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3 14:53:52

情感培训总结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1篇

一、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制度层面,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并未列入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内容。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即是自愿贡献自己的精力和假期休息时间,不求回报地服务“三农”,推动农村文化、科技和卫生事业进步活动,可以说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强化大学生志愿服务意识的过程。但是,这仅仅是一种隐性的教育形式,并没有在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中被明确的提出来,故教育效果不明显。据调查显示,一部分大学生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消极应付学校任务,随大流的心态,认为参加这样的活动意义不大;一部分大学生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目的不明确,动机不纯,他们或是为了获取先进荣誉称号,或者是为了赚取就业资本,甚至有些人抱着去农村游玩、度假的目的。所以,有些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到农村后敷衍了事,走过场、做样子,不是真心想着为当地老百姓提供文化、科技、卫生服务,而是先去有关部门盖章、开证明,邀请当地新闻媒体跟踪报道他们的活动,被当地老百姓戏称为“作秀”、“演戏”。

二是实践层面,高校尚未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建立起志愿精神的培育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应该有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并形成一种全面的培育长效机制。然而,一些高校往往利用行政命令要求大学生参与活动,这种被迫参加的志愿者,不能保证自愿性,原则上偏离了志愿精神。此外,一些高校不重视志愿精神的推广教育,致使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受众面也仅限于部分参与该项活动的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人数相对较少,对广大学生而言,影响较小,甚至一所高校组织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都不被广大师生所了解,更谈不上接受大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据任江林的调查显示,进大学后,仅有1/3的大学生参加过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其中包括高校统一组织的集中活动和自发组织的分散活动,而由于受名额、经费和安全等因素的限制,约有2/3的大学生没有这样的机会。可以说,目前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组织模式影响了大学生的参与面,也忽视了对广大普通学生志愿精神的教育。

可以说,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大学生实践理论知识、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重要阵地和平台,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和高校重视不够是不可回避的两个重要原因。其一,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运行机制不健全,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位。在历年、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学联共同下发的通知文件中,虽提出“培育奉献精神、增强服务意识”的理念,但并未明确提出相关要求,所以未能引起一些高校的足够重视,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没有突出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内容,从而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育效果。其二,部分高校对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一些高校强调专业技能教育,多以“专业实训”或“专业实习”的形式设计服务项目,提升大学生专业技能和就业能力,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创造能力,忽视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还有一些高校虽把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但在组织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却没有从大学生志愿精神教育的角度来设计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

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

志愿精神,就是培育大学生的道德和良知,培育一种奉献精神。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构建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体系就是培育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为的过程。大学生往往是先接受了有关志愿精神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才会产生相应的道德情感,才会选择参与这项志愿活动,并为抵制外来的困难和内心的困扰,产生坚持下去的意志。

(一)志愿者招募活动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招募是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准备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也是向广大学生传播和普及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重要渠道。1.借助舆论宣传,营造志愿精神教育的良好氛围。舆论宣传是传播知识最为便捷的方式,受众广,速度快。充分利用课堂和校园各种媒介来引导校园舆论,营造宣传教育的良好氛围,在全校广大学生中普及相关知识,是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认知的有效途径。一是课堂。尤其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作为理论宣传教育的重要阵地,教师对志愿精神的解读和答疑解惑,是学生获取相关理论知识,形成理性认识的主要来源。二是校园媒介。校园电视、报纸、广播和校内宣传栏等传统媒介是学校宣传的主阵地,也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全面、系列宣传报道的传播平台。此外,互联网、QQ群、QQ空间、微博、微信、论坛等新媒介作为当前大学生接触最多的媒介,是大学生获取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借助这些宣传媒介,形成全方位、立体化的传播网络,用青年大学生喜闻乐见、乐于接纳的方式来传播志愿精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此外,利用校园网和BBS论坛等发起相关话题讨论,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并就相关问题解答疑问,引导校园舆论,大力营造传播志愿精神的浓郁氛围。2.突出面试选拔内容,增强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面试选拔是对应征者专业技能和志愿精神认知的一次全面深入的考查。这些应征者是志愿者招募的潜在对象。他们前来应征,愿意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表明他们对志愿精神有一定的了解和认知,所以一定要突出面试选拔内容,把面试选拔环节打造成志愿精神教育的平台。一是要提前向应征者公布面试范围,引导他们通过应试准备来开展自我教育;二是设置一些有针对性和深度的面试选拔内容,进一步强化应征者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可以说,这种全面深入的认知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的基础和前提。

(二)志愿者培训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志愿者培训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全面系统认知,增强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中,培训的对象是从众多应征者中间选拔出的佼佼者,也是随后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所以培训应以专业培训和通用培训为主。专业培训主要根据志愿者服务具体的岗位进行培训,介绍岗位的基本情况、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和工作场地的相关情况、紧急情况的处理和志愿者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内容;而通用培训主要是志愿精神相关知识的培训,介绍暑期“三下乡”有关志愿服务理念和志愿服务价值意义等,有助于全面提升大学生志愿者服务意识,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客观来说,志愿者们能否正确对待并顺利完成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可能仅仅依靠对志愿精神的认知还不够,还需内化为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是大学生就参与志愿活动是否满足“社会需要”和“自我需要实现”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要培养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一项重要的手段和途径就是志愿者培训。一是专家讲授。专家有关志愿精神主题讲座,对志愿精神的深入解读,有助于培育大学生在志愿活动中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也即是强化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二是实地考察、观看影像和专题讨论。志愿者前期对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实地考察、观看有关目的地的一些影像资料和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都能让志愿者们了解到暑期“三下乡”目的地的一些真实情况,唤起志愿者的亲切依恋感和社会责任感,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他们的志愿服务是一种“社会需要”。此外,当地贫穷落后的现状和当地人生活的窘状,也必定会燃起志愿者的同情心,从而激发参与志愿服务的初始动机,有学者称之为“移情训练”。所谓移情就是个体由真实或想象中的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一致性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一种替代性情绪、情感反应能力。移情训练,即是唤起志愿者内心深处的同情之心,让志愿者站在他人的角度,通过“想象”来感受别人情感的能力。在志愿者培训中,也就是要志愿者看到当地人困难、苦楚的现状,遂产生同情之心,继而产生帮助他们摆脱苦难的愿望。同情心是一种重要的道德情感,它表达的是一种对他人困难的体谅之情。培养同情心是志愿精神培养中的基础工作。三是经验分享。邀请参加过该项活动的志愿者讲述他们之前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经历的感人故事、人生感悟,分享他们的经验与收获,让参加培训的志愿者真切感悟到活动的意义和价值,激发他们“自我需要实现”的强烈冲动。

(三)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践行志愿精神,磨炼大学生意志大学生志愿者参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践行志愿精神表现,也是对志愿精神认知与情感的结果和归宿。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讲,社会实践活动本身也是培育志愿精神情感和磨炼意志最好的途径。在志愿活动中践行志愿精神,养成志愿精神,一定是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他律”是靠制度规范成行为习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初期,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一定要告知每一位志愿者的岗位分工和工作内容,明确活动纪律,并提出具体要求,督促志愿者严格遵守活动方案,认真完成自己的工作,用爱心和文化科技卫生知识服务当地农民。当然,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要全程跟踪,及时疏导志愿者情绪,协助他们解决问题,指导志愿者开展志愿活动。在志愿精神培养过程的初始阶段,用这种组织纪律和相关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志愿者的志愿行为,培养他们参与志愿服务的良好习惯是非常必要的。“自律”是把快乐体验化为自我需求实现。志愿活动要有生命力,一定要加入“快乐”元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内容是严肃的,但活动形式可以是活泼有趣的、喜闻乐见的,让志愿者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开展志愿活动,在奉献中体验快乐,并把快乐的“种子”种在志愿活动的“土壤”中,种在每个志愿者的心田里,让它生根发芽。因为有了快乐,志愿精神的“幼苗”才会在志愿者心中长大。志愿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还应该由这种感性的快乐逐步升华为理性的快乐,即来自志愿者自我需要的实现。根据志愿者不同的需求,实施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如满足个体价值取向的层次激励法,满足诱因的过程激励法,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激励法,可以使个体不断在工作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的提升,以及心理调适能力的提高。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还是磨炼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意志的主要渠道。所谓意志,是指有意识地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磨炼意志就是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坚强和坚持的意志品质。志愿者在开展志愿活动中会遇到诸如食宿不如意、长时间辛苦工作、水土不服而生病,甚至付出的努力不被群众接受等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是选择坚强、坚持,还是选择放弃、回避,是一种考验,更是一种意志的磨炼。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带队老师或活动负责人的鼓励和帮助,需要队友的支持和分担,更需要自己对志愿精神那份承诺的坚持,才能克服一切困难,跨越一切障碍。正如心理学家所说的那样,“人的意志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意识的培养,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形成的。”

