3、税务干部的业务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一方面,干部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在多数县、市局,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查的干部,不到人员总数的8%,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多数没有接触过所得税业务,不能适应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强、具体规定多且变化快、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纳税检查内容多、工作量大等对干部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多数干部对这方面的新政策了解甚少,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一知半解。另一方面,责任意识差、执法不严的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在税前扣除项目审批和稽查定案方面。企业所得税的税前扣除项目中,一部分项目有明确的范围和标准,便于掌握操作,而一部分项目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的弹性和余地,比如会议费、修理费等,不同的企业在这些项目上的特殊情况较多,企业也总是容易在这方面钻空子,或与税务机关讨价还价,而有些税务机关为图省事或沿用税制改革前的老作法,人为的定标准,定基数,定罚款,缺乏依法征税的严肃性,久而久之,更易于放松管理,使税法伤失应有的刚性。

4、监管地税务机关对监管企业日常监管不深入。

一是监管企业日常不按规定办理登记、申报手续,税款不在监地缴纳,与当税务机关的业务往来相对较少,接受监的意识较差。二是企业违规操作现象比较多,对上级主管单位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经营业绩考核和奖金分配,对当地税务机关又是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税务稽查,所得税政策规定只要纳税人在年度申报时进行了纳税调整就不再补税处罚,虽然企业的年度申报表经过监管地税务机关的审核签字,而由于上级税务机关不可能对每一份报表资料都进行复核并与汇总资料核对,所以漏洞较多。企业违反税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从每年的监管企业税收检查情况看,没有一个企业不存在偷税问题,税收流失的情况普遍存在。三是监管和检查力度不够。管理部门日常深入企业较少,对企业的经营业务活动缺乏了解和有效地监督,年度监管检查在次年下半年才进企业,而税务稽查由于时间较紧、工作量大,也只是就帐查帐,很难查出实际问题。政策虽然规定汇总纳税的分支机构应于次年的6月30日(少数企业是8月31日)以前将上级税务机关的反馈单送达当地税务机关,而许多企业不按规定时间送达反馈单,甚至根本就没有反馈单,影响了监管地税务机关按规定对其进行监管检查和对违法违规问题的及时查处。

二、企业所得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原因1、税收宣传不够深入,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

纳税人对税法的了解不全面、准确,甚至一知半解的主要原因,应归于税务机关对税法宣传的深度不够,宣传形式较少,且方法简单,或只重形式,不重效果,使纳税人准确了解、经常性了解税法的渠道不畅。为增强税法宣传的声势,各地都已开展了十二个税法宣传活动,但都是形式多、内容少,过场多、实质内容少,表面的东西多、深入实际的少,看起来声势浩大,而实际效果很差。再者,税收政策的、贯彻是在税务系统内部从上而下进行的,并且多以内部文件的形式传达,而通过报刊宣传的形式,目前只有《中国税务报》和《中国税务》两种刊物,并且这两种刊物的订阅面而比较窄,占纳税人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手中没有这些政策资料。而税务机关日常管理中,开会传达的太少,印发到纳税人手中的资料也很少,纳税人了解税法的渠道较少且不畅通。我们不妨以税务干部自身对税收政策的了解渠道和了解程度来作比较,很多日常执行政策在税务系统内部的传达面也是很窄的,而纳税人就更不用说了。

