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信用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7 11:22:26

农村信用管理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1篇

农村信用管理的内容包括信用主体、信用活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信用制度等。信用管理必须适合农村金融发展状况,落后和超前的信用活动形式都会阻碍农村金融活动发展。在农村信用管理创新中,政府占据主导和核心地位,依靠农村金融机构的信息资源优势和农民金融服务需求为管理载体,比如在信贷优先投放给那些诚实守信的农民,建立最基础的债权债务良好信用关系,同时依靠社会各方力量的共同参与和协作。

(一)信用管理必须适合农村金融活动需求

落后的信用基础包括两方面内涵,一是社会失信严重,社会信用状况差;二是传统的封建的小农的自给自足的观念,这是一种落后于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封建小农经济思想,这种思想不利于农村金融活动的开展,这样农民由于自身的原因造成金融抑制现象。落后的信用基础会阻碍农村金融发展,在失信的社会里无法开展有效的经济活动,人们的经济交往无法正常、有序开展。

(二)信用管理制度的创新

信用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思想道德等精神层面的内在自我信用约束和司法等外在制度的保障等两方面。

1、农村社会精神文明等内在制度管理创新

建立信用行为的奖惩制度。农村以村为单位的群体集居方式,有利于对同一村民的信用行为起着规范作用,虽然私利主义大量存在,但是当大家都遵守同一品德标准时,单一个体或小数人违反大家已经默契的品德标准时,就会遭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遣责。所以有条件的村组织可以对“失信”的人通过各种不同方式对其进行相应惩罚,对于诚实守信的人进行相应的奖励,奖惩分明的民间监督和管理机制。

2、司法等外在制度的保障和创新

(1)社会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推动,更离不开司法体系的保障。在封建社会有“皇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司法体系作为社会管理的保障。有效的司法体系能保证信用行为的规范性,司法体系是代表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则,起着威慑作用,对人们的“失信”行为进行相应惩罚。我们的社会活动规则需要司法体系进行维护,法治社会里代表着人人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人人平等意味着每个信用主体必须遵守纪律,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遵守公共道德和各项法律制度。

(2)农民的法律观念落后造成司法体系在农村实施的困难。由于农村区域分散、交通条件差等条件落后,造成司法体系的司法实施成本较高,也是造成农村司法保障不力的另一原因。

所以在农村,应该加强法治社会建设,增强农民的法律观念和法律知识,司法部门应该加大在农村地区的司法实施力度,使司法体系对“失信”行为起着事先威慑作用,对“失信”行为起着惩罚作用,使具有传统美德的淳朴诚实的农民增强法律维权意识,使地方强势和家族强势的势力文化作用下的置法律于不顾的“失信”农民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和社会公共美德,使司法等外在制度在规范和促进农村地区的信用建设过程中起着积极作用。

(3)司法等外在制度的保障和创新还包括不断完善各类征信系统。现有的征信系统往往只局限于银行业的征信系统,而银行业的征信系统又往往只局限于涉及于银行业务的普通的债权债务偿还信息,这种征信系统的实用性比较局限,往往只适合于银行业,对其它行业的实用性比较有限。

企业或单位组织部门的征信系统发展比较滞后,造成对这些经济活动的主体信用行为的规范和制约有限,即使被银行类采集的个人的征信系统,由于农村的法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对征信系统的重要性认识不够,造成失信行为被记录,对自身的信用行为的规范和自律性不够强。所以,征信系统需要不断 完善和丰富信用采集内容,扩大信用信息采集的群体,同时在农村要大力宣传守“信用”的重要性,让人们认识到征信系统在信用管理方面的重要性,建立以征信系统为中心的信用管理模式,对“失信”行为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惩罚,包括法律惩罚等手段。

(三)对信用关系等方面管理的规范和创新

农村信用管理的内容包括信用主体、信用活动、信用形式、信用工具、信用制度等。信用管理制度包括内生制度和外在制度。信用主体包括农村经济活动的各方面的主体。信用活动主要指参与农村各种的经济和生活关系的总和。信用形式是指农村经济活动通过信用标准来衡量人们的经济生活行为。信用工具是指人们采取某种合作或交往方式进行经济活动。

(1)在推动信用工程建设过程中,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共同组成信用建设的主体,只有广泛参与的信用工程建设才能拥有牢固的社会基础,才能增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有效性和实用性。作为社会上的公民,人人都是这个社会上的信用主体,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着旁边的事物,同时向人们表达着我们的信用状况如何。所以信用主体不仅要规范自己的信用行为,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精神,做到“诚实守信”“依法、依章”进行经济活动和社会管理,而且对旁边的信用主体和发生的信用行为进行监督和管理,每个人都是这个社会上信用管理人员。

(2)人们的信用活动具有多样性,有个人和组织的信用活动,有经济、政治、文化的信用活动,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信用活动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关系的基础上。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每个人都追求各自的利益,但是个人的利益是建立在社会价值最大会化的基础上,人们在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遵循着市场和社会活动的规律,同时要求遵守国家的法律,确保人们的信用活动得到健康、有序发展。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建设;创新

随着近几年国家对信用管理工作的重视,各地区信用管理建设日趋完善,信用管理的建设幅度早已扩展到乡镇、农村,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亦受到政府与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推进农村经济创新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的意义

近年来,农村信用建设不断完善,涉农信用体系也由无到有,信用体系是农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课题组针对江苏省有代表性的农村进行了深入调研,旨在发现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随着政府对信用管理工作的大力推进,江苏省已有70多个县区开展了农户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工作,据调研资料显示,开展了信用管理建设的农村,由于感受到信用管理的制约与信用交易的好处,更加注重生产过程中的标准化、精确化程度与农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2、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文化。信用管理工作是企业形成企业文化的助推剂。在大力开展农村信用建设的过程中,各个涉农企业为了获得信用相关资质,必然开展一系列有关提高企业信用的活动,力求提高企业信用测评分数。在各种知识竞赛、信用内容的宣传中,逐渐形成了健康积极的企业信用文化,促进企业不断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3、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发展。涉农信用管理建设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涉农信用管理主要包括涉农征信、涉农评估、涉农授信、涉农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商账追收、分析等。可见,涉农信用管理贯穿企业交易的全过程,对交易双方企业与第三方机构、金融机构起到了信息互通、交易过程监督的作用,在这种信用管理方式下,势必对涉农企业发展产生直接正向的影响。4、农村信用建设直接影响涉农企业组织形式的优化。课题组调研中发现,涉农企业大多缺乏比较完善的组织机构,需要优化组织形式才能达到信用建设的需要。课题组调研了500家涉农企业,有效采集信息436家,据调研显示,97%的涉农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信用管理工作岗位,100%的被调研企业没有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但课题组深信,这个数据在不久的将来会有重大突破。随着农业信用建设的大力开展,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会意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意识到信用管理岗位的重要性,体会到信用管理带给企业的巨大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经济的驱动下,越来越多的涉农企业必将优化企业组织架构,增设信用管理岗位,甚至设立信用管理机构。5、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诚信经营是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随着对涉农信用的大力开展,农村经济有了显著的提升,并且这个提升是可持续性的。因为信用会对经济的发展造成良性影响,并不断循环下去。综上所述,加大农村信用建设能够给涉农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是涉农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推进器。

