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市场利率范文

时间:2023-06-05 11:16:47

金融市场利率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利率;利率风险;风险管理;风险规避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复杂。资本市场充满着收益诱惑和风险干扰,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迫使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为了调控市场经济,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利率这种金融工具的调控作用。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利率是资本使用权的价格,即借贷资本的价格,它实质上是金融资产价值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198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如2007年的利率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2002年,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下降。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变动:一次是在2003年9月,市场利率大幅度跳升;一次是在2005年3-9月,市场利率迅速下降。还有2007年的利率调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

(二)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

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

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风险。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也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所以说,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

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而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

2004年2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利率和风险管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率风险管理也不再是演习,而是进入实战阶段了。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2007年,部分储蓄存贷款利率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相关的,也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在1999年11月1日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税率为20%,当时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开征利息税也是对利息的调整,实际上也是降低利率。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随着个人购房人群比例的提高和住房按揭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与按揭信贷有关,家庭资产与利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剩余的金钱只能存积于银行或购买债券以求获得利息,个人和家庭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期望是单向高的,在A股出现以后,由于利率的变动与股指的变动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部分持有A股的人群更希望利率向下变动。目前,在各个城市中持有股票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在60%左右,个人购房人群比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超过了90%以上,所以前七次银行降息对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为了遏制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存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且2007年8月15日调减利息税为5%,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派生存款。也就是说,政府把利率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从2006年开始股市和房地产的升温和通货膨胀,造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所以用利率进行调整。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市场利率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难以预见,加上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所以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变动均会刷新每一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利率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带来了风险。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

如,2005年8月1日购入三年期国债50000元,由表3可知利率为3.24%,2008年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息为50000

×3.24%×3=4860(元),而2006年至2007年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一年期的由2.52%到4.14%,三年期的由3.69%到5.4%,而这些损失的风险与债券本身的质量无关,它是由无法控制的货币市场的变化造成的,是由利率变化造成的。

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

(一)风险的测度

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

(二)风险的规避

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

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如9月1日发行的2006年四期国债5年期为3.81%,比同档次三期国债高出了0.32个百分点,如果买入50000元的话,到期将多收入800元,并且国债提前支取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且半年之内是没有利息的。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

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而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

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汉洪,董红霞.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课件.2007.

[4][美]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马克·梅斯勒,着.朱世武,邢丽,译.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question/5320961.html.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利率; 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风险规避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金融市场越来越完善,也越来越复杂。资本市场充满着收益诱惑和风险干扰,而市场经济的发展又迫使我们面临越来越多的价格、利率、汇率等风险。尤其是近两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的经济发展状况,国家为了调控市场经济,更加充分地发挥了利率这种金融工具的调控作用。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构成要素

金融市场利率是资本使用权的价格,即借贷资本的价格,它实质上是金融资产价值的表现形式。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并逐渐完善的道路,但我国的金融市场不发达,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198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如2007年的利率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2002年,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下降。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变动:一次是在2003年9月,市场利率大幅度跳升;一次是在2005年3-9月,市场利率迅速下降。还有2007年的利率调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

(二)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

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

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风险。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也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所以说,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

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而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

2004年2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利率和风险管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率风险管理也不再是演习,而是进入实战阶段了。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2007年,部分储蓄存贷款利率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相关的,也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在1999年11月1日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税率为20%,当时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开征利息税也是对利息的调整,实际上也是降低利率。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随着个人购房人群比例的提高和住房按揭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与按揭信贷有关,家庭资产与利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剩余的金钱只能存积于银行或购买债券以求获得利息,个人和家庭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期望是单向高的,在A股出现以后,由于利率的变动与股指的变动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部分持有A股的人群更希望利率向下变动。目前,在各个城市中持有股票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在60%左右,个人购房人群比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超过了90%以上,所以前七次银行降息对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为了遏制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存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且2007年8月15日调减利息税为5%,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派生存款。也就是说,政府把利率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

从2006年开始股市和房地产的升温和通货膨胀,造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所以用利率进行调整。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市场利率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难以预见,加上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所以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变动均会刷新每一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利率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带来了风险。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

如,2005年8月1日购入三年期国债50 000元,由表3可知利率为3.24%,2008年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息为50 000

×3.24%×3=4 860(元),而2006年至2007年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一年期的由2.52%到4.14%,三年期的由3.69%到5.4%,而这些损失的风险与债券本身的质量无关,它是由无法控制的货币市场的变化造成的,是由利率变化造成的。

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

(一)风险的测度

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 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 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

(二)风险的规避

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

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如9月1日发行的2006年四期国债5年期为3.81%,比同档次三期国债高出了0.32个百分点,如果买入50 000元的话,到期将多收入800元,并且国债提前支取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且半年之内是没有利息的。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

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而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

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 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 吴汉洪,董红霞.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课件.2007.

[4] [美]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马克·梅斯勒,着.朱世武,邢丽,译.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5] .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3篇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影响因素

资本供求是影响利率高低最重要的因素。存贷款利率与经济增长速度、通货膨胀率变化关系密切。1985年以来,我国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调整与价格水平、经济增长变化大体上一致,其中利率调整与CPI变化的同步性与GDP增速的同步性更为明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利率调控更加关注通货膨胀的变化。如2007年的利率调整,充分说明了这个问题。国家货币和财政政策对利率的变动也有不同程度的影响,1999-2002年,经济运行中通货紧缩压力较大,金融机构法定存贷款利率连续下调,债券市场收益率随之下降。2003年宏观调控以来,债券市场利率出现两次较大幅度的变动:一次是在2003年9月,市场利率大幅度跳升;一次是在2005年3-9月,市场利率迅速下降。还有2007年的利率调整,这些变化都体现了政策效应。此外,国际关系、国家利率管制等对利率的变动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这些因素有些也是通过影响资本供求而影响利率的。

(二)金融市场利率的确定

由金融资产价值所决定,市场利率的计算公式为:

利率=纯利率+风险溢酬

风险溢酬=通货膨胀溢酬+违约风险溢酬+变现力溢酬+到期风险溢酬

纯利率(又称真实利率)是指通货膨胀为零时,无风险证券的平均利率。通常把无通货膨胀情况下的国库券利率视为纯利率。

二、风险管理的重要

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收益,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最后实际获得的收益可能低于预期收益,有些投资根本没有收益甚至血本无归。比如,在进行股票投资时,由于价格下跌,卖出股票时的价格低于买入股票时的价格,造成了投资的损失,这就是风险。又比如,在进行债券投资时,债券发行者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甚至不能拿回本金,给投资者造成损失,这也是投资风险。当然,在专业投资者看来,风险并不仅仅是实现的收益低于预期的收益。在他们看来,当实际收益高于预期收益时也是风险。比如卖出股票后,股票价格走势高于预期的价格,即使卖出股票的实现收益高于预期收益,表面上没有损失,但是卖出股票也等于失去了获利的机会。因此对于卖方来说,实现的收益高于预期的收益也是一种风险。这里的偏离既可能是高于预期收益,也可能是低于预期收益。

