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习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07 20:20:47

历史学习计划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一、引领学习: 明确恰当的历史学习目标与计划

学习目标是学生奋斗的方向。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师生共同制定,并在教师的督促下实现,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学习任务,设置具体的学习目标。包括每节课的目标、单元目标、学期目标等。在每个目标体系中,知识、能力、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应有明确规定,引领学生不仅明白要学习什么,而且明白要学会什么,让学生明确在自己的努力下能实现的目标与计划。比如说对某一章的掌握该达到什么程度,在章节测试中达到什么分数,在期中或期末考试中达到什么样的预期目标,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自己制定的近期目标。使学生能在成功中提升自我效能感。明确目标和制定计划对改善学生的学习状况有极大的作用。首先,目标和计划有明确的定向作用,可使学习活动更具方向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其次,可产生一定的学习压力,有助于对学习活动的维持;最后,学习计划可保证学习的有序进行,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增加成功的机会。以合理的期望驱使他们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产生积极的行为动机与实际行动。

二、指导学习:学会基本的历史学习策略

学习策略是完成学习目标的工具或手段。狭义而言,学习策略指导具体表现为学法指导。从学习理论上讲,学法指导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控制、创造、引导学生学习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的过程和规律,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来学习,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素质,以利于现在和今后的学习和发展”[钟祖荣.《学习指导的理论与实践》[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l:63]。就历史学习的基本功而言,历史教师应从培养学生基本的历史学习策略着手。

(一)阅读

会阅读是学习的基本功。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首先要有目的地指导学生如何进行阅读,学生的学习效果才会显著。重大历史事件往往包括背景、经过、影响几大段的复杂内容,学生靠死记硬背效率低下。这就需要化复杂为简单,通过信息的加工重组,提取记忆要素。历史的每一部分内容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历史学科知识体系。学生在学习中,要把零散的知识纳入知识体系,进行系统的掌握。一是掌握专题线索,如政治、经济、文化各大专题,在大专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专题,如政治专题下的政局、制度、政体、政策、阶级、民族、对外关系等;经济专题下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文化专题下的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各方面等。二是掌握历史阶段特征,要从政治、经济、文化涉及的诸方面进行抽象的概括和掌握。可参照相关辅导材料中对知识体系的概括,结合自己学习特点进一步加工改良,用“集合”的方法,确定层次和隶属关系,探索出系统掌握历史学科知识的最佳方法。在学完一个单元,一章或一本书之后,从纷繁的知识中抓住核心和主线,把书由厚变薄,由繁到简,由多变精。

(二)选择性划线

理查德斯等人的实验证明,阅读以后再勾画出重要部分的学习方法,比单纯一遍又一遍地读、回忆效果更好。为此,我有意识地要求这些学生以课本为主要的学习材料,根据学习目标把握课本中的关键词、主体句、重点段及主要章节,辨别重要信息,并要求他们谨慎的划线,也许只是一个词、一个句子,只需划出与目标相关的信息同时用自己的话解释这些划线,最后,我再加以指导与修正。

(三)做笔记

首先我先挑选出班上做得比较好的笔记,给他们提供完整的笔记样例并提供结构式的辅助手段。总之,好的笔记应体现历史知识的连贯性、整体性、系统性。最后指导他们按三个步骤做笔记:一是在笔记的每一页左边(或后边)留出一定空白;二是做笔记时保留这片空白;三是做完笔记后,在空白处用词和句子做简要总结笔记。

(四)整理历史知识

整理历史知识是指对历史知识重新组织、精加工,使之形成知识结构。学会整理历史知识策略,不仅便于理解、记忆、掌握运用历史知识,而且对于解答问题也很有好处。整理历史知识的具体步骤是:①划定知识范围②明确知识组成③分析知识之间的关系④形成知识结构。历史知识的主体结构强调基本的历史线索和历史体系,其子结构则是历史知识的角度呈现。可分为历史背景、历史经过、历史影响等。历史背景又可分为动机、条件和原因。原因又分为内因和外因,必然性原因和偶然性原因,此外还有直接原因、根本原因、主要原因等。 历史经过一般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 历史影响包括结果、性质、功绩、经验、教训、意义等等,通过整理相关知识,可以找出知识中蕴藏的一般规律从而有助于学生的记忆,还有利于学生的理解。所以整理历史知识策略是提高历史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

(五)自我提问

鼓励、指导学生用一些疑问词,如:谁、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怎么办、何时、何地等来自我提问,培养多问为什么的好习惯,以此提高阅读效果,促进新旧知识联系,增强记忆。例如,经济史课本有这样一句话:“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自我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三、督促学习,养成良好的历史学习习惯

除了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策略外,督促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辅助学生早日建立历史学习“自助系统”的关键。这需要教师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加以干预,为此,我做了以下尝试:

首先,课前养成预习习惯。预习是首要环节,预习的目的在于对将要学习的知识有个总体了解,以便上课时有目的地听讲。每次课前,我都会很详尽地依据课标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并提供预习提纲,要求他们边看书,边用笔在书上进行“圈、点、勾、画、批”。 哪些是重点?看一遍,划出来;哪些看不懂、想不通?把它们标出来.并要求学生把自己的想不通的不理解的想法、疑点写下来。

