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

时间:2023-02-25 18:06:53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一、初一、初二学生历史复习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知识不扎实,概念不清,包括时间概念、重大事件、人物活动等含混不清,关键词抓不住。

2.阅读、提炼材料的能力欠缺,归纳、概括能力较差,照搬照抄原始材料的现象严重。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不够。

3.审题不清,答题欠规范,表述不准确,条理性差,不能紧扣题意,针对性差。

4.错别字多,错得离奇。

二、解决的措施

(一)新课复习,让学生熟练掌握每课历史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1.先制定每课的复习提纲,要依据教材、考试大纲、和学生实际情况等三个方面来确定。 首先从教材整体性出发,按每一课题内容,抓住重点与难点,其次要按考试大纲规定的范围、内容、题型、答题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理清线索结构。复习提纲中重点部分用横线标注出来。

如:八年级上册第一课《鸦片战争的烽烟》设计提纲如下:

(1)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

(2)虎门销烟(①时间:1839年;②领导者:林则徐;③意义: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振奋了民族精神,维护了民族尊严。

(3)鸦片战争的导火线虎门销烟。 根本原因: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结果签订《南京条约》 。

(4)《南京条约》的时间是1842年,内容是①赔2100万银元。② 割香港岛。 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⑤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⑥影响是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鸦片战争后睁眼看世界的爱国知识分子杰出代表是魏源,他编著的《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开学初第一节课就将每课复习提纲发给学生,每一节课开始,花五分钟时间背诵,然后发给学生横线内容去掉的默写提纲,让学生在上面默写。默好后同桌互批,订正。批的时候,严格要求,特别是错别字一律算错。这样就能做到每一节课堂的知识内容清。时间长了,学生就很习惯地在每节历史课前就拿出提纲来背,而且默写的时候错别字也少多了。

2.在新课讲授过程中,课尾要注重对新课内容的巩固,主要指针对该堂内容的评价练习,落实到位,老师尽可能多地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努力做到“堂堂清”。课尾精选例题,加强材料解析题和问答题的训练力度,在训练和讲评中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每节新课至少选择一组材料题,当堂训练、剖析,教给学生阅读材料、提取材料有效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同时加强问题的书面训练。训练学生答题的条理性、规范性和表述的准确性。

(二)上好单元复习课和期末复习课。

1.单元复习力足于教科书中的一个章节的内容来复习。

(1)理清知识线索,整合知识结构

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本单元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使知识条理清晰、纲举目张。

例如: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课,知识点:鸦片战争、虎门销烟、第二次鸦片战争、 太平军抗击洋枪队、沙俄趁火打劫、左宗棠收复新疆、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义和团运动。知识线:以上的知识点哪些属于列强的侵略,哪些属于中国人民的抗争。知识面:对比《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签订的时间、签约国、内容、影响等。

复习知识的时候,有时可以编顺口溜,进行记忆总结。如《南京条约》的内容:哥赔五双鞋。即割地、赔款、五口通商、协定关税。

(2)单元测试题要将整个单元的知识点联系,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习题尽量选用最近几年的中考题。让学生练出新花样,做一题,学一法,会一类,通一片。学生通过教师讲,自己练,真正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

2.期末复习课跟单元复习课一样,根据教材的内容,提纲挈领地把整本书的知识点编织起来,穿线结网,构成清晰的历史发展轮廓。如八年级上册可按专题进行复习,如列强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抗争,近代化的艰难起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斗争,抗日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共历史上的重要会议,经济、社会生活变迁,科技与思想文化,中国近代三大不平等条约,考察历史文化名城等。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记忆诀窍 归纳整理 比较联想

历史教材内容对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和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因其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距甚远,而且千头万绪,如果死记硬背,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兴趣。那么在历史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记忆效率,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呢?

一、通过各种记忆诀窍巧记历史知识

1.数字特征记忆法

有特征的事物最容易被人们所识记。记忆历史年代也可以寻求其内在的数字特征加以记忆。例如:1234年蒙古灭金,四个数字按照1、2、3、4的自然数顺序来排列,很容易记忆;在1921、1922、1923连续三年是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前三次会议的年代,这三个年代的最后一个数也是按照自然数的顺序1、2、3来排列。而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是由两个16组成年代;而1818年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卡尔・马克思诞生,由两个18组成年代。

2.方位记忆法

我们在记忆一些历史史实时,有时也可以利用历史教材上的地形图上的地理方位来记忆、比较,从而达到较好的记忆效果。例如当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中国古代历史内容的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时,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加深记忆,就可以让学生对照P33页的《战国形势图》仔细观察和研究,然后总结出“齐秦楚燕韩赵魏,东西南北到中间”这样一个规律,从而牢牢地记住了“战国七雄”的国名和方位。

