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产销范文

时间:2023-03-06 19:15:28

农产品产销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产销对接;市场

我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国家可以对经济状况进行宏观调控,稳定经济市场。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尤其在中国加入WTO之后,我国经济市场受到世界经济市场的冲击不断加大。因此在世界农产品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的干扰下,我国农产品市场价格较为不稳定,价格忽高忽低,但却又经常出现农民卖不出产品以及消费者买不到产品或是买贵产品的矛盾。究其最主要原因,是在流通的环节中出现了问题,成本过高、流通环节不畅等都是主要干扰因素、因此对于国家来说,对原有的产销模式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搭建新的产销对接平台,对于生产者和消费者来说都是有很大好处的,而从目前国内对农产品产销对接方式的创新来看,业界很多专家学者都对“农超对接”模式寄予了很大希望,而在实际操作中也确实有很大收获,但从具体过程来看,还存在着合作方式、参与度、物流等方面多方面的干扰因素,需要进一步完善发展。

一、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现状分析

1.对接主体。分析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现状,首先需要研究的是农产品的对接主体,从农产品的自身属性和商品流通的基本环节来看,农产品的对接主体可以分成两方面来论述,即生产经营主体和流通主体。

生产经营主体。新中国成立后,在农业生产之路上的探索一直在继续,目前我国的主要农业生产方式仍然以家庭为主体,在经营方式上也较为分散,各家各户自己经营。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矛盾由此出现,小型生产与广阔市场之间的矛盾频发。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将生产与销售对接是最终的目的,但要将分散的各家各户与市场建立合作关系是不可能的。这就要求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可以进行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目前比较常见的模式是建立合作社或者发展农民生产大户的带头作用,以及建立相应的企业协会等等。这种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的敬意主体,可以更加紧密的与农产品的生产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扩大或缩小生产经营规模,与农户紧密联系,通过这种一致的利益关系共同发展,带动农民生产效率的提高,实现经济上的创收。

流通主体。流通是农产品产销对接的重要环节,是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实现经济效益的过程。流通包括了产品的运输、销售等多方面内容。过去最常见的流通方式就是由专门的收购商或是经纪人去农户家中收购产品,再将这些农产品转运到加工商或是批发商,再由这些批发商运送到批发市场之中,最后由超市、农贸市场等从这些批发市场中收购农产品,将农产品销售给不同的消费者。这种传统的流通环节,在步骤上较为繁琐,需要经过重重的转手,消费者最后才能从零售商手中买到商品。而在现代的流通环节中,往往将中间的繁琐过程省略,将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体与零售商或是消费者直接对接,这样不仅降低了运营成本,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格也会随之降低。

2.目前农产品产销主要对接模式情况概述。产品的销售状况与当地的经济发展状况时息息相关的,因此从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的主要对接模式来看,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农批对接,产品直销,农超对接,农共对接”等多种模式。而在这些模式之中,最引人瞩目的莫过于“农超对接。”2008年“农超对接”模式开始试点,由商务部和农业部共同推行展开。而从现在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发展状况来看,这一模式仍在不断扩大,仍然具有进一步发展的潜力。但需要注意的是,虽然“农超对接”模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且在不断发展,然而其并不是我国农产品流通的最主要形式。来自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在生产管理经验的欠缺与超市较高管理水平之间的对比矛盾是主要原因之一,并且在地方支持政策上也有所欠缺,这些都对“农超对接”模式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干扰。

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的最主要对接模式或者是流通模式,仍旧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批对接”,但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往往在管理和经营水平上都采取比较落后的发展模式,与日益革新的市场之间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同时在经营效率和产品的时效性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滞后,阻碍了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有效进行。而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涌现出来,例如建立专门的农产品产销中心,进行网上销售以及在农产品生产地设立文化节、农家乐等多种方式。这种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对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

3.经济学视野下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性质与意义。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实际上就是供与求的关系。实施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实际上就是稳定农产品的供求关系,继而稳定农产品价格。农产品生产出后,进入到市场之中销售,就成为了商品,具有了商品的属性。当农产品供大于求时,根据市场机制的运行特征,其价格就会不断降低,通过价格的手段来鼓励消费者消费购买,从而将农产品出清。但根据农产品自身的产品属性,一般都用来食用,因此其在需求量上一般较为稳定,单一的价格下跌并不一定能收到很好的效果,这样作为生产者的农民、农户就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反之来看,如果农产品供不应求的话,价格就会上涨,而农产品作为日常消费中的必需品,消费者不得不付出更多的价钱来购买产品。但出现这种情况时,往往又会引发很多生产者跟风种植,又会导致供过于求。这就要求,建立科学有效的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是很有必要的,如果将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直接对接,将中间复杂繁琐的流通环节省去,不仅可以使消费者可以以最低廉的价格购买的产品,也可以让生产者直接了解到市场的供求情况,根据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生产产品,避免盲目的跟风生产,从而让农产品市场更加稳定的发展。

二、目前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信息化程度低。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给农产品产销对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但从目前国内农产品信息化程度发展来看,仍然较为落后。生产者在生产的时候过于盲目,不注重市场的动态,销售渠道被桎梏。但从更深层次方面来看,作为调控者的政府很多时候并没有提供一个科学有效的农产品生产状况,生产者就更难以获得这些信息。并且对于大部分农业生产者来说,受到文化水平的限制,难以获取、分析、利用有效的信息。一旦中间商、收购商出现问题没能及时收购,就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的情况。

2.缺乏订立合约机制。实现产销对接最终是为了稳定农产品市场的发展,从而使生产者、销售者和消费者达到共赢。但从我国产销对接模式的发展状况来看,很多时候对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而这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关于订立合约的问题。一般来说,产销双方达成合作后就会签订合约,但往往有时候具有优势的一方就会受到合约较小的约束,这对另一方来说是极其不公平的,很容易导致合作的破裂。因此有关部门需要及时优化合约机制,加强法律的约束,有效保障双方的合法利益。

3.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性。产销对接缺乏长效性也是目前我国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的主要问题之一。对于产销双方来说,如果能稳定、长期的合作,对于双方来说都是有利的。但是收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产销双方往往只会进行短期的合作。因此政府应当帮助较为弱势的生产者与销售商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平衡发展,扭转不合理的供求状况,从源头解决产品“卖不出”与“买贵或买不到”的矛盾。

4.生产组织化程度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很多发达国家都采用集约式生产,具有高度的组织化程度。相对而言,我国很多地区的农业生产仍然采用过去的生产方式,组织化程度较低,管理方式落后,极大制约了农业生产力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过程中,在现代经济环境的背景下,组织化程度是极其重要的。虽然从目前我国农业组织化发展状况来看,很多地方已经建立了企业、合作社,但从全国范围内看组织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生产规模较小与广袤的市场之间的矛盾仍旧存在。在具体的表现上,很多农户仍旧根据自己获得的信息状况来进行生产,没有科学的指导依据,有时候还会根据市场动向跟风生产,造成产品滞销。其次,对于一些已经成立的合作社来说,大部分管理较为松散,很多时候合作社只是作为一种形式上的意义存在,并没有有效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很多“农超对接”模式种,超市需要的产品提供者需要具备一定的组织化程度和科学的管理水平,这些对于很多“单打独斗”的农户来说是很难做到的,这就是“农超对接”模式在我国发展受到限制的最主要原因。

三、新时期农产品产销对接创新模式研究

1.建立以合作社为主导的统一发展模式。我国很多农业生产地区都已经成立了农业合作社,但却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新时期,农产品想要更好、更稳定的发展产销对接模式,合作社应当首当其冲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合作社应当加大组织化程度和科学管理,组织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和流通,为生产者的共同利益而奋斗。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引进金融资本,帮助生产者解决农业生产资金匮乏的问题。而合作社可以帮助农户与专门的批发市场、生产基地等签订合同,保证农产品质量,进行统一化生产经营发展。并且合作社内的成员应当实现信息共享,共同讨论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生产策略,共同发展。

2.发展企业的带头作用。现代农业发展中涌现了一片片的龙头企业,这些企业无论在经济实力还是在信息拥有量上都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龙头企业也应当发展带头作用,与生产基地联系,确定定向收购内容。对生产者进行统一的培训和指导,从而进行科学化、规范化的生产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而企业可以凭借自己的经营关系,及时掌握市场发展动向,拓展销售渠道,确保农产品的销售稳定发展,提高产品的流通效率,降低流通成本,实现双向创收。

3.加强信息化建设。现代科技的发展为农产品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但从目前国内农产品信息化程度来看仍旧比较低。因此对于农业生产地区来说,当地政府应当组织生产者进行专门的信息化知识学习。通过学习计算机、互联网技术,在网上建立新的销售渠道,促进农产品的销售。不能局限在传统的销售理念之中,要借用网络的优势,推广自己的产品,让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产品,展现产品优势。现代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为农产品产销对接建立了新的平台,作为生产者要及时掌握这些信息,而不是只顾着生产,忽略了市场的日益革新。

4.政府加大政策支持。对于政府来说,应当加大对农产品产销对接的政策支持。首先在农产品的生产技术和流通技术方面,政府要加大财政支持。其次,在对接的过程中,可以适当给予一定的财政优惠政策,鼓励采用新方式对接,吸引更多的生产者加入产销对接模式之中,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建平等.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和机制创新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3(11).

[2]安玉发.发展新型产销对接模式稳定鲜活农产品价格―“农超对接”及流通渠道多元化的思考[J].2011(08).

[3]张西华.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实现途径研究[J].甘肃农业,2010(12).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城乡一体化;品牌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07125

1 前 言

民以食为天,这是千百年来不变的真理。在国民经济中,工业和服务业的国民经济产值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战略地位,而农业逐渐由第一产业变得地位微弱,这也就导致了以务农为主的农民,面对着辛苦经营的农产品而找不到市场销路。使得在整个农产品产销供应链中,因农户和消费者本身具有的分散性的特点,导致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衔接不畅。农户面临着农产品卖不出高价的困局,消费者面临着购买价高的尴尬,如何使得民间地头的农作物快速、安全、放心地进入百姓生活中,使得城乡间的农产品流通衔接顺畅,成为当前面临的一大难题。苏州农产品的产销同样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介于此,本文将对苏州农产品产销模式现状及问题进行研究与分析。

2 苏州农产品产销模式现状分析

苏州农产品种类繁多,包含了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等。既有太湖蟹、阳澄湖大闸蟹、水蜜桃、碧螺春茶、枇杷等特色农产品,也有粮食、蔬菜、鱼虾等普通农产品。根据调查,现有的产销对接模式主要有农批对接、农超对接、农企对接和农消对接等,除此之外为了增加销售渠道,拓展市场,还出现了农产品与高校、医院的食堂对接,农产品与饭店、酒店的餐桌对接。各种模式具体分析如下。

21 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的产销模式

基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产销模式是目前苏州市农产品产销模式的最主要表现形式。苏州市目前一共有29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有7家是综合市场;8家水产品批发市场(其中有1家是大闸蟹专营市场);2家畜禽批发市场;4家蔬菜、花卉批发市场,由此可见农产品批发市场主导的产销模式所占比重较大,农产品供应也比较多样化。

农产品批发市场产销模式的主导者是农产品批发市场,主要参与对象有农产品生产者、批发以及加工商、最终零售者,其中也包含了一些结算、信息技术的中介机构。基于不同批发市场也有不同的运行模式。有农户个人自行将农产品运送到批发市场租门面的自产自销型;有以批发商自行或者外包给专业运输企业到农产品产地购进农产品的收购自销型。就苏州市而言一些小型二级批发市场以第一种形式为主;大规模的批发市场是第一种和第二种兼具的模式,既有农户自营也有批发商通过产地批发经营。

