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工程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4 20:28:39

科技工程论文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1篇

(一)研究制定科技创新工作计划,完成市局科技工作任务

通过认真调研、了解,按照单位科技需求,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全年科技创新工作。按照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各项治黄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原则,组织各方面人员,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技术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科技工作计划,并将任务和计划分解到相关单位和部门。

今年市局下达我局的科技工作任务是:(1)研制、革新、引进科技项目一项;(2)完成研究课题一项;(3)省水利学会交流论文二篇;(4)三篇;(5)市治黄工作论文交流三篇。

根据市局下发的2015年度科技创新任务指标,现将任务分解如下:防汛办公室作为科技创新工作的主要管理部门,在做好相关组织管理的同时,今年至少组织协调完成一项创新项目,并至少撰写两篇科技论文,参加市局以上学术交流或在有关刊物上进行发表;办公室至少完成一项体制类创新项目和应用技术类创新项目,并撰写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工管科结合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和维修养护实际,积极探索在改进施工方法,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经济效益等方面,至少完成一项创新成果,完成三篇以上科技论文。公司在工程施工方面加大创新力度,力争完成一项科技创新成果。财务科、水政科、服务处、码头管理段、台子管理段,根据工作实际,尽量独立或参与完成一项科技创新项目,必须完成两篇市局以上科技论文。

在做好科技项目技术研究的同时,各单位要注重对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除了要重视对本系统内部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适用于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土地开发与种植等工作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二)根据工作实际深入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

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防汛、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和经济等各自工作实际,积极开展治黄理论研究和探讨,分析研究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科技论文或技术总结,参加黄委、省、市局及省市水利学会组织的论文交流,并积极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积极宣传我局在治黄工作中的新思路、新方法,提高我局治黄理论的研究水平。

(三)做好科技项目和成果申报工作

对已经确定的科技项目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项目申请,积极争取上级的科研经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抓紧时间完成内业资料的整理,通过上级各个部门上报成果申请,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奖。

(四)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防汛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获取技术资料,并及时进行搜集和整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和相关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网提供给基层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尽快应用于具体的治黄实践。

二、主要措施

(一)提高对科技工作重要性认识

科技工作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撰写多少篇论文,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实际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各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科技创新工作,从解决工作中的突出问题作为出发点,竭尽所能,提高本单位的科技工作水平。

(二)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重点。因此,我局实行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科技工作,科技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明确责任人,实行职责明确、分工到位、任务到人的科技管理机制,为我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三)加强科学思维与创新方法培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方法的人才,是促进治黄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治黄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通过技术攻关、技术比武等有效手段在广大职工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各类科技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四)完善科技创新工作奖惩机制,充分调动各级管理积极性

为调动广大干部职工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县局将进一步建立完善科技创新奖惩机制。一是对科技创新项目、论文主要完成人进行物质奖励。县局将按照河务局《科技创新项目奖励暂行办法》和《科技论文奖励暂行办法》的要求,获奖人在获得上级奖励的基础上,县局按照市局奖励办法再次给予同等奖励。二是对科技创新工作纳入年度综合考核,根据任务量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评。

(五)保证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科技资金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除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外,要形成以上级投入为引导,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运用节约的成本用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在科技项目的开发引进研究上实行分级负责制,重点抓好治黄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用性技术研究和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进行一些能取得经济效益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研究,积极争取上级以奖代补资金。

(六)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2篇

3月30日,青海省电机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暨第三届青年科技学术论坛”在西宁召开。青海省电机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学术委员会主任、省电力公司副总经理祁太元,学会副理事长、黄河水电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张俊才,学会副理事长、青海桥头铝电公司副总经理汤正荣,学会名誉理事长金应全、张惠清,学会秘书长李富庆,学会副理事单位代表等出席了论坛,来自电力企业各会员单位的学会兼职秘书以及优秀科技学术论文作者代表60余人参加了论坛。

论坛上,青海省电力公司科信部高级工程师徐强、黄河水电公司新能源生产部高管付国轩、青海桥头铝电公司发电分公司专责工程师姚生贵分别作了智能电网建设运行、新能源开发利用和火电厂节能减排的专题报告。五位优秀论文获得者作了交流发言。145篇优秀论文作者和十二个先进分会获得到表彰奖励。

祁太元代表学会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自2007年学会举办首届学术年会暨青年科技学术论坛以来,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积极撰写科技学术论文,论文涵盖了电力企业在经营生产、科技进步、科技信息、安全培训管理等方面内容,较为全面地反映了近年来电力工业发展和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果,部分科技学术论文还刊登在国内重要期刊杂志上。目前,青海电力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一大批重点工程的建设为广大青年科技人员提供了发挥才能的机遇,祝愿广大青年科技工作者继续撰写更多内容丰富、理论水平高的科技学术论文,学会将继续发挥服务于电力企业经营生产和服务于会员职业成长的作用,为全省工农业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贡献。

本届青年科技学术论坛共收到申报的科技论文272篇,投稿单位23家,学会将申报的科技论文按内容分成28个不同类型的专业,分别由两批专家背靠背地阅审打分。经过专家评审打分,学术委员会审批,确定一等奖论文20篇,二等奖论文45篇,三等奖论文80篇。获奖的优秀论文占全部申报论文的53.3%,内容涉及电力企业当前经营生产、安全教育培训等,达到该领域的前沿科技水平。(青海省电机工程学会,编辑:汪进魁)

(青海省科协)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踝足矫形器;文献计量学;CNKI

引言

2016年10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16〕60号)首次从国家层面支持将康复辅助器具产业作为一个独立的业态大力发展,以期发挥功能障碍者的最高潜能,提高其生存质量。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学的观点,对国内踝足矫形器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和分析,为科技工作者选题提供参考。

1研究思路

根据《GB/T16432—2016康复辅助器具分类和术语》定义,康复辅助器具是供功能障碍者使用的器具、设备、技术、仪器和软件,其作用是改善、补偿、替代人体功能和辅助行治疗以及预防残疾的产品。该标准将康复辅助器分为12个主类、130个次类、794个支类。

1.1踝足矫形器

矫形器是康复辅助器具的一个主类,矫形器(Or⁃thoses)是指用在体外,矫正神经肌肉和骨骼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特性的装置。矫形器分为脊柱和颅部矫形器、腹部矫形器、上肢矫形器、下肢矫形器、功能性神经肌肉刺激器和混合力源矫形器等5个次类。踝足矫形器(Ankle-FootOrthosis,AFO)是下肢矫形器的一个支类,其定义是“围绕踝关节及足部全部或部分的矫形器”,主要功能是对踝关节运动进行控制,帮助解决儿童足内外翻、脑瘫、偏瘫及不完全性截瘫等问题。

1.2文献计量学

文献计量学是揭示人类文明进程的定量研究手段。文献计量学有3个基本规律。洛特卡定律是指少量作者写大量本领域的论文、其余大量的作者分别写本领域的少数论文。布拉德福定律是指总是有少数核心刊物大量发表相关文献,其他大量刊物各自发表少量文献。齐普夫定律是指,在一篇足够长的文献中,将词汇按其出现的频次递减排序,那么序号r和其出现频次f之积近似为一个常数[1]。

1.3研究用资料

在中国知网“主题=矫形器”搜索,可以查到的最早相关论文是狄亚于1984年发表在《中国医院管理》的《现代假肢、矫形器技术与医学的结合问题》。知网能检索到最早的“踝足矫形器”论文是张德福、廖维靖于1993年发表在《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的《不完全脊髓损伤患者功能性电刺激的评价》。2017年8月25日以“主题=踝足矫形器”在中国知网全网搜索,统计到2017年7月的数据,得到212篇文献。剔除掉篇政策、新闻报道、杂志征稿、科普等类文献,对183篇论文进行了统计,其中期刊论文(含会议论文)177篇;硕博论文5篇。

2统计与讨论

对183篇论文从发表年份、发表的刊物、作者、作者单位、关键词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与分析。

2.1发表时间

按年份统计的国内踝足矫形器文献结果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文献最多的是2011年和2013年,其中2011年21篇(包括5篇会议论文)2013年21篇(包括4篇会议论文),其次是2008年也有19篇论文(包括9篇会议论文)。列第3的是2007年,该年数是16篇。

