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3 09:22:50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文论文关键词:农村治安;农村社区;和谐社区;平安社区

论文摘要:农村社区是预防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主阵地。但是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诸知工作规划不系统、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平安社区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社区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广泛组织村民参与社区建设、加大农村平安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学习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以引导农村社区建设向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方向迈进。

一、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治理转型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忽视。

(一)农村社区为村民提供了交往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深人了解,有利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社区学校、社区公共娱乐活动场馆、社区委员会等各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活动消遣之所。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已婚妇女留守在家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相对弱势的留守人员独自应对各种困境,已经负担了许多心理压力,再加上亲情长期缺失,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将会成为诱发矛盾,乃至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巨大隐患。而在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里,人们通过聊天、倾诉、互相宽慰劝解等交流方式,有助于释放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除去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

(二)社区能发挥出巨大的道德与法治教化作用,促进村民弃恶扬善,追求文明进步守法。“由于违法犯罪行为是与文明对立的野蛮行为,所以,讲文明必能预防犯罪。”在农村小到诸如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邻里纠纷,大到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村干部滥用权力等违法犯罪事件都会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被传播和热议。社区相关组织通过对道德楷模与遵纪守法者的颂扬,对违法犯罪者的报道,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活动,使村民在倾听、讨论、对比中思考,感受到舆论力量的强大与法律制裁的严厉,从而弃恶向善,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行为规范。宣扬文明的社区促使村民向善守法,最终展现的是文明的社区,守法的村民,社会治安的稳定有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社区的纠纷处理系统,疏通了通向和谐的渠道。在社区中可以由村民推选有威望、明理、公正的族人、长者或见多识广者组成义务纠纷调解小组,出面调处村民之间的一般矛盾。涉及赡养抚养、相邻关系、土地承包纠纷、合同纠纷等较大的无法调处的争议由社区民警、驻社区的法院工作人员介人调解,尽量通过诉讼外渠道解决,以降低成本。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仍不能解决的或者村民不愿意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解决的问题,社区则建议当事人向法院等专门机构,同时为村民提供诉讼所需要的知识。对于社区内出现的严重的违法犯罪事件社区组织则设专人登记并及时上报公安、法院、工商、纪检等部门,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活动,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如此一来,在村民中就不会出现因纠纷长期不能解决而产生的积怨,也不会产生因违法犯罪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各种问题都能通过不同渠道得到相应解决,矛盾便自然消除。

(四)社区的平安建设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平安社区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该项活动除了持续不断地在村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外,更注重“物防、技防、人防”措施的开展。通过社区整体规划设计,预防违法犯罪监控设施的安装,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警民联手的治安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张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密网,让坏人无机可乘、无路可逃。

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社区建设未被真正全面充分重视起来。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有详尽的规划作指导。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乡村两级干部仍然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与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问题知之甚少,并没有把社区建设系统地纳人工作规划。此外,社区建设包含硬件与软件建设两方面,涉及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的乡村只重视形式上的社区建设,比如要求村民统一把外墙刷成一样颜色,每户订一个门牌;或者盖一间图书室,安置几样健身器材。至于图书室里有没有图书,是否经常开放,村民的日常活动是否有人组织则没人过问。这样的社区并没有成为吸引村民、引导村民活动的有效组织,村民仍然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还有的社区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搞活动,如何吸引村民参与活动。

(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村民的主要活动地,是社区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理应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空间建设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在一部分地方政府眼中,发展农村经济,开办乡镇企业的工作更实际,更容易出政绩,不太乐意搞投资多见效慢的社区建设。此外,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需要投人大量资金,而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人不足,缺少经费支持,是目前制约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在我国城乡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农民贫困,村集体不可能拿出钱来发展公共空间建设。社区建设的进度取决于政府投人经费的多少。事实上,农村社区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仅靠财政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如何从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导致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村民参与不足,缺少社区发展的内部动力。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农民不明白社区组织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没有兴趣去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只是充当社区建设的看客。而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劳动依然是绝大多数村民谋生手段,所以没有利益驱动,不可能吸引很多村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因而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中除了要加大宣传,多想办法之外,更要付出更大财政成本。

(四)农村社区平安建设滞后,安全防卫措施不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奥斯卡·纽曼就提出社区的“可防卫空间理论”,主张完善社区建设是预防社区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的可行举措。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社区规划结构、道路系统、空间防卫、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角度提出社区预防犯罪的策略。通过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这些策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必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广。但这一点在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被忽略。比如,在农村社区范围的规划上,很多地方仅是以原来村委会的管辖范围确定社区范围,致使社区面积过大,人口居住过于分散,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在社区的道路设计方面,仍然遵循原来的户户通大道的模式,致使整个社区道路四通八达、出口众多,方便了犯罪分子的逃匿。此外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

三、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社会整体结构变革,全面影响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这项活动虽然是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但它涵盖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策略、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在实质上是整个中国治理农村社会的转型与整合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稳定进步,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应当确立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乡村两级组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领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并严格执行本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活动。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国家要在建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成员以多种方式投人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投资主要面向基础设施与文教体卫等公益性公共活动设施上,如社区道路、治安防控设施、社区学校等。而对于歌舞厅、网吧、健身所、室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应当鼓励有能力的村民、社会团体有偿投人建设,并允许合理收费,以弥补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了资金问题之后,为保证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有序开展,社区管理者应组织人员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是对收费型公共活动场所要加大管理力度,以防止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乃至违法犯罪经营,甚至为黑恶势力所利用、控制的局面。

(三)组织村民的同时广泛利用外援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活动。村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的地方的经验来看,在依靠基层群众方面,有以原有法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各种农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志愿者协会、社区邻里中心等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这些模式充分发挥了村民与农村各种社会团体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是值得借鉴的模式,其他各地农村可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在争取外部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者要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力争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甚至包括国际慈善、基金组织联手,广泛吸引外部力量地参与到农村社区的建设中。

(四)加大农村平安和谐社区环境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2009年10月19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重申总书记、总理关于社区建设的要求明确要求,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管理有序上动真格、在服务完善上下工夫、在文明建设上用力气、在安定祥和上出实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实践证明,通过社区的外观环境、内部构造的改善,来增加违法犯罪的难度,提高违法犯罪的风险,降低违法犯罪所得的收益,最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方案是可行的。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在“破窗理论”中提出,社区中的破败、混乱等小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常常会转化成为影响整个社区的大问题—犯罪。就农村社区建设而言,首先,应通过农村社区环境设计提升社区整体外观,预防与减少犯罪的发生。比如,统一规划新村落,改变村民过于分散居住的旧传统;减少农村社区的出人口,改变一户一出口的旧模式,整个社区设置一到两个总出口;在社区的公共空间设置照明与监控装置。其次,应建立并实行稳定的警民联系制度,做到“一区一警”。最后,还应当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组织村民成立治安联防小组,协同社区警务人员维护小区治安。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农村社区是预防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主阵地。但是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诸知工作规划不系统、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平安社区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社区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广泛组织村民参与社区建设、加大农村平安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学习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以引导农村社区建设向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方向迈进。

一、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治理转型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忽视。

(一)农村社区为村民提供了交往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深人了解,有利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社区学校、社区公共娱乐活动场馆、社区委员会等各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活动消遣之所。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已婚妇女留守在家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相对弱势的留守人员独自应对各种困境,已经负担了许多心理压力,再加上亲情长期缺失,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将会成为诱发矛盾,乃至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巨大隐患。而在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里,人们通过聊天、倾诉、互相宽慰劝解等交流方式,有助于释放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除去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

(二)社区能发挥出巨大的道德与法治教化作用,促进村民弃恶扬善,追求文明进步守法。“由于违法犯罪行为是与文明对立的野蛮行为,所以,讲文明必能预防犯罪。”在农村小到诸如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邻里纠纷,大到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村干部滥用权力等违法犯罪事件都会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被传播和热议。社区相关组织通过对道德楷模与遵纪守法者的颂扬,对违法犯罪者的报道,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活动,使村民在倾听、讨论、对比中思考,感受到舆论力量的强大与法律制裁的严厉,从而弃恶向善,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行为规范。宣扬文明的社区促使村民向善守法,最终展现的是文明的社区,守法的村民,社会治安的稳定有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社区的纠纷处理系统,疏通了通向和谐的渠道。在社区中可以由村民推选有威望、明理、公正的族人、长者或见多识广者组成义务纠纷调解小组,出面调处村民之间的一般矛盾。涉及赡养抚养、相邻关系、土地承包纠纷、合同纠纷等较大的无法调处的争议由社区民警、驻社区的法院工作人员介人调解,尽量通过诉讼外渠道解决,以降低成本。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仍不能解决的或者村民不愿意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解决的问题,社区则建议当事人向法院等专门机构,同时为村民提供诉讼所需要的知识。对于社区内出现的严重的违法犯罪事件社区组织则设专人登记并及时上报公安、法院、工商、纪检等部门,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活动,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如此一来,在村民中就不会出现因纠纷长期不能解决而产生的积怨,也不会产生因违法犯罪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各种问题都能通过不同渠道得到相应解决,矛盾便自然消除。

