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08 07:16:55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1990年之后,上海城市建设进入了快速“大变样”阶段,在城市公共建筑设施、居住标准迅速提升、大批高层建筑改变城市面貌的同时,如何保护优秀的历史建筑和环境、延续城市文脉、并使其得到可持续利用,为当代做出贡献,已成为各界人士共同思考与努力的目标。

在“十一・五”期间,2008年上海市建设交通委员会将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等技术研究列为重大科研课题。2009年,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与上海房地产科学研究院共同承担了“上海地区优秀历史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技术研究”这一重大课题。

其中,现代集团的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与历史建筑保护设计研究院合作进行子课题“上海地区优秀历史建筑可持续利用设计技术研究”。

历史建筑的妥善保护与利用是城市传承历史文化、维系城市或民族记忆的需长期坚持的重要工作之一。这不仅需要国家有关法规,规定及城市各管理,规划部门的规划与严格管理:需要现状调整、检测,需要建筑专业在历史考察,确定重点保护部位的前提下所作的整体性保护、原真性修复以及结合新功能所必要的调整等设计,并在改扩建时遵循可识别性、可逆性原则等,还需要结构专业的修缮加固设计、设备专业结合新功能的系统更新,包括节能、消防,先进设备等配置,当然还需精心施工等。在力求综合性的整体保护历史建筑的前提下,只有通过各方努力,才能让这些无比珍贵的历史的见证者,在相匹配的优雅的环境中,立足于今天、并得到恰当的可持续利用,延续其寿命,有尊严地走向未来。

有鉴于此,有关优秀历史建筑保护利用设计技术研究的课题组由相关多专业人员共同组成,赴日本考察的成员也涵盖建筑,结构。设备等各专业。2009年12月完成课题中期报告后,集团组织课题组一行八人,赴日本专题考察,成员有:上海院建筑总师唐玉恩,张皆正,历史院副总师陈民生、郑宁博士四人,还有上海院结构总师李亚明、给排水副总师徐凤、暖通副总师何焰、以及电气主任工胡戎。

本次考察着重了解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情况,时间一周。除了实地考察广岛、神户、奈良、东京、横滨、镰仓等地的众多重要历史建筑――国宝、指定重要文化财等,还与日本同行“株式会社日本设计”、“株式会社JRE建筑设计”进行有关项目保护与利用的设计技术交流。“日本设计”的野正人先生介绍了东京几个重要保护项目保护与利用设计案例,并陪同考察“国指定重要文化财――三井中央信托银行”老楼及新楼,赠送简介;森一朗先生陪同考察横滨港红砖仓库等项目,“JRE设计公司”的米川龙夫,田原幸夫先生作了东京丸之内车站保护修复、扩建的技术介绍并赠送有关资料。正是通过交流使考察得以深入。

日本的历史建筑类型众多,有从受中国建筑影响的“唐风”传统木构到逐渐演变发展的“和风”木构,受西方建筑影响的各种风格,功能类型、各种结构与材料的近代建筑等,在城市现代化发展过程中,这些历史建筑构成丰富的文化遗产。考察日本对历史建筑的保护利用技术有借鉴意义。

长期以来,针对不同情况,日本相继出台保护制度,注意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以在大众社会生活与文化教育中持续发挥作用。

1950年,日本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并在1975年进行修订。此次修订,创立了以历史街区为保护对象的“传统建筑区保存地区制度”。

1996年,日本再次修改《文化财保护法》,引入登录制度。该制度的运行,扩展了建筑保护的范围与数量。现行的日本文化财体系中关于历史建筑保护利用方面,主要包括:“有形文化财”、“纪念物”、“传统建造物群”等。其中,属世界文化遗产和有形文化财中的重要部分,被指定为“重要文化财”;而价值特别高的部分,则被指定为“国宝”。纪念物指“史迹”、“名胜”等。传统建造物群,则由市、町,村条例决定“传统建造物群保护地区”、或选定“重要传统建造物群保护地区”。

此外,日本产业建筑遗产的保护与利用也得到重视,这类建筑大部分被列入都或市选定历史的建造物以及近代化产业遗产的保护名录之中。

考察后,我们曾在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内进行了讲座交流,经进一步整理、查阅参考书等工作,现汇集成涵盖各个专业的关于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考察报告,作为课题研究的附录成果之一。

同时提交到特别关注建筑文化考察的《建筑创作》杂志发表,也是我们向同行的汇报。本次关于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考察报告分成三部分:之一,日本传统木构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二,对话与共生――日本近代建筑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之三,日本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结构与设备特点。

因考察时间较短,深度尚不足,敬请各位专家与读者指正。

注释

1 日本的建筑界,[日]尾岛俊雄,浙江大学编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0

第296-312页。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The Design and Using of Native History in Teaching

Subject of Modern China History

NIU Linhao

(Modern China Institute,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He'nan 475001)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university's school-based curriculum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should depend on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o deepen student's study of specialty knowledge and to show characteristic of native and school.This paper will research how the design, using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th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of it, and will show necessity and feasibility of native history's construction in teaching of the Chinese modern history.

Key wordsSchool-based curriculum, native history and cultural

本文所涉及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的设计是指该课程对乡土历史资源的设计和利用等尝试,是指学校自己设计某种具有自己学校文化特色和地域历史文化特点的社会活动专题。对于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育工作者们关注的多是基础教育中的乡土课程、历史课程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和探索,对于高校历史学专业课程中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论述稍显薄弱。

1 校本课程改革对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利用要求

我国高等教育课程政策改革的方向应该从原来单一的国家课程模式走向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校本课程的实施赋予了学校和教师的课程权力,是从国家课程开发模式中发展而来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有强有力的政策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就指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种课程管理层面。这实质上包括了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对国家和地方所设置、规定的课程,学校有一定程度上的自主选择权和决策权,如课时的适当调整、教材的选用等方面,不过这部分的课程最终仍由国家或地方来统一管理;二是国家所颁布的课程计划中,将课时分为三大块,国家和地方各占一部分,学校也占一部分,这部分课时由学校自主安排,学校独自设置课程,课程标准和教材也由学校自主决策,或者学校自己开发,或者选用他校开发的。笔者认为,基于上述校本课程的管理层面而言,历史学专业校本课程的开发应该以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和学校教育资源为依托而开发多样化的课程方式。特别是历史专业的校本课程开发则更需要结合学校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方特色,让学生们感到亲切真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课程改革明确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强调发挥地方、学校的资源优势与办学积极性的必要性。

在校本课程的建设中,历史学科专业必修、选修课程有着天然的优势。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应该成为师生主要的课程资源之一。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在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设计中,高校历史学专业教师的历史学专业课程应该依托乡土历史素材,凸显地方、学校特色,使教育对象对于生硬的专业知识的学习自然演变为“历史就在我们身边”的教学模式。本地区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深度挖掘的课程资源,特别是对于具有丰富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河南地区而言更是如此。2009年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在全省旅游立省大会上提出了“一部河南史半部中国史”的论断,更是说明了河南作为历史文化大省的深厚历史资源。而这些历史文化资源应该在历史学校本课程开发中凸显出其对教育的价值。基于校本课程开发的课程改革要求和河南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现实,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课程的教学活动中,实行了一些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设计。

2 近现代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设计及利用

在课程体系建设环境中如何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挖掘和运用乡土历史文化的内涵,却仍旧处于探索阶段。在河南各个地区,适合校本课程需要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是很丰富的,我们在教授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时就根据河南本地的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力图在课程的学习中间发掘出有地方特色又内涵丰富的校本课程资源。一般而言,河南近现代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知识与能力层面。提高阅读、实践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的能力。这主要是通过指导学生进行田野考察,到图书馆、方志办公室、档案馆、文物馆、党史办公室、纪念馆、政协文史资料办公室、地方高校等地方史资料保存单位查阅资料,撰写调查报告及论文来实现。二是过程与方法层面。通过预设课堂讨论、辩论、读书、上网查阅资料、参观、访问、考察、调查等课内外的学习活动,促成学生的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和团队调研的能力,学习运用历史学的基本理论来分析、研究近代河南地方历史现象和历史问题。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层面。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感和事物的评判价值观。我们在历史教学和河南地方近现代历史文化资源的结合上,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实际接触活的历史教材――文化遗产,在历史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触摸”近代历史。由于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内容、时间断限上的特点,本课程的乡土历史文化资源在各地都是比较丰富的。具体来讲,本课程所利用的校本资源包括:(1)校史资源的利用。学校的历史积淀是校本历史课程的重要资源。河南大学完全是近代的产物,曾经在近代中国产生过很大的历史作用,也即将迎来它一百周年的创建历史。在近现代史的课程开发中历史教师组织成立校史研究小组,参与建设校史陈列室与校史资料的收集、整理。(2)乡土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主要有:①查阅历史文献,搜集乡土史教学资源时应当熟悉和掌握本省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中所存的近代书籍报刊,找出有关的方志、报刊、私人著述等书目;②参观考察。参观本地区的博物馆、展览馆和纪念馆,对本地区的名胜、古迹进行考察,能对近现代历史大事的遗存有整体的了解,可以掌握一些形象的材料;③访问调查。主要是向本地区一些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目睹者进行调查,搜集材料。(3)利用网络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网络资源成为当下教学和研究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之一,是当前历史教学中的一个新模式和动向。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利用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建立开放的历史课堂教学模式。网络资源主要以文档、图片、视频、音频、文献资料等形态存在,以古迹导游、访古游踪、历史博物馆、历史名城、历史人物等为近现代史资源的形式存在。这些网络资源必须经过筛选后才能确定,笔者认为让学生筛选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具体来讲,网络乡土历史资源主要包括: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以及其它文化事业机构所提供的网站。

