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31 18:27:20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篇1

关键词:热爱学生;爱好体育;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情感的动力功能,是指对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起着发动和调节的作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可以是积极的、增力的,也可以是消极的、减力的。前者能提高人的活动能力,如情绪好时便记得快、领会深,就是较难的动作,做起来也感到容易,而情绪不好的,便出现记忆困难,思维迟钝,连平时已掌握的动作也做不好,通常能克服的困难、能超越的障碍也克服不了,超越不了,因而有可能导致练习中出现伤害事故。情感的感染功能是指个体的情感具有对他人的情感施加影响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以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精神饱满、情绪高昂就可影响、感染学生,使他们精神振作、情绪高昂,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情感的上述功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在体育教学中调动这些功能来提高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一、要热爱学生

教师情感生活的核心是热爱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永远不可能成为优秀教师。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热爱、关心学生和严格要求学生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教师一方面要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高度信任和尊重学生;另一方面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坚定不移地要求和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前进,决不迁就和放任自流。

二、要培养学生爱好体育运动的情感

传授知识、运动技术和培养情感是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的三个方面。在体育教学中,应当让学生在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接受情感教育;做到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为此,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入钻研教学大纲和教材,充分挖掘教材的情感教育因素,在制订教学目标的同时,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情感教育目标,并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寻找知识与情感的结合部,要讲清讲透,让学生弄懂弄通。例如,通过讲述体育锻炼对人体的益处,体育竞赛如何为国增光、为国家赢得荣誉等问题时,要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和对体育课的情感;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学生的练习,培养学生严肃认真、尊重事实的态度和为赢得荣誉而刻苦训练的决心。

三、培养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既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也是目前改变中学生厌学体育的重要手段。从目前各高校的教学情况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比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是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成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成了一种累赘,从而导致了厌学倾向的产生。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戒除厌学行为的重要方面。因此,学校首先应根据体育场地、器械、设备的能力,开设田径、体操、球类、棋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教师或学生分工负责,现场辅导,学生可凭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其次是进行课外体育辅导,这是学校辅导体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种很好的教学形式。这种辅导是体育课教学的补充,可以完成体育课授课计划内无法完成的任务。从而大大提高学生体育的能力和兴趣。三是学校组建体育代表队,进行课余体育训练。这也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学校体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选拔具有体育天赋的学生,打破年级、班级的界限,根据年龄和运动项目,组成各个专项体育集训队,由体育教师任各集训队的教练,逐步形成自己学校 体育的传统。四是开办体育俱乐部和成立单项体育协会,由协会牵头,经常地组织一些比赛,不仅可提高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也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更重要的

是培养了学生对体育的亲和力。

四、在体育教学中构建师生间的情感

体育教学是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双向活动中完成的,是师生之间通过互动进行情感、兴趣、能力等心理的交流。教育情感的形成与师生之间的行为活动密不可分。学生在接受着体育教育同时,也进行着情感交流,这种交流是通过师生之间心灵接触和潜移默化中得以实现的。教师的传授与情感不仅影响着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及动作示范,更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如何练习积极性、技能掌握等都能起到重要影响。

师生的感情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接受教育的程度。敬业爱生是体育教学成功的奥秘,一切的体育教学方法、教学艺术都产生于教师对学生无比热爱的心灵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人格,关心和了解学生,对学生要有责任感、亲切感、信任感。教师为人师表,示范讲解生动形象,都会激起学生相应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教师只有以情感人,才能产生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学生在良好的情感催化下,自觉愉快接受教师指导,使学生学习动机转化为自身迫切需求。在这种愉快情感交融的教学气氛中,师生之间能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处在最佳情绪状态,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提高教师的威信,是情感交流的必备条件

师德即教师的品德和修养。体育教育过程既是教师传授知识和思想的过程,也是学生接受教育的过程。体育教师作为教师中的特殊群体,其师德在对学生人格方面有深刻影响。体育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强烈的敬业精神、对学生的热切关心等无不时刻影响着学生。例如,在冬、夏季教学中教师不畏严寒和酷暑,精神抖擞,表现出自信、乐观的精神面貌;在刮风天气教师迎风讲解,以高质量、严格要求地完成各种动作示范,这都会增强学生练习的信心和勇气。因此,教师的一举一动、一姿一态,都蕴藏着教育的情感。