(四)社区的平安建设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平安社区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该项活动除了持续不断地在村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外,更注重“物防、技防、人防”措施的开展。通过社区整体规划设计,预防违法犯罪监控设施的安装,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警民联手的治安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张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密网,让坏人无机可乘、无路可逃。

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社区建设未被真正全面充分重视起来。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有详尽的规划作指导。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乡村两级干部仍然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与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问题知之甚少,并没有把社区建设系统地纳人工作规划。此外,社区建设包含硬件与软件建设两方面,涉及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的乡村只重视形式上的社区建设,比如要求村民统一把外墙刷成一样颜色,每户订一个门牌;或者盖一间图书室,安置几样健身器材。至于图书室里有没有图书,是否经常开放,村民的日常活动是否有人组织则没人过问。这样的社区并没有成为吸引村民、引导村民活动的有效组织,村民仍然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还有的社区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搞活动,如何吸引村民参与活动。

(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村民的主要活动地,是社区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理应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空间建设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在一部分地方政府眼中,发展农村经济,开办乡镇企业的工作更实际,更容易出政绩,不太乐意搞投资多见效慢的社区建设。此外,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需要投人大量资金,而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人不足,缺少经费支持,是目前制约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在我国城乡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农民贫困,村集体不可能拿出钱来发展公共空间建设。社区建设的进度取决于政府投人经费的多少。事实上,农村社区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仅靠财政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如何从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导致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村民参与不足,缺少社区发展的内部动力。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农民不明白社区组织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没有兴趣去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只是充当社区建设的看客。而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劳动依然是绝大多数村民谋生手段,所以没有利益驱动,不可能吸引很多村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因而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中除了要加大宣传,多想办法之外,更要付出更大财政成本。

(四)农村社区平安建设滞后,安全防卫措施不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奥斯卡·纽曼就提出社区的“可防卫空间理论”,主张完善社区建设是预防社区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的可行举措。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社区规划结构、道路系统、空间防卫、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角度提出社区预防犯罪的策略。通过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这些策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必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广。但这一点在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被忽略。比如,在农村社区范围的规划上,很多地方仅是以原来村委会的管辖范围确定社区范围,致使社区面积过大,人口居住过于分散,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在社区的道路设计方面,仍然遵循原来的户户通大道的模式,致使整个社区道路四通八达、出口众多,方便了犯罪分子的逃匿。此外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

三、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社会整体结构变革,全面影响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这项活动虽然是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但它涵盖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策略、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在实质上是整个中国治理农村社会的转型与整合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稳定进步,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应当确立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乡村两级组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领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并严格执行本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活动。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国家要在建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成员以多种方式投人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投资主要面向基础设施与文教体卫等公益性公共活动设施上,如社区道路、治安防控设施、社区学校等。而对于歌舞厅、网吧、健身所、室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应当鼓励有能力的村民、社会团体有偿投人建设,并允许合理收费,以弥补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了资金问题之后,为保证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有序开展,社区管理者应组织人员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是对收费型公共活动场所要加大管理力度,以防止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乃至违法犯罪经营,甚至为黑恶势力所利用、控制的局面。

(三)组织村民的同时广泛利用外援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活动。村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的地方的经验来看,在依靠基层群众方面,有以原有法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各种农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志愿者协会、社区邻里中心等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这些模式充分发挥了村民与农村各种社会团体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是值得借鉴的模式,其他各地农村可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在争取外部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者要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力争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甚至包括国际慈善、基金组织联手,广泛吸引外部力量地参与到农村社区的建设中。

(四)加大农村平安和谐社区环境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2009年10月19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重申总书记、总理关于社区建设的要求明确要求,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管理有序上动真格、在服务完善上下工夫、在文明建设上用力气、在安定祥和上出实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实践证明,通过社区的外观环境、内部构造的改善,来增加违法犯罪的难度,提高违法犯罪的风险,降低违法犯罪所得的收益,最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方案是可行的。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在“破窗理论”中提出,社区中的破败、混乱等小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常常会转化成为影响整个社区的大问题—犯罪。就农村社区建设而言,首先,应通过农村社区环境设计提升社区整体外观,预防与减少犯罪的发生。比如,统一规划新村落,改变村民过于分散居住的旧传统;减少农村社区的出人口,改变一户一出口的旧模式,整个社区设置一到两个总出口;在社区的公共空间设置照明与监控装置。其次,应建立并实行稳定的警民联系制度,做到“一区一警”。最后,还应当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组织村民成立治安联防小组,协同社区警务人员维护小区治安。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农村社区是预防违法犯罪、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的主阵地。但是在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诸知工作规划不系统、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平安社区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农村社区维护社会治安的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因此,应当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规划、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广泛组织村民参与社区建设、加大农村平安社区环境建设、加强学习型农村社区的建设,以引导农村社区建设向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方向迈进。

一、良好的社区环境是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

农村社区建设是新时期国家对农村治理转型的客观需要,是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基础,其作用不可忽视。

(一)农村社区为村民提供了交往活动的空间,有利于增进彼此之间的深人了解,有利于消除误会、化解矛盾。社区学校、社区公共娱乐活动场馆、社区委员会等各种社区公共活动空间,为村民提供了活动消遣之所。当前农村青壮年劳力纷纷外出打工,老年人、未成年人、已婚妇女留守在家的情况十分普遍。这些相对弱势的留守人员独自应对各种困境,已经负担了许多心理压力,再加上亲情长期缺失,难免会产生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将会成为诱发矛盾,乃至产生违法犯罪心理的巨大隐患。而在社区的公共活动空间里,人们通过聊天、倾诉、互相宽慰劝解等交流方式,有助于释放积压已久的不良情绪,除去引发矛盾纠纷的导火索。

(二)社区能发挥出巨大的道德与法治教化作用,促进村民弃恶扬善,追求文明进步守法。“由于违法犯罪行为是与文明对立的野蛮行为,所以,讲文明必能预防犯罪。”在农村小到诸如婆媳矛盾、子女不孝、邻里纠纷,大到制假售假、坑蒙拐骗、村干部滥用权力等违法犯罪事件都会通过社区公共空间被传播和热议。社区相关组织通过对道德楷模与遵纪守法者的颂扬,对违法犯罪者的报道,对国家法律法规的宣传等活动,使村民在倾听、讨论、对比中思考,感受到舆论力量的强大与法律制裁的严厉,从而弃恶向善,不断修正自己的行为使之合乎行为规范。宣扬文明的社区促使村民向善守法,最终展现的是文明的社区,守法的村民,社会治安的稳定有序更是自然而然的事。

(三)社区的纠纷处理系统,疏通了通向和谐的渠道。在社区中可以由村民推选有威望、明理、公正的族人、长者或见多识广者组成义务纠纷调解小组,出面调处村民之间的一般矛盾。涉及赡养抚养、相邻关系、土地承包纠纷、合同纠纷等较大的无法调处的争议由社区民警、驻社区的法院工作人员介人调解,尽量通过诉讼外渠道解决,以降低成本。通过上述两种方式仍不能解决的或者村民不愿意通过上述两种方式解决的问题,社区则建议当事人向法院等专门机构,同时为村民提供诉讼所需要的知识。对于社区内出现的严重的违法犯罪事件社区组织则设专人登记并及时上报公安、法院、工商、纪检等部门,并积极协助相关部门的调查取证活动,协助抓捕犯罪嫌疑人。如此一来,在村民中就不会出现因纠纷长期不能解决而产生的积怨,也不会产生因违法犯罪不能被及时发现处理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各种问题都能通过不同渠道得到相应解决,矛盾便自然消除。

