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好文章范文

时间:2023-12-11 13:38:45

情感好文章

情感好文章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情感教育;创设情境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的兴趣;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学习质量;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下面通过四个方面介绍一下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

一、加强交流,培养情感

语文教学中师生交流是很重要的,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有意识地与学生加强交流,不论是眼神交流还是语言交流,对培养学生的情感都是有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单纯地给学生以讲授式的方法讲解文章,学生听起来也会觉得枯燥乏味,文章中情到浓时,教师要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和学生一起体验作者的情感,喜悦、悲伤或是郁闷,在互动和交流中得到更好的诠释。

比如:《给予是快乐的》这篇文章,保罗被小男孩对弟弟的爱所感动,当小男孩对他的弟弟说也要买个车当作圣诞礼物送给弟弟的时候,教师可以和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本来以为小男孩是想给自己买车,结果是为自己残疾的弟弟,同学们的心里肯定都有感动之情,教师可以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以体会小男孩对弟弟的爱。

二、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寻找文章中合适的切入点,挖掘其中要表现的情感,讲解文章的时候教师要深入文章中,挖掘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把作者的情感传递给学生,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小学生思考问题比较简单,有些情感学生不能自己体会到,尤其是作者要表_的隐晦感情,这就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并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体会到作者要表达的情感。

比如:《和时间赛跑》这篇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时间的珍惜,爸爸对他说的那段话,“所有时间里的事物,都永远不会回来了,你的昨天过去了,它就永远变成昨天,你再也不能回到昨天了,有一天你会长大,你也会像外祖母一样老,有一天你度过了你的所有时间,也会像外祖母一样永远不能回来了。”这就是文章的精髓,教师要从蕴涵挖掘其中的情感,要和时间赛跑,才能够成功。

三、大声朗读,表现情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大声朗读的习惯,把文章中的情感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融入文章中,带有感彩地把文章中要表达的感情传递给他人,每朗读一遍,学生就会对其中的感情有更深的体会。默读的效果没有大声朗读来得好,默读的时候学生心里会有一种压抑感,不能淋漓尽致地把感情表现出来,而且大声朗读是一种习惯,可以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如:《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文章,教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大声朗读,抑扬顿挫中,把的爱国之情表现出来,尤其是“为中华崛起而读书”这句话,既要强劲有力又要坚定,朗读的过程中也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创设情境,体味情感

创设情境是体味情感的一个有效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文章中的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受。“百闻不如一见”,教师讲解百遍,也不如亲身体验一遍。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把文章中的内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美妙的音乐和生动的视频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分角色表演的方式把文章的内容表演出来,学生在表演的过程中会融入文章所描写的情境中,更好地体味文章中要表达的情感;教师也可以直接带领学生到文章中所描述的景点或者相似的景点中进行参观,真正身临其境地体验作者的情感。

比如:《老人与海鸥》这篇文章,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放映一下背着蓝布包的老人与海鸥相处的照片,亲昵地叫着每个海鸥的名字;教师还可以放映视频,视频中老人正在喂海鸥,再配上优美的音乐,学生就会陶醉在多媒体展示的情境中,体会老人对海鸥深深的爱恋。

以上内容通过四个方面阐述了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开展方法,分别是:加强交流,培养情感;寻找切入点,挖掘情感;大声朗读,表现情感;创设情境,体味情感。对小学生的情感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教师必须在对教材内容认识深刻的基础上,不断总结、不断积累,找到更多对小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让学生在提高语文水平的同时,也体会到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让学生在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找到更多表现情感的方式,进而提高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梅仕文.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3.

情感好文章篇2

关键词 新课改;初中语文;情感教学;应用;古典诗词

一、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现状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面临巨大的改革。从教学内容、教学任务、教学计划到教学方法、教学目标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情感教学就是新课程改革创新教学法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的教学也显示出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在初中语文情感教学的应用过程中也有一些阻碍因素阻碍了情感教学的改革与进步。

1.“分数至上”的观念的阻碍

情感教育注重利用情感因素培训学生的情感,在情感体验中掌握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然而,“分数至上”的传统思想使得很多家长和学生难以适应来自情感教学的改变。学生带着沉重的分数包袱来理解课文也造成了理解上的障碍,更无法沉下心来深思文章的意境,充分理解文章情感,情感教学也无法取得应有的效果。

2.传统语文教学观念的阻碍

在应试教育中,为了升学率而只注重语文教学中的字、词、句、篇的“填充式”教学,学生的任务就是记忆、记忆再记忆,对于文章的主旨、情感往往是通过老师的讲解来进行记忆,未能够做到真正理解文章的情感,更谈不上结合学生自己的感情经历进行分析。机械化、模式化的记忆文章的主旨活中心思想,使得语文教学呆板化,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更阻碍了情感教学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

