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9 01:12:10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2017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一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促进农村劳动力就地消化或就近转移。将农村劳动力就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改善小城镇的投资环境,千方百计增加农村就业机会,使部分农民能在本乡或本县打工,缩短务工农民回家周期。加强农村吸引外资力度,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尽量减少留守儿童。

2017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二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调查内容:农村留守儿童

调查时间:xx年8月-xx年6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随着农村父母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调查显示:我国有1.2亿农民常年在城市务工经商,产生了近2000万留守儿童,其中14岁以下占86.5%.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2008年8月底到2009年6月底,我们到了镇雄县场坝镇摩多小学进行为期接近一年的顶岗实习支教生活。在这段时间中,我们在平时休息的过程中走访了一些家庭,对农村留守儿童也有了一顶的了解!结合此次调查,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一: 

 留守儿童情况调查分析及对策

儿童是祖国的未来,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是目前全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为了全面了解开发区留守儿童家庭生活、教育状况,推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座谈等形式,对开发区(园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进行了摸底、调查。

一、基本情况

开发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入),留守儿童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在特殊时期这一群体的生存和权益保护状况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

1、开发区(城南学校施教区)现有留守儿童256名。调查显示,有31.3%的属父母外出务工,一个星期左右与孩子联系一次,36.5%的半个月或一个月与孩子联系一次,和孩子见面的多为半年以上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家。由于父母常年在外,长期和孩子分离,对孩子缺少关爱,缺乏交流沟通,导致亲情缺失,监护不力,致使一些留守儿童软弱无助,自卑封闭,逆反心理严重。

2、留守儿童家庭生活环境情况。从总体情况看,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数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近亲属。其中78%的留守儿童随祖父母、外祖父母一起生活,20%的留守儿童与其他亲戚一起生活,2%的留守儿童由老师或其他人担当监护人,隔代抚养情况较为普遍。

3、留守儿童学习情况。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成绩优秀的较少。学龄留守儿童中,学习优秀占15.9%;学习良好,占35.9%;学习成绩一般,占43.7%;学习成绩较差占4.4%。其中,有72.6%的留守儿童在学习上遇到困难需要辅导时首选的是老师,单独选择监护人或哥哥姐姐辅导的仅占18.7%。

二、存在问题

儿童时期是人生中受教育、长身体、培养健康心理的关键时期,他们不但要接受学校的教育,还要接受社会的关爱,更要沐浴在父母亲情的家庭教育之中。尤其是农村留守儿童最需要父母关爱,远离了父母,由其他人代为监护,使这些儿童的受教育状况、健康成长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1、隔代教育力不从心。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思想观念与孙辈有很大差距,难以与孩子交流沟通。有的忙于农活维持生活,无时间监护孩子;有的体弱多病无能力监护孩子;有的同时照看几个孙辈无精力监护孩子。因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往往只满足孩子物质、生活上的需求,缺少精神、道德上的教育引导,甚至娇生惯养、放任自流,使青少年犯罪率上升,加重家庭负担,危害社会。

2、家庭学校沟通不够。由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尤其是祖辈监护人,很少甚至从不主动与孩子的老师联系或参加家长会,缺乏与学校的沟通,也不过问孩子在学校的行为及学习情况,加之学校老师缺少对孩子的家访,有的孩子抓住这个空档,在学校欺骗老师,在家里又蒙骗监护人,双方无法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能实现有效对接。使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和学习得不到发展而走向消极的一面。

三、工作策略

1、加大家庭教育支持力度,优化留守儿童学习成长环境。根据园区内外来务工人员多,留守儿童多的特点,学校高度重视留守儿童工作,把做好留守儿童教育工作作为学校为推动新农村建设,为开发区社会、经济建设作贡献的有效措施,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留守儿童监护网络。对无人照看和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留守儿童到学校寄宿读书,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近期将利用市局支持资金对学生食堂、宿舍进行改造,为寄宿留守儿童(外来务工子弟)创造更加优美的成长环境。

2、切实执行规定政策,确保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对外来无务工子女学校尽力接收其入学,并按学区内学生对待,一视同仁收费,平等对待每个学生,努力为留守儿童接受同等教育创造条件。

3、加强沟通交流,形成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合力。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互动网络,对所有留守儿童(外来学生)逐个建立学习、生活档案,摸清留守儿童的家庭地址,保持和留守儿童父母定时(不定时)联系,定期召开留守学生及其监护人座谈会,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或监护人的交流与沟通,及时通报学生在校学习表现情况,让监护人及时了解留守儿童在校情况,并及时向学校反映回家后的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使学校和监护人能有效的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现状调查报告二: 

一片叶子只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今年八月我被分到xx区xx镇xx村担任村主任助理一职,从此踏上村官之路,任重道远。

农村广阔天地大有作为。我来自xx农村,大学毕业后再次回归家乡农村。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挥洒汗水,奉献青春,为家乡农村发展贡献自己的一己绵薄之力,深感荣焉。

驻村以后,可能与我是师范生的缘故,我对本村的留守儿童问题十分关注。工作后积极调研,掌握分析情况,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同时,积极参与本镇08届优秀大学生村官贾苑同志创办的留守儿童服务中心的关爱活动,现在在中心担任留守儿童的语文与数学的教辅工作。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国家的未来,所以我觉得关爱留守儿童是一件十分值得去做的事情。虽然日复一日,牺牲了自己的业余时间和假期,但是每次看到孩子们收获知识时天真的笑容,一身的疲倦随即消失,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我想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的。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据统计,xx村共有39名留守儿童,约占全村儿童的12%,由于这些孩子长期与父母分隔两地,父母很少有机会对孩子的日常生活问题、学习教育问题和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沟通,也不能对孩子身上存在的错误及时进行指出批评教育纠。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父母监护职责的缺失会极其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们在日常生活行为的失范,甚至引起违法犯罪行为,影响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这次调研活动,使我对我们村留守儿童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想通过这次调研能使更多的人了解我村的留守儿童,同时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留守儿童,给他们更多的关怀和帮助,使他们在缺少家庭关爱的时候,同样能够感觉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一、我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及学习状况

(一)、留守儿童在生活、教育上的问题

从调查的儿童中来看,由于临时监护人的年纪一般比较大,缺少精力和耐心管教孩子加上他们还要忙于地里的农活,无暇照顾孩子们。大部分孩子没有形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主要表现在对学校作业的态度和生活起居安排上。占44.1%的孩子对待学校作业的态度是草草应付得过且过,有46.7%的孩子看电视没有节制。另外,在调研中我发现一个令人心忧的现象,部分留守儿童拜金现象极为严重,帮家里干活之前,要先讲好价钱才会去干活,让人痛心。

(二)、老师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太少

大部分留守儿童表示老师很少找自己谈话,43%的留守儿童说老师根本没有找他们谈过话,而且都很害怕老师,也不希望老师找自己谈话。虽然带有儿童的心理,但是从这可以看出我们的教育工作还的确很不到位,仅有29.8%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和老师谈谈心里话。

(三)、学习压力大

通过调查,63%的留守儿童感到学习压力大,24%的留守儿童表示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差,也有一些表示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不识字,不能辅导学习,想学好没有条件。一些孩子告诉我,由于学习成绩差,就害怕爸爸妈妈会问起,而自己的家庭条件差,很多同学看不起等,这就形成很大的压力,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没有人及时为他疏导,就有可能压力变得越来越大,进而影响学习和生活。

二、我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普遍存在心理问题

留守儿童之所以产生心理问题,首先是年龄,因为他们大多都在十五岁以下,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而他们的父母在自己的孩子出生才几个月或一周岁后,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导致心理失衡。调查发现:留守儿童中十分想念父母的占71.8%,有79.5%的留守儿童父母每年回来1次,5.1%的留守儿童父母几年回来1次,15.4%的留守儿童很少与父母电话联系。这就很容易使他们形成消极情绪,表现出性格内向、失落自卑、自私冷漠、脆弱孤僻或焦虑、任性、暴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

(二)、临时监护人素质普遍偏低

由于大部分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大多是孩子的爷爷奶奶,他们因为年龄较大,不但要承担很多家务,而且文化层次上也不高,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中临时监护人是初中学历以上比例仅占29.6%。所以,他们教育孩子的就不会很合理,而且也不知道从心理上关心孩子,照顾孩子,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在教育态度、教育方法上还是老一套,他们能做到的仅仅是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而已,在与孩子交流沟通上存在着很大困难。