二、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契合点

课题组把信用管理过程分为若干要素点,包括征信、授信、信用支付、应收账款管理、信用政策、信用评估、信用分析等。这些要素点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有积极的影响,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存在诸多契合点。1、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契合点。市场经济中,信用无处不在。根据课题组调研调查,江苏省涉农企业约有71%的企业采取了信用支付(赊销)的方法,但效果却不理想,应收账款数额巨大且难以收回是涉农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存在该问题的原因是农村信用管理还需要大幅度提高,赊销前需要进行征信,对客户信用信息进行分析,针对不同的客户进行信用评估,制定赊销策略。其实信用支付的开展效果,能够体现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情况,涉农企业信用支付的有效应用,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契合点。2、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创新的契合点。农村经济创新是指涉农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新企业组织形式的实施。这些创新都需要信用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管理等。信用管理的顺利开展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企业有益创新也离不开信用信息的有效传递。大力开展信用建设是信用信息有效传递的条件,合理的信用分析与信用评估是企业创新的首要环节,企业创新能够带动农村经济创新,农村经济创新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可见,农村信用建设不仅是涉农信用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也是涉农企业有益创新的保障,更是农村经济创新的基础。

三、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思路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与农村经济发展存在必然联系,如何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是本阶段课题组研究的重点内容。1、培育信用文化。培育信用文化是指在涉农企业与农户中,深入开展信用宣传、讲解,促使涉农企业与农户认识到开展信用管理的必要性,并形成相应的信用自觉意识,自觉加入农村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使征信系统建设和征信服务覆盖到广大涉农企业和农户,使建立的涉农信用管理体系不断更新、完善、覆盖面广、信息准确。2、完善涉农信用平台建设。目前农村信用平台的使用主要体现在征信查询上,加大农村信用建设需要充分利用涉农信用平台,使其功能扩大化。课题组认为农村信用平台的完善至少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全面。涉农信用平台的全面使用以信息全面、用户全面为前提。信息全面是指该平台的征信模块的数据不仅包含涉农企业、农户的征信数据,还包含与涉农企业、农户交易的交易方的征信数据,这样的平台才是涉农全面平台,才能保证涉农交易双方、银行、政府对信用信息的需求。用户全面即从使用平台的用户数着手,扩大平台的使用面。用户全面是以信息全面为前提的,只有数据信息的全面,才能满足不同用户的使用需求,才能扩大涉农信用平台的使用面。(2)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对接。目前农村信用平台信息缺乏与其他平台信息的有效传递、对接。信用平台数据可与农产品销售平台对接,一方面帮助农户与涉农企业在农产品网上申购和销售,另一方面帮助交易方了解涉农企业征信数据、信用管理过程,安心放心交易。涉农企业、农户涉及的相关平台都可以与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对接,促使平台用户受益最大化。(3)协同发展。信用平台是各方参与的平台,建设信用平台不应该仅仅是某个部门或者某个平台设计公司的工作。各参与方需要具备协同互利发展理念,从信用信息征集、信用分析、信用管理等多方面合作、沟通,旨在构建各方都使用便捷、安全可靠、增进效益的信息化处理平台。由此可见,信息化涉农信用平台的广泛应用,必然能提升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推动农村经济发展。3、构建信用体系正向激励机制。信用是一种道德要求,而非法律约束,因此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更能够调动参与方的积极性。涉农信用体系的正向激励以激励、褒扬等方式为主,具体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奖金、免交年费、免交查询费等物质奖励;另一种是信任、表扬、高评级等精神奖励。4、涉农信用立法。涉农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完善涉农信用立法,对于信用良好的企业与农户给予奖励,对失信的企业与农户给予惩罚,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四、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时的注意事项

加大农村信用建设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过程中,需要从前期基础、中期建设、后期发展等方面注意以下事项,确保信用建设的效果与经济效益的提高。1、前期基础。前期需要注意农村信用评价指标是否完善,准确的信用评价才能正确地开展后期工作。信用评价需要体现地域差异性,因为不同地区的农户、涉农企业的经济状况、思想意识、硬件设施都不同,例如靠近城市的农户、涉农企业受城市的带动,大多数都进行过贷款,那么信用评价的指标需要把抵押担保负债数额与偿还纳入评价范围。对于纯务农农户,很少与外界往来交易,务农收入受时间的波动性相对较大,在信用评价应重点分析农户的道德表现与农产品成果。2、中期建设。中期关注的事项应该放在信用信息与其他产品的对接上,提高信用评价在企业交易中的地位,实现信用价值最大化。积极推动各机构、企业将评价结果纳入业务审核、交易的全过程,逐步形成信用市场。积极建立健全的农业保险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解决农户与涉农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农村经济组织的增收和发展离不开信贷资源,要建立健全农村担保体系与农村信用平台对接,推进农村经济创新发展。3、后期维护。后期主要体现在信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与信用信息的更新维护上,农业受季节的影响颇大,农村经济情况也会随农产品的状况发生波动,这就需要不断完善信用体系,构建适宜不同时期、不同经济形式使用的信用管理体系,不断与时俱进,更新农户涉农企业实时的信用数据,保证信用体系各环节的信息有效性。农村经济发展对国家经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村信用意识与农村经济增长的不协调,目前迫切需要加大农村信用建设,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加大农村信用建设为健康经济发展和城乡信用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作者:陈婧 单位:苏州市职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3).

[2]钟献兵、潘华:农村信用制度构建与农村金融创新路径选择[J].经济问题探索,2014(8).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经济;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随着信用经济时代的到来,信用交易占有越来越高的比重,信用管理凸显期重要性。全社会对信用工作高度重视,信用开展进程迅速,但农村信用却是社会信用建设工作中的短板,实施进度与成效存在明显的滞后性。农村地区间经济差异较大,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深入各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统筹各区域特色,延续各区域特长,做出信用工作部署并长效执行。

一、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现状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经济是全局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保障,信用管理是提高经济的有效手段。因此,分析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现状,研究提高农村经济新路径———构建与该经济特点相适应的信用体系,保证农村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我国处于亚热带向暖温带的过渡区,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农业生产条件优越,农作物、林木、畜禽种类繁多,农产品数量居世界前列。课题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农村经济特点与信用管理情况为调研内容,农户和金融机构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2000份,收回有效调查问卷1509份。针对农户发放的问卷中,涉及农户基本情况、对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了解参与度、意愿情况、目前农村信用现状、效果、建议等16个问题;针对金融机构发放的问卷中,涉及现有政策制度情况、宣传教育情况、信用系统建设情况、评估体系实施情况、农村参与主体信用情况、信用保障措施等方面,共20个问题。依据问卷返回结果,发现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现状如下所述。

1、劳动力离乡人数高,信用意识缺乏

城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引特别大,一方面原因是城市的生活设施、就业机会、教育条件、劳动收入等远高于农村,农村人口为了追逐更优越的生活条件、更合适的就业岗位外出打工。另一方面是城市化进程必然会引起大规模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在调研对象中,89.3%的农户家庭中仅剩老人、小孩,农村呈现劳动力及其短缺的态势,当农村劳动人口明显达不到劳动需要量时,农村经济必然呈现乏力状态。在进城务工的农村人口中,失信现象普遍存在,主要原因是缺乏信用意识,很多农民并不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失信,没有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和失信带来的危害,为了某些目的出现失信行为,例如:为了找到工作隐瞒实际年龄、夸大个人能力、谎报家庭真实情况等。

2、现代化农业发展迅速,信用建设基础具备

农村大量劳动力迁移到城市,农村产业结构必然需要调整,从以往的传统农业转向现代化农业,播种、耕作、灌溉、收割等工作由精细化机械完成,定量化、科学的农业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农户接受并使用,现代化农业可以减少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弥补劳动力离乡数量大的人力短缺。由此可见,农村现代化趋势发展明显,信息化应用在农村生产生活的各个坏节,具备开展信用工作的基础条件。

