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02 22:50:03

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成功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094-02

一、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乐学

教师在以讲授科学知识为主的堂教学中,用生动有趣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概念、规律,兼顾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以生产、生活中的实例来构成概念、规律的感性材料,有助于课堂知识的理解,同时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且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气氛中学习,可以引导学生作自觉、深入的思考,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每一堂课,让学生乐于主动学习。素质教育告诉我们,教师的“教”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进行学习,获得知识。那么,教师与其严格要求学生去学,不如让学生自己愿意学习。让学生觉得学习知识是自己的需要的行为活动。没有良好的课堂气氛,教师讲得再精彩,也只是对牛弹琴。挖掘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不同学科包含的情感素材不同,情感内容,表现方式不同,对学生的影响不同。在教学中,各学科教师根据学生情感发展特点和情感教育需要,结合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积极的情感教育因素,比如人物的高尚情感、感人的事迹、感人的情节等,达到以情优教,以情促教,知情互动,和谐发展。

二、要满足学生健康的情感心理需求

心理学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和需要。学习上的成功喜悦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一种正反溃,在成功课堂上,教师要结合教材和学生实际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成功的感受。教师要帮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创造条件让他们获得成功,并及时、恰当地加以肯定和鼓励。要求不宜过高,超出孩子的能力,就会产生消极情感体验。积极情感的建立会形成一种无声的教育动力,积极情感教育的过程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要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过程中,充分展示老师的主导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摸索规律,寻找途径,在教学过程中用最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情感的教育,着眼于人的情感发展的教育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实践证明,尊重是前提,激趣是先导,和谐是保证,而参与、激励则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三、在课堂教学中渗透道德情感教育

充分利用现有教材,把握教材情感因素,结合学校实际开展情感教育。要求各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特点,制订情感发展目标,采取有效途径,促使学生的认知与情感同步发展。把时间还给学生,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主动活动时间,用于思考、操作、练习、讨论等。这一看似简单并略带强制性的要求,实际上也是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改革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把空间还给学生。通过学生个别学习、同桌小组互助学习、大组讨论交流学习、学生情境表演等形式,增强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活动面和活动量。教师要注意倾听、善于倾听,及时发现学生问、答中的价值和意义,体验学生的情绪。不轻易打断学生的发言,不急着赶教学进度,不搞形式主义。培养学生对他人、家庭、社会的爱心、尊重他人、助人为乐、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情感,进而促进良好道德品质和人格的形成。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认识、激发、调整自己情感状态,形成克服困难、达到学习目标的能力,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同情心,对同学、老师、父母的爱心,使他们适应学校的学习和集体生活,初步形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学习习惯。

四、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与学的效果。教师对学生的关心,接纳、理解、尊重等积极情感对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起重要作用。教师积极情感会激发学生对教师的尊敬与喜爱,愿意接近老师;教师的良好情绪也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使学生形成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特别是教师对学生的关心理解、信任和耐心,能够填平师生间一些难以逾越的鸿沟,使不良师生关系得以改善,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新型教育理念应是服务的理念,以学生为主体,老师的作用是促进学生的“学”,是为学生服务。尊敬师长的美德应体现在生活礼仪上,而不是知识的尊卑传道中。就知识而言,师生是平等互动的,所以才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教师才不以先学而自高,学生也不以后学而自低,所以师生平等探究,互动教学,才能其乐融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以热烈的期待、充满真诚的信任和坦诚的爱去点燃学困生心中自信的火种。这种期待要流露于言谈举止,甚至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使学生受到感染,使知识交流和情感交流融为一体,使师生都得到心理上的满足。同时,教学中还要善于洞察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帮他们排除心理障碍,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由此产生“亲其师,信其道”的效应。

五、重视学困生的情感教育

学生智力水平高低不齐,教师要特别注意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教师切忌以差论差,鄙视差生,产生消极的情感态度,也许只要那么一点点功夫,就可以挽救一个学生的一生。对待中等生,教师必须给予更多的关怀和爱心,对他们或这或那的不足必须给予更多的包容和理解。以爱为起点,把爱作终点,在整个学困生转化的全过程中始终贯穿一个“爱”字,这是对教师最基本也是最根本的要求。帮助他们克服“失败者心态”,激励其内在的求知欲望,这是决定转化工作成败的关键。平时除了向学生反复阐述“天生我才必有用”外,我对每个学生都抱有“天生其人必有才”的态度,抓紧一切机会鼓励他们。要改变学困生的学习现状,必须改变他们固步自封的心态,竭力挖掘他们的“亮点”即爱好和特长,通过张扬个性,重树他们的自信心,以此来提高学习质量。学生信任教师,并乐于接受教育,有利于教师激发学生的自信,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

情感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教育;情感教育

收稿日期:2007―12―15

作者简介:朱俊梅(1968―),女,汉族,河南省周口市人,周口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教育是发展人的,人的发展是按照认知、情感两个维度进行的,并且是两者的平衡发展,互相作用,否则其发展势必受到影响,但是现代社会过度强调物质的发展,教育也随之高度关注人的认知世界,由此引发的问题日益显现,如现在的学生普遍感到压力大、活得太累,这本不该是他们应该有的感受,却已成为学校教育面临的一大难题。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能让他们过得愉快、轻松, 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如此发展却没有给他们带来欢乐,为此许多学者提出21世纪的人类文明建设的核心就是进行人类情感世界的重建。

一、 情感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情感教育就是关注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它对学生的全面成长,尤其是健全人格的形成具有非凡的价值。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倡导情感教育是要呼唤教育的情感回归,是要实现教育关怀人的本质。

(一)情感教育是教育本质的体现

教育活动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活动,在人类走向文明的漫长过程中,教育担负着健全人的心智、培养人的精神的责任。情感教育能使学生更好、更健康地从自然人向社会人发展,这样的人能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情感;这样的人能友善地与人相处,能理解、宽容他人;这样的人能对生活、学习、工作充满热情,勇于克服困难;这样的人能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人类,因此有人说情感教育就是幸福教育、愉快教育,这是当下教育所应追求的。笔者认为只有加强情感教育才能回归教育培养“人”的本义,也才符合培养人才的教育目的。

(二)情感教育是学生学习动机形成的基础

培养人才的前提,是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帮助学生打下扎实的知识基础。对于情感在学习中的作用,我国的孔子就曾认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乐之者”才会对学习有极大的热情,好学不倦,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因此只有重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才能促使学生良好学习动机的形成。

(三)情感教育是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保障

随着社会经济活动领域里全球化的趋势,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之间的交流、合作成为彼此的必需,正因如此,与人协作、与人交往的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取得成功的一半保证。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具有 “心理监控器”的作用,能帮助个体正确认识自我、控制情绪,同时了解他人感受、增强理解,因而有助于人们通过情感表达和交流,进行人际沟通,消除彼此间因文化、认知、性格等差异而产生的误会、隔阂,使合作活动顺利进行。

(四)情感教育是塑造学生健全人格的手段

情感因素影响个性倾向,影响着人的心理健康。在愉悦的情绪、情感状态下,学生的,思维敏捷,有利于接受新知识和解决难题。道德智慧的形成、情感体验的升华、人格健全的程度、社会适应性的高低等都与情感的发展密切相连,所以,重视情感教育能够在发展学生智力因素的同时,注重和发展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帮助学生学会自我控制情绪,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二、当前情感教育的问题

当前情感教育并未能很好地体现教育的宗旨“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主要表现有以下几方面:

(一)情感教育不受重视

在教学过程中情感教育被看成是促进知识掌握的辅助手段,而不是教育的本身。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不少教学论著作也强调教育过程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情感,对情感的重视,实际上只是把它作为服务于学习的手段”。我们在现实中也会发现,许多教育工作者从方法、手段上探讨情感教育的应用问题,但这些研究还是着眼于情感的服务角色,仅是对情感的表现形式与认知关系的分析,而没有从情感本质意义上去探讨情感的内涵,而情感自身就是所要教育的内容。

(二)情感教育理解错误

把情感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关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表面看这并没有错,问题是关爱学生什么、满足学生哪方面需求。现实是教育者往往根据学生的表面现象按自己的理解去判断、选择关爱的内容和学生的需求,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教师关爱的不是学生真正需求的,没有触动学生的情感和心灵,甚至成为负担,也就难以达到应有效果。