其次,课堂养成“五到”的听课习惯。“五到”概括起来就是“眼到、耳到、心到、手到”。“眼到”就是要仔细看。养成仔细观察教学多媒体、图表、板书的好习惯。“耳到”就是要认真听。专心听老师讲课认真听同学发言。“心到”就是要开动脑筋,勤于思考。既学知识,又学方法,既重结论又重过程,不仅知其然而且也知其所以然。“手到”除了按照老师的要求与规范完成课堂练习外,还要记好笔记,积极发言。为了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课堂中我认真观察他们的课堂表现:没带课本?打瞌睡?讲话?走神?没做笔记?我都及时地给予善意提醒,督促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真正落实“五到”。

最后,课后养成先复习再做作业的习惯。对他们的作业我尽可能地面批面改,并要求他们课后完成作业时,先复习有关内容再做作业并督促落实,做到日清月结。

由于,习惯的养成不是一下就可以形成的。习惯是一种反复训练而形成的动力定型,每一项良好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教师必须严格要求,反复训练,诲人不倦,坚持不懈。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学生在建立历史学习的“自助系统”的过程中,教师的监督与帮助是暂时的,其最终目的是学生寻找到正确的学习意向,能管理自己的学习时间,会制订学习计划,自主监控学习过程,和正确运用学习策略形成自我调节学习的良性循环,从而增强学习信心,最终摆脱历史学习的被动局面,提高历史学习效果。

【参考文献】

[1]陆茂荣.历史教学过程中的两种学习策略. 历史教学问题,1996(01).

[2]肖少日.论学习方式的变革. 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03) .

[3]冯一下,李洁. 试论历史学习方式及其变革 历史教学,2003(02).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在学科教育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智力和能力水准,让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变得更加聪明,更加具有适应力,已是现代教育评价的核心问题之一。同样的,历史学科有它自身培养能力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中英两国都相继颁布了以本国国情为基础的历史学科的国家课程标准。我国在20世纪末,启动了新一轮的课程教材改革,教育部在2001年和2003年相继颁布了初中和高中的历史课程标准。其中在课程目标中都明确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以此加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英国于1991年颁布了第一个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1995年英国又推出了以修正历史必修课为出发点的第二个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到了跨世纪之际(1999年)英国推出的国家课程标准,以“追求卓越”为中心词,首次增设了理论基础的阐释,使英国国家的课程标准更趋完整、严密;在2008年,英国第四次修订课程标准,在能力目标体系方面并未对 1999 年版做出大的改动,保留了第一、第二阶段的全部内容,但是对第三阶段中历史学科能力要求和与之对应的成就目标做出了重大调整。

可以说,中英两国都在逐渐地完善和发展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以促进历史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二、中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能力目标之相同点

1. 与历史知识紧密结合提出能力目标。中英两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都是与知识掌握要求联系在一起提出的。

1999年英国颁布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每一个关键学习阶段都有一个学习计划,学纲以学习阶段为基本单位,分列三个前后相连、依次递进的计划。三个学习计划的结构完全相同,每一个学习计划都由两方面内容组成:一是“知识、技能与理解”,它包括“对年月时序的理解能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变化的知识与理解能力”、“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组织和交流”五项基本能力要求;二是课程内容;前者属程序性知识,后者系陈述性知识,两者密切相连。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强调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来培养学生能力,如第二阶段的学习范畴明确指出:在这个关健阶段,应该通过地方史的学习、三个时段英国史的学习、欧洲史的学习和世界史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与理解。

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提出的三维目标之一便是“知识与能力”,可以说,在整个教学目标中都是围绕历史知识为主体的。如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中国古代史第三个学习主题“统一国家的建立”的内容标准为: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3) 列举汉武帝大一统的主要史实,评价汉武帝。

(4)讲述张赛通西域等史实;认识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教学活动建议:

(1)了解中国古代纪年的主要方法,学习识读历史年表的基本技能。

(2)组织讨论,比较秦始皇和汉武帝的历史作用。

从上面的内容标准中就提出了识记、理解、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培养要求。

2. 强调对历史时序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在中英两国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都强调了对时序的理解和正确使用,并且成为历史学习中的一种基本技能。

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与理解”提出的要求学生获得进展的五项能力领域,其中就有“对年月时序的理解能力”一项,并且还提出了它在每个关键学习阶段的具体要求,如“按时序排列事件与人物”、“将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变化置于正确的时间段里”、“辨识和正确使用描述历史时代、时间流逝的日期、词汇和俗语”,等等。而在“通过历史促进关键性能力的发展”中,又提出要通过“使用日期来计算历史事件之间的时间间隔”等方法来提高学生数字应用的能力。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也提出要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掌握正确计算历史年代的基本技能要求。

3. 发展历史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是“直接影响人们顺利有效地进行历史思维活动的个性心理特征”。同样,历史思维能力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中英两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都非常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是通过培养学生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变化的知识与理解、历史解释、历史探究等能力的过程来实现培养其历史思维的目的。它在通过历史促进课程的其他方面中还提出历史学科为促进思维能力提供了良机。

《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形成丰富的历史想像力和知识迁移能力,逐步了解一定的归纳、分析和判断的逻辑方法,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也提出“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中英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能力目标之不同点

由于中英两国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不同的社会发展需求,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也各有各的特点,历史学科能力目标的设置也存在着差异。

