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2-23 11:42:42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摘 要:农产品电子商务是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出现的新领域,它的快速发展带来了物流模式新变化,为生鲜农产品物流创造了更多更好的机会。在对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南京市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现有运作模式的例证分析,对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进行探讨,并从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完善政府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建立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三个方面提出建议。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加速了我国实行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进程。然而,由于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起步较晚的原因,导致其技术及管理水平发展缓慢,并且一些农业生产企业往往建立农产品供应链不是以自己的国情为根据,而是盲目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最终导致产业链的崩溃,企业的倒闭。本文以南京市为例,分析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以期构建新的运作模式来实现对已有资源的高效整合。

一、现有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的局限性分析

农产品供应链的每一环,都涉及到农产品从生产到销售的全过程。目前,农产品供应链主要包括农户、生产加工企业、批发市场、超市和消费者。在对南京农产品物流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的现状如图1所示。

农产品物流模式通常包括以下环节: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者、批发零售市场、销售商和消费者。在整个物流链中,初级农产品(未加工)的销售占大多数,导致流通过程中的诸多环节在时间效率上不能适应鲜活农产品销售的形式,所以相当多的农产品由于价格和数量的不对称,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农产品物流中发现的几个主要问题如下:

1.发展不完全的批发市场。主要体现在:一、农产品物流设施不完善、物流设备落后,比如冷库的建设;二、由于对农产品的保鲜处理比较落后,农产品又是非标准化的,导致无法公开和公正司法拍卖,只能实现现货交易,贸易方式比较落后;三、由于发展不健全,所以电子商务的信息化水平也相对较低,信息技术有待加强。

2.农产品安全成本高。体现在单个农产品体积小,所以操作上的不规范难以监控,再加上缺乏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农产品的安全检测不过关,导致的种种问题将直接造成农产品成本的提高,所以作为主要销售平台的农贸市场更要保障好农产品的安全问题。

3.农业物流处于无序状态。农产品生产者尚未充分参与农产品供应链,处于被动地位,再加上对商品意识的缺乏,缺乏营销观念、不注重信息的传播、不注意货物的包装、不注重品牌的发展,导致一种无序状态农产品物流。

4.供应链节点间的信息流不畅通。中国的农产品生产企业间缺乏统一的信息平台,企业与企业之间供应链上的信息不通畅,对我国农业物流的发展形成阻碍。

二、电子商务环境下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例证分析:以南京市为例

1.南京市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现状

最突出的问题在于价格控制,供应链基础设施也有待完善。在每年十月和十一月本应是南京城区大部分蔬菜优惠幅度大的月份,秋天蔬菜比较长得快,尤其是南京自己产的叶菜类,这个时间段刚好市场上多见。在十月份,南京本地蔬菜的售价是大约为4.69元/公斤,尽管比九月份的平均售价5元/公斤有所下跌,但十月份的阴雨使得南京本地产的蔬菜售价不断往上涨,矮脚黄青菜曾卖到十四元每公斤。十一月份以后,连绵不断的阵雨和不经意来袭的冷空气,蔬菜的正常生长受到非常大的影响。根据所观测数据显示,十二月份三十个蔬菜观测的品种售价为5.22元/公斤,其中大约二十二个品种往上爬,大概八个品种往下降。

所有观测的数据表明,南京市r产品供应链在销售过程中对价格的控制不到位,说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加工、配送、储存等增值环节还没有充分完善。另外,从国家层面说,我国的现在实施的宏观调控重点是在工业上而非农业,因为农业的生产情况变化非常大。与此同时,我国对农业生产的调控比较落后,缺乏前瞻性,例如:很多都是对生产中出现的情况问题进行修补。这也正是我国农产品价格涨幅不定的最主要原因。

2.南京市实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存在的问题

就江宁众彩的智慧公共物流市场模式而言,南京周边的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基础设施也不完善。农产品物流基于绿色供应链下,如果要发展,必须加速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挣脱束缚。通常情况下,物流高效稳定的运转依托物流基础设施的支撑,想要加强农产品深加工技术、解决后期生产减损的问题,就得多多引进先进的农业供应链产业化技术。大到农业企业小到农村合作社,对他们自主培育品牌的热情要多多支持,这样才能在探索的道路上挖掘出市场的实际需求,从而提高农产品供需,增加销售额。在南京高淳、溧水和六合等地区,农村农业信息网还不健全,信息化程度相对较低。当前,信息技术不断朝着智能化网络的发展方向发展,为农业信息化提供了前进的动力;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的同时,网络和农业密不可分,两者相辅相成,不断发展向前。

3.南京市进一步实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应采取的措施

(1)完善郊区农村的基础设施及配套设施。生产地要购置农产品加工设施,如果具备加工能力,将大大提高生产者的收入;其次,要规范农产品的质量检测及评定程序,在检测农药残留的同时对农产品的质量定级检测,便于日后更好地管理,也是对消费者健康的保障。

(2)加快建设农产品智慧服务“大数据”平台。为了能在最短时间内在互联网上进行最有效的沟通,生产者、市场和客户必须紧密联系在一起,建立统一的绿色供应链数据管理库,农业信息网络成为了加快信息传递的纽带,为生产者和客户提供交流平台,整顿农产品原材料从采购到销售这整个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对系统进行整理和完善。

(3)推进逆向物流的发展。对农产品的回收再利用,除了避免资源浪费,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也起着相当大的作用。除了秸秆还田,农产品加工和销售过程中出现的废弃物也可以变废为宝,重新进入到生产资料的循环中去。

(4)电子商务环境下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的构建

为加快现代物流与电商的融合,将构建更先进的农业物流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扩大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了提高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将建立以农业种植为基础,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把控、农民收入的提高的运作模式。图2所示为在电子商务环境下的农产品供应链运作模式。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的我国农产品绿色供应链运作模式的对策分析

1.建立和完善相关体系

首先,我国目前关于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相关法律法规并不规范,要想对其进行全面的评估清理,首先得熟悉现在的形势和发展需要,才能完善并规范相关的作业流程以及加工工艺。同时,工商、药检、环保、质检等联合执法,对农产品供应链的全过程进行检查,尤其是对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要彻查严查。其次,要将工作主线定为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找出并解决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全面推动农业经济的各项工作。最后,要完善检验检疫防控体系,建立健全农产品追溯体系,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信息统计和监测,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

2.加强政府对法制的规范和保障

国家应对绿色供应链企业的政策实施有所A斜,并制定有关政策进行支持和加强干预,促进绿色农产品供应链的健康发展。国际上,对外我们应该制定自己的绿色贸易壁垒,在进口国外农产品的同时,也要保护自己国家的本土产品,切实保障农民的利益。各级农业部门要加强农信社工作队伍,认真落实领导责任、工作计划和具体实施方法。多多宣传政策创新,充分利用现有的资金渠道建设寻求新的投资,增加农业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加快形成跨境一体化建设,实现双赢局面。

3.建立支持绿色供应链的网络化信息系统平台

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应当积极建设绿色资源数据库,分析并提供绿色制造、绿色管理技术、绿色交通和其他相关信息资源,为绿色供应链的有效实施提供信息和情报支持,完善市场服务和监管体系,完善软硬件产品的检验和检验体系。推动智能报警、精密生产、精准营销等体系,利用大数据,加速整个过程包括原材料采购的建立,质量安全,生产加工,包装,仓储,可追溯系统的分布。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整合环境等信息,实现数据与信息的共享。

参考文献:

[1]张D,马林.农产品绿色供应链的构建与实践[J].改革与开放,2016,(07).

[2]李平荣.浅谈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的对策与建议[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10).

[3]顾春锋,陆明艳,钱颖珏.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存在的弊端及解决方案[J].当代经济,2016,(29).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一、食品哈博的涵义

食品哈博是Food hub的音译,美国农业部没有官方定义,通用的工作定义是:食品哈博是一种机构组织,它拥有设备设施,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组织方式,旨在促进当地产的农产品的采收、存储、加工、流通和营销等各环节的顺畅发展。一个健康的食品哈博包括一系列协整的商业企业、社会服务机构、安全开放的空间场地。各环节主体之间互相支撑、相互协作、利益均沾、关系长久持续稳定。健康的食品哈博模式的核心在于不管它是杂货店还是公共市场,它的食品供应规模和周边社区的食品需求量是相匹配的。

食品哈博有如下几个核心要素:

一是负责采收、分销、批发工作。对农民来说,食品哈博是他们放下农产品的地方。对分销商来说,食品哈博是他们载走农产品的地点。对消费者而言,食品哈博则需要他们有购买来源固定的当地农产品的意愿。

二是主动积极协调。食品哈博管理团队积极协调供应链物流,包括为生产者开拓市场,在分销商、加工商、卖家之间进行协调。

三是拥有固定的设施设备。提供农产品存储、轻加工、包装、装运的空间场地和设备,有的还包括利用哈博的商标销售产品。

其他可能的服务包括提供批发和零售的场地,也为社会服务项目、社区厨房、社区会议提供场地等。

食品哈博模式与传统的食品流通模式具有明显区别。食品哈博模式是基于价值链的管理模式,供应链的上下游沟通充分透明,商品供应商固定,商品来源固定,与合作伙伴之间是长期合作的关系,是一种战略联盟,是一个团体,利益共享。传统的食品流通模式基于供应链的管理模式,是一种单纯的交易关系,仅仅和链条的下一个环节有交流,整个链条的交流不充分、不够透明,商品供应商不固定,与合作伙伴是短期的合作关系,持“各自为己”的态度。

二、美国食品哈博发展现状

根据美国农业部副部长梅瑞根在“生产好食品”大会上的发言,据统计,全美国食品哈博有100多个,大部分集中在美国的中西部和东北部。美国在2011年1月份对72家食品哈博做了市场调查,这72家食品哈博分别来自西部、西南部、中西部、南部、东北部,45家食品哈博完成了调查问卷,完成率63%。

美国食品哈博运营时间长度1年到37年不等,平均运营时间为8年。60%的食品哈博经营时间少于5年,经营时间在20年以上的食品哈博只占9%,这说明食品哈博是一种新兴的流通主体。

每家食品哈博的供应商个数从4到450家不等,平均每家食品哈博有77个供应商,大部分是中小农户和农场主。

食品哈博雇佣的员工除了全职外,大部分是兼职员工和志愿者,有的食品哈博甚至连一个全职员工都没有。

每家食品哈博全职员工平均人数7个,29%的食品哈博没有全职员工,13%的食品哈博拥有10人以上的全职员工,规模大的食品哈博全职员工人数能达到112人。兼职员工平均人数为5人,一家食品哈博兼职员工最多的能达到40人。志愿者平均人数为5人,一家食品哈博志愿者人数最多的能达到30人。

食品哈博最初成立者有企业生产商、零售商、分销商、非营利机构、自愿者组织、生产集团等。生产者、零售商和分销商发起成立的分别占28%、2%和7%,公共部门、非营利机构、志愿者组织等占到50%左右。60%的食品哈博只是在成立之初接受政府资助,30%的食品哈博从成立到目前为止一直受到政府的资助。

食品哈博经营的食品种类多,鲜活农产品是其中一个主要的种类,几乎所有的食品哈博都经营鲜活农产品,绝大多数的食品哈博同时也经营乳制品和蛋白质。食品哈博市场销售渠道宽,产品销往饭店、学校、杂货店、医院、分销商、食品加工商、农产品市场、单位食堂、政府机构、监狱等等。其中饭店是最主要的渠道,49%的初级产品销往饭店。

