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范文

时间:2023-11-06 17:22:38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1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

1农产品生产现状

1.1农业产业基本情况

彭山属四川省眉山市,位于成都平原西南。幅员面积465km2,辖10镇3乡,89个村、19个社区、675个村民小组,全县总人口33.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4.98万人,农户8.06万户。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30.66亿元,农业增加值1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9962元。1.1.1 粮食生产。2016年,全区粮食面积1.33万hm2,总产23.84万t。是全省整县制水稻高产创建县,也是“部级种子生产基地县”和“四川省优势特色效益农业杂交水稻制种基地”,有3家制种企业常年制种面积1333.33hm2,年产优质杂交稻种300万kg,年产值4000余万元。规模标准化种植比例5%左右。1.1.2 水果生产。种植面积7386.67hm2,总产6.74万t,是全省重要商品水果基地。规模种植比例95%左右。1.1.3 蔬菜生产。蔬菜种植面积0.38万hm2,总产8.9万t,是全省重要的蔬菜配送基地;其中加工蔬菜基地面积1066.67hm2,加工量2450t,销售收入2480万元。规模种植比例70%。1.1.4 中药食用菌等特色农产品生产。中药材面积0.28万hm2,产量8824.9t,产值13102万元,其中川芎1733.33hm2,泽泻1066.67hm2,被省农业厅确定为特色效益产业基地。食用菌年产鲜菌2.65万t,是全省重要商品木耳和金针菇供应基地。1.1.5 肉食品生产。年出栏生猪39万头,小家禽年423万只,肉羊5.1万只,肉兔535万只,肉牛0.35万头,肉产量4.9万t,禽蛋0.72万t,渔业产量达到1.43万t,被确定为全省畜牧业发展重点县。规模养殖比例65%左右。

1.2农产品生产方式

土地流转规模生产:8173.33hm2,主要从事生产水果、蔬菜、特色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统一生产:全区有农业专业合作社237个,指导带动全区32%左右的农户统一生产农产品。带动能力、示范作用、指导能力好的专业合作社仅有18个,其中水产??个,种植业16个,畜禽养殖3个。

1.3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基本情况

1.3.1 队伍建设。农业局:建立了农业(水产)质量监督管理办公室(站)和农业行政执法大队,共有专职人员12人,配备了农残快速检测设备,负责全区农(水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业执法和农产品快速检测工作。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配备了农药残留快速检验设施设备,有1~2名技术人员兼职负责本区域农产品安全工作。畜牧局:成立了动物卫生监督所,有专职人员7名,负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畜牧行政执法。成立了农产品检测站,有2名专职人员,6名兼职人员,配备了价值300余万元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设备,负责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违禁添加物检测。乡镇成立了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同乡镇畜牧兽医站实行的一套班子两个牌子,每个乡镇站有2~4名兼职人员,有一定的检测设备。1.3.2 组织领导情况。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对全县农产品质量监管负总责,分管农业工作的区领导具体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区农业局负责种植业、水产产品的质量监管。区畜牧局负责畜禽产品质量监管。

1.4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式

1.4.1 宣传教育: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农产品安全手册、科技三下乡、会议等方式进行宣传教育,提高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安全意识。1.4.2 依法查处: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月活动,开展拉网式检查。在公安、工商、食品安全等部门配合下,依法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案件。1.4.3 抽检:根据上级安排部署,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工作。监督检测很多时候都是已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为标准,是应付。2016年全区共出动执法人员780人次,检查农资经营单位463个次。同时向社会公布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举报电话,方便农户投诉维权。

2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监管路线长,源头治理难

农户(养殖户)经营分散,从源头到餐桌,监管路线长,监管难度和工作量大,再加之人手少,根本无法监管到位。农户(养殖户)追求低成本,高利润,对禁限用投入品屡禁不止,又不执行休药期制度,导致源头治理难度大。

2.2监管技术落后、设备陈旧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凭借监管人员的工作经验,采用眼观的办法进行监管。现场检查发现有问题,只能采取采样送四川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检测。

2.3监管队伍人员少、不专业、不专一

区、乡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少,且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都是挂靠在乡镇农业中心,全是兼职,加之乡镇人员老化,文化程度偏低,没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专业人才。

2.4农产品监管政出多门,应付了事

彭山农产品监管部门有技术监督局、工商部门、食品安全局、农业局、畜牧局、卫生局。实行条块管理,各管一环节。现实中表现为各管各的,能交差了事。

3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3.1认识不够

很多部门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认为,农产品质量监督是全国性难题,不可能有好大作为,听之、任之,应付敷衍了事。

3.2重视不够

部门和乡镇都没有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为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制定年度目标,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3.3投入严重不足

一是历年来财政没安排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资金;二是部门和乡镇也无资金投入。三是农产品生产者没有这方面意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几乎没有投入。四是更无社会资本投入。

3.4执法难

一是执法人员素质不高,执法中常有执人情法现象。二是因技术落后,执法时取证难,处理处罚不到位,没有形成震慑力。三是行政执法单位只能暂时封存扣压违法农产品,同时承担证据不足造成损失的风险。查出问题,很多时候都是批评教育限期整改了事。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成本太低。

3.5无监管交通条件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其本身具有很强的时效性,没有交通工具,无法实现及时监管。

4对策与措施

4.1加强组织领导

区政府应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领导小组,建立“政府领导统筹,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监管机制,明确界定相关部门工作职能职责,健全完善“分责全覆盖、知责全落实、履责全方位、问责全过程”的责任体系。并将该项工作纳入重点工作、重点项目,同乡镇和相关部门签订目标责任书,纳入年度目标考核。

4.2加大投入

区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监管实施设备建设、监管体系建设、宣传培训。

4.3整合现有监管力量,健全监管服务体系

整合现有各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成立彭山区农产品质量监管单位和行政执法队伍,专业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管、行政执法和检测。各乡镇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站,明确2~3专职人员,村设立1名兼职协管员。从大专院校相关专业毕业生中招聘专业人员,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检测,确保检测专业性、专一性,真正实现区、乡、村三级监管公共服务机构“职能、人员、经费、手段、服务”五到位。

4.4强化宣传与培训,提升全区农产品生产水平

聘请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常态化来彭山开展优质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提升全区农产品生产水平;广泛发动宣传,大力推进种养结合,积极引导种植企业、种植大户利用有机肥生产农产品,减少种植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品质和收益,又可有效治理养殖污染。

4.5培育规模大户、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培育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大力推广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技术,严格执行农产品生产投入品安全间隔期或休药期规定,建立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动物疫病防控技术、畜禽水产健康养殖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补贴机制;健全完善农产品生产档案记录,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和“三品一标”获证主体规范建立农产品生产记录档案,至少保存三年。

4.6强化监管,严厉打击违法行为

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农产品投入品生产、销售、使用环境监管;强化农产品生产环节监管、强化上市销售环节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进一步加大农产品生产废弃物综合利用,实现农产品生产和环境保护和谐协调发展。

4.7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

落实部门责任,明确农产品市场准入条件。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上市农产品必须出具检测合格证明和产地证明,农贸市场实行挂牌、亮证、质量责任承诺销售制度。

