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科技范文

时间:2023-06-05 11:16:47

科研科技

科研科技范文第1篇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不断有专家学者大声疾呼 :加强学术规范,抑制学术不端行为。从政府科技部门到各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也为抑制学术不端行为,形成学术规范,制定了一系列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然而近二十年来,学术不端行为依旧是影响我国科技发展的一个“毒瘤”。

学术上弄虚作假在国外叫“科研不端行为”,其分为剽窃、假造科研成果和篡改真实数据三类,而在中国作假形式似乎更为多样。“学术批评网”主持人杨玉圣先生总结说,它包括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泡沫学术、假冒伪劣、抄袭剽窃五大部分。中国科学院院士邹承鲁则总结出七类:1.伪造学历、工作经历、论文等;2.抹煞别人成果,自我吹嘘;3.伪造成果,纂改数据;4.剽窃;5.“搭车”署名;6.为商业广告做不符实际的宣传;7.一稿两投。杨玉圣先生总结的现象主要出现在社会科学界,而邹承鲁先生指出的学术腐败类别则集中出现于近年的自然科学界。

科研诚信已成为整个科技界日益关注的话题。其实,学术不端行为已不完全是一个学术界的问题,知识分子是国家的大脑、眼睛和喉舌,一个人如果中枢神经出了问题,拥有再强健的四肢也是一个废人。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有关部门已纷纷出台各种办法措施,从《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科技期刊道德公约》到《××大学教师学术纪律规范》、《××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管理条例》、《××大学教师科研道德守则》。中国科协科技工作者道德与权益工作委员也就此开出了“五味药方”,包括:1.积极倡导建立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2.加强科学道德制度建设,规范学术研究;3.加强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普及性教育;4.增强科技工作者法律观念;5.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大力开展学术批评。

仔细研究这些条例规则,无不是一一针对各类“科研不端行为”,应该“大有疗效”。但几年下来,伴随着这些条例的运行既没出现学术不端行为的减少,也没出现大批学术造假者现形的局面,反而是各部门各单位不断推出新制度、新规范,迎接学术不端行为的新挑战。如:2007年2月中国科学院公布该院最新制定施行的《关于加强科研行为规范建设的意见》,并宣布组建中国科学院科研道德委员会 ;2007年3月23日中国科协出台了《科技工作者科学道德规范(试行)》,以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自觉遵守科学道德规范,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净化学术风气。

面对这样的形势,笔者以为,科研诚信缺失主要还与以上所列“药方”未完全“入药”有关,就如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一样,“执法必严”也是一个关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反之,维护大堤也要从最基础的查、封、补做起。笔者思考,是否可以从现行管理体制中寻找抑制“科研不端行为”的良方?

面对社会性的诚信缺失问题,企业要建立诚信档案,毕业生也要建立信用档案,中国科协也指出将建立学术诚信档案,对涉及学术不端行为的个人进行记录……这说明档案的追踪作用、信誉作用是保持诚信这一链条上不可或缺的一环。但是堵不如疏,建立诚信档案是记录不诚信的行为,是事后的警示,需要重新建立一个科研信用记录系统,需要大批的“学术警察”,完全形成全国性的学术诚信档案还需要时日。笔者以为可以利用现行的科技档案管理制度,从科研的基础工作着手,逐渐形成诚信科研的机制。

科技档案建立的方式方法落后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档案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凭证作用,二是参考作用。档案可以作为管理的凭据、科研的资料、教育的素材,也是维护国家、集体和个人权益的法律依据,又是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见证。

科研归档范围主要包括:科研准备阶段中科研课题审批文件、任务书、委托书、课题报告、调研报告、方案论证和协议书等文件 ;研究实验阶段中的各种载体的重要原始记录、实验报告、计算材料、专利申请的有关文件材料 ;总结鉴定验收阶段中的工作总结科研报告、论文、专著、参加人员名单、技术鉴定材料和投资情况;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中的成果和奖励申报资料及申报审批材料、推广应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证明材料等;推广应用阶段中的推广应用方案、总结等。归档的案卷,要求做到保持科技文件材料系统联系、内容真实,书写材料优良、字迹工整、图样清晰,有利于长期保存。

然而目前我国科技档案建立的方式方法落后于我国科技发展的现状 :

一方面,目前科技档案的收集工作还很不完善。收集到的科研项目(尤其是理工科科研项目)档案中,往往最有价值的实验结果、技术材料、数据、表格、分析报告等核心材料没有完全归档,薄薄一卷只有一份鉴定材料的情况并不少见。一些人认为,只有升职称、评奖等经常要用到的原件材料应该放在档案馆,至于原始技术数据材料则应作为技术秘密自我保存。一旦碰到教师调动、学生毕业等情况,原始资料更会随人而走,因此而闹出的知识产权纠纷也不少见。

另一方面,科技档案的开放和利用工作还没形成气候。尽管普通的科技档案没有封闭期,但毕竟不像公开发表的论文著作那样可以完全对外开放,加之现行建档工作只是卷宗目录的计算机管理,真正科技档案一般只有纸质形式,而且独此一份,给查阅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多数人做研究前一般只会查阅公开发表的文献,科研档案不在查新之列,这也是我国科技界存在大量低水平重复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

更为严重的是,这种科技档案归档工作的不规范,科技档案利用工作的不顺畅,也为滋生“科研不端行为”提供了方便。因此,笔者主张抑制“科研不端行为”要从做好科研归档工作做起。

完善科技档案建设工作,抑制科研不端行为

完善科研归档工作至少可以在以下几方面使“科研不端行为”受到抑制:

科技档案应该是全程记录。如果从科研准备阶段到研究实验阶段、总结鉴定验收阶段、成果和奖励申报阶段、推广应用阶段的所有材料一应俱全,并且每份都标明时间和责任人,并要求在升职称、报奖等需要提供旁证材料时,要求有归档证明,那“随意侵占他人科研成果、利用职权在并无贡献的论文或成果上署名、把他人成果据为己有、颠倒成果完成人的排名、美化自身简历、不顾知识产权、人走将成果也带走”等“科研不端行为”就会大为收敛。

科技档案要长期保存。如果每份实验结果、技术材料、数据、表格等都标明时间、作者,不允许涂改,并且规定保存50年以上,那某些人在有“伪造篡改实验数据,在实验数据、图表分析中随意编造数据或有选择性地采用他人数据证明自己的论点”等想法时就会三思而行。

加强科技档案的信息化管理工作,提高科技档案的利用率。如果科技管理部门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易地查到某项研究工作前人的工作进展,就会避免重复申请相同课题的情况。如果在学位论文答辩之时告诉答辩委员,“您的评语将被收入档案长期保存并随时供同行之人查考”,那么作为评审者,他在为别人打分的同时,也等于在给自己的科研水平和信誉打分,一不严肃,很可能留下一个不大不小的笑话,让人评说。

随着科技档案管理观念的改变,档案的第一任务已经从依据、凭证、查考转变为利用、交流和转让,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引入也使档案的社会服务能力大大提高。这不仅为验证科研信息的准确性提供了便利,也会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发现“科研不端行为”。

科研科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研工作;现状分析;发展趋势

一、课题研究背景及研究方法。1.课题研究背景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在院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在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绩,各项科研指标均位于同类院校的前列,显示了我院的整体师资力量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回顾25年来的发展,特别是总结近10年的工作,我们认为,在经历了科研的初创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后,我院科研工作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阶段。这一发展阶段具有什么特点?科研骨干的基本状况如何?优势学科有哪些?进一步提高科研质量的“瓶颈”问题是什么?我们在科研管理和服务上还应做一些什么工作?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思考并研究的课题,只有认真研究并回答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掌握工作的主动性,实现与时俱进,使我院的科研工作更上一层楼。2.课题研究方法本着“结论产生于调查之后”的原理,本课题的前期工作重点放在实际调查上。自2oo2年秋起,我们先后实地走访了7所各类高校的科研部门,查询了10余家各类高校的科研网站,了解了他们的科研工作情况和科研管理办法,学到了经验,找到了差距,形成了本课题的第一份阶段性成果,现在我院实行的“院级科研课题评审指标体系”以及“建立学术论坛制度”均是向其他单位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创新的结果。本课题研究的第二个步骤是详细回顾、整理、分析我院建院以来的科研资料,从中发现规律,寻找问题,明确思路。在这一阶段我们回顾了建院以来的主要阶段性工作,绘制了历年科研成果数量统计表,科研成果分类结构表、专职教师历年科研参与率表,科研经费投入表,科研队伍职称、学历、专业情况结构表,教师课时工作量分析表,历年科研成果院外主要获奖情况表等,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科研工作发展的一些规律和特点,找到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潜在的科研能力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形成了第二个阶段性成果。课题研究的第三阶段是对现有科研管理制度进行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为了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重大课题研究,我们制定了《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为了使我院科研项目的申报、评审、经费使用管理更加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2003年我们进一步修改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今年,为了活跃学院学术气氛,激励教职工深人探讨本学科前沿问题,促进学术交流和沟通,我们又拟订了《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结合课题研究修改完善规章制度,旨在增加课题研究的实用性与针对性,更好地为学院建设服务。最终,课题组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全盘考虑,形成总课题报告,力所能及地为未来我院科研工作的发展描绘出一条较为明确的思路。