以苏州南环桥批发市场为例(见图1),上连农产品生产基地、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经纪人等供应商,下接二级农贸市场、连锁超市、社区直销店,以及机关、学校、饭店等消费大户。南环桥批发市场设置了信息显示屏,各类产品信息、招商信息、企业文化以及其他交易信息,促进消费者及零售商对全市范围产品信息进行了解。但类似的批发市场也有一定的缺陷,如位置偏远、卫生环境差、受季节因素影响导致}储设备忙闲不均等。

22 连锁超市主导的产销模式

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产销模式(见图2)也是目前苏州市场上常见的一种类型,它是由生产农户、配送中心和连锁超市共同组成的以连锁超市等流通企业为核心的产销模式。连锁超市掌握的一手市场需求信息以及库存状况一起传递给上游配送中心,上游配送中心将信息传递给流通企业,流通企业直接与农业生产基地或农户达成合作,农产品生产者提供市场所需要的各种农产品,并由配送中心将农产品配送到连锁超市各分店,需求与供给信息在建立的信息平台相互传递,最终实现产品在产地与消费地之间的流通。连锁超市数量与质量的不断增加,也进一步推进了连锁超市主导的农产品产销模式发展。目前苏州市场上连锁超市的品牌主要有大润发、沃尔玛、家乐福、乐购、好又多等,因连锁超市中的农产品整洁干净、包装精美、品质有保证、安全可靠,促使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去超市购买农产品。但这种产销模式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价格相对较贵、配送中心投入成本高、信息传递不及时等。

23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导的产销模式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主导的产销模式是由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者、批发商、零售商以及一些中介机构等构成。以加工配送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纽带,建立起直接面向市场消费大户,联系生产基地和专业合作社的产销对接模式。据调查,截至2015年,苏州市拥有4家部级农业龙头企业,45家省级企业和108家市级农产品加工企业,以及一批市(区)级农业规模型企业。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总额达到154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0亿元,创造利税43亿元。由此可见苏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对苏州经济带来的有利影响。

24 农村专业合作社主导的产销模式

农村专业合作社是目前农村市场连接外界的另一条纽带,农村专业合作社通过工商农业等部门批准备案,在村民自愿加入的前提下,将一定范围内的优势资源――土地集中起来,把股份制引入土地制度建设,每亩地以800~1000元的承包价格进行基本价承包,年底再以分红的形式回馈农户,实现规模经营、集约经营。这种大规模大范围的经营方式,管理起来更方便,且容易与外界沟通合作,种、养殖方式更加科学化,拓宽了一定的销售渠道。

25 农户零散出售的产销模式

农户以直接零卖的方式,将自家种植或养殖的农产品走街串巷或在集市上进行销售,这种产销模式依然存在。走进苏州部分居民小区的门口,以及一些狭长的街道,经常会看到苏州一些乡下农户挑着自家的瓜果蔬菜、禽蛋鱼蟹,铺在道路两边的地上,不停吆喝甚至讨价还价,以老年人售卖居多。

这种农户直接参与的零售模式,多是生产规模较小,以各家各户为单位,将剩余产品出售出去。农户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中间环节的层层提价,使“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现象得到缓解,但是这种产销模式布局分散,耗时费力,由于农民种、养殖技术的参差不齐,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做到集约经营,农民的经济收入受到束缚,很难再提高。另外这种分散经营的行为不能保证农产品全部及时卖出去,而农户家庭储存条件有限,容易造成积压腐烂。

3 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存在的问题

31 农产品买贵卖难现象日益凸显,组织化程度较低

虽然苏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数量在不断增加,但总体来看,农产品买贵卖难现象仍旧日益突出,存在着“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如苏州西山的杨梅,保鲜期短,农户往往因为卖不掉导致腐烂而被迫扔掉,但消费者购买时价格往往在30元/斤以上,面对高价望而却步。诸如此类的例子数不胜数,如水蜜桃、橘子、白菜等。对于这种看天吃饭的农业,农民们往往面临着大丰收了但价格低,价格高了但产量又低了的情况,产量与价格的不对称困扰着农户。

另外苏州农产品的组织化程度也跟不上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农户各自为营,依据自有经验,自主决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另一方面,农村专业合作社为主的经济组织管理水平较低,生产品种单一、生产规模较小。应用技术的能力较低,生产标准不一,产品质量难以提高。不能与需求者现代化的经营要求相配套。

32 农产品种类繁多,缺乏品牌优势

在中国农产品市场上,走品牌化经营的农产品不胜枚举,枣类市场有新疆大枣,沧州金丝小枣,新郑的好想你枣;梨有库尔勒香梨,皇冠梨,水晶梨;桃有北京的平谷大桃,无锡水蜜桃;大米有稻花香,五常大米,东北大米,盘锦大米等。但是在苏州农产品领域,走品牌化经营的产品相对较少,除了我们熟知的阳澄湖大闸蟹,吴江香青菜及部分加工企业所拥有的独立品牌外,一般市场上流通的农产品都没有自己的品牌,农产品的品牌意识很淡,没有品牌就不能达到一种品牌效应,在价格方面占不到优势,也很难销往更广阔的市场。

33 农产品的物流供应链过长,产品腐损率过高

我们餐桌上吃到的可口饭菜,经历了从田间到厨房的太多环节。就如前文提到的农产品产销模式所述,农产品要进入市场销售至少要经历四个环节,农户负责生产农产品并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卖给农产品收购商,农产品收购商将收购上来的农产品批发给商贩,商贩再批销给农贸市场或超市,最终由农贸市场或超市卖给居民消费。这种复杂的流通模式延长了农产品的流通时间,增加了鲜活农产品的损耗,再加上人工、运费、车损、利润等,导致每个环节又至少加价10%~20%,例如菜农将大白菜以03元/公斤的价格出售给合作社,经过批发市场和菜贩环节后,零售价可能超过2元/公斤。过长的供应链,过多的流通环节,导致农产品损耗增加,流通成本增加,进而推高了农产品的价格,降低了苏州农产品市场的价格竞争力。

另外因运输条件有限,冷链运输还没有全面普及,一些水产、生鲜产品、水果蔬菜类的物品在经过长途运输及不当储存后,流通腐损率达到20%~30%,因物流环节不当导致大量资金损耗,变相增加了农产品成本,提高了销售终端的市场价格。

34 农产品供给压力大,培育新型农民任务艰难

随着苏州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增地减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目前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不足05亩,而农产品的产量有限,农业基础设施较陈旧,机械化耕作有待提高,导致农产品的供给压力越来越大,目前全市粮食供给只有30%来自本地区,本地猪肉类供给也只占20%左右,蔬菜类供给也只能达到60%左右,且来源不稳定,导致物价时常变化。

另外,苏州务农人口呈连年下降的趋势,大部分劳动力向城镇及二、三产业转移,留乡务农的人员大部分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观念老化,接受新事物、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不高,这就使培育新型农民成为难题,也对农业的生产形成了制约,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

35 农产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健康和安全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而屡屡曝出淼牟品质量安全问题,使人民在吃的问题上胆战心惊。如瘦肉精,有毒大米,染色香蕉,注射西瓜,鸡蛋造假,鼠肉变羊肉,白菜刷甲醛,蔬菜农药残留等问题层出不穷,导致我们越来越不放心自己的一日三餐,生怕吃出毛病来,“良心”成为考验农产品生产流通环节的大尺码。

除了以上提到的苏州农产品面临的问题,苏州农产品市场还面临着劳动力逐年匮乏,科技服务水平不高,种植规模及效益都较低,品种结构相对单一,产销对接信息不畅等问题,迫切需要解决。

4 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的路径优化选择

苏州做好农产品产销对接发展农业,要善于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也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走出一条富有江苏特色,苏南域情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在发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基本定位和路径要从空间布局和发展功能入手,在“四个百万亩”的农业布局规划背景下,积极引导生态林业、高效园艺、优质粮油、特色水产等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在发展功能方面,要在农产品的源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立农产品观光园、农家乐等,发展循环农业,赋予农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意,不定期举办特色农产品展览,提高农产品的经济效益和竞争实力,使农民增收获得新途径。

根据苏州现有特点,制定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的路径选择如下。

41 走集约式生产之路

苏州人多地少的资源现状,需要苏州的农业从设施、技术、资本方面下功夫,高效利用土地,增加农业设施,除了培育种植当前的农产品外,也适当增加种植高附加值的农产品,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增加种植花卉、树苗、大棚、茶叶等产品的比例,使农产品的生产从原来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

42 走科技创新之路

苏州农产品的种养殖,必须跳出传统的“靠天、靠经验、靠补贴”的发展理念,转向靠科技兴农、信息兴农、服务兴农,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使研发、生产、加工、服务等环节的现代农业新群体逐渐形成规模,实现与信息化、服务化和品牌化的成功嫁接,加快形成具有苏州特色、地方优势、功能多元、业态新型、附加值高的现代农业。苏州在发展农产品生产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与资源的可持续发展,走有机农产品、绿色农产品、生态农产品之路,将更有利于苏州农产品的绿色化经营。

43 走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针对苏州农产品产供销脱节问题,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与工业、商业、金融科技等不同领域相融合,探索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农产品信息中心,农产品投资中心,逐步形成农业专业化生产、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一体化发展的格局。也可以通过直营对接的形式,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发手机App,消费者可以直接在该平台上选购自己所需农产品,节省了去菜场或超市选购的时间,简单方便,为产销提供另一条便捷之路。

44 走品牌化之路

培养人们的品牌意识,建立更多苏州市生鲜农产品品牌,将品牌的力量充分发挥出来。可以利用生产基地产品的特征创建自己的品牌,这样既能提高品牌的竞争力,又可以解决批发市场以及连锁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的需求。学习山东寿光、安徽三元肉等地区生产基地创立品牌的经验。渐渐扭转现在苏州市场需要进购山东、江西、湖南、内蒙古等地的品牌生鲜农产品局面。开发出具有苏州农产品本土特色的品牌,并宣传扩大其知名度,使其畅销国内外。

45 走机制创新之路

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还应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如形成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格局。开发农产品生活功能,发展休闲农业;开发示范功能,发展科技农业;开发文化功能,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实现农产品产销市场智能化、特色化、个性化、艺术化,举办新商机、新市场和消费的新时尚。如苏州可以建立农产品生态产业园、农家乐或者举办草莓、水蜜桃等的采摘活动,举办采摘节吸引顾客。由苏州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牵头,不定期举办农产品展销会,推出一些创意性农产品及农产品包装,如茶壶南瓜、迷你西瓜、连体橘子、带字寿桃、精美石榴等的展示,吸引外界投资商及商家厂家消费者。另外通过姑苏文化、诗词歌赋、人物传记、历史故事等引领消费者在观光的同时,享受文化的熏陶,在欣赏农产品的同时,推广姑苏文化。

5 结 论

通^对苏州农产品产销现有模式的比较分析发现,推动苏州农产品的发展,非一朝一夕能完成。苏州农产品产销对接模式的优化改变,也在探索中进行,而发展过程中,走好品牌化战略,借力电子商务,发展生态农业,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一体化是关键,走出苏州本地特色的发展之路,共同推进本土农产品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伴,郭延娜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模式分析及优化[J].科教创新,2011(6):132.

[2]李建平农产品产销对接的创新与发展[J].农产品加工,2014(10):14-15.

[3]刘洋农产品主销区如何强生产保供给:以苏州市发展高效农业的实践为例[J].农业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1).

