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拳教案范文

时间:2023-02-28 04:02:05

少年拳教案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义和团运动山东督抚 教案

中图分类号:K2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1)04-19-24

山东是近代教案的多发省份,教案数量居于全国首位,[1](P247)特别是在义和团运动时期,根据义和团运动的发展状态,本文以1898年10月赵三多起义作为义和团运动的开端,以1901年9月《辛丑条约》的签订作为义和团运动的终结。 该地民教冲突异常激烈,教案频发不已。此间,共有三位督抚在山东任职,即张汝梅、毓贤、袁世凯。作为山东省级行政首脑,他们对教案的不同认识,必然左右着其处理教案的方式、策略,影响着教案的发展趋向。从个案研究来看,学界对张汝梅论述较少,对毓贤与袁世凯学界则多有论及,但将人物与教案结合研究的论述并不多。[2]本文拟从三位督抚对教案起因认识的异同,其处理教案的不同策略、剿抚之策对教案产生的影响以及造成他们不同认知背后的心理因素等几个方面作初步探讨。

一、教案起因认识的异同

晚清教案持续时间长、数量多,涉及区域和影响的阶层非常广泛,人们对其认识也莫衷一是。同样,三位督抚对教案起因的认识也不尽相同。

首先,三位督抚皆认为,基督教的扩张和强横是造成教案的直接原因。

“巨野教案”对基督教的影响是巨大的,其在山东的直接后果是外国教会加强了各种形式的传教工作。根据研究,巨野教案后,天主教信仰的影响极大地扩展,更多的民众信从天主教,以取得各种形式的“帮助”,主要是因为天主教拥有比新教教士更多的“权能”。[3](P153)教徒在天主教“权能”的庇护下,气焰更加嚣张,以致教案叠生。对此,张汝梅有比较深刻的分析:教民“一经入教,遂以教士为护符,凌轹乡党,欺侮平民,睚眦之仇辄寻报复。往往造言倾陷,或谓某人毁谤洋教,或指某人系大刀会匪,教士不察虚实,遂欲怵以兵威。不知教士之势愈张,则平民之愤愈甚”。[4](P13)继任者毓贤亦认为,“自西教传入中国,习其教者率皆无业莠民,借洋教为护符,包揽词讼,欺凌乡里,又或犯案罪,藉为逋逃之薮,而教士倚为心腹,恃作爪牙。”[4](P6)袁世凯也指出,教案的产生与教民的强横有莫大的关系。[4](P28)基督教的扩张打破了晚清山东社会空间、资源既有的分配格局,必然与山东民众产生激烈冲突,教案的发生也就不可避免。

其次,山东督抚对教案起因的认识存在差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与张汝梅不同,毓贤和袁世凯认为,山东部分官员的不作为是诱发教案的重要原因。

毓贤认为:“凡遇民教控案到官,教士必为间说,甚已多方恫吓;地方官恐以开衅取戾,每多迁就了结,曲直未能胥得其平,平民饮恨吞声,教民愈志得意满,久之,民气遏抑太甚,既不能忍,以为官府不足恃,惟私斗尚可泄其忿。于是有聚众寻衅,焚拆教堂之事”。[4](P6) 据此,他将教案发生的部分原因归结为地方官吏处理教案时委曲求全、偏袒外人和教会的强烈惧外性。袁世凯对山东部分官员对教会的态度的刻画更入木三分:“近闻东省官员,非视夷如仇,即畏夷如虎,其仇视者尤足倡民生事,而畏夷者尤足府怨激变。”[4](P28)可见,在二人看来,由于官员缺乏对夷情的了解,对外人或惧或仇的态度为教案的发生再次埋下了祸根。

第二、袁世凯认为德国入侵山东是引发教案的根本原因。

袁世凯认为,列强特别是德国对山东的侵略是引发教案的总根源。而在此过程中,传教士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成为德国入侵山东的急先锋,激化了民教矛盾。他指出:“窃维德人窥伺山东,蓄志已久,分布教士,散处各邑,名为传教,实勘形势,而构衅之由亦即阴伏于此。”[5] (P31)事实也恰恰如此。德国圣言会主教安治泰就曾积极怂恿德国侵占胶州,故鲁民对德国侵略者的仇恨,首先对准了德国天主教会。薛田资曾说:“统计表明,几乎每个天主教士都受到过以此袭击、抢掠和殴打。”[6](P81)1898年5月26日马泽轩神甫在其一封信中说:“不祥的谣言不断传来,外教的帮会分子甚至议定了屠杀全体传教士和教徒的日期,因为他们把传教士和教徒视之为德国人侵占胶州的原因。”[7](P211)连《柏林民报》也刊文说:查闹事之由自德国占据胶州始。德国首先并吞中国地方,俄、美随之……。中国有中国之教,何以必欲使从西教。欧人所传之教名为耶稣,而所为之事,与国家劝善本意大相径庭。为何分人之国,为甚强使华人购买西人之物。中国虽与檀人不同,而其保护本国之心则一也。[8](P239-P240) 可见,袁世凯对基督教与列强之间的紧密关系的判断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并以此作为处理相关事件的依据,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事件处理的准确合理性。

二 、教案处理的不同对策

三位督抚任职时,山东客观环境的差异及其对教案认识的不同,导致他们在教案处理方针和具体作法上的差异。

张汝梅对已发生教案曲意弥缝,以和为主。

李秉衡因巨野教案被罢黜,对山东、直隶两省的官员震动很大。此后,官员们似乎对任何与外国人有关的纠纷都胆战心惊,[3](P152)以致唯恐与外国人发生纠葛。教案一旦发生,地方官员极力向后退缩,一味袒护教民,“所谓持平办理四字,已经行不去,只好曲意弥缝。即地方百姓,亦皆知彼势大难犯,敢怒而不敢言,皆含垢忍辱,降心相从。所以委曲求全者,实已不遗余力。”[9](P107)张汝梅督政后期,山东义和团运动刚刚兴起,并没有掀起大的风浪,引发的教案为数不多,但张汝梅及其下属都小心翼翼地进行处理。1898年11月的红桃园与威县第三口村教案,以拳首姚洛奇被斩首并赔款3000吊而结案;同月发生的的日照教案,张汝梅虽表示强烈不满,但还是两次派人与教会议结。因此,这个时期传教士们基本满意,认为“张汝梅继山东巡抚任,大致平顺。”[10](P193)

与张汝梅不同,毓贤、袁世凯皆主张“持平办理”。其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持平办理”必须排除来自教会、公使方面的干预,由中国官方自主秉公断案。

巨野教案后,教民“动辄以微嫌隙故凌砾于乡党之间。偶不遂其餍求,即以抢夺攻击等情以耸教士之听。教士不查虚实,率然达于公使”,[11](P12-P13)给山东官方造成巨大压力。1899年夏,德国主教德华盛具名指控嘉祥教民被抢案多起,并谓教民四散,有家难归,情况十分严重。毓贤派员彻查,“检齐卷宗,勒传人证到案,会同逐一确切研讯。或因教民先前曾罚乡民钱文、酒席,欲向索还;或被将妇女诱令改嫁,得钱私肥;或教民自与亲属争产;或因家务争执,迁怒排解之人;或被藉以打点使用为名,乘机讹索多赃,后经查知往追,因而教民词曲理穷,捏诬乡民欲行捆打、抢割麦禾暨勾结大刀会匪滋扰等词,赴城内教堂避匿,并向教士诉述,请县传究,以图挟制而冀拖累泄忿。其实皆系谎词虚架,毫无影响。乡民委无平空向教民罚钱、寻衅之事。”从而得知所控各案之实情,“类皆教民恃入教为护符,平日横行乡里,鱼肉良民。偶有稍与理较,动辄故意张大其词,意图使人莫可谁何”。[9](P477)但控案所涉及之乡民“均因事后希图将被罚、被诈钱文索还,致被藉口,亦不免略有是非”。既弄清了所控各案之原委,处理起来也就有了事实依据。经过反复驳辩,德华盛无言答对,“始自言实为教民所激,惟天良不可昧,事如可了,决不好为其难”,并同意将控案累累之华牧师高会堂“任凭拿办”。[9](P477-P478)因此,毓贤总结道,“查民教生衅,总因教士偏听教民,教民依仗教士,往往借细故以诬平民。而主教又不察虚实,动辄张大其词,电陈贵署,肆口恫喝。本部院惟有督饬地方官,遇事速了,不分民教,持平办理而已。”[9](P419-P420)毓贤在办理教案过程中,有力地顶住了来自教会方面的巨大压力,制止了教士、教民的讹诈,维护了平民的利益。

在肥城教案交涉中,英领事提出了诸多苛刻的要求,使谈判进行得异常艰难。袁世凯对此据理驳斥,如对“建堂立碑”一事,袁答复此事“均易商办,但占地不能过大,需费不能过万。此外亦不得再索赔恤。”[5](P107)英领事还欲援引巨野教案、日照教案之成例,索取利益,袁世凯严正指出,“洋人失物,照约只可拿贼追赃,亦无官代赔偿之例。况教民皆我赤子,只可由地方官查明抚恤,断难照前案议赔。……该领事复以肥城教民所设孝里铺教堂被焚,称为西人产业,请予赔款。当经索阅契据,竟未交出,因亦不能议赔。”[12]( P899) 袁世凯多方否决了外国公使的无理要求,有效地维护了清廷利益。

第二、“持平办理”,必须整饬吏治。

教案办理主要依赖地方各级官吏,要做到“持平办理”,必须要对“仇教”和“畏教”的官吏予以制裁,达到以儆效尤之目的。

兰山知县陈公亮刚愎自用,“审理词讼,擅用非刑;听断不公,民哭一路”,[9](P436)制造兰山冤案四起,其中包括三起教案。毓贤认为,该员“为见好教民之计,至激成戕害巨案”[9](P436)因而将其参革。在当时袒教成风的山东官场,毓贤此举无疑是对官员敲响了警钟。对其政策理解并执行的最好的是茌平知县豫咸。他对教案以尽量持平为原则,竭其所能解决争端。他最有名的一次是调解张官屯拳教之间的矛盾,豫咸不但亲自去了张官庄,而且还“看戏贺神拳呢!那时候神拳正兴,各庄都去,豫官还给神拳开了赏。” [13](P856)