2.2期刊

按的刊物统计的结果,统计中考虑到了刊物名称的变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曾用名《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中国临床康复》《现代康复》。统计结果很好地符合了文献计量学中的布拉德福定律。《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2篇、《中国康复》10篇、《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0篇,这3家刊物发表了全部相关论文的20%以上。

2.3作者与单位

对论文作者进行统计,发现了发表踝足矫形器论文较多的2个团队,分别是牟翔团队、张惠佳团队。牟翔教授来自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康复科,从1986年开始从事康复医疗工作。该团队的论文作者有易南、王冰水等。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牟翔”,得到论文117篇。张惠佳医师来自湖南省儿童医院康复科,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张惠佳”,得到论文167篇[2]。对论文单位进行统计,发表踝足矫形器论文较多的2个单位,分别是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要作者有王彤、孟殿怀等。王彤教授擅长神经、骨关节疾患的康复。在中国知网检索“作者=王彤”,得到论文246篇。北京博爱医院、首都医科大学等单位也发表了数篇踝足矫形器方面的论文。结果表明,关于踝足矫形器对作者的统计结果符合洛特卡定律。

2.4关键词

对关键词进行统计,统计结果符合齐普夫定律。论文作者通常设计对照组,观察踝足矫形器的功效。可以看出,踝足矫形器主要用于脑性瘫疾/脑瘫、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训练。还有作者配合使用A型肉毒毒素对患者进行治疗。

2.5发展趋势

检索到的硕博论文如表1所示,从中可以看出踝足矫形器的发展趋势。踝足矫形器有各种材质、各种型式。早期设计时多依据设计人员的经验,病员佩戴舒适性差易疲劳,减弱了功效。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应用人体扫描技术建立踝足模型,应用有限元技术进行步态分析,探索应用3D打印技术制造踝足矫形器。

3结语

从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国内已经逐步形成使用踝足矫形器的核心团队和核心作者。但总的来说,这些团队和作者尚不占据绝对数量,各医疗和科研单位大有可为。文献计量学的基本规律,可以用以指导科技文献的研究,统计结论为科技工作者选定科研方向提供指导。科技工作者要重视文献计量学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蒋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文献计量学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2]张惠佳,颜华,刘宏,等.踝足矫形器矫治脑瘫患儿尖足初步疗效分析[J].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4(3):169-171.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4篇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第二次全市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主要目的是总结回顾全市“十二五”以来的水利科技工作,表彰先进,交流经验;安排部署全市“十二五”水利科技工作,进一步调动全市水利科技工作者自主创新的积极性,继往开来,拼搏进取,不断提升水利行业科技创新能力,努力开创我市水利科技工作的新局面,支撑和引领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这次会议受到市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同时得到省水利厅和市科技局、市科协的大力支持。各级领导莅临指导今天的会议,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一、“十二五”以来全市水利科技工作的成就

“十二五”时期,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水利科技工作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强化支撑,引领发展,在学术研究、技术开发、科技推广、成果转化和科普宣传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获得省、市28项科技进步奖和农业技术推广奖,“科技兴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归纳起来“十二五”水利科技工作有以下特点:

(一)科技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明显增强

按照新时期治水思路,我市水利科技工作紧紧围绕工程水利、资源水利、民生水利、生态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用强力推进水利科技进步来支撑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人饮工程、农田灌溉、节约用水等民生水利建设方面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提高了工程建设和管理的技术含量。例如在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和管理中,各县区都使用了环保、无毒、安全的PE、PPR管材;岐山、陈仓和金台等县区在输配水环节采用供水系统变频恒压自动控制系统;这些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使用既方便了管理,又经济实惠,安全可靠。在农田灌溉中,积极推广浅湿灌溉技术和复合式防渗渠道及U型渠道防渗技术;全市在果园和蔬菜大棚采用了低压暗管输水技术、微喷灌溉技术,全市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31万亩。二是推广应用了土工膜防渗技术,有效地控制了水库存在的渗漏问题;推广应用了虹吸式放水涵管技术,显现出造价经济、结构简单、维修方便、易于调控的特点。对堤防坡面和基础采取宾格网笼石防冲和雷诺护垫防护措施,既降低了工程造价,又增加了堤防的强度,把江河堤防建成生态堤防。三是推广应用水保生态新技术。①在小流域治理中,推广应用沟道生物治理技术,栽植水保林采用“三埋、二踏、一提”,泥浆蘸根,树盘地膜覆盖技术。城郊水保生态项目建设中,重点推广应用了陡崖绿化、泥浆蘸根、化学保水剂、树穴地膜覆盖等造林技术,提高了造林成活率,取得了城郊水保生态建设的好效果。金台区《水土保持技术在城郊生态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成果,获2011年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012年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三等奖。②在水土保持经济林果品种选择上,大力推广栽植了省水土保持局推荐的美国卡特杏和市外国专家局推荐的新疆薄皮核桃、日本三水梨和美国大樱桃等品种,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③采用“拦、挡、排、护、整”等防护措施,推广水土保持先进技术。针对矿山、道路建设多处于岩石破碎、土壤疏松的土石山区,易造成点、线、面多种形式的环境污染和水土流失,形成地表陷落和山体崩塌,诱发严重的滑坡,泥石流灾害等生态问题,市县水保科技人员通过规划设计,将项目区划分为不同的治理区,分类施策,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应用新技术,有效提高了水保项目的科技含量。四是运用建设生态水利和景观水利的理念,设计建成了一批河道拦河闸景观工程。继市区清姜河、金陵河橡胶坝建设之后,近几年有关县先后在嘉陵江、安河、杜水河、千河和七星河城区段建成了不同型式的拦河闸工程,取得了很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新型的水利工程和水利风景区的形象展现在人们的面前,体现了“人水和谐”、亲水、爱水的氛围。五是实施“科技兴鱼”战略,推进全市渔业科技进步。①积极承担科技研究项目。先后完成了《池塘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区河流水养殖技术推广》等科技项目,推广面积6000亩,累计获得渔业产值4.2亿多元。期间有一项成果获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四项成果获市政府农业技术推广二、三等奖。②推进渔业标准化生产和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全市有冯家山水库渔场等六个渔场被认定为全市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③充分发挥商品鱼基地龙头带动作用。眉县槐芽渔场和第五村等大型渔场,养殖水面仅占全市的4%,但年产量却占到全市的22%,实现了高产高效。④加快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先后引进史氐鲟、黄金鳟、螃蟹、草金鱼、美国大口胭脂鱼等新品种,全市累计引进新品种30多个,驯养繁育均获成功。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史氐鲟鱼养殖技术引进推广与应用》成果,2009年获市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等奖,2011年获省农业技术推广二等奖。凤县采取协会加养殖户相结合的驯养繁殖模式,使大鲵人工繁育获得成功。⑤相继建成了陇县秦岭细鳞鲑部级自然保护区、凤县渔业种质资源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太白县湑水河珍稀水生野生动物省级自然保护区。

(二)调研咨询为决策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五年来,向省水利厅和省水利学会推荐水利入库专家18名,向市政府推荐应急决策专家2名,向市科技部门推荐入库专家10名;今年9月,市水利局建立了6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全市水利系统专家库。市县两级水利局组织专家参加省、市、县涉水技术项目技术咨询和技术成果评审鉴定达86项次,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事业。其中比较大的项目有大唐热电工程,310国道、宝天高速、宝汉高速跨河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多处水保生态治理工程,多处水电站工程,城市建设中的桥梁、供热、供水等涉河工程,多处城乡供水建设工程等。市老科协水利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和科技人员,发挥余热,调研踏勘我市规划建设的“引嘉济渭”跨流域调水工程方案。踏勘调研了支流通关河的水资源综合开发规划,为水利建设出谋划策。