[4]傅进浅谈苏州特色农产品的保护[J].经济研究导刊,2011(11).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3篇

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运行指导。组织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研究,会同发改、商务等部门把好市场建设规划准入关。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快物流能力建设,规范交易秩序,缩短流通时间。指导、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功能;组织交流市场建设与管理经验,督促搞好行业自律;调研反映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建立符合品种特点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研究蔬菜、水果生产布局和品质特性,支持主产区依托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田头预冷保鲜设施,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预冷保鲜能力。针对鲜肉、鲜蛋、鲜奶的运销特点和保鲜要求,支持在优势主产区建设一批大型冷冻冷藏中心,提高吞吐调节供求的能力。针对活鱼和冰鲜水产品的保鲜特点要求,支持在沿海、沿江、沿湖依托渔港码头和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冷冻保鲜中心,提高水产品稳定供应能力。

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董事长)、农产品经销商、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定期表彰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的优秀人物,总结宣传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营造尊重、关心和支持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培育保护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地方名牌农产品推选认定机制,加强对农业品牌的市场推介,利用网站、博览会、交易会及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促销,帮助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规范管理,严禁借品牌培育之名的各种乱评奖和乱收费行为,配合工商部门严厉查处仿冒名牌农产品的行为,保护品牌资源。

强化市场信息采集分析与制度建设。县(市)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收获上市预供货信息收集制度,提前半月以上组织采集预供货信息,提早做好产销衔接。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制度,加强产销情况调度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发出预警,积极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引导作用。

调研反映“绿色通道”政策落实情况与问题。与交通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通报“绿色通道”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情况调研,推动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要协调争取扩大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范围,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更宽松的环境。

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总结宣传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事例,支持现有农业网站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功能,帮助制定上网交易农产品的标准规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销路,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信息服务。宣传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推动农产品流通按产业分类管理。收集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情况,重点分析粮油、棉麻、蔬菜、水果、茶叶、甘蔗、花卉、活畜禽、鲜肉、禽蛋、牛奶、活鱼、冰鲜水产品等的市场流通典型案例,研究不同产业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及适应条件,掌握市场流通规律,为指导不同产业创新物流方式、优化物流结构、提高物流效率提供科学依据。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4篇

【摘 要】在贸易全球化的今天,中美农产品市场竞争不断,其中玉米市场尤为明显。本文首先就中美玉米市场近十年产销态势进行对比,再对中美玉米产销差异原因做以分析。从生产主体、流通体系、市场影响力三个方面深入探究中美玉米产销变化特征及对中国的影响。

【关键词】产销变化特征;玉米;单产;消费需求;进出口

一、中美玉米产销态势对比

作为世界玉米生产与消费大国,中国玉米在过去十年里产出持续上涨,生产快速发展,已成为国内主要粮食作物。2005-015年,中国玉米产销与世界第一大玉米生产国美国相比,双方在单产和总产量的增长速度不相上下,但是美国在产销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仍需寻求改进措施,以此促进我国玉米市场发展。

1.美国玉米单产高于我国

美国作为玉米市场的先驱者,在过去10年内发展迅速,015年玉米产值面积达到32644千公顷,相比10年前2005年的30399千公顷小幅增长,年均增长率达到0.7%,同时单产增长变化较大,年均增长率1.3%(见图1)。因单产年均增长率大于产值面积年均增长率,所以过去10年美国玉米总产量受单产影响较大(见图2);与美国相比,2015年我国玉米生产发展快速,单产达到5.94公吨/公顷,与2005年的5.29公吨/公顷相比,其年均增长率为1.2%,我国变化较大的玉米单产也影响了总产量的变化,使得2015年我国玉米总产量比2005年累计增长1.4%,但中美总产量仍然差异较大,因此下面我们把研究重点放在两国单产的环节上。

通过2005至2015年美国玉米生产部分数据显示,美国玉米每公顷单产约为世界平均单产的190%,同时总产量在过去十年累计增长28%,约占世界总产量的40%,遥遥领先我国玉米总产量4.1%(见图2)。

对比我国单产来看,2005-2015年我国玉米单产从5.29公吨/公顷到5.94公吨/公顷,虽然总体呈上升趋势,但有一定的波动(见图1),其中,我国玉米平均单产为5.59公吨/公顷,小于美国9.62公吨/公顷,但在方差上我国为0.08低于美国的0.61,因此我国玉米单产呈平稳发展趋势。

2.美国玉米消费需求大于我国

美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家,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消费国家,美国玉米消费量占世界玉米总消费量的30%以上。目前,美国玉米消费总量保持在2亿吨以上,2005年以来,消费量年均增长2.6%,累计增长30%(见图3)。其中,美国玉米市场以玉米生产燃料乙醇为主导,预计未来燃烧乙醇玉米消费量将占工业用量的80%,因此美国玉米的工业用量方面较为突出,而中国玉米市场也存在着同样的题材,但中国玉米市场除了饲料消费同美国一样是玉米的主要消费方面以外,生产玉米淀粉糖及淀粉是当前中国玉米消费市场的主要增长点,所以中国同美国在玉米消费结构上有着本质的区别。

中国不仅是世界玉米的主要生产国,也是玉米的主要消费国,总消费水平在1.9亿吨左右(见图3),约占世界玉米消费总量的2%。从2005-2015年来看,中国玉米市场供略大于求,呈紧平衡态势(见图4),伴随着产量的增加,

我国玉米销售渠道也由零售商的采购单一路径,增加了生产者直销和网售等多种销售途径,同时多元化的销售方式与日趋增长的消费量逐步促进我国玉米市场的发展,玉米消费变化明显,消费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6%,相比美国玉米消费年均增长率,虽然我国增长趋势明显,但是消费总量仍然较低,市场有待更全面的发展。

3.美国玉米出口相对活跃,中国进口增长不断

从出口量来看(见图5),美国2005-2007年的玉米出口量小幅上涨得益于中国市场的活跃采购,但2008年开始的经济危机导致美国玉米出口量逐年下降。从2005-2015年的美国国内整体市场来看,美国玉米年产量增加,总供给持续性增长,而不断创新国内玉米价格新低,从而刺激农产品消费大国的中国政府及私营进口商匆忙采购。

其中2010-2013年1-4月,我国自美国进口的玉米在同期玉米进口量中的占据均超过95%(见图6)。2011和2012年我国来自美国的玉米占比超过97%。2013年1-4月,我国自美国进口玉米144.5万吨,占同期我国玉米进口总量的99.8%,这也是源于中国玉米销售市场的不断发展和快速成长。

随着中国玉米市场的不断发展,玉米进口量也愈加增长,从2005年到2015年,我国玉米进口量年均增长率达到47.4%,远高于美国的13%。美国农业部报告预计,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将在2017年超过当前排位第三的韩国、2019年超过当前排位第二的墨西哥,并最终在2020年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进口国。

二、中美玉米产销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1.美国生产主体现代化程度高于我国

与美国2005-2015年单产数据相比,我国单产不及美国,原因就在于我国在生产技术及方式上与美国有一定差距。从生产主体来讲,美国农业为现代化农业,生产过程具有高度的机械化、电气化、化学化和良种化的特点。近年,美国拥有农用车辆320万辆,农用飞机1万余架。而美国的农用机械愈加向大型化、多用化和联合化作业方面发展,使玉米生产的全过程都实现了高度机械化和自动化。高度普遍的机械化明显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加大了玉米生产的规模性,而这也就构成了美国玉米的高产化的特点。

美国农产品生产,目前主要以现代化,专业化为主,其目的便是为达到国内农产品单一化产量,在专业化的技术下,区域优势逐步凸显,实现了农产品最优产量。

相比于美国,我国玉米生产虽然在机械化程度方面仍有发展空间,在农民生产科学素质方面需加大学习,但在研发适应性,高产性玉米技术上处于领先阶段,我国玉米品种经过研究,选育由筛选推广优良农家品种,即品种间杂交种――双交种――三交种――单交种4个阶段,在杂种优势得到广泛利用后,抗病基因选择、株型改良、保绿与晚熟成为玉米品种产量潜力提高的主要育种技术方向。因此领先的农产品生物技术也促使我国农作物生产有所发展。

2.美国农产品市场流通环节效率高于我国

现在美国的农业生产仍是以家庭农场为主,约占各类农场总数的87%,合伙农场占10%,公司农场占3%,由于许多合伙农场和公司农场也以家庭农场为依托,因此美国农业是基于农户家庭经营基础上进行的

在美国整个农产品流通中,为了能更好更快的进行农产品产后销售,物流就成为农产品的主体了。其中,美国的物流主体主要是农场主参加的销售合作社、政府的农业信贷公司、农商联合企业、批发零售商,加工商,储运商和期货投机商等。他们一般规模较大,约占全国销售总额的60%,承担了全美农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信息传递等功能(见图6)。

其中,批发商与零售商之间的交易量占了绝大多数。数据显示,全美近80%农产品由产地通过物流中心直达零售市场的,而车站批发商的销售量仅占农产品总交易量的20%左右。可见,美国农产品流通渠道短,环节少。这也使得美国农产品流通速度加快,成本低,效率高。

在中国农产品生产结构上,生产主体包括农民、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合作社及农产品生产企业等;加工环节主体主要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等;储运环节主体包括粮食系统、外贸企业、物流储备企业等;销售环节主体主要包括农产品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生鲜超市、专业市场和期货市场等。

多年来,我国农产品流通中一直存在着流通环节多、成本高、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其中“卖难买贵”、“菜贱伤农”、“菜贵伤民”等事件的频繁发生,也反映出这些问题不仅与农业生产水平低有关,也显现出当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不足(见图7)。因此,我们迫切需要对现行农产品流通体系进行变革,打造构建完善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

3.美国农产品期货市场影响力更广

在消费方面,美国的消费总量远高于中国,原因在于美国的市场发展快速,其中,农产品期货市场制度相对完善。美国的芝加哥玉米期货交易所就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市场,其风险控制制度经过了多次考验和修改,其中,芝加哥期货市场的动态保证金设计充分考虑了美国现货玉米供需的地域性差异,以及不同年份玉米品质的差异,与美国玉米产销相适应,充分保证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具有高度关联性,即有助于现货商套期保值和实物交割,又有助于套期保值者规避价格风险,因此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在投资者心理上具有绝对影响力。

相比之下,中国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风险控制仍处于萌芽阶段,对比芝加哥玉米期货交易所,双方风险控制制度在保证金制度,限仓制度,强行平仓制度,涨停板制度和大户报告制度方面具有较大差异,而保证金问题较为明显,我国期货合约的保证金标准为固定值,该值虽方便投资者和交易所的交易统计,但是期货风险也随期货收益率的波动而变化,因此大连玉米交易所的保证金略高,在市场震荡波动时,控制风险力度会有不足。

三、中国应对措施

1.打造中国新型经营主体

在之前的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中国人口的基数大,劳动力较为富裕,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在随着务农人口的降低和科研水平的提高,我国应该尽可能的加快机械化水平,以提高农作物产出的效率。

健全农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完善科研院所、高校科研人员与企业人才流动和兼职制度,推进科研成果使用、处置、收益管理和科技人员股权激励改革试点,激发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建立优化整合农业科技规划、计划和科技资源协调机制,完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机制。加强对企业开展农业科技研发的引导扶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体。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在生物育种、智能农业、农机装备、生态环保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推动流通载体的发展

在市场流通体系愈加关键的今天,我国农产品流通更应完善规模,大力打造农村合作社和引入外资贸易企业,实现批发市场与现代流通体系的完美融合,以此推动流通市场的不断发展。

健全国内物流配送体系制度,加快配送设施更新,大力扶持物流配送企业发展,鼓励从物资配送中心到零售市场的直接渠道,以此缩短流通环节,提高流通效率。同时,由于我国地区面积大,所以农产品南北市场存在流通差异,因此需对南北农产品市场文化差异制定优化流程。其次,我国应完善市场流通机制,鼓励实现加工、包装、配送产销一体化,推动现代化流通体系的发展。

3.完善我国农产品期货市场风险控制制度

随着我国期货市场的不断革新发展,在风险控制方面需更完善的制度来规范市场。在期货合约上,目前我国采用固定保证金制度,而该制度在市场动荡变化时制约力不足,因此我国应完善农产品期货合约保证金制度,鼓励使用动态基准保证金制度,强化套期保值功能,做精做细已上市期货品种,提高定价及风险管理效率。

在监管方面,我国应探索农产品风险管理新模式,打造“保险+期货”服务,鼓励农民和企业购买保险公司价格险,以此保证个人和企业实际收益,对冲相对风险。同时,因我国期货管理层次颇多,导致监管效率缓慢,监管体系功能发挥不充分。因此,优化监管层次也将有利于我国的期货市场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少昆.中国玉米生产技术的演变与发展[J].中国农业科学,2009,42(6):1941~1951.