(四)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很多高校往往忽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总结工作,草草了事。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活动是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情感,坚定大学生意志的关键一步。与以上三个环节不同,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受众对象分为两个群体,一是刚参加了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志愿者,二是全校师生。很多高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的形式主要有成果图片展、成果汇报会、校报或学报刊发调研报告和总结表彰大会等。借用图片或演讲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志愿者服务“三农”的劳动成果,召开表彰大会,评优评先并颁发荣誉证书,是对他们暑期志愿行为的一种肯定和认可,是对他们自我价值实现的一种激励,定能激发出他们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从而加深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坚定他们参与志愿活动的意志,让志愿精神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外化为经常性地参加志愿活动。同时,一定要借助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影响和教育更多的学生。看到身边熟悉的同学、校友参加了志愿活动,会让全校师生感到亲切,并会引起他们的共鸣;学校大张旗鼓的宣传和表彰,也会影响到他们对志愿精神的认识和情感。事实上,成果汇报和总结表彰等活动本身对全校学生的影响力是有限的,要加强传播的力度,扩大宣传,就一定利用好学校的传播媒介,诸如课堂、宣传栏、校报、校园广播、校园电视、校园网络、QQ、微博、微信、论坛等,把暑期“三下乡”实践活动的成果传播到校园每一个角落,营造宣传报道的浓郁氛围,积极传播志愿服务崭新理念,激发学生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

三、总结

志愿精神是个人对社会、对国家的一种承诺、一个神圣契约,是一种可贵的公民意识,它由社会责任感、国家自豪感、人类同情心等基本价值理念组成,它展现了人性崇高的层面。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需要遵循活动规律,在活动的不同阶段,利用心理学和传播学理论,借助各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渠道,逐步培养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情感、意志和行动,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培育体系。大学生志愿精神的培育是一个对志愿精神认知到情感,到意志,到行动的过程,是一个由浅入深的心理过程,它遵从心理规律。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整个过程正好契合大学生志愿精神养成的心理规律。志愿者招募增加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认知,志愿者培训加深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暑期“三下乡”活动践行志愿精神并磨炼大学生的意志,成果展示和总结表彰活动升华大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促使大学生在参与志愿活动中由“他律”走向“自律”。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志愿精神培育的过程还是一个志愿精神传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志愿精神的传播表现出一个“由面到点”到“点面结合”的特征。志愿者招募中对志愿精神的宣传教育,是面向全校学生的一种宣传造势,是增加大学生对志愿精神普遍认知的行为,受众群体是全校学生,是“面”;志愿者培训和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是在重点塑造从全校学生中选的志愿者,加深他们对志愿精神的理性认知、强化其情感、磨炼其意志,操练其行动等,这两个环节的受众群体是极少数的大学生志愿者,是“点”。而成果展示和总结表彰活动,是“点面结合”。一方面,这个环节加深志愿者对志愿精神的情感,坚定他们的意志,把志愿精神内化为他们的精神品质,这是对“点”影响的理性升华;另一方面,这个环节还在放大这个“点”,在树立全校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和“标杆”,影响身边的同学,乃至全校学生,以“点”带“面”,激发更多学生对志愿精神的兴趣,培养更多学生对志愿精神的情感,让他们志愿参加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自主学习 英语听力 学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24-0033-03

网络教学是指通过网络学习平台,组织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它具有及时性、交互性、资源丰富性等优势。2007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修订后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提出“各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教学模式,改进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自2003年底,教育部就启动了“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中心”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计划,全国180所高校参加了试点。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大学英语听力课程都采用了网络教学模式,据统计,截至2010年,我国共有近1000所高等学校的l000万名大学生参加了基于计算机(含网络)和课堂的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改革。

一 国内外研究情况

目前,国内已有学者关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听力学习,并对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做了大量研究。如蒋祖康对我国11所高校学生进行听力理解与学习策略关系的调查研究。季佩英、贺梦依对我国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听力策略和教师教授的策略进行了试验研究。学者张正厚提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在以计划评价、定向注意为主的元认知意识与听力成绩之间都具有显著的中介效应,而且元认知策略的中介效应更大。

国外一些学者针对英语学习策略也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如美国语言教育家Krashen认为情感策略包括克服焦虑、鼓励自己和控制情绪。语言善学者懂得如何控制情绪和学习态度。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情感因素会阻碍或加速语言的习得。态度积极、焦虑较少的人容易得到更多的语言输入,而态度消极、情感焦虑会直接影响学习者的习得。欧洲的教育家Maclntyre与Noels 认为,学习策略有助于学习过程的理解掌握,可以减少习得者学习中的困惑和焦虑,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或者改善学习态度,增强学习动力。美国教育学家Vandergrift认为,元认知策略可以使学习者全面了解其学习过程,具备预见能力和监控错误能力,并最终完成反思、评估、纠错和正确知识的建构。

国内外学者们都认为学习策略的应用是自主学习中的关键环节,元认知策略的使用,决定着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学习的能力。但是对于学习策略在具体应用中的研究还比较少,学习策略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对英语听力学习策略认识不清晰,认知策略和社会策略运用较少,元认知策略应用较多。如何在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中灵活应用各种学习策略,仍有待更加深入地进行研究。

二 语言学习策略的特点

语言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了提高外语水平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贯穿于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学习策略由问题驱动,用于解决语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O’Malley与Chamot 把学习策略划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元认知策略由确立目标、制定计划、策略选择、自我监控、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整组成,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尤为重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诸如选择、注意力、推论和精密推算等认知策略的成效。认知策略包括重复、转换、翻译、想象、分组和推理、做笔记、重组等。情绪策略包括情绪中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较少的焦虑,社会策略包括合作和澄清问题。

情感策略在应用中体现在两方面:(1)学生清除杂念,以积极的情绪,良好的心态进行学习。(2)学生对听力学习的动机较强,即使学习有一定挫败感,也可以

――――――――――――――――――――――――

* 2015年度许昌学院教学项目“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研究”的研究成果(编号:02014133)

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

社会策略在应用中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学生之间对教学问题进行交流与讨论。(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提问与回答。(3)学生之间开展学习活动,如: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学习竞赛、英语话剧表演等。(4)学生在网络上对学习资源进行分享和交流。学生通过网络分享一些比较好的学习资源,如英语歌曲、英文演讲、模拟题等。

三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大学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在许昌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开展了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国际教育学院2014级学生55人,2013级学生46人,共计101人。其中男生66人,女生35人。学生专业涵盖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艺术设计和音乐教育。笔者发放问卷101份,其中有效问卷为100份,问卷有效率为98%。为了对2013级和2014级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调查,问卷一共20题,其中元认知策略问题共有10题,认知策略共有6题,情感与社会策略共有4题。对学生学习策略的了解状况具体数据如表1。

表1 学习策略知识的了解状况

项目 数目 比例

非常了解 2 2%

了解 20 20%

很少了解 56 56%

不了解 22 22%

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在元认知策略的应用中,有20%的学生表示“自己主动制定学习计划”,有30%的学生表示“自己能有效监督和管理学习行为”,有10%的学生表示“自己很少客观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并对错误进行反思”。

在认知策略的应用中,有85%的学生表示“对认知策略了解很少,没有使用过推理、预测、记笔记、细节听力等方法”,有15%的学生认为“认知策略在学习中比较重要,在听力学习中应灵活运用”。

在社会策略方面,有15%的学生表示“能主动与同学和教师进行交流”,有85%的学生表示“应调整心态,以积极良好的情绪进行听力学习”。学习策略应用比例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

表2 学习策略应用比例

项目 频数 百分比

自我监督 30 30%

自己制定学习计划 20 20%

自己评价学习结果 10 10%

对问题进行推理 15 15%

对问题进行预测 10 10%

与他人交流 15 15%

通过对数据的归纳分析,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应用中存在以下三方面问题:

第一,学生对于学习策略缺乏了解,需要教师开展相关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后,很少主动制定学习计划、评价自己的学习结果,其独立性和主动性较差。

第二,学生对学习结果的评价比较主观,学习策略具有随意性和盲目性。当学生在英语听力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总是把失败原因归结为自己智商低或者学习基础差等,没有对自身的学习策略进行反思和分析,致使学习兴趣和信心逐渐降低。

第三,教学过程中缺乏主体间的交流与互动,社会和情感策略缺失。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有些教师对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不重视,认为应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讨论与交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英语学习中听说读写是一个统一整体,四方面协调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通过组织多种教学活动,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社会和情感策略的应用能力,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 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的英语听力学习策略

1.增强英语听力学习策略培训的实效性

教师应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策略的培训,按照“讲授―练习―个别指导―总结”的程序,详细介绍各种学习策略的特点和应用方法,然后通过具体的习题加深学生对各种学习策略的理解,突出培训的实践性和实用性。例如,教师可以总结学生听力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利用认知策略中的推理、预测、细节听力、大意听力、记笔记等技巧,详细讲解认知策略的应用方法。其次,将集体培训与个别指导相结合,灵活开展。集体培训适合在课程刚开始和结束时开展。在课程刚开始时应对学习策略进行介绍和讲解,在课程结束时对学习策略的使用进行总结。个别指导要求教师对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单独指导,加大培训的力度,增强学生对学习策略的掌握。

