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教育论文范文

时间:2023-02-25 20:02:19

课程教育论文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篇

1.1课程设置现状甘肃民院外语系2010版的课程体系总体设置为“平台+模块”。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包含三个模块:教育基础课程、教育发展课程、教育选修课程。教育基础课程为必修课,共10学分,占总学分的4.59%,它包含教育学原理、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实务、现代教育技术,由教育科学系教师担任教学工作。教育发展课程为2学分,占总学分的1.83%,由外语系教师在第7学期教授“英语教学论”。教育选修课程要求至少修满12学分,占总学分的5.47%,其中课程教学策略、语言学习策略、经典教学案例赏析、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为外语系学生的限选课,每门2学分。其余4学分需选修教育科学系所开课程。而实践课程平台也包含三个模块:基础实践课程包含“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即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技能训练、书写规范汉字和书面表达技能训练、教学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技能训练,每门1学分。专业实践课程包含教育调查、教育见习和实习、教育实习反思,而综合实践课程包含毕业论文设计。

1.2存在的问题

1.2.1课程结构不合理基础实践课程模块中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和专业实践课程模块应该归属于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而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三个模块的分类标准模糊。教师教育类课程所占比例过小,约占总学分的11%,占总学时的12.63%。“教师职业技能训练”仅仅占总学分数的1.8%,不占课时。有限的授课时间,难以解决好一个合格教师应具备的教育专业素养,势必影响师范生职业专门化程度的提高和职业竞争力,最终影响教师专业化水平的达标。

1.2.2课程资源不丰富教师教育类课程数量较少、且基本为必修课。教师选修课的4门英语学科课程,为外语系学生限选课,事实上,学生只能选修4学分的其它教师教育类课程。而且,部分教材的内容不能与时俱进地体现当今基础教育改革的新需求。陈旧的知识和理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无益于学生的教育观的形成。无法获取必备的现代的知识和理论,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校外课程资源中,教育实习基地较少,致使不少同学不能进行英语教学实践,而担任其它课程的教学工作。

1.2.3课程实施不得力教育选修课程集中在第6学期(夏学期)集中授课,课时密度较大,任课教师需要备课、撰写教案和讲义、制作课件、批改作业等,教学进度紧,任务重。教师教育类课程多是“填鸭式”讲授、学生被动地“静听”,缺乏实践。另外,“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没有课时,要求结合校内试讲进行,但因为时间紧,内容多,无法兼顾。缺乏行之有效的课程实施保障导致“教师职业技能训练”课程成为一纸空谈。

1.2.4课程实践性不足实践课程在整个教师教育课程中所占比例较小,专业实践课程为11学分,仅占总学分数的5.05%。作为教育实环节的教育实习,安排在第8学期,教育实习的第一周是教育见习时间。在教育实习前,学生接受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的机会很少。这种教育实践模式容易导致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的脱节,师范生的学习从时间上分成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两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缺乏实践体验与感悟的融通,而实践学习中又缺乏理论及时有效的指导。

2优化英语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建议

2.1优化课程结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规定的必修学习领域为:儿童发展与学习、中学教育基础、中学学科教育与活动指导、心理健康与道德教育、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实践。建议外语系教师教育类课程平台分为四个模块:教育理论课程(中学生认知与学习、教育学原理、中学英语教学论、心理学概论、中学生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教育技能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及教材研究、优秀中小学英语教学案例、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教育拓展课程(选修课)、教育实践课程(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原专业实践课程中的“教育实习反思”建议整合入教育实习。“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包含普通话和中英文口语表达技能、书写规范字和中英文书面表达技能、英语教学技能、班级管理技能。

2.2丰富课程资源提供灵活多样、新颖实用、针对性强的课程满足未来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多样化需求,引导他们加深英语专业理解、解决英语教学的实际问题、提升自身经验,促进专业发展。在广泛征求师生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原开设的教师教育类课程的基础上,建议开发以下教育拓展课程,供学生选修:儿童发展、教育哲学、课程设计与评价、有效教学、学校教育发展、基础教育改革专题、中学生心理发展、中学学科教学设计、中学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心理辅导、教育研究方法、教育论文写作、教育政策与法规。利用我院本科评估质量工程建设的契机,鼓励广大教师建设“教师教育优秀课程和精品课程”,通过“精彩一课”网络平台建设,构建和共享优质课程资源。

2.3改进课程实施方式课程实施是课程设计者和课程执行者共同对课程调节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课程的理解、运用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创造性的课堂实践,对教材进行“再开发”。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和网络课程平台,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精神融入课程实施的过程之中。成为连接“职前教育”和“在职教育”的桥梁,提高未来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使之能较快地胜任入职后的英语教学工作。在课程实施中,应该体现任务式、参与式、体验式、探究式、合作式的课程理念,使学生加深对教育理论的理解和感悟,并利用情景教学,模拟课堂、案例分析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加快学生对教育理论的内化过程,引导他们建构教育知识、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师资培养机构教师长期形成的教学传统及工作方式的转变,也许是今后教师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最难解决的问题。

2.4强化教育实践《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强化教育实践环节,完善教育实践课程管理,确保教育实践课程的时间和质量。大力推进课程改革,创新教师培养模式,探索建立高校、地方政府、中小学合作培养师范生的新机制。

2.4.1教育见习教育见习可以在大二进行,通过观摩中学英语课堂教学、体验真实的教学情景,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它可使学生了解中学日常的教学管理、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活动、听评课等教学相关活动,激发他们参与教学的动机和兴趣,加深对教育教学理论的理解。

2.4.2校内试讲校内试讲在第7学期进行,试讲指导内容包括:英语教案的撰写、英语教学法的基本理念、不同课型的教学方法、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听课记录的撰写、评课的基本要点、班主任工作等。按照“三步走”的试讲模式训练学生的教学技能:第一步、指导学生撰写并修改教案,教案合格后方可参加微格教学。第二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微格教学练习。第三步、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试讲、听课、评课。

2.4.3教育实习教育实习是教师教育类课程的核心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理论知识与技能应用于中学教育教学工作的实践活动,它的教学效果在教育实习中得到检验。教育实习采用“援教顶岗”等方式,在第8学期进行。学生完成教育实习任务,并提交相关的教育实习材料、反思和总结。教育实习可“实现师范教育与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之间的优势互补、合作共建,增强了地方师范院校与中小学基地学校之间的专业互动,促进了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深度融合”。

3结语

民族师范院校作为培训民族地区师资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师资队伍的重任,而在英语师资的培养方面,外语系责无旁贷。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以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有效的课程实施方式来保障。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应坚持《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育人为本、实践导向、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根据民族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民族地区的区域特色,满足少数民族基础教育改革的新要求,力求科学地设置和实施教师教育类课程,从而更有效地培养民族地区高素质的英语师资。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2篇

广州大学田秋华老师(2009年)认为微课程是基于学校资源、教师能力与学生兴趣,以主题模块组织起来的相对独立与完整的小规模课程,具有“短”、“小”、“精”、“活”的特点,适用于学校教育的各个阶段及各种课程类型[4]。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教育信息网络中心研究员胡铁生老师(2011年)提出“微课”概念,将其定义为:“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5]他认为,“微课”的高级阶段或发展趋势,应该是走向“微课程”。上海师范大学黎家厚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主要使用“微视频”作为记录教师讲授知识技能的媒体,教师还可以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教学情境的需求,采用其他方式,如音频(录音)、PPT、文本等格式的媒体,不一定局限在视频格式[6]。从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可以看出,无论是微课程、微视频还是微课,虽然内涵上存有差异,但也具有共性,即都在强调:教学内容与学习内容可被分解为更为具体、仅说明一个问题的知识,内容呈碎片化状态。