(三)水利科普水平进一步提高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系统认真地开展了科普知识宣传和学术交流活动,促进了全市水利工作又快又好地发展。一是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普宣传。市县两级水利局积极参加了全市组织的第十三至十七届“科技之春”宣传月和“三下乡”大型集中示范活动,开展了以水利系统为主导的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一系列宣传活动。组织全市水利科技人员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先后组织了“保护母亲河”万人签名活动、水法规知识答题竞赛、以“爱水、乐水、知水”为主题的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水法规和涉水知识宣传活动,收到很好的效果。市水利局和市水利学会的“科技之春”宣传活动连续五年被市委办市政府办评为先进单位。二是积极开展水利科技学术交流活动,努力提高水利科技工作者的技术水平。市县水利局组织科技工作者为各级各类学术交流活动撰写推荐学术论文36次,共征集推荐学术论文近600篇,平均每年110多篇,其中70%的论文被举办单位采用。向省上举办的“优秀水利科技论文”评奖活动选送论文85篇,其中45篇获奖。向市第十一届至第十三届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评奖活动征集推荐优秀学术成果(论文)110项,共获得市政府奖励成果45项。向社科联举办的优秀社科调研成果奖推荐调研成果10项,其中有4项获奖。三是举办大型学术研讨会,专题研讨水事问题。在全市“学术金秋”活动中,市水利局举办了5次学术研讨会,先后就冯家山水库水资源保护问题、水利与实现三个率先问题、水环境与水文化建设问题、水利旅游问题和水权与水市场问题,邀请水利部原副部长索丽生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李佩成教授等数十名国内著名专家作学术报告,同时邀请我市有关部门有建树的科技工作者交流发言。从2010年起,由市政府主办、市水利局承办的“水论坛”,影响力逐渐增大,引起省市领导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此论坛成为全市水利科技的一个品牌,成为研究工作,总结经验,开创水利科技工作的一个新的前沿阵地和理论殿堂。四是深入调查研究,开展市境内江河水系探源活动。近年来,市水利局组织全系统的科技干部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江河探源活动,先后考察了黄河、、嘉陵江、汉江、漆水河、泾河、千河、石头河、通关河、雍水河、小水河、金陵河、赤沙河和香泉河等数十条河流的源头。通过这些溯源寻根活动,查看了诸条河流源头现状;掌握了市境内主要江河的水资源、水能资源存储和开发利用的第一手资料。2012年8月下旬和今年6月初,市局和市防汛办有关同志两次乘飞机对全市的主要江河和水利工程进行了航拍照像,获得了近千张航拍照片资料,为进一步科学整治全市江河提供了宝贵资料。五是采用多种方式方法,向社会宣传普及水利知识,宣传水利信息。开办的“水利”网,共设“水利动态”、“政务公开”、“水利论坛”等11个栏目。六年来,共市内外水利信息4000多条,刊登涉水散文600多篇。在《日报》不定期举办“水利专刊”,截至现在开办了30多期,研究探讨了人民群众关心的水利热点问题。今年又创办了水利科技类《水务》季刊,为广大水利科技工作者搭建了探索创新、学术交流、业务学习、提高技术水平的有效平台。六是整理成果,选编出版水利科技和水文化建设书籍。从2010年起,对全市水利科技工作者公开发表或受省市奖励的涉水论文和文稿精选编印成册,编辑出版了《水利论策》(卷一)(卷二)(卷三)系列丛书,共选编论文和文稿281篇,计207万字,共印6000册,《水利论策》(卷四)正在选编之中,年内即可出版发行。编撰历时整两年的《江河水库大典》收录和记述了市境内流域面积在50平方公里以上的62条河流和已成的76座大中小型水库,出版发行后深受社会关注和读者欢迎,已成为水利建设必备的工具书。大型水利画册《水润》共收集照片246幅,以实实在在的水利工程和管理事业反映现代水利的全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史料性。今年8月,全面记述“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水利抗震救灾全过程的《汶川特大地震水利抗震救灾志》,经过编撰人员的辛勤努力正式出版发行,全志共11章51节,计31万字。与此同时,选编的水利系统干部职工撰写的优秀散文集《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和《在水之涘》从2010年起相继出版发行。这三本书共收集选编优秀散文320多篇,计120多万字。以上九本书籍的出版发行对我市水利科技创新和水文化建设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四)科技队伍进一步得到壮大

“十二五”期间,全市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落实科技人才培养机制和激励机制,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了多渠道、多方式努力营造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和出好人才的良好氛围。一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了把工作经验上升为规范的制度,我们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印发了《市水利系统科技进步及科技推广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市水利系统优秀科技学术论文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市水利系统科技工作奖励实施细则(试行)》、《关于做好市水利系统科技奖项申报工作的通知》、《市水利系统水利专家库管理暂行规定》,这几个文件对促进全市水利科技创新和浓厚学术交流氛围起到了“助推器”和“加油站”的作用,充分调动了科技人员自主创新、为水利事业建功立业的积极性。二是不断开展在职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法举办短期培训班,内容涉及水利业务的各个方面。五年来市水利局系统举办各种培训学习39场,共接受培训1980人次。今年7月,市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处投入近7万元,组织26名职工赴西安理工大学参加省水利工程协会举办的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检测培训班,进行理论学习和实验操作实践。市水干校共举办水利系统技术工人等级培训10余期,累计培训学员达1200余人次,千阳、凤翔、岐山和凤县等县积极开展了各类人才培训、学历教育等,提高了水利专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十二五”期间,全市共新增水利工程师156名,高级工程师47名,有4名科技干部被市政府授予“拔尖人才”称号。三是狠抓了水利学会组织建设。从2005年开始,市水利学会相继成立了市水资源、水工程管理、勘测设计施工、水土保持、水产渔业五个专业委员会,近两年又成立了水文化专业委员会和摄影专业委员会,以上这些专业委员会对上与省水利学会18个专业委员会对口,对下开展各自的业务工作。市水利学会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分会和陈仓区、凤翔县、岐山县、眉县、凤县、千阳县相继建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水利学会组织。五年来,全市共发展省水利学会会员125名,市水利学会会员149名,全市水利学会会员达到766名,壮大了学会组织,增添了新鲜血液。

(五)取得了一批重要水利科技成果

冯家山水库管理局《史氏鲟养殖技术引进推广与应用》、金台区《水土保持技术在城郊生态建设中的推广与应用》分别获省政府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二、三等奖;眉县水利局和市水产站参加完成的《省水产名优品种繁育及养殖技术》获省水利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冯管局、市水产站、市水电设计院和凤翔、岐山、陈仓、陇县、眉县、金台、扶风、渭滨等县区水利局完成的28项科技成果分别获得市政府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农业技术推广成果一、二、三等奖。先后有300多篇优秀水利科技论文和学术成果分别受到省政府、省水利厅、省水利学会和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市水利局连续四次被省水利厅评为“优秀水利科技论文评选组织奖”获得者。市水利学会2010年被省科协评为三星级学会。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科技工作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水利科技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引领未来;水利科技必须以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为主线,才能支撑发展;水利科技必须以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建设为重点,才能重点跨越;水利科技必须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才能自主创新。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科技工作成绩的取得是各级党委、政府、市县水利部门正确领导和有关部门支持指导的结果,是全系统广大科技工作者爱岗敬业、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水利局向长期以来关心重视水利科技工作的各级领导,向艰苦努力、无私奉献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凝聚心智,突出重点,努力完成“十二五”水利科技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

我市在“十二五”期间的水利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快速发展的经济建设要求相比,还存在几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全市缺乏科技创新的长远规划,或者说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还不具体。二是全系统科技水平总体还不高,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成果不多。三是科技精英和技术拔尖人才成长缓慢,这与我们行业所处的“基础产业”地位很不相称。四是水利科技工作发展很不平衡,县区之间、单位之间差异较大,甚至有些把科技工作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五是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既有机制、体制方面的原因,也有科研经费不足和科技人才缺乏等原因。对于这些问题,我们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加以改进。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给我们绘制了“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宏伟蓝图。未来五年是全党全国人民认真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年,是科技兴国、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关注民生的五年。是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建设规划,坚持“四个第一”、推进“五大突破”、建设“工程”、实现“三个率先”的五年。全市水利科技工作目标任务艰巨,使命重大。充分认识加强水利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切实把水利科技创新摆在水利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把我市水利科技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明确“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创新的指导思想

在今后五年到十年,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科技兴水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及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宏伟目标,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紧紧抓住水资源分布不均、干旱洪涝灾害频繁、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重大水问题,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推广应用,以科技创新与科技进步支撑和引领水利可持续发展。

(二)夯实“十二五”期间水利科技创新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全市水利科技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防汛抗洪减灾技术研究和推广。要进一步强化江河整治、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及局部暴雨洪水灾害防治的工程措施;同时加强全市雨情、水情、汛情、水文气象的监测和预报、防洪决策指挥系统建设,防洪应急预案的编制等非工程措施,提高防洪减灾的综合能力。

2、推进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和管理的科技创新。围绕全市建设节水型社会的目标,强化水资源优化配置、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调度运用、雨洪资源利用和非传统水资源开发,实施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先进适用的节水技术以及水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推广。