3.语文教师自身情感的不足

这里的“情感”主要是指教师的个人综合素质。这不仅要求教师要有专业的技术知识还需要教师拥有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综合素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体验是学生的风向标,只有教师有效地将情感融入到教学中来,才能够为学生创造情感体验的氛围,激发学生思考,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并结合学生个人的实际对文章的主旨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理解,构建语文教学需要的课堂教学意境。

二、情感教学的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内涵及其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新课改背景下重要的教学改革,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改革与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教学是指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情感,以教师的情感认识为引导,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能够产生相对应的情绪,能够与作者进行视角的对换,体验其心境,并且从自我的立场出发,来理清文章的情感脉络,归纳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课文中之间的情感交流。在应用情感教学方法时,将情感内化到教学中,切实体验作品中人物的情感,达到人文教育与素质教育共同发展的目标。

2.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能够将初中语文教材、教师、学生、三者从心灵上有机地统一起来,共同构建起情感体验的课堂教学。情感能够使教学丰富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教师与教材发生共鸣,积极引导学生学习,不断获得新的情感体验和新的知识。同时,这有利于教师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语文课堂教学的进步,建立起新型的师生关系,有效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教学效率。此外,还能够丰富初中语文教学,提升初中语文教学的人文价值,使语文教学成为人文教育内涵的载体。

三、例谈情感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1.扎实情感教学前的教学准备

教师吃透教学内容是实现情感教学的主要前提。这主要包括这样几个内容:文章的主旨、文章的感情基调、文章的关键词、文章的深意。例如在对王安石的名作《次北固山下》进行把握的时候,其中“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备受称赞的名句,但文章的感情确主要集中在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全诗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抒发的是旅居在外的游子的深切思乡之情。同理,《峨眉山月歌》是青年时期李白离蜀时刻的作品,意境明朗,音韵流畅,语言浅显,描述的是一幅优美的峨眉山夜景的景象。其中,“秋”字因入韵的关系倒置于句末,同时,又以“秋”字形容月色之美,自然入妙。而全诗之中“峨眉山月”这一集中性的艺术形象则贯穿了全诗意境的始终,以“月”的描写抒发出自然而然的思友之情。

课前的准备除了要对文章进行有阵性的情感把握之外,还需要教师根据文章的要点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制作好教学的课件,准备好相应的教学器材。例如在对《春望》的情感把握时,需要从杜甫写作此诗的背景出发,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因此,全诗显示出忧国、忧思的情怀,念家、悲己的感情十分明显,显示出得是杜甫关心天下、忧国忧民的博怀,而流露出这样的情感的根源则在于此,也是本诗显得感慨千古、沉郁悲壮的内在原因。

2.把握关键情感,引导学生步步深入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应当构建相应的情感环境,再利用情感导语,将课文内容引出,再次是利用教师对课文的理解,引导学生去体会稳重的情和意。在必要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相应的提出,以关键情感的把握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章的深意。

《登幽州台歌》的“独怆然而涕下”和 “独”字也是关键情感所在。这种重点分析关键情感的方法有利于学生迅速对文章的感情进行把握,也有利于降低教学难度,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中的丰富含义。

同时,利用情感性导语引发学生情感。情感性导语要根据不同的文体和文章风格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和应用。例如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教师在利用情感导语之前首先要了解文章的感情脉络。这种以朴实的语言讲述父爱的文章需要的是抓住“背影”这一感情焦点,以深沉、博大的父爱为感情基调设置情感导语。接着通过生活中实际存在的例子来感受父爱,使学生的情感与作者保持一致,达到教师、学生、作者在感情上的有效沟通。在学习课文的同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与素质素养。

3.情感性示范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朗读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文章的情感。但是,在新课改下的初中语文课文朗读始终没有摆脱平白的朗读弊端。因此,教师的情感性示范朗读有利于给学生一个朗读语速和语调的标准,有利于学生在朗读中理解文章的情感。根据文章的情感变化语调和情感基调,以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去朗读文章所产生的效果也会不一样。因此,适合文章的感情基调、语速和语调对展示和把握文章的感情十分重要。在朗读唐代杜牧作品《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时候,要注重把握文章的情感,在朗读之时一定要带着“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够将此诗中包含的气概理解得淋漓尽致,领略到诗人非凡的见识以及在曲折中的抑郁不平和豪爽的胸襟。同时,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画面,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理解诗词中的艺术魅力。

4.情感性阅读方法的运用,构建情感教学情境

传统的阅读单方面重视对生字词语的认识。在情感教学中,通过阅读来理解文章的情感,传达情感十分重要。例如在《小石潭记》的教学中,那句“凄神寒骨、悄怆幽遽”不只是简单的写景之句而是作者寄情于景的表现。在这篇文章中类似的字句还有很多,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身背,配以相应的凄清、幽静的音乐,调整学生的阅读语速和语调,以表现柳宗元在被贬之时心中的落寞,然而在面对安静之时的那种闲暇下来的愉悦之情。让音乐帮助学生朗读,并且感受文章的情感,形成情感的共鸣。