针对山东官吏对基督教会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袁世凯严加申饬、批评畏事者“遇有交涉案件,但凭教民一诉,或教士一言,即签派传人,纵役勒索。到案后又不分曲直,往往抑制良民,希图易结。而教民转得借官吏之势力,肆其欺凌。”[4](P56)也指斥仇教者对人民的反教行为“不但不肯查禁,或对众讥煽,不啻潜导而阴驱之。迨教案既成,强邻执约以相诘责,则又张皇失措,听容所为。”[4](P56)袁世凯“通饬各属,遇案不分民、教,但论曲直。毋许教士干预词讼。严禁胥役藉案需索。并选择简明条约,刊刻颁发,今地方各官讲习遵守,知所依据。复面告各国洋教士等,知会各堂,谨守教规,断不准违背约章,横生枝节。”[5](P43)

“持平办理”教案虽然是毓贤与袁世凯的共同主张,但毓贤的“持平办理”是特殊背景下做出的反应。德国占领胶州湾之后,经常以此为基地四出杀掠,在兰山、日照、即墨、高密等处屠杀了不少中国人。对此,毓贤提出了严正交涉,但德国对毓贤的请求置之不理,因而是中国官吏及广大民众都非常气愤。[14](P463-P466)与此同时,德国对在山东境内发生的教案则提出严重抗议,要求严厉制裁拳民。针对德国政府的无理要求,毓贤及一批官吏进行了反驳,他们认为,如果对犯有小规模骚扰教民罪的拳民坚持严厉制裁的话,那么,德国按理也得赔偿他们的军队行动所造成的损失。[14](P348-P349, P403-P407)。毓贤对德国所犯暴行的控告自然全部落了空。

三、抚剿之策对教案的影响

山东督抚对义和团抚剿之策的差异,直接影响了山东教案的走向。

首先,张汝梅和毓贤均主张“抚团”,即借助团会的力量和教会抗争,以维持民教双方相对的“和局”,而此后事态的发展,远远不是他们当初所企望的情况。

甲午战后,清政府为解决国家财政危机,大量裁减军队,造成地方防御脆弱,盗匪因之猖獗。因此,国家大力提倡地方组建民团,维持社会治安。为此,张汝梅非常重视民团建设,并因此得到清政府的嘉奖。张汝梅组建民团除维持社会治安外,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藉以调和民教”。[15](P174)由于列强及基督教势力的扩张,民众为自保身家,团会纷起。因此,张汝梅认为,“如任其自立私会,官不为理,不但外人有所借口,并恐日久别酿事端。查北方民俗刚强、好勇斗狠是其固习。此项拳民所习各种技勇,互有师承,以之捍卫乡闾,缉治盗匪,颇著成效。应请地方官,谕饬绅众,化私会为公举,该拳勇为民团,既顺舆情亦易钤束,似于民教两有裨益。”[4](P14-P15)张试图将山东反基督教势力纳入团练之列,既便于政府控制范围,又可最大限度地消除教会对这些组织的迫害及藉口,最大限度地减少教案发生的可能,从而达到“调和民教”的目的。但由于当时朝野对此举争议很大,“抚团”计划的进行并不顺利。而这一安抚政策,给了拳民一定的发展空间,为以后教案的发生埋下了伏笔。

毓贤在职期间,德国步步紧逼,教徒“以护符密迩,日益鸱张,鱼肉乡邻,无所不至”。[4](P42)为了抵制教会势力的嚣张气焰,毓贤确立了自己的“民教势力均衡”政策,即允许民众在官府控制的范围内对教会进行适当的抵制。在这一政策的诱导之下,1899年夏秋,在鲁西北和鲁西南地区发生了众多的针对教民的财物抢劫案件。对此,毓贤基本不屑一顾,因为他认为拳民对教民的打击,是教民咎由自取。教民常擅自妄为,借端讹诈,不仅强索罚金,甚至抓走那些反对他们的人,将其关押在教堂,直到收到罚金为止。[14](P348-P349)因此拳民们往往私设公堂或向教民收回其强索的罚金,在他看来,这是拳民的正常反应,他还认为,团民“从未取人一物。偶有一二无知少年负气而取物做质者,亦必请人送还”。[14](P479)至于拳民为炫耀一下武力,在教堂附近练拳,甚至将教堂做拳厂。只要拳民们将自己限于这些防卫性活动范围之内,即仅作为天主教会自治权力的制衡,毓贤就对其采取宽容态度,进行一定程度的包庇。面对朝廷的责问,毓贤还称,“委无虐待教民情事。此奴才服官事省二十年,耳闻目睹,知之甚确者。”[9](P24)

毓贤“抚团”的民教势力均衡政策是模糊的,它的执行也是有弹性的。它的具体操作以不能导致列强的强烈不满和维持自身在山东的统治为前提,如果超越了这个前提,则必须给予一定的镇压。为此,他曾说:“敝处防闻既确,凡安分者自保身家,原不禁止,若真有捉人勒赎抢掠无忌情事,亦即派队查拿”。[16](P22-P23)1899年8月红拳首领陈兆举的被捕和处决就是明证。由此可见,毓贤对反教斗争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当反教斗争的烈度过大遭到外国公使的强烈干预时,他亦采取一定措施,避免给列强以口实。但对民众反教的镇压,毓贤有自己的策略,那就是“惩首解从”,这是他的一贯主张。“惩首解从”策略实际上对义和团运动起了纵容作用,因为义和团这种特殊的组织形式,能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再造自己的领袖,从而极易召集自己的随从。斗争既然还会继续,教案也就不可能消失。

袁世凯则是特立独行,以理性的态度否认了教案的“合理性”,对破坏社会稳定、蓄意制造教案的拳教双方痛下杀手。袁世凯认为,“民间多一教案,即公家多一亏损,该夷又得一进步,是良民之欲报复乎教民者,反足以贻累于公家,而挑衅于强敌”,[5](P32)“无益于民,徒病于国”,[5](P42)从而否定了教案存在的“合理性”。

据笔者统计,袁世凯上任前的一年间(1898.10~1899.11),山东共发生教案235起。为了消弭教案,袁采取了铁血手段,对拳民进行了清剿。首先,他派防营将领“于各州县冲要之地,不分殄域,扼为防范。”[11](P56)在此基础上,“选派公正绅士,分投开导。一面恳赏购线,缉拿案犯首要”,[5](P44)并“激励乡团,督率庄兵练勇,合力兜拿”“匪首就获,所从自散”。[11](P61,53)通过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经过两个多月的镇压,山东“匪势日衰,地方一律安靖”。[17](P305)因山东义和团力量大大削弱,1900年春发生的教案寥寥无几。

1900年夏,山东义和团运动复起并进入高潮,教案进入高发期。为调和民教矛盾,朝廷上谕,饬令教民反教,但此举并不成功。袁世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教案,实行了两手策略:一方面,继续竭力清剿拳民;另一方面,竭力保护教堂,礼送教士出境。因 “中国毙一洋人,必抵偿数命,抚恤巨万”,[17](P201)为减少动荡和不必要的损失,袁世凯派兵将境内洋教士保护出境,教堂“分别封存,派人看守。”[11](P658)如恩县“护送西人十七名平安出境”,“庞庄大教堂赖以始终保全。”[9](P1019)由于袁世凯保护重点的转移,一些据点的教民遂受到拳民的攻击。1900年夏,义和团攻打小芦教堂,山东第四路统领戴守礼率兵将神甫抢出送到济南,忽略了对教民的保护,以致教民受到拳民的杀戮,因此有教民说戴统领故意将军队撤出,让团民杀教民。[13](P66-P67, P510-P511)

当然,蓄意制造教案者除了义和团之外,还有少部分教民。为稳定政局,袁世凯对他们也进行了无情的镇压。1900年7月平度二十里堡教民为非作歹,袁世凯批示“正凶即须按照土匪章程,就地正法,以昭炯戒,不问其教不教也。”[11](P370)据此,二十里堡教案中教民孙明显被正法。此外,在1900年8月聊城南关教案、茌平教民投毒案等案件中都对涉案教民进行严惩。此类教案数量虽然不多,但在局势动荡的非常时期,足以彰显袁世凯的“坚强、有魄力”[18](P85)

四、认识及态度的心理分析

义和团运动期间,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山东三任督抚对教案的认知、处理以及对义和团的态度呢?本文拟从社会和心理学的角度对此有所解释。

首先,既定的文化背景,使三位督抚对基督教形成了相同的社会印象,从而得出了较为一致的社会判断。

我们知道,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的人的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之总体,因而是形成民族性格的东西。生活方式包括了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同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思考方式大致是相同的,在重大事件的认识上也往往能够得出相同的结论,即形成较为一致的社会判断。[19](P63,132)三位督抚所属的具体民族虽然不同,但在清代民族大融合趋势下,他们早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传承了相同的文明因子。也就是说,他们所积淀的文化基础是相同的。影响社会判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社会规范,二是社会信息。社会规范属于文化的范畴,这一点三位督抚有共同的基础。所以,只要他们能取得相同的社会信息就能得出共同的社会判断,而在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背景下,这一社会信息是不难取得的。他们在督政的过程中都感受到了追随军旗而来的基督教这一异域文化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使他们面临着无休止的麻烦。由此可见,在共同的文化基础之上,面对大致相同的社会信息,他们得出“基督教的扩张和强横是造成教案的重要原因”的结论是不难理解的。

其次,不同的个人动机,偶然促成了毓贤和袁世凯对教案的“持平办理”。

动机,在心理学上一般被认为涉及行为的发端、方向、强度和持续性。我们也可以理解为,它是指由特定需要引起的,要满足各种需要的特殊心理状态和意愿。如前所述,毓贤和袁世凯在处理教案过程中都极力主张“持平办理”,但从现有的研究成果看,他们的个人动机即意愿,却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毓贤在教案处理上坚持“持平办理”,是出于政治投机,目的是为了迎合京城顽固派以获得载漪等人的青睐,从而达到仕途上平步青云之目的。[20]对此,笔者深以为然。19世纪末,清政府对外政策表面虽未做大的调整,但因引渡康梁失败和己亥建储遭到列强干涉,在最高层中涌动着一股排外的暗流。在己亥建储过程中,载漪集团迅速崛起,“刚毅……力引载漪居要职,宠眷在诸王上。”[21](P35)当时,载漪集团炙手可热,“朝中视线均集于该邸”,[22](P679)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封疆大吏的毓贤难免不去逢迎。而据史料记载,毓贤与载漪等关系密切。1899年11月21日,清廷曾密电各督抚,在列强干预慈禧“训政”或己亥建储的情况下,不惜与列强一战。在此背景下,列强越是痛恨毓贤,他就越容易获得载漪集团的青睐。出于这种目的,曾以擅长“治盗”著称的毓贤,却执行了前任巡抚张汝梅的“抚团”计划,对教会、教民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压制,但仍信誓旦旦的宣称“委无虐待教民情事”。“持平办理”在道理上无可非议,但在中外不存在平等关系的情况下,持平办理不仅做不到,其结果只能招来更多的纠纷。况且,从巡抚的言行举止,地方官都能读懂“持平办理”的真意。