(三)、留守儿童的行为习惯较差

部分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生活习惯不良,表现在不讲卫生、不经常换洗衣服、挑吃挑食、乱花钱等;有的留守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在家里不听临时监护人的教导,顶撞祖辈、我行我素,在学校不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不服从学校的管理,成为了让人头疼的问题儿童 。去年我村就有四名留守儿童因触犯法律被判处十几年不等的有期徒刑,让人值得深思。

(四)、平时缺乏亲情的关爱

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响,缺乏亲情关爱会对孩子造成许多不良的影响,最为直接的也许就是孩子在生活上很难得到很好的照顾,使孩子无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留守儿童成长期间缺乏抚慰与关怀,这也是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的。

(五)、留守儿童安全存在一定隐患

如留守儿童独自在家或路边玩耍,路上车辆较多,而老人无暇顾及,造成农村火灾或触电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存在一定隐患。在采访一陈姓村民时我了解到这样的一个悲剧,一个两岁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在镇江打工,临时监护人爷爷奶奶又忙于干农活,无暇照看,而掉进家里附近的河中溺水身亡的案例,让人唏嘘不已,倍感痛惜。

三、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议与对策

留守儿童之所以存在诸多问题,原因来自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留守儿童问题作为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不应只是农村外出务工人员自己去解决的问题,而应该由全社会共同努力,为留守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环境和空间。因此提出以下建议与对策。

(一)、家庭教育方面

1、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外出务工的父母及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员,应尽量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温暖、关爱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外出务工的父母也应加强与子女的联系和沟通,尽可能做到多关心孩子。还要加强与监护人、学校的联系。外出的父母要经常回家或打电话与孩子沟通,交流感情,和学校沟通掌握孩子的学习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2、外出打工的夫妻有能力的一定要把孩子带上跟随自己打工读书生活。要正确教育和引导好孩子,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如果条件允许夫妻最好留一个在家与孩子一起生活。因为家庭的安全感和亲情的温暖是任何外力都无法取代的。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实行留守学生的普查登记。各中小学校在新学期学生报到时将父母外出情况和家庭成员情况逐一进行登记,建立留守儿童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个人情况和监护人及临时监护人的情况,准确掌握留守儿童的个人信息,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奠定基础。

2、在中小学校普及实行教职工结对帮扶或学生结对帮扶留守学生制度,建立留守儿童之家,使留守儿童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建立健全教师家访和与留守儿童谈心制度。定期召开帮扶教师、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座谈会,引导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开设亲情电话,让留守儿童的父母知道校长、班主任等老师的电话,加强学校、家长和孩子之间的联系和交流。

3、营造和谐、文明的校园文化氛围。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文明习惯,组织学生广泛参与各种动手的实践活动,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最重要的是在学校举办的活动中,多鼓励留守儿童,多把机会留给留守学生,帮助他们走出自闭的心理障碍,[莲~山课件 ]帮助他们改正不良的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他们养成健康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三)、政府及社会方面

第一,强化政府统筹管理,加大社会支持的力度。比如在城市中打工族密集的地方,增加城市教育设施,降低打工子女的入学收费标准,逐步改善民工子女就学条件。对未能入学的民工子女可以通过开办寄宿制学校,假期学校等,逐步建立社会监管体制,打破城乡体制,给予农民工及其子女切实的市民待遇,运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帮助农民工把子女带到打工地学习和生活。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的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教育待遇。这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根本所在。

第二,镇、村两级要逐步探索帮助留守儿童教育的新思路。做好留守儿童的登记普查,在镇、村设立关爱农民工留守子女的办事机构,定期到留守家庭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教育情况。把学校与村委联系起来,建立一个长期有效的机制,定点帮扶,及时发现报告留守儿童们的情况与动向,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保证。

结 语

留守儿童是未成年队伍里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一项现实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相互配合,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关注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实现农村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才能使我们的社会真正实现和谐。

青春有限,选择无悔。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的一切都只是一个开始,关爱留守儿童是值得我去为之奉献一生的事情。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调查时间:2015年7月11日―2015年7月18日

调查目的:通过田中学校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进行研究及分析,并提出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广东省普宁市里湖镇田心村田中学校(小学)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家访、访谈、问卷调查

随着农村年轻的父母们离乡进城务工、经商人数的不断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据全国妇联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0多万,占农村儿童的37.7%,占全国儿童的21.88%。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

2015年7月11日至7月18日,我们来到了广东省普宁市里湖镇田心村田中学校开展了以“立志、修身、博学、报国”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针对田中小学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多种方式,结合实际对该地区家庭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及分析。现对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成因及对策,提出如下调查意见。

一、基本概况

普宁市里湖镇地处榕江平原与南阳山区结合部,属南亚季风性湿润气候。由于地处半山区,大部分村民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业,村民的人均年收入较低,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很多人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在社会经济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年轻人为摆脱贫困纷纷选择外出到发达地区谋生,为的就是增加家庭的整体收入,改变目前拮据的生活现状,提升家庭生活质量。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群中,绝大部分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类型,年轻人外出就业,孩子只能交给父母或亲戚帮忙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二、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城市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加快了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带动了人口由农村到城市的空前移转,农村家庭迫于生计,许多年轻的父母们不得不外出打工,无法带孩子在身边生活、学习,只能由孩子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亲戚或父母一方在老家抚养照顾,造成孩子与双亲长期不能共同生活的局面,从而出现了大批的农村留守儿童。据调查显示,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存在心理、行为、安全等各种问题,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

(一)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欠佳

留守儿童家庭隔代教育占多半以上,由于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文化程度偏低,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他们没能力也没精力去监督和辅导他们学习,基本都是放任他们玩耍。

从调查情况看,留守儿童没有很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在班级是处于中等偏下,对学习没有动力和兴趣,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打工父母对子女总体期待不高,部分农民潜意识里认为,农村孩子学业有成的机率不大,对孩子的学体期望值较低。尤其是对女孩,认为读书无用,长大后迟早要嫁人的。二是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作为一个特殊的监护群体,这些老人普遍年龄大,身体差,文盲比例较高,不但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而且由于隔代监护,存在明显的沟通障碍,教育管理上弊端较多。加之他们还要承担家务劳动和田间农活,基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孩子的学习。所以,留守儿童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同学。长期下去便会失去自信心,导致对学习不感兴趣,缺乏动力,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

(二)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儿童心理的健康成长。不少儿童很少和别人交流,很孤僻和内向,不会向他人打开心扉,不愿意说出自己的想法,害怕、甚至恐惧与陌生人沟通。

(三)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不足,身材矮小,身体健康受到损害。据调查显示,80%的留守儿童生活较差,20%的留守儿童生活一般。对于由祖父母照看的留守儿童来讲,祖父母年纪较大,留守儿童有时不仅不能得到良好的照顾,反而还需照顾年迈的祖父母,承担很多农活和家务,过早的分担家庭负担而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

(四)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小学阶段的儿童,自律能力很弱。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放任,认可态度,而过年过节父母回来又经常参与朋友打牌,等行为。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不少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

(五)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由于留守儿童自身年幼、思想单纯,辨别是非以及自我防护的能力弱,容易受到人身侵害或者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据统计,农村留守儿童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被拐骗、交通意外、女孩受到犯等事故率及违法犯罪率比一般儿童高。在中小学生安全隐患事件排查中,留守儿童占据了安全事故的大部分。这种现象说明留守儿童由于没有父母的呵护和指导,缺乏应变和自我保护能力,其人身安全令人担忧。

三、思考与建议

(一)需要政府部门的大量投入,比如在农村投资建厂,教授农民科学耕种,大力发展科技农业,倘若农村经济好转,农民赚钱不那么困难,将会大大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二)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在工作地点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取消所谓的借读费和择校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女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三)政府部门需加大力度宣传“留守”的危害性,以多种方式让农村父母认识到“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父母尽可能不让孩子“留守”,也将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

(四)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应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加大寄宿学校建设,让留守儿童尽量住在学校。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的后顾之忧。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生产生活模式也随之改变。原来的大山和土地已经无法满足山区农民的要求。加上人口增长剩余劳动力的大量出现,迫使大批青壮年农民离开家乡,远赴陌生的城市谋生。为城市建设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也在广大农村留下许多正在接受教育的孩子,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且这个群体的人数正在不断扩大,逐步成为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家庭关爱和教育的缺失,这批孩子存在着学习、品德、心理等方面的的问题。为此,浙江省台州市仙居县溪港乡妇联对当地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重点调查。

