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范文

时间:2023-03-09 03:03:00

课程改革

课程改革范文第1篇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遵循着按照学科的知识体系构建课程内容的思路,即学科——课程——科目,中小学课程基本上是若干个学科的浓缩。在编写教学大纲和教材时,力求内容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注重的是所编内容是否符合学科知识体系,逻辑是否严密,某一个知识点在本学科中的位置怎样,是否为下一个概念的学习打下基础等等,而较少考虑学习内容对学生是否是基础的、必需的、恰当的,对于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基础知识的把握有着怎样的意义等。究竟什么样的知识是最有价值的,是终身发展所必备的,如何根据儿童的发展需要,从教育的总体目标和各门学科之间的联系上去设计和把握课程内容,以及应当依据怎样的课程观和知识观构建学科教学内容,成为本次课程改革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我们常说,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观念主宰命运。既然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那么教育观念的转变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曾有一位一线教师介绍了自己的“一节课只讲授22.5分钟以内”的观点,一位老教师在会上提出这样的质疑:“请问本书林老师,我每节课45分钟拚命地讲,都无法教完高中物理的三本书,不知你是怎样用这么少的时间教完的?”这位老师不假思索地回答说:“这位老师所提的是如何‘教’完它,而我所说的是如何教学生‘学’完它。”虽然这里的‘教’与‘学’仅一字之差,却能从中折射出两位老师不同的教育观念。[1]

新课程追求的是: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应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在新课程下,教师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是有意识地设计能够形成学生现代学习方式的课。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学习方式的转变。转变教与学的方式,尤其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核心的任务。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最终目标是为了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学生在学校里的生存条件,改变培养出来的人能够比传统方式培养出来的更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课程结构要从整齐划一走向多样化,从分科走向综合,合理设置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体现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的改革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改变了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变化。我国现行中小学课程,由于门类过多,强调学科本位,课程内容缺乏整合,从而导致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加重丫学生的课业负担。而且,学科课程占绝对主导地位,忽略了其他类型的课程在学生发展方面所具有的价值,忽略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均衡发展。课程缺乏弹性,难以适应不同地区发展的需求。[2]针对这些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现行课程结构进行了重大调整,减少学科门类,对具体科目之间的比重进行了调整,在保持传统学科的同时,加强了旨在养成学生科学索养和实用技能学科的地位,使科学、综合实践等学科的比重呈上升趋势。并且将课程的设置与管理分为三级,从而形成了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并行的课程结构。通过结构的调整体现出课程的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掌握多少知识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如何掌握知识才是至关重要的。世界各国都把学生学会学习作为最重要的教育改革的方向。正因为如此,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改变过于强凋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根本性的变革,保证学生自主性、探索性的学习落到实处,此次课程改革首先通过课程结构的调整,使儿童的活动时间和空间在课程中获得合法地位。与此同时,新课程标准通过改变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使学习过程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接受、探索、模仿、体验等,使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而有个性。[3]另外,设置新的课程,强化探究性和实践性的教学目标,倡导新的课程形式,给学生提供一个开放性的、面向实际的、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

树立全新的课程资源观,学生应该成为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本次课程改革要求,要改变过于注重教科书、机械训练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倡导学生动手实践、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就必须开发和利用校内外一切课程资源,为实施新课程提供环境。过去,对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价值认识不够,一方面是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社会资源未纳入教育资源范畴,其教育的功能和意义没有被充分地认识和利用;另一方面是教师、学生和家长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所需要的资源,或者是不知道如何利用这些资源来对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由于学校教育体系的封闭性,资源拥有者缺乏为社会、为教育服务的意识,不了解学生需求和教育规律,造成各种校外教育资源闲置浪费现象十分突出。[4]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发展具有独特的价值,为此,教师在执行新课程中,应当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融为一体,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

新课程对学校、教师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教师应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新课程。毋庸置疑,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处理的关系和要解决的矛盾或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在课程改革与创新中要处理各级行政指令与教育发展规律的关系、课程的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关系、课程的多样化与统一性的关系以及课程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关系等等。此外,还应正确处理课程的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的关系,课程管理中国家、地方和学校三者之间的关系,课程结构中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关系,课程的阶段性发展与长期发展的关系,等等。

参考文献

[1] 彭智勇 《关于课程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课程·教材·教法2003.4

[2]田野 《关于课程改革的个人话语》 雅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4

[3]张静 《课程改革任重道远》 中小学管理 2006.3

课程改革范文第2篇

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课程改革的核心环节是课程实施,而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如果离开了课堂,离开了教师的日常教学行为,那么课程改革只能是一句空话。如果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更新,教学方式不转变,课程改革也将流于形式,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教学改革是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环。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行为之中,已日益成为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关注和探讨的热点问题。在此试图以新课程的先进教学理念为依据,针对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谈几点体会与思考。

1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得转变教师的观念

课程改革中出现了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比如如何体现开放?用了开放题是否就意味着开放?研究性学习是怎么回事?与探究性教学、启发式教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教学需要怎样的情境?教学情境与生活情境以及问题情境有什么关系?黑板还需要吗?什么情况下需要小组合作学习?怎样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如何看待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对学生来说学习本身是不是一种责任?解决这些问题,就得转变教师的观念。观念是行动的灵魂,教师的教学观念对其教学实践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新课程要求教师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而要真正地让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扎根于教师,运用于课堂,外显于学生的发展,要允许他们有一个感悟和累积的过程,有一个怀疑自我和超越自我的过程,要有一个借鉴和亲身实践,并体验成功的过程。