二、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研究现状

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无论从政策指引还是学术讨论,国内均有着较为丰硕的相关政策文献和研究成果。自2003年“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项目启动以来,党和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导向性的指导意见,其中《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在全国农村开展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7]18号)中,对开展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意义、目标要求等方面做了详细表述。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发展经由了前期试点、扩大试点和全国推广三个阶段,已经在促进新农村建设、农村信息化、为农服务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素质等方面均取得了成绩。农村地区的信息化基础设施条件得到了改善,信息化工作组织体系逐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为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和农民培训提供了雄厚的硬件保障。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研究角度不同,但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和丰富了对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对如何提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撮冗其要,主要关注点集中在以下六大方面。第一,功能意义方面。主要从信息化建设的背景出发,阐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意义及其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比较有代表性的如:汪烜(200年6)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和重要意义,提出促进农村信息化的重要途径是实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王虹等(2007年)从新农村政治建设、文化和精神建设、经济建设、新农村建设主体等方面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功能,强调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第二,建设现状方面。主要从硬件技术、资源应用、管理等层面探讨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在硬件技术方面,代表性的研究有:刘志东(2005年)在“如何做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技术保障工作”方面提出有效策略;张世波(2007年)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作用,论述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硬件平台建设、维护和管理以及技术支持服务。在资源应用方面,牟明福(2008年)从“资源应用的载体、资源应用的服务队伍、市场化运作解决经费”等几个视角总结了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信息资源应用的经验[7]。另外,还有研究者从技术、资源、管理、应用等综合视角进行了研究,如谭双翼(2005年)重点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教学管理模式及规范运作建立高质量的教育和培训体系;金秀媛(2007年)指出,应开发适用农民学习的资源,探索适合农民特点的远程教学模式,加大远程学习支持服务的力度,扎实推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适应教育需求。第三,区域个案研究方面。主要从地域的角度,特别是对民族地区的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工作进行个案总结。贵阳市远程教育调研组(2004年)总结了贵阳市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实践,并对乡土课件开发、制度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建议。周真刚(2006年)以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为例,对民族地区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夏雁(2007年)以河南省为个例,探讨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与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相结合的问题。第四,资源建设方面。主要集中在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数字资源整合和模式研究领域。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杨晓宏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资源类型,探讨了基于不同技术的已有数字资源整合模式和相关的数字资源共建策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提出了可行的资源整合模式。林芳宇(2011年)梳理了2008年-2011年甘肃省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年度工作要点中的教学资源的特点,指出在本土教学资源建设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从技术实现角度而言,米川(2010年)从特有的政治意义、农村市场的需求、产业价值链的研究、技术的应用等几个角度,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建设进行了研究[8]。代宏(2011年)根据农村电子党务中存在的信息冗杂、信息孤岛、信息需求与匹配、信息的有效传递、信息素养这五类问题,运用Web流媒体技术、数据库技术、系统架构技术、分类算法设计、安全技术设计建立了立体的、全方位的协同机制,并构建了基于县、乡两级党政机关的信息平台[9]。第五,学习方式方面。相关研究有:张敬辉、谢宜学等(2011年)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现状及原因和影响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杨晓宏等(2012年)从学习者原有经验特征、学习心理特征、行为表现特征、社会影响特征四个维度入手,分析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的学习者特征,并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提出了建议[10]。第六,组织管理方面。相关的研究主要有:谭双翼(2005年)以山东、湖南、贵州三个试点省为例,提出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教学管理基本原则、管理机制及相应政策保障措施。甘乐平(2009年)指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法律空白区,在“与其他正规教育联合及实现学分课时互换问题”、“网络课程与共享课件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远程教育人才评价及质量认证标准问题”等多方面都急需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加以约束[11]。陈文韬(2011年)依据约束理论,分析了诸如社会结构、系统规范、意见领袖、资源建设体系、管理制度等制约因素,并提出建立资源整合指挥协调中枢、创新资源整合的保障运行机制、让企业走进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等应对措施[12]。纵观以上研究成果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对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的建设现状和初步应用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进一步深入研究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价值。但总体来说,目前的研究还基本局限于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本身,对工程的功能、意义、实施经验及发展初期存在的问题探讨较多,而对于实施过程中的终端建设、质量监控和应用价值关注不够;概念探讨多,实施方案少;理论模式多,应用评价少;特别是在学习方式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相关研究较为匮乏,研究视野还不够开阔,研究也不够深入,有关移动学习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中的应用研究成果极少。

三、微课程资源为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提供了更有利的支撑和保障

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党员队伍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老党员文化程度偏低,缺乏现代知识,而有些年轻党员学识能力俱佳,但党员意识和党性观念有待加强。一些基层领导班子成员虽然有着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但却缺乏新知识、新思维,无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缺乏带领广大农民脱贫致富的本领,制约农村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这对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13],以往学习内容单调、呈现方式单一的远程教育模式已经很难适应当前的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当前,互联网技术、云计算技术、通信技术和移动技术等多种技术的有机结合,对现代远程教育产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影响,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改善教育管理,而与之相适应的资源建设与开发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特别是有利于成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微课程资源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华南师范大学焦建利教授(2013年)认为微课程设计、开发与应用,对于移动学习时代的学校教育乃至社会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14]。微课程能够结合文字、视频、音频和动画等多种形式重点讲解一个具体问题的知识点,具有图文并茂和学习内容个性化的特点,10分钟以内的微型学习视频的时长十分符合成人学习者的注意规律,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微课程具有短小精炼的特点,可以利用微信平台开展远程教学,对于成人学习者而言,不仅不会加重学习负担,还可以在生活工作的闲暇时间随时随地地进行学习,使碎片化学习成为可能;微课程还可以提供与教学相配套的微课件、微练习等支持性和扩展性资源,便于成人学习者反复观看,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点;更重要的是微课程占用空间小,耗费流量较少,利用已经联网的智能移动终端设备可以方便地通过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微课程的分享、收藏和下载,既能实现在线的移动学习,也能实现线下的反复播放学习,能够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有利于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综上分析,构建基于“网络教学平台+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的新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模式,将微课程资源应用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中,使农村党员干部受教育的环境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计算机教室、光盘播放点或者卫星接收点,而是能够使用手机等便携式智能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的通过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等网络教学平台在线收看或下载微课程资源,利用闲暇的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能够帮助实现随时随地的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满足成人学习者的学习需要,更能迎合农村党员干部的需求,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农村信息化网络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

学习质量是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生命线,保证质量是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持续发展的关键。现阶段,应将新时期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资源建设作为重要抓手,结合移动学习、泛在学习和微课程资源理论,在微课程资源如何促进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学习质量的提升方面做深入的研究。充分借鉴远程教育质量保证等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结合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质量的现状,应用微课程资源碎片化的特点,在建设共性资源的同时加强本土化教学资源的建设,使得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教学资源在可用性和简洁性上发生变化,总结更为适宜农村党员干部的学习特点和学习方式,并在实践中应用,不断完善,从而促进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的发展。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3篇

1.教学目标不明确

在当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很多教师无法准确区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区别,以至于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出现问题。教学目标作为教学过程中师生预期达到的学习标准,能够有效指导教师的教学活动,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及依据。所以,在教学中要明确教学目标的内容及要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

2.教学内容陈旧

高校排球课程的教学一直具有重技术、轻理论的特点。排球理论课的课时过少,致使在教学中缺乏理论指导,教学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大都把步法、发球、传球、垫球等基础技术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太过追求动作的到位及标准,忽略了动作的串联,从而容易使学生形成对反复练习的厌烦心理。

3.教学方法单一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沿用竞技方式的教学方法,其特点是高度的规范化与统一化。这种教学方式大都采用示范、练习的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处于一个被动地位,从而妨碍了师生间的互动交流。因此,陈旧单一的教学方式对排球教学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养成。

4.考核方式不科学

课程的考核作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核心部分,对体育教学具有指导性作用。科学有效的考核方式一方面能够促使教师改进教学,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当前许多高校在对排球课程进行考核时仍旧利用传统的评分方式,使用基本技术考核与日常表现综合等方法进行评定,这种达标技评的评价方式,使得量化考核目标颇多,不能真正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与学生的掌握情况,很难反映学生完成学习目标的真实情况,从而容易造成教学评价与课程目标脱节[2]。

