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践教学范文

时间:2023-07-27 10:36:06

课堂实践教学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1篇

《电机与变压器》是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它理论性强,内容多,涉及到了电、磁、热、机械等多方面的知识,是一门比较难学好的专业基础课程。要想提高《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结合时代背景,探求科学的教学模式。针对《电机与变压器》教学现状,阐述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在《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应用的可行性,从而构建微课和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简要叙述了课堂实践教学案例,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

微课;翻转课堂;《电机与变压器》;教学模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师利用板书和幻灯片给学生讲授知识,而学生则采用记笔记的方式来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知识点,并进行相关的项目实践。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革新了传统教学模式,构建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为主导”的新模式,运用启发、讨论、互动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协作能力,进而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1《电机与变压器》教学现状

1.1内容多,课时有限

《电机与变压器》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抽象、难懂,而且该课程的课时很少,很难保证教学效果和质量。

1.2教学方法单一

《电机与变压器》课程大多是教师讲得多,互动少,采用填鸭式教学方式——教师口若悬河地讲,学生死气沉沉地听。经过相关分析发现,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教学方法单一,需要科学、合理地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3无法解决学生的差异问题

学生的学习能力参差不齐,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也不相同,因此,在相同的教学环境中,实际学习效果也会有较大的差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兼顾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无法解决学生间的差异问题。

2微课和翻转课堂概述

2.1微课

微课是指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比如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等)或教学环节(比如学习活动、过程、实验、任务等)而设计并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的主要特征是时间短、主题突出、内容精、交互性强、使用方便等,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移动设备从网上下载随时观看,而他们在课堂上听不懂的问题可以在课外根据需要选择性观看或重复观看相关方面的内容。这样做,有利于解决内容多,课时少,学生差异化、个性化等问题。

2.2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又被称为“颠倒课堂”,是将传统课堂中的“课上知识传输—课外知识内化”的方式转变为“课外知识传输—课上知识内化”,实现学生学习过程的翻转。学生在课外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学习。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教师答疑、探究、讨论、互动交流等活动来互动完成学习内容,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这样做,有利于解决部分学生因为各种原因缺课而无法跟上学校教学进度的问题。

3可行性分析

《电机与变压器》是传授电机、变压器知识和检测检修技能的专业课程,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电机与和变压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和使用维护等内容。这门课的主要学习内容包含变压器、异步电动机、直流电动机、同步电机与特种电机的结构、工作原理及其使用维护等,是一门集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为一体的专业课程。技工学校招收的毕业生大多数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高,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接受能力比较慢,而且班级人数比较多,教师不可能做到一对一的教学。因此,手机、电脑、iPad等电子产品已经成为了学生获取知识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从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出,随着互联网技术、通信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教学资源越来越丰富,为《电机与变压器》开展微课,采取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资源保障。

4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对传统教学中知识传输和知识内化的颠倒或翻转。笔者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理念,构建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方案。

4.1课前知识传输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分析教学内容,分解教学任务,提供学习支撑资源,制作相应的微课,提出学习任务,并编制任务单,将微课、任务单和学习资源通过QQ、网络共享给学生,要求学生课前自主学习,完成任务单上的内容。学生:分组自主学习,采取组长负责制,观看微课等学习资源,通过学习、讨论、互动交流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过程中,要将一时不能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技能点记录下来。师生互动:通过QQ、网络等平台实现一对一的交流,以便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

4.2课中知识内化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教师听取各组汇报,了解任务完成情况,收集问题和反馈意见,分析学生未能完成任务的原因,通过讨论、答疑,帮助学生重新梳理知识点、技能点,并就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总结,然后布置后续任务。学生:小组汇报、反馈学习中遇到的问题,通过教师答疑、梳理、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他们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完成后续的任务。师生互动:主要是面对面集中答疑、讨论、考核、评价。通过师生互动、合作探究增进他们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3课后巩固拓展教学活动设计

教师:根据技能鉴定考核要求,结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准备学习资料,布置作业。学生:自主学习,拓展知识,完成作业。师生互动:通过讨论、引导、答疑和必要的考核指导学生完成作业。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形式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翻转,本质上真正实现了从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的转变,体现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内涵,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教学目标的达成。

5教学实践

5.1教学实践过程

5.1.1课前知识传输阶段

教师在了解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制订科学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设计,细化《电机与变压器》的知识点、技能点和重难点,提出学习任务,制作任务单,收集教学素材,准备学习资源,应用DV、录像机等设备或工具将课程内容制作成微课。同时,教师可以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将微课、学习资源、任务单共享给学生,学生利用掌上电子产品学习,及时记录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并将其反馈给教师。例如,在《电机与变压器》课程中,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解、细化为2个任务,即旋转磁场的产生和电动机旋转原理,并制作相应的微课,同时,在每个微课后面设置几个问题或任务,比如产生旋转磁场的必要条件是什么?三相异步电动机为什么能够转动?让学生边看微课边思考,从而了解其工作原理,顺利完成知识的传输。在三相异步电动机安装、接线技能训练课中,教师将具体内容分解、细化为2个任务,即安装和接线,并制作出相应的电动机安装微课和接线微课,同时,在每个微课后面设置几个任务,让学生边看微课边思考,进而掌握相关的安装步骤和接线技能。

5.1.2课中知识内化阶段

在课堂上,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小组协作互动学习。教师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为他们进行必要的指导,采用个别辅导或者集中讲解的形式帮助学生完成对《电机与变压器》课程的学习,实现知识的融合和内化。另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个性化规划实训项目,在学生的操作过程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例如:在观看了《三相异步电动机旋转磁场的产生》微课后,学生了解了产生旋转磁场的必要条件。当提出“旋转磁场的转速是如何变化”问题时,如果有些学生没有答题思路,教师就应立即播放准备好的2极、4极、6极定子绕组的旋转磁场的微课,让他们分组讨论,最后由教师总结。在学生观看了三相异步电动机安装微课和接线微课后,对安装步骤、接线技能、安装注意事项有了一定的了解。此时,教师可以布置技能训练内容,让学生在安装、操作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认识,进而完全掌握。

5.1.3课外巩固拓展阶段

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后,教师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结合他们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拓展知识。这个教学过程可以借助微课进行。学生反复观看教师提供的微课资源后,他们之间以进行进一步的交流。例如,在学习《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反接制动、能耗制动和再生发电制动》微课后,学生们了解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3种制动方式,就电容制动原理引出新一轮的拓展学习。学生完成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安装技能训练后,已经掌握了安装步骤,如果这时要求他们安装电动机的控制、保护装置,应怎么做呢?

5.2实践效果

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经过一个学期的应用实践,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无论是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还是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都有了一定的提高,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6结束语

将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电机与变压器》教学中,学生可以将知识装进口袋,在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翻转课堂只是一种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要与其他教学方法相结合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推进微课的应用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将琐碎的知识点积累起来,以便在日后的学习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作者:李建中 单位:梅州市技师学院

参考文献

[1]谢春苗.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以高职《基础会计》实训课为例[J].新课程研究,2014,26(3).