[2]李贞,陶君成.中美农产品的产销及物流主体[J].物流技术,2008,27(10):12~14.

[3] 徐敏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对农民收入影响的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财经大学,2008.

[4]田野.我国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 2012,26(10):19~241.

[5]张振.中美玉米期货市场比较研究[D].湖北:华中农业大学,2006.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供应链 生鲜农产品 产销模式

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提出:加强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我国生鲜农产品供给量稳步增长,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基本能够满足社会需求。但是由于流通过程的落后,我国每年有30%的果品和40%~50%的蔬菜在到达消费者之前白白损耗,果蔬损耗量达上亿吨。这种低效率的生鲜物流已成为我国生鲜产品产业化、规模化的瓶颈。因此,运用现代物流理念和技术,构建反应灵敏、反馈及时、符合市场需求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已经成为必然。目前,国内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研究已有一些探索性的成果,但这些研究成果大多限于生鲜农产品的单一供应模式,并加以绝对化。我们国家是农业大国,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等差异很大,不可能整齐划一地采用统一模式。为此,本文基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视角,结合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现状,探索不同核心组织主导下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物流运作模式。

一、超市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超市是20世纪30年代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新兴零售业态,20世纪90年代初期引入中国。经过10多年的发展,目前生鲜已成为超市经营的命脉,是“集客力”的重要来源。根据笔者对信阳市百佳、和美等超市的实地访谈了解到,生鲜经营区往往是超市销售最为火爆和最具人气的区域,其收入一般能够占到营业额的10%~30%。由超市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仅对改善购物环境,而且在提高食品安全性、保证商品质量和进行深加工,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等方面有着重大作用。

目前,以超市为主导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以下四种模式:

1.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超市―消费者。

2.农户―产地批发商―销地批发商―配送公司―超市―消费者。

3.经营基地专业公司―超市―消费者。

4.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

前两种供应链中间环节过多且与农贸市场作为零售终端没有实质的差别。第三种供应链反映的是经营基地的专业公司向超市供应生鲜农产品的情况,但这种方式所供应的农产品占生鲜农产品总量的比例很低。第四种方式,即由农民协会向超市供应的生鲜农产品量更少。第三种和第四种模式与超市的经营业态非常匹配,但现实中运用较少。经过繁多的中转环节后,不仅抬高了生鲜农产品价格,也使生鲜农产品的新鲜度大打折扣,不能满足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品质的要求。而且每经过一个环节都会增加相应的成本。一般说来,物流环节越多,损耗就越高,浪费也越大,物流成本越高。由于生鲜产品具有时间性强、保鲜保质困难等特点,物流成本比一般农产品更高。2003年国家商务部正式将“农改超”列入“食品放心工程”,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尽管超市对生鲜农产品经营非常重视,却大多无利可图。国外好的超市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毛利在20%左右,而国内仅为0%~10%。究其原因主要是物流成本太高所致。因此,经营生鲜农产品的超市要突破这样的局限,应该采用第三种和第四种与超市经营业态相匹配的供应链模式,以产销直通的方式减少物流环节,再通过加强管理降低成本,以提高超市生鲜的销售额及利润。就目前我国生鲜产品销售现实来看,应该以“农户―农民协会成立的公司―超市―消费者”模式为主。因为第三种供应链模式必须在超市发展到一定规模后才能完成,如果只有一两家店,是不可能形成大规模采购模式的。

二、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龙头企业内联千家万户,外接国内外市场,在经营中发挥着连接市场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它既是加工销售中心,又是市场信息捕捉筛选中心,还是科技推广服务中心。近年来,随着农业企业的蓬勃发展,龙头企业纷纷转型,开始注重营销理念的吸收并积极实践,已逐步形成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型理念。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以市场需求为驱动,以企业为核心的供应链,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能够将市场信息迅速地从市场传到农户以让农户的生产找到市场的方向,将农产品及时地从农户送到市场以满足顾客的需求。龙头企业主导型供应链的核心环节是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具有较强的市场力量,以企业为中心能够保证生产活动的稳定性,在资金、技术和生产资料等方面由公司为农户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企业在加工原料的供应上获得了保证。

目前,我国一些大型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经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供应链体系。比如:肉类产品有漯河双汇集团、信阳华英集团等企业, 果蔬类产品有上海农工商超市连锁集团,奶类产品有伊利集团、蒙牛集团等等,它们均是集农产品生产、商贸、科技、加工、流通于一体的多角化企业集团,是典型的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实践证明,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具有开拓国际与国内市场的能力和优势,是推行生鲜农产品包装标准化、流通加工精益化、保鲜保管科学化、分拣配货自动化、配送快捷化的主要载体。

在供应链中,龙头企业与批发商或零售行业可以在战略上通过各种方式建立起长期而稳定的合作关系和一体化经营。企业与农户的后向一体化的建立,有三种模式可以借鉴:一是“公司+基地+农业工人”,龙头企业从农民手里成片租赁土地建立基地,租期一般为10年~20年,企业对基地的生产实行一体化管理;二是“公司+基地+农户”,农户自主经营,公司以契约形式对其生产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指导和监督,按合同收购产品;三是“公司+协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与行业签订生产收购合同,行业协会按龙头企业要求组织农户生产,代表农户与公司打交道。这种模式做到了农户省心,企业省力,更主要的是保证产品的销售。行业协会主要扮演的是“协调人”角色,能够对整个相关产品生产销售形成的供应链实行宏观调控和管理,发挥着收集、分析、传播市场信息、组织参加贸易展销及交流和开拓新兴市场的作用,还可以通过创建业内统一的产品和服务品牌,提升本行业农产品的市场价值。但行业协会并不直接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公司却是直接体现市场冷暖的组织。

根据我国实际,笔者认为,“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供应链模式,应该是目前龙头企业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物流模式。以“农户―协会―公司―零售商―消费者”的模式运作,能够在协会的统一规划下,公司向农户发放订单,实现“四统一”: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调运,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井然有序,推动农业走上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向专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转变。在该模式下,龙头企业的素质成为供应链成功的关键。在供应链整合中,供应链管理的主要任务交给了龙头企业,有可能使龙头企业的管理成本提高,风险增加。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科学管理,很容易造成规模不经济。

三、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广大小规模农户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保持各自财产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按照自愿原则建立起来的经济互助组织。发展较为成熟、规模较大的合作组织能够承担起农产品产销一体化管理的责任,实现上连农户下接农产品连锁店、超市等零售行业,形成简单完整的农产品供应链。

这种供应链模式有如下: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水平,培育农户鲜活农产品生产的标准化、规范化动机,促进鲜活农产品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的进程;可以跳过中间的过程,直接进入宾馆、机关、学校、工厂和超市,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损失把产品运送到消费终端;农业合作组织可以在向农户订制产品时,制定一系列的安全、营养、卫生标准,以契约的方式规定下来,进行有序采购。比如养猪业,面对去年“养猪不如贩猪,贩猪不如杀猪,杀猪不如卖肉”的局面,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统一选种、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可以增加散户的市场竞争力;而面对猪肉养殖的数量变化导致的价格周期性波动,壮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更是可以发挥承担调节作用。入社农户通过在农产品销售、技术、信息服务及农产品加工等某个环节上展开合作经营,降低各自分散经营的成本,实现规模经济,提高市场议价能力,增强市场风险的能力,最终达到增加经营收入的目标。

新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最近几年在我国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是我国分散的农户走向市场的有效模式。目前,全国新型农业合作组织有15万多个,加入的农户成员达2363万户,占全国农户总数的9.8%;带动非成员农户3245万户,占农户总数的13.5%;两类农户合计占农户总数的23.3%,新型农业合作组织带动成员增收幅度比一般农户普遍高出20%~30%。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壮大保证了农产品生产的规模性,为农产品产供销模式的变革――农产品供应链建立,在规模上、组织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而农民合作组织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产供销模式,为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提供了组织保证及利益牵制,从而保障了农产品的质量,为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四、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第三方物流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主要是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把自己需要完成的配送业务依托专业的第三方物流公司来完成的物流运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简单概括为“生产商―第三方物流提供商―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第三方物流企业通过与农户、农产品基地、供销社等签订契约,规定双方在生产、销售、服务及利益分配和风险分摊等方面的权利和义务,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农产品物流中心完成供应链系统整合,把农民生产的分散的农产品集中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再统一配送到各农产品加工企业。

相对于其他的配送模式,使用第三方物流配送,生鲜农产品的配送渠道、环节较少。第三方物流企业以一个整体的生鲜农产品生产、销售企业形象出现在市场上,能够利用物流企业先进的信息网获得生鲜农产品需求信息,统筹指导农户的生产和销售。同时还能够把先进的科技带到农业领域,对农产品的数量、质量、品种进行管理,提高农产品的新鲜度与质量。 此外,物流企业作为流通主体,一般可以同时为多个上游环节及下游环节提供物流服务。利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平台,使得物流中心成为连接生产、加工、零售的核心环节。为生鲜农产品加工提供延伸服务,提高生鲜农产品的附加值,使农户、物流服务商以及消费者三方面共同获利。

但以第三方物流为核心来建立农产品物流的供应链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户与市场的脱节,如果信息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的传递过程中失真,就使得农户的生产调整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有时可能会出现连带经营风险,如果第三方物流企业是基于合同的比较长期的合作关系,如果第三方服务商自身经营不善,则可能会影响使用方的经营,但如果要解除合同关系又会产生很高的成本。

五、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模式

专业批发市场主导型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是指以生鲜专业批发市场为核心,带动区域专业化生产或产加销一体化经营的营销模式。这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就是以专业批发市场为依托,充分发挥专业批发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达到发展一处市场,带动一个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目的。目前全国亿元以上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482家,数量虽少,但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导作用却是不可替代的。但是,与国际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在市场立法、规划、交易方式、准入制度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差距。以蔬菜和水果为例,我国蔬菜和水果采摘后平均损耗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损耗率普遍低于5%,美国仅有1%~2%,这种经济损失每年超过1000亿元,不利于农产品在流通中增值,也影响到农民增收。因此我国农产品批发市场急需升级改造。

对生鲜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主要体现在服务功能拓展方面。需要在原有批发交易、短期存放、商品集散等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充职能,建立综合化和一体化的物流服务体系。建立“企业办市场”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并以企业化批发市场为核心企业构筑“农户―基地―批发市场―零售店―消费者”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作为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企业化批发市场可以采取股份制形式,这样既能够按照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进行运作,同时国家作为股东,可以保证对农产品流通的有效调控,也避免了政府对市场的过多干预。

