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3-03-02 19:52:51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教学现状 实用性 职业能力 教学改革

一、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

与其他的职业中学相比,幼师的培养目标和对象有所不同,所以在大多数的中职学校都取消了历史课程的情况下,幼师仍然坚持开设历史课,从中可以看到历史学科对培养幼师生的素质与能力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近年来,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过程当中,发现学生对历史课的厌学情绪日益严重,除去少数内容趣味性较强的章节,学生很难激起学习的兴趣,不少学生认为只要学好专业课、获得一技之长就行了,而历史与生活、工作是“无关”的,甚至认为学习历史“没用”,学不学无所谓,开设历史课完全是浪费时间。

总的来说,目前幼师的历史教学对于学生来说,由于教学脱离了学生的专业特点,既看不到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系,也看不到历史在专业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历史课程很难体现其学科价值,发挥应有的教学功能,更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针对幼师历史教学的现状,笔者认为应该从学生注重“实用”这一特点出发,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针对学生职业发展需要进行教学改革。

二、幼师历史课程教学改革的途径和对策

(一)准确定位历史课程,更新教学观念

现阶段中职课程改革要求确立“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理念,幼师属于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社会所需的实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强调的是学生的专业技能(弹、唱、跳、画等),所以历史课程作为幼儿师范学校文化基础课之一,它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还要致力于教会学生谋职求职的能力和素养,幼师历史课程的定位,应该是幼师生的人品培养与就业能力的提高。只有明确了这一定位问题,才能使历史教学更具有目标性、方向性和针对性。

幼师的历史教学应依据这一定位开展,而教学是在观念、理念指导下进行的,只有实现观念上的转变,更新教学观念,以新的教学观念指导教学工作,才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幼师学生毕业后直接走上工作岗位,因此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适应社会需求,结合幼教专业特点,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历史教学应以“实用为主”的原则,为职业教育服务,与职业技能接轨,增强历史教学的实用性,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和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结合幼师特点,科学而灵活地改革教材内容

教材是办学的三大基本要素之一,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条件。现行的幼师历史教材其实就是新课标改革之前的普高历史教材的缩写,很多内容重复初中所学的,部分观点滞后,形式呆板,体现不了幼师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但幼师历史教学由于没有升学的压力,在教材内容的处理方面具有可以灵活选用、科学整合的优势:幼师历史教学在完成本学科所规定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可以联系现实生活和职业的需求,对教材作进一步的处理,强调实用性,突出教学重点和幼师特色。

1.根据幼师生的兴趣点和职业素质需要,加强与专业课程的相互渗透,补充教育史(着重了解中国历代著名教育学家的教育思想及言行);文化史(科技、文学、舞蹈、美术、声乐、体育等)等内容,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为将来的幼教工作打下基础;本校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充分利用这种优势,适当补充乡土史的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爱国情感;幼师生绝大部分是女生,专题学习古今中外各领域杰出的女性,有助于培养女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体精神,发挥她们的主体作用。

2.结合学生实际,积极开发校本教材。与统编教材相比,校本课程有着较大的灵活性和自主性,它的形式灵活多样,不贪大求全,可以在某些学生特别感兴趣的方面深入挖掘,以此弥补统编教材的不足,实现统编教材与校本教材的相互补充。

本人在这方面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首先,明确幼师的校本教材侧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应该降低难度和深度,适当扩大知识的涉及面,把知识性和趣味性熔为一体;其次,确定教材编排体系和内容,由于幼师学校历史课时偏少,学生文化基础较差,针对这一现实校本教材可以打破目前教材的传统编排体系,采用专题式编排;专题内容选取学生感兴趣的部分,挖掘与幼儿园教育教学接轨的内容,现在不少的幼儿园都有自己的教学特色,如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国学教育、科技教育等,为此笔者编排的专题有文学篇、工艺美术篇、科技篇、民俗篇、艺术篇等等。经过教学实践,学生感受到历史不是乏味的,而是有趣的,不是没用的而是实用的,对历史课的兴趣大大提高。

(三)历史知识与专业技能知识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幼师生活泼开朗,多才多艺,表现欲强,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对专业的学习较感兴趣,而幼师历史教学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所以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应该利用这一教学优势和学生的专业特长,充分地联系专业知识和历史知识组织教学,寻找历史教学与生活工作的最佳结合点,令学生体验到历史课程对自己能力发展产生实实在在的作用。

笔者在多年的历史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尝试:

1.与弹、唱、跳、画等专业技能的结合。(1)弹、唱。在学习“改革开放”一课,先让学生演唱《春天的故事》,然后把歌词和教材内容对应起来让学生进行讨论总结,例如,通过“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划了一个圈……”这句歌词学生就可以掌握了改革开放政策确立的时间,选定的试点、总设计师等知识点,结合教材进一步探究其背景,这样一来,课堂的气氛马上活跃起来了,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类似的课例还有在讲授“”时用《共产主义青年团团歌》(《五月的花海》)进行导入;讲授抗日战争时分析《黄河大合唱》、《游击队队歌》、《南泥湾》的背景,欣赏钢琴曲《黄河》片段;讲解“宋词”部分,让学生欣赏歌曲《但愿人长久》、《虞美人》,感受诗词的美……(2)跳(舞蹈)。这一方面尤其适用于学习文化史部分,如学习工艺美术专题中的“陶瓷”和“剪纸”,让学生欣赏舞蹈《青花瓷》和《剪纸姑娘》;科技专题中的“算盘”则是观赏儿童舞《算盘谣》……(3)画。很多的美术作品都取材于历史,如通过欣赏著名的《清明上河图》就可以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北宋的经济发展状况;让学生就所学的历史事件画历史漫画,把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与思考通过漫画表现出来;还可以确定某一主题,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设计历史手抄报、板报或海报……