(四)社区的平安建设活动有力地维护了农村社会治安的稳定。平安社区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该项活动除了持续不断地在村民中进行法制宣传教育外,更注重“物防、技防、人防”措施的开展。通过社区整体规划设计,预防违法犯罪监控设施的安装,治安防控网络的建设,警民联手的治安维护等一系列措施,形成一张预防打击违法犯罪的密网,让坏人无机可乘、无路可逃。

二、当前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不利于社会治安稳定的因素分析

(一)社区建设未被真正全面充分重视起来。农村社区建设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理应有详尽的规划作指导。但实际上在相当一部分农村,乡村两级干部仍然以抓经济建设为主,对为什么要建农村社区,农村社区与村民自治、新农村建设的关系等问题知之甚少,并没有把社区建设系统地纳人工作规划。此外,社区建设包含硬件与软件建设两方面,涉及社区组织管理、社区公共活动空间的建设、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等诸多方面。有的乡村只重视形式上的社区建设,比如要求村民统一把外墙刷成一样颜色,每户订一个门牌;或者盖一间图书室,安置几样健身器材。至于图书室里有没有图书,是否经常开放,村民的日常活动是否有人组织则没人过问。这样的社区并没有成为吸引村民、引导村民活动的有效组织,村民仍然是一盘散沙,各行其是。还有的社区硬件设施一应俱全,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搞活动,如何吸引村民参与活动。

(二)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不足。农村社区公共空间是村民的主要活动地,是社区发挥作用的主阵地,理应作为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但在农村社区建设中,公共空间建设不足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认识问题,二是资金问题。在一部分地方政府眼中,发展农村经济,开办乡镇企业的工作更实际,更容易出政绩,不太乐意搞投资多见效慢的社区建设。此外,兴办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需要投人大量资金,而农村社区建设的资金投人不足,缺少经费支持,是目前制约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瓶颈。在我国城乡剪刀差的长期存在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农村经济整体发展水平低,农民贫困,村集体不可能拿出钱来发展公共空间建设。社区建设的进度取决于政府投人经费的多少。事实上,农村社区建设的巨大资金缺口仅靠财政的投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社会的支持。如何从多渠道筹措资金,是当前农村社区建设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三)农村社区建设中对村民的宣传组织不够,导致村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不高。在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以党政有关部门推动为主,村民参与不足,缺少社区发展的内部动力。社区建设宣传工作不到位,大多数农民不明白社区组织到底是个什么机构,认为农村社区建设只是政府的事,与自己无关,没有兴趣去参与社区建设与服务工作,只是充当社区建设的看客。而且“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还远远没达到农民自愿掏钱发展社区,提高社区服务和生活质量的水平”。劳动依然是绝大多数村民谋生手段,所以没有利益驱动,不可能吸引很多村民自觉参与社区建设。因而政府在推动社区建设中除了要加大宣传,多想办法之外,更要付出更大财政成本。

(四)农村社区平安建设滞后,安全防卫措施不到位。早在20世纪70年代,奥斯卡·纽曼就提出社区的“可防卫空间理论”,主张完善社区建设是预防社区犯罪,维护社区治安的可行举措。近年来,我国也有不少学者从社区规划结构、道路系统、空间防卫、建筑设计、社区管理等角度提出社区预防犯罪的策略。通过城市社区建设的实践,这些策略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有必要在农村社区建设中推广。但这一点在目前的农村社区建设中往往被忽略。比如,在农村社区范围的规划上,很多地方仅是以原来村委会的管辖范围确定社区范围,致使社区面积过大,人口居住过于分散,安全管理难度增大。在社区的道路设计方面,仍然遵循原来的户户通大道的模式,致使整个社区道路四通八达、出口众多,方便了犯罪分子的逃匿。此外在社区公共空间的安全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少漏洞。

三、有利于维护农村社会治安稳定的农村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切实制定农村社区建设计划。农村社区建设事关农村社会整体结构变革,全面影响村民的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这项活动虽然是在自然村社区范围内进行的,但它涵盖了农村社会治理模式、发展策略、文化观念等诸多方面的变化,在实质上是整个中国治理农村社会的转型与整合的过程。对于这样一个事关整个国家和社会稳定进步,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基础工程,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建立起切实可行的农村社区建设领导机制,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应当确立党政领导、部门配合、社会协同、村民参与的农村社区建设工作思路。乡村两级组织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在领会中央精神的前提下,制定并严格执行本地区的农村社区建设活动。

(二)加强农村社区公共空间的建设与管理。国家要在建立农村社区建设资金保障机制,加大政府公共财政投入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社会成员以多种方式投人农村社区建设。政府投资主要面向基础设施与文教体卫等公益性公共活动设施上,如社区道路、治安防控设施、社区学校等。而对于歌舞厅、网吧、健身所、室等公共活动场所的建设,应当鼓励有能力的村民、社会团体有偿投人建设,并允许合理收费,以弥补社区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在解决了资金问题之后,为保证社区公共空间活动的有序开展,社区管理者应组织人员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尤其是对收费型公共活动场所要加大管理力度,以防止为牟取暴利而不择手段,乃至违法犯罪经营,甚至为黑恶势力所利用、控制的局面。

(三)组织村民的同时广泛利用外援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活动。村民是农村社区的主人,也是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坚力量。从农村社区建设起步早的地方的经验来看,在依靠基层群众方面,有以原有法定基层群众自治组织—村委会、村民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还有以各种农村自治组织—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协会、志愿者协会、社区邻里中心等为基本组织形式的农村社区建设。这些模式充分发挥了村民与农村各种社会团体和农民自治组织的力量,是值得借鉴的模式,其他各地农村可以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之上加以改进。在争取外部力量参与农村社区建设方面,农村社区建设的组织者要积极倡导和动员社会力量,充分挖掘和综合利用社会各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农村社区建设,力争与企事业组织、社会团体甚至包括国际慈善、基金组织联手,广泛吸引外部力量地参与到农村社区的建设中。

(四)加大农村平安和谐社区环境建设。平安和谐社区建设既是社区建设的主要内容,也是社区建设的最终目标之一。2009年10月19日,全国和谐社区建设工作会议在江苏省苏州市召开。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重申总书记、总理关于社区建设的要求明确要求,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把和谐社区建设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在管理有序上动真格、在服务完善上下工夫、在文明建设上用力气、在安定祥和上出实招,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人民安居乐业的社会生活共同体、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实践证明,通过社区的外观环境、内部构造的改善,来增加违法犯罪的难度,提高违法犯罪的风险,降低违法犯罪所得的收益,最终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方案是可行的。美国犯罪学家乔治在“破窗理论”中提出,社区中的破败、混乱等小问题如果解决不了,常常会转化成为影响整个社区的大问题—犯罪。就农村社区建设而言,首先,应通过农村社区环境设计提升社区整体外观,预防与减少犯罪的发生。比如,统一规划新村落,改变村民过于分散居住的旧传统;减少农村社区的出人口,改变一户一出口的旧模式,整个社区设置一到两个总出口;在社区的公共空间设置照明与监控装置。其次,应建立并实行稳定的警民联系制度,做到“一区一警”。最后,还应当积极开展经常性、群众性的法制教育活动,提高村民的治安防范意识,组织村民成立治安联防小组,协同社区警务人员维护小区治安。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摘要】

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和学校和谐德育一样,必须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一致,德育观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途径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学校农村社区和谐德育作用



和谐德育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和学校和谐德育一样,必须有利于实现德育目标一致,德育观念趋同,德育过程同步,德育途径方法互补,德育资源共享。为此,必须加强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建设,建立广泛的社会联系,发挥社区的德育功能,保证德育工作的整体效益。然而,由于农村社区普遍存在组织机构不全、人力资源不足等现象,极大地削弱了其应用的教育功效。因此,学校作为正规的教育机构,应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在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建设中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1.联络协调

