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1:32:46

科技教育论文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本文作者:沈哗工作单位:长宁区少年科技指导站

青少年科技教育中强化美育的作用和方法

1、建立和谐的,富有情感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影响着学生对学习、对生活的态度。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健康的形成。如何来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呢?(1)青少年科技教师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这是教师美德的基本原则,是建立良好师生感情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与交流的行为是人的天性中的重要一维。与人爱的天性相对的是怯懦,然而怯弱恰恰助长他人对自己的控制,人的良知和在良心规则之下的爱与交流是逐渐减少怯懦的重要途径。青少年科技教师应警惕最极端的倾向,即控制变成了教师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而使科技教育的爱落空。(2)教师要有民主作风。放下架子,和学生平等相待,经常听取学生的意见,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到只有被灵魂所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瑰宝。(3)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和水平。教师要具有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就能把学生吸引在自己身边。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平等性,是在高境界上接受颖悟知识的前提。使外在的知识和内在人格、思维模式、日常行为融为一体。一言一行无一不美,对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强烈美的吸引力,向心力。客观上对学生形成了一种范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2、发掘科技教育内容的审美价值青少年科技教育是教师指导学生对人类以往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论的学习探索过程,是引发青少年对真理有所企慕的一种途径。青少年科技教育要努力通过教学使学生真实地感知到科学真理的无限性和开放性,获得思想和心灵的自由。心灵美的核心是美的崇高感,和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包含着丰富的审美教学内容,它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理性之美、大自然永恒和谐之美的教学,是渐进培养学生诚实、正直、勇敢、无私、忘我、耐心、坚忍、自主各种品质的有效手段。要加强对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更要加强学生的文明规范教育,引导学生把心灵美和外在美统一起来,做到行为美、语言美、仪表美和环境美。3、努力提高科技教育教学艺术水平没有教学艺术的教学,不会是成功的教学,不会应用教学艺术的教师不会是受崇敬的教师。因此,掌握教学艺术,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艺术水平,应该成为每一位青少年科技教师终生追求的目标。亲切的教学态度。教师的教态美,是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师仪表、表情、姿态、动作等方面的综合评价。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形象性是美育的重要特点。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要尽量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如教具、挂图、录音等教学手段,使学生容易理解抽象的理论,也得到美的教育。生动的教学语言。教师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手段,是构成教学艺术的重要形式。变化的教学节奏。在科技教育中也要讲究节奏。要努力做到讲课速度快慢适度,讲课声调高低有别,解决问题跌宕有序,力求青少年科技教育整体和谐。巧妙的教学情境。教师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要注意创设问题情景,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视科学社会实践,在科学社会实践中美化学生心灵

科学社会实践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具体、生动、丰富的特点,是我们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途径,也为我们强化美育在青少年科技教育中的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多年来我们曾和本区内外多所大学、科研机构、博物馆、科技馆、动物园、社区街道等单位开展广泛而密切的各种形式的青少年科学实践活动。例如本区基层中小学的师生通过“走进科学殿堂”青少年科研课题研究活动这个媒介与大学教师、科研院所的专家面对面真实地交流、互动前行,体验发现之美。亦师亦友。学师风范,获得的绝不仅仅是具体问题的解答,而是启发了师生的科学思维方法,了解到当今世界科技前沿的种种情状,以及亲眼目睹科研人员严谨的工作作风,不计得失的奉献精神。更体会到科学研究本身体现在发现自然、社会、生活法则中所具有的庄严肃穆的美学意义。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科技园内聚集着大量的高科技人才和高科技企业,面对大量的潜在生产力,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将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科技园对创业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一个地方都要强烈。在我国目前将近二十年的科技园发展过程中,创业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明显不能满足科技园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当前大学教育中缺乏创业相关知识和理念的培养不足的问题。科技园对具有创新人才的需求是长期存在的,因此,如何将高校的发展创业教育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相结合,发展和改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今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和发展方向。首先,目前我国大学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创业教育的环境。由于当前我国大学还处在“象牙塔”的状态,教师和学生生活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缺少风险和冒险精神。加之我国长久以来对创业的认识不足,缺少当机立断的果敢精神,导致面对机会时往往犹豫不决,错失良机。其次,目前我国大学普遍存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问题。从常见的转化形式分析,是因为缺乏自主开发课题、大学有限资源分散、课题与市场不吻合、科技管理政策不完善、科研经费和中介机构缺乏等原因造成的。而深层次的原因是体制僵化、机制不活[3]。再次,科技园中创业企业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特点:一是这些企业大都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即这些企业具有技术含量较高和生产经营规模较小的特点。二是这些企业以创新活动为发展基础。创业企业一般都是采用新技术、新工艺进行生产,其生产出来的产品往往是现实市场中还没有出现的产品,可以填补市场空白。三是高风险、高投入、高效益。新创企业的探索性强、创新程度高,技术复杂或不够成熟,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多,因而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失败屡见不鲜。据统计,创业企业的成功率一般在20%~30%。但创业企业一旦成功,能获惊人的社会经济效益。由于这些企业成长条件和环境的要求很高,迫切需要有一大批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人才来经营和管理。因此,针对大学的人才进行有针对性的创业教育是科技园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科技园中大学创业教育的计划和实施以及创新创业等相关理念的加入和融合,如何使人才培养模式与科技园发展的现实实际相结合、与市场应用相结合是目前乃至将来科技园人才需求和高校等人才培养单位发展的重中之重。大学应该与科技园的建设和发展相契合,鼓励学生到企业中兼职,真实感受创业企业的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乃至今后步入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科技园开展创业教育的对策