2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改变的是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3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评价

一直以来,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十分注重教师在课堂上的表现。这显然与新课程所要求的课堂教学价值观不相符合。既然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教应该为学生的学服务,教师教的效果要体现为学生学的效果,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就该看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而不是看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再认真,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来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

4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由原来的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以往许多教师在备课时,往往首先考虑教师怎么教,而不是首先考虑学生怎么学,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过程。尽管也强调备课要备学生,在教案中却很少涉及对学生情况的分析。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所以教师的备课思路必须由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为此,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5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改变课堂教学过程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如设计出精细的提问,预定标准答案,甚至准确计算好一节课不同环节的时间分配等。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新课改下的课堂教学,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教师在课上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

6 要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必须改变传统的教研方式

在我国的教育研究体制中,教研员担任着学科教学的指导和研究工作,教研活动对有效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课堂教学质量及效率,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但长期以来,教研员扮演着固定的角色,教学研究工作也固守一种模式,在新课程实施中,教研员应该积极探索一种能够真正有利于新课程实施、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研方式。在研究活动中,教研员更重要的是应扮演好组织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学会唱配角,而让教师唱主角。这样,既可以发挥广大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又可以避免教研工作被自己的狭隘经验所局限。

课程改革范文第3篇

摘 要:大数据时代下,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成为必然趋势,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能为其他课程的发展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学科的地位有了适当的提高。然而,素质教育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人们的观念仍然桎梏于传统的应试教育,学科的发展比较迟缓。但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信息技术教师在反思和研究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成长,提升专业素养,以成为一名幸福的信息技术教师。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师;课堂教学效率

大数据时代下,互联网+、创客这些新名词滚滚而来,让信息技术老师有些不知所措,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不仅对其他课程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信息技术教育自身发展有着迅猛之势。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是一种鼓舞和希望,然而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价值、专业发展仍然困扰着一线信息技术教师。我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研员,有深切的体会,充满希望的同时也有许多无奈。新的一轮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重视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与创新能力,这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也是一种激励和挑战。因此我一直努力,关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发展新动向,更好地引领全区信息技术教学。

一、课程改革的新的学科教学模式推动信息技术学科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到来,教师需要适应新的教育模式,尤其是各学科“核心素养”相继产生,这些新理论不断冲击着我们,我们不能坐以沉思。有专家曾提出这样的一种说法:“如果信息技术教学仅停留在工具性教学,那么对于学科的发展无疑是一种悲哀。”因此,信息技术教师需要发展,教师业务需要提高,改变传统讲授操作的观念,应从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着手,不能重技术轻理论。在我任信息技术教研员期间,以主题教研以及专题讲座等形式,与全区信息技术教师探讨教学方法,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了解前沿的科技信息。

作为教研员,一直重视提高教师素质,现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化水平都已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去年进行了我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情况调查表明:第一,30岁以下的信息技术教师占了将近76%,30~40岁占29%,40q以上占5%,信息技术教师偏向年轻化;第二,结果显示专业教师占了75%左右,信息技术日趋专业化,教师有了教学以及技术的交流平台,各校有比较稳定的教研团队。只要逐步规范信息技术教师的职责范围,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教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师对自己未来的发展能看到美好的前景。

二、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仍不容乐观

课程改革,信息技术学科的地位有了适当的提高。然而,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相当一部分学校领导以及教师的观念仍然桎梏于应试教育,仅重视高考科目的学习,忽略其他综合学科的学习,把重视学生全面发展当成口号,这些因素导致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身份比较尴尬。

信息技术教师在学校承担了许多繁杂的工作。很多人都把信息技术教师比喻为领导的打(字)手、教师荣升的梯子、学校的打杂,这种说法一点也不过分。人们总以为,你是大师,你是神,你的能耐无穷,大到培训老师作课件,中到直接参与课件制作,小到文字打印、修修补补,样样都是你做,无形中就多了一些与教学无关的责任。这些繁杂的事使得信息技术教师感到疲惫以及忙乱,极大地影响了自身的正常教学,无时间钻研教材,研究教育理论。然而这些繁重的工作通常不被学校算入正常工作量,这让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找不到自身的价值,比较迷茫。

由于以上现状,就导致了信息技术教师对新课程信心不足,教师的负担过于沉重,心理不平衡现象严重,上课意识就淡化,对教材本身的研究理解不够,教学方式的变化只流于形式。虽然部分专业信息技术教师有强烈的学习愿望,期望获得培训的机会,然而由于学校的学科偏见,教师总会与这些机会失之交臂,专业技能、课堂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我区信息技术教师常有“井底之蛙”之感叹。

三、信息技术教师任重道远,勇于探索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争做一名幸福的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学科变化日新月异,对我们教师的要求非常高。虽然面临如此多的难题,但我们要看到希望,骨干班学习时聆听了一位信息技术教师出生的校长这样说:“信息学科是一门非常幸福的学科。”因此,我也希望自己以及我们的信息技术教师应该努力摆脱自己目前的困境,做幸福的信息技术教师。

信息技术教师认真协调好学校工作与教学工作,尽力地投入到教学研究上,作为教研员,我正为改变目前这种现状尽最大努力,除了常规的教研活动,给教师提供研讨交流机会以外,尽力给教师提供外出学习的机会。给教师搭建展示能力的平台,如开展学生作品大赛、教师基本功大赛等活动,不仅使得教师本身感受到自身的价值,加强研究学习的紧迫感,还让学校领导重视该