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各个方面,具有广泛性、复杂性的特点。从大的社会思想环境来看,我国社会现正在发生着深刻变革。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的情况下,人们接受各种思想观念影响的渠道明显增多、程度明显加深,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也明显增强。在社会转型市场经济条件下,新旧体制的转换,新旧观念的碰撞,中西文化的冲突,使得社会上各种思想道德观念、价值准则良莠并存,在很大程度上冲击、影响了人们思想道德的正确选择。就具体的社会文化环境来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西方社会文化的文化垃圾、丑恶现象乘虚而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思想在社会上蔓延,渲染色情、凶杀、暴力的书刊和音像制品充斥文化市场,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这严重侵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致使部分涉世不深、意志薄弱的未成年人腐化堕落,道德失控,甚至违法犯罪。另外,遍布城乡的游戏厅、网吧等在一些不法经营者的操纵下更是成为了诱发未成年人犯罪的温床,学校所在地的社区环境对学校德育工作的影响越来越大。因此,建设农村社区和谐德育体系,必须做到各有关单位、组织和机构统筹协调,密切配合,齐抓共管,整治和净化文化环境,坚决克服“学校教一套,家长讲一套,社会上看到的又是一套”的现象。为此,学校要发挥协调作用,主动联络学校所地的镇、村相关部门以及街道、村社的各种民间组织,如:妇联、老协、关工委等,在学生寒暑假期间以及传统节日纪念日活动时,有效利用社区德育资源,发挥社区德育功能,巩固并延伸学校的德育教育,共同为下一代的成长创造和谐的育人环境,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2.管理指导

社区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做好学校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衔接工作,协助居委关工委开展社区活动是学校的义务和全体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历年来为能更好地配合社区教育工作,协助各居委关工委开展好学生暑假活动,学校专门成立社区教育工作领导小组。选派教师定点与社区建立联系制度,一起参加管理和开展活动。尤其是我校与施家梁镇狮子村老协共同开办的暑期“老携小”育才班,更是深得学生和家长的好评。

暑假开始前,由学校“和谐德育”实验研究主研人员组成的社区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参与社区和谐德育建设的管理与指导工作,主动与狮子村老协工作人员一起商讨开班时间以及活动内容,并结合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学生实际,在活动的主题和形式上提出建议,并抽动骨干教师指导社区开展活动。放假前,学校德育处通过家长会、学生会等,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区教育活动,希望家长能积极鼓励孩子投入到社区教育活动中去,让孩子充分认识到参加社区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并能在社区活动中锻炼自己,丰富知识面,提高社会实践能力。学生在社区活动中的表现由各居(村)委进行考核。家长督促孩子在家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对于孩子在家的表现由家长负责考核,并按照学校所发的考核表实行每周考核一次,将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更加有机地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学生能过一个健康向上而富有意义的假期。

3.总结推广

社区和谐德育是和谐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学校和谐德育、家庭和谐德育共同构成和谐德育的实践领域。建设农村和谐社区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目前,农村社区和谐德育建设在各级部门的领导下正在逐步开展,但大多只是各自为阵,搞一些游乐活动而已,没有在一定范围内提炼出系统的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学校作为当地的专门教育机构,应该在社区和谐德育建设中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优势和教育科研优势,根据所在社区的地理位置、社区家庭构成情况以及传统特色,总结出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具有地方特色的社区和谐德育体系,并在一定范围内推广,使和谐德育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我校在与狮子村老协的几年合作中,已经初步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力图先在全镇范围内实施,再逐步向外推广。

总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自党的十六大以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贡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新拓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因为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呼唤和谐德育,因为和谐德育是建设和谐文化与和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核心内容。和谐德育呼唤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因为学校、家庭、社区德育途径方法的协调配合,才能真正使教育和谐,每个个体才能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詹万生 等著.和谐德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年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一、我村的具体做法是:

1、加强组织建设。通过加强教育,组织学习,搞好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素质提升;通过健全制度,完善议事、决策程序,理顺工作机制;通过抓好组织活动,提高党员的素质和党性修养;通过开展“五大载体”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着力解决村级组织软弱涣散、村干部能力不强的问题,建立健全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民主理财小组,保障其履行职责,及时公开村级党组织活动安排、村年度工作计划、村集体资产管理使用和财务收支等。加强我村的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加强其他基层组织建设,注重培养优秀人才,健全村干部报酬、养老保险、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提高党员干部带领群众共谋发展,共促和谐的能力。

2、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在巩固村务公开栏的基础上,将村务公开向组务公开延伸,积极推行村民点题公开,以财务公开为重点,不断丰富和完善村务公开内容,规范公开形式、时间和程序。建立健全民主决策制度,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重要事项,都必须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建立建全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制度、财务管理、财务审批等民主管理制度,推进村级事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立健全党组织主导的群众维权机制,引导村民群众以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权益。建立健全民主监督制度,加强对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积极推行村两委成员民主评议制度,实行村务公开答疑纠错的监督制度,引导村民群众规范有序地参与村级公共事务的决策、管理和监督。以规范和制约权力运作为核心,以维护农民权益为重点,推进我村的惩治和预防腐败建设。围绕执行政策、遵纪守法、秉公办事等原则,制定完善村干部具体行为规范,逐步推进村级事务流程化管理,不断提高村级事务规范化管理水平。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认真清理财务管理上的陈账,确保不出现干部侵占村集体资产和资金、铺张浪费给集体造成损失等问题,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3、强化社会管理。坚持服务农民群众、依靠农民群众,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农村社区建设,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社会组织,推动形成政府行政管理和村民自我管理的有效衔接、政府依法行政和村民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的局面。坚决纠正和制止村“两委”换届选举中的贿选和其他违法违纪行为。加强农村法制建设,做好基层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努力化解人民内部矛盾。坚决依法打击农村黑恶势力和各类刑事犯罪,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积极推进我村警务室建设,逐步建立以驻村民警为主导,以群防群治队伍为补充,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安全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全面提升农村社区安全防范水平。

4、大力发展经济和社会事业。引导村级组织和村民根据市场要求和本村的实际条件,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加强农村“三资”(资金、资产、资源)的管理,加大监督力度。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积极协调和组织文化、教育、医疗卫生、计划生育、社会保障、社会管理等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我村,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探索对接互助形式,主动联系城市社区和“强村”、“强企”结对帮扶我村发展经济,增强我村的自身发展能力。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不足是:经济发展较为滞后,缺少资金、技术和人才的带动。由于我村位于山区,山多,地少,交通不便。全村人口1845人,贫困人口有247人。村民主要靠种植水稻、小麦、玉米、茶叶及外出务工为生,人均收入较低,是我市最贫困的地方之一。村民的思想观念也比较落后,残疾人、孤寡老人在总人口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我市其他地方,人才和技术极为匮乏。村民外出主要从事建筑,及到工厂打工等,收入较低。另有不少村民从事理鬃加工业,还有几户在村内种植药材等,但由于市场不稳定,效益时好时差。村内经济能人不多,所以示范效应、带动效应不够。

三、下一步的打算。

1、抓好以村党总支建设为核心的配套组织建设。

(1)、抓好党总支和村委会建设。通过加强教育,组织学习,搞好村两委领导班子的思想建设和素质提升;通过健全制度,完善议事、决策程序,理顺工作机制;通过抓好组织活动,提高党员的素质和党性修养;通过开展“五大载体”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2)、抓好团支部、妇联、民兵营、计生协会等组织的建设。通过教育培训提高团支部、妇联、民兵营、计生协会等组织负责同志的工作能力和水平,督促他们创造性的开展工作,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确实使这些组织焕发生机和活力。

从而通过以党总支为核心的配套组织的领导,全面完成好上级布置安排的各项工作任务。

2、抓好经济发展。

(1)、以产业带动发展。通过提高茶叶的产量,提升茶叶品质,提高加工效率和水平,拓展销售渠道,着力增加茶产业的效益。动员更多村民从事理鬃加工,通过交流观摩,提高工艺水平,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效益,从而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理鬃加工业。鼓励引导更多村民进行中药材种植,组织他们进行技术学习和培训,并做好相关服务工作。

(2)、以项目带动发展。通过五万元专项资金项目的启动,发挥它的酵母作用。通过土地开发复垦、建设用地置换、以及向各级争取项目和招商引资来带动发展。

(3)、以劳务输出带动发展。通过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外出务工人员的谋生本领。并加强与用人单位的沟通和联系,使村民就业有较好的去处,有较高的收入。

3、抓好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

通过完善农村饮水工程,实施村组道路建设,开展农村沼气工程,修复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并按照上级要求,建好标准化村级卫生室,努力争取健身器材进村入组,协调组织好文化活动,全面加强社会事业建设。