大学有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大学科技产业的发展方向应在社会服务上下功夫,社会服务功能建立在大学原始的教育和科研功能基础上[4]。世界上著名的科技园都将大学的创业教育与科技园发挥反哺大学教育的功能有机结合在一起,取得了优异的成绩。科技园对大学创业教育的推动作用,实现创业教育基地功能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创业教育的培养环节和体系。创新创业教育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十分明确,那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业发展为目标进行符合市场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大学的创业教育必须围绕市场目标,完善从师资、教学、实践等多个方面的培养环节,深化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科技园为上述要素提供了一个整合的平台,将各种要素紧密结合形成化学反应,最终促成一个完整的产学研培养体系。美国斯坦福大学开设的创业课程共有17门,90%的学生至少上过一门创业方面的课程,课程内容涵盖创办企业的方方面面[5]。依托科技园,大量的创业实践活动为开设创业案例教学等创业课程提供丰富的内容,容易形成文化课、专业课和创业课相互渗透、功能互补的立体多元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也能够及时反映知识创新的内容[6]。科技园为大学的创业教育提供了大批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大学可以聘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企业家和投资家担任兼职教授,为学生教授创业课程。同时,大学应鼓励大学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创新活动,为教师提供相关政策,鼓励教师增加实际创业和管理经验。

2.改善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机制创业教育是一种实践性远远强于理论性的课程,熟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要增加大学生创业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相关课程是大学生走到实践中去。通过开放性和活动性的课程将课堂所学应用到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创业教育课程应采取新的教学机制,科技园的出现能够为创业教育教学机制的改善提供条件,丰富了教学的地点和形式。目前在我国开设创造力开发课程的学校只占少数,原有的这类课程也存在着内容陈旧,理论脱离实践,动手少,缺少实践体验等缺陷,需要在新的理论和实践要求下,在内容和方法上进行变革,培养创新所需要的多种能力[7]。创业教育应该作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新内容,融入专业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结合专业,对学生进行某一领域或某一行业如何创新创业的针对性教育,激发、培养和丰富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知识[8]。这种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使得教育由简入深、循序渐进,既符合教学规律又开拓了新的教育体系。

3.为学校提供真实的创业教育环境实践是创业教育的根本和落脚点,虽然现有的创业教育也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活动和创业计划大赛等,然而学校自身的资源并不能保证创业实践保质保量的充分开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科技园可以为学生的创业提供最形象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提供了感性认识。同时,也提供了冯伟丰富和贴近学生的大量案例。同时,科技园也为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提供了创业的平台,硅谷为创业者提供了一种把大学科研与产业生产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业环境,促使了一大批教授创业者,大学生创业者的产生,如微软、苹果等企业都是在科技园中孵化而成的。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创业的机会,增强了实践的动手能力,更重要的是考察了一个人是否具备创业的相关品质,有助于学生在步入社会之前对自己有更加清醒的认识。

4.营造创业教育的文化氛围技术发展中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的关系,看来是技术体系内部要素的关系,实际上这种关系受到技术活动外的社会文化因素的深刻影响。在不同文化传统中,对发挥“人”与“物”的作用各有侧重,于是造成不同的技术发展模式。这些模式的冲突实质上也是文化观念冲突[9]。文化是一个组织获得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大学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文化氛围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大学是文化汇聚、交流和冲突的地方,任何科技园中的大学精神,都深深地影响着科技园内的入驻企业和员工。英国的沃里克大学在校园内注重培育创业精神,并且创业精神没有让位给少数工程和商业这类学科领域,也没有只让位给献身于创收的管理群体,而是在事实上成为了所有学术领域的特征[10]。总之,创新机制是一个组织保持生机和活力的内在要求。由于科技园汇聚了高智商人才和高创新人才,融合了大学文化和创业文化,本应具有其特殊的企业氛围和文化氛围。因此,科技园内极易产生浓厚的创新文化氛围。在这种氛围中科技园依托的大学精神起着绝对的主导作用。科技园为大学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基础上,通过实践丰富教学手段,完善教学体系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使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加的真实和有效,教学机制也更加灵活和富有实践性。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现如今,在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仅明确了教育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同时也提出了将国民素质全面提升的根本宗旨。当前各个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如何提升人才的培养力度,如何做好科学人才的创新培养,就其实质性而言,在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科学素养以及创新能力的综合培养,而科技竞技活动在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施,有着一定的重要性。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在某种程度上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进而引导学生对科学知识积极主动地进行,同时借助科技竞技活动,学生将会产生相对强烈的求知欲望;另一方面,科技竞技活动对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借助竞技活动,对竞争和挑战的氛围加以营造,进而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加以培养。此外,将科技竞技活动和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不仅能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品质以及高尚的情操,也保证了各个学科能力之间的综合运用,对科技活动的成果加以巩固,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总而言之,我国小学科学教育更应该适当地融入科技竞技活动,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竞争意识,为我国人才的战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

开展科技竞技活动,进而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就要立足于当前,正确地认知科学教育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要做好教学的充分准备,对于如何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并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

(1)做好备课的准备开展科技竞技活动,提高小学科学教育实效性,科学教师就要做好备课的准备,将本节课的内容贯穿整个学段,并将各个单元的知识重点融入备课的主要目标中,对教学的度加以把握,做好材料的准备,适时对实验进行改进,并对具有实用性和代表性的案例加以采用,尽可能地做到人人参与的效果。

(2)对探究任务加以明确,并借助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明确探究任务的过程中,要加强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结合课堂教学的实际内容,同时结合科技竞技活动的任务和内容进行充分的探究,加强同学之间的观察交流,对学生自由探究的欲望加以满足,引领学生对新的任务以及新的活动进行综合性的探究,进而对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实践能力加以培养。