威信是学生对教师的敬爱感与情感需要的满足。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对师生间感情交流和教学心理气氛起着重大影响作用。教师要在学生中树立较高威信,就应具有强烈的事业心,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精神,崇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和热爱学生、关心学生、体贴学生的光荣美德。这样,才能使师生情感如鱼水,思想交流无间隙。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严格要求学生,合理善意地疏导,而不是压制。小学生普遍有着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参与意识,对新事物极为敏感,情感丰富,情绪易激动,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学生思想上容易产生剧烈的变化,学习不努力,纪律松弛,违纪现象时有发生,给体育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要使学生的思想保持稳定,离不开教师的努力工作。教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立足疏导,导之以行。另外,要注意讲评方式,实事求是,充分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客观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恰如其分地运用表扬与批评。尽量少用或不用当众批评的方式与语言,采用课后个别谈话方式指出学生的缺点。这样学生容易接受,课堂气氛融洽,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沉浸在轻松活泼的练习氛围中。因此,树立良好的师德形象,提高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教育情感、和谐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情感教育篇2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涵义

在近年英国沃里克大学主办的研讨会上,来自10个欧洲国家的与会者一致同意情感教育的下述定义: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学生的情感、信念以及情绪。它包括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以及他们的自尊。更为重要的一面,是超越学生个体,关注他们与别人之间关系的效果。因此人际关系和社交技能被认为是情感教育的核心。[1]我国的一些学者认为,情感教育是一个与认知教育相对的教育概念。德育中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2]终极目标指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就是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应关注并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帮助其对个体、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促使其健全个性的形成。

2.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特征

凝聚性:情感教育的凝聚性特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能通过情感的交流、启发等方式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特有的内容和方法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体凝聚成一股力量,学习热情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凝聚性,应该在培养大学生的集体观念上表现出来。情感教育的这种以培养大学生集体观念为基本内容的凝聚性,可以帮助大学生学会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系,树立热爱集体,为集体尽义务的集体荣誉感;可以教育大学生懂得坚持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利益,在必需的时候牺牲个人利益的原则;可以引导大学生不断增强集体主义观念,养成善于在集体中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能力与习惯,从而发扬相互尊重、团结友爱的精神,克服只顾自己,不顾他人,不顾集体的错误思想和行为。

调节性:情感教育的调节性特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通过各种情感形式对受教育者进行情绪调控、心理调适和人际关系调整,使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产生肯定性的情感态度。情感和意志在人的思想内化、转变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情感作为人对外在事物的体验,对主体的认识和行为起着积极或消极的驱动作用,通过调节学生的情绪,让学生不断地得到具有积极心理意义的成功体验,抑制其消极的思想行为,更高质量地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识传递和情感发展的任务。

渗透性:情感教育的渗透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遵循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融合各种教育因素与方式,循序渐进,潜移默化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政治情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目标形成更加深刻的认识。

激励性:情感教育的激励性指情感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表扬、鼓励等多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其思想和行为向着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方向变化发展。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的教育者运用多种手段,使个体把社会和组织的要求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情感、信念,然后在意志的作用下又把内在的思想信念外化为符合社会和组织规范的行动,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1.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任务的实现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3]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说:“道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使每个人确立崇高的生活目的……人每日好似向着未来阔步前进,时时刻刻想着未来,关注着未来。由理解社会理想到形成个人崇高的生活目的,这是教育,首先是情感教育的一条漫长的道路。”由此可以看出,情感在人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三观”又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和任务。所以情感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的促进因素。

2.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顺利进行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是教育者施加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接受教育影响的双向活动过程。一个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包括三个阶段,即内化阶段、外化阶段和反馈检验阶段。[4]901三个阶段的顺利进行都离不开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良性互动。积极的情感有利于受教育者把外在的思想品德要求转化成内在的思想品德认识,并由内在的思想品德认识到思想品德行为的转化。因此,情感教育是联系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桥梁与纽带。