4、抓好民主政治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推进城乡文化的相互融合,促进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把城市社区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文明生活方式逐步向农村延伸,不断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促进农村文体队伍的不断壮大,文化活动的不断繁荣。经研究,决定在全街道开展“城乡文化欢乐年”活动,现将有关活动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努力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和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村文化建设,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农村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到2013年底,基本实现城乡文化交流互动和不断繁荣的农村文化建设新格局。文化阵地覆盖面、文化资源利用率、文化服务能力等主要发展指标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全街道100%的行政村、社区建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并能做到日常开放,专人管理,经常性投入。开展新农村小康体育村创建活动,力争年底再有2个村实现省级体育小康村创建目标。2个村(社区)达到文化精品工程创建目标。力争完成街道文化中心、图书分馆建设,构建覆盖全街道农村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农村文化体育队伍不断壮大、农村文体活动丰富多彩、群众参与文体活动蔚然成风、农村文化呈现健康向上、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三、活动内容

1、“迎世博、创平安、讲文明、树新风”和阿姨志愿者行动启动仪式。以2013上海世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街道“和阿姨”队伍在创建平安街道、平安村(社区)、平安和谐家庭活动,维护社会稳定,调解民间纠纷等方面的独特作用,进一步打响“和阿姨”品牌。建立街道“和阿姨”志愿者总队,各村(社区)“和阿姨”志愿者分队以及街道青年志愿者突击队。宣传和动员全街道家庭共同参与“迎世博、创平安、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中来,充分展示魏塘志愿者的风采,全面展示魏塘街道对外良好形象,共同构筑世博护城河。(牵头部门:街道妇联;参与部门:街道团委、文化站、各村、社区)

2、“城乡文化欢乐行”活动。在去年启动城乡文化欢乐行活动的基础上。全面展开此项活动,各社区要充分利用五一、国庆等节庆、节假日进村与村民开展城乡家庭文化联谊、座谈交流、技艺培训、法律咨询、便民服务、文艺表演、手工艺品展示等活动。通过开展城乡系列联谊活动,加深城乡居民之间的相互了解,增进城乡居民之间的友谊,促进城乡文化的交流与繁荣。逐步把城市居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逐步向农村延伸,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农民文明素质。(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参与部门:街道团委、妇联、社会事业服务中心、社区办)

3、“红五月、展风采、兴魏塘”双“十佳”表彰暨广场文化活动。为充分展示街道优秀青年和企业员工在各自岗位上的风采,树立典型,激发全街道创业创新的热情。五一前后,隆重表彰街道十佳优秀青年、十佳优秀企业员工,同时,举办大型广场文化活动,进一步展示当代青年和企业员工的风采。丰富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打造文化品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展示我街道改革发展成果和创新者风采,激励全街道建设者万众一心,携手共创美好未来。(牵头部门:街道团委、总工会;参与部门:街道文化站、妇联、经济建设服务中心)

4、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暨端午民俗文化节庆活动。为进一步深化全县“十万农民种文化”活动,积极倡导文明、和谐、喜庆、健康的传统节日理念,让广大居民群众“知端午民俗,享健康生活”。借助传统端午佳节,通过开展包粽子比赛、传统民俗文艺表演、传统习俗宣传、向养老中心老人赠送粽子等形式,充分挖掘端午深厚文化内涵,引导人们进一步了解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增强节庆文化活动的群众性、广泛性、感染力。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使群众成为节日活动的主角。同时增强保护端午节民族传统节日的意识,提高全社会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性的认识,在全社会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参与部门:街道社区办、养老中心、各社区)

5、“晨夕课堂”创特色活动。作为教育基层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的又一创新载体,自2012年创办以来,在发挥教育居民群众和丰富基层业余文化生活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今年,将根据县委宣传部的要求,深入推进“晨夕课堂”教育活动,推动以排舞为主体的教育引导方式广泛延伸,根据基层群众的喜好和实际,逐步建立起一个社区一支、一社区多支的排舞队伍,同时,在城郊社区探索建立排舞场所和排舞队伍,不断壮大基层群众参与面,并通过经常性的交流互动活动,吸引更多的市民参与排舞活动,逐步向“排舞之城”的目标迈进。(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社区办;参与部门:街道工会、团委、妇联)

6、乡风文明“赛和谐”活动。以“城乡携手、共建和谐”为主题,根据《关于在全县农村开展“乡风文明百村赛”活动的实施意见》文件精神,紧紧围绕“赛服务民生、赛文化繁荣、赛邻里和睦、赛春泥计划、赛村容村貌”等“十赛”活动,围绕全面建设科学发展示范点,扎实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不断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全面推进各项文明创建活动,努力激发群众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农村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牵头部门:街道宣传办;参与部门:街道组织办、纪检办、关工委、团委、妇联、文教办、综治办、农办、民政办)

7、新农村建设“比贡献”活动。以“双结对、创文明”活动为抓手,紧紧围绕经济共建、教育共建、文化共建、队伍共建、文明共建和实事共建的要求,通过帮助借贷资金、修建道路、开发经济项目、赠送图书以及其他物品等,充分发挥各级文明单位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结合文明单位动态积分制考核管理办法,把参与“双结对、创文明”活动、支持新农村建设作为重要考核内容,促使各级文明单位把此项工作作为提升文明单位形象、倡导全社会乐于奉献的自觉行动。同时,各行政村也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力所能及的帮助文明单位开展一些教育活动。营造好全社会互助、互惠、健康、向上的良好氛围。(牵头部门:街道宣传办;参与部门:街道团委、妇联)

8、“社区之声”文艺巡演活动。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原则,以国庆六十一周年为契机,进一步展示城市社区优秀文化资源。国庆期间,选调各社区优秀文体表演队伍,组建“社区之声”文艺巡演队伍,分别在城市社区、农村社区、行政村中开展文艺巡演活动。丰富和活跃城乡居民的业余文化生活,推动街道基层文化建设,使社区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并逐步向农村、农村社区辐射延伸,为推动全街道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城乡居民文明素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参与部门:街道社区办、各行政村、社区)

9、企业文化建设月活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倡导先进企业文化理念,树立“自立、自强、创新”的魏塘企业精神。围绕“企业文化”主题,创新活动载体,通过开展“十五分钟职工”课堂、巡回演出、篮球友谊赛、版面宣传等多种形式宣传好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培育企业文化意识,丰富和活跃企业员工业余文化生活。同时,大力倡导更多的优秀企业、文明单位共同参与此次活动。在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更好地振奋精神,鼓舞斗志,凝聚力量,为企业更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参与部门:街道经济建设服务办公室、规上企业、各级文明单位)

10、村、社区文化精品工程创建活动。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方向,不断巩固和壮大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充分发挥文化设施的功能和作用,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把基层文化阵地建成广大群众求知、求乐、求健、求美的精神家园。同时,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较规范、操作性强的管理制度、文体活动室工作人员岗位职责、图书借阅、器材使用、文体活动、广播、宣传橱窗、设施开放以及财务、安全等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化运作。力争到2013年底,完成虹桥村、日晖社区的农村(社区)文化精品工程创建工作。(牵头部门:街道文化站;参与单位:虹桥村、日晖社区)

四、工作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城乡文化欢乐年”活动是实现城乡文化共同繁荣,提升城乡文明程度和居民文明素质的具体实践。各单位、部门要切实提高对此项工作的认识。各牵头部门要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到目标明确、活动具体、措施有力。各参与部门要紧密配合,齐抓共管,形成工作合力。真正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推动“城乡文化欢乐年”活动健康发展。

2、积极开展活动。按照“城乡文化欢乐年”活动的总体要求,各村、社区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各相关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指导好活动的开展。要按照“贴近实际、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的要求,不断充实“城乡文化欢乐年”活动的内容,创新活动载体,切实增强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广大城乡居民积极主动参与。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按照《省全民科学素质工作领导小组关于印发〈“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工作方案〉的通知》(省全科组办函〔200〕5号)要求,结合我市当前大力开展的“创卫”活动,为做好全市的“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主题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推动各县区和各部门将主题内容贯穿到所承担的各项工作任务中,组织编写节能、环保、安全、健康方面的科普宣讲材料,出版科普小册子、挂图等。征集主题词,广而发之、广而告之。广泛开展面向公众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使主题深入人心,使科普活动更加富有成效。

二、主要工作任务

(一)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城镇劳动人口、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等四类重点人群的特点和需求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宣传

1.开展“节水在我身边——200年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在“全国科普日”期间公布调查结果(市教育局、市文明办、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2.组织科技专家(特别是离退休科技工作者)进学校开展“大手拉小手——青少年科技传播行动”(市科协、市教育局等)。

3.开展安全知识宣传和体验活动(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4.围绕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倡导绿色理念、建设绿色家园、培养绿色队伍,动员更多的青少年和社会公众普遍参与。(市农委、团市委等)。