所以说,风险是指预期回报的波动性或离散度,是一种决策方案的结果的潜在变化,可能结果的变化越大,与此决策方案相关联的风险就会越大。

风险管理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中是相当重要的,一方面,我国经济改革在不断深化,经济环境还处于转型中,而我国的风险意识却相对薄弱,加强风险管理是经济发展的要求;另一方面是国际形式的要求,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我国与国际经济联系更为密切,我国的经济也更容易受到国际经济形式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影响,加强风险管理是适应国际竞争的需求。而我国的利率水平与国际稍有差距就可能引发大量国际游资的套利活动,从而诱发金融动荡和冲击人民币的汇率体制,所以风险管理是尤为重要的。

三、市场利率的变化与风险

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在完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决定于货币市场的供求情况,资本供大于求,利率下降;反之,利率上升。利率上升会减少消费和投资,利率下降会刺激消费和投资。

利率风险是综合风险管理的所有方面——信用风险、市场风险、资产与负债管理(ALM)、绩效评估,甚至操作风险的本质。

一种利率风险策略可能是以一种方法构造从机构流出的现金流,这种方法就是银行连续投资于3个月国债,投资每3个月累积增加,通过这样为股东创造现金。

2004年2月1日,中国银监会颁布了《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它标志着中国的市场利率和风险管理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利率风险管理也不再是演习,而是进入实战阶段了。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无时无刻不在,利率市场化的程度与利率风险成正比例关系,利率风险并非仅仅意味着损失和危机,如果有良好的管理手段和较高的管理水平,它既可以成为赚钱的工具,也可以化减损失。利率风险应该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波动,也是市场经济无法回避的问题。近年来我国存贷款利率的变化很大,尤其是2007年,部分储蓄存贷款利率如表1—3所示:

从表1—3可以看出,利率的变动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相关的,也与国家的经济相联系。自1996年5月1日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已连续7次降息,而且国家还在1999年11月1日开征了利息所得税,税率为20%,当时一年期存款的税后利息只有1.80%。开征利息税也是对利息的调整,实际上也是降低利率。亚洲金融危机后,政府为了扩大内需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2000年我国的GDP增长8%,CPI指数上涨0.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9.3%,但居民储蓄还在不断的增长,利率处于低水平,投资饥渴症由于机制转换已得到遏制,金融市场上资金供给充裕。随着个人购房人群比例的提高和住房按揭业务的快速拓展,越来越多的个人和家庭与按揭信贷有关,家庭资产与利率的相关程度也越来越高。过去,人们剩余的金钱只能存积于银行或购买债券以求获得利息,个人和家庭对银行利率变动的期望是单向高的,在A股出现以后,由于利率的变动与股指的变动呈反向相关关系,因此部分持有A股的人群更希望利率向下变动。目前,在各个城市中持有股票的人群比例上海最高,在60%左右,个人购房人群比例在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中城市都超过了90%以上,所以前七次银行降息对家庭资产的影响程度是递增的。

但是随着经济的复苏,为了遏制股市和房地产的过快增长,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存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且2007年8月15日调减利息税为5%,银行存款准备金率也不断提高,大大减少了派生存款。也就是说,政府把利率作为调控国民经济的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从2006年开始股市和房地产的升温和通货膨胀,造成货币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政府为了调控国民经济,所以用利率进行调整。

由于种种因素造成市场利率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有时难以预见,加上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所以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变动均会刷新每一个家庭的净资产数值。利率与我们每一个家庭息息相关,利率的变动给经济活动带来了风险。

在利率不变的情况下,各类借款都能顺利偿债,一旦利率上升,借款成本增大,就只有经营好的才能按时还款,而一部分将面临还款的困境。随着实际利率的提高,偏好风险的人将更多地成为银行的客户,而原来厌恶风险的客户也倾向于改变自己项目的性质,使之具有高的风险和收入水平。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利率的转变刺激客户将资金用于高风险的活动,会导致拖欠贷款的可能性增大,造成还款风险。

如,2005年8月1日购入三年期国债50000元,由表3可知利率为3.24%,2008年到期还本付息,到期利息为50000

×3.24%×3=4860(元),而2006年至2007年存款利率不断提高,一年期的由2.52%到4.14%,三年期的由3.69%到5.4%,而这些损失的风险与债券本身的质量无关,它是由无法控制的货币市场的变化造成的,是由利率变化造成的。

从整体来说,利率升高和利率波动会影响投资规模,不利于经济增长。但我国的情况有些特殊,因为我国目前金融市场是分割的,虽然利率的波动对经济活动有风险,但又是调节经济的一种见效比较快的方法。

四、风险的测度与规避

(一)风险的测度

风险的测度一般用方差法,但是除了方差法之外,也存在着多种风险度量方法的替代,其中理论上最完美的度量方法应属于半方差方法。半方差有两种主要的计量方法:利用平均收益(MeanReturn;SVM)为基准来度量的半方差以及用目标收益(TargetReturn;SVT)为基准来衡量的半方差,公式如下所示:

SVM=1/kan[max(0,rm-rt)]2

t=1

SVr=1/kan[max(0,rT-rt)]2

t=1

因为,下半方差与投资者对风险的客观感受有一致性;如果投资的收益率不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对风险的度量更有利于投资者做出正确的决定;即使收益是正态分布的话,下半方差法也能够得到与方差相同的风险度量结果。

(二)风险的规避

对于追求稳定回报的投资者来说,大多会选择风险小、信用度高的理财产品,比如银行存款和国债,不少投资者认为,银行存款和国债绝对没有风险,利率事先已经确定,到期连本带息是少不了的。其实不然,就如此次央行加息,无论是银行存款还是国债,相关风险都会随之而产生,这里指的是利率风险。

1.利率风险的预测。

利率风险源于未来利率的变化,如能通过某种技术方法较为准确地预测未来的利率,再通过金融工具加以应用,则可以完全规避利率风险,所以利率的预测是利率风险管理的基础。

2.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

定期存款是普通老百姓再熟悉不过的理财方式,一次性存入,存入一定的期限(最短3个月,最长5年),到期按存入时公布的固定利率计息,一次性还本付息。想来这是没有什么风险可言,一旦遇到利率调高,因为定期存款是不分段计息的,不会按已经调高的利率来计算利息,那些存期较长的定期存款就只能按存入日相对较低的利率来计息,相比已调高的利率就显得划不来了。所以定期存款的风险规避,最好是存入的期限不要太长,一年期比较合适,如果利率上升可以转存,再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每一笔的金额尽量不要太大,存期分布合理,这样也可以降低利率变动带来的风险。

3.凭证式国债的风险规避。

凭证式国债也是老百姓最喜欢的投资理财产品之一,因其免税和利率较高而受到追捧,不少地方在发行时根本买不到,于是不少人购买国债时就选择长期的,如5年期的。却不知一旦市场利率上升,国债的利率肯定也会水涨船高,如9月1日发行的2006年四期国债5年期为3.81%,比同档次三期国债高出了0.32个百分点,如果买入50000元的话,到期将多收入800元,并且国债提前支取要收取1‰的手续费,而且半年之内是没有利息的。所以购买国债时,为了灵活,可以买多一些短期的,如遇到利率的调整,经过计算,扣除了上述的因素后,如果划得来的话,可以提前支取转买新一期利率更高的国债。短期、长期进行搭配也可以分散利率变动带来的收益减少的风险。

4.住房贷款的风险规避。

从2002年开始到2007年,我国贷款利率又开始逐步提高,尤其是2007年连续五次调息,而按揭贷款利率为锁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的浮动利率制,每一次商业银行基本贷款利率变动,购房付款就会随之改变,所以在利率不断上调的情况下固定利率房贷是一种规避利率风险的方法,因为在贷款期限内,不论银行利率如何变动,借款人都将按合同约定的固定利率支付利息。

5.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

可以购买浮动收益人民币理财产品以规避利率风险。银行推出的人民币理财产品,投资渠道中一般都组合了部分国债、金融债券等,因此收益是会随着加息而向上浮动的。银行的人民币理财产品类型也与存款相类似,属于期限、收益都比较稳定,风险不高的投资方式。这类产品的收益一般会高于同期定期存款利息,分为固定收益与浮动收益两种。在加息的预期下,可以选择浮动收益类理财产品来规避利率风险。

【主要参考文献】

[1]宋献中,吴思明.中级财务管理.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2]吴汉洪,董红霞.管理经济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熊剑.金融市场、金融工具与风险管理课件.2007.