2.根据学生差异,提高学习策略培训的针对性

学生在身心发展中具有差异性,具体包括:性别、性格、习惯、专业、学习风格等等。有专家提出:女生比男生更善于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男生更善于使用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文科生比理科生更善于使用认知和元认知策略。在学习策略的培训中,应根据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开展指导工作。首先,在培训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分组,如四人一组,包括不同特点的学生。他们每人学习一种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然后回到组中对其他人进行讲解。这种培训方式使用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达到培训的目的,既能突出培训的针对性,也能发挥学生个体的优势。其次,教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因材施教。对男生加强元认知策略和认知策略的培训和练习;对女生加强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的培训和练习;对理科生加强认知与元认知策略的培训。

3.将英语视听说相结合,增强英语学习策略的整合性

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学生与电脑接触较多,学生间缺少交流与合作。教师应将英语听、说、读、写相结合,利用多种感官系统,加强英语听力的教学。通过开展读课文、唱英语歌曲、听写、讲演、对话表演等教学活动,有效地利用社会策略和情感策略,培养学生英语的综合能力。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学习相结合。小组学习有利于形成竞争、和谐的学习气氛,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开展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加强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促进学生对于社会策略、情感策略的掌握。英语学习中,将听说读写相结合有利于提高学生对英语的记忆和理解,增强对各种学习策略的整体应用能力。

五 结束语

语言学习策略的掌握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网络自主学习环境下英语听力学习应加强对学习策略的培训,通过讲解、练习、个别指导、总结四个程序,提高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差异性地进行培训。学习策略的应用有利于学生知识、情感、意志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主体性,使学生学会学习。

参考文献

[1]蒋祖康.学习策略与听力的关系――中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调查分报告之一[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4(1):51~56

[2]张正厚、冯海云、付有龙等.听力策略在元认知意识和英语听力成绩间的中介效应分析[J].外语界,2013(5):13~18

[3]王晓红、宋飞.多媒体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教育探索,2010(7):95~96

[4]许雅娟.性别和专业对中国学生词汇学习策略的影响[D].江西师范大学,2007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 外语学习 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职教事业发展迅速,随着我国加入WTO及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社会对培养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技术院校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中就包括英语。为适应社会的需要,在职业技术院校中普及高效的英语教育是刻不容缓的。然而,我国职业技术院校当前的英语教学现状却是不太理想的,其原因之一就是生源的整体英语水平不高,主要是普通高中毕业生(虽经过正规的高考和录取,具有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但不适应现在的学习)或是从中专、技校、职业高中升入高职高专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几年英语,英语基础非常差,对英语不感兴趣)。面对这种多层次、水平参差不齐、基础较差的学生,我们原有的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必须探索新的有效教学方法,同时在教学中贯穿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以取得良好效果。

学习策略,一直以来就是语言学习者所研究的热门话题。上世纪70年代,Rubin在TESOL Quarterly上发表了《善学语言者能教给我们什么?》一文,同年Stern和以Naiman为首的研究组也就善学语言者这一课题分别在Canadian Modern Language Review和TESL Talk上发表了文章,从此学习策略逐步成为研究热点。究其原因:过去几十年,人们研究教学方法热情高涨,却没有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如:60年代出现的听说法、视听说法,70年代出现的认知法、交际法,后来又出现的沉默法、全身反应法。尽管新方法不断涌现,但语言学习的效率并没有明显提高,由此人们逐渐悟出了一个道理,即只研究教而不研究学,只重视教师而不重视学生,双边关系只强调一边,自然不成功;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要以教会学生怎样学习为目标,学生一旦具备自学能力,就能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在这一改革的影响下,大学英语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技能,还要教会学生有效学习的策略。

最近几十年来,在研究大学英语教学法时,不少研究者也发现,单纯寻找最佳教学法是徒劳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教法,总是难以取得最佳效果。因此,他们在研究教学法的同时,也注意把研究重点从怎样“教”转移到怎样“学”;从研究“教方”转移到研究“学方”,即研究影响学习者的英语学习的因素。其因素很多,如:环境、年龄、性别、学习动机与态度、个性、认知风格、学习策略、情感等。通过研究发现,学习者的学习策略是影响其学习成效的一个重要因素。

根据目前的研究,笔者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学习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学习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直接作用于英语学习的效果。学习者的学习策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索、归纳与总结;二是教师的传授。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仅要注意语言知识的传授,而且还应把学习策略的教授融入到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

一、学习策略的定义

学习策略有着多种定义,如:Bialystock(1978)认为学习策略是“利用有效信息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最理想的方法”。Tarone(1983)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自己目标学习中的语言能力和社会语言能力所做的努力”。Rubin(1987)指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自己构造并直接作用于学习过程、旨在促进学习者语言系统发展的策略。”O’Malley & Chamot(1990)把学习策略定义为“学习者为了优化学习过程、加强语言知识和信息知识的记忆而采用的技巧或其他有意识的行为”。Oxford(1992―1993)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为了提高第二语言技能而有意识地采取的行动、行为、步骤和方法。这些策略可以促进新语言的内化,储存和使用”。

可以看出,早期的定义侧重于策略运用的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研究重点则转移到了学习策略的运用过程方面。从目前的研究来看,学习策略的以下特点已得到了广泛认可:(1)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提高第二语言学习水平所采取的方法和手段,体现在语言习得和语言使用的全过程之中。(2)学习策略可以是可视的外部行为,如外显的操作程序和步骤;也可以是内部心理活动,如思维活动。(3)学习策略是灵活的,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4)学习策略是可教授的。(5)学习策略可以指总的学习思路与方法,也可以指具体活动或技巧。(6)对策略的运用,可能意识得到,也可能意识不到。高水平的策略使用者,对策略使用的意识水平即便不高,但当要求描述策略的内容,特别是当要求他们注意自己的活动时,也能意识到所用的策略;低水平的策略使用者,往往是随机地、盲目地使用,对策略的应用,通常处于无意识状态。(7)策略的应用有水平层次之别。由此可见,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的程序、规则、方法、技巧及调控方式均可归于学习策略的范畴。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一)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社会/情感策略

O’Malley & Chamot(1990)根据Anderson的认知理论框架,将策略分为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和社会/情感策略三大类。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调整策略和驾驭学习策略)用于评价、管理、监控认知策略的使用;认知策略(即理解策略,如:利用原有知识帮助理解等)用于第二语言学习的活动中;社会/情感策略(学习者与他人进行互动和自我情感控制)只是为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语言的机会。这三类策略中,元认知策略高于其他两类策略,而每一类又包括若干小类。

(二)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

Oxford(1990)根据策略与语言材料的关系将策略分为两大类:直接策略和间接策略。直接策略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有直接联系;间接策略是策略的使用与所学语言没有直接联系。如,直接策略:记忆策略(联想、利用图像和声音、有计划的复习、使用动作);认知策略(操练、接收和发出信息、分析和推理、为输入和输出创造构架);补偿策略(合理猜测、弥补缺陷和不足)。间接策略:元认知策略(制订学习重点、安排、计划学习、评估学习效果);情感策略(克服焦虑、鼓励自己、控制情绪);社交策略(提问、与他人合作、理解他人)。

(三)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

Cohen(1998)根据运用策略的目的,把学习策略分为两大类:学习语言的策略和运用语言的策略。前者指为学习第二语言所使用的策略,包括识别材料、区分材料、组织材料、反复接触材料、有意识记五小类;后者指为运用第二语言所使用的策略,包括检索、排练、掩盖(为掩盖自己语言知识不足所采取的措施)和交际四小类。

其中,O’Malley & Chamot的分类法是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比较而言,更全面、更具有代表性。

三、对某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及分析

为了解当前高职学生英语学习的状况,以及对学习策略掌握和运用的情况,笔者于2006年5月在乐山某职业学院校对260名学生进行了调查(男生170人,女生90人),全部调查受试者中有80人为优秀学生,其中有50人已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有87人为英语考试常不及格者。此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形式,同时还采用和学生进行访谈的方式,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

调查问卷收集后,首先对问卷中的各策略问题的应答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并根据理论框架和因子分析结果,归纳出10类学生们常用的学习策略:(1)考察:开始学习活动以前,作好预习工作;(2)计划: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制定学习计划;(3)监管:在学习过程中常总结学习情况,及时调整学习计划和进度;(4)自主:能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能根据个人具体情况安排自己的课外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5)坚持:敢于面对难题并积极解决难题,能够坚持按所定计划进行学习;(6)情感:不怕丢面子,勇于互动,对自己的学习能力有信心;发掘学习的乐趣,善于把学习中的阻力转化为动力;(7)工具:备有相应的学习工具书等;(8)词汇和阅读:以大纲要求的词汇为基础,能够掌握好阅读的基本技巧,提高阅读的效率;(9)听力:听力训练,用精听和泛听相结合的方式找出自己的薄弱点,加以克服;(10)写作:注意积累词汇,掌握基本句型的结构,多从范文中学习。