二、专题归纳整理记忆法

历史学科的内容涉及古今中外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对这些纷繁的知识在进行归纳分类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清晰、牢固地掌握它,教师就要在每个单元、每个学期、每个学年及最后的复习阶段,及时地引导学生善于把学过历史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根据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进行系统的归纳、对比和总结,找出其中的内在规律,再按照一个个不同的专题,例如国别、年代、战争、文化、事件等,不拘泥于教材的编排顺序,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分类整理。例如九年级上册的《世界历史》内容中第19课《俄国、日本的历史转折》,1868年的日本的明治维新改革中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日本逐渐强大起来,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命运,成为日本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而在八年级上册的《中国近代史》的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中,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人为了使中国强大起来,“上下而求索”地推行了洋务运动,并在中历经“百日维新”的流血牺牲、辛亥革命的成果被袁世凯窃取、新文化运动引进西方文化打破了中国儒家传统文化,直至现在依然具有深远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讨论和分析近代的俄国和日本为什么因为改革而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从而强大,而我国近代的改良运动和改革为什么却以失败而告终,让同学们在探究性历史学习中得出比较科学的结论。

用表格来分析和归纳历史知识的学习方法有利于突出重点,内容明了,便于记忆。因此借助表格的形式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加深记忆。例如为了更好地掌握九年级上册《世界古代史》第三单元“古代文明的传播与发展”中的第8课《古代科技与思想文化(一)》“世界三大宗教”方面的内容与历史知识,就可以用表格解析法。表格的名称可以定为古代世界三大宗教比较表,从教名、产生时间,产生地点、背景、创始人、教义及经典、作用和实质几个方面来设计表格,然后反复阅读教材中的具体内容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填写,这样学习起来目的就比较明确,而且在复习时便于记忆。

三、运用比较联想的方法提高记忆效率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除了可以用归纳和整理的方法系统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历史知识之外,还可以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以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开拓新的思维视角,寻找并利用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记忆。例如可以从时间上把世界历史上的人和事同中国历史上的人和事联想到一起,帮助学生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知识进行有规律的梳理和整合记忆,思考、探究相关内容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促进学生打破教材体系的束缚,培养创新精神,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并学以致用地以史为鉴,分析当前的社会现象和事件。

例如在学完初中阶段的整个历史教材内容后,我们会理解和掌握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这一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就用联想和比较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思考,中国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哪些社会形态,并进一步思考:中国为什么在漫长的封建社会结束以后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而是逐步形成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前一阶段央视曝光了“达・芬奇”假洋家具事件,就是国产家具出国一日游后,重新报关后3万元的国产家具就成了售价30万元的原装洋货,揭示了我们国民的潜意识中普遍存在着的崇洋思想,那么国人为什么认为舶来品洋货一定比国产的质量好呢?通过联想与世界历史的进程进行比较,既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又能使他们在思想上受到深刻的教育,激发起青少年学生奋发图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长大以后报效国家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壮志,使我们的祖国以更快的速度屹立于世界强国之列。

在初中三个年级中,随着时间的迁移,从中国古代史到近代史现代史到世界古代史、近代史和现代史,所学的历史知识越来越多,根据心理学原理中的英国心理学家总结出来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记忆有着时间隔得越久,遗忘得也越快的特点,因此在历史学习过程中,每个学生觉得刚学完时的短时间内会觉得记忆犹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同学们就容易混淆学过的知识,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上述方法及时地加以复习巩固,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王铎全,李稚勇编著.比较历史教育学.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初中历史 情境教学 创新

采用情境教学的教学方法,能够准确切合初中生的学习认知模式,初中生往往无法在课堂上快速集中注意力,抽象思维能力差,情境教学能够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的弱点,激发学习兴趣,发散学习思维。在初中历史实际教学中,情境教学的方法多种多样,笔者结合实际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在初中历史课堂中有效践行情境教学。

一、联系实际,教学相长

教学心理学理论认为,学生直接感知的,关系相关性高的事情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要想有效创设历史教学情境,必须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生活,把历史知识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历史,在历史中感悟生活。

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秦王扫六合》教学过程中,历史教材上并没有直接给出六国统一的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因此,我联系生活实际,并且紧密结合教材上的知识点和思考题设计了一个小游戏:在班级上创设六个贸易市场,每个贸易市场都采用不同货币,然后让贸易市场之间进行“国际贸易”。学生纷纷表示,货币不同,语言不同,以及文字不同让“国际贸易”无法进行,学生逐渐开始认识到秦王扫六合的意义所在,包括直接现实性意义和长远意义。这个活动看似很小,却把历史知识点和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给乏味的历史知识点添加了一剂催化剂,活化知识点,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点并能灵活运用。