在每学年的乡土历史资源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我们的实施方案可以分为三个:课题研究、调查报告和档案调查。课题研究可以在日常教学中进行,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拟定研究专题,组织课题小组,分工协作。其次,课题组成员共同拟订课题实施计划和纲要。再次,课题组成员根据课题实施计划制定每学期的计划。第四,挑选学生,组成课题小组,进行训练,为寒、暑假进行田野考察做准备。调查报告主要是针对我院组织学生赴省内外进行考察时进行。首先是根据考察路线,按图索骥,梳理出该处近代历史上的大事,让学生每个小组选择一个调研事件,列出调研计划。其次,在考察过程中按照计划进行口述史料、碑刻史料、文献史料、实物史料等收集。再次,考察结束后撰写河南近代史调查报告呈交,并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公开评议。档案调查主要安排在寒暑假期长时间段内进行。中国近现代史课题组教师在上课的同时,组织学生考察开封市近现代遗迹,如辛亥十一烈士墓、河南省农业改进所遗迹、焦裕禄纪念馆等,并将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在中国近现代史的教学活动中,我们通过以上乡土历史资源的开发既可以锻炼学生对历史学习和初步研究的能力,也强化和提高了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教师的专业课程能力。

3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建设的意义和作用

对于教育、学习以及教学单位三方而言,乡土历史资源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是比较明显的:(1)有助于学生专业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有关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培养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比较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2)有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乡土历史资源作为校本课程被开发和设计,可以使历史教师对专业知识不断构建和重组,最终使历史教师也将会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成长为研究型的、专家型的、学者型的教育者。(3)有助于形成本校办学特色。历史校本课程开发是依据学校自身的性质、特点、条件而展开的,基于这种为学校“度身订造”的课程,将更能改善学校的育人环境。

我们在乡土历史资源的课程开发实践中,更加认识到,对于教学对象而言,这些多样的中国近现代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使学生的获益更为明确,具体而言如下:(1)专题讨论,查阅文献,深化专业知识点。中国近现代史教学组选择中国近现代史热点问题组织学生进行专题讨论和研究,指导他们到图书馆、阅览室查找资料,且长期坚持,期中过后让学生根据所查资料撰写学期论文,为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锻炼机会,并为写作打下基础。(2)实地考察,搜集文献,强化感性历史的认识。课题组教师组织学生到河南省各地区考察,让学生多角度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发展规律。历史文化学院每届学生都要组织到省内各地考察,如郑州、焦作、洛阳、南阳、新乡、安阳等地。考察时教学组的教师征得院领导同意,在考察中指导他们观察近现代遗迹,搜集碑刻、口碑等各类史料,撰写考察报告,通过考察,使学生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历史知识。(3)调查报告,档案收集,迈开学术研究第一步。利用寒、暑假时间组织学生在河南省内考察,由课题组教师进行指导,或采访老红军、老八路及民国时期的见证人,整理口述史资料;或到部分地市查找档案资料;在资料搜集过后,要求同学们根据搜集到史料及平时收集的资料,撰写论文及调查报告,汇集成册。初步选择了一些指导的学生回到原籍县市,奔赴县市档案馆通过钞录、复制、拍照等方式,对各县市档案馆所藏档案进行整体摸底,以便从中发现有学术研究价值的课题,也使学生进一步查阅文献能力得到实效性提高。目前已经调查部分县市,效果良好。

参考文献

[1]刘徐东,张宁娟,马丽主编.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中国人事出版社,2003.

[2]贺建英.历史学科校本课程探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3]吴刚平.校本课程开发.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4]张力.乡土知识进入校本课程的三点看法.中国教育学刊,2010(1).

[5]齐熙泽.实践性地方教学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刚要”教学中运用的意义.高教前沿,2009(2).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实践类必修课程之一,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设计后,为了增加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开阔其视野、增强其社会活动能力而设立的。文章根据课程特点,结合教学实践,探讨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

视觉传达设计;设计考察;教学方法

视觉传达设计是一个创意无限、瞬息万变的行业。对于大三的学生来说,之前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大多源自教师的传授,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认识比较片面。设计考察课程是在大三学生掌握一定专业知识和技能后,让他们通过亲身体验感受专业设计、开阔视野、提高自身设计素养的社会实践活动。它的意义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并为学生日后的设计积累大量素材。

一、课程目的和考察点的选择

设计考察是近年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经过教学改革新增设的一门课程,时间为两周,一般安排在大三,在学生学习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后开课。该课程的目的是增强学生对本专业的了解,开阔其视野,使其积累人生阅历,对将来从事的行业有一个理性认识,同时与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更紧密地衔接起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专业性比较强,学生上大学前接触到的行业信息一般比较少。通过设计考察,学生可以近距离地接触设计行业信息和设计资源,这对于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拓展学生的设计思路有很大帮助。广州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有着“千年商都”的美誉。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城市,广州的经济、文化得到巨大发展,中国第一家成功为企业导入CI设计的广告公司就诞生于此。近年来,广州聚集了数十家4A广告公司,广告设计行业发达,从设计、制作到有着完整、成熟的产业链。此外,广州市区还有多家美术馆、博物馆、画廊、文化创意产业园和设计院校。深厚的设计产业背景和众多的文化机构,使广州成为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考察的理想目的地。

二、根据课程定位安排考察内容、明确考察目的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的延展内容,涉及范围比较广,是专业必修课程之一。本课程的教学思想和目标强调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设计能力的提高,主张多元化的设计教学和开放式的实践教学模式,让课程成为学校与企业、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桥梁,为学生后继的毕业设计和专业实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设计考察课程总学时只有两周,学时少,考察内容多、范围广。课程教学要求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介绍行业特点、专业特色、企业的运转流程和行业运作规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在考察过程中深化所学知识、拓展思维,加强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是一个竞争激烈、信息变化大的行业,要求从业人员对时展需求有准确的领悟,既要关心商家的诉求,又要关注消费者的需求。该行业的主要特征表现为设计、制作和应用等三个环节的相互衔接。为了让学生对视觉传达设计行业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本课程由行业概况、参观交流、视觉观察和资料收集等四部分教学内容构成,其中参观交流和视觉观察是本课程的重点。

1.行业概况教师通过PPT教学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视觉传达设计专业涉及的行业,特别是行业的特点、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重点介绍在大时代背景下广州视觉传达设计行业的特色、资源、优势以及市场分布情况。

2.参观交流第一,参观广告公司。教师选择一到两家实力较强的4A广告公司进行参观交流,通过观摩和座谈会的形式,让学生对广告公司的运作模式、公司与客户的交流方式以及如何设计策划方案等方面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第二,参观文化创意产业园。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是艺术文化交流机构、国际画廊、艺术家工作室、私人博物馆、私人美术馆、设计公司、创意产品商店的聚集地。学生可以自由参观体验,观摩最新的国际创意设计、展示设计和创意产品,了解最前沿的设计资讯。第三,参观博物馆、美术馆。博物馆、美术馆分别陈列着人类文化遗产的实物和视觉艺术品,是学生进行文化艺术研究、提高自身文化艺术修养的理想场所。教师可以选择几家广州市区的大型博物馆、美术馆让学生参观,了解广东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重点思考艺术的发展和变迁,并收集相关设计元素为以后的设计创作积累素材,如广东省博物馆、广州博物馆、广东美术馆、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等。第四,美术院校交流。选择广州的一家美术院校进行参观交流,包括参观实训室、设计工作室,听学术讲座,与本专业师生交流互动等,相互交流教学方法、学习方式和设计思想。

3.视觉观察第一,观察城市视觉导向系统。城市交通视觉导向系统、商业视觉导向系统以及文化视觉导向系统等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能有效地将复杂的城市空间层次化、条理化,极大地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同的城市、地域和文化影响了城市视觉导向系统的设计。对城市视觉导向的观察,主要是对广州市不同类型的导向系统及其关系进行观察研究。第二,观察城市公共空间广告。城市建筑物、道路、广场、市政公共设施等的公共空间广告是城市形象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出行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对广州市公共空间中的户外广告、灯箱广告、多媒体的电子LED广告等进行观察,重点分析广告的创意、诉求点、受众及其影响力。第三,观察商业卖场视觉营销设计。城市大型商业卖场中的展示空间设计、照明设计、道具设计、商品陈列设计和视觉传达设计等视觉营销设计,有利于建立品牌形象,促进销售,是现代商场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教师可选择广州市的一到两家大型商业卖场,让学生针对其视觉营销设计进行观察,思考卖场是如何通过合理地展示和营造视觉冲击力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4.资料收集第一,宣传册、广告单。博物馆、美术馆、商业卖场等场所免费发放的宣传册和广告单是很好的视觉设计研究资料。在参观的过程中,学生要有意识地收集设计宣传资料,为以后的设计创作提供实物参考。第二,照片。设计考察内容多,时间紧。学生在参观过程中,发现新颖的设计或者有启发的设计,可以用相机把它们记录下来,作为以后创作的参考素材。

