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

时间:2023-03-14 19:09:05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1篇

一、评选意义

历史文化名镇(村)的评选工作是落实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我市的知名度,推动我市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的一项重大举措。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对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克服一切困难,高速度高质量地完成任务。

二、评选条件

主要包括价值特色、原貌保存、整体规模和保护措施等方面。

(一)价值特色

历史文化名镇(村)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对推动我省乃至社会经济发展起过重要作用,具有全省或全国范围的影响或系当地水陆交通中心,成为闻名遐迩的客流、货流、物流集散地;在一定历史时期内建设过重大工程,并对保障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有过显著效益且延续至今;在革命历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或曾为革命政权机关驻地而闻名;历史上发生过抗击外来侵略或经历过改变战局的重大战役、以及曾为著名战役军事指挥机关驻地;能体现地方传统的选址和规划布局经典理论,或反映经典营造法式和精湛的建造技艺;或能集中反映地方特色和风情,民族特色传统建造技术。

建筑遗产、文物古迹和传统文化比较集中,能较完整地反映某一历史时期的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价值,现存有清代以前建造或在近代革命历史中有重大影响的成片历史传统建筑群、纪念物、遗址等,基本风貌保持完好。

(二)原貌保存

镇(村)内历史传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建筑细部乃至周边环境基本上原貌保存完好;或因年代久远,原建筑群、建筑物及其周边环境虽曾倒塌破坏,但已按原貌整修恢复;或原建筑群及其周边环境虽部分倒塌破坏,但“骨架”尚存,部分建筑细部亦保存完好,依据保存实物的结构、构造和样式可以整体修复原貌。

(三)整体规模

凡符合上述(一)、(二)项条件,镇的总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5000平方米以上,村的现存历史传统建筑的建筑面积须在2500平方米以上。

(四)保护措施

已编制了科学合理的村镇总体规划和保护规划;设置了有效的管理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有专门的保护资金。

三、申报评选程序

(一)县级建设(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准备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材料,经县级人民政府同意后,报设区市建设(规划)、文物行政主管部门。

(二)先期开展第一批**市第一批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评选工作,经市建设局、规划局、文化局、名城办审查后,由市政府公布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

(三)市建设局、规划局、文化局、名城办将市政府公布的第一批市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报省建设厅和省文物局,参加**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评选。

(四)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文物行政部门组成专家委员会进行审查,从中评选出符合条件的镇(村),通过实地考察后,对初步审定的镇(村)提出评议意见,报请省政府审定公布。

(五)省建设厅、省文物局将省政府公布的第一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村)报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参加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申报评选。

四、申报材料要求

(一)**省历史文化名镇(村)申报表(附后)。

(二)申请报告。报告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应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三)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位置图、现状图、规划图(比例尺1/500至1/2000,视保护区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批准文件。

(四)《历史文化村镇评价指标体系》和《历史文化村镇基础数据表》。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下发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基础数据表》(建村[**]228号)以及《评价指标体系》、《基础数据表》填表说明进行填报。

(五)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视频文件、电子幻灯片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

1.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保护规划简介。

5.保护措施简介。

(七)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光盘。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jpeg格式。

(八)所有材料一式3套,并统一装入A4档案盒报送。

五、申报时间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2篇

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聚落形成和演变的历史过程,真实记录了传统建筑风貌、优秀建筑艺术、传统民俗民风和原始空间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和利用价值。

为弘扬传统民族文化,促进优秀传统建筑艺术的传承和延续,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经研究决定进行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认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基本条件、申报及工作程序

请各地按照建设部、国家文物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选办法》(建村[2003]199号附件3)的要求组织申报。

二、上报材料要求

(一)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表(见附件1)。

(二)申请报告。报告除概述申报镇(村)的地理位置、环境条件、村镇规模、水陆交通以及社会经济和建设等状况外,应着重说明其历史传统建筑群及其环境的历史年代、原貌保存情况、现状规模、空间分布以及价值特色等情况。

(三)经省级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或组织审查的保护规划,包括规划文本及位置图、现状图、保护规划图(比例尺1/500至1/2000,视保护区面积大小及保护规划深度的具体需要确定)。

(四)在总结前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申报认定工作的基础上,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对原《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试行)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进行了修订,请按新修订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评价指标体系》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基础数据表》(见附件2、3)填报。

(五)保护措施。包括对原貌保存、古建筑的修缮、环境整治等方面所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具体办法。

(六)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集、多媒体光盘、电子幻灯片(Powerpoint格式)等。

电子幻灯片包括以下内容:

1.概况及历史沿革。

2.历史文化特色。

3.能反映该镇(村)传统建筑群风貌的,并与《评价指标体系》有对应关系的照片(要注明照片的名称)。

4.保护规划简介。

5.保护措施简介。

(七)上述申报材料的电子光盘。文本文件使用word格式,图纸和照片使用jpeg格式,电子幻灯片使用Powerpoint格式,视频文件采用Mpeg格式。

三、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名单和申报材料,于2008年2月底前分别报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和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司。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3篇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文化遗存;保护;对策

Abstract:Editor’s Note: Through reviewing two-year work experience after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cient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Protection Regulations”, this paper is to briefly analyze work situation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in current protections of ancient cities in order to ensure better implementation of this regulations and protect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heritage effectively.

Key words:ancient cities;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0)05-04(4)

作者简介:孙安军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

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8年7月1日实施到目前为止已经快两年时间。这两年的名城保护工作可概述如下:

1《条例》实施后的形势

首先,该《条例》实施后,基本构建了我国一个比较完善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实际上是把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也纳入了国家遗产保护的法律框架之下,使得我们能够把《文物保护法》和《城乡规划法》的有关要求加以具体化。另外,辅之以之前出台的《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主要是针对历史文化街区和保护建筑所提出的规定,还有一些技术性规范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和历史名镇名村评价体系等,这些规范性文件共同搭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框架。再者,我们基本形成了一个保护的技术支撑体系,在上世纪90年代建设部成立了专门的历史文化名城专家委员会,现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这两个机构在我国的名城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规划学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学术委员会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和学术探讨,而城科会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则是主要把各个城市的领导组织在一起进行交流,相互学习名城保护方面的宝贵经验。再有就是我们的不少规划设计单位都相继成立了名城名镇研究所,我们的各大高校也开展了名城保护的教育课程。

该《条例》实施以来,各地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积极性很高,目前又有16个城市在申报国务院公布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图1)。“十一五”期间国家对名城保护工作的投入也在加大,最近两年,很多城市都获得了国家的名城保护资金,这些资金的投入对名城保护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目前我们也加强了名城保护的监督工作,对于破坏名城保护的行为我们加大了处罚力度。对于较为严重的历史文化名城中的破坏行为,我们都组织了专家进行调查和取证。结合我们推行的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住建部向37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派驻了规划督察员。在未来3年,我们要向其余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都派驻规划督察员。规划督察员派驻各城市之后,确实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例如广州在保护范围之内即将拆除历史建筑的时候被督察员发现,西安在清真寺的保护范围之内将要盖建违反保护制度的建筑物时也被督察员及时发现和制止,这些情况还有很多,这里不一一列举出来。还有许多地方在该《条例》实施之后成立了专职的名城保护机构。这些机构在名城保护工作中体现出来的作用都是不可估量的(图2)。

1.2《条例》实施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面临的问题

一是地方领导的保护意识亟待提高。名城保护工作关键在于领导的决策,很多地方的破坏名城保护行为和当地领导的决策有着直接关系。经济发展当然要坚持,但是名城保护工作也不能忽视,如何处理好保护和发展的关系,是我们的城市领导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二是配套法规的建设亟待完善。《条例》实施后,有些部门的规章需要做相应的修改与制定,例如《城市紫线管理办法》是在2003年出台的,《办法》中的许多规定与《条例》产生矛盾,这些都需要及时的修正。从我们了解的情况来看,很多省一级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条例》并未及时出台。因为国家的《条例》出台以后,各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国务院规定的较大的市都应该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的、具体细致的《条例》,而目前很多地方在这方面的工作比较滞后。

三是管理与监督的力度亟待加大。一些地方破坏名城保护范围历史格局和整体风貌、挤占与拆除历史文化街区、损毁历史建筑的情况仍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是和我们国家自下而上的保护监管体制不完善有很大关系,为此群众参与保护的意识需要提高,群众参与保护的机制需要建立健全。如何激发群众的保护热情,如何有效的组织群众参与我们的保护工作,这些问题都需要深入研究(图3)。

四是保护资金的投入亟待加大。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范围内的道路、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落后,历史建筑年久失修,居住环境差,且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图4、图5)。

五是保护规划的科学性和严肃性亟待提高。一些保护规划的内容不符合法规的规定,一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制定、修改与备案工作滞后,一些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由于经费所限,没有及时编制保护规划,因而在保护整治中缺少必要的依据。

2贯彻《条例》开展的主要工作

总理在解释法制精神时,引用了古人一句话:“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明代张居正上疏明神宗实行考成法所言)。所以在《条例》出台以后,如何去有效地执行和贯彻条例精神与开展工作是最难的。

2.1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保护意识

一是采取市长培训班等多种手段,提高领导干部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意识。住建部每年都举行市长培训班,通过邀请行业知名专家的授课,来起到宣传名城保护工作的作用,这种方法已经逐渐显示出成效。

二是继续加强舆论宣传,提高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自觉性,明确和鼓励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机制和渠道。很多群众都有对名城保护工作的自己的看法和想法,但是苦于缺少社会公众参与保护的机制和渠道,很多有价值的想法得不到沟通和交流。

2.2制定和完善相关行政规章和技术规定

《条例》出台以后相关的配套法规也要尽快抓紧出台,各地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施办法》、《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管理办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评估标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编制办法》、《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备案办法》等具体的相关规范制度都要求尽快出台。

2.3充分发挥城乡规划对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的调控作用

保护规划是做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和管理工作的重要依据,要把保护规划纳入城乡规划的制定与实施体系之中(当前重点抓好保护规划的编制与备案等工作)。

要充分利用城乡规划管理的多种手段,针对不同保护层次,研究制定针对性强的保护政策,采取不同的规划管制措施。因为《条例》中并没有涉及具体的名城保护的工作方法和手段,这些具体的实施手段和工作方法都需要从城乡规划管理中去寻找,通过我们的用地建设许可,规划用地许可,建筑工程许可等方法从不同的角度予以规划管理,才能有效、切实地做好名城保护工作。

2.4开展名城名镇(村)保护状况评估检查

今年我们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对名城名镇(村)保护状况进行评估检查。由我部会同国家文物局,组织专家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状况进行评估检查。我们就可以通过专项评估检查,总结经验,对于保护工作做得不力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出整改建议,对于破坏特别严重的名城,提出列入濒危名单的建议。