(三)情感教育实施方式不当

在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把情感过程等同于认知过程,重视情感的驯化,忽视情感的提升和发展,重视行为的规范,忽视心理的感受和发育。把学生当作教化的对象,不是从人的需要发展考虑,而是从社会管理和规范出发,过于强调对他人、对社会的情感,忽视学生自身情感的体验,这种说教式的方式会引起学生心理的排斥反应,教育结果适得其反。

三、情感教育实施的基本途径

情感教育的实质就是关爱人的心灵,发展人性的教育,教育应立足于对“人”的培养根据情感形成过程研究以及学生情感特点和学校教育特点,笔者认为情感教育应从四方面入手:

(一)学会关心赏识学生

作为教师,无须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在学生感到失意时,能愿意倾听他们的诉说;在学生感到无助时,能愿意伸出热情的双手;在学生感到无望时,蹲下身去,用温暖的话语去抚慰他们的心。教师一次真诚的赞扬、一句鼓励的话语、一个亲昵的动作、一个赞许的微笑,足以让一个屡遭失败的学生兴奋许久,甚至影响他的整个人生。所以教师要拿出爱心与诚心,学会赏识每一个孩子,教师对待学生不能把爱仅停留在概念化、表面化、空洞的话语交流和情感驯化上,教师要有包容的心态、谅解的胸怀、尊重、接纳和关爱学生,形成双方交互式的、平等的、真诚的沟通。我国一位学者曾说“做教师不是仅有知识、能力就行,还必须对孩子有爱心”。爱心是作为教师的基本前提。

(二)创设宽松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向交流活动,要实施情感教育,促使学生情感发生积极变化,产生教师所希望的情感品质,要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应该创设一种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处于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这样他们才会“自由表达”、“自由参与”,处于压抑、紧张的课堂气氛中,要激活他们的思维力、创造力,唤起他们积极的情感体验,只能是一句空话。

(三)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问题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之一,师生关系和谐了,校园才能处处充满人文阳光。学生情感具有不稳定性和直觉性,他们往往凭直觉而不是经过理性的分析来感知事物,如果他们觉得外界事物不符合自己的愿望,就会不感兴趣,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应充分意识到协调好师生关系的重要性。教师要以真诚、热情、民主、信任的态度对待学生,并与学生进行对话、交流,使学生在这种平等的师生关系中获得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情感体验。学生一旦得到老师的尊重与信任,他们就会感到温暖,尤其是后进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学好这门课的愿望,反之,如果学生不喜欢哪位老师,那么对他所教的学科也往往产生厌烦情绪,可见,教师要想在教学上获得成功,就必须注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改变学生认知方式

情感是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而客观事物是否满足需要最终受个人已有认知方式的影响,同样的事物会因不同的认知产生不同的情感。认知方式既与个人的认知态度、思维方法有关,也受外界影响,个人的生活环境、父母、教师、同学的思想、行为都左右着个体的认知方式。教师对学生的认知方式有更大影响,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及时调整学生的认知,调节学生的内部需要,调整学生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从理性角度认识事物,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他人,客观看待社会,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情感形成的认知方式。

参考文献:

[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教育研究,1997,(9).

[2]陈平,陆卫平.情感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石油教育,2003,(6).

[3]邵军.情感的培养与激发――让学生作文驶如快车道.学科教学探索,2004,(1).

[4]吴志华,邹翠霞.情感教育――新的课程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6,(4).

[5]张铭.实施课程标准 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成才,2002,(6).

[6]金钧,陈秉初. 课堂教学中学生情感伤害的反思.生物学通报,2006,(4).

[7]朱小蔓.教育的问题与挑战――思想的回应.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情感教育范文第3篇

在新课标大力推行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的今天,作文教育呼唤情感教育。因此作文教育应以学生主体为本,重视情感教育目标和策略,提高作文教育效果,让学生在学习作文的过程中学会做人。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尝试,并已取得初步的成效。

作文教育中情感教育的策略

一、开放师生关系,建立释放情感的平台

“闲暇出真情”。有研究显示,人在“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时候是真情释放的最佳条件。在新的时代、新的形势下,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教育观念,主张建立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教师不是学生情感的“裁判长”,而是与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教师要善于构建一个轻松活泼、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平台,充分尊重学生,包括尊重学生的体验、见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甚至学生的隐私性的情感,以保障学生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只有在这样轻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中,才能激活学生的情感,才能让学生的情感无负担地、毫无保留地充分地释放出来。

二、开放阅读,开放生活,丰富情感体验

应充分利用教材和课外书中那些文质兼美的作品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语文教材本身颇具情感性,如自然之美、社会之美、艺术之美、道德之美、人生之美,这些深具情感美的文章多是古今中外名篇精粹,且都是作者“情动于衷,不吐不快”的力作,无不是“情”的喷涌结晶。此外,教师还应把好的时文引进课堂,指导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让学生到课外去汲取养分,丰富情感体验。确实,学生因为应试,不可能真正融入生活,以积累对生活的感悟。当然,在教学中不能采用说教的方法,而要让学生用心去体验、去感受生活,走进生活,积淀情感,拓宽写作。在大量“纸上谈兵”的体验积累基础上,教师应多引导学生多观察社会、生活,鼓励学生调动情感因素,让他们充满情感地走进大自然,走进社会,走进校园,走进家庭,真切地感受一切,学会为生活感动,善于从身边选材,从小事中挖掘其深远的意义。笔触从学校家庭延伸向社会的各个角落,让学生走出无话可说,无题材可写的误区,并逐渐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社会的能力,从而丰富学生的写作情趣。

三、开放多媒体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学生真切感受

多媒体、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的“第二生存空间”,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它是一种立体化的传播形式,信息量之大和知识面之宽是传统的印刷文明时代所不可比拟的。因此,开放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真切感受,让学生身临其境,情真意切地写作。如写对音乐的听觉感受,写作之前教师通过加工,对《明湖居听书》和《琵琶行》两文配置画面、音乐,让学生充分感受,内心被音乐所激荡,并随着音乐的激昂舒缓,展开丰富想象。在此基础上,拓宽对音乐的感受,让学生选听自己最喜欢的一段音乐,(也可以是教师安排)学习上述两文的写法进行写作。有了情感的体验、积累,何愁没有美文佳作?

四、开放主题,自主写作,真情表达

“世之真能文者,比其初皆非有意于文也。其胸中有如许无状可怪者之事,其喉间有如许欲吐而不敢吐之物,蓄积既久,势不可遏。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诉心中之不平,感数奇于千载。”有了生活、阅读等多方面的积累,一旦心灵被某件事、某个物、某个人所触动,学生立刻就能纵横驰骋,无需模式,自主写作。自主写作的方式很多,自主命题,续写扩写,瞬间接词想象写作等等,这些方式既有师生的情感互动,更有学生的独创感受,学生的写作热情、激情勃然而至,写作时含情能达,会景生心,体物得神,有了情感便自有灵通之句,真正达到“不吐不快”的倾情写作的境界。如果教师逼作,学生憋写,学生主观上无意可达,无情可抒,没有写作的蓄情准备,终究不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境地。我们曾经经历了一个活泼天真的小学生因在周记中写了“在升国旗的时候我看见一只可爱的小鸟”而遭受在全校大会上的严肃处理,我们侈谈“理想”到了极致,连小学生的作文都是“祖国・理想・人生”,假崇高、伪圣化便应运而生。因此,教师必须坚决摒弃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以主题压真情的教学。

五、开放评价,多方交流,升华情感

“应重视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如是否有写作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对有创意的表达应予鼓励。”学生的作文都是为了表达某个中心或某种思想感情,但这种表达不像数学那样答案是唯一的。由于性格不同、情趣爱好不同、能力有差异,情感的体验也必然是不尽相同的。我们应允许学生有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独到的见解。学生写什么样的作文都是正常的。言为心声,只要是写出自己真实的感受,教师都应该鼓励。“只有真实的表达才有健全的人格”。因此,作文评价应摒弃“一支红笔,一个分数(等级),几句评语”的传统评价。开放评价的方式多样,可以是学生大声读自己的作文;可以是以小组形式集体讨论、交流;可以编著自己的作文集;可以在班报、班刊上发表;可以借助计算机和美术,对文章的外观进行图片加工……积极的情感反馈能调动、促进学生一切可以调动的情感因素对写作投入更大的兴趣,对文章进行再加工。同时也增加了学生的作文自改能力。