3、工业企业数量上升趋势明显,信用监管薄弱

随着城市环境治理力度的加大,很多工业企业被要求搬迁,搬迁到人口数量偏少、地理位置偏远的农村。农村为了带动该地区就业,提高地区经济往往对企业采取比较宽松的审批政策,工业企业数量逐年上升幅度迅速。工业企业进入农村的门槛偏低导致一部分工业企业环境测评不达标,排放污染物超标,对当地农耕产生破坏性影响;有些企业过多占用耕地,企业间地理位置分散、产业不集中,工业的分散布局不利于企业间的协作和提高土地利用率。通过信用平台,既可以方便相关部门对工业企业全过程监控,又可以促进企业间通过该平台协作,最大限度的弥补工业企业数量飞速上升给农村造成的负面影响。

4、优质农业产品需求逐渐加大,缺乏全程信用管理

目前,农户农业生产产品除自给部分外主要通过各种销售渠道面向市场,商品农产品的生产随着市场需求而调整。根据课题组调查结果,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最受青睐,很多信用高、评价好的农户生产的产品供不应求,最早的要提前一年预订。信用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等,目前没有客观统一的评级标准,缺乏长效发展机制。用户口碑、购物平台评级、客户现场体验感受这样的信用评估很容易造假,并且评价缺乏全面性,不能对农产品进行全程评估、监控,有些农户打着无公害的旗号获取高额利润,其实为了提高产能采用大量化学试剂,添加大量添加剂。可见,建立全程全面信用管理当务之急。

二、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通过对金融机构工作人员和农户的调研,发现目前农村信用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信用体系和城市信用体系的区分不大

目前农村信用体系没有体现出农村的经济特点,构建思路与城市信用体系建设几乎一致,征信没有针对于农户特点采用灵活的征信方式,还是以社保、工资卡、银行卡等固有形式获得农户的信息,这样获得的信息及其不准确,因为有很大一部分农户没有对于城市来说每个人都有的社保、工资、银行卡等资料。这种信息不全甚至有误的征信行为必然会影响后续授信的客观性。然而目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授信标准也是采用城市的评价体系,众所周知,农户与城市人群具有不同的特征,采取同样的评价标准无疑会降低农户信用评价的准确性。

2、农户主动参与度不高

随着信用的大力宣传,农户也认识到信用的重要性与意义,但并未意识到信用能够为农户自身带来的切实好处,往往对于信用问卷、电话问询等信息的收集采取回避或者散漫对待的态度,因此,农村信用信息的采集工作对于金融机构、信用评估机构来说是一个难题,此问题得不到解决,后续的信用工作无法顺利开展。

3、信用评价指标设置不全面

只有评价客观,才能长效发展,目前农村信用评价指标存在评价过于笼统,没有对地区、农户性质、涉农企业类型进行区分测评。农业受季节、区域影响很大,有必要按照区域季节差异对农村进行分类后评价。例如,南方四季都适宜农作物生长,北方四季分明,但冬天农作物不易生长,可见,如此气候的区别,如果有产量、交易量等衡量指标,评价结果将有失公平。另外,涉农企业也需要区分是工业企业还是商业企业,分别针对不同的企业设置信用评价体系,指标更确切,评价更客观。

4、缺少专门针对于农村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在信用工作中,信用中介服务机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机构与政府信用工作部署相衔接,与信用工作相关机构相衔接,助推信用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对信用主体服务:包括宣传信用、指导信用主体信用工作的开展,后续信息异议的解释处理等。但目前由于农村信用市场开展滞后,没有专门针对于农村信用服务的中介机构,对于农村信用都是由城市的信用中介机构兼做。地理位置远、专业服务对口程度低等因素都会影响信用工作开展的效率效果。

三、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发展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基于农村经济特点和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课题组为农村信用长效发展提出建议。

1、多途径征信

农村面临劳动力离乡人数多的现状,采用目前手段无法获得全面的征信数据,需要多渠道分情况收集基础资料。例如:目前农户主要分为二类,第一类为常年外出打工的农民,工作不稳定,流动性较大。针对这部分农民征信,可以采用从金融机构、社保中心获取,外出打工者必然会办理银行卡收取工资,办理社保,因此可以从相关机构获得农民基础信息。第二类为纯务农户,这类农户大多没有银行卡、社保等信息,因此需要现场采集或者通过于其交易过的机构间接采集农户信息。整个信用信息采集过程需要注意信息的及时更正、更新,尽可能以最准确的信息开展后期信用工作。

2、完善农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授信是征信工作的下一步内容,准确授信的前提是具有完善的信用评价指标。针对农村经济现状,在制定信用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地理位置、农户情况,设置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农户信用信息指标体系来保证农户信用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正如前所述,目前农村农户分为二类,不同类型农户特征有所不同;不同区域的农村经济状况存在明显差别,因此,针对不同类型、地区应该采取有差异的信用评价体系。

3、信用管理应用在现代化农业中

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运用现代化发展理念,将农业发展与现代化建设结合起来,农业经济紧跟市场经济的节奏与时俱进。目前的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以信用交易占主导地位,那么,现代化农业需要与信用建设紧密联系,将信用管理应用于现代化农业生产中,保障农产品的绿色安全,提升农户的信用效益,树立农户的信用意识。信用管理与农村日常作业的紧密结合是加强农户信用参与积极性的有效手段。

4、明确信用服务机构职责

政府对于信用服务机构的职责需要进一步明确,调研中有农户反映:对于农户提出的一些问题,有些信用服务回复———这个不归我们负责。责权不清容易产生论功争抢,论责推诿的现象。信用服务机构是连接政府与信用主体的桥梁,主要提供信息咨询和征信服务,具体包括信用信息收集、信用报告、信用调查、信用评级评估、信用咨询服务和信用管理培训等。

5、建立信用制度体系和失信惩罚机制

完善的制度是长效发展的保障,目前信用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但制度体系建设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文件规范,很多的信用细节还是靠自觉,失信行为主要是舆论指责,对于失信行为没有惩罚依据。这种指责对于有些农户或者企业来说无关痛痒,起不到抑制作用。因此,需要政府各部门制定相应信用管理制度、建立失信行为的惩罚机制及惩罚措施,并且惩罚名单与一些部门、企业相联系。例如:如果出现失信行为,不仅当即接受相关单位处罚,而且该处罚会在未来一定时间内影响失信者的一系列行为:禁止从事该行业、禁止贷款、禁止申请政府补助、甚至禁止购买火车票等,惩罚可与日常生活联系,增加信用的威慑力。综上所述,构建与农村经济特点相适宜的信用管理体系,才能积极推进信用工作的开展,找到农村与经济现状的契合点,使农村经济迈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2]张钰:上海市农村信用体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1.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信贷产业 支农服务

中国在加入WT0的经济发展背景后,市场更加开放,居民信贷消费增加,社会的信用规模进一步扩大,而失信行为的不断增加,也促使政府重视信用体系的建设和信用机构的建立。应当看到的是,尽管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已经初步的发展,市场化运作模式也有一定的规模,但是就全国信用体系的建设状况而言,这仍然是初步的发展,距离建设信用社会的整体需求,确实仍具有相当大的距离。

一、农信社信贷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贷款不良率居高不下

农信社经历多次改革,虽然解决了发展中的一些问题,但是问题仍然不少,例如在农村信用社信贷不良率方面,东部明显要好于中西部,这是由于东中西不同地区之间的政策,社会经济环境、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在政策方面:在计划经济时期,国家通过基层财政政策和金融机构这两种方法对农村信用社进行监管,同时地方政府对信用社有较强的指导力。在社会经济环境方面:农村地区信用缺失表现十分突出,这是由于人们对金融信用缺乏了解,导致信用缺失时常发生。在管理体制方面:由于农村信用社长期缺乏有效监督,导致信用体系未能真正建立起来。