4.8开展产品质量监测

完成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建设,执行规模农产品上市前,每批次检测,检测合格方可上市制度,确保上市水稻、蔬菜、水果中禁用农药,畜产品中“瘦肉精”、生鲜乳中三聚氰胺等违禁物质,水产品中孔雀石绿、硝基呋喃、氯霉素等禁用药物的检测合格率均达到100%。

4.9加强农产品信息化建设

建立县域内农产品生产、收购、储存、运输环节重点监管对象档案,并动态更新。制定实施质量追溯管理制度,将包装标识、产地环境、生产档案、索证索票等有机结合,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与省级追溯信息平台对接,并在本地区广泛应用。建立农资经营主体信息化管理系统。

参考文献

[1]江伟光.进一步加强全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思考与对策[J].农家科技旬刊,2016,(9):139.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2

[关键词] 凌源市 农产品 质量安全 现状 推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6-0283-01

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已经提上日程,并给社会带来极大挑战。今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凌源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提出几点推进措施,以供参考。

一、凌源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凌源市设施农业生产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针对农产品市场准入门槛不断提高的实际,凌源市较早地把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摆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应该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按照“环境有监测、农资有档案、操作有规范、生产有记录、产品有检验、上市有标识”的六有模式大力发展保护地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1999年市里四官营子等五个乡(镇)3万亩黄瓜被批准为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凌源市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首批部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2003年农业部为凌源市颁发“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达标单位”证书, 2007年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县。几年来凌源市由于狠抓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13年辽宁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场 会议在朝阳召开,凌源市作为分会场。

二、存在问题

1.执法力度不强

目前,农业执法机构处罚的对象多为农资经营者,及组织程度偏高的生产经营者,对于个体生产农户来说,执法难度大,很难操作,造成个体农户生产者犯罪成分比较低,给农产品质量水平提升带来难度。

2.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

当前农业生产多为一家一户分散经营,难以统一规范管理。大部分农产品以原始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无固定的供销合作关系,无法保证质量,无法详细追溯责任。

3.缺乏质量安全检测能力

县级质检中心检测设备陈旧,检测农药残留的参数还很有限,并且没有通过认证,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产品安全水平检测的需要。

三、推进措施

1.加强“三个体系”建设

建立和完善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技术推广体系建设。逐步形成县、乡、生产基地、批发市场有检测设备,县、乡、村有监督员、生产技术员。监督人员配合农业执法部门负责从源头上控制高毒、高残留农业投入品的销售和使用,清理农资市场,控制非法农资使用。技术人员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生产农户进行技术指导,组织培训,从生产过程中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检测人员负责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和已经上市的农产品进行抽检,为农产品质量追溯和执法提供依据。形成层层都有专门机构工作、级级都有专人负责的格局,从而从全程控制掌握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

2.完善地方技术标准,推进“三品一标”认证

通过编制地方无公害蔬菜生产标准和绿色食品生产标准及保护地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实用手册来指导农业生产者进行安全生产。通过政策扶持来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进行标准化生产,并提高“三品一标”认证的意识和走品牌战略意识,使农户经营者认识到只有安全生产才有效益。

3.实行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促进农户安全生产

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准出制度,严禁未经认证或经检测不合的农产品进出市场。使市场发挥好瓶颈作用,通过“绿色壁垒”来抓农产品质量是最快捷最有效的手段,让农产品生产者清楚产品不安全就没有销售出路。

4.建立核心示范区,加强组织化管理,辐射整个辖区规范生产

在保护地发展比较早,种植经验比较丰富,设施农业种植面积集中的乡、村建立核心示范区,对示范区的农户进行编码和十户联保管理。健全核心示范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职能,充分发挥合作组织的作用。每个合作组织实行五个统一:统一用药标准,统一技术管理,统一产品检测、统一标识、统一市场。通过高质量高价格带动周边地区农户生产优质安全农产品。

参考文献

[1]吴立锋,田博,秦云,陕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2(6):349

[2]李恩普,陈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突出问题及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25-26

[3]耿瑜,熊明民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分析及对策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9(6):89

[4]雷郑莉,张玲,祁玉峰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现状及构建[J]河南农业科学2007(2):114-116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3

1.健全组织,确保农产品质量工作落到实处

为了抓好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梨树县农业局高度重视,纳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梨树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领导小组,由农业局局长亲自挂帅,抽调能源站、植保站、农业总站、绿办、种子管理站等站所科室工作人员组成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绿色食品办公室;结合梨树县实际情况,研究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相关内容的详细方案,明确工作目标,落实部门责任,把具体工作重点和内容细化,分解到位,形成了各部门协调配合,谁主管、谁负责、逐级抓落实的领导和责任追究体系,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组织保障。

2.广泛宣传,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

为更好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意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水平,梨树县农业局本着求真务实的原则,为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效果,采取灵活多样宣传方式,广泛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活动。充分利用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积极宣传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举措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成果,监督抽查信息,对公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解惑答疑。在梨树农网上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及“三品”质量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在梨树电视台上做了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专题节目,农业局局长亲自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讲话,在梨树简报上设立宣传板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采取组织街头宣传咨询、悬挂横幅标语、张贴宣传画、设立宣传咨询台、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其中组织街头宣传咨询13次、人数达2800人次,悬挂横幅标语20幅,张贴海报200张、公告1100张,设立宣传咨询台1个,发放宣传材料25000余份,出动宣传车30台次。结合宣传周活动,深入开展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进社区、进学校、进农村、进企业”活动。通过多种形式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使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形成了全社会都重视、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良好氛围。

3.加强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责任

为了提高生产、经营和管理者质量安全水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在培训内容上,着重在重点品种、重点环节、重点区域等方面,以农药(尤其是禁用高毒农药)化肥安全使用、环境防控、农业标准化为重点内容培训,对全县20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绿色无公害生产企业、基地负责人、农药经营业户进行了集中培训,培训350余人次。组织无公害企业、绿色食品企业内检员参加省绿办举行的培训班,并经过考试合格,获得内检员证书。通过培训活动,使广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人员深刻了解到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从生产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与责任心。

4.发挥农业专家作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为做好农产品质量安技术咨询与指导,更好的提升农产品质量安水平,梨树县农业局组建了“农业专家科技110”。选拔农业专家25人,同时将25位农业专家电话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进行公布,随时接受广大农民群众咨询,每天有两名专家在大厅坐班专门接待农民来电来访,通过农业专家科技热线“5232110”群众咨询,向农民传授农业种植技术,宣讲《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教育农民在农业生产中自觉抵制高毒高残农药,按照有关规定合理使用农药,减少农业污染,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平均每位专家每年接待来访农民40人次,电话咨询200人次。与此同时,组织农业专家到蔬菜大棚集中区、“三品”生产基地,围绕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防治、科学合理使用农药、无公害蔬菜生产等进行技术指导,专家与农民面对面交流,现场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科学使用农业投入品。

5.强化措施,加强对农产品经营企业监管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4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策;江苏盐城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2-0264-01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渐渐引起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和关注[1-3]。推进农产品质量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新世纪“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关注的一件大事。同时党的十对农业农村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成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盐城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得到了较快发展,但是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依然存在。为此,笔者对盐城市质量安全监管问题进行了探讨,以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保障。