学科。

课堂是教师成长的摇篮,上好课是衡量一名好老师的重要标准。因此,信息技术教师应积极探究与实践新课程理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信息技术指导纲要明确提出,信息技术课程不是计算机操作课,是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为目的,培养孩子的计算思维,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跟上时代对人才发展的需求。

信息技术教师要将自己的战场更多地放在课外,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且知识更新很快,这对信息技术教师本身的专业能力要求很高,因此,我们必须要见缝插针地找机会学习,经过不同的渠道学习以提高专业技能,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打铁还需本身硬,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提升专业素养。

四、渗透素质教育理念,不做教书匠,学做教育家

不做教书匠,争做教育家,那么这就需要我们有研究的意识,注重自己的专业发展,我们要有科学研究的态度,积累教学经验和成果。我作为教研员带着区级骨干教师一道共同研究,以课题为载体,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如《在信息技术课中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策略研究》这个课题应运而生,研究过程中,教师认识到“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的课堂,处处是精彩,教学效果远远优于老师牵着走,改变了以前老师碎碎叨叨少说多做的现象,孩子们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不但掌握了知识,还学会了团结合作、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是社会发展之根本,然而信息技术发展又是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条件。因此,信息技术教师任重道远,在反思和研究中积累经验并不断成长,我们信息技术教师的道路也将会越来越宽广,如果努力,人人将会成为一名幸福的信息技术教师。

参考文献:

[1]梁靖韵.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促进通用技术课堂的有效教学[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0):48-49.

课程改革范文第4篇

关键词:CAD测试 网络 图形格式转换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中图分类号:TP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b)-0014-02

Curriculum Reform――Research of Network CAD Test Technology

Shi Chendi

(Dept.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iLin Engineering Vocational College,JiLin SiPing 136001)

ABSTRACT:Computer aided design(CAD)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the advanced technology in the industrial areas, has a wide range of applications in modern engineering and product design,therefore the demand for CAD talents has greatly increased,the traditional examination way has not adapted to the development needs.To accurately and efficiently evaluate CAD personnel technical level,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network test system is imperative.Starting from the architecture and development platform of the network test technology,and then study the Technology for component-based format transition and transmission of the AutoCAD drawings,in order to implement the management and transmission of AutoCAD drawings.This stud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AD network test system.

Key words:CAD test;Network;Graphics format conversion;ActiveX Automation technology

21世纪以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促使工程技术人员利用CAD技术使繁复的设计工作简化。CAD技术的发展,促使各工程领域对CAD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测试为基础的CAD资格认定成为了衡量CAD人才水平的重要手段,而传统的测试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的发展需求,研究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网络CAD测试技术势在必行。

在各大高职院校中,考核方式的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推进本院CAD课程改革进程,势必要进行网络CAD测试系统的开发,那么首先就要对网络CAD测试技术进行研究。

1 网络CAD测试技术

1.1 体系结构

B/S模式是表示层、应用层、数据库构成的三层计算模式。表示层指面向用户的前端用户接口,它负责向指定的Web服务器发送客户端的服务请求,并将处理后的结果传给客户端,然后将结果显示在浏览器上。应用层是指接受并处理客户端发出的请求,实施业务规则控制的Web服务器。数据库指负责存储系统数据的数据库服务器,它接收服务器中含有数据操作的请求并加以处理,将数据结果提交给Web服务器。

1.2 计算平台

Windows DNA指的是Windows 分布式集成网络应用体系结构,该体系结构模型分为用户服务层、事务逻辑层、数据服务层三个层次。用户服务层是收集用户数据向事务逻辑层发出用户请求并将接收的信息用Web浏览器显示的用户和应用程序交互的可视化的接口。事务逻辑层是负责接受用户服务层提出的请求,并按照事务处理规则和处理工作流程处理事务,然后向用户层提供处理后的数据结果和功能服务。数据服务层处理负责处理数据的定义、存储等并处理由事务逻辑层提交的数据请求。

Windows DNA的体系结构包含多种技术。

(1)ASP。ASP是服务器端的脚本编程环境,它结合ASP指令、HTML文件以及JavaScript、VBScript语言和ActiveX组件创建和运行交互式动态网页或Web应用程序。

(2)ADO。ADO是与编程语言无关的数据访问接口。只要编写简单的脚本程序就可以通过ADO与ODBC源的接口实现ASP与数据库的连接,并对数据库进行操作。

(3)ActiveX技术。ActiveX技术是微软公司开发的为使软件部件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而遵循的一组COM标准的技术集。它的优点在于集成、开放,可以在各种Internet标准、语言和平台上通用,可以使各种不同语言开发的软件构件快速地在各种网络环境中进行交互。ActiveX技术中最为常用的是ActiveX控件。在网络CAD测试中需要制作一个用于封装作图题下载、文件格式转换和作图题上传的ActiveX控件供考生下载使用。

2 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转换

2.1 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

AutoCAD的图形文件格式有DWG格式、DXF格式等。其中DWG格式是AutoCAD默认的图形文件的存储格式。DXF格式是AutoCAD的绘图交换文件格式。

2.2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

ActiveX Automation技术是基于COM体系结构的程序自动化接口技术,是AutoCAD与与其他程序交互的编程接口,主要负责程序间的通信。要定义和控制AutoCAD的结构,需要用ActiveX对象的方法和属性进行程序设计。