2、监督制约机制不到位,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较差。

税务机关对企业所得税的政策执行不到位,原因除了对政策了解不够,对政策的本意理解存在偏差外,主要原因是缺乏科学、合理的监督、考核机制。第一,如果上级对企业所得税税源管理、政策管理的检查考核多一点、严一点,就不会有本应由国税征管的企业让给地税征管的情况,对政策理解的偏差也会得到纠正。第二,税收收入计划分配、考核制度不科学,现在上级下达分税种的收入计划,仍沿用上年完成加增长比率的办法,然而,企业所得税收入除了与经济增长有关,还与重点税源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紧密相关,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完全随着国民经济的增长而增长,而计划考核主要应考核税源管理、税基管理、政策执行情况、申报入库率等征管质量指标,不科学的考核制度,使有些地方为完成年度收入任务,不惜牺牲企业应得的利益,对应给予减免的税收而不减免。第三,关于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的问题,是国税机关机关为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优化税收服务而采取的重要措施,而一些地方的税务机关认为,一方面,由于重新进行企业所得管理的时间不长,很多方面也还在摸索阶段,减少审批事项,会对加强所得税征管不利,另一方面,认为这样是对自身权利的削弱,有些不情愿。

另外,税务机关受人情观、面子观的影响,执法不严肃,随意性较大,违法不纠,或避重就轻,与企业讨价还价。而多数企业依法纳税的意识淡薄,比较缺少从内部、从经营管理的大局着眼来提高经济效益的观念,没有依法纳税光荣的意识,而总认为税收是缴给国家了,所以,平时不严格按规定进行财务核算,税务检查时采取软磨硬拖等多种手段,能少缴一点就少缴一点。

3、干部接受锻炼机会相对较少,缺乏考核激励机制。

一方面,从94年以后的8年时间,国税部门几乎没有从事企业所得税管理,日管中不需要用到所得政策,税务检查很少涉及到所得业务,锻炼的机会特别少,而新的企业所得税分享改革政策执行后,没有对干部进行必要的、系统的教育培训,占国税干部大多数的中青年干部,没有接触过企业所得税政策,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学习的机会也较少,这是比较客观的原因。另一方面,目前在干部个人考核、工作考核中,缺乏学与不学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考核机制,素质的高低、工作质量的好坏,没有与待遇分配挂钩,仍然存在端铁饭碗、吃大锅饭的问题,干部的选拔任用也不是完全与人员素质、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及工作质量挂钩,由于激励机制不健全,广大干部缺乏自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于考核办法不科学,干部没有学习和上进的紧迫感,素质得不到应有的提高。

4、监管机制存在缺陷,企业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

对财务由上级企业统一核算、所得税统一缴纳的企业分支机构,由于汇总纳税地税务机关不能完全控管,税法规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监管,这样的机制存在几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企业的税款缴纳、财务管理都在上面,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对企业没有很强的控制手段,存在“两张皮”现象,名为监管,实际未管。二是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本身工作任务较重,被监企业实现的税金又不归当地的任务,存在可管可不管的倾向。三是税务机关内部上下级之间、同一类企业的各地区之间,政策执行不一致,申报资料、检查处理资料互相封闭,不能共享,影响了政策执行的统一性,也给企业偷税以可乘之机。四是企业由于受当地税务机关控制较少,缺乏依法接受监管意识,纳税资料报送不及时甚至不办理申报手续,特别是某些不需要在当地领购发票的纳税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情愿、不按规定依法接受监督管理,或者与当地税务机关达成默切,税务机关放松对申报资料的审核,企业有意编造虚假的数据或按照上级企业的授意编造数据,以应付业绩考核,同时也形成了税收漏洞。版权所有

三、解决企业所得管理问题的主要途径1、强化宣传,优化服务,疏通税法宣传渠道。

宣传好税法,使之正确地贯彻到每一个纳税人,是税务机关的应尽之责。针对企业大多数会计核算人员和管理人员,对所得税政策缺乏了解,严重制约着所得税的规范管理的现状。应通过开展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税收法规宣传,使纳税人了解企业所得税政策法规的各项具体规定,特别是税前扣除项目的范围和标准,涉及纳税调整的税收政策,税法与会计制度存在差异时如何办理纳税申报等。同时,搞好税收服务,结合建设服务型税务机关,开展形式多样的税收服务活动,经常深入到企业了解其生产经营情况,了解企业在税收政策方面的需求,及时为其提供政策咨询、办税辅导等服务。拓宽企业学习、了解税法的渠道和方式,组织企业征订《中国税务》、《中国税务报》等报刊,定期将上级下发的新的、适用的、具体的税收政策印成小册子向企业发放,使企业随时掌握最新的政策规定。这样既有利于将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到位,也有利于降低征、纳双方的税收成本。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税收宣传和优质的税收服务,增强企业诚信经营、依法纳税的意识和办税能力。