对于袁世凯在山东的所作所为,传统观点认为他是要用义和团的鲜血染红自己的顶子,但此说是站在政治革命立场上的主观臆断。笔者以为,袁世凯在山东的举动是基于中外条约格局考虑下为维护山东政局稳定的必然举措,并不是之举,更不是为了自己的仕途。如果说袁氏,那么很多事情很难解释得清楚。如,早在朝鲜时期,他同日本不仅进行了艰巨的外交舌战,而且展开了保卫王宫的生死战。1900年后,日本在我国东北虎视眈眈,妄图使东北与朝鲜连成一片,对此,袁曾表示“不管是对日本、俄国或某个其他列强,凡是有关领土完整的事情,我们都不应该做任何让步”,“尤其是对日本,我们一定要怀有较大的戒心”。[23]八国联军在天津设立都统衙门,在袁世凯的严令交涉下,1902年被迫“将都统衙门裁撤,所有地方一切事宜交与中国地方官(袁)办理。”[24]如果说袁世凯是为了仕途着想,那么就很难解释为什么在清廷对外宣战后他还竭力绞杀义和团和冒天下之大不韪参与“东南互保”。因此,笔者判断,袁世凯的举动才是在条约格局下较为真正意义上的“持平办理”,是为维护山东政局稳定坚持的一项方针,而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正是因为这样,他不仅对蓄意制造教案的义和团进行了无情绞杀,而且对故意制造事端的教民也按“土匪章程”就地正法。

再次,社会文化环境(即生活空间)的差异,形成了个人不同的素养,这也是督抚们对教案认识形成差异的重要因素。

社会文化环境是指个人所处的社会结构、社会风俗和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化传统、人口规模与地理分布等因素的形成和变动,它对人的成长影响很大。三位督抚虽然都受过封建文化的熏陶,但因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差异,其接受异文化的机遇实有很大的差别。毓贤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北中国,根深蒂固的“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和对古老文明的自诩使他对异文化不屑一顾。在这种社会文化氛围中积淀起来的旧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时刻在他的心理世界中起作用,使他对异域文化形成了一种刻板印象,自觉不自觉地带着“文化眼睛”去观察外来事物,并作出相应的心理反应。毓贤“偏而且乱,又甚恶洋操”,[25](P24)在这种心理引导下,“抚团”抗教、抗洋之举就是自然的反应了。

袁世凯虽然生在北中国,但其生活阅历丰富,尤其早年出兵朝鲜,做过“钦命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大臣”,在与列强交涉的过程中接触并认识到世界大势;其与李鸿章等洋务官员过从甚密。因此,从袁的经历来看,他直接或间接经受过欧美风雨的洗礼,较早地接受了西方文化,视野比较开阔,思维比较理性,具有一定的近代意识。面对山东动荡的局势,袁世凯冷静地将道义上的正义性和实践上的可行性截然分开。对于义和团的闹教,袁世凯不是不能理解,但是他看到在敌强我弱的中外条约格局下,这些举动“无异于民,途病于国”,只能授人以口实,招致列强的干涉,因此他对义和团进行了坚决镇压。袁世凯采用铁血手腕,稳固了山东政局,没有给列强留下过多的把柄。而且在议和过程中,经过袁世凯的积极争取,在列强开单处分的官员中,山东占的比例极小,教案赔款数目也大大减少。[9](P1129-P1136, P1151)另外,袁世凯熟悉国际惯例,能够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为中国最大化地争取权益。如在肥城教案中,他“利用现代的方法和工具,与外人做理性竞争”,[26](P257)使案件按照我方意图进行办理,最大限度地排除了英领事的干扰,维护了国家利益。

参考文献:

[1]赵树好:《教案与晚清社会》,中国文联出版社2001年版。

[2]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戚其章:《关于毓贤评价的几个问题》,《社会科学研究》,2000年第3期;张华腾:《庚子战前袁世凯对教案的态度》,《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

[3〗周锡瑞:《义和团运动的起源》,江苏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4]故宫博物院明清档案部编:《义和团档案史料》(上),中华书局1958年版。

[5]廖一中:《袁世凯奏议》,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6 ]青岛市博物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德国侵略胶州湾史略选编》,山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7] 路遥主编:《义和拳运动起源探索》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8] 翦伯赞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义和团》第4册,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9] 第一历史档案馆:《义和团档案史料续编》(上),中华书局1990年版。

[10]刘准:《天主教传行中国考》,献县胜世堂排印1923年版。

[11]朱金甫 荣孟源:《筹笔偶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版。

[12]朱金甫主编:《清末教案》(2),中华书局1996年版。

[13]路遥主编:《山东义和团调查资料选编》,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14]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教务教案档》(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0年版。

[15]廉立之 王守中:《山东教案史料》,齐鲁书社1980年版。

[16]林学:《直东剿匪电存》,沈云龙主编,近代史资料丛刊,文海出版社1972年版。

[17]中国史学会主编:《义和团》(1),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18]顾维钧:《顾维钧回忆录》(1),中华书局,1982年版。

[19]沙莲香:《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

[20]喻大华:《东直督抚与义和团运动的兴起》,《清史研究》,2000年第4期。

[21]罗:《拳变余闻》,载《庚子国变记》,神州国光社1951年版。

[22]陈夔龙:《梦蕉亭杂记》,《义和团史料》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23]《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3期。

[24〗《南开史学》,1987年第2期。

[25〗《袁世凯致徐世昌函》,《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2期。

[26]张玉法:《中国现代化的区域研究――山东省(1860-1916)》,[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82年版。

A Contrasting Research to Mass-versus-Church Cases

among Shangdong Stadholders in the Period of the Boxer Movement

Abstract:Shangdong was the province that the mass-versus-church cases occurred frequently in the period ofthe Boxer Movement. About mass-versus-church cases ,the undersntanding and attitude was difference among three stadholders.In order to procure the concord between Qing government and aggresors,Zhang Rumei took the act of contravening of own willing. Yuxian and Yuan Shikai were all impartiality in attitude when they did handle a case,but the differences were existed in action:Yuxian mainly rectified the nepotism to Chinese Christians;Besides this,Yuan Shikai gave the enormous killing to the boxers and Christians to safeguard peace.In a word,whether procuring the concord between Qing government and aggresors or handling a case impartially,the last final was tragic because the above actions both increased the pressure of economy of people and killed lots of people.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2篇

教案的设计直接关系到一节课的成功与否。在课前预设时,要围绕自主性练习的思想,尽量做到以下几点:

1.在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到基本功和套路的联系;

2.在教法组织上多采用分组与集中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3.在时间的分配上,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观看图解、自主练习和相互交流;

4.在场地的安排上尽可能与其它班级分开距离,避免注意力的分散;

5.重点和难点一般安排在自主练习之后,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动作技能的基础上,加深对重、难点的理解和学习;

6.运动量和强度的安排充分考虑练习内容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使他们在自主学习时根据自身条件注意间歇时间。如我在上“五步拳”这一教材时,把基本的手型、步型变换放在热身活动中,这样可以使学生在练习“五步拳”时把重点放在动作的连接上,不至于顾此失彼;在组织上采用先集中练习基本功和“五步拳”,后分组练习“五步拳”,再集中练习和学生展示的教法,并在分组练习时充分利用图解让学生自主练习,同学间互相帮助,教师巡视,进行分别指导;当部分学生动作技术掌握较好时,我就基本采用分组教学,这样可使技术掌握好的学生有更多的自主学习时间,掌握差的学生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针对性练习、有更多的时间得到教师辅导。经过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效果较理想,学生也满意!

二、练好基本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条件

每个体育项目都要学生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和基本技术,而较高层次的自主学习只有在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的基础下才能有质量地进行,武术也不例外。所以要让学生对武术感兴趣,能很好地进行自主学习,练好基本功是关键!例如:在进行“五步拳”的教学前,我先进行基本的拳、掌、勺手型变换,冲拳、踢腿和五种基本步型及变换的教学,等学生掌握这些基本功后再进行完整套路的教学。从教学结果看,基本功练习好的学生在套路学习时,非但掌握技术快而好,并且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也高,同时也激励其它同学自主学习,提高了教学效果。

三、充分利用好媒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帮助

在武术教学中常用的媒体有图解、挂图、录音机、多媒体等。不同的媒体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都能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帮助学生记忆、理解动作,尤其是多媒体教学,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语言、文字、图像的帮助,使学生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多媒体能把一些复杂的内容变得容易理解,一些分解动作能直观地呈现给学生。多媒体还能把讲解和动作示范有机地展示出来,能把学生的非注意力因素集中起来,使学生从听觉、视觉上领悟动作的要领,能很好地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如在“少年拳”的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观看整套动作录像,建立初步的动作概念,培养学习兴趣,然后进行分解教学;当学生初步掌握动作技术时可再观看录像,加深记忆,接下来在分组练习中再利用挂图、分发图解来提高自主学习的效果,为同学间互相纠错帮助提供正确的依据;当学生基本掌握动作技术,进行集体练习时,就利用录音机播放音乐,使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进行练习,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感受武术运动的魅力!

四、发挥运动小能手的作用,为学生自主学习注入新的活力

运动小能手是指学生中体育素质好、活动能力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人。武术套路,动作的变化多,练习的密度大,加上学生的基础相对较差,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完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能力,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与教学效果将受到影响。此时如能启用运动小能手,可以在动作示范、帮助纠错尤其是分组自主学习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在“少年拳”的集体教学中,我让运动小能手分站在不同的位置进行示范,教师不必因为运动方向的改变(如弹腿冲拳¬¬¬---马步冲拳,缠腕冲拳---转身劈掌)而来回跑动进行示范,这样就有更多的时间去观察、指导学生,也使练习保持连贯性和完整性;“跃步冲拳”是“少年拳”教学中最难的动作,当练习一段时间后,我让运动小能手上前展示来发现优、缺点,然后进行对比、讲解、纠错,让学生尽快掌握动作技术;武术具有很好的表演性。当整套动作基本掌握后,我再通过小能手的展示来活跃气氛,让大部分学生得到观赏和放松,从而鼓舞和激励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在分组练习时更能发挥运动小能手的组织管理和运动才能。这样,教师巧妙借用同学间的融洽关系,培养运动小能手做好老师的助手,既为同学树立了榜样,又激励了同学刻苦练习,使单调枯燥的练习变得轻松!