2.3 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

为了便于AutoCAD图形在多种应用程序中的使用,需要将AutoCAD默认的DWG格式进行转换。在网络CAD测试中,使用VB语言和Automation对象编写程序,将DWG格式转换为DXF格式并保存在变量指定的目录中,并使用ActiveX控件封装了应用程序,使考生无法获取文件保存位置。

2.4 AutoCAD图形文件的网络传输

在网络CAD测试中,需要使用ADO对象访问数据库并下载试题,并使用Internet Transfer控件来完成网络传输。

(1)ADO对象ADO是一种以OLE DB为基础的接口,它主要是负责开发数据库程序的面向对象的简单高层访问。在网络CAD测试中ASP通过访问ADO对象来连接数据库并操作。

(2)Internet Transfer控件网络传输协议可以由Internet Transfer控件来实现。具体原理是通过控件的Execute或OpenURL方法来连接网站,查找并且下载所需文件。在网络CAD测试中,使用了该控件来实现上传、下载图形文件,每次只能传输一个文件。

2.5 以组件为基础的AutoCAD图形文件格式转换及网络传输

为避免在测试中出现抄袭现象,在网络CAD测试中需要采用ActiveX控件将图形文件格式转换和考生答案存储位置等重要信息进行封装,并在客户端安装运行,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

在VB开发环境下,程序员只要根据ActiveX控件的属性和方法来触发事件进行编程就可以了。开发后ActiveX控件需要转换成ActiveX(即*.OCX)供其他的程序使用。在网络CAD测试中,考生使用系统作图题时,需要将在服务器上下载DWG文件使用本机的AutoCAD程序打开,待答题完毕后再将文件格式转为适合于网络传输的DXF格式,并将其上传。上述功能都被封装在的ActiveX控件上。

3 结语

该文对网络CAD测试技术的体系结构,计算平台进行了研究,并对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和网络传输提出了可行性方法:开发基于组件的AutoCAD图形文件的格式转换和网络传输的ActiveX控件。该项研究为网络CAD测试系统提供了核心理论依据和实现方法,为CAD课程改革中的考核方式改革提供了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万峰科技.ASP网络开发四“酷”全书[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11-452.

[2] 石敏.面向Web网页的自动化测试技术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4.

[3] 万星新,苏玲.Visual Basic数据库开发全程指南[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225-293.

课程改革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课程;课程改革;高等学校

一、课程的定义

课程作为高等教育学一个重要的理论,人们从不同角度去认识、理解它就形成了不同的课程观。

一是认为课程就是教学科目。这种观点把课程等同于所教的科目。我国古代的课程有礼、乐、射、御、书、术六艺。目前我国的《辞海》、《中国大百科全书》以及众多教育学教材也认为,课程即学科,或者指学生学习的全部学科――广义的课程,或者指某一门学科――狭义的课程。然而,这种定义只关注教学科目,往往容易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创造性表现、个性培养以及师生互动等一些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现在我国各地的课程改革,已把活动和社会实践列入正式课程,这说明把课程等同于教学科目是不周全的。

二是认为课程就是有计划的教学活动。这一定义把所有有计划的教学活动都组合在一起,以期对课程有一个较全面的看法。例如,我国有学者认为:“课程是指一定学科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方面的要求,它也泛指各级各类学校某级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相对说来,这个定义考虑得比较周全。但是这一定义本身也存在疑义。把有计划的教学活动安排作为课程的主要特征,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可观察到的教学活动上,而不是放在学生实际的体验上。而我们应该注意的是教学活动对学生学习过程和个性品质的影响,而不是教学活动本身。

三是认为课程就是学习经验。把课程定义为学习经验,是试图把握学生实际学到些什么。经验是学生在对所从事的学习活动的思考中形成的。课程是指学生体验到的意义,因为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学习者,他们从同一活动中获得的经验都各不一样。所以,学生的学习取决于他自己做了些什么,而不是教师作了些什么。也就是说,惟有学习经验,才是学生实际认识到的或学习到的课程。这种课程定义的核心,是把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二、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原因

高等学校从产生以来,课程就不断地发生变化。尤其是到了现代,有意识地进行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一)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首先,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扩张了高等学校的职能。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高等学校依次扩展了发展科学和直接为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服务的职能。这一职能上的变化,必然要求课程也随之变化,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并向多样化发展。

其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规格与类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要求高校培养的人才具有多种类型。因此,课程的安排也随之做出改变,对高等学校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新的问题。

再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受到怀疑,对整个教育事业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必然也带动课程做出相应的变革。

(二)知识的激增加速了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步伐

知识的激增要求高校课程作出一些变革。一是数量上的,即在课程中吸收新鲜事物,使课程内容跟上时代步伐。二是质量上的,即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寻求那些最基本的、能够以不变应万变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原理,并使之结构化,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方面。

(三)高等学校课程改革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高校课程不仅要符合生产力、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满足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社会文化、政治、道德等方面的要求,满足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这一点无论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当代都得到了某种形式的认可。如何根据精神文明的需要恰当地安排高校课程,特别是那些关系人才基本素质、修养和人格的普遍课程,一直是当代各国高校课程改革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关于我国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一)正确对待通与专的关系