[4][美]唐纳德·R·范·戴维特,今井贤志,马克·梅斯勒,着.朱世武,邢丽,译.高级金融风险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摘要】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本这一特殊生产要素的价格。利率的高低对于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都具有重要影响,利率的变化对金融参与者是一种风险。本文通过对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和因利率波动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经济活动中能更好地预测、规避风险,减少损失,稳定和增加收益。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金融市场利率 变动 企业 财务杠杆水平

一、金融市场利率理论及其对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产生的影响

(一)金融市场利率的基本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凯恩斯主义利率理论、货币学派利率理论、马克思利率理论及金融深化论,这是金融市场利率研究中涉及的集中基本理论。

古典利率理论主要讨论实物利率,即实物资本供求关系决定的利率,其主张经济在市场中以充分自由竞争来达到均衡状态为基础,并借助于利率的自由调节,促进经济趋于且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下的稳定。凯恩斯主义利率理论修正了古典利率理论,并提出流动性偏好利率理论以及三种持有货币的动机,交易动机。即为了准备个人或业务上交易之用的现金之需;谨慎动机,即出于保障一部分资源在未来产生现金价值的目的;投机动机,即充分信任自己对未来的看法,并想通过此种方式从中获利。货币学派利率理论将货币视为一种资产,认为市场经济自身具备完善的自动调节机制。人们可通过调整所持资产组合而改变利率。则政府干预越小,社会经济效率便越高。

马克思利率理论将利息与资本相连。并把利息看作是使用资本生产利润的能力的报酬,平均利润率调节和决定着利率,则市场利率是在短期内、受借贷资本供求决定的、经借贷双方竞争直接产生的现实利率,它趋向于一般利息率,但在短期内或特殊情况下,极可能高于平均利润率。金融深化论主要针对发展中国家金融发展问题,此种观点下,一个国家的金融体制被认为与其本国的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相互刺激、彼此制约的关系,一国内部活跃及健全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引导资金向高效益的部门与地区流动,并使资金得以最高效利用,进而达到最优配置状态。

(二)研究金融市场利率与财务杠杆水平间关系时所坚持原则

分析研究金融试产高利率和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之间关系时。应恰当选取样本及指标进行实证分析,在此过程中,应充分坚持如下原则:

科学性原则,即选出的指标必须能够进行科学、合理的描述,并确定其确实会财务杠杆水平产生重要影响;可测性原则。即设计出的指标体系必须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使评价指标的数据能否容易获取:可比性原则,即所选取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等都具备纵向可比性或横向可比性,一般来讲,评价同一事物不同时期的表现应注重纵向可比性,评价同一时期不同事物的表现应注重横向可比性:协调性原则,即选出的评价指标和采取的评价方法之间能否相互协调。

(三)金融市场利率对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产生的主要影响

财务杠杆即企业在制定资本结构决策时对债务筹资的利用。由此定义,财务杠杆与企业资本结构间存在密切联系。财务杠杆相关理论研究也与资本结构理论不可分割。从资本结构理论演进过程来看,财务杠杆理论研究主要有早期资本结构理论、MM理论、权衡理论、新资本结构理论等。结合金融市场利率研究理论和财务杠杆理论,金融市场利率对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产生的具体影响主要包括:

对发展中国家来讲,国内市场机制较不完善,甚至金融市场特别是资本市场发展滞后,经济领域各个行业表现出分割局面。这使得金融资产及实物资产收益率出现差异。在选择资产时,人们难免会把货币性金融资产视为财富保值的主要形式。加上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单位多以内源融资,一定数量的货币积累是经济单位进行投资的首要条件,则经济单位投资越大,其所需要积累的货币金额便越多。这说明经企业投资中货币需求和实物资产之间属于互补关系,而非相互替代关系,如此一来,金融市场利率与储蓄和投资间保持同方向变动,利率高,货币实际收益大,储蓄及投资也就多,反之则出现相反结果。在财务理论中,财务杠杆系数明确表明了企业息税前利润盈余增长所产生的每股收益的增长幅度,如果企业负债融资,金融市场利率将对企业债务利息费用产生直接影响,其变化态势也将影响到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选择。

二、金融市场利率变动下优化企业财务杠杆水平的重要举措

(一)以完善的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当今经济形势下,企业生产经营中进行融资在所难免,在管理者做出融资决策时也都充允考虑筹资成本与筹资风险,尽可能将筹资成本降至最低、将筹资风险降至最小。只有满足上述条件,企业方可在资本市场中,选取条件最优、最具理性的风险最小、成本最低的融资渠道,而这目标的实现必须依托于一个完善的外部市场和融资环境。

改进资本市场,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其一便须对股票市场予以规范和完善。尤其是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在股票市场中融资,其成本相对较小、可获取资金量相对充足,若又能取得筹资风险较小的客观优势,则企业极易应对银根紧缩、成本上涨等一系列外在压力。从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中存在的股票市场现状分析,股票市场仍然需要进一步改革完善和发展,一套规范的市场经济机制更须加以建立和完善,国家应不断加强监督管理力量,规范各市场主体的地位,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及资金使用效率。

其二要发展债券市场。一直以来。我国较重视国债与股票发行。对企业债券发行事宜则较为忽视,企业发行债券时受到诸多外在约束,这给国内债券市场发展带来极大的阻力和障碍。而债券市场又恰恰是强化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扩大企业资金来源的重要途径,我国应借鉴国际上成熟资本市场的做法,积极发行企业债券,使企业债券融资额远大于股票融资额。这要求我国须逐步扩大企业债券发行额度,最终取消额度管理;加快完善国内信用评级制度的步伐,为债券利率市场化创造基础条件;培育企业债券流通市场,鼓励满足条件的公司债券挂牌上市等。

其三要强化金融机构管理。上市公司融资方式的选择受到金融机构及其服务的直接性影响,比如金融机构在向市场参与者发行金融要求权并获取资金后,将相关资金予以投资,即可推动企业向前发展,则银行部门的良性表现将促进企业资金特别是长期资金的融通。而有些非存款中介同样对企业融资决策产生巨大影响,那么。强化金融机构的管理和完善,将有效提升企业资金融通能力,推进企业资本结构建设。