教师应当联系时政热点进行历史教学,指引学生关心了解当下国内国外发展的大事态。将历史与实际糅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思考历史现实问题,发散历史思维,赋予历史时代气息。

二、设置情境,灵活教学

要想取得初中历史教学的初步成功,首先应当让学生发现和感知不能理解的东西,让他们直面问题所在。初中历史教师应当主动创设历史问题情境,设置创新批判现实的历史问题,那么如何设计历史问题呢?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

(一)假设设问法

在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假设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没有发生,或假设中出现的重要人物没有出现,对将会发生的历史结果作出批判性评价或思考,引导学生思考历史问题。比如,如果没有秦始皇,那么六国是否能够得到统一。如果没有新文化运动,那么中国的革命形势又将如何发展。

(二)直接设问法

直接设问法是历史教学中运用较多的方法。教师在日常历史教学课堂上,可以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直接评价。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学过程中,我会直接设问:“为什么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会失败?”“为什么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直接设问法就其发问方式具有许多优点,比如能够直接将学生带入历史教学情境,快速帮助学生吸收历史知识点。

(三)辩论设问法

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对特定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客观评价并阐述理由,并让学生阐述各自观点,进行争辩,最后教师进行观点总结,这种方法直接有效,教师可适当采取措施,深化教学。

(四)现实设问法

历史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教师在历史课堂上应当引导学生灵活运用所学历史知识或接受的历史观点解决现实中所遇到的问题。比如,在人教版初中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3课《海峡两岸的交往》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思考台湾海峡在何时形成,历史上台湾海峡与大陆的联系,引导学生感知统一的重要性,以及和平交往的意义所在。在这样的教学下,学生视野将会越来越宽阔,历史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角色扮演,深化教学

一些初中历史教师深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课堂上一味采取讲授式教学方法,老师讲历史教材知识点,让学生记下来。由于知识点乏味无聊,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讲课,学生开小差的情况,课堂氛围沉闷。因此,我在课堂上开展历史人物角色扮演的小游戏,给学生编排历史小品,争取让学生体会历史人物的感情变化,融入历史世界中。

四、多媒体教学

教学多媒体是能够将历史情境直观反映在学生面前的教学工具,它具有由远而近、循序渐进的特点。初中历史教师应当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生动。因此,教师应该深入贯彻多媒体教学措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历史地图认知教学方面,多媒体教学具有较大优势,目前历史教材中的地图教学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图、挂图方式,比较抽象。而在多媒体教学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展示动态地图,生动形象。

五、实物展示,转化教学

为了更好地贯彻历史情境教学,实物是较好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直观的历史照片、历史视频给学生看,帮助学生更好地、直观地认识历史,了解历史,正确看待历史,这极其重要。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下访问附近的革命前辈,询问历史事迹,并了解人们生活、思想的变化。

以上历史情境教学措施的目的是营造出更好的教学情境和课堂氛围,使学生达到最好的学习境界。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深入贯彻情境教学措施,根据教学实际经验,灵活变化教学方法,不仅要准确切合新课程教学标准,而且要紧扣历史教材内容,联系实际生活,深化教学,帮助学生获得更强的历史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王拥虹.初中历史“情境教学”三部曲[J].文教资料,2009(24).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主性;开放性;科学性

一、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新课标对历史课程性质的一种解读,也应该成为历史教师对历史教材的一种解读。江苏省特级教师尤克光说:“历史教学并不显赫一时,但却永远存在。”由此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重担,特殊的历史感凸显了在历史教学中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历史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进而使学生学会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加深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21世纪的挑战。

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贯穿于中学历史教学活动中。“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这是历史新课标在前言部分的开头着重指出的问题,是每个历史教师都应引起重视的问题。青少年时代是思想意识形成期,如果学生在这个时期能够受到足够多的爱祖国的教育,那么,在他们的思想深处甚至是潜意识中都会存在热爱祖国的意识。只有爱祖国的人才是祖国建设真正的人才。在每堂历史教学活动中都能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我觉得是最难能可贵的。“逐渐了解中国国情,理解并热爱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形成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这是新课标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要求之一。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我越来越觉得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已经高于一切教学目标。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博大精深、成果灿烂辉煌。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

识祖国在历史上的伟大成就,进而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

豪感。

重视热爱家乡的教育。一个不爱自己家乡的人,他会爱祖国吗?爱家乡是集体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表现,所以,我们应该利用课堂结合乡土教材适时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春秋战国纷争”一课时,可以拓展我市盱眙县有个管镇,鲍集与管鲍分金亭的故事引导学生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可这个现象,又有几人深思?我认为,历史教师应该“以古为镜”,有责任加强热爱家乡的教育。