1. 英国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能力目标的特点。

(1)能力目标分类分级,严密简洁,便于实行。纵观整个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它阐述了不同能力和发育程度的学生完成每一学级后在“知识、技能与理解”方面应达到的水平。它包括八个水平,难度逐级提高,另有一个高于八级的超水平。每个水平都描述了学生在本水平上所体现的各种特点及特点的范围。各水平是依据大纲中“知识、技能与理解”包括的五个方面来描述的,如历史学科能力目标主要被分为“对年月时序的理解能力”、“有关历史事件、人物和变化的知识与理解能力”等五大类。同时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还提出了每一关键阶段、年龄段的学生所能达到的期望水平。可以说,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学纲与成就目标紧密结合,形成了结构严谨、清晰明了、便于实施的能力目标体系。

(2)更加注重培养史料的辨别能力。在英国的历史学科教学中很早就注重史料教学的运用,可以说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改革中就已经强调了史料的运用,在新的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第三阶段的能力目标也特别指出证据的使用,要求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评估史料的价值和可靠性,可见英国历史教学中已经特别强调重视培养学生处理史料、辨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因为证据的使用包括“过去”的知识是建立在源自资料的证据的基础之上的,依靠的是疑问和资料的可用性,而不是先前对所使用的历史资料的正确性与可靠性做出臆断。在学校历史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是:学生不能仅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便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方法。“在历史课上,学生寻找材料,权衡材料并得出他们自己的结论。要完成这一工作,他们需要会研究、筛选材料,阐明自己的观点——这些技巧在成年后是非常重要的。”

(3)重视语言能力的培养。在英国,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言课程的任务,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也责无旁贷,而历史课因其深厚的人文底蕴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要求通过交流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包括口头的和文字的交流,通过历史课程学习运用语言本身就是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的一部分,要求历史教学要指导学生在说与写两个方面都能清晰地表达他们自己的看法,并发展他们的阅读能力。1999 年的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其第五项是“组织和交流”,通过口头与文字表达交流学习历史的心得体会。在“国家课程中的历史科”中指出,通过历史可以促进重要技能的发展,其中包括通过交流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在2008 年的课程标准中,以所修订的第三阶段能力目标为例,关键过程中关于历史的交流的能力目标是这样表述的:“当学生回忆、选择、分类和组织历史信息、恰当的并正确的使用历史术语和语言文字、运用良好的叙述结构对过去进行解释和描绘时,将会发展他们的听、说、写的技能”。这与中国的能力培养目标是完全不同的。

2. 我国中学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能力目标的特点。

(1)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我国,学习历史首先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思想,这是我国历史教育的一个传统。新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知识与能力”中指出,“初步了解人类社会是从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的、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等科学的历史观”;《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则在课程目标中提出“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现实问题,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观”。这也是一直以来历史课被误认为是最枯燥、无趣的一科的重要原因,没有从真正的历史角度去看待历史,学习历史。

(2)强调历史信息的获取、解读和处理。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强调了运用历史信息能力的培养。《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要求学生“初步具备阅读、理解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要求高中生“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可以看出,在信息的获取以及处理上和英国的课程目标大不相同,英国的目标具体规定了运用哪种方法获取哪种史料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利于教师实施和操作。

四、启示

通过对比中英历史学科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的异同,可以说,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是以能力目标为主干构建其目标体系,是一个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相整合的统一体,既注重历史学科能力的培养,同时又把能力培养与历史知识相结合,并在强化能力培养的同时,注重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英国的历史教学以此为指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指导学生掌握历史探究的具体方法。而我国新世纪的历史学科课程标准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中提出了学习历史的多种方法和能力的要求,但是从整个课程标准体系上来看,是以历史知识为主线,从历史知识的掌握出发,从中提出能力目标。所以在课程改革继续发展的过程中,我国可以借鉴英国历史学科国家课程标准中的能力目标培养,对历史知识适当删减、调整,对历史思维力的培养给予更多的关注。另外,和英国相比,我国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在能力培养方面尚没有明显的层次划分,所以,我们在制定课程标准时可以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结合学习内容,划分出不同的能力层次,对不同年级的学生在能力培养上有不同的要求,对同一能力在不同年级也要有不同的水平要求。在史料教学方面,我们还处在探索阶段,史料的应用往往是为了证明所支持的论点,而不是从史料本身出发,尝试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也是我们的不足。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一、现阶段高中生历史学习的方式

现阶段高中生学习历史的方式主要是通过机械记忆来掌握相关知识,他们普遍认为“背”是学习的法宝。在课堂上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也是规范的教材内容。这种学习方式虽然也可以学到东西,但手段单一,对知识的掌握也主要停留在教材和教辅资料上,就总体来说这种学习方式的负面影响十分严重:第一,使学生对历史提不起兴趣,对考试也是讨厌至极。四十五分钟的历史课对高中生来说几乎就是一种煎熬。第二,学生靠死记硬背记住的历史知识,往往会因复杂的时间、地点、事件等内容背得快、忘得更快。第三,被动学习的方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发展和成长。第四,这种学习方式长时间运用会让学生形成“唯书至上”的意识,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必须要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

二、高中历史学习方式的优化策略

1.运用科学性学习方式进行优化。

高中历史的学习是让学生认识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由来、现状和趋势,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基本的历史意识。因此,我们必须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合理、有序地建立起清晰的知识体系。科学性是优化历史学习方式的前提和基础,只有运用科学的方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2.引导学生自觉调整和转变历史学习方式。

这里学生一定要明确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自己的事,要根据自己的情况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机械性记忆、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已经落后于时代了,想要适应今天的社会就应树立与时展相适应的历史学习观,要主动参与到历史的学习中,要以浓厚的兴趣、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历史学习过程中去。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发现历史其实并不难学,而且还很有意思,他们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增强、学习效果就会不断提高。

