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科学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03 10:57:00

信息科学论文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1篇

20世纪80年代的不可回避的现实是对‘信息技术”作出了高度概括性的描述。传播媒介连篇累犊地给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关于“信息革命”、“信息社会”和“信息经济”的报告,人们可以把这种高度的认识看作是信息科学成熟的标志,但情况似乎并非如此。本文要考察信息科学在这种“新”秩序中的作用和增强了的信息意识对信息科学的影响。可以把信息科学描绘成这样一种学科,它研究信息的性质,建立信息科学传播的模式,开发这一理论及其相关技术所产生的应用成果。既然我们认为信息科学所研究的是将及时、准确的信息传递给用户的手段的有关问题,那么,研究的要点就应包括信息的理论、技术与应用,以及用户的效益问题。这表明理论的、技术的和评价的方法是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信息科学把体系的创立和效益的评估融为一体,所以,计算机应用和社会科学这两个方面处于均等地位。我们在考察信息科学在致力于生产和消费大量“信息”的世界中所起的作用之前,可以先来区分一下“数据,、“信息”、“知识”这几个常用的术语。心数据”,这是一个有点模糊的用语,它指的是对现实世界中发现的实体或事实的编码描述。诸如:“3”、“宙斯”、“92.5美元”。数据本身其实并没有真值。通讯系统传递数据。计算机处理数据,而档案贮存数据。“信息”指的是在某种情况下对数据的解释。例如:“现在的气温是3OC”。信息既可是陈述性的,如刚才提到的气温的读数,也可是程序性的,如制作糕饼所需要的步骤。象数据一样,信息并不包含对陈述或程序的真理性的评价。因此,将数据当作实体事例表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实际上是处理信息的。然而,传统的信息检索系统一般是处理具有最小信息成份的系列数据。“知识”包括以某种有意义、有目的的方法处理或评价信息的能力。知识确实包含有对信息的评价,以确定其真伪。象信息一样,知识可以是陈述性的,如一个已被证实的判断(如3OC是个冷天),也可以是具有强制规定的程序性的,即有规定步骤的最低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具有如何烤制糕饼的信息和具有烤制糕饼的知识或能力。这两种情况并非同义。专家系统力求在某些特殊领域处理知识,如石油的开采和医学的诊断。

二、信息时代

最近,我们耳中一直充满了“后工业化社会”、“信息技术,、“信息时代”、“信息崇拜”和“信息经济”这类说法。我们且仔细考察一下这类“信息”用语,以阐明需要以科学方法来测定和评估新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批判性地评价信息技术在工作场所或在全社会中的影响不正是信息科学家的任务吗?“信息社会”是一个经常用于称谓“后工业社会,的用语(阿坦苇,1982年),在下列大量引用的引文中,奈斯比特(1982年)对之作了一番描述:“我们现在用我们曾经大量生产汽车的方法大量生产信息。在信息社会,我们已经使知识生产系统化,而且增强了我们的脑力。用一种工业方面的比喻来说,我们象在大量生产知识,而这种知识是我们经济的驱动力。人们不得不注意到,象其他人一样,奈斯比特也是在互换地使用“数据”、“信息”和“知识”这几个术语。作为信息社会标志的,应该是为社会福利而使用信息的能力,而不是生产大量数据的能力。而且,大量生产出的数据,其效能并不能与信息的大量生产相.司,也不是生产知识。在一份提交加拿大政府的报告中,塞拉芬尼和安德里尤(1980年)将“信息经济万描述为这样一种经济:在其中,与信息有关的活动起着越夹越大的作用,并且改变着劳动力的构成。尽管人们似乎一致认为,与信息有关的工作;,比例在日益增加,但我们需探究一下,这些数字当中究竟有多少可用来支持关于这种增长的绝对性的论断。如果我们把那些致力于创造、加工和传递信息为工作当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那么,这个门类毫无疑问是处于增长之中。奈斯比特(1982年)提出这样泛论断:195丁年只有17%的工作与信息有关,而在80年代早期,已有多至60写如工介与信息有关。较为大量的这类工作包括牛员、会计、证券经纪人、管理人员、你险业人员、官员、律师和银行家。某些属丁于边际地位的工作,也可列为信息工作,包括下述人夕:节口编制人、教师、秘书和技术人员。还有些工作常常归类为与信息有关,但人.门一可能不同意将其定为此类,这些人员包括医生、工程师、建筑师、社会工作者、护士和牧师。人们可以轻易地把上述职业中的许多工作划分为服务行业。某种工作以前可能一直被认为是一门职业或是一种服务工作,那么现在是什么使这种工作成为一种“信息”工作了呢?罗扎克(1986年)把直接与信息打交道的经济部门定义为“信息经济,环境中沟“信息部门,,它包括信用社、数据营理人,直邮公司、公共舆论专家市场销售专家和人口统计专家。“依赖信息的部门”要包括那些在决策时利用信息的企业,例如很行、保险公司、经纪业机构和政府。托夫勒(1980年)所描述的“信息领域”具有与奈斯比特为“信息社会”和麦克卢汉的“全球村”(萨普雷南特,1985年)相似的含义,因为,所有“信息领域”指的是一种传递信息的通讯网。托夫勒认为,如果有一个适当的“信息领域”,信息就可以有效地大量生产和传递,就如同目前大量生产的货物之有效流通一样。问题不是在于能否做到这一点,而是在于该如何去做,以便提供适于利用目标的信息。有什么证据使托夫勒得出结沦说,“人们和组织不断地需求更多的信息,整个系统开始输送越来越大的数据流。”人们可能注意到托夫勒话中的含混之处,即一方面人们需要更多的信息,一方面系统又正在提供更多的“数据”。在这些大量的“信息”问题中,人们盼望能出现对业已确定的信息科学研究的作用的高度认识。为此,人们盼望看到信息科学杂志有所增加,大学的信息科学系有所增加,看到这一学科的学位教学大纲。

三、信息科学

(1)学科的演变

信息科学在沉年代后期开始作为一门学科获得承认,虽然可以溯源于战后对技术的热忱,最明显地表现在布什的著述中(1945年)。自二次大战以来,控制礼传播科学情报的兴趣一直有增无减,而且在SC年代中期第一批人造卫星发射之后更加提高(谢拉和克利夫兰,1977年)。把美国文献研究所易名为美国信息科学学会,标志着这一领域已形成为一门可以认同的学问。博克(1968年)对信息科学提出了下述定义,这个定义直到今天仍然是正确的:“信息科学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所研究的是信息的特性和作用,支配信息流的动力,以及处理信息,使之最便于获取并得以最佳应用的方法。信息科学所关注的是与信息的产生、收集、组织、存贮、检索、解释、传递、转换和利用有关的知识体系。”70年代对于实验性的和商业上可行的信息检索系统,以及理论基础的巩固都是重要的。这十年一直不断地热烈讨论信息科学是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真正的科学。谢拉和克利夫兰(1977年)作出了如下深刻的评论:讨论是什么构成信息科学基础的文章连篇累犊,逐篇进行仔细研究”•…就可以发现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一种哲学的思辨论调,于是造成一种印象,似乎人们在靠夸夸其谈来要人们承认信息科学是一门科学的学科。80年代涌见出大量约通讯技术和信息技术,实验系统转向以知识为基础的检索系统,出现了文献计量学并更加深人地探究信息的基础J到80年代中期,我们能够看到人们终于承认信息科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克切恩,1984年)。‘同时,权威人士宣布“信息时代”开始降临,并到处散布说“信息”是一种商品、一种资源、一种技术,甚至是一个第三世界(希鲁克斯,1033年)。从布什的技术“定位”论,经过能年代对信息科学概念的推出,再经过70年代书目系统的统治,进人80年代又出现了文献计量学人工智能技术—信息科学已经作为一门稳定的和可行的学科而形成了,只是还不能说已得到充分的承认。在经过20年的应用和研究之后,人们可能还会提出下列洁问:为什么信息科学家这么少?为什么只有这么少的信息科学部门?为什么出款资助信息技术,而不相应地资助信息研究?当大学提出信息技术是21世纪的浪潮时,这些间题求答之急迫更使人困惑不解。例如,H.C.克拉克(1989年)在他给校方的任职声明中写道:“我们必须对通讯、图书馆和信息研究、计算机应用和信息技术的教授、学习、著迷和其他形式给予特别的注意。”

(2)当前状况

根据对本专业杂志的数目、信息科学论著撰稿作者的“本门,学科和北美各大学中信息科学的现状的考察,我们对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学的状况做一点非正式的评价。萨拉塞维克(1979年)对文献进行了考察,力求掌握信息科学本身规模的状况。通过对《信息科学文摘》(ISA),《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文摘》(LISA)和《计算机评论》(CR)所复盖的杂志的考察,他测定《信息科学文摘》在45神杂志中与《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文摘》所选摘之文章甭迭,在31种杂志中与《计算机评论》重迭。他估计约有10种杂志专门研究信息科学,考察1986年《信息科学文摘》、《图书馆与信息科学文摘》和《计算机评论》重迭,也可得出对80年代末期信息科学生版物片类似月象。考察撰文作者的“本门万学科,可以表明信息科学的构成。对一项小型抽样调查的扫描表明,作者人数正在增加询是计算机科学家(或者,至少是计算机邹门的成员),尽管大多数信息科学课程设置在图书馆学淀。最后,让我们简单地考察一下北美大学中信息科学的状况,这里是大多数信息技术活动的发源地。人们立即得到的印象足:在这里信息技术的层次高,而信息科学‘几‘层次却很低。我们没有看到期待的那神信息科学系相应增加约情况。实际上,人沉必须煞费心机去寻找是否有所增加!相当普遍的情况是没立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不可靠的)系或图书馆与信息科学系。匹兹堡、德雷克塞尔和密苏里是少数几个有信息科学学院或信息科学系的大学。尽管信息科学是从通讯领域如信息理论与工程发展而来,而不是从图书馆学衍生出的副产品或分支,但其大部分学位课程今天仍设在图书学院。萨拉塞维克(1979年)一语揭示了底蕴,他说:“信息科学形成子软新型的通讯领域,而不是图书馆学或文献学的表象或变种。”今天,作为一门可以认证的学问的信息科学,主要是在图书馆学院的范围内实施教学和研究。如上所述许多论著作者从“太门”学科灼眼光看来,这是一种有趣的反常现象。需要提出以下问题:实际上有多少研究人员自认为或自称为是信息科学家呢?在以“信息经济”为基础的“信息社会”中,他们何以能为数很少呢?