2.5逐步建立保护档案和保护动态监管信息系统

按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时的历史文化遗存情况,以及城市总体规划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有关内容,建立遗产保护档案和动态监管信息系统,对遗存保护状况和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监督(见图6)。之前的110座历史文化名城在申报称号的时候都填写了大量历史遗存的材料,但是通过近几年对这些材料的整理和核对工作,我们发现许多城市的历史文化遗存与申报材料有很大的出入,这种现象一是说明了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历史文化遗存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二是说明当时的申报材料不够准确。鉴于这种现象,住建部开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档案,一是起到信息收集作用,二是为将来的监督工作提供参照,住建部今年已对36个城市开展了规划动态监测,其中三分之一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南京、杭州、苏州、无锡、保定、泰安等)。

2.6推进规划督察员、专家参与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与监督

我们的目标是在将来的三年内,这种规划督察员制度能覆盖100多个城市。除我部派驻各地的规划督察员外,各省也应该逐步建立派驻规划督察员制度,这样才能保证名镇名村也能受到监督。为此我们必须明确督察员、专家在申报考察工作、保护规划编制和审查、濒危名录确定、保护状况评估、监督检查、宣传培训、名城保护范围内建设工程监督的各自责任和作用。这种制度的建立,对名城保护的破坏行为直接起到震慑作用。

2.7做好《全国“十二五”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设施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

首先对国家《十一五》规划保护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调查,主要是配合国家发改委对专项资金使用的情况做全面的了解,确保专项资金真正落实到位,真正用在名城保护领域中。其次在此基础上,做好《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利用好国家名城名镇名村保护专项资金,切实发挥保护真实历史遗存的作用。

3结语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名城保护;正名;保护管理

Abstract:In order to further enhance the protection and management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of China, scientifically solve the “name rectification” problem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ies, towns and villages so that the management of declaration and protection can develop toward a scientific, standard and precise directio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of work should be handled properly: (i) to improve relevant contents of laws and regulations; (ii) to strengthen the communication and coordination between departments; (iii) to supplement subsequent procedures; (iv) to enhance the publication strength and scope.

Key words: ancient city protection;name rectification;protection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U-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09)06-15(5)

2009年1月2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江苏省南通市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至此,中国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10座。江苏省有13个省辖市,目前已有8个省辖市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上计划单列市常熟市,目前已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9座。另外,2008年10月14日,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58个、历史文化名村36个。自2003年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公布了第一批22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5年时间内,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已公布251个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覆盖了全国31个省份。除名城外,名镇名村也从另一方面充分反映了中国不同地域历史村镇的传统风貌和建筑艺术,它们与历史文化名城一样,其保护与发展将对传承中国优秀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从建设部门的调查情况看,中国已有60%的省、市、自治区积极开展了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申报命名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地方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江苏省政府从1995年开始,先后3批公布了7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其中无锡市、南通市在近几年已跻身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行列。从1995年开始,江苏省政府又先后5批公布了21个历史文化名镇、4个历史文化名村,其中有14个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个被公布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依法保护方面,法制建设也在得到不断健全,《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早在2001年就出台。从全国来看,《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名街保护条例》、《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里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条例》、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的意见》,江西省制定的《历史文化名村名镇保护规划编制与实施暂行办法》等,分别从法律法规与政策、技术层面对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2008年4月22日,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正式颁布施行,标志着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已全面走上了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我们通过法律法规、规划编制等手段,对名城名镇名村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行了明文规定,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得到了有效保护。但是,在我们的法律法规中,对已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这些城、镇、村的已有“名称”如何保护,让它的历史称谓如同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受到保护,却缺少应有的法律保障。加之随着中国城乡建设快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城市扩容、乡镇合并调整,致使许多具有浓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名在快速消逝,这种消逝不比我们一些城市中的老街巷、老字号在不断消逝的情景乐观多少。人们呼吁对“老字号”的保护,是否也应该包括对古老镇、村地名的保护?根据笔者所掌握的江苏省的情况分析,目前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申报与保护管理过程中,大部分城镇的历史文化资源都得到了很好保护,名实相符,但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名称定位方面,却存在着一些尴尬情形,已影响到人们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这种光荣称号的可信度与严肃性。如下几种情形提醒我们: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正名”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一是“改名换姓”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成功后,仅凭少数人的好恶或长官意志,利用政府部门之间的薄弱环节,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进行任意改名换姓,致使原先已经定格的历史名称消失。如苏州吴中区的“西山镇”为2001年江苏省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名镇,时隔不久,镇政府有些领导认为“西山”二字不吉利、尤其是不利于招商引资,因为“西山”二字很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日薄西山”、“日落西山”,甚至传出许多开发商本来看好西山镇的风水与投资前景,但就是因为“西山”二字而不愿意来投资了。所以,就将这个位于太湖之滨、并且与另一个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东山镇”对应的“西山镇”改名换姓为“金庭镇”。对外宣称金庭镇是历史文化名镇,并且在编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时,直接以金庭镇的名称来编制报批,致使省建设与文物部门难以接招。按照“西山镇”改名换姓的荒谬逻辑推理,在我们的字典中,凡带有“西”字方位的名称都是不吉利的了:“西方国家”也不应该成为“发达国家”的代名词,“西部”大开发也不应该成为国家经济腾飞的重要战略决策,“西山”的彩霞与夕阳也不应该成为诗人歌颂赞美的对象!对于苏州吴中地区来讲,没有了“西山”又谈何有“东山”?是否也要将“东山镇”再来一个改名换姓?那太湖之滨历史上的“洞庭湖东山”、“洞庭湖西山”美妙名称由来的传说将真的成为一种记忆了。

二是“移花接木”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等手段,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原有名称移植到更大空间范围上进行使用,以扩大知名度,但在具体实施历史文化保护时,却仍停留在原来公布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域。我们知道,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在申报并公布时,其所指的历史区域及保护的内容是基本确定的,我们讲这座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并不是指历史文化覆盖了全市域的每一寸土地,而是有相对确定的空间范围与地段。如果通过移花接木的方式将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称挪用至别的区域,或让其覆盖更大的范围,势必在“外延”扩大的同时也应该有“内涵”的增加,如果不相称,会让人感到这种做法是借“名城”的招牌来扩大影响,而缺少对历史文化保护的诚意。这种类型最典型的要数江苏省淮安市。历史上的淮安市隶属于原来的淮阴市,是总理的故乡,于1986年被列为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原县级淮安市为秦时置县,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2001年2月,原淮阴市更名为淮安市,原县级淮安市被改为淮安市的楚州区,原淮阴县改为淮安市淮阴区。至此,原县级淮安市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已通过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给嫁接到了原地级市的淮阴市头上,可谓是“父子相争”的现代版。为了干净彻底地解决这个名称转让问题,当地政府一不做二不休,把原来的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楚州区”,而不是如“淮阴县”更名为“淮阴区”一样,将县级淮安市更名为“淮安区”。这一区划调整过程中的移花接木做法,其良苦用心自不待言,出发点也许是好的,但给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确实造成了诸多不便。首先,总理的故居在淮安,淮安是总理的故乡,这种重要信息可以说是“地球人都知道”。自从将县级“淮安市”改为“楚州区”后,故乡的名称也在不知不觉中消逝或混淆了,外地人要到淮安去瞻仰总理故居,或者到淮安去走亲、访友、公干,是经常要闹笑话跑错地方,以致人们只好用“老淮安”、“新淮安”来进行区别。如果当初将县级淮安市径直称呼为“淮安区”而不叫“楚州区”,一是可以保留住故居在淮安这一重要历史信息,既表示了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尊重,也是对“地球人”的负责,二是可以保存了原淮阴地区的县(区)级地名除盱眙县以外都带有“水”旁的大苏北水乡特点,三是对历史文化名城的定位与保护的内容及手段也不至于模棱两可、似是而非。尽管据说有权威的“名称不变、地域不变”的上峰交代,但在实际工作中是难以执行与操作的,更何况,中国在申报公布历史文化名城中,还没有将一个省辖市中的某一个区(县级)公布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先例,如果讲楚州区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那在法律规定上就难以成立。

三是“张冠李戴”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因乡镇合并而将原来具有悠久历史的镇村给予取消,将其纳入到新的镇村麾下,但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时,采用新的名称,申报材料却仍然用那座已丧失现代身份的历史镇村来说事。这种类型以苏州吴江市的“汾湖镇”与“黎里镇”关系最为典型。汾湖镇现为苏州吴江市所辖的9个镇之一。2003年,吴江市的金家坝镇、莘塔镇并入芦墟镇,北厍镇并入黎里镇。2006年10月12,芦墟与黎里两镇合并,成立汾湖镇,与江苏吴江汾湖经济开发区区镇合一,这样,汾湖镇就包括了2002年以前的原莘塔、金家坝、北厍、黎里、芦墟五镇。这里我想重点说说黎里镇。黎里镇位于吴江市城东南30公里处,为一大片湖荡群所环抱,是一座保存较好的典型江南古镇,自南宋至今年,建镇881年历史,52.4公顷古镇区域,1.2万古镇常住人口。古镇内街巷房屋依水建筑,“小桥流水旁,深巷幽弄中”,河上横卧23座不同结构和造型的古石拱桥,一河两街格局耐人寻味,小河串起99条弄堂,河两岸保存下来的大多是二层明清建筑,铺面店堂毗连相接。古镇长长的石驳岸全部用介稽石垒筑而成,几百年过去了,仍是那么齐整坚实。河驳岸边嵌着300多根石栏,其中用于系船的精致象鼻石如同金石家手下的印章,造型各异,方寸之间趣味无穷,堪称珍贵的艺术佳品。古镇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名人志士,唐代诗人陆龟蒙、南宋诗人陆游都在这里留下过身影。著名爱国民主人士、诗人柳亚子的故居就坐落在黎里镇上,已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黎里古镇具有申报省级和部级历史文化名镇的雄厚实力,长期以来,多少社会文化人士在为之奔走呼喊,当人们准备好了要将其申报成为历史文化名镇时,由于其“建制镇”的身份已经丧失而隶属于汾湖镇,按照《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的有关规定,惜已不具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资格。人们在扼腕叹息而又不甘心放弃的情景下,即以汾湖镇之“名”与黎里镇之“实”来搭配申报历史文化名镇。2008年,当汾湖镇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时,在苏州吴江一带引起了轩然大波,问题的焦点不在于申报的历史文化名镇材料合不合格,而在于这个名称是姓“汾”还是姓“黎”?汾湖镇成立于2006年,一个成立不到三年的年轻镇被冠以“历史文化名镇”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于是乎,有的地方文史专家直接将人民来信递到了建设部与国家文物局领导的桌上。在2008年公布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单中,江苏省的余东镇、锦溪镇、邵伯镇、沙家浜镇赫然在目,“汾湖镇”胎死腹中,终于没有再给“历史”开玩笑。人们期待着“黎里镇”的历史性复活。