[2]张璐.基于微课的高职翻转课堂实验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5(24).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2篇

翻转课堂经典模型教学实践一、研究背景

高等数学是我校仁济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重要必修课和基础课,也是培养学生能力和提高学生素质的一门重要课程,它不但为学生学习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知识和方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为从事所学专业相关工作和进行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等数学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正常学习,进而影响到学生能否就业,而就业率和考研率等指标是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所以高等数学教学的成败意义重大。因此,如何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给学生较大的自主空间,就成为我们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在诸多研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近两国内外讨论比较多的教学模型之一。

二、何为“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 Model)

翻转课堂――学与教的革命!它是学生在正式学习的过程中,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再回到课堂上参与同伴和教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这和传统的“老师白天在教室上课,学生晚上回家做作业”的方式正好相反,所以我们称为“翻转课堂”,并迅速流传开来。有小学数学,高中化学,高中生物,大学微积分,大学体育课等各种学科的翻转课堂教学实践。

三、经典模型

随着翻转课堂的实践者越来越多,笔者通过查阅文献,分析归纳出以下五类经典模型。

1.林地公园高中模型

美国林地公园高中的乔纳森・伯格曼和亚伦・萨姆斯在K12(12年制基础教育的简称)学校率先创立了经典的翻转课堂模型,把观看在线教学视频或教学DVD作为家庭作业,把本该是家庭作业的练习题放在课堂完成,在课堂上,还加入了探究活动和实验室任务。

2.可汗学院模型

可汗学院与美国加州洛斯拉图斯学区合作,利用其广受欢迎的教学视频和其开发的课堂练习系统进行翻转课堂实践。其中,最大的特点,是课堂练习系统能快速捕捉到学生被问题卡住,教师能及时给予帮助。同时,还引用奖励机制。

3.河畔联合学期模型

美国加州河畔联合学区的翻转课堂的亮点是采用了数字化互动教材。这套用于试验的代数I的互动教材,融合了丰富的媒体材料,如3D动画和视频等,还结合了笔记,交流与分享功能。与传统的翻转课堂相比,互动教材更加节约教师的时间,吸引学生。

4.哈弗大学模型

在哈弗大学艾克里・马祖尔博士提出翻转学习和同伴互助教学方法的结合模型,其要点是:在课前,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听播客,阅读文章做课前准备,要求学生反映出所学的知识,组织问题并提出不明白的地方。接下去,学生登录社交网站,发表问题。然后,教师对各种问题进行组织整理,有针对性准备教学设计和课堂学习材料,学生懂的内容就不重复。在课堂上,教师采用苏格拉底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相互质疑,并协作回答质疑解决问题。教师的作用,就是聆听对话或参与到有需要的个人和小组。

5.斯坦福大学模型

斯坦福大学在进行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中,为了避免讲座视频搬到网上就跟传统课堂一样乏味,因此,大约每15分钟,会弹出一个小测验以检验学生掌握的情况。此外,在实验中还增加了社交媒体,允许学生互相提问,快速回答。

四、教学实践优势

翻转课堂为什么流行,通过查阅大量的相关文献和近几年对高等数学进行翻转课堂的教学实践,分析总结了其中的原因。

1.符合新课程的改革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改变教师角色,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而翻转课堂正好体现了这一核心理念,翻转课堂解放了课堂时间,增加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个性化的接触时间。创造出让学生对自己学习负责的环境。在翻转课堂上,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完成质疑。而老师只是学生身边的“教练”。

2.让学生掌控自己的学习,实现因材施教

大学生,特别是大一的新生,他们的兴趣大部分在社团,而社团活动有时候会与上课时间冲突,有些学生就会放弃上课,如何让这些课外活动丰富的学生随时抓紧时间学习呢?翻转课堂就做到了,学生可以通过数字工具(智能手机,电脑),随时观看教学视频,同时也让学习有困难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反复学习。翻转课堂承认了学生的不同,并能真正实现分层教学,每位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速度来学习。

3.增加了课堂互动,让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翻转课堂最大的好处,就是全面提升了课堂的互动,具体表现在课堂中减少了教师的讲解,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活动时间。由于教师的角色已经从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习的教练,这让教师有时间与学生交谈,回答学生的问题,参与到学习小组,对每个学生的学习进行个别指导,在课堂上,当教师在教室内巡视过程中注意到学生发展起了他们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相互学习和借鉴,而不是依靠教师作为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教师在这里,是在引导他们的学习,而不是指令。教师的目标是使他们成为最好的学习者,并真正理解课程的内容。在翻转课堂上,教师是着力课程变成有意义的活动而不是完成繁忙的工作。通过翻转课堂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协作学习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结束语

无论翻转课堂还是传统课堂,适合是最好的。翻转课堂比较适合小班教学,人数越少越容易掌控,而大班(3~4个行政班)就比较合适用传统课堂。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也不一定每节课都是翻转课堂的模式。在整个学年中,我们是翻转课堂和传统课堂结合使用的。

参考文献:

[1]杨刚,杨文正,陈立.“翻转课堂”精彩案例[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03).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 Scratch 课堂教学 任务驱动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41

Abstract Scratch i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children to develop the visual programming tool by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t will be introduced into the classroom teaching, not only provides a new vitality for the primary schoo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but also improve the students' learning initiative, cultivate students' logical thinking ability and innovation ability. In Scratch teaching, the author attempts to explore and practice the task driven method in teaching.

Keywords Scratch; classroom teaching; task driven

1 Scratch是什么

Scratch是麻省理工W院(MIT)设计开发的一款简易编程工具,专门为8岁以上的儿童设计,其宗旨是“创作和分享你自己的交互故事、游戏、音乐和艺术。”

不同于以往教学中使用的Logo程序语言,Scratch具有操作简单、趣闻性强,契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的优势,其编程不需要逐行地敲入代码,而是通过拖拽已定义好的程序模块,采用形象直观的积木指令实现程序的编写,使用者无需死记硬背命令代码,甚至可以不认识英文单词,只需用鼠标拖动模块到程序编辑区域,像孩童搭积木一样将指令拼接在一起,然后单击该程序就能够在“舞台”区域看到结果。

2 Scratch能做什么

2.1 制作多媒体动画作品

Scratch具有方便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如果你访问Scratch社区,会惊喜地发现很多用卡通形象制作的小故事、在线时事、科学模拟、互动课程等作品,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Scratch学习者制作的。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教育,最重要的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探索精神。Scratch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及其操作简单的特性,使其非常适合小学生学习、使用。

2.2 制作小游戏

学生会在信息技术课上偷偷玩游戏是令很多信息技术老师头疼却又屡禁不止的事。想让学生不沉迷于游戏,就要引导他们从被动的玩到主动的创造。实现从玩游戏到做游戏的角色转变。Scratch的“积木”指令集成了动作部件、外观部件、声音部件和鼠标、键盘等事件部件,通过这些部件不仅可以让角色动起来,还可以添加适当的触发机制,如在打地鼠游戏中,每打中一个地鼠就增加一个分值。在Scratch课上,模仿制作自己玩过的小游戏甚至创作一个自己的游戏成功转移了学生对玩游戏的注意力,让他们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到了信息技术的魅力所在。

用Scratch编写小游戏直观易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制作出各种生动逼真的游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

3 Scratch引入课堂的意义

3.1 提高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是一个知识内化的过程。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越高,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效果也就越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并充分利用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从兴趣引导入手,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学生能够主动快乐地学习。

Scratch程序操作简单,趣味性强,其亲和的可视化界面、强大的语言功能,将复杂的程序设计思路简单化,像搭积木一样“玩”出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容易上手的特性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下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在Scratch课堂中,为了完成创作任务,学生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分析问题并完成脚本的编写,最终制作出一个完整的作品。这样的创作过程既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2 释放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Scratch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平台,能将多种媒体融入其中,系统自带的图像创编功能简单,有效地支持儿童的数字化表达。学生用Scratch进行创作的时候,需要有创意,进而设计原型,然后实验,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创新并反复尝试,还会和小伙伴进行交流,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创作出属于自己的故事、动画、游戏等作品。