(3)与计算机科学的比较

我们且将计算机科学的形成和信息科学的形成作一番比较。两者都土现于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两者都紧密依靠技术;都受到技术发展为强大推动;都是由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转行来研究的;都是主要着重于应用,而不是纯理论的研究,而且由于其应用的性质,两者都几乎涉及每一个其他的领域。当然我们看到,3c年后,实际上在每一个教育部门都没置了计算机科学系妥有了计算机科学学位灼毕业生,有为数众多的计算机科掌家,有专门的计算机科学研究领域。到60年代后期,有许多研究人员自称是计算机科学家,有具备各个档次的计算机科学学位的学生毕业。这些情况正是发生布关于计算机科学是否应该被认为是一门科学的不断争论之中。•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信息科学实际上没有学术部门;几乎没有信息科学的单独的学位,也几乎没有信息科学家。信息科学应用的学科交叉性(不要与信息技术混为一谈)似乎已经削弱了这一领域的特性,在某种程度上说,计算机科学并没有发生这种情况。霍普克拉夫特(1987年)所表明的计算机科学发展与确立的多方面情况也同样适用于信息科学。他指出,计算机科学的两个重要方面是:它借用了大量的思想来加以发展与推广,基础研究能够综合并逐步提高计算机应用•中的成就。他率直地指出:“科学基础的规模不足,也缺乏足够的研究人员来发展这门科学万。他恳求计算机科学的应用要更好地适用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的潜力如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开发,将使我们在更高的程度上获得有关世界的知识。计算机科学将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知识处理的问题。将使我们增强对学习过程、思维过程和推理过程的认识,•”…我们将开始探索概念、知识结构和语言的智能体系。

四、结论

既然我们承认信息在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有重要性,那么,我们就要承认需要有信息科学。需要的是这样一门学科,它既能促进作为一种资源的信息的发展,又能从社会和技术的观点来评价发展情况。人们肯定要l句:能兼顾这两方面作用的,是计算机科学或图书馆科学业已确立的学科,还是某一门社会科学呢?需要为共同目标一起工作的信息科学家从数据方面,也从信息和知识方面提供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中的新观念和效果衡量方法。无疑,这一项工作将继续下去。但是,人们必定会思考:为什么在大学的机构中信息科学没有被认可是一门学科?如果信息科学是一门从属学科,那么,它应该从属于哪门学科?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2篇

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

尽管信息科学的奥秘迟至本世纪才由控制论、信息科学论等现代科学所揭示,但人类却一直生活在信息科学的海洋中。最近,笔者根据资料,把人在利用信息科学方面的几个重要历史时期整理成如下表格。表格说明,人类长期以来,一直在致力于发展收集、处理和传输信息科学的能力,以便快速、有效地利用信息科学资源。信息科学资源的发展状况是不同寻常的,专家学者们把它的迅速增长,称为“爆炸性增长”。他们指出,信息科学资源和传统的资源、能源不同,不是越使用越少,而是越使用越多,越消费越增长。日新月异的科学发现和层出不穷的技术发明。是新知识、新信息科学不断增加和出现爆炸性增长的主要原因。自1750年以来,科学知识约50年增加10倍,为世界人口增长速度的2.5倍。有人作过如下统计:到七十年代初为止,世界每年出版的科技图书达50万种,科技杂志4万多种,科技论文多达300万篇,此外还有大量的文集、研究报告、专刊文献等其他信息科学。在出现新技术革命以后的三十年中,新增加的知识和信息科学、占人类全部知识信息科学的90%。在利用信息科学资源方面,人类已经通过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现代科学中的信息科学论、控制论、系统论等学科的诞生,使人类认识到信息科学是自然界的第三大资源,懂得了信息科学的巨大功能和价值。信息科学作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成就的关键,也已日益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所证实。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迅速提高了利用信息科学资源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正是人类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提高利用信息科学资源能力的强大动力。在新的技术革命中,计算机、微电子、现代通信等信息科学处理和传递技术正在突飞猛进,信息科学革命已成为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从七十年代开始的第一次信息科学革命和八十年代开始的第二次信息科学革命,都是人类为提高利用信息科学资源的能力而作的努力。经过这两次信息科学革命,信息科学化已经由点发展到面,出现计算机和现代通信相结合的网络信息科学化和系统信息科学化。这样,就使信息科学资源可以更迅速、更有效、更准确地为人类所利用。根据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对信息科学资源利用的诱人前景,作出如下预测性的描述:首先,在未来的技术革命和世界新的产业革命中,可以开发利用的信息科学资源将急剧增加,继续呈现爆炸性的增长,信息科学资源将在未来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其次,随着第二次信息科学革命继续向纵深发展,利用信息科学资源的处理和传递技术,将对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一个国家信息科学技术落后,那么它必将在技术经济方面拉开和发达国家的差距。第三,由于开发利用信息科学资源的需要,信息科学科学技术必将得到迅速的发展。以信息科学为中心的新研究群和新知识群正在崛起。新的研究群和知识群将由信息科学科学、微电子学、信息科学处理、信息科学通信、系统论、决策论、信息科学经济学、信息科学通讯未来研究、信息科学技术评价、知识社会学、信息科学法学、信息科学管理等知识门类组成。第四,由于信息科学资源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和信息科学化社会的形成,社会将有更多的人去研究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问题和从事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实际工作。

未来的决策和信息科学决策学

信息科学资源利用的发展前景,在决策方面为我们提供了那些启示呢?可以说,没有信息科学的决策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在未来研究专家们看来,任何决策除了必须以有关决策对象的过去和现状的资料为依据外,还必须更多地依靠有关决策对象发展趋势的未来信息科学。这样做的理由很简单,因为任何决策都是面向未来的,都是筹划未来的行动目标和行动的方案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前景给我们的启示,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制订有关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的决策时,必须把这种前景作为决策的未来信息科学。

二、我们必须尽快地作出有利于发展信息科学技术的各种决策,使信息科学技术得到更快地发展。

三、与人才的培养有关,随着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和利用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在这方面的人才必然奇缺。这就要求我们尽早地作出培养和训练信息科学人才满足未来需要的决策。这个问题,应当作为科研、教育等方面体制改革的重点来抓。

四、随着信息科学资源的不断增长,人们从大量的信息科学中迅速、有效、准确地选择决策所必须依据的信息科学的难度,也必然随着加大,这将迫使人们从理论上和方法上进一步研究信息科学和决策的关系问题,研究信息科学因素对决策成败的影响。

在这样的形势下,一门新的边缘学科———信息科学决策学必将应运而生。它作为信息科学学和决策学的交叉,作为以信息科学为中心的新知识群和新研究群的组成部分,必然会对信息科学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决策产生重要影响。我们应当把发展信息科学决策学,作为我们制订综合开发利用信息科学资源决策的一个组成部分。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3篇

——刘鹏飞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5年出生,2007年获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学士学位。同年赴美国贝勒医学院留学,从事分子与人类遗传学研究,2012年获博士学位。读博期间,在Cell、American Journal of Human Genetics、Nature Genetics等国际知名期刊10余篇。

刘畅

非常高兴成为“自费生奖学金”获得者。这一荣誉的取得是祖国对我留学生涯的肯定和鼓励。同时,要感谢导师对我的指导,同事对我的帮助,以及家人对我的关爱和支持。

——刘畅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4年出生,2007年获北京大学化学、经济学双学士学位,现就读于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样品纯化技术的研发,以及单分子和纳米颗粒的超灵敏光学检测。博士期间先后在Analytical Chemistry等本领域顶尖期刊10余篇。同时,担任Electrophoresis等学术期刊以及葡萄牙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特邀审稿人。曾先后获得加拿大化学会Ryan-Harris研究生奖、美国化学会分析化学研究生奖学金等多项荣誉。

丁铭

虽然身在他乡,但总能感受到祖国的关怀,这种关怀从来没有因为时间和空间而停止过。“自费生奖学金”的获得,对我来说是一份极大的鼓舞,让我更加坚信只要付出,就会有回报,更感觉到了一份强烈的归属感。总有一天,我会带着那份对自然最原始的好奇,对科学最虔诚的求知,对理想最纯真的渴望和对祖国、对人类最无私的责任感,把我所学到的完完全全地奉献给祖国,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一点光和热。

——丁铭

2011年“国家优秀自费留学生奖学金”获得者,1985年出生,2008年获北京交通大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赴英国南安普敦大学光电子学研究中心攻读博士学位,从事微/纳米光纤方面的研究。目前已在领域内知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IEEE Photonics、The Open Optics Journal、Optics Communications等发表科学论文30余篇。曾多次被邀请作会议报告。

李强

回首来时路,在忙于做试验和写论文的同时,我无时无刻不感受着祖国的脉搏,让我虽身在异国他乡而心有寄托。“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虽身在海外,但祖国是我永远的方向。近年来祖国的科研事业蒸蒸日上,让我无比欣喜和自豪,无论是国家对科研的投入还是对科研人才的珍视都必将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插上腾飞的翅膀。青年怀壮志,报国正当时,我一定会把今天的成绩化作明天的动力,加倍努力充实自己以期能随时报效祖国。

——李强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科学计量 科学评价 评价指标 书评

[分类号]G301

科学计量学作为信息科学的子领域,其研究人员通常利用各种定量指标来评价科学成就。科学计量指标的获取大都来自论文及其引文数据,有时也会用到专利数量及其引用指标。本书的作者,匈牙利学者P6ter Vinkler是一位在科学计量学领域卓有成就的专家。2009年,由于在科学定量研究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Peter Vinkler荣获了普赖斯奖(The Derek de SollaPrice medal,科学计量领域国际最高奖)。来自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科学计量界素有“孤独的狼”之誉。虽然匈牙利有着悠久的科学计量研究历史,而且大规模的计量统计和分析往往需要依赖团队的力量完成,但Vinkler是个特例,绝大多数著作都由其独立完成。

在Vinkler漫长的科学计量研究生涯中,他引入了基础比率指标――“篇均引文”,并对该指标的普适性推广作了大量研究。Vinkler的成果内容以个人、团队绩效评价指标的研究为主,其中,被引用最多的是《若干科学论文评价方法的评估》,该文发表在1986年SCENTOMETRICS(卷10,3-4期。第157-177页)上。

本书涵盖了上述指标并组织成体系给予阐释。具体而言,这些指标用于测度科研活动的成果(例如论文)、过程(例如每年论文数量的差异)或生产率(例如每位科学家的成果数量)等方面。可用于微观、中观和宏观等不同层面的评价研究中:如个人或研究团队(微观层面)、院系和研究所(中观层面)、大学或国家地区(宏观层面)等。评价研究可以是某个时间点(静态描述)或者一段时期的时间序列指标(动态发展)。

在利用科技论文及其引文进行科学评价时,如果评价基准线是世界水平,大多数科学计量研究人员会利用汤森路透集团的WOS(Web of Science)、期刊引用报告(Joumal Citation Report)、其他有关数据产品或者Elsevier Scopus数据库。因此,为了帮助使用者更好地理解上述数据库产品,作者在书中介绍了这些数据库及其指标的局限性。此外,作为拥有化学专业背景、目前供职于匈牙利科学院化学研究中心的Vinkler,在书中还介绍了其他文献数据库如化学文摘库(ChemicalAbstracts)。虽然本书对若干国际化的文献数据库进行了介绍,但对各国的本国数据库并未提及。

另外,目前在科学计量领域颇为流行的H指数(见《科学观察》2006年第1卷第1期,利用若干篇文章专门介绍该指标)及H系列指数,在本书的介绍中也有所涉及。可以说,本书的大部分篇章,致力于介绍作者本人在评价指标方面所作的研究工作,其中,包括几个与H指数设计思想有相仿之处的评价指标。

书中的章节包括:

・科学计量评价的特点;

・科学计量指标的分类;

・科学的增长及其测度;

・加菲尔德(Garfield)的期刊影响因子;

・科学信息的老化;

・科学评价指标的可比性;

・科学计量方法在科技政策中的应用。

除理论介绍之外,书中还包括一些评价指标如何应用于学术研究评价的案例,其中部分已为人所熟知的指标取自于荷兰莱顿大学科学技术研究中心(CWTS,Center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tudies)的实践成果(参见Handbook of quantitativ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中“Measuring Science”一节,作者Vall Raan)

