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

时间:2023-03-09 23:19:51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美术课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2-0170-02

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信息技术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信息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信息技术课程一定会在教学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增长学生的见识、开发学生的潜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望,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课堂中来,优化了教学过程,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可以说,信息技术让小学美术鉴赏课流光溢彩。

一、直观生动无可替代

因为人的感官对信息的接受以视觉为主,而美术是视觉艺术,所以离开了视觉的直观传达,美术教学将无法进行。在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无论教师表达能力有多强,缺少了对画作的直觉感受,学生难以理解,课堂乏味可陈。计算机辅助教学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能对学生的感官进行多方位的刺激,原本单调的课堂会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感到易学、乐学、爱学。借助计算机放大画面局部,引导学生研读其皴法特点,这种直观生动的信息技术形式应运用于教学以后,对于较难讲授的概念和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效果非常好。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的展示作品具体可感知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能提高学生参与艺术实践、艺术讨论的兴趣,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和综合实践能力,从而学会用新的视觉艺术形式,艺术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思想和情感,使美术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二、减负增效无与伦比

计算机辅助教学图文并茂,视听结合,具有信息容量大,转化快,易操作等特点,减少了教师板书、悬挂挂图等教学程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在美术知识的难点突破方面,因其直观性,学生一看即会,其减负增效之能无与伦比。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广和深入,美术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美术学科本身,必将拓展到自然、文化、社会、经济等领域,美术欣赏的教学也不会例外。因而,在课堂教学中需要大量的美术课程资源,并保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达到信手拈来的效果,满足教师教学和学生探究式学习的需要。要达到这种要求,传统手段是不可能实现的。而利用信息技术电脑系统的网络功能,就能在课堂中打破时间、空间和地域限制,驰骋于古今中外快速获取美术教学资源,让教师和学生在美的知识长河中倘徉,对于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是取之不尽的资源库和信息源。

三、情景创设无所不能

1.设置动感场景。计算机辅助教学可以使平面物象立体化、动态化,非常符合美术学习的认知规律。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利用FrontPage、Dreamweaver、Photoshop、Flash 等软件把平面图片转化成动感场景,引人入胜,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创设声像情景。在美术鉴赏教学中,可以把美术教学与音乐、戏剧等姊妹艺术融合起来,使知识立体化,营造美的氛围。特别是音乐、诗词朗诵等与美术画面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感官,全方位地感受艺术美。

3.再造虚拟时空。利用计算机对各类视频进行剪辑,创设出亦真亦幻、引人入胜的虚拟情景,使学生入情入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一条有效途径。教师应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开展美术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资源主动地收集、筛选、分析、整理图像和相关背景资料,扩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指导学生学习用计算机技术创作美术作品,并利用互联网大胆发表和传播自己的美术作品与学习心得。

四、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能最大程度的展示作品具体可感性、生动鲜明的艺术形象,形成时间、空间、立体式的艺术审美教学氛围,使学生产生由衷的赞美、感叹、引起兴奋、热情等一系列的审美心理变化过程,从而积极参与情感体验与艺术思考,达到提高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

信息技术可以推动美术教育向高层次、多元化、信息化发展,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它对培养探究型、创造型人才提供了优良的环境,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施展的平台。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应充分运用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将传统的教学形式和多媒体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并不断挖掘硬件和软件的潜力,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影像以及交互功能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去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达到培养学生审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五、结论与建议

互联网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知识和信息传播的时间和周期,网络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对外交流的一个重要方式。我们的美术教学应该充分利用网络,获得最新的美术教育资源,开发新的教学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开展本校乃至国内、国际之间的学生作品、教师教学成果等方面的交流。因此,基于网络的美术教学模式亟待深入探讨和研究。

在小学美术鉴赏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建立在适合教学内容基础之上的,以提高教学效率为目的,不能为用而用,画蛇添足。总之,信息技术为我们的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的整合仍需不断研究,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使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花开得更艳!

参考文献:

[1]孟立丛.现代教育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4).

[2]胡莉莉.浅述信息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J].魅力中国,2009,(33) .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美术模块教学模式

我校是一所普通高中,1999年成立,目前学校有教学班44个,学生2400多人,专职教师170人。学校本着“让学生各得其所地发展”的办学理念,结合学校及学生的实际,将艺术定位为特色教育以促进学校发展。

在美术特色教育方面,学校根据国家教育部《高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规定和要求,率先实施美术模块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验。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摸索,在推动模块教学课程实验中,能正确理解、深刻领会、全面落实课程标准所确立的课程目标和要求,深入研究,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使我校新课程美术教学目标和任务得以顺利实现。通过自身的努力,我们不仅对普通高中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实施美术模块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讨,而且有效提高了学校美术学科的教学质量,学校的美术高考年年都走在全市的前列,彰显了学校美术特色教育的成果与魅力。

