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经验总结范文

时间:2023-03-19 16:46:43

历史经验总结

历史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 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及启示 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历史经验 管窥中共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启示 改革开放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分析 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探析 改革开放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及经验总结 新中国6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论析 陈云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及其历史经验 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60年历史经验的几个基本点 浅论我党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经验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程30多年的历史经验探析 中国共产党90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探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8-09-20.

[8]列宁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9.367-368.

[9]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08.

[10]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49.

历史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本土经验;实践价值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2-0212-02

所谓社会工作既是指一种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帮助社会成员克服生活障碍,增强社会生活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的社会服务工作,又是指从事这类服务的一种专门职业。严格说来,社会工作是“舶来品”,是20世纪20年代从西方引入中国并发展起来的。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尽管专业化水平不高,可还是遗留下多部有价值的著作。但是,20世纪50年代社会学和社会工作被中断,使得社会工作元气大伤,直到1988年社会工作作为一门专业在北京大学重新恢复,中间有三十多年的间隔期。以至于今天很多人都认为,社会工作是改革开放后从海外引进的一门新专业,而不知中国已经有过很专业化的社会工作发展历史。为了开阔社会工作专业的历史视野,并为吸收借鉴社会工作的本土历史经验,河北教育出版社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合作,整理重印了一套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著作,命名为《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这套丛书包括言心哲的《现代社会事业》、蒋旨昂的《社会工作导论》、李安宅的《边疆社会工作》、朱亦松的《社会政策》和《现代社会主要问题》(两种合一),是真正能够代表当时中国社会工作学界最高水平的作品。本文即以这套丛书收录的社会工作著作为例,来探讨一下如何开发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

一、何谓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

社会工作虽然是“舶来品”,但是并不意味着没有本土化的源流。事实上,任何一种外来事物,如果不与中国固有的文化传统相结合,肯定是无法在中国立足的,更谈不上有所发展了。由于中国社会工作教育恢复重建时直接从香港、美国引入了现代社会工作理论和知识,这些理论和知识跨越了中国社会工作被取消以后的一段历史空间,而形成了新的理论和知识形态,故而许多人认为社会工作不存在本土化的历史经验,这是一个严重的认识误区。

一般认为,1912年北京社会实进会的成立,是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起点。但这只是从西方专业社会工作的意义上定论的,也就是比较社会工作的定义。在中国社会工作发展史的著作里,已有不少学者指出了社会工作的本土化源流,比如彭秀良就明确表示:“近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发生和发展是伴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脚步一同到来的,但这并不能否定近代中国社会工作还有自己的一个源头。中国古代的济贫思想、兼爱互助的思想以及偏重于社会救助的制度安排,都对近代中国社会工作的形成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王思斌教授在为《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所写的序言中,更是以“社会工作的历史品格”来加以概括的,显然在理论表述上又进了一层。

那么,什么是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呢?对于这个概念的理解,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西方专业社会工作引进以后,中国学者与实务工作者结合中国国情、社情进行不懈探索而形成的理论与实践成果;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济贫思想及其制度安排,以及专业社会工作被取消后行政性社会工作积累的历史经验。对于前一个方面来说,《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整理出版就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而对于后一个方面来说,可供我们分析和总结的东西尚有很多,或者说远未开始做工作。明确了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含义和范围,我们就可以进入下一层次的讨论,即如何开发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问题。

二、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如何开发

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开发是一个很重大的实践课题,需要社会工作理论界和实务界密切合作,协力推进,结合当下的社会工作实务不断地总结经验,挖掘历史上的优秀遗产,形成切合实际的实务模式。

开发社会工作的本土历史经验,具体说来,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于民国时期的理论和实践成果进行系统的整理和开发。《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整理出版虽然具有巨大的理论价值,但是,该丛书只收入了四本著作,远未能揭示出民国时期社会工作出版物的原貌,因而降低了其资料价值。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民国时期的社会工作著作中值得整理重印的至少还有:关瑞梧的《区位儿童个案福利工作》、宋思明的《医院社会工作》、吴榆珍的《社会个案工作方法概要》、钮长耀的《社会工作(初稿)》、柯象峰的《社会救济》、孙本文主编的《社会行政概论》、金陵大学文学院组织编写的《社会福利事业行政与人才训练》、中山大学社会研究所的《社会行政与社会事业》等。除去这些图书以外,散见于《社会学界》、《社会建设》、《儿童福利通讯》等等期刊上的为数不少的社工论文,也有很大的学术价值,亟应整理重刊。再有一项比较成熟的实务成果也应提上开发日程,这就是北平协和医院社会服务部的社工档案,尽管开发难度大一些,却是当时社会工作实务最成熟的一个个案,绝对不能忽略掉。此外,沪东公社、燕京大学清河实验区等等,也应成为研究的重点。

