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能力范文

时间:2023-06-02 17:02:54

科研创新能力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1篇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特别强调高校要注重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高等学校,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其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创新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高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关键措施是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研究生是主体。但是,本科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很多高等院校被忽视。杨振宁曾对中国大学生这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学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在美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等等,但仍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等很多问题和不足。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中间力量和希望所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大学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培养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制约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但是其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培养方案和过程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考虑较少。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教师传授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教学结果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好坏。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同时,这种教育培养过程具有统一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很少考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得很多本科生忽视了科研创新或者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促使很多老师产生只以“上好课为己任”的想法,使得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安于教学现状。

(二)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但是这些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大学仍然忽视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针对没有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的高校,要逐步向国内外具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高等院校学习,制定和落实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政策。就已经制定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学校,要分析不足,进一步完善,从而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和科研兴趣的激发。科研认识的“无知”造成科研参与的“无为”。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只以修学分、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认为参与科研创新高不可攀,科研活动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老师只以教学为主,缺乏在课堂上融入相关科研素养的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活动和方式。这样一来,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缺乏认识导致对科研不感兴趣,同时也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2.目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的思路。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但是后续缺乏项目合理有效的管理,开展项目的过程缺乏监督;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保证体系不完善;没有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科研项目结题成果单一和水平普遍偏低,难以转化应用。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针对目前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现结合江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大学本科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创新,必须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爱好,其关键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创新认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深刻的创新认识会促进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产生创新行为。增强本科生创新意识,高等院校还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方式和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追求创新的热情。

(二)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

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国内的导师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比较突出。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完善和改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导师制。选择具有较强科研素养和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监督、管理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过程。教师双向选择对自己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全面指导他们选题、立项、实施和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创新培养课程

增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其前提条件是要具备所选择的科研方向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某方向的基础、热点和前沿方面。每个学院根据老师们的主要研究方向设置相应创新课程,并由相应方向具有相当丰富科研能力的教师授课,同时课程辅以从事相关方向一些老师的专题讲座。本科生可以在全校自由、夸专业和跨学科选修创新课程,修完创新课程。

(四)制定创新学分制

创新学分包括创新课程创新学分和科研创新活动学分。创新课程实施学分制,其学分一部分记为创新学分,一部分记为课程学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实践,根据科研活动与实践的过程和成果,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给予灵活的创新学分。如果学生只修了创新课程,后续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则创新课程的学分完全转化为课程学分。如果后续参与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根据科研实践活动考核的方式,其总的创新学分采用灵活的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加权的方式计算。

(五)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灵活多样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考核机制。一方面,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应该注重科研创新的实践过程,将具体参与科研实践过程纳入创新考核评价。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比如采用发明、专利、制作,著作、论文、设计、讲座、科技竞赛活动等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将这些科研实践活动和成果,灵活地记入一定的创新学分。同时,根据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辅以创新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需要。通过对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分别从加强创新意识、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开设创新培养课程、制定创新学分和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方面对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一定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本科生;创新意识;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0-0081-02

一、研究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体现了科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都特别强调高校要注重和加强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构建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长效机制。作为培养人才,生产和传播新知识、新思想的高等学校,对于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其高等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科研创新是一个大学综合实力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高校成为研究型大学的关键,提高高校的科研创新水平的关键措施是注重和加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我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研究生是主体。但是,本科生作为大学生的一个相当大的群体,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在很多高等院校被忽视。杨振宁曾对中国大学生这么评价:“中国留学生学习成绩往往比一起学习的美国学生好得多,然而十年以后,科研成果却比人家少得多,原因就在于美国学生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强。”其根本原因就是中国大学生缺乏科研创新能力和素养。在美国,本科生的科研活动是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麻省理工学院和加州理工学院[1],而在我国只有少数高校鼓励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比如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和江苏大学等等,但仍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等很多问题和不足。在校的大学本科生作为未来国家发展和民族强盛的中间力量和希望所在,高校应该高度重视大学生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培养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大学本科生创新发展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从大学本科生整体创新能力方面来看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局限性,有待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高校培养机制对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制约

我国的大学生教育的培养机制比较完善,但是其培养目标单一,教学评估方式单一,培养方案和过程对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考虑较少[2]。本科生的教育目标注重学生学习已有知识的能力和教师传授已有知识的方法,其教学结果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中心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和教师的教学好坏。这种“教师教,学生学”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创新能力,且缺乏培养学生的个性化、多样化和自主化。同时,这种教育培养过程具有统一和规范的培养方案,在培养方案中很少考虑大学本科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考核,使得很多本科生忽视了科研创新或者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此外,大学生的培养机制促使很多老师产生只以“上好课为己任”的想法,使得师资队伍缺乏创新意识,安于教学现状。

(二)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不够健全

尽管我国很多高校都制定了相关的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但是这些机制还不够完善,甚至还有相当多的大学仍然忽视对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培养。针对没有建立本科生科研创新机制的高校,要逐步向国内外具有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高等院校学习,制定和落实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政策。就已经制定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的学校,要分析不足,进一步完善,从而才能培养出具备创新思维、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目前的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机制缺乏对本科生科研意识的引导和科研兴趣的激发。科研认识的“无知”造成科研参与的“无为”[3]。一方面,本科生普遍只以修学分、通过考试为学习目的,认为参与科研创新高不可攀,科研活动是遥不可及的。另一方面老师只以教学为主,缺乏在课堂上融入相关科研素养的教学和科研结合的活动和方式。这样一来,本科生对科研创新缺乏认识导致对科研不感兴趣,同时也缺乏参与科研创新的信心和勇气。

2.目前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存在“重争取、轻管理”、“重立项、轻过程”的思路。很多高校为了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高度重视项目的申报和立项,但是后续缺乏项目合理有效的管理,开展项目的过程缺乏监督;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激励机制不健全,保证体系不完善;没有科学的项目评价指标,科研项目结题成果单一和水平普遍偏低,难以转化应用[4]。

三、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讨

针对目前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存在的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现结合江苏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的实际情况,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方法和措施。

(一)强化本科生的创新意识

要让大学本科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科研创新,必须激发他们的科研兴趣和爱好,其关键是加强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意识主要是指创新认识和创新动机的培养。深刻的创新认识会促进强烈的创新动机,从而产生创新行为。增强本科生创新意识,高等院校还要制定相应的引导方式和激励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增强大学生追求创新的热情。

(二)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

最早起源于英国的“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内外高等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5-6]。但是国内的导师制还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方面比较突出。为了培养具有较高科研创新能力的专业人才,完善和改进本科生导师制,实施以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导师制。选择具有较强科研素养和能力的老师,全程指导、监督、管理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过程。教师双向选择对自己方向感兴趣的本科生,全面指导他们选题、立项、实施和结题等科研活动,从而真正培养本科生的创新能力。

(三)开设创新培养课程

增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鼓励参与科研创新和实践,其前提条件是要具备所选择的科研方向的相关知识。这些知识主要包括某方向的基础、热点和前沿方面。每个学院根据老师们的主要研究方向设置相应创新课程,并由相应方向具有相当丰富科研能力的教师授课,同时课程辅以从事相关方向一些老师的专题讲座。本科生可以在全校自由、夸专业和跨学科选修创新课程,修完创新课程。