以上这些在课堂教学当中“见缝插针”的结合,其效果是“一举多得”的: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能让学生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点,不再抗拒历史的“死记硬背”,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的专业技能有用武之地,而且学生通过理解作品背后的历史,对她们在歌曲的演绎、舞蹈的创编,美术作品的创作方面都大有裨益。

2.与职业能力的结合。作为未来的幼儿教师,幼师生需要具备全面的素质与技能,除了上面第一点所谈到的专业技能外,笔者认为历史教学当中还应突出培养以下的职业能力:(1)口头表达能力。可采用的方法有课前三分钟的“历史小故事”、课堂上的回答问题、教材或历史材料的朗读、历史问题的讨论总结、演讲、辩论等等,此外笔者还尝试使用模拟讲课的方法,如在学习“四大发明”这一专题时,把教材内容当中相对简单的问题:四大发明的发明和发展、四大发明对中国与世界的影响交给学生进行分组备课,然后这些内容由小组代表走上讲台进行讲授,必须有板书、提问、小结等完整的环节。运用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意识的口头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了良好的心理素质,还可培养学生形成大方得体的举止和风度。(2)书面表达能力。幼师生书面表达能力较差,是近年来幼儿园等用人单位常有的评价。对此历史教学也同样可以发挥作用,帮助学生提高。笔者的做法就是让学生写课堂学习小结,学习心得体会,历史影片观后感等;指导学生撰写历史调查报告和历史小论文,如调查家乡的传统习俗、幼儿园教学中的历史元素、中国饮食文化的优劣、历史人物的评价等等;结合学生的专业知识(六大教学法)和历史知识,编写教案,如学习传统习俗当中的“生肖文化”部分,笔者了解到本地幼儿园有开设《十二生肖》一课,于是布置学生运用教学法的知识,编写一个幼儿园教学教案,让学生懂得在幼儿园教学中与历史相关的内容应该怎样教,进而优化教学设计。通过这些相关的训练,不仅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得到提高,同时逻辑思维、学习能力、思辨能力也得到锻炼,有利于学生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3.开设专题性的历史活动课。历史活动课可以说是学生素质能力的综合训练,对于学生的能力锻炼是全方位的。因此笔者在幼师的历史教学中,结合学生的专业特长、职业需要开设历史活动课,如“歌曲中的历史”、“中国古代服饰画展”、“家乡的传统文化”、“诗词背后的典故”、“历史海报设计展”、“历史主题的课室布置”等等。此外,现在新兴的“英特尔未来教育技术”的应用为历史活动课提供了一种创新而且可操作性强的模式,笔者正致力于这方面的探索。总之,历史活动课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历史的了解,活跃了课堂;为学生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增强了自信;培养了学生查找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新的形势下幼师的历史教学必须要打破学科体系,跳出纯基础性课程的框框,体现职业特点,为学生职业发展服务,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新型幼儿教师。

参考文献:

[1]齐健,赵亚夫.历史教育价值论.

[2]李胜英.激发中职生历史学习动机的实践与思考.

[3]金相成.历史教育学.

[4]王亲平.中职教学改革中历史课程的地位.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以学生为中心” 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 学习问题

众所周知,强调审美体验与尊重和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是我国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中非常突出的特点。②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是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学生的一门新型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它集理论学习与感性体验为一身,在基础音乐教育师资音乐鉴赏能力和多元音乐文化观念培养中不可或缺。但现实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影响了该课程目标的实现。其中既有该课程作为新的整合性课程带来的教学理念、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有待长期深入探讨的问题,也有因重技轻理的思想弊端,以及西方音乐这种异质音乐文化理论课程的学习难度等因素影响着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学习信念与学习效果问题。③

笔者以为,在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师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在该课程建设尚处探索阶段以及在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后殖民语境中,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明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学习目的意义,摆正学习心态,掌握学习方法和提高学习兴趣与效能感等这些看似平常却又易被忽略的问题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受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之启发,笔者试图在前人研究基础上,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拟对学生在该课程学习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引导学生明确课程的价值与意义

(一)学什么?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中明确规定了该课程的学科性质、目标与学习内容。笔者将其学习的主要内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西方音乐史论方面。在原有基础上新增了流行音乐、影视音乐和音乐剧等传统西方音乐史不曾涉及或较少涉及的内容;二是音乐鉴赏方面。与原有的《西方音乐史》相比,增强了欣赏的内容和分量;三是发展学生的研究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的新内容。不难看出,《指导纲要》所提出的学习内容具有史论与鉴赏统一、严肃与流行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的特点,具有比较开阔的视野。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经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的学习材料并不缺乏引起学生兴趣的内容,或许缺少的是对学习内容的清晰描画和对学习目的有效引导。强化学生的学习动因,对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形成自觉性、主动性和坚持性具有积极意义。

(二)为什么学?课程目标何在?