第二,对延安时期开始的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和经验进行深入研究和总结。《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关注的是民国时期的专业社会工作研究成果,而不包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的社会工作实践,这虽然是研究视角的不同所致,但也反映出该丛书编者追求专业至上主义的理论偏好。事实上,自抗日战争开始,陕甘宁边区的社会工作实践就一直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而这种探索又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后行政性社会工作的雏形。行政性社会工作模式在当下的中国社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要使专业社会工作逐步取代行政性社会工作的主导地位,必须对行政性社会工作的形成机制和形成过程有深入的研究和认识。我们讲社会工作的本土历史经验,也必须包括自延安时期起步的行政性社会工作经验,而且其中的不少做法至今仍具有启发意义。例如,延安时期改造“二流子”的经验,绝然是对社会工作方法的一大贡献,或者说是对专业社会工作提倡的社会行动的一个绝好的注脚。《社会工作学术文库》作为连续运作的社会工作图书品牌,应该拓展视野,将行政性社会工作的某些经典著作收录进去,并进行深度开发,以期收到全面开发本土社会工作历史经验的效果。

第三,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开发,不应只是图书资料的简单整理,而应立足于历史资料进行再加工,形成具有高度理论概括性的研究成果。前面所说的需要整理和开发的两大类图书资料,只是作为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开发的一个铺垫或基础,更重要的工作在于后续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提升。王思斌对本土社会工作的概念做过仔细的讨论,他最终认定本土社会工作在实践上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具体的社会服务活动,即政府部门(如民政、劳动、卫生)提供的服务活动和群团组织(如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面向本组织所覆盖人群中有困难成员的服务活动;一是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我们要开发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也需要从这种微观和宏观相结合的角度着眼,在认真梳理已有图书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再加工、再创造,实现历史经验的现实性转化。

三、发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

实现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现实性转化,也就是发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理论上的概括最终仍然是为了指导社会工作实务。因此,发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的实践价值,就是要以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为基础,使西方传入的专业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发生适合于中国实际的转变,最终形成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体系和实务模式。

收入《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的四本著作,都表现出了力图使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倾向,其中最明显的就是蒋旨昂的《社会工作导论》。从全书结构来说,以阐述社会工作的基本概念与学术地位为开篇,以社会工作与社会学的关系为终篇,中间讨论了社会工作的三大方法、社会行政、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等等内容,体系上的完备不言自明。在论述依据的选择和实务资料的举例方面,既注重国外较为成熟的经验和做法,又注意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达致了先进社工理念和本土化经验的对接,尽管这种对接还称不上是“无缝”的。其中,蒋旨昂对关涉社会工作的几种基本概念做了专门讨论,最后确定了选用“社会工作”这一专业术语,并对其他的关联术语做了严格的界定。他说:“所谓社会工作、社会服务、社会事业、社会福利乃至社会行政、社会建设,只是同一内容之相异的名词罢了,有些甚至只是同一事实之不同的译名罢了,随便应用,都无不可。我们却以为一个名词应该代表一个确定的概念;同时,一个概念应该有一个确定的名词来标明。”为了讲清楚各个概念间的相互关系,蒋旨昂给出了一幅示意图,以层层递进的格局清晰地揭示了从社会需要起步,到完成社会建设的社会工作过程。

通过阅读和思考《社会工作学术文库》第一辑中的四本著作,我们可以得到很大的启发,即总结和汲取社会工作本土历史经验是为了发挥其实践价值,以对今天的社会工作本土化有所助益。

参考文献:

[1] 彭秀良.守望与开新:近代中国的社会工作[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10:43.

[2] 王思斌.走进应该留意的历史[J].中国社会工作,2012,(7).

[3] 王思斌.社会工作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274.