在情感教学中,构建相应的情感教学情境十分必要。情感情境能够使教师和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实现情感的转化,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例如在《岳阳楼记》记,大多数的教师会选择先介绍作者范仲淹的生平,而情感教学则要求利用相应的声像设备,先让学生了解岳阳楼的风景。再以多媒体手段再现当时的情境,配以朗读音频让学生切实理解范仲淹当时的感受。同时,展示不同天气时岳阳楼的风景,让学生切实感受不同天气时,同样物景带来的不同感受,以营造富有情感的学习氛围。在营造好情感氛围之后便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运用联想和想象来理解《岳阳楼》的深层含义,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达到真正理解文章的目的。

5.重点分析和鉴赏优美词句与生活实例的应用

情感是文章的生命,而语言则是文章情感的表现形式。对优美语言进行重点分析和鉴赏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血神想象力,引导学生进入文章的感情世界。例如在对《春》的教学时,对名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蜜的味”的分析,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想象,让学生去联想春天里的一切景色,让学生想象春天里的生机勃勃和万物复苏的景象,让学生真切体会作者的情感。

情感来源于生活,在进行情感教学的时候,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十分必要。例如在对《范进中举》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联系如今应试教育的实际,谈谈自我的一些感触,激发学生的感情。然后,在回到课文中来找出如今教育制度与封建科举制度之间的不同。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重点分析范进中举之后的片段,然后联系自我的实际,找出自己是否也有遇到喜事这样疯狂过,领路范进的心情。同时,指出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端,领路作者真正的内涵,让学生明白当前的应试教育制度的科学性与人性化特点。在学生掌握文章中心思想的同时,促进学生感情的升华,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

6.课前课后设疑,引起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然而引发兴趣的除了一直的喜好之外,还有好奇。在课前课后设置悬疑,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之心,对文章进行研究,去弄明白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例如为何朱自清写父爱要以《背影》为题,又为何一直直接写父亲的爱,而要以描写父亲的背影为主要内容?又如在《卖炭翁》中,为何会用“系”字来描写“系向牛头充炭直”?可不可以用另外的词来代替,如果不能,理由何在?利用这样的疑问可以寻找出文章的情感脉络,深入挖掘文章的情感,在了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体会作者写作的中心思想,那种对宫廷使者飞扬跋扈的憎恨和憎恶。

五、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学不是单一的一种教学方法而是以情感培养为目标的多种教学方法的集合。情感教学的教学目标具有隐蔽性,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好情感教学,除了注重上述的各种教学方法之外,还需要教师提高个人的情感素养,树立起好的榜样,并且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新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完全融入课堂教学,真正做到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教学质量,实现素质教育与人文教育同步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爱霞.浅谈情感体验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2010(30).

[2]程森林.谈“移情”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0(08).

[3]杨显慧.谈“移情”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10(02).

[4]蒋华.初中语文口语教学现状的研究[J].语文学刊,2010(12).

[5]刘昌华.有关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探讨[J].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8).

[6]郑霞.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课堂教学效率[J].成才之路,2010(3).

情感好文章篇3

一、朗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这是朗读训练作用最浅显,也是最基本的一点

朗读,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是经过大脑指挥口、耳、眼将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调动口、耳、眼、脑等器官一起参与的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它与默读的心理活动方式比较如下:

朗读:目脑口耳脑

默读:目脑

以上可以看出,默读程度较朗读程序大大地简化了,虽速度快了,但使口、耳缺少了锻炼。对语感的培养也大大削减了。

由此,从朗读这一原理来看,朗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好地感知文章的美学因素,而且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能力强了,他的概括能力、表达能力、组织语言的能力也就自然而然地强了。这些能力作用于说话上,学生必然会说得趋于简明、流畅、连贯、得体、有条理,同时,如果学生经常性地朗读,其结果必然是熟能生巧。表现在说话上,学生就能逐步取得发音清晰、音量适中、感染力强的效果。一般而言,朗读能力强的学生,他的口头表达能力也通常比较强。这也验证了朗读能够促进学生说话能力提高这一点。另外,因为朗读时要求采用普通话,这自然会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

所以说,朗读是培养语感的一种好方式,应切实地加强训练。放声朗读文章,可以增强语音的感受能力、语义的感受能力和语法的感受能力。如果对精美的文章反复地朗读,会增强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和鉴别能力。反之听到不正确的读音或词不达意,生硬不通的句子,就会从感情上感到不适,并加以排斥。