四是“锦上添花”型。这种类型是指有些地区的城镇已拥有相当数量的不可移动文物,或者在其他方面已经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但在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硬性条件方面仍存在不足,如“历史街区”数量要求等,后因行政区划的调整,城镇区域的扩大,使这一缺憾得到了弥补,达到了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的硬性要求。这种“锦上添花”型并不是强拉硬扯,而是具有地域相连,历史文化相同相融,文脉与地脉都一致的特点。这种类型以江苏的宜兴市、常熟市沙家浜镇为典型。宜兴市是中国著名的陶都,古称荆邑,春秋时属吴,秦置阳羡县即为今宜兴市的前身,有着两千多年的建城史。宜兴市原先主要以宜城镇为依托,后将丁蜀镇纳入市区范围,使城市形成了以龙贝山为中心的一体两翼、山城相拥的格局,城区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了,历史街区分量更重了,陶都的特色也得到了更加集中彰显。2008年,宜兴市被江苏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目前,该市正在积极着手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提起沙家浜,一出现代革命样板戏、京剧《沙家浜》使之在全国家喻户晓。沙家浜不仅是革命的“芦荡火种”所在地,是红色旅游基地,而且已被公布为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和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沙家浜镇位于江苏常熟市阳澄湖畔,除拥有华东地区最大的芦苇生态湿地外,还拥有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其中以古桥梁、古街区为特色。沙家浜镇坐落在历史上的唐市镇,已拥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古镇河港交叉,临水成街,因水成路,依水筑屋,风格各异的石拱桥把水、路、桥融为一体。镇内房屋沿河而建,连为一体,长达460米的石板街古色古香,街两侧店铺林立,前店后宅格局昭示着唐市镇昔日的繁华,历史上也曾有“金唐市”之说。千年古镇搭上了“红色革命根据地”的列车,可谓相得益彰,历史文化名镇虽不以“唐市镇”而闻名,但“沙家浜镇”已与历史上的唐市镇融为一体,古代文化与革命文化、生态之美与人文之美在沙家浜真正实现了交相辉映。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的“正名”问题,笔者虽列举了江苏省的事例来说明观点,大有自揭家“短”的嫌疑,但从全国范围来看,窥一斑而知全豹,一定具有普遍性。从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出发,各地应该有勇气与责任来对辖区内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大盘点。笔者这里所列现象,尚不包括那些虽然名称未变、地域范围未变,但历史文化街区已日见减少或风貌破坏殆尽、文物保护单位破坏严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对于这种真正的“名”、“实”不符现象,已不是“正名”问题所能解决,容当专题讨论。

从笔者上述所列四种类型来看,各级政府热衷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一方面表明我中华民族全民历史文化保护意识的全面觉醒,人们通过对自己生长的城市与乡镇历史文化资源的探究与价值认同,为历史文化的永恒魅力所折服而要立志将其保护与传承;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历史文化价值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展示与合理利用,尤其是为旅游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环境及居民生存环境的改善等提供有力的砝码;从历史文化保护角度分析,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工作的开展,也必将为文物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更加理想的地域空间与良好社会环境,建设规划与文化文物部门将其视为重要工作内容也是历史赋予的使命所在。但是,那些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不尊重而随意更改混淆的行为,一方面反映了庸俗文化理念仍在作祟并干扰政府相关决策部门,一方面也说明了因对历史的无知与蔑视而产生的对历史文化“戏弄”现象,已渗透进了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与保护管理工作中,我们必须引起高度警惕。

为进一步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管理,科学合理解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正名”问题,使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申报及保护管理工作沿着更加科学、规范、严谨的方向发展,笔者认为,我们至少要从以下四方面予以跟进。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的相关内容。我们要在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法律法规条文中,以及在相应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内容中,增加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保护的法律条款与规划内容,对于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名称”变更等行为,在法律法规上要提出由原公布的政府或部门批准同意的前置要求。对于各地已经出台的有关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法规,应根据国务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进行及时修订,使之更加符合各地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要求。即将修订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城名镇保护条例》应根据上位法,将历史文化名镇申报条件中有关“建制镇”的要求舍去,这样,类似吴江的黎里镇、淮安的河下镇等一批具有潜力的历史古镇就能够名正言顺地以自家身份开展申报历史文化名镇工作了。

二是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调。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是一个国家社会形态的缩影,其保护管理工作错综复杂,政府相关部门要共同介入,仅其“名称”变更与否,就同民政等部门相关。因此,在我们强调保护城镇中老的地名、街名、巷名的同时,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的地名保护更要格外严格,而不应是单边行动、自行其是。因此,加强政府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所在,各级政府要担当起牵头人的责任。

三是后续程序的补充完备。对于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名镇被“放大”了的城镇,应根据情况进行调整甄别,对于一些经过充分论证、能够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进行扩容的城镇,应由原公布的机构给予重新确认与公布,还以恰当的身份与名分,既不要羞羞答答,也不要回避存在的问题。像淮安市的历史文化名城名称问题,完全可以通过重新申报并公布的方式,或者将现在的“楚州区”更名为“淮安区”的方式来进行妥善解决,两者必居其一,这样才能给淮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准确定位还以公道与公正。与此相同的是,吴江市“汾湖镇”的江苏省历史文化名镇称号也应由省政府重新调整公布,让历史文化名镇这一称号回归到黎里这一千年古镇的怀抱。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5篇

*是伟人孙*先生的故乡,也是唯一一个以伟人的名字命名的地级市。从明代开始,就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融中西文化于一炉,百花齐放,英才辈出,*在850年的历史岁月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座积淀了沧海桑田农耕文化、中西交流华侨文化和崇文尚武名人文化,具有丰富近代史迹特质和纪念意义的历史文化名城。

*年6月*村被国家公布为第三批历史文化名村,标志我市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有了新成效。为进一步贯彻*大提出的科学发展、社会和谐重要思想,积极实施省委建设广东文化大省的决议精神,围绕市委、市政府建设中“文化名城”的工作部署,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争取用三年左右时间,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申报工作,把我市创建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古迹特别丰富,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或纪念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构成的主要内容为城市整体空间环境,包括古城格局、整体风貌、城市空间环境等;历史街区和地下文物埋藏区;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以及有历史价值的古树名木、水系、村落、地貌遗址;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以及特有的传统文艺、传统工艺等及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通过挖掘、整理和保护我市历史文化遗产,进一步找准我市文化定位,积极塑造我市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通过明确历史文化遗产的整理和保护措施,推动一大批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不断创造我市独特的名人城市新面貌;通过进一步对历史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以及展示,逐步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的旅游发展新格局,有力促进我市旅游开发与第三产业的发展。

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构筑*城市文化品牌,全面提升我市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构建“两个适宜、和谐*”城市发展目标的重要基础。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对全面加强*文化建设,开创建设“博爱、创新、包容、和谐”*新局面,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都有着重大战略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我市体现城市个性和特色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是不可再生的珍贵资源。但必须看到,我市文化发展及其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匹配,文化制约的瓶颈效应已经开始逐步显现。面对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发展,我市的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部分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受到严重威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认识不足、挖掘不够、保护不力、利用不当等诸多问题,尤其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未得到进一步挖掘与拓展,众多的历史文物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均未得到有效修缮、保护,有的文物和优秀近现代建筑在我市旧城改造和旅游开发中甚至遭到破坏,形势严峻,不容乐观。

因此,全市各镇、区办事处和有关部门要本着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加强对我市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全面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内涵,彰显城市(镇、村)文化底蕴,打造文化品牌,早日把*建成与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世界文明相贯通,经济和社会相辉映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契机,提高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加大文化遗产的挖掘与保护力度,构建科学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充分发挥文化遗产再现名人文化之蕴、扬伟人名城之名,提高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二)基本方针。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坚持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坚持依法和科学保护,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关系,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分步实施。

(三)总体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孙*近代革命史迹为核心,以名人、名居、名遗为重点,以有*地域文化(农耕文化、华侨文化和名人文化)特征的文化遗产为基础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认真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内涵与价值,全面提高重点“文保”单位数量,使全市“国保”数达到2-3处,“省保”数达到5处以上,“市保”数有较大的增加。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重点打造*村、孙文西路等历史文化街区,使全市历史文化街区、古镇村达到5处以上;分类建设孙文中路博物馆群、*名人纪念馆等,使博物馆、纪念馆、名人故居等开放单位数达到20座以上;各级文保单位完好率达到100%,历史文化街区、古镇村完好率达到90%以上。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达到6个,省级的达到5个。全市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成历史文化名城。

三、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主要任务和任务分解

(一)主要任务

全面落实创建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着力推进文化遗产保护。建设重点工程要以历史文化街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为重点展开,并按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工程分类保护要求》(详见附件一)落实具体工程项目的管理;加快《*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全面开展全市文化遗产普查,加强文物资源调查研究,尽快汇编形成《*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附件二),该《名录》还须根据全市文化遗产普查的情况,定期进行补充完善并及时公布;积极探索文化遗产保护地方法规建设,加大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管理与执法力度。

(二)任务分解

全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市为主,市有关部门为责任主体;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市、镇区共建,以镇区为主,镇区为责任主体。历史街区、古村落修复由市、镇区共建,以镇区为主。

各镇区具体分解任务:

1.*区:保护以沙边村、泗门村、陵岗村、大环、江尾头雕楼民居群,开展水洲山炮台、华佗庙等文物点的保护,开展沙边村的规划及申报省级历史文化村的工作。开展濠头村浦江世泽坊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修缮张惠长、李可宽名人故居和古建筑;设立经济技术发展博物馆。

2.石岐区:打造民族文化商业休闲一条街;规划建设孙文路博物馆群、龙母庙、逢源民居历史风貌区、加强旧城区古建筑的保护和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建设铁城古城墙遗址公园一条街(扒沙街、龙母街);恢复吕文成故居遗址纪念建筑。规划保护铁城东门古城墙遗址、烟墩山塔、泮水桥、西山寺、白衣古寺等文物保护单位。加强旧城区古建筑的保护。配合博物馆群的规划,开展南下武侯庙、柏桠直街东岳庙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

3.东区:做好库充民居群的保护利用。做好库充陈天觉墓公园的规划、修缮杨子毅名人故居;申报小鳌溪村迦南园为市级文保单位。

4.南区:规划保护马公纪念堂、沛勋堂等市保单位,开展功建铁城亮公祠、文笔塔、曹边村武侯庙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开展沙涌村规划及申报省级历史文化村的工作,建设商业名人故居文化村;近期维修曹边村武侯庙。

5.西区:打造烟洲书院-狮窖河的长洲烟雨历史人文景区;做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醉龙的传承和保护。

6.五桂山区:规划保护古氏宗祠,传承保护白口莲山歌。

7.大涌镇:开展大觉古寺、林氏宗祠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保护以安堂村、南文村、岚田村等历史文化古村落,申报安堂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保护大涌村骑楼街;修缮有建筑艺术价值的传统民居。

8.沙溪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龙瑞村、涌头村等古村落,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沙溪风味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服装题材的博物馆;保护传承鹤歌、鹤舞、凉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龙瑞环村龙环庙、圣狮村大王庙(洪圣殿)、龙瑞刘氏宗祠群、涌边村婆石桥(杜婆桥)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近期维修圣狮村大王庙(洪圣殿)、龙瑞刘氏宗祠建筑群。

9.黄圃镇:加快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鳌山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黄圃腊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建设海蚀遗址公园、名人墓地公园;做好古村落、古码头的保护;建立飘色艺术馆;保护传承麒麟舞、黄圃飘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10.古镇镇:保护以魏邦平故居为中心的名人一条街;建设灯饰文化博物馆;灯饰旅游一条街;修缮魏邦平名人故居和魏氏宗祠;开展魏氏宗祠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