有人将学习目的分成三个层次,即获得、积累生存技能,自我的完善与发展及社会文化的传承。④笔者很赞同这种观点。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目标在本质上是人的教育,是人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学习辩证唯物史观,并尝试以“中国人的视野”(叶松荣语)来评价、审视西方音乐及其文化,完善学生有关西方音乐文化知识结构;拓宽音乐文化视野,了解西方音乐审美特征(中西方音乐比较中加以突显),提高学生的西方音乐史论修养和对西方音乐的鉴赏能力、分析能力、教学能力以及研究能力;同时,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培养良好的艺术素养,热爱艺术与生活,培养学生对音乐(含中国音乐)及音乐教育事业的深层感情和传播音乐文化的热情。

笔者以为,要想让学生领会学习目的、课程的价值与意义,让他们乐于付出学习成本,就得让学生对未来的收益有所期待。上述课程目标表明该课程可以为学生带来生存(就业)、自我完善(提高西方音乐文化修养及鉴赏能力、教学能力等方面)及文化传承(承继音乐,传播音乐)等三个不同层面的收益,它表明该课程在学生职业教育与终生教育中的意义、价值。教师应努力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问题,该课程是他们(作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现阶段面临的不可逾越的人生之旅。学生明了这一点,才能更深层次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动力,这种内源性学习动力(即学习主体自身产生的行为促发力)是使学生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乐学、爱学)的关键。它是“学习行为最本质、最有效的基础,希望获取知识来丰富发展自身,希望了解前人的智慧结晶以延续、创造文化,这样的学习才能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收获与更强、更持久的动力”⑤。

有两点需要指出,一是在“反对欧洲中心论”的后殖民语境中,强化学生学习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的动因应与历史上我们出现过的“全盘西化”或排斥西方音乐的狭隘的民族主义划清界限,让学生明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着尊重、学习、借鉴的心态和树立多元音乐文化理念来学习西方音乐文化。同时,应增强中西音乐文化的比较观念,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层面和视野中理解中西音乐的文化差异与价值,增强民族自豪感;二是,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成为新时期高等学校音乐教师教育的重要特征,⑥应注意防止狭隘理解师范性,或者过分强调师范性,忽视学生多维发展目标,应努力使职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多轨并行。

(三)教师的调控

培养学生的学习目的意识,除了言语上对未来向往的描述、引导,还可采取一些具体的措施。如笔者曾让学生想象、模拟试讲音乐欣赏课及毕业后的从教情境,或请高一届的学长来到课堂分享他们的实习、找工作的亲身经历、体会。这种现身说法,同龄人的替代性经验很有说服力,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态度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在学习中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启动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由原来的“要我学”(它是一门必修课)转变为“我要学”(基于它对个体职业发展和自我完善、传承文化有重要意义),这是使学生乐学、爱学的关键。

二、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策略

学习的策略应与学习的内容、目标相适应,根据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三方面的学习内容、目的采取不同的学习策略。

对于西方音乐史论方面的学习,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1.在教师的指导下,引导学生从“五个W,一个H”几个方面(表1)按流派发展自制(或合作)音乐大事年表。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建立起历史的时空感。

2.遵循“总分总”的学习原则。引导学生对西方音乐发展的历史概貌进行宏观认识,在持续的学习中不断深入(局部关照),最后再回到全局把握层面。

3.理性与感性的结合,加强学科的对比联系(如音乐、文学、美术等),使史论知识与具体的音响、图片、谱例结合,促进学生对史论问题的理解。

4.采用趣味识记法。如名连缀法,将西方重要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品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进行连缀,甚至可以加上一些其他辅助内容,进行跨时空的音乐之旅,把枯燥的常识识记变成有趣、易记;改错法,将“五个W,一个H”的内容错位,让学生找出其中的错误,巩固、加深所学知识。

在学习鉴赏方面的内容时,可对学生进行如下引导:

1.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聆听习惯,专注、投入,并想象自己是表演者、指挥者,尊重自身的感受。

2.引导学生学习鉴赏理论,了解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段及表现功能,写出表现段与表现功能的关系,在聆听时有意识地关注音乐表现手段及其对音乐情感表现的作用。

3.引导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在欣赏中进行积极的想象、联想。引导学生应根据感受到的各种表现要素表达自己的独特体会(即临场感受或当下体验),建构自己的欣赏体验,自圆其说,努力达到理智与情感的平衡,以免庖丁解牛,目无全牛。

4.引导学生多听、多对比。正所谓“观千剑而识器”,要开阔艺术视野,不仅聆听录制音乐,还应积极感受各种现场音乐;除了专门的听赏,还可将规定的必听曲目(突出中小学教材中涉及的音乐)与泛听曲目作为自己的背景音乐等,增加感性积累。只有在不断的聆听、感悟中,才能更好地提升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

在学习培养研究能力、教学能力时,笔者注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引导:

1.引导学生关注中小学音乐教改动态,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必要时研读前文所述的高师《指导方案》《指导纲要》。

2.搜集、整理与中小学音乐教学相关的西方音乐的内容及各种资料,包括教学案例、各种影音资料、教学论文等。

3.开展评课、写教案、试讲活动。观察课任教师和上台讲课同学的授课,写教学改进意见和建议,学习如何评课,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等,学习撰写中小学音乐欣赏教案,尝试上台试讲音乐欣赏课等。

在引导学生学习中,教师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注意理论联系实际,史论知识与技能课学习、鉴赏理论与鉴赏活动、教学理论与教学活动的联系。

2.在学习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的同时,引导学生对中国音乐与世界民族音乐进行比较,加强对中西方音乐文化的特性认识,以此为契机增强学生对民族音乐的认识和情感。

