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智慧教育范文

时间:2023-08-31 11:30:20

高中智慧教育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分析;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12-0078-04

教育信息化作为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十报告中“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发展中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作为教育教学的主战场,其信息化工作成为了当前一个阶段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点与焦点。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代表的智慧课堂在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增进教学互动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智慧课堂在实际教学应用中仍然存在问题。本文基于上述背景及合肥市部分高中的应用实践,对智慧课堂的概念及模式进行分析,探究利用智慧课堂实现高效课堂的方法。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及特征

随着教育信息化技术的深入发展,智慧课堂被越来越多的关注,有关智慧课堂的研究也层出不穷,吴晓静和傅岩指出智慧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是追求学生的智慧发展、师生情智交流和学生智慧发展过程[1]。唐烨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一文中论述了智慧课堂应用的四个层次,提出先思想后应用工具的智慧课堂应用模式[2]。卞金金和徐福荫分析了智慧课堂的学习模式,认为有助于学生优化学习过程,提升学习兴趣[3]。张丽娟和郑晓丹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在学习者主动、引导者指导的模式下,验证在学生高阶思维发展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智慧课堂的价值和意义,表明智慧课堂对于推进学生高阶思维发展具有积极影响[4]。孙曙辉和刘邦奇认为智慧课堂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目的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全面变革课堂教学的形式和内容,构建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课堂教学模式[5]。基于以上研究,结合合肥市高中智慧课堂的应用实例,笔者认为智慧课堂是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支撑下,通过引入新型的教学方法和理念,将技术融入到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变革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构建针对性、互动性和智慧化的高效课堂,进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实现教学方式的创新。结合上述定义,本文认为智慧课堂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教学针对化

智慧课堂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核心理念,传统课堂教学实现的是大班制、统一化教学,而智慧课堂旨在实现个性化、针对性教学。在具体的技术实现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通过课前的资源推送和测评分析、课中互动的及时评价和立体反馈,以及课后作业的个性化推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和专题辅导,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2.课堂互动化

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交流依赖于教师的课堂提问,学生代表回答,具有极大的局限性。一方面由于“互动”由教师单方面发起,缺乏双向性,另一方面,“被互动”到的学生较少,缺乏全面性。基于智慧课堂的核心理念,为实现智慧课堂教学针对性,借助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移动教学、学习终端不断智能化提升,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互动性提供工具支持,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立体化交流。

3.反馈数据化

智慧课堂实现针对性教学的核心优势来自于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的大数据挖掘与分析。传统课堂教学活动缺乏理念与技术对行为数据进行采集分析,疏于过程性评价,仅限于对学业成绩的总结性评价。大数据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教育教学形成有力支撑。在智慧课堂中,通过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设备的采用,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伴随式采集师生教学、学习行为数据,最终形成有效的、高价值的教学、学习评价。

二、智慧课堂模式构建

针对当前国内智慧课堂发展和研究现状,为了更好应用智慧课堂提升我市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教学的能力,我市面向全市12所市属高中进行了智慧课堂的全面建设,并于2016年9月全面投入使用。结合合肥市市属高中智慧课堂实践模式,对智慧课堂展开深入分析,从智慧课堂的教学模式、架构设计两个层面进一步剖析智慧课堂。

1.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构建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作为课堂主体,组织课堂活动,完成课堂教学,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从教师及学生两条活动主线来看,教师在课前准备教学资源进行备课,在课中依据备课内容及教学经验进行授课并就相关授课内容进行提问,在课后需要负责作业批改及针对学生提问进行辅导。对于学生而言,课前即针对教材、教辅进行课程内容预习,课中主要作为知识的接收者聆听教师授课内容,极少数学生作为代表回答教师提问,实现“偶然性互动”,在课后需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并通过教辅资料等完成课业内容复习。基于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可以看到教师活动与学生活动呈现“双主线”特征,两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少之又少,仅有的课堂提问互动也只能涉及到少数学生,大部分学生很难从教师那里获得有效信息和Y源,同时,教师也很难获得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反馈信息。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见图1。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新形势;中职;智慧;班主任

众所周知,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教育者施加系统指导和影响的思想意识及道德品质的教育。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而班主任正是直接承载这一使命的执行者,是学生生活上的引导者、学业上的传授者、品格上的塑造者、迷途中的匡救者。然而,由于高中扩招,中职学校的学生大部分都是中学没毕业、普通高中没考上的学生。家长想让孩子学点技能,担心孩子流向社会,放任自流会出问题。他们当中近80%的学生不想学习、不愿学习,上课睡觉、逃课、旷课,整日泡在网吧。这使得中职班主任工作如“肩挑千钧重担,脚下如履薄冰”。每天班主任日理万机,从早忙到晚,工作效果却不见成效。躲避问题、抱怨命运已在班主任工作中渐渐体现,要想改变现状,则必须做一名智慧型的班主任。那么怎样才能做一名智能型的班主任呢?下面谈几点体会供大家参考。

一、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要有与时俱进的头脑

班主任集管理、指导、教育者于一身,在不同的时代,班主任角色的侧重也有所不同。过去班主任偏重于管理者这个角色,而当下新时代的班主任则侧重于引导者和教育者的角色。班主任真爱自己的学生。但要爱之有方、爱之有智慧,因为家长的爱通常超越于班主任,可孩子却没体会到,这就是方法问题,更是智慧问题。因此班主任要多学习、多思考,明确问题实质,多思多思多多思,思中智来。班主任要多到学生中去,放下架子,多尝试,走研究之路,用多样的方法、手段,解决多变的实际问题。不要说,“老师让你做的事,你为什么不做?你有什么资格在这睡觉不学习?你知道,你在跟谁说话吗?”等有伤学生人格与个性的话,要尊重他们,张扬其个性,使之成为前进的动力;要把班级管理的主动权教给他们,让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参与班级管理,当家作主。即将“保姆”式的管理模式转化成“遥控式”的管理机制。要不断学习,开启智能的大脑,让不同的音符奏出美妙的乐章,让不同的落差,筑起起伏波澜的壮观,让不同的个性组合成生动和谐的家园。

二、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要有一颗学生的心

作为一名合格的班主任必须要用一颗真诚的爱心、踏实的责任心来唤醒、感化学生。而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还要有一颗换位思考、不因循守旧的学生心。当遇到问题不知怎么办时,首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带着一颗学生的心,搞清楚学生为什么这样做,之后抓准时机,用贴切的语言、智慧的沟通,触动、感化学生,赢得学生对班级管理建设的支持。只有搞清楚了“为什么”?才能真正的解决“怎么办”。师生之间“通”则不“痛”。教育的艺术与智慧在于沟通与理解,站在学生的立场,带着一颗学生的心,时刻提醒自己曾经也是学生,不要把自己神圣化。只要宽容学生,师生之间的心与心将永远畅通,永远不痛。但宽容不等于放纵,宽容学生是教师的美德,宽容本身是一种真正的教育。要宽容就要有一颗学生的心。

三、做一名智慧的班主任,要有一双寻找闪光点的眼睛

当今社会上流行着这样一句话:“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用来讽刺、批评那些不按原则寻找千里马的庸官和贪官;随之而来,在学生中也盛行起,“说你好,你就好,不好也好,说你不好,你就不好,好也不好。”的偏激谬论,很多学生用这一谬论束缚自己的进取心,排斥老师的教育与引导,轻者,原地踏步,重者,破瓶子破摔,死猪不怕开水烫。班主任若能用心寻找每个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说出“你行”;及时给予鼓励,喊出:“你做得好”。学生就会转变态度,充满自信,因为正是这句肯定和鼓励,唤起了学生对生命的热爱,看到人间的美好;正是这句肯定和鼓励,消除了学生的颓废,缩小了师生间的心距;正是这句肯定和鼓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找回自信;正是这句肯定和鼓励,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真正品尝师爱的甜蜜。然而寻找闪光点不是一朝一夕,需要长时间的研究,要用智慧来发现。智慧让班主任对学生的“纷繁复杂”和工作的循环往复不在感到望而心叹,而是觉得每一点每一滴都是构成事业成功的一砖一瓦。

四、结束语

智慧来源于不因循守旧,不固步自封,要与时俱进。要做一名智慧型中职学校班主任,当然远远不止上述几个方面,其方法肯定是多种多样的,如果教育的方法得当,学生受教育时就会感到心情舒畅,有利于他们的全面发展,只要我们在实践教育中细心地引导培养,不断创新,认真总结归纳,那么我们的汗水定会得到回报,实现万紫千红春满园的好景象。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智慧学习;智慧引领;机制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5C-0022-03

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此促进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变革,对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发展方向。中等职业学校开展智慧学习是“互联网+”时代的必然。目前对智慧学习的研究较多侧重于智慧学习环境方面,这是开展智慧学习的依托。然而,环境作为“硬件”或“外因”,需要有力的“内因”驱动引起学生“共鸣”,才有可能完全发挥功效,真正达到智慧学习的目的。本文尝试对智慧学习的“内因”进行初步研究,以期抛砖引玉。[1]