通过这次调查,了解到不少学生在英语学习策略方面普遍有以下问题:

(1)学习策略知识贫乏。很多学生对学习策略的基本知识没有概念,更没有意识去培训自己的学习策略。(2)学习过程管理意识淡薄,被动接受思想意识相当严重。据调查,近76%甚至更多的学生没有自己的学习计划,更多的情况是被动地按老师的教学计划和要求学习,且有部分就连老师的基本要求都没达到。(3)认知手段单一,缺乏语言输入和输出环境。课堂内外借助视觉形象和其他真实材料的机会较少,使英语学习成为脱离使用环境的抽象语言模式的识记。(4)形式操练和功能操练严重失衡。对英语而言,形式操练和功能操练都十分重要。形式操练属于分析型策略,其重点是语言形式本身。在这种操练中,学生仅为外部观察者,着重抽象的语言形式和功能,缺乏真正的交际意图。与此相反,功能操练属于实践性策略,目的在于语言的使用。学生是积极参与者,注意力集中在真实语境呈现的语言意义上,而不是具体语码上。但在调查中发现,形式操练仍占主导地位,只强调语言知识积累,而轻视内容表达。(5)社会策略缺失,情感策略消极。语言是交际工具,只有在语言的真正使用过程中才能真正地掌握好语言。要真正掌握好语言,就必须能驾驭自己的情感,克服消极情感成分,如害羞和害怕犯错等。

影响学习策略选择和使用的因素可综合为人格、情景和情感等,其中人格因素主要涉及能力、认知风格,这些方面对个体而言是稳定的;情景因素包括作业的特征、内容、难度以及呈现评价作业的背景与有关作业教学的背景,这些因素是具有可变性的;情感因素主要涉及学习动机。在学科学习策略的运用上,研究者还特别强调已有知识对学习策略的影响。刘电芝(1989)研究表明,结合专门学科的思维策略训练不仅依赖训练的方法,还依赖于对象对专门学科的基础知识。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也表明,低水平的英语学习者使用形式操练策略多于功能操练策略。

四、高职院校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

英语学习策略在英语学习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如何掌握好,却是大家非常关心的问题。就方式而言,Oxford认为学习策略训练包括三种方式:(1)意识训练。指对策略的了解和对策略价值的认识,但学习者并没有实际应用策略。(2)短时训练。指学习和运用一种或几种策略于实际任务中。该训练包括给学习者提供关于策略价值的信息,怎样使用以及什么时候使用和如何评价策略的成功使用。(3)长时训练。长时训练不仅要训练短时训练的上述内容,而且特别注重训练学习者监控和评价自己的操作,同时,长时策略训练的时间更长,包括的策略更多。就步骤而言,Brown(1986)等认为策略训练应包括三个步骤:(1)学习策略及巩固练习。(2)自我执行及监控策略的使用。(3)了解策略的价值及其使用的范畴。后来Oxford(1990)又提出了策略训练的八个步骤:(1)确定学习者的需要和有效的学习时间。(2)选择良好的学习策略。(3)整体考虑策略的训练。(4)考虑动机因素。(5)实施完整的策略训练。(6)准备材料和设计活动。(7)评价策略训练。(8)矫正策略训练。前五步为计划和准备步骤,后三步为实施、评价和矫正。

结合实际情况,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

(一)转变传统教学中“知识本位”观念。语言教育应着重学习技能、策略和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会学习,更具有主观能动性。

(二)应加强学习策略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并用于实践,不断总结并提高。教师应了解国内外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成果,同时结合实际情况,在教学活动中大胆开展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的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提高自己对学生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能力。

(三)明确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目标,运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方法。学习策略本身具有多样性和灵活性,因此,学习策略教授的目标应是提高学生的策略意识,培养学生选择、判断、以及评价策略的综合能力。具体实施有以下建议:

(1)将直接教学法和间接教学法相结合,集中培训和综合培训相结合。教师可从现有的教材入手,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将各种策略恰到好处地融入教材中;也可从英语学习策略入手,围绕具体策略设计课堂活动;还可把策略适当地穿插在课文讲解中,帮助学生运用。

(2)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与社会/情感策略融会贯通。缺乏元认知策略的学生,只重视语言知识积累而轻视内容表达,其结果往往是费时低效。缺乏社会/情感策略的学生,在课内重专心倾听、被动接受和内心交流,而轻主动参与;在课外重书本和录音,而轻互动、与人交际。消极情感策略导致羞怯和怕出错,不敢主动参与课内活动和主动与他人进行交际,缺失功能训练。由此可见,教师在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中,应注意把三者结合起来,才会收到良好效果。

(3)注意对策略教学效果的信息反馈和评价。教师应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评价以及对策略教学的评价,不断增强学生的策略意识。教师还应研究本人的教学方法和整个课堂教学的风格,看其教学计划中是否给学生提供了运用各种策略的机会。

(4)开辟第二课堂,提高学生学习策略综合运用能力。丰富多彩的英语课外活动,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给学生学习策略的综合运用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场所,特别是对社会/情感策略培训作用极大。

通过英语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不仅使学生掌握策略本身,同时也提高策略意识,能够自我总结并生成新的策略,在学习活动中成为实施者、实践者,从而在获得语言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综合学习能力。由此可见,在职业技术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贯穿学习策略的教授和培训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黄建国.职业英语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湖南民族职业学院学报,2005,(1).

[2]刘电芝.学习策略研究[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7.

[3]程月芳.大学英语学习和教学中的语言学习策略问题[J].外语界,2003,(2).

[4]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New York:Newbury House,1990.

[5]程晓堂.关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研究[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学报(文科版),2000,(6).

[6]Cohen,A.D(1998),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8.

[7]刘电芝.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1997,(2).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企业;人力资源培训;问题;改进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5-0262-01

现阶段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的培训过程中,一般都会采用各类的模式将企业的技术、态度等融入到企业员工的头脑中,以这样的方式会使企业员工的工作态度得以切实的转变,还会一定程度的提升企业运营效益,但是在这一过程中,还有很多企业落实培训措施时,不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这就会大大的降低员工的工作效率,并间接的降低企业的运营效率。所以,针对这一问题,我国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应当首先分析培训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而后在提出切实的解决建议,这样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 对于企业发展过程中人力资源培训问题的探究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企业员工的培训已经成为现阶段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要点,而且这一要点也已经被大部分企业所认同,但是,在进行实践操作的过程中,仍旧存在诸多的问题亟待解决。

(一) 培训中不能将情感良好地融入其中

当前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发展条件的局限,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很多单位都仅仅注重业务和技能的专业性培养,但是,他们却忽略其中非常重要的环节,也就是培训中情感地有效融入,这样会致使培训方式不具备科学性,也无法与时展方向良好的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使得人们开始越发地注重思想以及情感培养的重要性,所以,相关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如果忽视了这一情感融入的重要环节,将会很大程度的降低员工的自我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无法明确自身的企业定位,从而很大程度的降低自身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积极性,这样的情况无疑是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最为失败的表现[1]。

(二)培训内容不具备长远的眼光

很多时候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很容易忽略一项重要的内容,就是进行切实的分析和调查,根据调查的数据和内容制定一个合适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和培训方案,忽视这一内容将会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不具备长远的眼光,长此以往,甚至使企业出现各类阻碍发展进程的问题。一般情况下,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调查和分析的前提都是从两方面来讲的,一方面是通过调查企业员工的切实的需求,才确定培训方案;另一方面是针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方向所制定的培训方案。在对这两者的需求进行分析之后,在通过科学的方式进行总结和探究,最终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切实的培训内容。但是,在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过程中,很多企业并不能从长远的角度看问题,更多考虑的是企业员工的技能和业务的接受能力,这样的培训方式将会导致企业员工的发展受到较大的阻碍,无法全方面的发展。还有一部分企业,只是在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业绩较差时才进行培训,否则不予以培训,这样也是培训方式不具备长远目光的表现[2]。

