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保险的利弊范文

时间:2024-04-25 18:13:23

商业保险的利弊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1

由于市场激烈竞争导致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使得采购-付款环节成为舞弊风险的高发区。作为企业运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业务循环,采购-付款中各个环节都存在着潜在的舞弊风险。其中商业贿赂尤为严重。作为企业管理者对此应当有充分的认识。

由于采购项目范围广阔,不同的采购项目和不同的采购环节就要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同时这些预防措施需要配合使用方能生效。企业采购事项主要包括:生产原材料采购、外协加工产品采购、设备采购、备品备件采购、工程材料采购,各种服务,如保险、水电气、软件,甚至外包项目等。

企业采购与付款循环从实践的角度看,主要可以分成六个环节,分别是供应商开发、签订采购合同、下达采购订单、验收货物、确定应付账款、支付货款。这六个环节中每个都有其关键控制点。其实在这六个业务环节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贯穿业务全部的业务就是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笔者将结合各个业务环节中存在的舞弊风险谈一谈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组织牵制法

预防舞弊风险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建立组织牵制。这在财务会计领域中已经普遍得到采用。在采购领域中,同样需要采用组织牵制法。组织牵制应当包含在以上六个采购环节中。

例如在供应商开发环节,为了预防传统的供应商开发中的舞弊行为,目前企业普遍采用供应链管理模式。建立合格供应商目录清单并且规定从目录中选择供应商。在开发供应商的过程中,采购部门的职责受到严格限制。决定采购哪家企业的产品,主要取决于负责供应链开发的质量工程师。根据企业的质量管理规定,负责供应链开发的质量工程师将负责对拟进入企业供应商目录的商家或厂家进行全面的质量评审。类似通用和福特一类的大公司,其质量工程师具有否决不合格厂家进入供应商目录的权利。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通过引进质量部门,将采购过程中的供应链开发的部分职权分散到非采购部门,从而达到内部牵制的目的。

同时,在决定供应商是否能进入企业的供应商目录过程中,为了预防质量工程师的舞弊,由企业成立的、由多个部门组成的采购管理委员会将最后共同做出决定。目前许多大型企业会根据实际情况成立一个跨部门的采购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通常由采购部、财务部、质量部以及物流部等有关部门及公司高层主管人员组成,采取合议方式决定企业的重大采购业务,主要包括:确认合格供应商、批准重大采购合同、讨论付款计划等。再比如,在下达采购订单环节,许多企业将该权力划归到物流部门。采购部完成签署采购合同后,具体下达订货数量的职权就划归到物流部门。在验收货物环节,检验的权利则又转到质检部门和物流部门共同行使。在确定应付账款和支付货款环节,确认应付款的权利由生产部门(或物流部门)和财务部门共同行使;支付货款则由财务部依据公司财务政策和采购委员会确定的付款计划办理付款。

因此说组织牵制控制法贯穿于整个采购付款循环之中。主要是通过分散职权、部门牵制和多重决策的办法为舞弊的发生设置重重障碍,这种看似繁琐的方式会在实际运营中提高整个企业的运营效率并降低成本。

多家询价集中供应商

众所周知,独家采购除了容易导致供货不稳定的风险外,还是导致采购舞弊的重要原因。为此当前的一些跨国企业通常会在确定供应商前展开多家询价的过程。通过对众多潜在供应商进行全面考察后,确定一到两家供应商为企业供货。这个政策本身就具有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作用。多家询价可以提高找到最佳供应商的机会;集中供应商则可以扩大采购数量,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简化采购管理的目的。过去那些采用太多供应商供货的办法,虽然表面看来可以提高供货的稳定性,增加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从而降低采购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并不利于企业。当供应商数量太多后,每家得到的配额都不多,其后果就是质量下降并且演绎出剧情复杂的舞弊大戏。在保证供货稳定的前提下,集中供应商应当是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重要手段。把握好独家采购与集中采购的度,是企业制订采购政策要考虑的关键。

利益冲突回避

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政策和措施,利益冲突回避也同样适合采购-付款循环的各个业务环节。企业内控部门和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企业所有敏感岗位的员工进行利益冲突调查。在采购-付款循环中的各个业务岗位的员工当然也是被调查对象。这里的人员包括:所有采购部采购业务人员;设备管理部的设备工程师;质量部参加供应商开发的质量工程师、质量检验人员、理化室分析化验人员;物流部的库房管理员、过磅称重人员;生产部领料人员(或者物流部生产现场领料人员);财务部所有会计人员,包括ERP系统电脑录入人员。在招聘上述岗位业务人员前,人力资源部业务人员应当对拟招聘人员进行利益冲突调查。当上述人员和供应商以及公司内部的上级主管人员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关系时,公司就应当要求这些业务人员回避。而这些业务人员自己也应当主动提出回避要求。关于《利益冲突调查》笔者曾经在以往的内控交流文章中有过介绍。这里特别需要注意处理好这种情况:当个别处于关键岗位、具有特殊技能的主管或专家,如果和供应商之间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关系时,通常的做法是该业务人员的意见仅作为参考,或者根据实际情况引入第三方进行判断。

采购人员保证书和员工自律承诺

在预防采购舞弊风险中,职工的自律承诺,特别是采购业务人员的事先保证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措施。企业内控主管人员应当根据各个业务环节,针对风险不同分别起草业务人员保证书格式,然后对业务人员进行培训。最后由业务人员签署归档。

涉及到采购-付款循环的承诺主要有采购人员保证书和员工自律申明。在这些保证书和申明中,主要内容是针对行业和业务中存在的潜在舞弊风险和业务事项,事先对业务人员的行为进行特别规范,这和企业管理程序中的要求有一定不同,但却是构成管理程序的一部分。采购人员保证书主要针对采购人员特别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承诺遵守公司内控管理政策,遵守和供应商、商的交往原则、收礼政策,遵守信息规矩等。特别要对自己违反申明承诺后的公司处罚事先做出接受承诺。保证日后不出现处罚难以落实的情况。

企业可以根据本行业的采购环境、行业特点以及过去经常发生的舞弊情况等具体设计,保证采购人员和相关业务人员对内控政策事先有充分的了解。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则通常需要填写自律申明;对网络管理人员(企业内部网管人员)则要有职业自律申明。采购人员保证书和员工自律申明以及网管人员职业自律申明对采购-付款业务中的六个业务环节都具有预防舞弊风险的作用。

员工行为守则

在跨国公司中,企业通常会在内部制定一套员工行为守则。其中的一部分如收取礼品政策和公共关系处理规定中,都会明确规定禁止员工接受各种形式的商业贿赂。员工行为守则对包括采购业务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均有效。该政策也对整个采购-付款环节有效。

舞弊案件举报规定

为了预防各种舞弊行为的产生,企业也会建立特别的舞弊案件举报处理规定。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会设立一个舞弊案件举报中心,接受来自企业员工或外部相关单位和人员的举报。这里包括来自供应商的举报。

举报中心可以分为:企业内部举报中心和总部举报中心。总部举报中心通常可以由内控部、总部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联合组成。举报中心的有关联系方法应当在企业内部予以公布。也应该列入企业与供应商签署的阳光协议中。当供应商在和企业相关业务人员处理各个业务过程中,如果发现企业员工利用职权对供应商提出不合理的利益要求时,或者供应商在拒绝了员工的非法要求后,受到该员工的无理刁难等情况,则可根据刁难者的级别情况分别向不同的中心提出举报。对于涉及企业高层管理者或主管采购业务的管理者,供应商可以直接向集团举报中心举报。舞弊案件举报规定同样对全部采购-付款环节有效。

访问供应商制度

作为控制和预防采购舞弊风险的重要政策,企业应该制订内控和内审人员对供应商进行访问的规定。企业除了高层领导――总经理、主管采购的副总经理和财务总监要定期或不定期地访问供应商外,内控人员或者内部审计人员也应当在检查审计过程中,对被审计单位的供应商进行随机抽查访问。

内控人员访问供应商可以直接了解供应商对被审计企业相关人员的看法。内控人员在访问供应商时,将告知供应商关于有关人员访问的具体规定。如果供应商向内控人员举报的情况经调查后确认属实,被审计企业的相关业务人员将立即被调离工作岗位并受到纪律处分。绝不能给企业员工留下日后报复供应商的机会。内控或内审人员直接访问供应商,可以从特殊渠道对本企业员工遵守企业规定起到监督和威慑作用。内控人员访问供应商机制可以对采购-付款循环中的各个主要业务环节的舞弊风险产生预防作用。

日常业务处理程序或政策

在企业制定的一系列预防舞弊风险的政策措施中,其实最重要的措施就是日常的业务处理程序或政策。有许多程序和政策一开始的目标通常是为了解决成本、效率和质量控制方面的问题。但是在实际运用这些管理程序时,对这些程序或政策只要稍加调整就可以起到预防潜在舞弊风险的作用。

就预防采购-付款循环中的舞弊风险来说,这些业务处理程序或政策就有许多,包括:

(1)采购政策中的“货比三家”原则。即对企业的重大采购事项,应当进行多家比价然后择优选择。该政策的初始目的是为了采购到质量与成本匹配最合理的产品,从而在选择供应商时采取的一项政策。但是后来发现,这样做的好处还可以预防独家采购所形成的舞弊风险。作为当前国际上采购中的主流政策规定,多家询价已经被大多数企业所采用。

(2)质量管理中的档案管理规定。为保持对购买产品的质量进行追溯,企业要求采购部对所有购买的产品建立供应商档案。这种供应商档案的建立,可以避免采购业务人员垄断采购信息,从而预防采购人员和供应商之间建立非正常的业务关系。