3.用教学方式的改变促进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影响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众多因素中,教学方式的影响是最直接也是最重要的。如果历史教师按照课本照本宣科地教学,课堂提问以课本标准答案为主,考试以闭卷方式进行考核,那么学生也只能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来学习。从这个意义来说,有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就有什么样的学习方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就要重视教学方式的优化。

三、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1.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

历史活动课是让书面上的历史上“活”起来,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表现出“我想学,我要学”。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对自己为什么学习、要学到什么、要怎么去学等问题能主动思考,即在每堂课前,学生自己就要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制订相应的学习计划,做好学习的准备,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就能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

2.利用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探究学习。

探究学习首先要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想往下探究的欲望。这就必须选择学生较感兴趣的题目开展活动。探究应从发现问题开始,然后多方面分析问题、探讨问题,让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会展现出自己的个性和才智。由此可见,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能促进学生转变那种坐等答案的学习方式。

3.利历史活动课促进学生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强调在学习中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这是相对“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不仅有助于提高个人的历史学习效益,也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的合作交际能力。在复杂的学习过程中,多个学生互相合作,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每个人都用心地去完成自己的责任,会让复杂的学习简单化,使活动课产生最好的效果。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历史教学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要求教师从片面注重知识的传授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重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就必须注重学法研究,加强学法指导。

一、历史学法指导的原则

历史学法指导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各种历史学习活动,从而获得知识、形成历史学习能力的手段。在教学实践中,历史学法指导应遵循以下两条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要求学生,首先要了解自己,知道自己知识占有的水平,然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来制订学习计划,确定学习内容。

2.循序渐进的原则。

不要求学生在知识的占有和能力的发挥上“整齐划一”,而是经常鼓励学生要“日有所得,循序渐进”。

二、历史学法指导的具体内容

1.形成良好的非智力因素的指导。

主要包括学习需要、动机、兴趣、毅力、情绪等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形成的指导。

2.学习方法体系的指导。

(1)指导学生形成拟定自学计划的能力。

(2)指导学生学会预习的能力,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边做好预习笔记,从而能带着问题听课。

(3)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的方法。

(4)指导学生有效的记忆方法。

3.学习能力的指导。

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注意力和自学、表达等能力的培养。

4.应考方法的指导。

教育学生树立信心,克服怯场心理,端正考试观。

5.良好学习心理的指导。

教育学生学习时要专注,不受外界的干扰;要耐心仔细,独立思考,不抄袭他人作业;要学会分析学习的困难,克服自卑感和骄傲情绪。

三、历史学法指导要注意的问题:

1.注重学法指导的整体性和形式的多样化。

历史教学的内容包罗万象,因而学法指导的方法不可能公式化,不同的章节、不同的内容就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去指导。学法指导必须渗透于每一节课堂教学之中,从而使已掌握的方法得以强化,使未知的方法得以学习,这就是所谓的整体性。掌握历史学习的方法不是只有一种途径,这就需要在学法指导中注重形式的多样化,如精心设计课堂提问,选辑典型史料以供学生阅读思考和讨论,提供历史定论要求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等。这样长期坚持下去定能使学生的历史观得以增强,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历史学习方法。

2.切实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者,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然起主导作用,但教学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以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为目标的,因而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创设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分析、解决问题的教学情境,是这种作用体现的途径之一。下面以“近现代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过程”的知识复习为例加以说明:如采用讲述法,则只是向学生揭示了“门罗主义―大棒政策―金元外交―冷战政策”的发展变化过程,主要作用仅是为学生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3.积极引导、鼓励学生参与开展探究性学习。

一方面,学生活动课的数量在新教材中大大增加,探究活动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根据已知的历史知识,探究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和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等,如:“面对英国的鸦片走私给中华民族带来的恶劣后果,假如你是当时的朝中大臣,你会怎么做?”通过探究,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书本历史知识的认知,更能提高表达能力。另一方面,新课程的作业具有开创性、开放性和灵活性,能够帮助学生深化、拓展课堂的教学内容,学生除了应完成教材中相关的思考题、测评题、讨论题外,还应根据已学知识写一篇相关的历史小论文,如“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总之,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学会学习,逐步掌握学历史和认识历史的一些基本技能和方法,是新课程改革新形势的要求,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点石成金”、“举一反三”之术,真正达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参考文献:

[1]陈旭选主编.新课程新理念.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中 历史课堂 自主学习方法

高中历史在高中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是促进高中生历史学习能力和历史素质全面发展的平台,那么高中生就需要提高对这一学科重要性的认识,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历史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历史自主学习过程中,不断更新历史学习方法,构建完善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体系,成为历史课堂的主人以及学习的主人。下面就高中生如何展开高中历史的自主学习展开探讨,以期为其他同学提供方法借鉴。

一、注重看书

勤看书是学习高中历史知识的一种主要手段,更是高中历史自主学习的基础方法,在促进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中历史涉及到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多样,所需的阅读量极大,因此高中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首先要了解自身的学习基础,找到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科学合理的看书计划,带着一定的计划来自主学习和阅读才会更加具有针对性,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也能够保障自学效果。在制定看书计划时,可以以周为单位,根据自己的时间规划以及历史学习需要来安排自主学习的时间,先看薄弱的部分,接下来再循序渐进地逐步攻克难关。