(四)制定创新学分制

创新学分包括创新课程创新学分和科研创新活动学分。创新课程实施学分制,其学分一部分记为创新学分,一部分记为课程学分。学生参与科研活动与实践,根据科研活动与实践的过程和成果,采用科学的考核方式,给予灵活的创新学分。如果学生只修了创新课程,后续没有参与科研活动,则创新课程的学分完全转化为课程学分。如果后续参与了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根据科研实践活动考核的方式,其总的创新学分采用灵活的创新课程学分和创新实践活动学分加权的方式计算。

(五)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机制

形成灵活多样的科研创新能力评价考核机制。一方面,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评价应该注重科研创新的实践过程,将具体参与科研实践过程纳入创新考核评价。另一方面,创新成果考核方式要多样化,比如采用发明、专利、制作,著作、论文、设计、讲座、科技竞赛活动等多样的方式来进行考核评价。最终,将这些科研实践活动和成果,灵活地记入一定的创新学分。同时,根据创新考核评价机制,辅以创新激励机制。

四、结束语

陶行知先生曾强调:“真正的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考会创造的人。”大学本科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决定高等教育质量好坏的关键,也是创新型国家发展战略的时代需要。通过对大学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一些问题的分析,分别从加强创新意识、实施创新培养导师制、开设创新培养课程、制定创新学分和完善创新考核评价方面对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做了一定的探讨,以提高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的教育质量,真正培养富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于国家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刘军仪,杨春梅.美国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的模式[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7,28(2).

[2]郭毓东.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制度的建立[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3,(1).

[3]张冰融,宋雪.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教育管理,2014,(6).

[4]李洪波,杨道建,杜明拴.高校大学生科研创新分析及对策研究――以江苏大学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0,(6).

[5]虞红,邢文华.以导师制为核心的医学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2005,18(1).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8-0103-02

进入21世纪以后,创新能力成为决定世界各国在相互竞争中领先的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就必须有充足的人才资源储备。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更是以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为目标,不断训练学生在科研创新活动中的科研创新能力。

1 传授科研创新经验

研究生的选拔以笔试为主,这就说明研究生在相关专业的理论知识上有一定的储备。但是,正是由于这种形式的存在,造成所选的研究生人才大都是理论知识过硬,实际的操作能力偏弱。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研究生导师在指导研究生学习时应当从自身的实际学术经验出发,有侧重地引导学生,从而让其对科研创新活动有一个完整而清晰的认识。具体操作就是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准备工作阶段,导师应当让学生明确科研创新的定义、内涵、具体的表现形式,以及开展科研创新问题的方法等。

通常来说,学术科研创新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的表现形式。1)科研内容上的创新,也就是说研究生不受他人研究课题的影响,而是从一个全新的方向出发,在新的领域上开辟一片研究沃土。2)科研视角的创新。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不随从大众的研究趋势,而是以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3)科研思路的创新。通过研究生科学研究的逻辑顺序与大众研究顺序的差异进行区分,一般与个别、共性和个性、归纳与演绎等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基本范畴正是形成这一科研创新形式的源泉。4)科研方法的创新,指研究生在对相同课题进行研究时,使用不同于主流研究方法的新颖研究方法。5)科研成果的创新。这一种创新形式的实质就是指与现有的研究成果相比,研究生又使用了新的研究方法,或者有了新的见地、创造了新的事物等。

由此可见,科研成果的创新实际上是科研创新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研究生只有深刻认识到科研创新能力的内容和实质,才能真正给予科研创新以最佳的定义,从而在最后的科研创新活动中做出准确而合理的定位和预期。

2 训练科研创新技能

在完成科研创新前的准备工作之后,就必须加强对学生科技创新技能的训练。这也就是说,研究生在完成理论知识储备后,应当将这些知识实际运用到科研创新活动中。研究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科研实践,实际上就是完成了由创新的潜在状态到现实状态的转变。科研创新技能的训练形式包括两种。1)科研论文的写作训练。科研论文具体是指对某一特定课题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创新研究。加强研究生的科研论文训练,对于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意识,教授他们创新方法等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科研课题的研究训练。科研课题是指围绕某一现象、理论或者问题,进行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性研究活动。这一技能的训练,相比于论文的写作训练,其过程更加繁琐,系统性也非常强。

3 开展科研创新实践

传授科研创新经验,训练科研创新技能,都是开展科研创新实践的准备阶段。当这两方面的工作有了充分准备之后,导师应当有意识地加强研究生的创新指导训练,这不仅是巩固他们理论知识的手段,也是培养他们创新能力的必然要求。因此,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导师要积极开展科研创新实践,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在保障研究生能完成主要课题任务的基础上,导师有意识地适时安排科研创新活动。导师应当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一些有特色的研究项目,项目内容并不局限于在研的领域,允许学科交叉,支持团队合作,鼓励有想法的研究生积极参加,允许项目失败,对成功的项目进行精神和物质奖励。简而言之,导师选定一个课题,让研究生对该课题进行创新研究,并将其理论成果或者研究数据以论文或者模型等方式展现出来。或者,由导师牵头联系,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生定期开联合组会,根据需要开展合作,开创新课题。当然,导师还可以积极带领学生参加一些国家或者地区的竞技性科研创新活动。在这些形式中,研究生不仅能够巩固自己的理论知识,扩大视野,而且能够使自己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这对于提高研究生整体创新素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其次,要积极为开展科研创新实践活动搭建平台。完善研究生科研创新机制。完善这一机制的首要工作就是要变革学生的入学选拔机制,将以考核理论知识为主转变成考核理学生的创新能力为主。这样一来,高等教育机构就可以根据学生对于主题的回答,选拔出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此外,教育部门应当设置不同学校、不同学科和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招生,这样能够有效避免研究生培养的近亲繁殖现象。同时,建立良好的研究生培养质量考核体系。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学校或者导师方面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往往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核成绩有所侧重,这对于学生实际的科研创新能力是非常不利的。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导师应当积极地为学生安排一些科研创新活动。通常来讲,这种科研创新活动以实验室的活动为主要形式。也就是说,导师在完成基本教学任务的基础上,应当多为学生增加一些实验室的研究项目。

其次,变革研究生教育模式。目前,我国的研究生阶段学习成果,仍然以论文的写作为主要形式,学习过程中也是以传授理论性知识的课堂为主。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导师应当积极建议学校方面在科研经费上予以大力支持,加大对于学校科研创新实验室、科研创新图书馆以及其他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建设的经费支出,采用先进技术,加大实验室教学的比重,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会在以实验室研究成果为形式的科研创新上有所集中。

再次,导师在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上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在研究生进行科研创新实践活动受阻受挫时,导师要及时给予帮助,稳定研究生沮丧情绪,鼓舞研究生继续探索的斗志,保证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导师可以为学生在实验室中展示一些有趣的实验性研究成果,并将实验创新成果的形成北京展示给学生,如万有引力的来源、磁场的发现过程等。让研究生在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到创新由失败到成功的喜悦,对于他们科研创新能力和信心的培养有巨大的帮助。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教育必须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这不仅是为国家提供创新型人才战略储备的要求,也是发展研究生教育的必然。

参考文献

[1]高英彤,刘亚娜.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术交流,2012(2):20-21.