一、设计富有学校特色的美术模块课程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由9个学习模块构成,在9个模块中选一个模块,修习18个学时可获得1个学分,每个高中学生必须修习3个学分。鉴于“美术鉴赏”对高中生形成美术鉴赏能力、提高美术素养具有主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我校在3个学分中采取“1+2”的选择策略,即先选修“美术鉴赏”,以获得1个学分,再在其他系列内容中任意选修两个模块获得另外2个学分。下表是我校美术课程设置的方案:

备注 1.充分利用学校教学条件,注重整合学校教学资源与教室的条件,尽可能多提供学习模块。

2.课程开设既考虑高一年级选修美术,高二选修音乐课程的需要,同时也需要考虑部分学生高一至高三美术课程继续深入学习的需要。

1.在时间的安排上,保证每个学期安排18个课时给每一个教学模块。

2.在功能室的安排上,尽量调配好美术班的专业课和模块课教学的冲突。结合功能室的布局,根据学校现有可利用的资源,尽可能开设一些不用功能室的美术模块,如工艺中的剪纸、工艺制作、篆刻等模块。

3.课程的开设方面,结合专业教师自身的特长,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和未来发展的需要,开设学生喜欢的课程,比如漫画、剪纸、国画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4.在班级的管理上,我们主要采取行政班教学的模式,这样既方便了管理,又避免了走班所带来的功能室短缺的问题。另外,我们还根据学生的兴趣,采取了学生社团的形式走班教学,让学生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美术模块。

二、加强资源配置,为模块教学提供保障

硬件方面,学校优先保障美术教学功能室的需求,安排了专用美术室作为美术教学及模块教学使用,为美术模块教学购买相应的器材设备。在版画方面提供了版画机及学生用的木板、刻刀等器材;在泥塑方面,购置了教学相关的转盘、泥巴等用具;在篆刻教学方面,给学生提供相关的工具书、刻刀、石头等工具。根据学校学科发展规划,将逐步配齐所有必需的设备和器材,力求在三至五年内开设全部美术学习模块,为学生提供更大的选择空间。

软件方面,学校制定了美术特色发展规划,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核心,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具体要求,每年学校对美术教师的专业基本功进行考核,包括“四个一”,即一节公开课、现场写生一幅素描、一幅色彩和一幅速写作品,并进行评奖;每年举办美术教师个人创作作品展;定期组织美术教师外出写生、交流学习;美术教师创建个人工作室等相关提高美术教师专业技能的措施,加强软件的建设。教师们不仅美术基本功扎实,且各具特色,能开设相应的模块教学。

三、充分挖掘资源,有效实施模块教学

1.合理利用与开发高中美术课程资源

美术模块课程的开展由于受师资和设备条件的影响,在课程的设计上具有多样性和弹性。现阶段我校根据自己的师资状况和设备条件开设美术学习模块中的部分课程。在现有教学条件的基础上,我校美术教师积极主动地利用和依靠本地资源,根据学生、学校和本土资源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改变和创造,广开思路,发扬创造创新精神,尽可能挖掘更多的教育资源,拓展、丰富教学模块,并寻找更适合学生成长和发展的方式进行教学。我校地处森林里的城市,草、竹、石、金属、塑料等各种废旧物品容易找到,教师就充分挖掘利用这种资源,开设了以综合材料为主的立体工艺制作课程。

2.创设艺术情境,拓展学生实践能力

依据学校创建人文校园、艺术校园、数字校园、安全校园的校园文化建设规划,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美术作品展示场所,结合社区文化建设开展美术创作活动,如宣传栏、海报设计、校园景观设计、走廊的壁饰美化等。同时,充分发挥好学校每年艺术周这个平台,对学生美术作品进行全方位展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班服设计、会徽设计、艺术主题设计等,提高学生艺术的感受、想象、创造等能力。此外,利用当地美术资源开展社团课外活动。通过这些平台,给学生以展示的空间,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模块选修课程中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空间。

3.充分发挥网络资源的优势

我校以走读生为主,几乎每个家庭都已经买了电脑,所以我们鼓励学生在业余学习中利用计算机和互联网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收集、整理视觉图像和相关的资料,拓展学习资源,开阔视野。例如鼓励学生制作班级主页、个人主页,制作艺术贺卡,并利用互联网发表自己的作品写学习心得等。

四、探索合作、探究、自主的模块教学模式

如何使美术课堂教学更加有实效,一直是我校美术教师研究的课题。

1.美术鉴赏教学。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将鉴赏与体验、鉴赏与动手实践结合起来,能更有效地提高美术鉴赏能力和美术创造能力。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较多的还是应用常规的讲授式教学。除此以外我们还采用了情境教学法,或者在讲述美术鉴赏的过程当中因地制宜地将当地的各种文化设施、展览场所和我们的美术鉴赏课结合起来。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模式,即先让学生分组挑选教材上的课题,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然后根据课题创设个性化的课堂情境,学生可以扮演教师角色,设计一系列的问题与学生互动交流,带动其他学生学习,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自觉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从而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2.在技能、技法课传授方面。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参与合作互助构建多形式、多渠道的教学模式。