西方所提倡的通识教育或“通才教育”,被认为是对高等教育专门化所导致的人的片面发展的一种矫正和超越,其最终目标是人的充分自由的发展。因此,课程的设置首先应当从简约性出发,关注科学性和前沿性。选择最能代表学科核心内容的课程,使学生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学科的主题精神,了解主要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从而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研究打下基础。其次要注意学科之间的内在关联性和相互渗透与贯通。我们强调通识教育并不是说就要排斥专业教育,而是应该以通为基础,在通的基础上关注专,使通与专有机结合,从而达到使人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重视隐性课程的发展

隐性课程既非课内学科又非课外活动,而是第三类课程,即校园文化建设,它是通过整个学校的环境、氛围、学校的风气所施加给学生的影响起到教育作用的。隐性课程使学生在环境的熏陶下以及同伴之间的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隐性课程的实施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重视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传统的自上而下的课程运作模式中,教师仅仅是课程的忠实执行者,无权也无力探讨“教什么”的问题。然而,教师并不是他人思想的被动传授器,应该反思注重知识掌握而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人格完善的课程目标是否合理;反思由专家制定的课程内容是否合理,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通过选择、改编和整合等方式进行改造和重构。其课程角色应该由传授者向促进者转变,由管理者向引导者转变,由“运动员”向“教练员”转变,由居高临下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把课程理解为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要素的整合体,下大力气推进我国课程改革,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合理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吴杰.教学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5-6.

课程改革范文第6篇

有什么样的课程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课程不同则课程目标就不同,培养出人才的价值取向就不同。不同立场的课程改革就会有不同的课程改革呈现方式,就会有不同的课程改革话语体系。我们正在轰轰烈烈进行的课程改革是中国的课程改革,中国的课程改革是为了解决中国的教育问题,为了解决中国人才培养的问题,所以中国的课程改革需要有中国立场,中国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建立中国立场的课程改革话语体系。

中国立场其核心概念是中国。世界是由不同的国家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民族教育的立场;世界是由不同的文化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民族教育的立场;世界是由不同的民族组成,所以中国立场是中华民族立场。归根到底,中国立场就是中国人的立场。中国立场的课程改革就是要培养出能为中国服务的人,能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人,能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人,能为世界人民独立自主、富足而文明作贡献的人。因而中国的课题改革培养的人是具有深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底蕴的人,具有宽阔高远国际视野的人,具有强壮健康的身心素养的人,具有实现国家民族富强文明梦想的人,具有坚忍不拔意志和崇高使命的人。

由此可见,中国课题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培养中国人,有中国传统的人,有中国精神的人,有中国责任的人,有中国使命的人,有中国归属感的人。我们不能用西方国家的教育理论来直接指导中国的教育实践,更不能直接拿西方的课程来培养中国的孩子,我们国家有自己的特色。西方国家的课程与教材中,传递的是他们的价值观。在国际日益激烈的价值观主导竞争的今天,落入别国“价值观陷阱”的后果,不仅仅使我们国家发展失去人口红利,更大的危害将可能导致国家独立自主发展方向的迷失。

课程改革的中国立场来源于中国的教育自信。中国有持续五千年的历史文明,有最独特的、悠久的教育智慧。目前我们的教育已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庞大的教育,也是世界所有国家中最庞大的教育。在这最庞大的教育体系里,到处都闪耀着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底蕴的教育智慧基因。中国的教育已经为中国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取得伟大成就,已经形成独特优势。诚然,我们的教育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还很严重,解决这些问题的任务还很艰巨,这正是全国范围内开展课程改革的价值所在。中国的课程改革还需要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要以更迫切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凝神聚力,在中国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基础上,坚定教育自信,相信我们自己,我们有能力、有智慧,以中国的方式和路径解决好中国的课程改革问题。

课程改革范文第7篇

北京市于2001年9月1日开始进行课程改革。在这12年里,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的领导下,通过开展全员培训、专题研讨、经验交流,中小学教师不仅教育理念有了转变,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行为发生了变化,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北京市一直走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前列,为全国课程改革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多年以来,北京市在落实《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的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以及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六个方面作了有益的探索,使课程改革得以健康推进。各区县也在课改实践中总结出了许多经验和有效的做法。

位于北京市西部,被称为“首都西部天然屏障”的门头沟区,为了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近几年来在区域三级课程整体构建和推进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取得了可喜的成效。首先,门头沟区在促进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方面,结合本区的实际情况,确立了以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为目标的深化教学方式改革,构建高效课堂的研究主题;其次大力推进地方课程的精品化建设,以“永定河文化”为地方课程开发主题,自主开发多本教材和多种类型基地地方课程;三是引导校本课程的特色化开发。通过这些举措,师生的“教”和“学”都发生了变化,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地处北京市城区东部、优质教育资源丰富的东城区通过教研创新,为课程改革保驾护航。教研制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特色,在历次的课程改革中,教研部门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样,自这次课程改革以来,东城区在继承以往教研经验的基础上,围绕“三级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开展研究与探索,总结出了操作性较强的经验。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了满足教师在课程改革中自身专业发展的需求,东城区在分析本区教师现状的情况下,提出了区级教研、学区教研和学校教研三级教研,并把每一级的教研要素进行分解,完善了三级教研的基本构架。多年的实践证明,由于三级教研模式中这三个层级不是各自为战,而是相互支撑、相互融合、相互补充,同时各自又在不断调整中有所提升,所以,三级教研在促进教师转变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转变教学行为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得到一线教师的充分肯定。