二、朗读能够有助于深刻地体味文章所抒发的鲜明独特的思想感情。这是朗读训练所应达到的基本目标之一。

我们常说作家在创作时总是披情入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通过作家塑造的丰富的艺术形象来展示的。学生在朗读课文时,把书面语言还原为口头语言,作者的语言就好象成了读者自己的语言。与此同时,学生的头脑中会连续再现文章中的抒情载体-------艺术形象。这样一来,学生能够更好地感受到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产生强烈共鸣,受到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如在学习《,你在哪里》这首诗时,教师只有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让学生真切地演绎人民对总理的深情热切的呼唤和山谷、大地、松涛、海浪、广场的回音,学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到总理与人民心连心的深厚感情。在学习《白杨礼赞》这篇抒情散文时,教师可通过学生在朗读文章时准确把握文章句调、语速、感情的变化,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更深刻地领会作家通过赞美白杨树意在歌颂北方农民质朴、严肃、不屈的性格和抗日军民在民族解放斗争中坚强,力求上进,执着奋斗的精神内蕴。

由此,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朗读,尤其是应该精读的文章,不能粗观大意,浅尝辄止,必须反复朗读。在朗读中推敲文章的含义、情调、韵味,想象作者写作时的心境和情感,代作者说话,代作者表达思想,抒怀。经过这样的朗读,对文章的理解才会加深。

三、朗读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领略到文章的音乐美

我们知道音乐是以其特有的节奏旋律来打动人心,感染听众,从而显示艺术魁力的。好的音乐,总给人余韵袅袅,绕梁三日的美感。古今好的诗文莫不如此。在汉语中,汉字有四种声调。由汉字组成的文章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直观体味到汉字铿锵有力,抑扬顿挫的独特魁力,感受到文章的音韵美。同时,文章还有急切舒缓、起承转合的律动的特点。学生也只有通过恰当地朗读,才能从语调的高低、节奏的急缓、语速的快慢感受到文章的旋律美。特别是,中学语文课本中编排了一定数量的古诗词。它们一般都具有句式整饬、平仄相配,节奏鲜明,句末押韵,好似高山流水的特点。教师在教学古诗时,只有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才能让学生直接体会到古诗所具有的音乐美,增强学生对古诗的美学感染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热情。除此,在《荷塘月色》、《春》等优美的写景抒情散文中,朱自清运用了不少的叠词,朗读它们,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贯穿于文章中,有效地增强了文章的节奏感。通过朗读,学生能够更好地领悟到朱自清散文所具有的音乐美。

情感好文章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4-0032-01

青少年在这个阶段有着自己的特点,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思维发展都处在最为关键的阶段,性格特征也在逐步的走向稳定,对于美得追求也是这个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而通过语文知识的传授和教学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使得学生的人格变得更加健康向上,这些都是语文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东西,也是最重要的任务。

通过老师的教学与指导,不断地体验文章的美,发现文章的魅力所在,使得自己的精神世界不断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使得学生感同身受,体验其中的乐趣,感受智慧的魅力。

1.合理地利用教材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欣赏

生活中美丽无处不在,我们需要用我们的眼睛来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引导学生去积极地品味文章的好句子,通过对句子的美的发现来进行文章的鉴赏;比如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文章的实际情况,通过图文结合的形式给予学生呈现文章的美景,让学生通过阅读抓住文章的中心句子,通过对句子的分析来发现其中的美,来品味其中的情感,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进行文章的欣赏和分析,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也会增加学生的情感,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2.通过文章的品读来发现其中的自然美

在语文的课本中,有很多的文章都是来写美景的,作者通过语言的表达再现了客观的景色,对于这类的文章,教师一定要指引学生进行仔细的阅读,在进行反复阅读基础上来感受自然地美,感受作者的情感,从而引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使得学生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可以产生共鸣,从而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文章的能力,让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技巧。

许多的文章散文都是对景色的描写,通过感受文章可以领悟其中美丽、清新的自然之美,同时作者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审美以及自己的理想和情感,使得文章变得更加有生机和活力,把自己的理想与希望寄托在美丽的事物上面,使得情感很自然的融入到景色当中,使得文章的境界有所提升,如果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品读到这些内容,那么学生的审美素养一定会大有提高。

3.对于文章要进行"美读",大力的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

学生可以通过对文章的阅读来进行文章的体验和感悟,去体会文章的内涵,感受文章中的思想情感。阅读方式可以有很多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阅读,通过阅读可以让学生感受文章的美丽,体会其中的情感,也可以进一步唤起学生的想象力,给予学生一定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与作者的感情产生心理上的共鸣。通过文章的美读,可以让学生在自己的脑海当中形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表现出文章的自然之美,再加上教师的合理引导,以及老师的深度讲解,自然而然起到了一定的美乐作用。