食品哈博年销售额有不断上升趋势,2010年美国食品哈博平均年销售额370万美元/家,每家销售额在4.6万美元~4000万美元不等,公共市场平均年销售额为18.5万美元~10000万美元,一部分食品哈博的销售规模超过了公共市场。

食品哈博对提升美国经济起到一定的作用。食品哈博在农村和郊区创造了就业机会,每个食品哈博为美国创造13个工作岗位。食品哈博在强化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提高区域流通体系、创新商业模式、帮助中小型农产品生产者最大限度开拓市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食品哈博广泛参与社团活动,为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大范围的服务,提供给消费者更多新鲜安全的食品,尤其在服务不完善的社区和食品沙漠地区。超过40%的食品哈博在食品沙漠地区工作,他们在服务水平低下的社区建立完善的食品零售经销店、专营店,销售新鲜、安全的当地食品。

三、美国食品哈博典型案例

美国的食品哈博有非营利驱动型、生产者驱动型、零售商驱动型、消费者驱动型、混合市场驱动型等几种模式,下面介绍三个典型的市场案例。

1.底特律东部市场(Detroit’s Eastern Market)——混合市场驱动型

底特律的Wayne郡,相当多的家庭没有私家车,居民社区离最近的超市超过1英里,想吃上新鲜健康的农产品较为困难。最近一个研究表明:超过50万的底特律市民到超市的距离是便利店的两倍,因此很多家庭一天三餐的蔬菜、肉类等食品不得不在便利店里购买,而便利店里大都是微波炉加工的食品和快餐,新鲜健康的食品较少。底特律其实就是一个食品沙漠。

底特律东部市场(Eastern Market)——美国运营时间最长的公共市场,兼有批发和零售。为使当地居民能吃到新鲜健康的农产品,东部市场发展了食品哈博,直接从密歇根州的中小农户手中收购农产品,然后再把农产品销售到底特律的食品沙漠地区、底特律的学校、或者直接卖给消费者,协调底特律的中小农民采收、分销工作。具体工作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公共交通落后的地区开展面向消费者的营销活动。二是培训农民抓住新兴的销售商机。三是强化配送设施建设,顺畅当地的生产者和底特律地区食品配送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四是培训当地居民,让其获知营养援助项目和新兴的食品奥特莱斯。

2.洛克食品哈博(Local food hub)——公益型

2009年两个女企业家创立Local food hub,其坐落在美国维基尼亚州一座小城Charlottesville,这两位女企业家之前分别从事零售和公益工作。洛克食品哈博的任务是通过支持小的家庭农场,增加当地的食品供应,保证社区新鲜食品供给。它是非营利食品哈博的典型,它主要从事两项活动:一是负责当地的食品分销,二是给农场提供各种各样的延伸服务。

与洛克食品哈博经常合作的有Charlottesville周边100英里范围内的50个家庭小农场,每个家庭农场年营业额在200美元以下,农场面积规模1~30英亩,果园规模20~1000英亩。

洛克食品哈博有100家客户,包括45家公立小学,20家餐厅,10家杂货店,3家大学食堂,1家医院,还有若干家分销商、加工商和宴会负责人等。2010年洛克食品哈博销售总额达到37.5万美元。

3.拉蒙特尼塔食品哈博(La Montanita Co-op Food Hub)——零售驱动型

拉蒙特尼塔食品公司拥有15000名成员、4家零售店,分别位于美国新墨西哥州的阿尔布开克、圣非和盖鲁普这三个城市。2006年,拉蒙特尼塔食品公司成立食品哈博,投资了15万美元翻新仓库、租赁卡车,帮助当地的生产者加强与分销商和批发商合作。拉蒙特尼塔食品哈博主要活动如表7所示。

从2006年建立食品哈博到2010年,经过4年的发展,拉蒙特尼塔食品哈博服务当地生产者的数量从300名增加到近700名,存储和销售当地种植商和生产商1100多种产品,年销售价值达到270万美元。

四、中国利用批发市场发展食品哈博的机遇与挑战

食品哈博是一种新兴的流通主体,美国多数的食品哈博运营经营不超过5年,它是一种需要时间证明的流通模式,要求供应链上的各个主体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可以试点利用批发市场建立食品哈博,推动批发市场向上下游双向延长供应链。食品哈博所需的场所、设施已经基本存在,但还需要三项:一是启动资金,用于翻新设备,使其可以用来采收、存储、包装、轻加工和分销。二是工作资金,用于企业管理系统,以协调供应链物流,例如生产者与买家之间的交易、配送和营销等。三是培训和技术支持,用于提高生产者的能力,满足批发商的在产品数量、质量、包装、食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

批发市场发展食品哈博,存在三个方面的机遇:一是利用批发市场增加区域和地方产品收购和分销规模;二是提升批发市场形象,发挥市场在建立强健的区域农产品流通体系的关键作用;三是开辟批发市场供应安全健康农产品的新路。

机遇存在,同时也伴随着诸多的挑战。一是批发市场缺乏足够的设施,需要增加码头、储藏空间、温控设施、加工、包装产品的空间和设备等设施,在难以到达地区提供移动市场,建设额外的设施。二是批发市场需要对生产者进行培训,以满足批发商的包装要求和消费者的需求,符合GAP规范(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s,简称GAP)。三是批发市场发展食品哈博缺乏资金支持。食品哈博是一种较新模式,虽然其在加强生产与市场联系上发挥积极作用,但是消费者和生产者缺乏这方面的认识,获得的社会支持会较少。批发市场需要对食品哈博社会和经济影响进行宣传,以获得股东、政府还有社区的资金支持。四是批发市场产品缺乏品牌、营销、认证跟踪系统。需要建立批发市场的营销、产品认证系统;训练租户,提高其市场营销能力。五是要完善批发市场的配送和分销体系,提升农产品采收、流通、加工、储藏、营销等能力。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为了应对食品安全溯源的需求,许多相应的追溯系统逐渐建立起来。其中,以商品条码为技术核心的追溯体系应用最为广泛,得到了全球范围内食品行业企业的普遍认可。

商品条码为核心的追溯技术体系

1977年,国际物品编码协会(GS1)成立,这个非营利性质的国际组织始终致力于建立一套国际通行的全球跨行业的产品、运输单元,资产、位置和服务的标识标准体系和通信标准体系,以提升供应链运作效率、实现产品追溯。近年来,由国际物品编码协会开发的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GS1系统)已在食品,饮料、牛肉产品,水产品、葡萄酒、水果和蔬菜等多个食品领域的跟踪与追溯中广泛应用。目前全世界已有遍及欧洲、亚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的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对食品的生产过程进行跟踪与追溯,获得了良好的效果。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UN/ECE)已正式推荐全球统一标识系统用于食品的跟踪与追溯,并将其称之为UN/ECE追溯标准。

鉴于各国法律法规的要求,目前全球开展产品追溯的国家众多,采用的追溯码各异,即使同样采用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全球统一标识系统实施产品追溯的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追溯系统),其追溯码数据结构和数据项等方面也不一致。因此,在全球市场交易的产品和服务的可追溯性体系,需要遵循一个国际认可的可追溯性标准,对于已经建立的可追溯体系也需要有一个全球性的标准鉴定方式,这样才有可能保证所有建立了可追溯性体系的企业共同采用全球唯一性的通用语言。为了确保全球统一标识系统追溯管理的权威性,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正在全球开展可追溯一致性(GTC)认证印章计划。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全球可追溯性标准(GTS)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工具箱,用于供应链中实施基于商品条码的可追溯系统。目前秘鲁、智利、哥伦比亚、加拿大等多个物品编码成员组织已经正式实施了GS1、GTC国家印章认证工作,向其国内审核合格的企业颁发GS1GTC国家印章。

我国商品条码工作得到规范管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多的商品进入流通领域,极大地丰富了人民的物质生活。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规模地应用商品条码以实现商品流通信息化之时,我国的商品由于不具备商品条码,难以进入国外正规商店,超市,有时甚至无法出口。

1988年,在改革开放进入第十个年头,国家技术监督局(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国家科委。财政部、外交部向国务院申请成立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统一组织、协调、管理全国商品条码工作。1991年4月,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代表我国加入国际物品编码协会,打破技术壁垒,负责推广符合国际标准的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和供应链管理标准;中国商品获得以“890―695”开头的国际通用的商品条码标识,使我国的商品在国际市场中提升了竞争力,为我国的进出口贸易提供了技术支撑。

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在全国设有46个分支机构,形成了覆盖全国的集编码管理、技术研发。标准制定、应用推广以及技术服务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中心负责管理的商品条码系统成员已逾十万家:上千万种产品包装上使用了商品条码标识,使用条码技术进行自动零售结算的超市已超百万家,此外,中心还建立、健全了我国物品编码与标识体系,开拓了二维条码,产品电子代码(EPC)、全球数据同步(GDS)、产品质量追溯、电子商务、物流信息标准化等研究与应用领域,有力促进了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建设和发展。与此同时,中国物品编码中心积极探索、自主创新,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物品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的发展。通过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和标准化解决方案,中心进一步促进了我国信息化与标准化的发展,为国际贸易、产品出口创汇以及国民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商品条码为我国食品行业发展保驾护航

中国物品编码中心充分发挥商品条码技术优势,制定了食品安全追溯系列标准,启动了食品安全信息追溯平台的建设,开发了质检信息综合查询系统,相继出版了《牛肉制品追溯指南》、《水果、蔬菜跟踪与追溯指南》《食品安全追溯应用案例集》;完成了《食品可追溯性通用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编码与标识规范》、《食品追溯信息系统开发指南》等多项食品安全追溯关键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这些标准和指南的建立和出台,对于完善我国食品质量安全与追溯体系起到积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同时也加速了我国同世界标准的接轨。

自2003年以来,中心除了出版指南,案例集和相关宣传材料外,还通过实施“条码推进工程”项目,开发了基于商品条码的质检信息综合查询系统,在国内建立了100多个食品安全追溯应用示范,应用试点和推广工作涵盖肉禽类,蔬菜水果、水产品及地方特色食品等,包括新疆瓜果、四川茶叶、山东蔬菜等地方特色优质产品追溯系统,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完成了中法食品追溯项目;为北京奥运的食品安全保障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持,为更好实现产品质量监管、“强质检、保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山东实施的“蔬菜安全可追溯性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示范”和“GS1在深加工食品安全监管追溯中的应用”两大项目,已在山东寿光田苑果蔬有限公司、山东海星集团有限公司和三通食品(潍坊)有限公司成功运行,并在济南银座,家乐福和潍坊的佳乐家超市建立了追溯终端系统,消费者可实时准确查询产品的包装、仓储,运输,销售等整个生产周期的信息。此举提高了消费者对于蔬菜及深加工食品的信任度,社会反响良好。

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确定了以特色林果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政策导向,因地制宜,将哈密瓜,葡萄等新疆特色农产品作为追溯体系建设的试点,带动新疆特色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开展。截止到现在,已有10个特色农产品纳入了新疆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平台,可追溯面积已达100万亩。2007年,中心在新疆实施“哈密瓜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实现了哈密瓜质量安全信息的追溯,促进了新