3.引导学生通过相关的期刊、书籍(如有关中西方文化、鉴赏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网站等进行学习,将学习延伸至课外,关注本学科的发展动态,增强对西方音乐的理解。

4.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开展师生合作(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各环节,甚至教学计划的拟定等)、生生合作(小组讨论、资源共享等)。

5.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所听音乐等进行独立判断、建构意义时应避免随心所欲,陷入相对主义泥潭,而是要建立在对学习材料的认真感受、研读基础上,尊重音乐本体与音乐史实及学界公认的成果。当然,鼓励学生在靠近权威时保持自身的独特性亦同样重要。

综上所述,在教学中,教师应积极思考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课程学习的策略,并对学生进行学习元认知教育,引导学生关注、反思自己的学习行为,使学生意识到学习态度、方法对于实现学习目的重要意义,有意识地运用各种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并不断思考如何更有效、有趣地学习及与他人分享、交流学习心得体会等。当然,这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比那种只要被动接受教师的现成观点,考试背背、记记的学习方式更加困难,但无疑它是有积极意义的,是值得进行努力尝试的,它需要在具体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节。

通过学习策略导向,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式、方法,获得更高的学习成效。掌握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学习策略是学生会学、善学的保障,也是促进学生乐学、爱学的重要砝码。

三、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⑦

学生学习效能感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其能否有效地完成学习、实现学习目标的一种能力的知觉与信念,并与学习监控能力、学习策略等因素相关,是学习质量能否提高的重要预测变量。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会影响学习活动的动机、参与学习的兴趣、个人目标的确立、对待困难的态度、付诸努力的程度和因果思维(归因)的方式等,在身心健康方面,自我效能感会影响个体的认知调控、情绪反应、活动效率、思维能力、人际关系、潜能开发等。影响自我效能感形成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即行为成就(直接经验)、替代经验(间接经验)、言语劝说、情绪和生理状态等。⑧为此,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高学生效能感:

(一)体验成功

获得成功体验是高效能感的主要来源(不排除在某些特定情境下挫败感也能激发潜能)。教师在帮助学生体验成功,提高效能感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应了解学生、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有人说,尊重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是教育的第一要义。教师要学会角色互换,了解学生的需求、兴趣、心理、特长等,尊重不同学生对西方音乐的认知水平、鉴赏力、理解能力的现实差异,力争在遵循循序渐进原则的基础上,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⑨进行提问、交流、讨论,实现师生对话的针对性、有效性,注意不同水平、能力的学生施行分层教学,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当然,要想在集体课教学班中确认每一个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以及施行分层教学、因材施教是有难度的,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为之不懈努力。在了解、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才能做出更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它可在更大程度上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故在集体课中施行因材施教策略时教师可对学生进行调研,并建立学生信息资料库。⑩

其次,树立多元智力观念?,挖掘学生的潜能,发现、欣赏学生的闪光点,创设条件增加学生体验成功的机会。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特别是对那些程度较差的学生,教师更不能抱以鄙视、冷漠的态度,而是努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的多元智力结构,如作品识记能力、鉴赏能力、分析能力、理解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等,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各尽其才,体验成功。在考试中坚持人性化如论述题(三选二等)、题型多样化(填空、选择、改错、简答、论述、风格听辨、情感体验等),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机会与范围,主客观题结合,在多样化的题型和知识、能力测试中使各类学生从自身的特色、优点出发显示自己对学科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升。

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中倾注了爱,教师更能尊重、欣赏、鼓励学生以独特的认知方式、情感体验和表达方式形成自己对西方音乐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解释力。学生感知教师对他的了解、激励与欣赏,进而产生信任感、认同感,从而激发其潜能。这对学生体验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注重学习策略导向,让学生认识到运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可以带来更理想的成绩、能力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进而体验成功。

(二)积极的归因态度

将学习的成功归因于能力和努力、有效策略等内部的稳定因素,将失败归因于内部的可控因素,如努力不足及其他各方面的综合因素。这种正确的积极态度能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反之,如果将成功归于外部的不可控因素,如自身能力、运气、任务、难度等,则会大大削弱自我效能感。所以,应培养积极的归因态度,以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三)榜样的力量(替代性经验)

在教学中,笔者发现,不少学生因为是“师范生”感到技不如人而显自卑、失落感。教学过程中注意通过榜样的力量来激励学生。榜样可以是西方音乐历史中的人物,或者是现实中的榜样力量(特别是同龄学生),通过不断努力获得成功的周边的人及同龄人的替代性经验很有说服力,对提高自我效能感有积极意义。

(四)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

良好的情绪和心理状态能提高自我效能判断。和谐的课堂人际关系能在师生间产生一种磁场,彼此理解、彼此尊重、彼此信任、彼此欣赏、彼此期待,师生享受教与学的过程,促进学生乐学、爱学,能最大限度调动学习兴趣、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

值得注意的是,师生双方的情绪、心理有交互作用,师生的效能感会产生相互影响(图1)。?