[2]雷鸣.论批判精神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江苏高教,2011(2):34-35.

[3]朱青.试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4篇

关I词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国际化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1.021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postgraduates in our country is more and more paid attention by the society.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the analysis and solution of graduates, which hinders the cultiv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put forward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s and discuss the ways to cultivat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graduate students.

Keywords graduate student;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nternationalization

1 问题的提出

21世纪的高等教育需要培养具有国际化竞争力与高科技创新的综合高素质高层次研究型人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国际化程度的提高,综合型科研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研究生高等教育以培养精英人才为主,特别是理工的院校,为社会培养的是高水平科研人员。我国理工类院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决定了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和发展水平,是我国工科研究生教学评价标准必不可少的指标。如何设置培养计划来规划国际化科研水平的工科研究生,是我国研究生高等教育关注的重点。

教育部曾颁发的有关研究生培养的文件《几点意见》中提出了研究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研究生综合素质包括以下能力:创新、实践和创业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我国研究生培养要加强研究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因此,教育机构必须理顺教育理念,改变人才培养体制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同时指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是指对未知世界的探究能力,发明新事物的能力,以及应用新技术、新手段的能力。研究生国际化教育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的大力支持。

但从世界范围看,我国研究生在整体素质上仍存在一些差距。我国理工科教育特别是理工科研究生教育通常都是重理论、轻实践,从国际化角度运用本学科综合知识的能力相对较差,较少采用成熟的科技成果来解决工作实际中产生的科研问题。因此,研究生培养中,知识的创新、科学的进步,理论知识与实践水平出现了脱节;随着研究生教育招生的扩大和研究生研究专业的拓宽与拓展,工科研究生自身知识的更新能力、处理实际科研问题的能力、针对实际问题的科学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培养工科研究生的国际化创新能力是当今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特别是科研工作者非常需要关注的问题。

2 我国研究生在国际化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上存在以下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仅从表面和局部出发,只做简单移植和推理别人的研究方法,思维被动,很少能够提出问题。较少使用大型实验仪器,科研国际化能力与调查水平较差,国际化科研学术交流不多,营造的科学学风不浓,且存在较少的学术不端的行为,这些问题极大地妨碍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具体如下:

(1)教学和考核方式单一,学生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能力较差。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差。研究生授课方式以被动学习为主,课程的考核方式一般以考试或交小论文进行。长此以往,学生知识积累基本以课本为主,自身的科研能力较差。同时,导师对研究生培养时,很少指导学习方法和自学能力。在研究生课程设置上,理论课所占比重较大,实践课和实验课所占比重较小;讲授型课程所占比重较多,研讨型课程所占比重较少。学硕和专硕的培养体系基本相同,研究生跟随自己的导师从事理论研究和创新的课题较多,对实际工程实践背景课题认识不深刻。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能力方面较差。缺乏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包括如何制定研究计划、如何数据分析等。

(2)学术跨学科交叉不够,学术视野较窄。研究生教育存在自身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情况不多的情况,因而本学科与其他学科融合性较差。尽管我国研究生创新教育正在不断进行改革,但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科研究生教育体系及科研教学体系,较难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3)国际交流不足。研究生参加国际合作、国外学术交流的机会较少。研究生对国内外前沿信息的认识来自于本专业教授的学科前沿讲座、网上文献资料的获取和学科内部的学术交流。研究生国际学术视野较窄,不是很了解和掌握本学科国际最新动态,因此创新性工作较差。

(4)近年来,由于研究生扩招,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不协调,不利于研究生的培养与学科的发展。目前工科研究生指导教师相对较少、所招收的研究生较多的情况。研究生导师通常用于指导研究生课题的精力不够,无法满足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所需的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因而造成所带的学生实际科研与创新能力较差。同时,研究生对导师过于尊敬和顺从,在研究工作中缺乏主动性。造成我国以研究生为主的科技人才在科研中的被动状态原因较多,这些都有碍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种情况一方面限制了研究生创造力的发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导师的负担,恶性循环,强化了这种等级关系。

3 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

(1)开放开明宽松的学术氛围。建议常规性举办研究生学术研讨会,这样既可以全面掌握和了解所带研究生的学习过程的进展,研究生通过这个过程也学会了如何解决科研问题,培养了研究生的创新能力,这样既活跃了科研学术气氛、又拓宽了研究生的专业知识面。因此,科研学术交流可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从整体上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意识。“自主设计研究计划”是培养创新型科技研究人才的一种重要的途径和机制,我们下一步要增加对研究生“自主设计研究计划”的投入和指导。

(2)导师队伍建设是基础研究生教学是一种创新性教学。一方面,学习方法上要注重引导。研究生导师应该开动脑筋想办法提高研究生科研实践能力,启发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思路,引导研究生做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探索。同时,导师要注重研究生的科研课题专题指导。培养研究生研究既要研究领域广,也要研究深度比较深。进一步深化研究生教研改革,突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硕士生重点注重科学研究,特别是对科技文献的研究;掌握正确方法的科学研究,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研究生的创造性思维是非常重要的。研究生导师要组织指导研究生注重在本学科的前沿性科学问题的发现与讨论,比如定期召开研究生学术论文研讨、学术报告研讨会会、组会等培养方式等,这样会使研究生创新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第三方面,注重加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生所掌握的知识不能完全等同于专业技术能力。因此,要提高和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训练,另外要加强专业知识理论学习,并加强科研创新动手能力的培养。

(3)搭建研究生自主创新研究平台。在现有的学校办学科研及设备条件下,通过建立规范而行之有效的内部管理制度,整合学校科研设备资源,为研究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提供一套软硬件条件,调动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学习自主性。因此要搭建: 研究生学术研究平台。应提供一个研究生学术研讨的行之有效的科研平台,组织该学科和专业的研究生进行研讨和学习,建立相关专业的研究生W术研究团队。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可以很好的完成预定的科研任务,同时又培养了一批具有科研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研究生人才。本平台可为研究生提供参加科技实践和创新的机会。 研究生实验实践创新平台。统一管理学校的科研实验室,并提供充足的实验运行经费,鼓励研究生导师和学生积极参加实验室建设活动,策划与购买实验设备,这样可避免造成实验资源浪费,实现双赢。 建立校企合作平台。进一步促进学校与对口企业的科研合作,建立研究生科研自主创新平台,为研究生创造和提供更多的科研实践机会。这样既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也有利于企业实际技术改造、实现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4)建立研究生综合科研创新培养的评价体系。研究生综合科研创新能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培养创新型科技复合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各个高校追求的目标。因此需要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专业化的培养过程、多形式的培养方式、多渠道的培养模式和国际化的培养模式等组成的研究生培养体系。研究生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思维、知识、能力和个性水平等。因此,形成了一套激励、开发研究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专业发展和科研创新素质等全面的研究生综合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生科研国际化创新平台的建设,关系到各个高等学校科研国际化创新体系的建设,是各个学校的一项非常重要的系统工程。各个高校应该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各个导师要加强自己的研究生人才培养力度,研究生管理部门和科技管理部门应当从各个高等学校的学科发展战略角度来规划研究生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工作。各个高校应该建立科学的研究生国际化创新素质培养体系,寻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5)宏观调控措施。在国家和各级科研研究基金中,设立研究生科研基金专项课题资助项目。为申请项目的研究生本人提供相应的科研自主经费等,培养申请项目的研究生的自主和主动的科研创新意识和独立开发项目的能力。加强研究生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特别是在重视定量研究方法的同时,还要重视定性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通过科研中的各种观察和训练,培养研究生的发现科研创新问题,提出科研假设、形成科研概念、独立设计科研计划和实施可研方案的综合能力。同时,推动科研国际化评价体系,重组评价机制,创造一个有利于培养科研国际化创新人才体系,有利于推动我国科研创新人才体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金立,史建君,张晓波,李小云,董文钧.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3(5):419.