企业化批发市场要很好发挥作用,必须基于电子商务提高信息化程度。通过采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辅助农产品交易,配备完善的物流体系和信息技术平台,将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经济活动纳入到供应链的体系之中,从而构建起一个集批发交易、仓储保管、冷藏冷冻、分拣拣选、包装及配送等服务在内的新型供应链体系。

综上所述,由于物流是沿着供应链流动的,只要建立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在核心企业的运作下,物流自然而然地顺利进行。但是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的具体运行模式还是个选择问题,需要根据核心企业的自身实力而定。这一核心组织的形成不是政府行为,也不是各方妥协的结果,而是基于市场竞争自然形成的。生鲜农产品物流管理实质上是权利的博弈过程。要保证上述生鲜农产品物流供应模式的正常运转,需要从多个方面加强物流供应链建设,探索多种类型的联盟型或合作型的物流体系,从而降低生鲜农产品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使生鲜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增值,提高农业整体效益。

参考文献:

[1]2008年3月国家商务部:《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商改发[2008] 53号)

[2]喻国华:论营销型农业企业供应链发展模式[J].企业经济,2005(03)

[3]贺盛瑜董一平:供应链环境下四川农产品物流运作模式探讨[J].农村经济,2006(06)

[4]马林沈祖志:基于供应链的农产品产销策略联盟构建分析[J].农业经济导刊,2005(05)

[5]邓俊森戴蓬军:行业协会发展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管理[J].农业经济,2006(05)

[6]刘东英李建平:生鲜农产品的物流选择[J].中外物流,2005-9-26

[7]杨平乔雯易法海: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新模式探析[J].商业经济,2008(06)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6篇

关键词:特色农产品;惠州梅菜;SWOT;品牌发展

一.梅菜的生产销售现状

上世纪90年代,惠州经济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给惠州梅菜的崛起带来了契机,使惠州梅菜的市场日益扩大,营销方式也与时俱进。据统计,2003年,全市共销售梅菜25764吨,销售收入达11507万元,创汇590万美元。而到了“十一五”期间,惠州市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农村经济由单一传统农业经济逐步朝多元化综合发展的现代农村经济转变,其中表现为特色农业生产得到稳步发展,梅菜有较大幅度的增长,达到33.8%,年均增约6.0%(详见下表)。尽管惠州梅菜产量逐年提升,但销售情况却堪忧,存在着滞销现象,且发展前景暗淡。农户与加工企业的矛盾也由于梅菜滞销而不断扩大,生产和收购问题引发了农户的不满。而且,种植梅菜是没有政府补贴的,再加上企业销售不出去(于是其压低收购梅菜价格),产量过剩,政府又没有做好相关的保护措施,本地有些年轻的农户已经不愿意种植没有利润的梅菜,只有老一辈的农户在坚持这一传统。当作为梅菜种植主体的农户都已经没有动力种植梅菜时,惠州梅菜这一特色农产品似乎也走入了困境。且惠州梅菜加工企业过多(至2003年为止,全惠州市的梅菜加工企业达35家),品牌多,但知名大品牌少,产品同质化严重,品牌间相互竞争,无法有效地整合当地基础设施、原产地效应、知名品牌资源。所以在中国整体经济面临下行风险的宏观背景下,梅菜企业普遍受到严重的打击。本文以SWOT方法厘清惠州梅菜发展的优势,劣势,机会和风险,以提供发展建议。

二.惠州梅菜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一)优势Strengths(1)梅菜为惠州市的的知名特产与文化名片之一。提起梅菜,喜爱梅菜的人士大多首先想到的是惠州横沥镇出产的梅菜。在当地根深蒂固的饮食文化底蕴中,梅菜占据着主导地位。其出产的梅菜能远销海内外,海外顾客主要为东南亚华侨,年消费量巨大,经常被作为礼物赠与亲朋好友。梅菜并非一种稀缺资源,但打着横沥镇标签的梅菜则是一种稀缺资源,这是源于中华文化中对于正宗这一特性的独特追求。惠州梅菜企业的产品多次荣获国家和省级奖项。(2)特色农产品加工行业的技术含量不高,该行业的进入壁垒较低。而惠州当地的梅菜加工业技术相对成熟,从业人员规模较大,发展该行业为惠州增加收入的一条好途径。(3)惠州市政府为了做强做大梅菜产业,建设梅菜生产加工基地,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如推进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对梅菜的生产的也进行了的生产专业化和规模化的指导,促进了梅菜的销售。实施标准化种植使得惠州市梅菜种植迅速扩展,单产生产成本降低至少50%。同时通过对惠州旅游业的扶持,带动惠州梅菜的销售。(二)劣势Weaknesses(1)近年来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形势均不乐观,打击了中国的出口与消费,农产品特产行业同样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梅菜的销售量逐年下降,农民和加工厂的生产意愿降低。农民反映种植梅菜很大部分的原因是不让地荒着,还能有一点经济收益以增加经济收入。可见,梅菜的价值地位大不如前。据受访问的企业梅菜加工厂反应,他们这两年来的梅菜收购量减少了三成,利润减少了近两成。需求影响供给,因为市场对梅菜需求少了。另外,现市场销售的梅菜口味单一,若不发展新口味的梅菜吸引顾客的话,梅菜的销售也会受到限制。包装粗略简陋,难以吸引人眼球。梅菜主要销往珠三角和东南亚地方,较少销往中国北方地区,有固定的客源,企业基本不发展新客源,也不拓展新市场,导致了梅菜的销量未能得到提高(2)政府没有对梅菜种植户实行相应的扶持政策。稻谷的产量高了,政府会以市场价对多余的稻谷予以收购;但梅菜不同,政府不会进行收购,滞销的梅菜就要靠农民自身解决。此外,由于缺乏技术支持,农民种植梅菜大多靠经验积累,梅菜的品种、种植方法、加工工艺、销售方式等没有创新就难以适应新发展。(3)梅菜的加工主要靠人工,机械化程度低,导致加工效率低下,梅菜也难以达到大批次生产。同时梅菜产业尚未形成规模效应。梅菜的种植规模不大,很难适应产业化经营。梅菜的腌制仍以家庭为主,比较零散、规模小、效率不高,加工粗放、规模小,精加工少,标准化生产力度不够,质量得不到保证。(4)与其他特色农产品如品牌化榨菜相比,惠州梅菜与其还有一大段差距。梅菜的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品牌意识不强,产业链间链接不够紧密,梅菜文化建设滞后,影响了梅菜市场的占有率。“惠州梅菜”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种产地的特色产品梅菜企业相互之间缺乏合作,在一定程度也阻碍了成为国际品牌的进程。且梅菜的销售方式没有与时俱进,并没有有效的借助互联网。(三)机会Opportunities(1)电商的发展为惠州梅菜产业的复兴带来了机会,部分加工厂主开始借助移动互联网销售惠州梅菜。但由于没有系统性借力互联网,大多数生产商仅仅处于低程度的使用这种新的销售手段,所以政府可以通过开展培训班形式向惠州梅菜生产商传授网络销售的科学方法。(2)政府将以组织梅菜协会的形式解决梅菜企业各自为政的局面,共同打造“惠州梅菜”这一品牌。同时借助多种方式打响惠州梅菜的名声,譬如通过互联网推广;建立梅菜度假村,在梅菜种植的月份开放给旅客进行梅菜种植观看、采摘、食用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梅菜产业做活;为梅菜“正名”,可以申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等,彻底将“惠州梅菜”打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3)可以对梅菜进行精加工,如广东祯州集团有限公司将梅菜制作成可快捷食用的即食菜芯、酱菜、罐头等。“橄榄油梅菜鲮鱼罐头”、“惠州梅菜肉饼”等特制梅菜食品,开盖即食或作为配菜,不需要再进行蒸煮,打破了以往食用梅菜要花大工夫的概念。在销售渠道上,市区特产店,大超市都有销售。这为横沥镇的企业做好了榜样,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即食即用梅菜配套产品,或者开发更多口味、更多食用方式的产品,可以帮助惠州梅菜打开销量,打响名声。(四)风险Threats(1)经济风险。国内外经济形势放缓,出口与消费形势均不乐观。未来市场的潜力与风险难以预测,若投资不当,经营亏损,对本来以及不乐观的梅菜产业将又是一个大打击。(2)自然与环境的风险。主要有自然气象灾害和生物灾害。前者主要包括火灾,干旱,洪水,台风等。后者为害虫与其他生物入侵。这均会对梅菜种植造成打击。(3)行业竞争。中国各个地区均有自己的特色农产品,如涪陵榨菜,天津冬菜等。如何在数量众多各式各样的特色农产品中打出一片天地,是惠州梅菜生产者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同时也应该参考借鉴成功者的经验。

三、惠州梅菜产业发展的建议

根据前文所述的惠州横沥镇梅菜的农户和加工企业的生产销售现状以及问题,惠州梅菜亟需从政府、加工企业、农户三方面进行改变,推动梅菜产业的发展。(一)政府:(1)由于没有建立统一的批发销售市场和市场准入制度,惠州梅菜目前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而“惠州梅菜”在人们心目中只是一种产地的特色产品。因此,在加快惠州梅菜产业发展时,打造大一统的名牌产品能夺得更大市场份额。目前横沥镇政府正在组织的梅菜协会对于解决梅菜企业各自为政的问题有一定的帮助,有利于梅菜的整体发展。(2)政府应建立一个较为规范的梅菜加工销售起源点,建立关于梅菜加工销售的各项行业基本标准。同时对于种植梅菜的农户应该有一定的扶持,以专门建立一个梅菜种植基地中心,聘请专家对梅菜种植进行指导,发放优良种子;鼓励梅菜种植的标准化、集约化,即鼓励乡镇企业形成种植、加工、销售的一条龙制作,扩大生产,形成了一个将农、工、商、产、供销融为一体的绿色食品生产系统。(3)积极通过各种方式打响惠州梅菜的名声,譬如通过互联网的方式进行推广推销;建立梅菜度假村,在梅菜种植的月份开放给旅客进行梅菜种植观看、采摘、食用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将梅菜产业做活;为梅菜“正名”,可以申报国家物质文化遗产等,彻底将“惠州梅菜”打响到全国甚至全世界。(二)梅菜加工企业:(1)在加工销售方面,企业应做到:研究改进梅菜产品腌制加工技术;增加梅菜产品附加值严格实施标准化生产管理;保证产品高质量加速推进产业化和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互联网等现代方式,与阿里巴巴、大买家、中国供应商等网上贸易市场平台建立联系,销售自己的产品;(2)对于收购农户的梅菜,企业应该制定准确的标准进行收购工作,在支持了农户的同时自己也能从中收益,不宜过度压低或抬高价格,形成良好的收购市场。(三)农户:(1)积极种植梅菜,传承老祖宗留下来的遗产,按照科学标准的方法种植,保证梅菜的质量与产量;(2)农户应与政府、企业积极沟通,做好彼此间的协调工作,同时积极向政府反映梅菜种植过程中的问题,寻求帮助和解决;在企业与农户的交易中充当公证的责任,维护好梅菜收购市场的稳定;鼓励农户互相帮助,学习新知识,用科学有效的方法来种植梅菜。

四、结束语

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越来越多的当地政府和龙头企业开始意识到特色农产品的营销的重要性,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营销策略,打响当地特色农产品的品牌。事实上,农产品营销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本地特色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梅菜,作为惠州一大土特产,当地政府、企业和农民应齐心一致,做好做大品牌,既有千年种植历史,便应将此发扬光大。做好梅菜营销,有利于加快当地梅菜产业化的发展步伐,有利于显著提高农民的收入,也有利于当地乡镇经济的发展和当地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

参考文献:

[1]数据来源,惠州市统计局

[2]擦亮梅菜文化“惠州标签”.惠州日报.2011.01.05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7篇

Abstract: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informationization and the extensive use of cloud computing technology, it is necessary to construct an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which can integrate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promote agricultural products trading. This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the key technology adopted and the main functional module. The operation and service mode of the platform is also discussed.

