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互动设计范文

时间:2023-10-11 11:24:58

课程互动设计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1篇

Abstract: In this paper,arming at the shortage of evaluation model which depends on teacher’s subjective evalua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using interactive valuation to solve it,and discuss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in detail,and points out the key point in processing that should be notice.

关键词: 互动评价;课程设计;管理系统

Key words: interactive evaluation;curriculum-design;manage system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0-0251-02

0前言

在日常教学中,为让学生加强动手能力,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师通常会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课程设计。这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活动,但是长期以来,传统的课程设计的成绩评定是一种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即评价的主体是教师,以任课教师的主观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评价的客体,一般学生是不能参与其中的。而且评价局限于一对一的形式,教师的工作量大,评价效果也不好。而且常常出现学生花了很多时间完成课程设计,但得到的成绩却不是很高的情况,从而会对教师评分的公平性存在一些疑问。这种情况通常是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具体评价指标不清楚导致的。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以校园网为平台,在评价中使用学生互评的方法,把以往自上而下的单向评价改变为多对多式的互动评价,实践证明这样能较好地解决评价中所遇到的问题。

1引入互动评价的意义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互动评价模式,让学生参与到课程设计的评价中来,同学间互相评分,让成绩评定更透明、更具公平性,同时这种评价模式还具有以下的优点:

1.1 教师事前先给出清晰明确的评价标准,学生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就会参考着评价标准进行设计。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可避免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盲目性,有利于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

1.2 学生评价同学的课程设计作品的过程,首先是一个学习的过程,通过观摩同学设计作品中好的一面,从而促使自己也有所提高;同时也是一个巩固的过程,在依据标准进行评价的过程能使评价者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要点。

1.3 能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看到自己与同学间的差距,激发学习的动力,学习的目标更加明确。

在课程设计中实施互动评价,不仅可以分担教师的部分教学压力,提高评价的质量,更能使学生通过互评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效果。

2互动评价实施流程

互动评价教学法强调的是评价的互动性,即要求每个学生不仅需要提交自己的课程设计,也要完成对其他同学的评价任务,从对同学进行评价的过程中,及自己的作品被同学评价后给出的建议中去加深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从学生提交课程设计开始到完成评价,一般需经过四个阶段,具体流程图如图1所示:

第一阶段――即设计、提交阶段,教师课程设计的要求,并公布具体的评价标准。学生按照课程设计的要求完成课程设计,并规定的时间内提交自己的设计作品。

第二阶段――初评阶段,将被评的学生作品在网上公开展示,并要求其它同学按照既定的评价标准,对学习同伴的作品以匿名方式进行评价,并要求给出修改建议。在此阶段教师最好也能给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第三阶段――即修改阶段,当学生间互相匿名评价完成后,要求每个学生参考同学给出的评价及修改建议,对自己的课程设计进行修改,并在规定时间内将修改过的课程设计再次提交。在此阶段,评价者和被评价者可利用互动评价支撑平台不断交流,对设计作品的每次更新都可记录下来。

第四阶段――即终评阶段,首先学生再次对修改过的课程设计进行评价并打分,最后教师作最后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束后,系统按照预先设定的师生评价比自动计算出最终的课程设计成绩。

经过这四个阶段的评价和被评价的过程,学生一般都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与需改进的地方,最终的课程设计基本上都比第一轮的课程设计的有较大的改进,从而更好地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3实施时需注意的问题

3.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提高评价效率由于互动评价流程较为复杂,整个过程涉及的数据也很多,因此为顺利地开展互动评价,我们必需要有一个与互评流程相配合的支撑系统,才能顺利完成繁杂的互评任务。为此我们应在现有的校园网络基础设施的基础上,使用现有的并具有支持互动评价功能的网络教学系统,如Moodle等,或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自行开发出相应的互动评价支撑系统,以提高互动评价的效率。

3.2 评价时需采用匿名机制在给同学的评价中,学生容易出现草率评价或不合作的态度,或者为避免伤和气只对同学给出一些模糊或空泛的评价。因此,要避免失去互动评价的意义,必须实行匿名机制,让学生可无顾虑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实事求是地给出恰当的评价。

3.3 评价对象的分配问题目前教学班级的规模一般都有几十人,如果要求每个学生要对所有其它同学都进行一次评价,无疑工作量太大了,必然会导致学生为完成任务而草率评价,从而使得评价的质量下降。因此,在分配评价对象时,首先要控制好人数:太多的话评价质量不能保证,太少又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一般来说,每次评价的对象个数为5-6个较为合适,而且这些评价任务是必需完成的。其次是具体的评价对象应由系统自动随机分配,以保证评价的公平性。最后可允许让学生自己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是否再参与额外的对其它对象的评价,因为对评价者和被评价者,评价的对象总是越多越好的。

3.4 激励机制的运用为使得学生更积极配合在线互动评价,提出更有价值的评价意见,而不仅仅是为应付教师规定的评价任务,可适当运用激励机制,即对于那些能提出建设性意见或提出让评价对象的作品有进步的意见,就可以给予适当的加分奖励。

4结束语

在课程设计中引入互动评价,往往比教师的单向评价更好,更能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拼比精神,能激励学生在课外用更多的时间去自学、钻研,实践证明这种评价方法行之有效,对加强学生间、师生间的学习交流,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减轻教师的负担,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文婕,徐素霞.网络环境下的自评和互评[G].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6,3:54-56.

[2]闫寒冰,李志颖.网上课程中的学生自评与互评方法[J].中国电化教育,2002,7:64-67.

[3]林叶郁.基于WEB的同侪微格互动评价系统的构建 [J].福建电脑,2006,10:146-147.

[4]陈颖,赵知劲.学教互评系统的设计和软件实现[J].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9:67-70.

[5]马小红,互评互改的准备与模式[G].广东教育,2006,7:59-60.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数字互动影像设计 承接式结构 贯穿性课题 教学改革

跨界合作是数字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能够更深入地促进数字媒体设计与其他专业进行深度交叉合作。这不仅是数字媒体设计行业发展的契机,同时也对专业院校人才培养的专业性、交叉性、复合性提出更高要求。笔者认为,研究并开设具有交叉性与兼容性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符合数字媒体设计专业发展的趋势。

一、研究现状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是融合数字影像设计和数字交互设计的交叉设计领域,它一方面通过数字影像提供真实或虚拟现实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交互设计使人产生生理与心理的互动体验,整合利用虚拟与真实的交叉效应实现信息传递与情感交流。

随着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正在快速扩展,国外的数字互动影像创造性地应用于各种行业与领域,如艺术创作、文化交流、品牌推广、商业传播等,它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目前,国内的数字互动影像大多作为纯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段,在设计领域的系统研究与实践尚未实质性展开,在教学上更是缺乏独立的课程设置与实践,其社会、文化、经济价值被忽略。