二、强化做题

作为一名高中生,往往难以回避题海,因为历史学习的结果如何还需要通过具体练习的方式来进行检验,同时也需要在做题当中强化对知识点和历史内涵的深入认知。而且如果是高明的水手,也就是掌握正确做题方法的高中生是不会回避大海的,而且能够在大海当中如鱼得水的畅游。另外,成功的高中生不会一味的坚持题海战术,也不会在题海当中随波逐流,丧失方向,更多的是通过自己的自主努力和学习劈波斩浪,顺利到达目的地,达成高中历史知识学习的目标。因此,高中生需要将做题作为自主学习的一种有效方法,但是必须要学会聪明地做题,坚持举一反三的原则。

第一,掌握自主选题的方法。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和筛选能力,那么在选择高中历史题目的过程中完全具备自主选题的能力,而且只有高中生才能够真正的了解自己的弱项,那么结合自身薄弱环节来有针对性的自主选题能够提高自主学习的目的性,掌握更加科学的历史学习方法。例如,针对历史主观题丢分严重的问题,在平时训练中可以加强对主观题的自主学习,但是其他的选择题也要兼顾,避免顾此失彼。第二,加强对典型历史题的分析和研究。自主研究典型的历史试题能够针对其中的一个题型总结出一定的解题技巧和方法,尤其是历史材料题,能够通过自主研究典型试题的方法来找到做题的思路,掌握挖掘信息和联系历史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第二,在做题当中总结答题方法,自主养成正确的答题习惯。在做题时不能边看书边做题,注意审清题意,在答题时注意规范和条理等。

三、加强反思

高中生在历史课程的自主学习当中,除了要将看书以及做题结合起来以外还必须要做好自主学习之后的反思工作,能够客观全面地思考自己在自主看书和做题当中出现的问题,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在今后的自主学习当中能够明确方向,提高自主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自主学习后的反思能够起到指南针的作用,对于高中生未来的历史学习以及历史综合素质的发展来说都有着重要意义。作为一名高中生,必须要秉持谦逊的态度以及乐学的心态,善于从多个角度和层面来对自己的自主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以便在今后的学习中扫清障碍,无往不克,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将在做题当中的错题整合起来,并对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和整理,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来帮助自己提高。可以根据错题的原因进行一定的项目分类,如完全没有涉猎这部分内容、知识点记忆不牢固、马虎错误、审题不清、知识掌握不全面等项目,这样就能够通过总结统计的方式来找到最为主要的薄弱领域。这样在今后的这种学习当中会有意识地进行总结和反思,不断地减少错题的数量,从而出色地掌握历史知识和历史学习技能。第二,认真分析错题的真实原因,抓住现象看本质。很多时候审题不清有可能是做题时自己太过粗心,也可能是心理过度紧张,又或是思维定势的影响。那么通过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原因,就可以以此为出发点提出整改措施,并将其落实到今后的自主学习环节。

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不能急于求成,需要经历知识沉淀的过程,而且需要在具体的学习实践当中进行反思和总结,逐步找到一套适合自己的历史自主学习方法,牢牢把握住历史发展的脉络,深刻理解历史内涵,提高历史素养。作为一名高中生,在高中历史知识的学习中要善于了解自身的学习特点和薄弱环节,坚持从实际出发,有效应用看书、做题、反思等历史自主学习方法来完善历史学习能力和促进自身历史素养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建军.浅谈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历史自主学习[J].新课程,2015,(07).

[2]哓晴.高中历史学习方法探究[J].学周刊,2016,(04).

[3]朱汉国.浅谈高中历史课堂的自主学习方法[J].历史教学,2013,(04).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6篇

1.知识体系不够清晰

学案的编制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方便学生预习、自学,它是引导学生进行自学的重要工具。可是一些教师在编写学案的过程中为了全面涵盖所有知识点,罗列出大量的内容,混乱庞杂,使学生常常摸不着头脑。这样的历史学案基本与历史教辅无异,根本无法起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目的。学案编写的目的是为了弥补教辅书籍的不足之处,帮助梳理知识网络,尽管学案有类似于教辅书籍的讲解教学目标,巩固已学知识的作用,但这不等于我们可以把学案与教辅资料等同起来。学案应当对教辅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但是无法取代教辅,学案有针对性的对学生学习中常常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比起教辅没有那么全面,但却有教辅无法实现的针对性。我们不能说学案与教辅材料孰优孰劣,因为它们都是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料,我们要充分利用两者的互补性,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查缺补漏,牢固掌握知识。例如,学习英国资本主义革命,我们就要在学案中补充与之有关的知识,如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等问题。

2.学案结构不够新颖,不能很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

众所周知,学案有其固定的编写模式。基本上大多数学案都是分成了教学目标、重点分析、课前预习、知识点回顾、提出问题等几大部分。教师通过对这几方面进行简要分析,引导学生形成历史学习的思路,同时促使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对知识进行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样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为例,在学案设计上除了按照以往模式明确学习目标,强调课程重点,强化已有知识框架外还应该注意一些问题。首先,要注意对新知识点进行专项训练,使知识掌握的更加牢固;其次,要注意学案题目设置一定要有针对性,不能像教辅材料一样以题量和覆盖面取胜,一定要充分抓住学生的特点,编制合适的学案,有效指导学生的学习活动;最后,学案的编写不是随心所欲的艺术创作,它要有一定的章法,但又不能过于教条、沉闷,这就要求教师在学案编写过程中,把握好这个度,精益求精,编写出最能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的学案。

二、对于这些误区的解决方案

1.要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案编写思路要明确

教师编写学案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了解学习任务,明确学习方法,从而更好地完成历史学习任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不能想当然随意发挥,编写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体系,而是要具体地、详细地指出学生应该学什么,怎么学,使学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历史课程时必不可少的辅助材料。