关键词: 云计算;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

Key words: cloud computing;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information service platform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0-0212-04

0 引言

从我国农业发展的总体状况看,我国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政府采取了各种农业补贴政策,来保证我国农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安全。但是由于我国农村信息化建设不健全,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农村信息化程度非常低,缺乏必要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使当前的农产品的生产和销售信息不能有效的链接,农民不能及时地获得农产品需求信息,就不能根据市场的需求迅速做出反应,信息资源传导的时效性存在着严重的滞后性,造成农产品流通环节复杂和流通成本增加,阻碍了农业的发展。由此得到,应建立一个有效的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以保证信息资源及时有效地传输,为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都提供更加多的信息资源和更好的农产品流通服务,为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在产销信息平台建设上,利用云计算技术,把繁多和分散的农产品生产信息和市场需求信息进行有效地整合,向信息需求人员提供服务,成为有效推动农产品产销信息化建设的技术性保障。

1 产销信息平台概述

1.1 相关概念

1.1.1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 信息平台是信息的数字化、网络化存在方式。它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信息本身成为信息的载体,即“0-1”二进制系统所表达的数字化存在方式,这是信息平台的理论形态;二是基于数字化网络运行的信息系统,如互联网。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对信息的理解通常就是建立在信息平台这个意义上的。信息作为信息的存在主体而存在,其本身就是信息的载体,即“信息的信息”,这是信息平台的理论形态。基于数字化网络技术运行的信息系统,如CKISR指挥控制系统,这是信息平台的实物形态。信息平台的产生,在主客观之间嵌入了新的结构,改变了人与世界的关系,引发了当代的信息中介革命。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是将农产品的产销信息纳入到信息平台,将农户的农产品生产信息传送至信息平台,使农产品市场需求者及时了解现有的农产品,从而进行比较或者选择。将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或者农产品的销售情况和农产品需求者的需求愿望,及时地反馈给农产品生产者,让农产品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情况作出反应,更好地满足市场的需求,让生产和销售信息有效地连接起来,促进农业的发展。

1.1.2 云计算 根据美国国家标准和技术研究所(NIST)做出的最新界定,云计算是指能使用户便捷而且随需应变地对共享的可配置计算资源共享池(如网络、应用程序和服务、存储器、服务器)进行网络访问的一种模型。此模型能在最少的服务供应商介入和管理投入的条件下快速实现信息资源的提供与,将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处理等多种计算机网络技术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新商业型数据计算模型。

云计算的核心思想就是统一调度管理网络所连接的所有资源,形成一个集中的计算资源池,向特定的客户端提供信息服务,让信息用户随时可以获取所需要的计算资源,这种提供资源的网络就称为“云”。可以按需求使用,在需要时可以将其扩展,免费或者按使用情况收费提供给使用者。在按需获取信息资源时,不需有高配置的终端设配,仅需通过网络向远端的云计算服务提供商传送所需求的信息,服务商利用其硬件资源按需进行运算,将运算结果反馈给信息需求客户端。

1.2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开发目标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主要依托互联网和信息技术,通过集成并优化相对分散的各项农业资源,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的生产者、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技站、农业协会、农资店、经销商、农贸市场与零售商等用户群体,构建一种可以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与农产品生产者互动、数据远程存储、专家咨询、信息反馈等业务的农产品信息网络交流平台,形成网络农业产供销服务体系,有效提升农产品产销信息化管理水平。

2 产销信息平台的设计

2.1 平台的基本架构 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就是要接受数据,对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然后将处理后的数据传输给信息需求者,为农产品信息需求者及时地提供准确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信息,并能提供在线交流和信息反馈。所以产销信息服务平台的设计就应有相应的数据接收系统、数据处理系统和信息传输系统等多个系统的有机配合,同时要有相应技术的支持,才能保证信息服务平台的运作。信息平台总体设计框架详见图1。

农产品生产者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信息,通过在互联网服务终端(如个人电脑、手机等)注册登录后,输送到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服务系统将利用其所具备的各种技术对输入的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整合,存放在数据库中,可使农产品市场需求者在查询信息时将数据调出并传输给农产品需求者,从而提供农产品信息资源云。这样,农产品需求者将能够详细地获得所需要的农产品信息,如:农产品的产地、种植农户、化肥使用情况、农药使用情况和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等信息。

若农产品需求者没有在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产品,可以通过个人电脑或其他终端设备通过网站注册与登录将个人需求的农产品信息上传到平台服务终端。服务系统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及整合,将处理结果存放在数据库中,待农产品市场供给者在查询农产品市场需求信息时将数据调出并传输给农产品供给者。这样,农产品供给者将能够详细地获得产品市场上消费者所需要的农产品信息,如:农产品的种类、需求量、农药使用情况、所需要使用的培养和管理技术等等。

信息平台中,索引服务器负责管理用户注册、身份验证等,并参与实际的数据传输,农产品生产者农产品生产与销售的最新信息并共享,创建一个可以自主交互的平台。用户应先注册,注册成功后索引服务器为该网络节点生成一个与注册账号相对应的ID, 此ID 是对等网络中节点的惟一标识。平台还可以衍生出生产者节点和市场节点,生产者节点组成生产信息资源云,负责农产品生产信息的提供,市场节点组成销售信息资源云,负责农产品销售及市场动态信息的提供。

2.2 关键技术介绍 信息平台的建立需要一些技术支持,这些技术与各操作系统相配合,使得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能够具备相应的功能和友好的操作界面。

2.2.1 Web2.0用户信息交互技术 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较为注重农产品的供给者和需求者的信息交互作用,而这正是Web2.0技术中一个核心的功能,即以网络为平台,用户写入并控制数据,旨在拓展交互服务业务。用户的行为是一种准双向的行为,并能将自己的需求和信息写进终端。该技术使得网站对个人的单向传播,逐渐演变为一对一、一对多和可协同的交互式传播。因此,在Web2.0用户信息交互技术的支持下,信息用户可以利用该平台自己的农产品的信息或农产品需求信息,并能交流种植和管理的经验,学习农作物培养新技术。

2.2.2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XML)技术 可扩展的标记语言主要用于标记电子文件,使其具有结构性的标记语言,是一种允许用户对自己的标记语言进行定义的源语言,已经成为了数据交换的一种标准机制。用户录入的信息通过XML规则进行描述,对农业数据的结构、资源位置进行映射关系描述,并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语义信息,当其他用户请求时,系统则通过对资源位置信息进行分析后再进行综合数据获取和分析,最后推送给多终端用户服务。在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的开发中使用这种技术能够提高数据交换的准确性和效率,能使产销信息共享更加便利。

2.2.3 云计算技术 云计算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属于跨组织信息系统,将两个及以上各组织的信息子系统连接起来,跨越各自的组织边界进行信息交流和数据交换。云计算可以利用手机、电脑、电视等终端设备,将政府部门、合作机构、服务中心和家庭用户等用户通过电话、短信和网站等方式实现农产品信息的传递、互动和共享。在平台建设过程中,结合农产品生产者和需求者的实际信息服务需求,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完善和发展,构建以农民为核心的农产品信息服务的创新模式,实现农户和消费者的互动、信息资源共享、专家咨询和农业技术的推广等。

2.2.4 其他技术 除上述技术外,环境标志技术、ASP应用技术、全文检索、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ASP应用技术、数据仓库和数据挖掘技术等在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设计中的应用,都对平台的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只有将这些技术与网络设备向结合,才能保证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切实为农产品生产和销售服务,完善农产品市场。

2.3 农产品产销信息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模块

2.3.1 新闻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收集、整理并国内外相关农业政策、农资产品、农业快讯等信息,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了解相关行业信息与动态的窗口。新闻模块由新闻类别、新闻录入与维护、前台新闻显示等子模块组成。其中前台新闻显示模块包括网络平台管理员添加的农业新闻和部分农产品需求动态信息组成,显示在网站主页。

2.3.2 特色农产品知识库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介绍各类农产品生产技术、农事指导、农作物疾病防治等知识,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一个了解农业种植知识的窗口。知识库模块是按照特色农业主导产品来分类,每类频道都涵盖详细知识内容。

2.3.3 网上展厅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展示相关文字、图片和视频,目的是对特色农业或农业企业进行推广宣传。网上展厅模块可以对各涉农企业和公司以及区域特色农业产品、农资产品、休闲旅游景点、美食文化等进行各种形式的分类展示,促进农业新技术和新成果的推广,加大农产品品牌宣传,可以大大提高用户决策的科学性。

2.3.4 电子目录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检索与查询农产品种类、企业名称、农资名称等等,目的是降低寻找网络资源的时间成本。电子目录系统可以分为四大子模块:产品数据库、产品分类、产品展示、产品搜索,满足消费者按类查找。

2.3.5 供求信息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为各注册用户(农户、专业合作社、农产品加工企业、超市等)提供一个产品销售或收购的渠道,目的是促进市场信息对称,实现农业产品资源有效配置。供需双方均有一定的权限,可在网上在线农产品、肥料、种子种苗、农药等供应或求购的信息,并可通过定制手机短信及电子邮箱等方式来实现供求信息的与查询。供求信息模块包括产品维护、市场信息类别维护、供求信息与查询、手机信息管理、定制信息下发管理、信息管理等子模块,通过友好的界面和强大的查询与功能来提供市场信息。

2.3.6 农资导购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农资销售信息,满足农资销售或购买需求,实现对配送用户、配送请求、配送结果、连锁配送点的数据管理。用户根据生产需要提出农资配送的要求,并提送点、数量等,平台管理方收到需求后即向提供农资的用户发送配送方式、规格及时间。

2.3.7 在线答疑与留言板模块 该模块主要功能是提供农产品生产者与专家、供需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目的是解决具体生产或销售问题。在线答疑子模块依托资深农业专家和农技人员,实现农户与专家无界限交流。留言板子模块包括留言、留言维护、留言查询等,使得进入平台的用户能够意见或信息。

3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运行服务模式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采用云计算架构和基于互联网传送的服务模式,通过技术成熟的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模式运营的系统,综合运用各种技术,在服务提供商、企业与农户之间搭建起通畅的信息交互系统。平台注册会员既是平台资源的提供者,也是获取平台信息资源的受益者,同时依托平台建成的农业资讯、电子目录、农产品信息,在线留言等功能,利用服务平台、手机、邮箱等多种终端,开展农产品营销、特色农产品宣传推广、农资配送、专家在线咨询等多元化服务,提高了农业生产与销售效率。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运行服务模式如图5所示。

4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的发展方向

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是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基础,可以加速农业信息化,并使农产品和农资产品流通成本得到降低,而且在交易价格透明的条件下购销环节的欺诈行为将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在信息平台的建设及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加强终端建设,培养信息化专业人才。平台建设要求对农业专业和信息化技术都有深刻的了解,但目前多数院校对农业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社会的重视程度甚至更低,相关的网络技术培训机制严重缺乏,这对信息网络和农业资源数据库的建立十分不利。平台开发重点应放在用户层面上,由精通农产品生产业务和管理流程的农业专家进行科学系统的设计,与专业技术人员合作建模。

加快农村信息化环境建设。由于平台主要依托于网络和电子设备,这对农村信息化环境提出了要求。目前在农村电脑普及率虽有了提高,但相对来说普及率还是低,甚至一些农户不会使用电脑操作,这对农业网络信息化建设带来了障碍。政府应积极推进农村网络化建设和网络信息内容建设,实现网络到村、信息入户。

提高农业信息质量。目前国内各媒体关于农业信息存在以下问题: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生产信息多,市场信息少;滞后信息多,前瞻信息少,这就导致了许多农产品营销脱离了实际。在平台建设中,要大力挖掘信息的实用价值,努力实现数据库中农业信息的多样化,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做到信息技术的标准化,实现信息共享和系统兼容。

在农产品产销信息平台运行成熟后,应考虑增加金融服务模块,让银行参与到网络服务中来,增加短期小额贷款和农业保险模块,增加有第三方担保的支付体系,使网站具备网上交易功能。网站丰富的信息可使企业及时了解农户生产实际情况和贷款需求,也使农户了解金融服务项目和自己该履行的手续,最终形成生产环节(农户)-收购加工环节(超市、批发市场、企业)—结算支付环节(银行)的完整信息流。随着各环节之间的信用关系建立和信息平台的日趋成熟,完全可以在信息网上实现农产品的交易和结付,甚至实现农产品期货交易。

参考文献:

[1]樊雪梅,王利祥.云计算农产品交易平台的模式解析与用分析[J].黑龙江粮食,2012,(5):36-39.