历史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一、深刻把握《文选》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内涵,要以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视角,全面审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步地走过这极不平凡的辉煌十三年,进而科学认识这十三年伟大实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地位从1989年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2年党的十六大,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十三年。十三年来,我们党面临着外有压力、内有困难、考验不断的复杂局面。十三年来,我们党经受了一系列重大考验,领导人民成功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取得了辉煌的历史性成就,确实来之不易。我们学习《文选》,一定要从历史和现实、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角度,深刻理解和把握每篇文献的实践背景及其蕴藏的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社会深刻变革时期,稍微不慎就会出现巨大的社会震荡甚至灾难,而中国共产党人从来都善于在复杂条件下开创新局面。但是,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不是原有经济体制的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经济体制的根本性变革”(《文选》第一卷第212页),其变革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前所未有,的确是一场革命。更要看到的是,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科学地结合起来既前无古人,毫无历史经验可资借鉴,又遭到了国际社会出于这样那样目的的质疑、阻挠甚至破坏。《文选》忠实地记录了不怕鬼、不信邪的中国共产党人怎样在风雨中前进的。特别可贵的是,十三年来经历着社会大变革洗礼的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济实力、综合国力以及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都有大幅度提高,而社会总体上始终保持着稳定且呈现出蓬勃的生机,人民安居乐业,国际地位得到稳步提高,影响日益扩大。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今天,再回过头来看我们整体上迈向小康水平的关键十三年间所走过的步伐,其意义非同寻常,有着太多需要我们仔细珍惜和回味的东西。

二、深刻把握《文选》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内涵,要以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视角,深刻认识十三年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积累的宝贵历史经验,进而更好地在未来的实践中运用好这些历史经验,使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得以更快更好地进行

在中国这样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面对的课题都是全新的。在挫折中成长壮大的中国共产党从来都善于总结历史经验,在不断地总结经验中开辟前进的道路。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的过程中,领导我们党探索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邓小平领导我们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领导我们党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遵照邓小平同志关于搞改革开放,胆子要大,步子要稳,走一步看一步;要认真总结经验,对的要继续坚持,失误的要纠正,不对的赶快改,不足的要加点劲等谆谆教诲,面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国内出现的新形势及其提出的新课题和新挑战,同志领导我们党奋力开拓、锐意进取,在破解一个又一个困难和挑战的过程中,留下了一系列极其宝贵的历史经验。对此,《文选》有着很多鲜活、充分的记录。从某种意义上讲,《文选》的每篇文献都是总结经验的结晶,有些篇目就是以总结经验为题目的。其中,既有从整体上进行系统总结的,像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报告、通报中央政治局常委“三讲”情况的讲话、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及在庆祝建国四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庆祝建党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上的讲话等重要篇章,也有分别关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军队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国际形势和对外交往、祖国统一、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专题性的总结。纵观三卷《文选》,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和社会进步基本轨迹的总结,有关于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后中国找准自己战略方位的历史经验的论述,有关于认真总结和吸取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一系列经验教训的科学总结,有关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及党的自身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有关于世界范围内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市场经济发展历程经验教训的总结等。当然,这些经验的总结,主题是围绕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何全面推进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在所有这些经验总结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提炼,进一步升华为科学理论,构成了我们党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的历史条件下,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核心问题的进一步科学回答,构成了我们党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关键问题的创造性回答。

三、深刻把握《文选》所包含的重大科学内涵,要以理论与实践、历史和现实紧密结合的视角,认真领会十三年来我们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取得新的重大成就及其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成的重大意义,进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全面推向前进

历史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比冯友兰小44岁的李欧梵先求西学后求中学,殊途同归,认定中国人文学者的根基在中学,有了中学底子,才有理解西学的基础与可靠的出发点。

在这个意义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在正确得很。再从学以致用角度看,没有中学根底,西学再多,亦无法融会贯通施之于用。说到底,文化是对社会现实价值的认识,中国文化来自中国历史,凝聚了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集体经验总结,西方文化来自西方历史,乃是对西方历史发展过程的认识总结,可借鉴不可代替,可参照不可硬套。尊重中学,就是尊重我们自己的历史,尊重中华祖先的经验总结,尊重由历史文化积淀而成的民族特质与思维方式。在一定意义上,“洋为中用”必须建筑在“中学为体”的基础,渐次而行,逐渐渗透,不可简单废替。

曾经喧嚣一时的极左思潮将传统文化一棍子打倒,虽一时有助于对旧观念旧传统的扫除,但毕竟同时埋下极大隐患。当一代青年向国学不屑地“挥一挥衣袖”,他们的下一代便只能从符号概念上熟悉孔孟老庄了――既然皆是糟粕,何必浪费青春!既然国学已旧,何必再予关注。及至“”,我等一代“少年”对国学已完全断脉。而今,出于“工作需要”再去补习文言,重识儒释道,只能烧一锅夹生饭了,毕竟会背“老三篇”无法代替诵习“十三经”,我等一代人的国学只能似胡适的新诗――一双“解放脚”。