想象力是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催化剂。小学阶段的学生拥有丰富的想象力,他们看待世界有着自己独特的视角。在Scratch课堂上,他们不仅可以学会编程知识,还可以释放自己的想象空间,用所学到的知识去绘制他脑中的世界,表达自己的想法。

3.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小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小学高段的学生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但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具体的事物,仍以感性经验为主。

Scratch以其图形化的编程方式,为孩子的思维从具体走向抽象提供了脚手架。孩子们在完成具体任务的过程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规划、梳理出个对象间应有的逻辑关系,;再通过指令的搭建、测试与调整,逐步实现了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度。以“小猫走迷宫”为例,学生为小猫走迷宫过程设计游戏规则,然后思考如何通过Scratch编程语言实现规则,即将自然语言转变为程序设计语言,如小猫在途中吃到小鱼体型就会变小(体型变小有利于其通过迷宫的窄小通道部分),就要用“如果……就……”逻辑语言来实现。

4 Scratch课堂教学实践

Scratch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新元素,目前还没有正式的教材、教法为课堂教学提供参考。因此,怎样的教学方法是最有效的引起了众多正在进行Scratch教学的一线教师的思考与探索。

在近两个学期的Scratch课堂教学实践中,笔者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来实施教学。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位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下面以“小猫走迷宫”为例,简要阐述任务驱动法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实施步骤:

4.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学要遵循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提出本节课的任务。在“小猫走迷宫”项目中,教师首先同学们讲一下自己所玩过的走迷宫游戏,然后展示了一个之前准备好的用Scratch制作的小猫走迷宫游戏,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引起他们的兴趣。继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这么好玩儿的游戏是怎样用Scratch做出来的?

4.2 分析细化任务并解决问题

在Scratch课堂中,很多项目的任务是不能一下完成的,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任务进行细分。这就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对任务进行分析并逐层分解,每一个细化的任务中都包含有相应的知识点。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小猫走迷宫这个游戏是怎样用Scratch制作出来的?”这一任务分解为:①迷宫轨道是怎么画出来的?(此任务的完成需要学生对空白的舞台背景进行编辑与创作。)②游戏里有几个角色?(此任务需要学生分清楚角色和舞台背景图案的区别,并绘制或添加合适的角色)③老师展示的范例游戏中走迷宫的游戏规则有哪些?(此任务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认真观看范例游戏并用自然语言总结游戏规则)④每个游戏的实现分别用到了哪些程序指令? (将自然语言转变为程序语言,要求学生积极思考并主动尝试各种逻辑部件,从而构建界面良好、人机交互丰富的程序。)

这样经过了细化的任务,学生更易于接受。完成这一系列细化任务的过程,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至此,学生基本上完成了教师演示作品的制作。

4.3 对任务进行拓展创新

在细化并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完成了对相关指令的学习,和对演示作品的模仿创作。然而Scratch的教学不是简单地传授技术,我们要教会学生的是创作,而不是模仿,因此在Scratch课堂教学中增加了“对任务进行扩展创新”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经历“模仿、改变、创作”的过程。

在完成“小猫走迷宫”这一作品后,老师鼓励同学们在教师演示作品的基础上增加自己的小创意,对任务进行拓展、创新,比如为游戏加入一些新鲜的元素或修改、添加游戏规则,制作一个“走迷宫升级版”。在这一环节,同学们往往异常兴奋,纷纷发挥自己的创意,在原作品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想法,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

4.4 学生作品分享、评价

最后一步是作品分享和学习评价。在Scratch课堂上,每完成一个项目(尤其是游戏项目)都会拿出一定时间让同桌之间互相玩一下对方制作的游戏,并互相给出意见和修改建议。通过这种形式的展示交流、相互评价,学生能够在Scratch学习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技术水平上的提高。同时互相观摩和体验作品也能够开拓学生的思路和视野,使其认知水平和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提高。

5结束语

将Scratch这一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编程软件引入信息技术课堂,不仅为信息技术课堂添加了活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在这种轻松愉悦的课堂中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凌秋虹.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中国电化教育,2012.

[2] 王睿.Scratch程序设计语言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应用.西部素质教育,2015.

[3] 凌秋虹.聪明的想法+简单的操作――谈Scratch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意义.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

[4] 金鑫.分析・设计・编程・分享: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的教学实践.浙江教育技术,2016.

[5] 袁庆.将Scratch引入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国教育信息化,2014.

[6] 陈秀,许素.快乐学习――浅谈小学Scratch程序设计教学.中小学电教,2013.

[7] 曾美良.智慧互动,让Scratch课堂教学更生动――任务驱动法在小学信息技术Scratch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初探.文理导航,2016.

[8] 陈捷.Scratch语言简介及应用.电脑知识与技术,2009.

[9] 浅析利用Scratch促进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践.百度文库

http:///link?url=8tn_KTcxZSO140sb9OwStBc40smFERyKFNwWVS

m4vHXzQBZRrG6Nflq5pryOAApi53ll32217abFjl0olXzBszLbSkBgXwyQ5Hk0a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金融学》案例教学实践

《金融学》亦即《货币银行学》,是经原《货币银行学》整理而形成的新的课程。它是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学科。在这门课程中,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易使学生产生倦怠,认为该课程枯燥无味,但案例教学在目前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又存在一些弊端。因此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理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就尤为重要。

一、金融学课程及教学方法简介

《金融学》属于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内容包括货币、信用、利率和等银行等宏、微观经济领域里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开设此课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备分析和理解宏微观经济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课程内容联系面较广,大凡经济问题都与之有联系,国家经济政策、企业经营决策、个人消费与投资等,都离不开对该课程领域中相关问题的研究。学习此课可以开阔知识面和强化经济理论功底。该课程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要求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将前修课程和后续课程中相关理论知识融会贯通,具备理解和解决经济问题的能力。

目前我国高校金融学本科专业主要采用课堂讲授的教学方法,虽然也采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但本质却没有改变,没有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没能科学地运用案例教学、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际调研,考试内容也主要是一些纯理论性的书本内容,忽视了对学生主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形成。然而,创新是金融业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在与国际金融机构争夺生存、发展空间的过程中,对于处于竞争劣势的我国金融业来说,需要更多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金融人才加盟以增加我国金融业的竞争实力。因此,教师要改变现行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金融学》“引导式”案例教学法

针对该学科的特点,笔者认为,由于本科院校教学注重基础,因此,教师对于金融学课程当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理论运作应详细介绍,在掌握了教学目的和要求的前提下,通过搞好课堂教学环节,努力促进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而对于实践部分,教师要通过联系当前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引入案例,增强学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一)《金融学》教学现状。

《金融学》在大学中实际采用的方法是课堂讲授,偶尔插入案例。但并没有像其他学科,比如管理学等,实施案例教学。究其根源,目前有几个因素造成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一是课堂学生过多。目前学校的班级人数,尤其是教学型的班级人数都较多,而案例教学的最优人数一般在30人以下,因此,人数过多导致案例教学无法实施。二是案例教学的一个弊端,即有些教师在课堂控制上没有有效手段,因此不利于开展案例教学。所以,基于以上几个不足,引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就成为了必然。