二、指导学生总结学史方法

历史是一门博学的科目,学习方法常常因史而异、因人而异。所谓“有法但无定法,得法贵在自得其法。”学生的素质、潜质,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在善于“自得其法”上面。教师应在历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自得其法”,帮助学生多积累学习历史知识的各种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常见的学史方法主要有:知识归纳法、提炼重点要点法、重组知识结构法、探究新角度法、制作图示表格法、编歌谣口诀法等等。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每学完一个知识点都可尝试让学生归纳小结其历史作用;指导学生用绘制结构图、画漫画等形式记住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指导学生用列提纲、绘制结构图或编歌谣的形式理解记忆秦巩固、维护统一的措施,让学生时刻沉浸在自得其法的成就感中。

三、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第一老师,历史课有着先天的优势,教师只要精选课程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即可。如教学七年级历史上册“秦王扫六合”一课时,以古代英雄导入“学习小英雄”课堂活动,在活动中评出“学习小英雄”历史学家、“学习小英雄”政治家、“学习小英雄”经济学家等荣誉称号和英雄团队,并当场总结表彰,这不仅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能力。

以穿越主题去了解:“秦王扫六合”进入课堂教学活动;通过小品剧表演弄清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通过故事弄清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焚书坑儒,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修灵渠等措施及其作用;通过探讨“秦始皇所采取的措施中,你有不赞同的吗?”认识焚书坑儒、修长城等措施的负面影响。这些教学方式的设计方案都是学生喜欢的,能使全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动起来,增强了课堂的有效性。此外,自由质疑解疑的方法也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找出了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历史教学活动中,要时刻以新课程理念为根基,以爱国爱家教育为基调,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求历史课堂科学性、思想性和生动性的有机结合,堂堂课都刻画在学生的心里,真正做到为了培养人才而倾情

教书。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教学;记忆方法;人物;口诀;比较;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7)10007302

学习历史知识就是在记忆历史。对学生来说,记历史知识是最头疼的事,因为历史知识点琐碎、繁杂、面广,学起来枯燥、乏味。纵观历史上所发生的事件,数也数不清,要牢固记住,并非易事。学习历史虽然困难重重,但记忆历史内容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只要我们善于总结,掌握了记忆历史知识的方法和技巧,就能事半功倍。笔者通过多年的探索,在历史教学的实践中结合学生实际和教学理论总结出一些记忆方法。

一、人物记忆法

先抓住中心人物,然后像习作一样,以人为核心,有了人物联想到发生的时间,然后再加上发生什么事件、地点在哪里,有什么成就,起因是什么,结果怎样等。如学习九年级上册的历史时,一看到林肯就要想到“美国南北战争”,一看到华盛顿就要想到“独立战争”等。

二、口诀记忆法

口诀法,也叫顺口溜法。在古代史中,把朝代和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组成简洁的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同时在组成顺口溜时也要教会学生拆字词,使学生明白每个字词代表什么意思,这样既便于学生记忆又不会产生误解。

三、比较记忆法

历史学习一定要形成比较的意识,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有比较才能增强记忆和加深记忆。上下数千年,穿越时空,有一些历史事件、年代既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点,学生通过比较之后就能区别记住历史事件。如学习八年级上册近代化探索时,和辛亥革命的相同之处都是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具体的表现形式不同,采用的方式也不同。探索的是君主立宪制,采用改良的方式,而辛亥革命探索的是民主共和制,采用革命的方式。

四、抓关键词记忆法

抓关键词,就是速记知识要点。像我们学习语文课文一样,都少不了抓关键语句和关键词,学习历史也一样少不了抓关键词。抓住了关键词后,运用时再还原完整句子。如新文化运动的前期的主要内容,要抓住的关键词可概括为“四个提倡,四个反对” 。又如学习美国独立战争的经过时可抓住“爆发”“建军”“建国”“转折”“承认”这几个关键词。再如的结果,可概括为“放人”“罢职”“拒签”等关键词。

五、地图记忆法

历史学习中常常要记许多地名,使学生感到头痛。怎样才能记住这些地名呢?首先,在学习相关地名时,就要借助地图来掌握地理方位,形成空间思维。如记忆清朝的疆域,只有看地图册,才能记住西跨葱岭,西北达巴勒喀什湖,北接西伯利亚,东北至黑龙江以北和外兴安岭,东临太平洋,东南至台湾及附属岛屿、赤尾屿,南包南海诸岛。否则就会把方向地名搞错。