三、合理安排,科学组织考察

设计考察课程有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信息量大、考察点分布广、实践性强、学生人数多等特点。怎样合理组织安排学生开展考察,是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鉴于此,可以根据考察点和考察内容,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

1.集中考察,统一行动对于学生获得信息量是相同的考察点,可以通过集体组织的形式统一考察。如,企业参观以座谈会和观摩为主,采取统一行动,比较方便开展考察;院校交流主要是学术讲座、参观和互动交流的形式,强调团体间的沟通和互动,也适合集体行动。

2.分组考察,先集中后分散部分公共场所的场地空间有限,考察信息点分布广,采用统一行动的形式显然难以组织开展,有时还会因为考察点同时涌入大量人员造成拥堵,人为地制造障碍,导致考察效率低下。这样的考察点比较适合分组考察,采用先集中后分散的形式,由教师统一带队到考察点,明确当天的考察重点,然后分组进行考察。分组时,教师可根据学生数量将学生分成若干组,一般5~6人一组为宜,每组推选一名组长负责组织本组活动。如,广州红专厂创意艺术区总占地16万平方米,园区内的私人美术馆、艺术家工作室、创意产品商店等空间容量有限且分布广泛,教师可将学生统一带队到园区,然后根据园区地图,拟定多条考察路线,让学生按小组分路线进行考察。此外,每天外出考察前,教师要让学生制订当天的考察计划、明确考察内容和目标,拟定交通线路和考察时间,锻炼学生计划和组织的能力。在考察过程中,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和行业从业者沟通交流,获取最新的行业信息,树立自信心,增强社会活动能力。每天考察结束后,教师可在晚上组织学生进行集体讨论,交流考察方法、考察心得,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和总结的能力。

四、整理资料,举办考察汇报展

设计考察实践课程结束后,学生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收获。教师应及时整理与总结考察成果,方便以后的学习与研究使用,这是设计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工作,也是考察成果的体现。

1.整理考察资料和存档教师应对考察、参观过程中收集的图片、实物、影像等原始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归档,方便以后研究和调用。可以根据资料类型进行分类,如地域文化素材、现代设计元素、商业广告、橱窗设计、创意产品等分类归档。此外,教师应要求学生找一两件自己特别感兴趣的设计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作品的创意、表现、制作以及优缺点等,然后整理出一份文件材料存档,锻炼学生分析、总结的能力。

2.撰写考察报告撰写考察报告是考察实践活动重要的后续任务,学生应在整理考察资料的基础上,对考察的总项目或者子项目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形成考察报告。考察报告可以从考察概况、考察内容、考察分析和考察收获等四个方面进行撰写,要求观点明确、材料客观、语言平实、叙述合理。

3.举办考察汇报展将整理后的考察资料、报告以及主题设计作品以汇报展的形式向全校师生展示,这是检验学生考察成果的良好方式。一方面,让学生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回顾考察活动的过程,加深对设计的感悟,锻炼学生的设计、组织和协调能力;另一方面,扩大设计考察成果的受益范围,让更多人通过展览享受考察成果,激励学生在设计道路上不断前进。为了从多方面检验学生的考察成果,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把汇报展分成若干个主题板块进行展示,如分成主题海报设计、设计分析、考察报告、实物资料、照片素材等五个主题板块。主题海报设计板块以考察的城市为主题,用收集的素材进行城市形象海报创作,检验学生考察后的创作水平,如,以“印象广州”为主题,要求学生创作一幅广州城市形象海报;设计分析板块,则将前面整理的作品分析文档以图文并茂的展板展出;考察报告板块,把考察报告设计成可展示的折页;实物资料板块,将收集的宣传册、宣传单、海报等实物资料精选部分展示;照片素材板块,精选一部分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说明进行展示,检验学生的设计审美水平,如,以“设计新发现”为主题,要求学生精选十张新颖的设计作品照片,辅以文字解说,以照片墙的形式展出。总之,通过多元化主题的汇报展,可以多角度地检验学生设计考察的收获,同时让未参与考察的师生感受视觉传达设计的魅力。

五、结语

设计考察课程是视觉传达设计专业学生走出校门、接触行业的社会实践活动。虽然学时短,考察内容多,但它对拓展学生的视野、转变设计观念、培养团队精神、增强自身设计素养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教师对于设计考察课程的教学,不仅要明确教学目的、合理选择教学内容,还要多关注行业新动态,灵活地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嘉健.服装专业设计考察课程教学初探.装饰,2013(3).

[2]陈家友.开阔艺术视野传承民族文化——谈高校音乐专业学生田野采风.大舞台,2010(6).

[3]孙湘明,徐皎.城市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探析.装饰,2006(11).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此外,考察课程对学生的评价工作也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数周的考察课学习,使学生在与自然、现实生活的接触中,感受艺术生活的真实,体会绘画艺术或设计艺术的无穷乐趣。只有这种亲身的接触才能唤起学生的艺术思维,使他们理解艺术源于生活并且高于生活的真正涵义!

参考文献:

[1]王坤庆,尹梦.关于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C].第全国部属师范大学教务处长联席(扩大)会议交流资料.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艺术考察课 实践性 可操作性 创新

不身临其境也就无法真实感受。在传统的艺术教学中,我们只能通过临摹的手段达到学习与借鉴的目的。今天,当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多媒体、数码技术的便利去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在校的大学生已经越来越不愿意走出去了。探寻其原因不难发现,除了学生对网络、数码科技的依赖之外,还存在高职院校艺术专业艺术考察课程的教学方式与方法的问题。当代的教育改革创新是以实现专业教学为目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改革旧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立与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相适应的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而当代的高等职业教育更以突出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相结合为培养目标。

一、艺术考察课的实践性

艺术考察的目的是通过考察实践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能力。学校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生活,贴近自然,从中汲取创作素材,激发设计灵感,鼓励学生在考察中多听、多记、多想、多动手。因此,在艺术考察教学过程中,实践性成为这门课程教学的重要特点。艺术考察课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考察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针对不同的专业方向应设计符合本专业特点的考察目标与教学计划,使考察课具有更强的操作性。这样做的优点在于,有准备的教学活动与有计划的教学过程相结合获得最有效的考察结论。在考察的实践环节中,指导艺术考察课的专业教师应是配角,活动的主体始终是学生,把所学专业与要考察的对象联系起来,让艺术考察课体现出实践性的特点。

1.系统地规划艺术考察课实践性教学体系,加强考察过程的分析和研究环节并进行综合性实践。通过对考察课题的设计,增强实践操作,更新实践内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探索更多的科学艺术考察课教学方法。在考察的过程中突出考察课程的主题性在教学中的功能与价值,以考察报告作为实践结论的方式,搜集资源、获取考察内容以体现课程的目标与要求。

2.以多元化、多样性的考察课题,体现考察课程的过程性与开放性。采取教师与学生针对不同的课题、共享资源进行考察课题的讨论、评析、构思、设计和总结,完成既统一又相对独立的教学方式,来加强考察课题教学环节的理论与实践结合。

3.借鉴其他院校的考察课教学方法,尤其在课程理念、教学、内容、考察报告方面吸收其他院校中合理而具有创造力的因素。鼓励学生在考察中积极思考,敏锐观察生活及身边事物,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并予以正确引导。培养学生对自然事物的艺术感知能力,通过观察、感知、归纳、实践和联想等方式循序渐进地认知自然事物的过程, 强调学生对考察课程过程的体验,强调设计草图的实践,要有多种设计方案备选,经常性地进行师生的教学互动。

授课教师设定考察的目标、具体计划,考察的任务、路线,并与学生讨论实施方案的思路。在讨论的过程中,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并加以引导,鼓励学生开启个性思维,把这些想法最终通过他们最熟悉的表现形式(如速写、摄影、dv录影、文字等)表达出来,展示在他们的考察报告中。思维被打开的一刻便是考察的开始,这个过程在考察的实践中加以扩展,在考察的最后阶段得到升华,到学生作品出来的一刻得到结晶。

二、艺术考察课的可操作性

当下各类艺术高校大都开设了艺术考察课,但考察课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让人提出一些疑问,存在教学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各类专业方向学生的学习需求的情况。课程的主要问题在于缺乏课程理论的指导与缺乏课程设计的方法,课程内容的选择有失偏颇,特别是高等职业院校教学实施中存在重技术、轻创造力培养的倾向,等等。

1.教学基地的建设。为高等职业院校的艺术生建立稳定的艺术考察课教学实践基地,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也是推进实践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以往艺术考察课教学的对比,笔者认为,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的建设,应能满足学生写生与实践的基本需要,这种基本需要包括写生环境与人身安全。

2.对考察基地的文化了解。依据立足生活、研究自然的原则,考察基地为学生提供自然地表现客观现实的空间。因此,学生有必要对确定的考察基地进行全面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收集、整理出书面的材料以备考察中使用。如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将专业考察、社会实践与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发展道路和历史进程的考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和社会责任感。为了保持实践教学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该院与相关地方和部门联合组建了“湖北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并在湖北省的红安、麻城、洪湖等地建立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使基地成为师生稳定的、文化内涵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实践的平台,极大地提升了基地建设水平和质量。