二、基本情况

溪港乡是典型的山区乡,对溪港乡中心学校的调查显示:全校学生458人,留守儿童184人占40%(还不包括寄托在外乡学校和高中学校的学生);其中女生222人,留守女生96人占43%。对这184人年龄统计结果:6-9周岁47人占25、5%;10-12周岁67人占36、4%;13-16周岁70人占38、1%。留守儿童跟随情况统计结果:随祖辈129人占70%;随亲戚28人占15%;随老师7人占4%;自立12人占6、5%;其它情况8人占4、5%。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父母是他们最亲近的陌生人”。曾有人这样描述留守儿童的现况。的确,在对溪港乡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这种问题。

1、心理问题:缺乏父母关爱和沟通,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他们第一个熟悉的人,第一个老师都不是他们的父母。以前听老人们说,小孩子只要给点吃的就能和小狗一样健康长大。现在,父母在外打工的孩子,相对来说经济不是很缺乏,成长却存在问题。究其原因是人的成长,除了吃饭穿衣还需心理的关爱。对于这些处于成长期的孩子来说心理的关爱更显重要。有专家指出,今后人类健康的主要问题不是身体疾病而是心理疾病。那么这些缺乏父母关爱和沟通,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的孩子,很可能就会落下心理病根。

2、学业问题:由年迈的老人带养,没人辅导,没人督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留守儿童的带养人普遍是老人,文化程度较低,或者是文盲,很难对留守儿童的学业进行辅导。老人们一般又都是爷爷辈,对他们宠爱有加,欲加督促,却又拿孩子没办法。而且现在学习的内容这么丰富,如果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习成绩提高很难。成绩差又得不到辅导和鼓励,时间一长,就再也没有学习的兴趣了,学习成绩就上不去了。

3、生活问题:留守儿童的父母们为了弥补自己的不足,往往给留守儿童们更多的零花钱,以为这样孩子们就可以吃的好过得好。而且这个钱,又往往是由孩子们自己支配的。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使他们把钱花在买没有什么营养又伤胃口的零食上,真正花在三餐主食上的钱却很少。吃了没有,吃了多少,没人过问没人督促。造成好多留守儿童正处在成长时期却营养不良。年龄小,可支配的钱多,又会出现新的问题:乱花钱,不知节约用钱。本应花在学习和增加营养上的钱被他们花在不该花的地方。

四、产生问题的原因

1、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之后,使大部分山区青壮年农民不得不离开家乡去城市打工。又因为种种原因,他们的孩子不能一起跟到城市学习,只能留在家乡完成学业。

2、户籍制度制约。现行的户籍制度规定,义务教育的责任在户籍地,流入地没有这一强制责任,现在的实际情况也是城市无法接纳这么多的外来学龄儿童。这些孩子要么成为留守儿童要么放弃学业成为新文盲进入城市。他们的父母大多也已经意识到不能让孩子成为新文盲,那么他们只能成为留守儿童。

3、其它方面的原因:经济原因,山区孩子的父母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来交高额的借读费或私立学校学费使孩子进入城市。文化原因,山区孩子父母的文化普遍校低,不会不惜一切的来培养孩子。另外,还有社会原因等等。

五、目前解决问题的一些措施

1、建立“妈妈”制度。20*年11月,溪港乡党委政府组织全乡各单位的党员干部和中心校所有党员教师与中心校首批32名留守儿童结对,做这些留守儿童的“妈妈”,这一做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受到了上级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六年级学生沈科,来自偏僻山区,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平时就跟随年迈的爷爷奶奶,由于缺少父母的照顾、管教,学习成绩一直不好,身体素质也比较差。自从与溪港乡党委书记胡向东同志结对以后,胡向东在平时百忙的工作当中,抽出时间来学校与该学生谈心,为孩子辅导作业;在孩子生病时就急切地给孩子看医生。每逢节日和孩子取得好成绩时,还为他买一些小礼物鼓励他。通过一个学期下来,该学生身体素质好了,思想进步了,学习成绩还上了一大步。栗树坑村的吕央央,今年读小学四年级,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地打工,她成了一个“留守儿童”。乡中心校老师、共产党员曹国亮与她是邻村,看着她一个人上学,生活上没人照顾,非常可怜;从去年开始,曹老师主动与她结对,周末送她回家,平时在学校里关心她生活,经常买些好的蔬菜分给她吃,给她补充营养。有了“党员妈妈”曹国亮后,央央读书更加用功,学习成绩进步很快。

2、开通“亲情热线”。创维集团为溪港乡中心校全校的留守儿童开通“亲情热线”,使全校的留守儿童能经常的与家人联系。“亲情热线”成了留守儿童的心灵驿站。

3、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社会各界也慷慨解囊为溪港乡留守儿童事业捐款。市关工委、县现代家电超市、全乡党员干部、本乡全体党员教师、本乡全体退休教师等等都为留守儿童捐款,累计达2万余元。学校也专门设立了“留守儿童关爱基金”,专门奖励成绩突出和生活有困难的留守学生。

4、建立“留守学生信息管理库”,溪港乡目前建立了“留守学生信息管理库”,全乡留守儿童信息都进行动态管理。

六、以后解决问题的一些建议

1、建立“托管中心”,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就是由政府主导设立一个“托管中心”,中心内能提供食宿,保证孩子们的身体能健康成长。中心配备心理辅导老师,能为孩子们提供心理关爱,同时指导孩子们如何花钱、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等,做孩子们的“妈妈”。中心还得配备作业辅导老师,能为孩子们提供学习方面的辅导。“托管中心”类似于功能更加齐全寄宿制机构。集中管理要比分散管理更经济更有效益。中心所需资金,可由政府、社会和孩子家长共同解决。

2、培训“四老人员”。针对目前留守儿童主要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四老人员”带养的实际,在无法改变现况的情况下,通过对他们进行有关留守儿童带养方面知识培训,不失为一个立竿见影的好方法。教育临时监护人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注重道德教育,更多地满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3、充分发挥学校在留守儿童教育中主导作用。学校应切实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与管理。一是从生活上和心理上给予留守儿童更多关心和关爱;二是针对留守学生特点,强化行为规范的养成训练,在教学中加强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三是通过书信、热线电话等形式,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沟通,为增进孩子与父母的联系创造条件。

4、引导留守儿童家长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社会各方面应针对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宣传普及家教知识,教育进城务工的农村家长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教育子女的职责。在留守儿童父母回乡探亲时,组织他们参加家长会或家长学校学习,引导他们经常与孩子进行情感交流,弥补父母不在身边给孩子造成的不良影响。

5、构建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网络。要充分发挥社会各界人士的作用,让全社会都来关爱留守儿童。由基层党组织协调,学校负责组织,统筹地方学校的老师、关工委组织、老人协会、妇女组织、共青团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形成网络,给予留守儿童“一对一”的特别关怀。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农村留守儿童 现状 对策

一、调研背景与概述

(一)背景介绍

目前,媒体高度关注“害”事件,其中农村留守儿童成为最大的受害群体。由于远离父母、生活无人督促、行为欠规范,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少年这种兽行刺痛了公众的内心,对受害者今后的人生将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

暑假是很多留守儿童的快乐时光,可以与父母团聚。但也有部分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的次数屈指可数,他们留在乡下家中陪爷爷奶奶,但留守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存在很大隐患。很多留守儿童在缺少监护人的陪同下,独自去河边、池塘游泳,发生危情致多个家庭破碎。

2013年5月妇联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6万人,占儿童总数的比例为21.9%。与2005年全国抽样调查估算数据相比,5年间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增加约242万。

泗洲头镇被蜿蜒的山水围绕,村与村之间相隔近半小时的路程。泗洲头初级中学是泗洲头镇唯一的中学。附近几个村的孩子读完小学后可升入中学就读,但交通颇具不便多需乘公车。该中学共有教学班10班,学生数416人,教职工总数32人,专任教师26人。据统计,该镇留守儿童人数多年来居高不下。

自2009年7月该校与宁波大红学院合作签订共建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起,每年暑假都有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来此进行军事夏令营计划。校方提倡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基础,全面提升学生的两项体育技能,一项文艺风采即“2+1”模式。团队将以国防、安全教育、行为规范为主,辅之以文化课程并专门准备一系列针对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资料及教案。

