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教育范文

时间:2023-05-09 16:47:09

农民工教育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民工 教育培训 探究

农民工是一群家在广大乡村而栖身于城镇的庞大社会群体,其生存与教育问题历来成为我国城市化进程及“三农”问题的焦点之一。他们越来越成为“三农”专家们关注的社会问题。笔者多年参与农民工文秘与办公自动化劳动技能培训工作,通过观察与分析提出如下见解,以供参考。

一、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

(1)招生难

大部分农民工认为进城务工,只要能干力所能及的体力活就行,至于参加教育培训达到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知识与技能没有足够的认识,更不用说充满热情,更有甚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其次,参加培训的农民工需支付必须的生活费用,认为不能挣钱还要额外负担的大有人在,更不用说主动自费参加技能培训之说。另外,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部分农民工也不能按时参加培训,由此,势必造成各级党和政府花很大的财力、人力和物力来组织农民工培训,结果参训的人数不多,迟到早退现象严重,势必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2)掌握劳动技能难

任何一项教育培训,要真正达到培训目的,受训者必须具备相应的知识结构,即达到一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由于农民工文化基础普遍较低,由此很难达到教育培训目标。

(3)积极性不高

受城乡经济的影响,大量农民工涌进城镇,他们在建设和服务

等行业工作,而这些领域大都是城里人认为低下的工种而不愿意从事的工作。加之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与“城里人”发生冲突,造成他们自卑心理严重,由此,普遍认为是否参加教育培训意义不大。其次,受户籍、教育和年龄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劳动用工制度对农民工的歧视性非常严重,农民工能谋到比较固定的工作非常难,更不用说能够与用人单位签订长期的劳动合同。“漂泊”、“侯鸟”式劳动状态,使他们根本就谈不上积极参加教育培训的“冲动”。

二、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对策与建议

如何才能真正发挥“阳光工程”的作用呢?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完善制度,用“订单培训,企业参与”的机制吸引农民工参加培训

各级政府部门要积极引导教育培训单位充分领会“阳光工程”工作的实质,认识到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党和国家着力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之一。为了把“阳光工程”落到实处,农业部门必须和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各级培训与就业部门建立沟通与监管机制,与企业联合实行订单培养模式,走“培训后输出,以培训促输出、以输出促培训”的路子。其次,各级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与农业部门的广泛联系,为了把“阳光工程”抓到实处、抓出成效,必须结合农民工的实际实行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的就业准入制度,作为劳动用工制度的抓手。

(2)加强对培训机构的考核

“阳光工程”是由国家出资,由省级农业主管部门牵头,市县级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的。教育培训工作大都由相应的职业院校与农口相关的院系来完成。加强对它们的考核是一项系统工程,接收培训学员的数量、后勤服务与保障及生活安排、课程设置、实训场所的选择、师资人员的资质、教学与管理人员的企业工作经历等软硬件条件必须作为重要考核指标,对不合格的培训单位必须严格淘汰,加大检查与社会监督的力度,建立由农业主管部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财政部门、教育主管部门和纪律监察部门联合检查考核机制,严厉打击套取国家培训资金的犯罪行为。

(3)强化实用型培训形式,走“厂中校、校中厂”的培训模式

为了提高教育培训的实效,必须立足强化实用型培训。培训内容要侧重于动手型的技能培训,比如,在文秘与办公自动化的教育培训中,我们往往注重计算机操作与维护方面的技能操作,同时对少数有一定文化基础者,加强对其实用文书的写作,重点教会他们计划、总结、合同及各种条据的写作。

总之,党和政府的“阳光工程”为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要真正做好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非一日之功,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要加速从农业国转化为工业强国,解决“三农”问题任重而道远,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作为一个子课题,这需要全社会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要真正关心他们学一技之长,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简介:

郝懿(1971-) 男,汉族,硕士,职称: 副教授,究方向:秘书学。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农民工 问卷调查 子女教育 对策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农民工作为社会上一个特殊的群体游走在我国城乡之间,他们为家庭带来了经济收入,为城市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问题,如农民工的住宿问题、生活问题、家庭问题、子女就读问题等,而在农民工的诸多问题中,子女教育问题是眼下最棘手,也是社会国家最关心和重视的问题。

1 调查方式

为全面深入了解和掌握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2013年1月14日至22日,我们对武汉地区的农民工开展了实地的问卷调查。调查地点主要有火车站、汽车站、企业等地,调查方法主要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电话调查等,共发放问卷调查200份,回收171份,回收率为85.5%。问卷主要内容涉及农民工自身文化程度、子女生活现状、子女教育现状、农民工月收入等几方面,全面获取了武汉地区农民工有关子女教育方面详细数据与资料。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

对农民工子女生活现状的数据进行分析与统计,详见表1。由表1可以看出,大部分的家长选择外出打工的时候将孩子留在家中由亲人看管,占其中的33.9%,9.9%的人目前没有小孩,占少数,还有22.2%的家长选择将孩子带在身边看管。

2.2 对农民工文化程度、农民工月收入与子女现状进行分析

3 农民工子女教育对策的思考

在2013年3月进行的两会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仍然是大家讨论的热点。农民工代表薛志国认为,“目前农民工子女接受的义务教育远远不能和城市同龄孩子相比”。人大代表易凤娇说“他们同样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子女上学问题不解决,我们无法安心工作”。因此解决农民工子教育的问题刻不容缓。

3.1 首先在强调子女教育问题的同时加强农民工自身的教育与提高

从调查结果分析可见,对于认为“子女教育是否重要”此问题,有87.7%的农民工认为子女教育很重要。这说明,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对于自己孩子的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但是,可能由于自己的“文化程度”并不是很高,导致他们收入水平不高,不能给子女提供好的成长环境,他们并不知道“怎么办”、“如何办”,所以,对农民工自身文化教育的提高也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他们需要接受一些专业的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了解国家出台的更多的政策,怎样切实保障自己的权益,如何使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

3.2 加强教育体制改革,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

大批农民工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成为城市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他们是城市的合法纳税人,政府部门有责任帮助其子女解决好教育问题,要充分认识农民工子女就学与城市长远发展的关系,树立人口流动观。一方面要建立所有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登记卡制度;另一方面要按照“高中向城区和县城集聚、初中向建制镇集聚、小学向乡(镇)政府所在地和中心村集聚”的原则,制定并实施新一轮各类学校布局调整规划,合理调整城乡中小学布局。三是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管理体制。加强流入地、流出地教育部门之间的沟通,明确各自在流动子女教育管理中的职责,将其就学管理落到实处,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在城市读书难的问题。

3.3 合理利用社会资源,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

拓宽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途径,给农民工子女选择的余地有利于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此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挖掘办学潜力。一是充分利用公办学校资源。公办学校可以利用闲置的教育资源,解决流动子女入学难的问题。当生源数减少时,可将其实验设备、运动场地、图书、等硬件设施支援给农民工子弟学校。二是加强农村义务教育,缩小城乡教育差距,让留守儿童也得到更好教育机会。

3.4 积极引导,加强沟通,构建和谐教育

“同在蓝天下,共同进步成长。”这是总理在学校黑板上写下的一句话。为此,搞好农民工子女教育不仅是家长的责任,也是学校、社会的责任,我们要采取必要措施,构建和谐教育。主要措施有:

一是学校应针对农民工子女现状,开设必要的心理教育机构或课程,使他们克服自卑和不自信心理,同时应给予农民工子女更多关心与爱护,同学间互相产生亲和力,营造良好校园氛围;二是家长要积极配合,使学校与家长形成合力。农民工要经常与子女沟通,了解孩子需要什么,孩子的思想动态是什么,帮助他们解决心中的疑问,不能只在考试时强求孩子取得好成绩,应该加强平日的教育和监督;三是全社会共同关注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学校、老师、城市子女以及城市子女家长都应该消除对农民工子女的偏见和歧视,应该对他们给予尊重。

4 总结

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党和政府关心的一大问题,要积极推动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教育,让每个孩子成为有用之才。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成为现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任务,它关乎农村的建设发展,关乎国家的前途命运。

参考文献

[1] 何晓群,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 2013全国两会专题.代表委员聚焦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新闻网,2013-03-18.

[3] 蒋国河,孙萍.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政策反思.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3篇

最近,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农民工工作的通知》(〔〕130号),要求各地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就业,及时妥善安排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为贯彻落实130号《通知》精神,积极配合各地人民政府,进一步做好返乡农民工工作,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要充分认识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工作的重要意义。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及时入学接受教育,不仅有利于返乡农民工实现就业、再就业和创业,而且对促进农民增收、城乡发展与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积极意义和重大作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作为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切实抓紧抓好。

2.努力招收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教育。2009年,要进一步加大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的力度,重点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总规模在年招生810万人的基础上,再扩大招生50万人,达到860万人。要通过国家财政补贴等措施,把招收有学习愿望的返乡农民工接受中等职业学历教育作为扩招工作的重要任务。

3.积极主动开展返乡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当地政府统一领导下切实发挥好培训的主力军和工作平台作用,积极组织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帮助返乡农民工获得必要的职业技能,提高就业和再就业能力,尽快重返就业岗位。要充分利用职业学校、成人学校的资源,面向返乡农民工、进城农民工、青年农民、乡镇企业职工、退役士兵、未升学高中毕业生和下岗轮岗职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进教育部“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计划”的实施,力争培训规模达到9000万人次。其中,面向返乡农民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000万人次,为促进农民工就业、再就业和创业做出新贡献。

4.切实落实开展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学校。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在返乡农民工集中的地区,根据需要确定一批有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争取成为地方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基地,发挥主力军作用,组织返乡农民工就近接受职业教育或技能培训。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省级示范乡镇成人教育学校必须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省级以上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培训农民工和城乡劳动者的数量要与在校学生规模大体相当。

5.精心组织实施教育培训工作。要围绕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培训和定向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择业竞争能力;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技术改造新开项目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就业的适应能力;围绕返乡创业组织开展创业培训,提高返乡农民工的自主创业能力;围绕返乡农民工的需要,选择培训课程和专业(工种),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率。要以就业为导向,采取日校办夜校、办周末学校、集中培训、播放教学光盘、现场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培训学习时间宜长则长,宜短则短。寒暑假期间可集中力量举办返乡农民工脱产学习班。

