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环保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4 12:50:34

科技环保论文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1篇

1.1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通过近年不断研发探索,节能和提高能效技术所包括的诸如建筑技术、材料技术、能源技术、智能技术、仿生技术、废物再利用技术等都取得了长足发展。其中建筑节能新技术,在先进的试验论证和科学的理论分析基础上广泛用于现代化的建筑中,并通过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减少建筑围护结构的能量损失以及降低建筑设施运行的能耗等途径得以实现。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方面,通过推广设计上更通用化、标准化的节能汽车、节能灯、节能设备以及改良的工业程序和其他相关技术,创新提出更合理的节能增效技术。

1.2CCUS技术相比上述两类技术,CCUS技术的发展相对缓慢,目前国外已经制定了深入研究该项技术的发展路线和研究布局,明确了今后CCUS技术发展的研究重点和技术方向,已经相继投入大量资金研发。我国CCUS技术研发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与大规模推广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目前CCUS技术的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还有待实践验证,同时仍存在项目投资大、能源消耗高等突出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科技研发和技术创新来提高该项技术的成熟度。

2CCUS技术创新研究简要分析

未来几十年化石能源仍将是人类最主要的能量来源,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城市化建设的高速发展,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在一定时期内处于高位。CCUS技术作为一项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具有大规模低碳减排潜力的技术,能实现从高碳到低碳的能源转型,能广泛开展高碳能源的低碳化利用,被认为是最重要的进行温室气体深度减排技术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2011年蓝图情景预测,CCUS技术将在2050年对全球二氧化碳减排总量的贡献率将占19%,是仅次于改善能源效率贡献38%的第二大减排技术。如何发展CCUS技术,应成为能源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关键布局。其技术创新突破口简要分析如下:

2.1二氧化碳捕集技术二氧化碳燃烧后捕集技术相对成熟,我国已在燃煤电厂开展了10万吨级的工业示范,与国际领先技术差距不大。当前,影响该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原因是能源消耗高和项目投资大。二氧化碳燃烧前捕集在降低能源消耗方面潜力很大,国外5万吨级中试项目装置已经投运,我国6万~10万吨级中试系统的试验项目已启动。目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富氢燃气发电等关键技术。

2.2二氧化碳输送技术利用管道输送二氧化碳最具规模优势。据国外资料显示,商业化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已有40年以上的投运实践。目前,我国二氧化碳的输送以陆路低温储罐运输为主,还没有商业化运营的二氧化碳管道输送。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二氧化碳源汇匹配的管道网络规划与设计优化的相关技术、大功率压缩机等管道输送关键装置、安全控制以及在线监测技术等。

2.3二氧化碳利用技术利用二氧化碳进行石油开采,国际技术已接近成熟,我国还处在工业化扩大试验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油藏工程相关设计及配套技术、关键设备等方面。利用二氧化碳开采煤层气,国外已进行了多个现场试验,目前我国还在进行先导性试验。当前创新研究重点是研发适合我国低渗透软煤层的成井、增注及过程监控技术。二氧化碳化工和生物利用方面,国外大规模应用已产业化。我国在二氧化碳合成共聚聚丙烯塑料、碳酸酯、能源化学品等方面已进入工业示范阶段。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利用。

2.4二氧化碳封存技术二氧化碳封存,国外对陆地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项目已经进行了十几年的连续投运和安全监测,年均埋存量已达到100万吨。我国仅有10万吨级陆地咸水层地质封存的示范工程项目。当前,需科技创新解决的是重点发展适合我国陆相沉积地层特点的二氧化碳长期地质封存的基础性理论、评价方法、监测预警及其相关补救对策技术等。

3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中国占全世界二氧化碳排放的26.4%,已经超过了美国和欧盟。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面临着加快发展以及保障能源安全、改善环境质量的双重压力,对优化能源结构、低碳环保有着十分迫切的要求。发展CCUS技术是我国钢铁、化工、水泥等高排放领域减排温室气体的迫切需要;考虑到今后可能形成的全世界低碳产业,发展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将是提升中国低碳技术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机遇。近年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都开始制定相应法规、政策以实现在全球低碳竞争中占得先机。

2013年国家发改委了《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开始积极推动此项工作。总体而言,我国CCUS各环节技术发展不平衡,距离规模化、低成本转化应用仍存在较大差距,发展的空间很大,需科技创新解决的问题很多,这就给高新技术企业带来非常难得的发展契机。积极研发低能耗、低成本、安全运营的科技创新课题摆在众企业面前。更好地发挥科技对CCUS产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快速提升我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助推低碳环保的关键布局。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2篇

现将《湖北省工程系列环境保护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条件(试行)》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第一条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对专业技术人中队伍建设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主人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使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促使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根据《工程技术人员职务试行条例》和职称评审经常化以来的有关政策,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评审条件。

第二条本条件适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中从事环境保护专业(环境工程、环境物理、环境化学、环境生物、环境监测、环保宣传教育等)的专业技术人员申报晋升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评审。

第三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名称分别为:高级工程师、工程师。

第二章资格认证条件

第四条申报条件

一、申请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认真履行岗位职责,积极完成本职工作,成绩显著;遵纪守法,作风正派,有良好的职业首先;能够坚持正常工作,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学历、资历要求

(一)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请评审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二年以上;

2、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八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工作五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十年以上,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攫取,取得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工程师工作五年以上。

(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者,可申报评审工程师任职资格:

1、博士研究生毕业后,或硕士研究生毕业后并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经考核合格可认定工程师;

2、获得双学士学位或研究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三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三年以上;

3、大学本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五年以上,或大学专科毕业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七年以上,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4、参加工作后取得本专业或相近专业的上述相同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达到上述规定的相应年限,取得助理工程师任职资格,并在职后取得达标学历后从事助理工程师工作四年以上。

三、破格申报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破格申报高级工程师任职资格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中的第1条,或第2至5条中的两条:

1、获得国家科技奖,或获省(部)级科技一等奖的主要贡献者;

2、获省(部)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两项以上省(部)级科技三等奖的主要贡献者;或获三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

3、在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发表一篇论文,在全国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或性情脖二篇论文;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三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4、独立完成并正式出版过有学术价值或实用价值的5万字以上专著或译著(省级以上出版社出版);

5、直接主持管理过省(部)级环保大型项目、重大课题的主要专业技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或在复杂的疑难技术工作中有创新、突破,得到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认可,并取得显著社会或经济效益。

(二)工程师

破格申请工程师任职资格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两条:

1、获得省(部)级科技三等奖或市(厅)级科技二等奖以上的主要贡献者;或两项市(厅)级科技三等奖主要贡献者;

2、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过两篇以上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3、承担省级以上环保项目,做出显著成绩,取得较好经济效益;或获得国家专利证书者。

凡破格申报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在具备上述条件的同时,还必须参加由评委会组织的专家答辩,成绩合格者,方可提交评委会评审。各级评委会原由上不受理超级破格申报。

四、申请评审环保工程专业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独立核算,内年度考核或任职期满考核为称职以上,其中,破格申报晋升的人员,近两个年度考核中,至少有一次为优秀。

五、获取及处理信息的能力

1、掌握一门外语,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2、掌握计算机技能,水平达到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规定的标准。

第五条评审条件

一、高级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全面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对本专业的其一领域在有较深入的研究,较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具有指导研究生或工程师的水平和能力。

2、在环保科技运用过程中,能够掌握本专业国内外科技发展动态和现代技术管理的发展趋势,并能将国内外先进技术或新理论应于实际工作中,具有开拓新的研究领域的能力。

3、在本专业生产、科研、监测及环保技术管理方面有独创的见解,并能解决管理、科研、监测的难题和环保产品技术中的重大问题,具有为本部门科技进步和提高技术管理水平提供决策依据的能力。

4、了解并掌握本专业有关的法律、法规,熟悉环保科技标准、技术规范,并能指导和解决环保科研、监测、鉴定、技术管理等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1、在工程师任职期间,有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省(部)级及局级重点环保项目或大型环境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制全过程的,并较好地完成任务。

2、在指导和组织重大环保科研项目和大型环保项目的设计和实施中,能够解决复杂或关键性的技术问题。

3、在重大环保科学研究项目中,取得较好成果并担任主要负责人。

4、主编或作为技术骨干参与编写或制定本行业规章制度、实施条例、管理规范或环境标准。

5、工作善于创新,能够推广和应用环保新技术、新工艺、新经验,出色完成任务。

6、有参与评审、鉴定重点环保项目的经历和能力。

(三)业绩和成果

1、担任医师期间,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获得国家科技奖;