疆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发展,填补了新疆食品监管在追溯方面工作的空白,2008年,又开展了对吐鲁番特色水果――葡萄的追溯体系建设工作,建成“吐鲁番红柳河葡萄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成为2008年奥运会指定准入食品;相继开展了和田皮亚曼甜石榴,和田地区薄皮核桃、安迪河甜瓜、红柳大芸;喀什地区喀什噶尔红枣、喀什噶尔木亚格杏、喀什噶尔石榴,伽师瓜等特色产品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系统的研究及应用,为打造特色品牌和推动优质特色农产品进入高端市场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

四川地处我国西部,有着丰富的茶业资源和众多茶叶生产企业。为了提高茶叶的安全性和促进茶叶企业发展,中心在四川建立“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成为国内首例采用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可追溯性标识的茶叶制品示范系统。该系统为企业的产品质量管理提供技术手段,有利于政府对茶叶产品的监督管理和消费者查询茶叶产品质量安全信息。

此外,中心还在我国的多个省市开展了商品条码追溯系统的试点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北京通过“条码推进工程”建立了我国首例采用商品条码标识系统跟踪与追溯牛肉产品的追溯试点;天津“GS1系统在中药材种植产地溯源中的应用”项目,在国内首次应用全球位置代码建立药源产地位置标识,为条码技术的应用推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云南“无公害养殖及肉制品EAN・UCC射频管理系统”项目,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大规模生猪养殖射频识别管理系统和肉制品产品追溯系统的应用示范基地,新疆“哈密瓜追溯系统”;陕西“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体系应用研究――EAN・UCC系统应用与试点工程”;江西建立基于EAN・UCC系统的“脐橙农产品质量跟踪与追溯系统”:海南“EAN・UCC系统在水产品质量安全跟踪和追溯的应用研究”;广西南宁在两家大型米粉生产企业实施“广西米粉质量安全跟踪,追溯与监管体系”;福建“远山河田鸡供应链跟踪与追溯系统”等等。这些试点的成功建立与应用,使中心在食品安全追溯工作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开拓商品条码应用领域

通过实施“条码推进工程”,完成项目71个,建立起遍布全国的应用试点和示范系统。条码技术应用领域不断扩大,从零售扩展到制造业、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医疗卫生及军事装备等国民经济各行各业,有力地推动了各行业信息化的发展。

在医疗卫生领域,中心于2008年成立了包括分中心,药监部门、卫生部门、行业协会、医药制造、医药物流,医院、药店等在内的医疗卫生领域推广工作组,负责中国商品条码标识系统在我国医疗卫生领域的推广应用。几年来,中心深入研究国内卫生行业监督及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方针,密切跟踪国际先进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态势,紧密联系卫生部门、药监部门、协会组织、企业、医院等行业单位,分析其信息化现状与需求,积极提供编码与自动识别技术标准化解决方案,以解决行业实际问题i在医药物流信息化、医药零售的移动POS应用、中药材道地性追溯,医疗器械全过程追溯,化妆品市场监管等多个领域开展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工作,得到了企业的好评,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提升供应链效率,降低运营成本,保障患者安全。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中心进一步拓宽了商品条码应用领域,积极开展基于手机识读商品条码的移动商务领域研究应用,为商家提供新的销售渠道,为消费者提供全新的购物模式,为政府部门提供移动执法的技术支持;同时,建立了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展产品防伪、质量追溯、质量监管、数据共享、电子商务等多方面的应用,消费者可以通过中国商品信息服务平台,随时对商品信息进行查询。在物流信息标准化、商品电子代码、联合国标准产品与服务代码等新领域,我们也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拓宽了物品编码的应用范围。

对于今后的工作计划,中心准备在已经取得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推广以商品条码为基础的编码标识系统在食品安全追溯中的应用。首先,在四川“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示范系统”项目的基础上,发挥示范作用,进一步深入推广争取发展15~20家四川知名茶叶企业加入到“茶叶制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系统”平台,推广示范系统取得的成果,其次还要完成农产品追溯标准的制定工作,编辑出版《商品条码与食品追溯》;最后要继续跟踪8S1可追溯一致性认可和一致性印章工作,待条件成熟时在国内启动此项工作。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作为典型的荷兰人,荷兰王国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Peter Potman在空余的时间里玩乐队、喜欢逛博物馆、爱运动、享受漫步在林荫小道上的悠闲、陶醉在上海老城区的怀抱……生活中,他喜欢身临其境用心体验;工作上,他热爱身体力行不断完善。

2011年,曾在北京大使馆工作过的Peter Potman再次来到中国,担任荷兰王国驻上海、江苏、浙江和安徽总领事。荷兰历来注重引导企业及其他组织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尤其自2010年“欧洲企业2020”倡议为主题的欧洲企业社会责任年会召开以后,荷兰在推进社会责任理念探索和实践推进方面明显提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Peter说,他和领事馆的工作重点之一就是要将荷兰在社会责任方面的经验带到中国,让荷兰的企业更好地与中国共同发展,所以一定要以身作则。

以大带小、以政府带动企业

《WTO经济导刊》:荷兰驻上海领事馆推进的社会责任工作目前有什么进展?

Peter Potman:对于从事国际贸易以及在本国领土以外经营的荷兰企业,荷兰政府一直大力宣传并支持本国企业在商业行为中应尽最大努力履行本企业的社会责任,在各企业的供应链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一直以来,企业社会责任就是荷兰驻上海领事馆的工作重点之一。目前,在领事馆的牵头下,荷兰企业有两个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小组,一个是由荷兰的8家大型跨国企业组成的“荷兰可持续增长联盟上海分会”,成员有阿克苏诺贝尔、联合利华、飞利浦、帝斯曼、喜力啤酒、壳牌、美素佳儿和荷兰皇家航空公司;这些荷兰跨国企业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较早,专业程度较高,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并且他们也都在道・琼斯可持续发展指数评比中名列前茅。另外一个工作组则是由在华中小型荷兰企业组成,很多从事生产及纺织类业务。

《WTO经济导刊》:为什么要按企业的规模设两个小组?它们之间如何协作?

Peter Potman:两个工作组都有不定期的经验交流活动,鼓励企业分享经验和遇到的挑战,并互相学习;并且两个活动组之间也会依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互动,同时也会根据荷兰企业提出的问题,聘请中国专家来进行针对性的专题介绍。

领事馆希望通过以大带小、以政府带动企业的模式帮助荷兰在华企业更加了解中国国情并更好地开展企业社会责任工作;增强他们在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透明度,从而更好地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工作的监督和审查,并且能够强强联合,共同将在中国供应链中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和执行水平提高。

供应链上的责任

《WTO经济导刊》:在组织协调各方推进社会责任工作的过程中,领事馆重点关注的领域有哪些?

Peter Potman:根据荷兰/欧洲企业行业和城市的分布,目前,领事馆社会责任项目关注的主要是企业供应链,主要分布在纺织、电子、食品、化工等行业领域。而针对这些企业和行业,我们也希望能将我们的工作重心放在食品安全、节能减排、提高工厂管理水平及环境污染治理等方面。

《WTO经济导刊》:具体来看,领事馆主要通过何种方式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Peter Potman:领事馆多次举行研讨会,圆桌讨论,邀请专家进行培训,并为由荷兰驻北京大使馆编写的“荷兰企业在华企业社会责任指南”出谋划策,并负责此指南在领事馆行政区域内的分发。由领事馆领头建立的“荷兰绿色建筑平台”,包括20多家荷兰尖端的建筑、规划、工程管理企业及高质量的绿色建筑产品供应商。此平台倡导推广真正一体的绿色建筑和可持续城市发展,领事馆通过积极组织及参与各种绿色建筑及城市规划方面的研讨会、展会及交流活动,推荐荷兰企业及专家分享他们的经验,与中方专业人士在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材料的应用、水的运用和管理、生态城市建设、城市能源网络管理、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等方面进行交流,希望促进中荷相关企业和政府部门在相关领域更多的合作,为可持续发展尽微薄之力。同时,领事馆的医疗卫生课题负责人也组织荷兰的相关尖端企业就医疗设备、医院设计、母婴保健、医疗及养老住宅等课题与中方相关企业及政府部门进行多次深入交流,达到了很好的效果。另外在荷兰国家形象宣传活动中,通过各领域内的荷兰企业,向中国消费者展示荷兰企业形象以及他们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比如,领事馆在上海举行的“荷兰日”活动,通过搭建一个小型的“荷兰村”来展示荷兰的各类产品及风土人情,让中国消费者可以从时尚、文化、艺术、科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全方位地了解荷兰。

2013年年底,由荷兰外交部资助,领事馆负责的针对荷兰/欧洲企业在中国供应链上的为期三年的企业社会责任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旨在帮助荷兰/欧洲企业更好地发现其在中国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方面的问题,在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专家和专业机构的介入下,通过讲座、培训、经验分享、实地走访等方式帮助这些企业寻找供应链上社会责任问题的解决方案。

2014年1月15日,领事馆和上海欧盟商会合作,在上海举行了该企业社会责任项目的第一次吹风会,邀请了来自北京师范大学、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商务社会责任国际协会等机构部门的企业社会责任专家和荷兰/欧洲在华企业社会责任工作者共同商讨目前中国供应链上企业社会责任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更好更有效地开展这个项目。

在吹风会结束后,领事馆通过和重点企业进行一对一的交流探讨,由业内专家专门编写了初期项目调查报告;目前正在根据初期项目调查报告准备后续项目进行的具体方案。

着眼物尽其用 提供参考思路

《WTO经济导刊》:在这些企业推进社会责任的过程中有哪些给您留下深刻印象,且具有推广意义的典型项目或企业案例?

Peter Potman:很多荷兰企业在中国进行了非常适合中国国情而且有意义有效果的项目。比如:飞利浦联合气候组织及中国华侨基金会、荷兰纺织企业Vision Textiles针对纺织行业的污染问题,启动了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创举――生产真正的环保产品。作为一家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的专业公司,帝斯曼一直在对工人的劳动保护、安全生产以及废水和废物处理方面在行业中起着典范作用。全球最大的日用消费品公司之一――联合利华,一直致力于用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帮助很多消费者及其家庭享受美好生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企业。2010年11月,联合利华推出全球可持续发展计划,旨在通过全球产业链管理实现“至2020年,将公司规模扩大一倍的同时,使单位产品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减少一半,帮助超过10亿人改善健康状况,且100%农产品原材料可持续采购”的战略目标。这些努力使得联合利华成为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最佳实践者之一,为上下游企业及所处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综合性解决思路与示范意义。

《WTO经济导刊》:社会责任的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领事馆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主要有哪些?