3.考察线路的安排。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都有相对固定的艺术考察课线路和艺术考察课教学基地。如四川的洛带古镇,安徽的宏村、西递村,云南的丽江古城、西双版纳等地,这些地方在不同的季节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院校师生进行写生或考察,而考察线路也大都集中在西部与南部地区。

艺术考察教学基地的建设、考察基地的相关资料的收集与整理和艺术考察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都具有可操作性,是艺术考察课教学运行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基本保证。

三、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校的艺术考察课的教学已日臻成熟,但在高等职业院校的考察课教学中仍存在教学与学生多方面的问题。如学生对待此门课程的学习态度、课程考试制度、学生的学习方法,等等。经过艺术考察实践后,学生递交考察报告作为考察课的总结。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这种形式是他们最愿意接受,也是最容易完成的考试方式。但一些学生利用网络下载相关资料或文章拼凑考察报告,更有学生直接从网上原文下载,打印出来的考察报告其网址还在上面。

学生应利用考察中获得的资源,图片、影像、速写、文字等资料,在考察课结束前的一周,利用回校后的时间经过整理、修改、制作,完成自己的这份考察报告。最后,院系根据参与此次课程的学生数量组织一定规模的主题性考察展览,展出优秀的学生作品,通过宣传使本院的师生、兄弟院校的师生、不同专业的学生参观展览,通过考察学生形式多样的作品与报告,达到交流学习的目的。

在课程设置和管理中,还应确定艺术考察课成绩的评判标准。艺术考察课应由专业教师带队,依据学生在艺术考察前期的准备、考察过程的实践情况、考察结束后的考察报告,综合评定后给出学生的考核成绩。在艺术考察课的实践过程中,我们应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在实践过程中将以往的理论课程与实践的相关课题进行整合,将理论教学与学生的艺术考察课程有机结合。而学生也应通过考察实践将其学习行为自觉地与本专业相关领域进行结合,提高艺术创新能力。

四、艺术考察课的创新

艺术考察课的创新是以实现高等职业院校设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为目标,充分发挥各方向专业课的学习特点,并与艺术考察课紧密结合,探索有效的产学结合运行机制,为学生打开设计思路、开启创造性思维提供手段和条件。同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校外学习的适应性。我们必须清楚,艺术考察课的目的是巩固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拓展专业视野,强化学生的专业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通过组织不同形式的展览,并以此为契机,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鼓励学生发表相关的一系列论文或其他作品。有计划地组织实地考察,到博物馆、美术馆、名胜古迹去观看美术作品,以增强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如现代图形、图案设计是综合美学、心理学与现代构成学多学科的专业课程,较之传统设计课程无论是图案的表现手段还是表现领域都有极大的丰富,成为现代设计观念与设计思维训练的设计基础教学课程。艺术考察课的创新将起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思想和观念,创新艺术考察课的模式,建立起与高等职业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适应的实践教学体系。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6篇

[关键词]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丝绸之路经济带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12-0005-03

一、本次活动的缘起

此次“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的缘起,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最远到达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康居(今哈萨克共和国东南)、大夏、月氏等国家,成为开通丝绸之路的标志性人物和标志性事件。此后,中国通向西方的道路就在同中亚、印度、欧洲和阿拉伯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及政治军事活动中不断延伸、发展,并且产生了一些特定历史时期的固定名称,它们是以后形成丝绸之路的基础。公元前后,《史记》、《汉书》及南北朝史籍最早出现有关丝绸之路的记载是“西域南道”、“西域中道”、“新北道”及“河西道”等。隋唐时期,又产生许多较详细记载亚欧贸易交通路线和名称的著作,如裴矩《西域图记》、韦节《西番记》、王玄策《中天竺》、程士章《西域道里记》、韦弘机《西征记》、玄奘和辩机著《大唐西域记》,以及作者姓名不详的《隋西域志》、《西域道里记》、《诸蕃国记》等。这些古代历史文献和有关资料虽然记载了很多关于中国与西方经济、贸易等方面的交往与联络,但对其具体路线并没有概括为一个专有名称。直到德国著名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于1868~1872年七次到中国西部地区进行考察后,在其1877年出版的著作《中国》中指出:“公元前127年至114年间,中国与河间地区(今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以及中国与印度之间,以丝绸贸易为媒介的这条西域交通路线叫做‘丝绸之路’。”后来,德国历史学家赫尔曼等西方学者进一步阐述和使用这个名称,他在 1910 年出版的《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古代丝绸之路》中,根据新发现文物考古资料,进一步把丝绸之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亚细亚。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石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但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局部特征。因此,“丝绸之路”就成了从中国始发,横贯亚洲腹地,直达地中海沿岸,进而联接欧洲和非洲陆路通道的总称。

丝绸之路经济带是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经济发展区域,东联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国与中亚密切合作,势在必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项考察活动也具有开创性。

第二,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凿空”西域中亚的壮举,标志着官方意义上的丝绸之路正式开通。张骞的开拓精神,代表着中华民族锐意进取的“强国之梦”,是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核心所在。这种精神应该传承、发扬、光大。

第三,2013年9月7日上午,中国国家主席首访中亚四国,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如果说2100年前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是为了帝国的战略构想而开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的话,2100年后的今天,中国国家领导人再次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同样是一种伟大的战略构想,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第四,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加快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号召,作为重要文化建设内容的“丝绸之路”必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中之重。

第五,2013年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敦煌历史文化名城”重要举措,敦煌是丝绸之路重镇,是“华戎所交一都会”,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中华民族文化交流、经济往来、宗教传播、艺术传承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鉴于以上几方面原因,我们觉得有必要动员相关的力量,组织相关人员,发起“追寻张骞之路国际文化考察活动”。

二、本次活动的主题思想和宗旨(价值论证)

本次活动的主题词是挖掘丝路价值,传承华夏文明;加强国际合作,实现伟大复兴。具体阐述如下:

第一,追寻张骞的足迹,在政府主导,文化机构、企业、专家学者、经济专家、社会学家、新闻媒体共同参与下,重走丝绸之路,感受2100年前以张骞为代表的汉帝国有志之士,为了国家的利益,舍身忘死,持节矢志不渝,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为新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历史的借鉴,同时为重建当代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提供历史的营养。

第二,历史上,丝绸之路在推动中华民族文明进程、经济繁荣、文化传播等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国儒家文化的输出、佛教等世界性宗教的输入,以四大发明和丝绸、瓷器等为代表的中华物品走向世界,以葡萄、苜蓿为代表的西方物产及琉璃器、金银器、香料等为代表的西方奢侈品传入中土,均是活跃在丝绸之路上的外交使团、僧侣、商人、艺术家甚至下层胡旋女、奴婢们共同的贡献,最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世界文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多元的民族文化。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在新时期铭记的历史和需要发扬光大的人文情怀、文化使命。丝绸之路所含摄的文化正能量,必然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思想和理论源泉。

第三,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伟大战略构想,是站在战略的高度,为国家的大发展、民族新崛起、世界繁荣做出的新贡献,更是为中国在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新格局背景下谋求新发展的新思路。如何按照的战略构想,在这条古老的政治、经济、文化古道上,在古代文明的启示和有力推动下,把现代文明融入进来,以现代化的思路、手段和技术,打造一条新的国际丝绸之路,最终建设一个新的国际文化、经济合作区域,拉动中国经济向前迈进,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多元的后动力。

第四,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旨在通过对甘肃丰富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和整合,结合横贯甘肃东西全境的丝绸之路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存,通过政府力量的推动,把中华民族先民们在甘肃这片土地上沉积下来的厚重的历史文化通过各种形式的保护、研究、弘扬,以点带面、以面带片,打造文化强省、文化富省,最终为文化强国打基础。因此,有必要以丝绸之路为基点,通过全景式考察,深入挖掘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的内涵,为全方位建设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理论支持。

第五,敦煌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上的明珠,从某种意义上成了丝绸之路的代名词。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曾经说过,敦煌是世界四大文明的交汇点。而敦煌地区保存下来的自十六国北朝以来1000余年时间营建完成的800余所佛教洞窟、6万余平方米壁画、3000余身彩塑,以及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5万余卷中古时期写经、写本、佛画、民间档案文书等,被誉为世界艺术的长廊、历史百科全书、学术的海洋。这些丰富的中古历史遗存,记录了自汉代以来丝绸之路重镇敦煌、河西走廊、西域中亚、长安等地发生过的真实的历史,因此,敦煌成为历史的档案室,也成为我们今天解读历史的一把钥匙。而如何利用和使用好这把金钥匙,为丝绸之路的再繁荣、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中华文化的再度辉煌做出应有的贡献,就成为我们今天建设敦煌、保护敦煌、研究敦煌、弘扬敦煌的重要课题。因此,甘肃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设敦煌历史文化名城,是站在历史的高度,从战略高度出发的深思决策。而如何建设敦煌历史文化名城,成为今天摆在政府、文化机构、企业和有识之士面前的重要任务。本次活动即是从现实的需要出发设计构思的考察活动。

三、本次活动的路线方案

张骞的线路给我们带来的是精神的启发。本次考察不但要参照张骞的实际线路,还要发挥丝绸之路文化精神,完成张骞未完成的使命。

第一阶段:国内西行。具体路线为:陇西郡(临洮,出发)―金城(兰州)―乌鞘岭―武威―张掖―沿黑河―居延―新疆巴里坤(车师国)―奇台―吉木萨尔―昌吉―伊犁―阿拉木图。