5.开展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知识宣传和心理咨询、心理指导等各种教育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6.开展青年文明号节约示范行动和青年节约示范岗创建活动,把节能降耗纳入青年岗位能手、青年创新创效等活动的考核中(市教育局、市广电局、团市委、市科协等)。

7.开展绿色家庭、“巾帼文明岗”等创建活动;在“双合格”家庭教育宣传、“知荣辱、树新风、促和谐”等活动中,向广大家长和未成年人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知识;将节能作为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巾帼建功”标兵的条件(市妇联等)。

8.面向农村居民开展“珍惜资源、保护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宣传教育活动和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等活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农委、市广电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9.在农民科学素质行动启动一周年之际,举办“农产品安全”群众性科普活动(市农委、市科协等)。

10.在“国家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中实施“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结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契机,利用部分高校暑期大学生农村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动员号召大学生作为志愿者到我市各地农村开展环保科普活动。联合环保部门开展农村环保科普活动,宣传农村环保科普知识,编制系列环保科普宣传品(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环保局等)。

11.广泛开展安全生产月活动,深入到企业、厂矿、社区、学校、农村中,向企业、职工、群众、学生、农民宣传安全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普及安全生产知识(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市科协等)。

12.在职业标准、职业培训教材和职业技能鉴定内容中,强化安全生产规程与防护技术以及节约能源的内容(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3.在企业广泛开展安全培训、教育和宣传。加强安全生产学科教育,倡导和推动职业教育院校和企业培训中心建立以安全生产为主题的科学素质主题教室或主题角。开发和指定一批教材和宣传册。开展知识宣讲、技能竞赛、橱窗陈列等活动。在各类培训机构和生产现场的显著位置,张贴有关安全生产的宣传画和重要规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等)。

14.开展以节能降耗为主题的青工技能月活动,举办青工职业技能大赛,推出和表彰一批技能精湛、节能成效显著的青年职工典型(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总工会、团市委等)。

15.面向社区居民开展节约能源、 环境保护、安全健康等知识普及宣传活动。开展“科教进社区”和“科技促健康兴社区行动”,通过“健康科普讲堂”、“知名专家进社区谈医说病”、“健康知识书架”等形式普及健康知识。开展“节能环保和谐社区”和“安全健康和谐社区”活动(市委宣传部、市科协等)。

16.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培训中,将建设节约型社会作为重要内容(市委组织部、市人事局等)。

(二)发挥大众传媒和各类科普设施等作用,面向公众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主题宣传

17.在“科技活动周”和“全国科普日”活动期间,通过展览、报告会、专家咨询、科普活动等多种形式,宣传“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工作主题(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科协等)。

18.在报纸、期刊、网络等各类媒体上开展主题宣传语和动漫作品的征集、评选和展示活动(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

19.指导督促全市主要新闻媒体和重点网站,围绕主题办好科技专题、专栏、专版和专门频道;结合“科技周活动”“全国科普日”等重点活动和公众关注的热点话题,对主题和《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进行多方面的报道(市委宣传部、市广电局、市科协等)。

20.继续组织“建设节约型社会”科普展览,利用科普大篷车在9月集中开展“科普大篷车节能环保、安全健康”联合宣传行动(市委宣传部、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等)。

(三)组织开展主题科普资源的开发、共享和服务

21.结合部门和行业特点,围绕纲要工作主题开发图书、挂图、音像制品、展览、科技馆展品(含科普大篷车车载展品)、科普活动资源包等各类科普资源(市科协等)。

三、重点工作进度安排

为了使主题工作贯穿全年,拟在每季度确定几项影响面大的重点工作,逐步把实施工作引向深入。

二季度:1.主题宣传语、动漫作品的征集活动(5月)

2.科技周活动(5月)

3.“节水在我身边——青少年科学调查体验活动”(5-9月)

三季度:1.“农产品安全”群众性科普活动(7月)

2.“全国科普日”活动(9月)

3.千乡万村环保科普行动

四季度:1.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

2.“科教进社区”活动和“科技促健康兴社区行动”。

3.科普之冬活动。

四、工作要求和保障条件

1.各成员单位要按照任务分工,将主题工作纳入本部门的工作计划,并结合实际将主题贯穿各项工作任务中,落实相应的工作经费。要动员本系统力量围绕工作主题开展相关工作。

2.各成员单位要充分利用所属媒体和大众传媒加强对主题工作的宣传。

3.领导小组办公室将对年度优秀重点主题活动和科普资源进行评选表彰。

4.请各成员单位、各县区政府要根据各自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本部门工作方案,并将工作方案于200年7月20日前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科学技术协会)。同时,及时将此项活动的开展情况及各阶段总结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联系人: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多方施策,标本兼治,健全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遭受的身心伤害。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我市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市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制度

1.市联席会议主要职能

(1)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评估《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反拐工作;

(2)协调和推动反拐市际协作;

(3)组织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总结和交流反拐工作经验及相关结果。

2.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市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和单位组成:市公安局、市委宣传部、市综治办、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市发展改革委、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交通局、农业局、文化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工商局、市政府法制办、广电局、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农办、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机场、铁路派出所。

市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公安局负责同志担任,市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承担市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公安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兼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每年不定期召开市联席会议。

各地特别是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等)要根据各自实际建立相应的反拐工作机制。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1.各级政府每年为各有关部门开展反拐工作安排一定经费,列入部门年度预算。

2.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工作措施及任务分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加大反拐宣传、培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教育力度,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实施《实施计划》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反拐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任务分解:

1.完善相关法规和规章,为加强预防、打击犯罪及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和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市人大常委会内司委、市公安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2.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结合“3.8”、“6.1”等节日,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市公安局、市委宣传部、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教育局负责,市司法局、文化局、人口计生委、广电局、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3.在全市公安机关内部组织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市公安局负责)

4.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妇女和留守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市公安局、团市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妇联负责,市教育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总工会配合)

5.在“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的地区和未婚成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贫困地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除滋生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土壤。(市公安局、市委宣传部负责,市教育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6.加强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成功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二)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

在农村社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易发场所和各县(市、区)市间合作三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发生率。到2012年底,全市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

任务分解: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为重点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市综治办负责)

2.贯彻国家、省和我市的开发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市农办负责,市劳动保障局、发展改革委、农业局、妇联配合)

3.鼓励和支持妇女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积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增强其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尤其是妇女自身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市民政局负责,市公安局、司法局、教育局、妇联配合)

4.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市司法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5.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贯彻,提高妇女反对拐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维护、关爱妇女的良好氛围。(市司法局负责,市民政局、妇儿工委办公室、妇联配合)

6.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全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防止其过早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拐意识教育。(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文化局配合)

7.加强对易被拐卖人群的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其生活能力的训练。积极利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救助及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负责,市司法局、财政局、卫生局配合)

8.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市公安局负责,市综治办、市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

9.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活动。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研究在劳务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市人事局、广电局、工商局配合)

10.在流动人口聚集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码头、娱乐场所、旅店加强反拐宣传工作,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发生。(市交通局、机场、铁路派出所、市公安局负责,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11.积极做好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改造、监督和教育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市司法局、公安局负责)

12.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跨部门、多机构共同参与综合整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社区要将帮助易被拐卖人群和预防犯罪纳入各自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发展项目,既积极预防犯罪又提供个人发展机会。扶贫机构尽可能对妇女儿童实行项目倾斜。(市综治办负责,市公安局、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市农办配合)

(三)打击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012年底,侦破案件数占报案数的比例比2007年明显提高。

任务分解: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公安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市公安局和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公安机关要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公安局负责)

认真贯彻落实公安部即将制订出台的与儿童心理和生理相适应的案件调查程序,组织全市公安机关开展相关培训。(市公安局负责)

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组织开展打击犯罪专项行动,在我市特别要组织打击拐卖儿童专项行动。(市公安局负责,市综治办、民政局、劳动保障局、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坚决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买方市场”。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单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取缔非法劳务介绍、婚姻介绍等中介机构以及非法网络中介。对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易及其他强迫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对阻挠、抗拒公安机关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买主”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市公安局、劳动保障局负责,市工会、工商局、民政局配合)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依托刑侦综合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录入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信息。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全市打击犯罪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市公安局负责,市民政局、妇联配合)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向执法机关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市公安局负责)