二、 对于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切实建议

(一) 将企业员工的培训管理体系进行规范

企业在进行员工培训的过程中,首先要制定科学的员工培训管理机构,并制定长远的人力资源战略模式,并根据自身企业的发展制定人力资源的培训规划,而且在制定人力资源的培训过程中,还要积极性的与各部门进行交流和沟通,通过各部门所提供的切实的数据需求,从而提升人力资源培训的管理水平以及技术水平,这样才能逐渐的将培训内容适合企业员工的发展。另外,还要在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重视员工的工作需求以及整体的能力水平,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和内容,再制定出针对性的规划,这样才能将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训和管理体现科学性和专业性。在制定专业的战略规划之后,还要参考现阶段人力资源的需求和整体的企业发展,充分的考虑如何将培训内容趋向于专业、科学,切勿出现由于短期内效益较差才采取培训的现象,这样的员工培训模式是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的。所以,在将企业的人力资源培训落实到实践过程中时,也要在实际培训中总结员工的需求和建议,并逐渐的完善培训体制和内容,这样才能使培训方式的优势最大程度的发挥,最终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动力[3]。

(二) 培训过程中将情感与企业精髓有效地融入其中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企业文化的影响和支持,企业文化可谓是推动企业实现发展的灵魂和动力源泉。企业文化随着企业的发展会逐渐的更新和完善,所以,也会逐渐的丰富企业核心和价值观,所以,针对这一情况,将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中所传承的核心精神有效地融入到员工的头脑中,则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在将企业文化与发展核心与企业员工的意识相融合的过程中,会逐渐的将员工的思维模式趋近于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在对企业文化进行传承后可以将员工的能力最大程度的发挥在工作中,逐渐的还会规范和约束员工的工作行为,为企业的顺利发展提供有力的条件[4]。除此之外,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的过程中,要想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有效地发挥,就要将情感的培训方式融入其中,因为这样的培训内容已经被现阶段的诸多企业培训管理者所认同,通过情感培训的方式可以在员工出现工作压力时,有效的缓解消极和负面情绪的影响,而且还会疏导员工的工作心理障碍,这样就会很大程度的提升员工的抗打击能力并提升团队的凝聚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当前的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培训过程中,仍旧会存在诸多的不足,所以,要想更好地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就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切实的解决措施进行解决和处理,最终将人力资源的培训为企业的整体性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素海.浅谈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经济效益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2015,21(24):59,61.

[2]孙春利.试论我国人力资源培训的问题与对策[J].消费导刊,2015,41(11):210-210.

[3]李波.国有企业人力资源培训与逆向选择问题研究[J].现代商业,2015,16(12):72-73.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护生角色转换;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R722.1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038-01

临床实习是护理专业教育的关键阶段,是护生实现理论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过程,也是由护生角色向护士角色转换的过渡阶段。笔者主要总结分析了影响护理实习生角色转换的内外影响因素,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

1影响因素

1.1内在因素

1.1.1生源因素 大多数的护生在家庭中是独生子女、文化素质较差,平时缺乏磨练,习惯于学习上生活上依赖他人,动手能力及独立能力较差。入校前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记忆能力、模仿能力可塑性较强,但解决问题能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仍较差。

1.1.2不能理论联系实际 护生在课堂上多是被动吸纳知识。进入临床前,具备的护理操作技能多是在实验室建立的,而在护理模型上与在人体上的操作有较大的差别。进入临床后,由于对工作环境的陌生感以及初始在人体操作的紧张感与恐惧感,均可以影响护理操作的熟练程度。研究表明,大多数护生实习在初期临床操作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感,主要来自于前次操作的失败及患者的压力。

1.1.3缺乏人际交流经验与护患沟通技巧 进入临床实习的护生,虽然知晓心理学和护患沟通方面的理论知识,但缺乏实践经验,在与不同文化层次、经济、家庭、社会地位、信仰背景的患者沟通时,拘谨、生硬、寡言少语,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1.1.4护理执业情感不稳定 护理职业感情主要指护理人员在护理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包括对专业的热爱、对技术的钻研、对患者的热情等,而这些情感的体验大多数来自护理人员对自身专业的理解,认同及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护生在学校接受了系统化的专业教育,对专业的憧憬过分理想化。实习生接触临床以后,首先体验到的是护理工作的琐碎和繁杂,心理落差较大,在情感上出现不稳定的状况。

1.2外在因素

1.2.1临床带教老师的因素 教学实习医院的带教老师长期从事临床一线工作,部分老师甚至未接受过高等教育,虽然经验丰富,但在理论指导和帮助实习生解决问题方面显得力不从心,带教老师的业务水平与实习生的期望值存在差距,从而影响了实习生学习的积极性。

1.2.2患者对实习生的排斥 医疗事故曝光率增加,医患关系紧张,患者维权意识增强,对医疗护理服务的期望和要求也越来越高,患者很难接受实习生的服务,而要求一旁的指导老师来处理,给实习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在临床工作中,由于实习生对有关专科的护理的知识掌握不全面,不能圆满地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加重了患者对实习生的不信任感,结果直接挫伤了实习生的临床积极性进一步妨碍了她们角色的转换。

2思考与对策

2.1加强岗前培训 在护生入科前由医院护理部组织,短期的全面培训,介绍医院环境和整体概况,使护生对医院大环境、规章制度有所了解,也对护士角色有一个全面认识。护士不单纯是一个遗嘱的执行者,还是一个教育者、指导者、支持者。护生入科后,带教老师应向护生介绍病区环境、病者结构、科室的专业特点,用药特点、班次安排、岗位职责。使她们尽快熟悉工作环境,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消除自卑、紧张情绪,尽快进入护士角色。

2.2规范带教 实习带教老师是实习生接触临床实践的启蒙者,可以直接影响和改变实习生的心理和行为,又能给实习生带来不可估量的动力。实行带教老师准入制度,挑选护师以上的职称,爱岗敬业,有良好的慎独修养,技术实力强,有爱护生观念的护士担任带教老师;要求带教老师重视护生的心理需求,关心她们的生活,护生入科要热情接待,主动介绍科室环境和工作流程,主动与护生交流沟通,使护生感觉被重视和接纳;要求带教老师注重带教方法,培养护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在临床实习过程中,护生的思维和行为主动培养是使护生适应护士角色的关键。带教老师应以身作则。以人格魅力影响护生,使护生尽快进入临床护士角色。

2.3沟通技巧的培训 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较多的有关语言沟通技巧的理论知识,如何合理地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是摆在实习生面前的第一个难题。可以请优秀带教老师对护生进行交流技巧的专题讲座和训练,让护生掌握交流的基本程序,每次交流是一种有目的的,有具体内容的,有始有终的文化语言性治疗活动;逐渐提高护生交流的技巧,实现交流目的,同时加大自身护理技能的熟练程度,较少地出现失误,从而获得患者的充分信任,自我的自信心也得以提高,能够很好地转换角色。

2.4加强操作技能培训 拥有娴熟的基础操作技能是作为一名护士的必备条件。只有苦练基本功,才能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在进入临床前,希望能在护理学院加强每项操作的训练及考试,考试成绩合格后,方可进入临床实习。

2.5加强护理职业情感教育 护理职业情感作为态度的一种因素,在态度形成中起关键性的作用,是直接影响护理职业行为的倾向。护理学家Watson认为,护士应具备的特征有:一致、移情和热情。一致是指护患互动中,护士表现真实而不虚伪,行为公开而诚实;移情是指护士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患者的感受;热情是指对他人,包括患者、家属以及其他工作人员的积极接受。因此,作为一名实习护士,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运用和技能的积累,还应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感,带教老师应该通过自己的示范作用将学科的探索和奉献精神连专业情感,形成共鸣,促使实习生热爱护理专业,从而产生积极的工作态度和良好的职业行为。

3总结

护生实习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深化和延续,也是从学生转向临床的第一步,只有充分利用实习阶段的经历,尽快实现角色认同和转换,适应其护士角色,才能在走上岗位后更快地实现专业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白衣天使”。

参考文献

[1]方晓兰,潘涛.本科护生临床实习适应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护理杂志,2009,26(1A):25―27.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6篇

[关键词]理想信念 现场教师 素质

现场教学是彰显现代教育特色的重要教学形式。在教育培训创新实践中,理想信念教育的现场教学逐步显现出它独特的魅力和教学效果。要做好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学,现场教师必须具备哪些素质呢?