(二)调研目的

中国梦是汇聚每位国人梦想的代名词。象山泗州头中学承载了两代人的梦,使少年学会感恩、青年懂得回报。“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时期,一个极其不稳定的成长阶段,初中生正处于学习文化知识,培养道德情操,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时期,也正是青春期叛逆期最为严重的阶段之一。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校有效引导,缺少家庭温暖、社会关注及政策支持容易致使其成长受到不良影响,不利于他们今后的发展。

通过军训夏令营,学员懂得约束、提醒自己改掉陋习,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独立克服生活学习上出现的困难,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学会团体协作。本次调研以支教团队开展支教活动所在的学校“泗洲头镇中学”学生作为主要调研对象。根据支教团队的实践总结,结合问卷调查的形式,力求明确当前留守儿童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和缺失。并依此有针对性地得出更好地解决留守儿童所存在问题的对策、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并采用概率抽样的方法确定样本。此次调查,实际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100份,回收率为100%。问卷分发到泗洲头镇附近村子及参加军事夏令营活动的学员,进行随机抽样调查。除了问卷调查之外,我们还通过文献查询对留守儿童现象作更深一步的了解,其次对儿童、村妇女主任进行访谈,以获得第一手资料。

二、问卷分析

通过问卷分析,我们了解到监护人知识水平对留守儿童现象的影响占40%(如图1)。父母多为改善生活条件、给孩子一个满意的未来而远走他方谋生计,并多将孩子托付给家中老人,隔代教育存在很大隐患。从计划生育开始实施起,老人过于溺爱孩子已是普遍现象,致使很多留守儿童自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差。父母不在身边使留守儿童内心存在缺失、形成不属于他们这个年龄的成熟。这些都将危害孩子健康发展,家长应引起警示。但该地政策辅助及经济发展对留守儿童现象形成的影响不容小觑。当家庭收入与支出不对等时,家庭经济收入与子女教育取舍失衡,造成农村剩余年轻劳动力大规模流动,剩下老幼。

超过一半的有效问卷即72%(如图2)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大。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好的习惯极易言传身教给孩子。父母应重视与孩子的交流,教给他们为人生处世的方法。

已有12%(如图3)的留守儿童表示当爸妈不在家时不会想念,48%的孩子表示偶尔会想爸妈。这个现象的出现应引起社会警示,再好的物质条件也替代不了亲情的重要性。当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只有28%(如图4)的学生会请教老师,还有12%的学生选择沉默。“师者,传道授惑解惑也”,这让很多教学工作者反思除了教给学生知识外,还应多注意他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增强沟通能力。学校课程设置时应注重素质教育的开展,规避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的课程。

图 1

图 2

图 3

图 4

三、留守儿童现状及支教效果

(一)留守儿童现状

1.逆反心理严重。

走访村妇女主任朱桂娥同志得知近几年升学率降低后,村里加大了对学生成绩的关注,现在村里留守儿童出现的各类问题正在逐渐好转。她不赞同隔代教育,两代人的思想观念存在代沟且现在独生子女较多,老一辈特别溺爱。村里有实例,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老人带。孩子十多岁时,性格叛逆、接触社会上的人学会抽烟、不听劝,去年上半年该孩子的父母将其带去上海读职高。实例告诫我们,父母不在身边会造成孩子过于早熟,有时他们会因存在自卑心理而羞于言表。且留守儿童在性格发展上会因自控能力、叛逆期、自我保护意识薄弱及隔代教育的不到位而走上“邪路”,加上心理封闭、渴望亲情,极易走上不归路。

2.父母“只出钱、不出力”的错误观念。

大部分父母认为只要满足孩子物质需求就尽到了为人父母的责任。但其实不然,这是父母因长期在外务工无法照顾孩子的愧疚感而衍生出的逃避培育引导孩子职责的体现。“物质皆放养”错误的观念,致使很多孩子成为享乐主义者,存在拜金主义思想,养成好吃懒做的陋习。

3.沟通交际能力差,遇到问题无法寻求解决。

在军训夏令营活动中,出现学员因口角之争而打架事件。在场的人很多都无人劝架,显现了现代人的冷漠。当沟通出现障碍则认为武力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

(二)支教效果

该社会实践团队为短期支教,由教师带领包括学生党员及军训教导队成员组成的21人支教队伍,分两批开展的多方位教学实践。注重实践教育,侧重于学校相对缺乏的身体素质及德育方面的教育。开展形象生动的演习活动,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可以通过近距离接触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但由于其为短期实践,只能起到入门作用,缺乏点对点的互动,对学生的长久关注度不足。

为响应国家关爱未成年人思想素质的“春泥计划”,阳光假日学校是针对留守儿童开设的学校,旨在将留守儿童聚在一起学,避免发生“假日悲剧”。象山镇宣传部陈主任表示,该团队目前的支教形式很符合“春泥计划”,希望能与我校结成帮扶关系,定期组织学生到村里对未成年人进行专题教育。这是对暑期社会实践的升华,具有很大的价值。

四、对策

(一)社会方面

加大关注留守儿童的力度、整合资源,面向全社会,全面推进“春泥计划”,基本保证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政府方面

发展本土经济建设、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泗洲头农业开发特色明显呈现万亩围塘、万亩杨梅生产基地、万亩滩涂、千亩药材、千亩桑园、千亩苗林、灵岩山脚的百亩桂花林、杨家桥溪旁的十里桃花沟的新格局。政府应采取有力措施引导农民工返乡就业。

(三)学校方面

首先健全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并根据学生特性两两结对,让他们除学习外都能互相帮忙健全留守儿童结对政策。其次,注重择师标准,对在职教师进行月考核;多开展校园活动,如科学小发明、文化节、手工制作等,增强学生动脑动手能力;制度化家访,根据教学需求对留守儿童进行定期家访。加学生强思想道德建设,学校应配备一两名专业心理老师,每班设一名心理委员定时反映班里学生思想的变化。最后,重视寄宿管理制度,合理规划学生时间引导他们独立自主生活。

(四)家庭方面

多元沟通,体现在孩子、老师、家长三方的有机结合。老师根据留守儿童档案与联系卡,可将每天的作业短信形式发至家长手机以便家长及时督促孩子完成作业;孩子将家校联系本交给家长签字,家长可以及时了解孩子学习情况。注重对孩子的感恩教育,适当对其进行磨难性教育。

五、结语

留守儿童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社会理应对其高度关注,但在舆论监督上尤其是新媒体应当适可而止,过多揭发社会阴暗面易引发社会恐慌,同时不利于受害人身心健康的恢复。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希望通过社会、政府、校方、家庭的有机结合,“多管齐下”地为农村留守儿童创造美好未来。留守儿童应秉承“自尊、自爱、自立、自强”的信念,努力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少年。

参考文献:

[1]李强.影响中国城乡流动人口的推力与拉力因素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1).

[2]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3]王捍政.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中国科技信息,2007(21).

[4]叶敬忠,杨照.关爱留守儿童[J].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谢妮,申健强,陈华聪.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7篇

调查时间:20XX年XX月20XX年XX月

调查目的:通过对农村留守儿童情况的调查,对问题的分析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调查地点:

调查方法:教学工作参与、走访、访谈

一 基本概况

我们实习的地方是相对较贫困的农村地区。这个地方生活条比较艰苦,自然环境也较为恶劣,人民的生活水平不高,很多人为了改变这中现象,在社会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年轻人纷纷外出到沿海发达地方打工。在这些外出打工的年轻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这一类型!年轻人外出大工就把家里的孩子留给父母和亲戚来照顾!这就是大部分留守儿童的来源!