二、我院科研工作的现状分析。(一)近年来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1.科研投人不断增加近年来学院领导对科研工作越来越重视,不仅在全院的科研会议上反复强调搞好科研对于高校发展的积极意义,鼓励全体教职工积极参与科学研究,而且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增加科研经费投人,加大对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1994年,每年专项科研经费2万元;自1999年开始,每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5万元;2002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0万元;2003年,专项科研经费增至15万元;科研经费的增加,使学院不仅可以对教职工每年申报的科研课题给以较大的支持力度,而且提高了优秀科研成果的奖励水平,在申报科研课题、组织科研活动上也有了更多的回旋余地,从而调动了教职工从事科研的积极性。2004年的院级课题申报达到33项,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家的科研热情。诚然,我院今后的科研方向应以提高质量为目标,但“没有普及就没有提高”,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是高等院校的基础性建设之一。质量是以数量为基础的,没有数量难以出质量,就如同乒乓球的世界冠军产生于乒乓大国一样,营造浓厚的科研氛围,激发广泛的科研热情,是产生精品科研成果的基础。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意义就在于此。2.科研成果数量增长趋于平稳,质量水平稳步提升建院25年来,我院的科研工作经历了三个比较明显的发展阶段,1985年前是学院的初创阶段,科研管理没有排上议事日程。1985年至1991年是科研管理的萌芽阶段。1985年学院成立了研究室,兼有科研管理和科学研究两种职能,安排了5名专职研究人员。这一时期,学院对其他教师的科学研究没有提出明确要求,因此,就整个学院来讲,科研意识并不强,参与科研的人不普遍,每年的科研成果少则20—30项,多则40—50项。1992年至1999年是科研工作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时期快速发展的原因有二个:一是引进了一批人才。学院从普通高校引进了一批高职称的骨干教师,如韩庆祥、夏伯忠、赵率真、刘杰、颜华诚、李启明、荆学民、韩玉珍等,同时还引进一批高学历的博士生,如李凯林、张晓峰、马宗奎、章凯、王建民等。这些人已具备了一定的科研素质与研究能力,他们对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体会较深,不仅自己勤于耕耘,学术上硕果累累,而且培养、带动了一批青年教师。二是加强了科研的组织与管理。1993年学院正式成立了科研处,原研究室的研究人员调整到系部,科研处强化了管理职能,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1994年出台了教师科研津贴制度,规定作为一项考核标准,教师每年必须完成两项科研成果并与工资挂钩,从而从制度上敦促教师必须关注科研活动,参与科研活动;同时,完善了优秀科研成果评审制度,建立了学院

科研课题立项、审批以及经费管理制度以及科研激励制度等,运用管理手段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科研潜力。在这两方面因素的促进下,这一阶段科研成果数量快速增长,从1992年的115项到1999年的210项,平均每年达到141项,呈现出一派蓬勃兴旺的势头。但如果进行分类分析,则会发现,这一阶段的科研成果中质量参差不齐,其中科研含量不太高的工具书、读物、内部使用的教材等占相当比例。200O年至2003年是科研工作平稳发展,科研质量不断提升的阶段。这一阶段,在院领导的指导支持下,在前一阶段工作的基础上,学院科研工作重点实行了战略转移,从强调搞好科研的意义到强调争取市以上的科研课题;从强调全员参与到强调强强联合,优势互补;从单兵个练到团队合作;从小论文、工具书到大课题、精品教材;科研工作逐步走向了一个更高的层次,即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新阶段。虽然这一阶

段陆续流动走了一些科研骨干,但由于领导思路明确,各项制度和管理措施不断完善,学院科研氛围越来越浓厚,科研成果的质量有了突破j生进展,4年共完成了市级、部级科研课题21项;公开出版专著21部;教材80部(其中培训系列教材25部;市教委、国家教委统编教材16部,精品教材4部),在省(市)以上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31篇,完成企业咨询报告、调查报告44篇。这些成果坚持了为教学、教改服务,为企业、社会服务的方向,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3.科研管理的规范化、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提高科研水平没有人才是万万不行的,但只依靠引进人才也是万万不够的,任何有效的管理都需要一个好的内在运行机制,科研管理也不例外。近年来,为了提高我院的科研管理水平,我们从1994年开始,陆续建立、完善了一整套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主要有“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院级科研课题申报、立项、评审制度”、“科研课题管理及经费使用管理制度”、“教师科研津贴发放办法”等;1998年对原有制度作了统一修订、调整,形成了《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管理暂行规定》、《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编辑工作试行办法》以及《科研处内部管理制度》,这一制度包括:“科研处各岗位职责及任用资格”、“内部工作制度”、“科研管理工作内容”、“科研管理工作流程”、“科研工作管理机制”等;2OOO年以后,我们在科研管理制度上又相继作出了一些补充规定:如《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工作的意见》、《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细则》、《关于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关于鼓励教职工积极参与市级以上(含市级)科研课题的规定》(待批)、《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科研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待批),以及今年拟订的《关于建立教职工学术论坛的规定》。正是这些规章制度形成了我院科研管理的基本框架,使之有了法制化、规范化的运行机制。近年来科研管理的另一特点是,力求跟上时展,努力寻求科研管理的信息化、科学化。1999年我们与信息系合作开发研制了“计算机科研信息管理软件”,运用该软件可以实现科研档案的计算机管理,科研数据的计算机统计、汇总、调用,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20G3年,我们又与信息系合作,利用校园网开发研制了“科研信息网上管理系统”,该软件实现了科研处与全院教职工的网上互动,不仅为每个职工建立了个人网上信息,使他们可以通过上网查到自己的科研档案资料,可以通过上网了解学院的科研规章制度、科研信息,通过上网申报科研课题、申报科研成果;而且科研处还可以利用该系统迅速调用各种科研数据,进行各种统计、分析、汇总,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科研工作的效率,沟通了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节省了人力和时间,使科研管理向科学化、现代化的方向大大迈进了一步。(二)科研队伍的构成及其特点1.科研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我院科研队伍以教师为主,行管人员为辅,现有专职教师105人,硕士研究生以上毕业的占55%,其士研究生6人。在职称上,副教授以上占60%,其中正教授10名。近10年来,共完成科研成果1499项,在科研质量上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完成了国家和市以上重大课题41项,在北大出版社、高教出版社等一类出版社共出版工商管理系列培训教材、高等院校精品教材100本,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642篇。可以说,这样一支科研队伍与同类院校相比,其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比较强的,具备了一定的科研实力。2.科研骨干队伍的特点近10年来,我院的科研骨干队伍经历了一定程度的重组,5年前的部分科研骨干,如章凯、薛军福、成基华、马宗奎、张晓峰、田明等已流动出了学校,新的科研骨干补充了进来,目前,许多人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同时又是系里的各级领导,他们重视科研,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相互促进,学术上有建树,教学上有特色,但毕竟同时担负着领导工作,用于科研的时间、精力确实有限。这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提示着他们研究深度上尚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3.科研队伍的结构性分析’近年来,我院每年科研成果150多项,教师科研参与率达到75%以上,但教职工中的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水平并不平衡。教师因为考核中有科研任务和教学水平的要求,普遍对科研比较重视,主要科研骨干(约占教师总数的30%)每年都能独立或主持完成2项以上的科研成果,这部分人一般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年龄在40岁左右,既是科研骨干,又是教学骨干,年富力强,正是出成果的时候,是科研领域里的宝贵财富;还有一部分中青年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50%),不一定每年都有独立的成果,但能经常参与一些科研活动,或积极参与一些合作课题的研究工作,这部分人在科研骨干的帮助下,会很快地成长起来,迅速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大约15%的新进教师,到我院工作时间不长,教学、科研情况不熟悉,科研能力和水平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还有大约5%的教师不太重视科研活动,或者有一种畏难的思想,视科研为充满荆棘的高山,满足于现有的教学工作,走一步,看一步。持这种态度在高校教学,时间长了难免落伍,甚至面临被淘汰的危险。在行管人员中,科研活动也不太平衡,一部分人注意学习,能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工作,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还有一部分行管人员只在评职称前写一些文章,搞点研究;另有一些人只埋头日常工作,很少搞研究。这种状态与建设学习型高校以及信息化时代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