(2)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或相应级别奖励;

(3)获得省(部)级业务主管部门授予的环保科技奖、优秀工程奖、优秀设计奖二等奖一项以上,或二等奖三项以上;

(4)获得国家专利并在环保生产技术中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并经省(部)级主管部门认可;

(5)主持省(部)级环保工程项目的技术设计工作二项以上,经省(部)级主管部门审定,其项目水平先进,近期完成,工程质量优良,取得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

(6)主持开发、推广的环保科技成果具有明显社会、经济效益;

(7)参加制定或审定的环境标准、技术规范、技术规程、或规划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并付诸实施;

(8)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业绩突出,所主持的专业技术管理工作使本部门获省(部)级表彰;或获省级业务主管部门表彰和奖励。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正式出版过专著、译著;

(2)在重要学术刊物上两篇以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论文四篇以上;

(3)在国际性或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两篇以上,或在省(部)级专业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论文三篇以上;

(4)国家、行业标准的主要编写者。

二、工程师

(一)专业理论水平

1、较全面系统地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和专业技术知识;

2、熟悉本专业技术标准、规范、规程、规定,掌握环境质量标准,熟悉环境管理的基本概念;

3、能较熟练地掌握本专业理念知识解决工作中较为复杂的技术问题;

4、较全面地掌握国内外环保科技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5、了解国家和本省环境保护工作的法律、法规。

(二)工作经历和能力

担任助理工程师期间,应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省(部)级环保攻关项目或重点环保科研基础上的主要参加者(等级内额定人员);

2、有主持完成环境工程设计、施工和成果报告编写全过程经历;

3、作为技术骨干参加过省(部)级环保科技或环保工程项目或国际环境合作项目的全过程,并在项目中负责专项技术工作,实际参加了报告中相应章节或专题(专项)报告的编写;

4、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并负责编写项目中的专题(专项)报告;

5、作为负责人主持过一项市(厅)级环保科技或环境工程基础上的全过程,或作为主要技术骨干参加过二项以上项目的全过程;

6、所撰写的总结、文件、学术报告、技术规范、法规、规划等具有一定的学术、政策水平,被有关部门采纳。

(三)业绩与成果

1、取得下列科技成果之一:

(1)市(厅)以上科技奖的获得者;

(2)参与市(厅)级民上环保基础上,在技术岗位上出色完成任务,并参与编写过专项成果报告不少于二份;

(3)曾担任过一般环保基础上或专项技术负责人不少于二的上,并圆满完成任务;

(4)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编写过环保专题研究、专项技术的报告或小型项目的报告二份以上,均一次验收或达良级标准;

(5)主编的报告或所取得的成果至少有一份被同行专家主定为有创新或达省级先进水平,或获省(部)级环保科技奖;

(6)在科技管理中,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为本单位赢得荣誉,并创造出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撰写以下论文、著作之一者:

(1)参与正式出版专著、译著;

(2)国家、行业标准参加编写者;

(3)在专业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在省级刊物上;或在市(厅)级专业资料上两篇以上;

(4)主笔编写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报告、环境工程、专题技术报告二篇以上。

第三章附则

第六条凡在五年内有以下情况之一者,不得参加高、中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

1、工作严重失职,造成恶劣影响的;

2、考核不称职或边疆二年考核基本称职的;

3、伪造学历、资历,或申报业绩弄虚作假,剽窃他人成果的。

第七条本条件由湖北省职称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解释。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3篇

本刊已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清华大学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等数据库全文收录并上网,多次被评为国家双效期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广东省优秀期刊、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的环境期刊。从2001年以来,《环境》杂志连续编辑出版论文增刊,所刊登的论文均通过了省环保厅职称评审委员会有关专家审稿,得到了各级各类职称评审机构的充分认可,深受广大读者、作者和各界专业人士的好评。

为发展环境科学、探讨环境理论、促进环保工作,结合广东省人事厅《关于调整专业技术资格条件刊物等级划分规定的通知》(粤人发〔2005〕300号)文件的要求,满足一些因在内部刊物刊登的、现被视为无效论文作者的要求。本刊拟于2014年7月编辑出版论文增刊,即日起向社会公开征稿。现将征稿事项函告如下:

一、征稿范围:有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论文。

二、征稿对象:广大的环境保护工作者、环境科研人员、环境监测监察人员、环境工程技术人员、企业环保管理人员、创建绿色学校(中小学、幼儿园)的教师以及环境科学爱好者;其他社会各界需要的人士。

三、稿件要求:观点明确,内容严谨,格式规范。严禁剽窃、抄袭,所有来稿,文责自负。

需要者,请速与本刊联系。本刊将根据论文质量和来稿时间择优刊登,收满即止。截稿日期为2014年6月25日,请大家务必遵守时间安排,过期不再收取任何稿件。来稿请通过电子邮件发往本刊编辑部(邮件名请注明“论文增刊”),并注明作者姓名、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

《环境》杂志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 44-1167/X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 ISSN 0257-0300

联系人:丁小姐 、沈先生

电 话:(020)85516961、(020)85513915

传 真:(020)85516961

地 址:广州市越秀区东风中路335号环保大厦16楼

邮 编:510045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海洋环境保护;数据库;网络;蓝色经济;海洋资源

中图分类号:F32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02017303

1引言

当今世界陆域资源、能源和空间的压力与日俱增,发展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科学开发和保护海洋资源,是解决人口增长、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等问题的必然选择。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我国拥有200海里,水域面积约300km2,南北跨度38°纬度,兼有热带、亚热带、温带三个气候海域的海洋资源开发使用权利,富饶而美丽的海洋,蕴藏着生物、矿产、空间、能源等丰富的海洋资源。

新兴的海上娱乐文化旅游业,使人们在休闲中创造财富,享受海洋的慰籍;人类新探明的矿产“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据初步调查,我国南海有近800亿t油当量,相当于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海洋风能、潮汐能、盐差度、海流及海水的温度差都可以用来发电。地球上积蓄了亿万年的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经过数百年的巨大消耗将不可逆转地趋向枯竭。而海洋资源丰富,作为新能源与之相比,具有开发技术成熟、清洁、无污染等优势。海洋蓝色经济的高速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灾难性的破坏,如继续下去在人类还未享受海洋的利益时,海洋资源将失去原有的多种功能,故“海洋环境保护”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之一。

2数据收集途径和方法

以CNKI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文献获取源。以“海洋环境保护”为关键词检索项,分别对1998~2012 年、2009~2012年公开发表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进行检索分析统计,分别得到文献总数量3711篇和449篇,将数据导入Excel表格,参照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对论文题目、论文数量及趋势、参考文献数和关联较密的学科、论文质量变化趋势、作者单位数量分布情况、核心作者数量群等进行统计分析。

3结果与讨论

海洋环境保护为题名的1998~2012年网络数据库文献有3711篇,其中年鉴1538篇,网络数据库期刊1346篇,年鉴是实际工作的总结和记录,年鉴多于期刊论文,可见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博硕士409篇、报纸247篇、会议171篇、排除年鉴外,其余分别占总量的61 % 、18.8% 、11.4 % 和7.9% ,可见期刊论文、博硕士论文是反映学科研究动向最主要的媒介,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以下以期刊论文为例。

3.1论文数量及趋势分析

1979~2008年,共有包含“海洋环境保护”主题词的网络数据库期刊论文1492篇,其中1979~1988年,188篇,1989~1998年,267篇,1999~2012年,1089篇,是总数量的 72.9%,近十几年论文数量增加较快,可见海洋环境保护重视程度逐年增加。由表 1可以看出,年平均论文数为 84篇,其中2004年论文数最少,只有48篇 ,占总论文数的5.7% ,2011年140 篇, 占总论文数的16.6% ,为论文数最多的一年(图1)。

图11999-2012 年期刊论文数

3.2从参考文献数量和关联较密的学科分析

根据英国自然杂志网络数据透露:我国国家海洋局2004年启动的为期8年海洋调查显示,中国海洋资源堪忧,90%沿海城市周期性缺水;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红树林减少73%;珊瑚礁减少80%;48个入海口遭到重金属、滴滴涕和石油烃的污染,2008年所造成的直接蓝色经济损失达到13亿元。为便于分析问题,取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期刊网络数据库搜索出共449篇,按关联度较高的a环境科学与资源环境,为主题词搜到169篇,取其下载率高的前19篇,共有参考文献66篇,平均参考文献3.5篇;b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9篇,平均参考文献0.6 篇;c海洋环境保护与经济可持续,为主题词搜到14篇,共有参考文献39篇,平均参考文献2.8 篇;d工业经济与可持续发展13篇,有漏油、溢油、石油钻井、运输5篇与环保相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信息。E农业经济12篇,有两篇与水产养殖环境保护有关,其余为行业规范与信息。以上d 、e忽略,a、b、c共搜取网络数据文献47篇,共有参考文献114篇,平均每篇参考文献为2.4篇,没有参考文献的31篇,占总数的73%,其中b项宏观经济管理与可持续发展,平均参考文献0.6 篇,14篇中有10篇没有参考文献。作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质量差、浮浅不够深入。