一、中职智慧W习中智慧引领的意义

智慧学习是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通过智慧信息技术与学习活动整合,在智慧学习的环境下让学习者易于访问学习资源、便于开展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教师之间交互的新型学习范式。已有研究表明:“智慧学习对学生产生了正面的影响,特别是在情感领域包括学习参与度、学习动机和学习交互”,加强了“学生与课程间的交互行为”,对学生的学习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中职生作为智慧学习的主体,正面临着许多挑战。首先,这个阶段的中职生发展方向比较迷茫。即将步入成人,但尚不能对自己的人生目标做出清晰的规划;其次,中职生正处于生理、智力和情商发展的关键期,在自我控制、目标专注和社会关系等诸多方面不够稳定;第三,进入职业学校后学习领域发生转变,需要他们从基础教育顺利过渡到职业教育,快速适应职业教育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因此,在中职学校开展智慧学习,就要对中职生的自我控制、目标确定、知识认知、技能发展等方面实施强力而有效的智慧化引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特别要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自我设计和管理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持久性,突破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一个以智慧引领为标志的智慧学习体系将成为新时代提高中职人才培养质量的创新举措。[2]

二、中职智慧学习中智慧引领的机制构建

中职智慧学习中的智慧引领强调学习与认知的情境性和分布性,通过智慧学习环境下智慧引领情境的合理创设,中职生在情境中通过线上与线下的活动能够获得知识与技能,而且这种学习与认知过程分布在学习主体、社会、环境、时间等因素中。探索智慧引领的机制构建,有利于形成智慧引领的智慧学习模式。

(一)智慧感知机制

智慧感知主要集中在对学习者的学习程度和学习情绪的感知。对于中职生来说,由于受年龄和前期学习挫折的影响,自制力和学习自觉性都有欠缺。进入职业学校后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也不尽如人意,出现学习兴趣低落,学习主动性不强等状态。因此,智慧学习和智慧引领中对中职生学习程度和情绪的智慧感知尤为重要。有了智慧感知,才可能合理地创设符合大多数学习者喜好的情境,准确针对特定的学习者因材引领,设计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我们把智慧感知分为以专业、班级等为单元的群体智慧感知和以每个学习者为单元的个体智慧感知。重点研究个体智慧感知的观测点、采集方法、分析手段、结果呈现等,以及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技术呈现群体学习程度与情绪的现状和趋势等。

(二)职业引领机制

中等职业学校姓“职”,这一属性特征决定了基于智慧引领模式的智慧学习要把企业及具体工作岗位的文化特征、专业要求、工作职责等设计为一个个情境,引领学习者学会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达到适应、求学、创新的发展高度。我们选取1到2个专业为原型,通过校企合作,重点研究职业引领的内容、时机、工具(主要指信息化设备,如手机、平板等)或技术、手段和方式。

(三)专业引领机制

职业教育过程要和工作过程相符合,实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因此专业引领应该与职业学校大力开展的课程与教学改革相结合,与岗位所需紧密结合,客观科学地编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时俱进地更新培养方案,合理高效地分解出课程知识点或教学模块,以人为本地设计完成学习的途径,通过智慧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学改革的成效。其中重点在于如何基于校企合作,制定专业目标,开展岗位能力分析,实施知识分解和课程(或教学模块)重组,设计学习途径,做好专业引领。在此基础上研究确定专业引领的面(要完成的职责与任务)和点(完成某一任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要求)的组织方法,呈现形式,情境创设,以及针对学习者的智慧推送和交互手段。通过情境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空间,通过交互体现出学习与认知的分布。

(四)方法引领机制

中职生学习最大的困惑,从思想上看是不能及时摆脱普通教育的思维约束,习惯于死记硬背。从行动上看是找不到学习的方向,不知道如何正确地开展富有中职特色的学习。综合来看,其根源是无法设计好自己的学习活动。而智慧引领模式的智慧学习,不需要重视与强调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管理,而是通过学习活动设计的智慧化来引领学生开展智慧学习。我们把学习活动划分成以下两种方式:

一是按学习活动的形式,把学习活动划分为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和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常规学习活动就是按学校专业培养方案有序推进的常规教学活动。个性学习活动就是学习者根据自身考量正在进行或将要进行的学习、回顾或拓展等学习活动。

二是按学习活动的内容,把学习活动划分为理论学习活动、理实一体的学习活动,以及实践学习活动。

重点处理好隐形的常规学习活动与显性的个性学习活动的相互关系与作用,不同内容学习活动的设计策略、反馈形式、信息推送方式,根据智慧感知结果调整和重新设计学习活动的再造技术和反馈形式等。同时,跟进学习活动管理方法的探索。由于智慧引领模式是基于情境的智慧学习模式,因此要以情境为核心,关注情境间的相互关系。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对情境进行引用从而形成学习活动的流程,以及根据学习者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必要的流程再造,实现引领的智慧化。

(五)C合评价机制

智慧引领模式的综合评价主要是对学习过程的过程评价。除了实现学习课程或模块的最终评价外,主要任务是要让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接受规定和自主的日常学习检视。根据日常学习检视的情况,可以触发方法引领的学习活动再造体系,实施必要的学习活动流程再造等。评价机制与专业引领机制中的情境创设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是情境设计的自然延展。其中综合评价的体系框架构建,工具使用,学习活动再造触发和评价反馈方法等是重点。此外还要针对学习者的疑难提供帮助,探索分布式学习协作的方法。

(五)保障机制

智慧引领模式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智慧学习体系,只有健全的保障机制才可能保证智慧学习的顺利开展。笔者认为,智慧学习环境下的制度保障、分布式学习协作保障、校企合作保障是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智慧引领模式下的制度建设、奖惩与激励机制等;智慧引领模式中个体间、社会、媒介、文化、环境和时间等因素的认知关系和协作策略;移动互联网下“校企在线联合体(School-Enterprise Online Consortium)”的构建与运作。[3]

参考文献:

[1]李葆萍、江绍祥等.智慧学习环境的研究现状和趋势――近十年国际期刊论文的内容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4(5).

[2]贺斌.智慧学习:内涵、演进与趋向――学习者的视角[J].电化教育研究,2013(11).

[3]殷利.校企在线联合体:“互联网+”下校企合作的新视点[J].江苏教育研究,2015(6).

Abstract: Carrying out wisdom learning in secondary vocational schools is inevitable in the era of the "Internet Plus". As the main body of wisdom learning, secondary vocational students should draw support from the intelligence guidance to face the challenges.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at constructing intelligence guidance mechanism from wisdom perception, career guidance, professional guidance, method leading,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and guarantee is conducive to the formation of wisdom learning mode featured with intelligence guidance.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中政治 有效提问

一、有效提问的意义

高中政治与初中政治相比,内容更多,难度更大,对学生的抽象思维要求更高。学生从初中政治的感性思维过渡到高中政治所要求的理性思维,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时间。而课堂的有效提问,是帮助学生更好进行此过程转化的重要方法。因此,教师要特别重视高中政治课堂的有效提问。对学生来说,课堂有效提问能更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政治知识的理解;对教师来说,课堂有效提问能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在有效时间内高效突破教学重难点。

二、在高中政治课堂上进行有效提问的策略。

1.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多的是扮演指挥者、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所以,课堂教学提问要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点燃起学生智慧的火花,开启学生心灵的门户,必须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关系首先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其次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这种尊重必须是符合学生展示个性需要的,又能促进学生自由平等发展的情境。再次,教师通过自己角色的扮演,充分展示自己的性格、学识、人格魅力等方面优势,通过言行在学生心目中树立教学的良好形象。教师要从学生情感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倾听,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要,在内心深处对学生充满尊重和欣赏的愉悦,教师的和颜悦色、满面春风可以使学生情绪高昂、精神振奋、反应敏捷、注意力集中,在教学活动中智力活动趋于高峰,必然表现出主动学习和思考,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从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的潜力和主动性。

2.因材施教,尊重差异。

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只考虑教学课标和教学内容“按图索骥”、照本宣科、“千人一问”地进行课堂提问,完全忽视了学生水平层次差异性的学情,出现学困生“吃不了”、优秀生“吃不饱”的问题,不能准确定位班上各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因而无法实现各层次学生的最大化发展。有效的教学提问必须是因材施教,分层设问。分层设问是教师综合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的层次差异性,构建难度不同的梯度问题。对学困生可设计一些稍作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以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对中等生可以设计综合性的问题,促使其把分散教材中的知识加以综合概括整合,培养融会贯通的能力;对尖子生可设计一些思辨性强的问题,以训练其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在分层设计的同时,教师要引导不同层次的学生向更层次水平发展,从而最终实现分层提问的教学目的。实施分层提问时,教师要引导各层次学生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充分利用、共享课堂教育教学资源,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找到自信,充分自如的展现自己,促成不同层次的学生共同发展。

3.精心的预设和有效的生成

课堂上的教师提问,要能够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完成“预设”的目标。在“预设”中体现教师的匠心,在“生成”中展现师生智慧互动的火花。预设是教学最基本的要求。没有课前精心的预设,便没有教学生成的美丽。因此,教师要重视课前的预设,教师只有吃透教材所包含的实质内容和关键因素,提问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才能使课堂提问更具有针对性,才能做到胸中一盘棋,激活和用活教材,为即时生成提供更宽阔的舞台。生成因预设而精彩。教学提问生成性的教育资源可谓无处不在。诸如,学生的一句似乎干扰性的提问或“不靠谱”的回答等都可以动态生成资源,这种资源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也是稍纵即逝的。因而需要教师适时、适度、合情、合理地进行引领,只有这样,课堂的动态生成才能达到“最大化”,才能使教学更具活力,从而取得更好的实际效益。教师要做有心人,关注细节,运用教学智慧,迅速捕捉、判断,适时调整教学进程和教学内容,使课程实施由“执行教案”走向“互动生成”,有效地激发和诱导每一个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使课堂成为学生个性张扬的天空。总之,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展开的思维碰撞、心灵对话,只有精心的预设,才能促使有效的生成,才能使课堂更富有活力!