6.确保返乡农民工子女及时入学接受教育。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逐级建立工作责任制,采取切实措施保证返乡农民工子女在春季开学时按时入学;要按照就近入学的原则,安排义务教育阶段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学校不得以任何借口拒绝接受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各地要按照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要求,足额落实包括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内的各项教育经费,为返乡农民工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教育行政部门和教材出版发行部门要密切合作,尽快做好返乡农民工子女教材订购工作,保证做到在春季开学前到书。学校要及时掌握返乡农民工子女在外地学习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辅导工作,使他们能够尽快适应本地的教学进度。

7.加强督导检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将面向返乡农民工开展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教育工作,作为对职成教育、基础教育工作和职成学校、普通中小学工作考核重要内容,加强督导检查。

8.多渠道解决经费投入。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和劳动、农业、扶贫、科技等相关部门经费和政策的支持,对职业学校、成人学校开展返乡农民工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解决返乡农民工子女入学工作提供必要的投入。

我部将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做好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和子女入学工作。在今后安排有关专项经费和项目时,向返乡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子女入学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和学校实行政策倾斜。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4篇

新时期的农民工由于成长环境、家庭环境都与上一代农民工不同,他们对于城市的渴望程度更深。他们不满足于在城市打工攒够钱之后回到农村去生活,他们更加希望融入城市、成为市民扎根于城市中。但是由于农村发展水平、教育水平较城市还需提高,这使得这批有梦想的新时期农民工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会遇到一定困境。也正是因此,他们在遭遇困境的时候内心的困惑也比市民更大。针对这一情况,社会需要关注农民工的利益,特别是新时期农民工的梦想。站在新时期农民工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了解他们的需求与梦想。作为城市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他们的教育需求随着城市的发展在增加。只有重视这个问题,才能改善新时期农民工的生存状况、构建起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面临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虽然目前社会对于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问题非常重视,但是农民工教育培训需求也很大,社会投入与需求相比还有差距。差额往往需要用人单位和农民工共同来承担。而真正履行教育培训农民工这一法定义务的企业并不多。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很大,用人单位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往往不会在农民工的教育培训上投入太多那么对于有意愿接受教育培训的新时期农民工来说,这笔费用便需要自己承担。农民工的工资不一定承担的起这笔费用,同时,由于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影响,他们也不一定愿意投入这笔费用。

(二)认识度不够

只有新时期农民工有教育培训的需求是不够的,社会必须要对此问题重视起来。农民工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农民工的市民化也就是城市化。需认识到对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可间接的推动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并明确自身在农民工培训中的责任以及主导地位。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农民工这一劳动力人群流动性较大。一般用人单位都不会把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当作一种人力资本的投资,担心这笔支出收不到回报。这种想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没有考虑到长远的利益。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竞争力主要体现在人才资源上。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是提升企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手段,同时也能凝聚农民工的心,降低他们的流动性。

(三)培训机构机制不完善

对于新时期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工程。其教育培训的专业多、领域宽,需要对受教育培训的农民工进行细分之后进行,必要时需要针对农民工的不同教育需求制定不同的培训方案。但是现有一些农民工教育培训机构缺乏一套完善的教育机制,忽视了农民工对于教育的需求以及曾经的受教育水平,在对农民工进行教育培训时不分对象和层次,统一进行教育培训。这样不但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反而浪费了教育资源。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忽略农民工自身的职业规划,不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训是没有效果的。只有以农民工为主体考虑他们实际的教育培训需求,并以此来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计划才能达到教育培训的目的。

三、新时期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策略

(一)完善机制

要想达到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目的,首先需要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一套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需要包括政策、法规、制度等方面的内容,更需要具有长久性和稳定性。除此之外,政府还需要制定一套全面、协调的激励政策,鼓励用人单位主动积极的组织农民工去参加教育培训,鼓励农民工自己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培训。教育机构需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深入研究,力求在现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就业准入制度,让农民工就业制度逐过渡到“先进行培训后就业”的形式。同时建立咨询平台,帮助农民工解决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二)加大投入

农民工教育培训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机构的建设和体制的完善都需要资金的支撑。这就需要政府和用人单位提高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重视,加大资金投入力度。由于农民工的教育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仅仅有资金的投入是不够的,人力、土地的投入都是必要的。政府可以建立起一个专门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管理机构,将农民工的教育培训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之中,并且整合农村现有的教育资源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资源,加强农民工教育培训基地的建设。用人单位需要考虑长远的经济利益,加大对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力度,对于有上进心、肯努力的农民工,更需要当作人才资源进行重点培养,改变农民工流动性大这一局面,让农民工进过教育培训后提升技能和素养,更好地为企业创造利润。

(三)分类教育

分类教育指的是将农民工细分化,根据年龄层次、受教育程度、所处行业以及对城市的向往程度将农民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不同类型农民工对于教育培训的不同需求,制定不同的教育培训方案。让农民工在教育培训中能够学习到对于自身的职业发展有作用的知识,让农民工教育培训发挥其应有的效果。新时期农民工年纪较小,受教育程度较高。对于这类新时期的农民工,政府和用人单位应该重点关注。教育机构也需要针对他们自身的职业发展方向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方案,让他们在接受教育培训之后能够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以及扎实的实际操作经验,帮助他们在职业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成为专业人才。农民工是城市建设和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为了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发展,也为了农民工自我价值的实现,教育培训都是必不可少的。教育培训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领域和行业的农民工进行不同的教育培训。让他们通过教育培训来提升自己,学会职业技能、学习专业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并且更好地为城市建设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5篇

1.新生代农民工在闲暇生活教育中的优势

(1)新生代农民工具有接受闲暇生活教育的文化程度。《2013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指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普遍较高:初中以下文化程度仅占6.1%,初中占60.6%,高中占2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8%。在老一代农民工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24.7%,初中占61.2%,高中占12.3%,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8%。[1]从这一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普遍高于老一代农民工,这为他们接受闲暇生活教育奠定了基本的文化基础。(2)新生代农民工具有参与闲暇生活教育的意识。不同于老一代农民工“挣票子、盖房子、娶妻子、生孩子”的生活目标,新生代农民工更多地希望能够满足自己“体验生活、追求梦想“的理想。这样的生活理想,使得他们对自身闲暇生活充满了强烈的渴望。(3)新生代农民工具备一定的闲暇生活能力。新生代农民工和老一代农民工不同的不仅是教育背景,受惠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广播、电视、网络等手段快速普及,农村居民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闲暇生活越来越与城市居民趋同,新生代农民工在闲暇生活的体验中具备了一定的闲暇生活能力,尤其是随着城市生活、工作方式的潜移默化,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的能力显著增强。这使得新生代农民工主体对闲暇生活教育有基本的认知,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闲暇生活教育的自觉行为。

2.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闲暇生活教育中的劣势

(1)新生代农民工的经济收入不高,支付闲暇生活教育的财力不足。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收入水平总体较低,除了支付日常的消费开支外,所剩并不多。而且新生代农民工又处于特殊的年龄阶段,交友、结婚、生子,城市的生活成本已经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有限的收入中还要用于提升自己的学历或职业技能,闲暇生活教育对于绝大多数农民工而言,无异于奢侈品,难以企及。(2)新生代农民工工作压力较大,缺少参与闲暇生活教育的时间。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在比较艰苦的工作岗位工作,工作时间较长,劳动强度较大,轮休时间不确定,并且,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和住宿地点远离城市中心,而实施闲暇生活教育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城市中心,无形中增加了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闲暇生活教育的时间成本。(3)新生代农民工在自身发展中缺乏合理长远的定位,偏好职业技能和学历教育,对闲暇生活教育认识不足。长期以来,我们对闲暇教育有观点上的误区,工作被认为是勤奋的表示,闲暇则定位在休息,闲暇过多则被视作好逸恶劳的表现。这种观点在新生代农民工中也屡见不鲜,他们更愿意把有限的财力花在可以立竿见影的职业技能上,对于闲暇生活质量整体的提升认识不足。

3.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闲暇生活教育的机遇

(1)闲暇经济驱动我国广阔的闲暇生活教育市场空间。闲暇经济,正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热频词。一方面,我国经济总量增长中,刺激经济增长的因素正从“生产”向“闲暇”转移,休闲经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实力整体增强,民众对闲暇生活的需求也推动我国闲暇经济的兴起。随着闲暇经济发展,巨大的闲暇生活教育市场正在被激活。在这个巨大的闲暇生活教育市场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基数庞大,不容小觑。(2)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高度重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的重要力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强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明确要求,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中最突出的是其对职业的发展性需求和城市生活的心理向往,要解决这两方面问题很重要的是要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提升职业技能、城市市民素养。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闲暇生活教育,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早日解决。(3)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开始注重对新生代农民工素质的整体提升。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的成熟度比较低,但大多数已经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期,开始注重对人力资本的投入。对于企业而言,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提升企业内部一线的新生代农民工素质,既能调动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为企业快速成长获得更为经济的人力资源保障。

4.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闲暇生活教育的挑战

(1)目前缺乏相应的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制度支持与法律保障。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处于跳跃式的高速发展,这种发展是以牺牲国民闲暇生活质量尤其是农民工的闲暇生活质量为代价的。正如美国《时代》周刊语“在金融危机肆虐全球的时期,中国经济仍在高速发展,并逐步带领全球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首先要归功于千千万万勤劳坚忍的中国工人(Chinese worker)”。[2]新生代农民工群体日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但关注的重点主要是传统农民工的劳动权益诉求以及紧缺行业的技能培训,对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关注不够,与此相对应的制度支持与法律保障更无从谈起。(2)当前对闲暇生活教育存在片面的认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对闲暇的理解非常片面,总把闲暇等同于好逸恶劳,受到摈弃。这种观念,尤其对于农耕经济下的农民影响深远,受父辈家庭观点的影响,闲暇对个人发展的价值没有得到正确认识。因而,包括新生代农民工在内,对闲暇教育的认识往往停留在进一步提升职业技能。