(二)以成熟的财务管理提升企业融资决策水平

首先要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中基础工作。以基础性分析为依据,进行企业财务杠杆运用决策。既要确保所获取基本数据是正确、完善、详细的,又要认真分析相关数据,为相关决策提供可靠保证。当前我国财务管理水平在国际上仍处于落后状态,国内企业为追求财务管理及管理会计与其经营管理水平的相互适应。其必须掌握真实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有效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企业管理水平。重视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提升财务管理层次,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更新财务管理方法等,以不断增强国内企业市场竞争力、有效规避企业经营中各类财务风险。

其次要探索多样性筹资方式。企业应敢于拓宽融资渠道,除了传统的向银行借贷来融资的方式以外,融资租赁、向民间资本机构借贷都是较为可行的融资渠道。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融资。其做法灵活、方便快捷,企业可把现有贷款留作他用,以增强企业总体负债能力。向民间资本机构贷款,存在门槛较高的劣势,但其比较适合高速发展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在实施高回报率的项目时,更值得考虑。

再者要增加企业财务杠杆水平弹性。伴随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财务杠杆水平也应发生变化,促使企业内部具备弹性的、可调整的资本结构,进而提高企业市场核心竞争力。这便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一则科学预测未来影响财务杠杆内外部环境的各项因素变化,二则实施增强企业资本结构弹性的融资措施,三则向银行借贷时,选择性地增加可用作举债抵押的资产规模等。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与风险;动态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 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3-000-02

离岸金融市场是相对于在岸金融市场而言的,指经营可自由兑换货币、交易在货币发行国境内外与非居民之间进行、基本不受市场所在国法规和税制限制并享受一定优惠待遇的独立自由交易市场。其在促进金融业的国际化、引导国际资本流动、调节国际收支和推动经济全球化等方面的作用日益突显。近期国内学者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对离岸金融市场众多因素一起分析;二是研究单一的法律风险及其对策建议。缺乏对利率与风险的关系及影响的研究,为了更好地发展离岸金融市场,本文着重以经济理论及数学方法为基础设计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来研究利率风险对离岸金融市场的影响。

一、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风险的研究

为了研究离岸金融市场利率与风险的关系,本文设计了一个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从而证明了利率与风险的关系。为了简化模型分析,而不影响分析结果,现做出如下假设:

1.由于现代离岸金融业务中存贷款业务依然占有很大比重,因此,我们假设离岸金融的利率风险只涉及存贷款业务。

2.假定只有一个离岸金融机构,一个非居民贷款者,一个非居民储蓄者,其行为均满足理性人原则,即其行为均是利己的,都是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

3.假定P是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其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成功率会影响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这里指储蓄),故P=非居民贷款者投资成功率=离岸金融机构投资成功率=非居民储蓄者投资成功率,(1-P)即离岸金融风险,P越高,风险越低,P越低,风险越高。

4.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从而rs与rl有相同变化趋势。

5.因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行为对离岸金融机构的利益有影响,离岸金融机构的投资行为对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影响,故假设非居民贷款者、离岸金融机构和非居民储蓄者的利益有正相关关系,为简化分析,都用Y来表示。

6.假定离岸金融市场利率遵循货币供需关系变化,即当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利率下降,当货币需求大于供给时,利率上升。

7.假定离岸金融市场非居民储蓄者的全部闲散资金都用来储蓄,离岸金融机构所吸收的储蓄全部用来贷款且无自身资产贷出,非居民贷款者的贷款资金全部用来投资且无自身资产投资,因此,离岸金融市场的资金流动用s表示。

在上述假设的基础上,由于离岸金融市场三方均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可以得出三方的行为函数:

非居民储蓄者的行为函数 Y=p×s×rs+(1-p)×s

离岸金融机构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其中p、Y、s的含义分别在假设(#、(ィ、(В懈予解释,rs为储蓄利率,rl为贷款利率,ri为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回报率,d为贷款抵押品的价值。

根据离岸金融市场的三方行为函数,把离岸金融市场分为借方市场和贷方市场,借方市场由非居民储蓄者与离岸金融机构组成,贷方市场由非居民贷款者与

离岸金融机构组成,通过对借方市场与贷方市场的分析得出r与p的动态模型:

图1 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

对于此模型p与r的关系,可以通过4个象限来解释,第1象限解释了p与s的关系,然后通过第二象限s与r的关系,第三象限rs与rl同步变化,进而解释到第四象限r与p的关系。

图中第1象限ps的关系曲线向右上方倾斜,表示p与s呈正相关关系,随着p的增大,s是增大的,反之亦然。对此可通过贷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Y=p×s×(rl- rs)+(1-p)×(s-d)

=[p×(rl- rs)+(1-p)]×s-d×(1-p)

得到其关于s的反函数 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得 = >0

非居民贷款者的行为函数 Y=p×s×(ri-rl)+(1-p)×d

对p求导得=(ri-rl)×s-d>0 ,因为在信用风险中已经讨论过,由于离岸金融机构对非居民贷款者的不对称,以及贷款抵押品多为房产等财产,易有泡沫效应,因此d

>0 , >0

=×>0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p呈正向变化关系,随着p的增大s也增大,很容易理解,当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高了,离岸金融机构愿意提供更高的贷款,非居民贷款者也愿意借更多的钱用来投资成功率高的项目。

图中第2象限srs的关系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s与rs呈负相关关系,随着s的增大,rs是减小的,反之亦然。对此可以通过借方市场的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与非居民储的行为函数来证明。

离岸金融机构行为函数 Y=p×s×(rl-rs)+(1-p)×(s-d)

=p×s×rl -p×s×rs +(1-p)×(s-d)

得到关于rs的反函数 rs=

根据反函数对Y求导

非居民储蓄者行为函数 Y=p×s×rs+(1-p)×s

对s求导得 =p×rs+(1-p)>0

通过上述证明可以看到,s与rs呈反向变化关系,随着s的增大rs减小,很容易理解,可以把储蓄者的存款看成离岸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随着s的增加,当离按金融市场的货币供给大于需求时,会导致货币的价格下降,也就是说存款增加,会导致利率的下降,即s与r呈反向变化。

图中第3象限曲线的含义较易理解,在前面的假设ぶ幸丫说明,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存贷款利率差很小且不受管制,因此为简化分析,假定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rs=贷款利率rl,且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有同向变化趋势。因此是一条以45°角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图中第4象限便得到了r与p的关系,其为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即r与p呈反向变化。根据动态变化,通过前三个象限的证明便可以推导出第4象限的rp曲线。前三个象限证明前面已经证过了,现在看动态变化,如图2-1,在第1象限中,离岸金融市场的最初状态在A1点,此时,随着非居民储蓄者的投资成功率p的提高,进入状态B1,而在A1进入B1的过程中,s增大了。对应第2象限,随着s的增大,rs变小了,因此,第2象限中由状态A2进入B2。对应第3象限,随着rs的变小,由于是以45°向右上倾斜的直线,因此,rl也变小了,第2象限中由状态A3进入B3。对应第4象限,随着rl的减小,相应的p增大了,至此一个循环结束。从而证明了r与p呈反向变化关系。

由于p代表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因此其反面既代表了风险。前面已经证明利率与成功率呈反向相关关系,所以可得利率与风险呈正向相关关系。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二、结论及建议

通过利率与风险的动态模型的研究分析可知离岸金融市场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与非居民贷款者的投资成功率呈反向变化。另外由于离岸金融市场的利率是不受管制的,其水平是与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一致,所以,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有所变动时,相关部门可以根据利率水平的变动做出相关决策。例如,当国际离岸金融市场利率水平上升时,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离岸金融市场的监控程度;而当国际金融市场利率下降时,相关部门的监控程度可适当放松。

参考文献:

[1]鲁国强.国际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08(3).