2、加强征管,强化监督,严格执行税收法规。

解决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不到位的问题,必须从加强日管,严格执行政策,搞好执法监督等方面入手。首先,国税机关应加强对企业的日常管理。从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查出的问题来分析,很多是日常管理跟不上造成,是国税机关平时没有对税收政策进行深入的研究,没有针对具体的征管实际研究落实政策的具体措施,使很多政策规定没有落到实处。要加强日管,堵塞税收漏洞,防范偷漏税问题的出现,理顺税收管理秩序。其次,国税机关必须做到严格执法。决不能因为要完成收入任务而对应给予的减免税不予减免,实际上如果认真落实税收优惠政策,创造招商引资、发展经济的良好环境,才是税收增长的长远之计;决不能认为减少行政审批是对国税机关权力的削弱,而实际上有很多应该行使的权力,我们并没有很好地行使,造成一些不必要的税收漏洞;也决不能因为照顾关系、拉不下面情而放松执法,这实际上会造成税收管理秩序的混乱,形成更大的税收漏洞,结果是关系没有照顾好,税收任务也难以完成,严格地讲是一种失职、渎职行为,甚至可能违法。第三,加强执法监督。要开展经常性的、切实有效的税收执法检查,认真落实税收执法责任追究制度,将税收执法的结果与年度考核奖励挂钩,形成上下级之间、征纳税双方之间相互联动的监督制约机制。第四,加强对偷税行为的打击力度。通过年度所得税汇算清缴,开展全面的税收检查,同时抓好执法型的重点检查,对明知故犯、累查累偷的纳税人,从严查处,不讲情面,不手软,使偷税者付出较高的代价,增加违法成本,降低守法成本,从根本上减少税收违法现象的发生。

3、加强教育,注重激励,提高政策业务素质。

在干部素质提高方面,要坚持一手抓教育培训,一手抓自学成才。第一,现在我们的工作计划中培训的内容比较多,培训班办了不少,而效果不是很好。一是因为培训的时间不可能很长,培训的内容只是简单的、粗线条的东西。二是因为多数培训是在走过场,应付差事,不讲求效果,反面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所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多举办时间在一个月至三个月的中期培训班,多举办针对实际、着力解决具体问题的研讨性培训班,以增强培训的效果。第二,除了搞好教育培训外,提高每个人自觉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素质提高的关键,要建立激励机制,对愿意学习、积极自学、考试成绩突出、勤奋钻研税收业务的干部,给予精神、物质方面的奖励,在干部选拔任用方面优先考虑,在全系统创造一种崇尚学习、尊重知识、争当先进的气氛,形成人人爱学习、个个钻业务的良好氛围氛围,以提高全体干部的整体素质。

4、健全机制,加强监管,认真开展监管检查。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大型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构建

伴随当前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在我国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下,我国各行各业都得以了飞速的发展,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也逐日出现。因此,对于大型企业而言,为了使其企业能够得以良好的运营与发展,对其内部税务管理机制进行良构建显得十分重要。伴随时代的快速发展与变迁,随之不断改变的企业内部税务管理工作主要内容,也逐渐受到了相关人士的广泛重视,并且当前阶段我国大型企业所进行监测的相关税务内容也变得日益繁多复杂化。因此,对我国大型企业而言,只有对其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进行良好的构建,并对其相关问题加以细致的监管与控制,才能使其企业得以良好而顺利的发展。