Peter Potman:荷兰企业在华遍布各地,且所属行业领域也五花八门,正所谓“众口难调”,领事馆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无法同时顾及到所有的荷兰企业和所有的行业领域。

《WTO经济导刊》:那领事馆在这方面有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吗?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介绍,发展改革委2014年将完善农产品市场价格和调控机制,探索推进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与政府补贴脱钩的改革,逐步建立农产品目标价格制度,在市场价格过高时补贴低收入消费者,在市场价格低于目标价格时按差价补贴生产者。2014年我国将在保护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更好发挥市场在农产品价格形成中的决定性作用。为此,2014年将选择部分品种和地区先行开展试点。同时,将继续实行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和玉米、油菜籽、食糖临时收储政策。进一步完善生猪调控预案和大宗农产品储备吞吐调节机制。继续支持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加快主产区粮食仓储设施建设。

中国养老保险

“去碎片化”迈出重要一步

根据国务院会议决定,在已基本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的基础上,依法将这两项制度合并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并在制度模式、筹资方式、待遇支付等方面与合并前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保持基本一致。基金筹集采取个人缴、集体助、政府补的方式,中央财政按基础养老金标准,对中西部地区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地方政府为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鼓励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为参保人缴费提供资助。

2014年通用分类标准

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

最近,财政部、国资委等五部门《关于做好2014年企业会计准则通用分类标准实施工作的通知》,扩大2014年通用分类标准实施范围。根据《通知》,参与2013年实施工作的各地方大中型企业,2014年继续实施,鼓励各地方财政部门自愿扩大实施范围。地方实施企业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执行企业会计准则;二是财务报告不涉及国家秘密;三是会计信息化基础好,人员素质高。另外,相关部门鼓励有条件的实施企业积极探索XBRL(可扩展商业报告语言)技术在内部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通用分类标准实施与提升企业内部管理信息标准化的相互促进。

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2014年正式实施

2014年1月1日起,四类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新规正式实施。此前,财政部对《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小学校会计制度》、《科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三个行业事业单位的会计制度进行了修订,并针对行业制定了专门的《机构会计制度》。此次修订的高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等行业会计制度,对上述事业单位核算内容和会计科目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调整,对其预算管理、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会计信息提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出台的《机构会计制度》对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有了更为明确、详实和全面的规定。

国务院廉政工作会议

要求严格会计制度

最近召开的国务院第二次廉政工作会议要求严格会计制度,保障公共资金安全,并对所有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实行审计监督全覆盖,坚定不移惩治腐败促政风转变,以抓改革建机制推进廉政建设。会议要求严格公共资金管理和监督,把政府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此外,会议还在资金的使用、审批、监督等方面做了相关要求,以此更好地推进廉政建设。会议还对资金使用的信息透明度做了要求。所有财政拨款安排的“三公”经费都要详细公开。

IAASB就五年战略规划

和工作计划征求意见

最近,国际审计与鉴证准则理事会(IAASB)了《2015年-2019年战略规划》和《2015年-2016年工作计划》,并向公众征询意见。这两份文件重点强调了IAASB对于制定和维护高质量国际审计准则,以及促进其在全球范围内的采纳与应用的承诺。在这份题为《在不断演变的世界格局中全面履行公众赋予我们的职责》的战略计划中,IAASB明确了今后5年的工作目标:制定和维护高质量的国际审计准则,为高质量的财务报表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确保IAASB所制定的准则能够适应不断变化的当今世界,满足利益相关人的需求;与财务报告供应链的各个参与方紧密合作,互通有无,共同提升审计质量。

商业零售企业存货损失

税前扣除申报再出新规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商业零售企业存货损失税前扣除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3号)。《公告》将商业零售企业存货损失分为正常损失和非正常损失,并进一步明确企业应采取的申报方式。《公告》规定,商业零售企业存货因零星失窃、报废、废弃、过期、破损、腐败、鼠咬、顾客退换货等正常因素形成的损失,为存货正常损失,可以采取清单申报的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同时企业需出具损失情况分析报告;因自然灾害,仓储、运输失事,重大案件等非正常因素形成的损失,为存货非正常损失,应当以专项申报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存货单笔(单项)损失超过500万元的,无论何种因素形成的,均应以专项申报方式进行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公告》适用于2013年度及以后年度企业所得税纳税申报。

两部门规范船舶进口

有关税收政策问题

最近,一些地方、部门在未经国务院批准同意的情况下,通过保税港区对进口船舶实施保税登记,针对这一情况,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规范船舶进口有关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通知》明确,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进口保税政策不适用于并不能实际入区的进境船舶。为规范政策,避免对国内船舶工业的发展造成冲击,除符合条件可享受中资“方便旗”船回国登记进口税收政策的船舶外,其他在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登记的进境船舶,应按进口货物的有关规定办理报关手续,统一执行现行船舶进口的税收政策,照章缴纳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明确

最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关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1号)。《通知》明确,对已按规定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的企业范围内荒山、林地、湖泊等占地,自2014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按应纳税额减半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自2016年1月1日起,全额征收城镇土地使用税。《国家税务局关于印发的通知》第十二条规定,自2014年1月1日起废止。

开发回迁安置房营业税

有新规

最近,国家税务总局了《关于纳税人开发回迁安置用房有关营业税问题的公告》(国家税务总局公告2014年第2号)。《公告》规定,纳税人以自己名义立项,在该纳税人不承担土地出让价款的土地上开发回迁安置房,并向原居民无偿转让回迁安置房所有权的行为,应按规定视同销售不动产征收营业税,但其计税营业额不包括回迁安置房所处地块的土地使用权价款。《公告》自2014年3月1日起施行。《公告》生效前未作处理的事项,按照《公告》规定执行。

夫妻之间房屋土地权属变更

免契税

最近,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了《关于夫妻之间房屋土地权属变更有关契税政策的通知》(财税[2014]号)。《通知》明确,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或另一方所有的,或者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双方共有,变更为其中一方所有的,或者房屋、土地权属原归夫妻双方共有,双方约定、变更共有份额的,免征契税。《通知》自之日起施行。《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房屋、土地权属由夫妻一方所有变更为夫妻双方共有契税政策的通知》同时废止。

财政部进一步加强

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

最近,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做好2013年度中央文化企业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主管部门和中央文化企业加强组织领导,认真开展2013年度国有资产评估项目统计分析工作。根据《通知》,报送内容包括《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和《接受非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基本情况汇总表》。该表由中央文化企业负责填报,填报范围为本企业备案的项目,不包括报送财政部备案的项目。主要内容包括:本企业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制度、岗位设置、管理责任落实情况;国有资产评估项目备案情况及相关经济行为的完成情况;对本级及各级子企业是否按照规定开展国有资产评估及备案的检查情况;国有资产评估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IVSC出台信用及债务

估值调整指导意见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6篇

关键词:电子商务;农村物流;农村网络的配送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7-0260-03

1概述

目前,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业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农村网络配送体系尚未得到很好的完善。为了加快农村物流业的发展,使亿万农民通过“触网”走上“双创”的新舞台,实现农民购物便捷。黔东南州电子商务逐步进入农村传统的经济市场,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物流的发展,通过对黔东南州农村网络配送发展的现状进行探讨并研究,提出农村网络配送体系更好的建设对策。

丁雪峰、高攀、魏芳芳(2016)的研究对农村物流配送体系提出的发展对策:1)增加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通过加入,租赁,合作,重建等措施,在农村乡镇建立综合运输服务站,重点推进农村物流建设综合示范。最终形成了“物流园一物流配送中心一农村综合运输服务站”物流节点服务体系。2)促进创新“最后一英里”物流业务模式:推进Z归“货运线+村客运”客货联盟模式,开通农村物流“乡村进城”双向快速通道,努力打造多元整合,覆盖县乡现代物流服务体系。3)根据“最后一公里”的公共模式探索物流业务模式。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分析黔东南州物流配送为例。黔东南属于少数民族地区,地势高,经济落后,能够上网查.资料并进行电子商务活动的人极少。但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到外面工作,也将原来的老人机换成了智能手机,即他们也渐渐学会通过互联网上网购物,再加上农村的交通设施也逐步完善,然而农村物流配送逐步走向各个乡镇,农村连锁经营网络的配送体系建设可以解决信息鸿沟问题,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目前,黔东南的快递物流配送体系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未完善,应加快完善农村网络配送体系,鼓励快递物流企业建设农村快递物流仓储储存和包装设施,开拓乡村快递物流业务,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向行政村,自然村延伸,加快网络覆盖到乡村,落实通信速提速降费政策,提升农村电子商务网络服务能力和水平,降低农村电子商务网络服务成本。

2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现状

2.1信息基础设施未完善

我国学者杨国军,刘为敏等对农村高成本分布情况和问题根本原因进行了分析,分析了农村消费需求和生产经营特点,在农村基础上分布能力发展的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向邦豪等对于高成本分配农业高档,困难和一系列实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由农村配电网,配电,区域配电中心,技术人员和农户设计的物流配电系统,并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在文章“中国农村连锁市场趋势”中,文章强调了中国农村分销市场的趋势。本文详细阐述了苏果超市如何在农村物流配送中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案件的发展提供了参考。栾国T对农村物流配送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对于中国各省市城乡分布的现状如火如荼,特别是在各乡镇农村分配的各种企业已经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回报和社会福利。

目前,黔东南地区的网络信息基本流行,县级以上建立农业信息网络和政府网络。政府,企业,商家,消费者,农民,认证中心,配送中心,物流中心,机构等各方面要素在一起,其中网站内容除了县的基本信息外,信息,市场预警,供求信息,价格报价,农业科技,最新品种,种子公司等栏目。有需求的互联网用户可以从上面得到一定数量的信息,这些网络信息是一个大型数据库,信息更新速度快,可以使农民了解很多信息。而黔东南各县已建立了物流配送中心,但这些只能在乡镇实现。

据了解,网络只覆盖乡镇,行政村和自然村使用的电脑家庭很小,大多数农民正在使用手机在线购物,然后到乡镇接收包裹。在农村地区,45岁以上的妇女没有接受小学教育,对于45岁以上的男子,大多只有几年的学校,一般不完成学业,可以在80年后使用电脑和90,他们没有电子商务的概念。

2.2农村物流配送还在起步阶段

农村网络配送对于黔东南州来说还处在起步阶段,黔东南州为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快培育经济新动力的意见》(国发[2015]24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黔府发[2015]28号)、《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贵州省加快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黔府办发[2015150号)以及《黔东南州电子商务发展“北斗计划”实施方案》(黔东南党办发[2015]23号)等精神,结合黔东南州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实施方案,其工作计划是:(1)2016年10月底前,建成16个县级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中心,村中心村电业服务站覆盖率达到80%;截至2017年12月底,泉州农村电商业务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泉州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格局。(2)到2017年底,国家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县10个以上,各州行政村建设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鼓励县创建电子商务园区,2017年达10家;努力培养和发展在我县和县电子商务公司注册的100多个;发展2000多家农村店铺;培训农村电子商务员工3万多人;创造我乡村电子商务发展模式的成功,力争农村产品(包括农产品和农产品,民间工艺品,农村旅游产品等)在线销售增长超过30%,实现农产品销售,畅销,促进购买,促进农村发展,加快转型。(3)到2017年底,国家积极努力打造1-2家全国电子商务进入农村综合示范县,积极争取阿里巴巴,苏宁,京东平台运营商驻扎在我国农村电力公司,实现我乡村的权力“百花开花,百家争鸣”气氛良好。

3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存在的一些问题

3.1物流仓储配套设施建设滞后

贵州省东南州农村信息化建设背后的网络基础设施薄弱,由于地势高,村庄位于山坡上,即使电信网络相对薄弱,在一些地方甚至手机信号都没有,网络设施提供宽带更加薄弱;其次,政府的财政和物质资源有限,缺乏对农业投资的热情,以及贵州东南部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电子商务也很少,同时,各级网站管理者忽视了农业信息源和出版物的有效管理,内容很少,特别是供求信息,农村经济和市场信息。