(3)将小组学习的作用充分发挥当前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结合科技竞技活动,做好对学生的和谐化管理。要想充分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就要将科技竞技活动进行分组进行,充分发挥小组间的学习作用,保证小组成员人人参与。坚持长期的小组参与学习,不但能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还能保证科技竞技活动的有效开展,进而全面提高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

(4)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好习惯在小学科学教育的过程中,定期地开展科技竞技活动,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信息收集整理总结的过程中,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动脑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和实际的科学探究能力。

(5)采取科学的评价方式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科技竞技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保证有一定的评价环节。小学生的科学教育更要对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培养,并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科学素养、沟通能力以及团结合作能力进行综合性的培养,保证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科技竞技活动开展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学习实验过程进行观察,并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每次科技竞技活动开展之后,对其活动进行总结,并分享学习的成功和快乐。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竞技活动的开展,可以培养学生公平竞争的意识和综合运用学科知识的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提升小学科学教育的实效性,为我国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1建设高素质科技教师队伍

1..1.1配备专职科技教师学校应选择热爱科学、年富力强、奉献精神强、责任心强的教师来担任科技教师。

1..1.2培训学科教师可通过面向全体教师的知识培训、专家讲座、制度建设、激励机制等手段与措施,使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提高科学素养,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活动的探索和指导工作。

1..1.3提高科技教师综合素质定期召开科技教师座谈会,及时沟通、相互了解教学实施中的问题和经验;实行青蓝工程的管理激励制度,培养发掘有科技创新教育教学潜力的科技教师。

1.2开展科普推广宣传活动

(1)举办校科技周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做到早部署、早安排,围绕科技活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健康向上的系列科普活动。

(2)组织学生观看科技片。可收看中央电视台《科技博览》、《人与自然》、《科技之光》、《走进科学》等科技节目;组织学生征订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如《科学大众》、《少年科学》、《少年智力开发报》等;介绍科学家故事,如牛顿、爱迪生、富兰克林、贝尔等众多科学家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故事。

(3)定期组织学生精心策划,张贴科普墙报、办科普专刊,展示科技创新优秀活动项目,展示学生自制的标本、教具、学具;开设科普讲座;举办“科技在腾飞”的手抄报等形式新颖、富有特色的比赛;组织部分学生写心得体会,利用校园广播选播优秀作品。

(4)大力宣传热爱科学、具有创新思想的青少年先进事迹,不断激励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科技创新潜能。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广泛参与,才能真正在校园内营造一个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氛围,让科技意识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科技宣传和普及效果。

2整合基础学科课程和科技活动

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把学校科技创新教育与教育整体改革相结合,并入教育主渠道,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道德情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也只有将以往青少年科技活动的“课外”身份转变为“课内”身份,才能突破科技活动就是建课外小组、搞小发明的狭小天地,让课堂中处处有科技,处处有创新,真正落实学校科技创新教育。

2.1将科技创新教育融入到基础学科课程中

2.1.1高考学科学生学习时间主要用在高考学科中,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理念,并对相关的科技知识进行一些系统梳理,必将对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起到重要作用,收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

(1)语文学科。现在的语文教材中,增加了不少有关科技内容的文章,语文教师可利用此契机,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收集整理相关的科技资料和研究背景,拓宽科技知识领域。

(2)英语学科。有英语教师曾留意到一个现象:理科生英语成绩普遍高于文科生。按常理文科生应更占优势,但通过试卷分析才知,原来英语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阅读理解等题目有五分之三以上的内容涉及到自然科学知识,而这正是理科生的优势。因此,英语教师非常有必要在教学中融入科技知识,尤其对文科生的教学,这既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

(3)理化生学科。在实验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对比、实验、归纳、类比等方式,引导学生“做中学”和“探究性学习”,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能很好地发展他们的创新意识,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学科优势。

(4)数学、政史地等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各自学科特点,将科技创新理念渗透在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精神以及发现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2.1.2非高考学科如《综合实践活动》、《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学有利于学生创新灵感的产生,让学生亲历实践活动的过程,经历成功与失败,这对于直接经验的获取和创新人才的培养非常有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体验到实践探究的乐趣,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收集处理分析应用的能力、学会与他人合作与分享、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促进青少年个性发展和情商修养,转变学习方式,完善学生素质结构,提高综合能力,实现学生科技创新素质的全面提升。

2.2开发校本课程

2.2.1明确校本课程开设目的充分利用学校教育资源,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科学兴趣为目标,为学生建立广阔的知识背景,降低教学内容的理论难度和对学科体系的严格追求,避免科技教学课堂死板生硬,加强观察、采集、实验、动手操作和实践的环节,注重阅读、思考、探究、分析和直接发现。

2.2.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心理特点、个性发展等,合理开发校本课程,避免科技创新教育的随意性和片面性,认真规范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建立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课程目标和内容体系。可开发科学史话(爱迪生发明故事、历代科学家史等)、电子技术、机器人制作、建筑设计、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军事科学等校本教材,涵盖科学前沿与高新技术、实用技术、科学技术史等相关内容的校本课程。

2.2.3合理控制校本课程人数只要报名参加某校本课程的学生超过10人,学校就应想办法开设此课程。另外,每门校本课程人数应尽量控制在30人以内,以有助于教学的开展和提高课堂效率。