2.信贷内控制的不完善

长期以来由于农信社面向的借款对象大多数是农民,因此借贷具有相对随意性,缺乏完备的信贷内控制度,尤其体现在:(1)对贷款人身份及还款能力不能真正掌握,尤其是对借款人贷款用途偿债能力以及信用状况的审查都未能真正严格按照规定标准执行。这就直接导致了有不良贷款记录的人在同一信用社或不同信用社可以连续贷款。对于担保人的主体资格担及期限审查不准,往往出现无效担保,使农村信用社遭受损失。(2)贷款责任分配不清。现行农信社的贷款审批往往需要经过信用社正、副主任和及各个部门负责人的同意方可执行,但是,这中间多少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弊端;信贷部门的参与者他们既负责参与贷款调查并且又参与贷款的决策权的制定,很难做到公平、公正、合理;审贷部门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主观意愿的影响,难免出现拉关系,走后门等不良社会现象。(3)贷后检查停于纸面,不能做到差之有据,查之有理,建立真正有效的贷后完善机制。

3.信贷品种单调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快速发展,贷款产品出现了多样化、复杂化的趋势。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商业银行纷纷提出了信贷产品的开发以及提出了一系列为保证信贷产品的政策,而农信社信贷服务一般仅停留在传统的模式,贷款方式主要以抵押、担保为主要的形式,但是却难以满足农民和中小民营经验的资金需求。除此之外,金融服务还不够主动,没有自己的品牌和自己的优势,缺少新颖,金融服务缺乏创新意识。

二、提高农村信用社信贷支农业务的措施

1.盘活不良贷款

农信社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比例仍然较高,而且各地都面临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采用确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对于贷款问题较严重的农村信用社,可以通过一起处理的方式,即先由省政府出资建立或成立省联社这样一个单独的经营机构,来一起处理类似的农村信用社存在的不良贷款问题,这样可以把贷款问题集中处理,提高处理的专业化水平,从法律上将也可以抵制不良贷款的问题,更好地把不良贷款资产回收回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资本金,也可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

2.信用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1)信用社应当根据自身的规模、特点、管理理念等来采用适合自己的计划和方式。

(2)信用社应该对于以前的错误,及时纠正,反思,指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也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信对信用社关键的部门进行改革和再教育。

(3)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理念要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指定,及时的指导全体员工参与进去,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施政方针,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4)信用社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应当将关键控制点、业务流程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的控制功能。要确保操作规范的可实施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3.建立健全法制建设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构建法治,更好注意遵守法律法规,保证农村信用体系制度的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从现实的工作情况考虑,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漫长发展的过程,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就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来颁布多部法律和多种政策来配合执法部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结构协调、功能合理、层次清晰、动态明晰的法律法规体系。

4.建立农村信用社健全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应该主要是建立农村信用管理体系。农村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它的建设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手段;二是对于农村信用社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政府管理的信用体系,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是制定宏观的规则,做好细化,培育市场需求的东西,加强信用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方便的基础服务;二是提高政府影响力,推进政府的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活动。政府和农村信用社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5.培育现代信用服务体系

完善的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必须有健全的信用服务部门来作为组织保障机构。大力发展和培养一批有较高执业资质和道德水平良好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一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公平公正的市场运作化得以进行。可以成立行业合作协会,制定行业的规划和达到的标准、行业的各种规定要求;提出合理的立法方案或委托研究立法会提出有关农村信用社的管理草案,协调农村信用社与政府及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在处理政府管理部门与农村信用社服的关系时,要始终坚持实行政府倡导,信用社运作的市场化模式,各方面、各部门都协调发展。国家设立信用基金,对满足条件的、各方面基础比较好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给予政策上的支持与资金上的优惠。

6.发挥农村信用社体系的正常保障作用

农村信用社可以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多种手段,使信贷不诚者付出与其失信行为相应代价和损失;可以借其交易中失信者的不诚行为或经济生活的失信行为,用法律手段予以解决,农村信用社向当事人的交易双方、雇主、授信人和政府机构有偿提供信用调查,让失信者的记录公诸于世,让失信者从此有所顾忌,并告诫其他有侥幸心理者,这种方法是自取灭亡,再明确规定对失信者行为的经济处罚,使失信者付出惨痛代价。这样也可以提升农村信用社提应对风险的防范能力。农村信用社的信用风险存在于经营交易的全过程之中,从最初的客户开发、合同签订到最后一步,信用社随时都可能会出现信用风险问题,为提高信用风险防范能力,可以通过引导企业建立客户资信管理制度、内部授信制度和应收帐款管理制度等办法,提升信用社的信用管理水平。

三、结语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农村信用社主要承担了其社会风险,所以,有关部门加强指引农村信用社有效发挥信用功能和防范信用风险的作用。尤其在我国在加入WTO市场以后的背景下,农村信用社将和国际接轨,同时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竞争挑战,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信息技术的发展,农村信用社自身所在的环境在发生巨大的变化,农村信用社管理科学有效的管理在这一个大的市场环境下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农村信用社的管理水平将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成为决定市场环境下的重要资源之一。为加强农村信用社的监管力度和提高农村信用管理制度:就能指导农村信用社加强的自我信贷控制能力,有效防止借贷者可能出现偿债能力不足以及不履约等情况的发生,进而逐步提高农村信用社的借贷支农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兰芳:农村金融是建设新农村[J].中国金融的命脉,2008年第8期

[2] 余志海:农村信用社创新信贷产品及信用管理探析[J].2010年第5期

[3] 谢磊等:农村信用社加强信贷管理的对策[J].南方金融,2009年第5期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风险防范;风险管理体系

一、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的表现形式

1.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经营风险影响严重

信用风险也被叫做违约风险,当前形势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信用社信贷风险。当前的农村信用社的最为主要业务就是贷款,因此防止和降低农村信用社的信贷风险的主要方向就是针对的就是信用风险。以吉林省白山市信用社为例,到2012年10月为止,吉林省白山市农村信用社的不良贷款余额为1.3亿人民币,其中市、县公职人员拖欠贷款7000万元,形成3700万元的不良贷款,不良贷款率达到8.21%。此外,由于农村信用社不能满足需要支付到期债务的需求,导致农村信用社的清偿能力丧失,导致信用社导出现了严重的流动性风险。

2.信贷风险控制目标效用单向

追求发展的信用社信贷业务和扩张的信用社信贷业务是信用贷款业务的前提目标,而不是放弃安全,有效的非负的风险或低风险的好处是安全利益。然而,在业务发展和风险控制之间做出选择时,基层农村信用社往往选择单向、片面追求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继续萎缩至零信用风险的贷款,很难保证质量,更难提高运营效率,出现严重的信用社信贷风险。

3.信贷风险过于集中

因为区域保护政策受到很大的冲击,更多的信用社都把信贷资金集中支持当地政府区域发展,这导致很多人在农村信用社贷款却给一个人用的现象。例如福建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发放的贷款96%为支持全省工业、农业。全省农村信用社农业贷款余额占各项贷款余额的75%,农业贷款占新增贷款的94%。去年,该省农村信用社已投入了493亿以上的农业贷款,同比增长104亿人民币,同比增长26.7%。农村信用社在这些领域非常重要的作用,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工商业、农业领域。

二、防范信贷风险的措施

1.建立健全信贷风险管理制度

(1)以最快地速度建立健全的管理体系,使信用评级更加完善。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农村信用社完成紧密的结合,出台和制定了《农村信用社和信用体系》、《农村信用社大型贷款管理制度》等制度。对处于基层大众的农村信用社、信贷人员和借款能力的了解,设立相对应的管理机构,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