电子商务交易模式不能与匹配物流系统分离。供应链不完善,这是国家电子商务的共同问题,目前,产品包装,处理,运输,仓储物流设施和设备,物流企业和人员培训滞后,物流管理困难而昂贵。他们大多分散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虽然它们靠近农业生产基地,但物流和分销网络一般只到达县,有些地区延伸到村镇,大多数村庄和城镇,村庄不到达物流公司。物流配送,货物储存设施滞后。

3.2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规划无序

现阶段,我国农村分布还处于初级阶段,重复覆盖的基础设施和覆盖面有限,没有人能从分布式系统中学习。在本文中,我们将利用现代物流技术构建农村物流配送网络系统的经济,合理科学的日用消费品和农村物料对流,解决上述问题,实现需求分布最小化和及时响应。

目前,东南州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物流配送有着很高的热情,县级以上积极创建电商平台,政府还积极支持地方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电商平台开放本地特色博物馆。

4推进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

4.1加快完善物流配送体系

基于不完善的网络配电系统,要加快网络配电系统的完善:1)加强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建设专业的信息传播和中介平台。网络基础设施的普及,影响了信息传播的范围,农村是否赶上各种农产品的发展趋势,能够及时调整农产品的生产;专业信息平台使业务和客户信息以最快的方式相互转移,提高业务和客户信息传递的速度和透明度,中间平台的建设是为了确保资金转移的安全性,只有人们放心该交易为了提高潜在客户的交易潜力。2)加快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提高电子商务网站的质量,更新网站内容,增加网上交易部分,而不仅仅是信息,也有利于农业流通。政府应重视和增加相关投资,使其能够迅速发展,从而促进农村发展。

根据黔东南农民教育水平低的问题,政府部门应及时组织人员培训农民的电子商务知识,引导农民使用电子商务开始就业,加快农村电子商务政策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农村青年创业团体,带动农村居民从事电子商务创业和就业;指导农村市场,电子商务的主要应用,引导农业产业园区,农业生产加工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家庭农场,民间艺术家工匠,农产品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在在线产品和服务营销的使用。支持“数千村庄和数千农村”农场店,供销合作社农业连锁店,农村邮局(站),农村信息基层信息服务站,农业信息服务站等电子商务组织保证使用农产品进入城市,货物进入农民。农村物流服务站作为一个节点,县,乡,村一体化的新型农村物流配送网,农村物流配送开放“的最后一公里。

4.2科学制定区域性农村物流配送体系建设的规划

首先,由政府主导,商务相关部门协调黔东南州和县(市,区)农业电子商务发展规划的制定,市,县设立电子商务协调服务组织,负责为区域标准化和品牌化建O,网络宣传,活动策划,促销等,共同推动电子商务农产品的发展。二是有序推进地方特色建设,大力扶持,避免电子商务平台不同部门同一地区的重复,造成人力和财力资源的重复,浪费资源分散。第三,根据农业产业和农产品区域分布的优势,市场对农产品的生产经营主要传输信息的需求,并根据需求生产,协助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通过品种的信息载体,生产信息及时传递给消费者,以提高信息的生产和市场需求对称性。

5结论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7篇

11月20日,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举行会晤,宣布启动中日韩自贸区谈判。2011年,中日韩三国经济总量已达14万亿美元,约占全球的五分之一。继欧洲经济共同体与北美自由贸易区之后,第三大经济圈建设由此启动“机制化”第一步。

消息一经公布,中国多只牵涉三国自贸区的概念股21日一扫阴霾、“领涨股市”。据中国商务部国际经济贸易合作研究院的数据显示,中日韩自贸区建成将使中国GDP提高2.9%、日本提高0.48%、韩国提高3.05%。

早在今年5月举行的中日韩首脑峰会上,三国领导人已达成共识,将于年内启动中日韩FTA谈判,但此后由于中日、日韩局势紧张,外界普遍怀疑谈判是否能如期举行。

此次东亚峰会期间,中日韩FTA谈判逆势启动,出乎多数人预料。

延宕多年而于今日方才启动的中日韩FTA谈判,如同“旧瓶装新酒”,新意颇多:中国服务业开放压力提前,FTA关税削减效果淡化;在建立三国统一市场的同时,能否提前解决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难题,成为其新的看点。

“赶在RCEP之前”

11月19日,在柬埔寨召开的“东盟+3”峰会上,一组镜头被各国媒体敏感地捕捉到:中国国务院总理与韩国总统李明博会前一同步入会场就座,而日本首相野田则独自一人就座。

在几乎同时举行的中国外交部新闻会上,新闻发言人华春莹沿用了十分“困难”,定性目前的中日关系。受中日及日韩独岛风波影响,10月初,《财经》记者从中国与日本政府机构相关消息人士处了解到,有关中日韩FTA谈判启动筹备工作,事实上已经暂停。

一个月后,中日韩FTA不但逆势启动,谈判进程亦大幅提前。

11月20日,中日韩召开工作磋商会议,讨论中日韩自贸区第一轮谈判的有关筹备事宜。会议相关细节及未来谈判时间表,并未对外公布,然而据参与中日韩FTA前期政府间谈判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国际研究学部主任张蕴岭向《财经》记者介绍,2013年初三国自贸区第一轮谈判即将开始,并且按照最新的谈判时间表,2014年底之前自贸区谈判有望最终达成协定。

此前中日韩FTA一直进展缓慢,中日韩三方分别于2003年-2009年和2010年-2012年就三国自贸区进行了学术研究和官产学联合研究,基础研究历经十年,前所未有。

此次中日韩FTA谈判提速,背后有着清晰的逻辑。

11月20日,东亚领导人系列峰会期间,东盟十国与中国、日本、韩国、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16国领导人,共同了《启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谈判的联合声明》。

据东盟秘书长素林介绍,RCEP第一轮正式谈判将于2013年尽早开始,并计划于2015年底达成一致。“先于RCEP之前达成最终协定,正是目前中日韩FTA谈判努力的目标。”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军红对《财经》记者说。

RCEP谈判最终目标,是在亚太建立涵盖16个国家的统一市场。目前东盟与中日韩等六国之间已分别签署了多项双边FTA,而中日韩FTA正是这张经济拼图中缺失的最为重要的一角。

更为关键的一点是,张蕴岭表示,RCEP谈判将借鉴TPP谈判的模式,即由东盟提出协议文本,六国分别根据本国能够接受的对外开放程度,讨论最终是否在协议上签字,正式加入这一多边自由贸易区。这其中,中、日、韩三国分别有自身开放的难点,中国短期难以承受服务业过快开放的压力,日韩则在农产品降税中面临诸多困难。这些难题只有先在双边谈判中逐一取得共识,才能减轻三国2015年达成“一揽子”RCEP协定时面对的压力。

仅以农产品关税削减为例,数据显示,日本农产品的平均关税为21%,其中魔芋为990%、花生为500%、大米为490%。日本农林水产省研究报告指出,若废除农产品关税,将对日本农业造成“毁灭性打击”:日本国内农业产值将在目前8.5万亿日元的基础上,减少4.1万亿日元(其中大米减少2万亿日元);粮食自给率从目前的40%左右下降到14%;农业相关雇佣人数则减少340万人。

谈判路线图翻新

中日韩FTA进程时间表“加急”,谈判路线图也必随之翻新。2012年6月19日,中日韩三国曾召开FTA谈判筹备工作会议,就FTA谈判方式、工作计划等事项交换意见。

社科院亚太所区域合作室主任王玉主对《财经》记者表示,中日韩FTA谈判将同时涉及三方面内容,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与投资,此外还将讨论如技术性贸易壁垒、知识产权、透明度、竞争政策、政府采购等其他议题。

中国此前谈判签署的FTA中,往往先行谈判并缔结货物贸易协定,待货物贸易协定生效后,再依次开始服务贸易、投资协定谈判。以中国—东盟自贸区谈判为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投资协议》签署时隔五年之久,而这一次中日韩FTA谈判,“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三方面的内容将同时谈判。”张蕴岭说。

“分步走”的谈判路径一旦打破,意味着中国在服务贸易与投资协定谈判中面临的服务业开放压力即刻提前。

此前对于中国服务业面临的开放压力,多位业内人士曾对《财经》记者表示,考虑到中日韩三国就货物贸易协议达成一致预计需花费几年时间,待服务贸易谈判开始时,以中国服务业届时的发展水平,面对日本与韩国企业将具有更大的竞争力,这为中国在谈判中开放服务业提供了可能的空间。而现在中国面临的问题是,服务贸易与投资谈判提前开始,但中国国内产业结构与法律体系尚未做好准备。

中国主要通过《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实现对外国投资的管理,外商投资项目划分为鼓励类项目、限制类项目和禁止类项目。不论是鼓励、限制,还是禁止类项目,都需要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审批。这使得一些垄断行业,如金融、电信等,事实上存在“歧视性措施”,与中日韩FTA中对服务业开放的目标相去甚远。

2011年12月完成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可行性联合研究报告》中,中日韩FTA官产学联合可行性研究委员会(JSC)概括中日韩FTA的基本原则为,中日韩FTA将是内容全面的高水平协定。中日韩FTA应与WTO规则保持一致,“尤其是GATT(关税及贸易总协定)第五条所规定的在‘涵盖众多服务部门’中‘取消现有歧视性措施’和‘禁止新的或更多的歧视性措施’。”

据悉,为确保实现高水平的投资自由化,日本和韩国强调中日韩FTA投资章节应纳入以下要素:准入前和准入后的国民待遇及最惠国待遇、更广泛的投资者——国家争端解决机制、与服务贸易章节采用统一的负面清单。

超越关税红利

加速服务贸易与投资谈判的同时,意味着货物贸易专项谈判已取消。

就在不久之前,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一内部文件中,将“构建东亚地区最优供应链”列为日本未来东亚战略及FTA谈判目标中的第一要点。此后两项分别为改善中国、印度市场准入与加强日本国内工厂的区位竞争优势。这一文件在今年8月东盟经济部长会议宣布RCEP将于年底启动前,被下发至日本贸易振兴机构下各分支机构,以做内部学习。

文件中指出,随着生产分工的不断细化,仅在一个国家内完成原产国生产已非常困难,而若没有原产地证明,商品出口则无法享受FTA中降税优惠。例如因在日本生产的屏幕附加价值高,所以在泰国生产的等离子电视不能被认为完全原产于泰国,同时也不能被认定为原产于日本。

FTA这种“意大利面碗”效应,使得中日韩FTA货物贸易协定达成后,即使三国间关税全部削减为零,很多制造企业仍难以享受到关税削减的好处。

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副所长箱崎大曾作为日本经济产业省官员参与日本FTA谈判,对此他深有感触。具体到中日韩FTA,箱崎大对《财经》记者表示,目前中国对整车进口关税较高,待中日韩FTA缔结后,对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可能会有一定利好,但日本汽车生产企业多已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建立垂直一体化生产网络,未来这种利好能在多大程度上“变现”,现在还不易衡量。

如今的东亚经济,已不复十年前中日韩FTA概念出炉时的语境,中日韩FTA货物贸易谈判为各国制造业企业带来的红利有限。事实上,按照“构建东亚地区最优供应链”的目标,“从日本国内舆论来看,日本已将谈判重心从中日韩FTA转向RCEP”。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北京事务所专员佘兴对《财经》记者表示。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虚拟市场;电子交易;农副产品;旅游;经销商;商机