六、开放自我,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

很难想象一个情感冷漠、枯涩的教师能带出情感丰盈的学生。早在60年代,许多学者经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发现,一个教师仅仅拥有知识和能力,也不足以成为好教师,“当教师的知识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时,影响教师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是情感因素”,因而教师自身是否具备情感素养是重要的条件。

有见地的教师其高明之处在于:他有强烈的情感教育意识,并善于把握机会,以自己情感的火焰照亮受教育者的心田和他们人生的历程。教师应善于运用各种手段(电教手段和多媒体技术),调动自己积极的情感,善于巧设情境,营造氛围,激发学生进入情绪体验状态。一篇情真意切的下水作文,一段精心设计的导入语,一个能激发学生真切感情的设问,一段充满感情的学生范文的朗读,还有一段声情并茂的评语,往往能起到很好的情绪渲染的作用,能使学生较快进入情感体验状态。

情感教育范文第4篇

一、 情感教育的理性思考。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际关系是人们满足需要,协同活动,实现目标的基础和保证。而情感是创造和谐、融洽人际关系的桥梁和纽带。在班级管理和教学中,我作为班主任深刻认识到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利用班会时间,抓住学校组织的各种活动提供的机会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如:我在执行班规时,经常对学生讲:从感情上讲,老师舍不得,也不忍心处罚你们,但这是咱们家的规矩,大家的意思,我只能照章行事。这样,我们的孩子会容易接受一些,满足了他们长期以来感情上形成的习惯要求。这样,既解决了问题,又不伤害学生。

又如:为了让学生从思想上、感情上真正的理解和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我利用班会时间,创设学生与老师、孩子与家长之间发生矛盾的情景,由学生主动承担情景中的角色,并且互换角色,在同学们活动游戏的过程中说出自己的做法,请其他同学评价,各抒己见后,我深情的告诉孩子们:在情景中,作为子女和学生对于老师和家长的不太恰当的教育方法会说是违法行为;而作为老师和家长,面对你们一次又一次的不听话、违反纪律、不完成作业、各方面不尽人意的时候,他们除了承受着爱你却恨铁不成钢心理和思想上的痛苦,依然在绞尽脑汁想办法教育你,挽救你,这就是那份伟大的亲情和师生情在支撑着我们的老师和家长。在这里我多么希望大家能做一个通情达理的21世纪的高素质的中学生,用真情体验并提炼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批评教育,尤其是不仅不听而且反抗顶撞对着干的同学,通过这个活动希望能理智的分析自己,认识自己的错误,正确的对待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和引导,注意和他们交流的语气和方法,这样,有助于我们之间感情的加深和友好相处以及大家的发展和进步。

再如: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德育渗透,有效利用教材内容进行情感教育,在学习“自尊、自信、自强”等知识时,我展示中国运动健儿领奖时的场面,学校举行的运动会上班上同学得奖时,校园艺术节得奖时的颁奖仪式等活动后,我会充分利用这些实际材料,发动同学们谈感受,谈自己当时的心情,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他们那种纯真的情感逼真地毫不保留地流露出来,当他们很专心的时候,我会很真切的告诉他们,同学们,看到大家如此的情怀,我真感到欣慰,因为老师看到了你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更高兴的是看到了你们自强进取的品质,同时你们的热情、朝气、集体荣誉感都让老师很感动,大家的情感是丰富的,我感觉到还是健全的,我相信大家在这种感情支配下定会和我们周围的人和睦相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交流思想、态度和观点。为了达到目的,我教给同学们与他人交流沟通的心理原则:1、换位原则;2、互尊原则;3、相容原则;4、理解原则。这样确实在教育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无论在学校、家庭、还是社会,我们的学生只有心理健康,情感丰富健全,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才会诚恳接受各方面传递过来的良好信息,才能真正地明辨是非,恩怨分明。所以,情感教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的一把金钥匙。

二、 情感教育的现实需要

心理学研究证明,情感是一种高级的心理现象,当今中学生独生子女具多,家长的溺爱,娇生惯养,使他们象温室里的花一样,不仅禁不起风吹雨打,而且只能欣赏、赞美。而我国的学校管理方式违背了他们的情感需求,一方面他们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思想活跃,追求个性,对“保姆+警察”式的教育早已反感,他们在获取知识,接受教育的天平上,只要尊重、理解、信任的情感砝码;例如:有一个学生,兄妹五个,本来已经给家长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和生活压力,再加上学习都不自觉,而且家长每天督促时也不听,成绩差,终于有一个星期日的中午,这位妈妈把电话打到了我家,我听着她伤心、气愤和无奈的诉说,安慰了她,并答应她星期一劝说教育这个学生。放下电话,我心情很沉重,为什么现在的父母都快为孩子发疯了呢?我想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要求高了,更重要的是,孩子们根本不理解家长在他们身上付出的心血和情感,而且他们的字典里只有自己的权利,根本没有应尽的义务。星期一早读时间,我找这个学生谈了话,在交流过程中,我证实了我上面的想法。因为我问了她几个生活学习中的小问题:1、“你在家干什么家务活?”“几乎不干活。”2、“学习上能自觉主动吗?”问及这时,她不开口;3、“爸爸妈妈怎么为你过生日?”“爸爸妈妈过生日时你为他们做过什么?”当说起自己的生日时马上兴高采烈,但后面的问题的回答让人觉得她很董事,“我以后挣了钱会给他们送礼物的。”4、当我问她妈妈为什么生气要给她辞学时,她理直气壮地说:“星期六我看了一下电视,她就骂我。”我说:“你从周一到周五一切都很自觉,学习也主动勤奋,你看电视时妈妈就骂你?”她低下头,低声说:“不是。”我说:“老师想听听你对这次矛盾的看法。”她在讲说的过程中,一直字里行间流露对妈妈的不满。当我问她你有错吗时?她小声说有。我站在她和妈妈两人的立场开导了她之后,我说:既然自己有错,该怎么做呢?她说道歉。我抓住机会说:“那今天中午回去后给妈妈道歉,然后让妈妈给我来个电话。”这时,她痛哭流涕,很委曲的样子。我说:“你说说你的委曲。”她迫不及待地说:“我受不了她说的话。”“你妈妈说什么了?”“她说她就不该生下我,生下的时候就该给了别人家。”听了她的诉说,我比长比短的最终说服她,并答应给妈妈道歉。但等晚上妈妈打来电话时,我有点惊奇,她没给妈妈道歉却说老师让妈妈打电话,这时的妈妈似乎伤心到极点,一定要给她辞学。第二天,我给她讲了道歉不耻的道理,妈妈反馈回来说,道歉仍有些不诚恳,只是学习比以前好多了。我从许多这样的例子中意识到教育道路的艰难。这也是家长和老师面临的教育困惑。另一方面,现代中学生的情感世界可塑性大、心灵脆弱,他们大都处在青春期,即心理学家称谓的“心理断乳期”和“疾风怒涛期”。针对这种状况的学生,用空洞干瘪的灌输式说教显然是行不通,唯有实施情感教育,“动之以情,方能晓之以理,导之以行。”可见,情感教育是调节师生、家长等人际关系的精神纽带,是打开现代中学生心灵的启动器。因此,在现代教育中,教育者首先打开学生的心灵,才能人文地进入学生的心灵世界,才可能在尊重他们的前提下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人性,使学生在学校、家庭、社会等环境中生活在健康的多向交流中,也才能使各个层次的学生真正体验到做人的幸福与自豪感,提高学习效率,形成高尚人格和优良品行。