一、当前阶段我国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

1.内控机制有待完善

就当前阶段我国的众多大型企业而言,其税务管理工作中仍然普遍存在着相应的不足之处。因此,大型企业多想使其自身运营风险得以有效降低,就需要对其自身所存在的不足之处加以正视,并通过合理有效的解决措施对其加以改正与完善,从而才能使其企业得以良好的运营,使其企业的经济效益得到基本的保障[1]。而通常情况下,若想对相关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所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分析与解决,首先所应当关注的当属其内控机制有待完善的相关问题。就当前我国部分大型企业的内控机制而言,其监督管理流程通常呈现出上不完整的状态,其内部监管工作通常呈现出不全面的状态,并且其对于税务风险所进行的相关预测工作也呈现出不科学的状态。同时,由于其内部监管部门的缺乏以及内部设计智能的缺失,导致其企业的内控机构并不具备对相关税务风险进行及时预防的能力,综上不良状况,都将对企业的正常运营造成极大的风险隐患。

2.内容机制建设力度有待提升

当前阶段我国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大型企业在对其自身进行建设与运营时,没有对其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建设予以相应的关注力度,从而使其企业未来发展的全面性部署受到了相应的影响。通常情况下,我国大型企业领导层并没有税务管理方面的相关专业知识储备,从而其通常会将其工作重心与关注重点安放于企业的经济效益与发展速度之上,而没有对企业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相关税务风险进行关注与了解,进而导致大型企业的内控机制普遍呈现出建设力度不足的状况,使其企业对于提升资本收回的全方面考量受到严重的相关影响。

二、使大型企业内控机制相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的相关对策

1.使大型企业内控机制得以有效完善

若想使我国大型企业当前阶段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相关问题得以有效解决,首先要做的便是使其内控机制得以良好的改进与完善,从而使大型企业相关部门能够以更加科学专业的监管模式,以及更加恰当有效的监管手段对其内部税务风险进行有效控制与管理,从而使企业能够得以更加良好的发展。首先,若想使大型企业的内控机制得以良好的改进与完善,就需要相关企业结合其自身实际发展情况对其内部的税务风险监管部门进行独立的建立,从而使其企业税务风险能够得到更加科学专业与有效的预防。其次,企业相关部门应当对其企业内部税务监管流程进行完整的设计,并组织相关专业人员对企业的内部税务问题进行严格准确的复查,从而使其企业内部的税务风险能够得以有效的预防,使其企业能够在更加安全的运营环境中得以快速发展。

2.使大型企业内控机制得以良好建设

着眼于我国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其通常会呈现出复杂而庞大的体系特点。因此,当大型企业在对其内部税务风险内控机制进行相关建设时,应当对其投以更大的建设力度,并对其建设过程设置相对较高的提升目标,从而使其内控机制得以良好建设的同时,其企业所面临的税务风险也能得以良好的避免,进而使其企业的发展需求得以良好的满足。

3.使大型企业税务机关的作用得以有效加强

若想使大型企业税务机关的作用得以有效加强,首先要做的便是结合其企业自身实际运营特点,也恰当与专业的相关税务风险管理手段对其企业税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从而使其企业内控机制受到良好的积极影响,使其内控机制对于相关问题的处理能力得以有效提升,进而使其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企业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对其企业税务的实际情况进行透彻的分析与适当的参考,从而使其企业内控机制能够对其企业运营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进行良好的控制,使其企业内控机制对于税务风险的预估能力得以显著提升,使其企业得以获取更加良好的经济效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若想使我国大型企业在当前阶段得以更加良好的运营与发展,便需要使相关大型企业的税务风险内控机制得以良好的建设与有效的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对企业所可能存在的税务风险进行及时的发现与避免,使其企业发展需求得以良好的满足,并使其企业能够对自身运营过程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有效控制,进而使其企业能够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使其企业能够得以更加良好的运营与更加广阔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沈峰.略沦企业税务风险内控机制的构建与测评[J].税务研究,2015(07):86-90.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 企业;税务会计;问题;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06. 001