4.对于文章的品味要深入,达到审美情趣的升华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积极的引导学生去欣赏文章的美,还要帮助学生去体会文章中作者的审美观念,在教学的过程中给予学生一定的熏陶,促进学生进行自我的修养提升,帮助学生来感受文章的美,可以进一步掌握鉴赏文章的技巧。

5.仔细的分析文章中的形象,引导学生追求精神美

在语文课本中一个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很多人的情感共鸣,也可以给予人们一N积极向上的信念,而一个丑恶的人可以遭人唾骂,受到很多人的憎恨。文章中形象月鲜明说明对于学生的影响越发的深刻,通过作者情感的表达,必然会让学生受到感染和熏陶,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从而促进学生产生一种学习人物内心美好的举动。因此在进行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抓住人物的形象特点和情感特征,让学生体味其中的美与丑,树立一个好的审美观;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科学的审美标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进而促进学生去追求美,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加有意义,也更加的丰富多彩。

6.通过阅读带动写作,启发学生的像,培养学生审美创造力

通过对学生的审美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审美素养,从而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创造,发掘更多的美,真正的把生活中的美挖掘出来进行语言的再创造。通过进行研究与分析,进行实际的写作可以使得语文教学走向更高的层次,使得学生不断的拓展自己的视野,深化自己的知识体系,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同时也陶冶了自己的情操,提高自己的修养,使得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加高尚、健康、积极。

参考文献:

[1]李方.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情感好文章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语感 培养方法

一、前言

语感是通过长期的语言学习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独有的敏锐感受力,有着良好的语感就能快速地抓住语言的表达含义,同时很快地提炼出其言外之意,且对于写作能力的提升有着很大的好处。语感需要对文字产生一种灵性的感觉,是结合自身的悟性以及生活实践,日积月累所产生的文学素养。因此语感的培养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断的语言学习中逐渐培养起来。

二、培养语感的意义

语感是通过不断阅读与吸收所形成的一种对语言所特有的感觉,是一种日积月累的学习的体现。叶圣陶指出:“生活是语言学习的最好环境,对生活的热情是语感培养的最好方式。”吕叔湘也同样指出:“初中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语感的培养是学生文字各方面能力的体现。”

第一,语感的养成是语文教学的中心任务。初中语文教学的新课标指出:“(要)通过不断提升的阅读能力,实现更好的生活体验,形成丰富的认识,产生良好的语感。”可见,初中教学中的语感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一项突破口与关键所在,既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语文基础,又能增加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第二,语感是对于文字的直接感觉,可以有效地发展感性思维。有着较强的语感,可以快速地提炼出语文阅读中的一些信息与趣味性。语感的养成可以使人毫无约束地畅游文字的世界,通过语言的运用表现出心底的细腻感觉,构建自身的语言世界,表现一种个性化的心里思维。初中语文教材中都是经过优选的国内外名篇,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促进语感产生的良好的语言材料,同时也是老师教学使用的好素材。

三、语感的培养方法

第一,朗读能力的训练。朗读绝非简单地读出文章中的文字,而是通过将语言文字的意味加以提炼之后,通过语音的方式表达出的对文章的一种感觉。这种方式可以非常快速地接触到文章作者的感情,实现对于文章的深入了解。因此,进行文章的朗读时,不仅要求声音洪亮,更重要的在于将文章的感情在朗读过程中自然地流露,使得读者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实现一种统一,实现文章的美好意境湿润到读者的内心深处。这种方式的朗读才能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出读者的语感以及语言的审美能力,同时加深了他们对于文字的一种灵性感觉,提高对于语言学习的兴趣与能力。

第二,名篇背诵,积淀语感。初中的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古今中外的文学名篇,这些文章不仅文字优美、意境深远,同时作者的感情表达细腻。名篇的背诵,可以加强学生对于文章本身含义的理解,同时可以有效积淀语言基础,从而提升语感。

名篇的背诵方式有多种,尤其应重视的是“感知与背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文章的背诵时,应先仔细地进行品读,再进行回忆与尝试,之后再反复,直至文章能全部记住为止。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中,有一段描写的是作者的童年乐事,学生进行有感情的理解与背诵,可以不断将其童年的乐趣浮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体会出作者的乐趣。

第三,教学内容的渗透,加强语感的领悟。语感建立的基础为语言的环境之下、语言的内容之中,因此对于学生语感的培养,课堂的语文教学内容也同样重要。

首先,语言的意境以及语言所表达出的内涵离不开其所描写中的环境因素。如《我的老师》中有一句描写:“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狡猾本身的含义为狡诈多变,是一种贬义,但是结合此处的语言环境,我们可以知道,此处的狡猾一词属于贬义褒用,为乖巧、机警的含义。