(2)建立相应的信用档案管理机制并逐步加强。农村信用社信贷的一个不可缺少组成部分就是信用档案管理,其作用极其重要,是使信贷资产得到预防与保全、防范信用风险的重要基础。加强信用档案的储存管理,不可以随便借给别人而以至于数据丢失,要做好借出和归还登记的工作。信贷监管部门要增加对主管部门信用档案管理系统检查,并且要及时纠正错误的问题,消除不良作风,防止不合规的情况发生。

2.积极推进信贷合规文化建设实行

第一,要创建新的思路,组织成立信用管理的长期有效的机制。第二,建立健全信机制对可能出现的风险进行防范和控制,建立更加行之有效的信用管理的方法和制度、信用测评体系,信用风险预先控制和保全体系。采取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科学的管理体系,对信用信息进行处置,解析和预测风险,提出一个良好的解决办法。实行与实际相符合的信贷管理,逐步建立全面,精确,及时,快捷地反映信用风险的预警系统,来检测动态变化。第三,评估客户信用管理流程的实施,以纠正偏差,建立沟通的良性互动渠道,确保信贷服务的水平一步步提高。

3.加快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

要更程度上的发挥政府引导的作用,更加积极广泛的推广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使农业变成产业化和先进的大型企业等形式化生产方式,使经济变成综合整体机制,最大程度降低农村信用社信贷的危险,在最终的目的是使相对分散的、没有多少价值的金融需求,渐渐地使之变成为拥有很大规模的、作用非常明显的金融需要。

4.探索新的信贷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1)对于规模较小的企业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要大胆使用。对符合要求、有很好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非常好、信誉度不错的小公司,小企业,以信用贷款和发放担保贷款的形式,供应最为方便迅捷的信贷服务。

(2)成立完整规范的内部管理和奖励机制。对贷款责任进行追究,并慢慢建成更家科学、责任和权利相互结合的贷奖励机制,把贷款的广泛程度和面额大小、收息率和不够良好的贷款下降率等制度作为信用社考核的最主要的内容,把信贷成员的信用贷款收入和贷款获利相互结合,更加合理的对贷款安全进行管理。

(3)提高利率差。对于那些贷款数量及其庞大、信誉度非常不错的客户,可以给他们一定程度的优惠;使贷款数额较小的用户贷款的信用额度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使处于底层的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授权可以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把那些可有可无的贷款手续去掉,使信贷的效率进一步提高。

总而言之,农村信用社风险控制的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控制信贷风险,这是确保农村信用社完善管理的基本。我们始终相信,经过对贷款之前、贷款过程中、贷款之后这三个重要过程进行把控管理,以及对信用风险监控,预警系统和管理这几个重要方面加强管理,建立完备妥善的信用文化,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农村信用合作社风险,使经济效益得到稳步提高,使其得到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段有志.当前农村金融体制改革问题分析[J].金融决策参考,2011(06)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6篇

摘 要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中央也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信用社作为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主体具有责无旁贷的职责。本文对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中的重要作用及应采取的支农服务策略进行分析,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对促进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体系完善,提升市场竞争力打好理论基础。

关键词 农村信用社 支农服务 管理体系

一、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在支农服务中的重要作用

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中的主体力量,以“三农”服务为己任,农村信用社的性质和地位决定了它在服务农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其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集农村闲散资金,引导农村资金流向。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遍布农村各地,最贴近、最了解农民。农民手中有较多的闲散资金,有的因一时找不到合理的投资经营而长期闲置。农村信用社通过吸收农民的闲散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拓宽农业的投资渠道。农村信用社结合当地的实际,积极支持农民发展其他各类产业,促进了当地农业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而增加农民收入。

二是为广大农民和各类经济组织发展农业生产提供金融服务。农村信用社通过改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管理,并积极推进农村信用工程活动,使农民和乡镇企业贷款难问题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农村信用社根据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经营状况,适当的提高贷款额度,以满足农民贷款需求。在提供信贷服务的同时,农村信用社建立了“村村通”工程,将EPOS机安装到农民手中,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信用社支农服务水平。

三是扶持农村地区发展生产,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近些年来,农村信用社加大对农村扶持力度。秦皇岛市银行金融机构在2009年对支持“三农”的贷款,90%以上的“三农”贷款由农村信用社提供,成为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农村信用社通过增加对农业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的投入,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有效地改善农村地区的生活状况。通过扶持农村生产经营活动,极大地提高农村就业水平和农民收入水平。

二、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的支农服务策略

(一)盘活不良贷款

农信社在盘活不良贷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比例仍然较高,而且各地都面临相似的问题。这就需要根据各地实际的情况,采用确实可行的办法,逐步剥离不良贷款的做法。同时,要提高处理的专业化水平,从法律上将也可以抵制不良贷款的问题,更好地把不良贷款资产回收回来,这样不仅有利于借助政府的财政资源来帮助农信社核销不良贷款充实资本金,也可解决不良贷款的问题。

(二)信用社采用适合自身发展的策略

1.信用社应当根据自身的规模、特点、管理理念等来采用适合自己的计划和方式。强化对支农贷款的管理和监督,健全农户贷款档案,规范各类管理台账、卡片统计口径,定期复核台账、卡片内容,确保信贷信息真实全面,并逐步将档案台账实行电子化、网络化操作管理,实现客户档案动态管理。

2.信用社应该对于以前的错误,及时纠正,反思,指定未来的发展计划。也可以根据成本效益原则,信对信用社关键的部门进行改革和再教育。

3.农村信用社的管理理念要根据国家的大政方针来指定,及时的指导全体员工参与进去,正确理解和贯彻国家的施政方针,提高信息系统运行效率。

4.信用社的日常工作的开展,应当将关键控制点、业务流程和处理规则嵌入系统程序。实现手工环境下的控制功能。要确保操作规范的可实施性。对异常的或者违背内部控制要求的交易和数据,应当设计由系统自动报告并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三)建立健全法制建设

我国农村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建设过程中既要注意构建法治,更好注意遵守法律法规,保证农村信用体系制度的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从现实的工作情况考虑,我国的农村信用社立法工作是一个长期漫长发展的过程,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农村社会信用体系,就要建立完备的法律法规体系作为前提和保障。在我国的实际情况的大背景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的经验来颁布多部法律和多种政策来配合执法部门、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组成结构协调、功能合理、层次清晰、动态明晰的法律法规体系。

(四)建立农村信用社健全的管理体系

建立健全农村信用社管理体系应该主要是建立农村信用管理体系。农村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内容,它的建设主要从两方面来着手:一是自身的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健全诚信经营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手段;二是对于农村信用社要建立良好的外部环境,规范市场的竞争秩序。建立政府管理的信用体系,政府工作的着力点是制定宏观的规则。做好细化。培育市场需求的东西,加强信用社各部门之间的协调管理、提供方便的基础服务;二是提高政府影响力,推进政府的诚信建设工作的开展,以党政机关的诚信服务来带动全社会的诚信建设活动。政府和农村信用社一起努力,共同打造一个良好的社会信用体系。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农村信用联社改进和创新工作大有可为,通过采取上述策略和措施,切实解决当前存在问题,改善支农服务和管理,提高自身实力,逐步建立自己特色的经营管理体系,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彰显实力。

参考文献:

[1]张旭路.农村金融现状与农村信用社改革.农业经济.2005.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村信用;农户;农村金融机构

近年来,浙江省内各地区纷纷启动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通过加强信用知识宣传,推进农户电子信用档案建设和农户信用评价,扩大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在全国农村地区的应用,推进农村地区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等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农村小额信用贷款业务的发展,提高了农民信用意识,增强了农村基层党政干部和涉农金融机构与广大农民的联系,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浙江各地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待今后进一步得到解决。