2.教师编写学案时要建立简单明了的知识体系

历史的学习中知识点盘根错节,可谓相当复杂,我们如果没有一个明确的知识构架,很难使学生彻底弄通历史知识。所以,教师要把知识体系尽量编写的简单明了,至少要让学生了解一节课学习主要掌握哪几个重要的大框,进而在继续学习时不断向里面增加内容,使知识体系不断扩充。

3.教师要提高创新意识,应注重学案设计的启发性和趣味性

学案设计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过于死板、枯燥的学案与教辅材料一样只会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而无法使他们真正体会自主学习的乐趣。教师在进行学案编写的过程中,可以提出一些较为简单,但需要学生阅读教材才能取得的问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阅读,带着问题思考,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继而获得继续学习的动力。

4.教师要做好学案的跟踪、检查工作

尽管教师们都有认真准备学案,但是有很多教师精心设计的学案却没有取得它应有的效果。因为部分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与学习。教师应该课前将学案分发给学生,督促学生按照学案上的指示进行预习和复习,养成学生先预习再听课的好习惯。

三、结论

历史学案是历史教师编写用来指导学生进行历史学习的。好的历史学案给学生课下预习、查缺补漏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份好的历史学案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历史学习过程中的的目标、学习计划,有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知识体系,提高学生历史学习的水平。因此,认清历史学案中的常见误区,并做出改正对完善历史教学,对我们提高教学水平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7篇

【关键词】新课程 高中历史 学习策略

一、学习策略的内涵

国内学者在借鉴国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学习策略的内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没有本质的区别,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内隐性、外显性两方面的特点上。因此我们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者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它既可以是内隐的规则系统,又是外显的程序与步骤。学习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1)学习策略是伴随着学习活动的展开而形成的。如果不学习,也就根本谈不上有学习策略。学习策略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为提高学习效率而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学习策略是帮助学习者对学习方法和学习内容进行沟通的操作系统。任何形式的学习都要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学习策略的作用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将学习方法具体地应用起来。

(3)个体的学习策略会随着学习者对学习的目标期望和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的改变而发生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形成多种学习策略,这些学习策略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并不是机械地运用的。学生会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和预期的学习目标灵活地选择、应用和调整学习策略。

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首先,历史元认知策略。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活动的认知。历史元认知策略是指学生对历史学习活动的计划、监视、调节、控制等策略。研究表明,元认知策略水平高的学生,其学习活动目标明确、计划性强、注意力集中、灵活变通、学习成效高。越是困难的学习任务,越是需要元认知策略的参与。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的学习特点,我们特别提出学生在新课程的学习中要有元认知计划和调控策略。计划策略是指学生对历史学习活动的目标、过程做出规划与安排。如确定学习目标、预测重点、安排学习时间等,其作用是使个体的学习活动有明确的方向、目标,避免盲目性和被动性。监控策略是在历史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依据学习的目标对学习计划中的学习进程、学习方法、效果、计划执行情况等方面进行有意识地监控。

其次,历史资源利用策略。作为重要的学习策略,它关注的是学生怎样选择并利用好周围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包括时间资源、环境资源、信息资源等。在高中历史学习中,要利用好的资源主要是时间资源和信息资源。

最后,历史认知策略。根据国内外认知策略的分类、高中历史新课程的要求和历史学科学习的特点,我们认为历史认知策略还可以具体化为:历史认知结构的构建策略、预习策略、笔记策略、组织策略、精加工策略、材料题解题策略。

三、策略实施

第一、构建策略。根据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在新知识的学习中,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起决定作用。这种原有的适当观念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故称之为固定作用的观念,也叫固定点。新意义的获得是通过新材料在固定点进行相互同化而获得的。在历史学习中要善于寻找固定点,这样才能真正建构起科学的历史认知结构。

第二、预习策略。预习是指预先自学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活动。在历史学习中,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很简单,养成单纯依靠记忆即可取得高分的习惯,因此,学生极少课前预习。事实上,学生只有通过课前预习,才能使自己的课堂学习能够跟上教师的进度,从而提高听课的质量。除此以外,课前预习更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概括归纳能力、分析阅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笔记策略。在历史课课堂的学习中,采取划线与批注相结合的方法记笔记是比较有效的笔记策略。即在历史教材上相应的关键内容下面划线,并在教科书上的空白位置进行批注,便于把听教师讲述和教科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帮助学生始终将注意力集中在课堂学习任务上,而且笔记清楚明了。这对于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好地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并为以后历史复习提供有效的依据。

第四、组织策略。组织就是首先将这些内容或观点以关键词或词组的形式概括为许多项目;对项目加以分析、比较及归类:记下每类所包含的项目数,再分析、确定类与类之间的关系;然后将各类中所包括的项目按已确定的关系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序的结构。这一过程就是组织,组织的具体方法就是组织策略。

第五、精加工策略。精加工就是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记住正在学习的东西而作的充实意义的添加、构建或者生发。简单地说,凡是把新知识与已有知识有效地联系起来,增加新信息意义的加工就是精加工。经过精加工的信息进入已有知识网络中,在以后需要唤起的时候容易检索,即使直接检索出现困难,也能够通过知识网络间接地把它推导出来。因此,精加工在学习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高效地获得陈述性知识的基本条件之一。