二、研究目标

(一)建构可持续的课程体系

通过对教学目的、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方法等内容的研究,形成完整、连贯且可持续性发展的课程体系。依托这样的课程体系,完善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教学体系,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知识框架与设计方法。

(二)搭建融合互补的教学团队

由于在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与课题设置具有较大的渗透性与交融性,因此需要相关教师在教学思路上进行深入的交流,在教学手段上进行密切的合作。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开发研究有利于建立融合互补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教学团队。

三、研究内容

(一)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教学目的

作为新兴的数字媒体设计领域,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在设计特点与应用领域上都具有独特的交叉性,认清其与经济、文化发展的对接点,明确本课程对学生综合认知、换位思维、整合创新、合作执行等能力的培养目的,有助于将教学效果尽快地转化为创意生产力。

(二)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内容

通过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内涵与外延概念的梳理,将其与其他数字媒体设计区别开来,形成独立的研究与教学领域;通过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表达特性的阐述,明确其设计功能与优势,有利于针对性的运用与创新;通过对影像表现、视听关系、交互行为等内容的单独挖掘与关联整合,形成具备独立结构与特殊表达能力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语言体系。设计方法是课程改革研究的难点,需要从多个专业的交叉互补中总结方法。

(三)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结构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是一项既注重设计概念又强调技术表现的设计门类。因此,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结构应该是前后关联、上下支撑的承接式结构。“前后关联”是指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与前后相邻的相关课程在教学内容上具备有机的内在关系,突出教学的逻辑性与目的性。共同搭建较为完整的数字互动影像设计概念,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了解与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构建完整的专业知识系统。“上下支撑”是指数字互动影像设计专业课程与技术课程并行,通过技术性课程支撑设计表达,通过专业课程规范技术的运用标准,利用课程之间的承上启下,呈现出清晰的教学思路与目的。

(四)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交叉性决定其教学内容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形成连贯的知识系统,应以贯穿性的课题设置为纽带,将同一课题分解为几段,并嵌入不同的课程内容之中,从不同层面对该课题进行分阶段解析,从而衔接课程内容,呈现教学的逻辑性与目的性。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内容不仅包含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知识,还涉及到音乐、心理学、表演学等其他学科专业的概念与方法。因此,以跨专业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能够与本专业外的知识、逻辑、方法发生碰撞,激发出创新性的设计概念与表现。

四、课程特点

(一)课程内容的交叉性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将会涉及到数字影像设计、交互设计、音乐、心理学等多个专业的知识,并通过创新性的设计思维形成具有独特设计概念与表现手法,具有典型的专业交叉性,体现了数字媒体设计的跨界融合趋势。

(二)课程结构的连贯性

在数字互动影像设计课程中,通过承接式的课程结构与贯穿性的课题设置将繁多的知识节点有机地衔接起来,使学生能够对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形成整合性的设计认识,从而融会贯通,实现创造性设计。

(三)教学方式的开放性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的课程体系以专业设计为主体,在此基础上串联贯穿性课题,穿插技术性内容,与不同专业交叉合作,在教学执行上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与灵活性。能够在不改变整体架构的前提下,根据数字互动影像设计发展变化及时地做出微调,保持教学的可持续性。

五、课程开发面临的困难

本课程是对数字媒体设计专业的深化和拓展,它的开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原本相对分离的“数字影像设计”与“数字交互设计”知识体系贯通起来,能够为学生搭建更为完整的数字媒体设计知识系统。因此,衔接二者之间的知识、方法与教学缝隙是本研究面临的重要问题。

此外,由于本课程立足于新的知识系统和研究方向,自身还很不完善,所以迫切需要确立自己的内容、规范和定位。既不能脱离目前的课程体系,又需要维护自身的特点,逐步进行,这是本研究的研究原则。开发一门新课程,既要进行课程内容建设,又要进行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革,是一个较为系统的工作,需要在内容与方法之间建立有机联系,稳中求进,这是本研究的具体工作内容。

结语

数字互动影像设计作为数字媒体设计中的新兴领域,涉及到数字影像设计、声音设计、交互设计、设计心理学、交互视听技术等专业知识,具有独特的交叉性与复杂性。它一方面通过数字影像提供真实或虚拟现实的感官体验,另一方面通过交互设计使人产生生理与心理的互动体验。它是数字媒体设计专业中最具有交叉性与复杂性的课程方向,因此以它为切入点来进行数字媒体设计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与探索性。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园林设计》课程 互动式教学模式 应用

《园林设计》不仅要求设计者具备文学、艺术、建筑、生物、工程诸方面的知识,还必须掌握生态学的有关领域知识,以便创作出最有艺术价值、最佳环境效益、理想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园林作品。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

一、《园林设计》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园林设计》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集素描、色彩、制图、测量学、园林树木、园林花卉、草坪学、园林史、园林生态、园林美学等学科于一身,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包括文学、艺术、生物、生态、工程、建筑等诸多领域,要求综合各学科的知识统一于园林艺术之中。

二、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1.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只讲授各种理论、来源,一味对学生进行“灌输”式教学,让学生只接受了各种理论,但实践性较差。比如在讲解《园林布景》章节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只让学生学会很多专业术语,如果不加入案例,学生就很难掌握各种设计方法的精髓。

2.学生主体地位不强。

传统教学模式一味灌输各种理论知识,教师从头讲到尾,将个人观点、看法强加在学生身上,学生个性被埋没。例如《园林色彩》章节,人对美学的主观性很强,如不亲自实践,学生就很难理解冷色、暖色、对比色等概念。

3.忽略学生心理教育。

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只重视教学成果,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部分教师对学生差别对待,只重视好学生,对学习积极性不高的后进生缺乏关注。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及特点

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达到强化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1. 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来。将学生角色从被动接受者转为主动学习者,从接受式学习改变为发现学习、探究学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学生的参与性。

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案例分析、分组讨论、项目驱动等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接受度高。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园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园林设计课程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传统教学模式的种种弊端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将互动式教学应用到课程教学中,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强化课程教学效果。

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我深刻地体会到在《园林设计》教学中师生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作用。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带动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同时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并接受知识,从而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1.案例分析法。

将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理论是枝干,案例是丰富枝干的花、叶、果,单纯的讲解理论就好比冬天里的树干,枯黄,没有生命,只有将案例与理论相结合,树木才能充满生机。

在讲解园林设计的原则、方法、规律时,加入生动的设计案例,这时学生脑海中熟记的不是枯燥的理论,而是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例如,在讲解规则式与自然式设计方法时分别列举法国凡尔赛宫及中国西湖的例子,学生不仅可以看到设计手法的实例应用,而且可以通过两组实例进行比较,充分掌握规则式与自然式园林的异同。