青少年的心灵像一架多弦琴,其中有根弦是和音,只有找到它弹一下,就会使其它弦一起振动,发生共鸣,协奏出美妙的音乐。找到此弦的要道就是情感。

情感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情感教育;美术教育;动之以情

情感教育是人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丰富人的情感,完善人的生命感受这是情感教育的根本目的。美术教育作为情感教育的重要学科,与一切艺术学科一样,蕴含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涵,对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陶冶学生的情操等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美术教育由“美术”与“教育”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美术提供了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也在相当程度上决定了美术教育区别于其他学科教育的特征,教育以自己的教育方式使得美术知识与技能得以传承,同时也提取美术学习活动特有的教育功能,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蔡元培先生也这样说过:“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说到底美术教育是对学生的一种美的情感教育。

科学家李政道先生说:“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或已经存在着的情感。情感越珍贵唤起的越强烈,反映越普遍,艺术就越优秀”。 在美术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感受作品与情感的魅力之所在,在与学生欣赏一幅幅美丽而震撼的大师作品的时候,学生自然而然会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一种轻松愉快与,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体验着成功、满足、欢乐、兴奋等多种丰富的情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认知活动与情感相伴进行,中外美术史和当代美术的许多成功之作,集中代表了美术创作的社会价值和自身特点,如能深入赏析,必定获益匪浅。例如罗丹《巴尔扎克像》巴尔扎克身披睡衣,仿佛正忙于夜间写作,他的两眼炯炯有神,闪现着智慧的光芒,在这个作品中,巴尔扎克全身包括他的手,都被一件宽大的睡袍包裹起来,一切细枝末节都被置于长袍之中,这样就突出了巴尔扎克硕大智慧的头颅,使观众的注意力自然而然地集中到头部,尤其是巴尔扎克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和蓬松浓密的头发,充分体现出巴尔扎克愤世嫉俗的性格,在这件雕塑作品中始终体现着巴尔扎克这位大作家与众不同的精神气质,给人一种心灵上的抚慰和欣喜。以强烈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以认真真实的情感感染我们,以深刻的人生哲理引导我们,把人的情感以理性都熔铸于雕塑中,留给我们的是永恒的思索。

美术作品就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师生之间的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这种开放的交流,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精神交流,这种开放的交往就学生而言,是一种凸现主题创造性的释放,就教师而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价值的体现,作为美术教师担负着传播美的神圣使命,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达到情感上的沟通,思想上的共鸣,心灵上的共振,并以此来推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曾在一节美术课上,教师让学生画太阳,一个羞怯、内向的小男孩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并给太阳戴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的作品引起了同学们的哄堂大笑,小男孩在同伴的嘲笑声中慢慢的低下了头。教师闻声走来,拿起他的画,目光停留了几秒钟,又深深地注视了男孩片刻,然后猛地大声说道:“同学们,这幅画是我见到的作品中最又创意的一幅,你们能猜到小画家的真正意图吗?”教师的一番话使孩子们陷入了沉思。“他画的也许是一个冬天里的太阳,天很冷,他就给太阳带上了帽子、围上了围巾”。他也许希望地球上多一些绿色,所以就把太阳涂成了绿色。”在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的议论中,小男孩自信地昂起了头。多年后,小男孩长大成人,成了一位闻名于世的画家――达・芬奇。这位教师的爱心可能就是造就达・芬奇的一大因素。因为他爱学生他才会站在学生的角度替学生着想,也是因为他的爱,学生才找到了自信和自尊。爱是人的一种积极高尚的情感。爱心是教师一切教育艺术、技巧、方法产生的基本与源泉,也是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的起点。就美术教育而言,美术的核心是情感,美术教育更关注人道精神的传递。美术教育是帮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重要手段,是陶冶学生情操的重要途径之一。热爱艺术,热爱美术教育,这是美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强大动力。

情感教育范文第6篇

[关键词]英语教育;情感教育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进程不断加快,英语作为一门重要的沟通语言,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在英语的教学过程中,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自主地进行学习。将情感教育策略引入英语教育中,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对英语的记忆能力以及英语语境思维的能力,提高教学效率。

一、情感教育对英语教学的影响

情感是人类的一种对于客观事物的基本内心变化,并随之带来相应的外部表现。在课堂中通过对学生情感的沟通与引导,有助于对英语教学效果的提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学习能力的影响

情感对于人类的语言学习有一定的影响,那些处于活泼互换环境内的学生,更加乐于交流与分享,因此语言学习能力也就越强;相反,若是学生的情感是消极被动的,则会影响学生正常学习能力的发挥。若是长期处于一种消极的情绪中,而不愿意与老师和其他的同学进行沟通,得不到相应的锻炼机会,则会使其语言表述能力受到影响。

(二)思维能力的影响

情绪的好坏往往对学生的思维能力也有一定的影响,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情绪较为积极和活跃的时候往往思维也就越活跃,学习的效率也就越高;而当情绪低落时,往往思维能力较弱,且学习的持续性也较短,导致在进行学习时无法充分发挥思维的活跃性,而降低学习效果。

二、在英语教育中引入情感教育的意义

情感教育能够通过情感的带动,引起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热爱,并有助于他们对于英语的理解和各类知识点的学习。将情感教育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主要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情感教育,能够更好地关注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以及对于知识学习的接收程度。从而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为他们创造出一个更适合学习的心境,从他们的兴趣点出发,通过情感教育的融入,能够更好地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通过有趣的,情感上的沟通交流代替传统的机械化、填鸭式的教学,从而能够带动学生更加愿意融入到英语教学的环境中进行自主学习。

(二)提高教学效率

传统的英语教学方式,仅仅采用单一的课本传授,听说读写等机械化的方式,学生学习起来并没有真正融入到英语环境中,也并非发自内心的喜欢英语,从而导致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十分低下。而将情感教育引入英语教学中,能够使老师在进行知识点的教学时,更加关注学生的情感以及对于英语的接收程度,采用多媒体和情景化的教学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对于英语的喜好以及对教学环境的融入,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三)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

情感教学能够帮助老师从学生的角度更好地了解他们的英语学习感受以及兴趣所在,通过合理的沟通与交流,从情感方面引导学生积极地加强英语的学习。由于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多了,师生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更加融洽。在英语教育中融入情感教育的方法,能够使师生之间建立一种相互信任和帮助的状态,通过情感的交流与融合,打破以往老师高高在上的形象,与学生多加互动和交流,帮助他们解决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并对兴趣加以引导,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情感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将情感教学融入到英语教学的环境中,必须注重对于情感交流的重视,同时通过采用相关的多媒体等技术收单,更好地营造出一种欢乐的课堂气氛,帮助学生从情感上更好地接受所学的英语知识点。具体而言,将情感教学引入到英语教学中,需要注意以下要点。

(一)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与人物情感

要想充分将情感教学法应用到英语教学中,就必须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究,了解教材中所设定的各类场景的基本特点,以及相关人物应有的情感特征。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情景设置和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更好地将学生引入到教材描述的情景中。在教学的情境中,通过对情景人物心理的描述,以及情感的共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情感,并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学习。

(二)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为了将情感教育更好地引入到英语教学中,老师在日常生活中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师生以及友谊关系,这样在真正的课堂教学时,学生才更容易理解老师所设定的情感教育场景,加强对语言知识的学习,不容易产生抗拒和逆反的心理。在平时的教学中,对于不同的学生要注重采用不同的方式,发掘学生的优点因势利导。在课堂教学中也应因材施教,对于比较腼腆的学生,应该多加强与他们的沟通,在英语教学中也可以多采用小组合作等方式,为他们创造课堂上练习的机会。对于较为活泼的学生,在独立性的问题上,可以对他们多加引导,从而在课堂上兼顾到不同学生的情感需求与特点。

(三)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教材中的内容

通过语言和表情,能够更好地带动起学生的情感,融入教学的情境中,从而更好地完成知识点的学习。老师在进行语言表达时,首先需要做到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同时能够清晰而形象地表达出教学中的情感。教师还可以通过不同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语言表达的变化来表达感情,这样也能够使得课堂更加活跃,更容易将英语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在面部表情上,老师应该保持微笑,从而给学生一种更加亲和的印象,让学生更加容易接受老师所传授的知识。必要时也可根据教学的需求变化表情,将学生带入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感受人物人生的酸、甜、苦、辣,通过相互情感的交流,更好地引导学生对于英语知识的学习。当学生注意力分散时,教师可以用目光表示提醒;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用目光表示鼓励,使他们有被重视、被期待的感觉。