11.小榄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弘扬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修缮何吾驺名人故居;建立文化为题材的博物馆;加快古建筑的维修;开展跃龙桥、源泉当铺申报市保单位的工作。近期维修云路街仆射何家祠、第十街崇文书院、文化路何吾驺故居遗址、源泉当铺。

12.三乡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雍陌村、鸦岗村、古鹤村、白石村、茅湾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申报三乡风味小吃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打造三乡温泉休闲文化旅游区;修缮郑观应名人故居;近期维修茅湾村柳氏大公祠碑亭、古鹤村日东祠、伯瑶祠、平岚村郑氏信道宗祠。

13.坦洲镇:恢复河网水乡文化景观区;保护和弘扬咸水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咸水歌。保护龙溪陈公祠、孑孑洲村水仙宫(观音庙)等文物点。开展孖洲村水仙宫(观音庙)维修并申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工作。

14.板芙镇:建设特色渔村文化养殖基地、保护何峻岗墓等文物点。

15.神湾镇:建设神湾菠萝农业文化园区、保护郑爱文墓等文物点。

16.南朗镇: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镇;申报左步村、茶东村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做好陈氏宗祠古民居群的保护利用。加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村的历史文化保护规划的实施工作。修缮欧初、陈文显、程君海、杨心如、陆兰谷、杨维学、杨日韶、陈兴汉名人故居和阮玲玉、王云五等名人故居遗址;打造美食文化一条街;传承保护崖口飘色。

申报南朗正街南朗祖庙、*村杨贞义堂(又称“朝议第”)、杨心如故居、纪念中学旧建筑群为市保单位。

17.港口镇:保护古民居。

18.南头镇:维护南亚电器原大队礼堂、团民桥。

19.横栏镇:做好古桥、古碉楼的修缮和保护

20.民众镇:进一步做好岭南水乡乡土文化民俗景观区规划建设。

21.三角镇:恢复河网水乡文化景观区。

22.阜沙镇:恢复浮虚山遗址。

23.东凤镇:

24.东升镇:

上述责任分解任务,将根据全市文化遗产普查的最新进展,定期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各有关部门具体分解任务:

1、市文广新局:会同规划局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加快组织全市文化遗产普查,编制《*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会同规划局、责任镇(区)制订关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的相应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修缮维护孙文中路博物馆群、*名人馆,恢复古香林寺人文景观区建设;修复郑观应等名人故居;做好各级文保单位和非物质遗产项目的申报和认定工作,使全国、省、市重点“文保”单位,以及国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达到总体目标要求。

2、市建设局:全面负责市级以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重点工程的建设管理;协助市文广新局编制《*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

九曲河的综合整治与恢复,协助市文广新局做好文物的保护与抢救工作。

3、市规划局:会同文化局完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会同文化局制订《*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市城市紫线规划》、《*市古村古镇保护规划》等。

4、市国土房管局: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修复过程中公管房屋的置换工作和属于公管房的历史建筑的修缮保护工作;协助文广新局、建设局修复旧城区传统民居和华侨建筑。

5、市精神文明办:协助宣传部等有关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在全社会迅速形成浓厚的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活动氛围。

6、市旅游局:通过组织旅游团体、推广宣传,组织旅游线路,增加历史文化遗迹为主的旅游景点。

7、市法制局:完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建设,会同市委政策研究室制定并出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施办法》、《*文化遗产保护实施意见》、《*市历史文化遗迹、遗产管理办法》等地方规章制度。

此外,市经贸局会同市文联负责做好民间艺术文化的普查和保护利用工作,组织做好民俗文化的复兴工作,组织申报*装、鹤歌等为部级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市宗教局负责古香林寺、白衣寺等寺庙的维护、修缮;市农业局负责*农耕文化的挖掘与复兴工作;市侨办负责华侨文化的发掘。

四、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工作计划

依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的有关规定,组织实施具体申报工作并制定工作计划,是落实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总体目标与主要任务的基本条件,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工作,按“四步走”计划进行:

第一步:(*年)聘请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顾问;拟订申报计划,在对市的文物古迹、传统文化等历史和现状基本情况调查的基础上,根据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要求再拟订出详细的工作计划;开展《*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规划项目的编制工作;制定《*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

第二步:(*-2009年)收集和整理有关申报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举办培训班加强相关组成人员的培训和学习;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落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重点工程名录》各项工程项目的建设与验收工作。

第三步:(2009年)编撰和录制申报材料工作;对申报各项工作进行分项、分阶段检查。

第四步:(2009年底前)完成申报工作,程序和步骤是,先由市政府向省政府申报,然后再由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

整个申报过程预计历时约2-3年时间。

五、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保障措施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任务考核。

当前,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我市文化名城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镇区和市属有关职能部门要把思想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决策中来,切实加强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领导。各镇区和市属有关职能部门要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并纳入“十一五”规划以及城乡规划。文化、规划、建设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及早完成申报工作,推进实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目标。

成立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家委员会,由建筑、规划、文物、历史等方面的专家和市民代表组成。要充分听取社会各界和专家学者的意见,集思广益,把专家咨询建议纳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的各个工作环节,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走向民主化、科学化、制度化的轨道。

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建设的政策法规和重要工程项目,统一管理、协调有关部门的管理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全面负责这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各级、有关部门都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和工作机构,并指定具体工作人员负责,切实把这项活动深入开展起来。

各镇区和市属有关职能部门要将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目标任务考核责任制,对分解任务实施跟踪考核,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核体系。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认真执法。

由宣传部会同有关单位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进行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发动,使保护和建设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活动家喻户晓,人人尽知,在全社会迅速形成浓厚的保护和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活动氛围。要发挥镇区各社区和居委会的作用。要密切联系群众,在做好宣传工作的同时,认真做好居民的思想工作,争取市民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形成社会各界和市民齐上阵,人人关心、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各部门、镇区要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规,将保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保障重点文化遗产经费投入。要设立重点项目引导、奖励资金,推动文物保护工程;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促进传承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保单位、历史街区、古镇古村、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保护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团体和个人积极参与历史文化名城建设。

(三)明确分工,落实责任,加强协调。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6篇

“在江苏能保存60多处明清建筑的古村落凤毛麟角。”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汪永平说,如果拆了就永远没了。10月24日,他带着160个学生到葛村,为这些古建筑作测绘,他甚至比村民们还着急。

葛村的价值

75岁的解建中老人对记者说:“村里人八成以上都姓解,解家祖上原住在山东衮州的葛村,北宋灭亡随康王赵构南渡时落户镇江,为纪念故土将落脚地也取名葛村。”

解氏宗祠是葛村的标志性建筑,宗祠始建于明代景泰年间,占地面积2350平方米,建筑面积1580平方米,距今已有550多年,堪称镇江地区最古老的祠堂,也是镇江市级文保单位,宗祠中精美的木雕、彩画、石雕随处可见,一面斜靠在墙上的“植本堂”匾额,落款是“清光绪十九年”。汪永平介绍说,在江南再也找不出保存这么完好、体量这么庞大的宗祠。

1949年后,解氏宗祠曾被用作公立小学,宗祠当过村委会办公室,部分还被租用过做鞋厂。直到2007年解氏后代开始修复宗祠,村委会、鞋厂搬出。当年8月26日,修复后的解氏祠堂正厅被列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为修复解氏宗祠,镇江新区政府先后投入了35万元,并在拆迁其他古村落时,将旧瓦旧料送给葛村。经过几年修复,基本上恢复了宗祠的原有风貌。汪永平还曾被镇江新区政府大力支持修复解氏宗祠的举动感动。

除了宗祠,村里60多处保存完好的老宅子也是一大宝贝,清水砖、空斗墙、黑色小瓦的屋面和精致的瓦当尤其醒目。葛村38号是一处晚清老宅,大门上锈迹斑斑的铁钉拼出“尚父在此”(注:尚父即姜太公),还有蝙蝠和寿字,寓意避邪趋吉,福寿双全; 宅子里,麒麟送子、岁寒三友之类的砖雕更是随处可见。

更难得的是,这些老宅子里大多数都还住着人。142号的女主人殷冬华家是个四合院,她说:“老宅子冬暖夏凉,夏天不用空调,我们家,用一个摇头电扇就够了。”

“没有了人的生活,那些老宅不过是文化的遗迹,是死去的历史,因此保护古村落,现在的主流观点是既保住老房子,也留下原住民,这样才是整体的、活态的保护。”汪永平说。

村头那口古井从宋代一直用到今天,井边的石人是井神,至今栩栩如生,护卫着乡里和一方水土,类似的古井还有明代的一口,清代的两口。

去年7月,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出具的一份登记表上,列出的葛村传统建筑共有勤怡堂、走马楼、武秀才门堂、乐分支祠和古树名木等共62处。社发局潘大富科长向记者介绍说,那是他们为葛村申报省级历史文化名村而进行的调查,东南大学规划院也曾为葛村作过一份规划,列出的历史建筑数量超过40处。关于申报的结果,潘科长表示,他们得到的答复是,葛村“体量较小,不具备名村条件”。

江苏省名镇名村的评审由江苏省住建厅牵头进行,然而汪永平教授向江苏省住建厅城乡规划处了解情况时,得到的答复是他们从来没有收到过葛村的申报材料。换言之,是镇江市自己没有向江苏省申报历史文化名村,想申报又不申报,如此前后不一的想法耐人寻味。到底是什么原因挡住了镇江市的申报之路呢?

汪永平曾帮江苏全省各地30多个名镇名村做过申报材料,其中约有一半申报成功。他对葛村并不陌生:“葛村古建筑较多、街巷格局未受大破坏,居民基本是原住民,评上省级历史文化名村应没有问题。”

爱村护村的村民

对于政府的拆迁计划,村民们是反对的。5组组长解建华告诉记者,镇领导到村委会召集会议,村委会成员、所有村民小组组长和党员都参加了,绝大多数意见是反对拆迁,会议不欢而散。但村里的反对意见阻挡不了上面的行动,镇里已经派人来对葛村的房屋做面积丈量,做好拆迁准备工作。

镇江新区城乡建设局网站10月8日了《丁岗镇葛村提前拆迁项目房屋拆除工程》的招标公告,在公告中,葛村的拆迁工作共被分为6个标段,工程总规模达11.97万平方米,将于今年11月启动,到2012年2月完成,拆迁规模是548户,而葛村总共有近580户人家,也就是说,千年历史的葛村基本要被拆空。

古村被拆后建什么?作为直接利益相关人,葛村的村民们却一无所知。村民们对此提出强烈质疑:按正常程序,建设项目的规划,尤其是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项目,除了要通过网站、媒体和展览馆向全社会进行公示,还要在地块现场公示,时间不少于30日,以征求公众意见。然而拆迁在即,规划却没有与村民见面,拆迁公告也没有张贴,在程序上明显违规。村里不少人曾去镇江新区社会发展局打听,也没有得到任何答复。

记者来到丁岗镇政府,宣传委员朱翠霞明确表示,葛村的确要拆迁,但到底什么时候拆、怎么拆、拆了之后做什么,她也不知道。 记者请她帮忙联系采访镇委书记,她亦推辞。直到本刊截稿时为止,村里仍然没有张贴拆迁公告,村民们也没有被告知补偿标准。

而关于葛村古民居是否文物,是否值得保护,朱翠霞倒是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没有上级文物部门的认定,怎么能说明它们是文物呢?”