2.分组讨论法。

分组讨论法是教师预先设计题目和要求,由学生分组讨论,得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比如,在讲解中、西方园林特点的比较时,采用讨论式教学方法收效良好。课前教师认真设计问题,学生上网、到图书馆查阅相关资料,寻找答案,在课堂上同学们将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分享、讨论,从而得到结论。

3.项目驱动法。

项目驱动教学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以一个个项目作为主体,把相关的知识点融入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指导作用的高效互动教学法。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项目驱动法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协作、创新、探索的精神。项目一般来源于企业的真实案例或教师设计的项目,这样的项目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中心位置,学生在完成设计项目的同时也获得了成就感。

例如在《园林设计》教学中,为学生引入真实的园林设计项目――江西省鹰潭市东湖广场园林设计。教师对地址的概况作简单介绍之后,让学生通过拟定现场调研表来完成场地调研、分析调研结果、设计草图、修订设计方案、确定设计方案等任务。学生在现场调研分析的基础上,设计了若干草图,并与教师进行交流,共同探讨出最佳设计方案,进而制作出最终的效果图。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充分交流和探讨,分析各种设计方案的优劣,提出针对性的修改意见。

4.交换角色,换位思考。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只单纯地接受知识,不需要动脑,在课堂教学中,将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进行转换,在讲评学生设计作品时,可安排学生自己上讲台讲解设计思路,教师作为学生在课堂旁听,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提问,学生进行思考后答辩。

在课堂教学中,我尝试师生角色互换。《园林的功能》章节内容较简单,安排学生与教师角色互换,让学生讲解新课。安排学生提前两周准备,上台讲解课堂内容,对个别知识点讲解不到位的,由教师再进行补充。学生在当过一次“小老师”之后,大胆上台发言,勇于提出个人观点,自信心得到提高。

五、结语

将互动式教学模式引入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积极性。活跃的课堂气氛拉近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中,更快地掌握了知识点,个性得到了张扬,学习效果有了很大程度的强化。教师应该结合教育内容,采取多样的形式,将互动式教学法引入课堂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唐学山,李雄,曹礼昆编著.园林设计[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

[2]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4.3.

[3]李巍杭,董英娟.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标志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0.2.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互动式;成绩评定;居住区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0;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5)04009303

一、居住区规划设计现有考核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规划专业三年级设计课的典型内容,也是学生首次接触到的综合性、整体性、系统性较强的规划设计类课程学习。在成绩评定上,它不像有些学科那样有着非此即彼的明确答案。同一个设计方案,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主要依据评价者对设计作品的主观感觉和理解来确定。因而设计成果的考核往往不可避免地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要尽可能地使考核成绩公正、合理,完善成绩评定方式尤为重要。目前,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方法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左右,设计成果成绩占总成绩的70%左右。平时成绩包括平时考勤(5%)、学习态度(5%)、调研(10%)、草图等作业(10%)。设计成果具体评分标准如下:

尽管这种成绩评定方式的内容相对多元化,但评价的主体仍以教师为主,略显片面。

二、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成绩评定新思路

成绩评定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即掌握和获取知识技能的情况,而且要发现和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关注学生对设计的理解和情感反应,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态度、参与程度、合作愿望及协调能力、创新能力等。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价值取向应体现以下方面:

(一)教学目标

依据亲身体验,学生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在成绩评定过程中,让学生参与进来,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不断激发学生学习设计的兴趣,着眼学生的创新能力、参与能力、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活动

成绩评定是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重要部分,它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采用的是教师讲解指导、学生做方案的基本模式,

整个教学过程主要是学生边设计、教师边指导。教学活动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师生的双边、互动活动。

(三)教学方法

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中,引导学生参与对自己和他人的成绩评定,给予学生一定的心理自由度,使学生对自己和他人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学生的主体地位也才能得以体现。评定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找出问题并且允许学生有不同形式或内容的解答。同时也需要制定一定的评判标准,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认真负责、自觉主动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居住区规划设计课程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构建

(一)互动式成绩评定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在现代教育中成效显著。针对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的价值取向,在成绩评定中采用互动式评定,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成绩评定之中。互动式成绩评定包括师生自评、互评和共评。“三人者,必有我师”,在相互的交流和评价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能让教师更深入地了解学生。

(二)互动式成绩评定的方法

居住区规划设计成绩评定主要由考勤、调研、方案设计过程和正式成果四部分组成。

1.考勤

考勤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考勤成绩的标准是按时100分,旷课0分,迟到早退50分,请假80分。教师可3-5次进行点名抽查,其余的考勤由各小组组长进行统计和记录,在学期末由教师和各小组组长计算每个学生考勤的平时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考勤成绩。

2.调研

调研成绩100分,占总成绩的10%。调研阶段以小组为单位,每组3-5人。小组派出一名成员进行调研报告汇报,教师评讲,根据调研成果质量教师给每组评出一个分数,各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完成任务的多少评出小组成员分数;同时,教师也要给出一定的评分标准,其分数的高低应在教师评出的分数上下浮动10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做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每个学生的调研成绩。

3.方案设计过程

要求每位学生都做方案设计,其成绩按100分计,约占总成绩的20%。方案设计过程分为一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40%)、二草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和草图深化阶段(占方案设计成绩的30%)。

一草阶段花费的时间较长,要求每一位学生针对任务书和调研情况,画出居住区的规划结构图、小区级道路系统,并讲出该方案的设计理念、功能定位、初步构思方案。教师对此进行讲评,合理在什么地方,不合理在什么地方,其他学生也可以参与讨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凡是参与讨论的学生在成绩方面都给予一定的奖励。教师提出在一草阶段的关注点,各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同学打分,教师也会给出分数,成绩浮动的范围在教师给出的成绩上下15分,把所有的分数统计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一草成绩。

二草在一草的基础上,完善住宅、公共设施的布局,深化道路系统、绿地系统和景观组织。正草在二草的基础上,核算用地平衡表和经济技术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是否满足任务书的规划设计条件。教师给出评分标准,每个学生给自己和其他学生进行打分,有争议的分数,教师和学生共同讨论,最后决定分数,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自己分数的认定。

4.正式成果

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最终成果按100分计,占总成绩的60%,所占分量较大。一方面作为该课程的存档作业,另一方面是居住区规划设计成果的表现。主要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成绩评定:一是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指标是否符合规范要求,包括总体布局、住宅布置、配套公建、道路交通、绿化系统以及市政设施配套等方面的设计是否合理(70-80分);二是制图是否规范、细致,符合制图的相应标准(10-20分);三是图面表现整洁美观(5-10分)。教师和学生依据上述三个标准进行打分,最后统计出每个学生的所有分数,去掉一个最高分和最低分,所得平均成绩即为该学生的正式成果成绩。

5.成绩核算

最终成绩由考勤(10%)、调研(10%)、草图(20%)和正式成果(60%)的成绩组成;每个学生的考勤、调研、草图、正式成果成绩由各小组组长配合教师统计核算。

四、结语

一个对成绩没有合理评定标准的教学过程是不科学的。对学生成绩的评定是一项特别复杂的教育活动,尤其是设计课成绩评定,不仅要体现客观、公正、公平、透明,还要严格遵守教育规律,规范、科学、合理地进行成绩评定,使其真实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参考文献:

[1]张立燕.设计类实训课程成绩评定方法探讨[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0):86-87.