3.有利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增强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可以通过情感教育重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受教育者在积极情感因素的作用下,自觉追求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目标,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品德认识。[4]100

三、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途径

1.丰富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内容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当我们谈到人的时候,首先应该确立的前提是,人“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5]人是有生命的客观存在,是有血有肉的现实的人,而不是某种无人身的精神或意识。强调现实的人目的在于,懂得研究人就应该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越是符合受教育者的生活实际和内心需求,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显著。反之,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则会减弱。

2.改进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方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具有体验性、自控性、互动性等特点。根据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的实践活动,引发学生深刻的情感体验。学生由于情感的变化,改变了对事物的看法,积极性得到了调动,这种情感体验方法还可以和实验法、讨论法等方法综合作用,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根据情感教育的互动性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动作以及行为等方式进行信息传递,而使情感和思想互相交流、碰撞、感染,达到相互一致。最终达到这样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情感既满足受教育者的情感需要,激发教育对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使教育者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

3.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中情感教育的机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必须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才能保证情感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由于情感是人与客观事物直接接触中产生的态度体验,所以,高校情感教育需要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重视实验教学。首先,重视学生集体活动。学生社团是学生集体活动的形式之一,应该被纳入情感教育范畴,并得到学校的支持、参与和引导。学校应开展多种学生社团活动,并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其次,增强教育者对学生情感教育的功能。班级是一个基本的组织单位,学生的各种日常生活和学习都要通过班级组织才能进行。教育者是教师和学校,学习和书本知识是联系的桥梁和纽带。

情感教育篇3

【关键词】情感教育;历史教学;灵魂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现代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新课程标准中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且逐步成为三维目标中的首要目标,情感教育已经成为历史教学的灵魂。它强调培养学生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坚强的意志、团结合作的精神,确立求真、务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确立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对世界各大文明的正确理解和尊重意识,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理想。我们在历史教学中应发挥情感在历史教育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动力功能,培养和完善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大力实施情感教育。

1. 中学历史教学要大力实施情感教育 我们现实生活中学校、社会、家庭都过分强调学生智育和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情感教育的培养。

1.1 必要性。如果学生受过良好情感教育,一定会变得温顺、谦和、善于沟通且能唤起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而不会是一个专横、霸道、粗野、暴戾之人。

从心理学角度看,在历史教学中,只有重视和关注了学生的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知、情、意、行”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发展,才能给学生创造一个友爱,融洽的人际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讲究教学艺术,使学生在乐意的,心平气和的,心情愉快的情况下进行练习,才能提高历史教学的整体效果,增强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综合素质。而且在教学方面,教师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技能的培养,同时还须加强情感的交流。事实上,学生也渴望平等和被尊重,希望老师既是“良师”又是“益友”。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打破传统的师生关系观念,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情感教育不仅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2 重要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带着一种高涨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现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学生在学习中意识和感到总结的智慧力量,体验到创造的快乐,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感到骄傲。”这表明学生的情绪被调动起来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思维活动。“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积极的情感对教育过程中的认知活动具有促进作用。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现代教学论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情绪在学习中的作用。通过对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内涵的挖掘,使学生分清美丑、善恶、是非等准则。

2. 中学历史情感教育的途径

2.1 历史教师要加强自身素质和能力的提高。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肯定会对教师的言行潜移默化,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教师的行为习惯、言谈举止、道德形象与情感态度对学生情感认识结构的形成具有决定性作用。教师是历史教育教学中最活跃、最积极的因素。我们历史教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科,并且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把自己对历史的热爱和情感去传染给学生。“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就应该有一桶水”,历史本身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到天文、历法、数学、语文、地理、法律、哲学、等很多领域和学科,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要涉猎许多学科、许多课外知识,只有我们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的实施情感教育。