我所教的班有96个学生,其中就有30多个孩子是留守儿童。这些孩子差不多都是班里的问题学生!学习成绩普遍偏差、作业常常不按时完成、有孤独感和失落感的倾向,不愿与其他同学和小朋友交流、有娇纵、任性等坏脾气

二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这些孩子由于父母长年在外务工,留守在家由祖父母、外祖父母或其他亲戚朋友作为临时监护人,由他们照管孩子的一切,当然其中还存在家中无人看管的现象。根据留守儿童家庭状况,家庭环境及临时监护人的文化素质,年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留守儿童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无能为力,只管吃的放纵型。

这部分儿童主要是在那些生活条件差、监护人监护能力低的家庭。这些人群年老、体弱、文化低、见识少、负担重。他们由于家境不富有,在家得种一大家人的田地、喂养猪牛等,他们天天忙于农活,根本就无暇顾及孩子了。他们仅仅对孩子煮煮饭、洗洗衣而已,特别到了农忙季节,连吃饭都顾不上,很多孩子就得自己煮饭或挨饿。许多孩子还承担起家里全部家务事,有时,连几岁地孩子也得下地干活儿。至于如何教育孩子,对于听话的孩子很满意,不听话的孩子只是说说而已。关心学习更无从谈起。对于孩子心里想的什么?需要什么?有什么感受?都一概不知或是根本没想到要关心。其实,这一现象在留守儿童家庭里普遍存在。他们的父母忙于挣钱,自己和祖父母忙于农活、家务,对自己的教育、成长都无人关心,使自己本应得到温暖、关爱的童年变为早熟的大人。

(2)隔代教育,只顾给的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不在家,由公公婆婆看着。由于代沟所致,爷爷奶奶更心痛孩子,在家里各方面都给予关爱,常常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玩好、吃好,对于生活细节不予指导或误导。出现了问题往往是包庇、怂恿,严重的说说而已。这样,孩子养成了娇气、任性,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缺乏互助互爱体验,怕困难、怕挫折。于是孩子受家里人的宠爱,家庭教育的艰巨性由此加大。宠坏的孩子越来越不听话,经常对人无礼貌,喜欢惹是生非,学习懒散。

(3)寄居他家,无法管的放纵型。

农村留守儿童中,有一部分孩子是被父母寄养在亲戚家或朋友中的。被寄居的孩子总有一种寄人篱下的感觉,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和自己的亲人一起生活起居。他们中有一些人总感觉在亲戚家里毕竟没有在自己家里那样自由,束手束脚的,看起来胆小怕事,很本份,但一旦离开了亲戚,就像老鼠离开了猫,他们就无法无天了。也有一些孩子胆子很大,亲戚根本管不住,有的可以跟亲戚顶撞,亲戚稍微说重了,就怀恨在心或是逃离出走,使得亲戚无可奈何而不敢管教,就只能放任自流了。

因此,这个群体的孩子通常出现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

1、学生成绩不佳,在校表现不优。进入学龄阶段的儿童一天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其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创造。但据调查,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中,小学阶段的学习兴趣还比较浓,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还较好,优秀的也不少。但到了初中阶段,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极少的留守儿童能表现为优秀,我们调查中发现,初中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都优秀的不到10%,良好的不到30%,学习和生活习惯都很差且行为出现问题的儿童却占了近30%,而且在所有问题儿童中,留守儿童占80%。

2、亲情缺失严重,心理发展异常,。青少年期是个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父母的关爱、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教育对青少年个性的健康发展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但是,农村留守儿童们由于其父母长时间不在身边,家庭的缺陷使留守子女无法享受到正常的亲情关爱,生活中的烦恼无法向亲人倾诉,成长中的困惑无法得到父母的正确引导和鼓励......久而久之,无助感,失落感和被遗弃感逐渐形成,严重影响着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调查中,我们发现绝大多数留守儿童与父母很少见面,缺少沟通。其中,与父母见面半年一次的为53%,一年一次的为44%,两年一次的有3%,还有一个孩子的父母双双外出六年未曾回过一次家。农村留守儿童在个性心理上表现极为异常,有这样两种典型症状:一是性格内向、孤僻、自卑、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二是脆弱、脾气暴躁、冲动易怒。

3、父爱母爱失常,孩子志向模糊。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感,加上在外打工,经济较为宽裕,对这些孩子生活的经济支付能力较强。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物质补偿的方式来表现自己对孩子的全部的爱,孩子要什么就可以非常轻易的得到什么,从不迟疑也从不打半点折扣。这种爱的方式,在儿童的心理边逐渐形成了儿童的金钱万能的价值观和逍遥享乐的人生观。他们没有任何勤俭节约与艰苦奋斗的概念,没有人情味,没有正确的取向与人生取向。

4、家庭教育缺失,越轨现象严重。家庭教育是人生所需全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方面,家庭教育最早最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的成长健康与否。我们调查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由于缺乏父母的有效监管,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不好。在家里,他们不讲求个人卫生,早上不洗脸漱口就吃饭,晚上不洗脚洗澡就往被子里钻;在学校,他们的学习没有计划,没有兴趣,拖欠或不交家庭作业现象严重,不遵守校纪校规,自由散漫,迟到、早退、旷课现象经常发生。在社会上,他们缺乏礼貌待人的常识,他们中抽烟的有,的有,打架的有,酗酒的也有,沉迷于网吧的更是不乏其人,还有谈情说爱的,有些甚至还发生了。在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没有发育完全之前,对社会上的各种复杂、不良现象缺乏足够的判断力和抵抗力,需要正确的引导和教育,而留守家庭一般都却无法给予,从而导致留守子女极易产生犯罪和越轨行为。

留守儿童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有:

1.监护人自身因素有欠缺。一是责任意识不强。在除父母外的监护人眼里,认为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不能对他们要求太严格,应对孩子更多的爱,否则会使孩子产生扭曲心理,觉得不是自己亲生的父母到底不知道疼爱自己。二是监护责任不明确。监护人往往从身体健康方面考虑问题,重吃饭穿衣轻学习教养;重身体健康而忽视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关心儿童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忽视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监护精力跟不上。由于监护人大多数是老年人,年纪较大,有的甚至同时要监护几个留守儿童,放在每个留守儿童身的精力就不够。再加上自己身体状况差,本身需要人照顾,因此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四是监护人自身素质较低。他们不知道从心理上来照顾儿童,不知道从法律、安全、卫生知识等方面教育他们,也不能在学习上给予帮助和指导,从而使留守儿童的教育从根本上就失去了重心。

2、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当今,一方面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却相对滞后,尤其是边远山村。因此,农民不得不想办法改善家庭经济生活条件,让自己孩子摆脱这种祖祖辈辈都无法摆脱的困境。当最基本的生活问题都无法解决时,他们只能选择进城务工赚钱来养家糊口,从而使儿童在不完整的家庭中成长,在流动--留守--流动的变动中长大。因此,我们认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滞后是造成那些留守儿童问题的最根本的原因。

3、家长缺乏家庭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通过调查发现,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虽然经济不富裕,但也不至于穷困潦倒、无处安身,他们大多是可以在家乡通过辛勤劳动来维持家庭正常生活的,而他们却追求快速改善家庭生活,追求给孩子成长提供充实的经济支持,不惜抛家弃子,离乡背井而进城打工。他们唯一的收获就是让他们感到满足的纸币,而他们失去的是家庭的亲情,牺牲的是子女的前途,造成的是越来越多的、越来越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这些都是他们用金钱无法买到的,更为可怕的是使得自己的家庭得不到正常的发展。

4、复杂的社会因素难辞其咎。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过早过多涉足社会的各个方面,但由于其天真幼小,无法正确处理来自社会各方面的纷繁复杂的社会信息与状况,分不清是非曲折。因此,网络游戏、色情影像、黑社会势力等等,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形成了深刻的印象,他们把一些与社会和道德格格不入的东西当作时髦去追求,当作偶像去崇拜去效仿,把黑的当成白的,把对的当成错的,进而使他们在自己心理发展上存在大量的不健康的甚至是错误的东西,存在许多的困惑与问题。比如,抽烟酗酒好爽,奇装异服好酷,哥们义气拔刀相助是英雄,谈情说爱老婆老公成必须品,等等一切,是大多数留守儿童的身上都存在的问题。这样的社会环境也给社会自身留下了大量的不安全隐患。

社会因素中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就是:歧视农民工子弟。由于存在部门利益至上的缘故,各级政府已经制定的有关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接受同等教育的政策不能落实,进城农民工子弟无法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接受教育的权益。

三 思考与建议

当前,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不单是外出务工人员的家庭问题或者是留守儿童自身的问题,更是一个全社会都不容忽视的综合性问题;不单是一个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更是一个其自身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的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关注和解决,家庭与社会都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各个家庭、整个社会乃至各级政府都应该站在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这一问题,以人的生存与发展为本,采取有效措施,积极稳妥地加以解决。我们调查组从近期和长远两个方面提出我们的建议。