本书对于精确科学和工程学科的评价作了重点介绍,偶而也涉及社会科学领域的评价,但几乎没有提到人文科学的评价。

总之,书中主要介绍了两点内容:1、在科学评价过程中,与信息处理相关的科学计量理论、方法和指标;2、个人、团队、机构乃至国家层面科学实践活动的评价。本书强调了方法在实践中的可操作性、增进了人们对基于引文测度科研成果影响力指标的理解。这本带有综述色彩的著作包括了超过100张的表格,参考文献列表多达24页,此外,还有作者索引与13页的主题索引。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5篇

化学前沿科学研究对象

化学科学是研究原子、分子片、分子、超分子、生物大分子到分子的各种不同尺度和不同复杂程度的聚集态的合成反应、分离和分析、结构形态、物理性能和生物活性及其规律和应用的科学。随着新世纪脚步的不断加快,作为物质科学组成之一的化学科学将愈来愈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化学中的前沿科学也将成为化学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从一定意义上讲,科学论文的发表是科学成果被人们承认的唯一形式。一定频次的引用反映了某篇论文重要性的程度,超高频次的引用,常可认为其研究成果引发了科学研究的热点或在科学研究中取得突破。因此,近期化学科研论文的引用情况也体现了化学学科前沿的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国际化学前沿的特点和变化趋势和研究方向。据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报道,90年代的化学研究前沿领域有:

(1)富勒烯C60的研究导致发现了自然界一类新的物质――碳的另一种存在形式,并对宇宙内碳循环和经典芳香性的关系这一理论化学的关键问题有了全新的认识,开辟了新的化学研究领域。

(2)模拟程序和密度泛函理论的发展引起整个化学领域的革命,使量子化学成为成千上万化学家手中的工具,可用以预测和阐明物质的化学性质。

(3)对不同管径和缠绕角的单壁碳纳米管的结构和导电性质的研究展示了单壁碳纳米管在纳米分子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前景。

(4)人工合成新药的发展:天然抗癌药物的人工合成以及用以开发新药的组合化学方法。

(5)组合化学新研究领域的发展打破了传统药物开发的模式,可同时合成和筛选大批生物活性物质,大大缩短了新药开发的时间。组合化学技术还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剂的筛选、手性化合物合成等材料科学领域。

(6)仿生聚合物是一种先进材料,它的人工合成向模仿机体功能的“目标”迈进了一步。

(7)分析化学在这一阶段已不再仅仅是化学家手中的工具,它已发展为一门分析科学。它一方面为人们提供关于物质,特别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的组成和结构甚至生命过程的信息;另一方面,在精密分析仪器本身的研制上不断获得进展。

(8)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化学家的研究手段产生巨大变革。有关生物大分子(如蛋白质、核酸)多维结构图像实现和精细结构表达的程序及软件包的研究受到化学界的极大关注。

(9)有机反应、不对称合成及催化是90年代以来的持续热点。这是一个有工业应用前景和巨大市场潜力的、一直很活跃的研究领域。

在经历了20世纪的空前繁荣发展后,进入21世纪,化学学科面临着四大难题。第一,合成化学难题――化学反应理论;第二,功能结构化学难题――结构和性能的定量关系;第三,生命现象的化学机制――生命化学难题;第四,纳米尺度难题。徐光宪院士等科学家认为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化学的微观方法和宏观方法相互结合,相互渗透这一潮流将进一步向前发展,并提出了新世纪的化学科学包含了对下列八个层次的物质对象的研究:

(1)原子层次的化学:其中包括核化学、放射化学、同位素化学、sp区元素化学、d区元素化学、4p区元素化学、5f区元素化学、超5f区元素化学、单原子操纵和检测化学等。

(2)分子层次的化学:现已合成的2000余万种分子和化合物,通常分为无机、有机和高分子化合物。但近30余年来合成的众多化合物,如金属有机化合物、元素有机化合物、原子簇化合物、金属酶、金属硫蛋白、富勒烯、团簇、配位高分子等很难适应老的分类法。21世纪将研究分子的多元分类法,如按照分子片结合方式和生成的分子结构类型分类,可分为0维、1维、2维、3维分子等。

(3)分子片层次的化学:原子只有110余种,但分子数目已超过2000万种,因此有必要在原子和分子之间引入一个“分子片”的新层次,在21世纪应该开展分子片化学的研究。

(4)超分子层次的化学:其中包括受体和给体的化学、锁和钥匙的化学、分子间的非共价作用力、范德华引力、各种不同类型的氢键、疏水-疏水基团相互作用、疏水-亲水基团相互作用、亲水-亲水基团相互作用、分子的堆积组装、位阻和各种空间效应等。

(5)宏观聚集态化学:其中包括固体化学、晶体化学、非晶态化学、流体和溶液化学、等离子体化学、胶体化学和界面化学等。

(6)介观聚集态化学:包括纳米化学、微乳化学、溶胶-凝胶化学、软物质化学、胶团-胶束化学和气溶胶化学等。

(7)生物分子层次的化学:包括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化学生物学、酶化学、脑化学、神经化学、基团化学、生命调控化学、药物化学、手性化学、环境化学、生命起源、认知化学和从生物分子到分子生物的飞跃等。

(8)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新世纪化学别值得关注的有化学信息学、分子片化学、超分子化学、生命化学、纳米化学、理论化学和复杂分子体系的化学等。

随着化学分支学科的重组及其它学科的交叉、融合和不断渗透,21世纪初化学学科的前沿方向与优先领域有:绿色化学与环境化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材料科学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合成化学、化学反应动态学、分子聚集体化学、理论化学、分析化学测试原理和检测技术新方法建立、生命体系中的化学过程、能源中的基本化学问题、化学工程的发展与化学基础等。

参考文献:

[1]刘春万.研讨我国理论化学跨入新千年发展的一次盛会[J].化学进展,2000, 36(2): 230-232.

[2] G. P. Haight Jr. Bringing undergraduates to the chemical frontier[J]. J.Chem. Educ.,1967,44(12),766-775.

[3]徐光宪.21世纪是信息科学、合成化学和生命科学共同繁荣的世纪[J].化学通报, 2003(1):3-11.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引文分析;弗朗西斯・纳林;科技评价;科学计量学弗朗西斯・纳林(Francis Narin),1931年出生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是科学和技术研究领域的国际先导者之一,也是国际著名的科学计量学家。他首先在富兰克林与马歇尔学院(Franklin and Marshall College)取得了化学的理学学士学位,后又在北卡罗莱纳州立学院(North Carolina State College)取得了核能工程的硕士学位,最后在威尔顿大学(Walden University)取得了文献计量学的博士学位,并在1988年获得了科学计量学界最高奖――普赖斯奖(Derek de Solla Price Medal)。

在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前,纳林在IIT研究所工作,并且是那里的高级科学家和技术社会研究中心的主任,并且还在Los Alamos国家实验室工作了4年时间,这段时间内他主要致力于开发评估科学活动的工具及研究科学是如何影响技术进步的。在1968年,纳林在芝加哥建立了自己的公司Computer Horizons(CHI Research,现在更名为THE PATENT BOARD),虽然自此以后忙于公司的管理,但是纳林仍然发表了60多篇文章,这些文章不仅反映了他在科技定量研究领域的产出,还体现了他在一些特殊领域的个人兴趣,从儿童的特殊教育、医学、化学到工业创新和科学的关系等各个领域都有他的论文产出。在1968年,他还担任著名工程TRACES(Technology in Retrospect And Critical Events in Science)里的重要角色。另外受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支持,他在1976年发表了报告:“Evaluative Bibliometric:The Use of Publication and Citation Analysis in the Evaluation of Scientific Activity”,毫无疑问,他的先驱性工作是要把文献计量用于科学计量的活动中去[1]。

1980年,Mark Carpenter,Martin Cooper和纳林发表了《Linkage between Basic Research Literature and Patents》,这标志着纳林又开始了用专利和专利引文分析技术政策、研发管理、公司计划等方面的一系列先驱性研究。他不仅在科技研究领域有很大影响,还在政府和产业的绩效怎样赶上快速发展的技术方面,国家或企业的科技实力评估等都有重要贡献。另外,纳林在科技指标的制定和发展中也有系统研究。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他的学术成就达到了最高点,他致力于科学和技术之间联系的研究走在了学科同行前列,成为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研究群体中的领军人物之一。之后,又揭示了专利技术和股票市场绩效之间的联系。总之,在他学术研究的每一个阶段,他总是所在研究领域的佼佼者[1]。

1 数据来源和方法

1.1 数据来源

为了全面展现纳林的状况,我们采用的数据库是能够反映国际学术论文记录的美国Web of Science数据库,其收录了全世界出版的230个领域的9 000多种核心期刊。美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ISI)在1964年正式发行Science Citation Index(SCI),2000年,ISI推出的ISI Web of Knowledge学术信息资源整合体系,其中以Web of Science为核心,通过WOS可以直接访问ISI的三大引文数据库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SCIE)、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SSCI)、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A&HCI),覆盖了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2]。通过研究被SCI收录的个人论文的引文数量,H指数等,能够反映出科学家的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是评价科学家学术能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在WOS的检索中,我们构造“AU=Narin F”检索式,共得到102篇论文,通过剔除重名者等论文,最后共得到67篇论文。论文搜索时间和论文引用数据截止到2011年7月11日。

1.2 研究方法

为了全面对纳林的学术产出和影响进行评价,本文采用引文分析法和信息可视化的方法,用其所发表的论文为研究依据,来科学和客观地展示纳林的学术研究轨迹和学术影响力。

论文之间是通过文献的引用来联系的,文献的相互引用关系是引文分析的主要数据。所谓的引文分析就是利用各种数学及统计学的方法和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逻辑方法,对科学期刊、论文等各种分析对象的引用与被引用现象进行分析,以解释其数量特征和内在规律的一种文献计量分析方法[3]。引文分析的测度指标很多,有引文量、引用率、影响因子,共引强度和耦合强度等。还有其他的测量方法,如h指数等。在引文分析的应用中,我们可以通过影响因子来评价期刊的影响程度,利用论文的被引证次数来评价个人、期刊和学科的学术影响力等[4-5]。

另外,信息可视化也是一种有效分析方法。它是利用计算机,将大量的非空间的文本数据转换为更容易理解的图形或图像等视觉形式,以便科学工作者更容易理解数据的深层次内涵。在科学研究中,可视化技术为解释现象、解释机理、发现规律、预测结果提供了独到的方法。信息可视化工具较多,有Prefuse、CiteSpace、VitaPad、IVT等[6]。由可视化工具绘制的知识图谱描绘的对象不仅包括从事科学活动的科学家、技术人员,显性或编码化的知识,如论文、专利等,还包括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及业务流程等很多方面[7]。

2 科学产出

科学论文的数量通常用来衡量科研生产率的高低。洛特卡在1926年提出了“科研生产率”的概念,指出科研生产率是指科学家在科学上所表现出的能力和工作效率,通常用其生产的科学文献的数量来衡量。科研生产率的提出为衡量科学产出能力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定量指标[3]。

根据我们检索出的67篇文章中,共有49篇论文,5篇会议摘要,5篇会议论文,3篇社论,3篇标注,1篇书信和1篇文献综述。根据纳林每年的文章产出,我们可以了解分析他在不同时期的科学研究活动情况。我们以文章的发表时间为横轴,以每年发表的文章数量为纵轴,得出纳林的文章产出时间分布图,在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在1976年成立公司之前,纳林发表了4篇文章,研究领域主要分布在化学、空间科学和核能等方面,主要原因是这段时间他主要在学校和IIT研究所度过,所发表的文章主要与学校所学专业有关。在1976年成立自己的公司之后,他在科学计量等领域的研究活动再开始慢慢展开,发表了其发文的绝大部分。