(四)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任务分解: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救助服务、中转康复和培训机构并保障其人员和经费需求,确保更多被解救妇女儿童得到基本救助或妥善安置。同时确定救助服务专用电话热线,对社会公开,要指定相应应急救助机构,确保被拐妇女儿童得到及时救助安置。(市民政局、财政局负责,市公安局、教育局、卫生局配合)

制订有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总结经验,推广有效的工作方法。(市民政局负责,市公安局、教育局配合)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市民政局、团市委负责)

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福利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救助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卫生局配合)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机构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县(市、区)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市卫生局负责)

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市司法局负责,市公安局配合)

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技能。(市民政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保障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积极、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的被解救儿童。(市民政局负责,市妇联配合)

积极帮助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配合)

积极帮助不能或不愿意回原住地的受害妇女和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使其获得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在异地就业。(市民政局负责,市劳动保障局配合)

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工作,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市民政局负责,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民政局负责,市劳动保障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解救地所属的公安机关建立专门档案,民政部门、妇联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市公安局负责,市民政局、妇联配合)

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市卫生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上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市公安局负责,市综治办配合)

(五)加强国际和国内地区协作

在国家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家反拐联席会议)和省反拐联席会议的领导下,加强国际和国内地区协作,加大和提高打击跨国、跨省和跨市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力度和效率,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的救助,有效遏制跨国、国内跨地区拐卖犯罪。

任务分解:

1.加强国内警务合作,在省公安厅领导下与被拐妇女儿童相关的地区建立拐卖情报共享、个案协查,联手侦办跨市拐卖妇女儿童案件等制度,加大和提高共同打击跨市拐卖犯罪的力度和效率。(市公安局负责,市司法局配合)

2.加强跨市职业中介、跨市婚姻中介等中介机构的监督与管理,规范其经营活动,促进劳动力合法有序流动。(市劳动保障局、民政局、工商局负责,市公安局、交通局、铁路派出所配合)

3.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安置工作的合作,协助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会,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实际困难。(市公安局负责,市综治办、劳动保障局、交通局、团市委、市妇联、铁路派出所配合)

四、实施、监督和评估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预防为主、打防结合、以人为本、综合治理”的工作方针,标本兼治,切实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切实维护社会治安稳定,为构建和谐社会和推进*市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健全反拐工作协调、保障机制,明确相关部门职责任务,加强合作,建立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反拐工作长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最大限度地减少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发生,最大限度地减轻被拐卖妇女儿童遭受的身心伤害。

二、组织机构和保障措施

(一)建立市反对拐卖妇女儿童行动工作局际联席会议(以下简称市联席会议)制度

1.市联席会议主要职能

(1)组织制定、实施、监督、评估《实施计划》;组织协调,指导督促各县(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的反拐工作;

(2)协调和推动反拐市际协作;

(3)组织各县(区、管委会)、各有关部门总结和交流反拐工作经验及相关结果。

2.市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市联席会议由以下部门和单位组成:市*局、市委宣传部、综治办、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发改委、教育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事局、劳动保障局、交通局、农业局、文化出版局、卫生局、人口计生委、工商局、法制办、广电中心、妇儿工委办公室、扶贫办、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

市联席会议召集人由市*局负责同志担任,市联席会议成员为有关部门和单位负责同志。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局刑事侦查支队,承担市联席会议日常工作。办公室主任由市*局刑事侦查支队支队长兼任,各成员单位指定一名联络员为办公室成员。每年不定期召开市联席会议。

(二)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资金

1.各级政府每年为各有关部门开展反拐工作安排一定经费,列入部门年度预算

2.积极争取社会团体、公益机构、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捐助,多渠道募集资金。

三、工作措施及任务分工

(一)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完善相关法规,加大反拐宣传、培训和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教育力度,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对实施《实施计划》的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创造良好的反拐社会环境和工作氛围。

任务分解:

1.完善相关法规,为加强预防、打击犯罪及被解救妇女儿童救助和康复工作提供法律依据(市政府法制办负责,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市*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2.在全市范围内积极开展有关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和反拐的宣传、教育及培训活动,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对反拐和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市*局、市委宣传部、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市教育局负责,市司法局、文化出版局、人口计生委、广电中心、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3.在全市*机关内部组织开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业务培训,提高执法人员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的意识,提高对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市*局负责)。

4.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和易被拐卖人群中,开展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能力建设,尤其是提高妇女和留守儿童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市*局、团市委、市妇儿工委办公室、妇联负责,市教育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总工会配合)。

5.在“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的地区和未婚成年男女比例严重失调的贫困地区,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积极拓展农村就业渠道,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根除滋生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土壤(市*局、市委宣传部负责,市教育局、民政局、劳动保障局、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6.加强反拐工作经验交流、信息共享,积极推广集预防、打击、救助和康复为一体的成功工作模式,推动反拐工作机制不断完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市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

(二)建立健全预防犯罪机制

在农村社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易发场所和各县(区、管委会)间合作三个层面上,构建和完善预防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网络,努力降低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发生率。到2*年底,全市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得到综合整治。

任务分解:

1.建立和推广以社区组织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为基础,以多部门、多机构分工明确并通力合作为重点的群防群治工作体系(市综治办负责)。

2.贯彻国家、省、市的开发扶贫政策,加大对农村贫困妇女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用技术教育和务工技能培训,提高贫困妇女脱贫致富能力(市扶贫办负责,市劳动保障局、发改委、农业局、妇联配合)。

3.鼓励和支持妇女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和管理,积极提高妇女社会地位、政治地位,增强其维权意识。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区成员尤其是妇女自身的反拐意识、识别犯罪和自我保护能力(市民政局负责,市*局、司法局、教育局、妇联配合)。

4.加强对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法制氛围,促进未成年人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切实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为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市司法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5.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宣传、贯彻,提高妇女反对拐卖的意识和能力,营造全社会维护、关爱妇女的良好氛围(市司法局负责,市民政局、妇儿工委办公室、妇联配合)。

6.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全市所有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防止其过早流入社会。同时,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反拐意识教育(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文化出版局配合)。

7.加强对易被拐卖人群的援助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救助,帮助家庭贫困妇女儿童解决生活困难,加强对其生活能力的训练。积极利用现有救助管理机构和福利机构做好流浪未成年人、弃婴救助及安置工作(市民政局负责,市司法局、财政局、卫生局配合)。

8.加强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的预防犯罪工作,并做好监督检查,将犯罪活动消灭在萌芽状态(市*局负责,市综治办、妇儿工委办公室配合)。

9.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劳动者求职、用人单位招用和职业中介活动。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加强对各类职业中介活动的监管,维护人力资源市场秩序。积极研究在劳务市场及其周边地区发生的拐卖妇女儿童犯罪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和教育活动(市劳动保障局负责,市人事局、广电中心、工商局配合)。

10.在流动人口聚集的汽车站、码头、娱乐场所、旅店加强反拐宣传工作,防止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发生(市交通局、*局负责,市司法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11.积极做好拐卖妇女儿童罪犯的改造、监督和教育工作,降低重新犯罪率(市司法局、*局负责)。

12.在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重点地区,跨部门、多机构共同参与综合整治。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村(居)委会、社区要将帮助易被拐卖人群和预防犯罪纳入各自的工作重点,有针对性地引入发展项目,既积极预防犯罪又提供个人发展机会。扶贫机构尽可能对妇女儿童实行项目倾斜(市综治办负责,市*局、民政局,团市委、市妇联、扶贫办配合)。

(三)打击犯罪和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

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发现、侦破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案件的能力和效率,迅速解救被拐卖妇女儿童。到2*年底,侦破案件数占报案数的比例比2007年明显提高。

任务分解:

1.进一步完善和加强以*机关为主,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密切配合的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工作机制。

——市*局要切实加强反拐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市*局负责)。

——认真贯彻落实*部即将制订出台的与儿童心理和生理相适应的案件调查程序,组织全市*机关开展相关培训(市*局负责)。

——适时组织开展打击拐卖妇女、拐卖儿童专项行动(市*局负责,市综治办、民政局、劳动保障局、人口计生委、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坚决依法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的“买方市场”。依法查处非法用工单位和使用童工的行为,取缔非法劳务介绍、婚姻介绍等中介机构以及非法网络中介。对收买、介绍、强迫被拐卖妇女儿童从事易及其他强迫性劳动的单位和个人,依法追究其行政、民事、刑事责任。对阻挠、抗拒*机关解救被拐卖的妇女儿童的“买主”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市*局、劳动保障局负责,市总工会、工商局、民政局配合)。