[2]刘新春. 关于学生学业成绩评定的思考[J]. 教育研究,2007(3):55-56.

[3]孔俊婷.城市规划设计类课程评价体系研究[C].社会的需求永续的城市――2008全国高等学校城市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年会论文集,101-102.

[4]王伟,袁书杰. 对实施互动式教学的几点思考[J].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50-51.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5篇

随着现代企业对各自公司企业形象的重视,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办了相应的平面设计专业,为社会输送设计人才。中职学校在培养学生中注重学生的软件操作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最初走上工作岗位时能够胜任设计助理,运用软件技能协助上级完成工作,或者能够独立完成简单的设计工作。在教学培养中注重学生的软件操作力,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使他们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不断提升自我。

二传统教学模式——灌输式教学

灌输式教育在现代的教育教学中是教师常用的教学手法,虽然少部分的教育适合灌输式教育,但并不是所有的教育内容都适用。灌输式教学最早出自保罗•弗莱雷的《被压迫者教育学》,保罗•弗莱雷是巴西教育家,是20世纪批判教育理论和实践方面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作家之一,常常被誉为“拉丁美洲的杜威”、“近半个世纪之内世界最重要的教育家”、“自赫尔巴特、杜威以来教育理论史上‘第三次革命’的开创者和实施者”、“活着时就成为传奇”的人物,其影响留存至今。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中保罗•弗莱雷对灌输式教学提出了严厉的批评,指出灌输式教学的弊端:

1.教育内容滞后

弗莱雷指出:“教师谈论现实,就好像现实就是静态的、无活力的、被分隔的并且是可以预测的。”指出教育的内容相对于真实的社会环境已经过于滞后,教学内容与实际相相脱离。在灌输式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注重知识结构的变化一味的应用百年不变的教案,这样脱离实际的知识已无法满足社会对用工人员的需要。

2.“银行储存式”的教育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将知识教授予学生,学生像银行的储存器一样把知识储存在大脑中,而当使用其中的知识时确发现只会生搬硬套,不能理解其中的原理,也不能将知识作为更广泛的利用。“这种意识异化过程的结果使学生不是真正地进行认识活动,而是被动地接受社会现实的一些既(即)成观点。”

3.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弗莱雷指出,“灌输式教育的出发点是把人误解为客体”,在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的教,以教师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不注重学生的重要性。教师与学生之间是直接的传递关系,并不注重学生的信息反馈。在教与学的教育过程中,忽略了学生的思想意识的重要性。而且在教学中教师的地位高于学生不能深入到学生中,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内容的信息反馈。因此,在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资料可以应用很久而不进行适时的内容更新。在《被压迫者教育学》一书中保罗•弗莱雷提出了改善灌输式教学的方法是提问式教育模式。提问式教育模式注重教师与学生间的沟通,认为教师与学生应该进行“对话”,以便于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弗莱雷希望通过提问式教育模式改善教育环境,而随着提问式教育模式的提出,也出现了更多其它的教育方式。

三互动式教学

互动是教学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教学方式,它的理论基础是是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和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二者的结合。奥苏贝尔在“学与教”理论中提出教师的主导地位和教师与学生间的“传递—接受”的教学模式,但在理论中过于注重教师的主导地位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们,主张学生的自主学习,学习者通过“情境创设”、“协商会话”和“信息提供”三个基本要素进行自主的知识学习,但在理论中忽略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过于自主容易脱离教学目标。因此,互动式教学既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又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互动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主体地位,这就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形成独立思考、参与到学习中去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处于主导地位,为学生拟定正确的学习目标并且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监督学生的学习状态,在学生偏离学习目标时及时纠正学生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互动式教学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联系,在互动式教学中学生根据需要扮演实际工作中的角色,使学生更能体会理念知识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方式和其中的原理;互动式教学可以更好的吸引学生到学习情境中去,有利于学生与教师间的相互沟通、交流,为师生的课堂教学形成一种平等、和谐的交流氛围;互动式教学使学生在课堂中不仅提高了自身的理论知识技能,同时通过参与教学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表达能力和自主决策能力。

四在教学中应用互动式教学模式

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应用中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设计中结合多种教学模式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使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相互交流与沟通,以达到知识的传递与交汇。

1.探寻式课堂教师

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中分为不同的小组。各小组根据现有的资料以及教师的提问寻找基础性概念类的问题答案,并通过小组的内部讨论总结出答案,分析其中涵盖的理论知识点。例如计算机平面设计类专业的探寻式课堂中教师需要课前梳理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明晰教学目标,为学生提炼理论知识要点与能力目标。课程中需要教师明确告知学生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如设计效果图的制作),由各小组组长组织成员根据现有的知识点共同完成本节效果图制作的方式,而在小组讨论中学生容易出现偏离主题的现象需要教师能够及时敦促学生回到课程中来。小组讨论后抽点一组进行技能展示汇报,小组代表在汇报过程中解答其他学生不明确的知识点,汇报后由教师对汇报内容进行点评和补充。课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以帮助巩固学生本次课程的理论知识点。探寻式课堂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为基础。教师需要学生在解决新知识点的问题时帮助他们回顾之前所学的内容,以引导他们学会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并且对旧知识进行适时的巩固。学生在小组讨论中提升自我的团队意识和纪律意识,知识汇报环节中锻炼自身的表达能力、总结能力,课堂中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交流和表现平台。

2.模拟式课堂

当中职学生的职业教育已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时可以运用模拟式课堂活跃学生的课堂学习氛围。在课堂中小组学习变为公司成员的实践演练,为学生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提供模拟平台。例如计算机平面设计类专业的模拟式课堂中学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小公司,并根据教师的作业要求提出自己的公司产品要求,各公司相互交换工作任务以完成整个学习进程。这样教师在课堂中为学生提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次课程的主要目标,并为各公司的产品要求进行点评,以有利于学生能够顺利完成模拟式课堂的学习。学生在角色转换的同时,还需要锻炼自身的判断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自我展示能力,使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各个职位的工作职能,以找到自身的发展优势。

3.网络式课堂

课堂以一种比较自由的形式进行主要是在课余时间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视频形式记录课堂过程并上传到网络共享中心,学生可以在课后运用视频巩固知识点同时通过上传作业成果,教师可以对每个学生作业进行一对一的点评交流,为学生提供更好好学习指导。在网络这种开放的环境中学生间可以相互点评作业,互相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网络式课堂的建设可以引导学生更好的应用网络环境,让学生不仅通过网络可以娱乐还可以通过网络学习知识。