五、做好课后小结,为自主学习再做准备

小结是对这堂课的总结,更是对下一堂课的准备;是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分析更是对教师教法组织和场地器材安排的思考;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创新……认真做好总结,可以让学生学得更快乐,教师教得更轻松,也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得以顺利进行!同是“少年拳”的教学,在一个班的不同学生中和一个年级的不同班级中就显得情况各异。通过小结,可以找出共同点与不同点,发挥优点,减少缺点。使教师在以后的备课时考虑周密、在教学中有的放矢,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做好充分准备!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体育教学;展示;特点;启示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19-03

每次参加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不仅给人视觉上的冲击,更多的是思维火花的碰撞。现试图通过剖析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特点,结合日常课堂教学情况,谈几点体会。

一、本次全国活动的主要特点与亮点

1.活动形式多样,内容更加丰富

本次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的活动主题是“强化体育专项教学改革,优化体育场地器材配置”,呈现教学观摩、器材展示、体育室内健康课展示三大板块。

其中,教学观摩所展示的内容不但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等大类内容,还有花样跳绳、三步球等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内容。

室内健康课小学展示了6堂课,分别是一年级的“男孩和女孩”,二年级的“我的情绪我做主”和“交通安全记心上”,四年级的“保护视力”,五年级的“合理饮食促健康”,六年级的“轻度损伤的自我处理”。内容涵盖面广、趣味性强,认可度高。

启示:基层每一次教研活动必须明确活动的主题是什么?为了达成这一主题开展什么样的活动形式?具体包含哪些内容?这样才能使活动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才能使活动更有实效。

最近几届的全国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中所选择的内容十分广泛,而一线的体育教学中所选择内容却相当有限,特别是体操等安全要求相对较高的内容几乎难以见到。“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十分突出,相当部分学校、老师围绕《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中的测试内容进行教学。其中初中学段更为突出,基本上日常课堂教学内容包括体育中考内容和体质标准测试内容两大部分。因此,常态教学中如何出现更多的与《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标准(实验)》和《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规定各大系列中的内容已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日常教学中,在注重体育实践课教学的同时还需加强健康知识的传授。

2.教学手段生动多样,利于目标达成

教学手段是为了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运用的物质方面的场地、器材、仪器、设备等。常用的体育教学手段有挂图、模型、多媒体、哨、录音机、各种器材等。[1]

本次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小学各有一节课使用了我们常态课中比较少用的多媒体,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5月23日下午,上海市民立中学夏促焕鲜χ唇叹拍昙逗嵯浞滞忍谠绞保结合教师示范,利用ipad对助跑、起跳、腾空和落地的标准动作进行慢放,让学生对横箱分腿腾越技术动作、结构有一个更清晰、更完整的了解,以帮助学生学习横箱分腿腾越。同时,夏老师用ipad及时拍摄学生的练习情况,通过成功案例和失败案例的对比,便于学生剖析自己动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使学生更有效地掌握横箱分腿腾越技术。

5月24日下午,一节少年拳第一套25分钟片段课,侯晓梅老师采用了以下教学过程:首先通过多媒体展示本节课少年拳第一套所要学练的动作并让学生模仿练习。接着根据学生模仿练习的情况,老师进行了针对性的动作示范、提出新的学练要求后,学生再次进行少年拳第一套的练习。随后结合电脑,每组进行观看、对比、分析和练习。最后,在逐一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少年拳第一套串联动作练习。

5月24日下午三节高中跨栏跑,三位老师所采用的器材各异。广东省中山市第二中学李晓芸老师采用的软栏,降低了练习难度,提高了练习的安全性,以消除学生的恐惧心理。武汉市第十二中学戴艺老师采用小垫子与栏架配合,在小垫子上的辅练习和完整跨栏动作练习的基础上让学生在栏架中进行完整动作练习,循序渐进的方式让学生不断尝试和体验,让学生在循循善诱中体会跨栏成功的快乐。浙江省金华市汤溪高级中学陈京来老师使用的是墙体、橡皮筋和软棒。利用墙体练习摆动腿技术动作,橡皮筋限制摆动腿抬腿高度,栏架侧面安置软棒以降低练习难度,增加运动的安全性。

启示:教学手段、方法、过程都是为达成目标服务的,日常课堂教学中,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器材资源显得更有意义。同样,在基层教研活动中,关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运用的有效程度理应成为教研活动中应关注的一个话题。

3.加强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的监测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之比。合理安排学生的练习密度,有利于学生掌握身体练习的方法,形成正确的运动技能,有利于学生体能的提高。体育课的运动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是身体练习对机体刺激程度的反映。体育课中的运动负荷安排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身体特点,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体质与健康,而且直接影响学生对运动知识的掌握和运动技能的形成。[2]

由于近些年来渐渐地忽视了对课的练习和运动负荷的检测与评价,体育活动中必须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和相应产生的练习密度被有所忽略。本届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中,工作人员用仪器对课堂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进行监测,并及时将测试结果告知点评专家,大多数专家能结合监测数据来点评课堂教学情况。

启示:余立峰通过查阅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15种《学校体育学》教材,发现本轮课程改革以前出版的更注重体育课中的练习密度与运动负荷的描述,对该内容的描述列入到体育课的准备与分析(或体育课的评价)的章节更多。课程改革后出版的就出现了没有涉及或者有所涉及但描述非常简单笼统的情况,比如有的教材对于教案编写中练习次数和时间的要求,只是在编写体育课教案应考虑的问题中对课中各种活动的时间进行恰当的安排和分配做了相对简要的阐述,并没有详细说明练习次数和练习时间的概念、计算方法等操作性要求。但最近几年出版的《学校体育学》中对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关注度有所提升。因此,教师在接受大学教学时由于教材的原因没有掌握这个知识点,或者是大学教师不加以补充,导致学生缺失这个知识也就不足为怪了[3]。结合本届活动中根据练习密度和运动负荷测试数据进行点评的情况,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对青年老师进行这方面知识的学习与指导。常态教学中,引导老师们加强课时练习时间与练习次数的设计,以保证课时教学中的练习密度。

4.强调体能练习,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

5月23日下午,广东省东莞市石排中学徐路嘉老师执教横箱分腿腾越,以探索“初中学生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相长的教学”作为本课的设计思想,通过将俯卧撑、俯撑顶肩推手击掌、站立推手等体能素质,植入运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使体能素质与运动技术互为渗透,促进共同发展[4]。专家点评时也认为:课中适时穿插课课练,将课课练内容穿插于横箱分腿腾越学练中,面向全体和“体能+技能”这两个方面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徐老师的体能和技能的组合,并不像以往体育课中的一样,先进行技术操练,等技术学练结束后再进行相应的素质练习或课课练。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的最大好处在于学生利用等待横箱分腿腾越练习的时间进行适当的体能练习,且所练习的体能练习内容辅助于主教材横箱分腿腾越。这样的体能练习内容既充分利用了课时时间又促进了主教材技术的操练。

启示:浙江省率先提出了从“技术、体能、运用”三个维度来构建单元内容,认为这是要落实“用教材教”,实现“以生为本”的一个重要突破、一条基本路径[5],并在多次省级教研活动中加以实践与验证,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认为在日常教学中应尽可能将课课练融合于技术学练中。结合主教材,合理搭配“课课练”,在进行“投掷实心球”这一内容时,通过俯卧撑、引体向上、顶桥等方式积极发展学生的上肢力量和柔韧性,为投掷实心球教学打下基础。根据技能形成特点,有效渗透“课课练”,如“双杠支撑摆动前摆下”,在学习该内容前期的课就应该有目的安排上肢力量的素质练习,同时在杠上学习该动作后安排相关上肢力量练习等。单元统筹设计,系统落实“课课练”。例如,排球垫球教学中一共4课时的单元,每节课“课课练”结合打球运动专项素质,如第一课时采用提高下肢力量的助跑摸高、原地纵跳等内容;第二课时发展灵敏素质练习,做低姿往返摸线跑、梯次折返跑等。[6]

二、本次全国活动中值得商榷的几个问题

1.仍有部分课“作秀”

如某节跨栏课,有好多听课老师认为:如果让学生热身后,直接进行连续跨越三个低栏的练习,其效果与通过一节课学练后的完整练习几乎不会有什么差异。

启示:借班上课,是目前教研活动中比较常见的一种形式,由于上课老师来自其他学校,不可能将自己的学生带至上课学校进行上课。那么,如何保证参与上课学生的学习起点与上课老师所预设的起点保持一致成为借班上课必须控制的因素之一。如初一的远撑前滚翻第一课时教学,应保证授课对象的学生会前滚翻,但没有学过远撑前滚翻。那么,借班上课的老师就可以在复习前滚翻的基础上,一步一步地进行远撑前滚翻的教与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课堂教学的真实水平,才能使听课老师有更多的借鉴之处,真正起到教学研讨的效果。

2.精讲多练仍需进一步加强

可能是借班上课的缘故,也可能是所学技术难度较高,有部分展示课中老师讲得过多、过频,而影响学生学练的时间。点评专家在点评横箱分腿腾越时,值得商榷的问题的第一条便是“体育课不能局限于说教,应该给学生更多的练习时间”。

启示:“精讲多练”目的在于教师的讲授和示范转化为学生自己积极思维下的学习,通过学生大量的练习与感悟,促使学生从不知到知,进而掌握运动技能。常态课教学中或基层教研活动时,要求上课老师理清每一学练步骤的目的,根据目的去设计该片断中应该向学生说些什么,示范时观察什么。如脚内侧踢球,首先老师做完整示范,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脚内侧踢球技术动作由哪几个环节组成,因此,老师可以边慢速示范边讲解脚内侧踢球的五个环节名称即可。踢固定球是脚内侧踢球的其中一个练习环节,其目的在于让学生明确支撑脚和摆动腿与球的关系,那么老师讲解时讲清支撑脚与球的关系、踢球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该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即可。示范踢固定球时,让学生观察支撑脚的站位、摆动腿的摆法。为让学生更好地、快速地弄清楚脚触球的部位和击球点,教师可拿一只足球(事先用粘贴纸表明脚触球部位),边演示边说明脚触球部位和击球的点。同时,每一练习是否有效,也应根据这一练习设计的目的,结合动作要领适时进行点评。