中图分类号:F61 文献标识码:B

邮政电子商务经营是以客户数据为基础、商品或服务信息交易为特征的虚拟市场。由于商品或服务以及虚拟市场的电子交易都是现实的,因而虚拟市场的商品或服务只有满足客户的现实需求,才能产生经济效益。湖南邮政电子商务专业通过分析农副产品、旅游等专业市场的商务需求,发现了商品服务市场的商机,创建了新的商务模式,通过新业务试点,为培育长效业务积累了经验。

1 虚拟市场是产、供、销的虚实结合

市场是商品交换的条件,是商品流通领域一切商品交换活动的总和。随着生产方式的网络化和信息化程度不断加深,市场不一定是真实的场所和地点,交易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完成,即虚拟市场中的电子交易,以此反映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经济关系。只要电子交易环节能够体现商品或服务所有权转移的经济关系,这种商务活动就是电子商务。虚拟市场则是市场的特殊交易场所,电子商务是产、供、销的虚实结合。邮政电子商务运营商在虚拟市场中,既可作为邮政业务的生产商、经销商,也可作为非邮政商品或服务的商、分销商或零售商,通过邮政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电子交易,从而体现经营供销渠道的理念。

市场的形成与发展都需要一定条件,如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文化素质,地方政府对于市场的垄断与保护政策,市场商品供求,中小企业的发展等。由此可见,熟悉政府部门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研究专业市场,有利于分析市场商机,把握邮政电子商务的发展空间。

2 农副产品市场的商机

2.1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是服务“三农”的需要

分销农资产品是确保农业增产;收购并外销农副产品则是帮助农民增收。科技下乡使农民不再担心收成,市场经济使农民注重农副产品外销,现金收入显得更为迫切。为此,《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湖南省“十一五”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等文件提出“建设优势明显、增产增效的农业产业体系”的发展方向,明确了“重点抓好生猪、柑橘、草食动物、淡水产品等10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发展壮大粮油棉麻、肉奶水产、果蔬茶、竹木林纸和烟草五大产业链”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培育农产品加工大县和农产品加工园区,着力扶持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有竞争实力的100个过亿元的优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特别强调了“支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购销大户,鼓励发展经纪人、农产品期货等新型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健全农业信息网络,继续实施和完善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

2.2需求分析

通过解读文件可做如下分析:一是湖南特色的农副产品既是城镇的日常消费品,也是省外农副产品市场的差异性商品。在“绿色通道”上,如果把农资分销业务比喻成“物流下行”的商务模式,则可把农副产品外销或外运比喻成“物流上行”的商务模式。二是农产品加工园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和购销大户的出现,意味着农副产品经销商的货源供应充足,同时需要配套金融、物流、、流通等行业支撑。湖南邮政电子商务将农副产品经销商提供的农副产品信息作为应用接人,有利于业务创新。三是经纪人、农产品期货等流通方式和流通业态的出现,意味着农副产品供应链呈多样化,湖南邮政电子商务则在农副产品、分销、零售、配送等环节存在商机。四是“绿色通道”需要农业信息网络支撑,支撑的内容不外乎农业技术、农资采购、农副产品销售等,因此农民既是客户,也是商户。既然种大蒜、种土豆的农民可以利用互联网将自己种植的农产品销售出去,湖南邮政电子商务也有必要挖掘农副产品市场的商机。

由于农副产品存在季节性、气候条件、包装运输等特殊要求,因而可从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寻找突破口,农副产品的品牌选择、经销商的实力是处理应用接人的关键。

2.3案例

2.3.1邮政分销业务电子商务化

邮政分销业务流程框架是,将农资产品经销商的商品信息作为应用接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商品信息传递到农村的分销末端,农户在分销末端订购。电子商务平台生成业务订单后,组织货源配送。

该商务模式是“物流下行”模式,由于邮政分销业务本来就是商务活动,运用电子化手段支撑业务升级则是邮政分销业务电子商务化。

2.3.2农副产品分销业务

农副产品分销业务流程框架是,将农副产品经销商的商品信息作为应用接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商品信息传递到城镇或外省的分销末端,零售商、城镇散户在分销末端订购。电子商务平台生成业务订单后,组织货源配送。

该商务模式是“物流上行”模式,以邮政作为农副产品的商、分销商并提供配送服务,获取产品费及配送服务费收入。

2.3.3农副产品配送业务

农副产品配送业务流程框架是,将农副产品经销商的商品信息作为应用接人,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将商品信息传递到城镇或外省的分销末端,批发商、零售商在分销末端办理发货申请。电子商务平台生成订单后提交经销商,经销商确认后,委托邮政配送。

该商务模式是“物流下行”模式之二,是在农副产品经销商、批发商或零售商之间原有贸易关系不变的基础上,通过承担农副产品经销商的业务受理、客服等服务,提供“一站式”配送服务,即以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为技术支撑,承揽农副产品经销商的配送服务外包,通过配送服务获取运输费收入。

3 旅游市场的商机

3.1休闲旅游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人文需求

按照经济发展规律,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开始迈入旅游休闲高峰期。2009年湖南旅游业接待国内游客1.6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099.5亿元。在全国同行业中,湖南旅游业只处于中等水平,与湖南经济总量排名前10的地位不相称,因而2010年湖南省旅游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提出力争到2015年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100亿元的目标,可见湖南旅游业的增量空间较大。

一方面,加大硬件设施投入,提高接待能力,扩大旅游消费品种;另一方面,大力开发省内客源,提高省内旅游市场的营销能力,而目前省内注册的旅行社只有600多家。为此,湖南省旅游局、湖南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扶持旅行社做大做强的若干意见》,强调“培育一批发展潜力大、团队素质强、管理服务和信誉度好的骨干旅行社。其中,营业收入超10亿元2家、5亿元5家、1亿元15家”。《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鼓励旅行社网络化发展。各地旅游部门要欢迎和支持省内外旅行社到本地设立分支机构,并为其开展旅游业务提供便利,享受当地有关旅游奖励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旅行社形成批发一零售的网络体系”。

3.2需求分析

旅行社作为提供旅游产品的经销商,订制产品就是订制时间、出行线路、服务内容、客户批次和名额,客户产品面向客户营销;订制服务产品就是订制交通票、餐饮、住宿、门票、接送及办理出入境手续,服务产品是接单后的出行准备工作;订制售后产品就是订制导游、接待、接待机构及联络客户,售后产品是客户出行过程所提供的服务。旅行社也是旅游产品的销售者,需要发展客源才能生存。据《2008年湖南旅游市场评估分析》,全年省内居民游客2 400万人次,全国排名第14位;城镇居民出行1.63次/年,人均消费708元,农村居民出行0.54次/年,人均消费258元;前台销售顾问依据营业收入提成,月薪1200~6000元。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得出:一是城乡客源不平衡,客户消费水准低,市场潜力大;二是旅行社的主要营销方式集中在市区繁华地段的门面营业,网店模式难以覆盖广大城镇和农村,分销网络薄弱;三是旅游产品存在获利空间。由此推断:一是将众多旅行社的旅游产品作为应用接人,可增加邮政电子商务平台的业务品种;二是将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作为旅行社的分销网络,可延伸旅行社的营销网络;三是通过邮政分销网络推介产品、发展客户是邮政的优势,旅游产品也不例外,而旅游的服务产品和售后产品是旅行社的优势。

要完成旅游产品的应用接入,需要和旅行社主要协商两个问题:一是从旅行社完成客户产品信息接入的条件;二是旅行社在订制服务产品过程中双方业务衔接的操作细节。

3.3案例

代办旅游申请业务的流程框架是,将旅行社的客户产品信息作为应用接入,通过邮政电子商务平台将产品信息传递到分销末端,客户到分销末端办理申请,邮政电子商务平台生成客户信息表后,提交旅行社。

该商务模式以推荐产品、发展客源为主,从旅行社的代收旅游营业款中分成或按客户数计量提成。由于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多样化,旅游服务产品、售后产品的配套工作由旅行社按旅游行规处理较为适宜,在这些方面邮政都处于劣势。

4 经验总结

4.1鼓励地市分局寻找商户和产品

以往的基本业务模式是省中心应用接人全省分销,如移动代收费业务;或是本地应用接人本地分销,如代收电费业务。但湖南特色的商品服务市场不全集中在长沙,特色商品更不会满足于本地自产自销,新的业务模式必然是地市应用接人全省或全国分销。因此,需要发动地市分局寻找商机。一是制订奖励政策,鼓励地市分局寻找商户和产品,并提交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上线运营;二是制订业务激励机制,一旦地市分局提交的商品信息在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上发生交易,提交商品信息的地市分局就可从交易额中分成。

日前,《湖南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规划纲要》以及七大产业专项规划已出台,明确了湖南的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信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要在10年内取得全国领先优势的目标,这七大产业的发展都是湖南邮政电子商务理应把握的商机。

4.2提高判断商机的能力

应用接入是邮政电子商务平台不可缺少的第一个商务环节,首先是发现商户和产品,其次是判断能否成为邮政电子商务平台的商机。具体要求:一是了解本地产能,对产品制造、规模养殖、大宗贸易等交易场所进行调研,明确本地特色商品或服务的生产商或经销商。二是了解相关政策和规划,判断政府部门的扶持力度,判断产品或服务的发展前景以及专业市场的发展趋势。三是从市场中了解本地特色产品的用途、销路、生产规模、价格,以及原辅材料的来路、配送需求等,判断经销商的生产经营需求。四是通过swOT分析经销商,判断湖南邮政电子商务可发展的业务、发展方式以及获利手段,特别是盈亏平衡点的测算。总之,知己知彼是商务洽谈的基础,只有清楚对方的底线,商务谈判策略才能进退自如。

4.3明确商务洽谈主题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海南省;农业发展;金融支持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13)02-0078-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3.02.19

农业有着弱质性和低收益性的特点,使得农业仅仅靠自身的资本积累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是很难的,这使得各国政府运用财政手段,对农业进行财政支持,但有限的财政投入力度难以为农业发展提供足够的资金[1]。金融支持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的必要性

(一)农业产业升级需要金融支持

农业产业化是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走上市场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必由之路[2]。如海南省建设国家冬季瓜菜生产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热作水果标准园建设、特色热带水果基地、糖蔗标准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的研发和创新、农业技术创新推广工程建设、批发市场建设等,这些都需要大量的资金予以支持。由于社会资金流入产业化的渠道不畅,导致海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所需资金严重缺乏。

(二)农业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海南省修建的水利设施相对薄弱,在涝的时候不能蓄水,在干旱的时候又不能供水,这非常不利于农业发展。同时,紧紧围绕加快热带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主题和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两出两进”工作目标,海南省制定预冷处理系统建设工作计划,明确较大型田头冷库建设(如定安、屯昌、乐东、保亭等市县的冷库建设),建设现代示范园、无公害瓜果菜生产基地(如,在乐东、三亚、陵水建设哈密瓜生产基地)、南繁育制种基地、渔业出口基地、天然橡胶基地等。这一系列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三)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需要金融支持

在加速实现海南省农业产业化市场化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起着领头羊的作用,在海南几乎每个市县都有其独特的农产品,如陵水的有机木瓜、乐东哈密瓜、琼中绿橙。海南省各市县都力争实现以其独特农产品为基础打造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研究表明,农业贷款的增加能以80%左右的程度解释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截至2011年10月,海南省省级农业龙头企业总数达171家。随着海南省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不仅增加而且呈多样化,如贷款(如保单、仓单、商标权、知识产权、股权抵(质)押贷款、农户种植养殖业订单贷款等等)、贸易融资、贴现、保理、贷款承诺、保证、信用证、票据承兑等表内外授信和金融业务产品和服务。