(3)各种质量标准和检验程序。建立企业的生产质量标准,原来的目的是为了控制产品质量。但是在验收供应商的产品质量时,这些质量标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供应商和检验人员形成特殊关系。

(4)5s管理。所谓“5s”管理是指生产过程中的一种现场管理办法。5s来自日文seiri(整理)、seiton(整顿)、seiso(清扫)、eiketsu(清洁)、shitsuke(修养)发音的第一个字母“s”,所以统称为5s。5s活动不仅能够改善生产环境,还能提高生产效率、产品品质、员工士气,其实还有预防包括采购舞弊风险的作用。5s通常会被使用在库房管理过程中。整洁良好的库房环境,可以有效预防货物验收环节的潜在舞弊风险。

(5)精益生产管理思想。所谓精益思想是“组织和管理产品开发、作业、供应商和客户关系的业务系统,与过去的大量生产系统相比,精益生产以消耗较少的人力、空间、资金和时间制造最少缺陷的产品,以准确的满足客户的需要”。在具体实施精益生产过程中,减少存货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为了达到降低存货的目的,企业必须实行包括按订单生产方式购买原材料,预防产生超额存货。这里除了有降低存货和提高存货周转率的作用外,精益生产思想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采购-付款循环中的订货环节潜在的舞弊风险,主要是超额采购风险。以求多卖产品扩大销售数量是供应商的基本目的,下达订单的业务人员为此通常容易和供应商形成特殊的利益关系。

(6)库房管理程序。在库房的收发检验规定中,有许多规定直接具有预防存货收发过程中舞弊风险的作用。这里包括:度量衡的检查、称量规定;货物理化指标取样、分析和鉴定规定;贵金属和危险化学品库房的收发管理规定;露天堆场的管理规定等等。这里特别要强调的是对供应商不合格品的让步接受管理规定等等。

(7)采购合同审核程序。企业对采购合同设置内部审核程序,一方面可以避免和供应商之间日后产生各种商务纠纷的风险,同时也具有约束采购部业务人员和供应商之间的行为。

(8)采用先进的内部网络管理系统。这里包括:ERP生产管理系统和OA自动化办公系统。ERP生产管理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存货数量,采用这个系统将形成以订单拉动生产并下达采购订单。从而有效控制超额采购问题。OA系统可以将授权审批落实到具体的业务处理过程中。在采购-付款循环中的各个业务环节中,业务处理人员和审批人员将通过预设的权限处理各自的业务。以上所举的例子只是一部分,这些例子说明,在制定企业的相关业务管理程序和规定时,如果事先就考虑到预防舞弊风险的问题,那么就能有执行这些业务程序时达到控制和预防舞弊风险的作用。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舞弊反舞弊

何为舞弊?国际注册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最新《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认为:“舞弊包括以故意欺骗为特征的一系列违法乱纪行为;舞弊可以是为机构谋利,也可以给机构带来损害;机构内外部的人都可以进行舞弊”。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要讨论的,仅限于由内部人进行的危害本机构、危害股东及债权人利益的舞弊活动,并将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舞弊建设策略的初步探讨。本文之所以将商业银行的舞弊行为和反舞弊建设做为探讨课题,是因为商业银行鲜明的行业特点和不可替代的经济枢纽地位,注定了相较其他行业而言,商业银行所要面对的舞弊之痛更切、舞弊之途更广、舞弊之源更深。

1 舞弊,商业银行的经营“雷区”

――舞弊之痛。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研究室2004年向《法人》期刊提供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该院从1999年至2003年,5年间共审理金融诈骗一审案件20件,涉案总额高达26亿元。且据该院工作人员介绍,在这些金融诈骗案件中,金融机构内外人员相互勾结问题突出。“事实上,60%的金融犯罪案件属于内外勾结型诈骗案件”,北京大学金融法研究中心教授白建军如是说。他的结论建立在对近年来中外100个银行被骗案例的研究分析之上,其研究结果表明:内外勾结类诈骗所造成的损失最大,高达损失总金额的79.6%,足见商业银行内部人舞弊“能量”之大、危害之深。

――舞弊之途。舞弊有“管理舞弊”与“非管理舞弊”之分。其中:管理舞弊系指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非管理舞弊,则被贯以员工舞弊之称,亦即普通员工舞弊。细看商业银行舞弊,则不难发现,作甬者不仅仅限于、、、等高管人员,在舞弊者中:既有胆大妄为的“一路诸候”;也有“现官不如现管”的基层负责人;还有形形的业务能人,甚至毫不起眼的一线员工……为何舞弊者中“三教九流”俱全?现任光大集团董事长唐双宁一语道破真谛,他说:“我们不能不承认案件高发与行业特点有关,金融业本来就是与钱打交道的行业”。基于此,不难看出,相比大多数行业而言,银行业确实有着更高的滋生舞弊的固有风险。

――舞弊之源。理论界认为,引发舞弊的风险因素包括三个方面:动机、机会、忠诚性缺乏。其中:忠诚性缺乏虽是罪魁祸首;动机则往往是道德风险和压力(刺激)的合力作用,如:违规经营、业绩粉饰等舞弊动机,可能与经营或考核压力相关;至于机会,则是特指舞弊者周边的客观因素,这种因素为实施舞弊提供了便利,是本文需要重点讨论的舞弊之源。通常,缺乏控制、无效控制或管理层逾越权限,是公认的最为常见的舞弊机会。近来年,随着金融大案的曝光,虽有观点归咎于规章制度不健全,但更多的声音在批评制度的执行不力,指责“情面大于制度”、“长官意志大于制度”的“变通之道”。一是分支机构负责人监管缺位。有观点认为,银行的规章制度也许能够预防一个出纳人员从抽屉里把现金拿走,但是对于高层犯案,却制约不够。究其成因,在于“现官不如现管”的潜规则作怪。二是业务能人监管缺位。近年曝光的商业银行舞弊人员中,不乏交际广泛、业绩出众的客户经理,也不乏被公认为业务精通的财务科长,案发前被视作单位不折不扣的功臣。三是小人物监管缺位。不少作案的小人物,或因能力平平,或因“老实巴交”,或因“谨小慎微”,而长久被领导同事所忽视,直至“出手不凡”,才被大家“另眼相看”。

2 内部审计,反舞弊的斗士

继上篇的舞弊行为剖析之后,接下来,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组织内部如何有效进行反舞弊。而提到反舞弊建设,自然首推内部审计建设,这是因为,内部审计诞生的根源就在于保护公司财产、察觉舞弊行为,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将来,反舞弊都被视作一项天经地义的审计使命,故本文将有针对性地从内部审计角度出发,致力于商业银行舞弊审计建设策略的探讨。借鉴国家审计署提出的“人、法、技”建设思路,笔者认为,商业银行的舞弊审计亦需走“人、法、技”三结合的建设之路。概括而言,应该包括内审部门的反舞弊职责界定、舞弊审计人员培养、舞弊审计作业规范、审计技术等多个方面。具体建设过程中,应该重点明确或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2.1 着力培养审计队伍的反舞弊职业能力

谁来执行舞弊审计?初闻此言,好象纯属一句多余的话,顾名思义,舞弊审计的执行者自然是审计人员了。其实不然,在国外,执行舞弊审计的除了内部审计人员以外,还有企业内设的专职安全部门、法律专家。笔者此话用意,无意于照搬国外银行机制,只是强调在反舞弊大计中,我们的审计人员,需要多方面的素质,良好的职业道德、高度的责任心与职业谨慎性自不必言,专业水平硬件同样不可或缺。曾听业内人士讲过一则趣谈,说某某单位被怀疑存在舞弊行为,倾几个审计人员之力,数日后该单位仍是“泰然处之”、“滴水不漏”,无奈之下,审计组请来一位审计权威级人物出马,闻得此人到来,被审单位先自乱了阵脚,不等人家下手查,就自己坦白交待了。做审计做到这个份上,真的是莫大的荣誉。受此启发,笔者深感,作为一个新时代的反舞弊战士,尤其是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但要是银行业务的行家里手,还需是内部控制评审专家;不但能够进行严谨的分析测试,还需要高超的计算机操作技术;不但能够处理形形的数据资料,还要有较强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察言观色、步步为营、短兵相接的心理学功底与调查技巧;要具备高深的舞弊“专业知识”,要切实掌握舞弊的特征、施行舞弊的技术、掩盖舞弊的手法,做到比舞弊者更“专业”、更聪明。

2.2 正确界定内部审计的反舞弊职责边界

面对金融舞弊,有很多声音在责难内审不力。尤其是在实行相对垂直的内部审计体制之后,如果内部审计过后惊曝重大问题,或被国家审计、监管机构查纠,不但顶头上司要问责于审计实施机构“当初是怎么审的?”,就连问题行及其上级管理行,恐怕也会多有腹诽:“敢情内部审计就这个水平呀?”。当然,我不否认,上述情况中或许有着内部审计失败的例子,但有一点也可以肯定,那就是板子不能都打在内部审计身上。基于审计资源配置最优化考虑,审计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便是风险导向审计,也不可能“大包大揽”、“一视同仁”地覆盖全部风险领域,遏制舞弊的首要机制是控制,管理人员负有建立并维护控制的首要责任。内部审计首先需要正确的职能定位,强化审计问责制势在必行,但同时亦需避免另一个极端――单枪匹马反舞弊或事必躬亲反舞弊。反舞弊既不能撇开各级管理层,更非全权代行业务检查职能即可胜任,必要时,还可建议管理层展开扩大性舞弊调查,并对调查情况实施追踪。在就事论事、查纠舞弊的同时,还应以帮助管理层更好地履行职责、更好地完善内部控制、更好地建立自身免疫机制为己任,做到既开药方,又下医嘱。唯如此,才能“好钢用到刀刃上”,充分发挥审计资源的最大效能,才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对舞弊行为起到应有的预防、震慑、遏止作用。