1 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治理

1.1 加强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监管的法制建设

健全农药市场准入制度,严格经营许可和登记管理制度,同时,要狠抓相关法律法规的落实,避免劣质农业投入品进入市场。

1.2 全面落实农业投入品禁用、限用制度

一是禁止销售和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业投入品;二是做好农药等投入品的经营管理与农业生产使用的有效衔接,投入品的销售店建立农药进销存台账,推行实名购药,要求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及种养殖大户建立生产记录;三是实现高毒农药和违禁添加剂的可追溯管理;四是进一步加大市场巡查力度,实现禁用、限用农药和饲料添加剂的有效管理[4]。

1.3 深入开展对安全使用农药等投入品的技术指导

重点加强对种养殖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殖大户及农民的技术指导。要大力推广绿色防控、统防统治等高效安全施药技术,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提高安全用药水平,切实从源头治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5]。

2 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一是加强宣传,搞好培训。大力宣传,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加强技术培训,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二是示范引导,扩大影响。加大示范推广的力度,建立高标准农业标准化的示范园(场),通过示范逐步向其他生产基地以及周边地区进行推广,带动周边农户发展特色农业。三是做好“三品一标”工作。在注重发展质量和提升品牌影响的基础上,扩大生产规模,推动产业升级。要有针对性地抓好一大批带动能力强的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品牌的培植,加大品牌推介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

3 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3.1 加强基层监管体系建设

针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数偏少,且有一部分人是兼职的问题,要加强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确保人员的落实,明确监管职责。

3.2 加强执法监管体系建设

要推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责任制,以责任保障安全。要严厉惩处在专项整治活动中发现的问题。要经常巡查和抽检生产基地和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保持“严防、严打、严惩”的高压态势,有力打击各类违法行为。

3.3 加强检测体系建设

建立健全以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为龙头,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为骨干,县(市区)检测站为依托,乡镇检测点为补充的覆盖全市的检测体系,同时加强对生产基地、大型超市和批发市场的检测室的扩增和督促,利用快速检测设备,做好农产品自检,做到从产地、生产、流通领域3个监控环节上不断提高监督检测的能力。其他县级机构在现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加大对农产品检测体系的投入,建设并完善农业综合质检机构,加强学习,扩项强能。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建设,提升区域检测能力;要切实加强检测队伍自身建设,提升人员素质和实际操作能力,保证检验工作的规范、科学和公正。

3.4 加强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

目前,全市已初步建成了集政府监管平台、基地追溯平台、企业诚信平台、信息查询平台于一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在此基础上要明确要求,突出工作开展规范性,建立工作制度,明确责任,落实各级农产品监管部门及追溯企业责任,规范操作流程,落实保障,维护体系运行的可持续性。用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对整个农业生产实施监督管理,实现生产记录可存储、产品流向可追踪、储运信息可查询;将农产品从生产到加工直至销售等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产销一体化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络。

4 参考文献

[1] 邹永霞.加强农药监管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湖南农业,2011(5):3.

[2] 金青龙,王玉林.关于加强青海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思考[J].青海农技推广,2011(2):14-16.

[3] 李俊超.狠抓关键环节 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J].江苏农村经济,2011(6):15-17.

[4] 张晓忠,王洁,郭洪生.保定市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影响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33):19096-19099.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5

关键词:农药市场;监管措施;农业安全

中图分类号:S-0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033212

1 红河州的农药监管

红河州是一个云贵高原上典型的多山、多民族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边疆自治州。农产品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食物来源。一直以来本州对农药监管方面尤其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632号公告精神和《农药管理条例》、《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源头上控制高残留高毒农药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提高本州农产品安全总体水平,使农产品步入良性发展、健康的生产快车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农业部门对农资经营销售进行监管,由于存在人员素质低、经费欠缺等问题,使整体工作效能不能正常的发挥。 执法人员未进行正规、系统的岗前培训。 缺乏化验、检验等基础设施。没有化验设施,对劣质农资不能进行检查和化验,缺乏农业执法的证据,对农资市场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做出依法处理。 办公硬件设施滞后。执法工作所需要的计算机、摄像机、照相机等设施,应该在承担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职能之后配备。 农资经销人员及农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在生产经营活动中,没有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如果因农资或农产品质量而出现事故,理赔工作就会有很大的难度。

农药监督管理是执法工作需要有思想上的高度重视。为适应当前日益复杂的农资市场形势的需要。对农业综合执法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全体执法人员要有足够的认识,进一步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3 建议

为进一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进一步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及农业信息网加大对农民群众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宣传,加大对广大农民群众尤其是种粮大户、果业大户、蔬菜专业户、及农药经销户的教育,以提高其执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自觉性;进一步抓好源头治理工作,禁止在农产品收获或销售15d前还滥用化肥和使用高毒高残留高污染农药及其相应的刺激素、膨大素、生长素、防腐剂等对人体身体健康存在明显或隐性损害的物品;进一步抓紧相关法规配套措施的制定,以夯实贯彻实施的法制基础,县农业主管部门将会同相关职能部门制定和细化符合实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措施及相关惩处措施”,以确保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农药质量安全,法制化、规范化;进一步提高执法人员自身能力,对其要通过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从认识、业务水平、执法能力得以提高,更好地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应急机制和体制,为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保障。按照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就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应急措施、人员调配、各部门协调机制等进行细化,以提高管理能力,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方案的实施;同时农药监督管理部门还需要加强对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利用计算机进行管理,并将检查内容、检查时间等保存至管理系统中,便于后期查询和证据保管,同时为上级部门提供详细的监管依据。

4 结束语

为了保证农产品及食品的质量和安全性,当地政府需要加强农药管理,加强农业安全教育指导工作,确保进入市场农产品的安全性,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健全的完善性。

参考文献

[1]朱春雨,李健强.基于蔬菜安全生产的农药使用现状分析研究:来自农药使用农户群体的调查报告[J].农药科学与管理,2014(1):23-28.

[2]吴彬.中国农业网.福建泰宁.加强农药安全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J].植物医生,2014(4):37.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6

[关键词] 都市农业食品安全管理信息追踪

近年来人们越来越关心自身的健康问题,食品安全问题因而成为焦点问题。都市农业为城市提供农产品作为食品或食品原料,在都市农业发展中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问题也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都市农业发展对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改善具有重要的意义。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有相应措施出台。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可以提高都市农业生产质量、改善城市居民消费环境和生活质量、提高都市农业整体竞争力。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对于城乡和谐发展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外食品安全追踪管理的进展

当前市场上出现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消费者与生产或经营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市场失灵,从而引起市场上的逆向选择。按照信息经济学的思路,这一问题可以通过信息显示与责任追踪等促进信息透明化的手段得以解决。

建立可追踪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是当前各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发达国都在发展食品可追踪系统,该系统就是利用现代化信息管理技术给商品标上号码、保存相关记录,从而可以进行追踪的系统,与之相结合的是建立相关激励和处罚机制,进一步促进生产经营者采取措施保障食品安全。

1.欧盟的情况

欧盟于1997年为应对疯牛病开始逐步建立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按照欧盟食品法的规定,自2003年起市场所有零售食品均将实行产品追踪标签制,即在标签上要注明经销商、进口商、包装商、生产商及确切种植地和加工厂,以便在发生问题时可以从销售商一直追踪到产地中间各环节。