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情绪影响学生的情绪比重更大。愉快、自信、纯净、富有激情的教师更能够感染、引导学生,共同追寻学习的乐趣与人生的意义。

为了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课堂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教学气场,以提高师生效能感,教师在自身角色定位上应努力朝向多元立体型方向发展,努力使自己成为集民主型、学术型、艺术型、人文型、反思型于一身的教师,应努力追寻古希腊人的那种崇尚民主的精神,摈弃中世纪那种神学理念的思想束缚,使教学富有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精神和巴洛克音乐文化的那种热情气度,以古典艺术般的理性、严谨,浪漫艺术般的感性、多情,现代艺术般的反思、创新,努力使自己成为学生专业学习和生活的引领者,唤起学生对专业(音乐教育事业、传播音乐文化)的“深层感情和生命的寄托”,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同时,在每一次服务学生、引领学生不断完善发展中体现自身的价值,唯有如此,方能活出史课论教师的精彩,方能更好地激发每个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和能量。

总之,教师应努力探索提高学生效能感的各种方式,使学生相信自己“我能学好”,并以坚定的信念朝着这种方向不断努力。

结语

如何使学生乐学、爱学、会学、善学应当成为教师的不懈追求。教与学唇齿相依,故从某种意义说,研究学生学的问题也是研究教师教的问题,是为了调整教学行为,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及师生共赢。明确的目标、积极的态度、有效的学习策略及坚定的信念有助于学生在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学习中获得更大的收益。

注释:

①教育部于2004年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指导方案》;2006年,教育又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指导纲要》,下称《指导纲要》。这是高师适应新一轮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新时期基础音乐教育师资人才培养需求所作出的指导性方针,其中包括一系列课程调整,如在《指导纲要》中已将高师原有的《西方音乐史》与《音乐欣赏》(西方音乐部分)两门课程整合发展成为《西方音乐史与名作欣赏》,并在45所院校试点,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是为其中之一。

②参见《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01年颁布)。

③参见“2009武夷山·西方音乐学会综合性院校教学工作研讨会暨讲习班”论文集中相关论文。

④⑤赵德雷.大学生学习态度调查——内源性学习动力不足及其对策[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5):26.

⑥王耀华.师范性·发展性·开放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的创新[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

⑦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时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自我把握与感受。

⑧?李红,郝春东,张旭.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学生自我效能感研究[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5):44—45,46.

⑨“最近发展区”是前苏联心理学者N·С·维果茨基提出的儿童心理发展概念,现广泛运用于教育领域。它是指个体目前已达到的水平与他人帮助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参见王秀平,孙亮,隋仲坤.建构主义学习观对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1(7).

⑩将学生的籍贯、兴趣爱好、特长、理想、最喜欢的音乐家、音乐作品、音乐风格以及对本课程的期望等进行归档,有助于了解学生、理解学生,促进师生有效交流和增强学生成功体验。

?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Howard Gadner)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 Multiple Intelligences)。他的多元智力框架中相对独立存在着7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音乐——节奏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身体动觉智力、自知——自省智力和交往——交流智力。

参考文献:

[1]钟耿.论建构主义对中学教育的贡献与局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

[2]黄虹.借鉴·扩展·深化·重构——史学新观念对西方音乐史教学研究的启示[J].音乐艺术,2005(4).

[3]孙涛.高师西方音乐史课程改革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2).

[4]蔡良玉.对西方音乐史教学中的中西比较视野的思考[J].人民音乐,2006(1).

[5].高师西方音乐史教学的优化途径[J].中国音乐,2007(3).

美术史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一、个人生平简介

谢霖,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现常州市武进区)罗墅湾。1905年东渡日本求学,先在日本明治大学专修法律,后转入早稻田大学攻读商科,获商学学士学位,1909年(清宣统元年)学成回国,从此与会计结下不解之缘。期间,1907年与孟森(1869~1937年,历史学家)合著《银行簿记学》一书在日本东京出版,中、日两国发行,展开了谢氏会计理论研究壮丽画卷的序幕。

回国后的第2年,清朝政府开考经济特科,以优异成绩被收录商科举人学衙(亦称商科举人学位),获举人“功名”。随即被派第一次进川任四川总督衙门秘书(文案委员),后改任劝业道署商务科员、科长兼成都商学堂教员,开始了会计教育生涯。

1912年(民国元年),坐上了大清银行(即后来的中国银行)总司账(总会计师)的交椅,踏上了终生难以割舍的会计实务之旅。翌年,与钱应清、杨汝梅(予戒)先生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会。之后,担任南京临时政府交通部邮政司科长、中央银行总会计师兼两湖明德大学讲师、交通银行总会计师;1919年4月至1922年2月,担任戊通航业股份有限公司第2任总经理。期间,他一边从事会计实务,一边对会计实践系统化、规范化,编著《实用银行会计》一书191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民国初年,拥护孙中山,积极投身辛亥革命,受聘担任广州大元帅府会计长,使自己的会计职业仕途达到了顶峰。

1918年,对于谢氏和中国会计事业都是值得牢记的日子。6月,他上书北京政府农商部、财政部,呈请执行会计师业务获批。受两部之托起草的《会计师暂行章程》(以下简称《章程》)10条9月公布试行。被授予第1号会计师证书,成为中国会计师第1人。同年末至次年初,先在北京开设我国第1家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以下简称“正则”),后在天津设立分所,开创了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之先河。

同年,受蔡元培校长之聘,到北京大学讲授新会计。此后,兼任国立上海商学院、光华大学、复旦大学、河北法商学院、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四川大学、成华大学、川康农工学院、四川省会计专科学校等院校教授,担任复旦大学会计系主任、光华大学会计系主任及商学院院长、光华大学成都分校副校长等职。与此同时,还担任华汇银行天津分行经理、南京大同面粉厂厂长。