3.需进一步重视课堂常规

季浏教授在本次闭幕式讲话中指出:有的课在开始部分不安排见习生、不检查服装,在结束部分不组织学生收还器械等。

启示:课堂教学常规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因素,也是避免伤害事故发生的有力举措,是对师生双方提出的基本要求。日常课堂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课前认真布置体育教学的场地、器材,并检查自身的仪表服装,提前到达上课集合场地等待上课;上课铃响后等体育委员向体育老师报告出席人数后,师生互相致敬问好,若有迟到同学须喊报告并向老师说明原因,经老师同意后方可入列;课中做到一切行动听指挥,特别是投掷课时尤应强调这一点;下课时师生应互相致敬和道别,待老师宣布“解散”后学生方可解散。

4.合理安排体能练习

本次展示活动中有些课中的体能练习安排并不十分合理。如点评专家点评跨越式跳高课中的体能练习时指出:体能练习以双人单脚跳、多人单脚跳、游戏赛龙舟为主,跳高本以腿部运动为主,如果体能练习中加强发展躯干和上肢力量的练习可能会更合理一些。

该课时的体能练习不同于前面所提及的“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的练习,前面提及的体能练习是在等待练习横箱分腿腾越时与主教材相匹配的辅练习,而跨越式跳高中的体能练习类似于传统体育课中的课课练,其目的在于通过课课练,促进学生的体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启示:《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建议”中指出:应在运动技能教学的同时,安排一定的时间,选择简便有效的练习内容,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发展学生的体能。[7]日常教学活动过程中,在关注技能传授的同时,合理选择和安排体能练习内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既可以在主教材学习时,结合主教材进行配套的辅练习,即寓体能练习于技术学练之中;也可以在主教材学练结束后,根据身体全面发展原则,通过上、下肢搭配的形式开展相应的类似于课课练的体能练习。

参考文献:

[1]邵伟德.体育课堂有效教学与例解[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12:102.

[2]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29-230.

[3]余立峰.编写教案中应重视练习时间和次数的正确描述[J].中国学校体育,2011,8:29.

[4]第六届全国中小学优秀体育教学观摩暨体育器材展示活动教案集[C].2015:80.

[5]余立峰.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15:16.

[6]莫豪庆.体育教学以技术学习为载体有效发展体能的策略[J].中国学校体育,2015,4:43.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4篇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我又与同组的朱海舟老师、吴国明老师承担了本校的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的辅导,并且在整个比赛过程,参赛学生发挥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也因此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5篇

一、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

为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积极参加各种培训和业务学习、教研活动,向老教师学习和交流取长补短。

二、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

本学期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发现《物理新课程标准》对物理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为此,我不断教学理论理念,,深入研究拳的课标,明晰的目标,从而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了更深的了解,本学期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育教学工作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三、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

本学期,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实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创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获得知识和不断提高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物理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课后认真写反思,记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学生为主体,提倡自主性学习,学生在观察、操作、实验、讨论、交流、猜测、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获得知识。这样的探索实验让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学习成了他们的需求,学中有发现,学中有乐趣,学中有收获,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期考成绩优秀率、及格率、平均分分别为……

四、改革评价方法,激励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学期彻底改变了过去单一用分数来评价学生的方法,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如学习热情,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物理学习的结果,更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

另外,我又与同组的朱老师、吴老师承担了本校的青少年电子制作比赛的辅导,并且在整个比赛过程,参赛学生发挥稳定,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本人也因此被评为“优秀辅导教师”。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6篇

关键词:体育教育;武术套路;教学内容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13)04-0113-06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一直是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技术学科的主干课程之一,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摸索,已经形成一套较为成熟的教学体系,并不断为社会输送优秀的武术教育人才。但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涌动、“阳光体育运动”的推广及武术运动进入中小学教育的推行,社会对武术教育人才的需求方向发生了变化,而现有的武术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依然遵循原有的社会需求设置,缺乏对社会需求的适应性。因此,本研究基于调查数据,对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审视和分析,目的在于通过对现有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使其与培养目标保持较高的符合度,并为提高沈体体教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的优化整合为研究对象,以部分高等体育院校(北京体育大学、上海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山东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西安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武术专家和教师及从沈体体教07、08、09级中随机抽取的30个班级共958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检索、搜集有关高等院校武术普修教学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等方面的相关专著和期刊,对指导性文件、文献及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比较、归纳和整理。

1.2.2 问卷调查法 采用内部一致性系数对信度进行检验,统计分析得出,教师及学生问卷系数分别为0.785、0.792,说明信度很好。运用结构效度对问卷效度进行评价,因子分析后得出两份问卷各因子的成分均比较理想,问卷结构基本符合本研究的理论构想和框架,结构效度可以接受。

1.2.3 专家访谈法 走访及电话访谈了北京体育大学等八所高等体育院校的多位专家,针对与本研究相关的诸多问题,听取他们关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研究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2 结果与分析

2.1 高等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时代背景

2.1.1 武术运动走进中小学

为充分发挥武术的教育和健身作用,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创编了《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决定自2010年9月1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校(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这标志着武术迈开了进入全国中小学的新步伐。因此,为迎合当下中小学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从师资培养的角度讲,武术必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的重点。

1.2 我国体育运动正在从精英体育转向大众体育

2009年1月,国家体育总局将8月8日这样一个极具历史纪念意义的日子定为“全民健身日”,这是国家对倡导全民体育健身、提高国民身体素质的高度重视的重要体现,让我们看到“后奥运时代”的中国全民健身潮的涌动,也是活力中国、魅力中国、和谐中国的一个美好缩影。

武术运动作为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可以为“全民健身”的理念提供很好的支持,作为学校教育更应该从大众普及以及健身的角度出发去考虑教学内容的设置,为提高国民素质输出更多优秀武术教育人才。

2.1.3 青少年身体素质提升为目前学校体育推进的重点

青少年的健康是一个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是每个学生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关系到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竞争力,现今,青少年学生的健康状况下滑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正因如此,由国家三部委共同发起的一项惠及2.7亿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群众性体育运动——阳光体育运动。 此项活动从2007年发起至今,以科学的方法促进全国校园体育的蓬勃发展,成为促进青少年身体素质提高的有效方法和手段,成为中国青少年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活动,是加强青少年体育意识、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所以,武术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需要顺应当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和学校体育发展方向,使教学内容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不断探索更优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使走出校园的体育教育人才能够尽快的进入角色,为 “阳光体育运动”的推进做出应有的贡献。

2.1.4 部分高等体育院校该类课程情况概述

北京体育大学体育教育专业开设武术套路专业选修课,课程中理论部分6学时,除没有武术套路创编与图解知识外,其他内容和沈阳体育学院一样。技术部分86学时包括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武术操、五步拳、初级长拳、初级棍术、综合查拳、24式太极拳。实践部分36学时,与技术学时的比例接近为1:2,说明该校非常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样,山东体育学院也将武术操、24式太极拳引入课堂,加上三路长拳和少年拳总共32学时,理论部分4学时,主要学习武术运动概述。武汉体育学院技术部分有24式太极拳、二段段位制套路,共48学时,理论部分包括武术运动概述和武术教学方法。但教学大纲中没有设计实践能力培养环节,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失。而考试采用通级赛的形式,增强了教学的目的性,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成都体育学院该门课程技术内容主要是初级拳、对练拳和对练棍。天津体育学院共安排18周的课程,每周2节共72学时,其中理论3节、技术15节,两者的学时比例与我校接近(见表1)。

2.2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状分析

2.2.1 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分析

本课程学时由过去的80调整到64,授课时间设置在第二学年的上学期。教学内容由技术、理论及实践三个部分构成(见表1)。

2.2.2 对课程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

2.2.2.1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评价情况分析

通过对任课教师的访谈了解到此课程的主要问题是技术部分内容过多、过难,在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任务量大,需将理论与实践部分压缩,方能完成技术部分的教学内容。这直接导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出现以技术部分为主的情况。另外,教师对考评标准也存在不同的看法,其中主要问题是以套路动作的熟练性、规范性为主要考量依据的考评办法,对于没有武术基础的体教学生而言过于严格,导致在教学中过度强调动作的规范化程度,忽略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2.2.2 学生对教学内容评价情况分析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反映武术课课时少,所学动作难、繁、杂,不易掌握;教学内容单调枯燥,没有充分体现武术技击性等问题。因此,以套路运动形式为主的武术必修课,如何通过优化设置来满足学生的需求,是我们所面临的一项重要的研究任务。

2.2.2.3 学生最喜欢的技术、理论内容调查分析

由表2可知,学生对武术技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同时,调查发现学生对理论内容的选择情况,也同样体现了这两方面需求。说明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的需求倾向于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的对抗性项目,而且也体现了学生渴望了解璀璨的中华传统武术文化及传承地方特色武术项目的愿望。

2.3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程现存问题分析

2.3.1 “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

调查中发现,大部分学生武术功底较差且参差不齐。要在44学时内按照规格要求熟练掌握三套动作确实不易,而且技术考评采用的又是期末集中考核的办法,最终导致学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消化不良”、“破罐破摔”等现象。因此,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不得不牺牲理论部分教学时数,以巩固提高学生的技术规格和演练水平,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

2.3.2 “重规格、轻兴趣”阻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竞技武术对于规格的要求一贯较高,作为从武术中剥离的一种特殊形式,已失去武术特有的魅力,但其对武术教学、训练的影响却不可小觑。当前沈体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以初级套路为主,教学过程对动作规格的高要求已经成为教学的主导、技评的核心。另一方面,教师出于对及格率、优秀率的考虑,在教学过程中一味的追求成绩,致使对学生要求过于严格,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

2.3.3 “重技术,轻能力”现象加剧

依据沈体体教专业2009年最新修订的培养目标,应将学生培养为具有较强教学能力,能够从事学校体育及其他体育相关工作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武术套路必修课须突出对学生教学及其他应用能力的培养。但这点在现行大纲中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见表1),教学内容中技术部分总学时占68.8%,而能力培养部分仅占12.5%,说明教学内容在时数分配上仍然存在较大的偏倚。

2.3.4 武术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

现行大纲所涉及的技术内容全为套路运动形式,缺少技击对抗类教学内容,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教学内容技击性不强是降低学生习武积极性的主要原因之一。调查发现,学生们想通过武术学习,使自己不仅掌握一些健身方法,而且还要掌握防身自卫的能力,达到保护自我、彰显个性的目的,进而为终身体育打好基础。为了能够加深学生对武术的深层次认知,武术教学内容应充分体现其实用性,将技击、健身等功能融入武术教学当中。