3.3基金项目数量群分析

2009~2012年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期刊数据库基金项目发文42篇,其中国家社科基金13篇,两篇论及海洋公民共同责任、海洋伦理学研究对象及框架体系构建,其余关联度不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篇,主要论及海洋环境公众参与和问题及对策、填海造地适宜性分析及需要注意的问题、资源与产业、气象、环境容量及污染物总量控制、造船废水处理技术、潮流数模等研究。教育厅基金支持有1篇,《大连海洋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教委科研基金1篇,《海洋环境保护中的公共参与与问题及对策》。福建科委的关于《福建海洋生态环境问题的几点思考》1篇。以上直接关联度相对较高。属于高校海洋环境保护基金项目发文几乎为零,从一个侧面反应出海洋环境保护科技研究不足。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占优势,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足。

3.4核心作者数量及核心单位数量分析

以海洋环境保护为主题词从网络数据库查2009~2012年449篇核心作者,截取前15名共发文44篇,中国海洋大学核心作者排名第一,有5名15篇文章,大连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上海海事大学有2名核心作者7篇文章,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有3名6篇文章,福州大学有1名5篇文章,国家海事局(不分分总局)有2名4篇文章。核心作者最多的中国海洋大学同时也是核心机构,总发文数量46篇、大连海事大学总发文数量13篇,国家海洋局(不分分总局)总发文数量32篇。由此可见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 ,显然公众参与不足;广东属海洋大省,但对此方面的研究并不占优势,良好的空气指数,不能代表良好的生物链,海洋环保、生态环保、经济协调有序发展,才能保住大自然赐予的天然环境。

2013年2月绿色科技第2期

范忆慧:蓝色经济可持续发展之基石“海洋环境保护”环境与安全

4结语

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网络数据库 1998~2012 年的1346篇,海洋环境保护论文为研究对象,其论文数量逐年增加,但存在着理论跟不上实际工作的发展。以2009~2012年的海洋环境保护网络数据库不同主题词途径,分析了近年来我国海洋环境保护研究现状,著者不重视参考文献的引用,一定程度反映了作者工作量小,论文浮浅不够深入,研究论文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进一步提高。总体来说科研基金投入不足,海洋环境保护的实用技术、综合管理策略、法律监管规范条款等研究不够深入。海洋环境保护论文核心作者及核心单位集中在国家海洋局、国家海事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从事专业的机构,而海洋环境保护涉及环保局、规划局、城建局、旅游局等多部门协调合作,显然公众参与不足。

蓝色经济是世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博大的海洋不是超级人造垃圾场,海洋环境一样有它的脆弱性,海洋环境保护不仅是监测和监控工作,近海养殖、围海造地、海岸工程、海油海炼,依靠高新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海洋环保创新技术也要同步发展。海洋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蓝色经济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

治理策略:①健全信息共享机制,树立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协调发展的社会共识。关注相关信息数据库建设,更关注相关信息数据系统向图情服务人员、科研人员开放,并鼓励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建立共享参与平台,利用集体智慧、长尾效应、新媒体优势等促信息机制畅通共享,助海洋环保科技创新,助相关部门科学决策、监督管理,提高全民海洋教育和环保意识。②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机制,处理好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有效控制污染源,加强海洋环境保护的立法细度与执法力度,挟制河流排污和现代版的“精卫填海”。③对海洋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科学研究,利用生物修复-降解菌、化学、物理-萃取法、治污科技等方式,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综合治理,借鉴“恢复美国河口”组织度做法,建立海上除污科协,辅助实际工作,保护湿地、滩涂和岸带生态系统。④加强国际合作,锁定世界先进的海洋环保技术和法律,开展创新研究,使海洋不因蓝色经济而蜕变,共同保护好海洋环境。 参考文献:

[1]姜旭朝.海洋资源:中国的资源宝库[J].中国报道,2010(10).

[2]佚名.海洋大学堂 海洋自然资源及其意义[EB/OL].[2011-01-30]/dxt/NewsDeta...aspx?..

[3]盛莹,王磊,宋小.青岛市低碳经济现状与对策研究[J].商业经济,2011(8).

[4]佚名.现代海洋产业及中国海洋产业发展的思考[EB/OL].[2012-11-01]/p-6252761587.id=339.

[5]欧阳光.从山顶到海洋谱写中国的-蓝-绿-交响曲[J].环境保护,2011(10).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5篇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賸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賸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佛教界相继出现了释传道、释昭慧和杨惠南等几位重量级的佛教环保健将。传道法师不但出资拍摄“反(对政府兴建)五轻(工厂)”的录影带──《净土的呐喊》,而且为文呼吁佛教要组织“环保护生基金会”。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破除‘经济奇迹’的政治神话,纠正偏颇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龙在内的)塑胶垃圾”。他的这一呼吁,已经能够把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识到从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别渡”,来得重要。(杨惠南A)至于昭慧法师,不但创办“生命关怀协会”,更实际投身第一线从事护生和戒杀的工作。她在各种报章、杂志上撰写的环保文章,现已大部分收在《浩荡赴前程》(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两部新书里。此外,像《福报新闻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报导关于环保的问题。

杨惠南于1994年发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对台湾佛教界的环保工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他认为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的慈济功德会和以“心灵环保”为号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虽然在环保工作上成绩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论依据:(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论文尖锐地指出:重“心”轻“境”的环保理论,乃“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杨惠南呼吁:建立一个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心”轻“境”这一古来即已形成的错误理念,此时此地甚至应该提倡重“境”轻“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态学。(杨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经费的补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与环保保育》一书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浓缩和修订成为《从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的专论,提出六点“未来生态新典范”:1.对自然的高度评价;2.普遍的同情心;3.谨慎周密的计划以防止风险;4.经济成长的极限;5.日益求新,崇尚兴革;6.新政治观。以此作为思考的参考座标,然后企图进一步结合佛教的教义,以建立“佛教生态学”。文中批评“台湾佛教环保意识的觉醒又落后台湾社会十年”,建议尽速地整理佛教环保的文献,具体意见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义与环保生态观的汇通。如“缘起”与“深度生态学”的比较;“依正不二”观与自然环境保护或环境权的汇通;“八正道”与“后设经济学”的比较.....等等,都应納入佛教环保的基本文献内。

(二)佛教的环保福利事业。可参考唐《法苑珠林》的方式,拟定条目,細加分类,每类有述意、有经证、有诠释、有引申,以方便参考与查阅。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体事例。重新整理各僧传居士传,选出具体环保事例,以为参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与环保生活法则的比较。环保必须落实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则,大都合乎戒律所规定者,尤其是菩萨戒,更可給从事环保的资源与启发。(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杨、林两教授的论文后,认为两人对佛教界环保思想的批评意见,虽然都是援引西方现有环保理论观点,却不忘在佛教传统教义里,寻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说明佛教传统的生态理论,确实含有和新的“环境范型”理论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积极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没有深论。好在这次研讨会上,杨、林两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论文,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展开。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据杨惠南自述,他所写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观学派“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性空缘起”理论,以及瑜伽行派“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阿赖耶识缘起”之教理,说明内“心”与外“境”的一体性。但该文口头发表时,评论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结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不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本文是对林朝成批评的进一步回应,分作《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四大部分,试图透过更多的经证,说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

一、《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

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例如,在“心灵环保”的运动当中,曾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杨惠南认为,这种重“心”轻“境”的环保理念,乃是当前台湾佛教环保运动的主要盲点,出于对《维摩经》的断章取义。杨惠南详细解释了这段经文的来龙去脉。释迦回答宝积菩萨问“菩萨净土之行”,首先原则性地指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后是展开“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在对十七种德目的长段说明之后,紧接着有一小段经文∶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这段引文当中,最后的两句,乃是被称为“唯心净土”的有名经句,为一切重“心”轻“境”之环保理念的经据和理据基础。然而,引文一开头,一直到“是故宝积”一句之前,还说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个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发行;(3)深心;(4)意调伏;(5)如说行;(6)回向;(7)方便;(8)成就众生;(9)佛土净;(10)说法净;(11)智慧净;(12)心净;(13)一切功德净。