(四)农产品价格发现需要金融支持

作为热带水果的盛产基地,海南省水果的价格波动尤为明显,面对农产品价格波动,极需建立市场价格发现机制。这种价格发现机制最好的办法就是建立不同品种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例如以天然橡胶为标的的期货交易。除了这种大宗农产品的期货交易,海南省也可通过国家金融支持逐步建立特色农产品期货农产品,并逐步掌握定价主动权,促进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5.农业风险分散需要金融支持

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一直影响着海南省农业的健康发展。热带气旋是影响海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灾害之一,年平均影响7.4个,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主要集中在5-11月,而这个时候刚好是许多农作物的成长成熟收获期;农业对保险的需求相当强烈,迫切需要保险业为农业“保驾护航”,以降低农业生产的风险,保证其经营的稳定性。

二、海南省金融支持农业存在的问题

(一)信贷资金支农力度偏弱

主要体现在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与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不相称。2008年全国农业贷款占金融机构各项贷款的比重为5.8%①,海南的农业贷款占款比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5%,不足全国涉农贷款的一半。2011年末,海南省涉农贷款余额在各项贷款中的占比达到24%,而当年海南省农业的总产值(659.15亿元)占全省GDP(2515.29亿元)的比重却达26.21%,海南省金融对农业的支持与农业对海南省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度不相称。

(二)农业信贷资金供给不足

1.农村资金外流较严重。根据《2011年海南省金融运行报告》,2011年12月末,海南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504.54亿元,本外币贷款余额3194.59亿元,存贷差达1309.95亿元。另外,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源自海南省农村社区的存款并没有留在原本就资金紧缺的农村社区,相当部分通过邮政储蓄、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三个渠道流出,2011年海南省各银行通过系统内部资金往来共流出资金430.0亿元。正是农村社区资金严重外流,导致了不少市县农村贷存比一路走低。农村的存款大量流向海口、三亚等中心城市,这在客观上削弱了金融支持县域农业发展的力度。

2.农村信用社难独当支农“主力军”大任。从贷款结构来看,海南省农村信用社目前对农户和农企贷款主要是以短期贷款为主,中长期或设备贷款的比重偏小;从结算手段来看,目前,海南省农村信用社提供的非现金结算业务水平相对落后、效率低,农村信用社难以承担热带现代特色农业快速发展的巨大金融需求。

(三)农业融资渠道较狭窄

近两年,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发展迅速,自2010年4月海南省正式成立第一家小额贷款公司以来,至2011年末,海南省有18家小额贷款公司、3家农村资金互助社和9家村镇银行、1家农村商业银行等,这些都为海南省农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融资平台,但相对于其他省份,其农业融资仍是比较狭窄。海南省农企在资本市场发展滞后,截至2011年1月,海南省农企上市的只有两家。尚未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几乎没有农企采用直接债券融资,没有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

(四)农业保险发展滞后

2007年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启动, 试点险种从2007年的6个增加到2011年的13个,覆盖面不断扩大,但对于海南这个热带农产品多元化的农业大省来说,还略显不足。海南保险业普遍存在销售成本高、理赔给付高、盈利能力低的问题。2011年海南省保险保费收入为53.7亿元,占全国总保费用收入的0.37%;保险深度为2.13%,为我国平均水平的71.0%;保险密度为619.27元,为我国平均水平的58.31%。较难满足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需求。

(五)农业担保贷款机制不完善

截至2012年6月末,海南省持证担保机构共49家。2012年上半年,担保机构新增担保额16.3亿元,其中涉农贷款担保1.2亿元,仅占新增担保总额的7.36%,涉农担保的比例较低。涉农担保机构总量和规模偏小,满足不了农业中小企业的正常融资担保需要,担保机构的运作还处于低效状态,缺乏一套完整有效的为农业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用担保的机制。

三、促进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金融支持政策建议

(一)推进农村金融体系改革,增强金融支农合力

1.增加银行营业网点。农业银行要把支持农业服务农村作为业务发展的重要领域,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其他商业银行应向县及县以下延伸,应适当增加乡镇营业网点,扩大金融服务的覆盖面,适当增加农业贷款。当然农村信用社也应增加乡镇营业网点,扩大其覆盖率。

2.尽快构建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加快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发展,改变其只存不贷,或只存微贷的现象,尽快建立功能完善的邮政储蓄银行信贷管理体制,扩大邮政储蓄银行的信贷业务范围,鼓励邮政储蓄银行资金回流农村,通过政策性金融反哺“三农”,支持农村经济发展[4]。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要尽快制定考核办法,鼓励县域银行业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主要用于当地的贷款发放。考核办法应以正向激励措施为主,考核指标的择取要考虑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尽可能提高县域内金融机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的比例,但仍要坚持市场化规律,以维持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可通过建立健全农村金融安全网来引导信贷投放,而不是“一刀切”的行政施压。

3.深化农信社改革,增强其支农作用。农信社要以改革为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信社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的改革,把农信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同时,增加中长期农业贷款的比重,拓展非现金结算业务,为海南热带高效农业发展提供全面的金融支持。

(二)拓宽农业融资渠道

加快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并促进农业企业上市融资,建立农业产业投资基金、“三农”发展基金,引导并鼓励农企发行债券;同时,重视期货市场的发展,充分发挥海南省的区位优势,吸引更多的期货公司落户海南,逐步解决期货机构少、实力弱等问题。完善银行组织体系,引进外资银行、省外中小型股份制商业银行,从而增加银行机构,扩展农业融资渠道。应加快筹建海南省地方特色的城市商业银行,为热带特色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有地方特色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不断扩大并推广多模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村互助组织,探索发展农村租赁公司等,从多方面来拓宽农业融资渠道。建立热带农业产业投资基金,有利于解决海南热带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推动海南热带农业快速发展[5]。

(三)加强信贷投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升级

在认真总结小额农贷经验的基础上,适时推出农民经纪人和农户大额贷款“绿色通道”。凡是有固定经营场所或项目、信贷需求额度较大且符合信贷条件的优质农户,可实施“一次性调查、一次性审批、一次性授信、年内周转使用”。完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的联保制度,减化贷款手续,缩短办理时间,在手续齐全的条件下,在柜台一次性办结;争取每个县支行都有贷款审批权限,推行信贷关系建立、评级、授信“三合一”,提高贷款效率。进一步扩大小额农贷的对象和范围,将贷款对象由传统的种养户扩大到加工户、个体工商户等,提高小额农贷额度。进一步拓宽农业科技贷款的支持范围,把支持的重点放在成熟技术的推广应用和产业化上,积极支持科技含量高同、低碳经济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促进龙头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四)积极推出多样的农业信贷品种

开办特色农业、观光旅游农业、“农家乐”、生态农业等多样化贷款品种;鼓励金融机构发展妇女创业贷款、林权抵押贷款、农牧民合作组织贷款、商标权、股权抵(质)押贷款、农户种植养殖业订单贷款[6];针对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资金供求特点,积极探索“公司+农户”的信贷运作模式,采取农户承贷、企业担保、资金直接划转企业使用的方式,减少贷款风险,简化交易环节,促进购销合同的严格履行;借鉴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供应链金融”的模式,将订单担保贷款、公司为农户担保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及农业动产抵押贷款捆绑在一起,以此来推动“银行+担保公司+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借鉴农发行安徽省分行与省信用担保集团精心打造的“龙头企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地方政府+农户”的“五位一体”的系列化“富民兴业”农户担保信贷计划,为龙头企业提供借款平台,为与企业有订单的农户提供统一贷款服务,是以金融服务创新理念构建的全新农村融资平台,更是破解农村和农民融资“瓶颈”问题的积极探索与尝试。

(五)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完善政策农业保险制度

坚持地方政府及职能部门、乡镇、农户、保险公司四位一体的方针,充分发挥好人保系统协调联动的服务功能,抓好农业保险的发展。进一步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补贴力度,提高保费的补贴比率,减轻农户的负担,激发农户参保的积极性,提高农业保险的覆盖率;适当减免经营农险的保险机构的所得税和其他税种,并对农户收入中用于投保农险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积极筹建海南省农业保险巨灾补偿基金,构建多层次的再保险体系。乡镇方面,联合保险公司与村委会,建立多形式、多层次的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结合海南农业特点和保险需求,增加种植业和养殖业农产品的险种(如杂家水稻制种险、大棚种植险),开发满足小农户需求的小额保险产品。探索开展与涉农信贷的合作,研究保险分散涉农信贷风险的可行有效模式,如拓展“小额信贷+保险”的营销模式、涉农保险保单质押的范围和品种。

(六)建立健全担保体系和风险补偿机制

建立支持农业发展的担保机构和担保基金,为农村金融机构发放农业贷款提供担保,降低产业化龙头企业、重点大户的融资难度和融资成本。支持各类资本设立农村担保机构,大力培育具有担保功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建立农村不动产抵押登记和交易制度,为农村信贷化解风险。建立农企互助基金和农户互助基金,分散信贷风险,切实解决“三农”的贷款难问题。最后,金融机构开展多种担保产品。可针对热带高效农作物种植固定资产少、存货和订单多的特点,开展仓储、仓单抵押和订单贷款;针对涉农企业,可积极开展股权质押、应收账款质押、专利权质押贷款等;针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和宅基地使用权,积极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

参考文献:

[1]徐芳,李雪.中美金融支持农业发展的比较分析[J].农村经济,2012(4).

[2]陈凌岚,陈永志.我国农业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初探[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1).

[3]刘应贵.金融支持“三农”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河北金融,2011(1).

[4]廖梦捷.金融支持“三农”问题探析[J].西部财会,2011(6).

[5]张飞.海南热带农业产业投资基金的设立与运作研究[J].海南金融,2012(1).