[中图分类号] F2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06- 0002- 02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我国各种类型的企业,包括国企、私企、上市企业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企业的发展使企业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凸现出来。企业的会计工作包括财务会计、管理会计、税务会计等,会计工作在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尤其是税务会计在企业的发展和运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税务会计能够优化企业的资源,通过税务会计的有效操作能够降低企业的税后成本,同时对于企业依法纳税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防止企业出现偷税、漏税的法律风险。

1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工作的发展现状

20世纪80年代末期,企业的财务会计在全球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下, 开始受到企业经营者和人们的高度重视,它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的重要性得到了广泛的认识,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将财务会计作为独立的学科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美国作为经济高度发达和企业经营最为成熟的市场环境之一,最先研究并应用了将企业的税务会计从传统的会计领域独立出来,以区别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的工作范围和工作性质。我国的税务会计工作制度还处于起步阶段,通常情况下企业对于税务会计和财务会计、管理会计都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别,一些企业意识到会计工作的区别性,专门设立了相应的会计岗位。直到2000年后,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税收征收办法——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办法,这标志着我国企业税收工作从传统纳税体系向独立纳税体系的过渡[1]。2001年,我国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对企业的税收进行了进一步的明确规定,这表明了我国开始明确了企业税务会计工作的方向和内容。尽管如此,我国税收管理的办法与企业的会计制度之间还有诸多没有有效统一的地方,从而导致我国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由此产生的企业税务问题也越来越多。

2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1 国家对企业税务会计人员监督失位

当前,我国企业的会计人员多由财务部门对其进行监管、监督。我国的税收管理办法中对企业的账目管理和记账凭证管理都进行了强制规定和要求,但对账目、账簿的建立没有严格的规范和要求,因此可能导致会计人员在建立账目、账簿时出现问题。此外,由于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常受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监管,税务机关并没有权利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因此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税收会计核算无法全盘掌握,因此对企业税收的核算产生不利影响。

2.2 我国企业纳税项目调整冗繁

我国企业的资产计税的计算涉及企业的营收、管理费、营运费、营业外支出、投资效益、财务费用等诸多项目的确认,同时计税项目还与会计计算差错、更正以及关联方的交易等多方面有关,因此增加了企业纳税项目调整的复杂性,一旦涉及纳税项目调整,则显得十分冗繁。企业的税务会计如果不能有效控制企业的各项计税项目的调整,则税务部门和专业税务机构人员无法正确控制税款征收的准确性,无法保证国家税收利益不受损失。

2.3 企业会计中专业税务会计人才缺失

税收作为专业性和政策性较强的工作,需要专业的税务会计人才进行操作和管理。企业作为纳税的主体,在税务会计的工作过程中,要通过税务会计反映企业财务情况的同时,要通过专业的税务会计保证国家税款的征收。税务管理中的相关政策、法规通常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市场经济的变化而变更,如果企业会计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相关的政策法规,则可能造成企业税务工作的过程中,出现不合理、不合法的税务缴纳等行为,因此税务会计岗位需要专业的人才才能全面掌握相关政策法规,避免对政策法规不熟悉对业务不熟练造成税务工作被动或给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3 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工作改进策略

3.1 加强我国税务法制体系建设

加强我国税务法制体系建设,构建科学完善的税务会计体系是改进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工作的当务之急。我国现阶段的税务管理法制体系中,对企业的会计人员通常受企业管理和财务部门的监管,税务机关并没有权利对其进行监督管理,税务部门对企业的税收会计核算无法全盘掌握,所以对企业税收的核算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应当加强我国税务会计法制体系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使企业税务会计在有法可依、有制度可循的条件下工作。进一步完善税务会计原则和纳税人的权利、义务、责任,强化我国纳税法律、法规基础,构建科学完善的税务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3.2 加强对企业税务会计工作的核算

强化对企业税务工作的核算、稽查制度是保证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能够得到改进的关键措施。针对当前,我国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工作监管失位的现状,加强税务征收部门对企业税务会计功能工作的核算与监管,通过电算化和信息化软件等现代技术监督和管理企业税务会计的工作,是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走上合理化、规范化的道路[2]。