3、强化农村水利科技创新与应用。大力推进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的引进、消化和自主到位,加强灌区节水改造、节水灌溉制度和节水技术的研究。积极开展农村饮水安全、农村水环境治理、城市水保和小流域治理等方面的研究。

4、加强水利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要根据节水型社会建设、水安全保障、水利现代化建设需要,通过科技成果示范工程和示范园区,大力推进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充分利用国家以及省部级各类科技推广计划,有重点地推广对行业、地区水利科技进步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采用举办科技培训、技术交流、产品推介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因地制定地大力推广水利信息化、城乡饮水安全、节水灌溉、农村水电、城市与工业节水、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与修复、水质监测、现代水利施工工艺、水土保持的实用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新材料。

5、加强水利科学知识的宣传普及。“十二五”期间要通过科技下乡、科普宣传、科技示范园区等方式,采用多种媒体手段,广泛传播普及水利科学知识,培养广大群众的科学观念,增强亲水和节水意识,营造促进水利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十二五“全市水利科技攻坚重点

确定全市“十二五”水利科技重点项目要紧紧围绕全市水利建设计划,参考国内、省内水利科技发展水平,结合我市的实际,抓好以下水利科技重点工作:

1、水源工程。围绕全市10项水源工程建设任务,市县两级勘测设计单位要用“人水和谐”的新观念,运用先进的测绘仪器和先进的设计方法,精心策划,精心设计,拿出科技含量较高的前期成果。石头河库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单位要科学地管理工程施工,要采用先进的施工技术,坚持“四制”,坚持高质量,力争把石头河水库引水工程打造成精品工程。10项规划水源工程所在县区水利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用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路谋划项目,用只争朝夕、精益求精的作风抓紧工作。

2、防洪保安工程。各县区水利局和市县两级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要以提高河流、水库防洪标准为重点,加快和提高防洪抗旱的信息化程度,大力采用行之有效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指导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江河整治,提高防洪抗旱的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的科技含量。

3、节水灌溉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各县区水利局和各灌区管理单位要紧紧围绕建设节水型农业的目标,采用新技术、新设施、新产品,扎扎实实抓好农业节水灌溉工作。冯家山水库管理局还要做好灌区灌溉制度的试验研究,为水库水量综合调度提供理论依据。

4、流域治理和淤地坝工程,抓好水保生态科技研究。各县区水利局和市县水土保持工作站要认真总结推广先进的水保治理技术,积极引进可靠的适生水保生物,以保证全市水土流失治理快速稳定发展。

5、城乡供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工程建设步伐。各县区水利局和市人饮工程指挥部办公室要积极采取新技术、新产品,指导全市人饮工程建设。对新建人饮工程在水源选择上要充分利用小型地表水,坚持建设集中供水工程,坚持“四制”施工。对已成工程要积极推广科学的管理方法,保持工程的永续利用,把这项惠及万民的事情办好。

6、清洁能源小水电工程。各县区水利局和已成水电站管理单位要十分重视小水电科技工作。首先要做好江河水能普查与开发规划,避免水能资源的浪费。对在建工程要积极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产品,保证工程质量。对已成电站要加强科学管理,要象陇县水电公司那样开展技术革新,推广引用先进技术,确保电站安全高效运行。

7、全市水利风景区建设。全市水利风景区建设,要依托资源优势和禀赋项目,建设单位要认真学习推广凤县和冯家山水库管理局的经验,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提高水利风景区建设的科技含量,获取优化水利生态环境、扩大水利服务领域、提高行业效益的多赢效果。“十二五”期间,全市15个水利风景区争取都建成省级以上景区。

8、“科技兴渔”工程。以改善水产养殖环境、提高水产品质量和渔业经济效益为目的,增加养殖品种,提高养殖水平和水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各县区水利局和市县水产工作站要继续引进推广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名优特水产养殖品种,加强鱼病防治研究和水产品市场监管。与此同时,要重视全市珍稀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和人工繁育的科学研究,确保人工繁育成功,要增加大鲵和秦岭细鳞鲑保护工作的技术含量,争取保护区换代升级。

9、水权水市场建设。认真贯彻市政府66号令,抓好水权制度建设和水市场建设的研究,加强节水型社会机制和体制的创新,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提高水资源使用效率和效益的新路子。

10、水工程管理体制和机制。要根据我市水利建设的实际,加强管理科学的研究,提高工程的使用效益。要加强基层水务管理体制的管理,研究基层水务体制的运行规律和工作机制,打好水利基础。加强农村供水工程管理的体制和运行机制的研究,提高运行水平和效益。加强中小型灌区灌溉制度的研究,向管理科学要效率,要效益。

三、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确保“十二五”水利科技工作再创新辉煌

搞好“十二五”水利科技工作,关键在领导,重点是投入,基础是人才和队伍。

一是加强对水利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领导干部。要充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把水利科技工作摆上重要的议事日程。市县区水利部门要实行一把手管科技的工作制度,要切实加强对科技工作的领导,解决科技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市县水利科技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科技成果登记制度,建立起一套面向未来、衔接平顺、公正合理的科技评价体系。加强科技奖励工作的指导,建立客观、公平的评审制度,充分发挥科技奖励的激励和引导作用。进一步提高水利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科技人员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要充分发挥行业管理优势,加强水利行业科技管理,促进全市水利科技工作上下联动、协调发展。要加强水利科技管理机构的自身建设。没有恢复水利学会的扶风县、陇县、太白县、麟游县和金台区、渭滨区要按照《市水利学会章程》的规定,必须在2011年5月以前建立县区水利学会组织,这件事请这些县区的水利局领导予以重视。

二是加快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水利大业,以人为本。各级领导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规划和管理办法,完善保障措施,建立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激励机制,为人才的快速成长和有序流动创造条件。加强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与选拔工作,高起点、严要求,建立完善淘汰制度,实行动态管理;要大力加强年轻科技骨干的培养,为其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要采取“请进来,送出去”和与院校结合集中培训的方法,加强对科技人员的技能培训和学历培训。要广纳贤士,惜才爱才,关心科技人才的生活和工作。各县区要十分重视科技领军人才的培养和管理,充分发挥他们的带头作用。同时要重视离退休科技工作者,热忱支持各级老科协的工作,为他们发挥“余热”提供条件。

三是多渠道、多层次地增加水利科技投入。市县要做好工作,争取有一定的项目列入各级科技项目计划,同时积极参与实施国家与省市相关科技计划,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经费投入。要根据水利基建规划、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水利科技需求,在水利基建投资中安排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用于本项目和重点项目研究的投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要因地制宜的落实好“工程带科研、科研为工程”的措施,在水利建设基金、农水经费、工程岁修经费、水土保持治理费等经费中争取一定比例的资金用于相应领域水利科技项目的研究推广。结合水利工作重点和生产实际,与水利维护管理、技术改造、水资源管理等工作相配套,在河道采砂管理费、水资源费和水土流失防治费收入中,视经费使用情况,适度安排科学研究经费,用于水利科技创新工作。要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特别是要引入市场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对水利科技创新的投入。凡经科技创新所产生的效益归投资人所有,通过几年努力,逐步形成以国家财政投入为主,多元化资助水利科技创新工作的格局。

四是充分发挥学会和水利专业技术人员的作用,继续抓好科普宣传、学术交流工作,努力办好“水论坛”,进一步增强论坛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继续抓好《水利论策》和水文化优秀散文的选编出版,办好《水务》,为中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专家的智囊团作用,注意科技审批把关的严肃性,为水利建设出智出力。充分调动做好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工作中,全市每年都要开展科技成果项目和优秀术论文评审奖励,鼓励科技人才和科技管理人才脱颖而出。同时要把科技创新工作作为各单位、各县区年终业务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对重视科技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的单位和县区大张旗鼓地给予表彰奖励。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5篇

今年我局科技创新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河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河经济和其他各项治业务工作,以解决急需技术支持的问题为目的,加强领导,加大激励措施,增强全体干部、职工的科技意识,保证科技投入,调动和发挥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以引进推广与自我研究并重为主要手段,注重成果转化,不断提升治业务和经济发展的科技含量,全面提高我局治工作的技术水平。