(二)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结合。

单纯的实践教学或课堂教学在《金融学》授课过程中均有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对两者优势进行结合从而达到优化的目的。在此笔者提出“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引导式”案例教学是指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通过加入案例来对相关知识进行分析。在对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应设计问题,预先设好陷阱,在学生参与案例分析的过程中进行引导,适时引出问题,让学生沉浸在案例内部,设身处地地分析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可用方法。实行“引导式”案例教学的主要作用是教师在能够很容易地控制课堂的同时,又能够利用案例分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式”案例教学并不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辅助,而是与传统教学相似,仍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但是,在分析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一个舵手,掌握基本分析方法和分析角度,并适时提示学生应如何分析,而学生的角色是一个观察员,通过观察和分析案例,得出相应的结论,并反馈给教师,以便教师进行下一步的案例提示。因此,“引导式”案例教学法可以避免教师因应用案例教学而课堂失控的情形,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案例分析当中。

但并不是所有的章节都适用案例教学,因此,在课堂讲授中,教师还要保持教学内容体系的完整性,结构要清晰,知识要准确。在教学中联系热点和焦点问题,把金融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若干现象结合起来,如国家制定的宏观政策,银行的改革,目前的通货膨胀等,使学生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学以致用。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教师可通过课堂提问、布置思考题、安排课堂讨论等,把教学搞得更活跃,以实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三、“引导式”案例教学方法举例

在教学手段上,强调实践环节的教学已成为西方各国金融学专业教学的通行做法。比较中外著名高校在教学方式上的差别,我们可看出国内高校以“原理教育”见长,国外则通行案例教育及模拟教育。在我国金融学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正逐渐受到重视和运用,但不成体系,相关的资源也不充足。教师应将案例收集与制作作为一项基础工作,紧密结合金融学教学大纲,设计出与所授课节相关的案例。(以下举例教材采用黄达的《金融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

例如,在讲授金融衍生工具一章中的期货部分,为了让学生理解各种名词,以及让学生明白期货是如何操作的,流程如何等等问题,教师可以设计如下案例:

A与B进行一笔铜期货交易,在1月1日达成协议,以2700元/吨的价格成交,保证金5%,A为买方,B为卖方,交易10手铜期货(一手五吨),当天结算价下跌为2600元/吨,第二天结算价上涨至2750元/吨。(一)计算每天两人的盈亏。(二)如该期货在3月20日价格为2850元/吨,A与B若分别平仓,两者的收益如何。若在到期日价格为2600元/吨,则A、B的收益分别为多少?并思考,A或B若预期正确,其操作策略如何?

(板书参考上表中例一部分)例一教师经过分析和揭示,让学生一步一步理解期货的盈亏本质,并可以继续通过这个案例,让学生分析可操作的方法,比如平仓、对冲、交割等方法,就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的后续部分分析得到。

例二,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完A方的处境后,学生可以自己分析B方的情况作为课上思考题。同时可以设问:B是否乐于在3月20日平仓?为什么?而若在到期日当日,铜期货价格结算价为2600元/吨,交易双方又有什么盈亏?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学生可以明白哪种操作是可行的,什么时候是可行的,各种方法都有什么风险,又有什么优缺点。(上表板书中例二部分)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案例应用在很多相关的知识点上。比如说上述这个案例,教师不但可以做出一个后续案例,而且在例二中,由于分析到了到期日,教师可以将金融学中的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的关系与之一起分析。即在例二中,教师可向学生设计问题:既然这笔铜期货到期了,那么这个期货的价格与到期日当日的市场价格相比,会有什么差别?是否一致?若你是交易者,当两者价格不同时,你会如何操作?等等。通过这样一种设身处地的思考,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得出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趋同的结论。

因此,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通过引入一个案例前提,在一步步的展开分析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推断盈亏的结果,这样就会使得学生的头脑活动起来,有益于加强学生对概念及案例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结语

《金融学》是一门经济类专业的核心课程,因此在本科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本课程知识点多且较为分散,教师要在将相关知识点讲授给学生并在加深其理解的同时保证学生头脑的兴奋状态不太容易。

笔者认为,通过引入“引导式”教学,教师可以在很好地控制课堂的基础上,达到提高学生能动性的目的。

(一)在适当的章节引入案例教学,并采取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教师设计的问题的指引下,一步步地自己得出结论,加深印象。

教师在相关合适的章节加入“引导式”案例教学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本课的兴趣,让学生在参与到案例分析的环节中的同时深刻理解相关知识。虽然“引导式”案例教学适用章节有限,但这种案例教学方法可以在其他章节变通。例如在《货币形式》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分析在历史上各种货币为什么会被淘汰,让学生设身处地分析若他们自己带着若干布币去购买商品的情形,这样学生既会感到有趣,又会得出课本上的理论,一箭双雕。

(二)避免无法开展案例教学的尴尬,以“准案例教学”形式讲授课程。

鉴于目前各学校班级人数较多,开展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角的教学方式效果不好,不便开展,因此,教师通过不提问,但要求学生多动脑的引导方式,可让学生从被动的地位提高到主动地位,提高学生在教学环节的参与度,但又不过于自由,从而达到教师有效控制课堂和学生能动性提高的双赢。

参考文献:

[1]孙伍琴,燕小青.金融学本科核心课程体系及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宁波大学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84-88.

[2]陈晓群.新形势下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初探[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7,(10):177-179.

[3]荆菊.《金融学》教学方法研究[J].文教资料,2006.7月下旬刊:46-47.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5篇

完成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需要形成“三个转变”,即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学手段的转变。通过三个转变,塑造青年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念和信仰,提升他们的理论思维水平,重视创新能力的开发,以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均衡发展,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 一) 教学话语权的转变

传统的课堂讲授是一种流于独白的灌输式的“一言堂”的教学方法,其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只是将学生看成是受动的客体,这就形成主客体的二元分离甚至对立。由此,课堂教学变成教师独白和自话自说,课堂教学成为教师话语霸权的场地,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思想上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教师的职责由传道、授业、解惑,变成一个卫道和传道的工具。在此过程中,学生只是受动的客体,其积极性、主动性和理论创新能力不能得到应有发挥,对教学内容缺乏积极主动的反思和感悟。课堂教学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多方位参与和互动交流的过程,因而应当建立二者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承认、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的合理机制。打破传统“话语霸权”模式的关键在于从主体性出发,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实现双方作为独立个体的相互交流和主动参与。这种平等地位、独立精神的相遇和碰撞,使得学生更容易敞开心扉和彼此接纳、承认和包容。如果我们将课堂教学看成是一幕戏剧,那么,学生就不再只是观众,应是“剧中人”,应当有思考的空间和真诚表达的机会。“一个交往性的、成功的言语行为除了语言学表达的可领会性之外,还要求交往过程的参与者准备达到理解,要求它们高扬真实性、真诚性和正确性等有效性要求,并且相互地予以满足。”①为了增强学生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应该彰显“对话”范式,对话是对独白的扬弃和超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更需要从独语的理性转化为对话的交往理性,进而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的信心和乐趣。