5.师资力量不足

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一直处于匮乏阶段,由于近年来高校的扩招及学校数量的增加,教师资源更加紧张。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一名排球教师不得不身兼多个班的教学任务,教学压力增大,容易影响排球课程的教学质量;另一方面,学校选取非排球专业的教师进行排球课程的教学,教师在对排球文化的认识、对排球运动的理解深度以及激发学生对排球课程兴趣方面都有待改进。

二、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要求

1.树立现代教学观念

现代教学方法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现代教学方法是通过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是教与学的双主体活动;第二,现代教学方法强调通过内心探索活动,教师控制学生进行活动时能够有效关注到学生的外部活动与内部活动,从而对学生思维、创造力的发展具有积极影响;第三,现代教学方法应具有双型性特征,使学生和教师利用相应的教学方法实现解决教学任务的目的。

2.遵循技能教学特点

体育教育专业技能教学的特点主要包括:①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技能教学的场地主要是体育场馆,这个环境是一个开放式的大课堂;②教学内容与形式的实践性,技能教学主要是通过反复的身体练习来进行知识技能的学习与巩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3.实现优化组合

对排球专修课程进行优化组合需要科学化、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按照教学规律的要求,使用现代教学方法,将教学中的科技因素提高,从而促进教学方法实现全方位的科学化与现代化。教学方式优化组合要以多元化为主要途径,对各种方法进行潜在功能的挖掘,提高教学效果。

4.与素质教育思想、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

素质教育的思想体现出,高质量的人才应该是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统一。素质与知识、能力密切相关,而素质教育更加注重教育者的体验及内化过程,因此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要与素质教育思想相一致,应更加注重实践过程。

三、排球专修课程改革的方案

1.明确教学目标

排球专修课程教师首先必须明确体育课程的性质及目标,在此基础上进行细化,制订明确的排球教学目标,从而抓住排球教学中的重点,促进教学活动的组织,为教学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

2.丰富教学内容

一方面,对于排球文化的知识应在教学中得到适量的增加,以使学生能够在理念上对排球运动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与感受;另一方面,了解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增加合适的比赛内容,将竞技技术加入其中,从而提高了教学的竞技性与娱乐性,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热情。

3.创新教学方法

在排球专修课程的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将学生放在排球教学的主置,不仅要教其基本的排球技术,还要注重技术之间的串联,帮助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以竞技为主的排球教学模式,利用情景教学、自主学习及小组合作学习等方法,将教育、强身、娱乐文化等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显现出来,逐渐改变练习形式,设计多种培养学生兴趣的练习方法与比赛方法。

4.更新考核方式

首先,在评价主体上,必须让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以及相关人员都参与进来,让评价结果具有有效的使用价值,从评价中寻找问题,确定改进目标;其次,在评价内容上,要从当代素质教育对教学的需求出发,评价内容包含教师评价、教学过程评价、学生评价、教学管理评价及课程评价几个方面,在不同的体育教育阶段,教学的内容与要求都是不同的;最后,在评价方式方法上,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的特点,运用观察、访谈、表演等多种方法进行评价考核。

5.提升教师资源的专业性

目前体育专业教学在我国教学体制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重视,因此教学的积极性与学习的积极性都不高。在高校的排球专修课程中,学习应该重视排球课程的设置以及对排球教师的鼓励,通过设立体育奖学金、优秀排球教师奖、校际联赛奖金等,将教学双方的积极性都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学校可以开展一些专业课程培训,促进排球教师自身专业技能与素养的提高。面对目前高校排球专修课程中的种种问题,各大高校都应该转变教学思想、依据素质教学的要求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进行改革,促进高校排球专修课程的改革与发展。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4篇

1、研究对象西安体育学院体育系、体育艺术系教师10人,体育教育专业2012级、2013级部分学生51人。

2、研究方法(1)问卷调查法。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在征求了有关专家的建议后制定了教师及学生问卷。发放教师问卷调查表10份,收回10份,有效率为100%;发放学生问卷调查表51份,收回51份,有效率为100%。(2)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进行统计学处理,然后分析对比。

二、结果与分析

1、学生学习舞蹈类课程的现状

(1)学生学习舞蹈的目的。通过对学生选修舞蹈类课程的问卷调查的整理统计表明(表1),有43.2%的学生是完全出于对舞蹈的爱好和兴趣而选择舞蹈课;有22.7%的学生是因为找工作或是今后的工作实际需要而选择舞蹈课;另外,有34.1%的学生只是因为学分而选修了舞蹈类课程。可见学生对于舞蹈课还是比较感兴趣,往往还带着一种好奇心。此外,部分学生对国家政策有一些了解,处于目前找工作的实际需要及今后工作的实际需要,来选择上舞蹈类课程,因为目前的实际情况是许多用人单位在招收体育专业毕业生的时候,也往往需要学生能同时具备一定的舞蹈基础。但还有不少的学生是因为学分不够而选择舞蹈课。

(2)学生对舞蹈类课程设置的建议。目前,西安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舞蹈类选修课程的设置有现舞蹈鉴赏和体育舞蹈两门课。经问卷调查统计,学生对舞蹈鉴赏课兴趣不大,选修的学生人数较少,达不到开课人数要求,所以此课程没有开设。学生对舞蹈技术课程更感兴趣。对已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表示非常喜爱的为49%,体育舞蹈高尚典雅、具有贵族气派,它涵盖了国际标准舞的十个舞种,具有严谨的舞风,舞步规范,深受大中小学生的喜爱。还能提高就业面,为今后的就业工作奠定专业基础。还有29.4%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形体训练、23.5%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民间舞、56.9%的学生更希望能在今后的课程中学习到流行舞课程,以满足当前找工作的实际需要及今后的工作需要。

(3)学生学习舞蹈后的收获。据调查显示,通过舞蹈类选修课的学习之后,学生反映对自身收获很大。64.7%的学生认为对其专项的提高有一定帮助。普遍认为目前舞蹈类选修课的学时偏少,并应尽早开设。

2、教师对于舞蹈课内容设置的建议有80%的教师认为体育教育专业开设舞蹈类选修课非常必要,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符合当今发展趋势。应体现时代性、实用性,舞种的选择应针对学生的兴趣。如现代舞、爵士舞、芭蕾形体等,另外,考虑到学生将来的就业单位是中小学校,校园集体舞也是很好的课程内容,可以解决中小学校校园集体舞教师不足的情况。

3、师资队伍现状西安体育学院开设舞蹈类选修课有其他的体育院系所没有的优势,即舞蹈的师资较雄厚。在体育与艺术相结合而不断发展的今天,也秉承发展之势,开设了表演专业(体育艺术表演方向)及舞蹈学专业(舞蹈教育方向)(体育舞蹈方向),引进了大量优秀的舞蹈教师。能充分满足舞蹈类选修课的开设需要。这也是体院的优势所在。但更多院校的体育教育专业由于舞蹈师资力量不足,不能满足舞蹈类选修课程开设的需要,因此,需要加强舞蹈教师的师资力量。

4、教学设施现状场地是开设舞蹈课必备的硬件条件之一,是上好舞蹈课的物质保障,舞蹈教室应长约20m,宽15m,地面铺设专业的塑胶地板。西安体育学院于2012年新成立的艺术馆,有符合要求的舞蹈教室4间,能充分满足教学场地的需求。

三、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调查结果我们认为要使舞蹈课的更好的开展下去,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扩大舞蹈类选修课的影响,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舞蹈课在课程设置上,除了现在已经开设的体育舞蹈课程外,尽可能的再开设形体训练课程,课程内容选择学生较为感兴趣的内容来教授,如将民族民间舞及流行舞的内容涵盖其中。注意内容的更新、与时代的紧密结合及实用性,并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及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下学习舞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能更易于牢固掌握所学知识。培养灵活的肢体并提高其艺术素养,以此来满足学生对艺术的追求。

2、以舞蹈技能的训练为主,配合以理论讲授舞蹈课应主要以舞蹈技能的训练为主,在课时充足的情况下,可以给学生配以一定的理论讲授,将舞蹈的发展史及主要舞种的重要知识点融汇在技能传授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舞蹈的兴趣,成为其今后步入社会后有用的另一项技能。