(四)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创造情景带入情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将多媒体等图像、音频等技术引入到英语的课堂教学中,能够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氛围和活跃性,使得学生更加积极主动的学习。通过这些技术的采用,能够更好地为学生营造出书本学习中的一系列场景,从而更加有针对性,有情感带入性的进行学习。如通过图像、音乐的演绎,让学生更加明确人物的内心情感,或是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利用教学道具等,让学生获得身临其境之感并获得声情并茂的知识,从而能够加深他们对于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五)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

在将情感教育方法引入到英语教学中之后,并不是就此结束了。而是需要进一步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从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情感教育的接收程度。教学效果的评价需要定期进行,通过老师对于学生情感的定性评价,以及考试的成绩定量评价两者结合,来分析情感教育学方法的作用效果。同时分析学生对于情感教学的接受程度,以及对于英语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根据不同的评价结果,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情感教学方式。通过鼓励和互动的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有效的鞭策和教导,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六)提高教师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

教师自身的情感素养对于情感教育方式的使用与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简单的情感变化将会对课堂教学的学生产生很大的影响,对于课堂教学效果也会带来影响。当教师用积极乐观的态度进行教学时,将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从而能够提高教学的效果。而如果教师的情感状态处理不得当,一些负面和消极的情绪将会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点学习与理解。因此教师必须不断加强对于自身情感素质的培养,不断总结情感教学中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一方面加强情感教育的熟练程度,一方面加强自身的情感素质管理,积极通过积极的情绪来带动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对知识点的理解与应用。

四、结语

将情感教育的方式引入到英语的教学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同时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英语教育工作者应该注重分析教材,理解教材情景与人物情感加强与学生的情感沟通,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通过语言和表情来传递教材中的内容。同时利用多媒体等技术,创造情景带入情感,加强教学效果的评价,提高自身的情感素质培养。从而更好地发挥情感教学的优势,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积极性,加强日常的应用于锻炼。

参考文献:

[1]王友红.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学生之友(初中版)(下),2011(6).

[2]周红菊.英语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20).

[3]张学仪.试论英语教学中情感教学的原则和策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4(1).

[4]程丽.大学英语教学应重视情感教育[J].湘潮,2007(3).

情感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美育教育 情感教育 学生

我国基础教育正经历着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历史性变革。从素质教育的角度看,美术课程是一门对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的课程。由于各种原因,人们对美术课程的重视度不够,加之我国中小学美术课程受专业美术教育的影响比较深,使课程目标的定位产生了偏差。新的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而艺术美是一个美术作品本身最吸引人的地方,感受美的过程本身是愉快的,这种愉快仅仅是高级感官(视觉)的感受,而对美术作品由“感”发展到“悟”之后,这种愉快满足了一种精神的追求,两者合一便是我们所谓的审美快乐。

课程标准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天生的,它是在需要―动机―目标的推动、引导下产生的。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美术课国家课程标准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但是,相当一部分社会人士,甚至是美术教师,在重视美术教育的过程中,过于强调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并以此来衡量目标的达成程度,衡量学生成绩的好坏,结果使得一部分学生对此丧失信心,失去兴趣,老师辛苦教了,学生却无心听,美术教育的发展受到一定程度的阻碍。在几年的美术教育工作中,笔者发现审美快乐的获得与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达成同样重要。美术教育是一种艺术活动,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从情感入手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使充满美感的视觉形象与洋溢着美感的课堂教学艺术浑然一体,让学生醉心于美的殿堂,使美术教育从技能型转向审美型。美术教育正是以愉悦学生的感受和使其积极体验、参与为出发点,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为目的的基础素质教育。而乐观使人充满朝气、生机勃勃,是人不可缺少的健康心态。作为教师,除了教学生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乐观的品质,让他们对学习和生活充满自信。

一、用自己的情绪感染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常常碰到有的孩子对活动不感兴趣,有的却过于兴奋,如何寻找到学生的最佳唤醒状态呢?我认为除了老师的爱,还需要老师善于控制把握学生的情绪,以自身的情绪感染学生。教与学是双边活动,情感是联系双边的纽带,我在教学工作中对学生的满腔热爱关心爱护,使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满足,这样,老师提出的要求易转化为学生学习需要的动力。我还通过表情、动作、语言的作用把课进行得有声有色,以牵动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感知和理解。如在教学创作“刷牙”为题材的画时,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刷牙的姿态,笔者就用动作加以提示,让学生在讲讲做做中,不仅获得有关刷牙的知识,也体会到美术创作

的乐趣。

二、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获得审美的心理体验

在美术教学中,欣赏和感受应该放在第一位,由于学生的经验贫乏,教师必须帮助学生积累经验,丰富学生的生活,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在活动中,笔者不厌其烦地协助学生,让学生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美好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辅助手段制造一种引人入胜的氛围。比如,一首激昂的诗、一段悦耳的音乐,都能创造出与美术内容相关的特定的情境,使学生置身于如诗如画的境地,与教学内容及教者产生共鸣,从而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再比如,可创设与美术活动相关的场景,在充满“诱惑力”的气氛之中,学生自然产生审美快乐,积极主动地投入到美术活动中。

美术教师是传授美的,美的东西总让人愉快,而传授者本身也应该是美的,这里指的是美的语言,美的仪态,这都影响着学生接受美的愉悦程度。语言美,即要求教师平时注意修炼语言,使之动听而富有磁性,同时注意前后逻辑关系,使话语中充满着生气和感召力,让学生听着教师的声音,便觉得很开心。仪表美,表现在老师的衣饰和体态上,美术教师的衣饰应该有一种特殊的美,走进教室便让人为之一振,而仪态的优雅不凡,风度的超然不俗,也需要平日里去改进,这样,会给学生以信任感和偶像感,面对这样一位教师,学生自然会很愉快。

三、运用爱的语言创设情境,加强情感熏陶

如何让学生在缺少相关的情感经验的前提下,体会作品的各种情感,笔者的体会是老师要善于根据学生实际,运用语言创设情境,让学生置身其中,真切体验各种情感。根据美术学科特点,教师可以与学生形成一种新型师生关系,彼此不是老式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彼此尊重,互教互学,自由、民主,形成“学习共同体”。如学生在欣赏一个美术作品时,教师变强制欣赏为自主欣赏,再师生交流看法,共同分享,学生可以驳倒老师,老师也可多听听学生的见解,美术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因人而异,其魅力也在于此。

四、构建开放的美术课堂,让学生的情感充分展现

美的情境本身蕴涵着吸引力,使学生能以愉悦的心情投入到一定的活动中去。曾经问过学生:什么样的美术课觉得比较开心?有的说:“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有的说:“多看看录像,做做相关游戏”;有的说:“可以自己决定怎么上”隐隐约约中,透出对开放的美术课堂的渴望。开放的美术课堂是宽松的、和谐的、自由的。这种课堂完全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整节课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本身要经历“为什么学”、“学什么”、“应学到什么程度”、“应怎样学”、“学得怎样”、“学后怎样”、“怎样更好”的过程。

情感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情感;情感教学;和谐;实施途径

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活动中,理性与情感的相互渗透、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相互交融比在人类一切其它活动中表现得更为迫切、更为突出、更为典型。可以这样说:不可能有完全不带情感的纯理性教学,也不可能有完全不讲理性的纯情感的教学。近年来,我国众多教育工作者已在理论上实践上努力研究和探索情感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然而,由于情感的发生和心理机制比之认知活动更为复杂、更难把握.要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实践,尚需一个过程。本文旨在抛砖引玉,推波助澜,以期更多教师参与,让它在神州教坛结出硕果。

一、情感教学的内涵

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人的需要与愿望而产生的一种体验。[1]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一切活动不仅伴随着一种情感体验,而且情感体验反过来对人的活动也有一定的支配作用,若能引起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发生积极的摹仿和反复进行的趋势,而不愉快的情感体验,就会引起人的行为停滞或改变的趋势。教学是需要情感来支持的。列宁指出:“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真理的追求。”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曾经说过:“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有效的作用”。说明了情感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情感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在充分考虑认知因素的同时,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积极作用,以完善教学目标,增强教学效果的教学,[2]这是作为教育者的人对受教育的人进行教育所应实施的真正的教学。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认知因素和情感因素才能得到和谐统一,但从现实角度上说,情感教学是对教学实践中长期以来所普遍存在的重认知因素、轻情感因素的不合理现象的一种矫正。纵观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史,包含着较丰富、系统的情感教学思想,在孔子、孟子的教育实践活动和著述以及《学记》、《吕·氏春秋》等文献中都充分肯定了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作用。有关的研究与实践也证明:只有在教学中做到知情统、和谐并进,即充分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才能优化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二、情感教学弱化的原因