[2]罗国强.论离岸金融市场准入监管法制[J].上海金融,2010(6).

[3]刘飞.新形势下我国离岸金融市场的风险及监管[J].企业经济,2012(1).

[4]司钰.从离岸账户监管看离岸金融市场的监管问题[J].云南社会科学,2013(2).

[5]闻岳春,程天笑.上海自贸区离岸金融中心建设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研究[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2).

作者简介:

高莎莎(1986-),女,汉族,山东菏泽人,硕士研究生 ,财政学专业。

沈 琳(1974-),女,汉族,四川夹江人,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6篇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金融体制改革;金融监管

一、利率市场化概述

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利率市场化一直成为经济学界的热门话题。有关的英文文献中常出现deregulation of interest rates(利率管制的放松或解除),这可以说是利率市场化的较具体的解释:即政府或货币当局(逐步)放松或放弃对利率的直接控制或限制,让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关系决定利率水平。利率市场化并不等于完全取消货币当局对利率的干预,只是其干预方式由直接逐步转向间接而已。利率市场化主要指存款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和政权发行利率的市场化,其核心则是银行和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法定利率、市场利率和差别利率(如优惠利率)仍然并存。在这样的利率体系中,市场利率越来越成为主体,货币当局将通过政策金融工具去影响基准利率,通过基准利率对其他市场利率的影响,以及各种市场利率相互关联,最后对整个利率体系产生作用,以实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条件

1.金融市场的完善。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由简单形态向复杂形态转化的过程。在实现这一过程中,我国金融市场仍存在多个缺陷,金融市场各子市场发育不平衡,债券股票发行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倾斜,影响利率对其它企业的作用,市场监管不完善,导致金融市场利率功能扭曲。

2.通过调控利率来调控整个金融体系。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下,中央银行对宏观经济和金融的调控必须是间接的,利率一般成为政策的传导媒体,常用作货币政策的操作目标和中介目标。利率渠道是利率市场化环境下的主要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即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各种间接调控手段去控制或影响基准利率,基准利率的变化将导致货币市场利率、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以及证券市场的各种收益率的改变,这些市场利率的变化将引起收入的再分配,最终使其向着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

3.金融监管的健全。从官定利率到市场利率,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波动,为保证这一转变顺利进行,必须要有一套健全的金融监管体系。金融监管不能流于形式,还要防止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利益牵连。

三、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思路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步骤

1.放开和完善同业拆借利率。使同业拆借利率完全由市场决定,反映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同业拆借利率就可以成为中央银行间接调控的目标利率,在同业拆借市场正常有序进行的前提下,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再贴现、公开市场操作、准备金率以及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等操作工具,调控同业拆借市场的利率水平,使其保持在目标范围之内。

2.适时放开贷款利率。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中长期贷款利率由商业银行根据存款的成本、期限、风险等因素自行确定。中央银行只通过对再贴现率调整,向各金融机构表明采取的是扩张还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各商业银行结合市场需求状况作出相应调整。

3.逐步放开存款利率。存款利率的市场化相当于商业银行负债账户价格的市场化,这一利率市场化过程也就是商业银行的市场利率负债占总负债比率不断扩大的过程。在利率全面市场化之前,必须规范中央银行对信贷资金的管理体制,减少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的依赖。存款利率的市场化可以通过证券市场和存款证市场两方面来深化。

(二)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建议和设想

1.调整金融机构的职能定位,强化金融系统的竞争格局。在目前的国内国际金融形势和发展趋势下,大型商业银行应注重向国际金融市场扩张,在国内金融市场,政府应扶持或改善中小金融机构的发展环境,让它们有较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2.金融市场结构的合理化和发展壮大。利率市场化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金融市场布局,为此我国应大力发展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和其他债券市场,这些市场的建立和发展是当务之急。

3.进一步改进商业银行体系。改革商业银行的所有制和经营体制,使国有商业银行在银行系统所占比重适当。

4.调整和改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提高货币政策实施的有效性。尽快改变商业银行对中央银行再贷款过度依赖的局面,借鉴国际经验,逐步让贴现窗口作为最后贷款窗口,让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的有力货币政策工具。

参考文献

[1]黄金老.中国利率市场化―意义与模式.国际贸易.2000(7)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7篇

【关键词】利率双轨制 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双轨制

(一)含义及现状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产品市场上同一产品存在计划垄断性定价和市场定价两种价格,称为价格双轨制。与之相仿,今天的货币金融市场中也存在利率双轨制:一个是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商业银行法定存贷款利率;一个是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利率。央行规定了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且市场利率远高于法定利率。正因为此,金融市场上出现了那些以较低的法定利率吸收存款,再以市场利率投放出去的机构或个人——金融倒爷,从银行挖出存款流入收入更高的地方便是必然,因而长期从银行“抽水”导致银行出现严重的流动性困难。

(二)成因

中国金融市场主要由国有资本所垄断,金融资源自然倾向于国有经济,而民营经济同样存在对金融资源的需求,这种需求长期难以在正规金融市场满足,这两个因素合力驱动了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地下钱庄等各种民间金融市场的出现。由于民间金融组织无法像正规商业银行可以吸纳存款,使得民间金融市场和正规金融市场被完全割裂开。当整个金融市场的资金供需处于均衡时,正规金融市场一定是资金供给过剩,而民间金融市场一定是资金供给不足,但两个金融市场被制度性分割,金融资源不能完全流动,金融市场陷于资金供需结构不均衡,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市场的利率,利率双轨制便得以形成。

二、利率市场化

(一)含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自己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利率市场化是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标志,是提高金融市场化程度的重要一环,它不仅是利率定价机制的深刻转变,而且是金融深化的前提条件和核心内容。

(二)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从1996年开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在具体步骤上采取“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的策略。目前,中国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以及货币市场交易已全部实行市场定价,政府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外币存贷款利率也已完全市场化,仅有人民币存贷款领域存在“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2013年7月19日,央行决定从次日起取消贷款利率下限,贷款利率完全市场化,这是利率市场化的革命性标志。

(三)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必要性

总体来说,利率管制(或利率双轨制)导致了我国利率总体水平偏低、利率结构不合理、差别利率政策不完善、社会借贷资金供求关系不均衡等一系列弊端。

1.利率管制扭曲了利率的价格调节功能,金融资源配置错位:利率是资金的价格,利率的自由波动可以调节资金在不同部门之间和不同企业之间的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金能运用到最需要的部门和企业。但在利率管制条件下,利率的自由浮动受限,通常利率被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使得经济体系内部始终存在超额资金需求,对此只能采取信用配给制调节,导致金融黑市产生,从而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浮动程度被放大,金融风险增加。随着民间金融风险的加大,金融改革势在必行。

2.由于民间金融不在监管体系之内,当民间金融发展到一定规模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利率双轨制导致金融倒爷大量出现,此时央行如果继续实施信贷规模控制,仅能起到回收银行间流动性的作用,而大量游离于银行体系之外的资金根本无法得到约束。因此央行长期以来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调控机制应改弦更张,转变为以利率为核心的价格调控,而若以调控基准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是先决条件。