二、基于SWOT分析的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对策建议

在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进行SWOT分析后,我们可以有四种不同类型的组合来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问题,分别是:优势—机会(SO)组合、弱点—机会(WO)组合、优势—威胁(ST)组合和弱点—威胁(WT)组合。

1.SO战略

优势—机会(SO)战略,采取的是发展内部优势与利用外部机会的策略,是一种理想的战略模式。当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优势与机遇并存时,我们可以采取下列策略:(1)国家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进行规范管理。政府通过制定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相关政策,无疑会对正在蓬勃发展中的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有极大的鼓励和激励作用,而且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问题涉及人群群体数量庞大,只有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进行规范化管理,才能切实保证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各方的主体利益,从而推动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事业持续发展。(2)教育机构提供多样化的闲暇生活教育。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市场前景广阔,已经吸引越来越多的教育机构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闲暇教育中,目前从期刊网文献数据上看,已经有高校成人教育学院、高职院校、电大、技校以及职业培训机构参与到其中。在越来越竞争激烈的生源市场中,教育机构要根据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地域结构、学历层次等诸多差异,为其提供多样化的闲暇生活教育,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个体不同阶段的多样化闲暇生活需求。(3)用人单位出台鼓励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具体措施。我国四千万中小企业在不断地快速成长,成长中很重要的两个问题是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员工和如何留住高素质员工,尤其是一线员工的成长性和稳定性。新生代农民工是用人单位一线员工的主力军,用人单位可以采取单位培训、委托第三方培训以及员工自主选择培训等多种举措鼓励新生代农民工参与闲暇生活教育,这不仅能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素质,也能大大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对企业的价值认同,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

2.WO战略

弱点—机会(WO)战略是利用外部机会来弥补内部弱点,使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改劣势而获取优势的战略。(1)国家以“教育券”等多种形式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经济压力。政府可以出台政策,尤其是有条件的地区可以以教育券等多种方式,鼓励有实力的职业培训机构、高职院校、成人院校参与到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中去,切实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的经济困难,有助于新生代农民工整体素质的提升。(2)国家在开放大学试点,提供移动远程教学,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学习。超越时空限制、时时能学、处处可学。[3]相对而言,开放大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是目前唯一能够兼顾到新生代农民主体参与新生代农民工在闲暇生活教育可能存在问题的教育机构。国家可以进一步出台措施,依托开放大学教育实体普及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3)分步骤,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由技能教育向闲暇生活教育过渡。相对于技能教育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提升的帮助立竿见影而言,闲暇生活教育难以短时间内看到效果,需要分步骤、分层次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由技能教育向闲暇生活教育过渡。

3.ST战略

优势—威胁(ST)战略是指利用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在闲暇生活教育上的优势,回避或减轻外部威胁所造成的影响。这种策略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目前整体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还处于弱势群体,而非社会的主流群体,很难通过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来扭转外部存在的不利威胁。但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在产业经济中的主体力量不断彰显,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不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中会出现越来越多的闲暇生活成功典型,他们的个体、群体力量有助于逐步扭转社会中存在的种种对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不利的外部条件,但这是一个缓慢的社会进程,很难一蹴而就。

4.WT战略

弱点—威胁(WT)战略是旨在减少内部弱点,回避外部环境威胁的防御性策略。当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处于内忧外患时,不具备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条件时,不宜盲目推进,盲目推进不仅会造成经济、人力成本的浪费,也难以起到很好的效果。这时候可以采取迂回策略,采取阶段性措施逐步推进,比如,可以先大力推动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当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教育日趋得到满足后,新生代农民工闲暇生活教育时机会日趋成熟。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6篇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5号)、《*市人民政府关于本市做好农民工工作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44号)等法律规定及文件的要求,“**”期间本市积极贯彻落实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要求,建立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制度,逐步提高了农民工同住子女在本市公办中小学就读的比例,加强了以接受农民工同住子女为主的社会力量举办的学校(以下简称“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并不断改善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办学条件,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任务仍很艰巨,还有许多困难和问题亟待解决。当前,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相对薄弱,其办学条件尚需继续改善;一些农民工子女学校举办者追求盈利而一味降低成本,导致师生安全保障水平和教育质量相对较低。为进一步做好本市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努力实现本市2010年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特制定本意见。

一、明确思路及目标,认真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坚持市、区县政府分级管理,市、区县政府相关部门、乡镇街道政府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统筹规划,将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义务教育体系;坚持以流入地区县政府管理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坚持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健全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政策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坚持以人为本,切实保障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二)工作任务和目标

合理规划与配置义务教育资源,确保在*工作和居住的农民工同住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义务教育阶段公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十一五”期间力争达到70%左右,初中阶段适龄农民工同住子女纳入公办学校就读;发挥社会力量在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中的作用,委托现有民办中小学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加大扶持力度,逐步将符合基本条件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到2010年,基本完成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对纳入民办教育管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提供服务和人、财、物方面的支持,帮助学校健全管理制度,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

从本文下发之日起,本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不再办理新设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备案登记手续,举办者可根据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基本条件(见附件)申办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进一步挖掘公办学校的潜力,提高公办学校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

(一)强化政府责任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在区县政府的领导下,切实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努力扩大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学的比例;要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工作列入本区县义务教育工作范围,妥善做好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入学工作。

(二)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进入公办学校就读比例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建设情况,预测本区县各乡镇(街道)未来几年学龄人口的分布情况,特别是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流入和分布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做好公办学校建设规划,配足公办学校,扩大公办中小学资源。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采取公办学校整校招生、设立分部、独立编班、插班就读等多种形式解决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需要,不断提高本区县公办学校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比例。对符合条件进入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要与本市户籍学生同一标准拨付经费,配置师资和教学设施设备。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委托本区域内民办中小学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根据区县实际情况按学生数补贴相应生均经费。

初中阶段农民工同住子女原则上安排进入公办学校就读,具体办法由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制订并实施。

(三)加强公办学校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

各接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就读的公办学校要针对在本校就读的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实际,完善教学管理办法,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农民工同住子女在评优奖励、担任学生干部、参加团队组织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学校要及时了解这些学生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环境。

(四)加大扶持力度

在市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中,同等考虑公办学校中的农民工同住子女,做到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全覆盖。

三、加强规范管理,逐步将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一)规范设置与审批办法

按照国务院有关文件规定的关于“各地要将此类学校(农民工子女学校)纳入民办教育管理范围,尽快制订审批办法和设置标准,设立条件可酌情放宽,但师资、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不得降低”的要求,市教委制订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立的基本条件(见附件),相关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结合本地区实际,制订本区县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设置标准,并按《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制订审批办法。中心城区原则上不再审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

(二)稳妥做好纳入民办教育管理工作

在扩大公办学校资源、扩大公办学校接收比例的基础上,仍需要社会力量办学予以补充的,各区县要指导有办学意愿的社会力量,按照基本条件举办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对于符合规划要求的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其举办者也积极努力改善办学条件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帮助学校达到基本条件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

(三)加强管理、指导和服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管理,要根据实际需要采取向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委派联络员、管理干部和教师等办法,帮助、督促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规范学校管理制度和教育教学工作。可采取委托公办学校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进行管理,或公办学校与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结对互动等方式,帮助农民工子女小学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市、区县教研、科研和教师培训、职称评定部门应将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纳入工作范围,积极提供相关服务。

(四)加大扶持力度

市教委将继续加大对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专项经费投入,用于帮助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添置和改善教学设施设备,专项性经费向财力相对薄弱地区及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集中地区倾斜。同时,要引导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将自己的结余资金用于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

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实施非营利组织会计管理办法的基础上,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可与此类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签订购买服务协议,在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办学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按学校招生人数进行经费补贴。凡接受政府经费补贴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其经费使用和学校财务运行情况应接受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和监督。

(五)严格执行收费、学籍、招生、教育教学制度

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必须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各项管理工作。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严格执行收费公示制度,按所在地教育、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标准收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照国家、市、区县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建立学籍管理制度,应逐步达到本市中小学学籍管理规定的班额数,现阶段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班额最高不得超过50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得举办复式班及与办学层次不相符合的教学班;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按所在地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核准的招生计划和范围招收农民工同住子女入学,严禁跨区县招生,学校不得设立分校(部);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须执行教育部或市教委编制的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按照或参照*市中小学校历组织教学;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聘用具有教师资格的教师,建立规范的劳动或人事关系。

(六)认真做好学校变更、停办工作

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法人变更、校名变更等,须经审批部门同意,并办理相关手续。经批准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不准在学期中途停办;须停办的学校应当依法进行财务清算,并在终止办学行为前6个月向区县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请,获得批准后,方可终止办学。获准停办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必须配合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和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妥善安置在读学生,保证学生学业不受影响。

(七)加强对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

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的服务和监管。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要继续采取各种措施,消除安全隐患,确保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学生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对办学管理混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活动、社会影响恶劣的民办农民工子女小学,依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等法律规定,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警告、没收违法所得、停止招生、吊销办学许可证等处罚。

(八)建立现有农民工子女学校的退出机制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教育;留守儿童;农村经济

【中图分类号】G522 【文献标识码】A

引 言

在我国城乡之间,每天流动着上亿农民,而农民工这一大社会群体,已经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存在于我国大中小城市的角角落落,他们是现代城市的建设者。但是伴随着农民工不断地发展与壮大,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突出,在这一突出的问题中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尤为令人关注。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从农村与农业中脱离出来,走向城镇从事工业生产作业,逐渐产生了“农民工”现象与问题。而随着农民工群体的不断扩大和民工潮的不断涌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越发凸显。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就学过程不平等,留守儿童辍学等等一系列问题无不显示出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忽视和排挤。

1.农民工子女辍学现象严重

到目前为止,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状况不容乐观,有的得不到相应的受教育的机会,有的则是被迫放弃义务教育。

据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的结果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超过2.6亿,在这2.6亿背后,有7000多万他们的孩子,其中随父母在他乡的随迁子女有1400多万,留守儿童有5800多万[1]。其中农民工子女入托与学前教育比例明显低于城市儿童入托与学前教育的比例;超龄现象也较严重;另外,农民工子女的“童工”问题也较突出,皆使农民工子女辍学问题愈加凸显。