纳林的研究在每一时期都有其侧重点,例如在20世纪70年表了19篇文章,其研究方向主要为通过文献或引文进行的科学计量活动;在1980年文21篇,其研究方向主要是国家或企业科技实力的评估,专利评估和有关评价指标的建立的探讨等;而在进入1990年代后所发表的19篇文章中,其主要研究领域为国际间的合作情况,国家科技发展与创新,科技管理与科技评价等领域。从1959年开始发第一篇文章到2000年止,其在41年间共发表文章67篇。

纳林不仅研究兴趣广泛,研究的课题项目几乎遍布每一个科学领域。在图2中,展示的纳林的论文的研究领域中看出,从化学、核技术到经济管理,再到社会科学,每一个领域中都有他独到的研究见解。在学校学习期间,纳林是化学学士、核能工程硕士及文献计量学博士。理工科背景的专业知识赋予他厚实的基础知识沉淀,及文献计量学为他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方法论指导和研究手段。使他在每一个领域都能获得有别于别人的研究视角,得到了突出的研究成果。

在纳林的论文领域中可以看出,他在信息科学和图书馆学、计算机科学和管理学这3个学科发文量是67篇,即他的所有论文都是属于此领域中的。但是即便是只发1篇文章的学科领域的论文,其论文的质量也得到了认可,其在1999年的经济统计领域的论文《Citation frequency and the value of patented inventions》的平均引用次数每年达9.92。

3 科学影响

引文分析法的研究可以将科学文献和作者联系起来,通过对引文时间分布和引文网络关系的分析和研究,可以揭示出某一科学领域的背景、发展过程、重大成果及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引文分析为科学家的评价提供了定量依据[2]。

加菲尔德在1963年发现通过引文数据分析可以作为某篇论文的学术影响的判断,一般认为文献被引数量与作者的影响力成正比,被引用量越大说明作者的影响力越大,通过对引文的分析,可以发现哪些研究人员做了哪些后续的研究,还可以分析出这个领域的研究热度等[2,8]。

通过图3可以统计得出纳林的67篇论文的被引用的情况,从1965-2011年7月11日止,67篇论文共被引用2 737次,平均每篇论文被引用40.85次,年平均引用次数达51.64篇。在2010年,论文的被引次数达到最高值200次,从总体趋势看来,其每年的引用频次是逐渐增高的,说明随着科学学及科学计量学科的发展,其论文的学术价值逐渐被人们认识到,其学术影响力也逐渐提高。根据侯海燕、栾春娟在国际科学计量学权威的期刊《科学计量学》和国际科学技术政策研究的权威期刊《科研政策》中的研究,在1978-2004年间,被期刊《科学计量学》引证频次最高的科学计量学家中,纳林以419次的被引频次名列第三[9]。在1975-2007年间,被期刊《科研政策》引证频次最高的46位科技政策研究代表人物中,名列第18位[10]。

在纳林的67篇论文虽然都是用英语写作,但是其影响力不仅仅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根据引文报告分析,其引文的作者分布在45个国家,遍布世界各个大洲,数量排在前十位的国家或地区有荷兰、西班牙、中国台湾、英格兰、德国、中国大陆、意大利、韩国、比利时和日本,虽然有语言的限制,但是纳林的论文还是具有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引文分析报告还指出,引用纳林的文章主要分布在139个小的学科领域中,其中主要为图书馆学和信息科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商业、规划与发展等,其余的像天文学、地理学、生态学、医学、政治学等学科都有分布。由此看出,纳林的学术兴趣广泛,用专利及引文分析等方法在各个学科都有他的学术论文,其论文影响力不仅仅是国际性的,而且跨学科性影响力也很明显。

另外,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物理学家J.E.Hirsch教授在2005年提出了一种定量评估论文质量的方法,这种方法利用论文数量和论文的被引频次设计的一项评价科学家学术成就的指标,称之为h指数法。其含义是一个科学家发表了h篇被引频次不少于h次得论文[11]。在本文中,纳林的h指数为30,即到现在为止,共有30篇论文的被引频次不少于30次,占发文量的45%。许多终身致力于某一研究领域的科学家来说,其h指数会很高,但是对纳林来说,他在每一段时期内都有其研究主题与兴趣,虽然他的h指数并不很高,但是对于他研究领域的广泛性来说,67篇文章取得如此高的h指数,也是很难得的。

在科学计量学的研究中,文献之间的相互引用是一种学术思想的传播,被引用的文献提供概念、理论或方法给引用文献,若是某篇文章多次被许多作者引用,就说明其在这个学科里有很大的贡献[12],在这里,我们首先通过Web of Science收集到的引用纳林的67篇文章的所用文章,共1 637篇论文。然后我们利用美国Drexel陈超美教授的开发的CiteSpace[13]软件对这1 637篇论文进行共被引分析,得到图4。

对于图4中所示我们可以看出,纳林的研究期间的的情况。其中4篇文章有特别高的共被引关系,即他的中介中心性特别高,分别为0.36、0.22、0.18和0.15。在图中紫色和浅蓝色代表的是在1965-1976年的发文情况,这段期间他主要是学生期间,发表的论文主题主要是化学和核能方面,共被引关系不是很明显。绿色代表主要是在1977-1988年的发文,最高的是1976年发表在的论文《STRUCTURE OF BIOMEDICAL LITERATURE》[14],纳林在其中通过分析大约900种生物期刊的引文得出生物化学和生理学领域具有高的引文影响力,并提出了一个等级影响图为以后计划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框架。这也是纳林将引文分析引入科学计量研究中影响最广的一篇文章。而他于同年出版的《文献计量学评价:将文献和引文分析用于科学活动的评价》也是一部科学计量学领域发展上的关键事件。著名社会科学学家默顿认为其与普赖斯的《大科学,小科学》,加菲尔德的《引文索引》,斯莫的《科学文献的的共引:出版物关系的新计量》等著作共同开辟了引文分析方法评估科学活动的科学计量学的主流研究方向[15]。

在20世纪80年代中,纳林发表了一系列利用专利和期刊引文来评估国家或企业科技实力、评价科技产出等一些文章,其中《PATENTS AS INDICATORS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STRENGTH》[16]一文,被引频次达到180次,文中利用美国17家医药企业数据,研究了专利数据及其引文和企业绩效的其他指标如研发支出、科研效率、销售利润等指标的关系,发现专利是衡量企业技术竞争优势的一个非常好的指标。除此之外,他认为科技指标可以用来定量测量研发活动,并且科技活动中的特殊指标可以用来评估研发绩效以便为国家或企业等服务,他也是第一位系统化的发展了研究下列问题的一些指标[17]:(1)出版在

基础科学期刊上的科学论文是被引用在基础科学期刊还是应用与实践期刊上?(2)研究中的高投入是否与高的科学产出(论文数量)和影响力(引文数量)有联系?(3)医学院或专业国家机构是否比大学部门的科学产出更高?(4)年轻人是不是比年老者产出更高?(5)一个国家的科学绩效(论文数量)及其影响力怎样?(6)一个国家或一个具体公司在技术上的优势和劣势在什么领域?这些科技指标的初步建立为国家和企业及科学家个人的科学活动都有很大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对于国家的技术战略的实施有重要影响,如科技经费的投入比例及分配额度,政府研发机构的体制改革,国家科学活动效率评价等。

进入90年代以后,纳林发表了另外3篇高中介中心性的文章,其主要研究内容都是关于科学――经济――技术领域,是他在科技管理和科技政策领域的代表性著作。分别是1996年发表的《BIBLIOMETRIC PERFORMANCE MEASURES》[18],文章通过文献计量的绩效评估论证了技术进步的推动力是高成效的活动及基础科学的研究工作,文中设立的评估指标,为机构或研究所的评估设立了标准。在1998年发表的《LINKAGE BETWEEN PATENTS AND PAPERS:AN INTERIM EPO/US COMPARISON》[19]主要内容是专利技术和科学研究文献之间的关系,利用美国的专利数据得出工业中的专利技术与公共科学体系的关系。作为科学学家,纳林最关注的研究领域是借助科学计量学的理论与方法研究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成为连接科学计量学理论与科技政策研究两个学术群体的桥梁[20]。特别体现在纳林于1997年发表的文章《THE INCREASING LINKAGE BETWEEN US TECHNOLOGY AND PUBLIC SCIENCE》[21]中,此文研究了国家公共科学和国家技术进步之间的关系,被引频次高达244次。在国际科学学的主要六大主流学术群体[20]中,纳林与Pavitt K,Nelson R.R,Freeman C被认为是科技管理与科技政策的代表人物,在4人中,虽然纳林的论文产出和单篇最高被引频次都是最低的,但是其总被引频次是最高的。

总体来说,在他的学术研究中,相比于同行者,他的文章被引频次并不是很高,但是论文的跨学科性很强,为在引文分析和科技评估领域研究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也从侧面体现了他在科学计量和科技评估之间的影响力,及其他在学术生涯中的研究关注点的转移。

4 小 结

以上分析表明,纳林不仅是一个研究兴趣广泛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有着国际学术影响力的科学计量学家。虽然他学术研究触及多个学科领域,但是他在科学计量和科技评估领域中的科研成就和学术影响力更显卓著。他在1988年被授予普赖斯奖,也是对他在科学计量学和科技评价等领域取得突出学术成就的一种肯定,是实至名归。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收集的仅是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的记录,另外还有一些研究报告或网页信息等未被收录的未作分析,这也是本文分析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1]Dr.Francis Narin[Z].http:∥www.wipo.int/meetings/en/2003/patentstatistics/speakers/narin.htm,2011-09-05.

[2]袁军鹏.科学计量学高级教程[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0:107-134.

[3]邱均平.信息计量学(九) 第九讲 文献信息引证规律和引文分析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1,24(3):236-240.

[4]庞龙.科学引文分析的科学评价功能和意义[D].太原:山西大学,2006.

[5]姜春林.试论引文分析与社会科学定量评价[J].科技管理研究,2002,(6):91-93.

[6]李淑丽.信息可视化工具的比较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06.

[7]陈悦,刘则渊.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8]邱均平,周春雷.发文量和h指数结合的高影响力作者评选方法研究――以图书情报学为例的实证分析[J].图书馆论坛,2008,28(6):44-49.

[9]侯海燕.科学知识图谱:最有影响的50位科学计量学家[J].科学学研究,2007,25(03):404-406.

[10]栾春娟,侯海燕.科技政策研究代表人物与核心文献可视化网络[J].科学学研究,2008,26(6):1164-1165.

[11]金碧辉.科学家为自己设计了一项评价指标:h指数[J].科学观察,2006,1(1):8-9.

[12]刘林青.作品共被引分析与科学地图的绘制[J].科学学研究,2005,23(2):155-159.

[13]Cm C.CITESPACE II: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14]Narin F,Pinski G,Gee H.STRUCTURE OF BIOMEDICAL LITERATURE[J].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76,27(1):25-45.

[15]侯海燕.权威科学计量学家对科学的关注及贡献[J].情报杂志,2006,(4):118-120.

[16]Narin F,Noma E,Perry R.PATENTS AS INDICATORS OF CORPORATE TECHNOLOGICAL STRENGTH[J].RESEARCH POLICY,1987,16(2-4):143-155.

[17]VAN Raan A.NARIN,FRANCIS RECIPIENT OF THE 1988 PRICE,DEREK,DESOLLA AWARD-COMMENTS[J].SCIENTOMETRICS,1989,17(1-2):5-7.