第二阶段:出境中亚。具体路线为:阿拉木图―切姆肯特―塔什干―撒马尔罕―布哈拉―朋吉肯特―杜尚别―安集延―奥什―纳伦―比什凯克―卡拉库尔―伊塞克湖―喀什。

第三阶段:中亚境内考察。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阿斯塔纳(城市游),南部突厥斯坦城的Ahmad Yasavi陵墓,拜科努尔航天中心。吉尔吉斯斯坦:伊塞克湖,天山、碎叶城遗址(李白出生地),贾拉拉巴德一带费尔干纳盆地。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撒马尔罕,希瓦、努库斯(苏联20~30年代先锋艺术馆),乌尔根奇(新乌尔根奇),沙赫里萨勃兹(帖木儿老家),铁尔梅兹(中亚河港,历史古城),浩罕,马尔吉兰。塔吉克斯坦:帕米尔高原山区风景、古迹。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城建,Nisa,Mary,旧乌尔根奇古城,沙漠,“地狱入口”,恐龙足迹,大宛古城(天马故乡)。

第四阶段:国内东归。从境外入新疆到喀什―叶城(蒲梨)―皮山―和田―于阗―民丰―且末―若羌―罗布泊以南―阳关―敦煌―酒泉―张掖―扁都口―西宁―乐都―大通河―兰州―天水―宝鸡。

四、本次活动的成员构成

此次考察活动的主要成员有历史、考古、文化学者、文学界人士,包括丝绸之路研究、西北史地研究、粟特研究、敦煌学研究、西北考古、中亚历史、民俗学研究等方面的专家,区域经济、文化产业开发、旅游经济管理方面学者,中国政治前沿、战略研究、中亚经济研究、国际形势研究专家,电视台、网络、杂志新闻人员,企业负责人、企业相关人员,旅游方面专家,摄影方面专家,其他自由行俱乐部。

五、本次活动的目标

第一,加强甘肃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以及敦煌作为丝绸之路集大成者、贸易交流中心的地位;第二,挖掘与探索途经之地的旅游、商贸、文化资源,收集当地传统特色文化资源。第三,与各国当地商会、商贸机构建立联系,准备合作开发丝路市场。第四,考察制作出多条线路,成为常态线路,每年举办一次,并邀请境外的游客自驾游来敦煌。第五,与各国当地商会、学者、专家、民间文化组织建立联系,形成交流机制,共同探索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商贸等方面的开发。

六、本次活动的成果

本次国际文化考察活动的成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为在甘肃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商贸交流体验中心提供了基础。第二,为政府提供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华夏文化传承创新区建设、敦煌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等方面的书面理论考察报告支持。第三,沿丝绸之路线路开展旅游资源调研、民俗风情调研、文化市场调研(歌舞演艺、工艺美术等)、土特产品市场调研、经贸市场调研、丝路文化的交流、促进和研讨,形成详细的分门别类的考察报告。第四,考察期间邀请相关电视、网络、新闻媒体机构跟踪采访和报道,分别形成第一时间的报道和事后的专题纪录片,全景展示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经济。本部分分别由随队考察的新闻人员和媒体单位完成。第五,考察活动结束一年内,正式出版考察队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撰写的有关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人文等考察纪实或研究专著,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第六,出版考察全景纪录专刊,本部分由《丝绸之路》杂志社负责。第七,围绕考察成果,召开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文化产业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研究等相关专题会议,并出版论文集。

七、本次活动的意义

丝绸之路主要经过中国和欧洲之间的内陆地区,这一地区的地理特征是气候异常干燥,降雨量极其稀少。丝绸之路中部地带,有号称“世界屋脊”的帕米尔高原,以其为中心,向四周延伸着喜玛拉雅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天山、阿尔泰山、兴都库什山等山脉,冰峰峡谷,行走困难。另一地貌特征是多戈壁沙漠。此外,横亘在干燥地区的雅丹地貌也是重要的地理障碍。虽然如此,在远古时期,东西之间并非绝对隔绝。考古资料证明,早在前31世纪,产自今阿富汗巴达克山的天青石就开始出现在中国、印度和埃及。这意味着中亚地区的商旅贸易比这一地区部分国家的诞生还要早。诸多考古发现还证实,在尼罗河流域、两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之北的草原上,大致北纬50度线附近,存在着一条由许多不连贯的小规模贸易路线衔接而成的草原大通道,从黑海北岸经伏尔加河、乌拉尔河,过咸海北岸,转向锡尔河和楚河,然后沿伊犁河进入天山北麓,最后到达蒙古草原。

由于种种原因,近百年来丝绸之路考察活动主要来自西方世界,并且产生了很大影响;而从东向西的考察则很少,最有影响的是中瑞联合组织的“西北考察团”。中国改革开放后,不断有学术机构或民间团体组织的考察活动,但都存在很大局限性。本次(系列)考察活动在借鉴前辈探险、考察、研究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将范围扩大到整个丝绸之路,在空间和时间上辐射到的所有地区,整合各个领域的学术资源和学术成果,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服务。

[参考文献]

[1]唐・玄奘.大唐西域记古本三种 (影印本)[M].北京:中华书局,1981.

[2]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57.

[3]史苇湘.敦煌研究论文集[C].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

[4]李正宇.古本敦煌乡志八种笺证[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8.

[5]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续编[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2003.

[6]金秋.古丝绸之路乐舞文化交流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2.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7篇

[关键词] 连城; 鲁土司 ;祖源;

【中图分类号】 TU-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1-237-3

永登位于东经103.2°,北纬36.7°,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后魏废县,建永登亭,《水经注》载:“润水南经永登亭西是也”。元置庄浪县,明改庄浪卫,清改平番县。1927年改为永登县。而连城则隶属于永登县管辖,距县城65公里, 连城地貌特点为东西两山高耸相峙,南北呈一狭长谷地,清澈镜明的大通河如一条哈达穿镇而过。虽处西北,但当地林木葱茏,景色宜人,历来有塞上“小江南”之誉,而鲁土司便居于连城镇。

鲁土司始祖于明初归附,封为土司,世袭相传,以“土皇帝”居于西北,世忠于朝廷,守土保家,经历十九世,二十二人,历经561年(公元1370年――民国21年)。在这漫长得五百多年里,其家族的发展至衰亡足以列入历史发展过程中研究。明王朝于公元1368年建立至1644年满人入关而灭亡,期间时长为275年;清王朝于公元1644年入关至末代皇帝1912年退位,其时长为267年,明、清两个朝代总的年限为542年。几乎历经明清两王朝始终的鲁土司足以把握中央政府的边疆治理、民族政策、乃至中央与地方关系的考证等各个方面。但是,或是由于史料缺乏、或是由于研究者关注不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为数不多。鉴于此,文章将鲁土司的研究成果分类加以详细阐述。

一、鲁土司家族的祖源探讨

李良品的《中国土司研究百年学术史回顾》(《贵州民族研究》2011年第4期)中将土司研究分为启蒙期(1908年到1949年),低迷期(1950年到1979年),快速发展期(1980年到1998年),鼎盛期(1999年到2010年)四个阶段,其中在快速发展阶段提到这一时期土司研究注重于土司制度的产生源头和发展过程的探讨,而就在这一时期关于鲁土司的研究则聚焦于它的祖源探讨。马明达、王继光的《笺注》(《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4期)中从《鲁氏家谱》卷三《始祖传》及《鲁氏世谱》得出明初率部落归附者乃脱欢,而非阿失都或巩卜失加。鲁鉴始祖脱欢,据《家谱》、《世谱》云为元安定王。而这篇文章得出鲁土司始祖脱欢非元宗室系成吉思汗四子阔列坚的支裔安定王脱欢,而是顺帝至正元年任过平章政事的有名脱欢者,得出鲁氏家族并非元宗室,只为蒙古族后裔。郭永利在《甘肃永登鲁土司家族的始祖及其家族的辩正》(《丝绸之路》2003年第1期)中从鲁光祖的《鲁氏家谱》及鲁《鲁氏家谱》的一份敕谕的年代得出鲁氏家族率众归附者是巩布失杰,并非始祖脱欢,指出攀附始祖脱欢具有有意附会之辞,而在否定了始祖脱欢之后,有以土达一词说明鲁氏家族的祖属为蒙古族。而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家族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在联姻问题中指出十五世土司在清代与阿拉善蒙古亲王之间的联姻, 近亲结婚的结果使鲁氏的子孙有的早夭,有的成为痴呆人,既在前文中指出鲁土司家族非元宗室,又何来与蒙古亲王的近亲结婚,这两篇文章在小论点似乎有出入。王继光《安木多藏区土司家族谱探研―一以《李氏宗谱》、《鲁氏世谱》、《祁氏家谱》为中心》(《西北民族研究》1988年第2期)中在对甘青土司家谱的遗存做了说明后对鲁氏家族的祖源提出质疑,以始祖脱欢为元宗室且武功卓著,却不见于史,进而提出质疑,认为鲁氏家族始祖脱欢仅为蒙古族后裔,非元宗室。易雪梅的《鲁土司家谱考》(《档案 (史料研究)》2002年4期)中也认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后裔。南德庆的《永登连城鲁土司始祖考证》(《青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1997年第3期)中从检索出元史名脱欢的五人,在《鲁氏家谱》与《明史》做出断定:脱欢非为每土司始祖;在《明史・鲁槛传》与《鲁氏家谱》的史料得出阿失都巩卜失伽为土司始祖证据不足;并据妙因寺寺内存有一匾《救赐大通寺记》,推定鲁贤为鲁土司始祖,并据《明史鲁槛传》“鲁槛,鲁贤之子”,肯定鲁贤确有其人,也是鲁氏土司家族史有记载的最早的祖先。