一、主要工作任务

1、认真研究制定我局科技项目计划

通过认真调研、了解,掌握本单位科技需求,要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好科技工作的有效方式。按照科技创新工作服务于各项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原则,组织各方面人员,结合本部门工作实际,提出实际工作中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根据技术需求,按照先急后缓、先易后难的原则制定本年度科技工作实施方案,为今后的科技工作树立目标。

在做好科技项目技术研究的同时,各单位要注意对成熟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推广应用。除了要重视对本系统内部技术成果的引进、转化和应用外,还要结合各项工作实际,积极引进、推广、应用其它行业、其它领域适用于河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土地开发与种植等工作的较为成熟的技术成果,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的目的。

2、积极完成市局下达的科技工作任务指标

“窄弯河道综合整治研究”项目负责人:孙卫军;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工程管理科;“机械化抢险”项目负责人:孙卫军;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工程管理科;“简易清淤船”项目负责人:王复红;主要科室:经济办公室、防汛办公室;科技推广项目“应用除草剂清除杂草技术”:防汛办公室、台子管理段。以上是市局确定的科技项目。“法兰蝶阀改造”项目负责人:于逢春;主要科室:防汛办公室、供水公司;主要科室要组织相关技术人员,积极开展相关资料收集整理、分析,积极开展项目研究,确保拿出成果及可行性报告。

积极参与市局重大课题研究,为河下游治理开发提供有力保障。各会员及有技术职称人员,积极参加省、市局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会,撰写交流论文,努力营造尊重科学、崇尚创新的单位风气。

3、加强科技调研和治理论探讨

全体干部职工要结合河防汛、防洪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淤背区开发和经济工作实际,积极开展调研工作,分析研究各项工作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在此基础上积极撰写科技论文或技术总结,参加委、省、市局及省市水利学会组织的论文交流,提高我局治理论的研究水平和科技论文写作水平。要求具有中级或中级以上职称者年底前在学术期刊上不少于两篇,技师不少于一篇,县局将根据完成情况进行奖励。积极参加市局组织的全局范围的科技成果评选和论文交流,争取有优秀科技成果和论文获奖。

4、做好科技项目和成果申报的前期

对已经确定的科技项目要及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项目申请,积极争取上级的科研经费;已经完成的项目,要抓紧时间完成内业资料的整理,通过上级各个部门上报成果申请,争取更多技术成果奖。

5、加强科技信息服务工作

为帮助基层单位和技术人员做好科技工作,防汛办公室要积极主动地做好科技信息服务工作,及时收集、整理最新科技成果信息和相关资料,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定期或不定期通过内部办公自动化网提供给基层单位和有关技术人员,以尽快应用于具体的治实践。要注重从各报刊、杂志、互联网等信息来源获取技术资料,并进行搜集和整理。

二、主要措施

1、提高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认识

科技工作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手段,是促进各项工作向更高水平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减轻劳动强度的重要手段。做好科技创新工作,主要目的并不是为了完成多少个项目、撰写多少篇论文,而是为了改进工作、解决工作中技术问题、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水平。因此,各级必须转变观念,提高对科技创新工作的认识,真正重视科技创新工作,提高本单位的科技工作水平。

2、加强领导、明确责任

做好科技创新工作,领导是关键,责任制落实是重点。因此,我局实行主要领导对科技工作负总责,分管领导重点抓科技工作,科技管理工作主管部门明确一名部门负责人负责,各个项目要明确责任人,实行职责明确、分工负责、任务到人的科技管理机制,为我局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保证。

3、加强科学思维与创新方法培养,大力培育创新型人才

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具备创新方法的人才,是促进治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才对治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单位内部开展创新方法试点工作,培养和储备一批潜在的创新型人才;在广大职工中所开展灵活多样的培养、培训活动,促进各类科技人员掌握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工具,增强创新素质与技能。

4、加大科技奖励,建立科技创新工作奖罚激励机制

为调动广大干部群众投身科技创新工作的积极性,县局将根据省、市局有关规定,在往年基础上,制定我局科技创新工作奖罚激励办法,建立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通过制定、完善管理办法和奖励措施,鼓励大家积极参加改革创新。要结合本单位实际,实事求是,从鼓励基层人员进行科技创新活动着手,鼓励开展全局职工的技术创新活动。一方面规定有技术职称的干部职工必须要积极参与并完成一定的科技创新项目或论文撰写,并以此作为今后职称晋级的主要依据;另一方面,对取得成绩的科技人员,无论什么身份,均根据贡献大小给予奖励。同时,在县局各管理段、作业队、各科室开展以提高工作效率,改进工作方法,增强工作综合效益为目的的工作创新、技术,促进局各项工作的全面上水平。

5、保证科技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机制

科技投入是科研工作的必要条件,是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除要积极争取上级科技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外,要形成以上级投入为引导,各基层单位投入为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资体系。通过科技创新降低生产成本,运用节约的成本用于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循环。在科技项目的开发引进研究上实行分级负责制,重点抓好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实用性技术研究和群众性技术革新工作,进行一些能取得经济效益和解决技术问题的项目研究,争取市局以奖代补资金。

6、注重通过多种形式、多渠道提高科技水平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6篇

作为一家拥有航空机电液压、专用车、摩托车、国际贸易、现代服务业等五大产业,现有员工14000人的大型国有企业,中航工业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协拥有47个分会17个专业技术学组,仅南京总部就有科协会员2506人。近年来,金城集团科协工作成效显著,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先进集体;在南京市科协“讲理想、比贡献”五杯竞赛评比活动中多次获得“建家杯”“创新杯”金、银奖。而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公司科协副主席、秘书长龚晓方的努力和汗水。由于工作成绩突出,龚晓方曾荣获全国“讲理想、比贡献”活动优秀组织者、江苏省科协系统先进个人等称号,被誉为助推金城集团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的“好管家”。

讲管理,从完善科协工作的体制机制入手,搭建科协工作平台,保障科协工作的有序开展

2002年初,龚晓方任金城集团科协副主席、秘书长以后,就开始思考如何打造科协工作的平台,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更好的服务。她首先从科协制度建设入手,夯实工作基础,以“规范、高效,统一、创新”为原则,对已颁布的各项规章制度重新修订,使之更加切合科协实际,完善或重新出台了协会章程、科协工作例会制度、“科技工作者之家”管理办法等,编制完成了《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工作制度汇编》,科协工作朝着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方向发展。

她运用系统工程的基本方法开展公司“讲、比”竞赛活动的精品项目—“会员工程”活动,从工程的规范程序、立项审查、检查协调、评比验收、总结表彰和成果交流上下功夫,使每年的“会员工程”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检查、年底有评比。制定了金城集团科协《“会员工程”立项、评比、奖励管理办法》,将各专业学组的技术带头人组成专家组,采取实地检查和听取汇报相结合的方式,对每个项目进行逐一检查,及时了解掌握工程进展情况,对有困难的项目给予实实在在的协调帮助、解决困难,从根本上保证“会员工程”规范、有序、稳步开展。近5年来,“会员工程”共立项598项,完成514项,每年项目完成率超过86%以上,每年由此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近500万元。

讲创新,充分发挥科协工作平台的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努力为企业创新跨越发展服务

2012年7月,科协组织来自金城集团各产业的20名科技先进和管理骨干人员东渡日本丰田公司学习先进管理经验。

组织科技工作者参观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航空航天博物馆和机电学院国家重点实验室、参加第九届长三角科技论坛、举办各专业知识培训,实现公司各专业技术资源共享。陆续组织了“液压操纵”等各种知识培训、讲座、交流活动和参观学习近百场。

应科技人员要求,结合时点、热点问题组织开展知识培训。如邀请中航工业公司科技成果专家仲崇舜为133名科技人员进行了“科技成果申报知识”的培训;邀请大学教授为110名科技人员进行“科技论文写作知识”培训;请中老年健康长寿研究学者主讲“中年知识分子常见病、高发病的征兆及预防”知识;组织一线工程师集体参加“工程师创新论坛”,听取长江学者“浪漫与创新”的主题演讲。

坚持开展科技论文征集、评选活动。五年来共征集到科技论文900余篇;每年出版《金城集团优秀科技论文集》,制定下发了《金城集团有限公司科技论文评审及奖励办法》,5年来用于科技论文奖励费用达10余万元,先后为100多名科技人员在外刊提供版面费支持和奖励。

把每年10月定为科技人员“读书月”。5年来“读书月”活动共有6000人次会员参加,撰写了读书心得3000篇,开展读书交流活动100场;每年出版《科协会员读书心得选编》,使更多的科技人员分享学习成果。