1926年,发起成立京津会计师公会。1927年,加入以刘大钧(1891~1962年,经济学家)为社长于1923年创立的中国经济学社。1932年,在上海创立正则会计事务所并任中央银行秘书长。1935年,入川,他被任命为四川财政特派员,第二次入川整理四川财政。后因四川地方钞票兑换率过低,有损民众利益,愤而直谏,遭到当局不满,被免去职务。

1937年是他人生中的又一大转折,时任上海光华大学商学院院长的谢氏辞去中央银行秘书长职务,受光华大学张寿镛校长的委托,始任光华大学董事,第三次入川赴蓉负责筹办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现西南财经大学渊源之一)并担任筹备主任。翌年,受聘谢担任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副校长,主持校务。1943年,因教育经费得不到国民政府教育部的支持,学生闹,被迫辞去光华大学成都分部副校长职务,继续担任学校董事、常务董事,兼任成都各高校教授,在成都、重庆开办会计师事务所,到乐山、雅安、自流井等地开办分所。1945年担任私立光华小学董事长。

谢氏在百忙之中仍不忘履行会计师职责。1944年,应重庆民生公司总经理卢作孚之邀,赴美参与同加方的经济合同谈判,为民生公司挽回了经济损失,被加方称为“世界上最有能耐的会计师”。由此,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授予他名誉博士学位。

新中国成立后,曾担任成都市商业局顾问、市人民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委员、省政协委员等职。1956年,在那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年代被扣上“”帽子,随后由子女迎往北京居住,颐养天年。

1969年2月,历经清朝、民国、新中国的“三朝元老”,我国会计学界的鼻祖,走完了艰难曲折、辉煌壮丽的会计人生,在北京与世长辞,享年84岁。

2000年,作为20世纪中国会计学界名人被收入《中国会计学界百年星河图》(郭道扬,《财会通讯》2000年第1期),列入37位一星人物之中排第2。

2001年,被列入20世纪19位中国会计人物收录于《中国会计的世纪决算(世纪凭证――人物)》(王建忠,《财务与会计》2001年第1期),排第2位。

二、《银行簿记学》及其理论贡献

谢氏为传播会计和经济管理知识,在簿记与会计、银行簿记与会计、成本会计及政府会计等多个领域,独著和与合作撰述教材、专著、会计制度等共30多部,独撰和与他人合作撰写会计学术论文及会计公文30多篇。

会计簿记类教材。主要有《实用簿记学》(与徐炎合著,正则会计事务所1946年)和《实用改良中式账簿》(同前1937),《实用基础簿记》,《会计学》、《簿记学》、《成本会计》和《改良中式会计》等。

银行簿记与会计类教材。主要有《银行簿记学》(与孟森合著,日本江户簿记学会1907年),《实用银行会计》(商务印书馆1912年),《实用银行簿记》(同前1925年),《实用银行簿记学》(同前1935年),《银行簿记》(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36年)和《银行计算法》(与李澄合著)等。

会计制度类。主要有《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会计规程》(商务印书馆1936年),《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会计规程账簿表单格式》(商办汉镇既济水电股份有限公司1936年),《重庆市自来水厂会计规程》(上海北成都路美术印书馆1936年),《中国自由职业会计制度兴所得税・简易中式会计制度・所得税法规及报告表式汇编》(与陈德荣合编,正则会计事务所1937年),以及《实用改良中式账簿》(同前)。

会计与商法类教材。主要有《银行簿记法》(与李澄合编,中国图书公司1920年),《公司法要义》(商务印书馆1934年),《票据法要义》(同前1937年),《海商法要义》和《破产法要义》等。

此外,还有《实用政府会计》(与林树湘合著,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41年),《中国之会计师制度》(同前),《银行经营论》(与李澄合著,中国图书公司),《银行制度论》(与李澄编,同前),《运输学》(与徐炎合著,1949年),《铁道会计》、《审计学要义》、《商人通义讲义》教材和专著。还校阅《会计数学入门》(余介石、余子合著,中华书局1946年)。

从所搜集到的资料来看,先生撰写的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会计理论文章。主要有《论股份有限公司分次缴股方法不宜适用于中国》(《银行周报》1937年第1期)和《新式会计方法在中国之过去与未来》(《会计杂志》,1934年3卷2期)等。

会计制度与法律类论文。主要有《新式工商业会计之必要事项》(《四川经济月刊》1935年第5期),《工商业会计与法律之关系》(《光华大学半月刊》1935年第2期),《中国现在实行的所得税》(同前1936年第3~4期),《呈实业部解释会计师条例第16条疑义由》(与奚玉书、江万平合作,《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36年第60期),《全国工商会计制度简易改革之方法》(《与汉口商业月刊》1937年第1期)和《会计法律与工商业》(同前1937年第1期)。

会计实务工作报告。主要有《[民]廿三年度第二届决算报告》(与王海帆、江万平合作,《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1935年第56~58期),《[民]廿四年度第一届决算报告》(与王海帆、江万平合作,同前1935年第59期)和《廿年来从事会计工作之经过》(《光华大学半月刊》1936年第10期)等。

会计公文。主要有,在《上海会计师公会会刊》上,1935年与王海帆、江万平合作《呈覆遵令设立识字学校文》,《呈社会局检送会员名册请各法院备案函》,《呈市社会局请监督工商业清算文》和《呈司法行政部检送会员名册请令行本市各级法院遇案轮流选任文》(以上第59期);《呈市社会局呈报会员兼职情形文》和《呈市党部及社会局为定期举行会员会请派员会指导文》(以上第53~55期);《呈社会局请遇案轮流选任文》(第56~58期)等; 1936年与贝祖翼、奚玉书合作《呈立法院请规定核办人民请求事项应有一定日限由》(第60期)一文。