2.在外就读农民工子女就读困难重重

在外就读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亦频繁出现,最为常见的就是“农民工子弟学校”问题、“教育公平”问题。

农民工子弟学校生源问题很是严重,这些学校学生生源的流动性,使其招生变得十分困难。加之观念上对子女教育的不重视,多数农民工子女丧失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学费拖欠现象严重。限于经费问题,这些学校师资力量薄弱,导致其与公办学校教学效果相差甚远。就读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亦面临诸多问题。一方面子女的教育经费让农民工们苦不堪言。对于“借读费”、“赞助费”之类的教育乱收费现象虽然已被教育部勒令取消,但是各种渠道的高额入学费用仍阻碍着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2]。另一方面,隶属于公办学校的农民工子女身心上都受着很大的压力,往往会因缺乏安全感形成极强的自卑心理,不愿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不利于其健康发展。

3.留守儿童受教育境况堪忧

“留守儿童”就是父母远在城市打工,被动地留守于家乡的儿童,相比较于“流动儿童”,这一部分“留守儿童”缺乏父母的关怀庇护,自小与祖父母住在一起,心灵上比较孤单,又因与祖父母有一定的隔阂代沟,使得他们不服长辈管教,对待知识不重视,对待学习不甚关心。

不仅如此,这些儿童所在的农村学校一般比较简易,由于缺乏资金、地处偏远贫困地区,校舍破旧,教学设施落后,教学人员纷杂,使得学生的安全和办学质量都很难得到保障。更有一些手续不健全,校舍不合格,师资落后,教学环境恶劣的民办学校的兴起,使得农村孩子的教育显得纷杂混乱。

二、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原因

对于以上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不是单方面,而是从国家政府到社会和学校,是从经济基础到情感态度的方方面面的因素综合导致的,可谓原因是复杂的、多方面的。

1.国家政府方面

在中国,农民工子女这样的弱势群很庞大,国家未使其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的待遇和福利,未平等享有和城里孩子一样的入学条件,这些都和我国的教育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教育制度漏洞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直接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农村教育主流模式是基础教育机构设置依赖行政设置。而教育机构设置严重依赖行政设置,导致人们形成这样理所当然的认识:即户口在哪里,人才有到哪里上学的合法性,甚至连农民工自己也觉得城市学校不收留他们具有合理性,而放弃争取其子女应有的教育权利[3]。

教育隶属于公共产品,理应由政府出面提供。因此当面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时,政府要负主要责任。但是目前的政府在很多方面的政策措施限制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剥夺其受教育的机会。第一, 现行政策存在失误。在财政方面,地方政府其实是实施义务教育资金筹集的主体。但对于公办学校招收的农民工子女,政府几乎没有任何经费支持。在户籍制度方面,虽然户籍概念有所淡化,但涉及到农民工能否享受到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时,户籍制度的限制作用又显现出来。第二, 政策执行存在不足之处。自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实施以来,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改善,但是这离政策的要求还是有一段距离。部分城市政府在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的划拨问题上还存在推诿,一系列跟户籍挂钩的制度和规章还需要改进,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学校在管理上存在一系列问题。第三, 教育资源浪费现象严重, 在供给方面存在地区性差异。目前许多农民工通过教育部门入学的很少, 由学校主动联系的就更少之又少了。另外教育资源的地区性差异现象十分明显, 在有些城市学校已处于饱和状态,入学机会很少,而在有些地方情况却恰恰相反。第四, 农民工流入地政府的一些做法有待改善。流入地政府认为把农民工纳入本地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估,同时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归入城市就势必影响到地方的政绩。另外也是出于对农民工进城数量增加的担忧,因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关心甚少。

2.社会和学校方面

对农民工经济作用的肯定和对其社会地位的否定现象在社会上还是广泛存在的,社会对农民工的偏见与排斥使得农民工子女在社会中亦显得低人一等。一些城市中有的市民甚至是决策者,都对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问题有着不正确的认识。这些人士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行为上有所表现,如行为上甚至政策上的歧视,从而增加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的阻力和困难[4]。现在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现状完整地复制了中国城乡之间不平等的关系,也损害了基础教育的义务性、公平性、完整性的原则[5]。

同时入学费用也使得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目前我国大学学费大约5000元到1万元不等,比起1989年,增加了25-50倍,而同期,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只增长了4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了2.3倍,大学学费的涨幅几乎10倍于居民收入的增长。2005年,中国扶贫基金会一项对在校贫困大学生家境的调查显示,如果按照每名贫困大学生每年平均支出7000元计算(含学费、生活费和住宿费) ,一个人本科4年最少花费2.8万元相当于贫困县一个农民35年的纯收入[6] 。

可见不仅社会方面,学校方面亦是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凸显的原因。农民工子女就读学校教师及校方的态度对这些就读的孩子们影响很大,很多城市的公办学校对农民工子女有着排斥的心态,入学前积极促成其就读的失败,入学后在各个方面排挤他们,甚至对他们的学习状态与学习结果不甚关心。

3.农村经济落后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状况是由农村薄弱的经济发展所决定的,这是根本原因。城乡二元机构的长期存在与发展及国家政策上的倾斜,导致城市与乡村的发展极不平衡。最终形成:大都市极具国际化,小乡村极具拉美化。而这种结果恰恰是在我国特殊的国情下和特殊的政策下,牺牲农村和农民的切身利益为代价而换来的。如2011年中国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2001年的2.81:1扩大到3.13:1,整体收入的基尼系数处于0.415,已超过国际工人的警戒线(0.4)[7]。城乡收入的巨大差距引起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量涌入,也导致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问题的发生。

农村经济的不发达、落后带来农村学校或教育机构的不健全,学校设施落后,优秀教职员工紧缺。不仅如此,落后的农村经济不能给农民工带来坚实的经济支持,迫使他们背井离乡寻找物质支撑,进而使得农村的发展更加缓慢甚至停滞不前。同时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们在无经济支撑的境况下更加不会考虑子女的教育问题。

4.农民工自身原因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自古是个文明古国,但是教育观念却是比较落后保守的,男子读书多数以进入官场为目的。对于女子来说,更是以“无才是德”来规劝女子多务女工。正是这种教育观自始至终地影响着中国农村教育。

同时农民工作为一个弱势群体,这样一个特殊群体,其对于子女的教育问题关注甚少。且与观念上的差别相比,实际的经济状况更是限制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障碍。

在外务工的农民工们,生活上是苦之又苦,整天埋头苦干为的就是能将生活水平提高上去,让孩子与老人在吃住方面无忧,而忽视了在这高速变化的世界里,知识是经济,知识也是生活的艺术,人类现在不止拥有物质世界,更拥有精神世界。

三、改变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对策

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是我国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面临的一个现实问题,具有长期性、复杂性等特点,政府和社会必须高度重视,认真对待,必须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纳入社会经济发展总体目标中加以考虑,以制度化形式将其固定,提出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保障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

1.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推进教育

我国应发挥社会主义国家优势给予农民工子女关怀与保护,充分利用国家优势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管理体制。破除城乡分割,维护教育公平,整合资源,增加投入,降低成本,提供援助,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减免学费和取消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

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措施解决影响农民工子女上学所面临的紧迫问题。应看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是我国当前农民工问题的一个方面,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有赖于国家推行更有利的改革,如城乡就业制度改革、户籍制度改革以及教育体制改革,从根本上取消对农民的歧视,保证农民工子女能够同其他同龄人享有一个平等的人生起点[8]。

同时政府部门通过宏观调控优化城乡教育资源。具体说来:切实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建立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巩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保障机制;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 同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加大对经济困难地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逐步提高农村教育的保障水平[9]。

2.学校与社会方面更加注重农民工子女教育

首先,各地公办学校应规范办学方式,使农民工子女平等地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各农民工子弟学校应广泛吸收社会援助资金,在政府的安排下,有条理地规范教学机制,改善教学环境,促使农民工子女享受更加优越的教学环境,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教学。

其次,社区应承担起相应的教育责任,应倡导和发扬我国邻里互助的道德风尚,净化社区的文化环境,形成关爱农民工子女的氛围,让他们在文明的社区中受到良好的熏陶。特别对于身处城市的流动儿童,要杜绝对于他们的歧视态度。

再者,社会也该加大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宣传,社会中的各种弱势群体协会等应该声援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关注,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共同关注教育,关注农民工子女上学问题,设立多种形式捐助基金,开展资助活动[10]。

3.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来推进教育

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城乡这两大机制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加大对农村经济的重视和发展,以经济的发展来带动教育的发展。政府可以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农村建设和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来强化农村经济的发展。

与此同时,要切实重视农民权益保障,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在保障农民工收入的同时,采取相应措施增加农民收入。可以通过对农民工基金上的倾斜,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其素质,来更好地发展家乡,在推动农村发展的同时带动教育的进步。

此外,还应增加农村乡镇地区的产业引入,为农民工提供更多在家乡就业的机会,促使农民工留在自己的家乡,发展自己的家乡,通过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4.转变农民工对教育的观念与态度

当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部分产生于农民工的“畏难”情绪,送子女入学不积极。对此,努力改善农民工子女入学环境的同时,要加大对教育的宣传力度,引导广大农民工千方百计增加收入,依法送子女入学,切实维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

这里就要求农民工正确认识子女教育问题,首先,认识知识在新兴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知道现在的社会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未来亦是属于知识及科技的时代;其次,认识到子女受教育不仅仅是一项权利还是一种义务,自己的子女在享受这项权利的同时还必须履行义务;最后,了解教育使人进步,教育使人发展,不管在物质世界还是精神世界里,教育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

四、结束语

农民工子女是一个庞大的特殊群体,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直接关系到这个群体的稳定性和这个群体的未来发展,为三农问题解决之关键所在,并成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所以我们应看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在21世纪这个飞速发展与更加注重公平的时代,要切实了解农民工子女这一群体的受教育问题,深入研究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找到解决方法,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http:///history/phtv/tfzg/detail_2010_03/26/406817_0.shtml.

[2]邱云慧.有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思考[J].社科纵横,2006(9).

[3]秦玉友,齐海鹏,齐倩楠.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与应对策略探究[J].教育科学,2007(6).