3.3 规范企业税务会计工作记录

规范的企业税务会计工作应当形成有效的工作记录,企业会计在日常会计核算工作中,应当形成符合企业生产经营实际的会计记录。如企业进行工资核算时,应当明确工资核算的详细分类,在企业进行增值税核算时,应当详实记录本期应交税费和未交税费明细。

4 结 语

总之,企业的税务会计对于企业合理规避税务风险、依法纳税以及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和国家的税收利益都有积极作用,同时通过企业税务会计的合理、合法运作,能够保障我国税收环境的健康发展,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市场和国家税务系统的健康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任吉福.加强我国企业税务会计建设的思考[J].财经界:学术,2009(10):64-65.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9篇

一、讷河市地方税务局企业所得税管理情况

企业所得税是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税种,充分发挥企业所得税的调节和监督作用,对于促进各类经济发展,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具有重要意义。逐步规范税务机关执法行为、强化企业所得税征管,堵塞漏洞、促进所得税收入的增长已成为当前企业所得税工作的重点内容。

二、所得税征管过程中薄弱环节和存在问题

1.由于企业财务人员业务水平参次不齐,不少企业对企业所得税政策不够熟悉。

由于所得税计算复杂、政策性较强,不少企业的财务人员对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项目的基本规定、扣除依据、扣除比率等掌握不够全面、准确,部分企业出现了超标准提取列支费用、超年度摊销费用、把有标准控制的费用列到没有标准控制的费用里、有享受减免税的企业擅自胡乱调整纳税申报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税收政策的正确贯彻执行和企业财务核算的真实性,同时也增加了纳税人的纳税成本和税务机关的征税成本。同时有部分企业对新的《企业会计制度》也是一知半解,大多数企业会计知道一些大致内容,但也只是比较浅显一部分,多数掌握不够准确,有的甚至不知道。应当说,纳税人对所得税相关政策的了解不全面、不准确与税务机关税法宣传深度不够不无关系,当前的税法宣传形式单一,方法简单,或只重形式,不重效果,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纳税人准确了解和经常性了解税法的难度。

2.由于对企业所得税的管理缺乏科学性,部分地税机关在执行政策时并不到位。

目前,地税部门管理企业所得税在方式上还存在一定不足,管理手段比较落后。主要表现在所得税征收、管理的各个环节:一是对纳税人申报表的审核手段落后。多年来,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全部依靠人工进行。以我局为例,对所得税申报表的审核一直沿袭纳税人每季按时申报,征收人员按申报数据打印缴款书这一模式,税务人员对申报表的审核绝大多数是就表审表,只要逻辑关系正确就认定企业申报没有问题,且审核一直以人工方式进行,没有进行实质性的深入研究;二是管理环节中对所得税检查方式落后,没有针对性。管理人员进行专项检查时,检查对象的选择也主要依靠人工进行,没有科学的方法甄别纳税人当年或以前年度所得税申报的真实性,从而造成部分企业仍沿用老的习惯作法,在所得税征缴额度上讨价还价,要求多支一点,少调整一点,不罚或少罚一点,同时,极少数税务人员甚至凭感情定税,随意性特别太,缺乏依法征管的严肃性。

3.由于企业所得税业务培训的力度不够,不少税干的业务素质不能完全适应工作需要。

一方面,干部的政策业务素质亟待提高。目前,在多数县、市局,比较全面掌握所得税政策、能熟练进行日常管理和稽查的干部,不到人员总数的8%,特别是比较年轻的干部,多数没有接触过所得税业务,不能适应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强、具体规定多且变化快、与企业财务核算联系紧密、纳税检查内容多、工作量大等对干部的整体素质的要求。多数干部管理方法欠缺,经验不足,对企业财务会计知识掌握不够全面,一知半解。另一方面,企业所得税业务培训相对滞后,分税制后,税务机关和相关部门虽然举办了一些有关企业财务和所得税方面知识的培训,但由于企业所得税税制本身的复杂性和多变性,造成了对税干的所得税业务培训相对不足,日常工作中常出现“个别政策规定连内行都看不明白”的现象,让更多的税务干部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会计制度和所得税相关政策已是刻不容缓。