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

在这十三个修行次第当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别注意。排列在前的第⑼是“佛土净”,而排列在后的第(12)则是“心净”。从它们的排列次序看来,外在的“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因此,《维摩经》〈佛国品〉当中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1)如果想要“心解脱”,就必须“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内心的烦恼彻底去除,那么,必须先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次第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那么,就必须先去除内在心灵里的烦恼。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经文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

在唐·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序品〉中,提出“严净佛土”的译名,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曾说“常修净土”,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净佛国土”或“庄严净土”都是同一概念。这样看来,“净土之行”确实有两大类别∶(1)往生既有的净土,这是《阿弥陀》、《药师》等经所阐述的;(2)严净佛土,这是《维摩》、《华严》、《摩诃般若》等经所弘传的。然而,不管是从佛典的经据,或从实际的理论来说,众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间,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普渡众生和严净佛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单单强调“普渡众生”,而忽视“严净佛土”的作法,是不够、有所偏差的。

四、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杨惠南在文章最后说,依照理想的状态,目前台湾佛教的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心与境平等、众生世间与器世间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之上。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佛国品)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似乎来得更加重要。这是作者之所以强调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原因。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林朝成认同杨惠南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认为此文的问题出发点,正是从佛教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保守心态的批判出发。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态与环保都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人文问题,或是决策的问题,并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对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正是从价值观和信念的层次,提出它的关联学说的内涵。他在“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即以“心净则国土净”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态学涵意,并尝试说明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佛教界环境关怀该有的自觉。(林朝成B)

一、“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

林认为,杨惠南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关切的在于应然性或义务性的论据,也就是道德的强制性,以提供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净佛国土”乃至“严土熟生”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那么,正确的解决“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便是建立“内心”与“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态学。从此一理论基础来看,对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义,有二点规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则: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不能是理性的直线式思考,必须透过缘起法对非直线体系的直观才能产生。那么,佛教的生态观有进一步发挥缘起观的解释范畴,衡定其中道观的适用潜能,这对教义的内部体系该有重新评价的积极作用。

其次,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生态的问题因其关联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现的问题更为深入。缺少对国家、帝国、科技或资本真正深层的批判,将人类关系的复杂网络化约成简单的、抽象的、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参见李庆锋译∶《深层生态学评论──对基进环境主义的一次挑战》,刊于《台湾环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境”的构成特征∶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对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得从心与境的双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国土净”的生态学涵意

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国土净”至少有以下两个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意,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从永续社会的观点,可以提供清净国土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清净国土的生态圈(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人类对生态圈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即对清净国土负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二、生态学重视多元化的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大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并非由机械化的标准,而是由有机的分化而达致的。就社会来说,不断增长的统一是从不断分化而来的,一个延伸的整体是它的组成的多元化和充实的产物,因此,永续的社会必然是多元的社会。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态运动主张∶学会降低物质需求,比起过度的消费物质产品将提供更多的实现形式。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将会让心灵与精神得到更多的实现空间。而这种主张和佛教经济学相符合,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佛教经济学是为未来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净”的生态学涵意

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就生态关怀做为内心净化的论题,可以更清楚说明“心净”的生态学涵意。生态关怀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将此同情心推广至⑴其他种族、⑵其他物种、⑶祖先及后代子孙的幸福,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这便是生态关怀的宗旨。

赘论

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下,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石。就佛学的第一义谛而言,在“心”与“境”的关系中,“心”无疑是第一位的。杨惠南、林朝成等学者所提出的“心境并重”乃至“境”先“心”后的提法,须落实在世俗谛层面上看,而且多少还带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愤激之情。笔者曾经指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层次: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杨、林等学者所批评的台湾佛教界的环保思想,恐怕与佛教界对世俗社会的过度适应不无关系。如果避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运作,那么“心灵环保”一类口号,就变成为环境污染人人有份的各打五十大板,使环境问题无从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佛教必须进入到社会批判的层次,才能使佛教的社会关怀真正成为可能。

佛教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与向社会的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林朝成教授在结论中所指出的:“透过社会学习,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态思考,以回应当代的挑战,至于重视内心轻忽外境的主张,或源于心为绝对的自变数的主张,或源于传统的单向直线的思考,或源于佛教缺乏社会哲学的中间机制,以做为思想的参照平衡点,这种种可能的原因,透过整体的社会学习,正是重建佛教整体思想的契机。”

参考资料:

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杨惠南A:《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第104期,1994。

杨惠南B:《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林朝成A:《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白圣长老圆寂三周年紀念论文集》,1992。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6篇

台湾清华大学通识教育中心暨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教授王俊秀与台湾大学历史所博士生江灿腾合写的《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一文,基本上是对西方环境保护理论模型的介绍,但从中亦可一窥台湾佛教环保实践及思想演变的概况。台湾大学哲学系教授杨惠南的《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和成功大学中文系教授林朝成《心净则国土净》二文,则对佛教环保思想的理论基础作了比较有份量的论述。照王俊秀与江灿腾的说法,这两人在环保思想上的研究,不仅是对西方知识界“环境范型”的思想回响,而且也可以视为此一领域在台湾地区的先驱性研究。社会关怀,是推行人间佛教的一个重要内容,而环境保护则是佛教关怀社会的重要方面。笔者主要根据上述三篇论文所提供的资料,对此略作介绍。所用资料,悉据从国际互联网下载的台湾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所建佛学资料库电子文档,特此志谢!

佛教思想如何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基础?

所谓“范型”(paradigm),是指用以检验人类社会现象的观念及假设,可用来提供一种世界观或宏观视野。长期以来,人类以自身创造的文化,自许为“万物之灵”,“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一直是社会运作的基本路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更认为“科技万能”,人类可以向自然索取一切,“成长无限论”一再被认为是人类自我肯定及超越的一种表现。在这种“环境侵略思维”笼罩下的人类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文化的过程对人类而言是“文明化”,对其他万物而言则是“野蛮化”。人类对其他万物“野蛮化”的过程间接、直接地影响人类自身安危及生死的各种“生态反弹”,并体会到“万物之灵”有可能会变成“万物之零”。(王俊秀、江灿腾)

自1989年起,全球性环境问题已年年列入“世界末日”指标。从此环境污染不再只是“脏”的问题,更是“生与死”的问题。治本之道在于改变世人的思考模式及生活方式,因此“范型转移”(paradigm shift)乃成为解决环境问题的一个必要过程。王、江的论文首先介绍了四组对比的观点:一、由“万物之灵”到“万物的一支”;二、由“人定胜天”到“天人合一”;三、由“科技万能”到“科技有所不能”;四、由“成长无限”至“成长有限”。以上所述“范型转移”观念,可见近百年来,人类社会(特别是指欧美社会)如何从“成长范型”(hep)逐渐转移成为“环境范型”(nep)的思考和体认。

回顾战后近五十年来台湾佛教的环保思想,则倾向于传统的护生和惜福。例如著名的佛教目录学专家蔡念生,从1950至1980年,在各种佛教刊物及报章杂志撰写了几十万字的护生与戒杀的文章,并在1983年集结为《如是庵学佛?语----护生百讲》、《如是庵学佛?语----鸟兽春秋》,由新文丰出版公司出版。但佛教界从环保角度对放生活动本身进行反思,则要迟至八十年代后期。1988年4月,释圣严在《人生》第62期发表《为何放生?如何放生?》;1989年3月,文化大学生物学系在《人生》第67期发表《请勿随意放生》。而且这两篇文章,都未进一步提出如何保护生命或生态的问题。

在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影响下,佛教界相继出现了释传道、释昭慧和杨惠南等几位重量级的佛教环保健将。传道法师不但出资拍摄“反(对政府兴建)五轻(工厂)”的录影带──《净土的呐喊》,而且为文呼吁佛教要组织“环保护生基金会”。他认为唯有这样,才能“破除‘经济奇迹’的政治神话,纠正偏颇政策”;其次,“(立法)禁止制造(包括保特瓶、保利龙在内的)塑胶垃圾”。他的这一呼吁,已经能够把抗争的矛头指向资本家和政府,并且也已意识到从根本而且全面入手的“普渡”,比起“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别渡”,来得重要。(杨惠南a)至于昭慧法师,不但创办“生命关怀协会”,更实际投身第一线从事护生和戒杀的工作。她在各种报章、杂志上撰写的环保文章,现已大部分收在《浩荡赴前程》(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和《愿同弱小抗强权》(台北∶法界出版社,1994)两部新书里。此外,像《福报新闻周刊》和《佛教文化》等佛教刊物,也大量报导关于环保的问题。