[2]骆浩文,李会萍.特色农业产销信息服务平台构建[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2,24(7):5-8.

[3]王峰,王东,曹云.基于云计算的农产品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建设研究[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1(6):3-4.

[4]郑业鲁,李泽.基于信息化的指天椒产销服务系统构建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8,20(3):72-75.

[5]黄博.浅谈农业信息化面临的困难及应对措施[J].经济与社会发展,2011,9(3):68-70.

[6]王建春,吕雄杰.天津市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构建[J].天津农业科学,2009,15(1):83-85.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8篇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就优先发展农产品物流业问题进行了部署。农业部高度重视,积极贯彻落实,研究出台九项举措,推动农产品物流创新,促进产销衔接,助推农民增收。

一是强化农产品批发市场规范运行指导。组织开展农产品批发市场规划研究,会同发改、商务等部门把好市场建设规划准入关。积极争取国家优惠政策,加快物流能力建设,规范交易秩序,缩短流通时间。指导、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完善市场功能;组织交流市场建设与管理经验,督促搞好行业自律;调研反映行业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二是建立符合品种特点鲜活农产品储藏保鲜体系。研究蔬菜、水果生产布局和品质特性,支持主产区依托规模化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田头预冷保鲜设施,提高采后商品化处理和预冷保鲜能力。针对鲜肉、鲜蛋、鲜奶的运销特点和保鲜要求,支持在优势主产区建设一批大型冷冻冷藏中心,提高吞吐调节供求的能力。针对活鱼和冰鲜水产品的保鲜特点要求,支持在沿海、沿江、沿湖依托渔港码头和批发市场建立水产品冷冻保鲜中心,提高水产品稳定供应能力。三是积极培育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总经理(董事长)、农产品经销商、经纪人队伍的培训,着力提高整体素质和能力。定期表彰农产品市场流通领域的优秀人物,总结宣传先进人物和感人事迹,营造尊重、关心和支持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健康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四是培育保护发展农产品品牌。建立健全地方名牌农产品推选认定机制,加强对农业品牌的市场推介,利用网站、博览会、交易会及电视报纸等多种形式宣传促销,帮助扩大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加强规范管理,严禁借品牌培育之名的各种乱评奖和乱收费行为,配合工商部门严厉查处仿冒名牌农产品的行为,保护品牌资源。五是强化市场信息采集分析与制度建设。县(市)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农产品收获上市预供货信息收集制度,提前半月以上组织采集预供货信息,提早做好产销衔接。省级农业部门要建立健全重点批发市场信息收集制度,加强产销情况调度分析,对市场异常波动及时发出预警,积极发挥市场信息对农产品物流的引导作用。六是调研反映“绿色通道”政策落实情况与问题。与交通部门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及时通报“绿色通道”政策执行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组织开展情况调研,推动落实好“绿色通道”政策,研究提出政策措施建议,有条件的地方要协调争取扩大享受“绿色通道”政策的品种范围,为农产品物流运输创造更宽松的环境。七是探索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总结宣传农产品电子商务典型事例,支持现有农业网站拓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功能,帮助制订上网交易农产品的标准规格,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利用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拓市场销路,加强对农产品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信息服务。宣传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成效显著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八是推动农产品流通按产业分类管理。收集各类农产品市场流通的情况,重点分析粮油、棉麻、蔬菜、水果、茶叶、甘蔗、花卉、活畜禽、鲜肉、禽蛋、牛奶、活鱼、冰鲜水产品等的市场流通典型案例,研究不同产业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及适应条件,掌握市场流通规律,为指导不同产业创新物流方式、优化物流结构、提高物流效率提供科学依据。九是协调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针对菜篮子产品种类多、跨区流通量大、错季销售情况多的情况,在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中,把菜篮子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放在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突出位置,重点加强优势产区集散中心、大中城市物流中心、加工配送中心及配套储藏保鲜设施建设,为政府调控市场、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提供有力的支撑。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9篇

国产大豆面临灭种危险

2010年春播前,黑龙江省黑河市金秋大豆合作社社长何树文来到了北京。他表示,像洪水一样涌来的国外转基因大豆,已经使得黑河地区上千万豆农无法生存。因此,他希望能向国家反映这一情况,救救中国的豆农和大豆产业。

一旦进口的转基因大豆占领黑龙江市场,危及的将不仅是当地世代以大豆种植为生的农户的利益和生存,黑龙江大豆的原产种源、环境也将遭到破坏,更严重的是,这将影响到国家的粮食安全。

黑龙江省内有一定规模的68家大豆加工企业,几乎全部停产,没有一家收购大豆的。而农民手中去年产的大豆还有300多万吨没有卖出去,甚至2007年的部分大豆还压在手里。再这样下去,从种植到油脂加工,直至包括大豆油在内的大豆产品所构成的黑龙江大豆产业,将全线崩溃。

我国大豆专家、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刘宝辉研究员说:“转基因大豆的安全性问题,还不仅是食用安全,更重要的是基因污染。保护黑龙江大豆就是保护中国的大豆产业,对于进口转基因大豆侵入黑龙江问题,政府应从战略高度来对待和解决。”

什么是转基因食品

生物的DNA上都写有遗传基因,通过修改基因,科学家们就能够改变一个有机体的部分或全部特征。这种技术培育出来的食物是“不自然的”。突然的改变,会导致有毒物体的产生,或激发过敏现象,这可能引发许多不知名的疾病。

转基因食品五大隐患

第一,毒性问题。对于基因的人工提炼和添加,增加和积聚了食物中原有的微量毒素。

第二,过敏反应问题。对于一种食物过敏的人,有时还会对一种以前他们不过敏的食物产生过敏,比如:科学家将玉米的某一段基因加入到核桃、小麦和贝类动物的基因中,蛋白质也随基因加了进去,那么,以前吃玉米过敏的人就可能对这些核桃、小麦和贝类食品过敏。

第三,营养问题。科学家们认为,外来基因会以一种目前人们还不了解的方式,破坏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第四,对抗生素的抵抗作用。当科学家把一个外来基因加入到植物或细菌中去,这个基因会与别的基因连接在一起。人们在服用了这种改良食物后,食物会在人体内将抗药性基因传给致病的细菌,使人体产生抗药性。

第五,对环境的威胁。在许多基因改良品种中包含有从杆菌中提取出来的细菌基因,这种基因会产生一种对昆虫和害虫有毒的蛋白质。在一次实验室研究中,一种蝴蝶的幼虫在吃了含杆菌基因的马利筋属植物的花粉之后,产生了死亡或不正常发育的现象,这引起了生态学家们的另一种担心,那些不在改良范围之内的其他物种有可能成为改良物种的受害者。

最后,生物学家们担心为了培养一些更具优良特性,比如说具有更强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旱能力等,而对农作物进行的改良,其特性很可能会通过花粉等媒介传播给野生物种。

英国《独立报》披露了转基因食品巨头孟山都公司的一份秘密报告:给老鼠喂食转基因玉米后,其血液发生变化,肾脏出现异常。

我国正在申请商业化种植及在研的8个转基因水稻品系中,没有任何一种拥有独立的自主知识产权;相反,上述转基因品系至少涉及了28项国外专利,专利分别属于美国孟山都、德国拜耳和美国杜邦三家跨国生物技术公司。这就是说,中国人并不拥有转基因粮食生产。除专利外,转基因专用除草剂、化肥也几乎控制在人家手里。

退一步讲,即使中国科学家获得了有完全知识产权的转基因种子,也难以与美国等转基因大国抗衡。

专家称转基因种子将

导致数亿中国农民失业

粮食的极端重要性毋庸置疑。没有稳定的粮食来源,社会稳定是根本不可能的。我国农业如抛弃传统的精耕细作模式,大规模引进转基因生物技术,搞所谓集约化大农场,将扩大这个不安定因素,不啻于接受威胁粮食安全的“特洛伊木马”。

在中国,农民留种或买常规种子,是不知道什么知识产权的。今年的种子,如果收成好,他会留下一部分当来年的种子,省下种子钱。然而,转基因种子是有知识产权保护的,如果农民第一次买了转基因种子,获得了收成,尝到了甜头,想要继续留种的话,就会遇到很大的麻烦。转基因种子垄断企业,为了推广其产品,往往在最初几年免费或以优惠的价格向农民提供种子,似乎是农民捡到了便宜,殊不知,转基因垄断巨头凭借强大的资本实力,轻而易举地占领了他国的种子市场。

以后,农民再留种就困难了,也由不得你留种。受知识产权保护,就是受法律保护,任何农民如果自留转基因粮食种子,就属于违法。他们会将“违法”农民列入“黑名单”,那些农民将得不到贷款、农机具补贴,农产品也不能正常出售。更严重的是,他们会将农民直接告上法庭,最终制伏农民。

更令人触目惊心的是,转基因种子垄断企业为了防止农民留种,发明了“自杀种子”,即通过转基因手段,对种子实行改造。第一年获得收成后,其种子不可能再发芽,或者即使发芽也长不出好庄稼。这样,一方面免去了监视农民“偷窃”的成本,另一方面避免了控告农民的麻烦和负面形象,还可保证农民必须每年购买种子。

多举措振兴民族大豆产业

首先,应在产业内部加快结构调整,引导内资大豆加工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方式整合资源,提高行业整体水平。由于我国大豆对外依存度较高,对外寻找大豆资源,是保障我国油脂安全供给的重要途径。

其次,在轮作体系上也应有所改善。黑龙江省采取政府补贴引导的办法,在全省建立多个“麦豆轮作”示范区,对种植户给予种子和农机补贴,通过小麦和大豆轮作,实现大豆可持续发展。国家还应对与农民签订单的小麦加工企业予以扶持,鼓励龙头企业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小麦,解决“麦豆轮作”后的小麦销售问题。

农产品产销范文第10篇

面对事关启动内需、发展生产、改善民生的这一重大课题,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深刻剖析省情、农情和现有的农产品经营格局,发挥组织体系健全、长期植根“三农”的优势,逐步形成了创新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的基本思路: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组织体系的支撑下,以创建品牌为目标,以标准化生产为核心,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创建商业模式,与农民及相关经营服务主体共同建立从生产到市场终端的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在鲜活农产品经营服务方面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