五小结

通过上述论述不难看出互动式教学为教师和学生都提供了更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环境,让教师与学生更好的沟通与交流。互动式教学模式使教师将工作重点转移为对课堂进行前的资料准备与整合中,为学生提供更清晰的教学资料。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充分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参与到课堂中组织好整个教学过程,利用课堂中的各种教学环节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互动式课堂有诸多的优点,但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避免课堂中出现学生过于自由而脱离教学目标,掌控好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间的关系。课程中使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能够将知识通过单一的“传递”转换为“传递—反馈—交流”的多向沟通形式,拉近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活跃课堂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更好的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6篇

程序设计课程多模式互动教学法换位教学法程序设计课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必要的互动,在缺乏互动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很难提起兴趣去学习,教师也难以以积极的心态从事教学工作,正因如此,我们应当创新程序设计课程中的互动教学法,从而提高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活动的生动性,实现教师和学生的有效互动。

一、换位教学法的概念以及应用

所谓的换位教学法,其实就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互换位置,由学生担任教师的角色,走到讲台实施教学,而教师则以学生的身份听课。这种教学方法,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学习的情况,改变了教师的传统授课模式,能够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个性,充分展现学生的优势。不仅如此,换位教学法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换位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当中主要通过四个步骤来实现,第一步骤,就是教师给学生布置任务,值得注意的是,在给学生布置任务之前,教师应当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充分的了解,实现任务布置的针对性。第二步骤,换为备课。众所周知,教师在讲课之前应当充分的备课,只有进行充分的备课,教师才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讲授给学生,因此,在换位教学法中学生也应当做好充分的备课准备。第三步骤,换位授课。换位授课是换位教学法的核心内容,在换位教学法中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在讲台上进行授课,并对充当学生角色的老师提出的问题与解答。第四步骤,是提问与总结。充当教师角色的学生在授课结束后应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将授课重点标记出来,方便记忆。

二、分层教学法的概念以及应用

分层教学法主要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将学生进行分层,第二部分则是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具体来说:(1)将学生分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划分若干层次。通常情况下会将学生分为三层,A、B、C,C层是最基本的层次,该层次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B层的学生水平相对较高,教师在引导学生完成基本的学习任务之后,还应当引导学生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实现融会贯通,举一反三。A层学生水平最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室应当引导学生深层次的学习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灵活的应用到实践当中去。(2)将教学内容进行分层。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当将教学内容按照数学运算、字符处理、日期处理等几个应用进行分层,不仅如此,还要根据上述主线划分更多的层次,每个层次当中都要布置相应的任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切实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实际编程高手。

三、案例教学法的概念及其应用

所谓的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并以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为基础,运用典型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的活动。案例教学法能够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充分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程序设计教学课程当中去。案例教学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案例讲解法,另一种是案例分析法。案例讲解法,通常用在理论知识讲授之后,是理论授课的一种辅导,恰当的案例,能够使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案例分析法也叫案例讨论法,通常被应用在理论授课过程中。通过分析案例,学生能够找到困扰自己的问题,并通过教师的指导解决问题,从而实现疑难解惑。案例教学法在程序设计课程当中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方式进行应用的。第一种,是课堂教学案例。众所周知,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案例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的教学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听课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教学案例,应当建立在反复思考的基础上。通过陈述案例引入课程学习地重点,并将一些重点难点问题讲给学生听,从而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融入到案例讨论中来。第二种,是课外讨论案例。教师在要下课的时候,可以布置给学生一定的案例讨论作业,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团队的形式进行案例讨论,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分配任务的时候应当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所分配的任务应当与学生的实际能力保持一致,这样,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另一方面,还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

案例讨论结束后,教师应当实时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案例讨论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分析点评。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好的一面,教师应当予以好评,对于学生在案例讨论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不足,教师应当予以指正。学生在这种情况下,解决问题的能力会得到大幅度的增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来确定运用何种教学方法提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程序课程设计中有很多教学方法都能提高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但是这需要相关教育工作者去发掘。现阶段,我们必须探究出更多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和教师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活跃教学氛围,培养学生学习程序设计课程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社会输送大批量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苏娟.中职程序设计类课程中互动式教学法的应用与研究[J].科学咨询,2012,(02):90-91.

[2]龚勋.多维互动式教学模式在程序语言设计课程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2015,(04):27-28.

[3]王光琼,袁小艳,梁弼.C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02):108-110.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7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课程教学;互动―探究型教学

0 引言

在高校教学课程中,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对学生的探究精神进行分析研究,还需要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艺术素养等进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从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采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可以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为此本文针对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研究。

1 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现状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当前学校教育制度在不断的进行改革,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是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为了向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更多有知识、有文化、有素质、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么推动了,工业的发展,就是经济的发展,但是当前很多工业企业的发展依旧是墨守成规,产品的设计一直保持着传统的风格和样式,虽然保持传统是其一大特色,但是在日益紧张的市场竞争中,只有创新才会有出路。工业企业想要稳定、高效的发展,就需要进行改革,进行创新,引进大量工业设计人才。随着创新理念的应用,当前工业产品市场中,对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在不断地增加,这为学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机会。如何提升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技能、素质,是教育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也相对陈旧。[1]工业设计专业有交情的实践性,在教学中要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设计结合,才会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但是目前部分高校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教学设备落后,教学方法陈旧,教学内容与当前社会对工业设计专业的需求不同等等。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是为了向社会、国家培养优秀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由学校设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素质、知识、能力、结构等都是培养的内容。工业设计专业教学在人才培养中,大多是设置基础理论知识教学,将教学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的教学上,忽视了学生的动手、实践教学。

工业设计专业是实践性非常强的一个专业,在教学中需要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为创造实践教学、实践体验、实践参观的机会,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获取工业设计新的理念和想法,将自己的工业设计知识进行扩充,产生新的知识,充分地感受到工业设计的魅力。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就需要将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方法进行革新、转变,将更多实用性强、效果好的教学方法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中,目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将其应用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也应有良好的教学效果。[2]

2 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

随着经济市场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在不断地提升,为了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高能力的专业性人才,我国高校教育实施改革,转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在当前的工业学专业课程教学中,引进了一种新的教学方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用互动―探究型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究,进而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是一种发现教学法,主要是为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取更多的知识,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具有开放、合作、综合等多个特点,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一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将学生看作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学校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模式也发生着转变,教师将课堂教学的方法转变,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突出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进而在探究的过程中,不断地获取新的知识,达到自我学习的目的。二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强调课堂教学的开放性。在高校课堂教学中,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使得教学内容、教学选题、教学思维等等,都具有开放性,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也具有开放性。三是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等能力。[3]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学生为中心,将工业设计专业课程引入,加强学生的互动、交流、合作,同时将学生的专业设计知识的交流行为进行规范。