2.美国的情况

美国食品安全管理方面有两个突出措施,一是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一是GMP(良好操作规范)。可追踪系统在美国已经应用到猪肉等畜产品的生产中。美国FDA食品机构注册法要求所有进口食品需要提前注册,提供食品企业也必须在FDA注册,否则不予办理入关手续。

3.加拿大的情况

2000 年加拿大农业部宣布了“加拿大食品安全调整规划”(CFSAP)。CFIA 对CFSAP计划的参与体现了其持续地改进食品安全的承诺,即从初级产品生产到最终产品零售多部门、跨行业的食品安全协作,最终实现从农场到餐桌的食品安全管理。

4.日本的情况

为应对疯牛病,日本从2001年起在肉牛生产供应体制中全面导入了信息可追踪系统,主要企业也大力推广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东京东急商店从2001年开始对蔬菜试行信息可追踪系统,将生产流通各个阶段相关信息存入服务器,消费者可以在店铺终端上阅读、了解所购商品的所有信息。日本最大超市洋华堂在12种蔬菜商品中采用该系统,平均销售量增加30%。2002年日本农林水产部正式决定,将食品信息可追踪系统推广到全国的猪肉、肉鸡等肉食产业、牡蛎等水产养殖产业及蔬菜产业。

国际实践证明,要确保食品安全、卫生食品企业有强大的竞争力及政府监管有力,其关键在于建立先进的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检测体体系和食品信息标示与可追踪系统。

二、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实践

我国食品安全管理中标示与追踪制度的研究和实践还处于起步阶段。农业部正逐步建立公开、透明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制度,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公告制度、农产品品质公告制度、农产品认证公告制度等。2006年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从法律层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有了更加全面和规范的要求,并明确了生产经营者的相关责任和义务。

1.质量认证与显示

在质量认证与监管方面,我国近年来开展了两个方面的工作,即“三绿工程”和“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三绿工程”由国家经贸委、财政部、铁道部、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等八部门联合实施的。该项目要求:试点城市要建立健全全市食品质量检测网络和质量信息系统,建立有害物超标食品退出市场机制;试点市场要应用现代技术建立和完善食品进货索证制度、商品台账和经营者食品卫生质量跟踪系统,建立食品检测结果公示和制度,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退出市场机制;试点加工生产线要把好入厂检测关,生产加工原料要安全、无污染、无公害,建立健全企业食品卫生管理制度,对生产环节和操作人员经常进行监督检查。

以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为核心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是农业部启动的,2001年开始在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开展了全过程食品安全管理试点。

国家认监委也提出在2004年继续大力推进农产品、食品等产品认证,提出信息产品、网络安全认证的具体意见和措施,尽快建立起全国统一的国家信息安全认证认可体系。

2.信息追踪系统的建立

上海、深圳等城市在食用农产品信息追踪系统方面已经有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广东省、山东省部分地区也开始推行信息追踪体系的建设。

上海生产环节的安全卫生质量跟踪制度要求在生产基地的生产活动中,建立安全卫生质量记录规程,完整地记载农药、肥料、兽药、饲料及添加剂等生产资料的使用情况,保证产品安全卫生质量的可追溯性。一旦出现质量问题,可追溯其出问题的环节。

深圳市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近年来开发应用了食品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由质检中心、生产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连锁配送中心,以及零售市场和部门所构成的监测网络,其功能包括质检人员档案管理、考勤管理、综合查询,可根据需要对市场、基地产品质量进行统计分析和查询。

3.武汉市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

武汉市近年来在食品安全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特别是在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力度较大,先后制定了《武汉市蔬菜基地管理办法》、《武汉市无公害蔬菜管理暂行办法》、《湖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武汉市蔬菜农药残留监督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有关法规,对于蔬菜、畜产品等从生产基地到销售市场有关质量安全问题进行了规范。在国家科技部的支持下,还积极开展了安全农产品基地的建设。

在禽流感期间,武汉市为了实现全市畜禽产品放心消费,在保证市场供应的同时,还让市民明白消费。在集贸市场落实坚持业主负责制,每天对市场内的产品进行公示,让市民放心购买。强调市场业主的责任,对农产品实行明确的信息标示,促进农产品信息透明化,这是对于食品安全管理一种有益的探索。

但是,武汉市关于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偏重于技术上的解决手段和措施,而缺乏系统的从制度、行为方面理论上的研究和对于国内外先进实践经验的借鉴。

食品安全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更主要的是不对称信息下人的行为问题,需要通过信息的对称化和制度建设来调控、激励人们的行为。虽然武汉市在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方面也做了较多的工作,但这些主要集中在技术方面,而没有建立对于农产品供应链上各个参与者的有效的激励机制,农产品安全信息在市场上也不能做到透明化,更不能实现农产品安全的信息追踪,主要还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农业信息网络中食品安全信息缺乏。虽然2003年建立了武汉农业信息网,但主要提供农业市场供求信息及技术信息,而缺乏基于信息化、物流和供应链管理等角度对于食用农产品安全的深入研究并在农业信息网络中传递食用农产品的安全信息,更没有提供可以进行食品安全信息记录和责任追究的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与安全信息没有有机结合。目前的物流和供应链上的信息管理工作中主要以产品基本数量、运输等信息的管理和传递,对于更加详细的生产、加工相关信息没有明确标示和记录,也使得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的责任难以追溯,因而在供应链上的生产经营者也难有积极性去关注所生产经营的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

基于农产品供应链的食品安全激励机制没有有效建立起来。结合信息技术的使用,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信息追踪系统还需要有适当的食品安全激励机制作为保障,缺乏有效的激励和惩处机制,生产经营者也难有采用这一技术系统的积极性。

三、武汉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的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对策

有效保障食用农产品安全,需要针对武汉都市农业发展的特点和本地农产品流通的特点,从源头和入口开始加强监控,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行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从而提高使用农产品安全管理的绩效。

1.强化源头管理,提高本地都市农业品质和竞争力

武汉市都市农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基地,各级政府和企业也在积极推进基地的进一步建设。各生产基地需要加强质量安全控制措施以提升本地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逐步将农产品生产过程基本信息建立专门档案。政府主管部门可以通过鼓励政策促进本地农产品竞争力的提高。

2.规范市场进入,加强流通环节质量安全的控制

武汉市作为重要的农产品消费市场和国内重要的集散枢纽,拥有白沙洲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大量农贸零售市场和超市,对于进入武汉市消费渠道的农产品,监管部门可以考虑逐步提高市场进入门槛,加强对与质量安全方面的要求。本地生产的农产品可以从源头开始有效监管,但是通过批发市场来自外地的产品难以监控其源头,有效的管理方式是在其进入本地市场时加以把关。这样一方面对外来农产品提高要求,同时也对本地都市农业生产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基于信息技术应用的供应链上可追踪管理

根据对于食品安全问题发生的信息经济学理论分析,借鉴国内外先进做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对食用农产品安全问题加以控制,通过标示与追踪体系的构建,解决现实中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使消费者的具备充分知情权,实现由市场完成控制和调节的目标。结合现有农业信息和农产品信息网络,进行农产品安全的信息追踪,从而使得生产经营者各自的责任更加明确,其损害安全的行为也将受到更加广泛的监督。