( 二) 教学方式的转变

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必然要求形成丰富多彩的授课形式。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我们逐步摸索出以下行之有效的方法。问题教学法。课堂教学要有问题意识,对一些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可以采取学生自由辩论、讨论等方式进行,这样就可以将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可以收集学习和研究资料对问题进行寻根探源,也可以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进行探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课程内容丰富,依赖教师的讲课去消化所有知识是很吃力的。应正确引导学生掌握课堂听课与课下互学相结合的学习方法,不断丰富阅读范围,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精神实质的理解和把握,鼓励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的问题。分组讨论法。教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每一阶段所涉及的不同理论问题,确定教学研究专题。然后,根据学生对该问题看法的相似度进行小组划分。通过学生在课外对资料的搜集、整理,由各小组选代表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教师对汇报情况进行分析和综合。设计这一方法的目的在于打破学生对课堂知识的被动接受,尤其是对理论结论的被动接受的局面,旨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把握问题、对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角色换位法。教师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具体学习内容,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身份进行课堂讲解,体悟教与学的不同要求,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教”。教师充当“学生”,重新认识学与教的区别,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教师与学生通过角色互换,改变教育者是主体、受教育者是客体的传统固定模式,形成主体与主体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使得学生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学中的教师与学生实质上就是主体与主体的交流。这样,青年学生会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和形式中,不断提高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 三) 教学手段的转变

课堂教学手段应该去单一化,把单一转向多样的教学手段,是马克思哲学史教学的现实要求。多媒体教学。就课堂教学而言,用板书的形式可以增强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逻辑思维和“语言”功力,缺点是无法彰显重要的直观的“画面”。利用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把文字、声、色、图像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听觉、视觉上刺激学生,使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感染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抽象的逻辑思维通过多媒体呈现出来,易使学生理解和把握,改变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教学沉闷乏味的状况,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黑格尔说: “哲学缺乏别的科学所享有的优越性: 哲学不是别的科学可以假定表象所直接接受的为其对象; 或者可以假定在认识的开端和进程里有一种现成的认识方法。”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也缺乏这种优越性,这就应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更多探索。为了让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产生兴趣,可利用板书和现代多媒体相结合的方法,把哲学案例融入情景中,把人物与其著作里的思想结合起来,渗透到历史发展的情境中,化虚为实、化静为动。这样,学生能更好地从感知发展为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开发网络教学平台。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互联网。课堂教学不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唯一渠道,且又受到教学计划在时间量上的限制。因此,我们开设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查询教学大纲、课程内容、课程信息等,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的深入了解。同时,学生通过与教师在网上交流,积极参与热点、焦点的问题讨论,加深对问题的反思。教师通过上传教学课件,展示理论平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优良教学网络平台的高信息量性、全方位性、渗透性、超时空性和互动性,极大促进教与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提升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教学效果。实践教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可开拓课堂之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到企业、事业、部队等单位进行参观访问。鼓励学生深入实际,了解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了解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实践效应,这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认同。把马克思哲学史的发展背景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进行比较,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同现实实践场景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和论证,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这是教学活动要达到的最终结果。

上述转变要通过新型的教学模式来完成。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逐步探索、建立和实施了“八步”课堂教学新模式,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设计“八步”课堂教学方案是以学习心理学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原理为依据,循着观察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观点交流,解决问题的基本逻辑思路,而形成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模式。

理论阐述。教师在课堂上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中所要讲的具体内容给予阐述,让学生基本了解这一堂课所要学的概念、原理以及理论体系的历史脉络,使学生知晓课堂的总体任务。但是,这一过程不能只是结果的简单说明,而应是由过程到结果的逻辑推演。

告知目标。教师依据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堂的具体讲解内容,告知学生这一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应该掌握什么,达到什么样的深度和广度。

激发阅读。教师让学生带着目标去主动阅读教材、查阅相关资料,目的在于能够有的放矢。引导学生首先理清粗读与精读部分,粗读部分学生大致了解即可,精读部分需要认真推敲和琢磨每一个知识点、每一句话,甚至每一个字。

引出问题。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引出问题,比如,为什么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会出现那样的哲学家及其一系列哲学思想? 那些哲学思想对今天有什么价值? 促使这些问题在学生的脑海里“翻腾起来”,在阅读中产生问题,在问题中进行阅读。

提出指导和反馈。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指导和讲解,让学生的不知和不解达到理解和掌握。教师根据学生的想法和思路给予反馈,让学生明白自己的观点是否合理。同时,让学生也反馈教师的指导思想,使学生也清楚教师的思路是否对自己有帮助。即“如何让学生与教师有真正的心灵会见”,③使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和反馈的过程中得到收获。

提出作业。教师为了考查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一堂课所掌握的情况,给学生留一个有讨论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课下完成对这个问题的思考。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和总结,形成自己的理论观点,并以书面形式予以表达和提交。

效果评价。在教学经过一定的运行和取得一定效果后,需要对其进行强化,主要的手段是广义的奖与惩相联系的评价,即对教学结果做价值判断。在评价活动中,肯定学生的进步,会使他们受到激励,提高参与教学活动的自觉性、积极性,强化已经获得的内容信息。对缺点和不足进行分析、比较、批评,会使学生的错误得到纠正。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方式可以不拘一格,如专门开一个“圆桌”研讨会,让每一位学生发言,说出自己的观点,由教师评价每一个学生的所学、所思、所得。

。教师留下的作业,学生只要认真对待,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小论文,这是对课堂学习的总结和提升。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这门课的学习来说,学生阶段性成果的表现形式就是写出能够发表的论文,总结所学理论,形成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八步”教学方案的目的是形成研究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模式“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者的出发点和最终要求,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④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课程本身的特征,适应当代大学生对民主、自由、平等、独立思考、张扬个性、参政议政、影响社会等方面的要求。同时,也基于学生更少对思想灌输、理论脱离实际的纯粹书斋式的学习方式的妥协与容忍的现实,基于为现代化建设事业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研究型教学模式,应建立在“八步”课堂教学方案基础上,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我们的具体做法是,先做一个“八步”课堂教学模式的演示模型,经过学生的观摩,通过专家的评价和肯定,确定这一教学方式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接着,教师教与研相辅,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学术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去,解决教学难点、热点和焦点问题,逐步完善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必须将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形式,突显研究性教学方式。最后,学生应当以学习促进科研。教师强化学生的素质和综合能力培养,教师授课的每一个教学章节,突出学生的课堂问题和作业,鼓励学生以学习带动研究,以研究加深学习。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由课堂教学改革激发学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乐趣,导出理论研究成果,改变学生理论研究薄弱的现实状况。本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注重单纯的知识积累,缺乏独立思考,一般在理论研究方面处于被动地位,认为对课程知识有足够了解就行,考试能过关就成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作为哲学本科专业的专业课,则需要在课堂听讲或者学习教材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探讨,形成自己的观点、看法和评价,达到提升学术水平的要求,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6篇

关键词:语篇教学 课堂实践

通过几年的英语教学实践,我了解到学生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多数学生对于背单词、背语法规则比较重视,但对阅读却比较轻视,因此也就谈不上良好的阅读习惯和较好的阅读能力。有些学生阅读课文之前常常花大时间、大力气查单词,并把它们标注在课文中的相应位置上,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弄懂每个单词的意思后,还是不能理解整篇文章的大意。这种现象说明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较差,缺乏从语篇水平的高度去思考问题的意识。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开始尝试并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的语篇教学。

所谓语篇教学就是在教学中将语篇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这就是说外语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对目的语孤立的词、句的分析水平上,而应从语篇的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入手,结合语言运用的环境来理解和掌握语篇,不仅要注重语言形式,更要注重语言功能。语篇教学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注重向学生传授各方面的知识,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实践证明,外语学习者只有通过在获取语言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增长自己的外部世界知识,才有可能真正地提高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