杨惠南于1994年发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对台湾佛教界的环保工作从理论上进行反思。他认为以“预约人间净土”为号召的慈济功德会和以“心灵环保” 为号召的法鼓山文教基金会,虽然在环保工作上成绩最卓著,但都欠缺深入的佛教理论依据:(一)在实际的环保工作方面,二者都偏于垃圾回收和植树,未能触及污染台湾环境的两大污染源∶资本家所开设的工厂,以及已与资本家利益结合的政府。(二)在环保理念的建立方面,二者都有重“(内)心”轻“(外)境”的倾向;也就是说,二者都偏于“心理垃圾”(贪、嗔、痴等烦恼)的去除,却忽略了外在世界之真正垃圾(土地污染、河川污染、空气污染、核能污染)的防治与清理。论文尖锐地指出:重“心”轻“境”的环保理论,乃“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之所以有所偏颇、值得商榷的原因。杨惠南呼吁:建立一个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乃是刻不容缓的事情。而且,为了对治重“心”轻“境”这一古来即已形成的错误理念,此时此地甚至应该提倡重“境”轻“心”,亦即“境”先“心”后的佛教生态学。(杨惠南a)

林朝成曾接受“国际佛学研究中心”的委托和经费的补助,于1992年完成《佛教放生与环保保育》一书的研究(未出版)。同年又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浓缩和修订成为《从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的专论,提出六点“未来生态新典范”: 1.对自然的高度评价;2.普遍的同情心;3.谨慎周密的计划以防止风险;4.经济成长的极限;5.日益求新,崇尚兴革;6.新政治观。以此作为思考的参考座标,然后企图进一步结合佛教的教义,以建立“佛教生态学”。文中批评“台湾佛教环保意识的觉醒又落后台湾社会十年”,建议尽速地整理佛教环保的文献,具体意见如下∶

(一)佛教基本教义与环保生态观的汇通。如“缘起”与“深度生态学”的比较;“依正不二”观与自然环境保护或环境权的汇通;“八正道”与“后设经济学”的比较.....等等,都应?入佛教环保的基本文献内。

(二)佛教的环保福利事业。可参考唐《法苑珠林》的方式,拟定条目,?加分类,每类有述意、有经证、有诠释、有引申,以方便参考与查阅。

(三)佛教高僧大德的具体事例。重新整理各僧传居士传,选出具体环保事例,以为参考效法。

(四)佛教戒律与环保生活法则的比较。环保必须落实于生活,其所提供的生活法则,大都合乎戒律所规定者,尤其是菩萨戒,更可?从事环保的资源与启发。(林朝成a)

王、江的文章引述了上述杨、林两教授的论文后,认为两人对佛教界环保思想的批评意见,虽然都是援引西方现有环保理论观点,却不忘在佛教传统教义里,寻求原有教理的支持。说明佛教传统的生态理论,确实含有和新的“环境范型”理论相契合的某些成份。至于哪些是有待提升的积极因子,王、江的文章并没有深论。好在这次研讨会上,杨、林两教授又提交了新的论文,对上述观点作了进一步展开。

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

据杨惠南自述,他所写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曾依照中观学派“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的”性空缘起”理论,以及瑜伽行派“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的“阿赖耶识缘起”之教理,说明内“心”与外“境”的一体性。但该文口头发表时,评论人林朝成指出此文的主要结论“外在世界的清净,乃内心解脱不可或缺的必要条件”,并不具有强而有力的说服力。因此,本文是对林朝成批评的进一步回应,分作《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四大部分,试图透过更多的经证,说明心、境平等(甚至“境”先“心”后)的生态学,乃佛教经论的本意。

一、《维摩经》〈佛国品〉的“净土之行”

不管是“预约人间净土”或是“心灵环保”的环保理念,都是建立在《维摩经》〈佛国品〉中的净土思想之上∶“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例如,在“心灵环保”的运动当中,曾把“不说谎”、“生气时念佛”、“开车时不要赶路、抢路”、“做好事、说好话、存好心”等纯属内在心灵修养的德目,当作是环保的德目。杨惠南认为,这种重“心”轻“境”的环保理念,乃是当前台湾佛教环保运动的主要盲点,出于对《维摩经》的断章取义。杨惠南详细解释了这段经文的来龙去脉。释迦回答宝积菩萨问“菩萨净土之行”,首先原则性地指出“众生之类是菩萨佛土”,然后是展开“因行”中直心、深心、菩提心等十七种修习“净土之行”的德目。在对十七种德目的长段说明之后,紧接着有一小段经文∶

“菩萨随其直心,则能发行。随其发行,则得深心。随其深心,则意调伏。随意调伏,则如说行。随如说行,则能回向。随其回向,则有方便。随其方便,则成就众生。随成就众生,则佛土净。随佛土净,则说法净。随说法净,则智慧净。随智慧净,则其心净。随其心净,则一切功德净。是故宝积!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在这段引文当中,最后的两句,乃是被称为“唯心净土”的有名经句,为一切重“心”轻“境”之环保理念的经据和理据基础。然而,引文一开头,一直到“是故宝积”一句之前,还说到了“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个由浅入深的修行次第∶(1)直心;(2)发行;(3)深心;(4)意调伏;(5)如说行;(6)回向;(7)方便;(8)成就众生;(9)佛土净;(10)说法净;(11)智慧净;(12)心净;(13)一切功德净。

二、“净土之行”的两层意义

在这十三个修行次第当中,第(9)和第(12)值得特别注意。排列在前的第⑼是“佛土净”,而排列在后的第(12)则是“心净”。从它们的排列次序看来,外在的“佛土净”,显然比内在的“心净”更加必要而根本。这意味着∶“佛土净”是“心净”的“(原)因”,而不是“(结)果”。也就是说,如果外在的佛土不清净,那么,内在的心中烦恼也就无法彻底地清净。只要“境解脱”,那么,紧跟着也就“心解脱”,乃至彻底的解脱成佛,“一切功德净”。因此,《维摩经》〈佛国品〉当中的净土思想,应该有两层意义∶

(1)如果想要“心解脱”,就必须“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内心的烦恼彻底去除,那么,必须先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这是“直心”乃至“一切功德净”等十三次第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2)如果想要“境解脱”,就必须“心解脱”:亦即,如果要让外在的世界清净无染,那么,就必须先去除内在心灵里的烦恼。这是“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这句经文所显示的净土理念。

三、严净佛土∶成佛的必备德性

在唐·玄奘所译的《说无垢称经》〈序品〉中,提出“严净佛土”的译名,鸠摩罗什所译的《维摩诘经》〈佛道品〉,也曾说“常修净土”,这和其他大乘佛典所提出的“净佛国土”或“庄严净土”都是同一概念。这样看来,“净土之行”确实有两大类别∶(1)往生既有的净土,这是《阿弥陀》、《药师》等经所阐述的;(2)严净佛土,这是《维摩》、《华严》、《摩诃般若》等经所弘传的。然而,不管是从佛典的经据,或从实际的理论来说,众生及其居住的器世间,乃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因此,普渡众生和严净佛土其实是同一件事情,单单强调“普渡众生”,而忽视“严净佛土”的作法,是不够、有所偏差的。

四、从“境解脱”到“心解脱”

杨惠南在文章最后说,依照理想的状态,目前台湾佛教的环保运动,应该建立在心与境平等、众生世间与器世间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之上。为了对治曲解《维摩经》(佛国品)中“心净则佛土净”的经义的偏差,建立一个强调“境”清净或“器世间”清净的佛教生态学,似乎来得更加重要。这是作者之所以强调从“境解脱”到“心解脱”的原因。

心净则国土净──关于佛教生态观的思考与挑战

林朝成认同杨惠南的《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认为此文的问题出发点,正是从佛教在政治、经济、社会的保守心态的批判出发。要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解决社会问题。人与人的关系和它的社会结构里的不平衡,正是造成大自然失调的主要因素。因此,生态与环保都不只是科技问题,而是人文问题,或是决策的问题,并含有价值观和信念。对佛教生态观的思考,正是从价值观和信念的层次,提出它的关联学说的内涵。他在“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上所提交的论文,即以“心净则国土净”为核心,思考其可能的生态学涵意,并尝试说明其所面临的困境与挑战,指出佛教界环境关怀该有的自觉。(林朝成b)