3.今年以来,中国“流动性两难”局面日益突出。一方面,实体经济贷款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民间利率高企,部分中小企业因资金链断裂而倒闭;另一方面,除贷款以外融资规模高涨,大量闲置资金涌入非实体经济部门,推高了商品和资产价格。流动性不足与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并存,实际上是利率双轨并存所致。它既凸显了现行货币政策的困境,也预示了宏观调控的改善方向——利率市场化,并为此奠定了条件。

4.利率管制造成社会资金使用的低效率:利率对投资者的资金使用效率具有筛选功能,从而保证资金在既定技术条件下被有效使用。但当利率受管制而处于较低水平时,投资者的融资成本大大降低,资金被低效率使用。同时,低利率还会诱使企业倾向于多使用资金,少使用劳动力,而劳动力要素对于发展中的中国来说,远比资金要素充裕,由此将带来整个经济体系效率的损失。

三、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

利率市场化改革应从根本上解决金融资源配置扭曲的问题,并通过这种控制加强银行体系的安全,促进经济增长。

(一)建立两个市场间金融资源自由流动的机制,实现利率并轨

银行长期享受以较低的法定利率吸收存款,以较高的贷款利率或者其他方式融资,获取高额利差、息差。钱荒是利率双轨制最极端、最终的结果,央行用这一危机告诉商业银行:不进行利率双轨制并轨,结果就是银行体系内的资金最终会流失殆尽。

(二)建立统一、开放、高效、有序的金融市场,增强市场利率的联动性

在开放的经济格局中,要继续发展同业拆借市场,使同业拆借利率真正成为反映资金市场供求关系的晴雨表。扩大票据的贴现和再贴现业务,使得再贴现率成为中央银行调控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

(三)加强银行业赢利和风险管理水平,提升银行业整体竞争力

国内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利率市场化进程的加快,使得银行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和竞争压力。这对国内银行业来说,只有勇于接受挑战,积极参与金融市场竞争,不断提高自身抗风险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四)加强金融监管

要实现金融监管的规范化,必须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市场金融监管;按市场化金融运行的要求,建立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惯例的金融监管法规;选拔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从而大大提高我国监管水平。其中中央银行监管水平的提高,是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前提条件。

参考文献

[1]谢云山.试论我国利率改革的难点与对策[J]财经研究.2000,(01).

[2]易传和.全面开放形式下的国有商业银行资产风险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

[3]戴相龙,黄达.中华金融辞库[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28-286.

[4]李扬.中国利率市场化:做了什么,要做什么[J].国际金融研究,2003.7-18.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8篇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基准利率 Shibor

利率市场化在国际上通常叫做利率自由化,是指利率不再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而逐步由市场自由决定的过程,也就是放松利率管制的过程。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包括两层含义,即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和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利率决定方式的市场化,指利率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以及利率水平不再由货币当局直接决定或受到货币当局的直接控制,而逐渐由金融资产的供需双方根据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自行决定。利率管理方式的市场化,指货币当局对利率的管理不是通过硬性规定来实现,而是运用自己拥有的金融资源,改变金融市场的供求状况,通过调节基准利率来调控整个市场的利率水平。货币当局所能直接决定的,只是存款准备金利率、再贴现和再贷款利率。

一、利率市场化改革

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市场化改革始于商品价格市场化,通过对经济实物系统绝大部分商品和劳务价格的市场化,放开对微观市场主体的束缚。对市场利益追逐的鼓励为微观主体提供了足够的激励,培育出大量合格的、适应竞争的市场参与者,大大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而对于利率的形成机制来说,其改革力度却远远落后,使得资金的配置效率受到相当程度的抑制,同时扭曲了经济中资源的配置。

随着我国市场主体多样化程度的上升,此时再对利率进行管制已经不再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首先,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原因,政府想要全面掌握所有微观主体的资金需求和价格已经十分困难;再次,近年来影子银行的迅速膨胀使得利率市场更加细分,通过一刀切的利率政策来确定资金的价格也已经不合时宜,因此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我国在1993年12月的《国务院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进行利率市场化的基本设想,即“中国人民银行制定存贷款利率上下限,进一步理顺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和有价证券利率之间的关系;各类利率要反映期限、成本、风险的区别,保持合理利差;逐步形成以中央银行利率为基础的市场利率体系。”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指出利率市场化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

2005年1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以货币政策增刊的形式了《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报告》,对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战略再次进行了总体部署,并强调了改革的总体思路,即先放开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再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顺序进行。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个稳步推进、逐渐深入的过程。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货币市场。在不断丰富完善利率体系、构建市场环境的基础上,货币政策的调控方式也逐渐从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型。目前我国完成市场化的利率品种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债券回购利率、国债和金融债发行利率和二级市场利率等。而以1998年1月1日央行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控制为标志,我国货币政策逐渐进入间接调控时代。考虑到我国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制,银行信贷业务在较长时间内还将是市场参与者获取资金的主要渠道和来源,因此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一步,也是风险最大的一步。2004年10月29日,央行放开了贷款利率的下限和存款利率的上限,顺利实现了“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性目标。

二、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建设

现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取得了极大的进步。随着改革的深入,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内的市场参与主体遇到的问题也越来越具体,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的瓶颈。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缺失。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的问题解决不了,利率市场化就无法推进。

现代市场利率体系一般以央行的再贷款利率为引导,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基准,容纳短期票据利率、债券利率、基于票据和债券的市场贴现和回购利率、存贷款利率等诸多利率品种。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是在整个利率体系中起核心作用、并能制约其他利率的基础利率。基准利率在金融市场风险定价机制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与其他金融市场的利率有较强的关联性,因此在清晰准确地反映市场资金供求变化信号的基础上,可以将这些信号有效地传递到其他金融市场产品的价格上,从而调整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

目前,基准利率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瓶颈因素。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产品创新因缺乏基准利率体系而受阻。一方面是现有的货币市场交易利率因体系不完整、数据不连续、传导不畅通等原因无法培育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另一方面是各种金融产品缺乏有效的基准利率作为定价参考,银行间市场交易程度偏低,新产品定价混乱,从而影响了金融市场向广度、深度的进一步发展。无法建立完备的市场利率体系,使得各种市场利率无法分解出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基准利率以及借款人信用风险溢价、流动性溢价的利率。同时,缺乏基准利率体系造成了各种避险产品缺乏定价基础,也制约了我国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

在推进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金融市场建设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利率是反映资金供求的标志,但是在金融市场上又有很多利率种类,如果要把它们有机地组成一个市场利率体系,必须有基准利率来引领。同时可以发现,有了基准利率的金融市场将面临产品创新的大发展机遇,这样能带动商业银行中介业务创新的新局面和居民企业投融资工具多元化的新趋势,能提高我国直接融资比例。