2.3.5 地方传统武术特色不够突出

沈体以套路形式为主导的教学一直缺乏对地方传统武术项目的引入。适当引入具有较强技击价值的传统武术,可使学生能够从武术技击性的角度去重新理解武术运动的魅力所在,又能进一步加深传统武术与现代体育的结合。

2.4 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优化整合的改革设想

在调查同类一些高校教学内容设置的基础上,根据课程内容设置的基本依据和原则,初步拟定出了各项教学内容指标。将教学内容的每一项指标分为五个等级,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发放给专家、教师,让他们对其中所包含的各项子内容的重要性程度进行选择、评价。再根据重要程度的强弱依次进行赋值,最后计算出各项指标所得的权重值。对得出的权重值进行分析、取舍,并结合专家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更优化的课程内容框架。

2.4.1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各指标内容的优化选择过程

2.4.1.1 技术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权重值大于0.05的技术指标7项,除武术基本动作、简化太极拳2项原有内容外,另有5项技术指标也受专家及任课教师的认同。原有的技术部分教学主要是技术动作传授,而最具魅力最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技击价值的缺失导致学生学习中出现倦怠、厌学等不良情绪。实用防身术凸显武术的技击特点,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实用防身术引入课堂是为了增强教学实用价值。同时,为了体现中国武术作为搏击术的实质,将技击防身类项目引入课堂也是很有必要的;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的引入迎合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使武术教学与武术段位制考评紧密结合;武术健身操具有简单、实用、趣味性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作为中小学体育课的准备或结束部分的内容,不仅可以代替传统的活动方式,也符合新课改背景下所倡导的快乐体育的思想。武术健身操的引入有力保障了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对中小学体育教育政策的落实;将辽宁地方传统武术项目引入教学,不仅增强传统武术教育的规范性,也是保护和传承岌岌可危的传统武术的有效途径。据调查,辽宁省查拳和八极拳实用性强,开展广泛,适合引入。权重值位列第七的健身气功虽说是新型的健身形式,但因其具有内容丰富,简便易学、健身效果突出等特点,深受广大健身爱好者的青睐。同时也迎合了后奥运时代全民健身的大环境,凸显武术的健身功效。除此,专家建议将24式太极拳简化为8式太极拳。

套路类的整合是新时期武术课程内容改革的关键。首先,教学思想应由一贯竞技套路的规范化向传统套路的实用化转变。其次,在内容的选择上,传统武术应选编攻防技击性强的动作组合,借以改变武术在学生心中枯燥、无用、遥不可及的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减缓教与学的双重畏难情绪。

相比而言,自编长兵套路与短兵的权重值较低,由于其在教学中受场地、器械不足、危险性大等因素的制约,开展的效果不理想,本着实用的角度出发,专家、教师给予的评价较低(见表3)。

2.4.1.2 理论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从表4可见,除原有的四项教学内容外,权重值大于0.05的指标还有武术健身原理。武术健身理论可填补学生武术健身相关知识的空白,还为今后武术健身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有助于学生全方位、多层次领悟武术的科学性、实用性,对武术这一中国传统运动有更系统、更深入的理解。

理论部分整合的关键是既要从优化后的技术教学实际出发,加入与时展相符的知识内容,同时还要考虑武术理论自身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基于上述两点建议,将权重值小于0.05但作为太极拳、地方传统拳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拳术基本技法加入到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中,可有效保证拳术学习的效果。

此外,在理论教学内容的形式上,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如有些教学内容并不一定要在理论课中集中讲授,可以穿插在技术教学课中,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武术的理解,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

武术套路创编原理与方法及国外技击术介绍这2项指标权重值偏低,所以,在优化设置时不予考虑。

2.4.1.3 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内容优化整合分析

沈体面对教师需求趋于饱和、就业竞争白热化的情况,及时做出调整,提出了 “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 的新型培养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更应重视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通过各种锻炼使学生在能力上得到初步体验和收获。武术教学能力可通过带领准备及放松活动、撰写指定教学部分教案、教授新动作、自评互评环节等途径来实现;而竞赛裁判组织能力的培养方式主要有模拟真实武术比赛,将学生分组(裁判组、检录组、记录组、技术考评组),组间交替循环进行裁判实习,或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编排一场小型的中学武术竞赛规程,目的在于让学生熟悉一般武术竞赛的流程;自学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需要确定一些理论和技术教材内容,如武术套路教学、武术图解知识等内容让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再根据作业反馈的情况来了解学习的效果。另外,教师也可以要求学生在掌握武术基本动作的基础上看书自学五步拳,根据课上自荐演示或小组比武等形式,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再针对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讲评。以上能力的培养主要由平时培养和专题培养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

作为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关键,创编能力已成为体育教育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部分改革的重点。武术健身操动作简单,趣味性强,使武术健身操的创编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同时也响应了教育部颁发的关于武术健身操走进中小学的政策精神。所以,将武术健身操作为创编能力培养的素材非常合适。

2.4.2 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优化整合设置的框架构思

本研究遵从该课程发展建设的时代背景,结合该课程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依据各项教学指标的权重值,并结合专家、教师对教学内容设置的补充意见,构建了武术套路必修课程内容的基本框架,如图1所示。

2.4.3 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时数比例的优化分配及可行性分析

经过优化、整合后的武术套路必修课教学内容中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部分的学时比例都有提高,而且内容更加丰富、知识结构更加合理,并可通过理论课教学、技术课渗透、学生课下自学等途径来实施。技术部分共由7个教学项目组成,其主体的套路类所包含的教学项目,都可在10学时左右完成,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由表5可知,作为技术部分核心的套路教学时数明显减少,而剩余的学时被科学的分配到其他类别。而新增的健身功法、创编能力培养及技击防身三个教学板块,不仅彰显了武术健身、技击价值,更重要的是将学生的素质提升、能力培养提至一个全新的高度,确保 “淡套路、强实践、重应用” 的指导思想在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得以实施。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学生对武术教学内容设置的两方面需求:一是要体现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武术教学的趣味性;二是要体现武术健身、击技价值,突出武术的实用性。

3.1.2 目前,沈体体教专业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表现出学时短、任务重,影响理论教学实施;重规格、轻兴趣;教学内容缺乏技击性;地方武术特色不够突出等一系列问题。

3.1.3 整合后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在原有的基础上增设了拳术基本技法、武术健身原理的介绍;技术部分加入了养生功法、技击防身两大内容。原有套路内容已革新为传统拳、械(八级拳或查拳)、武术段位制初级套路、八式太极拳。为满足新时期教师潜能开发的需要,实践能力培养部分,增设了自学及创编能力的培养。理论、技术及实践能力培养三部分的学时分别调整为10:34:18。

3.2 建议

3.2.1 应重新理解和认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分析培养目标的具体含义,从中确定今后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教学的发展方向。

3.2.2 应充分利用地方传统武术资源,依托于高等体育院校的教育平台,将具有地方特色的代表性传统项目引入课堂,不仅能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还能将当地特色武术项目发扬光大。

3.2.3 武术技术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武术实用性,增强武术趣味性,而且多以套路组合为主,删减复杂、重复的动作,降低教学难度,激发学生兴趣,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参考文献:

[1]陈刁福,陈浩庆,周洪珍,等.以新《纲要》为指导的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模式设计[J].韩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6):100-104.

[2]胡玉玺.谈体育院系学生武术普修课的学习情绪、动机与教学目标的确定[J].教育与职业,2007(6):126-127.

[3]田桂菊.高校武术普修课按层次分组教学的尝试[J].体育学刊,2004,11(1):70-71.

[4]王文成,单绿叶,李福祥,等.高校武术教学模式构建的新探索——“试图教学法”在武术套路教学中的实验[J].体育与科学,2007,28(3):88-90.

[5]张修昌.高等院校普修课的教学现状及改革构想[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26(11):279-280.

[6]郭建生.对提高武术普修课教学质量的分析与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2007,11(1):83-85.

[7]李良萍.安徽省体育院系武术普修课教学内容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安徽体育科技,2004,25(3):130-132.

[8]李玫红.普通高校武术教学内容改革措施及发展趋势[J].山东体育科技,2010,32(4):85-87.

[9]范存智.解析高校武术教学的“瓶颈期”[J].山东体育科技,2012,34(3):82-84.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7篇

关键词:军体课程;教育功能;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4-0264-02

中学阶段是青少年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校教育工作的好坏从一定方面决定了我们要培养什么样的建设者和创造者。现代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再加上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孩子们得到了比以前更多的宠爱,也出现了以前没出现过的问题。在浮躁的社会环境和各种媒体的影响下,许多人迷茫了,孩子教育中出现的弊端越来越严重。如有的孩子娇生惯养,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体谅他人,不会与人合作;有的孩子一直在顺风顺水的环境中长大,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稍微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如此种种,不一而足。现在的家长大都见不得自己的孩子吃一点点苦,更别说在学校被老师惩罚之类的事情;有的家长孩子吃了一点点的小亏就紧张得不得了。家长的纵容,家庭条件的优越,使孩子们失去了锻炼独立生活能力的机会,不会洗衣服、做家务的学生在现在的学校里是很常见的。许多学生缺乏吃苦耐劳、坚毅果敢的精神,不关心国家民族大事,不能融入集体生活,身体素质也呈下降趋势。另外,许多家长和学校,都不希望学生把时间浪费在与升学无关的科目上,强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摒弃那些在升学上无关的科目。学生在学校里只要把成绩搞好了,就会得到老师和家长的认可,分数成了衡量孩子是否是好学生的绝对的标尺。这就使得许多孩子变成了考试机器,而与社会生活的距离越来越远,不利于孩子的人格塑造和长远发展。我国的教育,尤其是在中学阶段教育的困难不得不要求我们正确地面对,积极采取措施应对。

学校不仅是教书的园地,更是教育人、培养人的场所。学生在学校不但要学习各科知识,充实自己的大脑,增长智慧,强壮身体,更重要的是培养良好的人格、崇高的人生观。信仰第一,健康第二,学问第三。严格的纪律约束,可以帮助学生克服自由、散漫、我行我素的行为,养成规范、有条理的行为习惯,为学生创设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如果借鉴一些军体练习项目,把部队对军人站、立、行走等的要求,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军人的行为规范锻炼和要求学生,对提升学生的思想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是大有益处的。对学生进行军体训练也是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新的历史时期国防教育的有效形式,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培养适应时代要求人才的重要内容。