2.3开展科技活动

2.3.1比赛竞技类如航模、空模、魔方、七巧板、电子制作、物理技能、机器人、天文知识、环保知识等竞赛;科技发明作品展、生物标本展、化学晚会等;组织以科技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由学生代表讲述科学故事,提出论点,大家相互讨论,得出结论;规定学生每学期读一本科学书籍;利用寒、暑假参加科技社会实践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科技活动,能强化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鼓励学生自立、实践、创造;培养学生的科学思想、科学素质、科学方法;认识自我,展示和发展自我,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2.3.2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组织学生成立科技兴趣小组,或由学生自发组织科技社团活动。这些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都是由对某学科研究领域感兴趣的学生组成的,其科技活动开展的针对性更强、目的更明确,内容更有深度和广度,并能及早发现和培养具有科技创新潜质的优秀人才。

2.4紧密结合高校自主招生政策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之一,与全国高校自主招生政策紧密结合起来。高校自主招生是一门大学问,不同高校选拔优秀生源的标准和方式虽各有千秋,但万变不离其宗,所需人才一定是具有学科特长、创新潜质、拔尖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检索高校自主招生报名条件,发现一个共同条件,即“具有突出的创新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发明有优异成绩者”。那么高校如何评价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潜质呢?清华大学招生办介绍:“综合性面试容易评判出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对于创新性的评估则有局限性……不是靠一张卷子就能把学生的创新能力评判出来的”。那么,针对高校自主招生政策中提到的关键词“科技、创新、实践、发明、优异”,应如何理解和定位,从而给学生更多的选拔机会呢?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活动。如组织学生参加全国省市级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明天小小科学家、科普作文大赛、微创新大赛、中小学电脑制作大赛、中小学信息技术与创新实践活动等。

(2)辅导学生科技发明申报国家专利并获得国家专利。

(3)积极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5~15人)参加科技类社会实践活动。参赛获奖、申报专利、社会实践,是最能体现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和途径,能直接将其作为高校评价学生创新潜质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具有高校自主招生的选拔资格,争取更多机会选择心中理想的高校。

2.5举办科技专家讲座

作为科技教师,由于课题研究等方面能力受限,学校应尽可能充分利用校外科技资源,与相关的科研机构保持密切联系,与其相互合作、达成协议,将这些科研机构定为学校青少年科技活动基地,并从中邀请与青少年科技活动相关的科研人员及专家来校举办科普讲座。这种以科技专家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为载体的课程资源,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巨大的教育价值。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当今科研领域乃至社会上的学术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趋严重,作为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不良风气甚至已经浸染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这反映出大学生培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与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与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为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与未来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教学、科研、办校企等作为主要业务来抓,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科技道德就是学术诚信,就是与社会为善,为人类谋福。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才能在未来科技实践中造福人类社会。这种道德其实是和学生的综合道德系统相一致的,并无区别。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三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运用方法不多。我国道德教育历来重视理论灌输,而相对忽视德育过程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谓德育教育的悲哀。科技德育教育不仅在量上不足,在质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样是失效的。四是对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处理不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关规章制度要么不够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成效。五是对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抵御不坚。高校不是净土,高校科研中的功利思想注定了科技道德问题的必然存在,如学术中的浮躁与浮夸、求量不求质、自由主义等等,都会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引发不良反应,并为学生标榜效仿。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3我国大学生培养中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加深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

科技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机制上的建设与健全,还应在思想观念上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关科技道德的建设与教育则相对滞后,因而学术不端之风渐重在所难免。高校不仅是科研重地,也是培养科技人才之所,有违科技道德的不良科学行为不仅会造成学术失真,还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并在下一代的科技人才身上蔓延下去,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2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

很久以来,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一直是科学社会学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掌握着操纵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生杀大权。科学家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使命感,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与社会为善,为人类造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是从事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主要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科技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因而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与作用。

3.3重视科学实践与示范引导的作用

科技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切实性与示范引导的实效性,摒弃过去德育中那种过于注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方式。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科技实践中感悟科技道德的内涵,运用科技道德的规范;要在大学生师从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科技道德的力量,完成科技道德的内化。欧洲国家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让他们做学生榜样示范的要求,不仅要他们传授学生科技知识,还要他们给学生教授科学道德课,并给学生做出榜样。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是刻骨的,同时教师们也净化了自己的科学道德空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4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机构相结合

当代大学生正经受前所未有的多元价值观的强大冲击,科技道德的形成是学校教育中所面临的急迫任务,从事科技工作虽然是他们未来的事业,但必须让大学生从现在起就要接受科技道德的教育,理解社会相关机构对科技道德的制度规范甚至法律约束。科学工作是严肃、严格、严密的事业,来不得半点虚假,任何假科学、伪科学甚至反科学都会贻害无穷,也会受到制度的追究与惩罚。与科学研究有关的社会机构完全可以成为施教科技道德教育的场所,有关科技制度也是大学生需要学习的内容。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的特点就是对科技创新活动有浓厚兴趣,对科技创新活动有很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青少年由于自身年龄特点,对新事物有很强的求知欲,科技创新型人才往往能将求知欲转化为兴趣。兴趣是学习行为的生理动力。一旦对科技创新有兴趣,那科技创新活动对于其来说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就会很快吸收相应知识,并常常将其应用于实际。在初高中学校学习阶段中,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影响其大学专业选择与以后就业为社会发展、奉献前进的方向。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青少年对计算机的求知欲,教师指导使其很好地将求知欲转化为学习兴趣,吸收相应知识,并将其应用于实际。将其科技创新技能用于服务社会,对自身而言是一个快乐又富有挑战性的创作过程。兴趣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快乐学习,快乐创作。

二、运用培养青少年科技创新的兴趣后

教师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指导青少年学以致用非常重要。网络是个巨大的资源库。培养青少年如何搜索、过滤,提取有用信息,是必备的知识技能。在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利用网络多种搜索引擎查找有价值的资源。利用维普网等大型数据资源网站进行相关材料资源的查找与阅读。利用IE浏览器浏览国内外最新科技创新方面知识。利用邮箱或MSN等网络聊天工具彼此间进行交流合作。利用网上视频资源进行视频教程培训。可以极大地提高与丰富青少年的科技创新能力。