4.由于当前的监管机制尚不够健全,税务机关对监管企业的所得税管理存有难度。

对财务由上级企业统一核算、所得税统一缴纳的企业分支机构,由于汇总纳税地税务机关不能完全控管,税法规定由分支机构所在地税务机关实行监管,这样的机制存在几个问题难以解决。一是企业的税款缴纳、财务管理都在上面,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对企业没有很强的控制手段,而且监管地税务机关由于本身工作任务较重,被监企业实现的税金又不归当地的任务,存在可管可不管的倾向,最终形成了“名为监管,实际未管”的现象。二是企业违规操作现象比较多,对上级主管单位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经营业绩考核和奖金分配,对当地税务机关又是一个报表数据,应付税务稽查,所得税政策规定只要纳税人在年度申报时进行了纳税调整就不再补税处罚,虽然企业的年度申报表经过监管地税务机关的审核签字,但由于上级税务机关不可能对每一份报表资料都进行复核并与汇总资料核对,所以漏洞较多。三是企业由于受当地税务机关控制较少,缺乏依法接受监管的意识,特别是某些不需要在当地税务机关领购发票的纳税人,在日常工作中不情愿、不按规定依法接受监督管理,从而形成了所得税税收漏洞。

企业税务监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企业;税务;注销;清算

就当前是企业注销清算工作来看,普遍存在操作不规范的情况,在清算过程中还有不少问题存在。所以,进一步规范企业的注销行为是很有必要的。而如今最紧急的任务就是对企业注销清算税务管理进一步加强,并促使税务注销登记管理制度逐步得到完善。

一、企业税务注销清算中存在的问题

1.非正常户无法进行正常的注销手续,欠缺跟踪监管

《税收征管法》第十六条与《实施细则》第十五条明确规定,纳税人发起了注销税务登记事项,一旦纳税人有将税务登记注销的需要,对纳税义务依法终止的时候,纳税人提出了申请之后,才可以启动注销程序,对于有关营业执照被吊销的,税务机关就不能做出注销行为。纳税人虽然有解散、破产、撤销等情况出现,然而由于很多方面的原因,注销税务登记未曾申报,没有对纳税义务进行终止,一些企业就出现了故意偷逃税款的行为。基层税务部门出于应对征管质量考核指标的考虑,对非正常户管理程序进行启动,长此以往就有很多的非正常户出现。针对走逃企业,在税收方面的追究手段还比较欠缺,更不要说主动申请注销税务登记了。部分企业已经被认定是非正常户,但之后继续经营,因为欠缺跟踪监管,就会有税务监控的盲区存在。

2.企业对于税务注销清算程序没有履行

虽然我国有关法律法规诸如《公司法》《税收征管法》等,明确规定了企业的注销清算需要履行的程序,然而因为我国目前行政机关之间欠缺有效的协调机制,行政监管的力度不够,缺乏完善的市场规则等,部分企业在注销清算过程中没有按照规定来对注销清算的相关手续执行。表现主要有:有些企业的营业执照被工商等部门吊销,有关资格的取消,因而解散、经营活动终止,所以便忽视了清算程序的履行;部分企业虽然执行了清算程序,然而清算前由于未曾告知税务部门,进而被其排除在外,企业在办理税务注销的时候也未曾给出清算报告等。这些行为都是很不规范的,都可能导致企业出现逃税、恶意隐匿或转移资产等行为。