3、加强舞蹈师资队伍建设加强舞蹈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各种途径引进舞蹈教师,或派青年教师外出进修,以提高师资队伍的建设,保证教学需要。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5篇

1、音乐教育的非艺术化倾向不少国内高校音乐课程中都存在音乐教育非艺术化倾向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课程的外在价值,忽视了音乐课程本质的、内在的价值。例如,在教学中忽视了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以及忽略了音乐课程教育对培养学生创造力,开发学生潜能,完善学生人格等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音乐教育中片面注重音乐知识技能的教学而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的培养。

2、教学形式、教学方法封闭单一,死板不活泼教师的角色定位不平衡,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自己对知识点的讲解是否到位,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动参与性较低;只重视对学生音乐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学生音乐表现能力和鉴赏能力的培养;重教学结果,轻教学过程。这种单一死板,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的教学方式根本无法实现音乐课程的自身价值。

二、国内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要点

1、注重平衡教师角色,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不能以自我为中心,只是一味的追求知识的传授,而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度和兴趣。由于当前大学生是极富有个性的一代,时代感强,那么要提高其对音乐课程的兴趣,一方面是要注意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用性,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所谓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就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将讲授的内容与当代较流行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为了让学生了解手风琴的音色,教师可以不选择传统的手风琴的独奏专业作品,而是选择学生们较熟悉的通俗歌曲《白桦林》,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不感到陌生,提高学生兴趣。所谓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就是指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尽可能与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存在音乐。要加强教学中的实践环节,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在教学中的参与度,所谓实践出真知,通过学生亲自体会的成果更容易被学生所接受。而且,音乐艺术本就是表演艺术,学生只有通过亲身实践,才能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2、采用体验式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教师要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仅仅以教师讲解音乐知识,传授音乐技巧为主,而是要通过多样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开发他们的音乐潜力。通过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成为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体验式教学模式主要分为课堂讨论式、作品赏评式、教材延伸式。课堂讨论式,主要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在情境氛围中吸引学生情感的投入,最后进行课堂讨论。在此过程在,教师不仅仅是指导者,更是学习的参与者,以此让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主动探索的状态之中。作品赏评式,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学生自主选择课题,自己表演并予以评价,让学生在表演和赏评中加强对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教材延伸式教学,主要是以教材为基础,对教材内容予以延伸。例如,对同等类型的作品的分析和理解,对同一作者作品的评价等等。

3、注重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开发学生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量利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思考问题,并且多添加一些让学生自主创编的环节。让学生在自我探索,自我创编的基础上发现音乐课程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另外,还要改善教学的评价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善于用“激励性”的评价机制,在基于实事求是的基础上,对学生的创造和想象予以总结和评价。

三、小结

总而言之,高校的音乐课程教学不仅仅关系到学生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提高,也关系到学生人格的形成。音乐课程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从音乐学科的本质特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以科学的态度进行教学,促进高校人才的全面发展。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6篇

学者诺莱斯(Knowles)认为:“对成人来说,他们的经验就是他们自己……在任何情况下,当成人的经历被忽视或被排斥,他们认为这不是拒绝他们的经历,而是拒绝他们本人。”杜威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波斯纳(Posner)说:“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很多一线的教师说:“没有经验,我几乎不能在课堂上立足。”“好的教师就是经验丰富的教师。”从这些论断中,我们一目了然地看到了经验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首先,从经验对于教师个人来说,教师的经验是教师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更确切地说,在教师实践性知识中,教师本人的经验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在教师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起着决定作用的是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拥有丰富经验的教师,会为理论知识的学习提供实践基础,会在反思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融合理论知识的学习,即经验是教师连接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教师用经验诠释着理论,用实践丰富着经验,如此往复,教师越来越趋于成熟和卓越。其次,对教师培训工作来说,实践性知识依存于具体的教学情境逐步形成,有内隐性、不可言传性。因此若想提升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使培训得到教师的认可,必须要尊重教师本人的教育实践经验,以教师的已有经验为培训的出发点,在培训中调动教师的经验,唤醒其反思自身经验、提升自身经验的自觉。那么在继续课程中,教育教学案例是必不可少的添加剂,通过案例的分析,旧有经验得到发现与质疑及改进。正如杜威所说,“教育就是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二、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借鉴《课程文化》[3]一书的课程文化视角,基于《教师教育标准》(试行)对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模块建议的研究,结合我院开发实施的实际,从以下几个角度阐述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特征。

1.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所持课程观点(1)教育目标上主张人的自我发展的满足,并贯彻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也就是课程的需求主要来自于教师的自我发展需求,教师不是为完成上级的指派任务,不是为了应急,而是真正源自于内心发展的需求走进课程。(2)课程的推进与教师(学员)的内在动机息息相关。此特征是和上一观点息息相关的,如果参加此类课程的教师没有较为强烈地提升自身经验的动机,那么课程基本无法推进。(3)互相信任和尊重是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的基础。提升经验,需要经历发现经验、甄别经验、试验经验、改造经验的过程,本身就需要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家引领这样一个学习共同体,如果缺少信任与尊重,成员之间达不成彼此平等、诚恳的氛围,课程的目标无法实现。

2.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学习者和教师的定位此类课程因为是提升教师自身的经验,因此学习者处于课程过程的中心,是自我主动构建的过程,参与的深度取决于学习者自身的积极性和深刻性。教师是课程过程的领路人而不是指挥者。教师更多的是提供研究的方法、路径、资源,充当教练、顾问的角色。

3.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主要课程内容和情境(1)课程的内容包括两个维度。之一为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之二为经验指向的主题知识。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知识与技能主要是帮助学习者发现、甄别、试验和改造关于某一特定专题的经验,因此对于某一专题本身也是课程生成内容之一。前者关于教科研或学科教法等的程序性知识,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有所罗列,主要是关于教师专业发展专题研究、教育经验研究、反思性教学、教育行动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等。后者关于经验指向的主题,由于进入每位教师视野的问题是不一样的,也就是他当前关注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因此某人关于某一个问题的经验是不一样的。此类课程是要承认经验的差异性,并辅助教师用一定的科研方法(也就是刚才叙述的第一类内容)提升自身关于这一特定主题的经验。因此这一主题在进入课程之前或许有所设计,或许会随着学习者的认识而逐步生成。但是这一内容是科研方法辅助的必要载体,不能没有。有很多的科研方法之类的课程,只讲如何做文献、如何写论文,学习者的应用是课后或课余的事情,这类课程虽然也讲的是科研方法,但不致力于教师自身经验的提升,因此是属于知识理解类课程。(2)课程情境必不可少的是互动、反思环节。基于前文所述经验形成的特征,互动与反思策略要以不同方式和方法呈现在课程的设计当中。在课程策略的思维上应是演绎式、归纳式的完美结合。演绎式主要应用于甄别经验和试验经验阶段,需要根据教育教学理论来判断教师原有经验的不足,并生成新的经验用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这两部分都遵循从理论到实践的路线,因此是演绎的。归纳式主要应用与发现、改造经验阶段,通过某一教学情境,从现象中发现经验或通过改造设计之后实施的某一教学情境来验证效果,提炼出有效经验。这两部分都遵循从实践到理论的路线,因此是归纳的。当然,在课程的具体实施或更为精细的设计当中,演绎与归纳是可以交叉灵活运用的,并没有框定界限。

三、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的开发设计实践

梳理朝阳分院开发的155门课程中,有32门属于“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统计如下:《教师自主发展之教师职业规划》《基于实践做研究》《对中学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思考》《教科研论文写作》《基于教学案例的教师教学反思理论与操作》《新课程下教师怎样听评课》《基于课堂改进的校本课题研究策略》《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师专业阅读的指导与实践》《学校管理中的行动研究》以及涉及23个学科系列的《教师教学基本能力训练》等。笔者以《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为例,展开讨论。课程名称:《基于实践做教科研——教学反思之课堂观察、反思路径与叙事式反思撰写》课程目标:

1.知识与技能:端正教师自主发展的认识,掌握反思基本流程、课堂观察、撰写叙事式反思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做中学”进行一次科研之旅,聚焦教师各自的问题,以课堂观察为切入,提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研究的思维乐趣,树立将研究引入工作的科研意识,享受研究带来的快乐与智慧。课程核心内容:“经验+反思”教师自主发展途径;反思的基本路径;课堂观察工具制订及观察报告;叙事式反思撰写及不同教师的研究主题。课程流程:课程有主线与辅线,参见图1。学习者主要通过做课,在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下深入进行课例研究,遵循发现描述、识别聚焦、诠释分析、行动检验的反思路径,对教学问题进行一次研究之旅。

教师在这一行动研究进程中,跟进理论讲解及工具辅助。课程设计亮点:

1.课程整体培训模式上,基于“做中学”理念,采取任务驱动方式,以教师教育教学中的问题为切入点,引导教师完成基于实践、指向实践的微型行动研究过程。

2.关于课程内容之一的教科研方法:课程的主要内容是有关反思的相关理论,以及辅助学习者掌握反思的方法和工具。课程开发设计中将理论内容提炼成5个小专题:《教学反思概述》《如何快速文献搜索》《如何进行课堂观察及工具的制订》《六顶思维帽子在议课中的应用》《如何撰写叙事式反思》。这5个专题,短小精悍,注重操作性,注重举例子穿插到课程进程中,对教师进行跟进式、诊断式辅导。这样的设计没有长篇大论地阐述理论,聚焦了教师的需求。对于一线教师来说,理论中操作性质的程序性知识更具实用性,理论讲得面面俱到,反而会迷失在理论的中。教师需要的是理论中精华的精华,并且要结合他的需求、结合案例予以阐释,如此才是教师真正所需。

3.关于课程内容之二的教师经验指向的专题:比如,课程中有的教师要提升自己在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的经验,也就是教师觉得自己在这方面要有所提高。因此关于课堂教学中问题设计与理答,就是该教师要提高自身经验所指向的专题。那么这一专题,在课程中就生成了。需要对这一专题形成认识,提取该教师在提问理答方面的经验,进行甄别予以试验并改造。生成的主题,课程开发者如何把握?在设计的时候完全可以引入专家资源予以援助。从这一方面也说明成人课程的开放性。本课程是在每一次观课议课的过程中都聘请学科专家予以把关。

4.关于课程情境:经验提升类课程,课程的经验发现、甄别是必要环节,本课程针对此部分设计了课堂观察的活动。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都是做课教师、学科专家、科研专家三方人员共同参与。在相互的深度互动中,帮助学习者厘清课堂教学经验,从不同的视角甄别经验的不足。

5.关于对学习者的激励:本课程的学习者来自不同学科、不同学段、不同学校、不同年龄段的教师,而且又是星期六上课,大多数为学分而来。教师的积极性和内在动机是有所欠缺的。面对这样的学习者,本课程设计了一些激励策略。其一,教师有多样选择,可做课可不做课、可以请领导听课可以不请领导听课、可以写自己教学的反思也可以写对别人教学的反思。其二,让教师参与到反思作业的自评与互评中来。其三,做课教师和撰写反思论文优秀的教师获得相应的证书。这些策略设计体现了对学习者的尊重,让学习者民主地参与到课程中来,力所能及地考虑教师的需求。从一次次的课程实践来看,学习者的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

四、提升自身经验类课程设计反思

实践中,《基于实践做教科研》课程经历了前后四次的修正实施。如果说从课程效果和学员的反馈来反观课程设计的话,真正受益的环节有两个:之一是教师课前通过查阅文献,聚焦教师某一个问题制作课堂观察工具和应用工具观察收集课堂数据的分析所得;之二是做课之后,大家围坐一桌,遵循反思路径彼此之间进行的对话。为什么受益的是这两个环节?教师制作工具的过程,就是一次自主学习历程,实质是教师对这一问题的头脑中旧有经验的梳理和生发新的经验的过程,教师有了经验认知的冲突因而收获较大。之后教师应用这些也许不够完美的工具到课堂上捕捉情境,这就是验证经验、质疑经验的过程。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的经验无疑得到了实际情况的检验,又会产生新的冲突,从而又会有新的提升。对话的过程,遵循反思的“发现——识别——诠释——改进”的路径,遵循从现象到理论的归纳路径,在学科专家、科研专家、学习者三方的平等探讨氛围中开展,因而给予学习者一种全新的、探讨式的视角,激发了他对旧有经验的发现或质疑,又是一次经验认知的冲突。所以,提升经验类课程的核心设计要点,在此再次重申,即营造教师经验的冲突。具体来说,课程设计一定要有旧有经验与生成经验之间的对话与碰撞。对话与碰撞的形式与情境可以灵活多样,但一定是在平等、尊重、开发的氛围中来进行,给学习者经验认知的冲突,激发他自主去寻找解决经验冲突的途径,或书本、或专家、或同伴,直到解决了内心的冲突才阶段性收工。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7篇

(一)言言指面授课教师语言。教师语言是教师在面授课教学中,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开放教育课程教学目标服务的外在行动。教师所使用的语言是根据学生的具体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要,以传授知识、介绍学习经验、交流感情、导学、助学、答疑、解惑为目的的一种工作语言。数学语言可分为抽象性数学语言和直观性数学语言,包括数学概念、术语、符号、公式、图形等。数学语言又可归结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三类。开放教育数学教师选择什么样的语言进行面授教学?是数学语言?还是通俗语言?“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毫无疑问,应当选择数学语言,但开放教育大部分学生听不懂数学语言,失去了面授教学意义;用通俗语言教学,“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了数学语言,就等于掌握了进行数学思维、数学表达和交流的工具”,没有数学语言的教学达不到应该达到的教学目的。数学课教学应该用通俗化的学生乐意接受的数学语言,也就是开放教育数学课课堂语言,简称课堂语言。课堂语言满足两方面的基本要求,通俗性和精确性。教师要对教材、学情、教法、远程教育教学理论做深入研究,准确理解课堂语言通俗性。一方面,灵活把握通俗的范围,教材哪些内容需要通俗,哪些不需要通俗,密切关注“学情”,做到适时适地调整;另一方面,精准掌握通俗尺度,上课时,尺度“拿捏”是关键,原则上通俗到学生可以理解接受的程度。通俗得过浅过易,学生会感到老生常谈,很“乏味”,过深过难,学生又会感到如听天书,很“晦涩”,只有深浅适宜、难易恰当,学生才会感到入情入理,很“精彩”,才会产生“又上一层楼”的成就感。语言的精确性主要体现在内容的表达和表达的方式两方面。在内容表达上,要使传授的知识准确无误,要做到释义准确,正确地划定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揭示数学命题的意义、特征和本质,解说“解题”的逻辑过程,通过适量的计算题和应用题的举例,深化教学内容,固化知识点。在表达的方式上,用语贴切,句法正确,语义准确,绝不能用想象和猜测代替数学推导,更不能用不规范、不严谨和跳跃的语言,代替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严谨数学推理。

(二)果果指面授课教学效果。以什么样的标准评价面授课教学,参照高校评价“课堂教学”模式,“拿来”高校评价标准,用高等教育的“尺”来测量开放教育面授课堂,显然不合理。以学生期末课程考试成绩作为考核标准之一,也不合理,因为,学生通过“多媒体”多途径实现课程“自主化学习”,面授教学不是提升学生课程考试成绩的主要或唯一途径。学习效果依赖于教学效果,因此,教学效果评价主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效果应从三个方面观察。