4.提问要关注三维目标的达成

不少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设计的问题时只注重一维目标:知识与能力,不注重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这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与“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是相违背的,中学时代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这段时间孩子们的心智发生着从浑浊走向清醒的重大转折,需要教育和点拨。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改变过去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既传授知识,又让学生掌握方法,提高能力,升华情感,转化思想,完善个性。这要求教师要注意根据教学重点和难点选择那些富含知识、情感、思想等多多维元素的生活材料来创设情境,精心设计提问,既有思辨情境提问,能让学生质疑答疑,激活思维,发展智能;又有生活情境提问,利于学生感悟体验,关注过程;还创设教育情境,以激励性、感染性和导向性的问题,进行情感激励和行为引导及心理疏导。教师要注意挖掘提问的多重价值,从而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5篇

一、打造高效课堂之缘起――时展的要求

1.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

2015年3月30日,我国在正式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要加快“核心素养体系”建设。而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体系,必将取代以学科知识结构为核心的传统课程标准体系。

“核心素养体系”建设不仅挑战我们现有的课程设计与评价体系,同时也拷问着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素养,从概念转向行动,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

2.新高考招生改革的要求

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坚持育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作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扭转片面应试教育倾向,坚持正确育人导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高考招生改革方案把目光投向考生的综合素质,既反映出我国对人才标准的现实反思,也适应了人才培养的需求。而目前课堂教学僵化固化弱化的现状与新高考招生改革的要求严重不适应,因此,高中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3.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需予以高度重视”,教育部明确指出要“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现代化,创新人才培养、科研组织和社会模式,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促进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因此,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应对“互联网+”给教学与学习带来的革命性变化,并重构教育教学模式,无疑是现代学校最重要的目标追求。

二、打造高效课堂之出路――智慧课堂的思索

传统课堂上,学生始终处于被动依赖状态,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学生只在听教师讲,几乎不动脑、不动手。传统课堂弊端造成的被动、依赖、低能、低效、重负等后果,与国家号召立德树人、培养创新人才等要求背道而驰。

如何变革与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如何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的今天,高效课堂之“高效率、高效果、高效益”如何达成?出路在何方?当我们遇见台湾“TEAM Model智慧教室”互动教学系统时,一直困惑亟待破解的思索有了初步的答案,那就是:借力智慧教室,培训智慧教师,建构智慧模式,打造智慧课堂,追寻智慧教育――打造学生主动乐学、提升素养的优质高效的课堂。

“TEAM Model智慧教室”(见图1)是集“T-课堂教学”“E-评价”“A-诊断”“M-补救”为一体的互动教学系统,它透过具有便利、效能、智慧等特性的科技教学辅具与系统,提供课堂教与学服务。

在TEAM Model概念下的教学环境发展,其重点不只在于软硬件的系统功能操作训练,更重要的是将科技融入教师们的教学策略中,发展出科技创新教学模式,使课堂展现“三动”――生动、互动、主动的活络氛围,结合云计算的辅助,达到“三精”――精确、精致、精进――的教学效果,进而实践“三适”――适时、适当、适性――的教育理想,成为具有展现力、洞察力与调和力的智慧课堂。

TEAM Model智慧教室这些强大的优势和功能,契合了我校对高效课堂的目标追求,因此2014年9月我们在全校60个班级全面引进TEAMModel智慧教室以及学校私有云平台IES教学专家系统,达到智慧教室全覆盖,其目的是通过借力TEAM Model智慧教室打造高效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三、打造高效课堂之模式――智慧课堂的初探

1.“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简介

我们借力TEAM Model智慧教室打造高效课堂,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学校初步构建了一套可复制的“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见图2)。

“5”就是基本框架五环节:课前预习先学,课首问题反馈,课中合作研讨,课尾当堂巩固,课后拓展提升。

“33”就是“前提”“关键”“核心”三个“三”。

前提――学情三反馈:课首先学问题反馈,课中合作研讨反馈,课尾当堂巩固反馈。

关键――释疑三选择:80%以上学生懂得的问题,以对学的方式解决;30%-80%之间的学生懂得的问题,以群学的方式解决;30%以下的学生懂得的问题,以教师精解的方式解决。

核心――课堂三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学生之间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的不讲,即使教师讲了学生也不懂的不讲。

贯穿“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精髓和灵魂是学教关系的三大变革,即先学后教、以学定教与多学少教。

“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质是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导下的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2.“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直接理论依据是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学习金字塔理论(见图3)。

爱德加・戴尔提出,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与式学习。

从学习金字塔中我们不难发现,听讲是效率最低的学习方式,而讨论、练习和教别人是高效的学习方式。学生在被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低,主动状态下的学习效率高。这给我们实行“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直接的理论支撑。

美国约瑟夫・特雷纳曼通过课堂教学测试发现:教师讲解15分钟,学生能记住41%;讲解30分钟,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3%;讲解40分钟,则只记住前15分钟内容的20%。可见,教学并不是给予,而应当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生的获取;教学质量的高低与教师讲解时间的长短并不成正比关系。

3.“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目标追求

(1)构建促进主动乐学课堂

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活动的主角,以活动为主线,通过IRS的投票即时反馈、抢权、挑人等功能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积极参与,乐学乐思。

(2)构建提升学生素养课堂

以核心素养培养为主攻方向,以能力和思维训练为主旨,通过实物提示机、IRS的抢权等功能全面培养学生思维、交流、表达、独立、组织等综合能力,让课堂成为智慧课堂、活力课堂。

(3)构建实现优质高效课堂

以TEAM Model智慧教室为依托,训练过程为主线,大容量、快节奏、全面完成教学目标,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内解决问题,向课堂要质量的同时,还通过IES诊断补救平台统筹学校学习和家庭学习的时间,实现两个个学习的沟通、衔接和互补,从而拓展校园的功能。

4.“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推进措施

为推进“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1)规范课改制度建设

一是抓好顶层设计。在课改的前半年,学校已着手建构与推进工作,校级领导、全体行政人员、各年级骨干教师均按计划参加校外与校本培训,召开了多次征求与论证会议,制订了《上杭一中课堂教学改革试点项目工作方案》《上杭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细则》《关于成立上杭一中课堂教学改革领导与丁作机构的决定》《关于成立上杭一中教学督导委员会的决定》《上杭一中关于聘任学科主任的决定》《上杭一中教研组长工作职责、上杭一中年段备课组长工作职责》《上杭一中关于进一步规范教研活动提高教研质量的意见》《上杭一中学科长工作日志》《上杭一中教学反思制度》等一系列方案措施,做到各项课改工作有章可循。

二是实行行政推进。课改工作是学校的重心工作,是学校研究决定的教学给作,必须克服困难,按计划实施推进。为此,学校成立了多方面、多渠道的推进职能小组,以确保课改工作的顺利推进。

(2)规范学习小组建设

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一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和学生探究能力培养的灵魂。

一是优化学习小组的成员结构,构建小组文化,增强小组的学习动力和凝聚力。高效课堂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进行教学活动的,构建合作学习小组是进行合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前提。应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组;分工合作,各司其职。

二是强化培训小组长和小组,给高效课堂配上强劲的发动机。通过培训,明确小组长的作用和小组长与教师的关系,以指导学生搞好分层讨论、分层达标。

三是完善小组考评机制,让常态化的考评促进小组建设。

四是完善促进学习小组建设的激励机制,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3)实化教学教研路径

做实校本教研是我校扎实开展“533”智慧课堂教学改革的最佳路径。我们把每个月的最后一周,确定为备课组校本教研成果的集中展示开放周,做到“一月一主题”,通过示范引领、主题研讨、同课异构、模式建构、同人同题二次教学、赛课晒课、经典课例展示、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等形式,精心打磨“533智慧课堂”的每个教学环节。