我校将军体训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为学校德育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开设了校本课程《国防和军体教育》课,对学生进行站、立、坐、行等项目训练,培养学生不畏艰苦、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学生综合素质也得到了提高。实施三年,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精神面貌、校风校纪较以前有了很大改观,受到了家长和社会的一致好评。我校处于城乡结合部,学生来源广,大部分为来城务工人员子女。很多学生因家长疏于管理,养成了各种不良的学习和生活习惯。许多学生因怕吃苦、怕动脑、听不进话等原因,导致学习成绩上不去。而有的老师出于种种原因,在教育学生的时候显得很没有底气,不敢批评学生,也不敢得罪学生家长。如何磨砺学生的意志品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多年来困扰我校领导班子的一个难题。通过反复调研学习,学校借助校本课程的开发,于2011年开始有步骤、有计划地开展“国防和军体”课程创建活动。在校长的亲自参与下,教育处和全体体育教师利用假期编写了《国防和军体教育》课本,在新一学期开学时投入使用。军体课设置为每学年开学第一个月。在此期间,我校全体学生将利用体育课和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军体训练。内容分为站军姿、原地和行进间队列、唱军歌、练军体拳等。体育教师们在一起认真备课、编写教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形成规范军体课教案,用以我校军体课教学。通过军体教学训练,学生的组织纪律性,精神风貌,站、立、行走姿态,以及班风、班貌和学校风气有了很大改观。在组织好军体课教学的同时,我们利用家长学校开课时间,给家长做汇报演出。学生整齐划一的动作,饱满的精神,飒爽的英姿赢得了家长的肯定,因此我们的《国防和军体教育》课程,得到家长们的支持。

开设军体课程教学,目的就是要通过军事体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培养顽强精神,促进身心健康,学业长进,人格完善。学校军体教育的实施,要有详细的措施和计划。第一,学校要制定教学目标和计划和措施,并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军体教学的目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要设立健全的组织机构,校长、教育教学处、体育教师分工管理;第三,教学处要根据学校教学计划安排课时;第四,教育处要做好检查、班级评比、汇报演出等工作;第五,体育教师要精心准备,做到示范规范、讲解简练清晰、口令洪亮准确、教法组织科学合理。第六,班主任密切配合,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中各种不利情绪和动向。

现代教育改革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使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学校军体作为校本课程在我校实施几年来,学生在学习中不断感悟和提升,精神面貌、校风校貌大有改观。学校的教育教学井然有序,学校呈现团结、向上的氛围,有效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为学生长大后更好地融入社会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董翠香.体育校本课程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2]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8篇

1.1农村中学体育现状

农村中学体育是承转农村小学和大学体育课程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详细了解目前我国农村中学的体育现状,在查阅了大量的文件、资料,并进行走访、调研后,对调查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农村学校体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农村中学体育存在许多问题,最主要的可归纳为硬环境的薄弱和软环境的缺失。硬环境中教学环境的物质环境最突出的问题是场地、器材严重不足,无法达到国家和各省内中学体育器材配备标准的要求;另外,班级规模大,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而农村中学体育软环境中教学环境的社会心理环境的突出问题主要是课堂效果和秩序需要改善,这主要和管理部门对体育工作的重视不够以及人们根深蒂固对体育的错误认识相关。总而言之,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环境总体较差,各方面的发展严重不平衡;许多隐蔽性环境因素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这些隐蔽性环境因素对体育教学的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这些都是制约学校形成良好体育传统与风气的关键因素。

1.2“长尾”理论概述

“长尾”(TheLongTail)这一概念是由《连线》杂志主编ChrisAnderson在2004年最早提出的,用来描述诸如亚马逊和Netflix之类网站的商业和经济模式。[2]“长尾”代表着传统中不被重视的区域,“长尾”理论通俗地说就是一个极大的数“(长尾”中的产品)乘以一个相对较小的数(每一种“长尾”产品的销量),仍然等于一个极大的数,而且这个极大的数只会变得越来越大。[3]“长尾”效应其实并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也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当然包括农村学校体育。

1.3农村中学体育的“长尾”特征

“长尾”理论的核心是具有相当长的“尾巴”,即足够的数量,以便于更多的机会供人选择,是聚沙成塔的效应。在我国,农村、农村学校、农村学校体育在整个社会和文化中都相对属于长尾部分。首先,数量上的长尾现象,主要包括体育参与人数的长尾和体育资源的长尾。据2010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村居住人口为6.74亿,占总人口的50.32%,约有80%的学校和74%的学生在农村。而农村体育人口为0.63亿,仅占农村人口总数的7.13%,可见仅有少数农村居民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另外,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显示,乡(镇)村体育场馆数量为66446个,约占全国总数的8.18%,而农村学校的体育场馆也存在着破败和无人管理的状况。其次,体育开展项目的长尾现象。农村居民的锻炼时间多集中于春节、集会等节日;锻炼项目单一,其中篮球、跑步、棋类占97.2%[4],而农村中学体育课开设的内容基本是围绕考试的基本内容,缺乏特色选项课内容。体育活动的开展也就缺乏经常性、普遍性,并且影响了大学体育课程与中学的无缝对接。再次,体育效果的长尾。受传统生活方式影响,农村中学体育健身氛围并不浓郁,学生的健身意识不强,健身观念落后。在我国总参与体育锻炼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总参与体育锻炼的人群结构也存在问题,中青年、在职员工经常参与锻炼的很少。在农村体育锻炼更是无人问津,农民工的体育锻炼被边缘化;学校对体育的开展也不健全,很多学校的体育工作不到位,甚至部分学校的体育工作在阳光体育运动没有得到更好的开展;青少年儿童锻炼普一直不到位,体质状况令人担忧。最后,体育理念的长尾。虽然国家的学校体育和法规、政策中,自2001年起增加了关注西部和农村地区学校体育的内容,但是健身知识宣传不够到位和认识上的偏差,使大多数人一直以“没病就是健康”、“搞体育的都是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

2农村中学体育发展的困惑

2.1有限的资源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相对缺乏,教学工作量偏大。体育经费短缺,并存在被挪用现象;场地、器材不能满足学校体育课的需要;职称结构不太合理,具有高级职称的体育教师偏少。比如农村中学极少有400m的标准田径场,相当一部分学校所谓200m的田径场是名副其实的“草场”,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跳绳、垫子等常用体育器材在河南省农村中学里有一定的配备,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一些器材形同摆设,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

2.2无章的内容

农村中学班级人数过多,达不到体育课的目的;教学大纲的实施及教材的使用完成情况不容乐观,据调查虽然有95.65%的体育教师写有教案,但仅有2.83%的教师能依教案上课,写教案的目的仅是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学体育课更是“放羊式”教学。

2.3缺失的理念

农村中学体育教师接受培训次数偏少,部分教师科研意识不强。学校的早操、课间操开展的不尽人意。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规定,普通中学每周安排3次以上课外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含体育课)。每学年至少举行一次以田径项目为主的全校性运动会。但大多农村中学两操和课外体育活动的数量和时间达不到规定,甚至体育课都存在被挤占的现象。部分农村中学没有开展全校运动会,有的是因为学校没有足够的场地和器材,还有的是学校出于对运动会期间学生安全问题考虑。

3长尾视角下农村中学体育可持续发展

3.1依托教研网络,提高教学质量

针对资源的长尾现象,一方面可以在原县、镇和学校两级的基础上,增加“块级”教学研究活动,即把邻近的五六个乡镇的学校组成一个“块”“,块”内的学校按计划轮流承办教研活动,形成“县—块—学校”三级教学研究网络。定时不定时地组织评选体育优质课、优秀教案,举行公开课、观摩课、教材教法的改革研究等,对体育教学的内容可结合教学大纲,并结合区域特色因地制宜制定教学内容,并进行教学评比和总结,克服过去“个体经营”的松散状况。另一方面,也可以尝试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利用,开展穿插体育专项课授课。这样可以使学生接触和了解到更多的项目内容,便于个人体育兴趣的培养。

3.2借助“走教”方式,提升兴趣水平

“走教”即跨校上课或巡教,指好的教师可以在两个以上的学校任课。“走教”使教师的传统任课观念得到改变,使农村中小学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得到改善。使每一位学生充分享有优质的教育资源,为可以提升我国农村中小学学生的身体素质,让我国青少年“三高一低”的现状得到改善,农村中小学体育“走教”教师背负着重大的教学任务。当下,农村中小学体育“走教”教师是地方学校自主选择或教育部门公开招聘的体育专业教师,他们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体育教学经验,还有的是离退休体育专业老教师。借助他们高度的工作热情、丰富的经验和新鲜的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体育兴趣的养成,同时“走教”教师的这种外联方式也便于学校间的体育联系和体育比赛的组织。而且“走教”教师会按照规定安排学生进行每周“两操一课”,每天坚持一小时练习,从而为全民健身工程和终身体育目标奠定了基础。

3.3普及“泛在”体育项目,增强锻炼效果

“泛在”意指无所不在,竞技体育向大众体育发展,具有泛在特质的体育项目是被广泛推广的主要内容。2010年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指出“: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缩小城乡教育发展差距。”因此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一方面是充分利用现有的课程条件资源;另一方面是创造条件,大力开展能动手自制体育器材的项目,以弥补体育活动的需要。把地方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纳入到体育课堂中来,比如太极拳、五禽戏等。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既简便易练,也便于传播习得,更便于“泛在”体育的传播。陶行知先生说过“活的乡村教育要用活的环境”,利用田野树林等得天独厚的环境进行素质练习不失为“泛在”体育最佳的方式。

4结语

占我国大多数人口的农村亟待体育素养的提高,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最切实可行的方法就是以农村学校体育带动农村居民体育的发展。农村学校体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好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工作对于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培养其良好的体育习惯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关注这一“长尾”才能为实现体育强国的发展提供切实的帮助。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9篇

主题词:学校;常规工作;科学管理

一、常规管理的理念

1、树立团队精神。管理不是约束,而是激励,是给行政干部、给广大教师创造一种公平竞争、和谐工作的环境、一种氛围。不是管住人群,而是凝聚人心。因此在我校管理中会经常利用各种会议向干部、教师灌输“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理念,让大家感到工作的快乐和愉悦,为了学校这个团队而各尽其责,尽心工作。

2、注重学习文化。学习就是心灵的对话,一个学校群体的力量,必然起源于学习的风尚。我校制定了《城北小学读书制度》:每期由校长推荐一本必读书目,再自己购买一本书籍,读后写出读书笔记、反思或心得体会。