这一切都需要建立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更重要的是为了进一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必须由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接替法定存贷款利率的基准地位,这样才能最终形成竞争有序的、以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为核心的我国市场利率体系。因此,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处于金融市场最基准地位,是连接各种市场利率的核心,是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直接关系到利率市场化。为了进一步加快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中国政府决定建立货币市场基准利率体系,自2007年1月4日起正式推出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以位于上海的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为技术平台计算、并参照国际惯例命名,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批发性利率。目前,对社会公布的Shibor品种包括隔夜、1周、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及1年期8个品种。《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实施准则》用以规范Shibor的形成机制、信息机制和监督管理机制。根据《实施准则》的要求,Shibor报价银行团现由16家商业银行组成,报价行是公开市场一级交易商或外汇市场做市商,在货币市场上人民币交易相对活跃、定价能力强、信用等级高、信息披露比较充分的银行。Shibor的指定人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指定人每个交易日根据各报价行的报价,剔除最高、最低各2家报价,对其余报价进行算术平均计算后,得出每一期限品种的Shibor,并于11∶30通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网对外。

从Shibor运行情况的良好表现来看,其货币市场基准利率的地位已经基本上确立。

第一,Shibor可以作为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有效衡量指标。每日由各期限档次的Shibor形成了一条从隔夜至1年期的完整利率曲线,具有较好的平滑特征,其变动随新股IPO发行、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存贷款基准利率调整以及公开市场操作同幅调整,能够综合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以及市场利率的期限结构关系,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参考。一是Shibor与货币市场主要品种拆借、回购利率的走势始终保持一致,二者的利差关系较为稳定。1个月以内的回购利率一般低于Shibor 10个基点以内,拆借利率普遍高于Shibor,与Shibor的利差波动幅度大于回购,体现对不同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溢价;二是Shibor与央票利率走势一致。从一季度的运行情况看,Shibor 与央票利率之间已经初步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Shibor与央票利率的走势基本一致,3个月和1年期央票利率与同期限档次Shibor利率的利差基本稳定在20个基点左右,体现相应的信用风险溢价。

第二,Shibor与货币市场产品的比价关系逐渐显现。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利率的代表,其变动综合反映了市场利率走势。目前,Shibor与货币市场各产品之间的比价关系愈加明显和合理。一是银行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利率及转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已经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关系。由于贴现业务的期限均在6个月以内,平均为3个月左右,贴现、转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利差关系。银票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的利差均值为57个基点,转贴现利率与3个月Shibor的利差均值为45个基点;二是Shibor与短期融资券利差较为稳定。二者的利差基本保持在[50,150]的区间内,均值为93个基点,标准差为28个基点,并且利差随着发行人信用评级的提高而变小,充分体现了对不同发债主体的信用风险溢价;而对同一信用级别的发债主体其利差同时随着发行规模的扩大而减小,体现流动性溢价。

第三,Shibor对债券市场产品定价产生影响。Shibor作为货币市场基准利率期变动会通过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对中长期利率产生影响。从近两年政策性金融债以及企业债的发行利率看,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中长期债券的发行利率主要由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决定,即短期利率走势是债券产品定价的重要参考依据,二者基本保持同向变动,Shibor将逐渐成为债券市场定价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

第四,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金融产品创新不断涌现。Shibor自正式对外公布以来,为货币市场的产品定价提供了新的参考,以其作为基准的各种金融产品不断涌现,进一步丰富了货币市场产品种类,有利于货币市场的深化。

Shibor基准利率地位的培育及其作用的发挥需要货币市场的发展和商业银行内部管理体制的完善,因此中央银行将通过促进货币市场加快发展、指导金融机构健全内部定价机制等措施,不断推进Shibor建设,以Shibor为核心健全我国市场利率体系,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一是以Shibor为定价基准,指导并不断完善已经市场化的利率产品定价机制,如短期融资券、同业存款、协议存款和政策性银行金融债券利率形成机制;二是改革现行企业债券发行利率的形成机制。建立企业债券利率以Shibor为基准加点生成的市场化形成机制,同时创新以Shibor为定价基准的利率衍生产品定价;三是以Shibor为定价基准,逐步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改革。简化法定基准利率档次,完善贴现利率形成机制,逐步理顺中央银行利率、市场利率及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关系,建立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间接调控市场利率、市场利率引导金融机构利率定价、金融机构利率引导企业居民投资和消费行为的利率传导机制。

【参考文献】

[1] 国风:利率市场化分析[M].中国财经经济出版社,2003.

[2] 龚浩成:2000中国金融发展报告[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

[3] 王召: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D].北京大学,2002.

[4] 易纲:中国的货币、银行和金融市场:1984—1993[M].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9篇

随着(2015)“十三五”规划“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目标的提出,以及存款利率市场的逐渐放开,中国推行二十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迎来改革的里程碑。而2016年国际金融市场加剧波动及国内结构性问题突出等多重困难,使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遭遇险阻。在此背景下,梳理并研究作为我国金融体制改革重要环节的利率市场化相关进程与内容,对我国整体经济,尤其是金融市场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影响。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背景

“利率市场化”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由美国罗纳德・麦金农提出,最初从西方国家开始兴起。1993年中共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中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即“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继而利率市场化开始走入中国。具体而言,利率市场化是指将利率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自主调节利率水平和结构,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原因可以从两方面分析:从外部因素看,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美日等经济大国成功实行利率市场化,使中国经济面临国际环境剧变的风险;亚洲金融危机又迫使中国利率水平降至最低,大大减弱中国经贸的国际竞争力。面对改革开放的重要转折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初步阶段,实行利率市场化不仅可减轻我国外汇管制压力,沟通本外币渠道,并为金融机构扩大创造条件,同时提升其在国内外市场中的自主地位,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促使我融入国际金融市场。

从内部因素看,我国长期积累的计划经济及僵硬体制、结构弊端,体现在国内市场普遍需求不足,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政府财政赤字严重,金融体系脆弱、松散杂乱;而中国为稳定宏观调控,顺应全球化加入WTO要求银行业业务放开,使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势在必行。

这些情况表明,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必将是一个复杂艰巨的过程。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及现行利率政策

利率市场化过程。我国利率市场化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初步探索时期(1986-1993)。从1986年央行批准专业性银行间可以自由利率进行彼此资金拆借――标志着市场化利率形态的出现,到1993年十四大确立利率市场化改革基本设想,这一时期,我国对于打破严格利率市场管制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但因出现不少问题,如法律漏洞和员工金融诈骗等,即以失败告终。第二阶段为稳步推进时期(1993-2012)。在前期摸爬滚打后,从1996年起,我国开始正式利率市场化改革,由简单到复杂、由小幅度到大调整,逐步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债券市场、票据市场和存贷款利率。这意味着,我国在利率市场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关键步伐,但仍未完全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第三阶段为加速时期(2012-2014)。在这一时期,贷款基础利率报价机制、央行政策利率体系先后建立,存款利率管制逐渐放开,改革体现出鲜明的行政主导性和维稳渐进性。第四阶段为完全市场化时期(2015至今)。2015年存款保险制度的确立,要求商业银行或金融机构自主发行、自主定价、自行承担风险责任,不仅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利用市场机制的自主能力和竞争力,也有利于金融市场有效价格机制的形成,并推动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最终完成;而央行的五次“降准降息”,特别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兼顾利率市场改革的同时,降低金融市场的融资成本,使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解决国内金融难题。

综上,系列利率市场化改革项目,使中国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取得不小进展,但国内外市场环境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身因素,仍引发许多问题值得深刻反思。