“不是文保单位就可以拆除的观点是错误的。”汪永平说,江苏目前共有不可移动文物2万余处,但是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到4000处。汪永平是江苏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多年来一直都在从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

葛村人对古村更有感情,村民们成立了文物保护委员会,在老宅上、古天竺和古腊梅旁都标注了名称和说明,走在葛村里到处能看到这些历史的“说明书”。他们还整理古村的历史,集资修缮宗祠,对故乡的热爱溢于言表。谢韵寿家花了五六万元,采用古建筑传统工艺,用木料、青砖修缮三开间的祖居,因为这是他家十九世祖解为干的“袖山楼”原址。

10月24日测绘结束后,汪永平告诉记者,当天测绘的古建筑有50多处,从平面图上看,古村核心区的结构布局和街巷肌理基本保存完好。汪永平说,一个古村落所保留下来的,不仅是老房子、老街巷、古井、古树等物质文化遗产,还有人们世代生活形成的生活方式、民风民俗、方言和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共同构成了乡土中国存活至今的社会生态。

但这些道理,都阻挡不了政府拆迁的决心。

能否幸免于难?

葛村拆迁后干什么?

记者在镇江新区网站“投资指南”栏目的中小企业园的介绍里有了收获。比对园区设计图和镇江新区地图后,记者发现在园区设计图上,葛村被划成一个个规整的条块,西部用于工业和孵化中心,中部和东部将建设标准厂房、居住区、公园等,几十处古建筑在设计图上根本杳无踪迹。

这份2010年1月29日的网页上写道,园区一期“规划用地面积约2.97平方公里……2010年将完成一期安置房建设和10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及配套商务中心”……

而大港股份 (002077)今年 3月2日公告称,公司与镇江新区经济开发总公司签订了中小企业园《标准厂房项目委建协议》,协议金额暂定3亿元;在此之前,镇江新区于去年11月公告,对中小企业园一期厂房太阳能电站、室内外装修、场内附属道路工程进行招标,招标金额2000万元……产业化步伐正在逼近,各路资本呼啸而来,古村落似乎已在劫难逃。

事实上,村民解怀相告诉记者,早在去年5月,园区覆盖的罗家、孔家和葛村西片区就已经启动了拆迁。

葛村也只不过是镇江新区大开发棋盘上的一颗小棋子。镇江新区正在推进一个“两城五区十园”的宏大开发计划,葛村所在的大港片区则要打造成滨江产业新城。一份《大港片区概念规划》显示,该片区建设用地规模达80平方公里,要建设光伏产业园、静脉产业园、工程技术创新园、风电园等10多个产业园。

今年1月4日, 镇江新区管委会主任罗洪明在2011年工作部署会上讲话时说:“全年新增创新载体面积突破50万平方米,力争总量超越常州高新区。”根据“两城五区十园”计划,镇江新区到2013年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500亿元,主城区面积扩大到近50平方公里,人口增加到30余万,这里正在进行一场狂飙突进式的大开发。

问题是,城市化、现代化一定要以牺牲历史文化遗产为代价吗?葛村等古村落非拆不可吗?

镇江新区政府也曾资助葛村修复解氏宗祠,并做了古民居等历史文化遗产调查,准备申报江苏省历史文化名村,从这些举措和当初领导的表态来看,当地政府确实想过“在保护中发展”的思路,为什么后来又变了呢?

对于这个问题,潘大富支支吾吾,但他向记者保证,作为文物保护工作者,他是希望保护住葛村历史文化遗产的。他甚至打开电脑,向记者展示了一个PPT文件,显示东南大学规划设计学院为葛村做的新社区发展规划,其中对活用历史文化遗产和古民居保护都提出了对策,正如潘大富所言“要保护也要发展”。

但现在一切都变了,在镇江新区,当城市化浪潮以摧枯拉朽之势扫荡乡村,动辄上百亿、几十平方公里的大开发中,很多古村落已经荡然无存,现在又轮到葛村了,它能幸免于难吗?

为了避免悲剧发生,汪永平已经紧急向江苏省文物局报告。事实上,江苏省委刚刚召开的十一届十二次全会也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写进了《文化建设工程意见》。

最近,著名作家、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也向总理提议保护古村落。他对记者说,据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进行的普查显示,中国保存状况较好的古村落,已经由2005年间的5000个左右,锐减至现在的2000~3000个。

“我们的古村落现在进入了一个消亡的空前加速期。”冯骥才说,“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可是没等我们认真翻阅它,就在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了。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7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名城保护作为

中图分类号:G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城建档案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大有可为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第四章第三十二条明确指出“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2008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上指出:“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妨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他强调:“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作为专门的城建档案资料的统一保管机构,城建档案馆肩负着“保护城市文化遗产,留住城市永恒记忆”的历史使命,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中,城建档案馆大有可为。

(一)城建档案馆是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库的行为主体

一方面,由于历史建筑是构成历史文化名城的基本元素,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必须从保护历史建筑做起,而完善历史建筑档案,是保护历史建筑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一步。建立历史建筑档案虽是一个系统工程,档案的形成、积累可以在多个部门完成,但最后的扎口管理还得由一个部门来完成,这一任务需城建档案馆负责;另一方面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片区、一条老街的消失只是瞬间之事,这些即将消失事物的影像资料在若干年后弥足珍贵。声像档案是城建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特色优势,具有更形象、更直观、更具说服力的凭证作用,在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过程中能真实记录保护建设的历史过程,形象再现城市的历史风貌,生动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

总之,城建档案馆有责任全面收集档案资料,构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档案信息资源库,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工作奠定档案资源基础。

(二)城建档案馆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的宣传者和文化弘扬者

城建档案记录城市历史,是城市发展变化的“活化石”。不同时期的历史建筑物承载了城市文化,见证了城市发展变迁,传承了人文精神和地方特色。城建档案馆可以对馆藏丰富的城建档案资源进行筛选甄别,开展系列开发利用工作。根据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求,将档案信息内容进行重组、整合,并通过举办展览、编制图书精品等途径,深入挖掘城建历史,传播弘扬城市历史文化,服务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宣传,提升政府和公民的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意识。

(三)城建档案馆是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及编制科学保护规划的参谋者

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规定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大多属城建档案材料,这些材料无疑是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据。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过程就是城建档案的收集、整理、完善的过程;另一方面,历史文化名城在批准以后的各种维护、装修等工作,离不开历史建筑档案。历史建筑遭到某些损坏,只有依据历史建筑档案才有可能及时修复,并做到修旧如故,恢复历史原貌;再有,凭借丰富的城建档案资料,城建档案馆可以参与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保护规划的编制工作中,为其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决策信息支持。例如,昆明市成立了由文管办、房产、地名办、城建档案馆等部门组成保护历史街区与建筑的专门机构,并正式纳入在编机构,实施对昆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

二、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服务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工作实例

广州是国务院颁布的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名胜古迹如南越王墓、光孝寺、镇海楼、六榕寺、南海神庙、五仙观、怀圣寺、陈家祠、等等,都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见证。广州,融汇中外文化之精华,形成了独特的岭南文化。自2003年始,广州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以下简称“广州馆”)一直致力于“广州城市记忆工程”,通过各种途径,不断丰富优化馆藏资源,真实记录广州城市历史面貌,反映广州的发展变迁,弘扬广州的历史文化。近年来更是注重深入挖掘广州的城市规划建设历史和文化,围绕着“服务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主题,积极开展工作。

设立专门机构开展城建历史档案征集工作,保存城市历史文化

为弥补馆藏历史档案较少的先天缺陷,广州馆2003年专门设立了征集保护部,并每年申请“城建历史档案征集”财政专项经费,有计划成系列地开展城建历史档案的征集进馆工作,不断地丰富优化馆藏。这些征集进馆的档案资料类别众多,包括古今地图、新老照片、书籍、视频、建筑构件及文件资料等等;时间跨度大,远则有明清时期的古旧地图、书籍,近则有这几年来反映广州城市风貌的照片等;数量众多,特别是针对反映广州民风民俗,保存广州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征集了大量的老照片、老地图、文献史料以及广东传统民居建筑装饰构件等实物档案,这些档案资料对于展现广州2200多年城建历史,保存广州古建筑、历史街区、名村名镇等历史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作用。

(二)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的声像档案工作

为了能及时在城市变迁和旧城改造中把脉名城保护,做好历史文化名城的抢救性拍摄工作,广州馆创新理念,制定了适应新形势下声像档案工作策略,积极做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抢救性拍摄工作。首先,参照名城保护规划,按照“找出来、拍下来、存起来”的思路,根据保护对象的保护级别、规划情况、改造进展、重要程度等,有秩序、有选择地适时推进,做好广州中心城区约20平方公里的历史地区范围以及22片历史街区的抢救性拍摄工作;其次,每年申请“广州市旧城改造与名城保护抢救性拍摄” 财政专项经费;再有,以三旧改造为契机,与有关部门密切合作,及时捕获名城保护的相关信息,使抢救性声像拍摄工作落实到位,不断深化。

(三)开展“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广州市图片征集”项目,建设全面系统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图片档案资源库

广州馆2011年创新工作模式,成功策划实施了“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广州市图片征集”项目,围绕“服务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这一主题,依据权威部门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名录,根据保护的要求、保护规划的范围和重点,通过向社会聘请专业摄影师进行集中拍摄的方式,建设了全面系统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图片档案资源库,该资源库可以起到存史(保存广州城市记忆)和资政(为广州名城保护规划宣传、决策等提供参考依据)的重要作用。

(四)利用城建档案资源,深入挖掘城建史,传承名城文脉,提升保护宣传

承办“千年名城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

2006年,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广州召开并举办“辉煌50年—2006中国城市规划展”大型展览,广州馆抓住机遇承成功承办了其中的“千年名城广州城市规划建设成就展”,选择从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化名城的视角出发,利用包括馆藏在内的大量城建档案及资料,深入挖掘广州城的历史底蕴,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围绕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重点展现了广州市建城两千多年的世事变迁,展示了解放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广州在经济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方面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2. 编研出版相关精品图书

广州馆一直重视对城建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深入挖掘城建档案内涵,强调“精品”意识,围绕“服务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一中心主题,在历史档案编研方面成果颇多。比如,2010年出版《图说城市文脉—广州古今地图集》,主要运用古今地图及历史照片等珍贵历史资料,从城市建设发展变迁的角度对广州城市建设发展的历史进行解读,以“图文互证、图城互映”的形式复原广州不同时期的城市历史记忆,展示广州两千多年的变迁轨迹和发展脉络,探索城市历史形态演进历程;再比如,今年即将出版的《天工筑韵岭南风——广州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构件图集》,旨在积极响应广州弘扬岭南文化,复兴岭南建筑特色的号召,基于馆藏的近600件传统民居建筑装饰与构件实物档案,形象再现岭南建筑元素,门、砖、石、瓦、陶、封檐板、窗、屏风、花罩、挂落、木小件等,这些装饰构件巧夺天工,蕴含着丰富的岭南建筑文化元素和韵味,小作大美。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8篇