一、“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

林认为,杨惠南在《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中,主要关切的在于应然性或义务性的论据,也就是道德的强制性,以提供环境保护的必然性。“净佛国土”乃至“严土熟生”是解脱成佛的义务性条件。那么,正确的解决“心净则国土净”的困境,便是建立“内心”与“外境”并重的佛教生态学。从此一理论基础来看,对佛教的思考方法和教义,有二点规范性兼具批判性的原则:

首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不能是理性的直线式思考,必须透过缘起法对非直线体系的直观才能产生。那么,佛教的生态观有进一步发挥缘起观的解释范畴,衡定其中道观的适用潜能,这对教义的内部体系该有重新评价的积极作用。

其次,资源耗竭和环境压力等许多问题,产生于经济和政治权利的不平等。生态的问题因其关联性,往往比表面所呈现的问题更为深入。缺少对国家、帝国、科技或资本真正深层的批判,将人类关系的复杂网络化约成简单的、抽象的、科学的图像已成为深层生态学被批判的焦点(参见李庆锋译∶《深层生态学评论──对基进环境主义的一次挑战》,刊于《台湾环境》55、56、57期),那么,心境并建的生态观便不应避免“境”的构成特征∶人类社会的批判与反省,对于政治、经济与社会反应出的意识型态与实际的权力运作,得从心与境的双向分析,指出其改造的必要性。

二、“国土净”的生态学涵意

根据印顺法师的《佛法概论》,“国土净”至少有以下两个内涵∶(一)在器世间,使一切存在在优美而有秩序的共存中,充满生意的和谐;(二)在自他关系中,得解脱自在,更能实现和乐清净的人生理想于世间。如果把它转化成生态学的涵意,则是∶(一)维护生态系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二)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那么,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莫过于能够使生态系充满活力与使社会永续长存。从永续社会的观点,可以提供清净国土三个主要内容:

首先,清净国土的生态圈(地球)是一个复杂的生命网,人类对生态圈负有保护的道德责任与义务。换句话说,即对清净国土负有强制性的义务。

第二、生态学重视多元化的价值。从生态学的观点看,大自然与社会的平衡和谐,并非由机械化的标准,而是由有机的分化而达致的。就社会来说,不断增长的统一是从不断分化而来的,一个延伸的整体是它的组成的多元化和充实的产物,因此,永续的社会必然是多元的社会。

第三、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生态运动主张∶学会降低物质需求,比起过度的消费物质产品将提供更多的实现形式。降低量、提升质的生活将会让心灵与精神得到更多的实现空间。而这种主张和佛教经济学相符合,即通过最佳的消费方式,使人获得最大的满足。佛教经济学是为未来经济学与生态学的合流,提供了良好的典范的可能性。

三、“心净”的生态学涵意

佛教的教义,历来重视净化我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尤其是无我的教义,去除人的占有心态,不执著而透显解脱自在的生命境界,对比于甘于素朴的生活方式,更具改变生活方式的潜能。就生态关怀做为内心净化的论题,可以更清楚说明“心净”的生态学涵意。生态关怀需具备普遍性的同情心,将此同情心推广至⑴其他种族、⑵其他物种、⑶祖先及后代子孙的幸福,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这便是生态关怀的宗旨。

赘论

佛教哲学的一个重要命题是“境由心造”,我们人类所生存其中的环境,并非机械的自然,也不只是生物的自然,它是同时反应出人的道德自觉与宗教实践的“人化自然”。因此,在宗教的终极关怀下,生态学有着积极的批判潜能和重建现代文化的力量。建立在缘起性空的哲学基础上,佛教的超越精神和广博视野,理应为现代生态学的建立提供理论基石。就佛学的第一义谛而言,在“心”与“境”的关系中,“心”无疑是第一位的。杨惠南、林朝成等学者所提出的“心境并重”乃至“境”先“心”后的提法,须落实在世俗谛层面上看,而且多少还带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愤激之情。笔者曾经指出,人间佛教具有三个层次:社会适应,社会关怀,社会批判。杨、林等学者所批评的台湾佛教界的环保思想,恐怕与佛教界对世俗社会的过度适应不无关系。如果避开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政治运作,那么“心灵环保”一类口号,就变成为环境污染人人有份的各打五十大板,使环境问题无从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佛教必须进入到社会批判的层次,才能使佛教的社会关怀真正成为可能。

佛教对社会的关怀和批判,与向社会的学习和适应,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正如林朝成教授在结论中所指出的:“透过社会学习,当能提供更多有价值的生态思考,以回应当代的挑战,至于重视内心轻忽外境的主张,或源于心为绝对的自变数的主张,或源于传统的单向直线的思考,或源于佛教缺乏社会哲学的中间机制,以做为思想的参照平衡点,这种种可能的原因,透过整体的社会学习,正是重建佛教整体思想的契机。”

参考资料:

王俊秀、江灿腾:《环境保护之范型转移过程中佛教思想的角色--以台湾地区的佛教实践模式为例》《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杨惠南a:《当代台湾佛教环保理念的省思──以“预约人间净土”和“心灵环保”为例》,《当代》第104期,1994。

杨惠南b:《从“境解脱”到“心解脱”----建立心境平等的佛教生态学》,《佛教与社会关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6。

林朝成a:《宗教生态学看台湾佛教界的的环保观及其实践之道》,《白圣长老圆寂三周年?念论文集》,1992。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7篇

【本刊讯】(记者 高胜科) 环保部8月29日通

>> 科技前沿:展望2010年科技热点等五则 揭秘2010年五大最新科技前沿产品 科技前沿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论文网 > 管理 > 科技前沿 2013年26期 科技前沿 2013年26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两桶油”遭环评限批

【本刊讯】(记者 高胜科) 环保部8月29日通报,在对全国2012年度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考核中,中石油、中石化未完成年度减排任务,两企业的新改、扩建炼化项目的环评被限批。

化学需氧量下降和氮氧化物零增长,这两个年度减排目标分别使中石油、中石化折戟。“两桶油”未通过年度考核并非首次,2011年度考核中,也均未完成当年污染物减排任务,环保部约谈了两集团负责人,要求采取有效措施,但由于彼时尚未出台考核办法,没有对其实施环评限批等硬处罚。

而2013年处罚措施升级,除了油品升级和节能减排项目逃过此劫,两家石油巨头的新改、扩建炼化项目的环评皆遭停批。环保部总量司司长刘炳江称,何时取消项目环评限批,视两集团的整改落实进展而定。

“这释放出对石化项目进一步收紧的信号,由于大气污染情况十分严重,政府对污染物总量减排下了很大决心,对大型石油巨头也不手软,长期来看影响十分积极。”中国石化工业联合会科技部副主任王秀江对《财经》记者说。

对“两桶油”限批,并不会影响目前全国约6亿吨的炼油能力和油品供应,以及在建项目。只是对正准备,或者已报送环评文件的拟建项目有影响。“即便如此,影响也不容小觑,这意味着不尽快还清历史欠账,未来所有的新项目将不能获批上马。”环保部环评司巡视员牟广丰分析,项目环评限批是环保部的“杀手锏”,这记重拳在以往的“环评风暴”时也曾使用,对大型企业落实整改有立竿见影之效。

据环保部通报,减排不达标共有三方面原因:减排工程措施滞后;治污工程工艺落后,运行效果差;环境管理水平参差不齐。比如,两集团共有289台自备燃煤锅炉,几乎全部不能实现达标排放。

两集团近一半的炼油产能,集中在京津冀鲁、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复合污染严重的地区,其下属企业污水排放和炉窑大气污染物排放,还在执行17年前的标准。两集团每炼制1吨原油,二氧化硫排放量是美国的11.7倍,氮氧化物排放量是美国的2.6倍。

环保部在考核中还发现,两集团在国内与国外执行双重环保标准,国内减排虽屡屡不达标,但旗下七家在海外的炼油企业,吨油污染物排放量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环保部解读这一问题的核心,是企业对环保责任的缺乏,而不在于技术和资金。

此外,两集团“十二五”期间的减排任务完成量,也远远落后于时间进度,以及全国各省的减排进度。比如,按相关要求,石化企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下降8%,截至去年底,时间已过了40%,两集团的氮氧化物排放量不但未降,反而上升。