三、我院科研工作发展趋势研究(一)关于科研对学院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科研对于高等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1.科研是搞好教学的基础首先,高等教育不同于中、小学教育,主要传授的不是基础知识,而是与社会实践联系密切的专业知识。在当今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如果教师不学习、不研究新问题,何以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的学生呢?其次,通过进行调查、研究等科研活动,能促使教师对本专业的前沿问题给予关注,从而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如果说教育是土壤,那么,科研就是肥料,只有“土肥水美”才会“花果壮”。因此,科研对学院发展后劲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2.科研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办好学校的关键是要有一只素质优良,过得硬的教职工队伍。教师水平的提高,一方面需要外在的进修、培训学习,另一方面要靠自身的钻研,科研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一种学术上的总结和反思,是对本专业理论与实践的一种再认识,再发展,再提高。此外,好的教职工队伍光靠引进也是不够的,这就如同从花市上买来盆花,如果不继续培育,只能开一季,只有不断地追肥、松土、灌溉,才能繁华似锦,科研正是教师学术之树的生命源泉,只有鼓励教师和管理人员勤奋耕耘,刻苦钻研,不断充实自己,学院发展才会拥有一支得力的中坚力量。3.科研水平是学院整体素质的重要标志之一评价一所高校的素质如何,除了考察学校的办学条件、开设专业、师资水平、教学质量外。科研水平也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硬指标。学院要发展,要打品牌,要升级,不能不重视科研的发展,要以科研发展带动师资队伍的成长,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从而带动学院整体素质的提升。(二)关于科研队伍的培养培养一支优秀的科研队伍是搞好科研的基础,为此我们提出如下建议:1.科研骨干的培养必须考虑到学院未来学科发展的需要这首先要分析一下学院的现有学科科研骨干情况,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培养计划,还要考虑学院发展,根据市场需要开发哪些新专业、新学科,开发哪些新的培训项目,有的放矢地培养科研带头人,这样才能未雨绸缪,为将来的发展奠定好基础。2.科研骨干的培养应形成梯队从学院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科研骨干的形成不能满足于顺其自然,要鼓励各级管理部门努力培养新人,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科学研究,重大的课题研究要注意吸收青年教师参加,甚至还要在激励政策上作出一些倾斜。3.科研骨干的培养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一个单位里,骨干队伍有相对的稳定性,但不可能一成不变,科研骨干也具有这样一个特点。能不能成为一个科研骨干,与教职工本人的知识结构、学识水平、勤奋程度、价值观念、开拓创新意识有很大关系。老骨干任何一方面的放松,都会使自己逐渐落伍,而青年教师随着教学、科研、实践经验的积累,会逐

科研科技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2]马元三.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3]于江平.浅析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2).

科研科技范文第4篇

科技管理信息化是应用信息技术,开发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通过平台对科技信息进行共享和管理,改变科技信息获取、交流、管理的方式,实现科学技术研究、科技信息交流、科技信息管理的网络化,提高科技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是实现科研机构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各行各业对利用信息技术的热情和呼声越来越高,科研机构也不例外。然而,全国大部门科研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水平依然落后于科研工作的实际需求。随着近些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简单的计算机文字、数字统计软件在科研机构得到广泛的应用,例如微软的Word和Excel等办公软件,但这些软件只适用于普通的办公应用,面对海量科技管理信息日益复杂的处理需求,简单的计算机办公软件越来越不能满足科技管理人员的使用需求。一些科研机构自行开发或购买了一系列科技管理信息系统,这些系统普遍是针对科技管理的某一领域开发的,例如项目预算管理系统、项目经费执行系统、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研究生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虽然实现了科技管理子领域信息化,但一方面只能解决科技管理某个子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另外系统本身往往存在很多使用上的不便,更重要是不能通过关联信息实现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导致科技管理信息的利用不能最大化、最便利化。因此,根据不同科研机构的需求,搭建一个集合科技管理各子领域功能需求、实现科技管理信息互联互通、适合科研机构实际需求的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迫在眉睫。

2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2.1科技管理信息化的投入产出

任何一种新事物的诞生都需要忍受淘汰旧事物的阵痛、承受创建新事物的投入,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也不例外。传统的科技管理方法已经根深蒂固,尽管科技管理人员知道目前工作方法的种种弊端,但是改变固有的工作方法还会产生一系列的不适应,然而信息化建设是大势所趋,科技管理工作方式的改变也是时代需求。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需要时间、资金、人力的投入。平台的搭建无论是作为科研项目的成果,还是财政拨款直接建设,科研机构上级行政部门都需要为此投入资金,根据各科研机构科技管理工作需求的差异以及信息化水平要求的高地,投入资金的规模也不一而同。除此之外,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综合平台需要前期调研、系统设计、调试运行、使用培训和后期维护,这些工作需要耗费平台构建技术人员、科研机构各级领导、专家和科技管理人员大量的时间和人力。时间和人力是一种无形的投入成本。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产出包括很多方面。随着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科研工作者和科技管理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全面提高,科研机构的管理和监管大幅提升,实现科研项目全过程管理,实施科研经费全程监督,便于科技信息汇总统计,利于领导监管决策。从而改善科研机构管理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提升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机构整体实力。

2.2科技管理信息化的实际效用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推进,将改善科技管理工作流程,提高科技管理工作效率;科研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可随时随地跟踪科研信息的最新进展,科研机构领导可实时查阅本单位科研信息整体情况,实现了信息的动态管理,便于及时决策;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一方面加强了科研人员之间以及科技管理人员之间信息的交互,另外通过信息平台可以实现科研信息与外界的沟通交流,便于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向,利于科研成果转化;科技管理信息平台不仅便于搜集处理信息,更便于科研人员查询、发表信息,提供透明的交互平台,构建开放的科技管理体系。

3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构想

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首先需要对科技管理业务进行抽象,然后应用信息技术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将抽象的科技管理业务重新展现,并且在构建信息系统的过程中优化科技管理实际业务,打造一个集科学性、合理性、实用性为一体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通过梳理业务,找出科研机构共有的科技管理业务,结合本科研机构的实际业务需求,搭建一个集合多个子系统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包含如下4个子系统:

3.1科研项目管理系统

科研项目是每个科研机构的命脉,管理好科研项目,既可以保证科研项目顺利实施、多出成果,也可以促进科研机构的长远发展。每个科研项目通常都会经历申请、立项、拨款、研究、验收、鉴定和申报成果等过程,涉及科研机构各个部门的职能[3]。只有各职能部门与项目组之间信息交流通畅,才能保证上述科研过程的稳步进行。该子系统对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拨款、研究、验收、鉴定进行全过程的管理,对科研机构每个科研项目进行编号,项目组人员将项目进展情况实时录入系统,构建一个科研机构科技项目动态数据库。系统根据项目前期预期与项目实际进展情况,向项目组人员和科技管理人员发出通知,便于各部门对项目实施管理,项目组成员与科技管理工作人员可以通过系统实现高效沟通,最终实现科研项目的自动化管理。

3.2科技成果管理系统

科技成果是科研机构科技工作产出的总称,包含科技奖励、鉴定结果、、软件著作权、行业标准、成果专利等等。面对数量庞大且各具特点的科研成果,做好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此科技成果管理系统涵盖科研机构所有科研成果的成果类型、获取时间、获得人员、对应项目等信息,根据不同成果类型,获取不同信息内容。实现对科研成果的自动分类、分析统计等功能,实现科技成果管理信息化。

3.3研究生管理系统

国内很多科研机构还承担着培养研究生的工作。研究生管理细致且复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涉及研究生信息、研究生导师信息、研究生培养环节各项工作以及研究生培养信息管理等。针对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以上特点,本系统应具备以下功能:研究生信息管理、研究生导师信息管理、研究生培养管理、研究生答辩管理、研究生培养信息管理等功能。其中研究生培养管理又分研究生开题、中期管理。系统包含的范围广、内容细,需要梳理研究生培养的工作内容,探寻各项工作的逻辑关系,搭建科学合理的研究生管理信息子系统。

3.4外事管理系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大量国内科研机构与国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开展合作研究,“走出去”探索本领域最新科研动态,“引进来”获取本领域最新科研成果。对外合作已经成为国内科研机构打破固有格局,寻求重大突破的切入点。外事工作也越来越多得收到重视。外事管理系统主要实现对本科研机构外事信息的构建、管理、分析工作。需要科研机构项目组成员与外事管理人员合作,搭建本机构外事信息数据库,便于外事信息资料的查找、分析和利用。起到对本机构外事工作的辅助作用。、随着发展,科研工作也在实时变化,科技管理工作必须及时满足科研工作变化带来的新需求,这就需要我们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便于修改和更新,以便适应科技管理工作变化的动态需求。