(1)以开放教育教学模式为坐标系考察学习效果。开放教育试点以来,教学模式探索一直没有停止过,安徽电大在试点之初提出“四学”宏观模式和“训导———自主”中观模式。十余年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央电大已经探索出了具有远程特色的“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教师要处理好“导”和“学”关系。“导”为引导、指导、辅导、教导、督导、诱导和疏导,“导”为方法、措施和过程,“学”和“导”有机结合是主体,“学”是目标也是灵魂。开放教育数学课,国家开放大学和省电大提供了丰富课程资源,包括文字材料、网络课件、视频课件、课程网页等。但这些资源需要学生具有高中起点的数学知识。一般来说,开放教育学生基础差,学习困难多,难度大,因此,面授辅导课安排也较多,一个学期一般安排10次左右。教师通过面授课引导学生与学习媒体建立有机联系,实现“学导结合”。其一,学前辅导,引其入门。开放教育学生专科生源的素质在不断下降,这是数学学习最大的障碍。教师可安排初中和高中与课程相关的数学知识,通过面授和课程网页予以辅导,为后续数学课程的学习铺垫。其二,“导”媒体,引其入网。数学资源的多样性难免让学生感觉无所适从,教师一般采用“分层教学”,将经教师选择后对学生有帮助的资源推荐给最需要的学生。其三,“导”方法,引其学习得法。学习方法引导贯穿于课程学习的全过程。首先,面授教师对课程内容、大纲要求、各章重点等进行总体介绍,让学生对该门课程有一个总体认识和基本了解,便于学生自主和个别化学习;其次,根据课程性质和特点,教师提出学习方法建议,如: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何找出要点、如何获取学习支持服务、如何进行备考和考试等;再者,针对课程具体内容进行辅导,让学生掌握课程内容的学习方法。其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点燃学习热情。“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的良好场所。课程导入自然,知识介绍流畅,数学推理丝丝入扣,数学应用出神入化,会逐步将学生引入数学的“佳境”,数学的“三声”课堂不是梦。其五,注重重点、难点与疑点辅导,让学生克服学习障碍。数学课程逻辑性强,教师应简明讲解重点难点所需要的预备知识,为新知搭好“脚手架”,降低学习难度。讲解新知时,提供多角度、多方法、多层次、多途径剖析,让学生选择自己可以理解的方式消化吸收新知。“总有一款适合你”。

(2)以课程一体化设计为视角,定位“两个课堂”,系统分析课堂教学效果。所谓课程一体化设计,指的是在教学组织过程中,结合学科特点,综合应用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方式,形成既定教学设计。包括导学与学生自学设计、多种教学资源优化设计、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设计、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进度设计等。一体化设计应充分考虑网上教学与面授教学关系,促进面授辅导与网上教学有效结合、互相渗透、相得益彰。

(3)走进数学课堂,分析“教学”基本功能。“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也是面授辅导的主要职能。开放教育数学课既有传统“课堂教学”基本属性,又有开放教育“学导结合”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课堂语言教学要求。在导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课堂语言呈现教材内容,阐明知识的相互联系,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其二,课堂教学材料要求。教师详细指定学生将要学习什么,向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分析和讲解学习材料,并力图使这些材料在讲解速度和学习内容上适合于每一个学生。其三,课堂教学教法设计要求。对处于不同层次且拥有不同学习愿望的学生,开展分层教学,注重因材施教,促进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获得更大的提高并顺利进入下一个发展区。分层教学包括教学目标分层、教学资源分层、课程知识讲授分层、作业分层四个方面。其四,“解题”基本要求。采用“详解———对照练习———自我练习”三段式安排,使学生逐步消化、吸收所学知识,达到教学目标规定的基本要求。

二、开放教育数学面授辅导课评价的三个层次

(一)基于“教”与“学”的关系,突出“教”的评价“只有在师生积极的相互作用下,才能产生作为一个完整现象的教学教程。割裂教与学的联系就会破坏这一过程的完整性,使其丧失存在的基本特征和条件”。教学过程中,只有把“教”与“学”有机结合起来,落实“以学论教”,贯彻“学导结合”教学模式,才能有效提升面授课辅导教学质量。突出“教”的评价,也就是“以教论学”和“以教论教”的评价,主要表现在: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教学内容和评价内容四个方面。其一,以“教”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教”与“学”良性互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我讲,你听;我教,你练;我问,你答;我写,你抄。课堂上“教”替代了“学”,学生是被“教”会的,不是自己“学”会的,更谈不上会“学”了。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了再“学”,“教”多少,“学”多少,没有“教”,就不会“学”,“教”了不一定“学”。其二,开放教育学生总是希望面授教师将教学内容讲得越细越透越形象越好,他们理解新知越轻松越简单越好,考试容易通过更好。数学教师以内容讲得很细很通俗的方法促进学生的认知理解,学生没有通过主动思考、积极思维和灵活应用就能轻而易举接受课程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师讲得多,讲得透,学生学得少,思得少,理论联系实际更少。基于这些因素,学生对能讲会讲的教师评价就高,对课程理论性强、学习困难多和考试难以通过的教师评价就低。这也是对“教”的评价。其三,数学课程在教学内容安排上体现了“分层”,有关定义、定理、性质等概念分为“知道、了解、理解”三个层次;有关计算、解法、公式和法则等分为“会、掌握、熟练掌握”三个层次。“理解”和“熟练掌握”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面授课重点辅导的内容,教师往往采用“教师交代知识要点+讲解例题+反复练习+模拟试卷”这样一种灌输式的教学形式,既“实用”又“有效”。其四,教学效果评价分为同行评价和学生评价。在评价指标中,诸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治学严谨,责任心强。”“备课充分,教学用具准备充分,课堂内容充实。”“板书清晰,结构合理,语言生动,语速适中,语调合适,课堂感染力强。”“教学内容熟悉,讲授系统性、逻辑性强,语言表达能力强。”“讲课重点突出,思路清晰,理论严谨,概念准确。”无不体现“教”的主要成分。

(二)基于“导”与“学”的关系,突出“导”的评价在开放教育条件下,落实“学导结合”模式,教师的“导”贯穿于面授教学的全过程,渗透于学生自主学习的各个方面。教师“导”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课程学习的效果和质量。因此,教师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导”在课程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潜心研究“导”的理论,“导”的方法,“导”的策略,提高“导”的能力,“导”的水平,彰显“导”的艺术。面授课“导”学,教师依据课程知识和学情合理有效设计“导”学,适时适地实施“导”学,还要整合现代多种媒体技术、教育学、心理学、美学和传播学等相关知识,使“导”学的作用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导”与“学”相互依存,互为发展,“导”是“学”的前提和条件,“学”是“导”的目标和归宿。为了“导”而“导”,夸大或低估“导”的作用都是片面的。一节课从头“导”到尾,涵盖学习目标指导、学习内容指导、学习方法指导和学习资源引导等等,让学生“目不暇接”,像电影“蒙太奇”,更像“导游”。这是“导”的误区。如何评价面授课“导”学功能,如何评价其在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从“导”学设计评价、“导”学过程评价、“学”和“导”结合评价三个方面加以描述。其一,“导”学设计评价。从课程一体化方案、教学实施方案和面授教案分析研判,考察设计合理性和科学性。设计是否充分考虑学情,“导”学是否符合课程特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是否将“导”的思想渗透到教学整个过程。“导”学方法设计是否科学,“导”学内容设计是否科学,“导”学环节设计是否有序等。其二,“导”学过程评价。一方面,教师成长需要过程,不是单看一节课和几节课的优劣,而是看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教学。“导”学设计是否逐步完善,达到合情合理的程度;辅导内容是否逐步优化,达到精炼准确的程度;教案是否每年更新,达到部分学生自学的程度。另一方面,一个学期分为三个阶段,学前、学中和期末。学前主要“导”媒体和“导”方法,学中为重点难点辅导,期末为复结。疏导、督导、指导和帮助学生贯彻整个课程教学过程。每个阶段“导”内容、方法和策略各不相同,评价的内容也应不同。其三,“学”“导”结合评价。教师在面授教学时,将“导”融入学生有效学习过程之中,化“导”为学生学习行为。