(4)提供技术支撑

为了更好地配合学校推进基于智慧教室下的“53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智慧教室在课改中的作用,智慧教室推进小组努力做好智慧教室相关工作,确保智慧教室设备的使用培训到位,让教师们积极投身到新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中,为智慧教室下的“533”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作好信息技术的保障。

(5)细化后勤保障

本着为教育教学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课堂教学改革后勤保障工作小组增强服务意识,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尽职尽责,努力工作,以为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条件与环境,建设必要的各种教学硬件设施,提升校园文化建设品位。

四、打造高效课堂之效果――教学相长的惊喜

1.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提升

“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以导学预习、先学后教、合作学习、课堂展示为抓手,积极开展班级小组建设和发挥学习小组的作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和合作互助的团队精神。学生的学习、实践、交流、表述等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以提高,主要表现在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猜测与假设的能力、动手实验操作的能力、通过探究得出结论的能力和反思与评价的能力等几方面。

实践一年,“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取得初步的成效,在2014-2015学年期末市统考中得到了初步的验证。如,我校2017届高一年级生源状况非常特殊,录取分数和平均分在全市一级达标校(除上杭二中)中居倒数第一,经过一年的努力,高一下学期的市期末质检中各科成绩有了较大的提升,语数英理化生均摆脱倒一进人中下水平,其中物理和数学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年段优秀率也有较大提高。

2.学校得以发展,教师得到专业成长

上杭一中全面打造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五环节”高效课堂模式,透过师生互动反馈的“三选择”,定锚课堂的“三反馈”活动,来实践以学定教的目标,脚踏实地地推进和实行课堂教学的变革与创新,为适应未来学校信息化、智慧化的发展,打造起一所“互联网+智慧学校”。2015年5月,上杭县县长谢海波专题调研智慧教室建设项目,进入教室实地考察并召开座谈会,充分肯定了上杭一中的智慧学校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应用目标及实践成果。2015年5月,由我校王文坚老师执教的“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展示课在江苏连云港举办的全国高中课型创建博览会上获特等奖,得到专家们的一致好评。在2015年两岸智慧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中,我校选手取得优异成绩,13人参加赛课10人获奖,李东荣、陈世衍、陈曙霞3人荣获特等奖,另外,还有3人荣获一等奖,4人荣获二等奖。

五、打造高效课堂之愿景――智慧教育的引领

上杭一中将TEAM Model智慧教室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旨在积极探索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教育教学新模式,即“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在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上,致力于打造智慧学校,践行智慧教育,实践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想,达到适性扬才、公平均质的境界。(见图4)

近期目标(2014年9月至2017年6月):建没智慧教室,培训智慧教师,探索和实施基于智慧教室的“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中期目标(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建设智慧学校,打磨智慧课堂,形成较为完善的“533”智慧课堂教学模式。

远期目标(2019年9月至2021年6月):争创智慧示范学校,践行智慧教育,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培养创新人才的高中智慧教育发展模式,使学生得到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

智慧教育,让教室变身成为智慧课堂。真正的智慧教育是一个生态圈,一个必须整合教育理念、教学资源、教学模式,并能够有效带来教育质量提升的生态圈。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6篇

2003年教育部制定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更是进行了深刻而具体的阐释:“高中语文课程必须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使学生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塑造热爱祖国和中华文明、献身人类进步事业的精神品格,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课标突出强调了在中学阶段建立健康人格的重要性。

那么如何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帮助学生在阅读鉴赏的过程中建立健康的人格呢?教科书的编排体例在这个问题上给了我极大的提示和帮助。经过摸索实践,我觉得古典诗文正是帮助我们实现语文人格教育目标的最佳载体。

在古诗文教学中,我从四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建立健康人格教育的渗透。

儒道兼修的人格追求

高中教科书涉及古诗文的七个单元,无处不闪耀人性的光辉:记叙文单元集中体现了人物的“智慧美”,议论散文单元集中体现“思想美”,人物传记单元集中体现“人格美”,其余篇目或抒情言志,也从不同侧面表现人物的人格心态和价值取向。

中国古代的人格价值取向从源头上就存在着二重性,形成“救世”和“自救”两大价值系统。“救世”就是儒家的努力自省修身,积极入世参与现实,儒家特别注重人格的自身完善以及与社会和他人的和谐共处,主张追求“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内圣――内在的主观伦理修养,外王――外在的客观社会政治,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自救”就是道家的“无为”,主张放弃社会价值的建构,用“坐望”和“心斋”来完成自己精神心灵的安顿。中国古代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往往是儒道两家思想集中于一身,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人格心理的冲突,最终形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价值取向。

儒家主张社会化人格。理想人格是“成仁”“大丈夫”,是人和高尚道德的圆融一体,“仁”是个体最高的人生追求和理想,“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认为人格美就是有“浩然之气”,这种浩然之气就是君子的“舍生而取义”,它使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崇高的人格美构成了中华民族精神中最可贵的一面,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自古至今不知激励了多少志士仁人抛头颅、洒热血为民族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生命。

这种爱国精神在教科书古诗文中处处闪亮,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他看到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掩面而泣,“长太息以掩泣兮,哀民生之多艰”。面对置国家存亡于不顾的谗佞之徒,他“苏世独立”绝不同流合污,承受着一切打击,保持着对祖国的无尚忠诚和热爱。他甚至于宁死也不愿离开祖国一步,与祖国同存亡。这种大义凛然的崇高品格、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让无数的后人俯仰悲叹,泪湿衣衫。

杜甫一生抑郁,但他始终都在忧国忧民,寻求报效祖国的机会。这种抑郁正是来源于报国无门,雄才大略无以施展的苦闷。现实与理想的巨大落差,使得他“登高”抒怀,吟下“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长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绝唱。中华民族几千年,历朝历代这样的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他们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个体精神的永恒主题。

鉴赏这些诗文,学生们热血沸腾,“国家”、“民族”一个个曾经的符号化概念被真切地感受,被真正地理解。

道家却另辟了一条可供选择的人生道路,那就是陶醉于自然,过自由自在、心向往之、无所欲求的生活。他们把目光集中于个体内心体验的极致,执着于宇宙生命情调的发现,追求生活之艺术化。它是一种美妙惬意的生存状态,是理想的人生。陶渊明是这一人生理想的最优秀的实践者,他“误落尘网三十年”,一朝顿悟复返自然,“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作者惬意于其中的美好的乡间闲适景象。

现代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与竟争的激烈,使人更需要内心的自由和身心和谐,更需要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相信当学生们有一天面对现实的矛盾时,陶渊明的本然生活会给他们带来更多的生活启示。

更多的古人是儒和道兼而有之的,他们一方面抱有积极参与社会现实,拯救世界的雄心;一方面看到动荡破蔽的社会现实,又产生洁身自好、明哲保身的心态。所以,就有了“仕”与“隐”两种冲突的选择,这种相互冲突的心态与选择就构成了他们的基本人格结构。首先,他们胸怀“救世”抱负,积极建功立业,在壮志未酬之后,又退守自身修复,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古人这种人生的取向、生存的智慧,在现代生活中,更有它积极的一面。让学生浸染这种人性修养有助于他们今后以更愉快的心态投入事业的奋斗,能更平和地承受人生的挫折。

中国人格美学在魏晋之后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转变,先秦孔子讲“文质彬彬”内外兼修乃为君子,更多地强调道德的修养。但在魏晋之后,便从偏重于内在道德走向偏重于外在的风神,审美更多地开始关注展示人物内在的智慧卓越的精神,脱俗的言行和漂亮的风貌,所谓风神气韵。在《赤壁怀古》中,我们可以窥到苏子向往的另一风格的人格特质。他的理想楷模正是在文中充满美溢之词的周瑜,“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公瑾青年时代建功立业,他姿容雄伟,英气勃发;而他人格更有魅力的地方在于他温文尔雅,谈笑风生之间运筹帷幄,指挥着势如破竹的歼敌战争。少年得志、风流倜傥、镇定自若的理想人格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为人内敛、事业早成、英雄美人的模式是中华民族人格审美的理想,它深深地渗透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之中,成为理想人格的审美范式。这些暗示信息对学生潜意识的影响是不可辩驳的,有效地利用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学生塑造自身人格。

灵动巧夺的智慧魅力

《烛之武退秦师》本身作为军事事件在历史上不是什么大事,但烛之武这个人物的智慧却历来为人津津乐道,为谋略家所推崇。在国家大军压境的危难关头,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以一己之力劝退秦晋大军,其大勇大谋可见一斑。他聪明地“夜缒”,见到秦伯,运用自己的审时智慧和巧簧之舌说服了秦伯。他的成功在于他洞察秦晋之隙的敏锐,把握政治世事的智慧。还有《鸿门宴》,刘邦虽出身野里,但却能伸能屈,富有生存智慧,在面对实力强大的项羽时,他极力表示了“臣服”,送上他在关中所获一切,而且在危难之际,机智脱身。相形之下,项羽虽出身军事世家,却有勇无谋,错失霸王之机。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蔺相如,不仅运用自己的智慧屡立战功,频频得到升迁,而且在春风得意之际,更能清醒地自持,谦逊地处世,在他身上充满了人生生存的智慧。