三、创新科技创新型人才具有另一个特点

就是有很强的学习与创作毅力。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成长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就能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才的。在学习、创作过程中,有许多难题与困难。面对难题,高难度的创作目标时,毅力是否坚强,是其能否成为成功的创新型人才的关键。总结归纳要学会学精一门技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挫折与难题难以计数。如学生在软件编程科技创作时,遇到作品一个功能的实现有难题的时候,在毅力的坚持下,查阅各项书籍,在一天中常常查阅知识而忘了吃饭,全身心地投入到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在查阅书籍的同时进行大量知识归纳与应用。在多次程序修改与调试后,实现预定的功能目标。中间的调试失败的经历与挫折可想而知。如果没有毅力坚持,一个具有完善功能的科技创新作品就难以实现。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中,毅力是一个非常重要、明显的素质特点。

四、途径

因此在探索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后,可以发现培养青少年的学习兴趣与坚持做好做完创作的毅力,对于创新型青少年人才的成长起着相当大的作用。学校在如何培养科技创新型人才的学习兴趣与毅力方面,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利用资源创造培养环境:让青少年参与到科技创新活动中,提高青少年科技创新整体水平。

(2)现代教育硬件基础设施:购买置办科技创新所需相应设备与书籍,供科技创新学习与制作。

(3)提供指导与发展方向:提供相应的指导老师,提供相应的指导与鼓励,帮助创新型人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社会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视程度与投入程度,对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社会重视与投入能够有效促进科技进步与科学水平提高。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不仅是社会科技教育工作发展部门的事情,而且是整个社会人文、经济、科技发展的事情。因为最终受益的是整个社会的进步发展。

五、总结

因此在整个社会发展进程中,根据科技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培养。为国家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准的科技创新人才。利用科技创新文化提高民族创新精神,提高民族创造力。为社会创造更多科技物质、文化财富。提供给创新型人才相应的最新创作与发展动向。这点正是科技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注重勇于攀登科学顶峰的精神培养,对科技创新型人才进行精神层面的熏陶与鼓舞,让科技创新型人才为社会作出更多更有意义的突出贡献。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在过去的一百年中,教育者和科技工作者都在思考科技如何支撑和促进教育的发展。1910年,乔治·基内(GeorgeKliene)制作了第一部公立学校分类目录的影片,1913年托马斯·爱迪生预测在未来课本会消失,因为人类的知识都可以通过电影的方式教给学生。[3]20世纪30到40年代,收音机技术的应用大大扩大了受教育者的人数。随着50年代电视技术的普及,视听教材开始在学校当中应用,大大增加了学生数量以及扩充了教育内容。随后的70到90年代,电脑开始大规模进入家庭,但此时学校仍然是以教师为中心(teachingparadigm)的教学方式。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给学生提供了直接接触知识的桥梁。学生也不只是简单地记忆以应付考试,教师不再为学生直接提供知识,而是帮助学生组织、整合知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增加了学生与家庭、社区甚至是世界上知名学者或专家交流的机会,打破地域与空间的限制,使学习走出课堂,形成以学生为主(studentparadigm)的学习方式。

在信息爆炸与科技日益更新的时代,教师如何在有限时间内从大量的知识中选取合适的知识教予学生,面临着挑战。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比如多媒体应用,通过结合图像、动画、声音及视频等,将复杂的问题直观化、立体化,更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教师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和设计者,教师设计互动及真实性情景,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面对未来社会竞争的能力。[4]

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精英教育走向了大众教育,已经从以数量为主的规模化发展转为以提高质量为主的内涵式发展。激烈的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竞争和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都促使我们把质量摆在首位。为了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美国已经开始利用学习分析法(1earninganalytics)通过对学生学习资料的搜集与分析,观察和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及时反馈给教师、行政人员和学生,以便他们及时调整教学和学习策略。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个人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方案,减少辍学率,增加毕业率。里奥萨拉多学院(RioSaladoCollege)建立了发展和课程参与系统(progressandcourseengagementsystem)自动追踪学生的学习情况,包含学生登陆课程的次数、查看教学材料的情况、课程得分情况三个方面的数据。该系统旨在通过个性化的指导,关注学生的个性需要来实现教育目标。报告分为绿色、黄色、红色三个预警等级,预测准确率在70%左右。北亚利桑那大学的分数评估系统(gradeperformancesystem)、普渡大学的课程信号系统(coursesignalssystem)、鲍尔州立大学(BallStateUniversity)的可视化合作知识群(visualizingcol-laborativeknowledgework)都是类似的系统。

二、促进新的课程形式的出现

MOOCs(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s)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组织形式,2012年大规模快速发展正是得益于教育技术的推动与创新。MOOCs曾经一度占据各大报纸及网络媒体的头条。MOOCs课程秉持知识分享的理念,免费为各类人群提供多元化的课程,它的特点是免费、开放、大规模。目前规模较大且较为知名的课程平台是Udacity、edX、Coursera,这些机构采用与名牌大学联合授课的方式,吸引了大批学生。其他国家和地区也看到了MOOCs课程在未来国际高等教育市场中的作用,纷纷上线各自的MOOCs,如英国的Futurelearn、澳大利亚的Open2Study平台等。我国的北大、清华、上海交大、复旦也积极加盟edX或Coursera,或建立自己的线上课程。