[2] 陈纪瑛,郭.美国研究生对中国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观察和评价.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2):70.

[3] 张亚军,崔华华.论理工科院校文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国高教研究,2006(12):24.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研究生 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

自198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实施以来,经过三十年的努力,我国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建立了学科基本齐全,布局相对合理的学位授权体系,形成了以高校为主、多系统培养的格局,中央政府主导、省级统筹、调动单位积极性的三级管理体制不断健全,质量监督和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到2010年,我国博士、硕士、学士授予单位已分别达到347所、697所、700余所,全国在学研究生已达140.5万人,其士生24.6万人,累计培养了33.5万博士、273.2万硕士和1830万学士,分布在各行各业,成为领军人物和骨干力量。

1999年之后,我国本科招生数量的急剧增加,研究生教育也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从2000年之后,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急剧扩大。2000年招生人数为8.5万人,2003年招生人数为27万人;2005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数量达到324940人;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39万人;到2010年,研究生的报考人数达到140万人,招生人数为47.2万人,录取比例为2.9:1。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研究生教育在数量和质量两方面的问题和负面影响都日益明显,矛盾日益突出。带来了诸如研究生教育资源紧缺、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学位论文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研究生既是国家现实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未来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培养的最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对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主要目的。

一、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概念

1.1 科研能力的定义

关于科研能力,目前学术界对其定义主要有以下几种1、科研能力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或在分析问题时,有所发明有所创造的能力;2、科研能力是指一个人在其所从事的专业中,以科学的思维和适当的方法,对未知领域进行科学探索的能力.它是一个人专业知识深度和广度的综合体现,可反映其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科研能力是指能独立确定科研课题,设计实验方案,并按方案组织实施实验研究.能及时收集整理实验资料,进行科学分析,得出正确结论;4、科研能力是指属于各学科领域研究者共同具备的一种能力,主要指从事具体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包括创新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5、科研能力主要是指科学的思维方法、严密的科研设计,以及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实验操作和创造性劳动的技能。

1.2 创新能力的定义

综观近十年的研究成果,虽然国内学者对创新能力的理解各不相同,但他们对创新能力内涵的阐述基本上可以划分为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以张宝臣、李燕、张鹏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等,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等三部分,核心是创新思维。第二种观点以安江英、田慧云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表现为两个相互关联的部分,一部分是对已有知识的获取、改组和运用;另一部分是对新思想、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与发明。第三种观点从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着手,以宋彬、庄寿强、彭宗祥、殷石龙等为代表,认为创新能力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工具性知识或方法论知识以及综合性知识四类。

二、研究生科研能力的组成要素

对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学术界有很多说法,从性质上看,可分为理论创新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从结构上看,可分为准确的记忆力、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像力、辨证的评价力和现实的创造力;从作用上看,可分为学习知识的创新能力、观察事物的创新能力、分析问题的创新能力、表达见解的创新能力、选择课题的创新能力、集成成果的创新能力、发展理论的创新能力和贯通实践的创新能力。此外。还可以从范围、目的、学科、专业等角度进行划分。

三、研究生及其科研创新能力的特征

1、当代研究生的特点

1.1、入学目的不同,当代研究生的入学学习目的多样化,有的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在专业学术上有所突破,实现自己的人生追求。有的为了更好的就业,找到满意的工作。也有为了拿到一张文凭。更有甚者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害怕进入社会,害怕社会竞争,从而选择继续躲在学校这个保护伞中。

1.2、研究生群体的思想特点:目前,研究生阶段的学生,已经经历了较高层次的学校教育及其他相关教育,具有一定的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形成了个人特定的人生观,具有较强的自我认知的意识。

1.3、当代研究生思想认识多元化,价值取向复杂多样,受各种各样社会思潮影响较大,看待问题善于从多维度、多角度加以分析,个体的差导致动机多样。

研究生阶段的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延伸,相对于其他科研个人或者团体,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活动也有其自身的特征。

1、研究生所处的环境具有开展科研活动的条件。首先,高校目前大多承担者双重任务,一方面面要产生出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另一方面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科技人才。其次,具有一支层次合理、技术力量雄厚的科技队伍。最后,高校具有开展科研工作的物质基础。高校均具有图书馆、情报资料室、专业期刊数据库、各类不同级别的实验室等,还有一批训练有素的科研管理人员、资料查询人员,甚至还有工程师、工人等,这是开展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物质和技术力量;具有门类比较齐全的众多学科。

2、人员具有高动态性。一方面是,随着工作和学习的进展,科研团队中的研究生会不断变化,尤其是对于那种技术构成复杂、生命周期较长的团队,只有很少人员,甚至没有人能够始终留在团队;另一方面是,科研项目一般分为许多个阶段,在每一阶段团队成员所承担的任务功能并不都相同。因此,高校研究生的科研活动具有高动态性。

3、积极性高、有强烈的参加科研活动的积极性,对于科研活动有极大的兴趣。研究生一般来说都是科研新手,其中大部分没有科研经验,对科研十分好奇,但是其所在的环境的科研氛围浓厚,科研项目和从事科研的工作人员多,研究生们可以并且乐于加入科研团队,他们充满干劲,是科研的生力军。

4、能力差,创新意识淡薄,创新能力不强,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弱没有独立思考,自由思考,自我选择的观念,调研和归纳、综合能力相对薄弱。

2、影响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因素

根据以上可知,影响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1、外部因素。这里所说的外部环境主要包括基础服务支撑体系、组织建设支撑服务体系和制度建设支撑服务体系三方面。基础服务支撑体系的主要作用是为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打下基础、奠定平台,是对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和条件保障,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等硬件设施;组织建设支撑服务体系是指为了提高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组建负责研究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日常运行和管理的组织结构体系;制度建设支撑服务体系,是指为了保证创新基地正常运行和实现其有效管理所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规章制度和原则,是实现创新基地对创新人才培养目标的有力保证。

2、自身因素。这里的自身因素指的是从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要素出发,从而归纳出来的能影响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的因素,主要包含学习力、思维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评价力和表述力、创新素养等方面。

总结

尽管我国研究生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总体来说我国的研究生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制度不完善,发展不够充分,对于研究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参 考 文 献

[1]刘延东.延东在学位条例实施3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D]..

[2]考试宝典网.我国国家硕士研究生招生新趋势[D]..

[3]王缙.文献信息与科技创新――论文献信息工作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1(2).