工业设计对人才的要求质量非常高,工业设计人员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沟通能力、设计表达能力以及协作能力等,而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理论知识的讲授,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其课堂学生则是偏重于学生的设计逻辑思维,针对学生的其他能力培养和锻炼较为忽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其他各方面能力的锻炼和培养。

3 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

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的应用,有诸多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需要如何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是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探究的地方。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的形成,需要将学生、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确定,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提供发挥其学习潜能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形成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合作意识。

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的过程中,构建一个平等、合作、和谐的师生关系非常关键,教师在教学中产生的作用不可小觑,教师对学生的期望、鼓励,会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和感染力,在教师的信任下,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思考。教师的鼓励,会增加学生的自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4]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形成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地定位,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一系列有利于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培养的活动。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互动,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对学生的团队和谐能力进行培养和锻炼,开展互动―探究型教学,教师为学生选择探究的主题,组织学生学习的形式、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提供帮助和咨询,在探究教学中起到引导的作用。

构建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互动―探究的主题,有效的组织互动―探究活动。好奇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在教学中,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可以促进、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而勾起学生的好奇心,就需要看有一个良好的组织活动,在互动活动中,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模式的形成和构建中,要将互动、研究的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并加强实践,对教学方法的效果进行评价,选择最佳的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因为该专业本身的实践性较强,所以应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对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等的培养。

4 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当前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受到广泛的关注,在高校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该教学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5]为了保证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可以充分地发挥其作用,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能力以及综合能力。需要从一个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优化教学内容、工业设计选题。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社会生活系统等设计的原则需要保持一致,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从不同方面发现问题,从多方面、多角度认识问题,在互动―探究中,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思维创造能力,将自己的逻辑思维、设计理念、设计方法等融入的问题的思考研究中,从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工业专业课程教学内容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跟随时代、社会的发展,将教学内容丰富,同时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法。例如,拓宽教学课堂,实施产学研结合,工业设计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较多的实践机会,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联系,为学生提供参观、实践的机会,在对企业设计研发的理念、策略等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拓宽设计角度,让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

第二,完善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互动―探究设计过程。在传统教学中,课程教学评价,往往是进行的结果评价,并不能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真实的反映出来,为了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工业设计专业课程的内容设计、选题,将互动―探究的过程、方法等进行确定,互动―探究过程设计的过程中,将重点放在学生思维的开拓上,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研究方法,掌握住不同的知识。同时还需要保证互动―探究过程设计,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互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的沟通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进行锻炼和培养。[6]互动―探究型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加强互动教学,促进互动―探究型教学法的应用。教育制度的改革,将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弥补,课堂教学的主体,由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教学由封闭转变为开放式。互动―探究型教学法在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应用,通过互动―探究形成现场教学、互动教学、案例教学、团队学习等等,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多样的教学方和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课堂教学的参与性,在教学的过程中,加强互动教学,推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通过加强互动教学,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教学的气氛,为互动―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条件和帮助,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5 小结

工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和强大的动力,在工业发展中,需要不断的引进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为经济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做出贡献。当前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业的重要性愈加突出,为了向社会和国家培养更多工业设计专业的人才,在教育教学制度改革中,工业设计专业课程教学,需要跟随时代的发展,进行改革,采用互动―探究型教学法,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和学习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创造力、综合能力等进行培养,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任卫红,景文娟,方敏.工业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探讨[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9(05):195-196.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8篇

关键词:建筑设计;互动式;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建筑设计作为间相互专业的核心课程,其教学效果对建筑学专业的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传统的建筑教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只是注重结果,忽视了过程;在教学的而过程中重视表现,忽视了创意,在教学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还不够重视,在教学的方法传统上进行一对一的教学,不仅仅效率低,而且无法形成一个互动交流的局面,在培养模式上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当前的建筑设计的客场一般都是以类型建筑为训练模式,并且以虚拟的形式进行任务的布置,建筑的功能都是拟定的,由此产生的问题是学生在做建筑设计时通常忽视了建筑的使用对象或者委托方的具体要求,这不仅不利于促进学生从社会或经营者、使用者等多方位考察设计的可行性,更不能使学生深入思考建筑的意义。本文结合建筑设计课程学生学习的特点,以培养学生作为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为目标,探讨在建筑设计课程教学中引入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途径。

1.互动式教学模式探讨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把教学活动看作是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方位、多层次的交互活动过程;通过深化和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种与学习有关的教学要素,调节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其内在相互作用,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与发展,形成多角度、多层次、多方式、多主体的和谐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新型教学结构形式。互因此,这一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再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总之,互动式教学的基本特征表现如下:

1.1、以学生为主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明确学习主题的基础上,依据教师设计的、学生自己提出的以及师生共同讨论的系列问题,通过调研所获得的原始资料或文字、图片、录像、网络等所提供信息的研究资料,使学生直接与真实环境互动。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师作为组织者,他可以创造教学情景,使学生有机会发挥特长;作为促进者,他可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创新。总之,在互动式教学中,通过学生――研究对象――教师间互动,使学生真正得到提高。

1.2、学习方法多样

在互动式教学中,教学方法不是固定的,而应是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学生可以先带着问题去讨论,进行调研与分析,参与各种实践活动,然后在学习过程中进行独立思考。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可运用讨论、辩论、判断、角色扮演、方案评价等多种方法来交流观点。

2.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引入和实践探讨

2.1、互动式教学

互动式教学包括思维互动和实践互动。思维互动我们称之为问题启发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预设问题,启发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积极思考,让学生理解建筑设计及创作的相关事情,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在设计实践中,要求学生先动手制作建筑模型,运用所学自由选择地形和模型的材料,加强对模型空间的组合和艺术构成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亲身体验到由于地形和材料不同而给建筑空间设计带来的影响。模型制作加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建筑空间的认识,学生充分利用模型的实体性和三维性理解建筑空间。在模型制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理解建筑空间、结构、采光、形式美等相关知识,感受建筑设计方案的优缺点,体会建筑设计创新的方法。这样,在以后的建筑设计中,他们会处处站在一个使用者的角度去思考设计是否合理、舒适,从而进行合理的建筑设计方案创新。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积极性大大增高,由被动学慢慢变为了主动学。通过这种互动式的参与、体验和实践,学生形成了对建筑设计及相关知识掌握与运用的良好学习态度。在这种高涨的学习氛围中,创新的素质和学习的能力不断得到提高,研究性学习方法得以形成。