纯挚深邃的思想培养

智慧是人生存的基本平台,古诗文中智慧魅力的表现是多方面的,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深切感受到古人智慧的力量,激励我们运用智慧去创造中华民族的新文明。

有深度的思想其实体现的也是一种智慧,但它更侧重于理性的思辨。《过秦论》中贾谊用深邃的思想和气势磅礴的语言论述了秦朝灭亡的原因,体现出他对历史人文深刻的关注和思考。《寡人之于国也》表现了孟子的治国韬略,见斑窥豹地表现了这位大思想家深邃的治世思想体系。王安石由游览褒禅山把神思迁到人生的境界问题,那种悟顿的沉思充满了灵动的美感。《劝学》作者运用了丰富而厚重的比喻说明学习的重要性,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深厚的学养和深刻的思想魅力。《师说》逆世俗风尚而动,独树一帜,不仅表现了独到的思想美,而且还显示了伸一己之言的大智大勇。这些都为培养学生既敏锐又有深度的思想提供了最佳的范本。

敦厚深沉的人情感悟

唐诗、宋词、抒情散文甚至山水诗文中都饱含了人情的因素,教科书中所选古诗文的情感倾向可以归类为:爱祖国、爱自然、珍惜人生、恋情、孝敬长辈、爱他人、伤怀自强。

古诗文表现情感的多种维度,有社会性的情感,有个人化的情感;有畅朗舒爽的爱自然情感,有沉郁、繁重的自强情感;有淡泊失意的爱恋情感,也有浓郁伤怀的个人情感,等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表现自己的生存状态和情感状态,传达出对生命的感情和体验。杜甫、屈原忧国忧民、沉郁浓烈的爱国激情让我们感动不已。陶渊明和庄子的淡泊、洒脱又让我们心神畅往。

爱国情感和爱自然情感是人类最基本的情感:一个是生命意义上的,一个是生存意义上的。《诗经・氓》和李密的《陈情表》,正是贴近学生生活,治疗当代中学生在情感发展上的迷茫和缺乏的有效药剂。《氓》表现的是女主人公由自由恋爱到走入婚姻,最终又被抛弃的心理历程。它对在爱情上朦胧向往和迷茫的中学生起到了微妙的渗透点拨作用,加以有效鉴赏,谁又能说这不是对早恋的青少年送上的一副清醒剂呢?但是女主人公在被抛弃后的自尊、坚强,又是充满情意地告诫我们在情感和人生受到挫折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对待,怎样正确的认识爱情。《陈情表》中李密深切的孝心让我们感动不已,他能为自己的祖母而放弃人们所向往的功名。这样的文章正可以带给学生对于自身生活状态的一些思考。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7篇

例句的作用就像好的模特可以把美丽的服装完美的展现出来一样,或像嘈杂的街道中的一首民乐使人耳目一新。例句既可充当东西方文化的桥梁也还可以起到美育作用,向学生展现自然美,人性美,使学生受到鼓舞和激励。

英语教师在例句的选取中不妨把握好以下原则或策略:

一、 放飞想象,趣味横生

课堂为什么要成为“加工”儿童的“流水线” ? 教师为什么要成为“灌鸭人” ? 课程与教育为什么要 “麦当劳化” ? 知识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为什么要变成禁锢人的心灵的枷锁? 作为教育工作者为什么不使课堂成为学生迫切地汲取知识的“快乐大本营”;让自己成为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让课程与教育成为学生成长,壮大,发展的“明媚蓝天”呢?而这一“大转变”非兴趣这一先锋开路不可。[2]而知识点和语法点的讲授最容易落得 “枯燥乏味,照本宣科”罪名。所以,在讲授知识点和语法过程中,如何激发学生的至关重要。发挥想象力,把各个知识点的例句串联成一遍趣味小短文,使学生乐于接受,便于记忆。下面我以高一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为例 来浅谈如何把例句串联起来。第二单元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有:

1. It is /was...that....

2. a number of

3. except

4. stay still

5. communicate with sb.

6. mean to do

7. have some difficulty in doing sth.

8. more or less

9. need doing /to be done

10. come about

然后应用以上知识点编写短文:

如:Hi! Everyone! Have you seen an UFO? I have . It was on a rainy night that I met an UFO. I remember that a number of aliens came out and pushed me into the UFO. There was nothing except a computer. I was scared and I meant to leave. However, they stopped me and made me stay still. Then they tried communicating with me using their own native language. I could understand them more or less by their movements. They meant that they had some difficulty in finding enough water on their planet. The plants on their planet needed watering. They were talking to me when suddenly all the lights went out and they disappeared. I don’t know how this came about? It is just like a dream. But I know it is true.

通过这样的练习使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知识点的特点和用法同时也可激发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欣然接受。

二、 诗意盎然 歌声飞扬

也许你知识渊博,也许你满腹经纶,但这些并不是构成一位受学生欢迎的老师的充分条件。按部就班,循规蹈矩的讲授也并不一定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英语的学习也不必一定要是 “枯燥乏味的单词”“令人头疼的句法语法”。英语是一门唯美的艺术,英语教学也可以诗意盎然,歌声飞扬。譬如:在讲解到语法see sb./sth. doing 这种 V +Obj.+ complement 时,就可以引用 英文歌 “ Big Big World” 中的一句 “I can see the first leave falling.” 如果学生熟悉这首歌中的这种句式结构,那么这种句式V+ Obj.+ Complement 就会更加容易的被接受和理解。而且 也可以用

“country roads take me home

to the place I belong

west Virginia mountain momma

take me home country roads” 在这里这样的句式可以在歌曲中达到耳熟能详的效果。所以借助于歌曲的力量可以达到让学生欣然接受的效果。

当讲到以下几个词的区别时(sight, view, scene),当三个词都当“景象,景色”讲时,我们可以借助于我们的母语中的唐诗宋词的力量,来帮助同学们理解这几个短语的区别。 “sight” 是强调人的目力所及所能看到的景象,可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view”往往强调人站在特定的景点所看到的景象。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句诗帮学生来理解和记忆。“scene” 通常强调含有人的活动在里面的场景。借助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这句诗来帮助学生们来领悟和记忆。

借助于我们熟悉的诗句或歌曲,巧妙地把知识融入其中,投学生之所好,学生也会感到听得愉快,学得轻松,记得愉快。

三、 德育飘香 渗透没商量

在当今多元文化纷呈、个性张扬的时代做好中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是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平时老师专门抽时间教育不一定见效,学生容易听而不闻,教学例句是英语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途径之一。例如讲解句型“It+ is +adj.+for/of sb.+to do sth.”,可以举出以下例句:

(1)it is important for us to review what we learn as soon as possible. 尽快复习我们所学内容非常重要。

诸如此类的例句所示的情况,随时可以加以应用。

四、 文化桥梁 连接东西方

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有许多思维习惯有着明显的差异,有许多的短语和句式的表达方式和我们母语的表达方式不同。所以在讲到某个词,短语和句式的用法时,不妨引用一些能够体现英语原滋原味的表达方式的句子,帮助学生感悟到英语的表达方式的特点,体会到和我们母语表达方式的不同。例如:在讲到“as...as...” 用法上举例可用 “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 或 “as strong as a horse ”那么在我们的母语中通常不会用“a church mouse” 来形容人的贫穷。也不会用“horse”去形容人的强壮。使用这样的例子就会使学生们很容易的领会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五、 谚语连珠 发人深思

谚语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智慧的结晶。把谚语教学寓教于乐,可以将枯燥乏味的单词,词汇及语法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呈现出来,让学生耳目一新,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于一体。[3]并从中感受到人类智慧的力量。

如在讲到There is no use doing sth.这个句式时,就可用 There is no use crying over spilt milk (覆水难收)。当讲授到非谓语动词中过去分词的用法时,可用 A good beginning is half done. 在讲授到 这个词“willing” 的用法时,可用Nothing is impossible to a willing heart.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这样的谚语作为例句,发人深省,有助于学生在学好语言知识的同时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品德,这是英语教学的需要,也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当然,在高中英语课堂中如何选取恰当,经典的例句,怎样通过好的例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和探讨的话题。希望各位同仁对我在这里的粗浅见解多多包涵,多多批评指正。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 有效教学 情感投入“变式”教学 “团队意识”

《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的规定以无可争辩的事实凸显了英语在高中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可十几载的课改尝试后,我们仍无奈地发现:高中学生英语“偏科”、“厌学”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那么,在当前“规范办学”的新形势下,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立足45分钟课堂主阵地,全力打造和谐高效的英语课堂教学呢?笔者愚见,关注“有效教学”,实为当务之急。