4.建立有效激励机制

对于食品安全的监管要求,以及相关技术的使用,要让相关生产经营者有良好的积极性参与其中就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让重视食品安全、关心食品安全,提供安全产品的生产经营者能真正得到实效是最好的办法,同时对于损害食品安全、威胁民众健康的行为要从严从重坚决予以打击,甚至禁止其进入相关市场从事相关活动。目前比较可行的措施是鼓励生产基地、便民超市采用相关措施增强其竞争力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消费者消费更加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这同时也可促进当前“农改超”的进程。

在武汉市都市农业发展过程中加强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具有突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索食用农产品安全控制和管理的有效措施,借助有效的食用农产品安全标示和可追踪体系建设构建食用农产品安全管理和激励机制,可为政府对于都市农业发展和食品安全管理提供有益的决策依据。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和省政府《关于切实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国家食品药品安全“十一五”规划》的要求,以食品放心工程为基础,“三网”建设为重点,专项整治为手段,增强综合监管能力为保障,着眼于提升我县食品安全整体水平,为构建“平安*”、和谐社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食品安全保障。

二、创建目标

经过一年的努力,使我县食品安全工作各项指标达到省食品安全示范县验收标准,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状况较为满意。

三、创建标准、责任分解和工作措施

(一)管理体系与工作机制

1、食品安全工作有组织领导,有计划部署,有检查考核,有经费保障。

牵头单位:食安委。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财政局、主要责任部门、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县食安委及其办公室加强组织领导,细化计划部署,严格检查考核;县财政局根据工作开展情况提供有力的经费保障;各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责任部门成立食品安全组织协调机构,制定年度食品安全工作计划、平时按计划积极开展巡查,并有记录,年终根据责任制开展考核,奖优罚劣,能确保必要的工作经费支出。

2、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构建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体系,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

牵头单位:县政府办公室。

责任单位:各乡镇(街道)、教育局、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食品安全工作纳入政府对部门和乡镇(街道)年度目标责任考核内容。县政府与各乡镇(街道)及主要责任部门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与各行政村(社区)签订食品安全目标责任书,相关监管部门、各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与食品相关生产经营者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教育局与各县属学校、学区、镇(乡)校签订责任书,各学区、镇(乡)校与下属学校签订责任书;各乡镇(街道)、主要责任部门均建立健全内部责任制及责任追究制。

3、“千镇连锁超市、万村放心店”工程在实现全覆盖的同时开展扩面、提质、增效工作。乡镇连锁超市向较大行政村和学校延伸,“放心店”向厂矿、社区和较大自然村扩展;农村“放心店”多种形式的食品统一配送面达到95%以上;着力探索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

千万工程提质扩面及“无店村”安全食品保障责任单位:经贸局、工商局。

工作措施:完善“千万工程”政策,加大扩面、提质的扶持力度;与连锁龙头企业签订扩面提质责任书,加强连锁门店的食品安全检查;探索“流动配送车”的运行机制,基本解决“无店村”的安全食品保障问题。积极推进“放心店”连锁化改造进程。已改造为连锁龙头企业门店(包括直营店、加盟店)的“放心店”,由龙头企业采取巡访制度实现配送;其他农村“放心店”通过与放心批发企业签订配送协议实行配送。

4、加强社会监督和群防群治。健全食品安全群众监督网络,充分发挥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的职能。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各乡镇(街道)、农业局、质监局、工商局、卫生局、经贸局、教育局。

工作措施:进一步整合农村公共安全监督员队伍,加强对基层监督员的指导、培训和管理;加强各基层工商所、卫生监督分所与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的沟通联系,齐抓共管做好辖区内食品安全工作;由县食安委办公室负责牵头健全落实食品安全统一举报和奖励办法。

(二)种植养殖环节

1、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加强农业投入品规范管理工作。鲜活农畜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

责任单位:农业局(其中放心农资连锁体系建设责任单位为供销社)。

参与单位:工商局、质监局、供销社,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加大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力度,杜绝损农事件或因使用违禁药物引起食用农产品中毒事件。

(1)全面开展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工作。一是制定《*县农资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意见》,明确农资信用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工作原则、建设内容及保障措施等。二是全面开展农资诚信经营承诺。年内完成与全县260家农资经营企业、20家兽药经营企业的业主签订“农资诚信经营承诺书”;继续做好规模猪场、生猪贩销户和饲料生产加工经营企业的《不使用瘦肉精承诺书》签订工作,确保应签率达到100%。三是积极引导农资龙头企业开展连锁经营。争取完成以“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价格、统一标识、统一核算、统一服务”的“六统一”为标准的农资连锁经营网点180家,使农资连锁经营网点覆盖全县60%以上的乡镇(街道)和30%以上的行政村,统一配送率达70%以上。四是加强农资监管网络建设。聘请15个乡镇(街道)的农技人员作为乡镇(街道)农资协管员,在重点乡镇(街道)的主要行政村聘请村级农资质量监督员20名,逐步完善县、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农资监督监管网络。五是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信息网络。在*农技110网、*农民信箱和*农业执法网等专业网站,录入农资经营企业相关信息,建立覆盖全县的农资信用信息平台,使农资监管信息上下互通,横向相连,实现农资信用体系网络化、信息化。六是建立健全农资经营责任制度、服务承诺制度、产品保管等诚信经营管理制度,帮助企业实现由责令规范向自我规范转变,逐步实现农资连锁经营的“六统一”要求,在此基础上组织开展农资信用等级评价和诚信度评比工作。七是积极争创全省百家诚信农资示范企业1-2家。

(2)积极组建农业产业化协会,加强行业自律。组建完善*县生猪养殖协会等行业协会,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约束机制,加强行业内部管理和行业自律,进一步推进诚信体系建设工作。

(3)深入开展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制定农业投入品专项整治工作方案并组织实施。有计划地组织开展种子、肥料、农药、兽药、饲料的专项整治。进一步加大种子、农药等农业投入品市场的质量抽检力度,提高检测密度,确保假劣农资不上市、伪劣农资不下田,保障农产品生产源头安全。

2、广泛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活动。辖区内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制定生产标准;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目标任务,并抽检合格;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推进工程方案,一是年内完成制定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优势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并组织实施。二是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创造条件,组织申报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年内完成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2个以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或有机农产品认证2个以上,并通过上级抽检合格。通过建设,使全县主要农产品基本达到无公害要求,农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均达95%以上。

3、深入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制定活动方案,对水产养殖生产者开展源头管理培训,组织渔药和饲料监控及初级水产品的残留监控,完善整改措施,落实追溯制度。鲜活水产品抽检合格率达到95%以上。无公害水产品基地面积达到本辖区放心工程规划要求。

责任单位:水利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水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无公害水产品养殖规范的推广力度,加强对水产养殖从业人员进行养殖枝术、投入品管理和质量安全等知识培训力度,提高涉渔人员的质量安全意识,切实抓好初级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二是每年完成1~2个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到2009年10月前,全县达到无公害水产品产地认定2个和无公害水产品认证3个。三是每年向*水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抽样送检初级水产品检测样本3~5个。按照省政府和省海洋与渔业局的要求积极开展“千场无公害万户信得过”工程,加强水产养殖投入品管理,建立水产养殖单位、企业的生产档案,规范“三项记录”,在2009年10月前争取有6个以上的水产养殖个人和单位被省海洋与渔业局授予“*初级水产品质量信得过”证书。