其次,品位文章本身,培养学生对于文字本身的一种细腻与丰富的感觉。《背影》一文中,父亲买橘子的过程被细细地描绘出来,所体现出的是父亲对于儿子深沉的爱意。父亲微胖的体型加上一些滑稽的动作,却让读者感觉不出丝毫的做作,更多的在于其细腻的语句体现了父子情深。

第四,抄写仿写中实现积累。语感的培养中,不仅仅要重视教与学,同时也要注重写。培养语感的最佳方式是通过抄写与仿写,将一些优秀篇章进行抄写,将一些精彩的语句加以改写用在自己的文章之中,如此可以快速地积累学生的语言素质,实现对于语言的灵活运用。

所谓“万变不离其宗”,语感本身是为语言表达能力服务的,有了良好的语感,才能实现对于文章准确的表达。因此,进行仿写不仅可以快速准确地抓住文章本身的含义,同时可以提升自身的表达能力。

参考文献

[1]卢玟燕 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感能力培养途径初探[J].中学教育论坛。

[2]渠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语感培养[J].中国基础教育研究,2008,(7)。

[3]张红梅 浅谈初中语文阅读语感的培养[J].阅读教学。

情感好文章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感;措施

一、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感的重要性

语感能力的培养在小学生语文学习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更应当将语感培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

1.有利于革新传统的学习模式,发挥人文学科应有的向导作用。如今,我国教育的内在发展目标是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多数小学学校并未给予学生人文素养应有的重视。毫无疑问,这种做法背离了新教育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加强学生的语感能力,才能使学生贴切地感受文章内容,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因此,语感能力培养使语文教学焕发了生机,有助于人文情怀在小学生群体的散发,使学生在感受崭新教学理念的同时,发挥出积极性,更加热爱学习。

2.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使学生的审美能力获得有效提升。小学生已经具备符合自身年龄智力的鉴别能力和欣赏能力。因此,当面对语文段落篇章时,语文教学目标不再是要求学生简单地读读看看,不再是被动式的接受,而往往会从审美角度对学生进行考评。可见,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够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敦促其用心体会相关文章的深刻涵义,去体会段落篇章的真正用意,去挖掘其中的美,并形成自己的想法或看法,为自己的阅读过程呈现一个良好的效果,进而游刃有余地进行语文学习。不难看出,语感拿捏得到位,文章的主旨及文字所透出的内涵美才能被学生享用,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美化他们的心灵。

3.有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新要求。培养小学生语文教学中的语感,能够使学生平心静气地进行独立思考,考虑每个词语句子的作用,使自己的思维为文章的理解服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缜密,思想更加饱满。综合能力有所提高,素质教育目标才能得以实现,一旦学生具备了相应的素质,在今后的学习中便会得以有效巩固,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

二、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可行措施

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不是一句空谈,而需要教师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小学生进行不懈的培养,使他们在快乐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提升语感能力,提升语文整体教学水平。

1.从朗读训练寻找突破口,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灵敏的语感。良好的朗读训练能够使学生把握住每个字词的语音高低快慢,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打动学生的心灵深处,从而通过朗读来掌握文章的基调,进一步体会文章的所言所感,深刻理解文章的主旨。

首先,教师要加强朗读示范行为。语文教师一般都具备较好的朗读能力,能够准确地掌握文章基调。因此,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语感能力,语文教师就应当提升朗读示范频率,使学生从教师的朗读中去寻求语感信息,感受文章的魅力,进而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例如,在进行巴金《鸟的天堂》一文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以喜悦并充满神秘的语气,提高轻柔缓慢的语音来进行朗读,这种融入感情的朗读,能够将学生的思维打开,让他们想象大树的样子,想象群鸟的景象特征,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章的优美,最终激发其朗读乐趣,逐渐实现较好地把握语感。

其次,带领学生采取多样的形式教学朗读,活跃学生的语感思维。不同的文章感情基调不同,需要运用的朗读方式也不尽相同。因此,要注重朗读方式的合理选择。感情奔放豪迈的,应当选择全体学生齐读;感情婉约细腻的,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录音进行朗读;文章注重描绘写景的,可以播放一些契合文章主旨思想的轻音乐,再让学生朗读,使学生懂得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与音乐的内容有异曲同工之处;对于戏剧文学作品,则应当分角色进行朗读,使学生掌握每个角色的性格特征。比如,在教高鼎的古诗《村居》时,可以先让学生去聆听录音,感受“草长莺飞”的诗意,然后由教师指明一个学生进行朗读,由其他学生进行点评,从而也能够达到培养语感的目的。