利率双轨制与影子银行。随着利率市场化的发展与成熟,当前,我国的利率体系种类较为健全,可划分为:“管制利率”即居民和企业的人民币存款利率等;“准自由利率”即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等;“自由利率”即包括除企业债券发行利率以外的各种金融市场利率、外币贷款利率等;以及央行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利率体系,如法定准备金率等。

因此,在中国的货币金融市场中,即存在受管制的贷款利率和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市场化利率两种利率体系。笔者对着两种利率的形成进行如下分析。通常,相对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规模小、内部管理不成熟、风险控制能力弱、交易成本高,因而国有资本占垄断地位。然民营经济存在对金融资源的需求,正规金融市场难以满足,民间金融市场便因此形成,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地下钱庄等纷纷涌现。但尽管民间金融市场一定程度解决民营经济的资金需求,民间金融组织却无法像正规商业银行般吸纳存款,因此民间和正规金融市场被完全割裂开,金融资源不能自由流动,金融市场陷入资金供需结构不均衡。因此,民间金融市场的利率高于正规金融市场,利率双轨制形成:一轨以国家银行为主,有一定市场垄断性,吸收大量低息活期存款和无息结算存款,较规范地执行官方利率;另一轨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以隐蔽方式抬高存贷款利率,亦有一定客户和市场。“官方利率”和“黑市利率”便构成利率双轨制的核心内容。

继上述分析,正规金融市场被国有资本垄断,其利率仍受到管制,再因几轮降息,利率存在严重人为压低;而民间利率完全由市场供求决定,中小企业资金需求极为旺盛,利率远远高于一级市场。据此,两个市场之间存在价差,即为“影子银行”(游离于银行监管体系之外、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和监管套利等问题的信用中介体系)创造存在和发展的空间。作为利率双轨制的产物,影子银行开辟了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提高了金融体系的融资效率,惠及中小企业;还推动商业银行转型创新,促使完善中国金融体系。但我们须认清,这些影子银行逃避了国家宏观调控,且同样面临与商业银行有如流动性风险等相同问题,甚至会因市场机制产生寻租等乱象。

综上,利率双轨制下,民间融资部分因民间利率波动很可能导致金融风险增加,乃至走向高利贷市场异化;又因分属金融监管体系外而会影响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此,推行利率市场化,建立并完善以利率为核心的央行货币政策调控体系是打破“双轨制”的必由之路;建立利率杠杆传导的良性循环,对于优化资源配置,稳定宏观经济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利率市场化影响

首先,木用窠嵌冉玻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信用体系的健全,有益高信誉客户;而存款利率的提高与贷款利率的下降,更加惠及人民生活。其次,从企业角度讲。对于央企,利率市场化则有利于我国经济体制健康发展和均衡利率的形成;对于民营和中小企业,一方面可获得更多资金及金融机构服务机会,还有多种融资工具、产品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也面临融资成本增加、融资风险,以及复杂多变国际贸易环境及竞争等不利因素。第三,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其获利能力,激烈的市场竞争则进一步提高其服务水平,促进金融创新。其四,对于商业银行,可实现自主定价,形成银行间良性竞争,促进经营模式转型升级,并将推进存款保险制度的建设。第五,从政府与市场角度讲,利率改革会促使金融更好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利于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转型升级;还可更加有效吸纳闲散资金,提高资金利用率,更好地创造价值,促进经济发展。但也应注意,利率市场化后,利率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增加,无论国际金融市场的利率变化、各种市场经济变化、还是银行客户变更还贷或取款时间等,都可能会对利率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从而影响宏观经济的稳定。

国际利率市场化对中国的经验与启示

我国利率市场化已经步入最后阶段,市场利率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得到了大幅提升,当前,为使利率市场化与我国经济金融改革开放的整体步伐相契合,与全球化接轨,借鉴国际利率市场化经验,我国未来利率改革应进一步完善货币政策调控体系,并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价格发现、资源配置、风险评估中的作用;积极培育shibor,夯实货币市场基准利率基础;努力完善商业银行定价机制,并且大力拓展中间业务,促进银行转型升级;深化国企改革,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着力丰富金融产品,完善存款保险制度;大力发展资本市场,进一步发挥利率在配置金融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亦须加强金融监管,完善法律法规等等。

金融市场利率范文第10篇

基准利率是一国利率体系中处于核心支配地位的利率,它的变动必将引导其他利率变动,它是各种利率产品定价的参考标准,也是判断各种利率水平是否合理的尺度,同时还是一国信用方式借款的最低利率,处于利率体系的底部。

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缺乏公认的短期市场基准利率体系,拆借和回购的交易利率无法形成完整的利率曲线;现有的国债收益率曲线难以培育为中长期基准收益率曲线,因为国债交易在银行间和交易所两个市场存在两套价格体系,国债期限主要是中长期,缺乏短期品种,也未形成滚动发行,同样不能形成完整的基准收益率曲线。

现有的货币市场拆借交易利率和回购交易利率无法培育为短期基准利率体系。截至2006年年底,拆借和回购交易主要集中于1天和7天两个品种,其他品种很少成交,使得拆借、回购利率体系不完整,无法指导其他期限档次的利率定价和交易。虽然7天拆借、1天和7天期回购利率,因无交易的断点较少,具有一定的基准性质,但其他利率品种的交易经常出现无交易的断点,这种不连续的交易利率无法培育为包含各期限节点的基准利率体。实证分析表明具有代表性的1天和7天拆借交易利率、1天和7天回购交易利率,与其他市场利率之间缺乏稳定的相关性。

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我国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由于缺乏基准利率体系,金融市场短期利率品种较少,缺乏利率避险工具,市场利率品种创新难、短期融资券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善,中长期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定价机制也不合理。票据市场的贴现利率,其形成机制尚未完全市场化,以再贴现利率为其政策下限,再贴现利率的调整只反映货币政策信号,不能反映货币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这种贴现与再贴现利率挂钩的利率形成机制不利于贴现业务的长期健康发展。同时,管制利率和市场化利率仍然并存,导致不同金融产品之间的价格冲突加大。因此,应建立健全我国市场化的基准利率体系,完善金融市场利率机制。

首先,构建我国货币市场短期基准利率体系。借鉴国际基准利率体系LIBOR和EURIBOR和HIBOR等的报价制形成机制经验,建立报价制的拆借利率为我国基准利率体系,即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anghai Inter-bank Offered Rate,简称Shibor)。目前,经过两个月的内部试运行和1个月的外部试运行,已经与今年1月4日正式对外公布和运行。Shibor共包括O/N、1W 2W、1M、3M、6M、9M、1Y等8个公布品种和3W、2M、4M、5M、7M、8M、10M等8个参考品种(O/N代表隔夜,W代表周,M代表月,Y代表年),每天11:30对外。这样,不仅为放开的市场交易利率定价提供参照系,也为管制利率放开后的市场化定价提供基准,并将逐步作为完善我国利率形成机制、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利率调控的锚,也为商业银行建立健全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市场产品创新等提供基准收益率曲线。

其次,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中长期基准收益率曲线。借鉴国际上大多采用本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作为中长期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做法,只能进一步完善我国国债收益率曲线。为此,要实现国债在银行间市场和交易所市场的自由流通,取消市场壁垒,才能统一收益率曲线。同时,提高国债发行的透明度、增加国债各期限的利率品种,特别是充实国债收益率曲线10年以内的中短期部分。

上一篇:科研科技范文 下一篇:风险评估课程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