[18]Narin F,Hamilton K.BIBLIOMETRIC PERFORMANCE MEASURES[J].SCIENTOMETRICS,1996,36(3):293-310.

[19]Narin F,Olivastro D.LINKAGE BETWEEN PATENTS AND PAPERS:AN INTERIM EPO/US COMPARISON[J].SCIENTOMETRICS,1998,41(1-2):51-59.

[20]侯海燕,刘则渊,陈悦,等.当代国际科学学主流学术群体及其代表人物[J].科学学研究,2006,24(2):161-165.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7篇

2理论基础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建立在引文分析法、信息科学、系统论、统计学、逻辑学之上。WOS平台下的SCI等资源的编制的理论基础是引文索引法,普赖斯1956年的著作《科学论文的网络》为该方法奠定了理论基础l6。WOS平台有着卓越的索引系统,独特的引文信息使我们可以通过被引次数了解一篇论文或一个研究者的影响力、关键信息、各学科关系,课题相关研究的动态等,为科研提供了极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引文分析法是该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信息科学主要包括信息理论与信息技术这两部分内容。从理论角度来看,信息科学的许多理论观点对本研究都发生了重要启示与引导作用,尤其是文献信息学,“只要抓住了文献信息,我们就抓住了人类认识的结晶”[1o。受文献信息学影响,本研究选择了体育教育领域1996m2010年的文献及其相关信息作为研究对象主体,进行了多角度信息发现。从信息技术角度看,不同于传统的文献研究法对分散在各种图书杂志上的文献进行机械的计数与堆砌,本研究应用WOS和CAJD两个智能平台进行了多角度信息发掘,这两个平台本身正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优良集合体。系统科学认为,“系统可以定义为相互关联的元素的集-E2],其原理是具有普适性的。本研究首先是基于WOS与CAJD这样人造的、开放的系统,这些系统具有其本身的一系列功能。第二,这些系统具有其本身的层次结构,w()S由SCI、Ss(二I、CPCI等数据库组成,数据贯通JCR、In-spect等多平台。CMD则受自身资源及中国学术辑刊全文数据库、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等资源的支撑,又分为若干学科专辑。这两个平台都具有系统的层次结构特征。第三,WOS和CMD都是开放系统,会定期更新,具有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这一普遍特征。另外,研究内容本身也是系统的,本研究将体育教育领域研究与其基础学科及基础文献视作整体系统,对它们之间的关系用两大工具进行了分析与整理。因此,系统科学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3研究工具评析

本研究的工具主要是IS1webofScience平台以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平台。选择WOS平台的原因主要是基于其收录的权威性、可回溯性、智能性以及国际学术评价惯例_l。WOS平台整合了SCI(科学引文索引)等多个数据库系统,有严格的刊物收录标准和多层次的分析功能,是一种权威的国际化科研分析工具,具有数据回溯久、学科覆盖广、分析功能强、全球应用广泛等特点,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欧盟研究署、日本国立情报学研究所等多家机构已将WOS应用于其科研评价等领域。选择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CMD则是因为其是最大的中国国内学术期刊的全文数据库,是定量分析国内研究的权威易行的工具,且具有数据回溯久、学科覆盖广等特点,分析功能也在日渐完善。

4研究方法及过程

4.1检索策略

体育教育研究论文较多,但目前尚无国际、国内成果的定量综合分析与比较,本研究的检索年代为1996—2o10年。据“体育教育”内容特点,WOS下的检索关键词确定为physicaleducation,检索式为:主题一“physicaleduca一132tion”,0R标题=“physicaleducation”。检索范围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HCI)、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化学反应数据库(CCRE)、化合物索引()。中国知网下则采用既有的分类引导检索,只对年限做了限定,检索范围为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CAJD)。4.2结果分析4.2.1该领域科技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截止2010年12月31日,WOS下诸索引收录的体育教育领域论文共3613①篇,利用WOS对这些文章的发表年代进行统计发现:自1999年来,对体育教育的科研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2009年该研究领域的期刊论文和会议论文的总数为15年来最多。中国在该领域的国内研究数量上相当丰厚,从国内CAJD数据来看,体育教育类别下共有此类研究60548篇,而国际上的此类研究却稍显单薄,从WOS分析来看,中国作者从1999年开始在国际上发表该领域论文,目前共发表体育教育相关论文161篇,2010年是历年该领域在国际上发文量最多的一年,计66篇。

4.2.2高被引论文及高品质综述

WOS统计结果显示:截止2010年底,体育教育领域研究论文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文章是由美国哈佛大学GortmakerSL等人组成的研究团体合作完成,并于1999年发表在《ARCHIVESOFPEDIATRICS&ADOLESCENTMEDICINE}杂志上的“Reducingobesityviaaschool~basedinterdisdplinaryinterventionamongyouth—Planethealth”,总被引次数达到476次。这里列出了被引用次数最高的前1O篇论文,其余9篇依据被引频次排序依次为:LuepkerRv等人于1996年发表在《JAMA—JOURNALOFTHEAMER—ICANMEDICAIASS(_ILTION》的“OutcomesofafieldtrialtoimprovechildrenSdietarypatternsandphysicalactivity—TheChildandAdolescent1alforCardiovascularHealth(CATCH)”,KahnEB等人于2002年发表于《ⅢICANJOURNAI()FPR砸NTIvEM皿IC『E》的“Tl1e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increasephysicalactivity—Asystematicreview”,BaranowskiT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AM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的“MediatingVar—iableframeworkinphysicalactivityinterventions-Howarewedoing?Howmightwedobetter?”,BradneyM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JOURNAL(ANDMINERAIRE—SEAIH》的“Moderateexerciseduringgrowthinprepubertalboys:ChangesinboneITIaSS,size,volumetricdensity,andbonestrength:Acontrolledprospectivestudy”,SalisJF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PUBLICHE岍H》的“Theeffectsofa2yearphysicaleducationprogram(SPARK)onphysicalactivityandfitnessinelementaryschoolstudents”,StoneFJ等人于1998年发表于《AMERICANJ爪NALOFPRE、哪!VEMEDICINE》的“Effectsofphysicalactivityinterventionsinyouth——Reviewandsynthe-sis”,FuchsRK等人于2001发表于《JOLⅡAL0FB0NEANDMINERALRESEARCH》的“JumpingimproveshipandlumbarspineboneITIaSSinprepubescentchildren:Arandomizedcontroledtrial”,SalisJF等人于1996年发表于《JOLⅡALOFCUNICAIⅢ0]L()GY》的“Ethnic,andsexdifferencesinphysicalactivityamongadolescents”。Tel—arnaR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ICAN》的“Physicalac—tivityinchildhoodandadolescenceaspredictorof”,TelarnaR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JOURNAL0FPRE、哪IVEMlDICINE》的“physicalactivityinyoungadulthod”。同样以被引用次数为参照,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平台CAJD数据来看,我国国内研究中,影响力较高的1O篇文献依次是:曲宗湖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论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发展与构思”、毛振明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体育教学模式论”、刘一民等2001年发表在《中国体育科技》的“我国大学生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的调查研究”、陈琦等1998年发表在《体育科学》的“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王宗平等1999年发表于《体育与科学》的“大学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走向”、贡娟等2000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试论构建高校体育教学创新体系”、王宗平等2001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重健身淡竞技——大学体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王华倬等2002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杨贵仁2000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设想”、于振峰等1998年发表于《体育科学》的“我国普通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的现状与发展对策”。文献综述往往反映某一领域或某重要专题的新趋势、发展水平、进展以及新原理、新见解、新方法等,具有重要意义,通过WOS分析得出本研究的研究区间内共有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综述论文128篇,其中被引用次数最高的综述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KahnEB等人联合其他机构一起完成并于2002年发表于《AMERICANJOURNALOFPREVENTIVEMEDICINE}第4s期的“The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increasephysicalactty—Asystematicreview”,其被引频次高达440次。其余9篇依照其被引频次依次为:DoakCM等人于2006年发表于《OBE—SITYREⅥEWS》的“Thepreventionofoverweightandobesityinchildrenandadolescents:Areviewofinterventionsandpro—grammes”,VanderHorstK等人于2007年发表于《MEDI—CEANDSCIE]、ICEINsP()王TSANDEXERCISE》的“Abriefreviewoncorrelatesofphysicalactivityandsedentarinessinyouth”,NtoumanisN等人于1999年发表于《JOURNAl()FsP()RSCIFNCES》的“Areviewofmotivationalclimateinphysicalactivity”,vanSluijsEMF等人于2007年发表于《BRITISHMEI)ICALJOURNAL》的“EffectivenessofinterventionstOpromotephysicalactivityinchildrenandMoles—cents:systematicreviewofcontrolledtrials”,StoryM等人于2006年发表于《FL厂rLⅡOFCHIIDREN》的“Theroleofscholsinobesityprevention”,DollmanJ等人于2005年发表于《BRITISHJOURNA1OFSP()RTSMEDICINE》的“Evi—denceforseculartrendsinchildrenSphysicalactivitybehav—iour”,LehmannMJ等人于1997年发表于《JOURNAlOFsI)(=IUM王ⅢCINEANDPHYSICAIFITNK~》的“Train-ingandovertraining:Anoverviewandexperimentalresultsinendurancesports”,SharmaM于2006年发表于《OBESITYREⅥEWS》的“Scholbasedinterventionsforchildhoodandadolescentobesity”,Matson—KofmanDM等人于2005年发表于《MERICANJOURNALOFHEALTHPROMOTION}的“Asitespecificliteraturereviewofpolicyandenvironmentalinterventionsthatpromotephysicalactivityandnutritionforcardiovascularhealth:Whatworks?”。

我国国内研究中影响力较高的10篇综述依次是:周红萍2001年发表于《体育与科学》的“8O年代以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综述”、刘建坤等2005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俱乐部研究文献的综述”、何亚辉等2004年发表于《山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现状综述”、王晓军等1999年发表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现状与分析(文献综述)”、陈小华等2003年发表于《天津体育学院学报》的“高校在校研究生体育投入与健康状况研究综述”、邢其年等2004年发表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的“我国高等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现状综述”、沈巧儿等2001年发表于《北京体育大学学报》的“我国高校体育专业招生考试项目设置与评价标准的综述”、张健等2001年发表于《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的“对我院运动训练专业教学改革实践的审度与思考”、陈瑞梅2005年发表于《体育成人教育学刊》的“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学习管理的若干问题综述”、王燕飞等2005年发表于《浙江体育科学》的“关于大学生体育价值观与体育行为问题综述”等①。据美国科学基金会统计,一个科研人员花费在查找和消化科技资料上的时间需占全部科研时间的51,优先锁定并参考高品质文献能帮助科研人员有效节约花费在查找和消化资料上的宝贵时间和有限精力,有利于研究成果的快速产出。另外,对这些高影响力成果的参考能有效促进研究本身的影响力和前瞻性。

4.2.3学科分布及研究趋势分析

学科分布分析可以发现研究的主要应用领域和分析教育及动态。从学科角度对8903篇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国际研究中,体育科学、教育与教育研究、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康复、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是体育教育研究较为活跃的学科领域,发文总量最多的体育科学方向近几年仍比较热,如进行国际化研究可优先考虑该领域。我国目前在该领域的国际研究较活跃的学科主要有体育科学、教育与教育研究、心理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教育学之科学学科、计算机科学之跨学科应用、计算机科学之信息系统、生理学、应用心理学、计算机科学之人工智能等。上述国际研究的热门学科同CAJD的分析所得国内结果差别很大。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教育心理学、其他各科及教学法、篮球、基本体操、其他(文体活动)、研究生教育、中国体育组织、中国体育竞赛、中国体育科学、教育、体育史等领域,从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应用心理学这样的应用学科,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这样的自然学科以及职业健康这样的前沿学科研究进行分析的较少。同国际整体趋势相比,国内研究事实上也可尝试从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人工智能、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角度对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做更多思考与深入研究。