2.2 教师关爱学生更利于情感教育。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做为教师,爱心更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缺乏爱心,无从谈教育,缺乏爱心,无从谈师德。教师的爱心能使学生更健康地成长,更有利于教师情感教育的实施。教师要将关爱每一个学生,让这份爱感染他们,激励他们,教育他们,造就他们。教师只有真诚的关爱学生,面对学生时才会产生亲切感,形成自身的愉快心境和良好的教学情感,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双边活动,学生才能更多的参与,更多的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爱学生是教师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挚爱和期待,会对学生产生巨大的感染力和推动力,激发他们刻苦、顽强学习的精神。教学过程不仅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师生情感共融、价值共享、共同创造、共同成长、共同探求新知、共享生命体验的完整的生活过程。教师要用自己的爱心感化每一位学生,春风化雨,滋润心田,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升精神世界,使学生深切体验真、善、美。

2.3 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情感教育。 教学过程实质上是师生之间进行信息和情感的多边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活动。要使教学达成良好的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就是要创设一种环境,使师生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对话、沟通、交流、促进。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也就是说教师只有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内容和班级特定的对象,创设各种教学情景,形成一种师生合作、共同探究、教学相长的课堂心理气氛,对学生充满信任、期望与尊重,才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主体经验和自我意识,从而以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一定的教学情景融入了教师的情感则可以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

2.4 运用多种方法激感。 在教学过程中应始终如一的尊重和解放学生的个性,顺应和发展学生的天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历史育人的综合性为原则。教师应春风化雨润心田,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在激发学生情感教育上多种方法并举、不拘一格。常用的方法有(1)模拟表演法:老师指导学生表演再现历史情境,使人身临其境,自然而然产生情感体验。(2)创设情境法:即通过创设情境,唤起学生的积极情感,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调动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因素。(3)讲故事法:通过讲解与教材息息相关的故事来渲染气氛,以达到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的目的。(4)实地授课学习法: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遗址、纪念馆进行现场教学,大大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真实的历史画面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情感。(5)课外阅读法:教师在讲授新课前,安排学生收集与新课相关的历史资料,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使学生思想情感得以升华。

情感教育篇4

初中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别重要,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栋梁之才。那么,什么是情感呢?情感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而产生的态度的体验,是人们复杂心理活动的一种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它的内涵具有更广泛的意义,包括着人们极其多样的心理生活领域,我们称之为情感领域。情感教育即情感领域的教育,它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教育教学要求,通过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促使学生的情感领域发积极的变化,产生新的情感,形成新的情感领域的过程。对于政治这门学科教学而言,没有人的情感的注入,就没有也不可能有对政治课学习的热情和追求,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说,政治课教学有其枯燥乏味的一面,如果不注意情感的投入和趣味性的导入,就会使学生丧失学好的信心,毫不夸张地说,情感是政治课教学的剂,催化剂。

二、情感教育的实施

目前,学生学得苦,导致大量学生厌学,教师教得更苦,导致苦不堪言,这种局面,即使对应试教育也是相当不利。情感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要设置这样一个教学环境:学生能够体会到教学的趣味性,通过与教师主动的情感交流,达到对政治课学习的具有主动的和旺盛的学习态度等目的。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有什么样的作用呢?

我们通过实践发现,以师爱为基础,将积极的,丰富的情感信息传递给学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手段感染学生,使学生主动地进行情感思维,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对于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怎样实施情感教学呢?