六、归纳记忆法

在学习历史时,有的事件名称采用农历发生的时间,教学时就要跟学生讲清楚这是农历纪年,然后再归纳起来记。如1894年是农历甲午年,因此这年发生的中日战争,就叫甲午中日战争;1898年是戊戌年,这年发生的变法就叫;1901年是辛丑年,这年签订的条约称为《辛丑条约》;1911年是辛亥年,这年发生的革命称为辛亥革命。又如中国近代史上重大运动的指导思想:辛亥革命是三民主x;新文化运动是民主和科学;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是马列主义和思想。

七、运用列表助记法

列表助记法是用表格的形式使相同事件的知识前后连贯起来,这是帮助记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课时,把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四次会议用表格将会议召开的时间、内容等方面列出来,这样就一目了然,便于区分记忆了。又如学习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就可以使用以下表格:

八、特殊日子记忆法

这种记忆法常常用于记忆与事件有关的特殊日子,如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和结束的时间是1939年9月1日和1945年9月2日,在我们读书生涯中往往9月1日是每年新生开学的第一天,9月2日是开学的第二天。这种与现实相同的历史时间、人物、事件很多,教学时,就需要教师帮助学生总结。

九、纵向横向记忆法

纵向记忆方法,就是抓住某一历史事件的要点,使这件事前后连接起来,既可知道它前面发生的事,又可知道它后面发生的事,从点扩展到面,这样就可以记住同一件事的前后内容。例如教学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其条约内容有割让台湾给日本,教师就可以抓住台湾这个要点,使学生想到之前学过的相关内容: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了台湾,1662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这样学生就掌握了历史上台湾两次分离的相关内容。横向记忆法也可用于记忆同一时间发生的事件,如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同年俄国亚历山大二世废除农奴制改革。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6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0123-01

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了历史上所发生过的事情。在历史故事中,主人公或许真实存在过,但是故事发生的情节并不完全按照历史事实,它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存在部分虚构情节。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在教授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适当穿插一些历史故事。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初中历史课堂的趣味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探索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一、利用历史故事激发学习兴趣

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他们更容易接受富有趣味性、故事性的知识。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非常容易被其中的情节所吸引。如果教师可以在上课过程中根据教学需要适当讲述与所学知识有密切联系的历史故事,能够提高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选择有悬念的历史故事来“激趣”,同时,要把握好故事情节和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突出“疑点”和“问题”,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

例如,教学《资产阶级革命:新体制的创立》(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下册)中“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的内容时,笔者先讲述故事:“1649年1月30日,英国伦敦的天气特别阴冷。在白金汉宫的广场上,有一个衣着华丽的犯人被拉到了绞刑台下,这个犯人就是英国著名的国王――查理一世。他的死,翻开了英国历史重要的一页。大家想想,国王是一个国家中权力、地位最高的人,为什么他会被处死呢?处死查理一世,为什么会对英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呢?”这种悬念式的故事讲述,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对英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有利于本节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历史故事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历史教材中,有一些比较抽象、枯燥的重点、难点知识,如果教师生硬地教授知识点,学生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如果教师能利用历史故事来教授这些重点、难点,可以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抽象的历史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消除学生听课的疲劳感,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此外,教师在讲述历史故事的时候,可以将前后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有利于学生理顺教材知识点和知识结构。

例如,教学《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中“赤壁之战对三国形成的重要性”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述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在讲述故事前,先介绍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打败了袁绍,统一了北方,准备南下一举统一全国。教师可重点讲述诸葛亮在茅庐中的隆中对,为学生进一步学习“三国局面形成”的知识点做好铺垫。教师还可以请学生上台扮演故事中的刘备和诸葛亮,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故事讲述,让学生理顺了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加深了学生对赤壁之战的理解。

三、利用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

若历史课堂的结尾比较草率,不仅会影响整体教学效果,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以历史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不仅有利于帮助学生加深对本课知识点的理解,也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把下一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留下“悬念”,让学生“有盼头”,从而使学生保持进行历史学习的兴趣,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例如,教学《秦始皇开创大一统基业》(人教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结课时,教师可以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作为课堂的结尾,以小见大,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仁义不施”的暴政对秦朝的统治有什么致命的影响。用故事作为课堂结尾,使学生对秦朝统治的政策有了总结性的了解,同时也为下一节课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做好了铺垫。这样教学,不仅延续了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对知识点的教授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总之,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适当利用讲述历史故事的方法来教授知识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初中历史课堂的教学质量。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7篇