当今中国的教育领域内,“唯理智教育”与非理性教育正在激烈地交织与碰撞。情感教学的劣势在现实中仍是回天乏力。无论是有权之士,还是有识之士,抑或是有志之士,似乎也想承认甚至接纳情感教育,摆脱教育外显的功利阴影,

但一到现实中来,情感教学就被悄然“引退”。这种“鸡肋”般的两难境地,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与现实原因,也有着教育者本身的原因。

1.唯理智教育思潮限制了情感教学的存在空间

受现代教育强调经济功能与功利主义价值观的支配,“唯理智教育”的地位可谓不可动摇。人文运动在与其较量中,其功绩虽可圈可点,但曲高和寡,收效甚微。“唯理智教育”的目标定位于为社会的政治、经济服务,为个人的谋生作准备。这样定位,确实很现实,似乎也很容易见效。可是它忘记了教育的终极目的-培养人格完善的人。它并没有把学生当作人来培养,而只是当作工具,当作人力来生产。表现重知识的传播与继承,轻情感经验的积累与同化;重语言、逻辑、推理等能力的训练与提高,轻情感感受的表达和发展。这种绝对崇尚理性,过分追求程式化、单一化的教学模式,忽视人文精神在教育中消失,并直接导致情感的人文意义与价值的失落。

2.封建教育传统作祟

毋庸置疑,我国历史悠久的文明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过卓越的贡献。但两千多年封建专制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长期以来的封闭与落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之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过于理性化和奴化的教育,严重束缚了我们的思想观念。“教鞭”、“戒尺”仍然是作为概念形态如阴魂一样飘浮于教育领域,“严师出高徒”仍是众多教育者实施教育的借口,“教道尊严”仍使许多教师难以放下架子。虽然,我国有着并不浅薄的人文底蕴,而且,也历经新中国的几次并非完全失败的教育改革,但是,在急剧变化的时代,在以“高效出人才”的外显价值目标的昭示下,急功近利、好高骛远等不良教育思想不但没有被涤荡殆尽,反而有滋生、蔓延之势,而且,我国文化传统中优秀的东西在转型时期并没有得到很好发扬,一些糟粕大行其道。如:少民主平等,多集权垄断;重模仿继承,轻创新躬行等等。[3]这一时期,情感教学关注是学生情感的内心世界,理所当然地应受到冷落和被搁置。

3.教育者心存芥蒂与误解

情感教学对学生心灵的塑造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情感教学今天的忽视,与教育者的怠慢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对情感教学有着一知半解的教育者,往往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劳动,必须要有意志力,强调情感教学是无法达到目标的;认为情感教学只适用于小学儿童,而中学生的思想比较成熟,情感不易外露和激发;认为情感教学只适用于饮食于情感因素的人文学科,而对理科无能为力。[4]更有甚者认为对待学生,只有严厉,少施情感,这是典型的为维护教育者权威的“唯理智教育”。情感教学,对于上述教育者,只是传闻,或是修饰,他们不但对学生缺乏应有的情感,就是自身的情感,也是一片荒漠。

三、情感教学的必要性[2]

1.时代的需要

可以说,知情交融,在人类的教学活动中比在人类一切其他活动中理应获得更为突出而典型的表现。然而,在人类漫长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情感因素的作用未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未被确立其在教学中应有的地位。这不仅导致教学的种种失衡现象,使教学的功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而且影响现代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今天,历史的车轮已进入人类发展的一个新时代,一个高科技、高速信息生成和传递的时代,现代教育正面临着更严峻的挑战——要更有效地培养一代新人,以适应这一时代节奏和未来社会的需要。这就需要充分地发掘教学的潜能,改革一切不合理的教学思想、模式和方法,情感教学也就被历史地推上了现代教学改革的舞台。

2.学生的需要

学校教育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之间不仅有认知方面的信息传递,而且也有着情感方面的信息交流。学生的学业成绩除了智力因素以外,还与学生的学习动机、人格特征、意志品质等非智力因素有关。而这些非智力因素的激发,与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情感投入有很大的关系。有研究表明:学生对教师情感方面的要求远远超过了对教师知识的要求。可见,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投入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力量。

3.课程实施的需要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甸甸的责任和渊博的知识伴着的是漠然的神情,那么带给学生的只能是被动消极乃至失望、沉沦和彷徨。学校里的学习,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教师的良好情感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映。要使学生主动学习,教师就要善于营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围,把更多的“情”和“爱”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学,使学生有足够的心理安全感。这样,学生才能带着信心和勇气主动地投入到自主性的学习活动中。

四、情感教学的实施途径

如前所言,情感教学不仅秉承了传统教育中许多可取之处,而且更着眼于现代教育的需要,适应了中国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放眼于青少年的未来,其现实作用不可低估。那么作为教育领域的中坚-教师,应该深层思索情感教学的内涵,从而指导自已的教学实践。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发挥情感的作用呢?笔者结合自已课堂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1.建立一种稳定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打开情感教学的大门

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为此,教师必须树立威信,真正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人表。”要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教师必须要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够严以律己、以身作则、为人正直,诚实守信并且有乐于奉献的精神。只有受到学生尊敬、爱戴,学生才确信其教导的真确性和真实性。对于所传授的知识,认真领会;对于其谆谆教导,言听计从;师生的感情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产生共鸣。此时,教师的赞扬会引起学生的内心愉快和深深的满足。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使他们真正感觉到老师不是有意刁难,而是一种善意的批评和忠告。总之,“感人心者,莫先乎情”[5],“爱屋及乌“,教师能以情育情,以情动人;就打开了情感教学的大门。

2.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渗透情感,提高教学的质量

近20年国内外教育心理学家已把教材研究作为一项崭新课题,但教材处理研究仍局限于认知范畴内,缺乏情感维度的进一步阐释。事实上无论是教材内容本身还是教材内容的接收者——学生,都是情知交融的实体。因此,对教材的处理不公需要从认知角度考虑问题,还要从情感维度上进行探索。作为教学的组织者,教师应该要把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课本紧密地结合起来,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紧扣教材,恰当地创设情景教学。这样有利于增强教学的趣味性,提高教学的效果。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把情感和教材紧密结合起来呢?首先把教材在心里变活,在情感上变活,形成自已新的情感体验。然后把自己新的情绪体验融入教材和教学当中去,在讲课的时候,随时注意课堂信息的反馈,抓住学生的体态语言进行判断、及时对学生的点滴变化进行相应的情感应对,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育情,从而促进教学顺利进行,让学生更加充分地理解教材,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在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情感品质,促成情意过程中的良性循环

意志是人们按既定的目标,克服困难,以调节内外活动的心理过程。情感和意志往往构成相互制约的心理过程,即意志控制情感,情感激励意志。教师一方面要学会以意育情,发挥意志对情感调控作用,提高情感的稳定度,譬如,学生往往学习目的明确,热情也高,但遇到考试失败,就垂头丧气,一蹶不振,产生消极情绪。这就要培养学生努力攻关、排除障碍的坚忍不拔、百折不挠的意志,变失败为前进动力,遇挫折而信心百倍,始终朝既定目标迈进。良好的意志应具有自省、自察、自激和坚持等品质,教师要加强学生的自我教育意识,让他们认清自己的优缺点,给予自已正确评价,锻炼努力完成任务,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毅力。学生只有具备坚强的意志,才能调控不稳定的情感。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以情激意。当学生获得成功时,要及时鼓励、表扬,使学生由成功的喜悦上升到进一步勤奋学习、刻苦攻关、不断进取的坚强意志上来。这情感和意志的相互结合会形成良好的情意循环,提高教育的效果。

总而言之,情感教学是一种利用情感因素优化教学的教学方式,它克服了传统教学中忽视情感因素,片面强调认知的严重弊端,倡导以情促知、以知增情、情知并茂,更有利于学生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广大教学工作者应当真正从思想上加以重视,并努力以自己的积极情感,自觉地去影响学生,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效能。

参考文献:

[1]叶亦乾,何存道,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卢家楣.情感教学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3]王祺.素质教育应当重视人文精神的渗透[J].人民教育,2000.5.