2.2、引导学生参与

教学活动是由“教”和“学”两个部分组成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在课程教学大纲的编订和执行方面具有与教师平等的地位。因此,高校在编订课程教学大纲时,学生从一开始就应该参与大纲的制订工作,选取自身最感兴趣的问题进行研究。而教师即使有不同意见,也应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理由,尊重他们的主体意识和创新精神,然后再进行因势利导的分析与指引。在大纲执行过程中,如果需要对大纲进行变更,也必须征得多数学生的同意。由于互动型教学大纲充分考虑了学生的需求和意愿,包含了学生的经验和情感,从而使制订的大纲不但不会破坏教学体系的完整性,而且还能使整个教学过程显得有的放矢,充分发挥对学生学习的指导作用。正是因为这份互动式教学大纲本身就是从学生的问题出发来设计的,所以教学中所解答的都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气氛自然就会显得活跃,师生间的互动也就水到渠成。

2.3、教学前的共同准备

为有效实施互动式教学,师生双方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是十分必要的。作为互动式教学的引导者,教师在课前对教学目标的制订、教学内容的取舍、启发式问题的构思与课程中的活动安排等进行精心设计,并将教学大纲提前发放于每一位学生,在第一次课上逐条解释和互动讨论,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这种将互动式教学大纲在课堂教学前提供给学生的做法,不但有利于他们更全面地了解本课程内容和相关的任务活动以及各自承担的角色,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有准备来上课的习惯。由于学生对每次上课的主题、内容要求都非常明确,所以他们在每次课前都认真准备,深入思考,以确保自己有足够的知识储备参与到课堂互动环节中来,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并在课堂最后根据教学大纲中自己未掌握的内容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避免了学生未经思索造成提问水准参差不齐的局面。众所周知,一个高水平的问题的提出往往是要经过一个思索和反思的过程,而并不一定在课堂互动的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这就要求教师在编订课程大纲时要充分准备,除在大纲中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和进度外,重点还要周密设计学生在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任务和责任。正是由于互动型教学大纲的准备过程使高校课堂教学中的师生都是有备而来,并且做到了对学生一视同仁,将课前参与和课堂参与结合起来,从而使师生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达到促进整个班级学生共同成长之目的。

结束语

互动式教学模式和建筑学科相互结合有利于在教学的过程中营造出一种活跃、开放的教学,有利于建筑学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全面促进教学相长、一同进步的模式。建筑设计课程中引入教学模式可以使得师生更多关注的是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而不仅仅是设计的结果。老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对设计技巧的掌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案例演讲、角色互换等方式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综合能力,通过社会调研加强了建筑师的社会责任感。总之,互动式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给学生创造一个互动交流和满足个性发展的空间。

参考文献

[1]刘霄峰.建筑设计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11,Z3:21-24.

[2]罗雪.建筑设计课程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J].现代装饰(理论),2012,09:192.

[3]刘贤赵,李朝奎,陈新保,全斌.论互动式教学应始于互动式教学大纲[J].大学教育,2014,11:133-135.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9篇

关键词: ASP;access2003;论坛;数据库表;课程类别管理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29-7046-03

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各种网站应运而生,在互联网上获取大量的知识信息已经成为时下年轻人最常用的学习手段之一,正像大家所流行的那句话一样“国外问谷歌,国内问百度”,很多人已经把网络作为一种获取未知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不同于以往的学习方式,更多人热衷于从网络这个信息传递迅速,精确的知识海洋里来淘出属于自己的宝,缩短了传统的书籍中查询知识点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其他内容的学习上。而大学生正是这一大批年轻群体中的重要组成,他们对于知识的渴望程度最高,也对学习效率的要求最高,除了从课堂老师的内容讲解中获取知识外,他们还会利用更多课外的时间来挖掘知识的深度,拓展知识的广度,所以给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教学互动的论坛平台,可以让教与学形成课外的互动,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自学的能力。教师和学生有必要通过各种途径去获取并有效利用多样化的信息资源。反过来,教学活动本身也是组织信息、分析信息、创造信息的过程,高校教学活动和信息资源一旦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教学质量就会有质的飞跃。

目前,网站的分类中,论坛是点击量和人气较高的一类网站,互动性也非常的强,所以论坛适合作为教学活动中“教”和“学”互动的手段,下面就来详细的阐述一下,在该论坛中主要模块——课程类别管理模块的开发过程。

1 论坛的系统设计

1)系统目标

对于高校教学互动论坛这样包含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网站,属于数据流量较大的网络管理系统,所以在系统设计时,要考虑到使用方便,操作灵活等方面的需求。系统的主要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界面设计美观友好,信息查询灵活方便,快捷准确,数据存储安全可靠。

②全面展示系统内所有课程分类的主题信息,并进行分页显示。

③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主题信息查看功能实现在线发表课程主题信息。

④提供管理员、普通用户、游客三个级别用户的权限。管理员可以登录本系统来实现对系统内所有用户和主题类别的管理。

⑤可以查看系统内的主题信息。

⑥用户随时可以查看自己的主题信息。

⑦用户输入的数据,系统会进行数据检验,尽量排除认为错误。

⑧系统最大限度的实现易维护性和易操作性。

⑨保证建立一个安全可靠稳定的系统。

2)高校教学互动论坛流程设计

对于论坛这样的网站,我们首先需要确定用户级别,从而授予相应的权限让其在权限内浏览论坛的内容,而本论坛是一个教学互动论坛,因此从客观因素出发,教师应该有上传教学音视频,发表主题信息的权限,所以我们把这一级别定位管理员级别,管理员用户登录之后,管理员可以管理用户信息及设置用户权限(普通用户或版主),评论类别管理,发表、回复、删除评论及主题信息。从而实现维护论坛的作用,使论坛内容和教学相关。其次,大多数学生应该有浏览各课程主题,下载各种所需资料的权限,所以这一级别我们我们定位普通用户,用户登录后,可以发表课程主题,查看课程分类信息和修改个人资料等操作。另外我们还可以设定版主级别,可以发表、回复、删除评论及主题信息,修改个人资料。详细的流程见图1。

3)高校教学互动论坛系统功能设计

由于本论坛是教学互动论坛,根据特点,我们将其分为用户注册,用户登录,管理员登录,刷新页面以及查看主题分类5个模块进行设计。其中在管理员登录模块中的课程管理模块是我们本文论述的重点,也是整个论坛设计的重点,它可以实现对论坛中课程的添加、修改和删除。

4)开发环境的使用

该论坛的整体设计遵循软件工程的方法,经过技术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而首先就应该进行技术可行性分析并选择适当的技术。

由于ASP技术发展已经比较成熟,而且使用人数也相当多,所以该系统主要采用ASP、Access技术。

5)数据库设计

Micrsoft Access是一种关系型数据库管理系统,适合中小企业管理,不仅可以本地使用,也可以用于网络环境中。

本论坛使用该数据库,数据库名称为db_board。该数据库中包含了四张表:tb_user用户基本信息表、tb_type课程类别信息表、tb_topic主题信息表、tb_reply回复信息表。下面给出这四张表的主要字段名称和含义。