MOOCs课程得以迅速发展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有效地降低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支付。影响学生进入大学的首要因素就是过高的学费,高等教育的花费和学生贷款一直是教育界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市场疲软的情况下,高等教育的功能受到大众质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在线课程的发展。MOOCs可以帮助那些无法进入大学的学生免费接受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教育机会公平。美国政府非常看好技术变革教育的力量,总统奥巴马极力倡导在线教育(E-learning)。在2013—2014学年教师和学生返校之际,奥巴马政府提出了他们的E-learning五年计划(Five-YearPlanforDigitalLearning),将E-learning放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位置,将矛头对准了美国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学费,学费的涨幅比平均收入快了20倍。[5]文件期望对技术的充分利用可以帮助学生的学习成本降低40%—70%,同时将学习效率提高10—25%。[6]与传统课堂不同的是,MOOCs的教学形式更加多样化,有课程影片、课程测试、即时反馈、学生问答、线上实验室等部分。MOOCs课程提供给学生的是一个学习的社区,学生可以随时与教师、与来自世界各地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对扩宽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思维非常有帮助。MOOCs除了作为课程的提供者外,课程使用者在进行线上学习时所产生的反馈数据,将会被用来进行学习行为模式研究。这也回应了MOOCs课程设计的最初理念: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研究如何将科技的应用在教学领域达到最大化,扩大受教育对象,并建立一个开放资源(open-source)平台,让其他机构可以从这些资源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数据。

三、促进教育管理手段的革新

技术的迅速发展也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新的课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数据,但今天我们对数据的处理仍然处在确保学生能够选择正确的课程的阶段,而不是应用学生和课程的信息来进行招生和课程规划等,还未能对数据进行有效应用,而且数据的大量增加使得对数据的存储、获取和分析的要求越来越强烈。以数据为基础的决策显著地改善了商业、组织的产出和生产率。[7]有学者认为如果大学想在高等教育市场中取胜就必须将技术作为战略工具来进行规划发展,[8]把信息管理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重要手段,从经验型、定性、单项管理向信息化、定量、综合科学管理转变。

信息交流技术在提高组织效率和改善决策方面有显著的作用。信息技术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和学习手段的更新,也有管理方式的改变。信息管理不同于传统管理的地方在于这种信息交流和共享可以为底层和弱势群体提供参与决策的机会,信息的质量和通畅性决定了广大利益主体能否最大限度地参与决策。这对于“底部厚重”的大学决策来说,能够保证利益主体的知情权和决策权,有助于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性和质量。信息管理符合善治的透明性(trans-parency),责任性(responsibility),回应(responsiveness)和有效(effectiveness)的特点。信息管理的有效应用可以使大学变得更加智慧(intelligent)和敏捷(smarter)。有学者预言,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可能将会带来教育的革命性变革。[9]

中国高校在教学和管理上历来都是以经验性为主,缺乏对信息和数据的敏感性。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中国的大学也开始意识到了信息和数据本身就是巨大的知识资源,开始注重对信息和数据技术的应用。2013年同济大学首先携手中科曙光,构建了基于云技术的大数据柔性处理平台,为信息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中南大学也启动了临床大数据建设项目,开展大数据在临床医学领域大范围、系统性的探索和研究。华东师范大学云计算与大数据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山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东北大学、云南大学等8所高校以及微软、SAP、华为、上海宝信、聚胜万合、高德软件等企业组成了大数据技术和应用联盟,合作进行市场需求调研、联合项目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

然而也有学者担心,教育领域的过度技术应用可能会带来负面的效果,比如传统技艺的失传,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的减少等等。由于新的教育技术的革新,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要求教师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增加了教师培训费用的开支,同时也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教学负担。除此之外,应用平台的建设的投入与维护、专业技术人员的不足等,都在一定程度上给学校造成困扰。这些因素都造成我国教育界对新技术的应用的内在需求动力不足。但无可厚非的是,新技术的发展确实是教育革新的力量,如何将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教育领域是我们应该思考和关注的问题。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区实验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素质教育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流。传统的中小学教育往往忽视课堂教学与科学实践的有机结合,在教学中不注重对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重知识、轻能力,重识记、轻实践,重模仿、轻创造,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是相悖的。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把创新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把科技创新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灵魂。所谓科技创新教育,就是使整个教育过程被赋予人类科技创新活动的特征,并以此为教育基础,达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和实现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就是要从培养科技创新精神人手,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带动学生整体素质的自主构建和协调发展。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培养青少年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省**市**区实验小学创立于1997年,是一所富于理性,洋溢激情,既体现科学精神,又充满人文情怀的学校。学校自创办以来,始终秉承“崇尚科学、追求和谐”的核心价值观,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教育文化,积极探索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联动发展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身体心理、审美等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基,走出了一条以科技创新教育为突破口的特色办学之路。

一、潜能激扬——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

在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以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为着眼点,在积极培育科技创新课程文化的同时,努力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与探究性课程三者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一)培育科教创新课程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精髓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孕育人的创造力,这恰恰是学生在未来发展中最为重要的品质与能力。当下不少学校为科技创新教育投^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教育效果却不理想。究其原因:—是急功近利,总想在短期内换来巨大的教育效益和社会效应,忽视了学生创造力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教育过程;二是误认为创新教育就是搞科技活动,只要让学生动手制作了科技作品就能培养创造力;三是部分教师只把眼光盯着少数学生,甚至把自己的创新设想嫁接给学生,使科技创新教育成为面向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忽视了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性与提高性的辩证统一,导致了科技创新教育的畸形走向。