2.3 建立系统、适用的舞弊审计指南

纵观现行的审计实务规范,涉及到反舞弊方面,无论是内审,抑或外审,无论是国内,抑或国外,触目所见的经典、条文、指南多数难脱工商企业范式,就连统一会计实务,也概莫例外。分析其所列举的舞弊手法,诸如:坐支现金、汇总增列、汇总减列、匿报盘盈、谎报盘亏等,与本文重点讨论的金融舞弊关联不大甚至根本无关。相较而言,关于商业银行的反舞弊策略、方法与技术,显然太过单薄与零散,更远远称不上系统。所以,我们说,为了反舞弊大计,为了金融业的发展,我们需要一部系统的、实用的、范围恢恢、疏而不漏的商业银行反舞弊指南。

偶然看到美国Washoe县内部控制手册,令笔者大受启发,其可贵之处在于对于经营中的各个主要业务循环,均一一明确控制环节,并在控制环节项下进一步明确控制措施、以及实施各项控制措施的原因,不但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做,同时还告诉员工如此做的理由。如此一来,无需多言,自然而然地就提高了员工的风险意识及执行内控措施的自觉性。舞弊审计指南的编制过程中,大可借鉴这一思路。以公司类贷款舞弊审计单元,指南内容推荐设计如下:

公司类贷款舞弊审计单元

主要舞弊形式及手法

①伪造材料,内外勾结骗取贷款。

②在贷款发放过程中收受“回扣”。

③向关联方或关系人发放优于一般借款人条件的贷款而致损失。

④蓄意违反贷款操作规程,如:高估抵押物价值,担保合同无效而导致贷款损失。

⑤贷后检查虚与应付,听任企业挪用贷款投机。

⑥截留和挪用借款人归还的贷款本息,侵吞抵押品。

⑦以贷收息、违规进行“借新还旧”,遮盖风险,粉饰资产质量,贻误资产保全时机。

⑧伪造材料,进行虚假核销,高估收取抵债资产,低价处置,帮助借款人逃废银行债务。

……

舞弊实施者

分支机构负责人、信贷岗位员工。

舞弊征兆

①贷款申报材料存在明显纰漏。

②分支机构负责人、信贷岗位员工与借款企业管理人员或财务人员经济过往甚密。

③信贷岗位员工屡有不符合其收入水平的超常大额消费。

④贷款抵、质押手续不落实,抵、质押权证缺失。

⑤贷后检查流于形式,未及时披露重大风险事项。

⑥为不具备规定条件的企业办理“借新还旧”贷款。

⑦贷款发放不久即成为不良。

⑧贷款核销企业在我行拥有存款或利用我行存款账户办理资金结算业务。

……

审计指导

①审查员工动态行为排查是否规范有效,与被审机构员工座谈,关注重要岗位员工是否屡有超常大额消费发生。

②审阅贷款档案材料,重点关注不符合常规的明显纰漏。

③实地查看抵质押权证或抵质押物是否存在。

④分析不良贷款成因,关注贷前审查、贷后管理尽职情况,有无利用工作之便内外勾结骗取信贷资金问题。

⑤利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监测贷款核销企业是否在我行拥有存款或与我行客户发生资金往来。

……

需要强调的是,舞弊审计指南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必须进行适时更新与完善,要保持舞弊审计指南的先进性与适用性,就需要业务部门和审计部门的通力配合,对于新业务、新情况,内审部门应该真正做到事前介入、心中有数。

3 结语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3

由于企业运营过程中舞弊风险存在于经营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投资、财务、采购、销售、物流则是舞弊风险的高发区。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的管理模式或企业文化以及不同时期的舞弊风险在各个业务循环中的发生强度也各不相同。简言之,舞弊风险在各个业务环节中的发生几率会不断变化和转移。

长期以来,财务和投资业务历来是舞弊风险的高发区;当企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采购环节也变成了舞弊风险的高发区。但是,随着管理者对财务、投资以及采购管理环节控制力度的不断加强,以及一些企业在预防采购舞弊风险方面所采取的各种措施,已经迫使相当多的供应商只能从加强内部管理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产品质量,进而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来占领和巩固市场。采购环节上的舞弊风险也因此逐步得到控制。根据笔者长期从事内部审计的经验来看,目前形势下,特别是制造行业中的舞弊风险开始向销售环节转化。

众所周知,当企业在产品高度同质化且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要实现其经营目标,销售环节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所有的投资战略分析以及企业的年度财务计划无不从确定市场销售预测开始。企业的运营管理者都非常清楚,没有销售就没有生产经营,销售是企业运营的龙头。因此,所有企业无不对销售和市场开发给予极大的关注。专业销售人员的“市场行情”也一直持续看涨。

而从企业风险分析的角度来看,挑战、机会和风险始终是并存的事物。销售-收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非常复杂而且比较难控制的业务环节,其发生舞弊风险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如何有效控制销售-收款循环中的舞弊风险正成为企业内部控制管理关注的焦点。

在制造行业中,销售与收款循环主要可以分成六个环节,分别是:市场推广、销售合同谈判和签订、客户服务、发货、应收账款确定、收款。和采购业务循环一样,这六个环节中每个都有其关键控制点。除此之外,贯穿始终的还有企业内部计算机网络系统。以下笔者将就预防各个业务环节中存在的舞弊风险的主要措施和方法进行探讨。需要说明的是,销售-收款循环中许多控制措施和采购-付款循环有相同之处。

组织牵制法

组织牵制法适用于预防企业所有业务环节的舞弊风险。销售-收款循环也不例外。长期以来,销售-收款循环过程一直由销售部独立负责,这种独家控制销售-收款业务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潜在的舞弊风险。比如销售人员出卖企业信息资料,制造虚假销售,冒领销售提成奖励,侵吞市场推广费,自己开公司销售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参与制造仿冒本企业产品,贪污挪用销售货款以及滥用公关交际费用等等。为了预防这些问题,许多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纷纷将销售-收款业务循环中的业务环节进行拆分。例如将前期的市场拓展和销售合同签订、客户信用评估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分割;销售人员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市场拓展和销售合同签订;客户服务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信用评估则由独立的信用管理部或财务部信用管理人员负责;销售发货则由物流部组织安排;货款回收则由财务部为主负责办理等等。

实践证明,这种业务拆分的办法,虽然一开始也许只是为了强化对市场营销或客户服务方面的管理力度,例如企业质量管理体系中制定的客户服务质量标准,但客观上却将质量管理部门的控制触角延伸到了销售领域,起到了组织牵制的作用。以下在介绍预防销售舞弊风险中的销售业务人员将泛指从事市场营销、销售合同审核签订、客户服务、对外发货等各个环节的业务人员。这些销售环节的业务人员可能隶属于不同的业务部门。

利益冲突回避法

预防潜在的利益冲突是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益冲突回避在销售-收款循环的各个环节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利益冲突可以分为内部利益冲突和外部利益冲突两部分。潜在的内部利益冲突关系主要是指相关利益关系者同在一个企业内部工作。这里包括具有直接血缘关系或重大特种厉害关系的亲属、恋人。这些员工处于相互监督审批管理的不同岗位。典型的案例如夫妻两人分别担任出纳和记账工作,或者销售部经理和销售业务员职务等等。潜在的外部利益冲突关系则指企业销售业务人员和客户单位、竞争对手单位的业务人员或负责人存在亲属血缘关系。利益冲突回避是控制产生舞弊风险的重要措施。企业内控部门和人事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定期对所有敏感岗位包括销售业务环节的业务人员进行利益冲突调查。对于存在潜在利益冲突关系的企业员工有责任和义务向主管部门和上级报告。主管部门和上级则应当对潜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后,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必要的调整安排。

员工自律声明

和企业采购业务人员一样,销售业务人员作为敏感岗位职工也应当签署员工自律声明。此外,企业还应当制订销售人员保证书。该保证书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特别设计。这里包括:承诺遵守公司内控管理政策,遵守和客户、销售商和经销商的交往原则,遵守信息规矩,填写销售人员工作日志等。销售人员特别要对违反申明承诺后的公司处罚事先做出接受承诺。以保证企业发现销售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后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处罚。销售人员保证书对销售-收款业务中的各业务环节都具有预防舞弊风险的作用。

员工行为守则

在跨国公司中,企业通常会在内部制订一套针对全体员工工作行为的规范,或者叫员工行为守则。其中的一部分如:赠送礼品政策和公共关系处理规定中,都会明确规定禁止员工接受各种形式的商业贿赂或者对政府官员施行商业贿赂。企业员工行为守则对预防销售-收款业务循环中的舞弊风险,特别是对于净化目前市场交易,预防商业贿赂都具有特别的作用。当一个企业在抱怨竞争对手采用不正当方式抢占市场时,是否也应当检视自己是否也同样在施行这些不正当的竞争手段?净化市场,预防商业贿赂需要依靠全体市场参与者的共同努力。

销售人员工作日志

这是针对销售人员工作特点设计的一套最关键的控制措施。销售业务人员和其他业务人员的工作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点多面广,频繁出差或长期驻外,工作远离办公现场。销售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也非常辛苦。为了鼓励销售业务人员积极拓展市场,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许多企业均会给予各种不同的优惠政策。但是,也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企业也最容易对销售业务人员失去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事实上,销售业务人员已经成为企业最难管理的一个特殊团队。