此外,还有《成都自来水与市政建设》(《成都市》1945年第1期)和《序》(1949年)等。

谢氏的会计论著,对我国会计理论起到了奠基性的作用,为我国会计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给会计后人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下面以《银行簿记学》一书为代表,介绍谢氏对中国会计理论的贡献。

《银行簿记学》一书,是继清末外官吏蔡锡勇著《连环账谱》之后,由国人用中文介绍西方借贷复式记账法的第二部会计著作,溶会计方法介绍与会计理论阐述于一体,既是谢氏的处女作,又是其代表作,于1907年由日本江户簿记学会印刷发行。该书兼容了西欧及日本学者的研究成果,其理论部分以日本学者森川镒太郎所著《银行簿记学》的基本内容为蓝本,银行账簿设置方面借鉴了早稻田大学的研究成果,对一些基本问题的阐述参考了日本学者米田喜的《簿记学讲义》。其主要贡献在于,首次引入了一系列新的会计理论与方法,给国人以新的启示。具体表现为如下几方面。

一是为我国第一部专业簿记著作。《银行簿记学》一书,虽是继蔡锡勇著《连环账谱》(1905年)之后我国近代第二部会计著作。两者相比,蔡氏的著作可称为一部普通簿记学,谢氏的著作则是一部专门针对银行业的专业簿记学。所以,它虽为我国第2部会计著作,但在专业会计领域,尤其在专业簿记学领域实为我国第一。

二是为中国会计引入了许多新的概念与方法。除首次将西式记账凭证(专用“传票”)的格式及运用方法,会计报表(借贷平衡试算表、借贷对照表、损益计算书)的格式及编制方法,借贷记账符号及借方和贷方的明确含义与账项处理方法传入中国之外,还详细地介绍了包括会计科目的设置与具体运用,以及主次分明的新式银行账簿组织等新的簿记概念与方法。

三是引进了融中西式簿记为一体具有日本银行簿记特色的“现金式借贷分录法”。这种经过改良适应东方人语言习惯的“现金式借贷分录法”,虽然与原滋原味的“普通借贷分录法”有一定距离,但同《连环账谱》中用“有该(收)必有存(付),该(收)存(付)必相等”,来解释西式簿记“有借必有贷,借贷必相等”的记账规则相比,既适合中国人的习惯,又同“普通借贷分录法”更为接近,确是大大地前进了一步,为后来兴起的中式簿记改良与改革提供了范例。

四是为指导我国会计改良的重要著作。由于该书既以日本会计学者的簿记理论著作为蓝本,又有谢氏等人的学习心得体会,并结合国人的习惯而阐明发挥,克服了《连环账谱》“设例详备而释理不足”之缺陷,更容易被国人所接受,更有利于西方簿记成为中国化、大众化的普通商业语言,从而为作者后来在大清银行等企业推行“现金式借贷分录法”,初试会计改良,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该书实为指导我国会计改良之重要著作。

该书的出版问世,给沉寂几千年的中国会计之海荡起层层漪涟,为1930年中国掀起的中式簿记改良与改革运动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对于《银行簿记学》的历史地位与学术价值,正如杨时展教授所言:它“和《连环账谱》并辔联镳,带动了中国会计学术的发展。……作为商品经济的灵魂的会计,其著作终于也在老大封建的中国‘实现了零的突破’,登上中国的历史舞台了。……如果说,帕乔利的书使帕乔利成为目前世界公认的会计学的鼻祖,则蔡、谢两位的书当然也使他们成为我国会计学术的鼻祖。”

三、实务及“正则”与中式簿记改良的主要贡献

谢霖会计大师,对中国会计实务的贡献主要表现为创立注册会计师制度,开办我国第一个会计师事务所,以及探索中式簿记改良。

谢霖先生是我国会计师制度的创始人。1918年以前注册会计师制度在欧美及日本已经比较普遍,我国尚无此制度。当时的上海已有对外经济往来,其中的经济纠纷、涉讼案件都由上海外国会计师――法国的达理(Dare Mareell)、英国的麦克劳(A.Mclure)仲裁,即使原告被告双方都是中国人,也得由外国会计师清算账目,或作出鉴定,往往丧失。谢氏出于爱国义愤,维护民族利益,于1918年6月呈请北京政府农商部、财政部,建议制订会计师条例,得到两部响应,受托代拟《章程》10条及批文底稿。《章程》从会计师资格、申请会计师执业手续、会计师执业范围及取酬、会计师执业纪律及处分等方面,规范了会计师制度,特别是对会计师资格的规定比较详细,要求比较严格。其具体规定为:凡是要取得会计师资格者,必须是本国年满30岁以上的男子,且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在本国或外国商科或商业专门学校3年以上毕业,得有文凭者;在资本50万以上银行或公司充任会计主要职员5年以上者。《章程》的问世,标志着我国第1部“会计师制度”的诞生,催生了我国第1个会计师和第1个会计师事务所。从此,我国会计事业迈开了崭新的步伐,进入与国际会计接轨的快车道。