4、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监测。依法划定农产品禁止生产区域,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立生产档案,严格查处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全面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调查,初步划定有工业污染和三废污染的区域为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域。二是进一步加大现有无公害农产品产地,以及国家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基地环境的安全监测,加强产地环境安全评价和监管,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产地环境安全。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努力改善条件,逐步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的全面监测。通过产地环境安全监测,依法做好全县农产品禁、限种(养殖)区的划定,探索适宜稻米、蔬菜等主要农产品产地区域的划定。四是制订统一、规范的农产品生产档案(样本),指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规范的农产品生产经营档案,同时,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实现农产品生产经营可追溯管理。

5、积极推进“农产品标识计划”,明确示范核心区与示范龙头企业,建立以产地准出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农产品产地标识准出制度。

责任单位: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制定符合我县实际的《*县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制度》,正确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建立本企业农产品标识、准出等制度。二是在2个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开展农产品产地准出示范,以此带动全县的农产品产地准出管理工作。

6、积极推进乡镇(街道)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达到每个乡镇(街道)都有一个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

责任单位:农业局。

参与单位:各乡镇(街道)。

(三)生产加工环节

开展打击违法违规生产加工食品专项行动。加大对无证生产加工行为的查处力度,基本消除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食品行为。严厉打击黑窝点和在食品生产加工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滥用食品添加剂等行为。加强巡查普测和专项抽查,年抽查、普测批次数不少于监管企业数的1.5倍。食品生产企业生产许可证、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健康证持有率达100%。开展小企业、小作坊综合治理。对28大类无生产许可证食品企业无证查处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建档及目录监管率100%,城乡结合部以内已进入无证查处期的28大类食品企业关停取缔率100%,积极探索城乡结合部以外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临时准产制度。食品抽检合格率85%%以上。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全面实施食品添加剂使用申报制度,使用申报率达100%。食用塑料包装容器工具等制品生产企业的取证率达50%。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质监局。

工作措施:一是坚决查处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白酒、乳制品、饮料、饮用水、肉制品、味精、食用油、食品塑料容器等高风险食品的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使用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以及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违法行为;坚决取缔无卫生许可证、营业执照、食品生产许可证等违法生产加工企业。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的基本条件改造,帮扶具有一定生产条件的小作坊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加强对小作坊的监管,禁止使用定量包装,限定区域销售,全面推行产品治理安全承诺书制度,对小作坊基本实现规范管理并有计划地逐年减少数量。二是加强对获证企业的专项检查和抽查工作,加大对获证企业生产不合格产品和不能确保必备生产条件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督促获证企业持续保持和改进生产条件。三是对食品生产比较集中及质量安全问题比较突出的区域,开展区域整治,进一步完善区域监管责任制。四是严格食品市场准入,组织开展强制检验和专项抽查,强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使用添加剂备案制度。加大监督抽查的力度和覆盖面,使抽查基本涵盖所有食品种类和应抽查产品;对肉制品、乳制品、豆制品等高风险食品,加大抽查的频次,通过抽查及时发现问题。对容易出问题的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企业加强跟踪抽查,集中精力解决重点隐患,对重点关注产品进行跟踪监督抽查,及时公布抽查结果。大力加强产品质量预警、预测、预防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到今年年底,所有应取证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都必须取得食品生产许可证,并在产品上加贴QS标志;小作坊全部签订食品质量安全承诺书;基本消除使用各种非食品原料和回收食品生产加工食品违法行为;基本遏止滥用防腐剂、色素等食品添加剂违法行为;乡镇(街道)政府所在地和城乡结合部基本消除婴幼儿配方乳粉等16类食品无营业执照、无卫生许可证、无生产许可证生产加工行为。

(四)流通环节

1、全面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坚决取缔无照经营、超范围经营食品违法行为,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经销病死禽畜肉制品及过期霉变、有毒有害和不合格食品的违法活动,查处打击印制和使用食品的假包装、假标识、假商标等违法行为;积极推行食品流通企业市场准入制度,建立并严格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索证索票制度、购销台帐制度、销售食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市场主办者责任制、不合格食品退市召回等六项制度,县城所在地市场、超市100%建立索票索证制,彻底解决县城、乡镇(街道)所在地小杂食店无照经营问题;有计划开展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和市场快速定性检测,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200个商位以上的农贸市场建立检测室,开展市场流动快速定性检测工作,规范市场快速定性检测的记录、结果汇总(包括设施、设备)及信息公布。没有发生因区域性食品质量问题被省级有关部门“红色警告”和“黄色警示”通报。

责任单位:工商局。

工作措施:一是积极开展“农村食品市场整顿年”活动。开展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资格专项清理,把好农村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关;加强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监测,确保农村食品质量安全,制订年度定性检测计划,发挥检测车流动性好、覆盖面大的优势,深入农村市场,集中开展季节性、节日食品市场专项检测行动;要切实加强监测不合格食品的后续处理工作,加大对食品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加强市场食品准入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会同农业、卫生等部门做好农贸市场畜禽、肉类、卤制品、豆制品等重点食品的准入工作,督促市场举办者和经营户建立健全进货台帐、供货凭证、特约经销关系备案等准入制度。二是集中开展各类食品专项检查整治活动。要以粮油、肉禽蛋、水产品、副食品等四大类食品为重点,突出对农村集镇、城乡结合部和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副食品批发市场的检查,督促食品经营者建立并执行进货检查验收制度等六项制度,规范食品市场经营秩序。三是切实维护农村消费者合法权益。深入农村大力宣传食品质量安全法律知识,增强农民自我保护意识;完善农村消费维权监督网,充分发挥农村监督员的作用,及时调解农村食品消费纠纷,努力做到纠纷调处不出村、不出镇;对农民举报和投诉的案件,要优先立案,依法从快处理,切实维护农民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2、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建立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质量安全监管的组织管理和运行机制,设立或委托质量安全检测机构承担日常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查检验工作。

责任单位:工商局、农业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督促*农贸市场切实履行市场举办者食品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建立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责任制,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责任管理。二是突出监管重点,依法查处问题产品,切实加强*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三是健全检测机构,加强日常质量抽检。要求*农贸市场等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明确分管领导和日常质量检验员,规范开展上市农产品日常质量抽检工作。四是加强对动植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签证管理,确保上市或外销农产品检疫合格,做到件件有证、证物相符。

(五)消费环节

严格食品卫生许可管理。加强餐饮单位开办前审查工作,旅游景点、农家乐、大排档等集中经营场所的餐饮企业(单位)卫生许可持证率达100%,彻底解决县城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无证照经营的问题。做好从业人员的健康检查,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全面推行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大、中型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开展食品卫生量化分级管理达100%,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量化分级管理工作。在大型餐饮业、快餐供应企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等试点,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95%以上。食堂(包括学校食堂)和县城所在地餐饮经营单位100%建立食品索证制度,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的可溯源率达100%。全面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开展农村厨师登记、卫生知识培训工作,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现场指导率为100%,农村集体聚餐(8桌以上)备案率达80%以上。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派出机构职能,与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做好沟通衔接,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工作。