4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建议

4.1确定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目标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范围可大可小、程度可深可浅、时间可长可短。不同科研机构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确定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做任何事情都需要有个目标,长期也好,短期也罢,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科研机构需要经过充分调研确定通过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达到的预期效果,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制定阶段性目标,各个击破,最终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4.2科技管理信息化数据库的建设

完善系统的科技信息室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数据是信息化建设的源头。不论是否开展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我们都需要加强对科研数据建设的重视。科研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数据信息,不是所有数据信息都需要保存,根据科技管理对科技活动信息的需求,有取舍的保存这些数据信息,进一步完善科技管理信息数据库,为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数据来源[4]。

4.3加强科技管理人员培训

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背景、文化水平各不相同。实现科技管理信息化最终还是需要科技管理人员的实际操作,具体操作人员的总体知识构成也会影响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因此,在构建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同时,需要对科技管理人员开展培训,加强信息技术基本知识、科研项目管理和科技管理方法等内容的学习,扩大科技管理人员知识储备,适应科技管理系统实际操作需求。

4.4适应科技管理信息化的科技管理模式和科技管理规章制度

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必然会对传统科技管理带来改变,不论是内容、方法还是流程都会产生变化。针对科技管理系统带来的变化,对科技管理模式和科技管理规章制度进行调整,以便于满足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实际需求,提高科技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效率,提升科技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

5结语

综上所述,科研机构科技管理信息化建设是时代的产物,是不可逆转的潮流,需要全体科技人员在科研实践中探索前进。信息化建设没有固定模式,科研机构要实事求是、量体裁衣,选择适合本机构的信息化建设方案,目标明确,分段实施,建立高效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以提升科研机构的整体管理水平,为建设现代科研机构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科研科技范文第5篇

科技档案信息需求的多层次化、多样化

科研院所的档案信息服务用户主要是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研究生、新来大学生、管理人员等。用户对档案、文件的需求因个人的科研范围、职位(务)需求、知识结构、学习特点、关注重点、使用信息能力和心理因素等差异,表现出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特点,主要体现为与普通认知相关的一次档案信息需求,以及以进行知识创新为目的、科研活动中的知识化档案信息需求。

科研院所的档案用户对科技档案的认识、需求、心理特征以及对档案服务的期待等几个方面各有不同,总体上讲,用户对档案服务有更多的期待,并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获取更加快捷、准确

网络技术打破了信息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用户希望不必亲自到档案部门去查阅档案资料,希望档案部门有稳定、准确、快速、便捷的档案信息网络;另外,对信息“专家”和权威的崇拜与信赖,使得档案用户对信息“专家”的支持与帮助有更多的期待。因此,档案部门要不断提高馆员素质,提供高质量的档案信息参考咨询服务。

2 获取更加全面、系统

科技档案载体形式不仅仅是纸张,还有图纸、图片、照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多种载体,反映同一个课题任务的档案资料实体可能分居于“档案库”“文件库”“图纸库”“声像档案库”“光盘库”等不同库房,而且查找时也是在不同部门的不同管理系统中输入检索词并检索,但忽略了一种载体形式则可能少获取一大类信息,因此,科技档案用户需要更加全面、系统的档案信息。

3 全文信息和深加工信息

档案用户对档案检索深度和广度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简单的全宗介绍和二次信息查询,已经不能满足用户的需要。对档案全文信息的在线获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要求。此外,在对原始一次信息需求的同时,用户对经过编研、有序化和深加工的档案信息更加关注。

科研院所多层次、多样化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科研院所档案用户利用档案的目的不同,各有特点,呈现多层次化和多样化因此,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也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的。

1 基础性的档案信息服务

在科研院所档案用户中,档案信息需求中绝大多数主要是与科研、生产、教学、认知等相关的原始档案信息,即一次信息,这就是基础性的档案文献信息服务内容。基础性的档案信息服务时,科技档案部门不需要进行信息内容的整合、编研,只要向用户提供完整的原始档案信息,为用户在档案借阅和利用上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以及利用方式上的便利条件。这是科研院所科技档案部门信息服务中一项日常性、事务性工作,也是传统科技档案部门信息服务工作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有外借服氖阅览服务、复印服务几种形式,满足用户对一次档案信息的需求。

2 深层次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深层次的信息服务主要是面向科研院所档案用户中的科研人员、专家学者、研究生和管理人员,他们的信息需求与一定的知识创新活动相关。从信息内容上来说需要提供科技档案的二、三次信息,以及不同用户所需的个性化信息。包括有针对性地组织、宣传、报道有关档案信息,并揭示和编制有关二次信息的档案资料,如:目录、索引、题录、档案文摘等,帮助用户解决有关的档案咨询、档案检索等问题。是一种主动服务方式,可以开展咨询服务、检索服务、报道服务、定题服务、展览服务等多种服务方法,具有主动性、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特点。三次信息服务则是一种高级别、高水平的智能服务工作。档案部门对档案信息内容要进行再生产,对档案信息进行整序、组织和深层次开发,为用户在科学研究、科学管理活动中进行档案信息交流和信息研究的前期劳动,编制并提供有重要情报价值的三次信息编研成果。科研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有关决策部门可以利用这些编研信息成果,开展制定政策、研究计划、组织管理、确定研究课题等一系列活动,辅助科学研究和科学决策。

3 全过程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全过程的服务要求科技档案工作者要做好“知识专家”和“审计师”的工作。作为“知识专家”,要求档案工作者根据用户的需求收集、整理和传播知识,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技能、职业敏感等能力引导用户准确表达知识需求,帮助其获取所需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作为“审计师”,一方面要求档案人员在档案价值鉴定过程中,重视对档案的职能、作用、专业和风险的分析,监督档案生成直至保管或销毁的全过程,并向各部门提供档案管理方面的知识服务;另—方面要重视对档案知识资源进行价值评估,做好知识淘汰和更新工作。

4 多样化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

建立快捷、准确、全面、系统的科技档案信息系统,整合多种载体形式的各种科技档案信息,集成化、综合化,使得科技档案用户不必到各个部门的不同管理系统中检索,而是在一个管理系统中可以快速、准确检索到所有相关档案信息。例如输入一个“环境控制”检索词,相应的文字、图片、照片、音频、视频信息尽可展现于眼前。

多层次、多样化科技档案信息服务的途径

科研院所的科技档案信息服务工作环境发生了变革,电子文件的涌现、数字档案馆的应用、档案需求的多层次化和多样化,都推动着科技档案信息服务模式的变革与创新,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与措施:

1 加强科技档案用户信息需求行为的深入研究,建立档案用户信息库

科研科技范文第6篇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把科技创新,当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领经济新常态的“第一动力”。

在深圳举行的第十八届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以下简称“高交会”)期间,高校的创新科研展,成为本届高交会展出的重点和亮点之一。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本届高交会共有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25所国内外知名高校参展。展出内容包括各自优势和特色、与企业研发中心合作、实现产学研有积极和的技术创新成果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研究、产业融合等相关的研究成果。

成果转移反补创新科研

产学研的结合是本届高交会高校展团提到最多的话题之一。

大学一直都是创新科研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而言,国内包括科研院所、高校在内的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率一直处于低水平徘徊。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产学研并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

对于高校这类以科研为主的机构来说,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一个大问题。但是在本届高交会上,《中国经济信息》记者发现,产学研结合、科研成果转化,成为许多高校不谋而合的话题。

以本届参展的深圳大学为例,深圳大学作为深圳重要的科研院校,本届高交会共有84个高科技含量的参展项目,数量为历年最多。84个参展项目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领域32项,生物医药与医学工程领域21项,新能源新材料环保领域15项,光机电一体化、先进装备领域16项。涉及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生物医药与医学工程、新能源与新材料环保、光机电一体化与先进装备等多个领域。

深圳大学科学技术部主任文振j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深圳大学近年来在创新科研领域迅速崛起的重要因素就是不断推进产学研结合,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实现了产业化。”据了解,深圳大学在深圳很多区建立了创新科研基地,同时与企业合作成立研究中心,企业遇到的技术上的困难会很快转化为深圳大学的科研项目,通过校内诸院系的合作,迅速攻克技术难题,学校和企业之间,形成了良好的联动。