二、鲁土司家族的

鲁土司的的属寺为研究其的切入点,有红城镇的感恩寺、永登县的海德寺、连城镇的妙音寺及寺、显教寺、雷坛、东大寺、西大寺,研究者也多以此为切入点。

赵朋柱的《鲁上司信奉的宗教》(《兰州学刊》1988年第4期)中简单指出鲁土司系蒙古人出身,信奉喇嘛教。罗文华、文明的《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属寺考察报告》(《故宫博物馆院刊》2010年第1期)中对妙音寺、显教寺、雷坛三寺内做详细说明,对妙音寺的8座大殿内的塑像、壁画做考察,显教寺的碑亭及四殿塑像碑刻详细说明,雷坛的泥塑、壁画做一详细报告,指出此次考察对宗教研究的重要性。夏春峰的《甘肃连城妙因寺及其相关寺院探研》(《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中对妙音寺的壁画内容作了详细的说明,得出当时鲁土司信仰错综复杂,佛、道并存的信仰,体现家族对宗教的依赖性以及地方文化的包容性。魏文的硕士论文《甘肃红城感恩寺及其壁画研究》对鲁土司的家族信仰以藏传佛教为基础,尤其对感恩斯内的藏文碑记作了释读,以感恩寺渊源以及感恩寺记事做了大量的史料概括,以历史与艺术的双重视野得出鲁土司的藏传佛教的丰富内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以藏传佛教为主,辅以道教,杂糅藏传佛教的各派中的萨迦、格鲁。米德《蒙古族鲁土司属寺东大寺《西游记》壁画内容与粉本考辨》(《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第34卷第4期)文中以东大寺的壁画的具体内容《西游记》作一具体的研究认为鲁土司家族信仰藏传佛教寺院。杨鸿蛟《由兰州永登县博物馆藏明清唐卡看15――17世纪河湟地区藏传佛教的信仰变迁》 (《中国藏学》2010年第1期(总第89期))文中对99副唐卡以及壁画推测,鲁土司家族最初信奉萨迦派,并据妙音寺的多杰羌殿得出鲁土司家族对噶举派的推崇及重视,推测鲁土司家族改宗格鲁派始于17世纪。张宝玺《永登海德寺和红城感恩寺调查研究》 (《敦煌学辑刊》2006年第l期)成为甘、青、内蒙一带颇负盛名的藏传佛教寺院,其境内尚有多处藏传佛教寺院。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中对鲁土司家族的信仰分为道教、藏传佛教并对其信仰的原因作一简单的介绍。

三、鲁土司家族婚姻

郭永利在《甘肃永登连城鲁土司家族的联姻及其汉化问题》(《青海民族研究》第14卷第2期)中认为鲁土司家族与青海李、祁土司两大土司联姻,以借助彼此的力量来扩大稳固地方的小统治,揭示了政治与婚姻的联系。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对祁土司、李土司的联姻也作了简单的介绍,并且对丧葬及生活习俗作了简单论述,源于旅游的缘故,文中论述过于简略,论点简单。陈亮《浅析明代甘青李鲁土司家族的发展与历史作用》(《鸡西大学学报》第11卷第10期)中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家族联姻有以简述,对李鲁土司的发展及盛衰的原因及历史作用作一简要的介绍,旨在肯定土司家族在维持西北边疆的稳定,为中国的统一、安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四、其他相关研究

(一)西北土司发展与灭亡:王继光的《试论甘青土司的形成及其历史背景》对甘青一带存在土司但并不纳入史料提出,明政府并不承认是土司区,其原因就在于这种土流参设制度与土司制下的行政建置不同,并且提出这种西北土司特点与这些地区的历史变迁、民族分布和地理形势密切相关。李世宇《从土司地区的经济结构看土司制度的建立》(《贵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01期)以贵州地区的土司来研究提出封建领主制经济为基础的经济制度,陈嘉宗《从土司后裔卖地看土司制度的衰亡》(《广西地方志》2001年第3期)文章对沂州地区的土司的土地情况做了详细的介绍,从霸地到卖地契,揭示土司家族的衰亡,鲁土司也经历了同样在衰落时期卖地契、田地的以维持家业。林伟科《简析明代西北土司的特点》(《黑龙江史志.史志鉴研究》2010年第15期)客籍多、根基浅,土流参治、土制于流,忠于朝廷、服从征调,军功起家、承袭武职等西北土司的基本特点,李清凌《元明清时期甘青地区的土司制》(《云南社会科学》2003年 第5 期)首先指出西北地区亦存在土司制,中央政府对甘青土司在制度上存在一些土流参治,土控于流、守土与护家休戚相关、多封众建,各族头人机会均等的制度创新。贾霄锋的硕士论文《元明清时期西北与西南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对西北与西南土司的差别以及原因作了研究、分析与归纳。高士 荣《明代西北推行土司制度原因刍议》(《西北史地》1996年第3期)对西北推行土司制的原因分五个原因加以说明。李向德《连城鲁土司述略》(《青海民族研究(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1期)中简单介绍了鲁土司家族,对鲁土司作为封建统治的一部分,它存在亦有它的残酷性作一简要说明。近两年博硕论文亦有涉及到鲁土司的发展,青海师范大学党晶硕士论文《明代庄浪卫与鲁氏家族》文章以四章对庄浪卫的经济文化作了详细阐述,同时对庄浪卫下辖的鲁土司作了以军功为主的的论述,肯定鲁土司以军功起家,并以军功得到中央王朝的赏识并加以壮大。兰州大学贾霄锋博士毕业论文《藏区土司制度研究》更是对甘青地区的土司制度作了全面详细的论述,以政治、制度两大篇以八章的篇幅详细阐明了土司的继承制度、发展及灭亡原因,对研究鲁土司的发展宏观的启发与指导,郭胜利、王希隆《西北土司流变考》(《新疆社会科学》2009年第3期)对西北土司的发展及变化,张生寅的硕士论文《国家与社会关系视野下的明清河涅土司》文中对河湟土司分三个部分作了简要介绍河湟土司的兴起、发展、衰落并对国家对其管理做一梳理,以国家与社会互动背景下土司势力由盛而衰发展过程,认为河湟地区土司一直以来是强国家弱社会的特点。

(二) 旅游兴起与开发: 随着旅游的发展有关鲁土司旅游的文章也出现少,赵秀文的硕士论文《永登连城鲁土司历史文化资源及其旅游开发》与赵秀文、金锋《永登连城鲁土司文化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想》(《生态经济》2009年第02期)中对鲁土司的旅游开发作了简单的说明,叶明晖、孟祥武《永登鲁土司衙门建筑形制述略》(《华中建筑》2009年第08期)中对鲁土司衙门的建筑作了简要的介绍。

(三)出版书籍:永登地方党史办出版《古镇连城》和杨培鑫《连城胜迹》(甘肃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以简单通俗的语言作了对鲁土司全面的介绍,赵朋翥《连城鲁土司》(甘肃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书中对鲁土司家族的十九世土司,二十二人作了详细的简要的生平介绍,并且对鲁土司属寺也作了相关的介绍,算是一本总论性的简要介绍的书籍。王继光《安多藏区土司家谱辑录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年版)文中对《鲁氏家谱》敕谕以及序言有关族谱作一详细的归纳,并对遗误不清之处进行了考证辨析,对研究鲁氏家族的发展有重要作用。

五、其他

2008年8月22日至24日,首都师范大学佛教美术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导师谢继胜为代表的团队对永登县境内的佛教寺院进行了二十多天的深入考察,以妙音寺为重点考察对象,甘肃省兰州市文物局与永登县政府联合主办、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和甘肃省永登鲁土司衙门协办的甘肃永登鲁土司属汉藏佛教艺术研讨会召开,提出鲁土司衙门大量的壁画遗存及碑刻等大大等大大拓展了藏传佛教的研究领域。会后有贾维维、孙琳提交《甘肃永登鲁土司属寺藏传佛教艺术考察及学术报告会议综述》(《中国藏学》2009年第1期),对考察作了详细的介绍。左五元《专家研讨鲁土司汉藏佛教艺术》(《中国文物报》2008年002版)对鲁土司考察报告也作了报道。邵其珍的《考察队发现并确认大量曼荼罗坛城和国内罕见的佛教壁画》(《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指出此次考察发现的曼荼罗、佛教壁画、唐卡图案、金铜佛像、佛经等大量的资料。兰州日报推出《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永登发现大量国内珍贵文物》,《兰州日报》2008年第001版)对考察报告作一简单介绍。