鉴于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建议近期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应该从下面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1、建立健全留守儿童工作机制。关爱留守儿童工作是全社会的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努力。建立以市、县(市、区)、乡(镇)政府为主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责任制,县(市)、乡(镇)政府成立关爱留守儿童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关爱留守儿童工作行动计划和具体措施,实行属地管理为住的原则,将留守儿童工作纳入对县(市、区)、乡(镇)政府全年工作考核目标,形成政府、学校、社区、家庭、邻里多方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

2、完善和落实相关法律政策,保证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享有同等受教育权益。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弟在工作地接受教育的制度和机制,使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真正享有同当地儿童同等的受教育权益。对已有的政策在实施过程中要加强监督和落实,不要纸上写的同等,实际操作中人为地制造各种障碍。享受均衡的现代教育,是每一个孩子包括农村孩子应有的权力,也是我国政府的总体教育目标。同时,要改革学籍管理方式,为异地农民工子弟建立流动学籍,要取消异地学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中考、高考等制度,要取消各种名目的借读费、建校费、捐资助学费,最大限度地降低进城农民工子弟在其父母工作地入学的门槛,保障其享有与当地儿童相同的接受同等教育的权益,使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能把孩子带在身边上学,从源头上减少或消除留守儿童群体。

3、培养和扶持以民间组织为依托的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机构。在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之前,各级政府应该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民间资金和社会力量兴办留守儿童服务站等多种形式的托管服务机构,利用社会优质资源(如优秀退休教师等),切实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健康成长服务。

4、下大力气优化儿童成长的社会环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社会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大量的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使得年轻一代成长的社会大环境在不断恶化。因此,各级各部门必须下大力气从小事抓起,严肃治理在不断恶化的社会环境,严厉打击破坏儿童成长环境的人和事;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大众媒体要围绕关爱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成长的主题,一方面宣传以人为本儿童优先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等新观念新风尚,另一方面用积极的健康的题材武装青少年一代的头脑,引导他们正确辨别是非,引导他们积极向上生活、学习和做人。

然而,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需要全社会,尤其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干部,坚持以人为本,树立科学的可持续的发展观和政绩观,努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和谐社会。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8篇

外出打工成了农民的重要收入来源。近20多年来,流动人口不断增加,流动人口主要是从农村流动到城市的青壮年劳动力,青壮年劳动力占全部流动人口的 70%左右。由此,在很多流动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普遍出现了留守家庭问题。目前,在与留守家庭有关的诸多问题中,留守老人、留守妻子,特别是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这些留守儿童的父母一旦外出以后,他们整日忙于打工,大多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内心的困惑、需求、兴趣更无法关注。有的即使想关心,限于经济等条件,他们也无法更多地给孩子打电话或者经常返家看孩子。此外,由于夫妻一方长期外出打工,也造成了不少农村家庭的破裂,影响了孩子的健康发展。留守孩子由于家庭生活和父母教育的缺失,势必会形成下面一些问题:

1.学习上缺人辅导。留守学生多发生不完成家庭作业、逃学、辍学等现象。成绩中等偏下和较差的占大多数。尤其值得重视的是,一些留守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形成恶性循环。

2.生活上缺人照应。留守儿童的生活主要靠在外务工的父母寄钱回家或者在家的临时监护人提供。大多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比较贫困,有的甚至失去依靠,生活极其艰辛。更有部分留守儿童的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很大的损害。

3. 亲情上缺少温暖。留守儿童父母(或一方)不在孩子身边,缺少应有的关爱。父母在外务工,大部分身心疲惫,与家人联系较少,骨肉分离,与子女缺乏交流和沟通,亲情失落。在调查中,90%以上的留守学生普遍感到父母不在身边的亲情失落和孤独感。有的父母外出时间长达多年,从未回家,也无电无信,无从谈上亲情的存在。

4.心理上缺少帮助。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的缺陷,与外界不愿接触或接触太少,大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对集体漠不关心。大多数农村留守儿童存在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生活、卫生习惯差,自卑感重,自理能力差。

5.道德上缺少教育。留守儿童多生长在放任自流、情感缺失的环境中,道德和品格教育得不到正确调教。调查显示,许多孩子沾染上不良习惯,缺乏道德约束,经不起外界不良事物的引诱,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小事升级,打架斗殴。

6. 行为上缺少自控。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父母外出,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上的正确引导和帮助。一些不良的文化、越轨的行为很容易被缺乏正确判断的他们接受。他们逐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有的沉迷上网无法自拔;有的好吃懒做、小偷小摸;有的时常不回家,打架斗殴。

7.安全上缺少保障。留守儿童面临玩耍、劳动、生活中的安全问题,因其监护人不力或无临时监护人常发生安全事故。

所以,我认为,为构建和谐社会,缓解留守儿童的教育和成长问题并为解决问题奠定基础,应该采取如下一些措施:

(一)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在家长的教育素养普遍较低的情况下,学校要主动负起指导亲职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任,正如马卡连柯所说的:学校应当领导家庭。农村学校必须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特点,低起点,高效率,灵活机动地开展家校合作。一是利用家长爱子心切的心理提高他们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二是帮助家长正确理解家庭教育的本质属性,弄清家庭教育不等同于文化辅导;三是帮助家长全面了解孩子的身心特点,理性地去开展家庭教育;四是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指导家长如何与孩子沟通,加强情感交融,扭转留守儿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劣势。

(二)遵循孩子身心特点,引导同辈群体的交往和活动

同辈群体虽是孩子自发的组织,但只要引导得当,它会成为不可忽视的教育力量。班主任首先要以持久而真诚的关心赢得孩子的信赖,掌握同辈群体交往的小秘密,尤其要与群体的小首领交上朋友。其次通过交谈、游戏、讨论等形式引导孩子们妥善处理群体内的矛盾,正确看待各种社会现象,增强孩子对不良社会诱因的免疫力。最后通过开展各种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进行闲暇教育,吸引群体成员投身于集体生活,弥补孩子的亲情缺憾,创建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群体文化。

(三)发挥农村优势,充实孩子的课余生活

学校的社会职能决定了学校在教育网络中的主渠道作用,除对家庭和同辈群体加强指导外,还应从自身入手,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开发活动课程,愉悦留守儿童的身心,填补他们生活中的空白。

(四)以手拉手活动为平台,构建留守儿童手拉手体验教育互动模式

手拉手模式是少先队组织的经典项目,已有众多少年儿童从中受惠。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建设同样可以利用这种平台,构建起两种手拉手的少年儿童体验教育互动模式。一是在农村学校内部,构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手拉手活动。利用同辈群体在少年儿童社会化中的重要功能,班主任或少先队辅导员带领和倡导非留守学生与留守学生交朋友,尽量打破原来留守学生一般只和留守学生交朋友的现象,让留守学生积极融入到班级、少先队或校团委这样的大集体中来。二是构建城市少年儿童与农村留守儿童的手拉手活动模式。把深刻的教育内容融人到生动有趣的手拉手活动之中,用祖国大好风光、民族悠久历史、优良革命传统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教育城乡不同生活环境中成长的未成年人,培养他们相互理解、相互认同和共同的情感。

(五)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优化社区育人环境

社区环境对儿童少年乃至成人来说,是最直接、最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社会氛围。一般农村人包括一部分农村教育工作者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环境的教育功能,因而优化农村社区育人环境,首要的是转变人们的思想观念,强化大教育观。要提高社区领导(在农村一般是村级领导)对教育的关心程度和参与意识。由学校、村委、家长代表组成联合教育委员会,校长定期或不定期召集开会,关心留守儿童家庭中出现的问题,在教育力量的整合中起协调作用。通过有线广播、文艺宣传等形式,向广大农村家长宣传科学的教育知识。争取人人都成为教育的有生力量。其次是要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抓手,形成科学文明的育人氛围。结合农村税费改革,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建好村级图书室、文化室,用丰富的书籍和科教影片、娱乐活动吸引农民,为留守儿童开辟活动园地。

(六)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构建和谐农村生活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9篇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动下,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背井离乡进城打工、经商人数的增多,农村儿童留守农村而无人照管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多,有些农民工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于是在我国广大农村中出现一个新的群体——留守儿童。他们失去父母庇护,身心、学习、成长都面临着失管、失教和失衡,由此引发了诸多社会问题,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对这个群体的关注,找寻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问题。今年5月,根据县关工委转发的文件要求,我乡妇联和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积极参与此次行动,对龙庆乡0-18岁的留守儿童现状进行了走访和调查。通过到学校,去家庭,接触了留守儿童的心,了解了他们的现状。现就存在的问题谈一些初浅的看法。