(一)发挥师生双向作用,激发学生的情感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互动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如果教师能主动创设良好的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维,教学效果必然会事半功倍。具体做法有:(1)用情境烘托,形象诱发。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在"激情"上下功夫,除传授知识外,还要积极创设情境,尽可能做到"以情感人"。如初三《思想政治》教材中的"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唯一正确选择"。教师可以把黑暗的旧中国形象地描述出来,构成一曲悲惨的"命运交响曲",使学生对反动统治的憎恶,仇恨之情油然而生;可以把夏明翰,,刘胡兰等革命先烈的具体形象,亿万劳苦大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前赴后继的动人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从"唤起工农千千万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举中,感受到党的伟大,光荣,正确和新中国的来之不易,更加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2)听录音,做演示,设置情境。教师生动的讲述本身就能够打动人心,如再加上课堂上辅之以事先精心准备的故事,材料,用录音机播放,学生不仅有新奇感,还会随着绘声绘色的讲述,萌生情感意识,产生情感共鸣。如初三在讲到"我国的人口问题"时,为了调动学生对本课的学习新奇感和积极性,产生情感共鸣,迅速进入本课学习角色,可在新课授课之前,先播放一段精选的与本课学习内容密切相关的《超生游击队》小品录音,可迅速调动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对本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吸引力。在教学中,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引导学生观看教学挂图,接触实物。师生可进行"模拟"演示,以此丰富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感性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使其把感情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如我在讲"榨取工人血汗的手段"时,首先指导学生看卓别林主演的电影《摩登时代》中的一个镜头,然后,我根据本课教学的具体内容进行"模拟表演",学生被我扮演的"卓别林"跟随传送用老虎钳拧螺丝的滑稽动作所吸引,他们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唤起了强烈的情感体验,撩拨了心灵的情弦,在思想深处产生共鸣。紧接着,我又用悲愤的语调说:"卓别林所表演的这一情景,正是资本家不顾工人的死活,提高榨取工人血汗的真实写照"。总之,把对资本家的仇恨凝聚在眉宇间,语言行动中,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和教育。(3)联系实际,辨析是非,强化情境。教学中,创设一些情景,使学生能够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进行比较,抽象和概况,从而逐步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自己认识水平,是思想政治教学必须注重的问题。如在讲到初二政治课"保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时,上新课之前,首先列举了"某青年见死不救,落水儿童活活淹死"的典型案例,让学生进行评价.结果学生个个义愤填膺,纷纷谴责某青年的极端自私,课堂几乎成了"道德法庭"。最后我又提出"如果你处在此种情景中,将会怎么做?"的问题,让大家发言讨论。在这种强化情景中,学生不知不觉地提高了自己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

(二)抓好课外活动,以情导行

课外活动是思想政治课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思想政治课教学任务的重要一环,是学生将书本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用来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途径.教师应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如调查采访,主题班会专题,演讲会,朗诵会,专题法制会等,使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特定情境中产生的各种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健康,有益,稳定的情感,在实践中起树立远大理想.

情感教育篇5

刘斌曾同志指出:“没有情感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学生不是冷冰冰的机器零件,而是成长中活生生的人,他们的感情纯真、热烈而稚嫩脆弱,需要我们的呵护。近代教育家夏丐尊先生也曾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教育如此重要,那如何来加强呢?根据这几年的工作实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做:

1 教师首先要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去感染学生

教师本身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他总是以自己的情感、态度、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的是、非、善、恶的道德观念,常常根据人们的现实态度来理解的,在他们看来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正确,要看他是否被人喜爱,是否受别人的赞许和表扬,由此,学生的道德认识活动应当是充满情感和兴趣的,因此,作为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发挥自身情感的示范作用,以教师之情激学生之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饱满的热情、充沛的精力,深入角色,塑造一个充满情感的自我形象。以自己丰富的情感去感染学生,从而使学生更好的接受教育。

2 采用直观、生动的教学手段,创设情境,诱发学生的情感

低年级儿童,自控能力较差,在正常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情感往往是“潜伏”着的,教师要善于诱导这些潜藏着的情感因素,使之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情感往往又是在客观事物被被感知的情况下产生的,所以教师应当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以具体直观、生动的形象方式,启发学生理解道德观念的内涵,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感染和熏陶,以诱发其内在的情感因素,从而达到动情的目的。

3 创设情感体验的实践条件,使学生已有的情感得以升华

情感的特点之一是实践性,实践是情感形成的基础,也是丰富情感和推动情感发展的动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创造一定的实践条件,使其在实践中获得道德认识,深化情感体验,进行自我教育,进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里应强调的是必须采用趣味性的实践活动,如让学生表演、做游戏及实际操作等。如《文明礼貌教育》,根据插图让学生表演(1)同学之间该不该打架、骂人?该怎么做?(2)围观的同学该怎么做?通过表演,贴近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情感,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情感教育篇6

关键词: 情感陶冶 德育 德育叙事 道德体验 自我修养

一、情感陶冶在德育中的必要性

人类道德的产生出于意义世界对世俗世界的超越。以往的道德教育要求学生从小就按照道德的理性行事,这种方法逐渐使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厌学”情绪,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了一定程度上的学校道德认知与日常生活经验的冲突,并可能在德育课堂上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潜在的紧张关系。