文振j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科研成果的转化反过来也在不断推进创新科研的进步。”据他介绍,近年来深圳大学80%成果转移的收益都归属科研团队,学校收取的20%费用,也主要用于服务科研团队开支,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校内科研团队的积极性,深圳大学的专利数目也在以每年40%的速度增长。

作为本届高交会参展的香港高校,香港理工大学也在着力推进产学研结合。

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香港理工大学本届高交会展品大部分是曾经在近年的大型国际发明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得奖科技,包括九项先后在韩国首尔国际发明展2015、第四十四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2016年)和加拿大国际发明创新比赛 2016中脱颖而出的科技,它们涵盖了多个范畴,包括储能、功能织物和服装、地形测绘、工业3D测量、汽车机械及智能栽种植等。

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每一项展品都是理大学者和科研专才日以继夜埋首苦干的心血结晶,能在蜚声国际的发明展中大放异彩,正好证明了理大的科研成就不单在香港本地备受各界推崇,亦赢得全球的认同和嘉许,这无疑是鞭策理大继续努力进行科研的巨大动力。”

高交会作为一个平台,为高校科研成果的转会,搭建了桥梁。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香港理工大学一方面希望借助高交会的平台展示领先的科研实力与优势,进一步提高理大在内地的认知,把曾在大型国际发明展中获奖的应用科技优先推介给与会人士,借此加强与内地企业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开拓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同时培育强大的知识转移文化,务求把饶富应用价值的优秀科研成果商品化、产业化,通过知识转移把卓越的科研成果推展至工商界。”

合作科研

本届高交会高校展团,还引入了大陆以外的高校参展,比如首次参展的新加坡国立大学,比如香港理工大学等等。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高校近年来都把与中国大陆的科研机构或者企业的合作,作为创新科研的重点之一。

近年来由于国家队创新科研的重视,“创新驱动”成为一个人们词汇,对于高校来说,很多高校也把创新科研至于更加突出的地位。

内地的创新科研氛围,也吸引了诸多中国大陆以外的高校。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理大于2004年6月,成为首间正式入驻深圳虚拟大学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的香港高等院校,并获深圳市政府拨地兴建产学研综合大楼,2010年7月,理大产学研基地投入使用后,以科研为核心,以知识转移及科研成果产业化为方向的一站式服务体系。入驻理大产学研基地的机构包括理大深圳研究院、理大产学研基地(深圳)有限公司及十余个研发中心。”

据香港理工大学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6年9月30日,香港理工大学深圳研究院已申请各级各类政府资助项目累计约740项,获得资助项目累计249项,项目资助金额共计14773余万元,其中承担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8项,项目经费8800余万元。与此同时技术转移中心也不断发展壮大,凭借理大的专业技术优势,以及研究院日益成熟的技术转移服务平台,研究院在横向技术咨询服务,技术推广应用领域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截至2016年9月30日,开展商业项目合作约109项,金额累计达2365余万元。申请专利77项,获得授权20项,其中发明专利13项。

新加坡国立大学作为首次参加高交会的国外高校,也在致力于推动两国间的科研合作。据《中国经济信息》记者了解,2010年,新加坡国立大学州研究院成立,该机构以产学研为主导,是一所多学科、综合型的国际研究机构。研究院依托母校新国大的科研优势,结合国内高新产业的发展趋势及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工作,旨在推动中新两国在科技、文化领域进一步合作。

新加坡国立大学企业机构总裁Lily Chan告诉《中国经济信息》记者:“新加坡国立大学在中国与高校及企业都已展开相关合作,如与中粮集团在食品科技方面,与泰邦集团在生物制药领域,与伟创力在智能制造领域等都有横向合作;同时也与大陆高校,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开展科技项目合作研发,致力于推动中新两国在技术成果转化,高科技初创企业孵化方面的发展与合作。”

科研科技范文第7篇

1.个别能力突出与普遍水平不高并存

从近年学生参与科研与竞赛情况来看,大学生中不乏能力突出的优秀学生,他们在“挑战杯”、电子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等重要赛事上都获得良好的成绩,为学校和个人赢得了荣誉。但从总体来看,这些学生相对于大学生的整体规模而言是极少数,大部分学生的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并不高。其后果之一就是一些项目后继无人,缺乏后劲。现在许多科研与竞赛项目规模都比较大,依靠少数几个人来完成有相当难度,这就需要发挥团队的力量。但现实情况是,很多时候发起的老师或学生在身边都找不到合适的人选。

2.入校前的高分与入校后的懈怠强烈对比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大学教育从传统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许多大学生步入大学校园后很快出现学习劲头不足、学习兴趣不高等现象,这在国防生和一些就业压力比较小的人群中表现的尤其明显,也是为众多师生所诟病的。学习的懈怠同样也表现在了科研和竞赛方面。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相当多的学生对参与科研和竞赛没有多大兴趣,而他们通常学习成绩平平,部分人有严重的不及格现象。

3.学生考试成绩与科研能力的相对脱钩

还有部分学生考试成绩不错,但科研能力不强,缺乏钻研精神和竞争意识。他们虽然很看重学习,但对学习的认识比较局限,重理论轻实践,曾出现过以426分的考研初试成绩被某校拒绝的典型案例。

4.缺乏有效对接机制

想做科研的学生找不到合适的指导老师,有现成项目的老师找不到合适的学生,学生不了解老师的研究方向,老师也不知道哪些学生具备基本条件,这也是经常遇到的现象。

二、原因探析

1.应试教育的遗留影响

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这么多年,教育系统也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应试教育的巨大惯性还是注定了这样一个基本事实,即,在相当长时间里分数还将是衡量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学习水平的标准尺度。但显然,一切围绕考试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对提高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也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缺乏必要的实验实践条件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近年来不少高校在硬件建设上都下了很大的工夫,楼堂馆舍一间间一幢幢拔地而起,但许多学校在实验环境尤其是专门用于学生科研和竞赛的实验环境尚不具备,相应的物资条件支持也跟不上,这大大制约了学生科研竞赛的。

3.科研兴趣和竞赛意识需要培养和引导

人之初,如玉璞,刚步入大学的青年学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需要加以培养和引导,尤其在科研和竞赛方面。不论在老师的启发教育还是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上,我们都有许多事情需要做。

4.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氛围与传统

不得不承认,长期对分数的强调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重理论轻实践的学习氛围。而学生科研与竞赛恰恰是最需要将理论能力与实践能力紧密结合才能出成绩的高智力劳动。

5.对学生科研与竞赛的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缺乏足够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在学生科研竞赛方面没有有效的对接平台,激励机制也不完备。

三、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的应对举措

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为导向,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创新,是应对当前困境的治本之策。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做到:

1.着力培养和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许多在国内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到国外大学之后很快就能脱颖而出,主要原因在于所处的环境强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中国学生大部分基础比较扎实,扎实的基础加上积极的创新和实践,集合了中美两国教育之长,容易出成绩就在情理之中。因此,我们须要在日常教学与学生工作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尊重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强调其从事科研实践的能力。

2.创造一定的实验实践条件

学生科研实践依托一定的软件硬件条件,其中硬件条件是前提,是物质基础。现在,有些学校向向学生开放了部分实验室,为学生课后的科研实践提供了固定的场所和硬件环境,对学生从事科研和竞赛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一套适应大学生科研实践需要的硬件环境,必将成为学生科研与竞赛成果的孵化器和助推器。

3.把科研与竞赛作为提高大学生科研能力和学习风气的着力点,贯穿与日常教学和学生工作全过程

无论是教学系统还是学生工作系统,都不能仅凭借一己之力单独做好这项工作,必须由一个更高的层面来统之领之,把对学生科研与竞赛的重视体现在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4.搭建学生科研平台,实现师生的无缝衔接,在此基础上发挥学生科研的自身特色

重点解决学生有科研兴趣却找不到指导老师,或者老师有课题找不到有底子有兴趣的学生参与这样的矛盾。可以由指定的专人来收集师生两方面的信息,梳理出学生参与科研和竞赛的条件、程序并将其制度化,让每一个有志于此的学生都能很容易的了解到。这一平台还应具备指导学生科研方向,提供学科领域最新技术信息,为学生参加各类竞赛提供建议等具体功能。

5.建立学生科研与竞赛激励机制

学生科研与竞赛是需要师生双方共同参与的智力劳动,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是对这种劳动的合理肯定,可以调动师生参与学生科研与竞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笔者长期从事学生工作,主要谈谈对学生从事科研与竞赛的肯定与激励。目前对学生参与科研与竞赛的激励手段主要在综合测评中体现,大部分学校都在综合测评办法中对参加科研与竞赛的获奖学生按照竞赛层级、获奖等级给予相应的加分,部分学校还给予数额不等的现金奖励。但现行规定也有其局限。一方面,大部分学校对参与了科研与竞赛但最终没有获奖的学生没有给予适当的肯定,另一方面,这些规定多与专业培养计划关联不够紧密,此外,在表彰方式上也可以多样化。对部分在学生科研与竞赛方面成绩突出的教师和学生应在公开场合予以肯定,树为榜样。

四、总结

只要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整合各种有利资源,以提升学生科研能力与竞赛水平为导向,不断加强校园科技文化创新,在正确的方针指导下积极推进学生科研与竞赛相关工作,一定能在落实实践育人和繁荣校园文化两方面取得双丰收。(本文来自于《学术交流》杂志。《学术交流》杂志简介详见.)