1.知识体系的衔接困难

在架设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过程中,可以说是困难重重。很多人认为,只要按照书本上的知识进行教学就可以了,这种观点从根本上来说太模糊了。历史教学必须考虑到学生的理解能力、知识体系的构建、历史事件的衔接等一系列的因素,尤其是知识体系的衔接。现阶段的知识体系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界限,初中和高中完全是两个体系,中间缺乏过渡阶段,这让学生和教师非常苦恼。虽然初中和高中都学习世界史和中国史,但在初中是一个以大概时间先后为体系的学习,而且掌握也比较容易,一旦直接过渡到高中专题式复杂的体系当中,就会造成知识体系没有办法良好地衔接。

2.学习方法的衔接困难

历史并不像数学和英语一样有固定的公式或者某些固定的套路。对于历史的学习方法而言,现阶段的衔接也不是特别的理想。初中的学习方法不仅统一、而且单一,就是教师划重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在升入高中以后,这种方式被完全打破,学生必须在短时间内将自己的记忆力和理解力提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否则很难跟上教师的节奏。另一方面,大量的试题让学生根本无从下手,如果没有合适的学习方法,书本上的知识只会让学生觉得和试题根本没有任何关系,这也是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

二、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建设建议

1.知识结构的衔接

初中学生知识点掌握比较零散,多采用机械记忆法,弄不清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因而记忆效果很差。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指导学生建构知识网络和知识体系。首先理清一课各目之间的关系,然后是一单元各课之间的关系,再是一册书各单元之间的关系,最后要能概括出一本书的主线及主线包含的重要事件、主要人物。例如,初一的学生在学完中国古代史上册后,可以以阶段尝试总结,将不同的历史时期作为主线,如史前期、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接着再以每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作为枝节问题进行概括总结。与此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内容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可挑选某一历史发展阶段,分析、比较不同区域的发展特点。通过纵向横向联系,使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到纵横联系的“知识网络”上来。这样既温故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必然为以后的高中历史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学习方法的衔接

高中课程更强调运用参与式、探究性学习方式,强调培养学生运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客体地位上升到主体地位,学生不是按照教师的方法来学习,而是教师根据学生的情况来教学。这样,学生就有了充足的发展空间。在学习方法上,学生可以大胆尝试,教师在旁辅助。抛弃原有的划重点、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让学生将历史和现阶段的社会发展连接到一起,将现实中的一些事件和历史进行对比,这样他们就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便于记忆。同时,在一些固有的知识点方面,比方说条约的签订时间、内容、意义、影响等,这些都要加强记忆,不能用自己话来叙述,否则那样得不到理想的分数。还有一点就是,经常性地组织讨论和研究,对一些重点问题和历史上有争议的环节进行研究,这样可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住,而且会非常深刻。

3.心理引导

初中历史中考分值才50分,考试对能力要求也不高,所以学生一直以来都把它当作是副科,不加以重视。即使是进入高中后,一部分学生也依然认为“学习历史没有用”,只要通过毕业水平测试就可以了。这是学生不愿意学历史、学不好历史的重要原因。所以,转变观念,提高对历史科目的重要性认识是学生学好历史,适应初、高中教学的主要心理因素。所有我们初高中阶段的教师都要在教学中正确引导和端正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态度,以浩瀚、丰富、生动的历史知识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历史作为人文学科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让学生和社会都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价值。

三、总结

本文对初、高中历史学习桥梁的架设进行了一定的讨论,从客观方面来说,历史学习不简单,也不复杂,关键在于掌握好“火候”。只要将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将教师的角色转换做好,在实际教学时,适当改变方式方法,将复杂的知识点简单化,这样就能够在初、高中历史学习中架设出一道良好的桥梁。(本文来自于《新课程导学》杂志。《新课程导学》杂志简介详见.)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8篇

一、大胆质疑,提升问题的思维深度

对一些学生比较感兴趣的、又比较难理解的问题,可以用大胆质疑的办法,让学生主动思考,提升思维的深度,深刻理解当时的历史情境和环境,去体会、感知当时的历史事件发生的过程和当时历史人物的活动情况。

例如:人教版历史九年级下册“俄国十月革命”中,教师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首先讲述十月革命的梗概,接下来引导学生分别从俄国十月革命的原因、革命性质和革命后的措施等几个角度来思考和提出问题。于是会有学生提问“十月革命为什么会发生”、“二月革命后为什么会出现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等,教师投影这些问题并带领学生开展讨论,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以后,教师可让学生将俄国十月革命和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横向对比,思考两国选择不同的革命道路的原因,以培养其分析、比较、概括问题的能力。

通过质疑、分析、回答问题可以提升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深刻理解十月革命胜利的重要意义后,可进一步让学生认识领袖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此时,教师可投影出列宁照片,向学生提出问题:他是谁?他十月革命过程中有何突出的贡献?在引导学生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在20世纪初,列宁领导了一场开创人类历史新纪元的十月革命,成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并带领俄国战胜了国内外敌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教师继续提出问题:国内战争结束后,列宁为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他又有何创举?这样既归纳了本课知识点,又预设了问题,使学生带着质疑进入下节课的学习。