三大措施推进产销对接

从2007年底开始,全省供销合作社将攻关破题的重点放在组织农民实施标准化生产和创新经营方式两个关键环节上。

第一,发展标准化生产基地。以专业合作社为载体,由县级供销合作社组织协调基层供销合作社和出资企业及相关经营服务主体,构筑服务链,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确定的生产区域,依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确定产品和市场定位。由基层供销合作社或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生产经营水平较高的农民建设示范田(示范园),利用示范效应,由基层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成立专业合作社(基层供销合作社拥有股权)。合作社社员按照统一的生产操作规程实施标准化生产。在生产过程中,由基层供销合作社和供销合作社的农资、农产品等企业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和生产技术,特别是科学施肥用药技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在合作社内部开展信用互助合作,并以合作社为载体,与银行和供销合作社的融资机构建立借贷关系,为社员提供生产资金;与气象局合作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基地配置气象自动监测设施(全省已配置11套),定时、定点提供个性化气象服务;根据条件和经营需要,陆续在基地和产品集中地区建立冷链物流系统,并根据采购商的要求,进行分级加工;在每一个基地配置药残速测仪,建立实施针对每一户社员、每一批产品的质量追溯制度。

第二,创新经营方式。全省供销合作社积极寻求与各类经营主体的合作,创新经营方式,努力开辟终端市场。全省生鲜农产品经营的方式主要经营有6种:一是与大型超市公司合作,建立直采或直供关系;二是与从事农产品经营的专业公司共同开发终端市场,直至吸收和培养专业人才,由供销合作社组建的合作社或公司直接占据零售终端;三是在大型批发市场建立优质农产品专区或专柜,作为直供的窗口并发挥调节作用;四是走出国门。农产品深加工,建立必要的加工储运设施或与出口加工企业合作,将产品销往国际市场;五是组织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超市、公司推进农超对接;六是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团体采购单位建立供应关系。

目前,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将鲜活农产品的经营触角延伸到华北的北京、天津、石家庄,华东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青岛,华中的郑州、武汉、太原,华南的广州、深圳等城市市场;除省内的济南银座、青岛利群、青岛佳世客等著名超市公司外,还与北京的物美、美廉美、京客隆、超市发、华普、华冠、新合作,天津的津工,长春欧亚,辽宁的大商,河北的保龙仓、惠友、美食林,山西的美特好,江苏的苏果,河南的胖东来、丹尼斯,上海的联华、华联、家乐福、乐购、易初莲花、大润发,湖南家润多,湖北的武汉中百、武汉中商,重庆商社,安徽的徽商集团、合肥合家福,广东的深圳天虹、深圳鑫荣懋等大型超市公司建立起了(向商家配送中心)直供或(由商家到)基地直采关系;在上海江桥、北京新发地、大洋路、石家庄桥西、南京江宁、广州江南、深圳布吉等著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专区或专柜;与省内一批出口加工企业合作,形成质量有保障、运作成本低的出口农产品的成功运营模式。在此基础上,省社组建了农产品公司,各市社相继建立公司或交易中心,以为全省农民销售农产品为目标,建立传统与现代、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农产品信息、合作、交易系统,为每一处基地提供若干市场,为每一个市场提供若干基地,为基地与终端市场直接对接搭建综合服务平台。

临淄的众得利果菜专业合作社仅向北京物美直供的果菜日均量已达100吨(其中蔬菜80吨,果品20吨),并在其26个主力店派驻了专职促销员。在此基础上,又与拥有50家卖场的北京美廉美超市公司签订了蔬果柜台承租协议,以实现专业合作社产品产销一体化经营。从2011年9月6日开始,已派驻30名营销人员接管了6家超市的蔬果柜台,计划年前再接管10家,到2012年底将全面完成美廉美在京全部超市蔬果柜台的接管任务。届时,专业合作社派驻商场的营销人员将达到300多人。

第三,建立专项资金,推出活动加速产销对接进程。在总结各地产销对接经验、培育推广典型的同时,省社每年都从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资金中拿出不少于2000多万元的扶持资金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在此基础上,直接组织了三次大型活动。

一是在2009年5月6日至12日,与拥有700多家直营连锁店、年销售收入300多亿元的商业连锁零售企业——北京物美集团合作,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山东蔬果基地直采推广周”活动。活动以“从山东产地到北京超市,从标准化生产基地到北京市民餐桌”为主题,突出了省社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与物美集团的战略合作关系,力求达到“为山东农民增收,为首都人民提供安全食品”的目的。本次活动推出了39种特色瓜果蔬菜产品,来自全省14个县级供销合作社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在物美集团40家主力门店同时推展销售。这些果蔬产品特点鲜明,一是质量优,全部由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无公害或绿色标准组织生产,经过了严格的药残检测,建立了质量追溯机制;二是新鲜度高,产品从地头采摘包装后直运北京,确保24小时以内上架销售,比农贸市场至少提前20个小时以上;三是价格合理,由于减少了中间交易环节,降低了成本费用,同品质产品的销售价格低于市场价20%—40%;四是特色突出,很多产品是“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富有山东地方特色。推展活动一经推出就在首都消费者当中产生强烈反响,各门店均出现抢购场面,产品始终供不应求,物美集团逐日增加订单数量,以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需求。活动期间,全省累计供应果蔬产品1244吨,大大超过了物美500吨的采购计划。

二是于2009年9月14日在济南举办了“山东农产品基地——市场对接洽谈会”。国内47家经营规模最大的连锁超市公司、10家最著名的城市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家最优秀的农产品专营公司到会。他们与全省58家县级供销合作社在不足300平方米的会场内广泛深入地探讨创新农产品经营的途径,会后相继分赴全省各地,作现场考察洽谈。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近10家已建立合作关系的商家扩大了在山东采购的地域、品种和批量,与全省供销合作社建立了直采或直供的合作关系的超市公司已发展到近百家。地处沂蒙山区的蒙阴县,有60多万亩蜜桃,其农产品生产在全省并无明显优势,启动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相对较晚,而通过洽谈活动和后续工作,供销合作社同时与上海、深圳和青岛3个城市经营规模最大的超市公司联华、天虹和利群公司建立起合作关系,基地产品已陆续直供3个公司的配送中心。这次活动取得的最重要的成果是,国内最优秀的商家初步了解了全省供销合作社建设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的情况,充分认可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在创新农产品经营服务中所处的领先地位,就共同推进新型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达成共识。贾万志副省长对这次活动作了评价:“会场不大市场大,动静不大影响大,规模不大作用大。”

三是组织15个县级联合供销合作社承担2010年上海世博会部分蔬菜供应任务。自2010年3月,省社与上海江桥市场签订合同,并制定方案,按照世博会对蔬菜品种的需求及世博会期间(2010年5月—10月)山东优势蔬菜的生产实际,承担起世博会园区的部分蔬菜供应任务。

江桥批发市场是上海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蔬菜经营量平均每天6000多吨,占上海市蔬菜需求量的60%-70%。自2008年底开始,山东省供销合作社就与江桥市场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在市场内开辟供销合作社优质蔬菜基地直供专区,通过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建立质量可追溯机制,实施品牌化经营,在为上海市民提供安全、放心蔬菜的同时,再造山东蔬菜新优势,带动山东蔬菜产业升级和菜农增收。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率先从苍山一个县供销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单品做起,经营品种逐步扩大到近20个,日均经营量突破了30吨,成为江桥市场销售价格最高、最受欢迎的经营摊位。2009年末,江桥市场被上海市政府列为世博会园区内指定蔬菜供应商和园区外推荐蔬菜供应商后,与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的合作进入了新的阶段。经过实地考察,将山东省供销合作社作为首选和唯一的合作伙伴。在全省70多个参与推进蔬菜标准化生产的县级供销合作社中,有15个县被江桥市场确定为紧密型合作单位(全国共40个县)。江桥市场承担世博会的153种蔬菜供应任务中,有38个主要品种由山东省供销合作社承担,蔬菜供应量接近一半。为保障供应上海世博会蔬菜的质量,全部按照“四定”(定单位、定品种、定面积、定标准)、“三落实”(组织落实、生产合同落实、责任落实)的原则和“两证一包装”(产地证、质量检测合格证、统一包装)的要求,层层把关,使每个环节措施到位、责任到人。

2010年4月21日上午9时,在省供销合作社的精心组织下,载有43吨直供上海世博会的优质蔬菜的2辆卡车在临沂市缓缓启动。这是由临沂市9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组织的标准化基地生产,同时拥有产地证和质量检测合格证的蔬菜,在直供上海江桥市场优质蔬菜专区一年多的基础上,首次供应世博会。同时起运的还有其他4个市的6个县(市、区)20多吨蔬菜,共计38个品种、60余吨。直至当年10月31日世博会结束,山东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每天有近百吨同样质量标准的优质蔬菜,通过江桥市场供应世博会,高峰期每天曾达到200吨,6个月的时间供应总量近1.5万吨。

产销对接助让消费者得实惠

三年多来,全省已有100多个县(市、区)供销合作社相继启动农产品经营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生产基地890个,涵盖了粮食、棉花、油料和山东蔬菜、果品的主要品种,已分别确定了建设50万亩蔬菜、60万亩果品、40万亩花生、35万亩棉花、20万亩小麦(玉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的“二次创业”计划。参与供销合作社基地生产的农民,生产投入降低15%以上,增产10%以上,交售价格高于市场5%—20%。2011年全系统农产品销售额达504亿元,其中实现产销对接的蔬菜水果日经营量已达2800吨(年经营量100多万吨),年经营额近40多亿元(平均4000元/吨)。

实现产销对接,有效破解了当前以蔬菜果品为主的生鲜农产品经营领域存在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

一是减少了流通环节,降低了流通成本。通过推进产销对接,使以蔬菜为主的生鲜农产品流通环节由生产者、经纪人、批发商、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超市供应商、超市公司等多个环节,变为生产者、供销合作社组织的专业合作社或农产品公司、超市公司共3个环节,减少了四个以上的流通环节,平均节约50%以上的流通成本。

二是减少了流通时间,保持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以500公里的运输距离为例,蔬菜从采摘到超市柜台的时间由传统经营方式下的48小时以上,缩短到24小时以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新鲜度,使超市的蔬菜果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由此产销对接也成为各大超市吸引顾客、聚集人气、扩大销售的有效手段。

三是减少了物流损耗。目前,我国农产品物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为主,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损失很大。有数据表明,我国水果、蔬菜等农副产品利用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形式,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的损失率在25%—30%之间,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由此,使我国每年大约有3.7万吨蔬菜、水果在运送路上腐烂,如此之多的农产品足可以满足2亿人的生活。而供销合作社实现产销对接的蔬菜和果品,其损失率一般不超过10%,在物流环节可降低高达15%以上的农产品损失率或物流成本。

四是使食品安全更有保障。农民有了稳定的销售渠道,更容易接受产品生产过程中有关质量、安全措施的要求。通过在生产环节实施标准化生产,科学合理用药、施肥,严格控制农药喷洒与采摘期的衔接时间,少用、不用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农药,或降低其残留量于安全值内,并建立质量监测制度和产品质量追溯机制,使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有了保障。

五是在破解农民“卖贱”、消费者“买贵”难题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供销合作社与开展产销对接的超市形成共识,因减少流通环节和降低流通损耗而减少近50%的流通成本,将其中的20%让利给农民,10%留于合作社或参与组织对接的农产品公司,其余部分由超市用于降低产品售价,由此形成了生产者、商家、消费者多赢的局面。与此同时,由于在生产环节实行了测土配肥、科学用药、农资的联采直供和标准化生产,生产成本投入降低20%,产量增加10%,优质产品比率大幅提高,在帮助农民增收上效果十分明显。

上一篇:粮食市场范文 下一篇:基层农业技术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