一 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 信用资料的采集难度大,评级基础不扎实。首先,农村合作金融积累的贷款客户资料数量少、质量差、不系统,不能满足信用评级的需要。其次,信息不完整,农户等农村经济主体大多是以家庭为核心的生产组织机构和生产经营单位,没有详细的财务资料可借鉴,信息采集只有通过对村民的调查获得,采集的信息资料不全面。第三,有些农户可能会瞒报、虚报信息,这样就有可能导致信用评估结果出现偏差。第四,信用评级信息的更新机制不完善,信息更新速度滞后,难以准确识别农户信用身份,影响了信用评级工作的开展。

2 社会参与度不够高,评级结果不够权威。目前的农村信用评级主要是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贷款开展,只作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发放农户贷款的依据,属于银行内部评级范畴,因此社会参与度不高,不够权威。具体表现在:第一,大部分地区信用评级缺少政府的支持和认可。第二,评级授信只对贷款申请者具有约束作用,没有贷款需求的农户参与积极性不高。第三,评级授信缺乏法律、法规的规范约束,评级的组织实施、评级结果、对外等都由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单独承担,属于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自评自用的性质。

3 没有专业的农村信用评估机构,信用评估人才缺乏,评级标准不规范,人为因素占较大比重。能否真实反映农户信用状况,是信用评级的关键,但至今未形成一套科学的农村信用评级标准,信用评级主要由村级评议小组根据参评农户的道德品质、信用记录、经营能力、经济实力、贷款偿还能力等情况综合评定。另一方面,信用评级涉及法律、金融、会计、统计等各种知识,农村经济条件相对落后,农户家庭状况千差万别,难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也给评级标准的形成带来困难。

4 部分地区各个相关管理部门缺乏联动机制,相关征信数据条块分割,不能有效共享,个人和企业的有效信用征集数据广泛地分散在税务、工商、银行等机构中,这些机构由于长期的管理分割,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造成这些数据被分割封锁在各个部门,这给调查相关信用数据增添了负担,也阻碍了统一的信用体系的建立。

5 相关的制度、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目前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为征信业务活动提供直接依据,信用资料采集、披露等环节均无法可依,农户信用信息征集的征信主体不具备法律赋予性。在缺乏法律规范和依据的情况下,涉农金融机构在农户信息收集、加工、整理和使用等方面受到较多制约,增加了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难度。

二 推进浙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机构信息服务系统。银行要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信贷征信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企业、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的网络优势和技术优势,推进农村个人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为农村金融机构业务开展提供重要依据。农村金融机构要加强农村经济主体的信息维护、更新与管理,尤其是健全信贷管理的各项制度,为企业和农户建立完整的信息档案。

2 要进一步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社会各界对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尚未形成共识的情况下,更需要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支持。要积极发挥政府协调作用,加强政府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沟通,形成统一性的信用管理体系,充分调动工商、税务、各乡镇政府等多个部门的力量,根据本地区实际情况,形成相关部门联络畅通、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的社会化格局,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信息数据库。

3 提高农户参与信用体系建设的积极性。各农村金融机构要给农户以更多的信贷倾斜,对信用农户实行贷款优先、额度放宽、手续简便、利率优惠等措施。只有让农户感受到信用体系建设带来的好处,才能激发农户参与信用评级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4 建立失信惩戒机制,有效防范信贷风险。各农村金融机构与地方政府联手建立失信惩戒机制,对可能出现的新的违约农户制定出相应的制裁措施。同时,建立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按照农村金融机构对信用户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建立风险补偿基金,用于各金融机构对信用户发放贷款风险的补偿,在坏账核销、地方税收减免、财政性存款等方面给予农村金融机构更多的政策支持,为信贷支农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5 强化信用法制建设,做到征信管理工作有法可依。应该加快信用、征信立法,尽快出台信用管理法律法规,明确信贷征信管理权,依法管理社会信用活动,完善信用体系相关的制度法规建设,增强金融信用市场法律制度的确定性,为信用市场行为的良性发展提供良好的法律基础和坚实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孔祖根,施茜,潘丽青,关于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思考――以丽水市为例[J]浙江金融,2009,(12)

[2]李建华,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金融协调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0,(6)

[3]孙亚,唐友伟,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金融职业学院2010年度一般科研项目“浙江省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研究”的成果。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8篇

关键词:征信管理;新农村建设;信用体系

中图分类号:F832.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7)05-0046-02

一、 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新农村建设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要实现“乡风文明”的目标,就要树立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推进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而在农村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是以先进的现代信用文化,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内容,以此推动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

首先,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推进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中国有悠久的信用文化,但长期缺乏基本的制度保障,在现代中国城乡,信用严重缺失。建设新农村,不能忽视构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重要内容的信用体系建设。因此,大力弘扬诚实守信的诚信观,在农村普及信用、征信知识教育,建立基本的信用制度,对匡正农村风气,提高农村文明程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其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优化新时期农村发展环境的需要。在农村,地方政府重贷轻用,企业和个人重贷轻还,由此导致企业和个人只借不还,多借少还或还息拖本等行为泛滥,严重削弱了县域银行业机构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能力。因此,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优化新农村建设发展环境的必由之路。

再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提高新时期新型农民整体素质的需要。建设现代农业,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向广大农民灌输现代信用文化,使之不断增强诚信意识,树立个人信用是财富的理念,培养有借有还的契约式信用行为,对建设诚信社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四,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现代市场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农村商品流转、资金融通都离不开信用。如果农村信用缺失,随意拖欠贷款,交易主体互不信任,会使农村企业和个人面临极大信用风险。所以,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必须以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为基础。

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农村信用体系是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依据,以严格的市场惩罚和道德约束为保障,以个人的道德约束为辅助的社会信用管理体系。从当前农村实际情况看,推动信用体系建设应重点抓好以下内容:

第一,加强农村信用和征信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宣传方式多种多样,可利用载体也很多,关键是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根据群众的接受能力,抓住重点,有序推进。重点是以信用基地建设为典范,深入开展信用、征信知识进乡(镇)、进村、进学校、进企业、进农户的“五进”活动,在区域内选择若干乡(缜)、村、学校、企业、农户为信用和征信建设的基地,在此基地内要定期开展信用、征信知识的宣传普及,举办信用和征信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品,播映征信管理公益宣传片,组织信用和征信知识竞赛。定向编发简报。通过丰富多样的宣传普及活动,广泛营造“珍爱信用记录,享受幸福人生”的诚信社会氛围。

第二,加强农村信用社区的建设。人民银行分支行应主动配合当地政府,推动区域内信用社区的建设,力争形成“政府主导,人行推动、金融参与、多方支持”的信用社区建设格局。要深入开展信用乡(镇)、信用村、信用企业、信用农户的“四信”创建活动。创建活动要与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保险业务相结合,使公众看到讲信用、守信用的好处,在金融服务上能得到实惠,这样可使创建活动更加深入持久和有效。

第三,加快县域企业和个人信用记录档案的建设。企业、个人是否有信用,信用高低,要通过长期的经济活动,通过信用记录,才能检验。因此,为县域企业和个人尽早建立信用记录档案,才能积累信用记录,积累信用财富。目前,人民银行已经建成的涵盖全国的企业和个人信用基础数据库,而对于农村广大农户信用状况,人民银行还没有能力将其信用记录数据统计进来,因此,人民银行应将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运行范围扩大到全国农村地区。此外,由农村信用社组织开展农户信用等级评定、信用积分,也是有效的尝试。