2.通过适当的背诵,积淀学生的语感。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很多优美经典的篇章。因此,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进行背诵联系。当然,这种背诵不是以平铺直叙的机械口述为目标,而应当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背诵,在背诵中带有应有的感情,就是培养学生语感的过程。例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文,描写了雷锋叔叔的先进事迹,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掌握“小溪”“细雨”“小路”等几个意象的前提下,对全文进行背诵,并制订一定的背诵标准,让学生在背诵时将对雷锋叔叔的怀念语气表现出来,从而表达出对雷锋叔叔的敬爱之情。这样,学生就能够按照这一背诵标准来进行背诵,从而注重每个字词的读法,深刻领会每个句子之间的衔接停顿等问题,继而增强自身的语感能力。

3.让学生体会具体语境,深度挖掘语感。语感的培养离不开具体的语境。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运用不同的语感。在《买木雕的少年》一文中,“诚恳”“语无伦次”“遗憾”“洁白”等词语都有着深层的涵义,只有明确这层涵义,才能更好地把握住阅读语感,更好地理解文章。针对这些很常用的词语,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问,并引导他们认识到这些词语的用处,“诚恳”表明了少年真心希望把木雕卖出去的内心想法,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他的家境,他才十五六岁就出来卖东西;“语无伦次”表现出“我”喜欢木雕,却苦于行李没有地方装下木雕而不能购买的犹豫心理;“遗憾”表现了少年在看出我喜欢木雕,并希望“我”买下木雕,却得知“我”无法买下木雕的失落心理,同时可以让学生模仿失落的表情;“洁白”表面上描写的是牙齿,其实更在彰显着少年内心的纯洁。这样,通过对字词句的理解,就提升了学生的语感能力,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将更加深刻到位。

三、结语

语感并非不可探知的深奥内容,相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较好地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语感是一种语言能力,体现了学生的一种素养。现代社会要求每个人都应当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并提升学生的语感能力,是符合教育目标和社会发展形势的内在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加大力度,切实抓好语感训练,提升学生的语感,以便使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现实挑战。

情感好文章篇7

1 作文要真实

首先,要求学生写作必须真实,说实实在在的话,只有感动自己的文章,才能去感动别人。人云亦云的假话、大话、空话只能让人产生“似曾相识燕归来”之感,谈不上“心有灵犀一点通”。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学做真人,学说真话。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整理好思路,组织好语言如实地写下来,这就是写作的主要任务。也许,有不尽人意之处,但难能可贵的是真实,是作者的自我剖析,需要在不断地习作过程中达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目的。一名学生在写家乡的小河时,本来小河早已干枯了,他却写成“原来清凌凌的河水变浑浊了,美丽的小鱼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白色垃圾随波逐流”。这样写的目的是突出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而突出文章的中心。

2 写作要有真情

俗话说“文章不是无情物”。有些文章之所以感人,其突出特点是一个“情”字。我们要求学生写真话,目的是让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如我们学过的《再见了,亲人》一课,著名作家巍巍以亲人的口吻真实的向我们再现了志愿军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突出表现了一种国际主义的鱼水情。读起来朗朗上口,震撼人心,感人肺腑,令人回味无穷。经典的美丽突出一个“情”字,没有真情,就写不出感人的文章来。

3 写文章要有真知

我说的真知源于“实践出真知”,意思是作文来源于生活,要在生活中学会观察,学会捕捉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处处留心皆学问”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你学问多了,写作还会难吗?因此,观察时要细心、用心、留心,要做到下马观花,不能走马观花,否则,观察就会不准确,写作时不具体。如有的同学写秋景时总是写:“庄稼熟了”,“草枯黄了”,“树叶落下来了”,“秋天真美丽”,“农民伯伯丰收了”等空洞的话来概括,谈不上生动具体。理想的观察应该伴随着联想,否则观察到的事物是平面的,没有生机和活力。把观察到的事物和联想及时记录下来,就是日记。天长日久,写作水平自然就会提升。

4 写文章要有真悟

写文章的真悟分两个方面:从文章中感悟;从生活中感悟。我们学习的每篇文章都是作者在和我们在对话、在交流、在沟通,因此我们需用心感悟教材的篇章结构、写作特点、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感悟多了,积累多了,自会“下笔如有神”。生活像七彩的虹,我们用真心、真情去领悟其美好,意境也会别具一格。如同去野游,有的同学这样写:“树林里有草,还有一股味”。有的同学这样写“密密层层的树林里长满了迷人的芳草,这些草嫩嫩的、绿绿的,用鼻子闻一闻,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泥土气息,多生动的一幅画面啊!”真心的感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心里就有好多话要说,感到不吐不快。

5 写文章要有真意

文章立意既要创新,更要真。我们确定好文章的题目,就涉及到选材、技巧来反映主题。如写《爱劳动的妈妈》这篇文章,就应想到通过典型具体的事例,通过描写妈妈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突出妈妈爱劳动的品质。而文章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就属于布局。至于如何使文章设计的匠心独具,依然体现一个真字,即“此中有真意,成竹在我胸”。