为了推进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北京市东北部、地处燕山南麓的怀柔区在如何加强课程领导力建设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在建立可行的保障制度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首先,怀柔区在区教委层面上建立行政管理机制,成立课程管理办公室,负责全区中小学课程管理工作;二是区教委实行扁平化管理,由教委主任、主管主任、相关科室和学校构成垂直管理的结构提升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事实证明,由于有了以上这些机制的保障,怀柔区的课程改革正在顺利地进行。

总之,经过12年的课程改革,北京市的中小学校在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变化。例如,广大中小学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他们越来越注重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中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也更加积极主动。

尽管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广大教育工作者深知:课程改革是一项关系重大、意义深远的系统工程,整个改革涉及培养目标的变化、课程结构的改革、国家课程标准的制定、课程实施与教学改革、教材改革、课程资源的开发、评价体系的建立、师资培训,以及保障支撑系统等,是一项由课程改革牵动整个基础教育的全面改革。因此,我们还要继续努力,在课程改革推进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相关链接

上海闸北区

上海市闸北区开展校际联动,资源共享,围绕学校课程建设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从课改试点工作开始,以“校际联盟”的组织和实施形式,开展课程建设的案例研究,引领和推动区域课程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

开展课程推进案例研究,重点围绕 课程开发、课程管理和课程资源开发开展案例研究工作,具体做法是:建立“课程开发联盟”,制定研究课题;开展师资培训,指导课堂实践; 研讨管理模式,提高管理实效;依托案例形式,提炼工作经验。

开展案例扩大化研究。为了进一步研究课程案例的典型性和可行性,上海市闸北区开展了案例的扩大化研究:横向层面上,扩大案例研究的学校,积累更多课程建设的个性经验;纵向层面上,开展案例的深化研究,即对参与案例研究的学校重点围绕“课程的规范化设计”、“科目的形成和开发”、“课程的教学模式”、“课程的管理机制”开展系统化实践研究,形成整体推进学校课程建设的比较成熟的个案经验。

课程改革范文第8篇

关键词:兴趣;创造能力;积极性;动机;态度;实践

当代社会高科技迅猛发展,知识爆炸,信息激增,学校教育要日益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特别是在知识经济初露端倪的时候,更要把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放在课程改革的重要地位上。新的课程改革,特别注重导向性和选择性,能有效地传承文化,尽量使每个学生积极参与服装学习,并且促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陶冶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感知觉和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的形成,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与全面发展。

课程改革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性是人的一种心理能动状态,具有指向性、协调性和绩效性。它包括认识的活跃、情感的兴奋和意志的努力等多种心理成分。当人的需要具有确实的目标并呈现出实现目标的可能性-目标期望时,需要便转变成动机推动人积极行动。在这一过程中,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起着不可忽视的控制和调节作用。所以,学生个体积极性结构的心理分析,包括需要、动机、目标、态度等方面。服装课程改革,基于这几个方面,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使之对学生的积极性进行了有力的调动。

一、新的课程改革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学习积极性的调节

1、课程改革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导向性的内容标准,并提供这些标准可供选择的教学活动方式建议。

2、课程改革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学生在学习服装设计课时:先了解主要的设计类别、功能,运用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组合原理,媒材特性,进行创意和设计,美化生活,形成初步的设计意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学习动机的培养

1、直接性学习动机的培养。课程改革为学生创设宽松、多样、活泼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多样化,丰富化,从而产生新颖感、增强趣味感。学习中注意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充分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以增强学生兴趣,更好地满足其成就需要;让学习具有挑战性,使学生学习后能获得一种从事创造性劳动产生的满足感;扩大了学习的自主性,使学生能独立自主地处理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满足;在可选择的条件下,学习尽量照顾了学生的志趣,使学生能通过学习获得内心的快乐。从而对学生的学习动机给予了强大激励。

2、“精神报酬”刺激。课程改革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结果中能够表达自己的观念、情感、思想,给学生以精神回报,刺激了学习动机,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三)、通过学习方式的改革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服装新课程改革从服装学习方式出发,划分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1、“造型.表现”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通过此领域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质感等基本造型要素,并能运用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对比与和谐、多样与统一等组织原理进行造型活动,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通过对各种服装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产生对服装学习的持久兴趣。

2、“设计.应用”既强调创意的形成,又注意活动的功能目的。要求学生达到以下目标: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种材料和工具进行制作活动,提高动手能力;了解艺术形式美感及其与设计功能的统一,提高对生活物品和自己周边环境的审美评价能力,激发美化生活的愿望;养成事前预想和计划的行为习惯以及耐心细致、持之以恒的工作态度。

3、“欣赏.评述”注重通过感受、欣赏、领悟、理解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激发参与活动的兴趣,学习多角度欣赏和认识自然美和服装作品的材质、形式和内容特征,了解中外服装发展概况;逐步提高视觉感觉能力,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和形体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认识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发展审美能力;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艺术与文化遗产,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4、“综合.探索”指通过综合性的服装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创造以及综合解决问题的服装学习领域。要求学习达到以下目标:了解服装与其他学科的差异和联系,学习灵活运用各学科的知识设计探究性活动的方案,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服装活动,并以各种形式发表;认识服装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发展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就感。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态度