4.2.4该研究的国家分布分析

发文量是国家研究实力的一种体现,通过WOS对1996—201O年各国的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发现,发文数量居前1O位的国家依次为美国、英国、巴西、加拿大、澳大利亚、中国、法国、西班牙、希腊、波兰,其中,前5国在中在体育教育研究领域居于领先地位,尤其是美国在该研究领域的比较优势尤为明显,共发表该领域论文1549篇,占该时期总量的近43。我国国内的发文量前面已述共计6O548篇。总量可谓壮观,但以WOS国际研究数据计算,我国在国际上该领域的发文量截止2010年底共161篇,仅居第6位,除了语言差异、科研体系科研政策、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异,我国该领域研究在国际上的研究崭露较晚也是可能原因之一。中国近15年在WOS体系下第一篇关于体育教育的文章是香港浸会大学的FuFH发表于《RESEARCHQUARTERLYR)REXERCISEANDsF()RT》杂志的“JohnMaandthedevelopmentofphysicaled—ucationandsportinChina”。

4.2.5该研究的刊物分布分析

刊物分布分析主要是为了发现特定领域的发文规律、各刊物倾向和动态,从而方便研究者投稿和科技成果的转化。体育教育研究领域中期刊论文近15年来共计2458】34篇,共发表在459种期刊上,载文量居前1O位的期刊分别是:《JOURNAL()FTEACHINGINPHYSI『CTION》、《SP()RTⅡ)IJCAn()NANDS~)CIETY》、《RE—SEARCHQUARTERLYFOREXERCISEANDSPORT》、《PER(三PTUAIANDMOTORSKIIJ》、《QUEST》、《ADAPTEDPHYSICAIACTIVrrYQUARTERIY》、《EU—R【)PEANPHYSICAL皿UCIoNⅥEW》、《M()、厂IM—EN]r()》、《J()1NAI()FSCH()r)IHEAIH》、《MOTRIZ—REVISTADEEDUCACAOFISICA>)。分析发现,该领域的论文渠道既广泛又相对集中,发文量最多的1O种期刊共收录了1025篇论文,占全部期刊论文成果约41.7,其余1433篇论文则分散在其他400多种刊物中。期刊的论文收录在国家和地区以及学科上也会有其自身的侧重。对发文量最多的前1O种刊物进行分析可发现,《JOURNALOFTEACHING1NPHYSICAlEDUCA-TION》较倾向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比利时、法国、西班牙、爱尔兰、新西兰、塞浦路斯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体育科学。《SPORTEDUCATIONANDS(IETY》较倾向于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新西兰、苏格兰、瑞典、中国、挪威、新加坡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体育科学。《RESEARCHQUARTERLYF‘(]RExECISEANDSI~RT)较倾向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希腊、爱尔兰、瑞士、比利时、爱沙尼亚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体育科学。《PERCEPTUALANDMOTORsKIu》较倾向于美国、希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韩国、土耳其、加拿大、挪威、澳大利亚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实验心理学。《QUK_qF~较倾向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法国、希腊、挪威、中国、新加坡等国,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体育科学。《ADAPTEDPHYSICAlACTIⅥTYQUAR—TERIY》较倾向于美国、加拿大、捷克、以色列、中国、澳大利亚、比利时、巴西、希腊等地区,学科上较倾向于康复学、体育科学。《EI『R()PEANPHYS1CAL日)UCpIONRE—VIEW)较倾向于英国、澳大利亚、苏格兰、美国、挪威、新加坡、希腊、新西兰、爱尔兰、加拿大等地区,学科上较侧重教育与教育研究。《^)、厂IMEMr()》较倾向于巴西、西班牙、阿根廷、德国、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学科上主要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社会科学——跨学科。《JOURNAIOFSCHOOlHEALTH》较倾向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英国、菲律宾、西班牙、瑞士等地区,学科上较倾向于教育与教育研究、科学教育、保健科学与服务,公共卫生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MOJRIZ-REVISTADEⅡ)IACA()HSI一(》较倾向于巴西、葡萄牙,学科上较倾向于体育科学。研究人员在投稿的过程中可尽量选择收录该领域论文数量较多、学科侧重与研究内容一致、国别侧重同研究者相一致的期刊,从而提高投中率,扩大研究国际影响力,也提升我国在该研究领域的国际地位。从CAJD的数据来看,国内该领域载文量居前10位的期刊分别是《科技信息》、《体育学刊》、《体育世界》(学术版)、《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体育科技文献通报》、《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成人教育学刊》、《辽宁体育科技》、《湖北体育科技》等①。但基于国内现有研究工具的局限,对这些国内刊物进行收录倾向性检验目前尚较为困难。

4.2.6该领域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者分析

从WOS来看,以论文数量为参照进行排序,居前1O名的研究机构依次为:俄亥俄州立大学、韦恩州立大学、北卡罗莱纳大学、亚利桑那州立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圣地亚哥州立大学、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马里兰大学、南卡罗来纳大学、伯明翰大学。其中,俄亥俄州立大学是发文量最多的机构,这前1o位研究机构中有9所是美国的,足见美国1996—2o1O年间在体育教育研究方面所占优势。我国在国际上开展这方面研究的机构有108个,主要机构有香港中文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香港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教育学院、西南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从文章数量来看,2007年以后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发展较快。而同样以发文量为参照,从CA—JD的数据来看国内研究(主要指大陆地区)的主要机构有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沈阳体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河南大学、苏州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从作者角度分析,本研究选择了1996—2O1O年间数居前1O名的作者进行发文数量统计分析。这前10位作者依照其文献被引用的次数依次为德州农工大学的ⅪANGP(h指数②为10)、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KU—IJNNAPH(h指数为8)、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MCKENZIETI(h指数为16)、伯明翰大学的NT()UMANISN(h指数为l4)、北卡罗莱纳大学的CHENA(h指数为7)、韦恩州立大学的MCCAUGHTRYN(h指数为7)、韦恩州立大学的SHENB(h指数为4)、北卡罗莱纳大学的ENNISCD(h指数为9)、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SAIAISJF(h指数为15)、哥伦比亚大学的SIIVERMANs(h指数为6)。这10位核心作者所发表的论文共计343篇,约占总量9.5,他们的研究很大程度上代表了体育教育研究的发展方向,他们是体育教育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从研究内容来看,他们主要关注体育科学、接待休闲运动与旅游、心理学、应用心理学、教育与教育研究、教育心理学、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内科、儿科学、实验心理学等学科角度。我国该领域在国际上发表文献量较少,主要研究人员有LIUMH、MCKENZIETI、SITCHP、CARROIJR、CHANWK、CHENSH、HAASC、HONGYL、IEEE的ZhangQZ等人组成的团队、JOHNSDP等。

5结论与建议

5.1结论

本研究以引文分析、信息科学、系统论、统计学、逻辑学等为基础,以科学引文索引、社会科学引文索引、艺术人文引文索引、会议录引文索引、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收录的1996—2O1O年间体育教育领域论文为研究样本,以WOS平台和CAJD平台为主要研究工具,从科研管理的需求人手,分别对该领域研究从论文产出数量与增长趋势、高被引论文及高品质综述、学科分布及研究趋势、研究的国家(地区)分布、研究的刊物分布、主要研究机构与研究者等方面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与比较,并与国内研究情况在一些方面做了比较。自1999年来,对体育教育的科研活动始终处于活跃状态,2009年论文的总数为15年来最多。国内研究数量上相当丰厚,而国际上的此类研究却稍显单薄,中国作者从1999年开始在国际上发表该领域论文,2010年是国际上发文量最多的一年。国内研究从公共环境与职业健康、实验心理学、应用心理学、人工智能、康复学、儿科学、综合医学与内科等角度对体育教育领域问题进行分析的潜力仍很大。美国1996—20lo年间在体育教育研究方面占绝对优势。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工作在近几年发展较快。我国国内有大量体育教育领域的文章。但是从国际研究的发文总量、研究者、研究机构、文章影响力等方面综合来看,美、英等国在该领域科研水平仍处于领先地位。

5.2建议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 支撑技术 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TP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416(2015)12-0000-00

从电子图书馆到虚拟图书馆,再由虚拟图书馆到数字图书馆,这个演变过程是具有高效的、完善的一个过程,而能够支撑起这个具有庞大功能的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则是通过相关研究人员不断地探索所研究出来的,这些支撑技术包括数据的采集与导入技术、自动分类技术、检索技术、信息技术、网络与系统管理技术以及包括版权保护技术等在内的十八项支撑技术。本文将结合现代信息发展的趋势,系统完善的对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支撑技术进行分析。

1支撑数字图书馆的关键技术分析

(1)复杂科学网络计算技术。随着我国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运用计算机进行科学计算成为重要的计算方式,也是计算机网络所应当具备的一项基本性能,这种新型的计算模式主要的计算对象是复杂的科学计算,彻底改变了传统模式的生产软件,以组件为基本单位,软件开发者可以在制造目标软件的同时在网上订购所需组件,这种计算模式把每台电脑都系统的联系到一起,其中的组件可以跨越网络、语言、程序及工具等实现统一运行,使的最终达到一个计算能力更加强大,数据分析能力得到大幅度提升的、并且可以利用计算机的闲置时间来处理问题,全面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实现各类存储、信息与知识资源的全面共享。(2)数据库发展技术。作为现代信息科学与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数据库技术的发展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据库技术室计算机数据处理与管理中心的主要核心所在,通过数据库技术,可以很大程度的解决数据的有效存储与合理组织的问题,在数字图使馆的建立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实现数字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安全合理的运行的重要保障。(3)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技术。数字化图书馆个性化服务,即以用户需求为中心,利用较强的主动性、易用性、专业性以及知识性多用户的需求进行分析并最终满足用户需求,在图书馆服务系统中,个性化服务技术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4)数字图书馆智能技术。在数字图图书馆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数字图书馆智能作用也成为重要的支撑技术之一。这种智能作用在工作中避免了人为的参与,可以模仿人的行为能力,并且具有主动提供信息的特殊功能。数字图书馆智能技术包含多项主要功能,包括自动探测信息的更新与变化,并自动将其下载并存储,智能技术可以参与信息库的个性化管理,在用户浏览网页时智能技术将会分析用户所感兴趣的内容,并提供良好的建议给用户。(5)数字图书馆跨库检索技术。数字图书馆的跨库选择技术也被人们称为异构检索技术、多数据库检索技术等。这种检索技术可以通过单一的检索接口,利用统一的检索方法,对所需信息进行全面的搜索。在其检索过程中,用户不仅可以检索到科学论文、期刊论文等,也可以检索到会议文本、期刊等信息载体上的具体内容,将内容丰富、信息量巨大的青苔得以展示,全面实现信息的多方位检索,极大地满足了用户的需求。(6)数字图书馆虚拟技术。数字图书馆的发展技术离不开虚拟技术的发展。所谓虚拟技术既是指通过计算机建立一个逼真的模拟现实的模型,人们通过此青苔可以与该模型进行交流与互动。这种虚拟技术已经成为目前数字图书馆的主要技术之一,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融汇了计算机图形学、智能技术、传感技术等方面的智能科学技术,通过人的感触,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进行互动。虚拟现实技术在在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参考咨询方面以及虚拟学习方面等都有广阔发展的空间。(7)数字图书馆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及其迅猛,网络时代带给人们更多方便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各种安全问题。网络自身的虚拟性是我们处于一个非现实的境地,安全问题就更为突出。信息安全具有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以及可控性,有关技术人员已经寻求出信息安全技术的主要方面。信息安全包含私钥加密、公钥加密以及数字签名加密。