(1)书法、篆刻教学,对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培养民族审美意识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书法、篆刻与其他美术模块教学相比,学生平时接触得不多,而且初学起来也很枯燥,在短时间内不容易看到明显的进步。针对这种状况,授课之前我们安排一至两节课讲一些基本常识,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的认识。然后尝试让学生刻出自己的姓名、生肖、格言等其感兴趣的东西,使其享受学习成果的乐趣。至于其他的一些技能,比如用笔、怎样创作、如何用刀、如何鉴赏、如何了解各种书体、各种字体的基本知识等,全部融入到具体的训练中,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知识,并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对学习书法、篆刻的兴趣。

(2)设计、工艺美术教学是领域里面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实践性比较强的一个科目。学校开设这个工艺课的教学,让学生制作出美化生活的工艺品,一方面能培养学生周密思考、动手实践、团结协作的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学生专心、细致的良好习惯。在工艺课的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培养学生要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如编织、剪纸、张贴和各种各样生活废旧物品的再利用。这样的结合利用,通过学生灵巧的双手能够做到“变废为美、变废为宝”。

(3)绘画、雕塑教学模块。在绘画方面我们开设了素描、速写、版画和漫画的教学,让学生体验绘画品种的丰富、不同绘画门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教学的着眼点都是注重兴趣的激发和培养。版画的制作是一个严谨的过程,在制作的过程中要求学生有一丝不苟的态度,渐渐地培养了学生严谨处事的态度;在漫画题材的选择上面也主要偏向于人物,让学生观察身边的同学或自己的家长、老师,把观察结果用一种夸张、变形的手法画下来,这样学生将体会到自己作品的快乐。雕塑的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大胆地动手体验,调动其创造性思维,把生活和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五、建立多元开放的模块教学评价机制

1.在鉴赏课方面。评价主要就是符合教学实际,多采取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并通过学期末总结进行综合评定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2.在技法课方面。在自评和互评的基础上,还采取了多元、开放、生态的评价机制。学生的作品,学校会定期在全校或全市展出,并让观众投票进行评价;也邀请家长和社会同行一起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被推荐或大家认为好的作品,在学校建立个人挡案,把作品留校收藏,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

无论是欣赏还是技能操作课程,我们最后的评价方案从这几个角度来进行考核:学生的参与程度、作业的完成质量、学生的合作学习和参与。

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努力,我校在美术模块课的教学上颇具特色,学生来上美术课没有压力和负担,在学中玩、在玩中学,课堂上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学生合作学习、动手制作能力以及课堂作业的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的新课程、新教材仍处于实验阶段,课程改革是一个不断发展、永不停歇的过程。因此,我们会继续更新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地总结和创新,探索一条更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课程改革之路。

[参考文献]

1.钱初熹《有关美术教育的新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3.3)

2.王大跟《从美术教育的“难度”与“深度”说开去》[J](《中国美术教育》2004.2)

3.侯令《对美术课改几个问题的思考》[J](《中国美术教育》2009.6)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3篇

要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活用教材。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用教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当地的教学发展水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识规律,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在讲授美术鉴赏《审美自律》一课时,教材内容过于专业,配图简略,不宜直接用于教学。我在吃透教材和充分解读教参的基础上,以学生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全课。我先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给学生们放映优秀书法作品,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他们体会每一幅字所带来的不同主观感受。然后,再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将他在《兰亭序》中书写最多的“之”字打乱顺序,拼杂在原作图片中,让学生说出观感。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编排的《兰亭序》杂乱无章、没有情趣。当我重又放出《兰亭序》的原图时,学生似乎更易理解原作的精到和神韵,对本课“审美自律”的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画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重在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了欣赏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但是,如果他们整个学期都不自己动手去尝试绘画,仅让美术在脑中流转,而不在手中诞生的话,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生看画,不如教学生会画。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那么在欣赏任何画作时,学生都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方法探究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当学生学会画画后,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点拨、适时引导,学生便可自己完成美术欣赏和分析画作的任务。

三、让学生创造新课堂

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对于课堂本身的创新来说,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教师应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当主角,自主学习,自发进步。课堂里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由学生自导自演。教师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发言,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让他们自己创造新的课堂模式。此外,也可让学生选出身边最合适的“小老师”,在小组的帮助下为大家上课。如此一来,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同时,二者所迸发出的质疑和矛盾更容易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让他们理解教师,理解课堂。

总之,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一切教学手段的出发点都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教师要尊重不同个体的思考和发展,给予学生充分的信任和自由,尽量让每一堂课都成为他们展现自我的舞台,让课堂闪现智慧的光芒。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4篇

要激发学生对于美术课程的学习主动性,教师必须活用教材。教学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活用教材即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或教学需要,对教材进行改进和补充,使之更符合当地的教学发展水平,更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认识规律,真正为教学服务、为学生服务。