[4]刘伟.浅谈情感教学理论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0.3.

情感教育范文第9篇

一、情感教育测评的意义和要求

(一)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重要意义

1.有利于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目标是小学德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智力因素的核心内容。情感目标的测评与认知目标的测评一样,具有形成性、教育性和指导性作用。只有经常不断地开展情感教育目标效果的测试与评价,才能改变目前许多学校和教师只重视道德认识的形成,忽视道德情感培育的现象;才能对教师的情感教育效果作出较为科学的判定,对教师在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方面付出的辛勤劳动做出公正合理的肯定;才能督促教师认真实施情感教育。也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小学德育目标的整体实施。

2.有利于促进学生道德情感的健康发展

在思品课教学中,广大教师已经普遍重视于道德认识的形成、理解、运用等,并把“是非判断法”、“事例分析法”、“故事说理法”等方法的研究作为教学改革的重要方面,有力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在道德情感教育的领域里,同样可以通过“入情体验”、“情感测评”、“自我情感保健能力”等的培养和研究,来提高学生自我情感的评价能力,促进学生情感的健康发展。

3.有利于增强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我国,凭认知目标来评价学校的教学工作,已有很长的历史了。学校和教师往往只根据学生学业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并以此把学生分成好、中、差、优劣等各种等级。那时,学校领导和教师很少有人认为,还要根据学生的兴趣、态度或性格等等来评定学生,才具有合理性。事实上,处在情感目标某一端的学生,可能受到学校和教师的惩罚;而处在另一端的学生,又可能博得教师的喜欢,得到各种奖励和荣誉。思想品德课教学工作也应如此,重视道德情感的培养,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让情感教育处于可有可无或名存实亡的地位,要通过实施情感教育测评,来提高和强化人们对情感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二)情感教育测评的基本要求

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其基本要求是:

1.测评的方法,不仅要科学、准确,而且更要易于接受和操作。测评中的信息收集与处理必须简捷、明快、反馈及时。

2.测评的过程应该具有导向性、调性、激励性和促进性等功能。

3.测评的结果,要把定量与定性有机结合起来,既要有数据的量化,又要有显示内涵的意义表述。

4.测评的素材要规范、标准,以确保测评的可比性。

二、情感教育效果测评的基本方法

就测评的方法与技巧来说,情感领域比认知领域还显得贫乏和幼稚。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这个原则出发,下列一些方法可供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师在情感教育效果测评中参鉴。

1.观察法

这种方法所采取的是对学生言行举止的直接观察。在较长时期内进行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发展状况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运用观察法,要求教师能够系统地记录要使用的观察资料,记录学生的可观察行为和其发生的特定环境,这样就能增强测评结果的可信性。这种方法适合于重点观察少数学生。

2.报告法

通过问卷让学生把自己的情感行为作自我报告。分隐名式报告和署名式报告两种。隐名式允许学生不论采用何种测量手段,都可以不署名。其好处是可以阻止一些学生试图取悦教师,或喜欢作出他们认为在社交活动中受欢迎的回答倾向。这种形式可以准确测出那些带普遍性、倾向性的问题。署名式报告,是让学生在确信测量的结果是保密的,不受威胁的情况下署名,它可以准确辨认个别学生,掌握特殊情况。

3.会谈法

教师向学生询问精心准备好的一系列问题。分个别会谈和群体会谈。个别性会谈,便于推心置腹,足膝谈心。群体性会谈,便于广开言路,集思广益。无论采用哪种会谈形式,教师都应注意察颜观色,掌握学生答话的神情、姿态,记录学生答话的内容。会谈式的测评最忌学生的沉默寡言和对问题的歧义理解。前者,教师要费时多鼓励;后者,教师要费时多暗示、引导。

4.测验法

这是一种被普遍运用的测评方式。分诊断性测验和形成性测验两种。诊断性测验是教学前对学情的“诊断”(又称课前测试),它可以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已有道德情感的原状,便于把学生分置在最有益的情感教育序列中。形成性测验,是教学后对情感教育目标达到度的检查。采用测验法,关键是围绕情感教育目标编制一套能够准确测出学生情感发展水平的题目。情感水平测试试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①是非题(又称正误题)。它是要求学生对一个陈述句或问句作出对或错判断的测题。这类题目中往往隐含着情感行为或态度,或者以第一人称出现,或者以第三人称出现,要求学生对题中的行为、态度表个态,对,是不对,从而看出学生对类似问题的情感水平。

②选择题。分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两种。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单项选择题;要求学生根据题意在所提供的几个答案中选出几个正确答案的测题为多项选择题。选择题一般由题干和选项两部分组成。根据题干和选项组合的方式不同,选择题又可分为以下几种形式:

a、肯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选出正确的答案。

b、否定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错误的答案。

c、最佳式选择题:从测题中挑出最佳的答案。

选择题适用于各种性质和种种认识层次的材料,学生作答方便,选项越多(4-5个)猜测的机遇越小,所以,这种形式在情感教育测评中被广泛运用。

③情境题。针对情感教育目标,在测题中设置一个具体的情境,观察学生阅读、体验这个情境时的表现,然后记载下来。记载这件事最好不让学生知道。这种测题,与前两种相比,测出的情感水平更具有可信性。但困难的是,教师无法逐课、逐人进行,有时还需要班主任、科任教师、学生家长的配合。

三、观察情境测量法

(一)观察情境的设置

观察情境设置得越自然,越巧妙,学生的情感流露得越直接越具体。如果围绕着某种具体的道德情感内容,设置类型不同,层次有别的观察情境,来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其结果会比那种只凭单一的,无层次性的观察情境测量来的结果真实可信得多。

1.从观察情境的特性分,有动态情境和静态情境。

所谓动态情境,是指以活动、操作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总以动态出现。观察者教师通过情境中人物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测量其对某种事物的观点、立场和态度。动态情境的优点在于观察者容易观察和记载。设置动态情境要使参与者人人都有“动”的机会。

所谓静态情境,是指以观看、倾听为主体的情境。情境的参与者处于相对静止状态,实际上是明“静”暗“动”,参与者的内心实际上充满着激烈地矛盾运动。因此,设置静态情境,一定要考虑,是否能够把参与者引进“静思”的意境。

2.从参与情境的成员分,有个体情境和群体情境。

个体情境,只有一人参与,具有独立性和排它性。由于不受外来干扰,参与者呈无拘无束状态,所以,情感流露得较自然、真实。设置个体情境,便于准确把握学生的特殊情况。

群体情境,参与情境的是一个群体,是某个集体中的所有成员。设置这种情境最大的优越性在于:造成学生的心理平衡。在学生看来,教师的要求是对准我们大家的,不是针对我们少数几个人。设置群体情境准备工作要做充分,防止学生情感行为的“人云亦云”。

3.从设置情境的途径看,有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

直接情境,具有直接性,设置者将学生直接带进生活现实,让他们接触社会,接触大自然,从中观察学生道德情感的具体表现。在教学实际中,经常用到的有参与活动、现场参观、调查访问等形式。

直接情境与间接情境相比,自然性较强,人为痕迹少。但往往受教学时间、空间的局限,观察情境不可能全部“直接化”,还有相当一部分要靠教师去设计、加工和创造,这样来的情境便为间接情境。设置间接情境要巧妙、自然,要独具匠心,还要尽量排除干扰因素,尽量减少“人为痕迹”,要让被试者感觉不到在被试,这样,他们的情感才会不受压抑,才不会出现为取悦测试者而作出违心的反应。

上述几种观察情境,是互相联系的而不是彼此孤立,绝然分开的。它们互相交叉,彼此渗透,融为一体。动态情境中有静态情境,静态情境中有动态情境,时而先动后静,时而先静后动;时而又动静结合。若干个体情境,可组成群体情境,群体情境中有个体情境。直接情境和间接情境,也可互为凭借,相互转化。所以,设置观察情境时,一定要注意考虑其联系性,用联系的观点来指导我们的测量工作。