为此,一些企业甚至放弃了对销售业务人员的控制,反正只要完成预定的销售目标和费用指标后,销售人员干什么企业也不管。这种管理方法的一个副作用就是销售业务人员容易和客户或竞争对手勾结,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有些企业或者干脆将销售业务包括售后维修服务都委托第三方贸易公司和专业维修公司去做,大多数家电行业即是显见的例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的专业营销能力和维修技术力量,便于集中精力做好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显,这些第三方贸易公司和维修公司将控制企业的整个销售渠道。

还有一些制造企业为了维护企业的销售渠道,继续维持自己的销售队伍并对销售业务人员制订了一套严密的管理程序。其中一个比较有效的措施就是制度规定销售人员必须填写工作日志,简称“工作日志”。采用工作日志管理的企业,首先应当在销售管理程序中具体规定工作日志的基本格式和填写要求。当驻外销售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日志规定填写其每天的具体工作内容后,一方面业务人员自己可以及时回顾总结日常工作,妥善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规范自己的在外行为;另一方面其销售主管可以有效检查和验证业务人员在外活动的具体细节。销售主管和财务部主管在审批业务人员的费用报销单据时也多了一个辅助验证的依据。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4

关键词:管理舞弊 审计策略 管理舞弊风险评估 管理舞弊审计程序

一、管理舞弊审计的研究的意义

(一)管理舞弊及其危害在理论研究中,根据舞弊层次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非管理舞弊(Employeefraud)和管理舞弊(Managementfraud)。其中,管理舞弊是管理当局蓄谋的舞弊行为,主要目的是虚增资产、收入和利润,虚减负债、费用,通过公布的误导性或严重扭曲的财务报告来欺骗投资者和债权人。新审计准则指出了与财务报表审计相关的两类故意错报,即对财务信息做出虚假报告导致的错报和侵占资产导致的错报。显然,前者是指非管理舞弊,后者是指管理舞弊。一般来讲,管理舞弊通常表现为:对财务报表所依据的会计记录或相关文件记录的操纵、伪造或篡改;对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在财务报表中的不真实表达或故意遗漏;对与确认、计量、分类或列报有关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故意误用。由此可见,管理舞弊的性质十分恶劣,不仅存在对社会的极端危害,且由于其掩饰性,往往引起重大错报审计风险。调查结果表明,导致我国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最主要原因中,“管理舞弊,单位高层领导粉饰会计报表”占75.62%,居第一位。因此,管理舞弊是审计师在会计报表审计中可能存在重大错报的高风险领域。

(二)传统舞弊审计策略的缺陷 在传统舞弊审计中,审计人员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具体细节、损失金额及问题的影响范围,而非事先预计或测算。但分析一下实际发生的管理舞弊案例就会发现,在管理层参与组织的会计报表舞弊时,仅通过查找舞弊遗迹来识别报表舞弊显然缺乏力度。究其原因,首先,管理层都是经验丰富高级管理者,他们熟悉传统审计模式下的审计程序且有极强的“反侦查能力”,一旦欲意舞弊就会利用其所占据的高管职位进行串通、伪造文件,并以此来避免注册会计师采取传统审计程序查找出舞弊证据。经过学者对会计信息形成的整个流程进行研究发现,由于管理层所处的特殊地位及拥有公司实际控制权,他们是会计信息真实性受制从而导致会计报表重大错报的主要原因,是会计信息系统的主要干扰因素。那么,以依赖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的传统审计模式下进行的管理舞弊审计,必然存在致命的缺陷:面对有意舞弊的管理者,无论设计多么完美的内部控制制度都将是徒劳的,仅依靠对内控的评价和测试是无法发现这种串通舞弊的,反而可能陷入审计模式失灵局面。其次,在审计实践中,注册会计师降低审计成本,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通常需要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而很多时候正是这种合作成为了管理层提供虚假证据误导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手段。

二、基于新审计准则的管理舞弊审计思路与策略

注册会计师不可能规避财务报表中存在的全部差错和舞弊行为,但有责任揭露财务报表中的重大差错、舞弊以及对财务报告有直接影响的非法行为。新审计准则重在强调注册会计师应对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潜在管理舞弊给予必要的关注。我国舞弊审计准则的修改对于缓解目前管理舞弊严重的现状具有重要意义,为注册会计师管理舞弊审计实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审计策略是注册会计师确定审计范围和选择最有效审计程序的基本思路和组织方式等方面的总称。

(一)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注册会计师在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应具备以下方面的要求:

(1)审计准则对于职业怀疑态度的要求。我国新《审计准则》规定:注册会计师应当在整个审计过程中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舞弊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而不应依赖以往审计中对管理层、治理层诚信形成的判断。美国反舞弊准则(SAS)第99号突出强调了对审计师“职业怀疑态度”的要求,AICPA前主席Barry C.Melancon指出,该准则试图使审计师在审计每个项目时都要保持高度的职业怀疑态度,不能推测管理层是诚实可信的,审计师首先要考虑是否有舞弊的嫌疑。要求审计小组全体成员在审计计划阶段,集中讨论因舞弊导致的财务报表重大错报的风险,就被审单位财务报表中最有可能产生舞弊方面等执交换意见,并将讨论记录于工作底稿;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第240号要求审计师在全过程中保持职业怀疑态度,考虑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可能,并应当意识到,在已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情况下,仅实施旨在发现错误的审计程序是不适当的。

(2)职业怀疑态度与专业判断能力。在整个管理舞弊审计过程中,注册会计师应该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去制定并实施审计计划,去评价所获取证据的有效性,并对相互矛盾及引起对文件或管理层声明的可靠性产生怀疑的证据保持警觉,慎重考虑管理层和治理层对询问所作答复的合理性,以及提供的其他信息的合理性。注册会计师应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及敏锐的观察力,对一些看似无关却可疑的迹象或线索能够提出“合理疑问”并能锲而不舍地追查下去,以确定其是否导致财务报表重大不实表达,排除合理怀疑。从某种程度上讲,保持职业怀疑态度是发现管理舞弊的直接前提。而合理的职业怀疑态度需要管理舞弊审计人员具备很高的专业判断能力。专业判断的内容主要包括:审计的重要性指标,舞弊审计的主要目标和结论,企业内部控制的力度,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可信赖程度,选择适当的审计程序以及判断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否能适当、公允地反映当前的经营状况等。管理舞弊审计人员应不断提高在以上方面的专业判断能力。

(3)变更管理层“中性”假设。美国反舞弊准则(SAS)第82号中“审计师既不能假定管理层是不诚实的,也不能假定管理层是诚实的”的这一规定。这一假设具有其合理性,从这种假设前提出发,一方面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充分关注可能存在的舞弊;另一方面,审计人员在审计的过程中应考虑审计的成本效益,可以谋求与管理层的合作。但根据该准则的规定,实质是将管理层看作中性的,此假设指导下的涉及管理层操纵会计报表舞弊的审计实务中,却给审计人员带来了思维上的混乱和行动上的困惑。因此,笔者认为,从管理舞弊审计的计划阶段到实施阶段都应把对被审计单位中性的认定变更其是不可信任的。在这种“管理层不可信任”的假设前提下,无论审计客户有多么诚信的历史,管理层如何承诺,审计师都不能因为信任管理层而缩小审计范围,减少审计证据。正如SAS第99号所强调的,审计师在整个审计过程中对蓄意隐瞒的舞弊应保持职业谨慎态度,“职业怀疑主义”精神应贯穿整个审计过程。审计师应克服自身对于客户的信任和以往与该客户的合作经验的依赖,增强查处舞弊的意识与发现舞弊的敏感,以质疑的思维方式对管理层提供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作批判性评价。

(二)实施管理舞弊风险评估注册会计师应实施必要的审计程序以获取用于识别管理舞弊所需的信息,这些审计程序包括:

询问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层、监管层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以了解管理层针对舞弊风险设计的内部控制,及监管层如何监督管理对舞弊风险的识别和应对过程;考虑是否存在舞弊风险因素;考虑在实施分析程序时发现的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考虑有助于识别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的其他信息。国际审计和保证准则委员会(IAASB)在2003年的新《国际审计风险准则》中引入“重大错报风险”概念,并规定评估重大错报风险为首要审计程序,这要求注册会计师围绕此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实现目标。

(1)管理舞弊风险评估时考虑的内容。在实施舞弊风险评估时,要求管理舞弊审计人员对从微观的账户层次到宏观的内外部环境的诸多方面,采取观察、询问、分析性复合等程序进行分析,以确定被审计单位的经营风险、生存能力、管理能力等,并将其与重大错报风险联系起来。根据新审计准则规定,在此过程中注册会计师还应当考虑管理舞弊风险因素、异常关系或偏离预期的关系、在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时所获取的其他信息,其他信息可能来源于项目组内部的讨论、客户承接或续约过程以及向被审计单位提供其他服务所获得的经验。关注和评价管理舞弊风险是现代管理舞弊审计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一种基于现代风险意识的审计策略、思维,是风险导向审计在管理舞弊审计过程中应用的重要体现。