摘 要: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不可避免地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一些误读。本文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方的申报材料与ICOMOS的评估材料进行了比较研究,分析了造成误读的几个根本原因。并提出,我国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时,应考虑到文化差异对申报工作的影响,尽量从“他者”角度来认识自身的文化特征,把申报材料的编撰置于国际文化背景下,使中国的世界遗产实现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

关键词:ICOMOS;跨文化;误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

“误读”,就是按照自身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和自己所熟悉的一切去解读另一种文化(乐黛云,200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下属的世界遗产委员会每年在全球进行的世界遗产申报与评估实质上是一种跨文化交流活动,因而不可避免地出现联合国专家对申报国遗产的一些误读,其中对文化遗产的误读更加常见,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误读尤为突出。这种误读,使得负责世界文化遗产评估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价值产生认识偏差和不足,从而使我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价值被低估,申报成功机率降低。为此,笔者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和评估材料为范本,从跨文化角度对这种误读进行分析,提出产生误读的四大原因,希望能引起人们对此类问题的深思。

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评估与申报

世界遗产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全世界范围内确认的具有非同寻常的普泛价值(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以及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4类。一个国家的文化遗产能否列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公布的《世界遗产名录》,关键在于是否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根据2005年2月世界遗产中心公布的《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vention)的第77节规定,凡被列入《世界遗产》的文化遗产,须至少符合下列1项标准(见表1),并同时符合真实性和完整性标准。

每年一度的世界文化遗产申报与审批,主要是由ICOMOS根据各国递交的申报文本和ICOMOS专家的实际考察,出具评估报告(Advisory Body Evaluation),由世界遗产委员会最后审批确定。报告一般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申报国陈述(Justification by the State Party),第二部分是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的评价(Evaluation by ICOMOS),其中有品质(Qualities)、比较分析(Comparative Analyse)、ICOMOS对未来行动的建议(ICOMOS 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简要描述(Brief Description)、建议(Recommendations)等。ICOMOS专家对我国历年申报的世界文化遗产的看法在这些评估报告中得以集中体现,同时他们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一些误读也在此反映出来,本文对这些误读进行的跨文化解析就是建立在分析这些评估报告的基础上的。

二、误读产生的原因

1. 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

西方人崇尚人工美、形式美,强调整齐、对称、均衡,推崇圆和正方形等构图形式,注重个性与秩序,试图用程式化和规范化的模式来确定艺术美的标准与尺度,这种美学思想长时期左右着西方的建筑、雕刻、舞蹈和戏剧等艺术。中国人崇尚自然美、情趣美,注重意境、神韵的营造,“不求形似求生韵”(徐渭语),追求以形写神,追求主观情感与客观物境互相交融的艺术效果。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使得西方人很难理解、认同、欣赏中国的许多文化遗产,由此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一些误读。

ICOMOS专家对1997年入选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园林的误读就属于这种情况。在评估报告中,ICOMOS对苏州园林的总体评述如下:

苏州古典园林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和营构建筑,创造出容天纳地的山水写意园。苏州园林依据老子和庄子的玄奥理论,模仿自然景色布局,以满足中国人理智与情感上的需求。园林充分利用天然地形,创造出迷宫般复杂的布局和一连串的视觉刺激。

这种描述反映的是一种典型的西方人眼里的苏州园林,只看到苏州园林的形式美(labyrinthine layouts),看到园林“悦目”(visual surprises)的一面。而苏州园林所隐含的“意境”――即一切要素洒脱自如,既不追求对称,也没有任何规矩可寻,相反却山水环抱,曲折婉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相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真正意境,ICOMOS的评价中却只字未提,即看不到其“赏心”的一面。这种误读就是由于东西方审美观的差异造成的。

2. 东西方言语表达方式的差异

汉语语言由于受到中国人直觉、模糊性思维方式的影响,在表达方式上具有流散、疏放、重意合不重形合的特点。这种言语表达方式的特点使得中方世界遗产的申报材料里充斥了不求精确、模糊华丽的词藻,而非具体、精确、有特征的描述。频繁使用“大概、差不多”等模糊概念的字眼,随意使用“天下第一”、“无以伦比”等夸张的言语,大量使用形容词和各种修辞手法,极力渲染。但是,华丽的文风和词藻由于体现不出地方特色,所以对于偏好逻辑性、精确性思维的西方读者,这样的申报材料令他们觉得“过于浮夸、空洞无物”,显得罗嗦、累赘,“美”不忍睹。1996年申报的丽江古城中方的申报材料就存在这样的问题。申报材料是这样描述丽江的:

丽江古城是一座具有较高综合价值和整体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它集中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俗风情,体现了当时社会进步的本质特征。流动的城市空间,充满生命力的水系,风格统一的建筑群体,尺度适宜的居住建筑,亲切宜人的空间环境以及独具风格的民族艺术内容等,使其有别于中国其他历史文化名城。古城建设祟自然,求实效,尚率直,善兼容的可贵特质更体现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城镇建筑中所特有的人类创造精神和进步意义。它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在西方人眼里,这是一种空洞无物、模糊不清、茫然不知所云的陈述,难怪ICOMOS专家在未来行动的建议(recommendations for future action)中这样说: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世界遗产预备清单》上古城的众多数量,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建议中国方面提供一份中国历史名城的比较分析,简要地说明预备清单上的那些古城被选上的原因以及提议将其申报为世界遗产所依据的标准。

3. 中国深层文化本身的博大精深

从现代系统论的观点看,文化的结构有3个层次:表层文化、中介文化和深层文化。物质文化、科技文化属于表层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属于中介文化,而文化精神、文化理念、文化价值观、道德伦理、等属于深层文化。这3个层次的文化中,表层文化最易把握,一般误读的情况比较少,中介文化次之,而深层文化是最难把握的,出现误读的时候比较多。中国文化,由于本身更注重深层文化的发展,加之5000年的积累与沉淀,尤其精深、博大。作为博大精深的中国深层文化复杂载体的中国文化遗产,自然也难以解读。土生土长的中国学者都感到难以把握中国文化遗产的深层内涵,对ICOMOS专家来说更是勉为其难,所以,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误读就不足为怪了。

ICOMOS专家对我国1997年申报的平遥古城不能准确解读也是这种原因造成的。

ICOMOS对平遥古城的总体描述是:

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它的城市结构展示了汉帝国五个多世纪的建筑风格和城市规划的演化过程。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是那些与银行业有关的雄伟建筑,与这些建筑相关联的是平遥是19、20世纪整个中国的金融中心。

ICOMOS专家看出了平遥古城在古代的商业地位,也看出了“平遥古城建于14世纪,是保存完好的中国汉民族城市的杰出范例”,但无法把握更深层次的东西。实际上,平遥古城的意义绝非仅止于此。其价值更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 平遥古城是依据汉族传统“礼制”规划建设起来的,无论是建设选址、建筑风格,还是殿堂配置都是儒家文化思想在建筑上的集中反映。平遥古城区是由四大街,八小街,七十二蚰蜒巷构成的,街巷格局中轴对称,经纬交织,井井有条,主次有序,反映出儒家的等级制度思想。左以文庙及魁星楼为首的文系建筑,右以武庙为首的武系建筑,体现了“左文右武”的儒家崇文重礼思想。以城内南大街为轴,上首城隍庙,下首平遥县衙,东西相对称,体现了儒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城墙上的3000个垛口,72座敌楼,象征着孔子三千弟子及七十二贤人。 (2) 平遥古城的总体布局是仿照古人康乐永寿的图腾吉祥物神龟设计的。平遥号称“龟城”,在中国古代文化中,乌龟乃长生、神灵之物,象征长寿、财富,以及神力,这种仿生布局凝聚着古人对平遥城坚如磐石、安然无恙、永世长存的希冀。

这种隐藏在中国古代城市规划背后的深层文化含义对于中国人来说已经不好把握了,对于西方人,更是难上加难。

再比如ICOMOS对我国2000年申报的皖南古村落的总体评价是这样的:

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可以看出,ICOMOS专家看到了皖南古村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西递、宏村这两个传统的古村落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着在上个世纪已经消失或改变了的乡村的面貌。” 也认识到中国的村落也是文化遗存的重要场所,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其街道的风格,古建筑和装饰物,以及保存完备的拥有复杂供水系统的民居都是非常独特的文化遗存。”

但是,西递和宏村两个村落建筑的价值远不止这些,宏村的“牛”形仿生规划反映出的中国古人图腾崇拜,西递村的船形布局反映出的中国民间风水文化,对于西方专家来说根本无法理解。而这恰恰是我方提出皖南古村落符合标准Ⅱ的根本原因所在,标准Ⅱ强调的是在一定区域内,对城镇规划景观设计产生的影响。实际上,皖南古村落的仿生景观设计和风水模式布局,对后来的村落布局、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但由于ICOMOS专家对中国图腾崇拜和风水文化缺乏了解,使得皖南古村落的文化价值没有被全面认识到,而判定皖南古村落不符合标准Ⅱ。这种误读给我们留下很多遗憾。

4. 中国人民对某遗产所怀有的特殊情感

一个民族对自己本族的遗产往往怀有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本族集团成员对它很容易理解,另一民族文化集团的人们却不易察觉,误读就容易产生。 以长城为例,长城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是抵御异邦入侵、众志成城的象征,西方人常常无法理解这一点。美国灵智广告公司为飞利浦精英移动电话设计中国市场商业广告时,以中国长城为背景,以一位精英人士“坐”在长城上,用飞利浦移动电话通话为创意。此创意也被做成户外广告,在中国投放。然而不久,此广告就受到中国人的不满,最后被中国政府下令撤销。该广告的失败之处在于外国人没有充分理解长城作为一个象征性文化在中国人心目中的意义和地位,中国人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因而就未能预见“坐”在长城的画面会引起中国人的反感而受到抵制。

ICOMOS对长城是这样评价的:

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1368~1644),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建筑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ICOMOS专家看到了长城的军事、历史和建筑艺术价值,却忽略了中国人民对长城所怀有的特殊情感。长城绵延万里、巍峨壮观、气势磅礴,充分展示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是中国人民坚强意志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的象征,是民族心灵的寄托和归属,“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它一头挑起大漠边关的冷月,它一头连着华夏儿女的心房”,表达了中国人对长城的深厚情感。这是ICOMOS专家所无法体会和明白的,因此误读的产生就在所难免了。

三、结论

2004年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通过了《凯恩斯决定》的修改草案,规定自2006年起《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每年只可申报两项世界遗产,其中至少要有1项是自然遗产,这意味着今后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难度显著加大。在这种情况下,分析ICOMOS专家对中国世界文化遗产存在的误读以及误读产生的原因,从而减少误读,提高申报成功机率,实现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的跨文化认同,促使更多的遗产申报成功就成为一件意义重大而紧迫的事情。

参考文献:

[1] 乐黛云.跨文化之桥[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1.