2数字图书馆的评估

为了保障数字图书馆的合理有效的运行,在数字图书馆的运行过程中,需要进行必不可少的评估过程,具体步骤及方式如图1所示:

3 结语

在数字化网络时展势头正好的时代,个性化信息服务成为提供给用户的重要服务形式,在数字化图书馆发展的过程中,资源的整合与共享是很重要的。数字化图书馆的形成是社会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急速发展所带来的必然结果,在发展自身优势的同时,借鉴优秀的国外经验与手段,真正做到为用户提供最好的服务,有效的提高我国图书馆建设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林霞,杨馨,邢国军.网络环境下我国高校数字化图书馆建设[J].网络财富,2010,(7).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遥感图像处理 课程体系 模块化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b)-0185-02

遥感作为一种高效的探测、获取、分析和处理空间信息的先进技术手段,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高等院校是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主战场,它提供了一个综合性高、专业性强的平台[1]。在该平台上,可以针对社会的应用需求,塑造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培养出适于不同岗位的研究型、应用型人才。因而,构建旨在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并突出其个体特征的课程体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特色鲜明的体系可以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的同时,也能够突出学生个体,因而可以更好地满足我国遥感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

现阶段我国为遥感专业人才培养设置的本科专业主要有摄影测量与遥感、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在这些专业的培养方案中,《遥感导论》和《遥感图像处理》在多数高等院校中都有开设,并为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有的高等院校还开设了《数字图像处理》。《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两门课程可以视为《遥感图像处理》的前期基础课,因而在课程学期安排上应该提前。

《遥感图像处理》以地理学、测绘学、数理统计、计算机技术等为背景,在学习了遥感技术、图像处理技术的原理和理论基础上,着重介绍遥感信息处理的原理、过程与方法,并掌握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动态与实际应用。由于《遥感图像处理》是多学科的交叉,与很多专业都有很密切的联系,而且发展速度较快,在遥感图像处理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掌握、理解或了解图像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另一方面,还要求不同对象的学生理解或了解遥感图像的成像机理、处理技术和流程等。同时,图像处理技术和遥感技术具有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而还需要学生掌握现阶段的状态以及最新发展情况。除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外,实验教学也是《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重要的环节,传统的课程教学大都偏重于理论,一些已有的实验也主要是针对特定图像处理的一些应用,缺乏图像处理技术应用与遥感图像特征无缝结合和系统组织。

总的来说,目前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体系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2]:(1)传统的课程体系多注重经典理论,轻实验和实践[3]。除了应该重视理论教学外,有效地利用实践教学环节,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内容,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传统课程体系脱胎于数字图像处理,和遥感处理关键技术之间存在断裂面,遥感处理知识体系不够完善。

本文以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针对《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目标,提出了适合高等师范院校本专业领域学生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方案,并就其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课程体系特色进行介绍。

1 课程体系的建立

内容的模块化设计是目前课程体系建设的主要方案,在很多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学中得到了较好地应用[4]。为适于高等师范院校开设的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教学需求,通过近10年左右的实践教学,我们将《遥感图像处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分为7个模块,如图1所示。

(1)图像基础模块:这一部分主要介绍遥感数字图像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遥感数字图像、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存储、遥感数字图像的计算机视图与表达等内容,让学生了解遥感数字图像的基本概念和特点,并从计算机存储和显示的角度,定性了解数字遥感图像,引导学生建立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和实践的兴趣。

(2)定量遥感处理模块:遥感定量化是当前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其分析和处理过程涉及到物理、大气等学科;本科生由于前期所开课程较少,感觉定量遥感处理的难度较大,因而我们主张在本科阶段掌握定量遥感的基础理论和图像处理,深层次处理设置在后续的研究生课程开设。

该模块的主要内容涵盖辐射定标、大气校正、热红外地面温度反演等,以Landsat TM图像为例,了解遥感图像的辐射校正和定量反演的技术方法:辐射定标结合Landsat TM的0级、1级产品,介绍遥感图像数字值(digital number,DN)转换为光谱辐射亮度的方法;大气校正主要讲述基于辐射传输方程的校正方法,结合6S和MOTRAN辐射传输软件包,完成遥感图像的大气校正;热红外图像地表温度反演以Landsat TM6为例,介绍单波段热红外图像的地表温度反演方法和技术流程。

(3)几何遥感处理模块:该模块针对遥感成像的纯中心投影、多中心投影、侧视雷达等不同构像方式,解释它们的几何纠正方法和技术流程;对于多项式纠正方法重点介绍,强度多项式的构建、地面控制点的选择、最小二乘法拟合等相关内容。

(4)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数字图像增强模块按照彩色增强、辐射增强、空间域增强、频率域增强、多光谱增强等顺序进行讲解。在这一部分,我们遵循系统深入的原则,基于遥感数字图像处理的实例,帮助学生系统复结并领会各种理论方法之间的逻辑顺序与本质。由于图像处理具有理论性和可视化强的特点,在这个部分教学中,我们希望加强学生对前置基础课程(如《遥感导论》和《数字图像处理》)所学基本理论和方法的深入理解,使其充分认识遥感机理理论知识在遥感图像增强应用中的指导意义,并体会理论本身的魅力。

(5)遥感图像融合模块:该模块从遥感图像融合的目的出发,介绍图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流程、图像融合结果的性能评估等;联系数字图像增强模块的多光谱增强子模块,以HIS变换、主成份分析、傅里叶变换和小波变换等为基础,阐述遥感图像融合的主要技术方法,并对其方法的缺点进行分析,提出改进的遥感图像融合方案。

(6)遥感图像分类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计算机分类的基本原理、非监督分类、监督分类、计算机分类的新方法、分类结果后处理、精度评估等内容。在这一部分教学中,我们充分发挥图像处理应用性强的特点,选择最小距离法、ISODATA、最大似然分类法等,重点讲述其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7)变化检测模块:该模块是对前面所学模块的综合运用,向学生展示《遥感图像处理》立体而丰富的专业内容。在介绍遥感图像变化检测意义和技术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论述变化检测的分类后比较法和直接比较法;将变化向量分析法(CVA)作为典型算法进行讲述,通过土地覆被变化检测的应用实例,综合遥感图像辐射校正、几何纠正等知识,重点论述变化强度和变化方向的确定方法,并利用图像处理实践提升学生的研究性思维,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 课程教学实践及其特色

2.1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主要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遥感信息处理的基本知识、方法、基本技能和发展动态,初步掌握应用遥感信息处理技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而,实践教学能力培养是我们课程建设的核心部分。我们在每个模块中设置了多个实践环节,多角度、多目标的提升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通过理论学习、实践处理等环节,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遥感图像成像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这些理论在遥感图像处理中的应用。近10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该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较好地调动了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2.2 内容延伸模块化,形成分层次课程体系

我们依据课程教学内容,构建了授课内容的基本框架,按照教学内容分块设置,根据学生学习阶段、课时安排、专业特色延伸等可以灵活变化,因而给授课内容带来了较大的机动性。

在每个教学模块中首先确定知识体系和拓展专题内容,将这些拓展专题分为偏应用型和偏理论型。每个专题中设置基本内容和扩展内容,形成模块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

例如:在数字图像增强模块中,目前的大多数教材中存在直方图均衡化的内容,然而随着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拓展,人们发现在绝大多数遥感图像增强处理中不适合直方图均衡化处理,因此这部分内容可以不讲或让学生自学。图像增强部分的内容非常多,使学生清楚掌握第一节内容介绍的关键词,课程的延伸内容就会更易理解。根据学科特色和学习层次,可以有意识地引入偏应用专题或偏理论专题,更好地满足不同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

通过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内容的分块划分,形成了层次化、模块化课程体系,在确保授课内容体系完整情况下,使内容选择更具条理和可操作性,便于培养不同目标导向的学生,更适于我国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设计。

2.3 多目标人才及其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对人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加以分类,从生产或工作活动的目的来分析,现代社会的人才可分为学术型(理论型)、技术型、工程型和技能型等。多目标人才就是多功能人才,其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当今社会的重大特征是学科交叉,知识融合,技术集成。因而,《遥感图像处理》多目标人才培养是培养学生在各个方面都有一定能力,同时在某一个具体的方面要能出类拔萃。

在高等师范院校地理学背景创办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信息科学等本科专业的情况下,不同层次、不同培养目标导向,可以让学生针对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应用型还是研究型,因而该课程体系更加具有灵活度。我们课程体系中设置的定量遥感模块,可以满足学生在应用型《遥感图像处理》课程中学习到研究型知识,丰富和完善学生的有关遥感处理的知识结构,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教学证明,我们的本科生经过该模块的学习,也能够独立完成研究方案构思和具体研究路线设计,并在老师的指导下撰写科学论文。

3 结语

卫星遥感、图像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愈来愈广泛,该领域受到很多学生的垂青,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目前很多高等院校都开设了《遥感图像处理》这门课程。如何根据各个高等院校的学科特色、学生特点构建适合自己的课程教学体系、安排好授课内容、提高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有效性是很多高等院校主讲教师最关注的,同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加强实践应用能力以及培养信息技术时代的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笔者结合多年《遥感图像处理》课程的教学经验,设计了一个课程内容模块化、专题内容可延伸、分层次的课程体系,它采用专题框架,在保证授课体系完整性的前提下,授课教师可以依据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色、学时要求引入模块化延伸内容,有机地将课程教学内容联合在一起,形成多层次、多目标的授课内容。实践证明,该课程体系设置达到了我们高等师范院校相关专业的课程教学预期效果,可以为我国其他高等师范院校的相关专业的《遥感图像处理》课程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磊,赵文吉,胡德勇.遥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与教改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12(7):136-137.

[2] 赵珊,刘静.数字图像处理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与设计[J].中国科技信息,2009(23):226-227.

[3] 吕秀琴.GIS专业《数字图像处理》实验教学研究[J].地理空间信息,2012,10(5):174-176.