责任单位:卫生局。

参与单位:教育局、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组织开展卫生系统食品安全专项整治行动,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一是开展卫生许可整治,严格卫生许可审查,强化日常监督管理,加大对农村、城乡结合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餐饮单位和学校食堂的食品卫生许可整治力度。凡达不到许可条件的,督促其限期整改,整改后按《*食品卫生许可条件》进行评分,评分在60分以下的,予以取缔;对无证经营的单位,要会同工商、公安、城管等部门,坚决予以取缔。加强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的培训,强化从业人员健康管理,杜绝无健康证人员上岗。二是继续大力实施“放心小餐饮”工程和“放心学校食堂”工程。建立食品原料采购索证和验收制度,规范餐饮业原料索证管理,开展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原料进货索证的专项检查,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对食用油、酱油、熟肉制品、蔬菜等食品原料卫生指标进行抽检,严厉查处采购、使用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及其制品、劣质食用油不合格调味品等违法行为,防范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学校食堂和大中型餐饮业必须建立食品原料进货台帐,重点食品和主要原料(乳及乳制品、酒类、饮料、酱油等调味品、肉及肉制品、粮、油等)全面实现可溯源管理。加强餐饮单位的餐饮具消毒效果监督监测,积极推广餐饮具统一消毒服务,提升餐饮业的餐饮具消毒卫生水平,确保餐饮卫生抽检合格率达标。三是全面推行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在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全面实行量化分级管理的基础上,积极推行小型餐饮单位的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工作,按照《*小型餐饮业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评分表》,对小型餐饮业实行拉网式检查,评定其等级,在食品卫生A级单位、大中型餐饮业和学校食堂开展“五常法”管理试点工作。四是实施农村集体聚餐管理制度和农家乐食品卫生提升工程。制定《*县农村集体聚餐食品安全监管指导意见》,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聚餐申报管理制度,加强农村流动厨师的卫生管理,开展农村厨师的登记和卫生知识、法律法规知识培训工作。根据申报情况对聚餐场地、加工场所卫生条件、菜肴、厨师健康证的有效性和参加卫生知识培训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督促聚餐承办者和厨师严把食品采购、加工关,并同时做好清洁、消毒等工作,对300人以上的农村集体聚餐要确保现场监督指导全面到位;制定《*县农家乐卫生监督指导意见》和卫生许可条件,严格督查,强化指导,扶持和引导规模较大的农家乐合法规范经营,促进农家乐健康发展。五是加强卫生监督分所标准化和规范化建设。充分发挥卫生监督分所的监管职能,将监督工作重心下移,大胆探索城乡一体化卫生监督的监管模式,注重与工商所、乡镇(街道)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等沟通衔接,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做好辖区内食品卫生监管工作。

(六)生猪定点屠宰及肉食品消费安全

严格实行生猪定点屠宰,加强定点屠宰场畜禽检验检疫和上市肉品检验工作,严厉打击私屠滥宰行为,全面遏制注水肉和病害肉上市。全县生猪定点屠宰率达到100%。上市猪肉“瘦肉精”等β类兴奋剂检测平均检出率控制在0.5%以内。积极推进牛、羊定点屠宰和禽类集中屠宰工作。

责任单位:经贸局。

参与单位:农业局、工商局、卫生局。

工作措施:一是加大执法力度,有效遏制私屠滥宰行为;二是严格执行进场生猪检疫和肉品检验制度;三是认真做好生猪宰前“瘦肉精”检测(按日屠宰量的2-3%比例抽检);四是严格执行肉食品上市准入制度,坚决查处制售注水肉、病害肉等“问题”肉食品的违法行为;五是县城所有超市、市场、集体食堂、餐饮单位使用和销售的猪肉100%来自生猪定点企业;六是加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宣传《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实施<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办法》等法律法规,提高市民的法制意识和肉品质量安全意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生猪定点屠宰工作上新台阶。

(七)食品安全信息信用体系建设

实现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通过*县食品安全信息网站信息共享。建立食品安全信息统一制度。编制年度食品安全状况报告。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相关行业协会、企业等。

工作措施:进一步健全《*县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管理暂行办法》并监督实施;及时更新*食品安全信息网内容,开展企业基础信息共享平台开发调研。

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强化企业诚信意识,扎实推进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

牵头单位:质监局

工作措施: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在*发糕行业开展信用体系建设扩面工作,制定信用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加强信用体系建设企业“两档一制”建设。

(八)应急体系建设

完善《*县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各乡镇(街道)完善本辖区《应急预案》的基础上,制定本辖区的操作手册。建立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报告制度和应急处理保障机制,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及时有效地应对食品安全事件。食品安全事故的报告率和处理率达100%。不发生Ⅲ以上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体系延伸到重点乡镇(街道)、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

参与单位:食安委办公室各成员单位,各乡镇(街道),有关企业。

工作措施:从实用出发,适时对《*县食品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和《操作手册》进行修订完善;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及培训;督促乡镇(街道)建立健全应急体系;要求食安委办公室成员单位及各基层食品安全消费维权监督站督促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应急体系。

(九)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整合和加强食品检验检测资源,逐步做到统一检测计划、统一信息。

责任单位:食安委办公室。

参与单位:质监局、农业局、卫生局、工商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作措施:整合食品安全监测资源,建立*县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由县食安委办公室统一制定检测计划,实现统一检测检验,统一配置食品检测设备,统一检测标准,统一汇总检测结果,统一信息报告和。

(十)宣传教育工作

成立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织协调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五进”活动。重视校园食品安全教育,列入中小学校公共安全和健康课程教学内容。开展食品安全知识“进千家社区、入万户家庭”宣传活动,食品安全知识进社区覆盖面达100%、利用当地政府门户网站、报纸、电台、电视台、农村广播、板报等宣传阵地,建立宣传栏目或宣传版块,使创建工作做到家喻户晓。公众对食品安全满意率达到70%以上。

牵头单位:食安委办。

参与单位:食安委各成员单位、食品安全宣传教育组、各乡镇(街道)。

工作措施:制定宣传教育计划,印发宣传资料,协助举办各类食品安全讲座,组织开展或几个单位联合开展各类宣传教育活动,及时报道食品安全信息,适时开展问卷调查。

四、工作步骤

创建工作包括动员部署、组织实施、自查迎检等三个阶段。

(一)动员部署阶段(20*年5月—6月)。召开创建示范县动员大会进行部署,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制定创建工作实施方案,并上报省、衢州市食安委办备案。

(二)组织实施阶段(20*年7月—2009年8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单位根据各自职能对照该方案和省《评价标准》,全面疏理各项工作,分解落实创建任务,并建立健全台帐登记和档案管理制度。食安委办对进展情况定期开展督促检查。

(三)自查迎检阶段(2009年9月—2009年10月)。各级各有关部门及时完成示范县创建工作资料整理、归档,认真总结创建工作特点和主要成效,按照要求开展自评,并于2009年9月下旬将总结材料和自评情况上报食安委办公室。食安委办要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做好各项迎检准备工作,确保顺利通过上级组织的检查验收。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加强对“示范县”建设工作的领导,确保“示范县”建设的顺利推进和取得实效,成立以县主要领导为组长,农业、质监、工商、卫生、经贸、教育、食品药品监管、供销、水利、财政、宣传部、广电总台、新闻宣传中心等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连小敏