[4]田新强.科研能力与素质教育[J].《大同医学专科学校学报》2000(4).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6篇

关键词:教学研究;教学实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1 创新型人才定义和素质要求

教育部在《关于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进一步提高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加强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性思维, 能通过对所掌握知识的运用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综合、评价, 发现新的现象和规律, 提出新的理论和方法, 创造出新的物质和思想, 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人才。首先,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突出的创新能力, 个性特征鲜明、善于提出问题、富于挑战性、想象力丰富; 其次, 创新型人才应具备创新人格, 是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方法论和坚忍不拔的毅力等众多非智力因素的有机结合。

2 军校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成因分析

与地方高校相比,军队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明显不足。有人将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不强的表现概括为“四个简单”:(1)简单移植,只是对他人方法的应用和重复;(2)简单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3)简单延伸,只是进一步证实他人的工作;(4)简单推理,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究其原因,笔者认为“研究生教学本科化”是重要的原因。

作为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研究生教育应坚持精英教育,但目前我院研究生教学方式却呈现出“本科化”的怪现象,一定程度上成为本科阶段的翻版。一方面,研究生阶段课程设置与本科阶段有大量重复。这可能与传统教育一向重视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关,任何阶段的学习都是从零开始。尽管这一定程度上兼顾了来自不同高校、专业基础不同的研究生的需要,但它也限制了研究生的跳跃式学习、自行完整知识结构的积极性。对本科所学内容大规模重复导致的另一个弊端是限于课时,一些含金量高的课程只能被压缩或舍弃,研究生教育中前沿类、方法类、实践类、跨学科课程比例明显不足。另一方面,研究生教育授课的方式也与本科教育大同小异:以上大课为主,老师一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引导、交流与讨论。现在我们院举办的各种学术讲座,学员表现与国外研究生珍惜各种学术交流的机会不同,我院的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的观念比较淡薄。校内举办的一些专业讲座门可罗雀,讲座后的提问交流环节无人响应都是常有之事。从深层次的原因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两点:(1)军校学生的思维方式比较僵化,长期被动地接受导师灌输的知识,习惯于“记”和“答”,“问”和“想”的能力不足;(2)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学术的相融相通以及知识结构完整的重要性,对于和自己研究方向不同的讲座或是讨论表现出缺乏兴趣,认为参与其中是浪费时间。

3 从教学上培养军队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对策

要改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不足的现状,就必须从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入手,从根子上铲除孳生它们的毒芽。因此,笔者认为可以从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学术交流等方面着手,提高我院研究生创新能力。

3.1优化课程体系建设

按照创新素质的要求, 构建研究生课程体系框架, 科学设置课程, 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了创新型人才所必须具备的敏捷的创新思维、合理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创新能力、向上的创新人格、独特的人文修养和健康的身心等素质。因此, 为了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研究生, 必须围绕创新素质要求构建科学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包括技能教育模块、人格教育模块、体能教育模块、思维方法和人文修养模块等, 并以此体系框架具体设置课程。

3.2调整教学方式

与本科教学相比,研究生教学应具有以下特征:由系统传授转向专题指导;由专业入门转向深入探讨;由学习技能转向学会思考;由被动吸纳转向主动创新。“本科化”的教学方式是无法实现这一目标的,必须调整教学方式。

3.3倡导学术交流

倡导学术交流,就是要多方搭台,增强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学院可以成立研究生学术交流团体,院校给予经费支持,给与指导,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自主活动。由学生自发举办的小型交流会或是学术论坛形式相对轻松,有利于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敢于发言的能力,营造浓厚的创新研究学术氛围。学院也尽力创造学生对外交流的机会,邀请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到课题组进行专题报告,或是支持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都是可行的途径。聘任知名专家、学者担任客座教授,举办高水平的系列学术讲座,形成学院良好的学术氛围

4 结束语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载体是研究生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和培养质量的提高。研究生教育作为军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研究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也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和基础。因此, 以研究生教学工作为核心, 加强研究生教育建设, 对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确保我院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章豹,唐书圣.制约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障碍因素及对策[J].江淮论坛,2008,(1).

[2] 李达丽.“三助”工作与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27(1).

[3] 瞿海东,章丽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几点思考[J].高等农业教育,2002,(10).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研究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11-0245-01

创新能力是指创新主体从事创新活动所具备的创新素质和表现出来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技能的综合体现。肩挑培养创新人才这一艰巨任务的高等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在研究生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成为研究生的必备素质。

一、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生选拨标准过于单一

我国研究生选拨制度目前分为初选和复试两部分,初选方式即严格的统一考试,通过复试后方可录取。复试的比重虽在多数农业院校有所增加,但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初试成绩。初试反映知识运用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测试题目很少,以基础理论和书本上的知识为主,且一直以来农业院校存在研究生生源不足,一些院校需要降分才能录满学生。这就导致入学的复试考核大多流于形式,对学生运用知识及科研创新能力的考核不够全面。落实到实际中,就出现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虽然入学成绩较高,但是实践动手能力很差,科研创新能力不强。

(二)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和管理制度过于僵硬

当前,要想完全适应科研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求,农业院校的培养机制就需要做出相应改变。主要原因是: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单一,不能做到灵活应用,在培养过程中重视理论研究、不注重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目前,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主要是实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主要受导师的科研素养、创新水平及责任心影响。但是由于研究生不断的扩招,一些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超出其能力范围,研究生没有足够的科研实践机会;虽部分研究生有机会参与科研实践,但只是让学生最一些机械重复的实验,并没有为学生提供提高科研能力的机会;一些导师由于忙于教学、科研和管理等任务,对研究生采取放任的态度,不能给予研究生足够的科学指导和帮助。

(三)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一直以来,很多高校在研究生教学计划、教学课程等教学内容的设置,并没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进行更新,往往直接导致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不足。目前,多数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主要以理论教学为主,有关实践和实验内容的课程开设得很少。所以就使得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思维上的惰性,安逸的接受和掌握现成的知识,渐渐失去创新意识和能力。目前,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方式仍然是以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为主,重点考察学生的知识掌握,创造力及个性能力的培养却往往被忽略了。教师在讲台上一直讲,学生于是就在下面一直听,课堂上罕见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式,研究生的怀疑和批判精神完全体现不出,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能力更是被严重制约了。

二、提高农业院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一)改革研究生选拨机制

在研究生选拨过程中,应该增加关于科研创新能力方面的考核。考试内容应增加可以体现应试者综合素质及创新能力的考题。复试要对考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测试,重点考核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

当前,我国农业院校可支配的教育资源还较匮乏,而研究生又逐年大规模扩招,无疑出现教育资源上的供给不足。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建立起良好的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和管理机制。一是探索联合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二是探索联合企业、农场等的培养模式。前者可通过与其进行项目合作,让研究生切身进入到国内外高校及科研机构进行学习研究,聘请兼职导师等。这样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展研究生思路,开阔其视野,更能在很大程度上缓解研究生培养的教学、科研资源不足等方面的问题。至于后者,农业院校研究生毕业后多数会从事与农业相关的工作,所以与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研究生,让研究生有机会见识企事业单位的科研模式,有条件还可以相互探讨交流,形成资源互补的良好局面,自然会促进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

目前高校的培养质量考核评价机制的建立已较为完善,但是对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查仍然远远不够,以书本知识为核心的考核方式没有得到彻底的改变。同时,在对研究生进行科研素质的评价上较为形式化,较关注的是研究生毕业时需要发表多少篇文章等,而内容的创新性及研究深度却被忽略。