第六、材料题解题策略。在历史学习中,进行适量材料题练习对于知识的巩固、技能的运用等是必要的,有意义的练习实际上是一种新情境下的继续学习。“练习与信息加工水平有密切关系,可以说,联系得越密切,信息向长时记忆迁移的可能性也越大’’。学会作业,也是历史学习的一个方面。在进行练习的过程中,重要的是一通过练习加深对已学知识的理解;学会对知识的实际运用;三将知识系统化和条理化;四是及时发现学习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在练习的方法上,要学会审题,特别是明确题干的含义及要求:要熟悉材料解释题题型的特点和规则,按照要求进行解题;要把握答题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参考文献:

[l]李川武.学习策略论,江西教育出版社2008

[2]杜利云.元认知与学习策略[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

[3]张向离,关文信.学习策略的理论与操作[M],辽宁大学出版社2009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8篇

关键词:学困生;高三历史;复习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96-01

在全面推进新课改,完善素质教育的今天,学困生的转化是关系学生发展、高考质量和教育整体发展的大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学困生对历史学习缺乏信心,产生"破罐子破摔"的心理,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导致恶性循环,学习成绩难以提高,成为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现将高三历史学困生产生的原因分析如下:

1.对高三历史学习的特点认识不够,缺少复习计划,以被动学习为主

高三历史复习,具有知识范围容量大、节奏快等特点,需要学生不断进行归纳总结,但很多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新授课的学习特点上。学习中对教师依赖性强,课前没有提前准备的习惯,课上注意力不集中,没有制定符合自己实际的学习计划,以被动学习为主,带有较大盲目性,忙于追赶教师的教学进度。

2.基础知识不扎实,知识遗漏现象严重,不注重总结反思

学困生一般通史意识较弱,缺乏整体史观,不具备把握历史时代特征、知识衔接和迁移能力。高考历史复习中,教师大多忽视学生的自主学习,学困生又不能做到课后及时复习、总结反思,考试中学困生难以把试卷中给定的新材料、创设的新情境同高中所学知识相结合,难以灵活应用,严重影响答题的准确率。

3.学困生自身素质差,学习动机不足,不求上进

学困生由于各方面较差,故受到批评较多,面对父母的训斥、怒骂,同学的讽刺、挖苦,教师的"另眼相看",他们多自卑,感觉低人一等,深感别人对自己的轻视,进而自暴自弃。学困生由于学习动机不足,缺乏远大的志向和动力,大多表现为课前不预习,上课睡觉或不专心,课后不复习,不认真做作业,对考试无所谓等。

4.教师教学策略匮乏,造成师生关系紧张,调动不起学困生的积极性

如果教师缺乏历史教学的有效策略,则很难给学习上疏于用心的学生以有效的指导,进而导致学困生的产生。教学内容上的照本宣科或是面面俱到,使学生缺乏积极参与的意识和机会。教学方法不能照顾学困生的兴趣和个别差异情况,也会导致学困生学习兴趣不{或学习效果低下。

就目前高三历史学困生所占比例来看,制定适合高三历史学困生的复习策略,这一直是教师、学校和家长心中的一大难题。重视对学困生的帮助和关爱,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保证高三学困生高考成功的关键因素。

4.1 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强化高三历史学困生的学习动机。高三历史教师的教学策略,不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和态度,而且影响到高考历史成绩的好坏。教学策略是指那些能够促使学生积极学习的各种技巧,诸如提高讲课效果的技巧、指导学习时间安排的技巧、帮助学生保持注意的技巧、激发学生内在动机的技巧等。教师应掌握这些教学策略,激励学困生不断克服学习困难,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比如,利用学困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一个个可望而可及的"适当"的教学目标,让学生体验克服学习困难的喜悦,享受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一次次成功的体验能强有力地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克服自卑心理,增加学困生历史学习的积极性。

4.2 夯实学习基础,帮助学困生制定科学有序的复习计划。学习基础的好坏是历史成绩好坏的关键因素。认真研读高考的相关课程标准,对教材内容进行有效取舍,框定基础知识的范围,梳理历史发展脉络,构建学科主干知识的框架,凸显历史社会发展的基本面貌,使繁琐的知识变得简单易学。高三历史复习时间非常紧,要全盘考虑,遵循"因生制宜"的原则,根据学困生的个性差异,结合具体的校情和学情等因素,制定出适合本校学困生的复习计划,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4.3 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训练学困生有效的复习方法。高三历史复习中,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困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让学困生发挥主体作用,通过自己积极主动的参与、分析、讨论,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在复习课中,要有意识地让学困生把有争议的知识、模棱两可的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一言堂"式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向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学习。

4.4 精选习题,以练促学,帮助学困生及时总结反思。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训练和指导,这是历史复习的关键。高考历史复习中,学困生怎么将知识、方法和能力变成自己的东西,装进自己的头脑,不断总结反思,掌握主干知识,这些能力的掌握是通过习题练习获得的,高考复习中可以利用课堂限时训练、课后作业、考试等多种手段,提高学生解题速度和方法技巧。特别是对那些稍有进步的学困生,从试卷中捕捉他们的闪光点,在讲评时给予适当的表扬,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因素,激发其潜力的挖掘和能力的发挥。