讲文化,努力把科协工作平台打造成科技工作者之家,让科协工作成为企业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企业科协主要是做人的工作。龚晓方深深懂得,科协必须通过扎实有效的举措为广大科技人员提供服务,凝心聚力、激发热情。她想到了“家园”的概念,提出以公司科协这个“大家”来带动基层分会“小家”的工作思路,推进 “科技工作者之家”的建设。科协为基层“小家”购买了各类活动设备、订购报纸、科技杂志;制订了对生病住院会员的慰问办法,科协汇同各级领导每年上门慰问生病住院会员已成为常态,使科技人员感受到科协大家庭的温暖;编写了《科协分会工作台账》,制定了《分会活动奖励办法》,为促进各分会之间相互学习,组织了台账填写的检查交流;在金城OA网上开辟了“分会科普活动交流平台”,各分会将各自分会开展的活动及时上网进行宣传报道;科协每年拨发奖励活动经费5万多元。

此项举措有效推进了各“小家”工作的开展。各类科技活动数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每年开展活动几十项上升到现在的150项,参加活动的人数和活动的科技含量也在不断提升。

“科技工作者之家”建设通过“大家”和“小家”的互动、共同努力,使科协的“家”文化理念深入人心,使科协的活动更加丰满、更加充满活力,也更加具有凝聚力,作为科协秘书长的龚晓方也自然成为科协会员心中的贴心人和好管家。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 科技成果 转化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3)009-175-02

1 高等学校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要意义

1.1 科技发展与创新成为国家战略紧要任务。

早在1988年,邓小平同志站在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的理论基础上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今,新技术革命正在“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科学技术在世界各国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世界强国纷纷以发展高科技作为抢占战略制高点的重要手段。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但在科技发展总体上落后于世界先进国家,长期受制于人。在资源环境压力日渐增大、经济发展模式面临变革的形势下,要想充分利用21世纪头20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增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加快科技发展,特别是增强自我创新的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在2010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同志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并提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十六字指导方针,标志着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1.2 高校科技产业化是时代要求、历史使命

高等学校历来是高素质人才的培育基地,是科学研究的主要阵地。实践表明,高校科研成果丰富、自我创新能力强、产业化潜力大。充分发挥高校科技创新优势,已成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效技术产业化,提高我国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必然战略选择。这既是时代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2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的含义

首先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概念,是将高效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进行科普推广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服务社会:大学具有服务社会的职能,而社会服务最基本的途径应当是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社会是高校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之后又一重要功能的拓展,是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的重要支柱。服务社会是指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功能的结合,提高了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催生了高新技术产业,由此促进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与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年)》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内容,对提高科技创新和推广能力、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巩固和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3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1)高校科学研究由于长期处于计划经济的影响下,体现出以下特点:重学术、轻应用;科研与经济脱节;知识产权保护不足;利益机制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在传统的高校科研体系中,教师申请立项、政府拨款、课题研究、学术性论文产出、专家论证,构成了独立于社会环境的封闭式系统,企业资金与社会支持难以参与。要实现高效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就是要让科研理论走出实验室,进化为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经过研究、开发、工程化、商业化生产,最终实现产业化。在这个过程中,科研成果以知识产权的新身份参与到商业化运作中,与资本、市场相结合,承担风险,创造价值。

(2)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大致可分为市场预测确定科研目标、科技成果的产生、科技成果的转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个阶段。科技成果转化的四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渐进的过程,只有完成了这四个阶段,才能达到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目的。

4 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对社会服务的现状分析

4.1 科研成果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成果

湖北省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高校科技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年来,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全面推进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截至目前,湖北国家重点实验室数量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资源共享网2011年数据)。为形成科技成果“供需对接”的长效机制,湖北省科技厅启动湖北省重大科技成果推介(拍卖)会系列活动,不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取得重要进展。

取得的成就有:青年创业实习基地、区域-大学共建研究院(如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北工业大学等院校共建的湖北省专用汽车研究院、华山水产与武汉大学签订的“产学研”合作协议、枝江酒业与湖北工业大学校企合作十周年)极大地推动了湖北省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

4.2 大学科技成果转化面临的问题

湖北省暨武汉市高校的数量,在全国各省、市中,名列前五名。湖北省的高校群体就其科技实力而言,在湖北省内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全国也一直处于上游水平。然而,我省高校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却只有6%,而发达国家已达50%左右。

通过对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的科研状况进行调查显示:

(1)科研状况并不是很理想。根据2012年调查数据显示,我市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转化为产品或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我市为1.16件,要好于全国及省的0.78和0.93件。但成果转换为产品或者应用于生产的项目数为0的占75.70%。获得的科研经费资助额累计人均为3.92万元,低于全国的6.44万元。没有获得科研经费的科技工作者占80.30%。近三年来,我市科技工作者数人均为1.44篇,低于全国的2.08篇,其中没有发表过论文的占总人数的56.80%,这表明知识产权及技术成果收益分配机制不够完善(数据来源于武汉市高校科技工作者调查课题)。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8篇

一、科技经费增长速度加快

2005年学校科技总经费为7922万元,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其中2005年自然类科技经费为7735.8万元,人文社科类科技经费为190.25万元,较2004年增长较大。

科技经费增长速度较快,表现为以下几个特点:

1、学校科技投入加大。学校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科技投入1027.1万元。这主要源于学校科技政策的改善。学校先后出台相关政策,通过对科研基地、高级别纵向科研项目的一系列资助配套,促进了学校科技工作的持续快速发展。

学校通过加大对科研基地的投入,以吸引、遴选和造就一批国内知名学术带头人,培养、支持一批学术基础扎实、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青年学术带头人,建设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科研团队为目标,带动科技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经过广泛调研和科学论证,相继制定和完善了《重点实验室管理办法》、《科研基地分层分类管理办法》、《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来源:()《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管理办法》等制度。通过这些文件制度规范了科研基地管理,使其按照科学规律成长。

“十五”期间学校投入自筹资金2500万元进行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通过整合现有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不断加强科研条件建设,加大投入改造技术装备,增建研究实验室等措施,构建科技创新基地。经过几年努力,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校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申报立项新增了四个省级重点科研基地,凝聚了一批高水平的创新人才,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有力的支撑作用。

为了激励教师和科研人员积极争取和承担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保障高层次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学校制定了《纵向科研项目经费资助办法》。以重大和高级别科技项目的争取作为契机,组织各学科技术骨干组成科研团队,积极申报国家自科基金、社科基金、国家“十五”攻关、国家3计划及各省市设立的科技项目,凝聚整合科技力量,产出科技精品。“十五”期间先后对高级别项目进行配套384万元,用于科研平台与科研环境建设,极大地促进了学校科学研究工作的可持续发展,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和热情进一步得到提高。2005年纵向科研经费万元,比2004年提高%。

2、企事业委托经费增长较快。2005年企事业委托经费达5619.9万元,较2004年增长2651.4万元,增幅高达89.32%,占当年科技经费总收入的70.9%,是我校科技经费来源中的最大组成部分。由于企事业单位委托高校开发的项目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而对于纯研究项目和实验室阶段的成果不是太感兴趣,所以这些经费主要用于科技成果转化和发展,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了经济和社会效益。

3、人文社科类起步晚,但进步很快,成绩喜人。2005年我校人文社科类积极争取纵向课题经费,国家、省、市专项费较2004年经费增长108万元,增幅高达近9倍。特别是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实现了零的突破,全年共获得3项国家社科基金。同时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其它院校相比,我校人文类科研实力和总体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今后还应不断努力。

二、R&D经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

近年我校R&D经费增长速度明显加快,2005年R&D经费为3794.1万元,比2004年年增加了1853万元,增长95.5%。从R&D经费结构看,基础研究经费增幅最大,比2004年增长140%,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经费各增长108%和86.3%。根据有关资料显示,1999—2004年高等学校是R&D经费增长较快的部门,高等学校R&D经费的快速增长对全国R&D经费总量提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来源:()作用。从我校的R&D经费增长趋势来看与全国高校R&D经费增长趋势是相一致的。此外从R&D经费结构看基础研究所占比例较低、显示我校基础研究相对薄弱、原始创新能力不足、创新精神还不够强,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还需要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是产出学术精品和大成果的决定性因素。