(三)基于“导”“教”与“学”的关系,突出“学”的评价“导”是主线,贯彻开放教育教学全过程;“教”是面授课堂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知识点的讲解仍以传授的形式进行,“导”“教”“学”有机结合,组成教学生态系统,突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才是开放教育办学的宗旨,也是评价的核心。突出“学”的评价,也就是学生学习效果评价。面授课学习效果表现有一定的滞后性。有的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晰,重点、难点更是讲得一目了然,一节课讲得丰富,讲得“华彩”,学生评价高,但学生收获了了。面授课学习效果表现有一定的模糊性。有的课程媒体资源很丰富,方便自主学习,面授辅导课“三讲二讲”,学生就满意,有的课程难度很大,采用多媒体多方法多策略实施教学,学生仍不满意。这也是课堂效果评价的难点。合理设计“导”“教”和“学”,使其有效分布于整个教学环节,突出“学”的评价,突出系统评价的思想,从教学模式、一体化设计、数学课堂三个维度六个观测点综合评价面授辅导课的教学效果。观测点一,教师责任心。面授教学是教学质量的基础,是开放教育区别于其他成人教育方式的优势所在。面授老师是否真正能做到有责任心,为课程面授教学负责、为网上教学负责,为学生负责、为电大负责,将是教学质量评价的重点。观测点二,教师专业素养。包括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跨学科素养、学习资源整合素养、远程学习研究素养。教师专业素养是提升面授课质量的关键。观测点三,课程一体化设计。合理设计“导”“教”“学”,使其贯穿于整个教学,在教学模式框架下,有效组织网上网下教学。系统分析课程的教法设计、资源整合设计、教学环节设计、教学内容设计等。一体化设计是质量评价的难点。观测点四,学情分析。只有分析学情,才能做到教学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情分析包括网上和网下两个方面,主要是入学情况统计、期末考试成绩统计、面授课情况分析、小组活动情况分析、网上活动情况分析等。观测点五,面授课教学评价。主要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课程教学内容设计、讲授的逻辑性和条理性、讲课的启发性和艺术性等。观测点六,学生满意度。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8篇

(一)教学缺乏科学、系统的体系在实际的钢琴教学中,教学没有科学、统一的标准,不论是教学内,还是教学方法、教学设计上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钢琴课程的学习和设置都是由任课教师或某系自行决定的,具有很强的随意性,此外,钢琴的教材使用也不统一,很难与实际的教学需求相适应,自然就无法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在这种情况下,培养出的学前专业的学生水平各不相同,掌握的知识技术也有强有弱,对于今后的教育工作也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二)钢琴教学缺乏针对性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今后是为幼儿教育服务和工作的,不是专业的钢琴表演者,所以对钢琴技术的要求也没有专业水平要求高,只是在掌握基本弹奏方法的基础上,具备一定的演唱、编曲等能力即可,要求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在目前的教学中,很大部分是把专业水准的钢琴教学方式拿来教学,学生学习时无法掌握多方面的知识,对于在今后幼儿教学中的应用钢琴技术也有一定的制约。

(三)钢琴教学时间短,实际操作时间少近年来,各高校不断扩大自己的招生人数和范围,录取人员的素质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钢琴基础来说,层次更是参差不齐,有些能生硬的弹奏一两曲,有些甚至连钢琴都没有接触过,学生基本都是零起点,这就需要教师从最基础的知识讲起,但是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比较多,而钢琴课并不是每天都有,课程时间也很短,实际操作的时间更是少之又少,对于零起点的学生来讲是面临着很大的难题。需要引起业内的广泛重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学前教育专业钢琴课程内容及方法的目标选项

要想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钢琴技艺取得突出的效果,最重要的是具备完善、科学的教学体系,通过对教学对象、教学内容、学科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明确钢琴教学的目标,认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面临的工作环境以人群,以提高学生的实际演奏、编曲、演唱等技能为主,培养综合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一)教学内容设置符合专业特点钢琴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符合学前教育专业的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学内容应包括基本的乐理知识,简单的钢琴演奏方法和技巧,熟知当前幼儿教学中使用的教材以及音乐曲目,并注重弹唱、即兴演奏、编曲等技能的提高。对于起点低的学生,以讲解基本的乐理知识为主。然后教会学生基本的钢琴演奏的指法、姿势等,学习连音、非连音、跳音等演奏方法,选用音乐节奏强的曲目进行练习,通过这些曲目的练习明确钢琴弹奏的相关知识和技巧。此外,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视谱演奏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乐曲选择上要少而精,由易到难,由浅到深,逐渐掌握和提高钢琴技巧。可以选用当前幼儿学习使用的教材,从中挑选音乐曲目进行练习,熟悉幼儿教材,掌握更多风格和特点的幼儿曲目。即兴演奏、弹唱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备的技能,也是教学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目前,幼儿歌曲数量比较少,歌曲描写的内容与当今幼儿生活的环境也不相符,因此就需要幼师进行歌曲的编写和创作。

(二)教学方法要丰富多样首先可以进行小组合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好帮差的方式,让接受能力强,音乐学习能力高,技巧掌握好的学生帮扶接受能力比较差的学生,通过组成帮扶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取长补短,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对于提高学习质量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强化学习效果。由于钢琴课时少,课上实际操作的机会也小,老师在课堂上示范的演奏方法和技巧,课下很容易忘记,这时就可以利用电话、电脑等现代化的技术设备,用电话把教师课堂上演奏的曲目、指法等进行录像,通过电脑下载需要练习的曲目,然后对录制的视频进行反复的观看和模仿,及时记录练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同学或老师进行交流沟通,逐渐提高自己的钢琴演奏能力。

(三)带领学生走出琴房,增强实践能力,消除紧张、焦虑的情绪。很多学生在演奏时会出现紧张、焦虑的情绪,而且闭门造车式练习也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就需要学校和教师为学生建立实践基地,带领学生走进幼儿园,在幼儿园里直观感受和学习,还可以作为模拟教师进行实习,了解幼儿园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从而更好、更快的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为成为一名称职的幼师做好准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专业在基础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钢琴作为学前教育专业中一门重要的学科,也应受到广泛的重视。学前教育专业在传授钢琴课程时,应注重课程内容及方法的使用,注重钢琴教学的实用性,在提高钢琴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学前教学专业的学生掌握良好的技能,更适应未来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也是提高未来国民综合素质的一个途径和应有之义。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9篇

一、中职生职业生涯教育原则

1.生本原则。中职学生在进行专业选择与职业认识时,往往具有一定的盲目性,致使学习过程中缺少清晰的学习目标,对未来没有相应的职业规划。针对中职学生这一特点,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应当坚持以生为本原则,基于每位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兴趣爱好,帮助其进行相应的职业定位,以学生为本,帮助学生选择真正适合自己兴趣与能力的职业。2.职业化原则。普通教育具有升学导向性,而职业教育则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这一特性决定了中职教育过程,应当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开展相关职业技能培养,以及职业素养优化。因此,在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时,结合中职学生的教育特征,要重点关注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渗透与提升学生职业意识。3.行业化原则。中职学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与企业和行业发展紧密相关。中职学生毕后参加工作后,直接进入到企业,其职业能力的好坏,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着企业与行业的发展。因此,在职业生涯教育中,必须紧密结合行业特点,通过对行业发展现状的实时关注,紧跟专业知识发展脚步,开展职业教育,更好的促进中职学生今后就业。4.系统化原则。中职教学工作与学生管理工作,思想教育与专业课程,以及中职学校与企业合作等,结合在一起就是一个系统化的统一整体。而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则需要通过对各个系统部分进行有机整合,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促进中职学生更好的就业与生活。5.可持续发展原则。在迅速发展的社会形势之下,中职教育不仅要关注学生现阶段专业技能的培养,更要基于可持续发展角度,为中职学生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职业生涯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中职学生专业课程教学,也要关注公共科目的学习效率,为实现良好的职业素养,实现综合能力的提升,步入社会后更好的适应发展环境,受益终身。