信息科学论文范文第10篇

充满欢乐和喜悦的奋斗之路

姚期智祖籍是湖北省孝感市孝昌县,1946年12月24日圣诞夜出生于上海。像很多有志的学生一样,因为受到杨振宁、李政道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鼓励,当他填写大学所学专业时,选择了物理学。当然这并不是他出于对物理学真正地了解。后来,当他开始接触到相对论和量子学,了解了其中的意义的时候,对物理学才有了犹如醍醐灌顶的感受。姚期智虽然是学理工科学的,但对文学的喜爱却一直没有放弃过,文学使他学会如何更好地与人沟通。1967年他获得台湾大学物理学士学位以后,当年就进了哈佛大学,成为著名物理学家格拉肖(Sheldon Lee Glashow,197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研究生,开始了自己的物理世界探索之旅,并顺利地在1972年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

1970年,中国同学会组织哈佛大学男生与麻省理工学院女生野餐。正是在这次野餐中,姚期智认识了在麻省理工学院学习计算机的女学生储枫。她的端庄的淑女风度,立即打动了姚期智的心。储枫也同样喜欢这位儒雅、帅气而又富有幽默感的姚期智。姚期智决定与储枫约会,第一次约会他们去了歌舞剧院看芭蕾舞剧《天鹅湖》。认识一年之后,在1971年他们就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日后,姚期智骄傲地说:“‘图灵奖’和储枫,是我此生的最爱。”

结婚之后,储枫建议姚期智转行研究计算机,姚期智觉得她的建议很有道理。他在回忆中曾经说:“就能力和性格而言,我更适合搞计算机。物理看重直觉,你必须推想出问题的正确答案,求证也许不严格。可数学,包括计算机,最重要的是你必须用严密的数学推理来证明这个答案。我发现自己的论证能力在计算机领域更合适。”

1973年,26岁的姚期智做出了一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放弃苦心钻研多年的物理学,转而投向方兴未艾的计算机技术。他选择了以计算机闻名的伊利诺伊大学计算机系,再次攻读博士学位。1975年,他获得计算机的博士学位。姚期智和储枫,有爱情的甜蜜,更有着共同的志趣和共同的事业,难怪有人说他们夫妻开的是学术“夫妻店”。

信息技术极大地改变着社会生活,同时它又涉及如何保密的问题。因为即使只有两人之间的联系,而且即使使用只有双方通晓的暗语,也存在泄密的可能。信息的安全,是姚期智研究的重要方向,后来他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如果他没有转行而继续留在物理学的世界里,很有可能他不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就。

在计算机领域里游刃有余,硕果累累

姚期智在学术领域里研究范围非常宽广,不断向数据组织、基于复杂性的伪随机数生成理论、密码学、通信复杂性乃至量子通信和计算等多个尖端科研领域发起冲击。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以前,密码学尚属政府研究范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感到密码学在未来商业行为中会越来越频繁地使用。怎样在通信上使用一种保密的方法?怎样用计算理论解决密码学上的问题?这成为当时诞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姚期智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做这方面的研究工作的。

事实上,他在计算机极其广泛的领域里都做出了巨大而独到的贡献。他所发表的近百篇学术论文,几乎涵盖了计算复杂性的所有方面。现在姚期智已经成为计算机理论方面国际上公认的最拔尖的学者、世界级大师。

变化迅猛的计算机进展,其变化之迅速简直使人目不暇接,一般人会在这样迅猛变化的面前不知所措,慌了手脚,但姚期智却反而对此惊喜不已。他说:“做研究的人也是不同的,每个人做事的方式也不一样。我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有新的方向我就喜欢去看一看,试一试。”“我喜欢做这类事情,怎样把一个东西变成一个问题,然后再去解决它。”

他还认为:集中精力攻自己喜爱的方向,才可能在那个方向上获得经验和直觉。这样你在某一段时间里可能会非常专注于自己研究的领域,而没有时间兼顾其他。姚期智认为,这没有什么关系,研究本身就会带你走出困境:

“年轻的时候我认为我现在做的东西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别的事情都不值得做。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一件好事,你认为有意义,你才会有那么大的兴趣和那么大的投入。当你在你的领域研究钻研得比较深了以后,慢慢地你的视野会比较大一点,你会知道你的研究在世界上充当一个怎样的角色。你会觉得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只是在这个世界上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姚期智还有一个重要的体会是,阅读是缓解压力的主要手段之一。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种随便翻一翻的阅读方式,对他的研究视野产生了重要影响。

细节决定成败——对待科学研究也是如此

如何对待挫折和失败,是研究工作中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处理不好,就会退缩,或者继续蛮干,这样的话结果就只可能是彻底失败。姚期智的经验是:最开始不知道做不成功是由于自己太笨,还是因为问题太难。当自己一再失败的时候,他会问自己还会不会做出成功的事情来。过一两年他会对自己有所了解,有所了解以后会比较容易一点……每一个人由于性格不同,选择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也会不太一样。他的原则是在选择课题的时候,不能选择超过自己能力太大的课题,不能野心太大,要量力而行,但也不要选择太容易的问题,最好选择比自己的能力稍稍高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当自己的能力得到培养以后,再选择更难一点的课题进行研究。

姚期智说:刚开始他写很多文章,看到的问题他都想去解决它。后来就比较聪明一点,选择比较难一点的问题进行研究,写的文章也会慢慢少一点。因为一开始要培养自己的能力的话,就要多做一些事情,等能力够了以后,才有资格选择比较重要的事情去做。他的这种性格有助于增强自己的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潜能,也容易成功。

始终在著名大学执教的姚期智,不仅坚守着自己的成功理念,而且还把这种理念直接引入到培养学生的实际教育中。了解他的同事都知道,他带研究生的时候,常常先出些题目给学生试一试,看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他们的数学根底,看他们对自己的指导是否适应,然后采取最合适的方式培养他们。

他还认为,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有很强的获得成就的欲望和动机是最重要的。学生必须对自己的研究有真正的兴趣。他常说:“我们这个研究领域比较像数学,要有很大的兴趣才能做出成就来,像做家庭作业一样的方式是做不出成就的。”

主持“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

作为在国际一流大学长期任教的教授以及在计算机理论领域享有世界声誉的学者,姚期智教授很快就出任清华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和首席科学家,立即承担起建设世界一流的清华大学信息科学的重任,组织筹建国家实验室。

众所周知,要想建立一流的实验室,必须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大师来清华工作,并为教师和学生作学术报告。姚期智的归来一下子就带进了一个开始是6人、后来迅即增至10人的“讲席教授组”,他们都是国际上算法和复杂性领域最出色的华人学者。

伴随着姚期智的归来,清华计算机学科国际交流的频率和层次都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06年,清华计算机系有3篇论文入选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最顶级学术会议 FOCS(Symposium on Foundation of Computing Science),不仅实现了国内学者在该会议上“零的突破”,而且入选篇数超过了美国计算机科学领域的“超一流”伯克利大学。更令人振奋的是, 当年24岁的博士生陈汐与来自香港城市大学的讲席教授邓小铁合作,出色地解决了理论计算机科学的著名难题——“二人博弈中纳什均衡点的复杂性问题”,并因此获得2006年度FOCS最佳论文奖。

这一年,姚期智的团队还为国内计算机学者填补了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发文的空白。

姚期智的到来,不仅为清华师生提供了与国际一流学者交流的宝贵机会,更是大大提升了学术讲座的水平,丰富了学院的学术气氛。每一次只要是大师的讲座,许多慕名而来的学生就会把整个讲堂挤得水泄不通,而精彩的讲演也让清华学子们真正领略到了大师们的风采。

姚期智还经常告诉学生,当今的中国正迎来史无前例的最好时代,有非凡的事业等待年轻的学子去实践。他勉励莘莘学子珍惜优越的环境资源,投身把清华大学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的伟大事业中。

2007年3月29日,清华大学在姚期智的努力下成立了“清华大学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nstitute for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ITCS)。

中心成立半月之后的4月16日~19日,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成功主办了“第十届国际公钥密码学会议”,来自世界15个国家的学者参会,姚期智担任大会主席。这是国际密码学研究领域和理论计算机研究方向的世界级盛会,首次在中国召开,又恰逢该会议的十周年庆典,可谓意义深远。由于有姚期智的威望和信誉,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ITCS)成立以后迎来了众多的世界著名学者来访。仅2007年5月,国外学者的访问日程就已经安排到了12月31日。美国两院院士、1985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卡普(Richard Karp,1935—),2002年“图灵奖”得主、著名密码学家阿迪·萨默尔(Adi Shamir,1952—)……都先后出现在ITCS的访问学者名单上。

姚期智回国后两年半,不仅显著改变了中国理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面貌和学术水平,也在广大华人学者和学生中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讲席教授滕尚华注意到,现在有很多中国留学生回到北京,参加微软亚洲研究院理论组的招聘面试,这在10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至于他自己,以前回国往往只呆一周左右的时间,现在有了姚期智的理论计算机科学研究中心,他每次都会在北京呆大半个月甚至更久。他感觉到在姚期智的影响下,北京正逐渐成为理论计算机科学的中心城市之一。

讲席教授组成员、香港城市大学邓小铁教授这样评价姚期智的归来:

清华请来姚先生,同时也带回了他在这个领域的影响力。从那以后,有很多知名科学家造访清华……一些顶尖的计算机科学家说,只要姚先生在这里工作,清华将会有越来越多有天分的学生进入理论计算机科学领域,并成为这一领域有影响力的人物。

如何完善世界一流计算机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如何吸引并留住一批顶尖人才、一个优秀团队,在中国共同建设一流的计算机学科,是姚期智目前最关心的问题。他始终坚信:能够为中国的高等教育、为中国的科学发展出力,非常值得。

“天然的感情联系”

软件科学实验班的每堂课都是姚期智精心设计的。每次上课,姚期智都会选择生动典型的实例,把学生引入到最根本的理论问题中。从清华到王府井怎么走路程最短?男女生如何选择约会对象成功率最高?教学楼里的自动售货机如何付款最划算?……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大大激发了学生们的兴趣和求知欲。

有一次,姚期智在课堂上“悬赏”出题,承诺请25分钟内解出答案者到“必胜客”吃饭。令他没有想到和惊喜的是,90%的学生都在规定时间内得出了正确的解答。姚期智信守承诺,按人数叫来近百份外卖,奖励了每位答对的学生。那天姚期智特别高兴,甚至半开玩笑地问学生:“你们以前有没有遇到过像我这么好的老师?”

在姚期智眼中,这一群学生是那么聪明可爱。但姚期智并没有因为这种特别的钟爱而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恰恰相反,他的课是出了名的容量大、习题多,所有作业必须以英文完成,而且要用专门的科学论文排版软件LaTeX来写。

除了指导本科生的毕业设计和带博士生做研究以外,他每周还要为本科生讲4小时的课。这是姚期智为自己定下的工作量。而他在普林斯顿大学任教时,每年只不过按照惯例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各上一学期的课。他这种不辞辛劳的精神,明显地显示出他对清华本科生所寄予的厚望。2006年春天着手创办软件科学实验班时,姚期智明确表示:

我们的目标并不是培养普通的计算机软件程序员,而是培养具有国际水平的一流计算机人才。

姚期智与微软亚洲研究院沈向洋院长一起探讨,为软件科学实验班制定培养方案,编写教学计划。按照这个计划,8门高水平核心课程分别由姚期智等知名教授和来自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级研究人员承担,其中由姚期智亲自主讲的《理论计算机科学》是国内首次开设的计算机理论课程。

8门核心课程中,有4门课程由微软亚洲研究院的高层研究人员讲授,他们将最新的科研进展和课题引进教学。2006年秋,来自微软的教员竟然讲到了当时还未在中国上市的Vista操作系统。那时,很多讲授类似课程的教师,都还无法获得任何有关Vista的具体资料。

培养方案将大四整整一年设置为实践教育和研究训练时间,地点在微软等国际知名的大IT公司,采用双导师制,以保证教学的规范性和工程实践的先进性。姚期智说:

我们要多为学生提供增加基础理论知识的机会,同时也要不断丰富他们将理论用到实际方面的经验。唯有具备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主动学习的能力,他们才能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

对中国学生,姚期智给予了超乎寻常的爱心和耐心。他给学生买来舒适的座椅,为的是让他们喜欢来实验室,坐下来好好想问题。谈到在普林斯顿与在清华教学的不同,姚期智说:

上一篇:科技环保论文范文 下一篇:环境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