如在讲授美术鉴赏《审美自律》一课时,教材内容过于专业,配图简略,不宜直接用于教学。我在吃透教材和充分解读教参的基础上,以学生容易理解且感兴趣的内容开始全课。我先以PPT演示文稿的形式给学生们放映优秀书法作品,并配以优美的音乐,让他们体会每一幅字所带来的不同的主观感受。

再以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例,将他在《兰亭序》中书写最多的“之”字打乱顺序,拼杂在原作图片中,让学生说出观感。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编排的《兰亭序》杂乱无章、没有情趣。当我重又放出《兰亭序》的原图时,学生似乎更易理解原作的精到和神韵,对本课“审美自律”的主题也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

二、教会学生画画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重在让他们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积累了大量理论知识,学习了欣赏方法,提高了欣赏水平,但是,如果他们整个学期都不自己动手去尝试绘画,仅让美术在脑中流转,而不在手中诞生的话,这很难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教学生看画,不如教学生会画。如果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巧,那么在欣赏任何画作时,学生都能运用所掌握的绘画方法探究相关的知识,达到理论和实践的相互交融。当学生学会画画后,教师只要进行适当点拨、适时引导,学生便可自己完成美术欣赏和分析画作的任务。

三、让学生创造新课堂

美术教学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力为核心,注重锻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相对于课堂本身的创新来说,学生创新和创造能力的培养更为重要。教师应当把课堂交还给学生,让他们充当主角,自主学习,自发进步。课堂里的大部分时间应该由学生自导自演。教师可在课堂上留出一定时间,提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然后让学生分组学习、分组发言,交流学习心得和学习成果,让他们自己创造新的课堂模式。此外,也可让学生选出身边最合适的“小老师”,在小组的帮助下为大家上课。如此一来,师生在平等对话的同时,二者所迸发出的质疑和矛盾更容易转化为学生学习的助推力,让他们理解教师、理解课堂。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画 临摹 教学思考

一、中学中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

[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

[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6篇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首先表现在把中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其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其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Emstkris)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1.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2.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中学中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1.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2.充分利用“范画”在中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3.形式技巧传授不能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4.在临摹教学中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哲学家莫里斯(C.Morris)所言:“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是个性的产物,是民族的产物,它的取向是求异,为此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赵保平.中国画教学设想.2007,6.

[2]转引自冈布里奇·艺术与幻觉.湖南人民出版社.

[3]清.董起云.画学钩玄.

[4]瓦尔特·赫斯.欧洲现代画派画论选.人民美术出版社.

【摘要】新课标指出美术学习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被视为是一种文化学习,我们可以从国画作品中,让学生了解不同时期的人类历史、文化、生活、情感和政治等信息。所以,国画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优秀传统、笔墨技法与造型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素养,使学生对祖国的传统文化更加了解和热爱。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7篇

【关键词】艺术审美教育;构建主义;有效性;美术鉴赏;艺术视线

构建主义通常译为结构主义,是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896-1980)最先提出,其基本观点是,每一个认知活动都有一个认知结构。关于学习方面,皮亚杰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就可以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过程中其他人(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个要素。

这一认知理论的实效性怎样?也是近些年教学改革中常常提到的问题。源于一次担任省级新课比赛的指导教师,对此进行了认知构建理论的实践探索和尝试,通过对教学实践效果的考察与参赛获一等奖的情况看,此课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肯定和好评。本节课主要注重了教学过程处理,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利用情景导入、问题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参赛教师选取的课题是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鉴赏》第三单元,灿烂的美术世界第一课“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涉及了古今中外美术家的同一题材的不同表现形式的多幅作品(具有一定的可比性);目的是通过学习,了解美术家对生活的特殊观察以及美术家的独特表现形式。重点是美术作品中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表现形式,以及产生差异的原因(文化背景)。难点在于如何组织引导学生通过图片之间的比较探讨,进行深入浅出地学习,了解“美术家的视线”的独特性,从而获得审美感受。那么,如何在这一节课中把教学内容整合好,达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有效地突破教学难点从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呢?

在对此课作了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外,还对新的课程改革的新思路等方面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综合利用学校现有的师资设备,最终定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

1对本节课进行主导思想定位

虽然是一节参赛课,不是为参赛而参赛,而是利用参赛这一契机,对新教材进行一次教学尝试,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是对旧的教学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创新的机会。所以,对此课首要的是定出参赛的主导思想,确定以认知构建为载体,突出教师的主导位置,学生为学习主体的意识,但又要防止搞成表演课。既要树立新的教学思想,又要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体现出教改的基本原则。唯有这样才不悖于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新教材。

2研究教学法

研究教学内容,研讨学生的学习方法,针对所选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尝试运用构建主义理论和比较教学法,充分确定教学思路,规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整理本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具体化。随后进行教学实践――总结――再实践――再总结,使之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其次,进行教法整改。吃透教材的基础上,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现有的知识水平,采用教师引导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把教学过程设计为:1、情景导入;2、呈示学习主题;3、提出学习要求;4、分组讨论学习;5、交流学习心得;6、深入探究和教师课堂小结六个方面。又根据构建主义原理,结合教材特点,再把以上六个步骤溶入到四个主要教学环节之中,即:情景(1、2)――协作(3、4)――会话(5)――意义构建(6)。