(三)加大研究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8篇

关键词 高校 本科生 科研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8.016

Abstract Under the current new social norm, the cultivation of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is in the formation of comm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Many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aspect of training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from the importance and cultivating mode has many shortcoming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ining status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omestic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draws lessons from domestic an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from the university, explore th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path of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and improves the training mechanism for the reform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Key word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undergraduate; scientific research innovation ability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提高本科生教育质量,培养科研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然而,在许多高校尤其是教学型高校,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现状很不乐观,存在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机制,以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1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提出

在国外,以美国高校为代表,首先提出了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196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为了给本科生提供参加科研的机会,开始实施“本科生研究机会计划”,随后,加州理工学院等高校相继制定本科生科研计划,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几乎所有的美国研究型大学都不同形式的开展本科生科研计划。在国内,清华大学于1996年正式启动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首次提出了类似的本科生研究计划,北京大学自1998陆续设立了三项“基金”,鼓励和引导优秀本科生参加科研活动,随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浙江大学、清华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著名研究型大学相继开展本科生科研,本科生科研正在成为本科生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取向。2005年1月,教育部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让本科生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为创造学校的科研创新环境。

2 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2.1 适应社会发展,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的客观需要

2014年9月,总理在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提出,要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并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吹响了创新的号角。社会的创新离不开科研创新能力,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意识。相关研究表明,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与未曾参加过科研训练的本科生在创新能力上存在着显著差异。①在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他们从事创造性的活动,学会主动地学习和探索,是社会发展对创新型人才需求的必然。

2.2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客观要求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大学本科教育,应培养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2007年,教育部正式启动了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各层级举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和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都包括此项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高校培养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其创业、就业能力的导向性。高校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为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良好的平台,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3 大学生个人发展的客观需要

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活动,一方面,有利于主动进行知识积累重构、培养自主自学能力,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实践、协作等能力和严谨作风,为今后从事科学研究或创新性工作奠定基础;②另一方面,有助于挖掘大学生创新潜力,锻炼自主独立学习、分析和思考的能力,形成开创性思维,为今后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做好准备。

3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目前,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在高等教育领域已形成普遍共识,许多高校也在开展相关的工作,但实际培养情况与客观需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3.1 培养机制不健全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健全的机制做保障,然而我国目前许多高校虽然都在开展大学生科研创新方面的工作,但从培养机制的角度来看还很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养计划、相关机构以及制度保障,整个运行机制多处于自发自愿的无序状态。

3.2 学校重视不到位

任何一项工作的有效开展,都离不开相关部门的重视。现在,许多高校的工作重心大多集中在科研(教师的科研)、教学、学生管理和就业等方面。对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等方面不便量化的工作往往重视不够。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应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在许多高校仅仅作为学生参加竞赛或者二课活动的形式开展,科研创新活动类型繁多,但大多项目缺少创新性、可行性,技术含量不高,许多科研创新活动周期短,深度和广度涉及不够,实际培养的效果也无关紧要,多流于形式。另外,任何形式的科研创新活动,都需要有一定的资金,多数高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本科生科研创新资金,有些只是小额度的资助,可以说这项工作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3.3 师生参与度较低

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大多数老师一方面承担着教学和自身的科研任务,在缺乏相应激励措施的情况下,对本科生科研创新活动的指导和培养缺乏动力,积极性和参与度都比较低。在没有浓厚的本科生科研创新氛围里,目前大学生参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较低,近年来,与本科生的人数相比较,科研创新活动的范围小,大多数学生还未能从该活动中受益。③

4 完善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机制

目前,创新成为社会新常态,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有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加大力度,进一步完善高校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机制,显得尤为急迫和必要。

4.1 加强制度建设,完善运行机制

高校建立相关的制度体系和完善的运行机制,是促进高校本科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发展的当务之急。在高校学术委员会的基础上设立本科生科研创新培养指导委员会,作为学术委员会的二级机构,专门负责本科生科研创新的指导、评定、审核和管理工作。指导委员会由校级党政领导、校内外知名专家和企事业代表共同组成,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和培养方案,定期召开会议,研讨工作开展情况,并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保障该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在院系层面设置本科生科研管理机构,配备或制定专门人员对接指导委员会,具体负责相关工作,避免目前许多高校存在的各自为战的无组织状态,为本科生科研创新拓通渠道,建立良好的组织保障和运行机制。

4.2 打造科研创新平台,营造良好氛围

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平台建设,营造良好氛围。首先,加大实验室设施投入,实行开放式管理,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同时加强实习基地建设,加强和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实践动手环节,切实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大学生科研创新动手实践活动提供平台;其次,改革课程设置体系,增加专题学术讲座,邀请专家举办报告会和研讨会,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与有关专家、学者及教授们直接互动,有助于本科生树立正确的科研方向,找到更有效的科研途径和方法。④同时在学校创办期刊上开辟本科生科研创新成果专栏,拓宽交流平台,营造科研创新氛围。

4.3 完善激励措施,调动师生积极性

完善本科生科研能力培养工作评价激励措施,调动师生参与的积极性,是保证工作顺利进展的必要前提。在教师层面,建立本科生科研导师制,将学生的科研成果与教师的业绩评价挂钩,鼓励教师积极指导学生的科研活动,并对成绩优异的指导教师进行奖励;在学生层面,完善学生科研创新鼓励措施,将学生、评奖、申请专利等科研创新活动成果作为评先、评优、评奖,以及免试攻读研究生等工作的重要参考标准,形成学生科研创新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

注释

① 江颖.科研训练活动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影响差异研究[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2):31-33.

② 苏峻.论培养高师学生科研能力的学校生态结构与功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8(10):12-14.

③ 路海萍.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体系[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0(2):43-45.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9篇

【关键词】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

当前科技创新能力已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此,世界各国都根据情况构建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2/3的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和863计划由高校承担,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有60%出于高校[1],高等学校科研创新水平已逐渐成为一个国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

一、高校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研究的重要性

在“大科学”时代,科学研究呈现出多学科性化、跨学科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科学研究已从过去靠个人力量和作坊式操作进入到了靠大兵团合作攻关解决科学研究任务的阶段。科研团队是“大科学”时代攻克科技难题、获得创新成果的最有效的手段和模式。高校的科研创新大部分都是由科研团队做出来的。

2002年,我国科技部、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增强原始性创新能力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把培养和造就团结协作和高效精干的优秀科学家研究团队作为科学研究的主要任务之一。科技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科研创新作用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指出:“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的科研创新队伍,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带头人。整合高校现有人才计划,推动人才资源的有效结合,以学术带头人为核心,形成一批充满活力的科研创新群体,成为科研创新的突击队和排头兵”。为落实上述精神,教育部、中国科学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先后启动了“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组建和管理办法试行”和“创新研究群体科学基金试行办法”。

高校科研团队作为高等学校进行科技创新的主力军,其创新能力与创新水平,直接决定了一所高校自身的竞争力,进而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能力的水平。

二、高校科研团队的界定

当前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众多,但有对科研团队的认知还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的人认为只要由几个人一起共同研究的就算是科研团队。