一、深厚的理论功底

理论指导实践,即,任何一种实践活动都有其理论支撑。缺乏理论的指导,必然会导致思路不清、行动盲目。

对于现场教师来说,首先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

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学不能从理论到理论,但也不能从实践到实践,从史实到史实,一次好的现场教学在史实、实践的基础上必须要有理论的概括、总结,才能达到从对问题的感性认识到理性思考。如果没有现场的理论提升,现场教学就无异于现场解说。现场的理论概括不需要多,但要做到精准、精到、深刻,这样才能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教学效果。而理论概括的精确和浓缩,就必须以深厚的理论功底为基础。因为现场教学的时间不宜太长,只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才能在广泛占有材料的基础上正确地取舍、高度地提炼,最终形成高质量的教学讲稿。

二、博大的人文情怀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一名人文科学的教师,必须要有博大的人文情怀,对人类、对社会、对史料、对现场要怀着充沛的感情去理解、去关怀。

一方面,有了一种人文情怀,才能拥有一种胸襟,一种眼界,才能开拓思路,有助于教师现场教学讲稿的准备及现场教学的发挥;另一方面,有了一种人文情怀,才能在现场真正地、全身心地投入,而这种发自内心的自然而然的投入最容易打动学员、感染学员、吸引学员。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过:“动人心者莫先乎情。”可以说,以情动人、以情感人,这个“情”必须以博大的人文情怀为支撑。

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学活动中,师生交往模式凸显的是平等、对话、沟通和理解。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说:“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巴西] 保罗・弗莱雷著:《被压迫者教育学》,83页,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教师与学员作为具有完整人格的“我”与“你”的相遇,不只限于知识的授受,还有情感、精神、思想、智慧的碰撞,以及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事实与价值等的交换,是在平等交往中建构着完整的人。

“言为心声”。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师只有拥有博大的人文情怀,才能在教学中有深度、有广度、有力度。而唯其深才感动人,唯其广才信服人,唯其力才震撼人。在真实与真诚的交流中,以其心灵的坦诚换学员心灵的震撼,以其人格的魅力促学员思想的升华。

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学中要求的人文情怀应包括对历史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史的敬畏之心;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及无数革命先烈的敬仰之情;对党、国家、社会、民族前途命运的忧心之思;对全世界、全人类和谐发展的创新之念。

三、转换话语系统的能力

孔子的一部《论语》流传几千年,解读几千年,经久不衰。当代解读孔子最受欢迎的人可以说是于丹,为什么?于丹成功的绝大部分因素可说是她清新、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假如孔子再世,请他亲自讲解《论语》,如果他还用他的“之乎者也”,估计听者寥寥,他的思想也难以传播。

现场教师同样需要一种转换话语系统的能力,要将学术语言转换成教学语言,思想的载体是语言,要将理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让学员接受、认可,并产生共鸣。否则,就容易使学员不知所云,甚至产生抵触情绪,影响培训效果。

理想信念类现场教学,主要是让学员到现场亲身感悟、体验,通过现场的环境、现场的讲授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的教学效果,这就需要现场教师不仅要有转换话语系统的能力,还需要教师在准备讲稿时要有别于课堂专题教学。课堂专题教学更注重逻辑的展开、理论的总结,现场教学则侧重情感交流、心灵震撼,这就要求现场教师在准备讲稿时要突出一种故事感。故事感能够敏锐、精准地捕捉那些课堂教学所无法利用的因素, 将信息、知识、场景和感情等因素压缩成一个记忆包存进大脑里。

著名认知语言学家马克.特纳在他的《文学思维》一书中写道:“叙述的想像―讲故事,是一种基本的思维手段,它决定推理能力。它是展望未来、预测、计划、解释等的主要方式。大多数我们的经历、知识和思想是以故事的方式组织的。”

卡罗琳.M.克拉克在她的文章《打破成规:成人学习的一些创造性方法》中提出两种目前成人学习理论界研究甚少的学习方式:肢体学习和叙事学习。她在文中谈到叙事学习时指出,当我们说起叙事时,我们往往会想到发生在我们自己或别人身上的故事、事件的描述等,可能正是通过审视故事,我们才开始理解叙事背后隐含的意义,这是一种基本的建构意义的模式。

四、一定的培训技能

现场教师的讲授可以因教师的讲授风格、喜爱、能力而成为讲解、讲授、讲课、演讲,或者揉合这几种形式于一体。不管是哪种风格,都要求现场教师注意现场教学细节,并具备一定的教学技能,以引导学员更好地理解培训,给现场教学添色增彩。

1.教学前的自我情感融入。首先,服装得体。现场教师的服饰搭配要和现场的气氛及教学要达到的情感效果相一致。如果现场教学点凝重、肃穆,要表达的情感深沉,则宜着颜色稍深的套装;如果现场教学点活跃、灵动,要表达的情感大气、乐观,则可着颜色明亮、款式新颖的衣服。其次,调节情绪。现场教师要在教学前10分钟到达现场教学,深呼吸,环顾周遭,调整情绪,使之迅速与现场氛围融为一体,以利于教学中的教学发挥和情感表达。

2.教学中的有效情感交流。在专题讲授中,教师和学员之间交流的是自成体系的理论观点和完整的逻辑框架,那么,影响师生交流更多的是论点正确、论据的有力和论证的严密。而在理想信念现场教学中,教师和学员之间交流的是一种情感、一种态度、一种信念,因此,需要更加注意的是从面部表情到眼神、手势、脚步等肢体语言的表现,从不阻碍交流的普通话到轻读、重读、停顿、省略等发音技巧的掌握。通过身法、手法、步法、看法、听法、说法的演绎,做到内敛精华、外显风度和典范;并利用这些技巧抓现场、抓感觉、抓心态,激发学员全情投入、全心参与。

[基金项目]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一般项目课题(2011djyb28)

[项目名称]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创新研究

[参考文献]

[1]陆沪根.党校教育规律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刘家林.公务员培训新方法.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5

[3]盛晓东,赵琼.培训师的工具箱.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5

[4]雪伦B梅里安编,黄健等著,成人学习理论的新进展.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7篇

【关键词】磨砺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

前言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育的均衡发展、教学质量的高效性与卓越课堂的建构,均取决于教师队伍的均衡发展和教师教学技能的提升。青年教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生力军,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打造学校名师,成为名校建设的首要途径。又因我校教学质量的逐年提升和区域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学生人数逐年攀升,对教师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然而区域经济的飞速发展,选调教师进入门槛越来越高,很多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无缘参选,因此我校对公招和免费师范生的需求量陡增,仅2013年8月,就新进公招和免费师范生28名。如何提升青年教师(本文特指教龄3年内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打造卓越课堂,成为我校亟待解决的问题。

调查 2013年9月,我们对54名青年教师进行了职业情感、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业评价等方面的诊断工作,情况如下表:

分析 教师职业情感是指教师对其所从事工作的情感,这种情感主要体现为对待学生的情感和对待工作职责的情感,总体上由教师职业认识、热爱学生和自身发展三部分构成。青年教师参加工作不久,对教育事业和学生充满热爱,职业倦怠感不强,大多数青年教师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所承担的崇高职业使命和重大职业责任,倾注自己毕生的职业情感和操守。教师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已有的教学理论知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稳固、复杂的教学行为系统。它包括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教学评价、教学研究等五个方面。本、专科的师范教育比较注重系统的基础知识教育以及教育学、教法学、心理学等考试科目的学习,而参加中学课堂教学实习时间极短,对学生学习特点、学科教学知识、课堂教学结构、课堂教学技巧、课堂教学管理等实践经验较差,不少刚走进中小学大门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感到困惑和不适。当他们走上教坛,面对学生时,新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不同课型如何开展等等,都感到虽有扎实的知识而又无法施展,无法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这严重阻碍着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

问题 以什么为切入点来快速地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打造卓越课堂?这是青年教师校本培养首要解决的问题。常言道:功在课前,效在课中,果在课后。要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使青年教师授课从低效走向有效,从有效走向高效,提升教学质量,最快的途径应该在课前和课后。因为教学技能的提升需要经历一个综合的反复实践积累反思的过程,经过青年教师独立思考的有效地教学设计和学科知识的解题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青年教师树立课堂教学自信心,提高他们的设计、辅导、评价等教学技能。

措施 如何提升青年教师的设计和评价技能,打造卓越课堂呢?我们对此采取了以下有效措施。

1.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做到青年教师培养有人抓

培养青年教师是一项全方位、多渠道的系统工程,加强领导是顺利实施工程的保证。学校可建立培养青年教师的领导小组,其主要职责是:(1)制定规划。提出青年教师“一年入门、二年达标、三年创优、四年冒尖、五年成才”的具体目标。(2)组织实施。经常研究、布置、检查、指导、总结。

2.采取柔性管理,建立支持系统,激发教师发展内驱力

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中,一切取决于教师的人格,因为教育力量只有从活的人格源泉中产生出来,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当你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热爱教师职业,视教师职业为理想的事业,那么你在职业生活中就会主动思考,积极进取,获得成功,虽苦犹乐,进而体验到教师职业的幸福,实现个人学术精神的自由、心灵的安静、自我的实现,不断发展和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2.1教师职业的特殊性要求采取适合的管理方式。

教师从事的主要是精神性劳动,激励着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促使教师品德行为的提升和人性的丰满,激发教师释放生命的潜能、展现生命的魅力和实现生命的价值。柔性管理是针对教师劳动采用的,它是指不依赖于固定的组织结构,稳定的规章制度,而是按照人的心理和行为而采取的非强制性的软制度,它通过激发人们潜在的驱动力,将组织意志变为自觉的行动。学校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相互尊重、信任与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感情投入、心灵交流,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对教师进行柔性管理将有利于培养教师对学校、职业、学生及管理者的良好职业情感。