三、数量持续增长

近年来我校数量持续增长,2005年我校661篇,较2004年增长129篇,增长24%,我校被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27篇,比2003年增加了一倍多。

这主要源于学校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科技评价体系,逐步完善各类评价方法和措施,在强化科技业绩考核的同时,处理好数量指标与质量指标的关系。针对近年来存在单纯以论文数量为依据对教师考核和评估科研业绩的现象,导致大量低质量、低水平的论文出现,学校进一步健全和规范了科技评价体系。制订完善了《权威期刊、核心期刊认定办法》,从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科学,从国内核心期刊到国外核心期刊,从不同角度规范和引导教师通过科技创新和长期积累,发表高质量、高级别学术论文,促进学校科学研究工作再上台阶。

此外加大奖励力度,制订了《科技奖励办法》。对高水平的论文进行奖励。科技奖励制度在教职工中反响很大,极大地鼓舞了科研工作者的创新热情,也调动了更多的教职工,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科研积极性,较前几年有较大提高,促进了学科建设和科技工作的持续、高速、跨越式发展。但同时也应清楚认识到与其它院校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因此今后还要在特别是高级别论文上加倍努力。

四、教学与科研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1、年龄结构

根据统计结果显示,2005年学校教学与科研人员年龄分布为:35岁及以下人员总计占42%,36-40岁的占19%,41-45岁的占21%,46-55岁的占14%,56-60岁的占3%,61岁以上的占1%。(详见图6)。45岁以下人员占到了82%,可见中青年科技人员已成为我校科研工作的主体力量。

2、学历结构

教学与科研人员的文化程度呈以下分布(详见图7)

3、职称结构

教学与科研人员技术职称构成(详见图8)

从图7、图8中可看出学校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人员占到一半,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人员占65%,所占比重过高,素质亟待提高。

目前高校正处于新老教师交替的高峰期,由于扩招,教师缺编,青年教师已经成为教学科研的主要力量。他们将是今后学校学科建设的主力军,但是青年教师普遍缺乏系统的科研训练,人员素质不高,由于缺乏科研启动资金,很难开展学术研究。青年教师的科研训练工作还必须进一步加强。因此支持他们开展科研工作、承担科研项目,培养他们成为优秀学术带头人是一项非常迫切的重要工作。

针对这种现状,学校近年来一直努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人才队伍素质。通过实施“百名博士工程”、“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创新团队建设工程”,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各种优秀人才,培养、支持中青年骨干教师,以带动学校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升。制订了《科技基金管理办法》,积极引导支持青年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工作。青年教师申报创新基金的热情非常高,有力的促进了青年教师科学研究的能力。对取得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学校给与科研启动金,资助他们开展科学研究、参加学术交流。十五期间共立项143项,投入资金近100万元,资助了143位中青年教师,占青年教师总数的1/3以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已成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骨干。

五、专利及出版科技专著尚显不足

近年来在学校科技政策的激励下,专利申请量有了大幅的增长,特别是发明专利申请量较往年有了较大的增长。2005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共申请专利23项,较去年有大幅提高。虽然与以前相比,学校拥有的专利从申请、授权均增幅较大,但是和省内其他高校相比,我校的专利申请和授权绝对值都还有很大差距,因此今后还需要继续加倍努力。

2005年学校没有出版科技著作。针对近年来学校学术著作偏少,教师出版学术著作积极性不高的现状,2005年制订了《优秀学术著作资助办法》,主要对学术价值高、具有创新性和先进性的学术著作进行出版资助,并优先资助与我校特色研究方向相关的学术著作。通过制定这项政策,极大地鼓励了教师出版著作的积极性。从制定该政策起一年内资助4部著作,总计金额10万元。学术著作的出版宣传了学校科技创新工作,提升了学校学术地位。

从以上对西安石油大学近年的科技统计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实行制度创新,推进了科技管理制度和科技评价体系建设,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崭新平台。通过强化科技意识、实行政策激励、突出队伍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优化资源配置、改革管理机制、加强科技管理、提高管理效能等措施,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投身科技事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使学校科技创新工作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呈现出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提高了学校学术声誉和影响,从而全面提升了学校的整体科技创新能力。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9篇

江铜集团科协在本年度内认真贯彻公司第四次职代会和公司党委工作会的精神,学习十六大文献,在科协的各项工作中落实“三个代表”的思想,围绕公司生产经营这个中心,发挥“三主一家”的作用,以“建家”活动为主线,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一、制定“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学技术协会业务工作规程”引进ISO9000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建立和推行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一项重要工作。科协全体同志参加了公司组织的学习培训,分工撰写工作规程,经多次修改定稿,同时借此契机,全面疏理了科协多年尚不尽完善的基础工作,顺利通过公司的内审和省认证中心的审核。此项工作的完成,奠定了科协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基础。二、创建“科技工作者之家”活动是工作的主线年初,修改了活动的实施办法,对“建家”活动作了精心安排和布置;年中,对各成员单位开展活动的情况作了巡检和通报;年末组织了对活动的考核验收。今年的“建家”活动在各单位党政领导的重视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认可,有经验和特色。极少数单位的“建家”活动不够理想。经过严格对照“建家”标准考评和综合评价,集团公司的德兴铜矿科协、永平铜矿科协、贵溪冶炼厂科协,武山铜矿科协、职工中专科协五个单位被评为20__年度“科技工作者之家”。三、围绕技术创新,加大了“讲、比”活动的力度今年是全国开展“讲、比”活动十五周年,公司科协已连续四届荣获全国“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讲、比”活动受到最为广泛的重视,尤其是在立项、节点控制、跟踪检查和验收评估这四个环节上把住了关口。全年共立项401项,完成331项,创经济效益1523.55万元。各成员单位奖励优秀项目69.1万元。集团公司科协还将对各成员单位推荐的优秀项目进行评审、表彰和奖励。四、开展专项学术交流为交流和总结堆浸技术,经过充分的准备,五月份在永平铜矿召开了“湿法冶金——堆浸技术”现场交流会。德兴铜矿、永平铜矿二个堆浸厂就堆浸、萃取、电积的现场工艺控制、尚存在的技术问题,急需协调解决的难点作了广泛的交流;十八名科技人员宣读了专业论文。学术交流很成功,为德兴、永平堆浸上规模,为东乡铜矿启动就地溶浸项目等提供了技术信息。会后,公司科协编辑了堆浸—萃取-电积技术论文集,印发150册。五、完成了20__年度优秀论文的评选、表彰、和汇编“优秀论文集”工作20__年度,各单位科协共推荐了44篇论文参加公司评审。公司评委会依据统一评分标准对这44篇论文进行评分,评出一等奖三篇,二等奖六篇,三等奖十篇,对获奖论文的作者进行了表彰和奖励,获奖论文汇编成册,共印发《20__年度优秀论文集》150本,供科技人员交流。另外,公司科协将20__—20__年度各单位科技人员在省部级以上刊物发表的论文以及交流的论文进行了汇总并在《江铜科协》报上进行了公示。六、第十个“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今年的“科技进步活动月”与全国的“科技活动周”结合在一起安排布置。集团公司各单位因地制宜、各有侧重地将各项活动有机地与生产、经营结合在一起,活动开展有新的形式和内容,有成效。科技人员的创新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经过评比,公司授予德兴铜矿、永平铜矿、贵溪冶炼厂、武山铜矿、银山铅锌矿、职工中专为20__年度科技进步活动月活动优胜单位。“科技进步活动月”期间,全公司共组织专题研讨会近50场次,参加人员近20__人次。组织各类讲座和培训43场次。组织科普知识竞赛17场次,参加人员达3000多人次;出科普宣传栏228期,另外还张挂科普宣传画报2857张。组织义务科技咨询、便民服务25场次,受益群众达4000余人次。书写各类宣传标语、布质条幅237条(幅),报导活动月电视(广播)稿件185篇。德兴铜矿、贵冶分别在《江西铜业德铜版》和《江西铜业—贵冶版》上开辟了“科技进步活动月传真”和科普专栏。活动结束后,德兴铜矿、永平铜矿、贵冶、武山铜矿和银山铅锌矿都编辑制作了科技进步活动月专题片。七、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技节征集活动创办集团公司科技节旨在营建科技兴企、建设世界一流矿业公司的氛围。征集活动得到各级党政领导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响应。共收集提案95条,经征求各层面的意见和反复筛选,公司党政初步确定4月10日,(阴极铜在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注册成功),为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科技节。从明年起,集团公司的科技工作者将拥有自己的节日。八、召开集团公司“讲、比”竞赛经验交流和科技工作者座谈会围绕“着眼于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的长远发展和对人才的总体需求,更好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和用好人才,实施人才战略”这个主题,十月份在杭州召开了专题会议。戚书记为会议拨了专款,何经理到会,以“要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推进集团发展、提升效益”为主要内容作了重要讲话,各单位科协秘书长介绍了科技人员的状况,部分科技人员交流了“讲、比”经验。与会的三十余名科技工作者对建立多元的激励机制和创造好的学习工作环境、提高工作效率等方面,提出了积极的建议。会议中还对科协工作满意度作了问卷调查。股份公司刘江浩总 工程师到会主持并提出了要求。会议以后,多项改进措施,正在集团公司和各成员单位中贯彻落实;20__—20__年度优秀“讲、比”成果的汇编成册工作也正在进行之中。九、各专业协会活动的开展医务协会就新颁布的解决医患纠纷的条例,尤其是“医疗责任举证倒置”专题,请省内专家来作讲座,共同探讨实施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超前提高对新条例的认识。医务、职教、地质、档案等协会分别召开工作会议,交流工作、宣读、评审专业论文。医务协会还编辑印发了《大外科专辑》。十、举办了两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为了进一步提高公司机关各部门职员计算机应用水平,使得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能熟练地运用所学的计算机应用技能处理事务,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4月,江铜科协和劳人处共同组织,由江铜贵溪冶炼厂新技术公司信息开发室承办了两期”江铜机关20__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班,每期五天,共有33人接受了培训。学习培训的主要内容包括:(1)OA基础知识(即办公自动化应用);(2)网络基础知识;(3)计算机基础知识;(4)远程办公;(5)数据库基本知识;(6)ACCE基础知识及应用。十一、其它工作编印了四期《江铜科协》报,每期3000份,内容主要是科协的活动动态、工作经验交流、科技人员的先进事迹和成果介绍以及科技要闻和科普知识等。按要求及时更新了江铜科协网页信息。全年共向科技处提供稿件71篇,采用了59篇。进一步规范了科技咨询服务部工作。不管是签订技术合同、处理往来帐务方面,还是进行年检和交纳税收等方面,都严格按照规范来操作,至今服务部的管理工作从未出现差错。起草了集团公司优秀科技工作者及“讲、比”竞赛的奖励办法。完成了报批公司科协为全省、全国“讲、比”竞赛活动先进集体和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谢志文为全国“讲、比”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鄢榕青、施永康、赵长胜、欧阳辉、谢志文为全省“讲、比”竞赛活动优秀组织工作者;肖炳瑞、黄金华为全省“讲、比”竞赛活动先进个人的材料上报工作。