3认知构建的具体化实施与效果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各环节中问题的有效解决,是这节课的关键所在。既要突破旧的教师一人堂的教学模式,呈现出让人耳目一新的教学样式,让这节课给人也清新明快之感是其目标。为此,以下三个环节的具体化实施是非常重要的。

3.1发挥艺术学科的特性,创设独特的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一个教学环节:情景)。

情景是形成学习内容的具体背景,是学习素材的呈现方式和加工方式。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学习设计不仅要考虑学习目标,学习步骤,还要把创设情景看作是学习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为此,本节课中情景教学特别设计为:文学聆听、音乐想象、绘画可视三个情景;即:文选《荷塘月色》――音乐《星空》――绘画“月夜”。通过情景设置发挥学生视听的感观刺激作用,了解学习背景与内容的关系。伴随着音乐,朱自清月夜下的《荷塘月色》节选片段朗读视频,增添了情景氛围,抓住学生对已知的“月夜”的感受,启发学生的思维,“随着月……罢了”;学生的思维随之活跃进来。第二个情景,看一幅“星月”图片随后让学生闭目,聆听理查德的钢琴曲《星空》,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历过的一个月夜或星夜的情景,随后分别讲出不同的经历感受与同学交流,例如美好的、伤心的、忧愁的、痛苦的经历等。同时,设计由两名学生分别用色彩或简或繁的描绘出自己心中对“月夜、星月”的感受,再把所画的构思和意境讲述出来,分析两幅画的共性和区别,让同学们分享,以达到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的人生感悟。

情景设置目的在于层层深入,引导学生体验对同于事物的不同表现形式中的不同感受,提出美术家又是如何感受的?导入课题“追寻美术家的视线”。

3.2倡导团结合作,培养学生组织与相互沟通的能力,协作完成教学任务(第二个教学环节:协作)。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8篇

【关键词】国画 临摹教学 思考

一、国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美术教育蓬勃发展。在中学美术教育事业中,中国画教学由于学生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课堂教学大多以临摹为主,摹本大多以美术教师自制,学生成绩评定以教师眼光作为标准,致使大部分学生觉得学习太难索然乏味,使他们与生俱来的爱美之心和美术表现潜能及由此引出的全面发展的可能性被扼杀。不适合我国把了解中国美术被作为普通公民的一般素质要求。多年的国画教学实践还反映出这样的问题:一是表现在把国画的教与学局限在单纯的技法训练与照本临摹之中;二是缺乏对学生进行思维方式的正确引导与培养,从而无法把握中国画造型法则和实践的应用;三是对中国画概念的误导与忽视,造成学生对中国画本质与内涵的模糊,从而使教学目的得不到很好的贯彻与落实。这些以教师为中心的课程实施,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需要,学生完全处于被动的接受知识的次要位置,课程的评价也缺乏全面性。

二、对国画临摹教学的再认识

人类的文化成果是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而有所成就,任何一种创新发明都只能在吸收和借鉴前人文化成果的基础上进行。而中国画是数千年文化积淀的成果,是人们观察世界,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精神世界的语言符号,笔墨之间饱涵着对生活的理解和情感,正如艺术理论家克里斯所指出的:“长期以来我们逐渐认识到,艺术不是产生于虚空,没有哪个艺术家与前辈和样式毫无关系……”

(一)临摹是学习中国画的必由之路

临摹是中国画教学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掌握中国画本体规律的重要学习方法。清代董启运说:“初学欲知笔墨,须临古人,古人笔墨,规矩方圆之至也。”中国画的特点是“意象”造型,它不要求模拟现实,以实际不存在的线为造型手段,以阴阳、虚实、轻重等处理对象空间关系,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将这些具体方法归纳成程式。无论山水、花鸟、人物各画种都形成自己独特的审美思维、绘画模式和表现语汇。这些程式也就是中国画的特色,这是面对实景和人物模特写生的方法所不能代替的。要传承中国画的民族文化精神,就得要通过临摹这个途径,掌握传统的绘画语言和技巧及造型规律,领悟文化精神特质。

(二)正确引导学生学习临摹

临摹是把学生引向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临贤习圣是启迪我们自身本原的智慧和光明,通过临摹又会将自身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教师不能用固有的知识结构简单应对学生,更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解和认识代替学生具有丰富想象的思考。那么如何对学生的临摹学习作正确的引导?我觉得首先应从选择好的范本开始,宋人刘道淳在《圣朝画评》中说:“师学舍短”,也就是指临摹学习,必须有所选择,去短取长。二是采用临摹和鉴赏相结合,不能傻临,如唐志契所说“临摹最易,神气难传,师其意而不师其迹,乃真临摹也。”因为临摹不仅仅是解决技术问题的过程,也是整体上解决感受与理解传统绘画的过程,还是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应把作品放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中去理解、体味,在临摹中,要学会比较,学会品味,学会分辨优劣雅俗,判断笔墨高下,领会笔墨与风格的关系,增强审美鉴赏能力,提高表达能力。三是临摹、观察、记忆和写生相结合,因为临摹不是目的,临摹主要是让学生获得一种把握和表现现实的方法,并形成创新的基础。