而当今的文科生(包括我带的硕士生),竟视《论语》、《孟子》这样的初级古籍为畏途,感到难于啃咬,首先从心理上便惶恐起来:“裴老师要求我们读古书!”这声惊叫居然成为学生对我的“第一评价”,实在令我感觉问题严重。细细想来,这恐怕也是曾经全盘否定传统的必然。

我想作为中国学人(即便是专治西洋文化的专家),心里也会有放不下的“中国情结”,也会不时自问一声“难道月亮真的也是外国的圆吗”?毕竟,中国古代文化是一个大宝贝,诱惑力很大很大。再说了,西学再好,那也是人家的东西呵!国学再次,更需要我们去捧去捡。

1960年代,青年李欧梵“像哥伦布又发现了一次新大陆,这片新大陆,却原来就是他自己的国土,他自己的文化。他念了几年中国史,对学术界毫无贡献,却逐渐地发现了他自己。”其实,对当今学子来说,国学也是“新大陆”。凭本人直觉,国学行情已在攀升看涨,步入这条道路的莘莘学子可谓适逢其时。如香港城市大学1997年起,全校范围开设“中国文化”课程,6学分,修一学年。近年,海内外再掀国学热。当一座座国学院落成,这才发现里面少了当家的主持――国学大师。毕竟,国学血脉已断半个多世纪了,国学院易建,国学大师难出呵!

看起来,我们至少应该有限度地再竖“整理国故”之旗。如此庞大的中国文化遗产,也只有靠我们自己发扬光大。且不说古籍中凝结着东方民族特有的历史经验与价值指向,且不说“振兴中华”必须包含文化振兴,仅仅为保存和交接这份遗产,就值得我们分拨人马,专力投入,留下我们这代人对国学的思考与整理。海外著名学者余英时先生曾赐函嘱我朝此方向努力,殷殷之盼,深撼我心。本人驽钝,犹舢板出海,唯努力前拱而已。

历史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为民、务实、清廉”;内在逻辑;实施路径;三大法宝

中图分类号:D261.1 文献标识码:A

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有理论路线和实践路线两方面的意蕴。为民、务实与清廉的内在逻辑侧重于群众路线理论意蕴的研究。在理论上,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与党的群众工作紧密结合,联系“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具体实际,创造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及制度相适应的党的根本路线。为民、务实与清廉的内在逻辑研究,即通过系统阐述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理论逻辑、思维逻辑等“内在逻辑”的具体内容,深度揭示党的群众路线一脉相承、发展演进的逻辑惯性及内在规律,从根本上说明党的群众路线的历史必然性、科学合理性和与时俱进性。

为民、务实与清廉的内在逻辑问题,是党的群众路线问题的实质和核心。

一、“为民、务实、清廉”内在逻辑的理论意蕴

“为民、务实、清廉”能否满足党的群众工作的需要,取决于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论属性与实践主体理论需要是否契合。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属性与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理论需要的一致性奠定了“为民、务实、清廉”内在逻辑的理论基石。什么是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是党的性质和党的宗旨的集中体现。

邓小平曾说过,“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传家宝”。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部结构呈现出群众基本成分复杂化、思想观念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群众工作内容形式人性化等新趋势。群众路线是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所作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和成就的科学依据。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1]党的群众路线是等第一代中共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到党的全部活动中而创立形成的,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涵则是“为民、务实、清廉”。

2003年10月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将“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中国共产党对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要求。2004年9月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它对于党的自身建设的重要性。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围绕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是党的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党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必须更好地坚持和完善党的群众路线,全党务必要更加深刻地领会“为民、务实、清廉”的本质内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2]我国是人民民主的国家政体,它决定了我们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中国共产党是人民的公仆,它的落脚点就是群众路线的根本即“为民”。1992年1月,邓小平为了推动改革开放、实现跨越式发展,在南巡讲话时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1年3月,同志在《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中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从历史经验教训中总结出来的治国理政的重要结论。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的过程中,指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有把党的建设搞好了,才能真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里所提到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落脚在“务实“二字上,而“务实“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途径和有效方式。党的十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社分开,建设职能科学、结构优化、廉洁高效、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推动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3]“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党的内部一旦出现,就会失去“民心”,而“清廉”是群众路线的保障和落脚点,是党的群众路线的生命线,如果对党的的程度不加以遏制和有效地治理,它将会威胁到党的生死存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告诉我们,“为民、务实、清廉”三者统一于党的群众路线的伟大实践,“为民“是党的建设之根本和“群众路线”的出发点,“务实”是党的建设的方法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途径,“清廉”是党的内部建设与作风建设的基本要求。三者辩证统一于群众路线的实践观之中,相互作用、密不可分,仍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不可或缺之“法宝“。