幸运的是,当代思想家在寻求道德教育理论与方法时,发现了文学与艺术的视角,通过情感陶冶的方式来揭示个体的生活感受,试图让个体在接受道德教育或进行道德思考的过程中,能自主进行道德意义的建构。情感陶冶是指通过自觉地利用或创设教育情境及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从中受到积极的感化和熏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因此,情感陶冶法应该成为道德教育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并且应该随着社会对“以人为本”观念的增强而更加受到重视。

二、情感陶冶的主要手段:德育叙事和道德体验

情感陶冶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引起学生积极的道德行为,以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情感陶冶法与其他的德育方法相比,由于它没有过多的说教,而是寓教于景,情景交融,具有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特点,因而比较符合学生的心理,教育效果十分显著。情感陶冶的方式主要有道德叙事和道德体验。

(一)德育叙事

叙事,简单地说,就是叙说故事。道德教育中的叙事,简称德育叙事,是指教师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话语,借助对道德故事的叙述,促使学生的思想品德成长、发展的一种活动过程。德育叙事实质上是通过“生命叙事”,实现将“人的完整生命纳入道德教育的视野”。它可以让教师将自己所要传授、学生所要学习的德育内容以故事的形式叙述出来,使之成为一个相对完整的德育案例。

作为现代德育重要方法。道德叙事不仅仅是一种德育方法,更是一种德育理念上的述求,即学校德育应从以“道”为本或以“理”为本的“说教性”德育转到以“人”为本的“叙事性”德育上来。德育叙事可以借助于语言文字来进行,也可以借助于事实来进行。它们的基本特点是正面引导、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启发自觉。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乐于接受德育叙事,教育者必须做到:

第一,叙事要有针对性。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年龄特征、个性差异和心理状态的实际进行叙事教育,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避免“唱高调”、“放空炮”、“隔靴搔痒”,提高叙事教育的实效性。

第二,叙事要真诚,富于感染力。在叙事过程中,要以诚待人,以情动人,才能以理服人。

第三,叙事要具有形象性、生动性和趣味性。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寓教于乐,理趣结合,克服公式化、成人化的说教。

第四,叙事要善于把握时机,因势利导,促进学生思想及时转变。

(二)道德体验

从体验的产生来看,它来自于现实的、活生生的生活存在,先于任何逻辑的推测和理智的判断。道德教育中的体验要靠一定的实际锻炼来完成。德育中的实际锻炼是指根据一定的德育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在实际锻炼过程中,要注意使学生感受到道德体验,启发其自觉性。所以在实际的道德锻炼中应当注意。

第一,要注意与叙事教育、榜样示范结合进行,使学生明确实际锻炼的目的、意义,启发学生实践的要求,激起其实践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之勇于实践,乐于实践。

第二,要组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活动之前要确定好活动的目的,拟定活动的计划;活动中要严格要求认真监督;活动后要全面检查,做好总结评价工作。

第三,要有意识地磨炼学生的意志,鼓励学生持之以恒,防止半途而废。

道德体验对唤起学生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实现德育的内化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传统的教育中,抽象的理性代替了不可言说的体验,机械的记诵、灌输挫伤了充满灵动的幻想和内心时刻涌动的激情,冷漠的说教和命令压抑了情感的交流和心灵的感应。只有情感才能唤醒生命,只有人格才能感动心灵。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教师跟孩子在精神上的经常接触。”师生之间不仅是知识的接受关系,更重要的是彼此之间情感、意志、精神、人格的感染和影响,是精神的相遇、相知。精神的境界和心灵的空间只有靠体验和理解才能达到,只有靠真切的同情和领悟才能实现。

在道德教育中实行情感陶冶,实际上就是通过道德叙事和道德体验,对学生进行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在运用情感陶冶时,教育者必须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树立崇高的人格形象,为人师表,以身立教,使学生在与教师的直接交往中受到生动的教育和感化。

第二,大力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优化育人的环境,使学生身临其境,怡心养性,逐渐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