科研团队是为了科学技术研究和开发而组建的群体,由数量不多的科研人员组成,成员有着共同的科研目的、科研目标和工作方法,并愿意互相承担责任。[2]高校的科研团队一般为科研梯队、学术研究中心、课题组等教师科研群体组织。[3]作为高校科研团队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1.有共同的科研目标

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成员在一起工作的重要原因,成员为解决共同的问题、达到共同的目标而对工作充满热情和期望。共同的科研目标是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来源,同时,团队成员因为专注于共同的科研目标,能减少团队内部成员间个人冲突,避免内耗。因此,当前高校中为申请某一个项目临时组建一个的团队,不能作为真正意义上的科研团队。

2.成员组成合理

高校科研团队成员组成要层次清晰、结构合理、分工明确,成员间能形成协作和互补。组建团队的最重要原因就是要发挥团队优势,团队成员间的相互协作和互补可以集思广益,更好、更快的解决科研难题。另外,科研团队中的每一个成员所承担的工作都是相互影响的,一个团队成员的失误可能会导致整个团队的科研任务的失败。所以,每个团队成员都必须要有能按质按量完成自身科研任务的能力,从而为其他成员的工作做好保证。因此,一些由老师带领自己学生组建起的团队,也不符合科研团队的要求。

3.以科研项目为依托

科研经费是高校科研团队能正常运转的基本保证,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科研经费主要来源是科研项目。无论是国家、地方还是高校、企业,一般都是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资助高校科研团队。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应该是依托科研项目建立起来的。

三、影响科研团队创新能力的因素研究

团队管理、团队规模、团队组织建构以及团队的稳定性都对科研团队的创新绩效产生影响。

1.团队管理

科研团队的管理对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因为好的管理可以弥补科研团队的研究资源不足[4]。良好的科研团队管理,可以帮助团队设置结构性目标,能增进成员间的信任,从而提高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领导者在团队科研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领导能力不仅影响团队绩效,也影响着团队的创新创造活动。团队领导的不同管理措施会带来不同的团队绩效表现。所以,有学者指出创新能力的管理比学术团队的组建和成员构成更为重要,并指出人本化的领导方式、成员间有效的沟通与合作、团队创新的组织氛围、合理有效的绩效评价体系有助于团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5]

2.科研团队规模

关于科研团队规模的研究目前并没有一致意见。有学者认为团队规模并不必然影响科学家的个人产出,也没有证据能证明任何年龄或年龄段对团队来说是最适合的。 [6]也有学者认为6-12名成员是一个团队最优的规模,这时团队的产出效率最高。也有学者认为大的研究中心或研究团体在购买研究设备、稳定性、经验累积以及信息流动和经验交流上都比小的群体有优势,从而大规模的研究团体更容易获得产出。[7]因此高校的科研团队规模应根据科研项目的需求确定,但一般情况下不要过大。

3.团队组织建构

团队组织因素会影响团队的创新能力,研究的自由度、任务的挑战性、团队资源、优秀的领导风格、成员间的合作风格、合理的奖励和认可方式、宽容的团队气氛和机制有利于团队创新。[8]科研团队良好的创新能力取决于该团队科研目标清晰而重要、成员间沟通良好以及充分的管理支持,而团队管理者的过多干预和目标不清晰往往是导致团队失败的原因。另外,一个有着良好创新能力的高校科研团队还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和文化氛围。

4.关于团队稳定性的研究

大部分的研究都认为,稳定的团队对科研产出有积极作用。研究发现属于固定团队的科学家个人的科研产出量比属于不固定团队的科学家要多,进一步研究他们指出,稳定的团队有助于团队成员间建立协作和联系,这都有利于他们在科研上的成长和科研产出的增加。团队的稳定性和团队成员间的平等有助于形成利于提高科学家产出的社会环境。

作为发挥高校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作用的重要形式,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提升策略已经成为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举措。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相关研究目前也落后于国外,借鉴国外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经验和科研团队建设理论,根据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实际情况,寻找适合我国高校的科研团队组建、运营和管理的方案,提升我国高校科研团队的创新能力,是当前我国高校科研团队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智宏.中国大学的历史使命和发展前景――由北京大学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引发的若干思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205-206

[2]陈春华,杨晓珊.科研团队运作管理[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2

[3]赵海信.高校科研团队建设的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7(08):157-158

[4] A.Chawla, J.P.Singh. Organization on Research Groups[J]. Sciemometric, 1998,43(3):79-92

[5]杨连生.关于学术团体创新能力及其管理的思考[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76-79

[6] J.E.Cohen. Size, Age and Productivity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Research Group[J]. Scientometrics,1991,1(3):395-416

[7]Henry Etzkowitz. Research Groups As “Quasi-Firms”:The Invention of the Entrepreneurial University [J].Research Policy,2003(32):109-121

[8]杜海莲、陈启峰.大学科研创新与科研团体创新能力初探[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2:87-88

作者简介:

江瑶(1983-),女,安徽合肥人,安徽新华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

课题项目:

科研创新能力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工科研究生 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7(b)-0226-02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的最重要的决定因素。根据《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数据调查报告(研招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招收工学研究生人数为165058人,比当年招生人数第二位的管理学人数高出近2.4倍[1]。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在学期间的重要基石,需要国家、学校、老师以及个人的共同努力。该文针对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所遇到的问题总结了几点对高校培养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见解,希望对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所帮助。

1 制定合理的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高等学校研究生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纲领性文件,是学校组织教学和培养人才的基本依据。制定培养方案时不仅要科学、合理,并且要注意学科间衔接。培养目标、研究方向、培养方式、课程设置及其它各个环节上内容要清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指标之一。构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在统一知识、能力、素质的认识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方案,这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首要环节。制定培养方案时应在充分了解、调研国内外著名院校相应各学科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基础上,总结本学科研究生培养的历史,作横向、纵向比较,并结合学校内部学科特点及分布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应当前本学科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要求的培养方案。同时与培养研究生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将研究生按类别可以分为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学术学位研究生以培养教学和科学研究型人才为主,而专业学位研究生主要以培养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应根据二者的特点,依据专业及研究方向的特点有针对性的进行方案制定。对于工科院校而言,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学校应该在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体现特色以及学科特点,对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进行分类培养,即分别制定不同的、体现各学位类型及专业特色的培养方案。

2 传授最新的科研知识

研究生培养阶段,除了学习基础公共课程之外,专业课的传授也很重要,在传授知识与方法的过程中要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播,注重方法,讲究策略,紧密结合时展,将科研知识科学系统地传授给研究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我们在传授科研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方式、方法,不能一味的灌输,而是使研究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创新思考方式,并将知识应用于未来的科研创新研究。

2.1 注重科研创新的重要环节

科学研究是根据前人成果基础上,进行的新知识创作的探索性工作,科研创新是在立项、论证、研究方法、研究手段、数据处理、现象分析、设备组合、项目理解及抽象等一系列科研活动中所表现出与前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研究生做科学研究时应注重科技情报的搜集、合理进行科研选题、选择正确的研究方法以及技术路线,科研成果在实践中进行检验[2]。工科研究生学习基础理论时,必须思考和追求理论的应用方法,具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又不断积累并结合实际技术,那么会发现处处都有能够去创造的机会。具备扎实的科学基础理论是科学创新的基本前提。良好的公共基础和专业理论基础可以帮助研究生快速进入科研研究状态,使其处于科学技术的前沿,可以帮助研究生抽取和把握关键技术。自学实践对创新能力培养及知识提升至关重要,它能激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养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对于今后的科研创新提供基础。