二、利用教学道具,突破问题的重难点

由于年代久远和现代考古技术的局限,对一些历史遗址出土的文物、器具等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留下了许多历史之谜。对这些历史知识的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借助教学道具,如借助文物材料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去猜、去想、去假设、去推理。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虽然不能直接作为教学道具进入课堂,但教师可投影相关青铜器的图片资料来创设教学情境:2006年7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0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安阳殷墟获准进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3处世界遗产。安阳殷墟为何能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殷墟作为商王朝都邑,展现了包括文字系统在内的顶峰时期的中国古代青铜文化”,从而导入新课。针对本课教学难点“青铜文明”,学生很容易将“青铜文明”与青铜器或者青铜制造业简单地等同起来,教师可在介绍完夏、商、西周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发展的知识后,通过网络搜集相关青铜器的图片和资料,集成一个PPT幻灯片为学生再现商周昔日的文明。从而得出:青铜时代就是人类使用青铜制作生产工具、武器及生活用具的物质文化发展阶段。这一时代人们所创造的物质文化,便被称作“青铜文明”,从而增强学生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三、合作学习,延伸问题的生成力

有些问题提出后,单靠学生个人是不能解决的,需要多人合作、共同努力才能解决。在问题教学中,合作学习法是指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以问题解决过程中各动态因素的互动合作为动力资源,以团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的一种策略体系。合作的类型有师生合作和生生合作两类,方式有异质分组、同质分组、讨论、辩论等。在问题教学中要针对问题的难易和性质采用不同的合作类型和方式。

例如: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秦王扫六合”,教师结合唐朝大诗人李白曾写诗称赞秦始皇“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让学生围绕有关秦始皇的重大历史活动,评价秦始皇的是非功过。教师可让学生围绕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推行郡县制、焚书坑儒、修建长城等重大事件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并派一名代表发言,展示合作成果。最后由教师总结引导,对秦始皇作出较为全面的评价。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9篇

这样的状况也使我们广大的历史教师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方面,在教学质量考核时,要和其它学科一样注重分数;另一方面,历史学科在升学考试中又没有具体分数,教学课时偏少,导致学生重视不够,学习成绩不易提高。对于这种状况的转变,需要我们正视矛盾,分析问题,加大对学生历史兴趣的培养。如何提升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我就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几点做法。

一、重视学生对成语、典故的积累

掩耳盗铃、自相矛盾、一鸣惊人、卧薪尝胆、草木皆兵等故事都是学生从小有所耳闻的,但对其由来基本不是很清楚。这些故事在我们的教材中,有的直接出现,有的在时间上有关联。老师在教学时,可以把课堂内容加以延伸,或是在教学内容之外,给学生讲解一些历史故事。或是对于学生基础较好的,让学生为主体在课堂上来介绍一些故事,效果势必会更好。本人在教学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13课《帝国的兴亡》时,用“纸上谈兵”、“揭竿而起”、“四面楚歌”三个成语故事为中心。当学生了解了三个成语故事的来历后。对本课内容再进行点拨梳理:由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使秦国获胜,统一了六国,建立了第一个封建国家;由于秦朝的统治残酷,民众积怨很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掀开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没有秦朝,项羽和刘邦秦朝后,又展开争夺,在垓下之围中,刘邦让士兵唱起楚歌,打败项羽,建立了汉朝。通过这三个成语故事,学生对于本课的学习就比较主动,且学习印象较为深刻。这样的例子尤其在七年级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较为普遍,这里不用多说。

二,把握历史线索

由于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时,了解不够深入,往往把相关知识点孤立起来,时间长了之后,知识掌握就比较混乱。如果教师在教学时给学生理清历史线索。对学生学习兴趣也有很大好处。

从大的方面讲,北师大版初中历史大致分为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现代史几部分。细化到每一个单元也有不同的主题。每一课也有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把这些知识点联系起来,对于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就容易得多。如九年级上册第一个单元就是围绕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来讲的。其中的第三课、第四课、第五课分别讲述英国、美国、法国的资本主义发展,教师在教学时,将三个国家的历程结合起来,进行比较和总结。这样对三个国家的标志事件、发表文件、产生的意义就有了深入细致的理解。对于其它的每一课或是几课而言,只要我们在教学时深入钻研教材,都能找到这样的知识线索。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易于学生牢固掌握知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提高教学成绩是大有裨益的。