第三,利用一切优秀的文艺作品和艺术形式,来教育学生,使他们在高雅文明的艺术享受中受到陶冶和感染,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境界得以升华。

三、情感陶冶实现德育的最高追求:自我修养

传统的德育方法往往都远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因而难以贴近学生,也难以使学生产生道德共鸣。情感陶冶对于改变传统的以说教方式为代表的道德话语权威,营造民主、开放、生动的德育文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在道德教育中进行情感陶冶,可以实现道德教育的内化:道德的自我修养,这也是道德教育的最高目标与追求。

道德教育的自我修养亦即道德自我教育,它是在教育者的指导帮助下,受教育者通过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我调控、自我改正,以形成和完善自我品德的方法。自我修养是受教育者在其品德形成上自觉能动性的表现,体现了受教育者在德育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自我修养是建立在自我意识基础上的,它既是教育的结果,又是教育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够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自我修养的方式有多种,大体包括理论学习、座右铭、立志、自荐、慎独等。

在德育叙事和道德体验的过程中,通过创设教育情境和开展有教育意义的活动,使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陶冶,从而实现德育的自我修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运用情感陶冶的时候要注意以下要求。

第一,引导学生树立道德理想,激发学生自我修养的愿望,鼓励学生自我挑战、自我激励,以更高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

第二,指导学生掌握自我修养的标准,把握正确的修养方向。

第三,教育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进行自我修养。自我修养不是闭门思过,而是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检查、对照自己的思想品德和言行,明确得失,确定努力方向,才能更好地教育自己、完善自己,把个人的修养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紧密地结合起来。

第四,帮助学生制定和执行自我修养的计划,掌握修养的方法,培养自我修养的好习惯。

关注学生的个性,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使教育向学生个体无限未来开放,引导和启发学生的道德情感,促进学生的生命个体完整、和谐的发展,成为新时代教育的起点和追求。道德教育中教师和学生情感的交流,生命和生命的感应和共鸣,成为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情感教育篇7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外来务工人员携子女进入城市。根据调查,东莞830万常住人口中,外来务工人员有约650万,随迁子女在莞就学人数庞大,其中大部分随迁子女人读民办中学。不少民办学校由于经费投入捉襟见肘,使得教学条件相对较差,各方面的教学设施设备配备不足,且学校管理人存在重招生轻教学的思想。经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在新的环境当中体现出诸多的不适应,尤其是情感教育问题比较突出。

一、国内学者的情感教育共识

著名文学家夏丐尊曾说过:“教育没有情感,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了情感,没有了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情感教育,不是独立的教育方式,而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能对教学活动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是能唤起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的一种教育形式。教师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式方法,发掘教材的情感资源,调动学生的自我感悟能力,逐渐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品质。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挖掘出学生身体中蕴含的无穷能量,让学生时刻能够自我督促,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成长。

我国诸多古今教育学方面的学者也都对语文情感教育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也就是说,作者已经把美好的情感付诸于笔下,形成了耐人寻味的文章。我们应该怎样通过阅读的方式去发掘它的情感呢?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的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去深入思考,发掘文中的内涵,以达到“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目标。

我国著名专家杨叔子认为:“素质教育之素质应包括思想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思想素质是根本,文化素质是基础,业务素质是本领,身心素质是本钱……文化素质主要指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关键是人的情感。”也就是说,情感教育在素质教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教育过程不能没有情感。在现实教育教学活动中,情感教育有了显而易见的必要性。

如何对外来务工子女进行好的情感教育,将这些孩子培养成心理健康、情感丰富、积极向上的高素质学生,成为目前我们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而在中学众多学科教学当中,语文教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语文科任教师充当着重要的角色,与学生交流和话题切入的机会多。如果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优势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关怀的话,那么,民办中学学生的情感教育问题将会取得较大的改观。

二、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作用

1.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现代教育目的是这样阐述的:“把一个人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结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这就是对教育基本目的的一个广义界说。”可见,我们对学生实施的教育,目的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本主义者认为,一个完善的人首先应该具备的就是情感、意志和理性思维。