科研科技范文第8篇

数字革命把公共科研(即公共资金支持的科研)中积累的大量数据转化为资源, 这些资源在被使用的过程中,其价值不断攀升。如果能在互联网上开放这些资源,它们对科技的促进作用及科技对经济和社会产生的“连锁效益”将成倍增长。多数发达国家投入大量公共资源支持研究活动和科研设备的购买,这些行为使数据量激增。然而,用于数据保存、开放并使其价值最大化的经费却少得可怜。管理数据的方法大都治标不治本。人们逐渐意识到这些方法无法满足国家或国际层面的研究机构处理重大问题的需要。

一方面,我们被海量数据包围,合理管理和使用源源不断的数字财富,将给科研及其应用带来无限生机; 另一方面,科研政策和经费管理机构对数据共享问题的忽略,使系统效率低下成为一个走不出去的怪圈,公共数据(即公共经费资助的活动生产的数据)资源无法“物尽其用”。尽管信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使这些数据得到更有效的应用,开放和使用数据的能力仍然有待提高。无论是由政府组织、学术机构还是由公共基金支持的非营利机构生产的数据,都迫切呼唤出台更合理的国家策略和更统一的国际标准。

数据推动科研

科研的进步通过其范围的扩大、水平的提升和复杂性的增强体现出来。这种进步也带来了科研成本的激增。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下称经合组织)2005年公布的“重要科技指数”指出,经合组织成员国对研发的总投入从1981年的1632亿美元增长到2003年的6798亿美元(以2000年美元的“不变价格”、即2000年美元的平均价格来衡量,从1981年的2766亿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6380亿美元)。

考虑到这种趋势,政府在国家和国际层面上参与科研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研究政策的建立促进了公共和私有科研(即公共经费和私有经费支持的科研)人员的合作,也对发展公共科研领域的国际合作做出贡献。互联网和相关计算技术的腾飞,特别是其在经合组织成员国中的发展,为这种趋势创造了便利条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通过整合来自不同学科领域、部门和国家的信息资源,科研的范围进一步扩大、水平和复杂性进一步提升。

正如美国国家科研委员会在其“2002研讨会”上对“科技数据和信息在公共领域中的作用”所作的描述一样: “在过去20年中,数字技术和网络的飞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和推进了数据在科学及其他各个领域中的生成、分发、管理和使用方式。新的传感器和试验装置使原始数据在数量和种类上成倍增长,为推动科研和提高在数据应用基础上产生的经济效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科学涵盖的各个学科领域,如分子生物学中的生物信息学和环境观测学,都要通过数据‘充电’。新型软件工具帮助人们定义原始数据并将其转化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和知识。其中最为重要和普遍的研究工具莫过于互联网;它可以穿越时空实现数据和信息的共享,在科研协作和研发方面引领前途一片大好的新模式。”

政府机构、研究院所及工业批量生产出越来越多的数据,构成全球科研的基本元素。实际上,一切可以测量的事物都能通过数字化的数据库进行记载和存储。诸如一个几何排序、原子粒的速度、地球的轨道、液体的温度、社会调查统计、一篇文章中名词的使用频率以及其他行星的卫星图像等都可以作为研究数据。

因此,数据生产成为认识自然和社会、进而助力科研和创新的起点。数据应用不是 “孤军”; 它类似于动态的连锁反应,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领域中不断涌现的数据往往可以在其他学科领域中得到应用,超越了科研人员最初采集它们的意图。通过在科研、社会、经济和公共领域的再利用,大量公共数据能够释放出更多能量。

数据革命对科研的影响在其数量和质量上都有体现,譬如说,对尚未联系起来的数据片段进行重组,可能产生始料未及的新发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前主任Rita Colwell对霍乱的研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在美国国家科学院2002年的Abel Wolman演讲中指出: 通过综合研究海洋生命、地球观测、历史流行病学、DNA分析和社会人类学等方面的信息,她成功地解释了疾病模型; 没有信息通信技术工具和不同领域的数据,这种发现难于上青天。毫无疑问的是,数字化的数据在全球科研系统和科研信息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数据领域的显著进步大多发生在发达国家; 然而,要使这种进步产生最大的效益,发展中国家才是关键。

数据推动在结构和导向上发生了巨变,需要更合理的组织和规划来指导。为开放和使用数据资源提供一个透明度更高的环境,将为国家和国际层面的科研系统注入生机。

数据壁垒带来的损失

数据壁垒的形成,使科研数据在科研系统中逐渐成为“独立自主”的资源,其使用与它们的原始生产者和原始用途没有必然联系。离开了原始生产者和使用者,每个人都有可能通过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随时随地以多种方式使用科研数据。开放公共科研数据给提高科研产量和生产力带来机会; 但是要想完全实现这种潜力,需要特别关注数据管理政策及其实施。

与此同时,竞争意识和其他法律因素制约了人们访问公共数据。考虑到开放数据的利弊,参与的机构和个人可能无法找到一致的利益点。很多科研人员把利用公共研究基金产出的数据当作个人或是机构内部的财产,这种观念往往在给他们经费支持的机构那里得到认同。

尽管这些数字化的数据资源姓“公”,不必要的割裂和数据壁垒还是降低了科研系统的效率。当然,这里要讨论的是基础性公共科研产出的数据,而不是具有商业前景的研究数据。数据壁垒带来的损失如下:

更高的科研成本 限制访问显然会降低整体效率,抬高科研成本。很多数据库不能,或者说不应该被独立“拷贝”出来。在“封闭意识”的基础上管理公共经费支持的数据库给每笔数据访问“业务”附加了额外的管理成本,给公共科研体系造成更大的负担。公共机构在授权数据使用过程中开出的高价和对同一体系下的其他公共机构设置的门槛,更让科研成本水涨船高。

数据质量差强人意。对比开放的数据,处在封闭环境中的数据往往只能由一个小范围的科研圈子把关,从而降低了数据质量和“连锁”科研成果的质量。减少控制数据质量的“关卡”,将导致数据和科研经费的投入产出“缩水”。

科研机会减少所造成的损失 此类现象可能更不容易被察觉。倘若公共数据无法得到共享,开展需要大量数据支持的科研活动的机会将大大减少。毫无疑问,它将造成巨大损失,但我们难以量化这种损失。

创新壁垒 在很大程度上,不论姓“公”还是姓“私”,生产处在“下游”的有技术含量和自主知识产权或版权的商品,都需要源源不断地获取“上游”的公共数据和信息。对公共数据库的封闭和过分保护给社会带来重负,也给各国的创新体系带来压力,拖了科技进步的后腿。

合作、教育和培训的效果不佳 如果无法广泛地使用跨部门的数据,学生们接受的教育和培训也难以达到预期效果。

经合组织成员国和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加大 数据访问的高门槛使发展中国家明显处于下风。尽管由于关注对象侧重点的不同,经合组织成员国建立的一些数据库与欠发达国家扯不上关系,但那些本能够在全球创造更大公共效益的用途广泛的数据库,如果对其访问收取高额费用(在很多情况下,只要是收费),就无法惠及发展中国家。

数据如何开放

科学数据的价值在其使用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为公共数据建立的开放式体系比起给数据访问及其应用设置重重障碍的封闭式体系来,可取之处颇多。不过,由政府机构和政府经费支持的机构生产的数据之间,以及不同学科、不同种类的数据之间,存在本质差异。此外,出于对重大问题和法律因素的考虑,有些公共数据应该得到保护而不是开放,至少在特定的时间和情况下处于保密状态。这里面的细微差别和特殊情况比较复杂,但了解它们对发展数据访问制度至关重要,现简单介绍如下:

1. 政府机构生产的数据

200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展和促进政府公共信息政策纲要中提到: 出于如下政策的考虑,政府机构直接生产的数据能够得到开放并被无限制地使用。

法律因素: 一个政府机构无须考虑带有排他色彩的数据产权问题。政府的活动及其产出的信息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公共科研产出的数据往往以全人类的公共利益为出发点。