2.2建立良好的师师之间、师生之间、家校之间的支持系统。

教师职业情感的良好体验来自校内外生活的充实和对生命意义的感悟。表现在学生的成功和学生对教师的真情回报,表现在对教育工作取得的成就,表现在家长与社会的尊重、信任等诸方面。

2.3促进教师角色认同和自我认识,激发内驱力。

角色理论认为,每一个个体都在社会中因不同的境况而承担多个各自不同的角色。教师的角色认知,是指教师对自己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及规范的认知和对于角色扮演是否恰当的判断。教师对自己所承担的角色的认同特别是对角色功能的认同,是教师在角色认知上良好的主要表现。自我认识是指教师认清自己的优缺点,能对自己的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有一个全面而中肯的认识,其中也包括教师对自己职业的特点及由于职业决定了的相对固着的职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认识,真正建立起“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积极情感和操守。

3.规范青年教师集中校本培训学习制度,明确各种教学技能要求

3.1撰写教案的技能。主要包括掌握撰写教案的基本程序和方法;掌握教材的知识结构和体系,正确把握教材的内容和重点、难点;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对教材进行恰当的处理;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制定恰当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法等。

3.2了解学生的技能。掌握了解学生的一般方法;熟悉教学对象的总体思想状况和知识基础;了解教学对象的个别差异(包括智力水平、心理特征和个性倾向)。

3.3课堂技能。(1)组织教学和导入新课的技能:①建立和维持正常课堂教学秩序;②明确意图,集中注意,创造师生交流环境;③掌握导入的类型,选择适当的导入方式;④合理控制导入时间。(2)运用教学语言的技能:①普通话达到测试水平的二级,能用比较标准的普通话讲课;②语调高低和语速快慢适中;③语言简练,逻辑性强;④语言生动、形象、优美,通俗易懂;⑤口头表述与体态语言相结合。(3)设疑和提问技能:①设问要有针对性,富有启发性;②设问措词精当,选择适当的设问时机;③设问速度适中,有必要的停顿,注意学生的反馈;④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予分析评价和必要的引导、总结。(4)板书技能:①板书反映教学的主要内容,突出教学重点;②板书设计层次分明、简练、逻辑性强;③板书布局合理,字迹大小适宜,疏密得当;④板书文字书写规范,并保持适宜的书写速度。(5)讲授的技能:①讲授具有科学性、教育性、启发性和艺术性;②掌握事实、概念、原理、规律、应用等不同教学内容的讲授方法;③善于引导学生把握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发展思维能力。(6)总结结束课程的技能:①归纳总结要简练、概括、突出重点;②总结要使教学内容前后呼应,形成系统;③总结要有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拓展、延伸和自学。

3.4辅导技能。(1)布置作业的技能:①能够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选择作业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学生思考;②能够合理控制作业的数量和难易程度,作业要求明确,并规定具体完成时间;③在学生完成作业过程中,及时予以指导。(2)批改作业的技能:①选择合理的作业批改方式;②能够正确总结出学生作业中普遍存在的问题;③批与改、批与评相结合。(3)课后辅导的技能:①能够及时回答解决学生提出的质疑;②既进行课程内容的辅导,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 3.5评价技能。(1)命题技能:①能够准确分析、确定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②能够根据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题目的难度和题型;③掌握试题编制的一般原则。(2)评卷及分析试卷的技能:①掌握评卷的一般程序和方法,合理掌握评分标准,减少评分主观误差;②能够科学地分析每个考试题目的质量和考试结果的可靠性与有效性;③能够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

3.6研究技能。(1)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①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程序和方法;②掌握选择课题、制订教学研究计划的原则和方法;③掌握经验总结、调查问卷、科学观察、行动研究、教育实验等教育应用 研究的基本方法;④ 掌握对教学研究资料进行统计、撰写课题总结和研究论文的方法。(2)了解学科发展动态和吸取科研成果的技能:①了解本学科发展的动态;②了解本学科和相近学科新的科技成果及其应用;③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吸取先进的科研成果,更新教学内容。

4.规范集体备课制度和校本教研制度,磨练青年教师的教学技能

充分发挥集体备课组和教研组的力量,培养青年教师制订课程授课计划、课堂教学、辅导和评价的技能。校本教研多数学校都在进行,但是真正落到实处却要打个问号。我们对校本教研活动进行了“四定”规范要求,要求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中心发言人。学科集体备课利用学校统一的教研活动时间,在固定的教研室,不同年级同时进行,并由青年教师先做中心发言人,发言内容为下周的教学单元整体备课内容、整体目标、整体教学重难点、其他教师必须发表补充和改进意见。教研活动要主体、主题、高效、和谐进行,教研组除了进行主题教研之外,结合学校青年教师学习培训内容,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也是教研组的重要任务之一。每学年前期对青年教师进行诊断课观课议课活动,对青年教师课堂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意见;每学年中期要结合青年教师实际情况,利用本组的优秀教师,开展示范课、研究课的引领,帮助青年教师学习提高;每学年下期结合学校做好青年教师考核课工作。

5.以老带新结对子,优化相互支持效果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学校指派师德高尚、业务过硬、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中老年教师与青年教师结成师徒对子。要充分发挥中老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从思想、教学、教研、科研等方面对青年教师全面指导。尤其是教学上要帮助青年教师闯“五关”,即上好适应课、合格课、研究课、优质课、示范课。在此过程中,一定要做好青年教师和中老年教师的思想认识工作,青年人从提升自己的角度,放下自尊心,勤于请教、听课、观察、思考等。中老年教师一定要意识到帮助青年教师发展的必要性以及树立在帮助别人中得到快乐、完美自己的意识。

6.比赛形式多样,以赛带练,为青年教师发展提供平台

奔驰见骏马,竞争出人才。要给青年教师创造公平竞争机会,为之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鼓励他们冒尖,并给青年教师设立更多受奖机会,加大鼓励力度。定期实实在在地开展多种竞赛比武活动,如“行志杯青年教师优质课大赛”“三笔”字书写展评、普通话演讲比赛、计算机操作比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让青年教师各显其能,各领。

7.开展微型课题研究,提升研究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育科研是提高青年教师素养的“源头活水”。要强化他们的科研意识,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要求教龄一年以上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潜心钻研,每学期至少进行一个微型课题研究,写好一篇教育科研论文,学校请专家进行微型课题的选题、计划、方法、前测、后测、实施、总结与研究经验论文撰写的相关培训活动,定期组织各项培训活动之后的交流评比,并设立“优秀微型课题研究奖”,激发青年教师的教研积极性。

总结 教师的劳动是平凡的,教师的生活是清苦的。教师的工作在学生前进的步伐中得到补偿;教师的理想在学生的成长中得到实现;教师的生命在学生的事业中得到伸延。实践证明,青年教师参加工作的前三年里,学校对他们的要求、磨砺与帮助,规范了他们的教学行为,提升了他们的教学技能,对学校均衡教育的实施、卓越课堂的建设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说过:“花的事业是甜蜜的,果的事业是珍贵的,让叶的事业吧,因为叶总是谦逊地垂着她的绿荫的。”让我们用智慧孕育成长;用真诚开启心灵;用希冀放飞理想,用自己的双手和大家一道默默耕耘,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参考文献

[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

[2]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

[3] 《教师综合素质提高丛书 教师课堂教学的十大技能》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8篇

1.创新课堂教育方式的应用

以往的信息技术理论教育方式与计算机操作是以教师为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讲授知识而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对知识的理解不详细、记忆不清楚导致知识的遗漏。而计算机技术作为理论性较高的知识,在理解和记忆上的难度更高。如果继续采用传统方法,会更大降低学习效率,事倍功半。

本项目组采用创新的方法,先由培训的教师讲授计算机技术应用基础,后由学员自行操作,让学员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尝试自行解决,提高对知识的记忆效果。对于无法自行解决的问题,由培训人员进行详细解答,并在其中插入各个重要知识点,加强学员记忆。通过师生间有效的互动,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

2.计算机理论与操作相结合是培训取得成果的重要保证

理论永远需要实践的验证才有价值,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培训便是计算机理论与上机操作相结合的。如果仅仅从理论上讲解上机操作的过程无法达到实际效果,无论在计算机培训还是在信息技术的教学中知识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都同样重要。所以我们进行培训并不能够仅仅停留在理论上,更要是理论和操作的双重结合,来达到方便理解记忆的目的。

3.情感与教育的相互渗透

课堂, 不仅仅有信息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传递。师生,不仅有智慧的碰撞,更有情感的交流。通过交流,不仅能了解更多的信息;通过交流,更能让学员理解知识的深义。

在计算机培训的课堂也是如此,一个不对培训充满热情的老师无法教出一个优秀的学员。只有参与培训的项目组成员拥有对培训的热情,拥有对学员的期望,才能激发出学员们主动学习的动力,提高自己的成绩以达到老师的期望。