牟广丰表示,作为大型国企,应在污染物减排等环保问题上起到表率作用,但长期以来两公司漠视环保等沉疴顽疾,已暴露出覆盖全国的特点,这些问题应引起深刻反思。

环保部通报处罚的当天,中石油、中石化均回应称,接受环保部考核意见,服从处理决定,对现有问题整改,确保各项环保指标尽快达标。中石化新闻发言人吕大鹏表示,未来三年将投资228.7亿元,实施803个环保治理项目。 进展 老人可有“年轻”大脑

年老记忆力衰退的情况并非不可“扭转”,增加一种RbAp48脑蛋白,或许能让老年人再次拥有“年轻”大脑。

美国研究人员在脑记忆中心海马区中,找到17个在老年人脑中不能正常工作的基因,其中RbAp48基因的表达以及RbAp48蛋白量,在老年人大脑中减少了近半。实验显示,在年轻小鼠中“关闭”该蛋白会导致它们健忘;而在老年小鼠中增加该蛋白,则恢复了它们的记忆。这项成果表明,增加该蛋白或可“扭转”老年人的记忆问题,以此蛋白为标靶未来也许能开发出新疗法。 3D打印火箭发动机组件工作出色

美国航天局采用3D打印技术制造了火箭发动机的喷射器,在高温高压测试中“完美工作”。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科学 课程资源 科技创新 中学

科学课作为一门全新的课改课程,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同时,也在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创新能力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仅仅依靠课本知识、课堂教学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尤其是部分科学兴趣浓厚的学生对诸方面的追求。而科技创新有科技实践活动、科技论文、科技发明等类别,又涉及环境、生物、工程等各个细分领域,因此,可以根据科学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的学科背景,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借助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丰富科学的内涵,把科学的范围拓展的更广、知识挖掘的更深、方法应用的更透、创新思维训练得更深邃。

1、挖掘科学课程中的环保资源来开展科技创新

在科学教材中,有大量围绕环保的知识,但是由于课标的要求以及课时量的限制,只能点到为止,而且大多课本上的知识脱离了深圳特区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体验相差很远,在落实“环保”这一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上,很多时候都是蜻蜓点水。所以挖掘这些环保资源,在课堂之余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即落实了这一目标,又获得了很好的科技创新题材。如浙教版科学第三册《水的利用和保护》一节,提到了我国水资源的分布以及我国缺水的状况。笔者在这节教学后,组织学生开展了《南山区水污染调查及研究》的科技实践活动。先后带领学生前往西丽水库、红树林公园、深圳沙河调查水资源以及水污染状况,并分别取样,进行PH值测试,并用小蝌蚪、小金鱼在不同水样中进行培养等,鼓励引导学生在知识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实验,通过活动让学生真正感受到保护水资源的迫切性。

活动结束后,笔者还结合深圳建设循环型城市的时事,更是把《南山区水污染调查》项目上升到循环经济层面,对循环型深圳的点点滴滴进行追踪调查,如降噪路面的降噪效果对比调查、社区家庭垃圾减排及循环回收调查、学校周边小区车位、实际停车与周边停车的调查与研究等。有的甚至进行实验探索,如家用电器省电方法研究等。各个小课题均在区科技节上获奖,其中《好管家节能减排行动》、《循环型深圳建设》学生小论文集等项目均在市科技创新大赛中获奖。

笔者指导的《智能节水浇花器》就是在“水资源调查”的科技实践活动基础上,针对节约用水的话题,结合刚学过的湿度知识,开发出的小发明。该发明在市里参赛时,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对这个项目提出的建议是“希望能继续完善,争取发明出“智能节水型城市绿化灌溉系统”,将来能应用于各大城市的绿化灌溉”。在论文方面指导的《深圳湾入海污染物对金鱼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等项目获得省级奖。

2、挖掘科学课程中的动手、动脑资源,开展小制作与小发明

在教学中注重挖掘科学课程中的动手资源,同时善于适时捕捉学生针对科学知识方面的奇思妙想,引导鼓励学生进行小制作、小发明非常重要。如在学习《水的浮力》后可以鼓励学生制作密度计,学习《水的利用》后可鼓励学生制作家用净水器等。笔者在执教《能的多种形式》以后指导学生发明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的自行车照明灯》、《夜用撑衣杆》等。在这些小制作、小发明中,再进行精选、辅导、升级、包装等,少部分作品可脱胎换骨。同时学生在动手动脑过程中,也会碰撞出更有价值的科技创新作品。《室内甲醛污染检测电子鼻研究与应用》、《可开发智能体能的多功能婴儿床》就是笔者在小发明的基础上升级出来的,均在市科技创新中获奖,其中《可开发智能体能的多功能婴儿床》还申请了专利。

3、挖掘科学课堂内外学生的心动话题,开展“准科学研究”

借助科技创新平台对研究论文进行撰写,学生在探究问题的方法、对未知事物的研究思路、实验设计、小论文写作技巧等方面均能有大幅度的提高。笔者在执教浙教版科学《声音》一节内容时,学生课后纷纷讨论学校附近施工工地的不同噪音,探讨哪种噪音人最难受,甚至有学生用刀尖刮玻璃进行搞怪。笔者迅速抓住孩子的话题内容,引导他们利用学校的声音传感器探究“人对噪音污染的敏感区间”,用频率数值把该敏感区间探究出来。形成了论文《关于人对噪音污染敏感区间的研究》。

学生心动话题不一定全部集中在科学课本范围内,有的时候会有部分八卦的内容,而恰恰一些八卦的内容最令学生心动。有一次学生聊到韩剧《大长今》,里面将强行灌入附子汤作为一种刑罚,使其中毒身亡,也提到绿豆浆可解附子汤之毒。学生边八卦边过来向老师求证。笔者借助学科背景,指导学生利用小金鱼和小白鼠进行了三个多月的实验,形成了《绿豆黑附子煎剂解毒作用的研究》论文,在省市科技创新大赛论文评比中均获好评。

4、挖掘当前科技热点,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开发科学课程资源,开展科技创新,升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很关键:

一是选好主题。选择的主题越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越好。因为开展过程有时很枯燥、甚至会遇到阻力,要让学生坚持下来,主题必须让学生心动,还没开始就让学生“蠢蠢欲动”,这样既能保证主题的进行,又能使探究过程真正丰富多彩。当然,课题具有创新性也很关键。

二是典型引路。孩子刚进入中学,学习可能都还不适应,更不用说对开展科技创新了。所以采用典型引路给孩子以启示是一个很好的举措。指导孩子从高年级学生带领设计实验到自己设计实验;从自己模仿、模拟到自己完成小课题;从科技实践活动升级到小论文;从区科技节升级到市省科技创新大赛,循序渐进,方能真正达到升华学生科学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丰富的科学资源是科技创新的保证,广袤的科学空间是科技创新的舞台。通过几年来的实践,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技创新的无穷魅力:获不获奖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多元感受,在活动中获得新知,在活动中掌握了方法,也在活动中提升了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韩万强.刘清秀.科技创新在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学术论丛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9篇

本条件适用于从事环境保护方面各专业及环保技术信息等工作的工程技术人员

二、学历、资历

获得博士学位后,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2年以上;或大学本科毕业以上学历,从事本专业技术工作,取得工程师资格5年以上。

三、论文、著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公开发表、出版本专业有较高水平的论文(第一作者)、著作(主要编著要),撰写有较大价值的专项技术分析报告,具备下列条件之一:

1、出版本专业著作1部。

2、在省级以上专业期刊2篇以上。

3、在国际或全国学术会议宣读交流论文2篇以上。

4、为解决复杂技术问题撰写有较高水平的技术分析报告或重大项目的立项研究(论证)报告2篇以上。

四、专业技术工作经历(能力)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列条件:

(一)从事环境监测、监察、稽查专业技术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一项以上或市级及以上科研项目二项以上的技术骨干。2、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编写区域性环境标准、监测技术标准、技术规范、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二项以上,或主持编写环保部门中长期规划二项以上。3、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三项以上复杂污染事故或重大环境污染案件的调查处理,并能编写水平较高的污染事故报告或调查处理报告。4、作为项目负责人参与三项以上大中型环保项目污染防治设施验收方案设计和报告编写工作。5、在环境监测、监察、稽查、信息利用工作中有独到见解,主持起草有关环境状况(含污染事故和重点污染案件)等专题报告二项以上。6、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环境信息系统研究开发一项以上或环保应用软件开发一项以上。7、负责县、市级以上排污申报登记(年审)或违法案件调查处理从事监察、稽查工作三年以上,承担违法案件调查报告编写、排污申报技术报告编写并成为行政主管部门决策依据的。