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的执政党,关于党的建设的一切理论都应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的政党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深刻印证了党的群众路线“为民“是党的执政地位与执政之根基。坚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也是党的群众路线“务实”与“清廉”这二者在实践中经受检验的历史经验总结。党的群众路线的发展关键在于始终坚持“为民、务实、清廉“的治国方略。党的十对统一于群众路线的“为民、务实、清廉”三者的关系作了深刻的阐述,明确指出为民、务实、清廉是长期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在三者的关系中,“为民”是党建之根本,“务实”是党建之方法,“清廉”是党建之生命。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对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实现“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政党,具有实践性、先进性,这就决定了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性、科学性、先进性。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系统地运用在党的全部活动中,形成党在一切工作中的群众路线,这是我们党长时期在敌我力量悬殊的艰难环境里,进行革命活动得到的无比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总结。192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给红军第四军前委的指示信》中第一次提出了“群众路线”这个概念。自从“群众路线“被提出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中国共产党把群众路线当作革命和建设的“传家宝”,群众路线把“为民、务实、清廉”当作自己的基本内涵。先进的理论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伟大复兴的革命建设实践,产生了不可抗拒的社会变革力量,在实践中发展、在发展中实践,终于创立了让世界惊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因此,群众路线可以追溯到中国共产党的建党及发展的早期历史时期,但并不具有历史局限性,它能够超越地理疆域的限制和时空的差异,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政之法宝,从而将“为民、务实、清廉”推崇为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践行群众路线执政理念的重要内容。党中央正在全党上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引导全体党员干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不断强化党员宗旨意识,进一步提高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能力。“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营造安定团结、和谐稳定的社会局面。要组织和引导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充分发挥作用,切实做好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工作”[4]。

在当前党的建设进入关键时期,党的群众路线在十召开之际,提出了在全党兴起一股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实践活动,在全党上下真正地让党员领导干部将“为民、务实、清廉“作为一个人民公仆的座右铭,牢记党的宗旨和责任。“为民、务实、清廉”在主义和理论、世界观方法论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群众路线,实现了真理性与价值性、时代性与科学性的高度统一,使群众路线获得了中国力量、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为党的建设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等重要理论依据。在理论形态上,党的群众路线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同中国的党情、国情及世情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举措,更是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施路径。2013年4月19日,同志明确指出,用一年的时间在全党自上而下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也是在新形势下,党中央顺应群众期盼,建设创新型、学习型、服务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政治智慧之举。在价值取向上,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从而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认同、信仰和遵从。正值党的十闭幕不久,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就遭遇了包括四川雅安地震、国际争端问题、H7N9禽流感病毒、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不断显现等等新情况、新问题。多难兴邦,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我们的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并且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共同迈向“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进的实践进程中,在任何历史时期、任何发展阶段,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一个又一个伟大的胜利,无不证明了在探索建设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过程中,毫不动摇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做好各项工作的传家之宝。党的群众路线理论充分体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主人的唯物史观这一基本原理,将群众路线理论在新时期的科学内涵界定为“为民、务实、清廉”也更加印证了党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转型时期驾驭改革全局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更趋成熟,这也正好符合当下人民群众对中国共产党的热切期待。

二、“为民、务实、清廉”的理论逻辑

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整体,无论是党的建设的横向维度(人民民主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还是党的建设纵向维度(党的建设的历史),“为民、务实、清廉”作为党的建设理论的根基、途径和保障都是党的群众路线一以贯之的。群众路线具有鲜明的指导性和实践性,而其内涵则具有深邃的思辨性和全面性。党的群众路线是一个具有基础性和实践性的、科学而严谨的政治路线。群众路线由中国共产党在建党初期创立和建构,群众路线则继承和发展了这个基本内涵。因此,“为民、务实、清廉”不是群众路线之外的另一个独特的理论,而是群众路线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历史中的经验总结、智慧结晶,彰显着群众路线的时代意义和当代价值。因此,群众路线在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建的理论体系上、在理论旨趣上、在基本原理上、在精神实质上都是一致的。

在理论上,党的群众路线总结了国内外马克思主义政党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又站在时代的高度,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中国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用创新的理论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一系列问题,建构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和党建理论形态的丰碑,创立和建构起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党建的世界观方法论的理论体系。它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世界观方法论,以政治经济学理论和社会主义理论为分析内容,中心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实施路径。“为民、务实、清廉”作为群众路线的内在逻辑非常严密,体现了思想的深邃和辩证统一的分析方法。

上一篇:历史考试总结范文 下一篇:八下历史总结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