(2)识别和评估管理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传统审计思路以评估控制风险为核心,而在现代管理舞弊审计中,控制风险的高低主要与重大错报的员工舞弊有关,而固有风险主要与重大错报的管理层舞弊有关。管理舞弊审计的重点是发现管理层舞弊,评估重点是固有风险,但固有风险不可直接评估,所以要直接评估重大错报风险。在运用职业判断评估管理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风险时,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实施风险评估程序获取的信息,并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以识别舞弊风险;将识别的风险与认定层次可能发生错报的领域相联系;识别的风险是否重大;识别的风险导致财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注册会计师应当了解管理层为防止或发现舞弊而设计、实施的内部控制,以进一步了解舞弊风险因素及管理层对舞弊风险的态度。对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应关注管理舞弊的舞弊信号。在管理层方面,管理舞弊信号包括管理层是否过度关注保持或提高公司股价或收益趋势;管理层对内部控制认识不够,企业决策由一个人或少数几个人掌控,公司治理结构流于形式,管理层约束机制失效;管理层与当前或前任注册会计师关系对立;管理层的诚信存在明显问题;高管层低报酬甚至不领取报酬。在经营财务方面,管理舞弊信号包括组织机构复杂或不稳定,且复杂程度不合理;存在重大的异常交易;与同行业对比增长过高或存在非常收益;经营净现金流量为负、净收益为正或持续上升;存在筹资等动机或巨大压力;财务方面出现了可能导致持续经营能力受到重大影响迹象;行业竞争异常激烈或公司利润率迅速下滑等。

(3)重视分析性复核的应用。传统舞弊审计对信息的再加工重视程度不够,分析性复核主要用在报表分析上。在管理舞弊审计中,应该扩大分析性复核的范围,并走向多样化,不仅对财务数据进行分析,也对非财务数据进行分析。分析性复核的分析工具不再仅限于财务比率分析,还应充分借鉴现代管理方法,如包括PEST、VCA、SWOT在内的战略分析、绩效分析及前景分析。多种分析方法的应用,使得分析性复核对管理舞弊风险的评估成为多元评估,使得多种分析结果相互印证,进而使管理舞弊风险的评估结果更加可靠。

(三)实施管理舞弊审计程序 实施管理舞弊审计的程序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实施特定审计程序。美国新舞弊审计准则已要求审计师对可能存在的重大错报采用出其不意的审计程序,对风险特别显著的领域采用非常规审计程序。目的是克服传统舞弊审计思路带来的缺陷。针对特殊的风险点,特别地实施程序组合策略。管理舞弊的特点决定舞弊审计人员往往无法突破客户预先设置的障碍或防范措施。为此,新审计准则也要求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能机械照搬独立审计程序准则中规定好的程序,而应当在了解和分析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管理舞弊风险评估结果所确定的被审计单位的重点审计领域和风险点,实施有针对性的审计程序。针对管理舞弊导致的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应实施的特定审计程序为:改变拟实施审计程序的性质,以获取更为可靠、相关的审计证据,或获取其他旁证性信息,包括更加重视实地观察或检查,在实施函证程序时,改变常规函证内容,询问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人员等;改变实质性程序的时间,包括在期末或接近期末实施实质性程序,或针对本期较早时间发生的交易事项或贯穿于整个本期的交易事项实施测试;改变审计程序的范围,包括扩大样本规模,采用更详细的数据实施分析程序等。针对管理层凌驾于控制之上的管理舞弊,应实施的特定审计程序包括:测试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做出的账务处理,以及为编制财务报表做出的调整是否适当;复核会计估计是否有失公允,从而可能产生舞弊导致的重大错报;对于注意到的、超出正常经营过程或基于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显得异常的重大交易,了解其商业理由的合理性。

(2)实施延伸性审计程序。舞弊审计人员执行了审计业务时,可采纳“错误与舞弊推定”原则,即未搜索到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证明被审计中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和一贯性,那么应推定公司存在重大错误或欺诈嫌疑。延伸性审计程序并没有具体严格的限制,主要取决于审计人员的思维、想象力以及管理当局的合作程度。常用的延伸性程序包括:突击盘点两次现金,第一次盘点很容易让舞弊者事先有所准备,而在出其不意的第二次盘点中,就可能发现贪污或挪用行为;对供应商及客户的调查,这可以发现虚构的供应商及客户;特别地函证支票的二次背书,如被背书人是否属于组织内部的授权人,这就可能为舞弊行为提供线索;舞弊审计询问程序,在进行询问时,应做到谨慎,特别注意不要同有可能涉及舞弊的管理人员讨论舞弊的可能性。可以在平常的审计中设计一些针对舞弊的常规问题,让相关人员解答,这样就不会引起舞弊者充分的警觉,而审计师也可以从这些问题的解答中获得线索;跟踪支出分析,这种分析类似于财产净值分析,将正常的收入同所有的支出进行比较,假如支出超越了收入,那么超出部分也许就是舞弊所得。

(3)实施特别审计程序。美国舞弊风险准则要求,审计师应对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做出适当反应的三种审计程序,即应考虑舞弊风险评估结果对审计工作的总体影响;考虑已识别舞弊风险对审计工作的具体影响;考虑执行下列审计程序,但不限于这些程序,进一步确定有关管理层无视内控的舞弊风险对会计报表产生重大错报的影响:首先,检查账务处理和其他调整事项。不少管理舞弊报表往往是通过编制不当账目处理或其他一些打“球”的调整分录的方式来操纵的,新准则更强调了解会计报表的手工或自动编制过程及有关信息的披露过程,特别关注重大错报可能会怎样发生,明确规定审计师应依据职业判断评价舞弊风险因素,不是先考虑内部控制在有关财务报告的哪些方面能够得到有效实施,而是依据会计报表及账户的性质和复杂性,验证各种证据,包括手工或电子证据。其次,复核会计估计。许多公司的报表舞弊通常是通过蓄意利用会计估计差错的方式达到目的。SAS第99号还要求对以前年度的重大会计估计实施再复核程序,以发现任何潜在的可能单个出现时却属适当盈余管理行为的舞弊情况。最后,评价重大非经常易的合理性。复杂的经营结构及交易安排,特别是涉及特定目的个体或关联方的恶意交易安排,是近年舞弊会计报表的惯用手段,新准则再次强调清楚了解重大非经常易的实质,评价其内在合理性,并将其作为审计重点。这些都为管理舞弊审计带来了新思路、新尝试。

(4)实地调查和利用专家工作。对财务报表合法性和公允性的审查,大多采用从报表向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以及原始凭证追索审查的方法。但重大财务报告舞弊常涉及虚构经济业务,企业往往会伪造销售合同甚至销售发票等业务凭证。局限于账证资料的审计至多只能发现会计差错而不是舞弊。扩大实地调查程序必然能为发现舞弊提供有意义线索。调查工作可以从内外两方面进行。应深入生产、管理现场,观察生产经营过程,并询问相关人员:采购员、销售员、保管员、生产工人等,可获得有关内部控制、生产经营实际情况的重要信息,许多管理漏洞和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问题也不难被发现。如有必要还应该进行外部调查,对供货商、商、消费者甚至同行业企业的调查。如对虚构收入的舞弊审计,观察销过程、函证供货商及客户可以得到很多线索。

三、结论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5

会计报表审计,是指注册会计师依法接受委托,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对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实施必要的审计,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并对会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在经济时代中,高科技的进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给全球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压力。而审计发展史上,公司财务报告舞弊也一直成为困扰审计职业界的重大社会问题。近年来,公司欺诈和舞弊现象更是有愈演愈烈之势,给资本市场和社会审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信誉危机。而报表审计,是指审计人员始终保持高度的执业谨慎,通过一定的程序如信号侦查、舞弊分析等,将隐藏在控制系统和管理系统中的故意虚假作为揭示出来,呈报给管理当局。它包括对舞弊的预防、检查和报告。

(一)会计报表审计的目的

1.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编制是否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及国家其他有关财务会计法规的规定。

2.会计报表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地反映了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

3.会计处理方法的选用是否符合一贯性原则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三)现代会计报表审计的意义

1.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是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决策的重要依据。由于企业管理当局所处的地位,使他们难以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又由于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专业性很强,它的使用者难以对它的真实可靠性做出准确的判断,更不可能亲自处理。而由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审计人员对企业会计报表进行审核,便于验证会计报表所提供信息的真实可靠性,有利于报表使用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2.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不同的报表使用者是不同的利益主体,其间通常存在一定的利益冲突。就投资者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投资风险和报酬,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估企业支付股利的能力和投资风险的大小;就债权人而言,他们最关心的是债权能否及时收回,需要企业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以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但企业管理当局为了骗取投资和债权,有可能采取弄虚作假的手段,如虚构资产、隐瞒负债等,致使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如实地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计,可以揭示并纠正各项错误和弊端,确认报表所反映内容的真实性与正确性,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

3.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

会计报表总括地反映了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理财过程,它几乎涵盖了企业所有的经济活动。审计人员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审查分析,可以了解和揭露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薄弱环节以及管理中的漏洞,进而提出改进的意见和建议,促使企业改善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4.通过报表审计,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财务审计,通常采用逆查法,从审查和分析会计报表着手,将会计工作的终点作为审计工作的起点。由于会计报表集中反映了企业一定时期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通过对会计报表的分析、审查,就可以找出审计的重点和疑点,为进一步审查账目提供线索,指明方向,使审计工作做到有的放矢,从而节约审计资源,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

二、会计报表审计的核心—会计报表舞弊审计

(一)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

在我国,上市公司常见的舞弊动机有以下几个。

1.发行股票(圈钱)

资金如企业体内的血液,任何环节都需要资金,公司在通过发行股票进行融资时往往受到一定的限制:在初次发行阶段,要求公司连续三年盈利;在配股阶段,曾要求上市公司连续三年净资产盈利率超过6%。这些都导致上市公司进行财务包装。公司可能通过粉饰财务报表以便说服各类资金的提供者向其提供资金,也就是平常所称的“圈钱”。

2.二级市场炒作

在股票上市后,为了使股票价格能达到预期的波动——例如使股价暂时下跌,以便操纵者能够廉价购股,取得更大的控制权或在高价出售牟取暴利,上市公司常利用财务报表舞弊达到目的。