一、“有效教学”的提出背景及现实意义

从大的层面看,高中英语教学目前仍徘徊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藩篱中――教师忙,学生累,效率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坚守阵地的“老夫子”(20%)。这些教师“笃信祖制”,而且热衷于“以不变应万变”――“奴隶式”的学风,“填鸭式”的教风充斥课堂,高效创新自然无从谈起。

(2)人云亦云的“笨鹦鹉”(40%)。这些教师盼望革新教学却又习惯模仿:教研员提倡教师尽量用好《二十一世纪英语报》,他们便不加挑选地印制并齐刷刷地发给学生,也不管学生能否接受;创新性学习倡导学生要合作探究,他们便在讲评试卷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大半节――全班考试平均分仅为76.5,一节课的自学效率可想而之。

(3)有勇无谋的“猛张飞”(20%)。这些教师敢于尝试,可因对教材或知识缺乏深入研究,重难点把握不好,经常在“无关痛痒”的问题上纠缠过多,从而导致课堂时间的“无效”流失。比如一位老师在教学中,借助幻灯展示了12个句子并让学生小组讨论总结in the end和at last这两个短语的不同点,结果学生用了十几分钟也未能归纳出来,而老师的讲解更是“牵强附会”。(其实,这两个短语意思相同,课标的要求是“地道使用”,根本无明显区别。)

鉴于以上情况,我特将“有效教学”界定为“立足学科特点和教学现状,着眼课程目标和学生发展,打造高效课堂和健康人生的一种英语教学理念”。它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1)有效教学立足“教学现状”,着眼“学生发展”,与我们致力推行的素质教育始终是并行不悖的,从而真正将学生的健康发展和幸福成长内化为教育的终极目标。

(2)有效教学紧扣“学科特点”,追求“简捷高效”,因而能更好地解决新课改下“课时减少”与“要求提高”之间的矛盾。

(3)有效教学倡导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易于冲破传统教学的桎梏,不断推陈出新,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潜能”,从而创造出更为实用鲜活的教学素材。

二、“有效教学”的生成

《课程目标》要求“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英语教学中教师应做到:注重实效,探究创新;挖掘“潜智”,培养能力。应特别注意以下几方面:

1.有效教学的实施前提――关注情感投入,以激情优化教学。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学生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教育功能。英语课堂同样离不开生生之间、师生之间情感的碰撞和思维的升华。因此,教师应始终牢记“以情优教”的真谛。通过热情洋溢的教学风格、独辟蹊径的教学导引努力搭建师生共融的“效率平台”――“成功的教学依赖于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更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智慧闪现”。

2.有效教学的实施保障――强化“团队意识”,以合作提升教学。

“团队”是指有共同愿望,共同目标,能协调一致的和谐的“组”或“群体”。有了“团队”,便有了和谐,也便有了合作中智慧的迸发――Two men are better than one.(两人智慧胜一人)。面对当今多元化快节奏的教育教学,身处教育前沿的一线英语教师更应转变观念,群策群力;真正意义上的“集体备课”既能为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铺平道路,又会使教师在“相对解放”中得以历练提升。毕竟,“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3.有效教学的本质体现――立足“变式教学”,用实效创新教学。

在当前规范办学、倡导课改的大背景下,要使课堂始终涌动生命的“灵性”,英语教学必须在变化中“生存”,在实效中“收获”。惟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成功培养学生“合作探究,主动实践”的英语运用能力。因此,应特别注意以下原则。

(1)深刻研读教材,敏锐洞察“高考命脉”。教师只有立足《教学大纲》和《课程标准》,瞄准考点和知识难点,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课堂教学的“命中率”,从而有效地避免“事倍功半”。

如“直接引语和间接引语”(人教版必修一)为高考语法考点之一,但多年的高考命题均未涉及,所以,教学中我便将其作为“了解内容”。而“非谓语动词”多年来始终“备受青睐”,因此,教学中我对此总是不断翻新“花样”:选择、填空、改错、翻译、竞赛、写作……通过多种渠道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辐射训练,从而使45分钟的课堂教学有了更大的针对性和更高的成功率。

(2)追求“变式教学”,牢固树立“能力”意识。“唤起独创性的表现与求知之乐,是为人师者至高无比的秘方……而教学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爱因斯坦),因此英语教师应时刻牢记“精点妙拨”的教育理念,倾心于学生“潜智”的挖掘和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关注“效果教学”。为体现“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学中我曾鼓励学生自觉发言,大胆表现,结果常出现高手“一言堂”的现象。于是,我改进方法,要求学生自制“发言棒”,45分钟的课堂活动中只能用两根,并及时地表扬先进鼓励落后,从而有效地保证了多数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效果”。

另一方面,突出“创新教学”。为实现学生“五官并用”的优势,我在必修一Unit 1的词汇学习时采用了这样的设计并且较为成功:

1)将本单元词汇分别按读音、构词、词性、习语进行系统分类并通过幻灯展示。学生做到:

①同桌合作完成读音、拼写、含义、词性四位一体的单词配对练习。

②查阅字典小组讨论幻灯总结以下词汇:upset/concern/cheat/suffer/advice。

③“词汇大擂台”。在小组之间、同桌之间借助游戏,进行反复的强化竞答训练。

2)利用flas展现本单元精美语段。通过“短句朗诵长句翻译完成句子字谜竞猜词语接龙”的比赛培养学生读写词汇的能力、踊跃发言的习惯和敢于挑战的意识。如:

What does the man do if he always tells lies to others?(a cheat)

3)利用课本中的“Warming Up”制作与“Friendship”有关的动画短剧,学生聆听观看的同时记录好词好句并进行朗读交流。如:

Dog:Hi,So upset,why?

Cat:Oh,I always feel ignored these days;I never calm down,and I often...

Dog:As far as I am concerned,you should first be concerned about others,then people can be concerned about you...

Cat:you mean it is just like you...

Dog:Yeah!...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这里,通过环环相扣的“互动教学”,既锻炼了学生创造性的语言表现天赋,增强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又成功地保证了课堂教学的“效度”。

(3)加强任务导向,积极引导学生探究创新。以确保英语课堂教学的“成功率”。可以说,要拥有“简捷高效”的知识传授,“群情高昂”的课堂氛围,英语教师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师生互动,必须关注课堂上的“传授技巧”,必须关注课堂上的学生“兴奋点”。

如讲解“独立主格结构”时,我打破“呈现概念例句展示归纳点拨”的传统教学模式,而采用“逆向思维”,从学生最熟悉的知识切入,通过巧妙的引导、精练的讲解,从而有效地将状语从句、with复合结构和独立主格结构有机地统一起来,通过对比操练、讨论翻译、合作归纳等形式极大地增强了教学效果:

1)幻灯展示句子,学生分析理解:

Because all flights had been cancelled,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

2)学生讨论并变成with复合结构:

With all flights having been cancelled,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

3)学生观察下句并翻译总结:

All flights having been cancelled,we decided to take the train.

4)学生讨论上例并归纳特点:

5)幻灯展示并启发点拨:

独立主格结构的句中成分:状语

独立主格结构的基本构成:n./pron.+adj./adv./介词短语/to do/doing/done

独立主格结构的翻译方法:同于“状语从句”或“with复合结构”

6)学生举例并进行相互转化。

三、“有效教学”的实施体会

1.“有效教学”要求教师时刻注意深思求学,开拓创新,革新挖掘课程资源。

2.“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追求“教学常新”,从而有效地走近教育的“本质”。毕竟,新课程的实践需要新课堂,新课堂的落实需要新智慧,新智慧的生成依赖新教师,新教师的出现源于新理念。

3.“有效教学”是打造高效英语课堂的先决条件和终南捷径。随着中小学素质教育工作会议的顺利召开和“三个还给”任务的强档出台,相信“有效教学”理念定会在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不断尝试中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汪大勇主编.中国当代教育思想文献.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智慧;大学英语;教育

1引言

在东西方的典籍当中智慧一词经常被作为讨论的主题,古人认为,智慧是高级的复杂的令人追求的特定知识。也是人们对生命本质、现实意义以及天地万物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这些关系的理解在记者的言谈举止当中得以完美的体现。而很多有关智慧的典籍也是流传至今。智慧一词是一个十分难界定的词汇,古今中外也没有对智慧一词有一个完整的定论,不同的学说都有其侧重点以及特色,因此可以从智慧的特色来对于智慧这个关键词进行概念的界定,智慧应当包含人文,也就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人文首先是一种思想,一种观念,更加是对于生命的关爱和关怀。在很多关于智慧的解释当中都包含人文色彩;其次,智慧应当彰显和谐,智慧虽然总体上是一个相对难以界定的概念,但是智慧是具有一定的有机性和整体性的,各个要素之间进行美妙的结合才能够展现出智慧的神奇;最后,每个人都有智慧的气质可以引导人类生成智慧。而正是基于智慧这个概念自身的特点,才使得智慧教育能够应用于大学英语教育当中,并且能够进一步的提升大学英语的教育水平以及教育质量。