第四,加快县域信用中介组织的建设。信用中介组织,是指为信用交易提供各种服务的征信机构、信用评级机构和信用担保机构等。要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增强担保实力,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县域金融机构要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创新与担保机构的合作方式,拓展合作领域,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推出更多适合中小企业多样化融资需求的金融产品和服务项目。要引导农民建立自律性的行业组织,由行业协会为其会员向金融机构承担联保责任。要按照“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互助合作、共同致富”的原则,鼓励和引导农户建立自担保组织,通过多户联保、互保等方式,推动和化解农民贷款难题,为农村生产发展、经济增长提供保障。

第五,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为保障交易主体的合法权益,建立严厉、有效的失信惩罚制度,使失信成本大于失信收益,对于促进市场交易主体树立诚信意识,自觉遵守信用秩序,显得尤为重要。一是要加快建立信用和征信法律法规,尽快出台《信贷征信管理条例》,使征信活动有规可依,并为今后的立法积累实践经验。二是建立个人和企业信用数据库,实现对信用资料的征集管理和运用,并对信用资料的合法征集、使用,以立法形式加明确界定。三是通过对信用记录的分析、研究,确定信用等级,提供企业和个人的信用报告,相关部门依据真实准确的信用报告,快捷方便地同交易者开展经济活动,减少或降低信用风险。四是逐步建立信用信息互联互通机制,人民银行的个人和企业信息数据库要向合法的征信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个人和社会公众开放,实现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享。

三、 检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标准

(一)信用环境指标

主要以信用社区覆盖率,金融合同履约率、信用报告使用率、信用档案率等指标,评价辖区信用环境状况。

参考文献

(1)赵晓菊、柳永明《信用管理概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第1版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9篇

1.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的群众基础变薄。虽然县政府、农村信用社及广大农户对创建农村信用工程活动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是某县所评定的信用户、村、乡(镇)仅占全县总农户、行政村、乡镇数的3.42%、5.71%、11.11%。推进缓慢的主要原因是由于近年来农村经济持续好转,农户负担切实减轻,有效信贷需求减弱,信用社贷款增势乏力,农户贷款面难以达到信用村镇规定的比例,加上大量青壮年农民劳动力外出务工,群众基础变得薄弱,直接影响了此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个别信用社自身存在畏难情绪。农村信用工程的创建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需要对辖内农户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考察其综合还款能力,实行建档、评级、授信、发证,还需要乡镇、村干部的大力配合。个别信用社因人少而产生畏难情绪,对信用户核定贷款额度持消极态度,对开展创建信用村镇工作的长期性坚持不够。同时,农村信用社有关考核指标不科学,授权授信制度不健全,过于强调贷款的清收,而在贷款的投放上考核不力,拘泥于等客上门,贷款营销观念淡薄,缺乏深入基层、走村串户的背包精神。加之我国个人信用还处于非透明状态,致使信用社难以掌握农户资信状况,影响创建信用村镇活动的深入开展。

3.农村信用工程建设缺乏法律保护。司法在金融维权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民事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规定》要求,在民事案件的执行过程中,对被执行人及其所扶养家属生活所必需的居住房屋,人民法院可以查封,但不得拍卖、变卖或者抵债;企业破产债务清偿中,涉及有抵押、质押的金融债权清算排在劳动债权之后,《合同法》规定工程款优先于抵押权等。同时,司法执行普遍对金融债权保护不力,个别地方政府为了本地利益对司法工作进行行政干预造成执行难的问题。

4.对已评定的信用乡(镇)、村、户未实行有效的动态管理。一是对已不符合条件的信用乡、村、户未能提出警告或取消其称号,没有按照要求实行定期评定,对信用村镇建设的后续管理工作没有跟上。二是未对信用户的授信额度及时进行调整。如调查发现某乡在2004年创建信用乡时,核定特级信用户贷款额度为6000元,一级信用户为4000元、二级信用户为2000元、三级信用户为1000元,而3年后,在该乡农村经济已发生较大变化,农民收入水平和经济实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的情况下,仍未进行调整,对信用村镇的巩固发展有一定影响。三是信用社贷款期限确定不合理。如羊、生猪养殖从投入到销售大约要2年时间,而信用社贷款期限大多在一年以内,按期收回困难,从而增大了不良贷款率,使信用户达不到信用条件。

5、形式主义给农村信用社和农民增加负担。一些地方对信用工程热衷形式上的东西,而没有考虑基层实际需求,如给贷款农户建立的纸质信用档案成本高(每本3元),且每次贷款只能使用一次,造成农村信用社经营成本加大,农户也感觉填写麻烦,很多贷款户因此望而却步。另外,一些乡镇基层政府受政绩观的影响,要求农民盲目发展没有市场的项目,项目失败,农民必然成为最大的受害者,造成农民贷款到期不能归还,制约信用村镇的建设和保持。

鉴于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1.加快信用立法,为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提供法律保障。制订与完善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是我国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措施。通过立法,达到充分体现保护债权人利益的原则。要强化违约责任追究,提高失信成本,要为企业和个人等行为主体提供伸张正义、惩罚失信者的法律保障,建立有利于保护债权人、守信者,打击失信方的信用规则,使经济行为主体在维护正当权益上有法可依。

2.农村信用社应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发展观。要把信用村镇建设作为拓展农信社自身业务的一种自觉行为,并不断完善创建方式。要继续严格把握评审条件,不搞摊派,不片面和盲目扩大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的数量,坚持成熟一个确定一个,推动信用工程创建工作的全面开展。要建立完善信用户、信用村镇退出机制,对不符合条件的要及时提出警示意见或取消称号,取消相应的优惠措施,充分发挥创建工作的示范效应。要坚决克服惜贷、惧贷思想,增加信贷有效投入,对信贷管理的考核内容不能局限于清收不良贷款和控制不良贷款率,还要考核新增贷款的发放是否达到规定比例等要求,扎扎实实推进信用村镇的建设。

3.发挥人民银行的主导作用,提供良好的管理环境。人民银行作为信用管理机关,应主动与各金融监管部门、政府机构沟通协调,并在农村信用工程体系建设中发挥制度性和技术性主导作用,力戒形式主义,在优选评级机构、营造外部氛围、激活评级产品供求关系、强化监督管理、推进各种信用信息平台对接等方面多做工作,谋求实现农村信用工程评级活动的外部化、评级市场的秩序化和信用管理的规范化,确保整个农村信用工程高效运转。

4.政府部门要转变职能,促进农村信用工程建设。在农村信用工程建设中,各级政府是信用的提供和受益者,更是社会信用的维护者。因此,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政府要指导和协调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以及银企关系,形成制裁和打击不守信行为的合力。强化司法公正,加大执行力度,克服地方保护主义,严肃处理人情关系干扰案件审理等问题,使法律真正成为维护信用的有力武器。另一方面要加大外部监督力度,通过人大质询、社会舆论、行政诉讼等渠道,督促政府成为诚信政府、责任政府。

农村信用管理范文第10篇

(项目编号:2016SJD630119)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22-0095-02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经济往来日趋频繁,信用信息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领域所使用,逐渐成为各个企业办事审批的前提条件。为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征信信息需要不断完善,把不同领域的信息都包含在内。文章旨在通过调研情况总结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并发现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准备。

关键词:涉农 信用管理 问题

近年来,农业发展越来越迅速,但是涉农企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普遍存在信息不全、滞后等问题,涉农信用体系不完善,极易引发信贷风险。涉农信用主要包括农户、涉农企业、与农村业务紧密联系的金融机构。农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经重的地位,涉农企业对农业经济的影响甚大,因此,对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工作开展调研极具意义。本文主要针对江苏省涉农企业开展信用调研,发现涉农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涉农企业健康稳定的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助力。