3.避免戴帽或退市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的另一个动机就是避免带上“ST”的帽子;如果已戴帽,就不愿意最终退市,这些戴帽公司一般都表现出强烈的扭亏为盈的欲望。

4.其他动机

高层管理人员为了仕途发展、报酬薪金、声誉名气,或为获得信贷资金和商业信用,或为了减少纳税也有可能虚报会计报表。

(二)会计报表舞弊的形式与审查方法

1.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

(1)具体形式。高估资产或计价不正确的具体形式有:a.存货计价不正确。比如故意错误计算存货成本以增加期末存货价值,从而降低销售成本。b.高估应收账款。比如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依然挂账,导致应收账款账面净值增加。c.高估固定资产。比如对已经没有生产能力的固定资产项目,常年累月挂账。d.高估其他资产项目。比如将研究开发支出列作递延资产。

(2)审计方法。对于资产高估现象,审计人员可以采用账实核对、账账核对、账证核对的方式,审查实物资产的真实性和计价的合理性;而对于应收账款、递延资产项目,可以采用分析性复核等方法,发现并关注异常项目。

2.操纵收入

(1)具体形式。操纵收入的具体形式有:a.蓄意使用不当会计核算方法,虚增收入。对于这种情况,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审查投资业务,查阅被审计单位管理当局或董事会的会议记录或决议,查出相关的漏洞。b.会计期间划分不正确。审计人员需实施销售与收款循环审计,通过销售截止测试等手段发现不恰当的收入、费用确认方法。c.虚构交易。常见虚构交易的手段包括伪造购销合同,填制虚假发票、出库单,伪造出口报关单,虚开增值税专用发票,伪造免税文件和伪造金融票据等。

(2)审计方法。为发现虚构的交易,审计人员至少应执行以下审计程序:a.对重要的应收账款进行函证,这是查出虚假销售收入最重要的方法;b.采用分析性复核,如果发现销售收入成倍增加,但仓储费、运输费等却没有增加或增加不大,则该公司可能存在造假现象;c.审核大额或非正常交易的会计记录,尤其是期未记录的交易;d.对于重大或复杂的合同,审计人员更应该留心合同的具体条款以及公司的承担能力。

3.费用记录不正确

(1)具体形式。采用的手段包括:a.将费用跨期入账。b.将费用挂账,隐匿管理费用。c.利用借款费用资本化等调节利润。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可以依据各种负债的明细表等,根据各种债务的利率和期限,复核各种债务利息会计处理是否恰当

4.有些事项未作披露或披露产生误导

(1)具体形式。担保。上市公司一旦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可能会给其带来巨大损失,因此,尽管担保无法在报表中被正式列为项目,但要求附注的方式在报表说明中予以披露;大股东占用资金。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往往名目众多,金额巨大;交联交易。关联交易包括母公司与子公司的资产购销、受托经营、资金往来、费用分担等;诉讼事项。诉讼事项也属于上市公司的重大不确定性事项,一旦败诉,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受托理财。在股市牛气冲天时,许多上市公司经营不佳的问题统统通过委托理财得以解决。但是委托理财属于高风险的资本运作,其风险性必会在一定时候得到充分体现。

(2)审计方法。审计人员需要从各方面收集证据,比如,向银行函证公司担保情况,向律师函证公司担保和诉讼情况,关注媒体所披露的公司诉讼状况和重大关联交易等,以发现那些未作披露的事项。在审计过程中应对上市公司管理层舞弊风险进行测试。我国上市公司财务报告舞弊案中,高层管理人员几乎都是财务报告舞弊的主角。可见,充分认识管理层舞弊风险对保证审计质量起着关键作用。

(三)会计报表舞弊审计的发展趋势

1.重新思考有效的舞弊识别模式

传统的会计报表舞弊审计认为审计人员应作为信息的收集者将注意力集中在业已发生的事件上,寻找与舞弊行为有关的证据,并确定其细节。但事实证明,很多公司的会计报表舞弊往往借助于复杂而且隐蔽的会计手段,如“精心”安排下的关联交易、期后事项、管理层的会计估计等。此时仅仅通过传统的舞弊审计方式查找舞弊产生的痕迹来发现舞弊显然是比较无力的,更何况是管理层、银行、券商的联合舞弊。既然无法有效地从舞弊产生的痕迹识别舞弊,那么查找舞弊产生的根源则成为我们识别舞弊的一条新的思路。SASNO.99(美国审计准则第99号)提出的“舞弊三角”风险评价模式,把重点放在舞弊产生的主要条件上,而非舞弊产生的表面结果。SASNO.99要求注册会计师关注管理层3个方面的舞弊因素:压力、机会、态度。当3个条件同时成立时就意味着管理层舞弊的动机相当大,注册会计师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采取有效的审计程序以控制风险。

2.建立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我国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经济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决定了我国审计模式可多种方式并存,风险导向审计模式是我国审计未来的主流,并逐步将全面风险治理理念融入到风险导向审计的各步骤,朝着风险治理审计方向发展。风险治理审计模式在我国的广泛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如:加快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建设步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建立起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并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充分协调的,涵盖各类企业各项经济业务,可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范审计市场运行机制,健全审计风险保障机制;转变审计理念,打破原有一些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习惯做法与陈旧方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审阅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在审计理论、审计思路、审计治理、审计方法、审计内容方面积极探索审计监督新路子,使审计创新更加贴近国际惯例。在整个审计过程中,要从保持应有的职业关注转向始终以职业怀疑态度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充分考虑由于导致会计报表发生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1]张学谦.会计报表分析原理与方法.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3.

[2]王金华.会计报表审计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商业研究,2004,3.

[3]董咏梅.企业会计报表舞弊的审计方法.湖北审计,2002,10.

[摘要]年度会计报表审计是为了鉴证被审单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以保证其信息质量,保护投资者、债权人的利益,但虚假财务报告还是屡见不鲜,已成为全球范围一个亟待解决的共同问题。本文根据分析会计报表审计过程,提出了会计报表舞弊产生的动机、形式及审计方法。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6

本文选择天立环保进行具体分析,对天立环保上市公司审计风险的产生的原因进行总结,对其他的上市公司在财报审计提出相应的对策,为上市公司财报审计提出了有益的建议,丰富和完善已有审计报告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关键词】

财务报表审计;审计风险评估;审计质量

上市公司的商业风险极大程度地影响着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风险,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停牌是商业风险的极至表现形式,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承担着较大的财务报表审计风险。

一、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是指一个公司的经营收入,是主要衡量一个上市公司价值和股市状况的标准。通常一些上市公司为了防止股市下跌,不实增加经营收入的金额,虚增销售收入,常用的手法有:利用会计期间的不当划分或者会计原则适用错误来提前确认销售收入;虚列一些没有发生的交易事项,以增加利润,例如双方虚拟交易,A公司将价值200万的存货以350万元销售给B公司,A公司便增长了经营活动的现金流量;然后甲公司以350万再购买B公司价值200万的一批产品,这能使A公司的财务报表看上去增加了销售收入。

销售收入舞弊通常与应收账款相联,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利用重大错报风险的存在,把虚构的应收账款归入无法收回的坏账来误导欺骗众人。还有利用政府的优惠政策虚增收入,一些公司滥用政府的优惠政策,比如利用有关出口货物优惠政策,来增加收入;还有一些上市公司将原来不属于销售科目核算的业务核算到内以调整公司的销售科目核算。在销售收入上舞弊的方法可谓各种各样,上市公司为了盈利,为了上升股价,千方百计的虚构公司的销售收入,提高销售收入成了他们舞弊的重要途径。

二、分公司、子公司管控

天立环保上市以来,不断延伸产业链,发展迅速,从2004年成立至2013年第三季度,该公司共有十家子公司及两家分公司,随着其规模的逐步扩大,其取得子公司的现金净额这一科目的金额从0升至9850.97万元,对分子公司管控风险应当引起注意。

如今,由于子公司受到监管的难度较大,审计师审计难度也较大,使得上市公司利用子公司进行舞弊的案例较多,国内外的很多公司,无不是利用子公司进行大规模的舞弊。因此子公司收到过多的投资回报或销售收入的不正常、不稳定的增加,都可能会是会计舞弊的征兆。为了掩盖公司的亏损提高公司的声誉,一些大公司就利用子公司作为非法转移资金的载体和工具进行舞弊,以掩人耳目,让大家还以为这个公司一直在盈利,以出售更多的股票。公司通过不存在的银行户头来虚假还款等各种途径进行舞弊。目前不仅这一个公司使用这种手段,这也是国内不少会计信息舞弊案件的做法,比如银广夏就是通过其天津分公司进行舞弊,对收入以及利润进行大肆捏造,利用投资者的信任大肆欺骗。

三、市场竞争风险

任何一个行业,从长期来看都存在着很多不可预见的不确定性。从二零一三到二零一四年,世界与中国经济发展都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宏观经济环境与微观经济环境随时都在变动。对于不断上涨的能源价格,节约能源消耗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环保行业市场在不断扩大领域寻求谋生之路的同时,市场竞争风险也日益增大。在这样的风险下,天立环保开始以炉窑密闭生产技术为核心加快发展新材料产业链,但是,在这青黄不接的转型时期,旧的行业未彻底告别,而新的产业又尚未成形。并且,对于是否转型股东意见不一致,同时导致股东矛盾日益明显。在“保理风波”中,公司内部未执行重大事件的汇报制度,也内控制度不完善凸显。

在过去的两个季度中,天立环保的营业利润率从15.5335直降到0.5772,如此过山车式的下降,反应出较大的商业风险。由于天立环保的传统产业领域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电石、铁合金、钢铁行业经营状况恶化,导致公司在上述老产业领域的新增订单减少和已签订订单执行延期,因此预计20122013报告期内公司盈利能力下降。报告期内,预计的非经常性损益对利润的影响金额约为287.19万元。