一、基本情况

乡总面积481平方公里,辖14个行政村,114个村民小组,3.35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6.3%。全乡有耕地面积3378.7公顷,其中水田178.7公顷,旱地3200公顷,人均耕地1.5亩,且大多数耕地是高山田交通不便,经济作物以烤烟、油菜、生姜为主。由于百年大旱,农村人均纯收入仅为2410元,广大老百姓仍然生活在贫困边缘。因此,极大部分群众迫于生计也挤进了打工队伍中去,成为打工一族,把子女扔给了老人监护或寄养他人。据调查,全乡0-18岁的学生人数有6314人,留守儿童2371人,其中在校小学生中就有1154人,占学生总数的18%,老人监护的有439人,占38%,寄养他人的有140人,占12%。

二、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留守儿童生活普遍较差。 由于农村老百姓普遍文化素质较低,大部分未掌握专长和技术,外出打工大部分从事的是劳动密集性工种,干的是苦活、累活,且工资收入微薄,只能基本维持家人和儿女的生活。儿童正是长身体的时候,由于家庭经济收入少,父母又长期在外,难以顾及到儿童的生活情况,导致部分留守儿童营养严重不足,身体健康受到极大损害。

二是留守儿童学习普遍较差。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农活、家务活增多,尤其是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年老体弱,加上本身的文化水平较低,根本无法顾及到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大部分留守儿童还要承担一定的家务劳动,导致一些儿童体力的透支、精力不集中,对待学习只是应付了事,学习成绩下降,有些还由于厌学等原因逃学辍学

三是留守儿童心理出现偏差。 父母长期在外打工,留守儿童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呵护和照顾。由于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诉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导致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有的留守儿童情绪消极,有的出现逆反心理、怨恨情绪。留守儿童大多年龄在1-15岁之间,正是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有的出生几个月或一周岁后,父母就外出务工,长期与父母分离,使他们生理和心理上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缺乏父母的关爱,亲情失落,产生孤独感,心理失衡。

四是留守儿童道德行为较差。 父母长期外出打工,无法顾及到儿女的成长情况,监护人或代养人只管留守儿童的生活,缺失了道德的教育,养成了留守儿童放任自流的习惯,缺乏道德约束,形成不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道德品行,出现了不讲卫生、不拘小节、乱花钱、顶撞祖辈、我行我素、不服管理、说谎骗人、小偷小摸等行为偏差,尤其是留守儿童违法违纪案件呈现上升趋势。

五是留守儿童安全难以得到保障。 在留守儿童中,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缺乏对儿童的安全监管,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不够、意识不强、监护不力,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特别是在双休、寒暑假期间,脱离了学校管理回到家中,临时监护人和代养人的管理难以到位,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甚至出现安全事故。

三、留守儿童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意识淡薄。父母是儿童成长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教育是伴随孩子的终身教育。因此,家庭教育对孩子行为、心理健康、道德观念与智力发展将起着决定的因素。但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尤为淡薄。一是监护人和代养人大多数是老年人,文化不高,有的还是半文盲,家庭教育意识模糊,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且知识、能力上难以承担对孩子的道德培养和学习辅导的任务;二是父母与留守子女沟通少,缺乏亲情上的交流,对孩子的成长漠不关心,放任自流,顺其自然发展;三是父母对留守儿童只是给予物质上的满足,孩子吃得饱、穿得暖就行了,缺乏对留守儿童精神上的鼓励、鞭策与开导;四是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法不对,父母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老师的事,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直接取决于学校和老师,事实上成为孩子学习、身心发展的旁观者。

2、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措施不力。近 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探索出一系列行之有效,能适应新时期学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但在调查中发现,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一是外出打工人员对孩子的教育过于依赖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由于学生多,教学任务重,教师没有精力,心有余而力不足,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关爱难以顾及;二是留守儿童的父母长期在外,学校教师与家长的沟通难度真大,有时半年甚至一年难见留守儿童父母一面,很难反映孩子在学校的真实表现和存在的问题,难以实现家庭和学校共同教育的目的;三是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缺乏有效的措施,很难在学习上、生活上给留守儿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并针对性给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育环境。

3、社会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不够。近年来,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现象严重,对缺乏父母关爱,并在成长中留守儿童的思想上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心理、生理受到不同程度的扭曲。一是农村社会教育薄弱,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缺乏父母关爱的留守儿童的不足;二是一些娱乐场所缺乏有效管理,在互联网、电视、书刊等文化传播媒体中,庸俗、低劣、暴力、色情等腐蚀内容屡禁不止,对缺乏父母关爱、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具有腐蚀性和诱惑力。

四、改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建议

1、加大投入,改善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环境。近年来,随着外出打工人员不断增多,劳务经济在社会进步、社会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各级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投入也要下大力气,出台有利于外出打工人员子女受教育的优惠政策,并禁止一切影响和限制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的条条框框,免除一切不合理收费,使打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当地儿童同等的待遇,重新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2、健全制度,完善留守儿童的管理措施。各级政府和学校都要积极探索对留守儿童管理措施的新途径和新办法。加强对寄宿制学校的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确因特殊情况不能寄宿的,学校实行跟踪管理。加强留守儿童在双休和寒暑假期间的安全教育,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从而解除进城务工农民工的后顾之忧。

3、创新机制,实现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关注的有机统一。对于留守儿童,以家庭为主体,加强学校、社会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学校和社会联动的运作机制。家庭要承担起教育孩子的重要责任,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和亲情关怀,家长要与学校和老师经常保持联系,随时了解子女的学习和生长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学校要肩负起教育好留守儿童的责任,并有针对性的开展有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的教育和活动,大力开发他们的潜力,激活他们的斗志,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保证他们与健全家庭一样健康成长。

农村留守儿童调查报告范文第10篇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的孩子们。他们的出现源于父母为了生计外出打工,但又因种种原因无法将子女一起带到身边上学,子女只能留在了农村家里,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其他亲属代为照看。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缺少父母之爱,缺少良好的教育管理和指导,容易导致心理上的缺陷和行为性格上转变,对他们的健康成长带来较大的影响。针对这一问题,调查留守儿童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基本情况,掌握留守儿童的成长环境和目前的成长发展情况,对比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儿童的差异,分析留守儿童行为、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探索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成长的对策,意义重大。

学校现有6个教学班,学生XX名,教职工18名,经摸底调查,我校现有留守儿童XX人,占在校学生总数的XX.6% ,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X人,占留守儿童总数的XX.8%。对四、六年级的20名留守儿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涉及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等方面的XX个问题,比较全面的了解了我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本次调研,分三步进行。

本次调查问卷是根据国家《关于大力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精神,设计了《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调查表包含生活现状、学业学习、心理健康、行为性格、受关注程度和自信心等几个方面的18个问题,通过学生对问题的回答选择,统计对选择项目的人数占参选总人数的百分数,来了解学生总体上的现状和心理倾向性特点。调查表如下。

蒿塔小学留守儿童问卷调查表

1. 你爸妈外出务工多长时间了?( )

(1)一年 (2)二年 (3)三年 (4)更长时间

2.爸妈外出务工,你和谁生活在一起?( )

(1) 爷爷 奶奶 (2) 外公 外婆 (3) 寄宿学校

3. 爸妈不在身边,生活上有什么变化?( )

(1) 没有变化 (2) 更自由了 (3)过得不如以前好

4. 爸妈不在家,你是否感觉安全?( )

(1)不安全(2)安全(3)在不在都一样

5.爸妈不在身边,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影响?( )

(1)没有影响 (2)我进步了 (3)我退步了

6.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行为习惯有什么改变?( )

(1)没有改变 (2) 更加懂事了 (3) 缺点又增加了

7. 爸妈不在身边,你的性格有什么改变?( )

(1)更加开朗了 (2)更加孤僻了 (3) 没有变化

8. 爸妈不在身边,你有心事向谁诉说?( )

(1)家人 (2)老师 (3)小朋友 (4)谁都不说

9.你对爸妈满意吗?( )(1)满意(2)不满意 (3)无所谓

10.你想爸妈了,会怎么做?( )

(1)打电话或写信 (2)不作声或偷偷哭泣 (3)找爷爷奶奶说话(4) 从来不想

11.你与父母的联系( )。

(1)每月一次(2)每周一次(3)每天一次(4)不常联系,记不清

12、你敢把你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吗?为什么?( )