4.重视知识的更新进步

与时俱进永远是世界的主流,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便只能被时代所淘汰。在计算机理论上,制度的完善使得各种计算机协议,联网传输方式等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在计算机实际操作上,科技的进步使得操作软件版本不断更新,功能上不断完善,操作方式上各不相同。在实际,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知识来说,更是瞬息万变。而作为计算机等级考试培训者,知识更是要紧紧跟随着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出题方向,才能以最贴近的知识指导学员,才能最准确的指向考试的方向。在对学员进行培训之前,本项目组指导老师与组员,无论资历的深浅,均进行了知识的更新交流,以保证使用最实用的知识,达到教育的目的。

5.知识化整为零,实现各个击破

书本上的知识是经验的积累,实践的总结,但对学员来说却过于繁赘,生涩难懂。如果把整版的知识分散成多条简单易懂的小知识,便可减轻记忆压力,将繁杂的知识点一个个击破,之后将知识串联,最终掌握完整的考点。如整个Access的操作――如果直接学习操作难度会非常巨大,如果分块完成,最后进行功能合并,将能降低许多难度,也有利于学员进行分步学习,逐渐掌握知识,完成考试。

参考文献:

[1]向瑜.浅谈如何提高我校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现代企业教育.2012(04)

[2]白少艳.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备考策略[J].硅谷.2008(18)

[3]钟晓辉,刘辉.高职院校计算机等级考试通过率研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2)

[4]李文.依纲据本,努力提高计算机二级考试通过率[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1999(06)

[5]郑德义.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公共基础知识试卷分析[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03)

注:本课题研究项目受广西医科大学自治区级2013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编号:2013cxcy060

作者简介:

郭承湘,硕士,讲师,广西壮族自治区食品药品检验所

王璐妮,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

宁琛,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预防医学专业

莫流传,学生,本科,广西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专业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9篇

xx月xx日下午,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的李剑春专家作了关于 词汇教学的建议的专题讲座,和现场的老师进行了互动交流。李老师的讲座精彩生动有趣,每个老师都听得聚精会神非常投入。李老师从各个方面介绍词汇课怎么样才能上的高效,怎样为孩子们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从听听说说、读读认认、唱唱玩玩中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能力。形式多样的竞赛和游戏歌谣迎合小学生爱玩的天性,寓教于乐。学生乐于参与,兴致勃勃,情趣盎然的词汇课堂简单、高效、实效。

其中对于李老师不要打击差生的自信心,鼓励他们,学生答不出来问题,也要体面地让他们坐下去,这个观点印象深刻。教育就是让我们尊重每一个孩子,心有大爱,是一位教师必须的素养。大爱精神是教师职业精神的灵魂。李老师告诉了我们师者对学生的应有的态度:be kind,be nice,be fair,be careful and be patient.我觉得这就是对大爱精神的详细阐述。永远不要骂你的学生,你爱他,他爱你。无论面对什么样的学生,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关爱他们,让他们成才。

接着第二天来自广东省东莞市莞城中心小学的吴吉鑫老师的给我们上了一堂四年级下册Unit6 part A的研讨课,更清晰地向我们展示了怎样上好一堂生动有趣的英语课,怎样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合理的情境创设中提高语用能力,吴老师设计了各种趣味活动,在活动中输入了大量的词汇和语言,尤其是设计的chant让学生自主掌握动物单词的复数,还有拓展活动中我是小导游的情景设计,以话题为纲,以交际功能为主,引导着学生运用英语完成有实际意义的语言任务。

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是最重要的前提。所谓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有一桶水就是这个道理。孙超老师课堂上的收放自如,郭晓艳老师的张驰有度,车昆老师的循序渐进,吴晴梅老师的稳扎稳打,还有郭淑华老师的独具一心,都与她们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密不可分。只有掌握本学科更宽厚的知识,才能更透彻的理解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准确的把握教材,以最自然的方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其次,要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必须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吴吉鑫老师之所以能把课堂气氛调整得十分融洽,是因为她先通过chant和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关注到了学生的课堂情绪。这点对我来说,借鉴意义很大,通常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有时会感觉学生无精打采,死气沉沉,自己也讲得有气无力,十分枯燥,根源在于我们没有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在传教的过程中忽视了他们的情感。是的,学生只有对自己、对英语及其文化、对英语学习有积极的情感,才能保持英语学习的高昂的学习热情并取得成绩。消极的情感不仅会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而且会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我们应该自始至终关注学生的情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再次,教师应该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选择教材内容,科学加工,用恰当的方法,合理地组织教学。例如在教学新单词导入部分时,车昆老师的方式就很好,在听文章找重点时,吴晴梅老师的方式也值得借鉴,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让学生主体得到充分展示,体现英语交际的特性,吴晴梅老师通过 Lets chant ,Lets act ,Lets play ,Listen and do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在呈现新知的教学环节中,车昆老师采用实物和图片、肢体语言、多媒体、游戏等多种手段来创设真实的情景,充分调动起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氛围里同教师一起进入新知的探索学习过程,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三天的学习虽然很短暂,但带给我思想上的洗礼,心灵的震撼、理念的革新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使我在思想上、业务理论上、工作实践上都受益匪浅,同时也看到了自己与他人的差距,明确了自己在教学上的奋斗目标,同时,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了新课改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反思了以往工作中的不足。

情感培训总结范文第10篇

关键词:专业培训;研究教材;心理情感;教学方法;课外工作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0-371-01

对于任何一名教师来说,都不可能一开始就把教学工作做得完美无缺,都是在一次次地教学中不断地吸取教训、总结经验,教学能力才得以慢慢提高。

一、教师应当接受专业培训

教师通过参加教育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教学培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从原本单纯的“教”,变成与学生互动,教学相长;认真学习专业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对于数学教学来说,学生们学会了某一种数学知识,却没有学会学习的方法,更不会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只是为了学习而学习,为了考试而学习。这不但不能达到素质教育的要求,反而抑制了学生本身具备的能力,堵死了学生多方面发展的道路。而接受过专业培训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中,更能够发掘学生的潜力,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

二、教师应当认真研究教材

教材是教学最基本的依据,教师所有的教学活动都应当围绕教材展开。教材也是连接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纽带,依据教材,教师才能够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虽然现在提倡多姿多彩的教学方法,然而前提是要基于教材和课程标准要求的基础上。有些教师采取了趣味的教学方法而使课堂热热闹闹,却忽略了教材中的内容,学生学习轻松了,兴趣浓厚了,然而却没有学习到应该掌握的知识,这岂不是本末倒置吗?熟悉教材中的知识是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并且还应该掌握一至六年级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教师应当根据教材中的知识,制定适当的教学方法,在把握好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多样的教学模式,才能保证不“跑题”,从而让学生在有趣的课堂上学到知识。

三、教师应当关注学生思维方式与心理情感

每个学生的性格不同,在学习数学时的表现就会有很大的差别。教师应当多加关注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比如有些学生善于严密地思考,在某一处数学知识上,要把每一个点都想到,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就是不会漏掉重要的信息,但是,却花费时间比较长,教师就应当教该学生如何筛选数学知识中的重要信息,忽略不重要的部分,从而节约学习的时间。而有些学生善于跳跃式思维,这种思维方式的优点是速度快、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强,却容易因为马虎粗心犯下错误,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认真的好习惯。关注学生的心理情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兴趣所在,把学生喜欢的事物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到一起,让学生在娱乐和游戏中学习,这比单纯地讲解教材中的知识效果要好得多。

四、教师应当灵活使用适当的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还无法总结出具体的学习方法,而相对来说,教师的教学方法就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模式,合适的教学方法,能够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而所谓合适的教学方法,其真正的含义就是适合教师所教的学生的教学方法,某一种学习方法对于某一个班级适合而对于另一个班级就未必适合,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要使教学方法尽可能地适合大多数的学生,而对于情况比较特殊的学生,教师要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帮助他们适应学习环境或者是专门针对这些学生制定适应于他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教师不应当因为自己教学方法的问题而造成某些学生学习方面的困难。教师是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也应当符合这一要求。

五、教师应当做好课外的工作

要想让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学习取得好的效果,单纯地依靠教师课堂上的教学是完全不够的。教师在教学之前就应做好准备工作。教师应当在课外研究好教材中的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预测哪些知识是学生难以理解的,应采用怎样的教学方式学生更容易理解,并认真写好教案设计。在上课的时候会用到哪些教具,教师也应当在课前准备好。而在讲完一堂课之后,教师应当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分析学生在学习中遇到了哪些问题,并且及时与学生交流,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外做好这些工作就会减轻自己和学生在上课时的负担,学生们学习的时候也会很轻松。从这一点来看,教师的课外工作的重要性绝不亚于课上的工作。

六、教师要不断总结教学经验

上一篇:年终培训总结范文 下一篇:园林培训总结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