民族因素: 公众已经为信息的生产买过单了,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 与此同时,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最贫穷和最弱势的群体需要承担高昂的数据访问费用,这是一种失衡现象。政府科研数据作为全球公共利益的组成部分,应该顾及到这一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因素: 开放式的数据访问机制是通过互联网传播公共数据和信息的最佳途径,从而使公共资金得到最大的回报。在互联网上开放公共数据和信息给经济和其他方面带来积极影响(这种影响不好量化)。反之,在排外的基础上把公共数据商品化,实际上是垄断公共资源的行为; 它必然导致经济发展效率低下,也与公众在社会、民族方面的利益背道而驰。

把数据开放作为一种默认原则的呼声很高; 与此同时,一些法规政策可能使人们在访问包括科研数据在内的政府信息时感到束手束脚。考虑到国家安全和法律实施的因素,以及保护个人隐私和信息保密的需要(还有不受信息自由法约束的其他情况); 一些法规对数据访问和使用做出了必要的限制。除非得到授权,政府机构还应该注意保护由私营机构提供的信息。政府可以采取措施,抵制个人和团体与私营机构直接竞争,利用他们的信息生产相关产品和提供相关服务。

2. 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活动产生的数据

此类数据在政策方面的基本情况与第一类数据类似,当然前提是科研活动100%是由政府提供经费支持的。政府经费所占的比重越小,开放政策就越弱化。但是,我们还需要考虑一些其他方面的因素。

科研数据无法自动发挥其作用,要使科研数据在开放的过程中“物尽其用”,需要合理地建设带有“增值”色彩的数据库; 这种增值同样需要经费支持。数据通过加工可以在更多领域中发挥作用,这方面的投资理应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也需要资金来扩大其辐射范围。然而,在多数情况下,人们呼唤法律和经费分配机制的出台,支持开放公共数据。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求相关组织开展更加深入的合作,共同参与建立以促进数据管理和数据开放为目的的政策和机制。

部分经合组织成员国和握有科研经费分配权的机构制定了相关政策,鼓励由政府经费支持的科研活动商业化。对于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科研课题,研究人员更趋向于把数据当成私有财产,至少在取得专利之前是这样。此外,非政府科研活动的经费可能来自不同的公共基金、合伙人、私人团体或外国机构,使科研数据的支配权分布情况更加错综复杂,除非得到所有参与者的授权,数据开放的政策不宜应用在这种情况中。

公与私的关系及它们之间与生俱来的张力通过各种形式体现出来,比如开放与排外、公共利益与私人投资、公共领域与所有权、竞争与垄断等等。不同动机和需求交织的状态,要求我们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避免用不变的规则一统天下。这时候,通过合同来定位不同参与者的权利和义务是最好的办法。契约的方式在宏观的科研政策下最大程度地体现了灵活性。需要强调的一点是: 在很多案例中,这种契约从公共利益的角度出发有条件地开放了与公共经费挂钩的数据; 与此同时,它有效地保护了各方产权所有者的利益。

这种区别对待通过很多形式体现出来。最基本的形式是对科研、教育和其他非赢利行为免费开放; 同时限制以赢利为目的的用户,收取补偿,甚至是能够获得利润的费用。针对不同类型的产品收取不同的费用,影响定价的因素有时间(如对商业用户随时开放,而对不以赢利为目的的用户定期开放)、覆盖范围(地理或课题方面的限制)、服务的水平和其他方面的差异。面对复杂的公私科研关系,甚至是具有排他性的私有化环境。类似的策略有助于促进科学和社会层面上的数据开放和数据使用。

除了上面讨论的复杂情况,不同的学科领域和课题间也有差异。其中,具有“大科学”性质的科研项目和由个人或小团体主导的“小科学”之间,存在重大差异。前者更强调合作,后者带有更重的竞争色彩(至少是相对保守的)。多数重大科研计划往往在开放的基础上通过现有数据中心提供可访问的数据,而后者则通常不具备正式的访问规则管理其科研数据。

另外,侧重观测与侧重实验的学科领域之间存在着重大差异,它们需要保存和大范围开放的数据种类明显不同。

还需要注意研究对象是人还是物。基于保护个人隐私的道德和法律因素,应该对访问以人为研究对象的数据做出限制。

需要守住的底线是,开放公共数据应该成为一个默认原则而不是特例,对于无法实行开放原则的案例,需要做出明确合理的解释。

数据开放机制的最新进展

在公共经费支持的科研中,把数据开放作为一种默认原则,显然不是具有颠覆性的新点子。这种原则有坚实的理论基础, 而在各国政府和政府资助的机构里、在各个领域的科研活动中,实践中的成功案例比比皆是。

互联网上可以查找到很多体现公开与合作精神的分布式的科研、信息生产和信息分配活动。

开放数据和信息生产活动的案例有软件开放运动(如Linux,此类活动大多由学术界发起)、分布式网格计算(如SETI@Home, LHC@home)等;

开放数据、信息分配和长期保存的案例包括开放的数据中心和档案库(如GenBank、Protein Data Bank、SNP Consortium和Digital Sky Survey)、联合的数据开放网络(如世界数据中心、全球生物多样性信息资讯和美国国家宇航局的分布式档案中心)等。

数字革命给信息经济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公共科学体系中,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越来越多的“附加用户”阵地涌现出来,为“二次利用”数据、信息和知识提供便利。公共数字资源通过开放获得增值,互联网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播信息的成本,开放式的访问降低了交涉成本。数据访问的低门槛符合公共投资的初衷、增加了投资回报: 在投入等量资源的情况下,发挥更多科研劳动力的作用,可以得到更多回报。

低门槛满足了传统市场无法满足的重大需求。开放式课程已率先在麻省理工学院推行。1999年,麻省理工学院采取商业模式出售在线课程资料。尽管销量不佳,麻省理工学院并未止步,而是把原来的商业模式转化为非营利的开放式访问模式: 也就是具有示范性的“麻省理工开放式课程”。截止到2005年4月,麻省理工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工作者、学生和自学者免费开放了1100门课程,门户网站点击率达到5.56亿。当然,麻省理工的教职员工对这种尝试产生过很多顾虑,但最终麻省理工还是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大学。正如前校长Charles M. Vest所说的: “在当今这个由市场驱动的世界,开放式课程似乎是站不住脚的。然而,它体现了我心目中麻省理工最大的亮点,这就是创新。它诠释了我们的信念――通过与更多人分享信息和激发更多的参与者,人类可以创造一流的教育。”

这些数据开放活动构成了新兴的服务于公共科学的“电子共用”,涉及一系列的信息类型、制度结构、学科领域和国家。它们一贯的政策是在线提供免费的信息资源: 要么通过签署授权书的“共用”机制来减少知识产权的制约(“Creative Commons”网站www.省略上可以找到关于Creative Commons及其开展的“科学共用”活动的信息。网站同时提供了一些授权书模板,它们从保护知识产权的角度出发,对部分权利做了“保留”),要么属于法令规定的公共领域(这种情况比较少)。

尽管尚未出台适用于公共数据的综合性纲要,开放数据的模式还是大量涌现。适用于数据的制度模式至少有两种: (1) 开放数据中心和档案库; (2) 联合的数据开放网络。前者强调集中,后者强调相互连接的分布式节点。每种模式都在政府机构和政府支持的实体(大学和非营利研究机构)运作的案例中得到应用。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科研人员需要耗费九牛二虎之力寻找适当的解决途径,因此,他们很容易为了规避风险无所作为。考虑到促进数据开放可能带来的诸多好处,我们有理由在国家和国际层面建立一个更透明、前途更明朗的大环境。

科学政策的领军人物已经开始在国家层面上开展工作了。比如,2003年中国科技部启动了科学数据共享工程,2004年加拿大就科研数据开放问题成立了国家咨询委员会。此外,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于2005年率先提出针对长期存在的数据采集问题制定一套国家政策; 挪威科研委员会2004年发表的白皮书把数据库作为科研基础设施的组成部分记录在册。

这些自上而下的尝试都是值得称赞的, 种种迹象表明科技政策工作者正在觉醒,他们逐渐意识到在公共科学领域建立合理且兼容并包的数据访问机制,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毫无疑问,需要做的事情很多。自下而上的“拼凑式”数据访问机制在某些案例中满足了部分科研人员的需求; 如果国家和国际层面能够达成更统一的政策和经费重点作为风向标,各种松散的尝试将会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作者简介

Paul F. Uhlir博士

美国国家科学院国际科学与技术信息计划办公室的主任。研究领域是科学、技术与法律的相互作用,特别是数字信息政策和管理。他组织了一系列有关在国内和国际开放公共科学信息的政策项目,同时在发展中国家组织了一系列数据管理与政策研讨会。曾先后出版了20多部研究著作,并撰写和编辑了60多部文章和书籍。