1、课程改革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服装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学习服装的基本动力之一。服装课程强调突出服装教育的趣味性,充分发挥服装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内容与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改变课程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对服装课程良好的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2、课程改革在内容标准中渗透美术的社会功能,即审美教育、陶冶情操、认识社会和自我、交流、发展形象思维和空间智能,开发潜能、提高物质产品的审美价值和文化含量等功能,使学生潜移默化,明白服装课程的重要性,树立良好的学习态度,调动其学习积极性。

二、我在现有服装教材中对新课程改革的探索运用

在教学环境的设计上,安排学生在服装教室内按小组团坐(组长为代表前坐,中心为活动区),营造一种平等融洽、轻松愉快的气氛,满足学生的需要,力求让学生在活动的乐趣中学习知识,增强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真正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课程改革的目的在于打破老的教育模式,创造宽松,融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师生共同完成教学要求。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范文第9篇

关键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课程改革;课程建设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企业以及其他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苛刻,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毕业生的每年增多,2008年金融危机对人才需求量的减少,就业已经成了社会公认的一个大问题。如何通过对课程改革和课程建设,使毕业生所学的方向和专业适合岗位要求,这是毕业生顺利实现毕业即就业,而非毕业即失业的一个有效途径,也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必须思考的问题。

1、当前学校课程设置的存在问题

当前,中等职业技术学校的课程设置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必须加以改革。

1.1中等职业教育的目的需要进一步明确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中教育是不同的,它更加侧重于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因此,中等职校的专业设置必然以社会性、教育性需求为导向。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出发点除了培养学生的身心发展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对社会的适应性,自己所掌握的技术的实用性,毕业后就能够被用人单位接受,能够迅速的对岗位胜任。这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中等职业教育的侧重点。

1.2专业设置的社会性和教育性不够

当今的社会分工已越来越细,越来越具体,已形成一个多样化、多层次密切依赖的整体格局。这种格局要求有各种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不断地充实到各种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具体岗位之中。技能型人才是社会所需的人才的一种,它在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形成有机的劳动整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而现阶段,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则主要依赖于中等职业教育。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根据社会的需求,依据社会的不同分工,进行专业设置,培养从事各类职业的技能型、应用型人才。但是目前我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设置好多都是相似的,课程设置技能型不够,作为职业技能型的课程有待进一步改进。

1.3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意识有待加强

无论是学校,还是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树立一种服务意识,树立对学生负责的服务意识。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考虑,为他们的就业考虑。不仅要考虑如何吸引学生来到自己学校上学,更要考虑学生从自己的学校毕业以后去哪里工作,是否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建设者。学校要树立为学生全程服务的意识,迎进送出顺利就业,课程设置上和建设上更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以及社会的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发展趋势设置相应课程。

2、课程改革与建设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

2.1需要设置以职业指导课程

对于我们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来说,设立职业指导课是非常必要的。时至今日职业指导在绝大多数学校中还没有成为一门正式的课程,或有开设职业指导课而未纳人正常的教学计划,并且仅限于在毕业前的突击指导,多侧重于政策教育,简单的就业技巧教育,内容不全面。职业指导课的师资薄弱,指导课的水平和效果有待加强。因此,职业指导要走上正轨,需要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把职业指导纳人正常的教学计划之中,充分发挥第一课堂的作用。还要建立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职业指导队伍。职业指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择业观教育,择业技巧教育,毕业生心理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教育,还包括诚信教育,创业教育,职业意识教育,职业理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职业价值取向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等内容。职业指导课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专业认识;二是职业意识、职业道德;三是职业生涯设计;四是就业政策法规;五是求职技巧。总的来说,职业指导课程要实用化、个性化、现代化。课程要根据企业的用人标准,学生就业目标诉求来制定,使课程实用。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把先进的“体验式、情景式、演练式”模式用在课堂中。还要利用先进的工具,使课堂现代化,以加强接受效果。

通过课程教学,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三个层面均达到以下目标。

一是态度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树立起职业生涯发展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二是知识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应当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性、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三是技能层面: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还应该通过课程提高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2.2课程改革应该根据社会的需求

在学校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充分调查社会的需求,在未来的几年内,对专业的受欢迎程度做好有效预测,不盲目开设专业,不盲目增加或较少相关课程。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也可以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对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个全面的把握。技术学校课程应该体现职业教育以发展技能为主的本质,而目前有的课程陈旧落后不适应经济发展需求,有的太过高深不适应学生的实际学力,而且大多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重理论轻技能,不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利于学生的均衡发展。因此,课程综合化是当今课程改革的一大趋势,课程综合化“强调以学习者的经验、社会需要和问题为核心”;同时,培养初中级级技术人才也是经济发展对现代职业教育的呼唤。

2.3课程改革应该考虑培养学生身心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无论在生理方面还是在心理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这都为其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其中包括高中阶段的专业教育)创造了条件。特别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自我意识的日益成熟,职业心理的发展,已使他们具备了接受某种专业教育、从事一定社会职业的心理基础。处于中等职业教育阶段的学生,其认知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概念的、判断的认知方式得到了很大程度发展,逻辑的、抽象的思维能力日益强化,其意志的坚定性以及情感的稳定性、社会性、职业性得以进一步加强,外在的技能性活动也进一步熟练,并且也易于形成固定的操作能力。所有这些都为处于这一时期的学生个体的发展提供了身体、心理等方面的支持,使其认知活动、技能训练活动得以顺利展开,从而不断获得新的知识,形成新的技能。这正是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所必须依赖的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基础之一。所以,在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3、国外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尤其是美国、日本、德国的职业技术教育理念和方法都比较先进,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3.1课程改革应因地制宜