(1)不敢。因为( )a、不想再给他们添麻烦;

b、怕父母不理解,批评我;

c、因为我不认真学习,不好意思说;

d、因为我说出来,他们也不理或不答应。

(2)能把真实想法告诉父母。父母理解我,我也理解父母。

13、学习情况调查( )(可以填几项)。

(1)学习压力大;(2)我的成绩可以;(3)我爱读书;(4)我的成绩不好;(5)我不爱读书;(6)上学不如打工等。

14、本期老师找你谈过几次心?( )

(1)没谈过 (2)谈过( )次

15、谁给你的压力最大( ):

(1)父母;(2)老师;(3)自己;(4)其他家人

16、除吃饭的钱外;每周有零花钱_____元。

17、我自己感觉( )(1)、很优秀(2)、比较好(3)、比较差;(4)很差。

18、我最希望和 在一起,因为 。

第二步:发放问卷,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由于低年级学生较小,留守儿童人数相对较少,所以问卷调查主要选取四、五、六年级的学生,调查学生的在校外的生活和表现,以及调查表上具有的内容。

第三步:分析归纳、统计数据。

二、结论和分析

依据调查结果,留守儿童占儿童总数比例大,其中父母双方都外出务工的留守儿童占留守儿童总数的XX.8%。留守儿童中,父母外出打工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占XX.7%,在四年以上的占XX.8%,留守儿童与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同住的占XX.9%,XX.9%的儿童感到父母不在不安全,留守儿童除过吃早餐的钱外,平均零花钱每周只有5元,每天不足1元,有XX.4%的留守儿童感到生活不如父母在家的时候,对父母不满意和无所谓的留守儿童占XX.3%,想父母时不做声或偷偷的哭泣的和从来不想父母的儿童占XX.2%,有XX.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给自己的压力很大。这些数据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不容乐观,因缺少父母的爱感到孤独,生活比较贫穷,个人压力较大,在他们10岁左右的年龄段,不该有的家庭压力和人生压力都不同程度的对他们产生了影响,他们的心理有一定的扭曲化倾向,对父母出现信任危机,因种种原因不愿意讲自己的真实想法告诉父母,他们在学校和社会得到老师和监护人的心理帮助较少,非常思念父母,希望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具体而言,有以下特点:

1、生活现状堪忧。留守儿童家庭大都不太富裕,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从事体力劳动或做小生意,收入微薄,致使这些家庭生活条件差,加之老人素有节俭的习惯,多留守儿童的生活标准要求比较,有的不重视早餐,有时吃有时不吃早餐,在生活上基本上是有啥吃啥,留守儿童的零花钱也比较少。很多孩子营养跟不上,生活质量差,这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身体健康。

2、安全感降低,安全问题突出。由于XX.9%留守儿童是由年龄偏大的祖辈监护,他们中有一部分不仅自身得不到有效的监护,而且还要承担起照顾爷爷奶奶的责任,还有个别儿童无人监护,使得35.9%的留守儿童感到不安全。一些留守儿童因父母不在身边,经常受到同学、邻居的欺负;一些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治疗,遇到意外情况不能得到帮助,安全隐患增加。

3、心理健康问题突出。有XX.7%的留守儿童有心思谁都不说,28.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变得孤僻,有65.8%的儿童给自己的压力很大,对父母不满意和无所谓的留守儿童占24.3%,想父母时不做声或偷偷的哭泣的和从来不想父母的儿童占5.2%,XX.2%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很差,缺乏自信心。这些数据充分说明留守儿童感到寂寞和孤独,这种孤独感影响了他们的行为、性格、交流、学习和生活,这最主要的原因是亲情和家庭教育缺失、家庭监管缺位,使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出现扭曲倾向,甚至产生怨恨父母的心理,有的与父母疏远,和父母打电话交流的次数特别少,甚至从不主动交流。

4、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降低,行为习惯变坏。

尽管有许多留守儿童也表现出了强烈的求学愿望,取得了比较突出的成绩。调查结果显示,40.8%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习退步,20.4%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学生成绩不好。这主要是由于心理问题的干扰以及学习自控力较差所造成的。在我们的问卷中,有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反映在家了无人督促学习,这反映出监护人本身的态度和能力减弱了原有家庭的监督作用,影响了他们自控力的形成。28.6%的留守儿童感到自己的缺点越来越多了,自己的行为习惯变坏了,据谈话调查,多数留守儿童自我控制能力不强,不讲卫生、不换衣服、挑食挑穿、不听监护人的话,顶撞祖辈、不服管理、逆反心理强。

从以上调查结果看到,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及安全、心理健康、学习和行为性格等方面都存在比较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与父母均在身边的儿童存在明显的差异,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亲情的缺失,家庭监管能力降低,社会的负面影响以及学校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有倾向性的对策。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和行为问题,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着手,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措施,形成合力,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促进留守儿童顺利健康发展。

第一,大力宣传,引导支持,政策倾斜,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让家长明确家庭发展以孩子的成长为后动,多考虑考虑孩子,孩子的前途比金钱重要,不到万不得已,不要留下孩子长期外出打工。如果家庭经济确实困难,可让文化程度稍高的一方留在家中监护子女,一般以母亲为主,母亲心细,有耐心,孩子更愿意与她们交流,外出一方并经常通过电话与孩子交流,弥补孩子的亲情感。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的,尽量带上孩子,让孩子在打工地接受义务教育。在政策上予以倾斜,支持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今年国家免除借读费就是特别号的举措,对让留守儿童不在留守具有非常重大的推进作用。父母都需要外出务工,又实在带不上孩子的,要找到有知识、有监管能力的监护人,不要把孩子留给多病的老人,使本该属于被监护人的孩子变成老人的“监护人”。

第二、投入资金,建社农村寄宿制学校,不断完善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建设,为双亲在外地或亲友不能有效地提供完整成长环境的农村留守儿童提供住宿,让留守儿童在老师、同学群体中成长,以便对缺失的家庭教育进行补偿,为留守儿童提供全方位的教育服务。

第三、家长定期不定期的与孩子对话,至少每周一次,每次不少于3分钟。亲子之间的感情,父母对子女的直接教育,对孩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希望他们在外打工时不忘与孩子沟通交流:有可能面对面接触固然好,不可能的话,也该通过电话、书信、网络聊天等方式进行联络,在联系过程中渗透教育因素,要及时了解子女近期的生活学习情况,及时关心他们的思想、生活和学习,让孩子感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同时要向老师和临时监护人即使了解孩子学习生活等个方面的情况。不要只顾挣钱,忘了对子女的思想道德教育,要更多地关心他们的生理、心理与情感,更多的关注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同时如果经济允许,应尽可能在农忙或春节时多回家看看孩子,或者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这样,亲子互动与沟通的时间与机会就比较多,并且具有一定的连贯性。

第四、学校成立留守儿童之家,定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因为学校是留守儿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要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的问题,丰厚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和具备教育专业的基本素养、高尚的职业道德的教师是关键。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教师应承担起家长或监护人的部分责任,多与留守儿童交流谈心,提高亲密信赖程度,给予更多关爱和正面引导。学校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身心的活动,来引导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以良好的教育来留住学生的人和心促进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任课老师和班主任要对班级里的留守儿童多关注、鼓励和帮助,通过了解他们的基本情况,关注他们的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地了解和解决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另外,在对留守儿童的教育方式上,老师应以鼓励为主。并且,还要经常与他们的家长和监护人联系和交流,以能共同及时地解决他们存在的问题。

第五,及时解决留守儿童在学习生活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困难和困惑。学校和社会应加强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包括开设心理课程和配备心理教育教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等,引导儿童积极、健康、全面成长。

第六、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目前,可供学生在校外活动的场所和机构较少,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由于基层很少或没有相关的少年儿童的活动中心,使得农村少年儿童在校外的活动无场地,无器材,无组织,基本处于空白。多数没有家庭监管的儿童,特别是留守儿童,多与伙伴自由活动,有的上网吧打游戏通宵不归、有的打架斗殴甚至干一些违法乱纪的事情,长期下去,影响力儿童的身心健康。因而,建立少年儿童校外活动中心,为留守儿童在校外参加有益的活动提供场所和条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和发展也至关重要。

上一篇:大学生调查报告格式范文 下一篇:中学生调查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