(二)从事环境科研工作的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主持或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省(部)级及以上重点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主持或主要参与二项以上省级业务主管部门、市(地)级科研课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或填补国内、省内空白。3、主持或主要参与三项以上不同类型的新技术成果推广项目,并取得显著效益。4、负责开发环保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三项以上并取得显著效益。

(三)从事环境工程工作的人员,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日处理量十万吨以上的水处理工程二项以上,或总投资二十万元以上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二项以上,或年处理量二万吨以上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程。2、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噪声控制、辐射防治工程二项以上。3、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二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或市级以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二项以上。4、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完成二项以上市级以上环保科研课题或环保应用软件研究开发工作。5、主持编写国家或地方水、大气、固废、噪声、辐射等环境要素环境标准二项以上。

五、业绩成果条件

取得工程师资格后,具备下旬条件之一:

(一)省级以上科技成果三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或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2、获市级科技成果三等奖二项以上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3、获有较大价值或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本专业发明专利(发明人)一项。4、主持或作为业务骨干参加日处理量十万吨以上的水处理工程,或总投资二十万元以上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5、主持或作为业务骨干参加年处理量二万吨以上固废处理处置工程,或噪声控制、辐射防治工程经上级主管部门验收合格。6、主持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二亿元以上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或市级以上区域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经省级主管部门审查验收合格。7、获得国家或省级优质实验室的主要技术负责人。8、在大型企业一线从事环保工程的技术人员,获得本企业科技成果二等奖以上的获奖者。9、在环境监察、稽查工作中对排污费核定、计算,污染防治设施技术提出重大改进意见,并被实践应用的;对查处违纪行为,避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而贡献突出者。10、负责重大监测、监察、稽查技术工作或作为技术骨干参加环境科研、环境调查、环境规划以及准则条例、手册、规范性文件、地方性法规(规章)、环境质量状况公报、环境质量报告书的编写;监测信息系统开发和维护、监测质量保证、监测方法研究开发、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和监测仪器研制、改进等,其成果有一项以上受到市级行政主管部门以上表彰并被采用。

六、外语、计算机条件

1、较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参加全国职称外语统一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2、较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参加全国或全省职称计算机考试,成绩符合规定要求。

七、破格条件

为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对确有突出贡献者,并取得工程师资格二年以上。具备下列条件中的二条,可破格申报:

1、获部级发明奖、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项的主要完成人;或获省(部)级自然科学奖、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一项或三等奖二项以上,获奖项目的主要完成人(以奖励证书为准)。

2、在推广新技术、新工艺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处于本行业领先水平,并被省(部)级授予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

3、担任大、中型工程项目中的技术负责人,完成大型工程一项或中型工程两项以上,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并通过省级权威部门鉴定,填补了省内外技术领域空白。

4、在国家或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有价值的学术论文三篇,或省级五篇,或正式出版专著一部(独著十万字以上,合著二十万字以上)。

八、附则

(一)凡冠有“以上”的,均含本级(或本数量)。

(二)疑难技术问题――指在项目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本专业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问题。

(三)主持或负责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指负责科研课题或工程项目的总体设计、论证、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并承担其中重要技术工作。

科技环保论文范文第10篇

一、开展科技活动的一些做法

1、组织学生采集和制作标本。这一项是按照课本实验课要求而组织的。我刚上初中课时,凡初一、初二的有关实验课,我都组织学生制作标本,有时还给予评分,在学期期终评分时适当计入。后来教上了高中课,还是和科组老师一起,指导学生制作标本,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生物课的兴趣,提高制作标本的技能。多年来,我们制作出一大批标本。制作出来的标本有许多有所改进、创新,不少获得了奖励和推广。如1994年有3位同学制作的“过塑和快速制作植物保色标本”获第七届全国青少年发明创造三等奖、海南省二等奖。另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二、三等奖。1995年有1件获省生物百项活动三等奖,1996年有2件获省发明创造三等奖。有一部分存放在生物实验室,作为教具用。这些标本,受到来访的各校同行、省教育厅领导、中国科协青少年科技活动办公室主任的称赞。制作方法先后被《生物学杂志》、《生物实验教学与仪器》、《生物报》等杂志发表推广,《中国教育文库》编委也拟把这些方法经验选入该书。

2、组织学生开展培育花卉和繁殖花木的活动,曾先后在生物园进行了红桑、木扶蓉等花卉的扦插繁殖,还组织学生在家自养盆花,后带来学校进行评比奖励。通过活动,繁殖出一批花卉、培养了学生热爱劳动的观点、学到了一些花卉繁殖的技术。

3、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活动。我们曾进行了草履虫、果蝇的饲养实验,还进行了“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掌握和了解了一些科学实验的方法,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如“卫星搭载番茄种子科学实验活动”获得了全国一等奖、海南省一等奖。最近,我还接受中科院交给的任务,组织学生进行“卫星搭载白菜种子”的实验活动,并取得了成功,被评为省一等奖,全国一等奖。

4、组织学生外出调查访问和参观考察。方法主要有(1)结合高中课本《生物与环境》这一章实习课,要求学生外出调查,了解本地区动植物种类,环境污染的现状、自然保护的情况,并写出调查报告。(2)配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环保科技夏令营,参观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等。(3)配合科协、学校,组织学生参观珍珠养殖尝螺旋藻养殖基地等了解高科技技术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让同学们看到科学技术的威力和作用。每次活动之后,都认真地组织学生撰写调查报告和科技小论文。这些小论文质量颇高,其中有4篇获得了部级二、三等奖。有27篇获得了省级一、二、三等奖。有3名同学还分别于1992年、1993年、1995年代表海南省青少年赴沈阳、北京、长沙等地进行论文答辩,获得了好评。

5、组织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生物知识竞赛。如先后组织过“显微镜操作比赛”、“环保知识竞赛”、“海洋知识竞赛”、“环境保护黑板报”竞赛等。1992年,配合学校、科协和科组老师一起,成功地组织了“环保知识智力竞赛活动”,获得了与会的联合国官员,各省代表的交口称赞,并在省环保智力竞赛中获得了第1名,并代表海南省参加了全国环保知识智力竞赛。

二、几点体会

通过活动,我体会到:

1、开展科技活动,对青少年学生来讲,意义重大。(1)能增强学生的科技意识,感受到科学技术的作用和力量,从而立下掌握科学技术的志向。(2)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3)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4)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几年来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断提高,绝大多数学生都考上了大学。

2、要开展好科技活动,领导的支持至关重要。因此科技辅导员要努力争取领导支持自己的工作。我们的科技活动之所以能正常开展,是与我校校长的领导支持分不开的,他教育思想端正、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动,他不但从精神上,而且还从经费上支持,而且还多次亲自参加辅导学生,此外,市科协领导等也很关心和支持。我们做

出了成绩,他们都给予鼓励和肯定,如市科协推荐我为省先进科普工作者、省科协推荐我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省教育厅推荐我为省优秀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模、全国十杰教师侯选人。3、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能促进自身业务水平、思想素质的提高,从而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几年来,为了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我经常参考和学习有关的业务书籍,还请教各有关方面的专家领导,因而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结合教学和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的经验,我先后写出了40篇论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其中获国家一等奖1篇,二等奖4篇,三等奖8篇,省级奖7篇。其中,谈如何指导学生写垃圾调查的论文《三亚市垃圾污染调查》获第四届全国中等学校生物教师优秀论文1等奖,入讯生物学通报》主编《优秀论文集》。教师要指导好学生开展科技活动,要有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指导学生进行科技活动,不是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需要我们花费时间和精力。几年来,我多次利用课外、假日、节日的时间来辅导学生。如1993年进行卫星搭载番茄种子实验,刚好碰上寒假,怎么办?能停下来不干吗?当然不能,因此,整个假期,都把时间花在上面,甚至大年三十也照样干,1997年为了搞白菜的实验,我又再次利用寒假来搞,我这样的行动,有些人不理解,有些人甚至笑我是“傻瓜”,但我也无所谓,我觉得,要做出一点成绩,没有这样的“傻瓜”是做不出来的,为了做出一定成绩,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为素质教育出点力,牺牲一点个人利益,也是应该的。同时,我也觉得,只要我们认真做好工作,党和人们是不会忘记我们的。1996年,我荣获第二届全国十杰教师提名奖,并受到总书记的亲切接见,给予我很大的鼓舞。

4、科技辅导员要做好科技活动,要做到如下几点:

上一篇:森林保护论文范文 下一篇:信息科学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