语篇教学从理解整篇文章入手,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有目的地去推测、思考和获取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意义。在课堂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模式:①新课导入,②课文理解,③重点及难点讲解,④强化巩固。

一、新课导入

新课导入可根据不同的课文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

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一册第二单元的Text A He Helped the Blind一文为例,这是一篇对路易・布莱叶及布莱叶盲文的介绍性文章。由于许多同学没有听说过布莱叶盲文,缺少学习这篇文章的上位知识,所以我在导入新课时让同学们拿出自己手上的人民币,观察并用手触摸人民币上的盲文,然后请几位同学描述,最后由我介绍路易・布莱叶及布莱叶盲文和人类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发明和发现。通过这种方式逐渐调动起学生们对课文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再以《21世纪大学实用英语》第一册第四单元的Text A Run Like the Wind一文为例,大部分学生对运动都比较感兴趣,基本上都可以说出几种运动的名称,因此就从运动与保持身材和身体健康的关系入手,介绍不同运动所消耗的热量,从而引出课文主题“跑步”这一大部分学生认为比较枯燥的健身方式。

二、课文理解

课文理解应分为:①表层理解,②深层理解,③评价性理解。

表层理解要求学生掌握文章的字面意思,并能机械地重复文章的主要内容。如He Helped the Blind一文,可以设计以下的True or false questions.

1) Louis became blind because of illness.

2) Barbier developed an alphabet code used by army soldiers. The code was used to deliver messages to the soldiers at night.

3) As a blind child, Louis gave up his school education.

讲解文章以后,要求学生们根据图片和关键词的提示来复述课文,达到重现课文大意的目的,给学生们创造机会从整体上回顾全文,最终达到从语篇的角度理解文章的目的,并培养学生语篇学习的能力。

深层理解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表面大意的前提下,弄懂文章所蕴涵的内容,并能够运用自己所学的相关知识来回答关于文章内容的一些问题。如在讲述Run Like the Wind一文时可以设计以下的问题:

1) What are the two basic skills needed for running?

2) How do athletes, such as football players, use speed and endurance in sports?

3) Which parts of the foot do runners use when employing the sprinting technique?

让学生自主地阅读课文,并且找出问题的答案,如果有必要的话可以分组讨论。这样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讲授课文之后我还让同学们概括段落主题,使学生们对文章有了整体的把握。

Part 1 (paragraph 1): introduction

Part 2 (paragraph 2-5): two basic skills

Part 3 (paragraphs 6-10):the secrets of speed

Para 4 (paragraphs 11-14): the key to endurance

Part 5 (paragraph 15):conclusion

评价性理解要求学生在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的内容做出正确的判断,学习语言文字所传达的思想内涵。在讲授He Helped the Blind时,在讲解课文的基础上就应该积极地引导同学们学习路易・布莱叶渴望知识的精神,并最终发明了布莱叶盲文,改变了盲人的生活。

1) Blind and wanting to read-those were the realities of Louis Braille’s life. The desire to read easily led to the Braille system.

2) Today, Braille is in nearly every language around the world. Louis Braille,at age 15, changed the lives of blind people when he created the six-dot Braille system.

三、重点及难点讲解

讲解文章的同时是解决课文重点及难点的好时机,遇到一些问题就解决一些问题,这样处理,课堂气氛不至于太枯燥,学生也比较容易接受。

四、强化巩固

讲解文章结束后的巩固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个环节里,学生们不仅能够对文章有个整体的回顾,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也就是说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再现文章,达到训练的目的。这一环节可以采用讨论及表演的方式进行。讨论的形式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如师生讨论、两两讨论、小组讨论、正反辩论等。

如在讲授He Helped the Blind一文时,可以设计四五个同学组成小组讨论,利用前面复述课文的语句来组成记者和路易・布莱叶的对话。Model:

J: I’d like to ask you some questions about your invention.

L: Ok.

J: I know you did not give up your school education. But how could you keep up with studies in school?

L: ...

在讨论及表演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鼓励每位学生,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用英语表达他们的想法,每次讨论过后,应该请两、三组同学到前面来表演,在课堂上给他们创造使用语言的环境和机会。

课堂教学是语篇教学得以实现的最主要途径,也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主要渠道。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其知识水平和文章的不同来设计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课堂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以增强教学的效果。同时在课堂教学中应始终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只扮演指导者的角色。教师应努力做好课前的铺垫工作,引导和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在思考、归纳和总结中获取新知识并提高语言的综合运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向光坚.英语教学法基础.暨南大学出版社.

[2]陈正松.试谈语篇教学的改革方案.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7篇

一、更新理念 转变角色

旧教学模式,教师只是知识的“搬运工”。把教材上的知识用教师个人教学艺术“倒给”学生就足以完成;而新课程中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知识,更多的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产生的新知识,要准备如何设疑启思,激情、激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通过开放、生成的形式,让教学精彩起来。只有开放,师生才能情绪高涨、思想活跃,课堂才会处处有思维的火花、精彩的表现。为达到此目标,教师就要以发展的眼光、宽容的态度处理课堂上学生的反应;只有生成,才会使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完全开放的情况下通过师生互动得以提升。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捕捉有益资源,善于根据有利时机,灵活地生成课堂教学,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到进一步升华,积极的情感得到强化,价值观得到引导。

二、教师角色要定位准确

学生不是被动接受的容器。教师也不是先知先觉的扮演者,而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既是导演,又是演员。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师生一起探索、发现新知识,体验求知的快乐,并形成正确的情感和价值观。通过合作、互动,让教学生动起来。合作是互动的前提,只有师生的教与学建立起一种合作的关系,才会进行有质量的互动。互动的核心是整合教学过程的各要素,它们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产生共鸣。只有这样,教学才能生动起来。

三、课堂教学评价要讲实效

衡量一堂课是否优质的标准,不应当以老师讲了多少时间,是否用了多媒体,课堂气氛是否活跃,是否有热闹的双边活动等教条机械的模式去考量,而应以是否能引导学生的思维参与、是否能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是否有深层的设疑启智、是否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双边活动”要切近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有深度,要真正体现学生参与学习的心智活动;课堂氛围要严肃、活泼;课堂发问、讨论,要有启发意义和思考价值,不能停留在“是不是、对不对”的师生对话上。只图热闹不顾实效的表面化、形式化的师生讨论是花架子。教学手段应多样化,既不能单一呆板,又不能喧宾夺主,应注重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学生最为关注的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他们的评价,评价往往会决定课堂气氛活跃与否,学生学的状态与教师教的状态如何。一堂课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由教师不当的评价造成的。不当的评价会使教与学双方均不能进入状态,教师教得吃力,学生学得无趣,更谈不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了;而恰当的、鼓励性的、引导性的评价却会有力地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实现。

众所周知的“举左手和右手案例”告诉我们既然学生站起来,就要让他体体面面坐下去,以使他充满自信地又一次站起来。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 清代教育家颜昊先生曾说:“教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 每个孩子都渴望得到赏识,怎样艺术地鼓励学生,又怎样科学的评价学生呢?及时给学生的一声赞许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一把“匙”。

评价,作为师生交流的有效方式,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这些看似平常而又不平常的话语,却是孩子们的阳光,是课堂生命,极大地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合唱教学 课堂 学生

陶行知先生说过:“集体生活是学生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推动力,为儿童发展所必须,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生是一个悲剧。”而童声合唱这种儿童们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对少年儿童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音乐艺术领域内,合唱是一种多声部、表现力较强的群众性的集体歌唱方式,对于小学生而言,和谐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他们步入丰富的音乐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受到美的熏陶,进而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