二、依托中职德育课程进行职业生涯教育渗透

1.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理想教育。每位中职学生都应当有自己的职业理想,基于现实基础上,拥有对未来职业生活的规划与设计,并不断朝着职业理想学习与工作。当前,我国许多中职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没有明确的职业理想与目标。而通过中职德育课程开展,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理想建立对个人发展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意义。同时,清楚意识到,职业理想的建立不是异想天开,而是在对自己个人能力,兴趣爱好,所学专业有清晰的认识之后,实事求是,树立正确可行的职业发展理想。充分把握在校学习的大好机会,通过对自己专业技能以及综合素质的提升,才会一步一步朝着职业理想迈进。2.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作为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是从业活动中必须严格遵守的基础准则,包括从业活动中做人、做事的行为规范,是中职德育教育工作应当重点探讨的问题。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实质上,是让中职学生树立个人荣辱与企业荣辱意识的过程,根据不同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3.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职业价值观教育,直接关系到中职学生在从事某项职业活动中的态度,是从业的内在驱动力,是一个人对职业的认识、态度,以及对职业目标的追求与向往,职业价值观不仅是一种职业选择的表现,同时也是人生目标的体现。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职业价值观教育,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择的职业,与自身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联系,在教育过程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帮助学生树立成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职业不分贵贱,从自身实际出发,基于自身兴趣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在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下为实现自我价值,为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4.依托中职德育课程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是指中职学生根据自己实际能力,分析可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自己设计职业目标,并根据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与方案的过程。在中职德育课程中渗透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为了帮助中职学生在当前复杂的社会发展形势之下,明确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引导学生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以及个人实际能力与特点,结合专业特色,分析发展条件,从而科学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督促学生在中职学习中提升个人能力,学好职业技能,为更快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

总而言之,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形势之下,关注与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时展的必然要求。在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德育课程优势,为引导中职学生更明确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价值、职业生涯规划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高中职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效率,培养出优秀的新时期应用型人才。

作者:杨杰 单位:南阳工业学校

参考文献:

[1]陈瑛.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4,01:170-173.

[2]刘文生.中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131+137.

课程教育论文范文第10篇

据调查:对于刚上初中的学生普遍具有基础差,知识面不广,应变能力较低,而且无心向学,缺乏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他们开始学习几何知识的时候感到比较困难,还有一种莫名其妙的畏难情绪,综合发现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对几何学习不重视

部分学生认为自己都已经识字和计算了,在生活中已经比较适用了,其他的知识学习了以后也不一定会用,因此对几何学习抱着可学可不学的态度。

(二)学习缺乏主动性和兴趣

数学学习由开始的数字计算结合到现在的图形计算,难度不断增加,不少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开始半途而废,不再主动、积极的学习了。

(三)几何知识学习难度大

据调查:几何知识对初中生而言是普遍认为难学,对教师而言是普遍认为难教的一门课程。几何概念对于初学的学生而言显得很抽象、乏味,他们学习起来难度很大,特别是几何入门的时候,很关键,因为这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一个转变和适应,如果学习好了,之后的学习相对就会轻松一点,如学习不好,之后的学习更是难上加难了。

(四)不能科学记忆知识

对几何知识吸收、消化不良,课堂学习的知识没有良好的巩固和总结,因此对学到的知识不容易记住和使用。

二、如何引导学生学习几何知识

平面几何的入门教学,一般就是教育学生学习平面几何的基本概念,这些概念涉及相关的图形,比如:三角形、平行线等等,下面我们就结合学生学习几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一)让学生认识学习几何的重要性

对于中学生而言,他们对社会的了解还不是很多,本性单纯,对学习知识的用途方面也没有深刻体会,因此在教学前,教师就应该告诉他们学习几何知识乃至于其他知识对之后出生社会的用处有多大。有的学生认为自己只要认识字,能计算一些简单的计算就可以了,但是这样是错误的,在讲述的过程总,教师可以结合一些实际事例对学生进行讲解,例如中学毕业生在外面找工作因为很多知识不懂而只能下苦力等等,总之让学生明白知识的重要性,而几何正是生活的真实写照,学习几何知识对之后出生社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让学生认识到几何知识的重要性。例如: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对学生而言,他们可能见过这些东西,但是具体怎么用却不怎么清楚,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让学生懂得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的使用方法,是结合几何知识的垂直还有重心等来帮助建筑工人建筑的,对于初学几何知识的学生,一方面可以认识到几何知识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能对学习开始产生一定的好奇心。

(二)多方面出发,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平面几何入门教学,是一门直观、生动、形象的课程,在课本中很多概念对学生而言都显得非常抽象,如果一味结合教材学习知识,就会感到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结合平面几何直观、生动、形象的特点来教学,结合大量教具,特别是我们平日里可见的一些材料,例如:机械三角、锯齿、建筑工人使用的线吊、卷尺、圆形事物、方形事物等等,不然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进行进一步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给几何学习增添一些趣味。

1、教学铺垫,引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教学中,教师先准备一些教学道具,同时引导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的几何图形进行梳理归纳,吸引学生的主意力、好奇心;然后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一些多边形能否镶嵌成平面图案,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2、结合典型,树立学生的学习榜样

结合校史教育,讲本校的学习标兵事迹。以及学生身边一些积极学习,敢于拼搏的大哥、大姐的学习动人事迹,告诉他们通过艰苦的努力学习给自己的前途带来哪些好处,激励他们积极向上。

(三)灵活教学,让学生轻松学习几何知识

1、引导学生,熟悉基本图形

在入门教学阶段,结合教学内容要尽可能多的出现简单的平面几何图形,如平行线、垂线、角平分线、对顶角、三线八角、三角形等等,以及基本图形的结合。教学中要突出图形的“变”,即既要学生会看“标准”图形,又要会看“变式”图形;既要看正例图形,也要看反例图形。这样做有助于从本质上而不仅仅是从位置上看图形。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进行看图练习,还要突出对图形的“拆”,即让学生能在重叠交错的图形中寻找出基本图形来。教师还用彩色粉笔突出主要线段,以分解图形寻找熟悉的基本图形。比如找寻三线八角的图形,只要抓住起关键作用的“第三条直线”,最终必能觅得。

2、利用图形,搞好概念教学

概念是思维的重要形式,是推理论证的基础,所以加强概念的教学是学好平面几何的关键几何入门需要掌握很多概念的理解,在对几何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尽量从具体事物出发,引导学生观察,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去理解,使学生对其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如:在面、点、线的教学中,由于一开始接触到的都是不定义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借助直观的手段,把面、点、线描绘出来,比如直线:可把教室的高度和宽度作为直线模型,把它们看成是无限延伸的,往上穿过天花板,往下穿过地板,在学生脑子里能留下较为深刻的印象。也可带一根细绳用手拉紧,并逐渐往两边延伸让学生观察,理解直线的意义;此时在黑板上画一直线,再让大家比较一下与黑板边沿哪个长?通过积极思维,在理解概念的同时,培养他们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

3、组织练习,提高动手能力

学生技能的发展源于教师布置给他们的练习,技能是在练习中逐步形成的。因而正确地组织练习,对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但练习不是盲目的,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意择习题来教学:首先从教学的内容上来考虑使用习题与课堂教学紧密组合;其次还要克服习题的单调性。反复地去做同类型的演算题,只能养成学生依葫芦画瓢的习惯,养成思维惰性,不易提高他们的技能。因而练习的多样化,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还有助于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四)升华思维,培养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

1、从运动变换看问题,转换知识

几何离不开运动变换这一物理特征,因此,在教学中,针对几何语言、几何图形、几何附号表示间的相互转换,要鼓励学生多说、多写、多画,引导学生明白通过平移、翻折、旋转可实现图形的复杂与简单的相互转化的道理,通过这些方法可以变换出多种多样的图案。比如:旋转的自行车轮辐说明线动成面、平角可看成是一条射线绕着断点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旋转形成的图形。这为培养学生的知识转换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提倡辨异对比总结,加深理解

对于几何知识,学生刚开始是不够深刻甚至容易产生混淆,发生错觉。譬如某些定义、定理的条件一般都是由几方面构成的,不少学生易抓住一点,不及其余,用片面的条件来得出结论。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实质,提倡辨异对比,使学生加深对概念、定义、定理的理解。为了增强对概念的感性认识,特别是对类同的概念作对比,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来揭示它们的共性和个性,区别和联系。例如为了直观看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纯角三角形中的高、中线、角平分线的位置,可列表作对比理解和记忆这样让学生自己在辨异对比中归纳总结出概念,并真正理解它。在完成了例、练习教学后,要求学生归纳出解决以上问题的思维方法及蕴涵的数学思想。这样做能使学生建构起牢固的知识(方法)体系,内化为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会学习,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结语

上一篇:工程教育论文范文 下一篇:快乐教育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