2当前我国大学英语教育当中所存在的根本问题

结合当前的现实情况我国的大学英语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瓶颈期。很多专家学者在描述中国大学英语教育的时候,经常将其描述为费时低效。也就是说,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系浪费学生的时间,也无法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由此也就导致了大学英语在大学教育的过程当中所起到的作用十分“鸡肋”。既无法取得既定的效果,也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在这样的条件下,有很多学者提出要取消大学英语教育。当然也有一些学者从大学英语教学实践的角度入手,要求大学英语教育应当进一步的改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在教材编写以及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很多意见。但是所取得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的明显,要从根本上促进我国大学英语教育的发展,必须对症下药,从根源抓起。而结合现实的情况来看,当代中国的大学英语教育所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大学英语,教育理念和教育的目标不明确,缺乏一个总体的清晰的教育导向。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教育训练也就导致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无所适从,不知道应当如何有效的去开展英语教育。我说当今的大学英语教师有清晰的教学目标的话,那就是英语四六级考试的通过率。这也就使得应试教学从学生的高中一直延续到大学当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忽略了教学的实用性。很多大学英语教师也会将考试目标作为教学重点,将考试所涉及的各种知识点以及各种考试技巧都灌输给学生,学生对于这些内容一味的模仿记忆。甚至可以说,一切都是为了考试。很多高校的英语教师在工作计划和年度计划当中,都会将CET考试作为教学目标,除此之外,别无其他。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无法形成明确的教学计划以及教学方案,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进一步的提升大学英语教育的水平以及质量可以说是纸上谈兵,完全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虽然当前国家要求大学教育进行改革,但是从实际上来看,这样的一种改革更加注重形式而忽略了内容,更加忽略了内容的时效性,学生在学习英语之后除了达到考试的要求之外,再无其他既定目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差,学习的兴趣不高。很多大学生在出了社会之后,基本上没有任何地方可以使用到英语,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而教学目标的缺失以及教学理念的偏差,导致了教师在教育的过程当中出现了角色错位,对于一些应当拓展的知识没有及时拓展,而对于应当重点讲述内容却一笔带过。在大学英语教育当中,应当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英语翻译能力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而现实的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考点知识,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的整体和谐的发展。因此应当给予大学英语教育更多的智慧广泛。通过利用智慧来引导学生追求更大的英语学习目标,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仅会逐渐智慧起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会进一步的加强,学生个人的学习能力也会进一步的得到提高。

3大学英语智慧教学策略

3.1知识习得是智慧生成的基础

3.1.1语言与文化的认知外语学习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各种语法以及语言知识,应当是学习语言当中所包含的文化习俗以及文化差异,了解到外语的思维习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实现文化和语言的互动。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将语言教学与文化认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果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地把握语言和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学生们对于英汉词汇文化内涵的认知,会随着学习的深入而产生不同的变化。他们自然不会想到两种语言之间的对等含义,也就是说,一种语言当中的词语,一定能在另一种语言当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词语。即使大学生学习了十多年的英语,但是大部分的学生还是抱着这种观念。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重视对于大学生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利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对于英语和汉语这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更加清楚的分析,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语言,让学生主动认知到中国的语言更加重视习惯,而西方的语言更加重视理性,这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多对两种不同的文化进行对比进行分析,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智慧,能够去仔细地分辨这两种语言的不同,在不同文化的相互作用之下,让学生更加深入的对于英语有更好的理解。

3.1.2知识的构建探索在大学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几乎大部分的老师都会抱怨一些内容再重复地讲述,但是学生还是难以理解。其实教师所教的并不是学生没有理解,而且有很多学生对于这些知识理解程度并不是十分的深刻,学生对于知识只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因此在这样的条件下,教师就要创设条件为学生创造一个感悟探索体验的过程。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以特定的方式导出学习的内容,这些学习内容应当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关注到这些内容,通过这种方式来构建学生的思维,然后引导学生对于这些知识进行积极的探索。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一步的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印象,学生只有对于知识有所感悟,并且主动去探索,很能够理解,且记住这些知识内容。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当重点把握反思教学,反思教学是教育学的双重互动。在大学英语教育的过程当中,往往很多教师只停留在孝和学的表面层次。在这样的条件下,想要学生掌握知识还远远不够,所以应当多给学生留一些反思的机会,在认知完成之后,让学生进行探索,在探索完成之后,让学生对于这些知识进行反思,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构建学生的知识体系。

3.2思维训练是智慧生成的关键

3.2.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的学习动机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兴趣在创造的过程当中拥有十分特殊的地位,可以说没有兴趣,也就没有创造。教师如果忽略了学生的兴趣,也就忽略了创造教育。因此教师应当做学生兴趣的引导者,要达到这样的目标,首先教师需要明确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点,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兴趣来源,在著名的“5I”理论当中归纳了兴趣的三个要点,也就是与自身的相关性、美学相关性以及创造相关性。这就是说教师把握学生的兴趣原则,需要掌握这三个要素,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应当从这三个角度来寻找学生的兴趣点。无论是学生对于美的体验、学生对于话题内容的兴趣还是学生能够从中受到创造性的启发都能够作为学生的兴趣源来进行授课,大学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的过程当中呈现趣、发现美、创造新,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课堂环境,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把握住学生的兴趣,拥有更加充足的学习英语的动力。

3.2.2鼓励学生提出质疑巴尔扎克有句名言,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我们大部分的伟大发现应归功于如何,而生活的智慧大概就在于逢事都问个为什么。向人们质疑是求智之道,也是让学生拥有智慧最有效的方式,是生成智慧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因为智慧是一种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是优秀的人才,必不可缺的一种重要素质,在当前的大学英语教育当中应当加强对学生质疑精神的引导,让学生不再只是单纯的模仿记忆,不要把学生看作是毫无质疑意识的机器。在教授学生语音、词汇,语法知识结构等等内容的同时更多的委屈声讲解一些文化内容,让学生不仅仅知道是什么,还能够问为什么。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逐步培养大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主观思维能力。

3.2.3提升学生的直觉

直觉是不经逻辑不经意识的推理和识别事物的能力。在知觉当中包含了认知情感以及行为,直觉是普遍存在的一种感觉,也是生命深处最本质的内容。而大学英语的直觉也就是语感,语感是在长期的语言学习当中逐步协调的一种语言能力,是个人语言素质最为直观的反映,有了外遇是不是能力就能够很好地运用这些语言进行交际。所以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直觉。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让学生进行阅读,学生在阅读过程当中,不应当是阅读和词汇,而是应当在阅读的过程当中故将语言翻译成本族的语言,就能够抓住文章的核心和思想,这样的阅读才能够算得上是真正的阅读,而要达到这样的目标则需要教师进行快速阅读训练,快速阅读让学生仅凭自己语言的直觉能够把握住文章的思想观点,有意识地通过组织语言来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让学生摆脱以往靠翻译来进行阅读的习惯。

3.3人格养成是智慧生成的根本

3.3.1开发多元化的信息信息化的时代,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当中,需要进一步的提升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需要掌握科学搜集信息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合适的途径和手段来向学生分享更加有效的信息。大学英语教师还更加需要重视智慧的举牌发信息,把握信息的广度,丰富信息内容并且在信息原本的内容上进一步的创新信息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建立信息,传递给学生,学生能够对于信息更好地接受且理解这些信息,通过多元化信息的搜集和传播能够进一步的引导学生人格,从而将人格教育贯穿在整个大学英语教育过程当中,从而进一步地提升学生的智慧,让学生逐步养成自主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习惯。

3.3.2追求人文与和谐英语教师应当进一步地把握人文与和谐,大学英语教育的核心特征是人文,大学英语课程也是一门蕴含丰富的人文课程。因此在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从学生的需求和人本主义教育的角度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关系到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个人价值观的形成。英语教师在对于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当中要与学生形成一个相对和谐的师生关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对于学生的性格进行更好的引导,通过利用多媒体工具来帮助学生获取更加正确的信息,帮助学生构建更加完善的人格,只有人格的健全才能够生存智慧,学生的智慧与英语的学习真能够相辅相成。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用智慧来开启大学英语教育的大门,必须充分的重视引导学生的智慧,在实际教学的过程当中应当进一步把握人文与智慧、人格与智慧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逻辑思维方式,让学生拥有更加完善的人格,从而促使学生的智慧得以生成并且辅助学生得以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基刚,廖雷朝.ELE还是ESP,再论我国大学英语的发展方向明[J].外语电化教学,2010(s)20-2s.

[2]程晓堂,岳颖.语言作为心智发展的工具—兼论外语学习的意义闭[J].中国外语,2011(1):s1-s7.

[3]戴曼纯.以国家安全为导向的美国外语教育政策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s8s-59s.