2 论坛课程类别管理模块的设计

在我们日常教学中各专业开设不同的专业课程,在本系统中,我们可以让专业课教师作为该课程类别的版主,可以创建课程类别,发表主题,及时上传当日课程的电子教案,供学生复习,并可与学生互动。那么在论坛实现中,版主可以添加课程类别,删除课程类别和对课程类别进行修改。主要实现过程代码如下:

该系统的主要部分就是课程类别的管理,合理的运用网络系统来完成整个课程的添加,修改和删除,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更多网络课程的实现。

参考文献:

[1] 小瑞芒德·麦克劳德.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导向的理论与实践[M].8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2] 仲秋雁,刘有德.管理信息系统[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 薛华城.管理信息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课程互动设计范文第10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 互动教学 ZigBee

【基金项目】东北林业大学教育教学研究立项课题DGY2014-40。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221-02

1.问题的提出

日益丰富的社会娱乐环境正以前所未有的程度影响着高校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是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关键[1-2]。设计互动教学法在实践教学中应用的具体案例,探讨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多方位改善教学形式,提高课堂的吸引力是当前实践教学的研究热点[3-6]。

2.互动教学平台设计

2.1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设计

互动平台系统由教师上位机、含通讯转换器的终端测控单元、ZigBee网络,学生上位机等部分组成,系统结构如图 1 所示。

图1 实践教学互动平台系统硬件系统结构

终端测控单元主要由 ARM9 嵌入式系统、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无线传感器网络通信子系统三部分组成。

数据采集及控制子系统功能是通过外接各种传感器及信号调理电路部分可采集现场的各种数据和参数,通过外接驱动电路接口连接信号变换器等驱动装置可自动控制现场的各种运行状态及数据值。终端测控单元通过 ZigBee 无线通信协议及模块与上位机进行无线通信,实时传送或接收各种数据或指令。

ARM9 嵌入式系统是现场控制单元的核心部分,它负责协调、调度各个任务的运行从而实现各种控制功能; TI公司的CC2530 F256作为无线通信主控制器,具有 USB 转 UART功能的 PL-2303HX 芯片作为教师/学生上位机与终端测控单元通讯的转换接口。数据采集终端连接温度、湿度、气压等探测传感器采集环境周围参数,用于实验中对各类物理参数的观察、分析和传输提供实验数据。

上位机是测控系统的系统管理中心、控制中心以及用户窗口,主要有以下功能及作用:

(1)通过 USB接收由终端测控单元转发的现场端各种数据,进行处理、整理、保存在数据库,并在屏幕上显示最新信息,可查询历史记录。

(2)实时监测现场端的信号、状态,根据系统控制程序的要求,输出指令通过USB发送到终端测控单元进行现场端的信号、状态自动调节及控制,实现自动测控功能。

(3)根据工作条件的变化,教师可通过主控软件提供的控制命令,向学生发出指令或接受学生发回的返回信息,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实时互动传输。教师机同时连接数据库服务器,负责全部系统用户数据的管理、存储和历史数据查询及打印等工作。

(4)教师PC机连接投影仪,用于展示教师的示教过程,并实时向所用同学显示互动实验的中间结果,提高学生对教学的关注度及参与兴趣;

2.2实验系统软件配置

(1)终端测控单元软件:采用 C 语言编写 ARM9 嵌入式系统应用软件,包括对内部寄存器的初始化、参数设置、以及串口通信等。完成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模数转换、输出控制指令变换成模拟信号进行自动调节及控制、数字信号的采集及控制、实现串口通信、LCD 显示异常报警等功能。

(2)ZigBee 无线通信模块软件:

根据 TI 自带 Z-Stack2007 协议栈 SerialApp 项目基础上进行 CC2530 模块之间的 ZigBee 无线通信编程即可,从而实现 ARM9 嵌入式系统与上位机的数据及指令实时相互交换,保障系统正常通信。

(3)上位机软件:

上位机的操作系统采用微软 WindowsXP,采用 Visual C++及 SQL Server2008设计其它应用程序。实现数据的存储、计算、监控和生成动态曲线图及表格等操作。

3.互动实验教学实例设计

在上述硬件平台上,设计互动性强,能够充分激发学生参与兴趣的实验是更为重要的任务。

互动教学平台的教学过程为:

(1)教师指导学生采用所具备的软件开发工具基于硬件平台编写终端测控单元的测控程序、编制串口通讯程序及通讯信息载体程序,编制上位机人机交互界面计控制软件实现对终端测控单元的控制,采集数据到上位机的数据库中。

(2)教师通过无线通讯平台布置实验任务,并通过总线通讯平台收集学生的实验结果并实时显示在投影仪上,获得学生的关注。

(3)学生进一步编制无线数据传输程序实现与教师机的无线通信,接收教师的指令,完成教师的任务,向教师机发送信息,实现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

在实验教学中除传统的反复进行上述过程可以获得与学生的良好互动。

3.1随机点名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获取学生出席信息,训练学生基本通信功能设计能力。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点名通讯协议,然后向各终端群发点包含各终端随机ID码的点名信息。

(2)学生编写接收信息程序,接收自己的点名ID码,经过处理后显示到自己的上位机上,并编写返回信息程序向教师上位机发送登记请求以及表示自己的点名ID码。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登记请求,并将成功登记的请求显示到投影上,使学生可以确认自己的登记有效。

涉及的知识点:编码、解码、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排序等。

3.2快速抢答实验实验设计

实验目的:训练学生编程速度,提高实验趣味性。

实验过程:

(1)教师先公布题目;

(2)学生编写解题程序并发送结果信息给教师机;

(3)教师机接收学生的结果信息,并根据实际在投影上显示提交时间先后排名;

(4)在教师机上实施运行解题程序,查看结果信息。

涉及的知识点:通讯协议、人机交互工具的显示设计,以及题目中蕴含的所有计算机控制知识点如交通灯时序控制程序、搬运机机械手运动时序等。

4.结语

开发一种适用于物联网类课程实验教学行为的互动交流平台。通信功能的实现基于ZigBee技术,终端数据采集基于嵌入式技术,结合上位机人机交互和数据库的操作完成整套的系统平台设计与开发。其特点是上一次实验结果是下次实验的物理载体,实验项目层次清晰,环环紧扣,体系完整,方便互动,有利于激发兴趣使学生通过增加参与度提升体验感。

参考文献:

[1]王明华,鲍长生.“双联互动”实践教学模式探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4(9) .

[2]赵立伟.高校古代汉语课堂互动教学模式探究[J].大学教育,2014(3).

[3]杨征,魏迎梅,蒋杰.面向应用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2013(1).

[4]姚蓉.谈如何搞好大学教学中的课堂互动[J].中国大学,2008(7).

[5]张凤林.高校大班课实施参与式教学的疑难与策略探讨[J].大学教育,2012(4).

上一篇:混合式教学案例范文 下一篇:财务工程管理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