六、后记

鲁土司研究近几年以来随着以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谢继胜的调查一步一步的深入,特别是壁画的研究对艺术以及宗教的研究一步一步的深入,但同时在许多方面研究不深。在祖源祖属的研究现在已经得出结论,鲁土司家族为蒙古族的后裔,在婚姻研究方面,寥寥无几,研究以李土司、祁土司的联姻为主谈及政治联姻的主导作用,在经济制度方面研究也大多只能以西北土司来以大见小,鲁土司家族以军功受到中央王朝的重视,世代驻守边疆,尽忠职守,作为边疆一域的“土皇帝”来割据一域,作为一个内部独立的集团,在经济、文化上应该有其独特的文化经济圈,但由于史料的缺乏,或研究不深,或未涉及,随着史料的整理,鲁土司的研究领域空间很大。

此外,关于人物的研究很少,历史人物勾画出鲜活的历史,在明史中有《鲁鉴传》,关于传说有马太夫人,还有正德年间的鲁纪勋的女儿誓死抗争的故事。鲁土司存在五百六十多年,对其研究的空间需要史料的的支持,谢继胜教授的深入调查给以启示。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8篇

随着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选择来到这个山清水秀之地一览山水胜境。可是,我们广西能向外界展示的难道仅仅是山水风光吗?少数民族聚居的广西,更有各民族各具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值得我们向世人展示。因此,为了宣传广西特色文化,使广西民居得到更多的关注、保护、传承,同时使我们自己对家乡的文化更加了解,并在丰富自己知识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研究、实践能力,我们选择了广西传统民居这一主题开展项目研究。

关于该选题,我们反复论证,不断寻找切入点,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广西传统民居对我们来讲还是有点大,走遍广西的代表性传统民居困难颇多,因此最终我们将选题界定在桂北传统民居。

二、项目目标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而桂北是广西少数民族分布最广的聚居地,包括壮族、瑶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受不同时代文化、民族传统、地理因素、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广泛分布在桂北范围内的民居形态各异,各具特色。

桂北民居受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建设选址、院落布局、建筑材料、营建技艺以及建筑装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征。本次活动通过调查梳理桂北各地民居风格的成因以及民居的主要特征,来挖掘传统民居的价值体系;同时提出保护与发展的原则与策略,激发人们对传统民居的保护意识,使传统民居的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最后通过了解桂北民居保护与发展的现状,寻找适合不同类型民居的保护措施。

三、项目内容

本次调研的主要内容包括桂北各类传统民居的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将选择桂北传统民居类型中的代表性建筑进行重点调研,观测记录其建筑数据,调查研究其历史文化渊源,从而分析记录民居类型显著特征及其形成因素。

建筑形制:对建筑规模、建设选址、院落布局等因素进行观测记录,总结提炼民居类型特征。

建造工艺:调研传统民居的建筑结构、建筑选材、建筑工艺等信息,记录传统民居建造技艺。同时观察建筑中的瓦雕、木雕、砖雕等装饰性元素,研究其文化内涵。

历史研究:依托前期的资料收集与分析,结合实地调研掌握的资料,明确当地民居的历史概况。

地理环境研究:调查所处地的地形、地貌、气候等自然环境因素,分析地理环境对传统民居建筑的影响。

实地调研后,需要对调研成果进行整理与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桂北传统民居的深层次研究,内容包括:

1.成因分析:结合收集到的资料,从风俗文化、气候环境、地理特征等元素分析此类民居的成因。

2.型比较与演变:与其他典型民居类型进行比较分析,提炼该类民居的显著特征,并通过历史、文化、地理特征的总结归纳,研究追寻此类民居的演变过程。

3.进一步提出传统民居的保护策略与措施,寻找保护、传承、延续传统民居的方式方法。

四、项目研究方法

此次调研以实地观察、人物访谈、建筑测绘、归纳总结为主,以文献查阅为辅。

实地观察:在考察前期,通过收集资料,分析整理,选择确定具有代表性的地点进行实地考察:桂林九屋江头村、桂林灵川雄村、桂林龙胜金竹壮寨、桂林龙胜黄洛瑶寨、柳州三江程阳八寨,进行观察、拍照、测绘、走访调查等,对传统民居的建造技艺进行调查记录。

建筑测绘:对具有典型价值、保存较好的传统民居进行实地测绘,测量其占地面积、通风采光面积等数据,绘出其建筑平面图。

人物访谈:对当地居民、房屋主人进行访谈,了解更多关于当地民居的信息;同时向专业研究人员请教关于传统民居与民族风俗等的相关问题。

文献调查:利用网络资源、图书资料,收集整理关于走访考察地点的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历史文化背景的相关文献资料。

五、项目实施过程

见下页“项目实施过程”表。

六、项目成果

在项目学习过程中,我们及时记录并整理每个活动阶段的成果,形成了比较丰富的阶段成果,包括:十余次会议语音记录,五个民居考察地点的观察记录表、测量表、平面图、民居特色照片集,五份民居考察报告,若干篇项目学习日记等。

项目的最终成果包括:一份完整的研究报告,五篇研究论文,一本手绘画册。

七、小结

本次项目学习活动,虽然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项目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但我们都全身心地投入,学到了很多在学校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可谓收获满满。随着项目研究的深入,我们越来越感觉研究的不易、相关知识技能的缺乏以及责任感的厚重。印象特别深刻的是,每次进行实地考察时,我们就发现之前制订或修改的观察量表、访谈问卷等总会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分析使用数据时,又发现还有一些需要观察的数据需要重新补充。在这样一轮又一轮的实践当中,我们发现我们对社会科学研究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研究方法的使用也越来越熟练。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9篇

中国春节海外传播研究

“节日与狂欢”题解

法国狂欢节与城市政治

凉山彝族文化中的“都者节”

论节日狂欢的表现及内涵

从本土经验提炼中国传统节日

以信仰为基石的节日狂欢

关于中国少数民族节日狂欢的思考

相异时空下的节日与狂欢的理论思考

官方、消费体制下的节日与狂欢

浙江地区传统岁时节日研究综述

青海省东部地区端午节民俗调查

胜芳花会及其火神信仰

俄罗斯文化中的“鬼”与“鬼节”

浦东崇福道院中元节法会20年的变化

节日文献数据库著作权的若干问题

浅谈文化资源数据库的使用效率

数字民俗资料与民俗地图

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

节日民俗研究的数字化问题

中国古代人日习俗对日本的影响

身体民俗与节日文化主体

在古今中外的格局中探讨民俗志的写法

关注文化实践者的中国节日志

反思“写文化时代”中的志书写作

“存在的文化”如何表达

历史文化时空状态下发生的节日民俗

跨境傣泰民族节日的互动及影响

简述跨境民族节日的主要特征

跨界民族节日的研究角度和方法

关于跨境民族节日研究的若干问题

怒族“如密期”节:历史记忆与活态存留

当代贾村赛社活动中的祭祀戏剧形态变化

世俗化的动力机制——雪顿节与藏戏关系研究

闽北的普度与目连戏——中国初期戏剧史初探

春节在云南少数民族中的共享性意义

多元文化场景中的纳西族春节

满族春节习俗的生态特征与文化意蕴

《宛署杂记》中的岁时民俗记述研究

浙江节日习俗的区域特征及地域差异

温州永嘉上塘庙会与卢氏女神信仰

云南省永仁县直苴村彝族赛装节调查报告

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团结村“纳顿”节调查报告

当代民间宗教的复兴与地方宗教节日的产生

关于台湾传统节日传承与变迁的考察报告

互联网和数字化时代民俗学的数字化档案建设

石婆庙庙会调查及庙会对当地社区功能的分析

槟榔屿少女元宵“抌柑”求偶习俗的渊源与演变

历史文化考察报告范文第10篇

科学考察记的内涵界定及文体起源

科学考察记是以科学技术活动为写作对象、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交叉体裁。为了揭示某种自然现象的奥秘,或探求某一未知科学领域的知识,科技工作者常常要深入实地或现场进行观察、勘测、查访,以获得真实、生动、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然后从中整理出本质性和规律性的东西,并采用自由、灵活的笔法,写成书面文字材料。这种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表述实地考察结果而写成的既具有科学内容和学术价值,又具有一定文学性的记述性文体,就是科学考察记。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等。

科学考察记在科技活动和旅游开发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为人们提供新鲜、生动、翔实的第一手材料,为科技、旅游事业作出选择和进一步开发提供参考资料;它可以提示某种尚未探明的自然现象,记录和介绍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播最新的科技知识;也还可以介绍某个国家某项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规律,或者是某地科技工作的情况和经验,为领导的决策提供依据。不少科学考察记还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是重要的科技文献。

科学考察记这种文体起源于古代巡游、旅行活动。传说中的黄帝和尧、舜、禹,经常巡视各地,并在治水过程中考察山川形胜。周代三位天子周昭王(武王曾孙)、周宣公和周穆王都喜欢旅游,至今流传的《穆天子传》,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旅行考察记。据后人考证,穆王旅行的路线是从河南洛阳出发,北越太行山,往河套,然后再折向西,渡黄河至西宁,经过大积历山,上溯寻找黄河之源,登昆仑山(古人认为昆仑山为黄河之源),又沿叶尔羌河北上到巴基斯坦的石罕,最后从喀什东归。有学者认为穆王西巡,远达波斯(今伊朗),是中国通往西方道路的最早开辟者。秦汉时,皇帝的巡游更加频繁。秦始皇在位11年,先后5次巡游,周游全国;汉武帝,是一位喜欢骑马游猎的皇帝。他们封禅拜祭、寻仙找药、宣扬国威、观览山水等,助推了旅行之风盛行,直到后世历朝历代。