三、国画临摹教学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一)坚持“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

我们的教学多是为了全体学生的发展,所以只有在了解不同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基础和能力等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组织实施教学。同时也要引导学生了解自己,防止盲目的或单纯的教学。因势利导作为教学的指导原则,教师以自身的修养,对不同学生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智能结构和艺术修养等,能够全面性透视,并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他们自身发展的潜力优势,充分发挥个性,培养出独特艺术创造力,而不是改变学生的个性特点。

(二)充分利用“范画”在国画教学中的作用

因为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是为了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而教师“范画”是最直接、最具体、最直观的教学方法,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接受,教师把作品进行分解、剖析和演示,在示范的过程中有重点地结合讲解,尤其中国画的墨色浓淡调配,用笔用墨的方法、色彩的配置予以详细的示范。学生经此直观感受之后才能加深体会,尔后引起学习兴趣与表现冲动,由此及彼,触类旁通。

(三)形式技巧传授不能过于僵硬

形式技巧传授在中国画教学中虽然程式很强,但在向传统学习过程中,要从作品的精神上去领会和把握,不能用“硬性强化”的教学方法,而形式技巧的传授必须打破僵硬的概念模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必须在激发学生兴趣基础上进行。

(四)树立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创新精神是社会成员最重要的心理品质之一。所以培养创新意识是教学的根本任务,在国画教学中,使学生懂得“古人之法是用,造化之象是体。”在造化之前,所以除了临摹学习古人之外,向自然和生活学习,通过这种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记忆能力和写生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学习心得,个人阅历,修养体悟进行个性化创造,也就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进入一个创造层面。

马蒂斯宣称“一幅新画应是一种惟独一次的事迹,一种新的诞生,对人的精神所把握的世界观增加了一种新的形式”。这说明了美术作品的价值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独创性体现出来的。中学国画教学中不能象专业教学那样,有较充裕的实践循序渐进地从临摹到写生,但教师应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采取各种方法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比如创设宽松的教学气氛;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学内容利于产生联想和创造思维激起等。在对待不同形式和不同想法的学生作品时,教师不能以自己的观点、好恶轻易评价,正如美国当代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9篇

【关键词】美术教学;教师;学生

中学素质教育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升学压力相对较小,初中美术教学因而得到改革、拓展的机会。但是美术学科在我国多年来的传统教育思想中毕竟是辅助学科,受重视程度普遍不够。因而初中美术教学改革虽有机会,却得不到实质性的施展,部分学校的初中美术教改只局限于较浅的层面。因此,初中美术教学改革应强化美术学科的重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重视兴趣培养,使教学过程凸显新意。初中美术教师应该勇于创新,同时加强自身的职业修养。概言之,初中美术教学应顺应新课改的环境,渐进式落实个性化教育。

1 新课改下初中美术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要“美术文化”,不要“知识技能”

《课标》指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面。”因此,有些教师认为美术学科注重美术文化学习,知识技能不重要了,或者可以完全屏弃了知识技能。教学中只要根据课前收集的大量图片、录像资料,引领学生欣赏,师生一起在欢乐的游戏中感受体验,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不要求教师的课堂示范;认为要当一名美术教师只要知道一定的美术文化知识便可,无需有专业的美术技能、技巧了。甚至有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但不涉及美术技能技巧的教学,而且就连学生对技能方法提出疑问时,教师也不作正面的回答。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根本原因是对《课标》的错误认识。

1.2 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模式陈旧

在传统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单一,只是一味地灌输、说教或强制,这样只会让学生产生反感,只能收到事倍功半乃至相反的效果。曾经看过有一篇调查报告中陈述一个调查结果是:学生在课堂上所“赞许”的,同他们在闲暇时间中所热衷的大相径庭,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就出在教师使用的方法上。在中学美术教育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美术、启发学生智慧、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引路人。然而目前普通中学的美术教师相对较少,而农村的美术教师不仅数量严重不足,而且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美术教师的素质普遍不高,很难完成美术学科的教学任务,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质量。这对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造成了消极的影响,使美术课程完全背离了课程设置的初衷,无法承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学目标。

1.3 应试教育仍占主导,美术课程意识淡薄

在我国当前的教育体制下,虽然大谈特谈素质教育,但不可否认的是,应试教育仍然是我国教育的一个主流。许多学校把美术课当做“灵活课”,可上可不上,淡薄的课程意识使得美术课程在普通中学中形同虚设,教师、学生均不重视,往往只能消磨时间,流于形式。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与考试无关的美术课当然被视为“鸡肋”,弃之不能,食之无味。在很多地方,作为素质教育重要内容的美术教育始终处于一个很尴尬的境地。