总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把中小学生从过重的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思考、实践、创造。”实施科技创新教育,能够增强学生参与科技活动、实践创造的信心和兴趣,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绝大多数学生在科技创新教育中释放了潜能,显露了才华,获得了快乐和成功的体验,奠基了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基于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坚持不懈地致力于科技创新课程文化建设。学校认为,要追求科技创新教育的长效化,就必须让科技创新教育常态化。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课堂教学是落实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基于此,学校探索出了一条“科技创新教育与学科教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特色发展之路。学科教学从科技创新教育中获得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努力改进教学方式,从而真正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只有让科技创新教育重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目标真正体现在课堂上,科技创新教育才能获得蓬勃的生命力。

(二)构建科技创新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具体化,反映着学校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特色。在多年的发展和实践中,**区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适合自身培养特色的课程体系。学校根据多年的实践结果,以学科教育、科技创新课程、社团和实践活动为载体,建构了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有机整合的科技创新课程体系,坚持对学生实施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教育。

1基础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普及性教育的重要途径

在基础性课程中,主要以学科渗透、科普教育为载体。学科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创造性因素,因此,学校把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各门学科课程以及教学过程之中,让学生时刻都能受到科学思想的感染与熏陶,初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学校还长期坚持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积极调动社区、家庭的力量支持并参与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学校将每年的5月和11月定为“科技创新活动月”,开展科普教育和科技创新竞赛活动,组织学生参观科技展、听科普讲座、进行科学小调查;评选表彰“科技创新小能手”“十佳科技创新之星”。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积极性。

2拓展性课程是实施科技创新提高性教育的主要途径

在拓展性课程中,主要以校本课程和科技创新社团为载体。科技创新思维训练课是**区实验小学于2003年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由专任教师对学生进行潜能激发、技能指导和专题培训。同时,学校按学生的兴趣组建了各类社团。科技创新社团活动是一项实践性与创造性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力求做到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学生参与的主体性,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思维发展的特征,又把活动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只是为学生选择适合的实践项目,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践环境和条件,指导学生实践探索的过程。

3探究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区实验小学把探究性学习引进到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中,开展学科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不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中获得创新能力的发展。

二、全员激发——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教育的责任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往往直接影响教育质量。在当前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要实施创新教育,其关键是提高教师的素质,培育创新型的专业教师。

(一)促进科技创新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科技创新教育不能走依靠个别人才发展的道路。

近年来,**区实验小学积极铸造团队精神,注重思想引领,全面建立人才激励、培养机制,通过“内培外引”,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专兼职结合的科技创新教师队伍悄然形成。学校还建立了实力雄厚的科技创新项目组,使科技创新教师有了用武之地。科技创新的每一个项目都有教师具体负责,需要技术攻关时,大家自发团结在一起,发挥团队智慧,共同解决难题。科技创新项目组还建立了定期研究制度,每月开展一次研究活动。辅导教师的学科背景不同,有助于科技创新教育横向开发、纵向发掘、相互碰撞、集成智慧,增强科技创新教育的丰富性和专业性。

(二)让每个教师都成为科技创新教师。

传统的学科课程教学忽视了创造性和实践性的重要性,制约了学科课程的发展。许多教师都习惯于准备一套娴熟而不容置疑的知识向学生传授,提出的问题大多在教师的脑子里已有现成答案,教师问题意识淡薄、思维定势,导致学生好奇心和创新意识淡漠,学生的创造力也随之被扼杀。科技创新教育不单在科学、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上生辉溢彩,还与多种学科交相渗透,有效地丰富了学生的课堂实践,推动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科技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在课堂教学。如何在学科教育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落实在课堂上,**区实验小学的教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教师充分挖掘学科教学内容中科技创新教育的素材,选择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视点,确定渗透科技创新教育的目标,放大设计科技创新教育的教学模块,对学生进行教学干预和课后延伸。同时,把科技创新教育生成的自主、探索、创新学习方式和学习品质运用到学科教学中,改变学生学习方式。学校以创新教育思想为引领,建立教师全员激励机制,转变全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革各学科课堂教学方式,引导每位师生都成为科技创新人才,让科技创新教育的自觉行为丰富素质教育的内涵和品质。

三、机制催生——聚力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

众所周知,环境对人的发展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过程中,**区实验小学积极创造和优化教育环境,从而为科技创新教育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理性和秩序

**区实验小学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探索与实施科学管理,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引导教师发展的绩效考核机制”和“优质优酬的薪酬体系”,对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进行科学管理。这种完备的管理机制,确保了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科技创新教育注入了理性和秩序。

实施全员科技创新教育,教师能量的自主性释放离不开适宜的环境。因此,学校着力于科技创新教育支持性环境的机制建设,对教师实施科技创新教育的考核评价,努力创设科技创新教育的条件、经费、制度和支持性评价力量,创造性地实施了“统筹安排,分项目合作”的科技创新项目负责制,项目负责人享有必要的人员调动、物资支配、项目实施规划和一定的考核权,学校提供必要的人员、经费、物资支持,充分激发了每个教师的创造性能量,优化配置了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二)开发与整合科技创新教育资源

**区实验小学充分利用**区丰富的科技创新资源,为学生打开创新的视野。学校聘请院士、教授、专家、博士和有科技创新特长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形成了学生、教师、班主任、家长、社区辅导员“五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教育力量网络。学校还积极加强科技创新教育硬件建设,建立了科技制作室、科学实验室、电脑机器人活动室、科技创新作品陈列室、艺术墙、科幻画廊、科普橱窗,营造了浓厚的科普氛围。

四、价值共享——成就教师事业。奠基学生发展

(一)科技创新教育成就教师事业价值

教师的价值就在于教育,只有通过教育,教师才能获得自己的人生价值!为了使每个教师都成为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师,**区实验小学注重全员激发,让每个教师立足教学岗位实践科技创新,教师也从中获得了教育思想和方法的启迪,在教学技能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实现了教育人生新的跨越!