四、非常交易

非常交易是指公司转经营权、让出部分股权、土地使用权或取得政府的财政补贴等,以此发生非常销售业务从而迅速获取非常收益,以迅速改变公司亏损的尴尬的处境,提升公司业绩。天立环保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由于连续亏损,为了避免亏损的信息外漏或为达到规定的配股条件,存在采用非常交易,来增加公司的收入的风险。为了提升公司的地位与价值实现股票的稳定,现在很多公司都采用这种方式来避免公司的尴尬地步。

近年来,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在国家政策鼓励下良好发展,通过合并的方式向更大更强的目标进军,但是合并时间很短,合并之后的整合方式也还不成熟,暂没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内部的控制管理的成本十分高,这反而使得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效率降低了。所以要想从根本上减少并控制财务报表审计风险的出现,不仅需要国家的相应政策也需要上市公司的自我管理自我监督,两者缺一不可,这有两者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地有有效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同时带动我国的经济更好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一娇.现代风险导向审计下审计风险对审计意见影响的实证研究,2013

[2]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0

[3]陈力生,朱亚兵,高前善.审计风险管理研究[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5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7

关键词: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内部控制;控制活动

当企业产品在市场竞争激烈的条件下,要实现其经营目标,销售业务的关键作用越来越明显。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销售额是降低成本的主要途径。所有的投资战略分析以及企业的年度财务计划无不从确定市场销售预测开始。企业运营管理者都非常清楚,没有销售就没有生产经营,销售是企业运营的龙头。因此,所有企业无不对销售和市场开发给予极大的关注。当然,挑战、机遇和风险并存,销售与收款已经成为企业管理中非常复杂而且比较难控制的业务环节,其发生风险的几率也在不断增加。

一、企业销售与收款的风险

在制造行业中,销售与收款是企业经营活动非常重要的工作,其基本包括6个环节——市场推广、销售合同谈判和签订、客户服务、发货、开具发票确认应收账款、收款。销售与收款环节中,收款是最后一个环节,体现前面环节的成果,如果前面各环节出现舞弊风险,将会给收款环节留下很大的财产损失风险。同时销售业务质量的高低完全可以体现在应收账款的变化上,从财务上看,会计科目应收账款的借方反映销售额的多少,贷方反映货款回收的多少,余额则反映没回收的货款还有多少,所以如果销售与收款的风险发生了,最终会体现为企业的财务风险。

企业为了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抓住商机,除了要提高产品质量、改善售后服务外,还要运用赊销方式来扩大销售,只要有赊销就必定有应收账款。在当今中国,商品与劳务的赊销、赊供已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基本特征。而商品、劳务赊销的结果,一方面扩大了企业产品的销路,增加了产品销售收入,提高企业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又形成了一定的应收账款,增加了企业经营风险。随着这一销售方式的普遍运用,不少企业应收账款占总资产及流动资产的比重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资金周转,甚至产生大量的呆坏账,给企业带来极大的财产损失。因此,企业必须采取措施,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办法,加强销售与收款中各环节的风险管理,特别是做好应收账款的事先预防、事中监督和事后回收等管理工作,以保证应收账款的合理占用水平和收款安全,降低财产损失带来的财务风险。

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是企业的重要工作,笔者在某公司了解到,年销售3亿多元,应收账款平均余额在1.4亿元,已经核销的坏死账累计2200万元,账面还有呆账2100万元,2年以上账龄的应收账款占总应收的16%。企业在市场扩张过程中,怎样控制收款风险,怎样平衡占领市场和赊销风险的关系是应该考虑的问题。

二、销售与收款风险控制的方法探讨

1、职能分离法

职能分离法适用于预防企业所有业务环节的舞弊风险,销售一收款循环也不例外。很多企业中,销售一收款循环过程一直由销售部独立负责,这种独家控制销售一收款业务的好处是能够提高工作效率。但是,同时也增加了潜在的风险。比如销售人员出卖企业信息资料,侵吞市场推广费,自己开公司销售本企业和竞争对手的产品,参与制造仿冒本企业产品,贪污挪用销售货款以及滥用公关交际费用等等。为了预防这些问题,企业可将销售一收款业务循环中的业务环节进行拆分。例如,将前期的市场拓展和销售合同签订、客户信用评估以及售后服务进行分割;销售人员的业务主要集中在市场拓展和销售合同签订;客户服务由质量管理部负责;信用评估则由独立的信用管理部或财务部信用管理人员负责;销售发货则由物流部组织安排;销售人员催款,而货款回收则由财务部为主负责办理。

2、建立客户信用评估和控制机制

在签订销售合同以及办理销售发货的业务环节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控制环节就是客户信用评估。过去由于企业对客户信用评估不重视,为了占领市场盲目扩大客户源,为日后销售收款埋下了巨大的隐患。一些销售业务人员更是利用企业信用管理的漏洞,冒险向不该发货的“特殊客户”大量发货,导致企业出现巨额的坏账损失。这就是业务人员舞弊活动的后果。为此,规模到了一定程度的成熟企业纷纷建立了客户信用评估控制程序,并建立了独立于销售部门的信用管理部。当销售业务人员和客户谈判签订销售合同前,必须事先经过信用管理部门的调查和风险评估。销售部门提出的赊销额度,事先也必须获得信用管理部门的审核并经过主管副总或总经理的批准。当销售业务人员向物流部提出发货申请前,必须经过信用管理部的核查,确保发货额度控制在已经批准的赊销限额之内。信用管理部门有权根据客户的资信情况和过去的付款情况拒绝或批准销售发货申请。

信用评估部门须了解客户信息,建立客户档案,对客户资料实行动态管理,及时更新,为评定客户的信用等级提供依据,依此确定采用不同的销售方式。

国际大公司实践证明,有效的信用控制可以极大地预防销售业务中应收账款的安全风险。

3、建立客户访问和应收账款对账制度

作为控制和预防销售舞弊风险的重要政策,企业可以制定内控和内审人员对客户进行访问的制度。企业高层领导可定期或不定期访问客户,内控人员也应当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客户进行随机抽查访问,可以直接了解客户对被审计企业销售业务人员的看法,以及对公司客户服务水平的反馈意见;企业的财务部应收账款主管人员以及信用部人员也应当对客户定期进行对账。达到对本企业销售业务人员遵守企业规定起到监督作用。

4、制定严格的销售收款政策

保证销售货款安全、及时足额返回企业是一项重要工作。财务部是应收账款和收款业务的主体。企业应当明确规定禁止销售业务人员收取现金货款,同时尽可能要求客户直接向公司指定账户汇款支付销售货款。对于一些临时需要支付现金或承兑汇票的客户,则应当制定程序要求客户或销售业务人员提前向公司财务部主管和其销售主管报告具体的付款时间、付款数额、付款方式以及携带转账的安全措施。预防相关业务人员内外勾结实施贪污、挪用、截留等舞弊行为。企业内控人员、财务主管以及销售业务主管应当定期对销售回款进行监督检查,抽查核对与客户的往来账务,预防舞弊行为的发生。

5、建立应收账款分析、催收和预警制度

企业要建立应收账款账龄分析制度和逾期应收账款催收制度。销售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催收,财务部门有权督促销售部门加紧催收。应收账款超过2年会失去诉讼时效,企业应按季度分析账龄,建立风险预警程序,向货款清收部门预警接近诉讼时效的应收账款,以及时采取财产保全、法律诉讼等措施,对催收无效的逾期应收账款通过法律程序予以解决,最低程度降低应收账款形成坏账的风险。

6、建立确认制度

建立确认制度。要求销售人员做到,及时取得客户的收货确认函和收到发票确认函,销售部门负责专门整理和保存,避免对方恶意拖欠或货物丢失,造成公司损失。

设置销售台账,及时反映各种商品销售的开单、发货、收款情况。销售台账应当附有客户订单、销售合同、客户签收回执等相关购货单据,如果客户恶意拖欠,产生了法律纠纷,这些资料和单据将是企业以后维权的有力证据。

7、控制销售渠道

有些企业放弃对销售业务人员的控制,只要完成预定的销售目标和费用指标后,销售人员干什么企业也不管。这种做法弊端显而易见,销售人员容易和客户或竞争对手勾结,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事情。

有些企业或者干脆将销售业务包括售后维修服务都委托第三方贸易公司和专业维修公司去做,大多数家电行业即是例子。这样做的好处是充分利用第三方的专业营销能力和维修技术力量,便于集中精力做好产品质量和提高生产效率。但是,其缺陷也非常明显,这些第三方将控制企业的整个销售渠道和商业秘密。

8、建立舞弊案件举报制度

为了预防各种舞弊行为产生,企业也会建立特别的舞弊案件举报处理规定。企业的内部审计、内部控制、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设立了一个舞弊案件举报中心,设置公开的电子邮箱,接受来自企业员工或外部相关单位及人员的举报。这里包括来自客户甚至竞争对手的举报。

9、严格执行退货和三包政策

产品销售后的三包政策也是销售一收款循环中的一个分支环节。执行三包政策的关键是要对退货商品进行严格的鉴定,原则上只有质量部门才能对客户退货进行质量鉴定,见到质量部门的鉴定报告后,属于退赔范围的,销售部门才能执行退赔,要预防销售业务人员利用三包政策从事舞弊活动。