三、扩大学生知识面

在历史教学中,要注意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知识。促进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十五课《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后,我提问学生南昌起义的时间,学生都能正确回答。当我问他们中国的建军节是怎么来的时,他们就不知所措了。笔者反思,这样的问题就是由于老师的教学片面造成的,没有从书本知识外拓展。在另一班教学时,我联系到建军节来学习这一内容,一堂课下来,学生知识点掌握牢固,扩展了书本知识,学习兴趣也大大提高。当我在介绍孙中山时,我也顺便为学生讲解三月十二日植树节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孙中山,该堂课的效果同样大大提高。这之后的教学中,我就时刻注意挖掘身边的一些相关历史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介绍,既丰富学生知识,又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

四、采用多媒体教学

在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使知识的讲解更直观,更形象。同时借助影像图片资料,让学生理解更深入。尤其是中国的现代史,相隔年代不算遥远,影像图片资料丰富,但学生的了解又非常有限。这些资料排上用场后使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就亲近了很多。如在教学八年级上册第一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播放开国大典的影像资料后。学生就会为当时盛大壮观的场面及主席的豪言所震撼,对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理解更加透彻。

除了以上四方面外,笔者认为教材中的学习与探究活动也应该引起重视。完成了这些活动,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所学知识也得到了巩固。还有要鼓励学生看一些有历史价值的电影、电视剧,这些真实的影视剧能帮助学生学习历史。

历史上册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0篇

一、把握原则,突出课堂提问艺术效果课堂提问在历史教学中既然有这么重要的作用,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在课堂上提问,我们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提出问题才较为妥当?下面我就试着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浅显的体会。

1.遵循量力性原则。量力性就是一个适度问题。难度不宜过高,也不宜过低。如果一个问题的提出,全班同学哗然,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也就是说这道题的难度系数过低,那这道题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问题的难度系数过高也是不足取的。一个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班同学,能回答的人数需在4至9人之间。只有像这样的问题才有在课堂上存在的必要。

2.遵循启发性原则。在导入新课时,问题的提出是为了讲解新内容作铺垫的,不能就问题而提出问题。例如,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4课《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这一课,在上新课前,先让学生回忆:近代以来,有哪些国家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结果怎样?每次战争或战后,都签订了哪些不平等条约?然后设问,当历史进入20世纪时,中国还会遭到外来侵略和奴役吗?如果会,那又是那些强盗呢?接着引导学生阅读课前提示,从而导入新课。在讲解新课的过程中,对于刚讲述的知识,也可以提一些问题,为往下的内容服务。特别是在课堂总结之后,提一些问题需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能够清楚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本课时的主题思想,这些都需要在问题当中得到体现。

3.遵循思维性原则。学生既是发现者,又是探索者。每一个问题的提出,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不要就课本的内容原原本本地提出问题,这样并没有多大的价值。问题的提出,应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思维的天地。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这一课,其中讲到文天祥的抗元活动,关于这知识点看似不起眼,只是历史长河中发生的一件小事而已。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发挥学生的思维能力,不妨提出这样的问题:“元朝统一中国是进步的,文天祥抗元活动也给予充分的肯定,这两者会不会矛盾,为什么?”经这样一问,问题就出来了,课本上找不到它的答案,学生只好自己组织、发挥,别无它途。同时,教师可以以责任心为主题引导学讨论,要以褒扬的语言肯定大胆发言、参加讨论的学生,注意对不同观点给予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

二、抓住关键,促进课堂提问艺术深入明确了课堂提问的原则性问题,这并不意味着能把问题提好、提妙,我们必须了解问题在什么地方提出来才较为妥当。把握好提问的时机。

1.置问题于新旧知识的联系处。在导入新课时,针对旧知识提出问题,是为讲解新知识服务。在讲述关于北师大版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8课《全民族抗战的兴起》这一节课的具体内容之前,先提出这样的问题:“在前面学过的内容中,日本曾经制造了哪些事变?造成什么影响?”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日本正是通过“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及《塘沽协定》等一步一步地打开入侵中国的门户。“卢沟桥事变”是由日军精心策划、突然进攻而发生的,同时是为日军全面侵华寻找借口。引出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这样,既为新内容的讲解提供背景材料,又有利于新内容的讲解。

2.置问于学生疑惑处。何谓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解决疑难问题,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针对学生的疑难问题,教师采取的一项较为有效的办法,就是针对不同的内容,提出不同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提出,把复杂、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条理化。如北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中讲到“人分四等与文化趋同”,教材中列举了许多方面,学生易于混淆,不易掌握,如果用这样的问题:“元朝的民族融合表现在哪几个方面?”进行授课,自然引出文化认同的问题,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趋势威力的认识,也能启发学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元的民族政策,教材的内容就显得有章可循。

上一篇:历史八下知识点小结范文 下一篇:八年级历史下册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