科技工程论文范文第10篇

邱弈博在致辞时表示,恒逸集团是化纤行业的龙头企业,是一家专业生产PTA、聚酯纺丝、化纤加弹和从事金融投资、进出口业务经营、房地产开发的大型现代民营企业集团。为推动化纤行业技术进步和基础学术研究,促进中国化纤工业的创新升级,由恒逸出资,与中国化纤协会共同发起设立了“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经过三届的打造,已成为全球化纤界唯一的学术技术奖。

“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将持续支持行业的科技工作者,开展切实有效的学术研究活动,推动中国化纤工业发展,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走好化纤强国之路。

尹耐冬在致辞中指出,化纤专业委员会在化纤协会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工作下,已成为最具影响力的委员会之一。化纤专委会将行业的学术活动与行业的科技活动紧密结合,组织学术交流,评选优秀论文,举荐优秀人才,今年又承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化纤分支的编纂工作,特别是“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论文评奖活动是一项具有影响力的品牌活动,这些活动得到了中国科协的高度肯定。

会上,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化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赵向东从学会专业委员会基础工作、深入开展“中国化纤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评选、做好“十三五”规划、参与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研究与、推进化纤行业自主品牌建设、培养创新人才、促进产业链协调发展等方面总结了专委会一年来的工作。并对2016年的重点工作进行了通报。

随后,会议迎来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2015年“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 优秀学术论文颁奖典礼。本届评委会此次将收集到的240篇论文分为综合管理类、基础研究类、应用技术类等三大类,共评出一等奖1篇、二等奖10篇、三等奖21篇、优秀奖60篇。经过专家评审,论文“干法纺丝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及其结构与性能”荣获一等奖。本届论文评选还评选出了优秀组织奖。

“中国化纤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活动对进一步活跃学术气氛,提高学术水平,充分调动化纤行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我国化纤工业做大做强,实现科技、品牌、可持续及人才战略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举办三年来,“超高分子量PPTA树脂及其高模量芳纶纤维的结构与性能”、 “干法纺丝制备聚酰亚胺纤维及其结构与性能”、“低成本碳纤维制备新技术――增塑熔融纺丝法制备PAN纤维及其结构性能研究”、“轶纶?聚酰亚胺纤维的性能及在滤料中的应用”、“聚乳酸生物质纤维的研发、产业化及发展建议”、“保暖发热聚酯纤维的开发”、“有机阻燃粘胶纤维产业化开发及应用研究”、“大型化纤企业价值创造型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等几十项化纤前沿新技术、创新成果得到业内高度关注并在行业推广,以科技创新驱动化纤行业转型发展,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提供了化纤行业科技实力的战略支撑,推动了化纤行业的科技进步。

浙江恒逸集团副总经理胡远华在宣读获奖名单时亦表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致力于提升化纤行业的基础理论水平,活跃行业的学术氛围。同时,恒逸集团受益于行业科技学术的进步,与行业共成长。

会议期间,还进行了获奖论文的学术交流,同时举办了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论坛,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论坛,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应用科技论坛。

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科技论坛主题围绕国产碳纤维炭化装备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我国“十三五”连续玄武岩纤维产业发展规划、耐高温吸波碳化硅纤维的设计合成与性能、电纺纳米丝球结构聚醚砜的研制及其低阻过滤性能等进行深入探讨;生物基化学纤维及原料科技论坛主题围绕高含固纤维素新型溶剂和高粘度纺丝技术与设备,新型生物基抗菌纤维“爱其酷TM”“Algicop TM”及其应用,ASTM生物基含量检测标准及其应用,纤维素氨基甲酸酯的合成、溶解及其纺丝新技术等展开深层探讨;功能性纤维开发与应用科技论坛分别对高模低缩涤纶工业丝、保暖聚酯纤维、氨纶、丙纶等纤维功能性开发及其应用进行了学术交流。演讲嘉宾均来自化纤生产企业、石油化工企业和高等院校等一线科研人员和优秀论文作者。

本次会议的最终目的是希望通过全体化纤科技工作者的努力,实现“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知识创新、科技和技术创新、系统工程创新、服务创新、品牌创新,充分发挥“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科技支撑作用,鼓励行业切实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推动行业技术进步和转型升级,在复兴化纤的强国之路上一步一步实现化纤的“中国梦”。

链接阅读:2016年化纤专业委员会需要做好的十大重点工作

1.配合协会做好“中国化纤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中国化纤工业‘十三五’科技发展纲要”及各子行业规划的编制工作。

2.配合协会做好“十三五”规划的启动,充分发挥工程学会优势,重点推动智能制造工程、新材料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公共平台建设的实施。做好重大项目技术储备,提供技术支撑。

3.重点推动高性能纤维、生物基纤维产业化及应用技术,开发功能性高附加值纤维,实现通用纤维多重改性产品的多元化、个性化等,形成高仿真高品质的功能复合产业化链。

4.配合协会做好产业升级调整工作,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在全球产业竞争格局发生重大调整中,走出去、引进来,做好产业转移布局。

5.继续做好行业运行分析工作,把脉市场行情趋势,分析发展趋势,为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引导。

6.积极开展化纤行业学术交流,分子行业组织年会及学术论坛。

7.做好“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恒逸基金”优秀学术论文的推广、征集与评选工作。

8.继续做好学术期刊《中国化学纤维》与《高科技纤维与应用》的编辑出版工作。做好《中国大百科全书》化纤分支的编纂及组织工作。

9.结合“中国制造2025”、“互网联+智能制造”,做好行业技术进步的推动工作。

上一篇:网格化管理范文 下一篇:危房改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