10、销售人员自律声明

销售业务人员作为敏感岗位职工应当签署员工自律声明。此外,企业还应当制定销售人员保证书。该保证书主要针对销售人员特别设计。这里包括:承诺遵守公司内控管理政策,遵守和客户、销售商和经销商的交往原则,遵守信息规矩,填写销售人员工作日志等。销售人员特别要对违反申明承诺后的公司处罚事先做出接受承诺。以保证企业发现销售人员违反职业道德后能够及时做出有效的处罚。销售人员保证书对销售一收款业务中的各业务环节都具有预防舞弊风险的作用。

11、销售人员工作日志

这是针对销售人员工作特点设计的一套最关键的控制措施。销售业务人员和其他业务人员的工作有一个重大的区别,那就是点多面广,频繁出差或长期驻外工作远离办公现场。销售人员的工作压力普遍较大,也非常辛苦。为了鼓励销售业务人员积极拓展市场,为客户提供良好的售后服务,许多企业均会给予各种不同的优惠政策。但是,也正因为具有这些特点,企业也最容易对销售业务人员失去有效的监督和控制。事实上,销售业务人员已经成为企业最难管理的一个特殊团队。

用制度规定销售人员必须填写工作日志。采用工作日志管理法,首先应当在销售管理程序中具体规定工作日志的基本格式和填写要求。当驻外销售业务人员严格按照日志规定填写其每天的具体工作内容后,一方面业务人员自己可以及时回顾总结日常工作,妥善安排每天的工作计划,规范自己的在外行为,另一方面其销售主管可以有效检查和验证业务人员在外活动的具体细节。销售主管和财务部主管在审批业务人员的费用报销单据时也多了一个辅助验证的依据。

商业保险的利弊篇8

1会计舞弊行为的含义及分类

根据中外对财务舞弊一词的阐释,会计舞弊的含义是指有目的、有预谋、有针对性的财务造假和欺骗,从而导致会计报表产生不实反映的故意行为。它主要包括伪造、变造记录或凭证;侵占资产;隐瞒或删除交易或事项;记录虚假的交易或事项;蓄意使用不当的会计政策等。会计舞弊有悖于市场经济“公平竞争”的原则,也与道德价值观念相违背,因此对舞弊必须予以坚决查处。

(1)按行为主体分类,会计舞弊分为雇员舞弊和管理舞弊。雇员舞弊是指公司的雇员利用职务之便或管理中的缺陷,非法获取公司资产或个人利益的行为。管理舞弊是指管理层通过其管理与控制地位故意传递错误信息,欺骗投资者与债权人的行为。对现代企业而言,投资者、债权人及利益相关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如果管理层蓄意提供虚假信息或隐瞒重要财务事实,投资者与债权人很难辨其真伪,极易做出利于上市公司但损害自身利益的决策。在我国证券市场曝出的舞弊事件中大都是管理舞弊。

(2)按行为目的分类,会计舞弊分为侵占资产舞弊与财务报告舞弊。侵占资产舞弊是指舞弊者以占有公司的财产为目的,包括贪污、挪用、盗窃等行为。财务报告舞弊是指管理层利用虚假财务报告欺骗投资者、债权人的一种重要舞弊类型。主要包括:对编制财务报告的会计记录或凭证文件进行操纵、伪造或更改;隐瞒或误报对财务报告有重大影响的交易事项或其他重要信息;擅自调整会计科目,实施盈余管理予以粉饰财务状况、经营成果或现金流量;按照企业的需要,滥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甚至歪曲会计政策。

(3)按其实施后果分类,会计舞弊分为对公司有利的舞弊和对公司不利的舞弊。有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经济和社会效益,主要表现是通过夸大收入、虚增销售、高估资产、缩小支出以及低估负债等方式,有目的地虚报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他财务信息,希望以此提高公司的财务形象,获得某种财务收益。不利的舞弊会给公司带来损失,主要包括公司雇员对公司资产的侵占,公司的供应商、客户与竞争者对公司的欺诈等,从而导致公司利益受损。如雇员侵占资产、竞争者贿赂雇员窃取商业机密、供应商重复收费以次充好等行为。

(4)按舞弊主体与企业的隶属关系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内部舞弊、外部舞弊和串通舞弊。内部舞弊是指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的舞弊行为;外部舞弊是指企业以外的主体进行的舞弊;串通舞弊是指企业各部门之间或企业内、外部勾结进行的舞弊行为。如虚开发票以虚增收入或获取回扣、串通制作虚假证明使公司包装上市等。串通舞弊行为将导致企业利益损失及内部控制的无效性。

(5)按舞弊的性质分类,会计舞弊可分为组织舞弊和职务舞弊。组织舞弊是指由组织进行,损害外部利益集团的舞弊行为,如偷税漏税、虚假财务信息、窃取商业机密、虚假广告等。职务舞弊是指由组织内员工利用工作机会并针对组织自身或组织外部的舞弊,如贪污、挪用等。

2会计舞弊行为的常见手段与方法

根据对中外会计舞弊造假手法进行比较分析,中国的主要表现形式是虚构或隐瞒交易事项;西方国家的则主要是利用会计赋予的自由裁量权对交易事项做出非公允的表达,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比较常见的会计舞弊手段有以下几种类型:

(1)滥用会计选择权与虚构、隐瞒经济交易。滥用会计选择权包括会计政策及会计估计选择权,尤其是会计估计选择权,常见的手法有收益性支出资本化、提前或推迟确认收入、推迟或提前确认费用、多提或少提减值准备、多提或少提折旧费、多提或少提预计负债;虚构、隐瞒交易是指利用虚构隐瞒收入或费用,通过抬高收入、减少费用或隐瞒收入、虚报费用来调节各期利润的舞弊方法。

(2)钻会计准则漏洞。指利用会计制度的缺陷选择最有利于被审计者的会计处理方案,确认巨额的收益或转移巨额的亏损,随意操纵利润。

(3)关联方交易舞弊。指管理层利用关联方交易掩饰亏损,虚构利润,或利用特殊目的实体操纵利润,使得关联交易非关联化,且未在报表及附注中按规定做恰当、充分的披露,会对报表使用者产生误导的一种舞弊。上市公司通常采用关联购销、租赁舞弊,受托经营舞弊,费用分担舞弊,地方政府援助舞弊,关联交易非关联化等关联交易来虚构利润。

(4)高派现。指管理层利用虚构现金股利的方法,冲减虚增资产或虚减负债的一种舞弊手法。

(5)管理层收购。指利用管理层收购进行会计舞弊,导致巨额的费用虚减,使得本应该进入当期损益的费用直接从权益流走。如有些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过调剂或隐藏利润等方法来扩大账面亏损,然后利用账面亏损逼迫地方政府低价转让股权。管理层收购完成后,再通过调账等方式使隐藏的利润合法地出现,以实现年底大量现金分红而自身获利,甚至将低价收购的国有企业高价套现;或者利用“内部人交易”,把公司资产转移到个人的名下,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6)并购。指上市公司并购过程中存在的财务舞弊,并购后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往年业绩很好的公司当年会报出巨额亏损。目的是释放以前年度的潜在亏损,为以后年度能够盈利“做准备”。二是经营业绩本来不太好的上市公司,业绩会直线上升。目的是为了再融资或有意抬升股价。在并购中,常见的造假手法有虚构收入、将投资所得作为主营收入及虚增经营性现金流量,或虚增投资性现金流等。

(7)战略投资者。指管理层利用与一些投资公司签订巨额的采购合同哄抬股价,进而掩盖亏损的一种舞弊手法。对于引入“战略投资者”的被审计单位,应给予高度关注,投资者更应该慎重一些。

(8)“国际化”会计。指随着产业国际化,造假手法向国际化发展。一种手法是把不实的应收账款变为账上现金;第二种手法是“真举债,假入股”;第三种手法是管理层在国外筹集可转换债券,从中获利。

3加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

针对会计舞弊的各种手段和行为,笔者认为,对会计舞弊的防范与治理应从多方面入手,要通过建立会计准则体系等法律法规,使会计舞弊者不敢舞弊;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使会计舞弊者不能舞弊;加强以诚信为核心的良好职业道德建设,使会计舞弊者不愿舞弊。

(1)建立会计标准体系。针对当前中国会计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考虑中国面临的特殊会计环境,我国应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建立以会计准则为核心、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相结合的会计准则体系。美国《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中要求建立内部控制责任体系的内容值得借鉴。在借鉴国外经验时,也不能盲目趋同,应从中国国情出发,出台相应的新法律、新制度,注重增强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与可操作性。通过法律条文,划定舞弊惩罚的性质和范围,加大惩罚力度,切实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罪严惩”,给那些舞弊者当头棒喝,让非法者望而却步。

(2)完善内部控制机制。内部控制是否适宜、有效,是衡量其经营管理绩效的重要指标。经营失败、会计信息失真、经济犯罪、会计舞弊及不守法经营在很大程度上都可归结为内部控制的缺失或失效。防范会计舞弊,离不开内部控制的健全与完善。应依据风险产生的环境因素,找出企业的主要风险,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围绕最大风险设计制度;研究公司运营过程中的所有岗位,细化对相关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控制和报告等流程,形成公司集中数据库,实现风险的分类识别和量化管理;确定所有员工与其风险管理职责相关的绩效指标,通过定期评价、持续监控来确保风险事件的相关信息被传递至适当管理层;遵循避免“相关人士”组成团伙,从头到尾控制某个操作或交易等原则制定控制活动程序;建立良好的信息与沟通系统,提高内部控制系统的运行效率。通过加强对高管人员的监控,建立全员责任体系,设立匿名举报热线,提高稽核人员的技术水平,采用审计委员会内部监督机制等具体措施,实现最有效的内部控制,帮助企业更有效地实现预期控制目标。

上一篇:福利待遇管理办法范文 下一篇:绘画比赛策划方案范文