[3] 晓勤.世界文化遗产――皖南古村落规划保护方案保护方法研究[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关世杰等译.世界文化报告2000:文化的多样性 冲突与多元并存[R].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Advisory Bodyvaluation[EB/OL].http:///archive/advisorybodyevaluation/437/438/440/441/705/778/779/812/911/1001/1002/1004/1039/pdf.2004-09-19.

A Cross-cultural Analysis of ICOMOS Experts’ Misreading of Chinese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XIONG Guan,FEI Xuejun,YAO Baorong (School of Tourism,Xi’an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Xi’an 710128,China)

Abstract:Application for being inscribed o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in essence,is a kind of cross-cultural activities. Due to differing culture backgrounds,the experts of ICOMOS responsible for the evaluation of world cultural heritages will inevitably misread some cultural connotations of China’s cultural heritages. In this article a contrastive cross-cultural study is made the two parties of advisory body evaluation:the justification submitted by China and the evaluation by ICOMOS. It is found that it is the differences in aesthetic taste and expressive style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the broadness and profundity of Chinese culture itself and the attachment of Chinese people to their own heritages that are being blamed for the misreading. In order to be inscribed successfully on UNESCO’s world heritage list,it is proposed that we mange to see our own culture from the viewpoint of experts from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and write the justification part in the context of cros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9篇

关键词:城建档案;声像档案;历史建筑;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光辉灿烂,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然而长久以来,这些宝贵财富,不但经受着岁月风雨的侵蚀,还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和摧毁。福建省著名的三坊七巷在旧城改造中遭到破坏;贵州遵义会议会址周围的历史建筑被拆光;浙江省舟山市大拆定海老城的历史街区:湖北襄樊市千年古城墙惨遭摧毁……人们扼腕长叹,为之痛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就是维护人们的情感。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颁布,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真正形成:2008年4月,《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条例》)颁布,国家法规上第一次提出了对历史名城名镇名村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学术研究、立法、管理等各项工作正在不断发展与完善之中。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城建档案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城建档案作为城市建设和发展轨迹的真实记载,是城市建设文明的积淀,“千年沧桑、百年兴废”尽在卷中。搞好城建档案工作是发掘和弘扬城市历史文化特色的重要手段,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中,起着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1998年,苏州市开展了苏州古典园林申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的活动,苏州市城建档案馆积极参与申报工作,提供利用了一整套园林档案,还整合馆藏资源制作了一个约10分钟的专题片,成为申报材料中的精品和重头戏,确保了申报工作的圆满成功。此外,衡阳市城建档案馆对南岳衡山大庙的修复、长沙市城建档案馆对天心古阁的修复也做出了不可替代的重要贡献。

同时,我们也发现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城建档案工作做得还远远不够。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人口急剧增加,城市规模迅速膨胀,各地掀起了开发建设高潮。摩天楼取代了四合院、高架桥取代了小桥流水、外环公路取代了古城墙……昔日的历史人文景观已不复存在,很多具有重要价值的历史建筑甚至连档案资料都没留下。国内许多城建档案馆,在保存的一卷卷城建档案中,却难见一卷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2008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第四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授牌仪式暨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讨会上指出:“不少历史文化村镇对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底数不清,对资源的种类、数量、年代、工艺、材料等基本信息没有建立档案,导致在保护管理中缺乏科学的安排,影响了历史建筑的挂牌保护和宣传展示工作的开展,不利于公众参与和社会监督,妨碍了历史文化资源的合理利用。”他强调:“历史文化资源信息档案亟待建立。”《条例》第四章第三十二条也明确指出“城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对历史建筑设置保护标志,建立历史建筑档案。”

鉴于此,我们城建档案工作人员必须肩负起“记录历史,服务建设,造福未来”的重任,详实收集,系统整理,建立真实、准确、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二、全面收集资料,建立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

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资料具有再现历史的功能,是研究历史沿革、社会发展、城市建设、科学技术和传统文化的原始材料。岳阳楼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的标志,但因为年久失修,至20世纪80年代,纯木结构的主楼及楼板、镌刻、油漆等已是斑驳陆离、腐朽不堪,整个楼体几近倾圮。1983年岳阳市人民政府决定大修岳阳楼后,组织专家对岳阳楼主体及各部件进行了摄像、拍照、测量和描摹,建立起一套完整、详实的档案资料。其工作精细到每个榫头、榫眼都有照片、有图纸、有数据。正是依照这套完整的档案资料,大修后的岳阳楼做到了建新如旧,重新焕发出“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的历史雄风。

如何建立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条例》明确,历史建筑档案应当包括:建筑艺术特征、历史特征、建设年代及稀有程度:建筑的有关技术资料;建筑的使用现状和权属变化情况;建筑的修缮、装饰装修过程中形成的文字、图纸、图片、影像等资料;建筑的测绘信息记录和相关资料。

一方面,我们要认真研究历史建筑。围绕历史建筑的时代背景、人文特征、传统文化以及营建技术等方面,从历史文献、历史图册、碑刻、书画及影像等资料着手,深入挖掘历史,全面收集、整理已有档案资料。然而由于历史变迁、战争纷乱、天灾人祸,许多历史建筑的档案资料大量遗失,造成了历史性的遗憾。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及时行动,对历史建筑现状进行详细研究,拍摄、测绘每一个细节,最大限度地弥补缺失的记录。

另一方面,完整的历史建筑档案是需要不断补充和完善的。实际工作中,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历史建筑,了解各项相关工作动态,包括各类申报审批、文物研究和维护修缮等。及时、跟踪收集,所有文字材料、图纸、影像资料等都应列入收集范围,确保档案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

三、突出声像档案工作,收集好太仓历史建筑档案

太仓是一个具有两千多年文明史的古城,从商周的斥堠之地,到元代的通都大邑、“六国码头”,都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保留了天妃宫、张溥故居、墨妙亭、望海峰、沙溪古镇、元代古桥等一大批历史文物古迹。2005年9月,沙溪古镇列入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太仓注重历史文脉的延续、历史遗产的保护,编制了《太仓市浏河镇古镇保护规划》,恢复了太师第门楼,整修了三座元代古桥,建设档案馆中也保存了这些建筑的旧貌新颜。然而,在城市的大开发、大建设过程中,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依然面临着很多挑战,历史建筑档案收集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结合太仓城建档案工作的实际,我们认为,声像档案具有更形象、更直观、更具说服力的凭证作用,在古城保护过程中,能真实记录保护建设的历史过程,形象再现城市的历史风貌,生动保存城市的历史文脉。我们必须把声像档案工作作为抓手,精心组织,认真收集,做好太仓的历史建筑档案工作。

首先,要全面掌握全市历史建筑的基本情况,并按建筑地点进行划分,实施专人专区负责,即同一片区的所有历史建筑由同一组声像人员(包括录像、照片拍摄)负责。细化历史建筑拍摄要点,对建筑的外貌、内部结构及装饰等进行全面拍摄,重要部位进行多角度拍摄,确保声像资料的详实。并建立好拍摄工作台帐,详细记录拍摄的时间、内容,以便于后期汇总、整理。

其次,面临旧城改造所带来的压力,声像人员还需针对各自负责的历史建筑,制定详细的跟踪拍摄计划。每个声像人员都要对所负责的历史建筑情况了如指掌,时刻关注城市建设动态和发展趋向,与历史建筑保护单位保持紧密联系,及时掌握各项相关工作进度,及时记录每一个瞬间,不让历史留空白。

第三,收集历史建筑档案更应注重资料的整合。按照系统性、完整性原则,对声像资料进行梳理,将其中分散的、有联系的资料进行有机重组,根据需要对录像、照片资料配以专业文字说明,并将重组后的声像资料与历史建筑的各类文字资料一并组合,使之成为完整的档案资料。

历史文化名村申报材料范文第10篇

一、紧扣转型,依托优势,形成三个共识

(一)蔚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只要坚定信心,就会变 “煤仓”为“文城”

蔚县煤炭资源丰富,属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长期以来形成了资源依赖思想和“一煤独大”的发展模式,2008年李家洼矿难瞒报事件和煤矿“双停”,给县域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事实证明,蔚县的长远发展,不能只依赖煤炭资源,必须立足县情实际,认识到“矿产资源越挖越少,文化资源越挖越厚,文化产业越做越大”的现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出“一煤独大”的怪圈,构建以能源产业为主,旅游服务产业、特色农业产业、现代物流产业并举的经济新格局。先进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文化旅游业不仅是一个朝阳产业,是一个富民产业,更是一个动力产业,能够拉动商业、服务业、金融业、娱乐业、交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能够积聚人气、提升名气、增加财气。同时,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可以形成文化力,文化力能够形成凝聚力,发展生产力,激发战斗力,提升竞争力。因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成为蔚县实现经济转型的首要选择。基于这种认识,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文化立县、旅游活县、工业强县、特色兴县”的总体战略,把文化放在了转型发展的首位,把文化产业作为蔚县经济发展的主要接续产业重点推进,向文化要竞争力,向文化要增长点。

(二)蔚县拥有独特的自然文化资源,只要充分利用,就会变“死宝”为“活宝”

蔚县生态资源独特。位于太行山、燕山、恒山“三山交汇处”,境内海拔2882米的小五台山为河北第一峰,是部级自然保护区,有野生高等植物1350种、动物137种,昆虫类1500余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5种(褐马鸡、金钱豹、大鸨、白肩雕、金雕);海拔2158米、面积33平方公里的“空中草原”,生长着世界罕见的植物――雪绒花,是部级森林公园。历史文化厚重。蔚县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人类起源地之一,北水泉东窑子头泥河湾遗址出土的7件人工石器,说明了200万年前人类便在此活动。是“中华文明的三岔口”, 源于河南的“仰韶文化”、源于辽西的“红山文化”和源于内蒙古的“河套文化”在蔚县壶流河流域交汇碰撞。是“三大传统文化”交融地,孕育了以特色农业为代表的农耕文化,以古代国文化为代表的游牧文化,以飞狐古道(太行八径之一)、古城、古堡为代表的军事文化。是“三种特色文化”聚集地,形成了以蔚县剪纸为代表的民间文化、以佛教文化为代表的宗教文化、以狼牙山五壮士班长马宝玉事迹为代表的红色文化。古遗迹数量众多。蔚县被誉为“河北省古建筑博物馆”,具有各类历史文化遗存1610处、部级文保单位9处、省保单位30处、文物遗存总量全国县级第一。民俗文化独一无二。特别是蔚县剪纸独树一帜,是全国唯一一种以阴刻为主、阳刻为辅的点彩剪纸,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剪纸艺术研究基地”、“中国剪纸艺术之乡”。2009年1月10日由北京大学、新浪网等联合主办的“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创意城市文化名片”评选活动中,蔚县剪纸与苏绣、钧瓷一起荣获“民俗名片奖”。2009年3月27日,焦氏剪纸有限公司成为“河北省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树花颇为壮观,是蔚县人的绝技,是勇敢者的游戏。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灯山和蔚县秧歌,异彩纷呈,神秘独特。民间工艺堪称一绝。青砂器、陶器、泥塑等传统手工艺特品,制作工艺精湛、造型雄奇,风格独特,2009年6月11日,河北省文物局在蔚县发现了能与《清明上河图》媲美的《百工图》壁画,壁画完整绘制了清代64个行业的产品制作、销售等场景,充分说明了蔚县是中华文明手工业产业聚集区。这些自然文化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尚属起步阶段,只要加大投入,深入挖潜,就能够将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使全县文化产业步入历史上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三)蔚县具备了文化产业由起步到腾飞的基础,只要强势推进,就会变“配角”为“主角”