合唱教学不单是要让学生唱会一个声部或唱会一首歌,而是要通过合唱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和声听觉、发声思维,提高合唱技巧和能力,所以要求学生要将所有声部的旋律都掌握,只有当学生在了解了各声部的艺术要求的前提下,才能做到调节自身的音量和速度,达到声音和谐的效果。

合唱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音乐活动,它既要表现音乐内容、树立音乐形象、传递思想感情,还要走向舞台面对听众,完成合唱作品与听众交流。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因为学生声音基础各不相同,音乐素质参差不齐,如果再加上教材难度大,课时紧,教师教法不当等问题,学生根本不能胜任或完成教学目标,出现把合唱歌曲当作齐唱来唱,长此以往,既浪费了宝贵的教学资源,也达不到教学目标,更使学生丧失对多声部歌曲的兴趣。因此,针对上述情况,有必要把合唱教学带进课堂。笔者对此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

1.合唱教学从低年级抓起。细细品味人音版的新课程教材,会发现多声部练习的内容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蕴含其中。如,第一册第六课模拟劳动的三声部节奏声势;第一册第七课用木鱼、碰钟演奏的二声部伴奏;第一册第七课建议欣赏童声合唱《花蛤蟆》;第一册第九课提到火车鸣叫、大轮、小轮的三声部声势;第二册合唱作品的欣赏、打击乐器的多声部演奏明显增多,等等。很多教师没有关注到这一点,碰到真正的合唱曲才开始和学生讲合唱,教合唱,学合唱,平时只字不提。于是教学起来会感到特别困难,课堂效果不尽人意。因此,教师从低年级时就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走进多声音乐,让学生在听觉上对合唱有一个逐渐熟悉、认识的过程。即从开始接受义务教育的一年级起,就让学生由浅入深,不断地接触、体验、感受多声音乐。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地熟悉它、了解它,使学生对多声部的认识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进行。而且,低年级的孩子较高年级的孩子更喜欢表现自我,喜欢唱歌、喜欢表演、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很容易被合唱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2.培养儿童合唱兴趣和习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合唱艺术有了兴趣,他们才能自觉、认真地唱好每一个音符,充分领会歌曲所要表达的内容,从而注意各声部的协和,努力体现合唱作品的艺术魅力。课堂上,要让学生在放松中激起对合唱的兴趣。比如“象闻花”一样做深呼吸练习;用半打哈欠的方法来启发学生打开喉咙,放松下巴等等。

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单纯犹如一张白纸,“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在这样的一个特殊时期,教师的一举一动,对他们的影响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需特别注意要以好的歌唱习惯去影响学生,做学生的楷模。教师要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向学生讲解一些歌唱的要求,让学生通过实践和比较,自发地建立起较科学的歌唱状态;要尊重学生自己对歌唱的理解和表现,在肯定的基础上纠正学生的一些不良歌唱习惯,用自然好听的声音歌唱,不大喊大叫,逐步培养良好的歌唱感觉。在低年级,模唱和接唱都是有效的好方法。

3.让学生多唱多练。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在教学方法得当的情况下,适当地让学生进行多次的合唱练习,对提高学生的合唱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在教学中要设计灵活多样的练习形式,采用学生所喜闻乐见的方法,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合唱的练习。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能做旁观者,要参与到学生的合唱活动中去,帮助带领学生进行有效的练习。要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正确对待合唱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要区别对待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有层次的合唱练习,以达到不同的效果。

4.分层要求体验成功。课堂合唱教学有时比合唱队教学难度更大,因为合唱队学生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组成的,无论是音准、音色还是唱歌基础都有一定的优势,而一般课堂里的学生有时程度悬殊太大,因此要求教师具有灵活性,教师要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做最佳选择和综合运用。可以根据学习主体――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愿望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让所有的学生都体验成功的乐趣。我们知道十个手指不会一般齐,对于一些能自信而歌的学生,要求他们声情并茂地演唱歌曲;对于一些对独立唱歌感到紧张的学生,可以要求他们背唱歌曲;而对于一些对自己没有信心、惧怕唱歌的学生则只要求他们唱准歌曲的节奏和音高。不同的学生在目标的实现过程中会逐步认识自我,意识到自己有能力唱好一首歌。这样,能使每个学生都感受到团体协作的成功喜悦,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不同层次学生的唱歌潜能,使部分学困生和没有信心者减少对唱歌的恐惧,树立起唱歌的自信心和为自己是其中的一份子而感到高兴。至于学生在演唱中声音的要求,我们应该区别于合唱队的声音要求,在班级上我注重学生对好的声音的感受和自我控制声音的能力,使自己的声音能融入集体当中。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9篇

关 键 词: 愉快教学 别样 情感体验

心理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学生有意注意的时间是15-20分钟,也就是说他们的稳定性较差,而注意的稳定性取决于注意对象,注意对象越是趋于变化的、富于吸引力的、动感有趣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如何解决低年级学生注意时间短而教学时间长之间的矛盾呢?我努力尝试用愉快教学,创设别样的课堂来解决这个矛盾。愉快教学,是指运用语言和情感,以及各种直观手段创设愉快学习情景,在愉悦的情绪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在实践愉快教学时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

一、愉快的笑声

笑是愉快最直接的表现,教师在课堂不同含义的笑声可以表达对孩子的尊重、鼓励、喜爱和满意,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使课堂气氛其乐融融。

例如:有一次上公开课,孩子们看到那么多听课的老师,个个都很紧张,一个个都严肃地板起小脸,近六十双眼睛忐忑不安地望着我。我看着他们的紧张样,“扑哧”一声笑了,我问:“同学们还记不记得老师最喜欢你们在上课时的那些优点啊?”没有人举手,我又笑眯眯地望着平时最爱举手答问的几个同学,鼓励地说:“咦?我们班的小喇叭怎么变成小哑巴了?”孩子们紧张的神情有些放松了,有几个孩子举手说:“老师喜欢我们回答问题象小喇叭”。“老师喜欢我们积极举手答问!”……我说:“对!那你们知不知道老师笑什么呢?”我笑着看他们一眼,自问自答说:“我为今天有很多老师能看到同学们上课时的出色表现而感到高兴,你们高兴吗?”“高兴!”孩子们一边回答一边咧嘴笑了。这堂课由于学生积极主动地配合,上的很成功,孩子们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和综合素质,给听课的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可见,教师在课堂上愉快的笑声可以表达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使他们在愉快的情绪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二、有趣的鼓励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经常运用鼓励,表扬的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而有趣的、令学生很有成功感的鼓励方法则更能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觉得其乐无穷。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图形鼓励法和游戏鼓励法较传统的打分制、掌声鼓励法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图形鼓励法,就是通过一些卡通图形来表示竞赛的结果,激发学习兴趣的教学方法。因为卡通图形十分有趣,所以很容易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老师交给的学习任务。

例如,在进行巩固练习时,为了检查学习效果,教师会分组或分男、女生进行学习竞赛,为了激起学生的兴趣,我就采用图形鼓励法来评价比赛结果:我在黑板上画三个娃娃头,根据各组的竞赛表现在娃娃脸上画上不同的面部表情,分别代表“非常好、一般、不好”。