职业技术教育存在很多有效的课程教育模式。但是没有一种模式可以说是绝对通用的。由于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不同步,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课程教育改革时,充分考虑到该地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特色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课程。

3.2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动态运行机制

课程设置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的时候应该采用发展的眼光,将课程设置纳入到按需增减、按需调整的动态运行机制中去。使课程设置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3.3国外在职教课程改革方面的主要特点和趋势

从国外教育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趋势来看,现代职教课程呈现出从传统的“教程”向“学程”的转变;从传统的“教育专家导向”向“消费者需求导向”的转变;从传统的“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和“劳动力本位”转变等特点。我们必须要把握这些特点,开展适合时代和国情的职教课程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有能力、有实力、有潜力的求职者。

参考文献:

[1]《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之思考》,谭昌藩,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9年04期

[2]《按照岗位要求建立课程体系——对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的思考》,贺辉,职业,2009年03期

课程改革范文第10篇

我校创建于1964年,原为山西省水利建筑工程局子弟学校,2009年正式移交小店区教育局,同时被指定为农民工子女接收学校。面对这样一所面积小、教师教学能力不强、学生人数少、学生来源层次有差别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校长面临着更大的挑战,肩负着更重的责任。为此,“特色立校”的理念深深地植入校长工作思路中。在这一理念引领下,我校从实际出发,本着传承、创新、发展的思路,走上课程改革之路。

传承

传承工作作风 我校几代教育工作者肩负民族责任,具有无私奉献的品行和“用心做教育,用爱教学生”的坚韧执着精神,像晶莹的水一样,呈现自己的纯洁和剔透,彰显自己的明亮和光润。为此,我们借“水文化”的涵韵,提出“若水精神,浸润生命”,进行“浸润教育”特色建设的设想。

传承特色项目 2012年,我校将葫芦丝课程引进课堂,确立为我校的艺术教育特色课程,并形成了自己的教材和教学方法。

传承校刊、校报、校歌 学校的校报《校园风》已经创办两年半,教研刊物《水工教研》、学生作文集《新芽》都已发行两年。另外,我校编写的校本课程《弟子规释读》和《经典诗文诵读》获得山西省校本课程二等奖。校歌《雏鹰之歌》反映了水工学校五十年的优良传统。

创新

课堂教学之创新――“一三六”浸润课堂教学模式打造灵动课堂 第一,一条主线:师生共同成长。教师要努力创造一种别具一格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富人性化。第二,三个基本点:自主、合作、探究。第三,六个步骤:课前交流――自学质疑――合作释疑――点拨提升――巩固练习――拓展延伸。

课程设置之创新――坚持多元开放,建立新型课程体系 第一,开设综合性课程。依据学生学习兴趣,在以国家课程为主的基础性课程中开设新型“综合课程”,让国家课程校本化。第二,开设拓展性课程。一是开设“传承传统文化”必修课,引导学生阅读经典书籍,开展“讲经典”活动,全校师生一起练习书法;二是继续开设学校传统葫芦丝艺术特色课程;三是开设“水工学生志在四方体验行”课程,带领学生到社会实践基地进行亲身体验,开展探究性学习。第三,开设探究性课程。成立两个实践基地,开设探究课。一是水文化探究课程,开展关于水的研究;二是开展探究“本土文化”之旅,以山西的母亲河――汾河之韵为探寻、实践主题,将山西本土文化在学生当中普及、传承。第四,开设实践性课程。我校开设“水如世界”实践性课程,学生自主选择,让孩子们从小树立职业意识。

教师队伍建设之创新――搭建多维平台,锻造教师团队 第一,若水读书。我校专门布置一间供教师读书的场所――若水书屋。书屋内图书涉及多个领域,每学期更换。书屋全天开放,教师可随时到书屋查阅资料,充实自己。第二,若水反思。我们提倡教师每天要反思。一是反思教学,二是反思生活。第三,若水实践。我校为教师搭建三个实践平台。一是课题研究实践。学校鼓励教师申报课题,创造更好的研究空间和条件。二是校本教研实践。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校本教研。三是课堂教学实践。开展“每月一人,每人一课”全员参与的磨课活动。

评价之创新――坚持全面有效,激发学生潜能 第一,“水如币”让评价多元发展。学校采用“水如币”评价媒介,对学生进行360度全面评价。“水如币”是指像钱币一样具有价值感的流通物,如水滴状。将“水如币”评价与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课堂表现、实践活动等方面紧密结合,围绕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实施多元化立体式评价。第二,“水如银行”让学生学会理财。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管理“水如币”,学校建立存储场所――“水如银行”。银行职员从招聘到选聘,全部由学生竞选自主完成,实现自主管理的全过程。“水如银行”营业期间,所有手持“水如币”的“客户”都可在柜台前办理业务。第三,“特权享有”让学生爱上评价。“水如币”存储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可享有某些特殊权利,如获得精美小礼品、图书、作业免写卡、当护旗手等。学校开展各项活动,学生可运用积攒的“水如币”当做门票,参与各项活动,进行体验。

发展

课程改革的内涵是“以生为本”,对于规模小的薄弱学校来说,校长必须把学生、把教师作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为每个孩子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这是我们教育者美好的教育理想,在课程改革过程中,校长一定要本着整体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整体提升学生成长快乐感的原则,不断努力,前行在课改的道路上。

上一篇:项目成本范文 下一篇:国际化经营范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