蔚县现已形成以蔚县剪纸、文化旅游、民间艺术为主的特色文化产业。蔚县剪纸独树一帜。目前全县有剪纸专业村28个,剪纸专业户1100户,从业人员3万多人,年产剪纸500多万套,产品畅销美、日、德、新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收入2亿多元,产值已占到全县GDP的近4%,成为县域特色经济的拳头产品和重要富民产业。蔚县文化旅游产业已初具规模。现有小五台•金河口、飞狐峪•空中草原、暖泉古堡、蔚州古城等景区以及新蔚州宾馆、正和饭店、京西酒店等星级宾馆,建成农家乐试点20个,注册国有旅行社4家,旅游商品购物商店26家,2009年接待游客25万人次,创造社会总收入近亿元。蔚县年节活动方兴未艾。2010年两节活动期间,吸引国内外游客11万人,实现社会总收入2000万元,网络、电视、报纸等知名媒体播发重量级新闻报道100多篇,其中,新华网在头版刊登了元宵节蔚县观社火、传统民俗演绎“中国式狂欢节”的报道,真实的反映了蔚县“十万人次观社火,百万人次看打树花”的空前盛况。年节文化的正式推出,是蔚县文化产业一次质的飞跃,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全新表现,也是蔚县打造“北方年节文化之都、中国春节民俗民片”品牌的大胆尝试。同时,蔚县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文物工作先进县”、“河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民间艺术之乡”。

二、深入挖掘,求经问计,理清发展思路

(一)问计于高端

先后聘请14位科学发展顾问,多次召开大型研讨会、规划评审会,并邀请国家行政学院等大中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来蔚举办专题讲座30余场,对蔚县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进行战略研究,找准发展路径,确立发展方向。

(二)问计于先进地区

组织干部赴天津滨海新区、河南焦作、北京延庆、重庆武隆、四川双流、山西榆次、云南丽江等地考察学习,解放思想,开阔思路,树立科学发展意识,移植借鉴先进地区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成功经验。

(三)问计于本地干部群众

组成工作调研组,深入基层一线,就经济转型和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进行实地调研,掌握第一手资料,寻求科学依据。

通过建立三问机制和科学论证,确立了打造一条黄金线(文化生态旅游),开发二日休闲游,观“三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四古”(古村堡、古寺庙、古戏楼、古居民),赏“五朵金花”(窗花、树花、雕花、杏花、雪绒花)的文化旅游发展思路。

三、高点站位,规划先行,明晰发展方向

坚持规划先行,今年投资2000多万元编制规划,为蔚县文化旅游的发展描绘蓝图。

(一)立足一个“高”字做规划

按照科学、可持续发展要求,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单位,高标准、高水平、超前性做规划,力争规划在较长时期内不过时。聘请北京同和时代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蔚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9-2020)》、聘请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了《蔚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聘请清华美院编制了《蔚县城市导视系统规划》、聘请河北石家庄阡陌规划设计院做了《蔚县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初设。

(二)贯穿一个“实”字做规划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对重点文化遗存作规划时,坚持依据史实,体现历史原貌。编制了《暖泉镇西古堡、暖泉书院、华严寺整治规划方案》、《代王城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

(三)突出一个“精”字做规划

对具体项目做规划时,注重细节,保证做一个规划出一个精品。编制了《古城控制性详细规划》、《壶流河县城段综合治理及玉壶公园工程规划》、蔚县文化产业10大综合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政府主导,项目拉动,实施重点突破

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企业化管理”的经营运作机制,以创新为动力、以项目为载体,全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

(一)创新机制抓投入

坚持市场化运作,注册成立了蔚县圆通文化创意有限责任公司、蔚县和盛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蔚县通元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投融资公司,为项目创建了融资平台。2009年,投资8000多万元,修建了10条近百公里旅游公路,将小五台――金河景区、飞狐峪――空中草原、蔚县城、暖泉古镇等文化旅游景点连接起来,打造了二日休闲游黄金线路。投资1.86亿元修建了总长11公里的县城南部框架路,拓宽了城市发展空间。复建了准提祖庭――小五台金河寺增加了小五台山――金河景区的文化元素,提升了景区质量。投资2800多万元开发了暖泉古镇,进行了古镇仿古维修、街道整治、电线入地等工程,完善了景区功能。

(二)积极申报铸品牌

高度重视申报工作,组织专门申报班子,联合攻关,向上申报了25项省级以上申报材料。其中,2009年9月30日蔚县剪纸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蔚州古城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现存城墙、玉皇阁、护城河、南安寺塔等遗迹保护完好,1992年申报成功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申报部级历史文化名城,申报材料已顺利通过省专家组评审,将由省政府上报国务院;蔚县地质地貌特殊,小五台垂直带谱、甸子梁夷平面被列入地质教科书,并存有古喀斯特地貌,具备了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潜力,但按照申报程序必须先申报省级、部级地质公园成功才能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目前申报省级地质公园正在加紧做可行性研究报告。蔚县申报工作的成功将大大提高影响力和知名度。

(三)多方推介增客源

实施三项措施加大宣传力度。一是坚持走出去。今年先后组织旅游企业参加了“大好河山--2009魅力张家口游”暨“全国百城旅游宣传周现场推广活动”、中国涞源白石山旅游文化节活动等,新编秧歌民间故事剧《剪纸谣》在“洪生杯”第八届河北省戏剧节上一举夺得优秀剧目奖(一等奖)。二是坚持上媒体。在旅游卫视播放了《文明中华行--蔚州印象》专题片,在《乡土》栏目播放了《疯狂的铁水》专题片,在中央十频道大型电视文献片《古县探秘》中播放了《蔚县剪纸戏中来》专题片,在中央电视台十一频道《戏曲采风》栏目播放了蔚县秧歌的传承与表演;在北京时报、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娱乐信报、新京报、北京晨报、燕赵都市报等新闻媒体进行了大力宣传。三是坚持挖内涵。给农副产品注入文化元素,筹划组织了以“暑期休闲避暑、木瓜鲜杏采摘”为活动主题的蔚县暑期游木瓜杏采摘活动,举行了准提菩萨研讨会及金河寺开光仪式。把企业文化建设与发展旅游结合起来,新辟了燕云酒厂酿酒工艺展示、定方机械火车配件制作过程展示一日游,提高了产品附加值。邀请高层专家,组织专业队伍并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编撰了《魅力蔚州》系列丛书和河北省民俗文化从书之一《蔚县剪纸》。通过宣传推介2009年来蔚游客是2008年的4.5倍。

(四)创优环境搭平台

以城镇面貌三年大变样活动为契机,集中开展了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着力实施了城市绿化工程,提升了城市对外形象。开办了“旅游服务、酒店管理专业”中专班,采取旅游旺季到景区进行实习锻炼,淡季进行理论学习的教学办法,为旅游发展培训储备了人才,使全县旅游服务水平不断提高。聘请清华大学设计了导视系统,在高速公路、国道干线等醒目位置制作大型户外广告牌,制作安装7块旅游交通标识牌,制作完成了精品二日游所经35个村地名标识牌,完善了旅游景区的导视系统。同时,成立了蔚县餐饮协会,研究出具有蔚县特色的菜品30多个;成立了蔚县剪纸协会,对蔚县剪纸产业化进行深入研究。

五、着眼长远,培强做大,实现文化立县

围绕打造“两城”(蔚州古城、代王城)“内八景”( 玉皇阁、南安寺塔、释迦寺、常平仓、鼓楼、关帝庙、灵岩寺、真武庙)“外八景”(小五台、空中草原、暖泉古镇、重泰寺、玉泉山、十八堂、王喜洞、赤崖堡)的目标,创出“北方年节文化之都、中国春节民俗民片”、文化生态休闲基地、世界剪纸文化基地、北方影视基地、文化产业示范区“五个品牌”,把文化生态旅游产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全县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超过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亿元,建成部级文化旅游强县,将县城建成部级文化旅游城市。

(一)加强要素建设,拉长产业链条

在完善“六要素”上做文章。“吃”:整理、挖掘、推出具有特色的蔚州菜系、代王食谱,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住”:坚持抓两头,谋划建设一个五星级饭店,高标准建设一批“农家乐”,挂牌乡村旅游接待户。“行”: 使外部旅游路与国家、省级旅游线路相衔接,进一步完善导视系统。“游”:突出文化生态特色,一、二、三日观光休闲游并举,逐步发展成为“七日游”。“购”:建设旅游产品购物一条街,发展旅游定点商店。加快筹建国际剪纸艺术中心,展示制作工艺,开展互动活动。“娱”:在小五台•金河、飞狐峪•空中草原发展户外运动、登山、探险等游乐项目;编排蔚县秧歌、打树花、民间社火等具有地方特色、互动参与性强的文艺表演活动。

(二)深挖历史文化,提升景区品位

巧妙借助蔚县悠久的历史文化,组织专人对历史名人故事进行挖掘和整理,如象枢夜读、张苏脱险、马宝玉除奸等真实历史故事,向旅游者奉献以历史名人为主体,集儒、佛、道、革命文化为一体的独特文化产品,实现秀丽奇特风景和古老历史文化的有机融合,靠丰富内涵提升景区品位。注重历史文化信息的留存和历史文脉的传承,全力打造浓缩打树花、蔚县秧歌、拜灯山、蔚州道情等民俗文化的演艺文化品牌--《印象蔚州》,创办文化创意产业,铸造新的蔚县名片。

(三)引进战略投资,借力跨越发展

树立大开放、大开发、大规模、大投入、大公司、大推介、大宣传的“”理念,增强区域合作意识,积极谋划在北京举办“蔚县文化周”活动,筹备农展馆蔚县剪纸专题展和《剪纸谣》在中国大剧院的演出,在蔚县举办首届“国际剪纸艺术节”,加强与外地旅行公司对接,与大集团合作,与临近县合作,与其他景区合作,走“联合开发,借力发展,互惠共赢”的路子。

(四)全面加强对接,融入精品线路

强化合作意识,充分利用蔚县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与京津、山西大同、保定等特大城市、大城市以及周边县的区位联合,串联线路、联动促销,成为北京与山西旅游黄金线路上的一颗明珠。

上一篇:青年安全生产申报材料范文 下一篇:市级优秀教师申报材料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