谢氏为我国创办会计师事务所第1人。1918年,他领到第1号会计师证书后,于7月在《银行周报》第58号封底刊登“农商部、财政部批准谢霖会计师事务所广告”,向社会公告该事务所承办:检查账目并出证明书、清算账目并制报告表、规定会计章程及账簿组织、编制统计报告、答复关于会计之咨询等事务,标志中国注册会计师开始执业。是年末至次年初,谢氏与秦开、杨曾询等人合作在北京开设了我国第1个会计师事务所――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复又于天津开办分所。后因业务发展需要,1930年将总所迁至上海,再发展到汉口。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又迁到四川成都。经过数10年的发展,“正则”的分支机构遍及祖国大江南北,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镇江、扬州、杭州、芜湖、南昌、长沙、常德、汉口、广州、重庆、成都、青岛、济南、开封、太原、衡阳、湘潭、沙市等20多个大中城市,都开展了执业会计师业务。1957年,因接受社会主义改造而结束业务。当年,“正则”与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齐名,在全国会计界中享有很高的信誉。时至今日,“正则”和立信会计师事务所是民国时期创办并延续下来仅有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

谢氏不仅创办正则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会计师业务;而且在事务所内附设正则会计补习学校,以此为基础,宣传西方复式簿记方法和理论。他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任职期间,将两行总行及各分行的会计人员分批调京,让他们在正则会计补习学校学习新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培养了一大批新式会计人才。后来,会计补习学校从北京的“正则”本部发展到外地的其他分所。抗日战争前夕,在汉口正则会计师事务附设了补习学校;抗日战争时期,成都、重庆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也先后增设了会计补习学校。可谓会计事务所开到哪,补习学校就办到哪。“正则会计补习学校,是我国最早的一所会计补习学校,(周舜臣、李凤鸣,1987)不仅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初、中级会计专门人才,而且为我国会计职业教育积累了经验。此外,“正则”还利用事务所编辑出版会计书籍,既普及和传播西方簿记知识,又为正则会计补习学校提供教本。如前,谢霖先生的不少会计著作和教材就是通过正则会计师事务所出版发行的。

谢霖教授是改良中式簿记的先驱。清末民初,一些官办、商办企业相继出现,随着企业经营规模的不断扩大,经济业务的逐渐增加,中国旧式收付会计已难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改革旧式收付簿记势在必行。1912年,他担任中国银行总会计师后,对该行推行了一系列会计改革措施。5年后的1917年,在履行交通银行总会计师职责时,又对交通银行实施会计制度改革。他根据西方借贷复式记账原理和银行业务特点,设置了适合中国的银行账簿组织体系,首次采用西式账页和阿拉伯数字,以传票为记账依据,用“借贷”作为记账方位标志取代了“上收下付”式垂直型账户,成功地将中国传统收付记账法改革为“现金式借贷分录法”。使我国由传统的单式记账向科学的复式记账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借贷复式记账在我国的推广运用奠定了基础。谢氏推行的会计改良,得到会计同行的高度赞扬。有关资料表明,顾准先生在1934年6月回顾此事时说“中国银行由谢霖、杨介眉(1884~1942年,银行家)改革会计试用新式制度,实为银行应用新式会计的嚆矢”。(毛伯林,2002)

1934年山西省政府修建同蒲铁路,邀请“正则”代拟会计制度,谢氏经过一年多的调查研究后为之设计的中式铁路会计制度,实施效果明显,改变了以往由哪国修建铁路便采用该国会计制度的惯例,挽回了民族尊严,得到了国内铁路会计专家的高度赞赏。

谢师还长期活跃在经济与会计学界,发挥着引领与主导作用。1913年,与杨汝梅(予戒)、钱应清等人发起成立中国经济学会;1926年,继我国第1个会计师公会――上海中华民国会计师公会成立之后,发起成立京津会计师公会。为广大经济与会计学界,进行经验交流、学术探讨搭建平台。

四、教育的主要贡献

谢霖教授在开办会计实业、改革旧的会计制度,著书立说、引进会计理论的同时,致力于会计教育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会计及经济管理专门人才,在他门下走出了薛迪符、钱培钧和归润章等众多会计大家名师。

谢师是我国早期复式会计的传播者。清朝末年,在他步入职场不久,即担任劝业道署商务科长之初就举办商务传习所,自任所长讲授复式会计,为我国培养了新式会计人才。此后,他被当时的教育家胡元先生聘为两湖明德大学教授,讲授复式会计;谢师数十年先后在全国多所大学担任教授、系主任,讲授新会计、复式会计、银行簿记、银行会计和铁路会计等课程,为改善我国旧式会计教育状况,推动会计教育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

谢师是光华大学成都分部的创办者。1937年,他受命第3次入川,亲手创办了光华大学成都分部。这是一所多层次(包括本科、专科、预科、附中、附小和幼儿园)、多学科(含文、法、商3个学院和中文、外文、政治、数学、会计、银行、工商管理、经济等)的综合性大学。在教学中,谢霖教授除亲临教学一线为学生讲授会计课程外,还延聘了叶圣陶、罗章龙、薛迪靖、杨佑之等一大批各方面的著名专家学者,真可谓教授如云、人才荟萃,使这所学校很快就成为全国有影响、有成就的高等学府。

谢师推崇的“母实业父教育”的办学宗旨,倡导的“严谨、勤奋、求实、为公”的校训,贯穿着办学岁月,赋予光华大学成都分部与正则补习学校的无尽活力,激励着无数会计学人奋发向上。

谢霖,武进才子入“明治”,银行簿记第1著;中华注会制首创,中国注会第1人;力改中式旧簿记,兴办“分部”育英才;“正则”执业开天地,永载华夏会计史!

参考文献:

上一篇:中学美术教案范文 下一篇:初中美术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