2.2 加强并完善研究生吸取科研知识的环境

大部分高等院校在培养研究生的过程中会安排研究生在研一期间学习基础课及专业课程,基础课程是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为研究生在今后的科研道路上提供了理论基础。因此,一个优雅、先进、高科技的授课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教师在授课时应采用最新的知识储备,与时代紧密结合,推陈出新,授课方式应多元化,理论联系实际讲解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3 培养研究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理论联系实际,把专业知识与科研知识有效地结合起来,明确方法与思路,打破固有规则限制的思维能力及对自身学科领域的个人洞察力,只有这样,才能使科研有新视角、新观点。研究生的学习阶段是储备知识强化创新意识的阶段。因此,各高校要给予高度重视,注重培养研究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具备独立思考、独立解决科研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

3 加强导师队伍的建设

3.1 言传身教的指导

研究生期间的学习与本科的学习方法截然不同,研究生阶段是重视培养自学能力以及举一反三的创新性、创造性能力。导师对研究生的学习指导除了讲授专业知识外,更多的应注重引导研究生自主学习与思考的能力,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切身经历指导研究生,循序渐诱,加强其自主学习与思考能力。

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挥需要良好的知识结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形成主要是由一系列课程来完成的。合理的研究生课程体系不仅起到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打下扎实的专业基础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良好的能力结构的构成。此外规范的课程教学有利于严谨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的培养,使研究生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判断、理解及表达能力以及知识运用、创新的能力得到有效锻炼。

3.2 科研能力的培养

导师除了对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课的指导外,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很重要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实验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这就要求导师给予专业上的指导以及耐心的讲解提示,引导研究生在正确的思路上继续前进,取得实验的成功。对于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导师在开题、中期、答辩的过程中应对其加以指导,给出意见或建议,对其进行启发和点拨,让学生少走弯路,写出含金量高的论文。

3.3 给予生活上的关心与指导

众所周知,在研究生数量与日俱增的近些年,研究生面临着较大的压力,比如生活压力,就业压力,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高竞争的状况下,研究生心理以及生活需要导师更多的关注。导师应时刻关心研究生的日常状态,情绪波动,发现异常状态及时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导师不只是传道授业的角色,在研究生的生活中也应扮演知心朋友甚至亲人的角色,察言观色,了解学生的动向,向学生传递正能量。

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主要是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课题。研究生导师肩负着讲授课程、指导论文、以及科学研究等科学研究活动,在研究生的培养发展阶段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研究生导师队伍的强大与否对研究生自身的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导师的素质、治学态度、科研能力、指导方式都会对自己所指导的研究生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研究生导师的创新思维是前提,治学态度和道德素养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保证,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关键[3]。导师的一言一行会直接影响研究生的学术研究以及世界观、价值观。所以,导师在指导研究生时,要结合研究生的个人特点因材施教,而不是一味的灌输。作为导师,应该具有高端的知识储备,道德修养,要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科研能力水平。这样,培养出来的研究生才是素质高,科研能力强的研究生。

在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中,导师应给研究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创造一个良好地培养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是实现科研成果的前提,建立相应的导师队伍,形成一个教学科研团队。对于研究生多导师少的高校而言,存在着“一导师多学生”的现象,即一位研究生导师指导多名研究生,这样就会出现导师因为时间、精力的原因,无法随时关注所有研究生的现象。因此,会影响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水平的提高[4]。鉴于此种现象,高校应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有规划的培养有能力、有资质的年轻教师加入到导师队伍之中,从协导做起,分担导师的工作量,承担起协助导师指导研究生的角色,注重实践,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为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成果添砖加瓦。

4 提供更多的科研创新平台

4.1 校企合作

研究生在在学期间,不仅学习基础理论课程,更多的时间是在实验室研究科研课题,为学位论准备。学校的实验室给研究生提供了实验的便利,为其实验数据的获取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但是,学生除了在学校实验室进行实验外,我们应为研究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校企合作等产学研模式不仅填补了实践创新舞台,也发挥了学校先进的设施设备与掌握前言理论知识的师资队伍的绝对优势。加强校企合作研发可帮助企业公关难题,利用专业科研能力优势协助企业科研产业化,使专业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帮助企业走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为高校研究生提供了学习与实践交流的机会。

鼓励研究生导师走出校门,了解企业需求,开展横向项目研究,为研究生科学研究提供更多平台。不断总结学校与现有相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经验,形成可借鉴的固定培养流程,扩大培养渠道。同时,形成以“学院聘请、企业或院所通过、学校聘用”的校外导师评聘制度,大量吸收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导师来校分担教学工作和研究生指导工作。此外,要在相关硕士专业试点跨学科、校企联合制定课程体系。

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的区位优势,积极吸引与国内外知名高校深入开展多种研究生培养制度,实行学分互认。进一步加大研究生及导师赴海外访问学习的资助力度,加强海外高层次教师的引进,提升我校研究生教师团队的国际化水平。同时积极与国内外教育机构合作,提升研究生群体的国际化水平。

4.2 鼓励研究生参加各种研讨会

充分发挥导师指导小组的作用,加强学术交流。建立浓厚学术氛围为研究生教育创新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促进学术创新。注重学科融合,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导师指导小组定期召开学生学术讨论会,由参与课题的学生对课题的科研思路、实施方案、实验方法、技术路线,以及课题的先进性、科学性、可行性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讨论,导师指导小组根据学生的讨论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使课题的实施方案更加严密和切实可行。同时,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接触国际前沿课题的机会以及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科研合作的机会,鼓励和支持研究生独立自由研究,为学生创造全面、宽松的创新环境。

学术研讨会也是一种以促进科学发展、学术交流、课题研究等学术性活动。研究生参与会议可以通过听取报告、参加学术年会的形式,了解自己领域前辈们的科研成果,多听取来自不同院校的声音,避免闭门造车,与此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可以结交与自己志趣相投的研究者,共同进步[5]。

4.3 营造国际化培养环境

国际化教育快速发展的今日,建立与海外友好院校学生网上交流平台,增进青年学生之间的了解和互信,进一步促进国际化校园文化建设。在培养载体上,鼓励教师承接国际科研项目,并吸纳在校研究生分担科研任务。在师资队伍上,建立与海外高校之间的教师互派互访及轮岗制度,同时扩大师生公派出国访学的选拔范围。

5 结语

培养工科研究生的科技创新能力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国家、学校、导师以及学生自身的共同努力,在传授科研知识、加强导师队伍建设的同时,也要加强校内外的创新实践环节,不断深入认识,不断探索,不断提高。在不断提高工科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应不断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结合学校长远发展趋势及中长期发展规划,建立相应的研究生教育改革组织管理机构,出台相应的具体实施方案全面推行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2013年全国研究生招生人数调查报告[OL].http:///html/ky/2013yzsjbz/index.shtml.

[2] 樊炳辉.浅谈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0(2).

[3] 曾凯芳,李洪军.论导师素质与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系[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2010(2).

[4] 卢毅屏.工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要素初探[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2(4).

上一篇:石化工程项目范文 下一篇:创意设计教学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