Peter Schroder

科研科技范文第9篇

公司现拥有除草剂、杀虫剂、杀菌剂三大农药类别,能够合成原药品种30多种,制剂加工品种多达100多个。公司的酰胺类、均三氮苯类、二硝基苯胺类、有机磷类、苯氧羧酸类除草剂原药均已规模化和系列化生产,年合成能力在9万吨以上。滨农科技是中国最大的选择性除草剂生产企业,国内除草剂制剂市场占有率第一,“滨农”牌系列产品是中国驰名商标。

公司以品质、健康、安全、环保为指导,以持续改进和稳定的质量观为保证,先后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和SA8000社会责任管理体系认证、导入CIS企业整体形象工程,全面提升企业整体形象。实施ERP,建设现代化管理信息系统,不断完善企业管理。建设鲜明企业文化,打造自身品牌。我们将与您一道致力于全球植保事业,为促进农业丰收和社会进步而不懈努力。

滨农科技在市场不断拓展的同时非常重视研发创新和清洁生产,通过不断积累,使其具备了先进的技术优势:

(1)卓越的科研团队

滨农科技配备了多方面的人才队伍,以专家委员会为主的专家站在行业的至高点,对农药生产的关键技术开发给予指导;以国内外博大的销售网络捕捉市场动态,为公司生产立项提供准确的市场信息;以公司董事长为主的决策层站在市场的前沿确定农药生产技术开发的方向;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创新团队具体实施各个项目的开发。

(2)公司非常注重技术创新

公司一贯高度重视技术方面的开发和投入,自2005年以来,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3%以上资金作为研发资金,且不断加大研发投入,用于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及对老产品进行技术改造。2009年投入研发资金2357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21%;2010年投入研发资金3064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26%;2011年投入研发费用4649万元,占销售收入的3.93%。高额的研发投入,推动了滨农的快速发展,其研发实力已位居国内农药企业前列:“滨农牌除草剂”于2011年6月获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山东省首家获中国驰名商标的农化企业,并先后有多个产品获“国家重点新产品”、“山东名牌”等称号。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专利山东明星企业、山东省创新型试点企业、山东省专利创造能力培育单位,是中国农化行业中的骨干企业。公司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和山东省手性农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各一处。公司建有2000平方米的专业研发楼,1600平米的智能生测室,拥有国内外先进的实验、分析检测仪器设备,原值达近1600万元。

(3)十一五期间的科研成果及水平

公司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以“持续创新,引领市场”的理念指导研发工作,自2007年至今,公司已申请专利24项,其中已有3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已承担部级项目6个、省级计划项目36个、市级科技发展计划项目6个。且已通过省级成果及新产品新技术鉴定验收15项,项目水平均达国内领先。荣获市级以上奖项及荣誉7项。

科研科技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科技统计;科研管理;创新;科研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概述

(一)科技统计的基本内容

科技统计是对某一国家、地区或者是某一科研活动规模及其结构进行的数量测量,是衡量科研实力与水平的重要尺度。科技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科技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三个方面,首先是科技投入的统计,主要包括对科研人员数量与结构及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配置情况、科研经费的投入、资金的来源及使用情况等;其次是科研过程的统计,主要包括科研项目及课题的承担情况、科研机构的情况以及学术交流的情况等;再次是科研产出的统计,主要包括科技论文、专利、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专著等情况的统计,科研产出统计是评价与考核科研项目的重要依据。

(二)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

科技统计的主要任务就是利用科学的方法对科研内容进行系统化的调研,获取科研活动具体数据信息,通过对数据信息的有效分析与整理为科研活动的评价、考核、预测、调控等的实施提供依据。其基本任务是通过科学化、系统化的手段积累科研活动具体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探寻科研活动发展规律,为科研决策、科研规划等的制定提供依据,促进科技管理工作科学化发展。

二、科技统计对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意义

(一)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科研管理的创新是科技创新与发展的重要保障,而科研管理的创新依赖于对科研活动的有效了解与监督管理,这就需要对科研活动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的投入、过程以及产出进行统计的科学工作,能够提供科研活动具体情况的重要数据,了解科研活动的现实状况及其进展程度,有助于发现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有助于打破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的创新,所以说科技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

(二)科技统计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

对科研活动进行评价考核是对科研活动情况进行检查验收、衡量科研活动进展情况的重要途径与手段。科研活动进展的程度以及结果的好坏不能简单地凭借个人主观判断,而是需要借助一定的反映科技工作数量以及科研工作质量的量化指标,通过这些量化指标来判断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及质量,而这种量化指标的获取则依赖于有效的科技统计工作来获取具体的科研活动数据,包括科技论文、专著、专利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的数量及质量等。

(三)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

科技统计是对科研活动经费投入、人员投入科研过程以及科研产出的有效统计记录,通过对科技统计所获取的科研活动数据进行分析,科研管理者可以发现科研活动的问题,找出本单位科研实力的所在,包括优势领域以及优势学科等,也可以发现本单位科研工作的弱势所在,有针对性地制订一些措施强化本单位的弱势领域,有助于对下一步的科研活动进行规划与管理,有助于制订进一步的科研决策,所以说科技统计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内容。

三、现阶段我国科技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科技统计意识不强

科技统计意识不强是当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当中的一大问题。与其他科技工作不同,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基础性质的工作,没有产出性,工作效果通常不易被发现,具有较强的隐蔽性,所以就容易被管理者弱化,不太重视科技统计工作,对科技统计工作缺乏充分的了解,没有意识到科技统计的重要性,科技统计意识不强。在科研院所等科研机构“重项目申报,轻科技统计”的现象已是常态,认为科技统计数据可有可无、可多可少,科技统计工作杂乱无章。

(二)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科技统计工作是消耗大量精力、历时较长,而且工作效果不明显的幕后工作,工作内容繁琐复杂,统计报表工作量大,涉及范围广并且容易出错,往往一个数字的疏忽都会造成大量报表关系的变化,所以多数人不愿意从事相关工作,缺乏工作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此外,科技统计人员频繁更换,缺乏专业的培训,这就导致科技统计人才队伍不稳定,专业素质相对较低,专业技术与能力有所欠缺,对科技统计工作产生严重影响。

(三)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

一方面,由于科研管理工作者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所以科研单位以及相关机构对科技统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不够,缺乏信息化建设应有的硬件与软件资源,导致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举步维艰;另一方面,科技统计工作对于信息化、现代化技术的应用不够,没有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应用到科技统计的工作中,科技统计工作手段与方法还过于保守与传统,已经不能适应现代化信息水平对科技统计工作的需要,长此以往会导致科技统计数据的可信度大大下降。

四、对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几点思考

(一)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是以科技统计促进科研管理创新的思想前提。因为只有思想意识提高了,才能将科技统计工作落到实处。一方面,科研管理工作者要提高科技统计意识,高度重视科技统计宣传工作,利用单位内部网络、单位公告栏、例会等多种途径宣传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的科技统计意识;另一方面,科技统计部门要在部门内部着力宣传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成立专门的宣传小组负责宣传工作,使科技统计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

(二)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进行科技统计工作的有力保障。一方面,科研管理部门要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人员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要不断加强对科技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与技术水平;另一方面,科研统计机构要加大对人才的引进力度,在培养人才的同时,积极引进优秀的科技统计人才,充实科技统计队伍,为科技统计工作的良好开展做好人才储备,打造高素质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

(三)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

科技统计的现代化是科技统计工作发展的趋势与方向,而科技统计的现代化离不开科技统计的信息化,所以科研机构一定要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一方面,要加大对科技统计的投入力度,提供信息化建设配套的硬件与软件资源,构建科技统计信息化平台;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要着力打造科技统计信息化系统,提高科技统计工作效率。

五、结语

综上所述,科技统计是对科研管理活动投入、过程以及产出的科学统计,是加强科研管理创新的重要前提;是评价考核科研工作的重要依据;是进行科研管理决策的重要参考。然而,目前我国科技统计工作却存在科技统计意识不强、科技统计人才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相对落后等问题,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科技统计的宣传力度,提高科技统计人员科技统计意识;建设高素质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加快科技统计信息化建设进程,以此来为我国科研管理创新服务,从而促进我国科技不断创新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于刚,张慧,李夏等.论科研院所科技统计与科研管理创新[J].科技创新导报,2010(24).

[2]马元三.科技统计与技术创新管理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06).

[3]于江平.浅析科技统计在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5(02).

上一篇:安全新技术范文 下一篇:金融市场利率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