副组长:王良春、吕玉茹、薛伟、李建民、洪一舟

成员:严凛冰、陆雄、李竹生、吴军、夏浩波、吕美姿、范卫祥、李林、郭筱丽、陈卫平、陈金新、贾仲银、应敏、楼林峰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食品药品监管局内,由郭筱丽同志任办公室主任。

省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全面提升我县食品安全工作水平的有效举措,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各单位要在县委、县政府正确领导下,按照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认真组织实施,做到思想上高度重视,行动上扎实推进,及时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将“示范县”建设工作列入本单位重点工作之一,层层落实责任,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各有关部门要尽快结合部门实际,制定本单位开展“示范县”建设的工作方案,并于20*年5月15日前报县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二)加强指导协调。食品安全示范县创建试点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食品安全的综合监督、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餐饮消费等各个环节。在试点工作期间,食安委办公室要加强统筹协调工作,同时要加强创建示范乡镇的工作,要注意研究解决试点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上下沟通协调,确保顺利推进。

(三)加大创建经费投入。食品安全示范县试点重在建设,各单位要加大对食品安全示范县建设的投入,加强食品安全“三网”、信用信息、应急处理、宣传教育、检验检测等体系建设,认真落实经费保障,不断优化工作条件,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创建任务的全面完成。

农产品质量安全措施篇8

[关键词]农产品出口 技术贸易壁垒 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的困境

目前,发达国家仍然在不断升级质量检验标准,检测项目也越来越多。例如,美国是世界上食品标签要求最严格的国家之一,食品标签多达22种,且逐年修订补充。美国要求所有包装食品应有食品标签,膨化食品还要有营养标签,必须标明至少14种营养成分的含量。再如日本,从前设定的进口农产品残留物限量标准是63种2470项,而今年实施的“肯定列表”则新增了51392个限量,涉及264类食品中的734种化学品残留,同时禁止使用15种农药、兽药,这使得农产品检测项目成倍增加。日本是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的大市场,占我国食品、农产品出口总量的32%,“肯定列表”制度的实施大幅抬高出口技术门槛,直接影响我国近80亿美元的农产品出口额,涉及到6 000多家出口企业。

发达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规,对进口农产品形成了通常所说的“绿色壁垒”。绿色壁垒主要包括国际和区域性的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规和标准、检验和检疫要求、“绿色包装”和标签要求、i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等自愿性措施、生产和加工方法及环境成本内在化要求等。动物福利问题则尤其为欧盟所重视,例如,鸡场饲养密度一般为12只/m2,欧盟却提出每平方米只能养10只,理由是密度太大,鸡会感到不“舒适”。由此养殖成本增加,形成贸易壁垒。

最典型的就是转基因食品的安全问题,这一直是国际争论的焦点。美国由于占据转基因技术的制高点,对转基因食品的推广持积极态度,而欧盟和日本等国家则坚决反对,由此也引发了有关转基因农产品进口管理措施的讨论。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呈日益升级的趋势。例如,日本自2003年起在全国推行“大米身份认证制度”,即凡进入日本国内市场的大米必须标明品种、产地、生产者姓名和认证号码等,否则不允许销售。“大米身份认证制度”推行之后,日本各地又对新制度“层层加码”,把认证范围推广到蔬菜,要求市场上销售的本地蔬菜都必须有认证标志。对中国蔬菜等农产品来讲,今后进入日本市场将更趋困难。

近年来,技术性贸易壁垒已直接使中国农产品出口遭受巨大损失,其扩散效应造成的间接损失更是难以估计。据商务部统计,我国有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贸易壁垒影响,造成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出口受阻的产品从蔬菜、水果、茶叶到蜂蜜,进而扩展到畜产品和水产品。国外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已成为制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最大障碍。

二、我国农产品出口遭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探析

1.国内自身原因:(1)农产品自身存在质量问题。我国人口众多,人们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农产品的生产及其加工品存在诸多安全隐患。(2)政出多门,监管不力。我国农产品安全管理涉及经贸、工商、卫生、质检等多个部门,由于存在多头监管,职责不清,监管不力,造成权威不足,收效不明显。(3)农产品和食品质量管理,标准化与认证体系建设滞后,食品安全的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不接轨,检验技术和检验手段也有待改进。(4)农产品和食品生产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体,加工企业规模不大,技术含量不高,竞争实力不强,战略经营的理念和市场营销能力比较薄弱,对国际市场的质量标准、食品安全标准的动向知之甚少,不能适应快速多变的国际市场需求。

2.国际方面的原因:(1)发达国家实施贸易保护的需要。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低廉,生产劳动密集型农产品有一定的成本比较优势,能够以较低的价格进入国际市场。此外,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各国在关税和市场准入方面也逐步放松,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传统关税门槛因此随之降低,这就为我国扩大农产品出口创造了更宽松的环境和条件。(2)消费理念的转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注重改善生活质量,越来越关注保护环境。相应地,人们的消费理念也就由“生存型”向“发展型、健康型”转变,对营养、健康、卫生、无污染的安全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绿色消费正成为世界性的消费潮流。(3)国际标准在sps协议和tbt协议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自世贸组织成立以来,各成员国都在积极援引wto协议和国际标准进行贸易交涉。但是,迄今为止,在国际标准制定过程中,发达国占据主导地位。

3.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

(1)大力发展绿色产品,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

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当务之急是要从源头抓起,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加强全过程监管控制,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和保证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和技术标准,通过对农产品生态环境和生产过程中投入物的控制来对农产品进行品质管理,能有效地提升农产品品质,成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有效措施。

(2)建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专门机构

要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扩大农产品出口,有必要设立负责技术性贸易措施的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的相应机构。机构的主要职责是组织研究实施重大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协调我国技术性贸易领域多边、双边合作与交流中的重大问题的方针政策和原则立场;承担建立全国技术性贸易措施预警与快速反应机制的工作等。这有利于加强部门间的协调与合作,有利于企业形成合力,联合作战;有利于部门间、行业间、企业间加强沟通,在应对技术贸易型壁垒上收到良好效果,更好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企业利益。

(3)建立和完善农产品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确保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

建立和完善以风险分析为基础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是应对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障碍的技术保障。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体系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需要组织专家加强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修改、完善我国的农产品安全的法律法规。在此基础上,积极采用国际标准,提高标准水平,推动我国食品工业加快发展速度,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4)加大wto/tbt、sps人才培养力度 技术性贸易措施涉及方方面面,影响到生产、加工、仓储、运输、国内外贸易等各个环节的众多企业及中介组织、政府管理部门、消费者自身。所以,要应对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措施,客观上需要有一支熟悉wto规则,尤其是wto/tbt、sps协定、wto争端解决机制,以及国际标准、指南、争端的人才梯队。因此,必须依据新的形势,尽快培养相应地专门人才,立足长远,为实施农产品走出去战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夏英祝,祖书君.绿色壁垒和绿色壁垒效应[j].农业经济问题,2004,(1).

[2]石广生.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知识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公司网络安全体系范文 下一篇: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及防范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