2.语文情感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中学生要想成才,必须顺应时代和社会的需要,努力把自己打造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这里所说的“德”就是指品德,学生美好品德的养成离不开语文情感教育的全面实施。实施情感教育,才能让学生在知识、能力、智力、品德、审美等方面获得协调发展。因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知识结构、缜密的思维能力、独特的审美情趣,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情感。

3.语文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素养,是指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依靠语文情感教育的实施。假如教学过程中没有情感,一味地追求知识的灌输,忽视学生良好的情感需求,那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从何说起?没有情感教育就好比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终有一天会枯竭。所以重视语文情感教育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

三、结语

由于外来务工人员工作的沉重和繁忙,导致他们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出现严重缺失和偏差。严峻的社会现实呼唤改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重视他们的孩子在情感方面的关怀需求。在当今学校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缺位和学生良好情感体验的缺失,都极大地影响着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健全人格的养成,而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能够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学生的情感加以关怀的话,这些孩子一定会在知识和情感方面获得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 广西师范大学 东莞启东学校)

情感教育篇8

学习中的情感与学习的认知活动是紧密联系的.皮亚杰说:“没有一个行为模式(即使是理智的),不含有情感因素作为动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教学中教师充分挖掘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通过恰当的途径和方法,激起学生健康、积极的情绪体验,以优良的情感去波及和感染学生,促使学生自觉接受教育,这是当今教育成功的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课题.在化学教学中如何加强情感教育呢?

一、以境育情

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产生的,情景中的各种因素往往对情感的产生起综合的作用,此即“情感的情景触发规律”.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相应的情景,让学生如身临其境,有直观的形象可以把握,有浓烈的氛围可以感受,有愉快的活动可以参与,触“境”生情,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学习.

二、以知育情

情感与认识存在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规律.一方面,认识是情感产生和发展的理性基础,认识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认识.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的情感对认识活动有动力、强化等功能.动力功能指情感对认识活动的增力或减力的效能,即健康积极的情感对认识活动起积极的发动和促进作用.强化功能指情感对主体认识活动的巩固或改变的效能,积极情感体验对认识起巩固作用即正强化.根据这一规律,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以知育情,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端正和加强其情感的倾向性、深刻性和稳定性,让理智支配情感;教师要善于以情促知,要发挥情感的动力功能,增强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情趣,提高教学艺术,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使“苦学”、“厌学”转化为“乐学”、“好学”.

在化学教学中,对许多知识难点的分化,教师必须运用恰当的方法,做到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记,能够饱尝成功学习的欢乐.

三、以理育情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在化学教学中,注意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和科学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爱祖国、爱科学的情感,是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采取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据,以理育情.

四、以情育情

情感活动具有泛化扩散的规律.在一定时间和范围内,情感可以感染到一些人,移情到与此相关的一些物上,此即情感的感染和迁移功能.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对他的精神世界——道德情操、智力素质、意志品质提出了许多要求.其中一个最重要、最主要的品质就是:深深热爱孩子.”

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最根本的途径是教师用爱心和真诚感人、育情,“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教师应善于将深厚的情感传递给每个学生.

首先,要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心理学调查表明,积极的师生关系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在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需要满往、沟通、探索的欲望,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为学生提供交往、沟通和探索的机会.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给学生动手实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讨论和辩论时,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和引导,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促使他们在相互交流中启迪思路、发展思维,并动情、晓理、端行.这样,学生就会“亲其师而信其道”,更加热爱学习.

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以富有情感、生动形象的语言,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生动有趣.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要饱含对学生的引导,凝聚对学生的期望.

五、以需育情

情感与需要具有相互制约的规律.一方面情感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另一方面情感又可以调节一个人的需要.一般地说,凡是与主观需要相符合,并能使之得到满足的事物,就会产生肯定的、积极的情感.如果学生将学习活动、求知欲望作为自己的优势需要,则他们就会产生热爱学习、追求真理的情感.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必须明确学习目的,培养合理正当的需要,以利于形成自己的高尚情操.

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可联系生产、生活及科学实验的实际,提出一些学生熟悉的,却又难以解释或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

上一篇:文化教学范文 下一篇:学科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