[4]范小西.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受教育遭遇的问题及原因透视[J].教育导刊,2006(7).

[5]金焕玲,崔子修.对农民工不公平境遇的社会伦理回应[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

[6]赵勇.新“读书无用论”;一个沉痛的话题[J].中国社会导刊,2006(17).

[7]Paul Pacheco.Inequality-adjusted Human Development Index.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2011.

[8]李强,雒建江.机会平等与代际公平——关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社会学分析[J].沈阳大学学报,2007(4).

[9]朱蕴丽,卢忠萍.农民工子女教育必须走多元化发展的路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8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教育 障碍因素 对策

201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到了“新生代农民工问题”, 2010年的两会仍然将此作为讨论的重点,突出中央对这一群体的高度关注。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16岁-30岁的占 61.6%,总数约为1亿人左右。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参与到生产建设中,日益成为城市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工业化、现代化、城市化的健康发展。因此,提升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水平显得尤为重要。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制度保障方面的因素。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央及地方政府高度重视农民工培训问题,并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工作,如“阳光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雨露计划”、“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等等。但是从我国颁布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文件来看,在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等方面,仍然缺乏有效的教育培训配套保障措施,特别是没有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教育培训政策。因为新生代农民工在年龄、心理、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与传统农民工存在重大差异,若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势必会削弱新生代农民工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方面的因素。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方面的障碍因素主要有:

培训机构重叠。农民工培训机构隶属于不同部门,条块分割,各自为营,缺乏统一领导,致使各部门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形成“九龙治水,天下大旱”的局面。

培训内容单一、缺乏时代性。以往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等同于单一性的技能培训。但是鉴于新生代农民工成长于改革开放、社会加速转型时期,明显带有不同于传统农民工的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年龄小,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受周围环境的影响较大;新生代农民工大多刚从学校毕业,职业道路处于起点阶段;新生代农民工进行的是“社会流动”,目的是成为“新市民”;由于成长的环境较优越,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灵脆弱。针对以上的特点,新生代农民工处于婚恋期、思想彷徨期和情感高依赖期,渴望在外出就业时收获爱情、交流思想、倾诉困扰。因此,针对他们的培训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技能培训,同时需要心理辅导、职业规划、城市文化教育等。

培训缺乏层次性。农民工是一个拥有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群体内部受教育程度也存在很大差异。现在,教育培训以低层次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内容,忽略了培训对象己经发生的变化和特点,忽视了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需求,导致其参加教育的积极性减弱。

培训手段落后。传统的培训手段忽略新生代农民工的生理、心理和学习的特点,主要采取“填鸭式”教学方式,难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由于缺乏实践性教学,社会培训机构及高职院校开展的培训很少与用工企业相联系,缺少实践基地,从而大大降低了教育培训的实效性。

新生代农民工自身方面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新生代农民工资金不足、时间有限、居住地偏僻。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6年调查,新生代农民工的工资水平总体不高,除去日常的消费支出以外,能用于教育培训的非常有限。新生代农民工绝大多数从事苦、累、脏、险的工作,加班时间长,而且不稳定。务工单位大多在城乡结合部,距离城市中心比较远,参加教育培训很不方便,这些导致了新生代农民工没有充足的时间和足够的精力参加教育培训,影响参加教育培训的积极性。

新生代农民工存在自卑心理。由于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城乡之间不同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生活形态,导致新生代农民工不敢主动融入城市;虽与全国农村人口的平均受教育水平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属于“草根精英”,但与城市同龄人相比优势消失了,他们只能从事不稳定、经济收入低、劳动强度大的工作。由于没有城市户口,他们在就业、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与城市人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种身份差别导致的不平等很容易使农民工产生自卑心理,在城市中寻求自我发展的热情和信心随之受挫,成为影响其参加教育培训的因素。

信息传播方面的因素。在农村地区,培训信息传播的途径单一、方式落后,同时政府对教育培训工作的宣传力度不够,不能及时公布政府对农民工的培训政策和具体的培训安排,培训机构的资质、信誉和收费情况,导致很多人不知道政府组织实施的农民工培训工程,农民失去了有针对性和选择性的参与培训的机会。这样就造成了一个“怪现象”:一方面,农民急需掌握一定技术技能,提升人力资本,却“求学无门”;另一方面,培训机构招不到学员,导致教学资源闲置。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的对策

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的长期性、城镇化的过程性、市场经济的趋利性和社会利益结构的凝固性,使新生代农民工教育需求问题变得十分复杂。问题的解决既需要着力完善制度,提高已有政策、措施的效力和效率;又需要从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特殊性出发,加大教育培训的投入、内容的改革。

转变思想观念,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重要性。认识到对新生代农民工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做好教育培训工作的关键。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渠道,深刻认识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在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同时,要加强对农民工进行教育,使其认清就业形势和就业岗位对劳动者素质和技能需求越来越高的现实,从而增强新生代农民工自身学习的主动性,把渴望变为现实。

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加强制度建设,首先要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乡壁垒,建立统一的户口登记管理制度;其次要国家教育经费投入向农村倾斜,填补农村教育落后于城市的空缺,达到教育需求与教育供给的平衡;再次要完善教育资金的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第四要逐步形成免费教育培训政策,破除地域限制;第五要推行行业准入制度,强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接受教育培训意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积极参加教育培训,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教育培训结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相结合的持证上岗和就业准入制度;最后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农村宣传栏、有线广播、发放宣传单、设立劳动就业咨询热线电话等形式,及时向群众传达培训信息。

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质量。首先,要构建全方位、动态性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式。创新培训需求分析模式主要内容包括:培训之前针对农民工需求(动机)的问卷调查,尤其要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在认知能力、生活方式、价值取向、利益诉求等方面的特殊需求;定期到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企业和社区调研,以掌握前瞻性的培训需求信息及进行变化趋势预测;遴选具有代表性的班次和培训学员展开个案调查;建立培训中和培训后的动态监控机制,及时了解新生代农民工及其所在部门培训需求的变化状况。

其次,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创新培训内容。根据新生代农民工存在的问题,要在传统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基础之上,增加心理、观念和思维培训,以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需要,增强培训的实用性。从区域经济的特点出发,对新生代农民工进行技术培训。例如,唐山市注重发展方式的转变,达到城市发展的第二次嬗变。由此,唐山先后培育了部级、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示范企业、创建可持续发展生态示范园区和清洁生产示范企业等。

再次,要以“量体裁衣”为原则进行多层次培训引导。针对新生代农民工拥有不同文化背景、分属于不同社会阶层,按照不同的就业需求分类分别提供不同的培训。应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将职业教育、成人教育以及各类培训有机结合,根据技能水平、工作性质、文化程度、年龄层次、就业心理等方面的差异,进行分类、分层的引导,从“一锅炒”向专业化转变。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9篇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 补偿教育 技术认证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引导产业有序转移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研究》(项目批准号:09&ZD028)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4-6623(2012)01-0033-04

[作者简介]陈钰(1983―),江西石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

一、引 言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沿海地区快速工业化带动了对劳动力的巨大需求,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由此形成了一个新的社会群体:“农民工”。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民工内部也出现了代际更替,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即“新生代农民工”,逐渐成为外出农民工的主体并且在整个经济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影响。

2010年度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4223万人,其中外出农民工数量为15335万人。根据国家统计局2009年对全国31个省的农民工监测调查,在所有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即1980年之后出生的外出农民工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占到58.4%。据此推算,2010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达到8956万。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更希望通过进城务工来改变身份,进而成为城市人。在户籍改革缓慢的背景下,继续依照户籍的属地化管理,主要由地方政府统筹本地教育服务的模式将带来诸多问题。如何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教育培训服务,提升我国劳动力技能已成为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重大问题。

二、当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

1. 新生代农民工的整体学历教育水平有所提升

新生代农民工相比上一代农民工文化素质总体上有所提高,从表1可以看出,外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从业劳动力的平均水平。同时,在全部外出农民工中,新生代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更高。特别是中专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新生代农民工明显高于上一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中文化程度为“中专”、“大专及以上”的比例分别达到9%和6.4%,而上一代农民工中相应的比例仅为2.1%和1.4%。从平均受教育年限看,新生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年,而上一代农民工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8.8年。

虽然新生代农民工人均受教育年限相对农村劳动力总体上有所提高,但是相比较全国平均和城镇新增劳动力,依然较低,其主要原因就在于:

第一,我国教育资源的区域配置极不平衡。目前,在农村教育投入由县级政府统筹的体制条件下,我国城乡居民在教育投入、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严重不均衡。从表2可以看到,2001年至2010年,东部地区义务教育学生在校生数占全国的33%左右,但其教育经费投入占全国的比例平均达到46%,中部地区占全国30%的学生教育经费只占20%,西部也少了5个百分点。

第二,农村地区学生辍学率较高。目前,我国已建立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教育较为完整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基本消除了学生因为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但还有很多非贫困性的辍学,尤其要引起关注,如学生厌学等等。民工打工潮波及校园,特别是初高中学生,受到来自家庭或社会的压力和诱惑,从而融入了打工潮。在三年初中义务教育阶段,往往初中二年级开始就有很多学生流失或辍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地区相对较为普遍。

2. 农民工职业教育水平不足

从表1也可以看到,新生代农民工参加职业培训的比例只有30.4%,农民工职业技能还较低。农民工技术能力与社会技工需求形成巨大的供求矛盾。年薪10万招聘不到技工的报道经常出现于报端,如《深圳商报》2011年1月7日的报道,深圳技师和高级技师总量仅2000余人,占全市技术工人总量的0.14%。而深圳每年高级技能人才的需求量为3万人,缺口高达九成。据深圳市职业介绍中心的数据显示,仅2010年的8月,深圳技术工人岗位缺口就达8500多个。另据《青岛日报》2011年1月26日报道,据不完全统计,“十一五”末,青岛市技术工人需求总量为60万人,缺口达17万;高级技师需求量为1.7万人,缺口1.2万;高级工需求是8.7万人,缺口5.7万。