(二)科技创新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科技创新教育解放了学生的双手和大脑,让他们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其潜能获得释放,奠基生命的优化成长。**区实验小学有一门鼓励学生“胡思乱想”的课程——科学创新课,这门校本课程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欢迎。更为重要的是,一些与“优秀”无缘的学生,在这门课上悄然打开了通往成功的“另一扇门”。

同时,学校还把学生社团作为一种校本课程的拓展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科学探究的积极性,促使其不断发现、探究和解决新问题,不断创造新发明,真正成为探究问题、学习知识、实践活动的主人。学校按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组建各类社团,如红领巾发明俱乐部、柳器人俱乐部、创新思维俱乐部、学生点子俱乐部以及科幻画、电子制作、航模、船模、车模等社团,让学生们在相互协作的科技活动中激活创新的火花,聚生创新的点子,生发创造的种子。: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数学是一门思想性强、非常严谨的学科,它注重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经过课堂教学的严格训练,可以让学生清晰、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做到言之有理、落笔有据。我刚走上工作岗位时,也曾犯了在教学中不够严谨的错误,在上“直角三角形全等”示范课时,我太在意课堂氛围,教学课堂很随意,教学时随意地画起了草图。因为老师的随意,学生作业时画的“直角”不是九十度而是大概只有七八十度,学生指着不是直角的角讲“直角”“睁眼说瞎话”。我忽然意识到自己犯了严重的错误,这就是对数学的不严谨。

二、以科技创新精神探究数学教学课堂

农村初中学生基础比较差,对数学课感觉到枯燥无味,上课就是听天书,原因是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如果能将科技创新教育有机渗透于数学课堂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数学课也可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课。如在教学《测量物体的高度》时,我选择测量学校旗杆的高度,并根据当时的气候条件,被测物体的地理环境,利用已有的测量工具,设计出测量物体高度的方法,并测出它的高度。又如,在一次数学课外活动时,我只带了一个易拉罐和两段足够用的绳子及一根棍子(知道绳子和棍子的长度)。向学生提出问题:“不用测量工具你能测出易拉罐的高度吗?”只有少数同学知道利用三角形相似可以测量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教师“搭台”、学生“唱戏”,让他们从“读”科学变为“做”科学,多参加实践活动,自主探究,通过动脑、动口、动手的操作,亲自获取科学知识和经验,并且在活动中加深对知识和方法的感悟,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三、以科技创新教育的思维方法激活数学教学课堂

中学科技创新教育都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是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如果能穿插科技创新教育内容,可以激活数学教学课堂。如勾股定理的推导,可以有多种方法:一是作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把它们拼成一个多边形;二是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设它们的两条直角边长分别为a、b(b>a),斜边长为c,再做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把它们拼成多边形,以有多种方法来推导。一题多解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思维广度,体会到学科学用科学的紧迫感。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其实并不枯燥,它是生动的、彩色的、跳跃的。

四、以科技创新演绎数学教学课堂

因地制宜地选用生活中的事物作简易教具。如在教学“线上植树两端不栽”的植树问题时,我就巧妙地利用教室窗户作教具,请学生数一数一个窗户中有多少根钢筋,被钢筋隔开的段数是多少,并找出钢筋的根数与间隔的段数有什么样的量变关系。从而使学生清楚明了地掌握“线上植树,两端不栽时,树的棵数比间隔的段数少1”的计算规律,掌握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通过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就地取材制作简单的辅助教具。比如在讲授“二次函数”这一内容时,我们可以用一根铁丝,一块木板,一些颗钉子自制一个“二次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演示教具,进行演示教学,使抽象的教学内容变得直观具体。既形象又具体,使得学生动手又动脑,同时增强了学生科技制作意识。所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科技创新教育,既加强了科技创作的普及,又提高了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然而,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经验的积累、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是自主探究过程,但愿所有学生都能在数学教学的科技创新教育中得到自由和谐、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

科技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从儿童的思维特点来看,小学生形象记忆能力较强,分析综合能力较弱,对于一些较为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内容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时,巧妙地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可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从而分散学习难点,便于学生抓住知识关键点,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巧借现代教育技术,帮助学生突破重点和难点,释疑解惑,激活思维,深化知识理解。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螳螂捕蝉》一文,是一则寓言故事,哲理性较强,课本重点:学生能够凭借文中语言体味出寓言故事所说明的道理;难点:能联系课文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巧妙地出示投影片,让学生仔细观察“蝉”“螳螂”“黄雀”的动作神态,再联系课中的“乘虚而入”“不堪设想”等词,指导学生放飞想象,领悟“眼前利益”和“身后正隐伏着的祸患”的双关之意,领会吴王“恍然大悟”的道理。最后,通过播放视频,展示一些生活中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的事例,深化学生理解,把握“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能力

语文学习离不开丰富的语言积累和文化积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广泛阅读、多方涉猎,然而,这一要求在过去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是难以完成的。现代教育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有效整合,丰富了学生学习资源,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学生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充分借助现代网络信息技术,自主拓展阅读与交流,自主学习探究,学会搜索、查询、分析、鉴别、筛选、归纳、整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开展学习活动,从而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学生知识视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信息环境,广泛开展课外学习活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课内向课外的迁移延伸,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比如,学习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梦圆飞天》一课后,教师可以结合近年来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神州八号”“神州九号”“神州十号”的成功发射,以“中国航天科技”“探索太空奥秘”为探究主题,让学生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查阅相关资料,并开展相关专题学习活动,说一说自己的感想和设想。

三、总结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现代教育技术加以重视,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优势,巧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巧妙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功用,突破重难点,深化学生知识理解;有效整合现代教育技术,拓展学习空间,提升学生综合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有效改善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效果。

上一篇:应试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美国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