1.4 美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缺乏

依据学习范畴或学科群的特征来研制和设立综合课程,减少分科课程,这是世界教育的一个开展趋向。但在理论中,不少教师没有觉得到这种新型课程对学生开展的促进作用,反而觉得它扰乱了系统的学科学问教学。

其缘由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由于主题或概念超越了学生的生活经历和了解程度,有的可能是设计的相关学问整合得比拟牵强,缺乏内在的自然的联络,也有详细的教学操作的问题。

1.5 课堂课外脱节

由于初中美术课的地位,直接影响了老师的教学态度和教学方法,同时也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态度。一般情况下,老师在课堂上教完学生后就了事,一般不会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也很少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练习。同理,学生课外时间大多忙于语、数、外等“主课”的学习,对美术课程往往也是上了课就放在一边,课外很少会主动去温习,对于老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应付。由于课堂课外的脱节,老师教与学的脱节,直接导致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降低,学生的美术修养降低。

2 初中美术教学改进建议

素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初中美术教学正是相当适合的艺术载体,在调剂学生紧张的学习氛围之余,更能站在艺术的高度陶冶学生的情操,启迪学生的思想,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树立重视美术教育的思想,立意于新,是美术课改的重要前提条件。

2.1 改进教材内容

在教材上大胆改进,多吸收借鉴国外美术课堂的优秀教学内容。教材应侧重动手能力,理论知识也可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出现,带给学生新颖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改革后,每周的美术课程增设了一节艺术欣赏课,主要是学生通过影音的方式学习鉴赏名作。如笔者印象深刻的一节鉴赏课《绘画知名作品欣赏——清明上河图》,教改前,教师虽然也准备了大幅的印刷品作为教学工具,但是学生的积极性始终不高,图片并不足以引起学生的了解欲望。在教改以后,这节课被纳入艺术欣赏课,笔者在教学中播放了历史记录片,以影音的形式全方位地欣赏清晰名作,让学生的兴趣陡增。这堂课后的学习心得绝大部分学生都交出了令教师满意的答卷。

2.2 注重培养学生兴趣

教师要重视兴趣培养,在实施兴趣分科的环节要多和学生沟通,增添更多具有流行元素的兴趣组,如大多数学生都喜爱的漫画绘画、软陶制作等。如果条件允许,可以请专业人士定期客座指导。兴趣的启发也要抓住重点,如此才能达到深层次。美术学科的教学必须首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教师才能以兴趣为出发点,培养学生与美术有关的各方面技能。

2.3 优化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推陈出新。现代化的教学已不再停留在纸质载体的时代,多元化的教学工具同样可以被运用到学术教学上,如多媒体课件、美术电影欣赏等。无限制的方式和全新的教学手段是吸引学生自主学习的有利条件。

2.4 注重美术实践

重视美术实践活动,理论虽重要,但是不及实践的效果令学生记忆深刻。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多安排野外写生、参观画展等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玩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实施教改后,学校可以提升课外实践的频率,由每学期一到两次,提升到每月一次。笔者带领学生参观现代画展、到公园写生等,每次学生都乘兴而去、满载而归。

参考文献:

美术鉴赏学习心得范文第10篇

但是,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梳理探究”却处于一个很尴尬的状态:一方面是课程理念、教材编者的高度重视,另一方面却是高考没有直接涉及或涉及甚少。所以很多教师认为既然高考都不考了,那也就可以不教了。于是“梳理探究”便形同虚设,俨然成为应试教育和高考指挥棒下的一个牺牲品。

那么,该怎样对待“梳理探究”这一部分,该用何种方式来教学“梳理探究”?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这里,笔者结合自己平时教学中积累的点滴体会,对“梳理探究”的教学方法作一浅探。

一、态度要重视

既然新教材中设置了“梳理探究”这个部分,那就自有其合理性和科学性。且不说高考考不考,考的比例有多少,就是五个模块中安排的15个专题,其内容精彩纷呈,意趣盎然,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本身也值得学生去了解去探究,这也是对学生课外知识的一种拓展,对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培养。且探究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笔者认为,切不可对“梳理探究”置之不理,首先应该从态度上高度重视它,把它提到与“阅读鉴赏”“表达交流”同等的地位。在这个思想认识的前提下,“梳理探究”才不至于被束之高阁,才不至于流于形式。

二、结构要了解

“梳理探究”共有15个专题,每个必修模块各安排3个专题,分别是:必修1:优美的汉字、奇妙的对联、新词新语与流行文化;必修2: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必修3:交际中的语言运用、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必修4:逻辑与语文学习、走近文学大师、影视文化;必修5:文言词语和句式、古代文化常识、有趣的语言翻译。