4.5 指导学困生应试技巧,发挥最佳水平的应试策略。在高考中怎样才能发挥出最佳水平,取得理想成绩,这是每个高三学生及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历史学困生,要想在高考时取得好成绩,除了要巩固基础知识,掌握较好的应试策略也是取得优异成绩的保障。高考是紧张的思维活动,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上考场,是高考能够正常发挥的前提,需要做到心态平和,自信从容,克服"前面难题做不出,后面易题没时间做"、顾此失彼等现象,整体把握,合理取舍,从而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总之,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作为奋战于教育第一线的历史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将学困生的转化工作渗透于日常教学的点滴之中。加强对历史学困生的关心和督促,尽可能的协调各方面力量,发挥教育和家庭、社会的综合作用,促进高三历史学困生的成绩可以大幅度提高。当然,学困生的形成非一天之事,且学困生大多意志力薄弱,所以学困生的转化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高三历史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参考文献:

[1]王磊:《浅谈如何提高学困生历史课的复习效率》.《网络科技时代》,2008:10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9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思考与策略 所谓历史学科的主体性教学,是指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和重视学生思维过程为特征,以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新型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情感性教学氛围

历史学科的主体性教学,教师要特别重视情感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情感性的教学氛围不仅仅是优化学生认知过程的“催化剂”。因此,课堂教学不仅是师生之间知识信息的交流过程,还是师生之间情感信息的交流过程。只有在亲密融洽的师生关系和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对课堂教学才能产生一种安全感和愉,才敢于真实地表现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为了创设民主和谐的、积极的、情感性的教学氛围,教学中必须做到:①师生相互尊重。②教学民主。③以情激情。④以美激情。⑤师生互爱。课堂教学中是否形成感性的氛围,可以依据四个方面来衡量:①师生都有愉悦的心理体念,无情感障碍。②教师发出的信号能在学生中产生积极的反应,无抵触情绪。③师生双方都乐于接受对方的信息,无强制感。④师生之间的情感互相促进,不是消极制约。教学中教师应依据以上指标,不断强化师生情感的交流,以达到创设最优化的情感性教学氛围。

二、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和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学生自主建构学习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重视教给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和规律。这是进行历史学科主体教学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引导学生自主建构学习呢?

1.促进学生构建良好、合理的认知结构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主体对客体(包括现实客体和知识)的主动探索,不断变革,从而建构对客体意义理解的过程”。这就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是“灌输”知识,而是让学生自主建构认知结构。也就是说,只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建构学习,才能推动学生主体性发展,进而开展历史主体性教学。因此,教师在教学应努力做到:①优化教材的知识结构。②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③教会学生认知策略。

2.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中,教师不但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要使学生“会学”,突出自学能力的培养,这是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具体体现。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科自主性学习活动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教师把课堂教学活动导演、策划成学生自主的学习活动,其做法有五个步骤:①由学生自己制订学习计划。②学生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③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与调节。④对照学习目标,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不断地激励学生,使学生始终处于活泼好动的学习状态之中。

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形成主要看三个方面:①学生学习的能动性。②学生学习的独立性。③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成学生能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实现。

3.重视学生的思维过程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重视思维过程,加强思维训练,培养学生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评价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要比单纯地传授基本历史知识更重要,它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发展学生主体性的关键。

只有把以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有效进行历史学科主体性教学,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这也是用理性来把握今天和未来教育,正确选择教育的价值去向,自觉地以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作为当代教育的主题,重视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具体体现。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对传统教育反思的结果,也是对历史学科新课程和国际性教育改革趋势的回应。

历史学习计划范文第10篇

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主要有以下几个基本理念:1.充分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教学,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2.高中历史课程体系的构建,遵循高中历史教学的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3.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注重多视角、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促使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4.高中历史课程的实施要促进了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开放式和探究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科学态度。5.新的高中历史课程的评价要有利于历史教学的改进。改革传统单一的历史学业评价方法,运用多种评价手段,如学习档案、历史习作、历史制作、历史调查以及考试等,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综上所述无论是历史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还是课程评价,最终都服务于历史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上。

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课程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课程结构上,采取了“模块”加“专题”的形式,构建了多样化和适应学生全面且个性发展的课程体系。2.设置了9个历史学习模块。设置模块是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的特色。高中课程改革方案以模块为基本单位来组织课程,这样的形式更加灵活,与传统的课程组织方式相比也更有优势。这样,有利于适时调整课程内容,有利于学生制定有个性的课程学习计划。3.采用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新课程改革对高中历史知识体系进行了重新整合,改变了以往历史课程的编排体系,以专题式和中外历史合编的形式构建了高中历史教学内容的新体系。这种专题式的历史教学体系两个优点:首先,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与初中历史课程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次,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

新课改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目标来设计高中历史课程。与传统的历史课程相比,新的高中历史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明显优势,在知识方面:1.知识的呈现采取分类集中的办法。将每一类知识集中在每一个模块中进行集中学习。2.打破了以前相互独立的历史单元,使历史知识古今中外贯通。3.知识点的层次有所提升。在所罗列出的知识点下往往还包含更小的知识点。在能力方面,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课程要实现的能力目标主要有两个:一是历史技能,二是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提出来,是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突出特点。《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知识,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新课程把传统的思想教育目标拓宽为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内涵覆盖了思想、观念、情感、兴趣、态度等多方面的教育。包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感培育的,对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的培养,树立开放的世界意识。

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方式。自主学习指的是主动、独立的学习,合作学习指的是交往、互动的学习,探究学习指的是对问题扥探求,并且强调学习的过程性。简而言之,就是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学生等待老师来进行填鸭式灌输。高中的历史学习,除了接受课本和老师提供的一些基本知识外,更应该注重探究学习,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上一篇:大三学习计划范文 下一篇:舞蹈学习计划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