6 写文章要有真爱

情感好文章篇8

一、让阅卷老师看到漂亮的脸面

文章的脸面指书面整洁,书写美观,字体规范,行文正确。文章的脸面犹如人的脸面,漂亮洁净的脸面给人美的享受,文章的脸面亦然,漂亮的文面给阅卷老师神清气爽的感觉,一下子就博得阅卷老师的好感。反之,那些字迹潦草、涂涂改改、卷面不洁、行文错误的作文是阅卷老师最讨厌、最反感的。这样的作文即使内容写得很好,但已给阅卷老师的批阅带来困难,会影响对此文的赋分。要解决这个问题,平时习作时逐步实施写作要求就可以做到。另外,在现在无纸化阅卷的时代,答卷时一定要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避免扫描后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总之,要尽量让阅卷老师看不到文章的“外伤”。

二、让阅卷老师感受到真情实感

考生要以自己的真情实感牵动阅卷老师的情思。情感是连接作者与阅卷老师的桥梁,是两者情感碰撞火花的电石。在应试写作中,考生要将自己的情感融于作文材料中,用自己的真情实感去拨动阅卷老师的心弦,使阅卷老师的情感与自己的情感产生共鸣。我在指导学生写作中一直强调文章要抒发真情实感,真情实感来源于对生活的细腻感受。考生要用真切的语言去打动阅卷老师。

三、让阅卷老师明白文意

元人程端礼说:“作文,以立意为将军,转换开阖,如行军之必由将军号令。”十分形象地论述了立意的重要性,即主题的重要。主题是文章的统帅,它与题材、结构、语言等关系密切。文章题材的选择,结构的安排,语言的运用都取决于主题的需要。古代文人强调“意在笔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对全篇作通盘考虑,把握如何开头,如何叙写,如何衔接、过渡,如何结尾,哪里详写,哪里略写等。离开了主题,题材、结构、语言等就失去了主脑,无所依附,就像断线的珠子、溃散的士卒。考生务必牢记文章的主题要求:正确、鲜明、集中、深刻。正确是指文章的思想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能经受社会实践的考验。主题是否正确,关系到文章的成败。鲜明指文章主旨要明确,作者态度要明朗,爱什么,恨什么,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要毫不含糊。集中指文章的主题不能零乱、分散。古人作文的经验“立意要纯”、“意多乱文”,是很有道理的。深刻指主题能够揭示事物的本质。主题是否深刻,往往反映作者对事物认识的程度。因此,考生在确定立意时必须把握主题要求,要让阅卷老师明白所写文章的主题。

四、让阅卷老师看到有格调的材料

材料是文章的血肉。选用什么样的材料,对文章的境界至关重要。文章要有高境界,材料就必须有高尚的审美趣味,给人以美的享受。如有一个学生在《童年趣事》习作中选了这样几则材料:(1)搞恶作剧,与新来的女班主任作对;(2)想办法吓唬胆小的女同学;(3)根据同学生理或行动上的缺陷给同学取绰号。也许这些事在作者童年时确实感到有趣,但是作为中学生至今仍然视之为有趣,其表现出的情趣是不高的。尽管考题没有在这一方面作出明确的要求,但是在选材时一定要有明确的审美指向,选用格调高的材料来表现主题,做到这样就紧紧地把阅卷老师的目光吸引住了。

五、让阅卷老师欣赏优美的写作形体

美感形体是指文章以完美的组织形式和表达框架,使审美形象在整体的自然和谐中产生心旷神怡的感觉。文章形体包括题目、开头、正文的顺序安排、过渡、照应以及结尾。怎样展示它们的美呢?

1.题目要一“目”传神。这是针对半命题或话题作文来说的。好题目令阅卷老师的眼睛为之一亮。拟题目的方法有使用生动活泼的口语,恰当运用修辞手法,恰当引用成语、名言、歌词等。

2.打造“凤头”。头好一半文。考场作文一般以开门见山,落笔入题为好,使人一读开头,便能感受到作者的观点、思想和感情。考生应尽量做到开门正、入题巧,这样可以收到“先发制人”之效。

3.壮大“猪肚”。在话题作文写作时,考生要选择擅长的文体、行文结构、语言形式。语言要规范、连贯、得体,还需增强语言的文采魅力,即要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各种修辞、长短句等。另外,还要提炼出闪光的语言,即在关键处恰当引用一两句名言警句,使文章增辉生色。

4.打造“豹尾”。文章的结尾要点明主题,唤醒社会,澄清是非,振奋精神,使人受到鼓舞。考场作文的结尾,不管是百川归一,还是余音绕梁,一定要能“结得住,断得下”,顺应自然,水到渠成,起到深化主题,强化形象的作用,切莫草草收兵。

上一篇:雪景的作文范文 下一篇:有趣的发现作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