农产品供应链工作计划范文第10篇

“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

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

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

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

随着春节的临近,很多家庭的年货筹备战已经打响。而春节餐桌上鱼类海鲜的出镜率相当高,因取“年年有余”之意,家家户户多少都会沾些喜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多年前还是“奢侈品”的海鲜也成了寻常家庭餐桌上的常客。素有“海底牛奶”美誉的牡蛎,肉质鲜嫩的石斑鱼,四大海味之首的鲍鱼都是冬季水产市场的宠儿。

人们喜爱水产品并不是没有原因的,丰富的营养、高含量的蛋白质以及低量的胆固醇都是消费者选择的参考条件。有数据显示,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直接和间接食用的动物蛋白质中,水产品动物蛋白质约占25%左右。世界上已有32个国家的食用水产品占食品中动物蛋白质的34%以上,水平高的日本占50%左右。另外,水产品还可以为食品工业、医药工业和其他化学工业提供重要原料,如鱼糜制品、鱼肝制品、珍珠制品、甘露醇、藻胶等。人们对水产品本身的了解或许很深,但对其行业发展可能知之甚少。我国水产品行业现状如何?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希望可以通过本文为大家揭开渔业的面纱。

渔业大国≠渔业强国

作为农业基础行业,我国水产行业的发展历史可谓悠久。在社会生产发展过程中,水产行业发生过几次变化。人类早先的渔业,仅限于天然捕捞,后来人们学会了人工饲养鱼类技术,渔业就增加了水产养殖的内容。

目前,我国渔业正处于寻求突破的关键阶段,“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但还不是渔业强国。”农业部副部长于康震表示,30多年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中国渔业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保持了同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渔业有一个艰巨的任务,就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优质动物蛋白的需要。就水产品产量来看,从1990年开始到现在,中国一直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目前,中国水产品产量占到全球水产品总产量的1/3。需要注意的是,中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是通过发展水产养殖而得到的,养殖产量占到了水产品总产量的3/4。之所以说中国还不是渔业强国,主要是指远洋渔业方面。我们的远洋渔船普遍小且旧,设施装备还比较落后。在中国6600多万吨水产品中,远洋渔业产量只占1.8%,比例很小。

随着产业发展,我国渔业经济增长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从过去单纯追求产量增长,变为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注重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自2002年起,为减缓新的海洋制度实施对我国海洋渔业造成的影响,国家实施了海洋捕捞渔民转产转业工程,连续三年由中央政府出资对渔民报废渔船实施补贴,引导渔民压减渔船,退出海洋捕捞业。2002年对于我国渔业来讲是重要的年份,水产品的产量、养殖面积、出口量等方面均有所变化。据相关数据显示,2002年,水产品总产量达4565万吨,较上年增长4%,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33万吨,比上年下降22%;水产养殖面积达6815千公顷,养殖产量达2907万吨,养殖产量占水产品总产量的比重达64%,其中名特优水产品的养殖面积和养殖产量明显增加。2002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总量4576万吨,贸易额6亿美元,其中出口208.5万吨,出口额46.9亿美元,当时,水产品是各地农产品出口创汇的重要产品,特别是在养殖水产品出口方面,鳗鲡、对虾、贝类、罗非鱼、大黄鱼、河蟹六大类名优水产品在国际市场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另有数据显示,2011年中国水产品总产量5603.21万吨,比上年增长4.28%。其中,养殖产量4023.26万吨,同比增长5.08%;捕捞产量1579.95万吨,同比增长2.32%。养殖产品和捕捞产品的比重为72:28。中国水产品人均占有量41.59kg,比上年增加1.52kg、增长3.79%。总产量中海水产品产量2908.05万吨,占总产量的51.90%,同比增长3.95%。其中,海洋捕捞产量为1241.94万吨,同比增长3.19%;远洋渔业产量114.7万吨,同比增长2.81%;淡水产品产量2695.16万吨,占总产量的48.10%,同比增长4.65%。

有业内人士表示,目前水产行业发展并不乐观,可能由以下几个原因导致,2014年人民币持续升值、全球资源不断减少、各种贸易壁垒不断出现。这些问题使水产行业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其发展进入瓶颈时期。

虽然水产行业发展面临困境,但2016年我国水产品对外贸易企稳回升,我国水产品对主要市场出口量和出口额结束了去年同比均降的疲软状态。根据海关数据统计显示,2016年1-10月我国水产品进出口总量678.68万吨,进出口总额243.56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3.16%和3.32%。其中,出口量337.36万吨,出口额166.29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4.47%和2.58%;进口量341.32万吨,进口额77.28亿美元,同比分别增加1.64%和4.96%。贸易顺差89.01亿美元,同比增加0.53亿美元。

于康震表示,中国渔业今后发展的重点将放在提高渔业的质量和效益上,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不再过于追求数量和规模的扩张。当前,中国渔业面临着转方式、调结构,全面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接下来中国渔业将从四方面发力:一是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资源的养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二是安全发展。进一步提高中国的渔业安全生产水平和食品安全水平;三是规范有序发展。加快中国渔业发展的法制化进程,依法治渔、从严管理,特别在远洋渔业方面,我们要树立负责任渔业大国的形象;四是开放发展。中国的水产品市场会进一步开放,中国渔业发展国际合作会进一步拓展。

供过于求 捕捞过度 渔业如何可持续发展?

在渔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问题。“目前全球渔业面临环境污染和过度捕捞问题,全球化寻求渔业可持续发展。中国水产品产量、消费量、出口量都位居世界第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同样居世界首位。中国渔业目前面临生产力剩余问题,迫切需要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刘新中在2016国际水产品可持续发展大会上表示。

全球渔业捕捞和水产养殖产量持续增加,全球养殖产量增长造成供过于求的现状。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渔业和水产养殖部副司长贾建三表示,全球捕捞中有65%是远洋捕捞,而过去十年,世界内陆水域渔业资源和捕捞捕捞量增长37%。目前全球评估面临的主要问题为捕捞数据缺乏,由于不准确或者不存在,造成产量被严重低估,内陆水域渔业及其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影响需要合适预估。

除了供需不平衡外,海洋生物的多样性同样面临危机。世界自然基金会日本海洋和水产主任山内爱子表示,全球海洋生命力指数在1970年至2010年间可利用鱼类下降40%。渔业产品人均消费持续增长为19.2克,30%的渔业面临捕捞过度情况,产能过剩问题严重,30%的水草退化。80%的旅游业是在海洋基础上进行发展,海洋发展对人类重要性不言而喻。水产品现状为野生鱼类种群减少,全球鱼类消费持续增加,全球人口和食物的需求持续增加。2050年将达到90亿人口,约30%的鱼种群过度捕捞。全球海洋资源下滑严重,野生鱼类的种类下降,消费量增加。

对于如何解决目前所面临的捕捞过度、可持续发展等问题,专家们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山内爱子表示,进行可持续渔业和海洋保护工作,要基于科学来管理种群,所有利益相关方包括消费者都应该参与其中。而渔业和养殖业改进包括增强执行过程中的有效性,可分为三步,第一步确定范围,第二步工作计划制定,第三步执行。用市场的力量激励渔业改革,包括整个供应链的利益,使渔业达到必要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政策引导、市场驱动、外部压力

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常务副会长崔和表示,中国渔业可持续发展驱动力有三个重要来源,分别为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外部的压力。

一是政策的引导,市场的驱动方面包括全球经济放缓,全球水产品贸易扩张乏力;内需进入理性、常态发展;生态结构、产品结构要调整符合市场需求;从追求量变到更注重质变。

其次是市场的驱动。因为针对资源保护与捕捞能力压缩问题,中国政府在不断完善伏季休渔制度的同时,正在考虑延长休渔期限,缩短捕捞期,资源保护的力度超过历史任何时期。渔业主管部门正在研究和探讨区域渔业一些品种的配额管理制度。

除此之外,更多的是来自外部的压力,主要是环保和资源的压力。各领域对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与探索逐渐增多,高产已经不是追求目标,水产养殖转向生态、高质量、可持续。工厂化养殖,深水大网箱发展迅速。生态、高效的混养深受生产者追捧,投喂性的鱼类正在退出大江大湖等天然水域。加工领域可持续发展的实践与探索包括通过兼并、重组、市场化运作变大变强,更加负责任。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环保等压力制约加工业发展的因素叠加,必须探索发展新途径。

对可持续水产品生产,国际上没有统一的模式,但理念是一致的,每个国家应根据资源的禀赋、渔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去探索并完善。生物多样性、消费多样性、生物多样性一直存在。建立渔业生产和生态可持续利用协调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出发点。各国之间的渔业合作与交流、管理经验的分享有利于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加拿大拥有世界上最长的海岸线,长达244000公里,占全世界海岸线总长的25%。而世界最大的14个湖泊中,加拿大就有4个,这使加拿大拥有755000多平方公里的淡水面积,占世界淡水总面积的16%。同时加拿大渔业是世界最有价值的商业渔业之一,每年的渔业价值约为50亿加元,并为加拿大提供了120000多个就业机会。加拿大的捕鱼业主要聚集在3个广阔的地区――大西洋、太平洋和淡水区域。

海洋捕捞一直以来都是日本渔业的主导产业,以产量大小排序,渔获主要品种为金枪鱼、鲣鱼、鲑鳟鱼、沙丁鱼、竹荚鱼、鲭鱼、秋刀鱼、鳕鱼、鲆鲽类、鱿鱼等。海水养殖主要品种为鱼、真鲷、虾夷扇贝、牡蛎、海带、裙带菜、紫菜,以及牙鲆、河、真竹荚鱼、日本对虾以及珍珠母贝等。

澳大利亚政府每年都进行了一系列专项经济研究。带纹旗鱼是新南威尔士重要的比赛鱼种,仅这一品种在休闲渔业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相当于这种鱼在延绳钓业中价值的27倍。

在各国的共同努力下,渔业才会可持续发展。同样,渔业也是世界各国交流与沟通的纽带。

传统渔业要“触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逐渐深入人心,许多水产企业瞄准了电商领域。这与人均水产品消费量、膳食结构变化密不可分。

有数据显示,1990-2011年,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淡水产品数量分别由3.48kg和0.91kg增至9.13kg和2.88kg,增幅分别为162.36%和216.48%,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7%和5.64%。

另一方面,在人们对吃的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营养丰富、味道鲜美的水产品成了餐桌上的常客,从而促进了水产品消费的增长和结构优化。

而这些元素在触电之后,一切变得妙不可言。顺丰优选、本来生活、京东、一号店、中粮我买网、沱沱工社等电商纷纷瞄准生鲜领域。将线下的菜市场搬到了线上,欣欣向荣的景象简直“不要太美”。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水产生鲜电商存在的一些弊端逐渐显现。

“在家吃全球”已经成为现实,但“在家吃四季”仍需继续努力。水产品受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便是味道鲜美、营养丰富。但传统水产品的季节性和时间周期性导致消费者很难享受到“在家吃四季”的满足感。

消费者关注的另一个方面则是水产品质量和生产过程的标准化。水产品在生产管理方面存在集约化、组织化程度低等特点,环境、气候等不可控因素也成为水产品规范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水产养殖产品以活体为主,相对于经过分级、宰杀、分割、包装等工序的加工产品而言,产品的规格、品质等方面的标准化程度要低,不能更好地与消费者的需求相匹配。

另有业内人士对水产品电商“最后一公里”发表了自己的观点,生鲜电商对产品物流配送过程中的保鲜具有很高的要求,在供应链的搭建和新产品设计上成本控制尤为关键。再加上中国传统消费习惯对水产品“鲜”的要求很高:追求在烹饪前的“生猛”状态。“活”当然是“鲜”的最好证明,但“活体”运销受制于保活技术手段、运输半径运销过程中伤残死亡带来的耗损费用成本。对于活体或生鲜销售为主的水产电商,其解决配送问题所带来的成本上涨,分摊到个体产品上,可能导致产品价格的飙升而失去市场竞争力,由此面对“最后一公里”难以逾越的管理和成本瓶颈。

机遇还是挑战?不,是革命

一方面是行业的转型,另一方面是消费的升级。这对行业本身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更是一场革命。

水产市场曾经低价格、低认知的初级竞争时代已经成为过去,目前品牌产品、精致产业成为主流趋势。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生活方式的转变,这一新生代消费群体对水产行业的影响已经显现。有业内人士表示,品牌水产品、特色水产品,尤其是细分小品类的精致水产品,都潜藏着巨大的市场机遇。这是消费人群和消费方式的演化,为水产业带来的变革红利。传统的以种类为主要区隔方式的品类概念将被淘汰,因为这种品类区分是笼统模糊的,已经不能代表创新的产品。品类将根据新产品的研发和创造而被重新定义。

上一篇:产品抽检工作计划范文 下一篇:银行产品经理工作计划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