3.税务部门未能有效地监管税务注销清算

目前,税务机关内部执行税务注销清算工作的基本上是税收管理员,但是这些人员的日常工作量很大,业务素质水平不一等方面的因素,造成部分税收管理员基本不会去对注销企业的情况进行实地查看,只是凭借企业的书面说明与账面财务数据就将税务注销清算报告提供出来。在注销清算过程中,税务部门通常未曾主动先介入到清算工作并对企业的行为进行监督,未能对企业清算应缴税款予以重视。

4.国税注销对处理地税注销涉税的问题造成了限制

纳税人在进行地税注销税务登记之前,一定要将国税部门的注销通知书提供出来,但是国税部门在进行注销检查的时候,通常只针对增值税进行了结算,却没有重视清算其他地方税种,以及对处理各项企业资产的忽视,导致地税部门在执行注销检查的时候非常的被动。

二、完善企业清算行为的建议和对策

1.完善税务登记注销管理制度

第一,是要和工商部门之间加强协作,以便工商部门在将企业营业执照注销的时候,一定要有税务登记注销的相应证明。第二,将注销企业管理台账建立起来,对注销企业的名称、法人代表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以便为后面管理中的查询提供方便,这样违规者就逃脱不掉。第三,对非正常户的认定、注销程序进行规范,针对注销登记将相关条件和要求明确下来。将户籍巡查和督查制度建立起来,不断促进户籍管理质量的提升;对企业定期走访,对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对企业的动态进行及时掌握,促使非正常户认定率得以不断降低。

2.完善相关法律规范注销程序,切实做到有法可依

一是对注销管理的办法进行统一的规范。基于现有的税法,尽快将一致的注销税务登记管理办法建立起来,对注销中的所有细节问题进行明确,将政策上的空缺填补上,从而促使科学、完整的注销管理体系得以形成。二是对注销税务登记文书进行规范。税务机关不仅要按照规定对企业的相关税务证件进行收缴,还需要求企业给出有人民法院生效的裁定书等证明资料。应该进行积极的实地核查,从而使企业注销税务登记的真实性得到保证。

3.建议尝试国地税联合开展注销核查

在处理一些现实业务时,国税的注销是地税的前置条件,地税清算是国税的注销条件。企业经营牵涉的税收都是彼此关联的,不同的税种计税根据统一而又存在区别,尤其是自2002年之后新注册的企业,由国税征收所得税,国税注销时确认企业的留存收益,个人所得税由留存收益征收,而地税有征收权,地税补税通常是依据国税的稽查结论,这是很好的参考,可以很好的处理地税检查中的涉税问题。此外,可借助信息交换平台,国税作为发起人来对企业注销申请进行受理。将国地税联合注销核查工作机制建立起来,不但使企业往返国地税的负担减轻,还可以就国地税进行很好的业务沟通,将涉税问题共同处理好。

4.与政府职能部门之间加强协调

为了将企业注销清算做好,必然少不了职能部门的协作。第一,对企业加强宣传,以便纳税人员对清算工作的要求更加明确,了解需承担的法律责任,促使企业明确自身应根据法律规定来执行清算工作。第二,针对恶意逃避清算企业建立相应的股东追查制度,针对有恶意逃避清算趋势的企业,就要通过一定的税收保全措施来处理。第三,将注销公告制度建立起来。对注销手续严格履行,针对很长时间还没有申报的非正常户要定期进行公告,之后再对相关注销制度进行履行;企业按规定办理注销的,税务部门就无需办理新税务登记。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面对企业税务注销清算中存在的问题,有关部门应该采取积极的有效应对措施,对企业注销清算行为进行严格规范,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监管职能,从而促使企业税务注销清算工作得以规范化。

参考文献:

[1]刘会晓.企业税务风险管理及其成本的分析与决策[J].民营科技,2013(09)

[2]曹登j,曾怡.企业税务、财务信息协调管理探讨[J].经营管理者,2009(17)

[3]罗威.企业税务风险量化评估分析[J].财会通讯,2012(08)

上一篇:审计业务知识范文 下一篇:高中智慧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