帝王巡游,带来了科学考察活动的兴起,由此便产生了《禹贡》、《山海经》等先秦地理考察典籍。《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五藏山经》,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但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的科学考察书。古代许多著名的专家在撰写有关著作时,都要亲临现场,实际调查,如司马迁、郦道元、陆羽、沈括、李时珍、徐宏祖、宋应星、徐光启等。他们的科学考察与写作,使科学考察记这种文体逐渐成熟,如郦道元的《水经注》、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等,成了古代科学考察记的典范著作。近现代的科学考察记,则又在白话文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形成一种文体特征比较明显的、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体。

科学考察记的类型及其特点

科学考察记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类。以考察对象为依据,可分为地质地貌型考察记、古生物考察记、自然现象考察记、历史文化考察记等;以写作特点为标准,可分为概貌介绍型考察记、史实考证型考察记等。这里着重从写作特点的角度,论述科学考察记的类型及其基本特点。

概貌介绍型考察记

这类考察记常用于自然资源与社会文化的综合考察。作者经过实地考察,亲历亲验,将被考察地区的社会变化、风土人情、自然风光和建设成就等各方面的基本情况介绍出来。它的优势是题材新颖、形象鲜明、文笔优美、可读性强;它的作用是让人们对该地区的概貌有一个清楚的了解,同时也为有关部门开发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制定有关政策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概貌介绍型考察记的特点:1.普查性。这类考察记题材广泛,凡是考察地区的面积、范围、地形、地势、山川、气候、生态、物产以及人口、经济、风土民情、社会状况等都是它的考察对象,它能带给读者一个综合的全貌。2.纪行性。这是概貌介绍型考察记的基本特点。这类考察记有游记的一些特性,随着考察者的行迹所至,对其进行一一的记述和介绍,因此它有鲜明的纪行性特征。3.记实性。无论是介绍地质地貌、物产资源、山川古迹,还是介绍建筑特征、民俗风情、经济文化状况等,都必须是真实自然的,不能合理想象或随意夸大。4.直观性。这是指在记叙状貌时强调一种直观和形象,既可以用说明、记述的方法,也可以用描写的手法,灵活多样地将概貌考察记写得清晰优美,直观形象,让读者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概貌介绍型考察记,从文体特征上看更接近散文文体,结构闲适舒缓、笔法轻灵活泼、文字优美宜人,就连一些标题如“考察散记”、“考察札记”、“考察日记”、“科考纪行”等,都明显地具有“游记”的一些特点,如孟宪励的《三江并流科考纪行》。但从内容事实上看,概貌介绍型考察记,它毕竟取材于现实,而且在行为上带有指令性,因此它应属于科技考察报告的一种,并不完全是游记。两者的区别在于写作宗旨不同、取材角度不同。概貌介绍型考察记,是为有关决策部门开发各种资源,制定有关开发计划提供科学资料与依据,实用性极强;而游记的主要目的,则是通过作者对游览地的风光、风情、风物特点的记叙,来抒发作者的个人情怀,消闲性较浓郁。

史实考证型考察记

史实考证型考察记的任务是:作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科学考察,对一般说法提出异议并予以纠正,确立新的科学结论;或对有争议的考察结果,表述自己的考察结论。如司马迁为撰写《史记》,他亲历各地考察,搜集大量历史古迹、人物逸闻及各地经济状况、风土人情。他先到南方,从湖北到湖南,到了汨罗江畔,凭吊屈原遗迹,登临九嶷山,探访了舜的葬地,到庐山考察了大禹疏通九江的遗迹与传说,又长途跋涉到了浙江会稽山,游了大禹陵和禹王庙。然后又折上,到曲阜,采访儒家发源地,瞻仰了孔子陵墓和庙堂,详细考察了孔子业绩。接着到了魏国信陵君旧址,还到安徽考察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策源地――宿县大泽乡,之后再往东南,到楚汉之争最激烈的彭城(徐州)古战场,广泛搜集刘邦、项羽的史迹及传闻……又陪汉武帝巡视了西北地区,到三皇五帝与夏商周三代的中心地区搜集大量史迹资料。接着又奉汉武帝之命到巴蜀云南一带,了解当地民情、物产。而后又陪汉武帝巡视万里长城,从九原(内蒙)沿道回到长安,行程达9000公里。

史实考证型考察记的特点:1.注重史实根据。依靠充分的史实根据,求证出令人坚信无疑的科学结论。2.浓厚的思辨色彩。这类考察记思辨色彩很浓,由对考察事实的陈述、论证,从而引出正确的结论,以纠正“通说”,或消除争议,或证实久而未决的考察结果。3.很强的专业性和针对性。史实考证型考察记学术性较浓,为了获得翔实、充分的考察材料,考察前有明确的考察目的和任务,并就考察对象、手段、方式和日程安排等制定出周密的考察计划;而且还要尽可能地收集和熟悉有关专业的背景材料。所有这些都是史实考证型考察记不可缺少的。

科学考察记的写作格式

科学考察记的结构比较自由、灵活,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格式:

文章式:在考察的对象比较单一、内容比较集中的情况下,科学考察记可以按时间顺序或考察对象类别,写成一篇全文直贯到底的文章。如:周国兴、张永兴等《元谋盆地古人类考察记》,赵军、冯祚建《可可西里科学考察记》等。

日记式:科研人员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把每天遇到的各种现象、标本,以及对这些现象和标本的研究结论随时记载下来,这就是日记式的科学考察记。其特点是既方便自如,又准确真实。如: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达尔文的《一个自然科学家在贝格尔舰上的环球旅行记》等,都是日记体科学考察记的佳作。

标准式:按照科技考察报告的标准格式要求,科研人员在撰写科学考察记时,通常按照标题、作者及其单位、前言、考察方法及过程、考察结果及讨论等结构形式来写作。如:阳小华、廖端芳的《乌克兰考察记》、尚玉昌的《珠穆朗玛峰生物考察记》等。当然,这里的科学考察报告,不同于学术性的科学考察报告,在取材角度和写作笔调上属于科学考察记的范畴。

无论采用哪一种写作格式,科学考察记的撰写,都要注意做到:侧重于对考察对象的了解和认识,侧重于探讨和揭示被考察现象与事实的本质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既要有切实的叙述和说明,又包含有科学的议论和证明。

科学考察记的写作要求

注重实地考察。科学考察记的材料来源于实地考察。只有通过实地观察、调查、考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写出既有优美感,又真实准确,有理性思辨的科学考察记。因此,考察工作者必须亲自对考察对象进行实地考察,有时甚至是细致深入的长期观察,进而搜集考察对象的标本、资料、数据以供自己研究,必要时还要通过采访了解相关情况,以促进考察活动的广泛开展。这类考察记切忌浮光掠影、道听途说,用二手材料来写。

不忘专业指导。科学考察记毕竟不完全是文学作品,它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因此,丰富深厚的科技专业知识,既是科技考察活动的必备条件,也是写出有分量的科学考察记的重要基础。如果没有科技专业知识作指导,考察时就难以抓住考察对象的特征,难以获取事物的本质属性,难以发现考察对象的发展变化规律,考察结果也就一无所获,甚至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注意真实记录。科学考察记是考察活动和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以事实说话的文章,因而材料的搜集和运用是关键。为了写好考察记,在考察过程中必须注意搜集和积累资料,例如写考察日记、观察记录、会议笔记等,搜集实物标本、照片、数据、介绍材料、说明书和其他背景材料、参考文献。这些资料都是科学考察记写作的重要依据和参考资料。

充分表现主题。科学考察记一般都要写考察过程,但要精心选择材料,特别是一些既新颖又典型、能够反映事物特征和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材料不能放过,切忌写成流水账。写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有选择性、针对性地把考察过程的叙述服务于考察的内容。同时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使考察记条理清晰,一目了然。

突出文体特色。科学考察记的写作没有一成不变的“定法”模式,但它仍需要遵循一定的基本格局。不同类型的考察记,可以有不同的结构样式。概貌介绍型的考察记,常常采用散文体或日记体的结构样式;史实考证型的考察记则宜采用应用体结构样式,即“三段式”:开头、正文、结尾。但不管采取哪种结构形式,都要突出科学考察记自身的特色而与科技报告、科技情报、科技新闻、科技论文等文体区别开来,突出科学考察记的灵活性、多样性。另外,科学考察记在语言运用上也不同于其他文体,它强调的是优美、清新、质朴的自然美。

总之,科学考察记是从文学衍生出来的一种文体,它既是旅游文学写作的一部分,又是现代实用文体的一个品种。科学考察记是以科学技术活动为写作对象、用文学手法进行创作的一种交叉体裁,其结构比较自由、写法比较灵活,由于它具有科学性、文学性和一定的新闻属性,因此我们把它列入新闻文学的范畴。在写作时,只要熟悉和掌握科学考察记的文体特点及写作要求,就能帮助作者规范地写出更多更好的科学考察记精品。

(作者单位:贵州民族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

上一篇:规划馆考察报告范文 下一篇:支委考察报告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