一、加强涉农信用管理的重要性

(一)提高涉农企业经济效益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农户中有很多都创办企业、建设厂房,进行与农业紧密联系的产业,包括农产品加工、农业牧场、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种植销售、农村生态度假等。但研究发现,这些涉农企业由于自身管理水平较低,很少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信用问题,经济风险偏高。因此,加强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是提高企业自我约束能力,从根本上改善涉农企业管理水平,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方面。

(二)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据课题组调研显示:涉农企业主要的资金来源是向亲戚朋友挪借,申请贷款非常难。主要原因是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的信用信息掌握不全面,涉农企业信息游离于正规金融机构之外,贷款给涉农企业金融机构面临很大的风险,基于此,一些金融机构选择放弃贷款利益而规避风险。可见,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有助于提高企业信用管理意识,促成企业信用管理工作氛围;有助于金融机构掌握可靠的农户信用信息,提高涉农企业融资能力。

(三)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的支柱,农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能够带动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而涉农企业诚信经营是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前提。大力开展涉农信用管理工作,通过建立涉农信用管理平台,实现涉农企业信用等级评价、涉农企业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可以有效地促进农村经济、金融的互动发展。

二、调研的前期准备工作

根据课题组前期调查:涉农企业普遍面临着严重的信用问题,金融需求难以实现是这类企业的典型特征。涉农企业具有固定资产比重较小、财务信息不对外公开、信用基础不足等特点,主要原因是农户为投资主体,缺乏相应的公司管理知识,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模糊,职能不明确,自身信用管理水平低,更是加剧了自身的信用风险,金融需求难以实现。

为了确保调研数据能够体现江苏省涉农企业信用管理的现状,课题组首先了解到江苏省涉农企业的分布比例,并对照该比例进行选取样本,采取问卷调查与电子邮件往来的形式进行调研,问卷在设计上主要涉及以下内容:一是对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的调研;二是企业自身信用管理表现的评价;三是对涉农企业信用缺失原因的分析;四是涉农企业希望得到的改善。课题组以苏南、苏中、苏北的涉农企业为调研对象,共发放调研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69份,有效问卷率94.83%。对被调研企业大多采用上门访问、沟通,调研结论是可靠的,有参考依据的。

三、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现状

(一)涉农企业信用现状

涉农企业的特殊性导致了涉农信用的不稳定性,这个不稳定主要是指非人为因素造成的信用波动。在调研中发现,大部分涉农企业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农业的高风险主要体现在自然灾害频繁且难以预防,涉农企业的收入因此时好时坏,农户信用也极具不稳定性。此外,农业产品的产量、收成质量、销售收入也会受气候因素的影响。调研显示:有些企业的果实由于受某些因素影响,导致客户反馈不好,信用风险增加。可见,构建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时需要把非人为因素对信用造成的影响单独进行分析。

(二)涉农企业金融需求现状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需求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涉农企业金融需求有较大的代表性。课题组调研的569家涉农企业中,所有的企业都存在贷款难的问题,企业需要发展,必然会产生资金需求,但是由于涉农信用体系的不健全,导致金融机构对涉农企业缺乏信任,以至于出现涉农企业存在强烈的金融需求但贷款难的局面。

调研显示金融信贷市场对涉农企业信息的不对称,使涉农金融机构难以掌握涉农信贷主体真实的信用信息,从而使涉农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加大、信用成本增加,贷款门槛增高。涉农企业通过正规途径获贷存在难度,因此当资金周转出现困难时,常常会选择民间借贷,而民间借贷是以超高利率作为放贷条件,这使得本来就处在经济困难期的涉农企业更加“雪上加霜”。

(三)涉农企业信用管理意识现状

涉农企业经营者缺乏信用管理意识,被调研的企业中有90%尚未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调研显示489家企业认为扩大业务才是企业发展至关重要的问题,信用管理就是诚信,太讲究诚信反而会影响企业利益。对这一调研结果,课题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认为涉农企业产生这样的想法主要是对信用管理缺乏了解,]有认识到信用管理在约束企业经营行为的同时,也能够给企业带来的巨大利益。正是因为缺乏相应的信用管理意识,信用信息不健全,才造成贷款难,造成企业发展缓慢。

企业信用意识缺乏造成的另一后果便是假货遍布。在调研中发现,一些涉农企业生产的农产品在没有达到国家绿色、环保等相应的标准时,为了眼前利益,选择了造假方式,而造假行为一旦被识破,将面临处罚或付出更高的代价。由此可见,企业经营者具备信用管理意识是企业健康发展的首要前提。

(四)应收账款管理现状

在被调研的涉农企业中,89%的企业存在应收账款难以收回的情况。涉农企业为了开展业务过多采用赊销手段,以至于被客户拖欠货款情况严重。赊销产生大量的风险,不赊销又无法提高业务量,很多涉农企业处于两难的境地。出F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涉农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并没有开展信用管理中的征信、授信工作。征信是指收集客户资料,对客户信用状况进行评价;授信是指企业根据评价结果选择合适的销售手段应用于该客户。开展了征信、授信工作的企业能够最大限度地降低赊销造成的风险。

应收账款是企业非常关心的内容,也是信用管理工作的一部分,开展信用管理工作可以帮助涉农企业解决一系列的财务、业务问题,为企业创造丰厚的潜在收益。在调研中课题组发现,很多企业对于收不回来的应收账款束手无策,随意搁置。这种做法只会造成企业坏账的无限增加,阻碍企业健康发展。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涉农企业没有认识到信用管理的重要性,没有开展相应的信用管理工作。

四、涉农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对策

针对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现状,需要我们从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帮助涉农企业向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为提高江苏省农业经济发展献计献策。

(一)缺乏相应的制度约束

制度约束是管理事务的最有效的手段。如果信用管理作为涉农企业构建时的必要条件之一,那么涉农企业在后续发展中也许会少走弯路,发展更顺利。因此,制订与建设农村信用体系相关法律法规迫在眉睫,是江苏省信用建设的一项根本举措,通过制度约束,快速地帮助涉农企业认识信用管理的重要性,积极开展信用管理相关工作并将其付诸实施。

(二)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缺乏

目前江苏省虽然有很多信用服务中介公司,但是还缺少专门为涉农企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已有的这些中介机构对涉农企业普遍缺乏深入的了解,不知道涉农企业的需求与存在的问题,当然也谈不上为涉农企业深入的服务。信用中介的作用是帮助企业认识信用、开展信用建设、对企业进行评估并出具企业信用报告,信用中介机构只有开展具有指向性的服务,才能从真正意义上为涉农企业信用发展提供帮助。涉农信用中介机构的缺失,增大了银行交易成本,同时也增大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课题组建议:政府对于涉农信用服务中介机构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使更多的新设信用管理公司专门开展涉农信用业务,为涉农企业开展信用管理助力。

(三)涉农信用管理体系尚未构建

目前涉农企业的信用管理明显滞后的原因主要是信用管理工作尚未形成体系,体系是对信用管理工作事前、事中、事后的详细规划、设计。涉农信用管理体系的事前体系需要建立涉农信用中介体系、涉农市场信息体系、涉农企业征信体系等;事中需要建立涉农信用担保体系、涉农信用授信体系、涉农金融机构体系等;事后需要建立评价体系、涉农信息服务体系等。只有建立涉农信用体系并在该体系中系统地实施信用管理,才能保障涉农信用管理长期、稳定、健康的发展,从而为涉农企业信用贷款良性循环奠定基础。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完善的涉农信用体系是课题组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针对以上调研中发现的问题,为课题组后续的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在未来的研究中,以解决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建立江苏省涉农信用管理体系,把信用管理应用在不同领域,真正达到全民、全社会信用。J

参考文献:

[1]张军.基于效益理念加强江苏省企业信用管理建设[J].商业经济,2015,(03).

上一篇:城管管理范文 下一篇:人事信息化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