这样一来,学生对竞赛充满兴趣,都很认真地去准备,学生能主动学,乐滋滋地参与,自然就达到了巩固新授内容的目的。

游戏鼓励法,则是通过充满竞赛意识、令学生有成功感的游戏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利用小学生的好胜心理,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将兴趣盎然、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地完成教学任务。

例如:当学生在做随堂练习时,因为需要做得又好又快,所以我设计了“我是NO.1”的鼓励游戏:我在黑板上画了许多小竹竿,还剪了许多小猴子,小猴子的头上分别写着NO.1、NO.2……哪个小朋友做得又好又快,我就把他的名字写在NO.1小猴子的头上,然后贴在黑板上画的第一根竹竿上,随后完成的,按照先后顺序用NO.2、NO.3……小猴子表示。孩子们非常喜欢这游戏,兴高采烈地按照老师要求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运用“图形鼓励法”和“游戏鼓励法”等有趣而又使学生充满成功感的鼓励方法,不仅使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大大提高,还培养了学生的竞赛意识,使每个学生乐学、愿学、善学、要学。

三、维妙的示范

语文教学,朗读示范是指导学生掌握字词、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小学生字词储量少,对课文的理解能力较差,四四方方的汉字对他们没有什么吸引力。教师必须将课文朗读得维妙维肖,令学生沉浸于课文所创设的情景之中,兴趣盎然地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句,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得在上《倔强的小红军》这一课时,为了使学生充分理解小红军的倔强。我在范读小红军和陈赓同志的对话时,我加上动作,把声音放得高高的,读出小红军毫不在乎、完全不需要别人帮助的样子。当读到陈赓同志发现被骗,后悔地抱着小红军的尸体时,语气读的很悲伤,语调很低沉。整个过程,我发现孩子们听得很入神,有的模仿起小红军的动作来,有的眼角还露出了晶莹的泪花。在后来的复述课文中,很多同学都有相当不错的表现。

实践证明,教师创设别样的课堂,通过愉快的笑声、有趣的鼓励、维妙的示范,将有效缓解小学生注意时间短而教学时间长之间的矛盾,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兴致勃勃地参与学习活动过程,完成各项学习任务。

课堂实践教学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引进源头;促进能力;激发成功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动性,组织引导学生去实践、获取知识、摸索学习方法,在一次次亲身实践体验中,激发学生更高的语文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一、收集资料,引进源头活水

语文资源无时不有,无处不在。因此,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随时随地地学习语文、应用语文,让学生体会生活中时时处处有语文,语文与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有效地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课前让学生围绕新学的语文内容去广泛收集信息,可通过书、报、杂志查阅资料,有条件的可上网查阅,还可通过观察、调查、了解等手段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不管用什么方式,都要把相关的知识摘记在本子上,并记忆下来。如学习《只有一个地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三步走:第一步,组织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地球知识的资料。第二步,分类整理资料,如与地球有关的天文知识、丰富的自然资源、濒临灭绝的动植物、人类对地球的破坏及造成的严重后果等。第三步,指导运用信息资料,学生利用课文知识回答上面的问题时,结合展示学生自己收集整理的有关信息资料,使学生更加理解地球的“可爱”和“容易破碎”,进一步明确作者用“只有一个地球”作课题的内在含义。

教学一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文章时,可让学生收集有关课文的时代背景或文中人物情况的资料。如学习《詹天佑》,让学生收集有关的历史背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就能对詹天佑的爱国之情,对京张铁路的胜利竣工的伟大意义加深理解。学习《十六年前的回忆》,让学生收集有关的资料,在相互交流中加深对人物精神的理解。

不仅阅读时要收集资料,而且作文教学、口语交际以及解决生活中的种种问题,也要收集有关的资料。因此,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渠道收集资料,培养实践能力。

二、课堂实践,促进能力提高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实践体验性学习。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在课堂上,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带学生走进教材,让学生操作实践、体验探索,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

1.让学生在课堂上演一演

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即兴表演,能促进其对语文全身心的感受。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把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的表演动作,不仅提高了对课文的理解程度,而且也发展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麻雀》,在感知课文后,让学生听录音,各自扮演自己想扮演的角色(老麻雀、小麻雀、猎狗)。学生都表演得惟妙惟肖,体验各角色的动作、神情、课文中的情景,以动态展示每一个场景的画面。同时让学生边读、边演、边悟、边思、边感,鲜明的突出猎狗的凶猛、小麻雀的无助和老麻雀甘愿牺牲也要救小麻雀的伟大,学生们仿佛置身于情景之中,学习效果相当不错。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并对“老麻雀”这一艺术形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再如一些历史故事的课文,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可让学生分别扮演课文中的角色,演课本剧。课文中古老的历史故事使学生的精心饰演生动形象地展现出来,那语气、动作、神态让大家看了犹如身临其境,对知识的接受则水到渠成。由于学生参与了表演或评论,他们分析事物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培养,学生进行表演,这就是他们自己的一个创作过程,整个创作过程中,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都得到培养,人文精神得到体现。

2.让学生在课堂上画一画

语文课本中有许多文章文笔优美生动,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了,但感受并不深刻。如教学《燕子》一课时,先让学生自悟春光的绚丽、燕子的活泼机灵。接着让学生拿起水彩笔,把生机勃勃的春光画出来,从而进一步领会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动手又动脑,既激发了学习的兴趣、深刻理解了课文内容,又使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得到了发展。

3.让学生在课堂上做一做

在课文中有许多知识比较抽象,不易理解或不易明白其中的道理。这时不妨让学生动手做一做实验,从中观察、思考,弄明白道理。有位教师在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有个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50多米长的桥面,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为什么桥面不会塌?是什么支撑着这么长的桥面呢?”这个问题如果只口头解释,学生还是不能真正理解。于是教师让学生动手做一个实验:先让学生准备5厘米宽的长方形图画纸,用两个长方体文具盒做桥墩,让学生把图画纸平放在桥墩上,再把橡皮轻轻地放在纸中间。结果只放一小块,纸就凹陷下去。接着,又让学生把弯成拱形,嵌在两个桥墩中间,再把橡皮放到纸桥上,纸桥却没有凹陷,接着加上两块,纸桥依然如故。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明白了拱形桥面能承受更大的重量。从亲手所做、亲眼所见的事实中体会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创造才能,更进一步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

⒋让学生在课堂上写一写、比一比

如:(1)抄一抄文中的优美词句;(2)旁注要点、体会、疑难等;(3)从文中提取主要信息进行缩写;(4)根据文章的内在联系进行扩写、续写等,学生好胜心强,在写的训练中让学生比一比优美词句谁抄得快、抄得多,比一比谁的重点找得准,比一比谁写得深刻,比一比谁的问题提得好,比一比谁的句子、文章写得精彩等。在“比”中充分调动学生写的情趣,在“比”中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的能力。

此外,读一读、想一想、算一算等都是语文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根据课文内容以及学生爱好等,让学生在课堂上均有练的机会。

三、展示成果,激发成功的体验

展示是语文实践的终极阶段。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望,教师就应给他们提供展示的舞台,在成功的掌声中激发他们不断实践、主动探究的欲望。如低年级《小白兔和小灰兔》、《植物妈妈有办法》、《小蝌蚪找妈妈》,高年级《半截蜡烛》、《打电话》等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在班上演一演。学完《蝙蝠和雷达》后问:你从什么事物中也受到启发,想发明什么?回家后制作你的小发明,然后带来学校,给大家看一看。这样,学生的能力就能在实践中得到提高。

上一篇:英文教学范文 下一篇:儿童科技教育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