(二)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道德情感的方法和技巧

在观察情境中测量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以下三个环节:检测、量化和分析。

1.检测:是整个测量工作的第一个环节,也是关键性环节。它包括立标、观察、记载等内容。

立标:就是确立道德情感测量的目标。测量哪种道德情感,这种情感具有怎样的发展等级,怎样测量等工作,都需要在这个环节里考虑成熟。否则,下一步的“量化”工作将无法进行。确立目标时,一定要紧紧抓住《课程标准》和教材,围绕着教学目的来进行,切切不能偏离标准、教材的航线。

观察:从特设的情境中,审视学生的种种表现:神态、表情、言语、动作……。观察的方法有两种: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参与者与学生一道活动、对话和操作,从中直接观察学生的情感行为;间接观察式,教师作为情境的旁观者,或远离或隐蔽,远观学生的情感行为。不论采用哪种观察方式,最好不让学生知道有“观察者”在“观察”他们。“在较长时间内进行大量不同类型的观察,能减少对情感成果作出不正确推论的可能性”。

记载:对观察来的资料作详细的“原始”的记载。资料记载得多与寡、虚与实、真与伪,都与观察者观察时的细心、留神程度有关。观察者观察时,对观察的目标领悟得越准确,和在观察中越细心、越留神,得来的素材就越丰富。如果观察者事先不认真钻研和领会情感目标的内涵及外延,不学习和掌握学生情感表现的特点和规律,就会对某些很有价值的情感表现状态,如皱眉、叹气等,观而不察,察而不记。记载的内容不仅包括学生的可观察行为,而且还包括产生这种行为的特定环境。记载的方式有三种:一是表格式记载,把观察到的有关内容,填写在事先设计好的表格中,以示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状态;二是描述式记载,用语言文字直接勾勒学生的情感行为;三是表格式+描述式记载。不论采用哪种形式,其内容都应具有“原始性”,尽可能不加或少加主观色彩的词句。

2.量化:对学生情感行为的数量化。

对学生道德情感的量化,教师要首先主观规定学生道德情感的不同等级,并指派相应的数字。这是整个测量工作中最困难的事情:因为,学生的道德情感具有不稳定性,既抽象又易变,所以很难制定和使用情感等级。但是,只有我们深入实践,注重调查研究,善于搜集资料,全面掌握学生道德情感产生、发展的规律及其表现特点,就能够确立较为准确的量化法则。有了准确的量化法则,就能得到正确可靠的测量结果。

3.分析:对量化结果的定性与归因。

分析这个环节是很复杂的,也是很具体的。因为影响、制约着学生道德情感产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而不是单一的。所以,分析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学生的道德情感在各个年龄段产生、发展、变化的特点,把握准学生情感产生的现场环境,还要把握准测题及测法的可信度。

四、情感教育效果测评实施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加强学习,提高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义务教育法》以及《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试行)》等文献,从理性上明确实施情感教育测评工作的重要意义,以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彻底更新旧的教学观念。同时还必须认真学习一些有关情感目标分类学,情感教育评价、情感教育论等理论书籍,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师的理论水平、研究能力。

2.熟练掌握情感目标参照表和情感教育测评的几种主要方法和操作程序

情感目标参照表,是情感教育达成和编拟测评试题的主要依据,而测评方法与操作程序,又是测评过程有机、有序、有效实施的关键之所在,所以必须熟练掌握。测评过程实施程序大致如下:

附图{图}

3.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实施小学思想品德课情感教育测评,是一项开创性工作,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这就要求思想品德课教师,具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开拓进取、百折不挠的奉献精神,以保证这项工作的长期进行。

[1]《教育评价》,布卢姆,华东师大出版社,1990年版。

[2]《教育测量》,王孝玲,华东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

[3]《儿童发展心理学》,李丹,华东师大出版社,1987年版。

情感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2.10.011

文章编号:1672-0407(2012)10-042-04

收稿日期:2012-08-20

一、情感教育的目标

一般目标是制定具体目标的出发点和依据,也是情感教育理论的核心。情感教育的一般目标包括三个内容:培养学生的社会性情感;提高他们情绪情感的自我调控能力;帮助他们对自我、环境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三个方面最后均指向整个教育目标的完成和健全人格的培养,这也是情感教育的终极或最后目标。

(一)阶段目标

根据不同年龄阶段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结合不同年级的发展任务,设计从低到高的各个阶段的教育目标。各个阶段之间前后相接、螺旋发展,共同构成整个情感教育体系。

(1)小学阶段:经常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和肯定的评价,培养他们积极的“自我接纳”态度,体验作为好孩子的快乐;教会他们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和情感体验,为提高自我调控能力打基础;培养他们初步的道德感,包括道德荣誉感、羞耻感、义务感、责任感等等,对集体生活和同学有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引导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向比较稳定的方向发展,培养他们初步的探索精神;通过游戏、音乐、形体、美术等课使他们进一步体验美感及其不同形式,引导他们将这种美感与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

(2)初中阶段:开始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和自律精神;正确认识并较好地处理哥们义气;传授一些自我情感调控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加强情感心理咨询和辅导;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科学志向和高尚的社会理想;组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他们的情感生活,同时防止不良情感的影响。

(3)高中阶段:向他们介绍多种多样的职业,使他们认识并体验到每一种职业都是必要的和伟大的,形成一定的敬业精神;引导并具体帮助他们区分友谊与爱情,区分朦胧的情感需要与真正的爱情需要;防止并矫正学业不良和学业失败者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和人格态度;帮助他们进一步发展自己的道德感,可以就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以促进道德态度与科学精神的结合;进一步培养他们的深刻的学习体验,从对学习结果的体验发展到对学习目的的体验;防止他们产生的一些庸俗的美感,用高尚的作品和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熏陶他们。

(二)目标分类

1964年,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克拉斯沃尔和布卢姆等人通过研究,将情感教育目标分为以下几个层次:第一,接受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从被动地接受某些现象的刺激到比较积极地注意接受刺激。第二,反映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接受刺激后,受到驱动,愿意做出反映,从而获得满意的体验。第三,价值评价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的情感体验不再依赖于一些机体的需要,而是依赖于对需要本身以及满足需要的方式做出的价值评价。这也是情感发展的关键阶段。第四,组织层次。人们对价值进行观念化,并运用这些观念来建立内在一致的价值体系。这是形成稳定、深刻和丰富的情感的必要前提。第五,性格化层次。在这个层次上,人们会将价值观、信息、态度等组织在一个和谐的系统内,形成性格特征,知道自己的言行。这五个层次构成了层层递进,紧密衔接情感心理的内化和升华过程,形成了一个动态的目标系列。

二、情感教育的特征

兴趣性

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总是能够激发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带着兴趣走进课堂,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发展自己的兴趣品质。要指出的是,情感教育的兴趣性特征并不是说教育要迎合学生的多方面兴趣,而只有那些与学习任务、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相联系的兴趣才是应被尊重、培养和发展的。

成功性

情感教育的成功性特征是指情感教育要创造条件保证每一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成功的体验,在日常交往中都有自尊的体验,从而能够建立起积极的自我评价,产生积极的“自我接纳”。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取得成功,体验成功,这是情感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

审美性

审美性是情感教育的又一个重要特征。这个过程都已不再是纯粹的知识传递和获得过程,而成为一种具有审美性的教育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双方主动投入又被深深吸引的联合活动,而且活动本身成为双方心灵共同创造的作品,是双方本质力量的外化和现实化。

创造性

情感教育的创造性有两个含义:一是指情感教育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和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需要教师根据不同学科不同年级和每一堂课的实际情况,在情感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二是指情感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提高他们的创造性素质。

三、当代国内外情感教育

(一)英国的情感教育

(1) 夏山快乐教育

当代英国著名教育家尼尔在1924年创办夏山学校。他认为,当今很多学校只重视知识的学习,忽视情感教育。尼尔办学的指导思想是:尊重生命,尊重个体。强调教育的目的是适应儿童。学校的目标使儿童学会如何生活。

(2) 体谅教育

上一篇:学科教学范文 下一篇:文化教学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