3、注重感激与细节。一个人心存感激,就会向善向上。作为一个领导,不但要能发现教师们的缺点,更应该看到教师们的闪光点,学会欣赏他们,欣赏教师们的成功。

4、注重精神引领。管理是对干部、教师精神的引领,而不是制度的宣讲、告知,而是通过实际行动来营造浓厚的人文关怀氛围,为教师调整情绪,创造一个温馨的心灵花园。我校每期邀请督导组等领导对教师们进行专业引领,让他们给教师们讲人文、讲修养、讲常规等。校长利用各种会议给教师们讲礼仪、讲责任、讲能力、讲制度等。

5、注重情感沟通。关注干部、教师的情感,帮助教师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工作是管理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校在管理途径上利用通知、会议精神、评职评优、奖金发放、考核方案等一一告知给教师,避免了政治学习枯燥的说教。制定《行政人员谈话制度》,从管理上进行法制与人性的碰撞。

二、常规管理的内容及做法:

(一)行政常规管理

1、完善行政管理。

学校行政人员团结协作、明确分工、职工监督、民主决策。校长适当下放各种权利,让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制定了《行政管理细则》。

2、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奖惩分明。

一是制定教职工年度考核方案。二是完善各种规章制度。三是落实了周前例会制度。四是落实教代会制度和校务公开。五是落实家长会和退休教师例会制度。

(二)教学常规管理

1、狠抓校本教研活动

(1)按需成立教研组。建立行政人员包年级、包学科、包部门的工作常规管理,落实责任和目标。在此基础上,由教务处牵头,成立语、数低、中、高和综合学科、体育共8个教研组,由校长和教务处直接管理。(2)落实校本教研开展的形式。一是落实经费。二是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开展活动。每期请几位专家给教师作专业成长方面的引领,学校凡是有外出学习、听课、交流等活动都派教师参加。三是上汇报课。凡是外出学习、听课等回校后都要向教务处和校长汇报,再上一节汇报课,方可报销差旅费。四是落实校本教研的内容和研究的重点(如识字、阅读、作文、口语、计算、应用题、怎么开课、怎么审题等)。五是落实活动的时间、地点、主讲人、讨论发言、记录等。(3)重视综合学科的教学。受现在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多教师、学生只注重语文数学,不注重对综合学科的教学和学习。为规范综合学科的教学和引起教师学生的重视,我校制定了《综合学科常规管理》和《综合学科考核办法》,让教师、学生转变观念,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学校每期对各综合学科进行抽考,并与年度考核挂钩,拿出专项经费进行考核和奖励。(4)改革每学月的常规检查。学校要求行政人员每学年听一遍学校所有教师的随堂课,教研组长每期听两节本组成员的随堂课。检查程序为:说课、听课、查教案、查批注、查作业、交流评价、打等级。(5)注重学生创新性培养。学校首先落实了差生辅导措施,做到对差生不遗弃、不放弃。我校对凡是上级部门需参加的活动都筹措经费积极参加,建立了武术、乒乓、篮球、美术、舞蹈等兴趣小组,建立了相关的考核机制,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2、打造武术特色教育

学校在“为幸福人生奠基”这一办学理念的指导下,于2009年提出了“弘扬武术,强身健体”的口号,努力达到“以武健体、以武启智、以武立德”的育人目标。两年多来,学校与东方龙武术学校合作,在抓好武术普及(每班每周至少一节武术课,并将武术基本动作,如掌、拳、马步、弓步、仆步等创编到武术操中让学生在课间操和体育活动课中训练)的基础上,又着手抓强化提高,组建了武术散打、武术套路、跆拳道、舞狮等特长班,每周定时集中对武术兴趣特别浓厚和武感潜质特别突出的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以提高他们的武术竞技水平。通过不断的武术学习,武术特色教育成效也初步显现,如,在前年县一运会开幕式上,学校由800名学生组成方队,表演的大型团体操;去年4月桂溪镇教管中心举行的学校特色展示;今年5月5日承办的县教委举行的体育特色项目展示活动,今年3月在南阳公园举行的“颂歌献给党”文艺演出均得到了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好评。去年5月,我校四二班学生卢诗琦参加了重庆市青少年套路锦标赛,夺得女子刀术第一名和规定拳第五名的好成绩。

(三)德育常规管理

1、健全德育工作组织机构,从校长、大队辅导员、中队辅导员、班队干部,层层落实责任,明确职责,科学管理。

2、每学年举行一次艺术节,从体育、科技、演讲、音乐、美术、文娱节目表演等一系列活动来营造校园文化氛围,陶冶学生的情操。

3、征集制定校徽、校旗、校歌,完善荣誉室等。

参考文献:

[1] 周成平 中国名校长管理智慧 2009年3月

[2] 邓斐今 成功校长全书 2007年10月

少年拳教案范文第10篇

关键词 武德教育 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融合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武术运动源远流长,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内涵丰富的武术文化,极具哲理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其中,武德是武术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它要求习武者应具备的一种美德,要求从事武术活动的人,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和具有的道德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武术道德。“道”所指一种外在要求,“德”则指内心的精神情操或境界。

1 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地位

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礼仪,讲究道德。今天,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飞速发展,物质文明得到了巨大提高,与此同时对精神文明方面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设之中,怎样建设精神文明以保障物质文明建设的顺利进行就显得更加重要。武德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精神文明既包括教育、科学和文化,也包括道德、理想和社会风气等内容,特别是道德和道德风气,通常是衡量一个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标志。武术是一项具有健身价值和技击功能的传统体育项目,它既能强身健体,防身自卫,又能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通过研练武术了解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武术特殊的价值功能,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击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当然,没有好的武德也可能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由于武术的特殊功能,武德教育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更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2武德教育与体育教学中德育教育的融合

学校德育教育的核心是:道德、思想、政治、法制。德育过程是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是促进学生品德发展的过程,是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过程,使学生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得到较全面的发展。体育教学中贯彻德育教育不仅是学校体育改革的需要,也是体育教育观念更新的需要。在重视德育教育的同时,更要重视德育教育的效果。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教育必须同体育教学的特点、内容和形式紧密结合起来,防止只写在计划与教案中,或进行空洞的说教。要把德育教育内容中抽象概念具体化,使之成为看得见、摸得着、能测量、能评价,具有可操作性的实际内容,建立合理的、客观的、科学的德育教育评价体系,使学校体育在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武德教育,也称武德修养。就是要求习武者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的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自己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武术人才。传统的武德中讲究“学拳以德为先,凡事恭敬谦逊,不与人争,方是正人君子,学拳宜作正大之事,不可恃艺为非,以致损行败德,辱身丧命”。武术对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保护人民利益,调节人际关系都有其特殊的作用。例如,运用武术的技术功能,既可以保护自己,又可以与坏人坏事作斗争,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如果没有武德就可恃强凌弱,为害四方,败坏社会风气。因此,在对学生进行武术教育教学活动中,尤其是在少年儿童时期,加强武德教育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

在武术课教学中通过武德教育调节学生心理状态,利用体育教学所提供的有利条件,将武德教育的丰富内容寓于体育教学的动静之中,运用武德中的的“仁”使学生在参加体育活动的^程中,增强体质,陶冶情操,提高品德素养。通过练武习德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有效的教育,使他们懂得礼貌待人,明白一份辛苦一份收获,知道规范自己的言行,乐于团结帮助他人,善于改进不足善于调解和他人的关系,以便使自己在学习和生活方面有长足的进步甚至是大幅度的提高;另一方面,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合理的安排才能有效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锻炼。本身武术的功底是在后天慢慢培养和锻炼出来的,所以在教学中激励每一个学生,要努力锻炼中小学学生意志品质,培养有积极向上的目标,勇于挑战,发扬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要遵循青少年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发展的规律,使学生确立学习的楷模,帮助那些心理有阴影的学生,并且加强安全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

体育课中渗透武德教育可以明确课堂常规。如在课程开始和结束时,师生互行“抱拳礼”。“抱拳礼”本身就是很好地对学生实施武德教育的一个时机。“未曾学艺先学礼”,抱拳礼是并步站立,左拳右拳在胸前相抱,高于胸齐,拳、掌与胸口间距为 20~30cm。其涵义是左掌表示德、智、 体、美“四育”齐备,象征高尚情操,拇指屈扣表示不自大,不以“老大”自居。右拳表示勇猛习武,左掌掩右拳相抱,表示勇不滋乱,武不犯禁,不凌弱逞强,以此来约束、节制勇武的意思;左掌右拳拢屈,两臂屈圆,表示五湖四海,天下武林是一家,谦虚团结,以武会友;左掌为文,右拳为武,文武兼学,虚心,渴望求知,恭候师友,请前辈指教。在武术教育中,首先应让学生深刻理解“抱拳礼”中所蕴含的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师生间互行“抱拳礼”不仅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师生之间纯真感情,还能发扬“尊师爱生”的传统美德,继承“尊师重道”的伦理规范。

3如何在武术教学中渗透武德教育 (下转第137页)(上接第134页)

3.1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体现的人格魅力

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教师的上课过程中语言的表达、教师的仪表等都可以无形中给学生美的感染,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比如,为了上好一堂武术课,教师做了大量的准备,采取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这样学生不仅学得很愉快, 而且在心里还会产生一种对教师的敬佩之情,并从教师身上体会到一种责任感,这样对以后的学习工作都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2 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德育素材

武术教材中, 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传统武术的时候,可以引荐《黄飞鸿》、《少林寺》等优秀电影给学生,让学生在电影中学习主人宫的优秀道德情操,可以学生培养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只要教师充分挖掘教材,是可以找到德育教育的素材的。

3.3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首先,在每堂课中教师规定师生问好要行武礼,同学之间问候要行武礼,让学生在习惯中养成以礼待人的思想品德;其次在武术中, 有许多动作练习是一般新学者独立所不能完成的, 必须在其他人的保护帮助下进行。教师可以利用武术的这一特点,让学生们互相帮助,互相指导在不知觉中培养了学生互助的思想品质。

3.4利用武术交流活动和其他形式进行德育教育

德育渗透不能只局限在课堂上,应与课外学习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适当开展武术交流活动。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带武术下乡。我们带着自己编排节目到农村表演,和武术爱好者进行交流。这样一来可以锻炼学生自己的实践创新能力,二来在交流中学习淳朴农民不怕吃苦,艰苦奋斗的精神美德。

4结语

武术源于中国,属于世界。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而德育教育是他们成人、成才的基石。在人生的漫漫道路上,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对待我们的学生不断按照武术的道德原则、规范进行一系列的自我约束、自我反省、自我批评、自我改造的过程,以至经过长期努力所形成高尚的情操和道德境界,把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主义发展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龚江泳.武术教学中武德文化渗透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02).

上一篇:记叙文教案范文 下一篇:幂函数教案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