[4]戴曼纯.语言直觉的方法论意义闭[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2):16-20.

[5]高一虹.沃尔夫假说的“言外行为”与“言后行为”闭[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3):182-188.

[6]尹国杰.基于职业生涯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研究[D].西南大学,2014.

高中智慧教育范文第10篇

因材施教 量力性原则 扬长避短原则 寓教于乐原则

随着现代教育时代的到来,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理念已深入人心。其中,高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信息知识的大爆炸,成为这些理念的直接动力和催化剂。然而在忙忙碌碌的学习和工作中,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强大的竞争力,又往往让人无从下手。书店的书五花八门,种类繁多;学校开出的书目连续不断;课后班林林总总,似乎都有参加学习的必要;甚至是课堂的教师在面对茫茫题海和接踵而至的各门考试时也焦头烂额,那么苦难的家长和学生的境况就更是可想而知了。该从何处下手,怎样才能让自己在未来成为一个充满竞争力的全才,什么样的学习和书籍才能使自己的成长更有质量更有效率……这一切的问题都在困扰着当代的年轻人、家长和教育者。笔者在本文中站在一名教育者的角度,从现代教育的理念出发,联系上述的总总矛盾和困惑,认真思考和重新审视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并由此提出了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也许,这三条原则达不到拨云见日的功效,但有可能为当前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因材施教”的溯源

“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古已有之。早在春秋时期,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原则。孔子认为“夫子之门何其杂也”,所以要“各因其材”。孔子把学生的智力分为四等,他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者,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并且认为“唯上智与下愚不移”。他又把人的性格分为三类:“狂者”、“中行”、“狷者”。具体而言“由也果”(果敢)、“赐也达”(通达)、“求也艺”(多才艺)、“柴也愚”(憨直)、“参也鲁”(迟钝)、“师也辟”(偏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他总结出学生在能力、特长、态度和志向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所以要因材施教。

《论语》中就记载了一个生动、鲜明的关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故事:一次,孔子和子路、冉有、公西华等人座谈。子路和冉有同问孔子:“闻斯行诸?”孔子给子路的答复是:“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给冉有的回答是:“闻斯行之。”公西华一直侍候在旁,便问孔子:“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路、冉有两个人问的问题,先生答复的问题为什么迥然不同呢?”孔子自有他的理由:“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意思是说冉求遇事胆小,就鼓励他大胆些;子由好勇过人,就压压他。这个故事说明孔子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询问的同一问题,能根据不同对象的智能和性格特点,有的放矢地做出方向一致但有所侧重的回答。

其实,“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原则早已被古今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一致认同,并在教学过程和心理分析上广泛应用和深入探讨。比如,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在《情绪智商》一书中认为,分析一个人的成功因素,其中智力仅占20%,而其余的80%则归结为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差异表现是多方面的。从教学角度看,有成就度差异、学习速度差异、学习能力差异、学习方式差异等。这些差异就告诉我们,在具体的教育实施环节要注意处理好这些差异。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认知与教育学教授加纳德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在1983年出版的《智力结构》一书中提出:“真实的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的能力”。这种能力内涵是多元的,它包含7种相对独立存在的智力:(1)言语――语言能力;(2)音乐――节奏智力;(3)逻辑――数理智力;(4)视觉――空间智力;(5)身体――动觉智力;(6)自如――自省智力;(7)交往――交流智力。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每个人身上的7种相对独立的智力在现实生活中是以不同方式表现的。因此,对一个人的聪明与否很难用简单的方式作出评判。这些智力上的差异,并不说明一种智力比另一种智力更优秀。加纳德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到学校教育上,就要求学校在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上应以开发学生的多种潜能,并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智力特点和业余爱好为宗旨。

无论是丹尼尔・戈尔曼还是霍华德・加德纳,都承认不同的人具备不同的能力。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尽量让他们扬长避短,充分发挥他们最擅长的一面,其实这就是孔子提出的“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和方法,只不过西方人对此的论述更为详备和严谨。

二、现代教育中“因材施教的三原则”

由因材施教这一教学方法的由来,使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人的能力、性格和爱好的巨大差异。因此,在教育中能否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课程体制也成为了决定人才质量高低的关键。在现代教育中,我们一边要具有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一方面又要注意因材施教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因材施教的三个原则。

1.量力性原则

教育中的“量力性”是春秋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墨子提出的一条教育原则。量力性原则具有三方面含义。

其一,量学生精力。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学生精力而言,不能同时进行几方面的学习。比如,当时墨子有几个学生在学习正业之外还请求学射,墨翟对他们的回答是:“夫知者,必量其力所能至而从事焉。”(《墨子・公孟》)意思是,智慧的人必定量其精力所及而从事啊。

其二,量学生固有能力。人先天和后天形成的能力都是各异的,有的人适合赋予更大的压力,因为对他们而言压力就是动力;有的人能力和精力是有限的,过大的压力不仅不会对其有所帮助,可能还会适得其反。

其三,量学生的学习能力。人的学习能力不同,学习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墨子说:“深其深,浅其浅,益其益,尊其尊。”(《孟子・大取》)意思是说,深者深求,浅者浅求,该增者增,该减者减。

当今社会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各种知识技能五花八门。先不说小学、中学,就是到了大学各门课程的开设也弄得从小就在题海中摸爬滚打的大学生身心俱疲,以至于没有时间来看自己想看的书,来探讨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说他们是成年人,但无论是社会还是教师,都没有把生活和探索的主动权交给他们,依然拿着拐棍领着他们走,所以到后来就会出现两个结果:

第一,什么都明白一点,但没有一样是精的,头脑像一个大杂烩,理不出个头绪,因此也很难做到“术业有专攻”;

第二,就是很难培养出创造性的思维,因为从小被“喂”惯了,老师一撒手,弄不好会栽个大跟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按照墨子的量力原则进行教育。

所以,要想因材施教,就要把握好量力性原则,给学生足够自我发挥和创造的空间、时间,让他们在自己的心灵世界中撑起一片广博的蓝天;量力性原则是因材施教的重要指导思想。

2.扬长避短原则

朱熹说:“圣贤施教,各因其材,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又说:“德行者,潜心体道,默契于中,笃志力行,不言而信者也;言语者,善为辞令者也;政事者,达于为国治民之事者也;文学者,学于《诗》、《书》、《礼》、《乐》之文,而能言其意者也。盖夫子教人,使各因其所长以入于道(《论语或问》)。”意思是说教师应根据每个学生的特长而使之入于不同的发展之道。

其实,朱熹说的这一番深刻的话,就是指因材施教中的“扬长避短”原则:即根据不同学习者的能力、兴趣爱好而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充分挖掘和发挥学习者的潜力,竭力规避他们的缺陷,并加以即时点播。

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使受教育者扬弃和弥补自己的不足,而另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充分挖掘、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使他们充分的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而使他们充分的、顺利的、快速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现在社会流行一句话即“全才往往是庸才”。这句话不乏一定的道理,因为“人非圣人孰能无过”。这里的“全”更多地说明了“大而杂,粗而不精”。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发、培养出更多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我们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就要充分探讨和运行因材施教的“扬长避短原则”,使每个学习者都能充分地发展自己的潜能,在人生的舞台上完美的展现自己优越的一面,实现自己的人生之梦――这也是教育的最高宗旨之所在。

3.寓教于乐原则

“寓教于乐”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在多年的教育生涯中总结出的一条经典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需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乐”有两方面含义:一是从教育者的角度来解释,指教育的方法手段要灵活多样,不能拘泥一格;教育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涉猎广泛;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解释,指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认知特点进行教育。从后者的解释来看,“寓教于乐”也是因材施教的重要组成内容,也是因材施教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要原则。

如果我们细心地观察,就会发现:在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老师会通过不同的游戏和活动来传授相关的知识;在初中和高中阶段,老师会通过更为民主开放的课堂来带领大家学习知识;在高中和大学阶段,老师会通过更多研究式的讨论和更多的质疑鼓励大家去主动、自发地钻研知识。

这是我们在建国以来教育工作中取得的巨大成果,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在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寓教于乐”的原则还需要继续深入地探讨和贯彻,真正地做到让知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真正地改变“梅花香自苦寒来”和“寒窗十载”的“苦”学境界,让学习变得更加的有意义、有趣味和有动力;让每个学习者都能生龙活虎、欲罢不能的去自主的学习,而不是怨天尤人、苦不堪言地面对学习。

综上所述,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虽然古已有之,但在今天的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材施教中的量力性原则、扬长避短原则和寓教于乐原则仍然会带给今天的广大教育者无尽的启示,成为他们施教过程中智慧的宝典、育人的根本法则。

参考文献:

[1]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2][美]梅里尔・哈明.教学的革命.宇航出版社,2002.

上一篇:企业税务监管范文 下一篇:动漫设计教学范文

免责声明
发表评论  快捷匿名评论,或 登录 后评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