新生代农民工没能成为我国技术工人的劳动力池的原因在于:一是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观念还未根本转变,认为读技校是没有前途、不得已的事情,造成不少年青人不愿跨入技术工人的门槛,严重制约了技能人才队伍的发展,根本原因在于目前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和激励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企业不注重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只关注于农民工的低成本优势,而不关心技术工人的培养。企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方面没有发挥主体作用,对员工技能培训的投入严重不足。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对城市技能人才状况抽样调查的结果显示,大多数企业名义上开展了培训,但实际上用于职工培训方面的花费并不高,与此同时,一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后,存在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对职工重使用轻培训,甚至只使用不培训。三是虽然在新生代农民工群体中有很多对学习电脑、高端制造等现代新技术感兴趣,但是过高的学费让大量的农民工望而却步。

三、建立新生代农民工补偿教育体系

面对农民工教育问题及与之相关农民工社会保障等问题,很多机构及学者从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发展的角度提出了建议,人们也对城乡户籍改革有很大的期望。有些地方实行了城乡统筹等方面的改革。但需要警惕的是,有的地方打着城乡统筹发展的旗号,其实是看中了农村的土地,而对于进城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医疗问题又不愿承担责任。可见,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不是简单地换个户口簿封皮就能解决的,政府应该拿出一个科学的系统解决方案。这其中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建立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体系。

(一)流入地政府应提供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培训

由经济较发达的流入地政府开展针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补偿教育,不但可以为沿海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培养大量急需的各行业技术工人,而且可以在提升劳动者技能的同时,帮助新生代农民工更好地融入城市,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与社会和谐。

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能满足输入地劳动力市场对技术工人的需求,也能解决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职业发展和收入问题。中央曾对农民工转移培训和技能培训制订了一系列法规,如2004年颁布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推进职业教育若干工作的意见》及《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等。但是,这些法规所提出的措施主要还是从农村劳动力输出地着眼,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由于职业教育的需求与当地经济发展关系密切,一般来说,经济越发达,产业越繁荣,对职业教育的需求越大,受市场需求驱动,当地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就越好。农民工输出地由于经济比较落后,无法了解外地用工市场的需求特点,同时也缺乏资金和人力保障,职业教育更加薄弱。相比之下,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流入地――大城市、经济发达地区职业教育条件明显较好,而且,农民工流入地的产业升级对工人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因此,考虑到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和经济发达地区的用工需求和市场信息优势,使他们在流入地接受技能培训是最好的选择。

(二)建立技术工种认证体系,把新生代农民工阶层转化为技术工人阶层

由于城乡户籍制度的分割,新生代农民工在社会阶层身份转换、融入城市体系的过程遇到很多障碍。现在解决这个问题的突破口就在于要首先解决已经进入产业队伍,并且脱离农业生产的广大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地位问题,使他们有机会进一步上升到中等社会阶层中来。一方面对于农民工中已经具有一定或较高技术水平的农民工给予正式的技术职称认定,另一方面,建立各行业技术标准体系,开展行业技术等级资格认证考试,从而实现农民工自身的结构转型。使有技术的农民工进入专业技术阶层的队伍,不仅符合国际上大多数国家社会结构演变的惯例,而且,也可以大大促进农民工学习技术,参与技术评比,提高技术水平的积极性。在技术资格培训和考核中要选取一批有行业经验和技术水平的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师傅,充当考官,同时考试内容也应紧密结合实际需要,增加实践操作活动考核在技术考级中的比重,起到切实提高技术水平的目的,防止出现应试型弊病。国家应该举办各行业技术能力比赛,增强技工的荣誉感和社会地位,最终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水平操作型技术阶层的形成,进而实现新生代农民工从底层劳动者阶层向现代技术工人阶层的转变。

(三)发放教育培训券,扶助新生代农民工成人教育

应充分发挥社区学校、夜大、电大等成人学校和社会各种专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提升新农民工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为进一步推动农民工技能培训工作进展,激励外出务工人员接受培训的意愿,政府可以发放教育培训券的形式对新生代农民工给予补助。

培训券是国家将用于培训的公共经费以凭证的形式直接发给培训者本人,而不是直接拨付给培训机构,培训者可用它支付培训费用的一种补助形式。它最早由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米尔顿・弗里德曼提出,他在1955年撰写的《政府在教育中的作用》一文中提出了“教育券”的概念,当时又称“教育凭证计划”。1980年弗里德曼又在《自由选择》一书中进一步完善了这种思想。他认为,学校的“国营化”、“官僚化”导致了教育制度缺乏弹性和活力,因此,主张对学校教育实行国家资助和管理的分离,并倡导学生和家长对学校的选择权。实行教育券制度有利于家长和学生自由选择符合他们需要的学校和教育,同时市场化的运作方式提高了培训效率。近年来,有一些省份已经向外出农民工发放了培训券,但是使用范围有些限制,存在补助标准偏低,培训机构实力有限,集中培训期间没有收入等各方面的问题,国家应该跨省联合各地的资源,使培训券的使用更灵活有效,让培训与就业挂钩,增强培训的定向性和实效性。

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应该实现更高层次的统筹协调,让教育培训券发挥最大的功效。在资源上,加强各方面的联系和协作,强强联手,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建立健全培训机构,对新生代农民工实施系统培训;在内容上,突出实用性,根据国家职业标准和不同行业、不同工种、不同岗位对从业人员基本技能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安排培训内容,使新生代农民工学以致用。此外,积极开展学历和资格认证教育,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学历水平,开展职业资格证书、岗位技能资格证书培训和认证工作,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社会流动的竞争力。

(四)关注新生代农民工子女教育,防止农民工身份代际相传

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政府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关注。因此,在关注农民工本身受教育水平的同时,特别需要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在2亿多进城农民工人的背后,有超过7000万的孩子。这些孩子的教育关乎农民工家庭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质,这不仅影响到现在农民工在教育培训方面的投入能力,而且关乎我国劳动力资源未来的整体素质。目前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遭受诸多的不公平待遇,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社会就会存在阶层固化,发生贫困弱势阶层的代代相承的问题。根据李怀玉 (2011)的调查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女在家乡读书,流动性大,升学难,受教育环境差,缺乏竞争力。因此,政府需要切实降低农民工子女学费收费标准,落实国务院明确的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以流入地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政策,采取切实措施,防止制度性缺陷导致的农民工子女教育过程中的贫困代际传承问题。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 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结构和特点[R].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2011年3月11日.

[2]卢晖临. “农民工问题”的制度根源及应对[J]. 人民论坛, 2011(10), 40-41.

[3]兰玲,王世斌. 流入地农民工补偿教育:意义、重心与路径[J]. 农业经济, 2010(1), 60-62.

[4]李强. 为什么农民工“有技术无地位”[J]. 江苏社会科学,2010,6.

[5]康和平.新农民工社会流动的主体及成人教育应对[J].中国成人教育,2008(24).

[6]李怀玉. 警惕农民工子女受教育过程中的贫困代际传承问题[N]. 社会科学报, 2011年10月24日.

On Education for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hen Yu

(Graduate School of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2488)

Abstract: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f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s related to China's future industrial labors' quality. Compared to the previous generation, the qualities of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d increased overall, but compared to the urban labor force their average years of schooling remain low.Government should establish a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compensation education system, including the developed areas government to provide compensation education and training, establishment of technical trades certification system, prepare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for the skilled workers class, provide th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vouchers issued to assisteducation, pay attention to the education of the children of migrant workers, as to prevent inter-generational legend, through systematic efforts to address thes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n education.

农民工教育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农民工;闲暇;闲暇教育;新型农民工

中图分类号:G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194(2008)05-0142-06

闲暇是人的生命的一部分,而且是现代人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体现生命的质量。在日益增多的闲暇时间内,社会成员生活方式的选择、社会化内容的改变、教育职能的拓展等问题成为社会学与教育学研究领域的新课题。如何克服闲暇带来的社会负面效应,引导农民工通过闲暇活动顺利实现由农民变市民,进而获得自我肯定的精神生活的满足,是新形势下关注农民工问题的重要课题。

オヒ弧⑴┟窆は邢旧活需要教育引导

ヂ砜怂荚1862年完成的《剩余价值理论》中指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也就是真正的财富。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收,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时间是发展才能的广阔天地,财富就是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然而,现在农民工的闲暇时间多了,在享有闲暇的同时,却又发现拥有闲暇并不全是惬意,也有无尽的迷茫,农民工闲暇生活出现了“问题化”倾向,由此还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需要通过教育加以引导。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闲暇活动的种类少、层次低。闲暇活动通常分为消遣娱乐型、发展提高型、社交型和闲呆型,根据这种划分,当前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更多的是消遣娱乐型和闲呆型,社交型和发展提高型微乎其微。属于消遣娱乐型的活动,有看电视、听广播、聊天、搓麻将、打牌、下棋等;属于闲呆型的,如休息、闭目养神、什么也不干。目前农民工进行纯粹消磨时光的闲暇活动的比例较高,如逛街、逛商店。总体而言,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基本上是一种群体内部娱乐或自我消磨时间的状态,是懒散的,技能要求和与人交往的强度都处于低水平,贫乏而单调。常年累月重复贫乏、单调生活,加之又缺乏健康文化生活的引导,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民工用看黄色录像或书刊的方式来打发时间。而闲暇活动之于现代社会的人,不仅是为了恢复体能,而且也为了有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在闲暇中获得精神的自由,从中享受生命的意义,寻求快乐的人生。现时农民工的闲暇活动并没有体现出闲暇的价值。

2.缺乏闲暇的幸福感。人“唯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1]。丰富多彩的闲暇生活可以给人们带来身心的愉悦。正因为闲暇活动的意义和结果有所期望,所以人们才会选择某项闲暇活动,但是这些结果与满足感往往因为活动主体社会地位的不同而不同。闲暇可以是体验,但这种体验却是受到来自包括农民工本人的、人际的、社会结构的限制以及诸多方面交叉在一起形成的大环境的限制。农民工工作时间过长、经济收入不高、工作又不稳定,因此他们宁愿多劳动,多挣钱。相比较而言,城市居民一般都有较为稳定的工作和居住环境,收入也高一些,他们有心思也有经济能力去休闲,因此他们在闲暇生活中获得的快乐体验也大大超过农民工。另外,农民工自身素质不高造成其文化适应力弱,这使他们囿于习惯性的同乡交往而不愿意主动地突破这一交往圈,客观上形成了自我隔离状况,与城市主流社会、主流文化相疏离,不能参与城市公共闲暇资源的分享。农民工处于城市的边缘,在闲暇生活方面更是处于边缘地位,这不仅打击了农民工的自尊心,阻碍了他们对闲暇生活的积极参与。因此,农民工很难从闲暇中形成快乐和幸福感,导致被动的休闲和无奈的满意[2]。