这15个专题中,前7个专题侧重于梳理,侧重于对语言现象和语文知识进行梳理;后8个专题侧重于探究,侧重于对文学现象和文化现象进行探究。从纵向的模块来看,各模块间的3个专题内容有一定的关联性,且呈逐步提高、循序渐进的形式,编排的意图十分明显;从横向的内容来看,有的侧重于对以前所学的语言、文学、文化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平时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巩固和整合;有的则通过自主思考或合作研讨,培养探究能力。了解了“梳理探究”的内容结构形式,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才能统筹安排,循序渐进,采取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教法要灵活

“梳理探究”毕竟不同于“阅读鉴赏”等,态度上固然要同等重视,但时间上却又无法与之平分秋色。所以在教材处理、教学设计、时间安排和活动形式等方面都要作灵活处理。

1.教材处理要有弹性

每个必修均设有3个“梳理探究”专题,按照教学计划,每学期要完成两个必修模块,也就是每学期有6个“梳理探究”专题,如果要求学生全部完成,显然是不现实的,其结果很可能是有量无质。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选择某一个专题,在一个专题内部也可以再进行分工,真正做到自主、合作、探究。

就某一专题本身的各个活动环节而言,也要作灵活处理,剪裁取舍,把握弹性。例如,在必修5“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先安排课外时间自行阅读这一专题内容,然后交给他们梳理探究的具体任务:在 5个必修模块中,我们已经接触到一些古代文化常识,如《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的“弱冠”,《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山东”,《赤壁赋》中“壬戌之秋,七月既望”的“壬戌”“既望”,《张衡传》中“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的“公车”“郎中”等等,分别涉及年龄、地理、纪时、官职等古代文化常识,请4个小组的同学分别从“天文地理”“纪年纪时”“姓名字号”“礼仪制度”中选取一个角度,以小组为单位,对5个必修模块中涉及的相关古代文化常识进行梳理。最后安排一节课进行成果展示。结果表明,学生梳理得很具体,这等于是对文言文的一次复习。考虑到学生的梳理只展示现象,而缺乏理论,我结合本人开发的校本课程《语文趣味知识集锦》中的一个单元――古代文化常识说略,分别梳理了“古人称谓简说”“古代年龄称谓小集”“古代地理常识知多少”“文言文中职官的辨识” “‘左’‘右’孰尊”等方面内容,提供给学生参考。这些内容,既有理论说明,又有例子佐证,而且都跟文言文有一定的关系,对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学生探究的欲望就更强烈一些。

2.教学设计要有科学性

“梳理探究”教学设计要遵循语文学科的特性,要注重教学策略和教学思路的安排,要突显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在一次观摩课中,我开设了必修2中“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这一专题。教材中这一专题的内容包括三大部分:成语的来源和结构,成语的运用,成语与文化。其中第一和第三部分侧重于文化的角度,知识性比较强;第二部分侧重于运用,趣味性比较浓。要想在这短短的一节课内完成这样丰厚的教学内容,显然是有很大难度的,我的教学思路是:本着知识性与趣味性兼顾的原则,采取删繁就简的方式,整个专题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侧重于运用方面,先在课堂上引进游戏活动和分组竞答的做法,以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第二部分再侧重于文化方面,分派课下的梳理探究任务。这样由感性到理性,由趣味性到知识性,符合学生接受知识的规律和过程。

具体的教学环节设计是:(1)激情诱趣,导入本课;(2)追本溯源,成语常识;(3)集思广益,成语游戏:①用十二属相填写成语;②成语猜谜;③成语对联;④成语接龙;(4)咬文嚼字,辨析误区;(5)牛刀小试,课堂训练;(6)学以致用,课外延伸:①梳理:误用频率较高的“不”字成语10条;②探究:成语中的谦敬现象及其文化内涵。

3.时间安排要有合理性

“梳理探究”的活动主要靠课外进行,而不是靠课堂上教师的讲授,课堂只是学生展示学习成果和交流学习心得的舞台。而且也不能集中安排,应该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宽度。为此,每个必修模块教学开始之初,我就根据实际教学进度排出“梳理探究”的学习时间表,让学生选定自己感兴趣的专题,认真准备,并明确限定完成任务和展示成果的具体时间。

4.活动形式要有多样性

如果说对于“阅读鉴赏”的教学仍然只是“戴着脚镣跳舞”,始终不敢大胆迈开步子,那么“梳理探究”则给予广大师生充分展示自我教学风采或学习个性的舞台,其活动形式可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与校本课程结合,可以进行学科间的渗透与整合,例如在“奇妙的对联”这一专题中,考虑到对联与书法有一定的关联,我就与美术老师联手,从学生自己所辑的对联中,挑选内容优美、结构工整、字体又漂亮的作品,再让学生亲自誊写到美术老师提供的彩色方格纸上,由美术老师作些美术设计和装饰,然后在学校的宣传栏里展出,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上一篇:美术集训心得体会范文 下一篇:中学美术教案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