2.加强信息网络建设,提高各级反拐工作机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依托刑侦综合信息系统及时采集录入拐卖妇女儿童案件信息。

——建立信息系统,完善全市打击犯罪的信息收集和交流机制(市*局负责,市民政局、妇联配合)。

——建立健全举报制度。鼓励各部门、各单位和广大群众向执法机关举报拐卖妇女儿童犯罪活动(市*局负责)。

(四)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救助和康复工作

不断完善救助机制,提高被解救妇女儿童接受培训、救助、身心治疗等必要援助的比例,保护被解救妇女儿童的隐私,积极帮助其回归家庭和社会,避免遭受二次伤害。使大部分被解救妇女儿童获得必要救助,迅速回归社会、正常生活。

任务分解:

1.建立和完善政府多部门合作、社会各界广泛支持的救助机制。

——各级各有关部门根据需要增设必要的救助服务、中转康复和培训机构并保障其人员和经费需求,确保更多被解救妇女儿童得到基本救助或妥善安置。同时确定救助服务专用电话热线,对社会公开,要指定相应应急救助机构,确保被拐妇女儿童得到及时救助安置(市民政局、财政局负责,市*局、教育局、卫生局配合)。

——制订有关工作程序和工作标准,总结经验,推广有效的工作方法(市民政局负责,市*局、教育局配合)。

——鼓励有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为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和专业服务(市民政局、团市委负责)。

——有关高校、科研单位、福利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协助有关部门和单位培训救助康复相关专业人才(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卫生局配合)。

——各地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协调有关医疗机构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基本的医疗服务,各县区要指定专门医疗机构(市卫生局负责)。

——法律援助机构依法为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必要的法律援助(市司法局负责,市*局配合)。

——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培训,增强其法律意识、维权意识和相关技能(市民政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2.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社会关怀,保障其顺利回归及融入社会。

——积极、妥善安置查找不到监护人的被解救儿童(市民政局负责,市妇联配合)。

——积极帮助被解救的适龄儿童入学、回归学校和适应新的生活(市教育局负责,市民政局配合)。

——积极帮助不能或不愿意回原住地的受害妇女和16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使其获得适宜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指导和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并在异地就业(市民政局负责,市劳动保障局配合)。

——做好被解救妇女儿童及其家庭和所在社区工作,保障其顺利回归家庭和社区,帮助其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市民政局负责,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3.为回归社会的被解救妇女儿童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切实帮助其解决就业、生活和维权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市民政局负责,市劳动保障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4.加强对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登记、管理和保护工作。市*局建立专门档案,民政部门、妇联跟踪了解被解救妇女儿童的生活状况,必要时协调有关部门和组织解决其遇到的困难(市*局负责,市民政局、妇联配合)。

5.加强对被拐卖妇女儿童身心健康领域的研究,寻求更为有效的康复治疗方法(市卫生局负责,市教育局、团市委、市妇联配合)。

6.加强地区、部门和机构间在救助被解救妇女儿童工作上的合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市*局负责,市综治办配合)。

四、实施、监督和评估

农村社区妇联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农村体育 发展 对策

一、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是农村体育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客观要求。要把体育纳入建设体育强国的长期目标,加快农村体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按照统筹发展的要求,进一步强化协调发展的理念,促进乡镇体育与农村体育、文化、卫生一体化发展,在增强农民体育意识,改善农村体育条件,活跃农村健身活动,提高农民身体素质等方面做出成效,根据农村体育家庭化、城镇化、特色化和多样化的特点,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参与健身,逐步形成全民健身的良好社会时尚,促进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尽快建立农村社区体育,同时要关注农民工体育,切实解决农村体育经费问题

县、镇、乡政府应当根据经济的实际情况,以及文教卫生等事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并了解农民对政府的要求和态度,把农村体育的发展纳入到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总体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规划之中,制定出切合实际情况的社区体育发展规划。由于农民到城市务工数量不断增加,因此对农民工的体育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关注。解决经费问题的具体方式:乡镇企业赞助、社会力量募捐等。各级政府根据财政收入实际情况,应拨出一定的经费,促进农村文体事业的发展。对贫困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以及革命老区,应重点加以扶持。

三、要充分发挥农民体育协会作用

体育社会化是大众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农村体育发展的根本出路,县级体育行政部门是政府管理体育工作的机构,承担着发展农村体育工作的任务,因而要对农村体育进行管理、组织和投入。但是仅仅依靠体育行政部门是不行的,必须充分发挥农民体协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功能,由于他们本身具有自发性、业余性、积极性、组织力和号召力。积极给他们提供自己去组织的机会,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与他们支持和指导。更要正确处理好与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的友好关系,保持良好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实践证明,通过农民体育协会及其他体育社团组织的体育活动比单纯县级行政部门组织的农民体育活动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我们提倡以政府行为为主,依靠各部门、基层、各协会、依靠企业和个人资助,推动农村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四、充分发挥乡镇体育龙头作用,促进农村体育发展

乡镇不仅具有一定的物质资源与人力资源优,而且具有一定的地理位置优势这利于体育活动更好地开展。乡镇位于城乡结合部,乡镇依附城市,根植农村,与城市、农村保持着较强联系,乡镇承接城市体育的辐射效应,向下衔接并带动农村体育发展。因此,选择乡镇作为中国农村体育发展的重点与起点,实现其作为拉动农村体育发展的支点和使城市体育向农村渗透的节点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2001年-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中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农村体育以镇为龙头,村民委员会为基础,农民体协为纽带,形成有辐射力的组织网络”。 这是对农村体育发展规律性、本质性的认识,也是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发展农村体育的新举措。

五、加强体育基本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

在全面规划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体育要充分利用文化站、文化中心和“青年之家”开展活动。在组织农民参与体育活动时,活动内容应丰富多彩,实现活动经常化、多样化;具有趣味性、健身性、休闲性和社交性,同时要注意选择地方浓郁特色、民间传统突出的项目;农村体育竞赛与体育表演活动要突出民族性、多样性和科学性等,以适应农民的身心需要。要区别农忙和农闲,春夏秋冬不同季节,要考虑南方和北方、平原和山区不同的自然条件,要开展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民族特点的体育活动,要把民族传统项目和现代体育项目结合起来。

六、乡镇建立文化体育站,村要建设村级文化体育室

我国抓住机遇对县级机构合并以后,县文化体育行政部赋予乡镇文化站管理体育的职能,乡镇文化体育站的建立,妥善解决了县级体育工作任务繁重问题与盲目问题,以及无头绪问题,实现全民健身组织体系进一步完善,县镇文化站的建立,为村级体育活动的开展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与农民紧密联系的乡镇干部中,有专门负责体育工作的专职人员。村民委员会是直接面向广大农民的农村基础单位,肩负着开展体育工作的职责,因此,村民委员会要将村民体育组织起来,建设好农村文化体育室,充分发挥文化室的聚集、服务和辐射的多功能作用。

七、 完善农村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工作,发挥农村体育骨干作用

县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高体育骨干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能力,充分发挥体育骨干作用。农村体育骨干包括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指导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教师、教练员、裁判员及其他志愿者。体育骨干要动员、组织农民参与和开展体育活动,大力宣传体育科学知识,传授体育科学知识、体育技能,指导群众科学训练;引导农民进行合理消费,县级体育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体育骨干的培训和管理,提高体育骨干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乡镇要注意发现和培养体育积极分子,以他们为骨干,把农民组织起来,使更多的人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

八、县级政府要依法治体,加强农村体育工作的领导统筹安排

县政府要重视农村体育的开展,县、乡两级政府在制定农村经济和工作计划时,要把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列入计划内,各级体育有关部门要重视和加强农村体育工作,县体委要着重抓好农村体育工作,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农村体育的重要性,把农村体育作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和展示社会良好风貌的窗口,把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政府工作计划,将体育工作列入议事日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统筹规划,合理布置,从制度上保证体育工作的落实,把开展体育工作的情况作为考核各级政府业绩的指标之一。目前,我国农村体育组织仍不健全,乡镇应建立由领导专门负责,共青团、妇联、文体站和学校等有关部门参加的文化体育领导小组。县、区、乡(镇)政府要由专业骨干从事文体工作。

参考文献:

[1]李忠杰:邓小平农村建设理论概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7

[2]卢元镇:中国社会体育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2

上一篇:农村基层妇联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社区妇联执委工作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