3.农民工闲暇生活匮乏或庸俗,易引发社会问题。闲暇生活的单调、匮乏,一方面不利于农民工的心理健康。进城务工农民迫切需要社会支持,需要通过闲暇活动缓解压力,否则他们很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如果农民工心理失衡,加之其自我道德法制观念不强,又缺乏有效的社会监督与约束,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现消极破坏行为,这些都会成为社会不安定的潜在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他们能够参与的闲暇活动匮乏,空虚无聊时就会经常参与黄赌毒等不健康的闲暇活动。另外,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和长期的压抑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抵挡住诱惑,甚至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据来自北京市海淀区检察院的资料表明,该院2001-2003年办理的案件中就有65件是外地来京的农民工所为,占三年案件总数的58.6%[3]。当然,引起农民工这些不良行为和违法举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但极度缺乏文明健康的闲暇活动是一个重要方面。

ヒ虼耍随着农民工闲暇时间的增多,开展农民工闲暇教育,指导农民工有效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品质,从而引导农民工科学地安排闲暇生活,实现其全面发展,进而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オザ、农民工闲暇教育是培育新型农民工的重要支撑

ジ辉E┟瘢重在转移农民。但如何转移,转移到何处,转移出去能否实现生活有保障,并在城市里扎根。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要引导农民工转型,指导他们从只能干简单体力活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工转变,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有文化”要求农民工能说会写、自主自强、崇尚科学、诚信友爱、知法守法;“懂技术”要求农民工具有较高的技术素养,熟练掌握一到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会经营”要求农民工具有一定的经营和管理能力,能合理配置人、财、物等资源,能以市场为舞台,具有敏锐的市场开拓意识,善于捕捉市场信息,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新型农民工是对现有农民工自身素质的一种突破,其关键就在于农民工怎么度过自己的闲暇时间。因为闲暇具有层次差异,层次不同,效果不同,对人的影响就不同。按照人们在闲暇时间内所从事活动的价值,美国学者纳什把闲暇分为六个水平层次:(1)创造性参与活动,如发明、创作等,价值为4;(2)积极参与活动本身,如跳舞、运动等,价值为3;(3)情感投入观看活动,如看演出等,价值为2;(4)被动消极观看活动,单纯寻求轻松、刺激欲娱乐,打发时间,解除烦恼,释放压力,如听音乐,心不在焉翻看小说等,价值为1;(5)纯官能享受型活动,如酗酒、、沉湎网络游戏等,价值为0;(6)犯罪等行为,呈负价值[4]。因此,“闲”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从事的闲暇活动文明、健康、科学,则能从活动中获得比别人更多的知识、技能、情感、才干、能力,大大有利于农民工素质的提高,而如果农民工的闲暇生活是消极的、甚至是堕落的,不仅不能提高其自身素养,反而可能会危害自身和社会。

ヅ┟窆は邢窘逃,顾名思义,是指导农民工有价值地利用闲暇时间的教育。根据闲暇教育过程中教学双方主客体地位的不同,具体指导方法存在着外烁与内求两种情况。所谓外烁法是指在闲暇教育过程中由他人传授有关各种闲暇活动的知识、技能,灌输一套预先确定的闲暇价值观念和闲暇态度。所谓内求法是指通过个人思考、评价和做出自己闲暇的选择和决定,认识这些选择对个人的生活、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达到闲暇教育的效果。两种指导方法互为补充,这是因为农民工闲暇教育为一个完整的教育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需要教育者告诉农民工如何有价值地、明智地利用闲暇,促进其在闲暇中形成自我决断意识和自我决断的能力,进而逐步理解自我、认识闲暇与自己的生活方式及社会结构的关系,在闲暇生活中反思自我,重新给自己的生命意义定位。另一方面,也需要农民工自己通过反省、思考、学习逐步认识到闲暇的价值,合理安排自己的闲暇生活。农民工闲暇教育通过它特有的方式影响农民工的精神、心理和体魄,成为农民工发现自我、发展自我、亲近自然和融入社会的重要方式,通过休闲,农民工在更高层次上反思自我,审视、品味个性化的生活意义,满足自我的心灵需求。

タ墒侨缜八述,当前大多数农民工将闲暇时间主要消耗在消遣娱乐活动上,而真正属于能提高自身素质的发展提高型活动则很少,所以要培育新型农民工,提高农民工素质,关键是要提高农民工闲暇生活质量,增加发展提高型活动时间,通过闲暇掌握更多的知识、技能、经营技巧和市场信息。

オト、开展闲暇教育,培育新型农民工

ヅ┟窆は邢窘逃就是发挥教育满足农民工适应闲暇、渡过闲暇的价值,培养农民工科学的闲暇价值观和对闲暇生活信息的选择能力、独立自主品质及高效率利用闲暇时间的技能。鉴于此,要使当代农民工闲暇时间行为取向符合时代特征与个性发展的需要,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环节。

ィㄒ唬忧啃传,树立和普及农民工闲暇教育观念

ピ谀承┤丝蠢矗休闲活动是人们在物质生活已经得到一定的满足后,在不断追求精神生活和旅途中才产生的一种高层次需求,因此想当然地认为,对相对贫困的城市农民工谈论休闲问题没有什么意义。另外,农民工所干的工作都是脏、累、重的活,虽已身在大都市,但却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不论是居住环境还是工作环境都较差。而长期以来生活在城市“福利城堡”中的市民,占据着天然的社会资源和竞争优势,养成了“一等公民”的身份优势意识,因此在认识上对城市农民工表现出偏见,在心理上将他们视为异类,在行动上表现出歧视,在思想上、情感上对农民工产生强烈的排斥感。加之长期以来城乡二元结构差异,人们常常用有色眼光来看待这些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农民工很难找到与之平等交流的对象,只有将自己封闭在自己划定的生活圈子中,很少参与现代城市的休闲活动。要改变这些错误认识,必须加大宣传,通过舆论宣传,不仅要使全体社会成员认识到实施农民工闲暇教育是我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工自身价值需求得到长久满足的需要,而且要使全体农民工成员懂得接受闲暇教育不仅是他们应当享有的权利,而且接受和支持闲暇教育也是他们必须履行的义务,从而使农民工闲暇教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共识。

ィǘ)明确目标,拟定农民工闲暇教育的主要内容

ツ勘旯鄣娜妨⑹鞘凳┡┟窆は邢窘逃必须首先面对的问题。在制定目标时,除了让农民工获得必要知识、技能以适应职业需求外,还应使他们获得闲暇生活的知识、技能、技巧,使他们从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到学会休闲。通过教育,使得每位农民工都能提高自己闲暇生活的质量,了解闲暇机会、闲暇的可能性和闲暇的要求,了解闲暇对个人生活质量以及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具备广泛开展闲暇活动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鉴赏力。为此,可以把农民工闲暇教育的内容定位于:

1.闲暇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农民工认识到闲暇的本质和特点;了解闲暇之于自身生活质量和发展的关系;了解社会上各种闲暇活动的方式、过程和发展趋向;能够在生活方式发生变化时,重新评价自己的闲暇,依据个人利用闲暇的目的分析所选择的生活方式;认识正在改变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以及闲暇兴趣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不同的群体、角色和不同的责任,评价各种社交模式:能够根据自己的闲暇知识或技能去设计、计划各类有意义的闲暇活动并顺利实施。

2.闲暇意识与闲暇价值观教育。观念是行为的先导,农民工参与闲暇活动的积极性不高,跟传统观念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系[5],因此,帮助农民工树立科学的闲暇观对提高其闲暇活动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应该让农民工明白闲暇对于人究竟意味着什么,闲暇的本质是什么,使其明白闲暇不是劳动的附庸而是劳动的最终目的,从而使农民工能够理智地选择闲暇行为,合理利用闲暇时间,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其次,纠正农民工对闲暇的错误认识,不能把休闲仅仅当作休息,游手好闲甚至丧志,当成纯金钱的消费。闲暇具有多元化的潜在价值,如恢复体力、陶冶情操等等,这些潜在价值只有与闲暇主体正确的选择和积极的活动相结合,才能转化成现实的价值。农民工闲暇活动若缺乏科学闲暇观的指导,其闲暇生活容易失之零碎、肤浅甚至庸俗化,因此,社会各界应该因时因地制宜地帮助农民工树立科学的闲暇观。

3.闲暇技能培养。城市农民工的休闲层次不高、休闲质量低下除了与休闲观念等因素有关外,还与闲暇技能有关。缺乏闲暇技能,农民工就不可能实现高层次的休闲,只能把空余时间耗费在休息、聊天、逛街、看电视等活动上,个别甚至走上、抢劫的犯罪道路。因此,只有培养农民工良好的闲暇技能,农民工才能够合理地安排自己的闲暇活动,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增强自己的精神体验。“教育应该使得人们能够从其休闲中确保身心的充分休整,并丰富和完善人的个性,这样的一种目标要求人们能够利用通常的娱乐手段”[6]。多种业余爱好和闲暇技能是充分利用和享受闲暇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自我发展的需要。由于农民工拥有的闲暇技能少,因此需在农民工中开展闲暇技能教育,以增强农民工的闲暇技能。

4.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其技能和素质,也是间接提高农民工休闲水平的一个重要方式。随着城市农民工工作能力的提高,农民工收入也会相应的提高,他们选择闲暇活动的内容将逐渐丰富,农民工的闲暇活动也会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因此,可以立足社区对暂住在本社区的农民工开展培训工作,所培训的内容不应仅包括技能培训,还应包括法律、卫生、城市生活知识等。通过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学习精神、开放心态、责任意识等,帮助农民工提高适应城市生活的就业能力、工作水平和创业意识及闲暇的科学化、文明化、合理化、健康化程度,避免庸俗的闲暇行为的发生。

ィㄈ)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健全农民工闲暇教育的运行机制

タ展农民工闲暇教育,丰富农民工闲暇生活,既不单是某个单位的责任,也绝不仅仅是政府的行为,而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单靠政府有限的投入来推行农民工闲暇教育,既不合理,也不可能。特别是伴随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教育资源的配置方式也发生了变化,社会、企业、个人都掌握着一部分教育资源,都是教育资源配置的主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改变思路,充分调动全社会投资农民工闲暇教育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投资潜力,将社会上分散的资源集合起来。具体地说,就是要增加国家的教育投入,扩大企业教育培训经费的投资,适当减轻个人教育经费负担,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以社区与用工单位为主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行体系。

1.政府要加大对农民工闲暇活动的支持。一方面,政府可通过建设市政公园、提供社会健身器材、创办农民工俱乐部、增加文化娱乐设施(如体育馆、博物馆、美术馆)等途径,为城市农民工创造良好的闲暇环境。另一方面,为城市农民工建立学习型的闲暇娱乐活动中心,帮助他们进行素质教育和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的自立能力,为其创造一个优良的内外部生活环境,使之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释放胸怀,增强自信。另外,降低农民工的闲暇费用也非常必要,在农民工有限的经济收入中,能够用于闲暇方面的支出很少,因此,为了促进城市农民工的闲暇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有利于身心健康的闲暇活动,政府可在一些休闲场馆以及设施的使用上无偿地或象征性地收取费用,以降低进入门槛。

2.强化农民工所在社区与单位的社会责任。在丰富农民工的文化生活方面,政府只能作为第一推动力,而持久的推动力还在社区与用人单位。应发挥社区与用工单位在农民工闲暇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督促一些有条件的社区与企业组织好农民工的科技培训与文化生活。企业应给农民工订阅报刊,配备电视,组织农民工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等。有条件的单位可以自己建立农民工夜校,没有条件的也可以组织起来,通过行业性组织发挥集体的力量来建立夜校或俱乐部等。

3.调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通过媒体和舆论导向的影响,使全社会都来关心农民工闲暇水平的提升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常规渠道帮助建立福利性的、适合农民工消费水平的闲暇活动设施,并开展一些有益身心的户外活动(如趣味比赛、登山等);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机制创新,给予适当政策支持以鼓励有实力的企业对农民工闲暇活动项目进行投资(比如,收购市民手中换代不用的电视机、VCD开设二手家用电器超市),以大幅度添置农民工闲暇活动设备。

ィㄋ模鎏激励性政策,鼓励农民工接受闲暇教育

ヅ┟窆は邢窘逃的推行有赖于全体农民工成员的自觉参与和积极支持,特别需要农民工具有自觉接受教育的主观愿望。如果农民工群体形成了崇尚文明、尊重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那么,无疑会极大地推动农民工闲暇教育的开展。反之,农民工中反教育、反学习的思想将会严重阻碍农民工闲暇教育的开展。而要扭转这种反教育、反学习的不良思想,形成崇尚文明、尊重知识、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既靠社会舆论宣传的引导,更靠国家政策的激励。比如,规定必须经过某些学习并通过考核才能从事某种职业并获得较高的报酬,而要继续从事这一职业并实现晋级和获得更高的报酬就必须每年参加一定的新知识或新技能的学习并通过考核等。事实上,我国已经确立这一政策导向。

ィㄎ澹忧吭靥褰ㄉ瑁促进农民工闲暇教育的持久开展

タ展农民工闲暇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社会活动,而非权宜之计。要使这项活动持久地进行下去,需要有相对固定的教育场所和教育平台。这些载体主要有:

1.社区图书馆

ド缜图书馆是农民工闲暇教育的重要载体, 首先,社区图书馆藏书多样且丰富易懂,农民工可以从中及时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法规,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不仅可以开阔视野,更能提高闲暇生活的质量。其次,社区图书馆服务方便且灵活多样,如职业培训、读书演讲、知识竞赛、书画展览、美育讲座、生活常识宣讲、新书点评、作品鉴赏、学术交流会等,有助于农民工个性自由充分地发展,培养他们广泛的生活情趣和鉴赏水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提高他们的社区认同感和城市适应能力,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他们的思想情操,加速他们融入城市的进程。再次,社区图书馆建在基层,贴近农民工的文化生活,加上其具有的公益性文化教育性质,在社区内对农民工形成一种向心力,吸引农民工到社区图书馆从事闲暇活动。第四,社区图书馆具有一定的活动空间,是农民工利用文献信息资源、开展阅读与活动的好场所。社区图书馆是重要的信息搜集、整合、机构。社区图书馆从城市图书馆以及高校图书馆联盟体系中获得书刊、电子文献乃至器材设备等资源补充,从而使社区农民工的闲暇教育资源有了充分的保障。

ヒ虼耍社区图书馆应全方位地开放资源,向任何愿意学习的闲暇主体提供学习机会。图书馆要为广大农民工提供学习的机会、学习的内容,对农民工的学习行为起辅助、支持和咨询的作用。为提高农民工闲暇教育的质量, 社区图书馆必须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图书馆要向农民工普及信息知识,提高其获取、鉴别和选择利用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利用图书馆的兴趣和信心。二是图书馆在农民工闲暇教育中必须突出职业教育,针对社会热点和市场需求,可以编制各种书目,如财务、金融、法律、股市操作、电脑文秘、收藏投资等专题性书目以及各种各样的实用工具书,通过专题书目的推介和增设各种热门实用技术图书的专题阅览室,引导农民工阅读, 为其提供文献、电子光盘检索等服务,方便农民工的“职业知识充电”;可以邀请各行业的专家,兴办各种类型各种专题的知识讲座、座谈会、报告会;还可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举办各类职业培训班,激发农民工的创造力和自身潜力,推动他们的工作。三是图书馆要发挥其社会文化中心的作用,多角度、多层面地展示其文化功能。通过各种文化展示和文化服务,可以强化教育的辐射作用,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激发农民工强烈的求知欲望,使他们受到多方面的文化知识熏陶。四是图书馆在开展文化休闲活动的同时,还可以组织专题休闲俱乐部,如“棋艺俱乐部”、“集邮俱乐部”、“读书俱乐部”、“电脑爱好者俱乐部”、“英语学习者俱乐部”等,帮助农民工以书会友、以兴趣会友,为农民工提供一个与城市市民互相学习交流、共同提高生活质量的文化空间。

2. 互联网

ゾ葜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统计显示,截止到2007年12月31日,我国网民总人数达到2.1亿人,同1997年10月第一次调查的62万网民人数相比,现在的网民人数已是当初的数百倍。网络发展非常迅速,人们对互联网的使用越来越频繁,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最主要途径,其次是大众化的电视,然后才是纸质的平面媒体。收发电子邮件已替代传统纸质书信,成为相互交流的重要手段。

セチ网的迅速发展,为农民工闲暇教育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手段支持。互联网所具有的跨越时空、时效快、多媒体传播、跨越媒体界限、双向交互、能充分满足大众在共性基础上的个性化需求等特点,使现代远程和网上实时教育成为现实。网络缩短了空间距离,时间上也为了适合学习者的不同需要而兼有同步性和异步性特征,学习者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必要的信息和技能。此时,人们不必再为如何渡过日益充分的闲暇时间而郁闷,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进入互联网络,自主选择需要的学习内容,这些都为农民工闲暇教育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国家可以因势利导,设立“农民工闲暇教育国家服务中心”,并实现联网,通过开发各种多媒体学习资料,使任何人随时随地都能获得自己需要的学习资料和教育信息。

3.社区学校

パ校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向人们传授一定的社会规范、价值标准、知识技能,为社会培养人才的专门机构,拥有丰富的教师资源、物质资源和课程资源。社区是与一定的地域相联系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是学校组织所处的一个外在环境。学校坐落在社区,农民工生活在社区,因此,在农民工闲暇教育中,社区学校向广大农民工开放教育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就显得非常必要。其中学校的物质资源主要包括教学设施、图书资料、活动场所等。我国目前有高校上千所、中小学校数十万所、各级各类培训机构数万所,在每年长达100多天的假日里,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大多闲置。因此,在农民工闲暇教育中,实现这些资源的社会共享,不仅必要,而且可行。具体讲,一是实现教学设施共享。学校教学设施为社区所用,社区就可以根据农民工需要为他们举办多种类型的培训班,如新知识、新技术的培训、岗位业务知识培训、文化修养和健身保健知识培训、法制教育、人口教育等。这些教育培训活动能够较好地提高农民工的文化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水平。二是实现图书资源共享。图书馆是人们进行自主学习和调查研究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向人们提供专门性知识和信息的中心设施。学校图书馆图书资源相对齐全丰富,向农民工开放,可以充实他们的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文化修养,还可以为他们职业能力的发展提供知识背景。三是实现活动场所共享。学校的体育馆、运动场、多功能厅为社区组织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体育活动以及各种有关社区问题的讲座、论坛活动提供了场地,不仅丰富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社区成员的业余生活,而且有助于提高社区居民的社区意识。

4.农民工自助组织和文艺社团

ヅ┟窆さ淖晕医嵘缫环矫婵梢孕纬梢还晌权的合力,为闲暇活动的开展争取基本条件,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活跃工余生活的作用。由农民工根据他们身边发生的现实生活片断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往往更受广大工友的欢迎,因为它们贴近生活,易在群体中产生共鸣。

オゲ慰嘉南祝

オ[1][美]J•曼蒂.闲暇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春秋出版社,1989.19.

オ[2]马纯红.城市社区建设视域下的农民工休闲生活合理化建构[J].湖南社会科学,2007,(4).

オ[3]阎友兵,蒋晟.农民工休闲活动现状及改进措施[J].城市问题,2006,(7).

オ[4]孙延华.加强对闲暇时间和闲暇文化的研究[J].社会,1986,(3).

オ[5]刘建平,陈姣凤.城市农民工休闲问题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オ[6]托马斯•古德乐,杰弗瑞•戈比.人类思想史中的休闲[M].成素梅,等译.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0.86.

上一篇:师风师德建设范文 下一篇:人员档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